定向爆破筑坝系统设计系统

定向爆破筑坝系统设计系统

一、定向爆破筑坝系统设计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瑜潇[1](2021)在《基于POT和改进D-S证据理论的土石坝健康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近10万座已建水库大坝中,大量工程处于不同程度的病险工作状态,其中土石坝所占比例最大。采用健康诊断方法定量评估土石坝健康状况,能够对影响土石坝安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有效准确的辨识,及时诊断土石坝的病险程度,确保大坝长效安全运行。土石坝健康诊断信息类型多样、诊断过程复杂,健康诊断方法是实现土石坝健康诊断信息融合与安全性态分析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综合利用数值计算、安全监测、检查巡查、试验检测等多类健康诊断信息,构建基于模糊最优最劣法(the Fuzzy Best-Worst Method,FBWM)和熵权法(Entropy Weight Method,EWM)的土石坝健康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模型,建立基于超阈值(Peaks over Threshold,POT)模型的土石坝健康诊断指标拟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D-S证据理论)及基于该理论的土石坝健康综合诊断方法,为土石坝专项及综合健康诊断提供科学的定量评估方法。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土石坝的运行环境与结构特点,依据土石坝溃坝及风险分析理论,对土石坝健康影响因素进行挖掘,总结了土石坝健康的影响因素集,并构建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土石坝健康诊断体系,为后续土石坝健康诊断过程提供了结构基础。(2)运用模糊最优最劣法和熵权法分别确定健康诊断体系中各影响因素的主、客观权重,利用级差最大化法(Level Difference Maximization,LDM)优化求解最佳组合权重,建立了FBWM-EWM-LDM组合赋权模型,定量评估土石坝健康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为土石坝健康影响因素重要性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新方法。(3)综合水利规范要求以及水利土木领域健康状态评定标准研究成果,提出了土石坝健康评价等级的五级划分原则。并针对诊断体系中的非监测资料和监测资料信息,分别采取等区间划分法和POT模型构建土石坝健康诊断指标的综合拟定方法,建立五级健康评语量化区间的划分标准,为土石坝健康诊断提供合理准确的评价依据。(4)针对土石坝健康诊断存在的模糊性及随机性问题,利用可拓云理论的定性定量转化能力对D-S证据理论进行改进,同时对信息融合准则进行改进,将影响因素重要性与诊断信息支持度作为合成规则,提出了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的土石坝健康诊断方法,解决了模糊、随机的多证据体融合问题,提高了土石坝健康诊断的准确性。

黄志鸿,杨杰,程琳,孙晓宁,马春辉[2](2020)在《定向爆破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结合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方法对某定向爆破堆石坝体结构在不同阶段的应力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定向爆破堆石坝的应力变形规律,并重点讨论了爆破堆石体和防渗结构的力学行为。对比分析表明:不同于常规坝体的最大沉降位于坝体2/3部位,爆破堆石最大沉降发生在爆破堆石体顶部,爆破堆石及坡积物的可压缩性是其产生较大沉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爆破堆石体沉降对防渗结构应力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筑坝材料组成复杂、力学特性相差较大,导致大坝局部出现一定的不均匀沉降。700 m平台以下的反弧处出现较大的变形和应力,对沥青混凝土防渗斜墙变形造成较大影响。此外,库水位的抬升使沥青混凝土斜墙的应力和变形规律发生了较大变化,防渗体应力和变形明显增加。研究得出的定向爆破堆石坝的应力变形规律,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定向爆破堆石坝的爆破堆石体、坝体及防渗体的运行性态,同时也对高面板堆石坝、软岩筑坝、弃渣坝、滑坡及堰塞体等大变形结构体的安全性态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旺[3](2020)在《地震作用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风险等级及风险预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水电能源的不断发展,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简称面板堆石坝)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经济性、安全性等优点,广泛应用在我国强震频发的西部地区。这些大坝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地震作用下面板堆石坝的安全管理问题一直受工程界关注。其风险等级及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作为大坝安全管理的延伸,主要包括地震作用下大坝破坏模式的识别、大坝失效概率的计算、风险等级的划分、预警机制的构建以及应急响应措施的制定等。因此深入地研究地震作用下面板堆石坝风险等级及风险预警机制,可为我国强震区的面板堆石坝以及其它土石坝坝型的抗震设计、地震风险评价以及地震风险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首先,本文归纳总结了地震作用下土石坝的主要破坏模式及其成因,例举了国内外经历地震的土石坝的震害资料并进行简单分析,阐述其地震破坏的成因,经分析可知坝体变形与坝坡失稳是土石坝最常见的地震破坏模式。