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金研发何时能“断奶”(论文文献综述)
王可鑫[1](2021)在《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损伤的调控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研究包膜丁酸钠(CSB)对脂多糖(LPS)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损伤的调控作用。试验选取(42±1)日龄、平均体重为(11.79±0.54)kg的断奶羔羊24只,按体重相近原则将其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CON组)、脂多糖组(LPS组)、2 g/kg CSB组(CSB2L组)、3 g/kg CSB组(CSB3L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在试验第28 d每组选取3只进行屠宰。CON和LPS组饲喂基础日粮,CSB2L和CSB3L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和3 g/kg CSB,其中LPS、CSB2L和CSB3L组在试验第28 d屠宰前3 h腹腔注射100μg/kg BW LPS,CON组腹腔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研究结果表明:(1)CSB对LPS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物理屏障的影响注射LPS后,空肠和回肠绒毛排列紊乱,绒毛肿胀脱落。CSB2L和CSB3L组的空肠和回肠绒毛较为完整且排列整齐,肿胀程度降低,上皮轻度脱落。LPS刺激显着降低羔羊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CSB2L和CSB3L组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降低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降低均得到缓解(P<0.05)。血清中DLA和DAO活性在LPS刺激下显着升高(P<0.05);CSB2L和CSB3L组可显着降低LPS注射后的血清DLA含量和DAO活性(P<0.05)。LPS组回肠的Claudin-3、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CON组(P<0.05);CSB2L和CSB3L组回肠中Claudin-3、Occluding和ZO-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LPS组(P<0.05)。与CON组相比,LPS组断奶羔羊小肠中的杯状细胞数量显着下降(P<0.05);与LPS组相比,除CSB2L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外,CSB2L组回肠和CSB3L组羔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杯状细胞数量均显着增加(P<0.05)。LPS组回肠组织MUC2的m RNA表达量显着低于CON组(P<0.05);与LPS组相比,CSB2L和CSB3L组MUC2的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2)CSB对LPS刺激下断奶羔羊血清炎性因子及肠道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与CON组相比,LPS组断奶羔羊血清中TNF-α、IL-1β和IL-8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CSB2L和CSB3L组TNF-α和IL-1β含量(P<0.05),CSB2L和CSB3L组血清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LPS刺激显着增加了回肠My D88、TLR4和NF-κB以及IL-6、IL-1β的m RNA表达(P<0.05);与LPS组相比,CSB组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LPS刺激显着升高回肠中TLR4、My D88的蛋白表达水平和NF-κBp65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P<0.05);与LPS组相比,CSB组显着抑制TLR4、My D88的蛋白表达和NF-κBp65的磷酸化水平(P<0.05)。(3)CSB对LPS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微生物及VFA浓度的影响LPS刺激会降低盲肠和结肠微生物的OTU数,CSB的添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肠的O TU数,且以3 g/kg独特性更强。CSB的添加提高盲肠和结肠菌群的丰富度(P<0.05),对结肠多样性无显着影响(P>0.05)。CSB对盲肠和结肠的门水平影响不大,各组主要菌门类似;LPS刺激会显着降低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P<0.05),CSB的添加组与CON组相比无显着变化(P>0.05)。在属水平,CSB的添加主要会缓解LPS刺激对Ruminococcaceae_UCG-010、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norank_f__nor ank_o__Mollicutes_RF39相对丰度的降低和Negativibacillus、norank_f__Barnesiellaceae相对丰度的升高。LPS刺激后,断奶羔羊回肠丁酸和TVFA浓度显着下降(P<0.05);与LPS组相比,CSB2L组回肠TVFA浓度显着升高(P<0.05),CSB2L组丁酸差异不显着(P>0.05),C SB3L组丁酸和TVFA浓度显着升高(P<0.05)。结肠细菌属与VFA相关性分析表明Lysinibac illus、Campylobacter和unclassified_f__Lachnospiraceae与丙酸和TVFA呈显着负相关,Rumi nococcaceae和Candidatus_Soleaferrea与结肠VFA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补充2种剂量的CSB均可以改善LPS应激导致的断奶羔羊的肠道损伤、维持肠道稳态,影响基本一致。
金鑫鑫[2](2021)在《黑水虻虫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对ETEC所致腹泻的影响》文中指出黑水虻虫粉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钙、壳聚糖等物质,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资源。本研究根据断奶仔猪营养需求,将黑水虻虫粉以4%和8%的添加比例加入到饲料当中替代部分或全部鱼粉,研究黑水虻虫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对ETEC K88所致腹泻的影响。本研究选取48头三元雌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头,两个重复,每组饲喂含有不同比例的黑水虻虫粉的饲料(0、4%、8%;C组、HI4组、HI8组)。生长实验为28天,计算各组断奶仔猪的ADG、ADFI和F/G,收集粪便并用酸性不溶灰分法测定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钙和磷的消化率,第28天时采集血清并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等。第29天,每组随机选取8头断奶仔猪,进行口服灌胃ETEC K88 50m L(109CFU/m L),记录腹泻情况,第32天,每个组选取4头仔猪,采集血清、结肠内容物、肠道组织和空肠、回肠、结肠黏膜样品进行检测。