其次,本文以坝体出现裂缝作为判断坝体变形破坏的依据,采用倾度法和可靠度中心点法,将坝体变形倾度作为抗震安全控制指标,对坝体变形进行可靠度分析:采用极限平衡法和可靠度相对安全率法,对坝坡稳定进行可靠度分析。综合这两种常见的地震破坏模式,建立了面板堆石坝的地震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并以紫坪铺面板堆石坝为例,应用该方法分析了该坝的地震失效概率,并验证其方法的可行性。再次,本文从生命、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大坝的风险损失。基于面板堆石坝地震失效概率计算模型,利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F-N风险标准曲线,结合ALARP准则,制定了地震风险等级矩阵,将地震作用下的面板堆石坝从高到低划分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来评估其地震风险,从而为大坝抗震设计、地震风险控制及地震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再以紫坪铺面板堆石坝为例,应用该地震风险评价准则对其进行地震风险分析。最后,本文对大坝风险预警的基本概念、目的与原则进行了概述。根据预警系统的三维结构图,阐述了面板堆石坝地震风险预警的基本要素,构建了大坝地震风险预警机制的运作流程。结合面板堆石坝地震风险等级,划分了地震风险预警等级,并探讨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坝地震风险应急响应措施。

武菲[4](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马琳[5](2018)在《大宝山矿凡洞村尾矿坝渗流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用于堆存选矿后尾砂的尾矿库的安全性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尾矿坝一旦失稳,常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碾压堆石坝是土石坝的主要坝型之一。土工膜产品因其强度高、延伸性能较好、耐老化、防渗性能好、具有顺坡排水的能力等特点,作为堆石坝的防渗材料是十分合适和经济的。土工膜防渗堆石坝具有很多优势,但其防渗能力取决于土工膜的完好性,而土工膜可能在施工与运行中破损,因此,土工膜防渗堆石坝的防渗可靠性可能是其一个劣势。广东省大宝山矿凡洞村尾矿坝是土工膜防渗堆石坝,在投入运行后下游不断有渗水流出,流量在1.2万m3/d左右波动。由于缺乏浸润线监测,尾矿库下游渗水的来源以及坝体土工膜的完好状况是二个疑难问题。本文通过多次现场考察、基础资料分析、水质化学分析以及渗流计算有限元分析,对二个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工作以及主要结论如下:(1)综合水质分析和集水池出水状况的监测结果分析,认为渗入集水池的水主要来自于东侧山沟;(2)根据水质分析以及渗流反分析,得到土工膜等效防渗层的渗透系数为k=7.7e-8m/s,相当于上游坝坡有一道50cm厚的粘土防渗斜墙,认为土工膜处于较完好的状态;(3)对尾矿库填满时终期条件下的渗流安全进行了计算和评估。如果库水位达到536m的设计起调水位,且坝前无干滩时,则渗流从下游坡面逸出,坝体不满足防渗要求。但是,如果库水位控制在533m以下,且坝前有70m的干滩,则渗流从反压平台的下游坡面逸出,坝体满足防渗要求。

郭艳[6](2016)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尾矿库环境影响分析及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尾矿库作为堆存矿石开发选别后排出尾矿废渣的场所,是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区域内的尾矿库数量较多,且多邻河而建,其安全和环境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到威胁,保证水源地供水安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尾矿库安全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全国尾矿库专项整治工作。因此,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尾矿库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总结了其特点和安全现状,阐述了尾矿库对水源地环境的影响范围和机理;在对尾矿库不同阶段的危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尾矿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法、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构建了安全评价模型,结合洛南县DS尾矿库进行实例应用,提出尾矿库安全管理对策措施。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尾矿库现状情况及其对水源地环境的影响。根据尾矿库的类型、矿种、分布以及水源地环境情况,总结得出了水源地尾矿库的特点和安全现状,并分别从水体、土壤、大气3个方面阐述了尾矿库污染物对水源地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机理,论述了尾矿库污染物在水源地的扩散与迁移。(2)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尾矿库安全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首先通过识别尾矿库在建设阶段、运行阶段以及闭库阶段可能存在的危险,根据评价指标建立原则,分阶段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给出了各指标评价量化区间的判定标准;其次采用组合赋权法,即AHP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并对权重结果进行分析;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尾矿库安全评价模型。(3)实证分析验证安全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本文以洛南县DS尾矿库为例,应用安全评价模型计算得到安全评价结果:D=WR=(0,0,0.245,0.755),即DS尾矿库属于正常库、安全级别较高;环境风险等级评估为一般环境风险,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结果均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依据实例评价结果以及尾矿库安全要求,从尾矿库建设、运行、闭库以及突发事件应急4个方面给出了尾矿库安全管理对策建议。

丁银贵[7](2013)在《定向爆破技术在露天采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现代文明的几部和发展如今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已经离不开矿产资源。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形成周期非常长,最短时间也是要上万年的历史,甚至是上亿年才能形成,故归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类别。由于矿产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缘故,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矿产资源的露天开采过程中应用定向爆破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一些建议。

芦杰丰[8](2012)在《泥浆泵筑坝掺和物的优选及冲填过程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认为泥浆泵法筑坝,是一种高效低耗、简便快捷的筑坝方法,是在现有水坠法筑坝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深层次的探索改革与科学创新。本文首先在陕西白水县进行了野外实地筑坝的监测和检测试验,通过对试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整理分析,得出了制约土料高粘粒含量地区运用泥浆泵法筑坝的主要因素,本着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以土壤性质类似的杨凌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力学、淤地坝、数理统计等相关理论与技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相关勘测、取样等标准,在实验室测定的基础上,对杨凌塿土进行泥浆泵法筑坝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筑坝泥浆的性质、参数、指标等进行了动态的检测和研究。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野外筑坝的监测和检测试验;第二,室内试验首先研究了影响土料高粘粒含量地区野外实地筑坝的制约性因素;进而分析杨凌地区土壤理化性质,探索了水泥、沙子等物质用作泥浆掺和物时,对泥浆排水、沉陷、抗剪强度等方面的影响;最后运用优选的掺和物进行冲填指标的测定试验,对泥浆冲填过程中各层之间排水、沉陷、抗剪强度等方面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基于对本次试验设备、方法、步骤、成果的完善,后续的试验将会对实际泥浆泵筑坝的施工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泥浆泵筑坝法的普及和推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试验数据的测定、整理、归纳、总结,本论文可得出以下结论:(1)野外筑坝监测和检测试验表明:整个筑坝过程中,由于所用土料粘粒含量高,致使泥浆填冲到坝体后,透水性极差,排水极为困难,固结缓慢,不能进行连续施工作业。因此,如何提高重粉质壤土的排水固结速率成为泥浆泵筑坝工艺的关键问题。(2)掺和物的优选试验表明:在土水比为2.5:1的重粉质壤土泥浆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细沙或水泥,能有效提高土壤的排水速率。但形成的泥浆体的排水速度、沉陷固结和抗剪强度有明显差异。重粉质壤土所形成的泥浆中掺入2%的水泥,可在加速泥浆排水固结的同时提高泥浆的抗剪强度,其结果优于掺入细沙。(3)最优掺和物冲填指标测定试验表明:泥浆层的增高对于泥浆的沉陷固结和排水可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泥浆的抗剪强度也呈整体增加的趋势。

杨丫男[9](2009)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立与初期研究工作(1956-1966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原始档案、回忆录、访谈录以及相关文献和史料,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立过程及其在初期发展阶段(1956-1966年)研究工作的特点,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力学所在这一阶段为国家建设作出的贡献。本文的要点如下:一、论述了力学所建立的背景和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对力学所创建的指导作用。分析了力学所创建时期(1956-1957年)的学科设置情况、主要研究成果、实验室建设情况,及其为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如培养全国力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组织召开全国第一次力学学术会议、成立中国力学学会等。二、分析了力学所在“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科研方向和任务的变化,及其为人造地球卫星任务成立的机电设计院的研究工作和怀柔火箭试验基地的筹建工作。