前28天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黑水虻虫粉不影响断奶仔猪的ADG、ADFI、F/G。HI4组和HI8组血清中的总蛋白、白蛋白、磷和钙的含量明显高于C组。饲料中添加4%、8%黑水虻虫粉可以显着提高断奶仔猪对蛋白质、磷、钙的消化吸收率。粪便的16S r RNA测序结果显示:HI4组和HI8组的乳酸菌丰度明显高于C组;HI4组和HI8组的链球菌、葡萄球菌丰度明显低于C组。结果表明黑水虻虫粉可以调节断奶仔猪肠道的微生物结构分布,改善猪的肠道健康。给断奶仔猪灌胃ETEC K88后,4%和8%黑水虻添加组的腹泻率较低。石蜡切片显示C+K88组回肠绒毛受损较严重,而HI4+K88和HI8+K88组回肠绒毛高度较高,隐窝深度较低,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较高(P<0.05)。HI4+K88组回肠黏膜中的水通道蛋白AQP1、AQP3的表达量显着高于C+K88组(P<0.05)。HI4+K88组和HI8+K88组的离子转运蛋白NHE3、CFTR表达量显着高于C+K88组(P<0.05)。HI4+K88组、HI8+K88组血清中CAT、POD活性和Ig G、Ig A含量均显着高于C+K88组(P<0.05)。与C+K88组相比,HI4+K88组和HI8+K88组的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中抗炎因子IL-10表达量升高(P<0.05)。HI4+K88组空肠和结肠黏膜中的TNF-α表达量与C+K88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HI4+K88组和HI8+K88组的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3表达量与C+K88组相比显着增加,蛋白免疫印迹法也验证了这些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ETEC感染后,与C+K88组相比,HI4+K88组和HI8+K88组,表现出较好的免疫性能,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得到更好的维护。结果表明,黑水虻虫粉能完全替代鱼粉作为饲料中的蛋白质来源,能增加乳酸菌含量,降低链球菌含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提高猪的免疫性能,改善肠道健康,还可以促进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化和吸收,对结肠段的中长链脂肪酸组成有调节作用。以上研究为黑水虻虫粉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猪饲料蛋白质来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蓝婧婷[3](2021)在《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生长发育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生长发育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尾菜发酵饲料在保育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试验选取42头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40日龄保育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由20%尾菜发酵饲料和80%基础饲粮组成的试验饲粮。试验共30 d,其中预试期8 d,正试期22 d。研究结果如下:1.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1)DM、CP、总钙和总磷表观消化率分别显着(P<0.05)提高了4.67%、3.97%、2.54%和5.09%。(2)ADFI和ADG分别显着(P<0.05)提高了16.50%和18.68%;体高和胸宽分别显着(P<0.05)提高了12.82%和17.50%;胃指数显着(P<0.05)提高了31.65%。(3)腹泻率和腹泻指数显着(P<0.05)降低了74.35%和71.21%。(4)血清UREA、ALB和Ig M的含量分别显着(P<0.05)升高了69.84%、5.22%和100%;血清TC、ALT的含量分别显着(P<0.05)降低了29.43%、60.51%。(5)每头猪的增重收益、毛利润分别显着(P<0.05)提高了30.84%和44.48%;饲料成本显着(P<0.05)降低了21.58%。2.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肠道发育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1)空肠V/C和回肠VH分别显着(P<0.05)提高了13.64%和11.49%;空肠CD显着(P<0.05)降低了9.56%。(2)十二指肠、空肠内容物p H分别显着(P<0.05)降低了19.16%、11.59%。(3)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显着(P<0.05)提高了8.93%;空肠α-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显着(P<0.05)提高了21.62%、18.18%;回肠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分别显着(P<0.05)提高了6.43%、13.66%和79.85%。3.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空肠细菌区系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1)OTUs数目没有显着变化。(2)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3)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菌群结构差异较大。(4)在门水平,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显着(P<0.05)降低了70.59%。(5)在科水平,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分别显着(P<0.05)提高了354.75%和108.00%,梭菌科_1(Clostridiaceae_1)、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和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分别显着(P<0.05)降低了66.00%、85.17%和84.11%。(6)在属水平,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着(P<0.05)提高了354.40%,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P<0.05)降低了86.15%。(7)在种水平,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_delbrueckii_subsp)的相对丰度显着(P<0.05)提高了137.20%,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_sp)的相对丰度显着(P<0.05)降低了78.69%。综上所述,饲粮添加20%尾菜发酵饲料能够降低保育猪的腹泻率,促进肠道发育,增加肠道微生物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增强免疫性能,提高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