论述了力学所各个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并探讨了力学所在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探讨了力学所在经济困难时期(1961-1963年)的科研方向和任务的变化,论述了它在与国防部门协作的五大任务中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力学研究工作,如爆炸力学的研究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等。四、论述了力学所在经济恢复时期(1964-1966年)的研究工作,在国防科研任务中主要承担了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预研、导弹技术的应用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研制以及核爆炸等项目,探讨了力学所对以上这些项目的研究过程及其结果。论述了这一时期爆炸力学、土力学和固体力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五、从政治运动与科研运作机制对初期研究工作的影响、初期发展阶段的科研方法和精神面貌等角度,初步探讨了力学所初期阶段的研究工作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启示。

张慎强[10](2009)在《粘性黄土水坠坝筑坝泥浆配比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坠法筑坝与碾压法筑坝相比,可大幅度提高筑坝土料的装运、卸载、铺压等功效。特别当用轻、中粉质壤土,用水力冲填法筑坝时,比碾压法筑坝要提高功效3~6倍。尽管如此,水坠法筑坝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是目前的水坠法筑坝主要适用于轻壤土、轻粉质壤土,而对于重粉质壤土(粘性土),由于其特别的属性,使得在筑坝时很少考虑,从而这方面的资料和经验很有限,也缺乏进一步的试验研究,使得推广地域受到一定的制约。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黄土高原南部陕西白水县尧禾镇西武村大沟流域的土壤(粘性黄土)为研究对象,运用水土保持学、土力学、水力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坠坝技术规范、土工试验技术规范等相关理论与技术,采用室内试验测定和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粘性黄土以不同土水比、不同填筑速度下泥浆的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填筑浆体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水坠坝技术理论,对水坠坝技术的推广和水土保持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对项目区所采土样土工试验分析,证实试验区土壤类型为重粉质壤土,习惯叫硬黄土,是水坠坝坝体填筑的适宜材料。最大干密度ρd为1.77g.cm-3,最优含水率ω为15.77%。土料在加压初期,孔隙比e减小的速率较快,中期和后期孔隙比e的减小速率相对较慢,且基本呈线性递减。当所加压力接近110 kPa时,曲线均出现拐点,拐点之前,料场土料的压缩系数依次减小,压缩模量依次增大,且二者的递减和递增速率很大,即压缩性急剧减小。在拐点前压缩系数αv等于或大于0.1MPa-1,具有高压缩性,在拐点后压缩系数αv小于0.1MPa-1,具有低压缩性。直剪试验结果表明整个料场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分别为50.20 kPa、25.96°,而三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C、φ值分别为62.6kPa、23.54°(2)土水比、填筑速度和均匀沉陷变形之间的规律为,无论表面沉陷,还是不同高度沉陷,随浆体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均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均为二次曲线。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表面沉陷和不同高度沉陷均随填筑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表面沉陷和不同高度沉陷均随土水比的增加而减小。土水比、填筑速度和抗剪强度之间的规律为,抗剪强度随浆体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均成指数递减。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抗剪强度均随填筑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抗剪强度均随土水比的增加而增加。土水比、填筑速度和湿密度之间的规律为,湿密度均随浆体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湿密度随填筑速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其湿密度随土水比的变化规律也不明显。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以3种速度填筑同样的高度,浆体同一高度处的下渗量随填筑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以3种土水比填筑同样高度,浆体同一高度处的下渗量随土水比的增加而减小。土水比、填筑速度和表面排水之间的规律为,当土水比为2和3时,以不同速度填筑,表面排水均随浆体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土水比为2和3时,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表面排水随填筑速度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则减少;当土水比为2和3时,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浆体表面排水随土水比增加而减少;当以土水为4时,浆体的表面几乎不排水。土水比、填筑速度和渗透系数之间的规律为,渗透系数随浆体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均成指数递增。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渗透系数随填筑速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渗透系数随土水比的变化规律也不明显。(3)通过主效应和多重比较分析,得出优化土水比和填筑速度分别为3和15cm/d。

二、定向爆破筑坝系统设计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向爆破筑坝系统设计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OT和改进D-S证据理论的土石坝健康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坝健康影响因素与诊断体系研究进展
        1.2.2 大坝健康诊断指标拟定研究进展
        1.2.3 大坝健康综合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土石坝健康影响因素与诊断体系
    2.1 引言
    2.2 土石坝健康影响因素挖掘
    2.3 土石坝健康诊断体系构建
        2.3.1 诊断元素选择原则
        2.3.2 诊断体系构建
    2.4 本章小结
3.土石坝健康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理论方法
        3.2.1 模糊最优最劣法
        3.2.2 熵权法
        3.2.3 级差最大化法
    3.3 模型构建
    3.4 实例应用
        3.4.1 工程概况
        3.4.2 健康诊断元素重要性评价体系构建
        3.4.3 健康影响因素赋权
        3.4.4 比较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基于POT模型的土石坝健康诊断指标拟定方法
    4.1 引言
    4.2 健康评语集设计
    4.3 理论方法
        4.3.1 POT模型
        4.3.2 等区间划分法
    4.4 模型构建
    4.5 实例应用
        4.5.1 工程概况
        4.5.2 监测数据的厚尾性分析
        4.5.3 基于POT模型的诊断指标拟定
        4.5.4 比对分析
    4.6 本章小结
5.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的土石坝健康综合诊断方法
    5.1 引言
    5.2 理论方法
        5.2.1 D-S证据理论
        5.2.2 可拓云理论
    5.3 模型构建
    5.4 实例应用
        5.4.1 工程概况
        5.4.2 健康综合诊断
        5.4.3 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地震作用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风险等级及风险预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坝风险分析发展概述
        1.2.2 大坝地震风险预警概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地震作用下土石坝破坏模式研究
    2.1 地震作用下土石坝破坏模式
    2.2 Sheffield面板堆石坝地震破坏分析
    2.3 Cogoti面板堆石坝地震破坏分析
    2.4 密云水库白河主坝地震破坏分析
    2.5 鲤鱼潭心墙堆石坝地震破坏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地震作用下面板堆石坝失效概率研究
    3.1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
    3.2 地震作用下坝体变形评价及其可靠度分析
        3.2.1 地震作用下坝体变形评价方法
        3.2.2 地震作用下坝体变形可靠度分析
    3.3 地震作用下坝坡稳定评价及其可靠度分析
        3.3.1 极限平衡法
        3.3.2 地震作用下坝坡稳定可靠度分析
    3.4 地震失效概率计算方法
        3.4.1 多种破坏模式下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
        3.4.2 坝址处相应地震烈度发生概率计算方法
    3.5 工程实例
        3.5.1 工程概况
        3.5.2 计算模型
        3.5.3 本构模型与计算参数
        3.5.4 静动力计算结果
        3.5.5 地震作用下坝体变形可靠度分析
        3.5.6 地震作用下坝坡稳定可靠度分析
        3.5.7 地震失效概率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面板堆石坝地震风险等级的划分
    4.1 大坝风险损失评估
        4.1.1 生命损失
        4.1.2 经济损失
        4.1.3 社会与环境影响
        4.1.4 大坝风险损失综合评价
    4.2 面板堆石坝地震风险标准
        4.2.1 风险标准确定的原则
        4.2.2 风险标准确定的方法
    4.3 面板堆石坝地震风险等级划分
        4.3.1 大坝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标准
        4.3.2 大坝风险损失严重性等级标准
        4.3.3 地震作用下面板堆石坝风险等级划分
        4.3.4 面板堆石坝地震风险等级接受准则
    4.4 工程实例
        4.4.1 风险评价工程概况
        4.4.2 风险损失估算
        4.4.3 风险等级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面板堆石坝地震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5.1 大坝风险预警的基本理论
        5.1.1 大坝风险预警的概念
        5.1.2 大坝风险预警的目的
        5.1.3 大坝风险预警的原则
    5.2 面板堆石坝地震风险预警机制构建
        5.2.1 大坝地震风险预警的基本要素
        5.2.2 面板堆石坝地震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要求及内容
        5.2.3 面板堆石坝地震风险预警机制的作用流程
    5.3 面板堆石坝地震风险预警等级划分
    5.4 面板堆石坝地震风险应急响应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大宝山矿凡洞村尾矿坝渗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堆石坝发展概述
        1.2.1 堆石坝发展阶段
        1.2.2 堆石坝的优缺点
        1.2.3 堆石坝的类型
    1.3 土工膜防渗堆石坝的应用进展
        1.3.1 土工合成材料的发展
        1.3.2 土工膜在堆石坝的应用进展
    1.4 土工膜用于防渗工程的技术要求
    1.5 土工膜防渗堆石坝的典型案例
        1.5.1 石砭峪定向爆破堆石坝
        1.5.2 钟吕水电站堆石坝
        1.5.3 田村水电站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基本情况
    2.1 企业基本情况
    2.2 地理位置
    2.3 库区布置
    2.4 坝基地质条件
    2.5 尾矿库规模及等级
        2.5.1 尾矿库规模
        2.5.2 筑坝方法
        2.5.3 尾矿库的等别
        2.5.4 建筑物级别
    2.6 防排洪设计标准及控制水位
        2.6.1 防排洪设计标准
        2.6.2 防排洪控制水位
    2.7 大坝坝型及结构
    2.8 小结
第三章 渗流和水质监测布置及数据
    3.1 坝下游集水的来源分析
    3.2 监测内容及布置
    3.3 监测数据
        3.3.1 水位、水量监测数据
        3.3.2 水质监测数据
    3.4 小结
第四章 渗流监测结果分析
    4.1 出水现象描述及分析
    4.2 库水位、集水池流量过程及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5.1 矿区水质背景
    5.2 铁、锰的伴生关系
    5.3 水质化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渗流计算
    6.1 计算软件
    6.2 计算思路
    6.3 计算断面
    6.4 材料参数取值
    6.5 计算工况
    6.6 计算结果及分析
        6.6.1 土工膜完好性对坝体防渗的影响
        6.6.2 渗流反分析
        6.6.3 尾矿库最终工况渗流分析
    6.7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6)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尾矿库环境影响分析及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综合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尾矿库概述
    2.1 尾矿库概述
        2.1.1 尾矿库相关概念
        2.1.2 尾矿库系统组成
        2.1.3 尾矿库类型及特点
    2.2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概述
        2.2.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2.2.2 中线水源地介绍
        2.2.3 商洛水源地介绍
    2.3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尾矿库现状
        2.3.1 尾矿库分布情况
        2.3.2 水源地尾矿库特点
        2.3.3 水源地尾矿库安全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尾矿库对水源地环境影响分析
    3.1 水源地环境影响因素
        3.1.1 资源开发
        3.1.2 土地利用结构
        3.1.3 非点源污染
    3.2 尾矿库对水源地环境影响范围
        3.2.1 水体污染
        3.2.2 土壤污染
        3.2.3 大气污染
        3.2.4 植被损毁
    3.3 尾矿库对水源地环境影响机理
        3.3.1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
        3.3.2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
        3.3.3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
        3.3.4 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
    3.4 本章小结
4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尾矿库安全评价模型
    4.1 尾矿库安全评价必要性分析
    4.2 尾矿库不同阶段危险识别
        4.2.1 建设阶段
        4.2.2 运行阶段
        4.2.3 闭库阶段
    4.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3.1 指标建立原则
        4.3.2 尾矿库建设阶段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3.3 尾矿库运行阶段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3.4 尾矿库闭库阶段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4 综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4.4.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4.4.2 指标权重计算与分析
    4.5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5.1 安全评价方法
        4.5.2 评价方法应用步骤
    4.6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以洛南县DS尾矿库为例
    5.1 工程概况
        5.1.1 现状概况
        5.1.2 安全管理
    5.2 评价模型应用
        5.2.1 综合评价计算
        5.2.2 安全评价结果
        5.2.3 环境风险分析
    5.3 安全管理对策分析
        5.3.1 建设管理
        5.3.2 运行管理
        5.3.3 闭库管理
        5.3.4 应急管理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二、硕士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

(7)定向爆破技术在露天采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爆破技术的种类及应用特点
2 定向爆破的技术原理和应用
    2.1 定向爆破技术原理
    2.2 定向爆破技术应用范围
    2.3 定向爆破技术特点
3 定向爆破技术在露天采矿中的应用
    3.1 针对不同矿藏条件定向爆破技术的应用
    3.2 定向爆破技术在露天采矿中的相关建设性应用
    3.3 定向爆破技术在露天采矿中的经济效益应用。
4 定向爆破在露天采矿中存在的问题
    4.1 爆破导致的上翻及后冲现象
    4.2 露天采矿中产生爆破根底现象
    4.3 爆破大块
5 结语

(8)泥浆泵筑坝掺和物的优选及冲填过程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试验方案
    2.1 研究方法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方案
        2.3.1 野外筑坝监测和检测试验方案
        2.3.2 常规土工试验方案
        2.3.3 泥浆试验方案
第三章 野外筑坝监测和检测试验的结果与讨论
    3.1 坝体排水
        3.1.1 坝体排水的结果
        3.1.2 坝体排水的讨论
    3.2 坝面排水
        3.2.1 坝面排水的结果
        3.2.2 坝面排水的讨论
    3.3 坝体孔隙水压力消散试验和坝体土压力试验
        3.3.1 坝体孔隙水压力和土压力结果
        3.3.2 坝体孔隙水压力和土压力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室内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4.1 常规土工试验
        4.1.1 土料理化性质
        4.1.2 土料最大干密度与最优含水率
        4.1.3 土料不同级压力下的孔隙比及压缩模量
        4.1.4 土料渗透系数
        4.1.5 土料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4.1.6 常规土工试验结论
    4.2 泥浆冲填试验
        4.2.1 土料掺和物的优选试验
        4.2.2 最优掺和物的冲填指标测定试验
第五章 结论
    5.1 论文的研究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论文的不足
    5.4 项目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立与初期研究工作(1956-196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力学所的建立与创建时期的研究工作(1956- #1957年)
    1.1 力学所建立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1.2 创建时期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大跃进时期的研究工作(1958-1960 年)
    2.1 机电设计院的研究工作与怀柔基地的筹建
    2.2 各研究室的研究工作
第3章 调整时期的研究工作(1961-1963 年)
    3.1 国防项目的探索性研究——力学所对五大协作任务的研究工作
    3.2 与国民经济有关的力学研究
第4章 恢复时期的研究工作(1964-1966 年)
    4.1 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预研
    4.2 导弹技术的应用研究
    4.3 核爆炸和人造地球卫星任务
    4.4 爆炸力学、土力学、固体力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第5章 力学所初期发展历史的经验与启示
    5.1 政治运动与科研运作机制对初期研究工作的影响
    5.2 初期发展阶段的科研方法和精神面貌
结语
论文参考文献
致谢

(10)粘性黄土水坠坝筑坝泥浆配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1.1 常规土工试验
        1.3.1.2 泥浆试验
        1.3.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试验方案
    2.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2 试验方案
        2.2.1 常规土工试验方案
        2.2.1.1 试验区概况
        2.1.1.2 试验方案设计
        2.1.1.3 指标选取与测定
        2.2.2 泥浆试验方案设计
        2.2.2.1 试验装置原理
        2.2.2.2 指标选取与测定
        2.2.2.3 试验装置材料
        2.2.2.4 试验装置安装
        2.2.2.5 填筑及样品测定流程
        2.2.2.6 土水比和填筑速度的选取和泥浆制备
第三章 常规土工试验与泥浆试验结果与结论
    3.1 常规土工试验结果与结论
        3.1.1 常规土工试验结果
        3.1.2 常规土工试验结论
    3.2 泥浆试验结果与结论
        3.2.1 土水比、填筑速度和均匀沉陷变形之间的规律
        3.2.1.1 土水比为2时填筑速度与均匀沉陷的变化规律
        3.2.1.2 土水比为3时填筑速度与均匀沉陷的变化规律
        3.2.1.3 土水比为4时填筑速度与均匀沉陷的变化规律
        3.2.1.4 小结
        3.2.2 土水比、填筑速度和抗剪强度之间的规律
        3.2.2.1 土水比为2时填筑速度与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
        3.2.2.2 土水比为3时填筑速度与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
        3.2.2.3 土水比为4时填筑速度与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
        3.2.2.4 小结
        3.2.3 土水比、填筑速度和湿密度之间的规律
        3.2.3.1 土水比为2时填筑速度与湿密度的变化规律
        3.2.3.2 土水比为3时填筑速度与湿密度的变化规律
        3.2.3.3 土水比为4时填筑速度与湿密度的变化规律
        3.2.3.4 小结
        3.2.4 土水比、填筑速度与下渗量之间的规律
        3.2.4.1 土水比为2、3时填筑高度与下渗量的变化规律
        3.2.4.2 土水比为4时填筑高度与下渗量的变化规律
        3.2.4.3 小结
        3.2.5 土水比、填筑速度和含水率之间的规律
        3.2.5.1 土水比为2时填筑速度与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3.2.5.4 小结
        3.2.6 土水比、填筑速度和表面排水之间的规律
        3.2.6.1 土水比为2时填筑速度与表面排水的变化规律
        3.2.6.2 土水比为3时填筑速度与表面排水的变化规律
        3.2.6.3 土水比为4时填筑速度与表面排水的变化规律
        3.2.6.4 小结
        3.2.7 土水比、填筑速度和渗透系数之间的规律
        3.2.7.1 渗透系数的测定
        3.2.7.2 土水比为2时填筑速度与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
        3.2.7.3 土水比为3时填筑速度与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
        3.2.7.4 土水比为4时填筑速度与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
        3.2.7.5 小结
第四章 土水比速度地优选与综合评价
    4.1 评价试验装置
        4.1.1 线性固定模型
        4.1.2 线性固定模型的建立
    4.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 多元统计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定向爆破筑坝系统设计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OT和改进D-S证据理论的土石坝健康诊断方法研究[D]. 张瑜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定向爆破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研究[J]. 黄志鸿,杨杰,程琳,孙晓宁,马春辉.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20(05)
  • [3]地震作用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风险等级及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 唐旺.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大宝山矿凡洞村尾矿坝渗流安全研究[D]. 马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6]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尾矿库环境影响分析及安全评价[D]. 郭艳.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4)
  • [7]定向爆破技术在露天采矿中的应用[J]. 丁银贵. 门窗, 2013(05)
  • [8]泥浆泵筑坝掺和物的优选及冲填过程动态变化研究[D]. 芦杰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1)
  • [9]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立与初期研究工作(1956-1966年)[D]. 杨丫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07)
  • [10]粘性黄土水坠坝筑坝泥浆配比试验研究[D]. 张慎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定向爆破筑坝系统设计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