熊勇[4](2020)在《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文中提出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是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及防治疫病的重要资源之一,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撑。兽药质量不仅关系到畜禽等动物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在全球人口急剧增长进而对食物需求持续增加的驱动下,全球兽药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兽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兽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导致兽用抗生素疗效降低,迫使养殖环节用药量增加,从而加剧兽用抗生素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严重威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隐患。全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方法来保证兽药的安全问题,我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2020年以后11种促生长类抗生素在饲料中完全禁用,养殖业禁止使用含抗生素的相关药物。当畜牧养殖业禁用的抗生素越来越多,然而在畜牧业中却离不开兽药的应用,因此希望从传统社区寻找兽药植物传统知识来解决现代兽药行业遇到的问题。布依族在长期的畜牧生产实践中,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来防治畜禽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兽药植物应用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对于这一具有特色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采用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主位研究法、半结构访谈法、直接参与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在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对兽药植物传统知识进行调查。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利用微生物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验证布依族利用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科学合理性;选择防治仔猪腹泻的三颗针和防治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的百两金为材料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为兽药传统知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未来新型绿色兽药开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和云南省罗平县的18个村、5个生鲜药材集市、3个传统养殖场和2个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布依族对兽药植物有自己的分类系统,他们将兽药植物划分为6个分类等级,有相应的分类群。调查发现布依族使用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利用122种兽药植物。对布依族兽药植物进行了编目,包括拉丁名、学名、当地名、主治疾病、使用部位、使用方法等。一致性(FIC)指数显示肠胃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骨折是当地牲畜主要疾病,依据重要值(URs)确认姜、三颗针和百两金等20种为重要兽药植物。布依族信奉多神论、泛灵论,认为“万物皆有灵”,神树和神山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保护和延续了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2)在调查获得的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中,以使用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和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最具代表性。从当地采集仔猪腹泻肛门拭子,分离并鉴定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开展三颗针抑菌实验,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致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利用转录组学探究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菌株的抑制作用原因,从转录组数据GO、KEGG富集分析探讨三颗针提取物抑菌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三颗针提取物主要有破坏受试菌细胞膜、影响膜上氧化磷酸化途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节等功能,三颗针提取物对于细菌的抑制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对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影响最为明显,随着三颗针浸膏浓度的增加,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下调基因不断增加,该通路基因表达受抑制,表达量减少,而氧化磷酸化是细胞获得能量(ATP)的主要通路,细菌无法获得能量,从而达到抑菌作用。抑菌和转录组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合理性。(3)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是畜牧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会引起牲畜发热、腹泻、声音嘶哑、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百两金的抑菌、抗炎、镇痛实验及其转录组分析,探究当地人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产生的应激反应机制问题。用百两金提取物对4种菌进行了抑菌研究,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率为63.44%,对粪肠球菌的抑菌率为59.88%,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57.62%,对大肠杆菌抑菌率为44.42%。开展了百两金根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结果显示其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说明该提取物中含有抗炎、镇痛活性物质。通过对百两金根、叶转录组进行测序,发现百两金存在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完整代谢途径,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存在有MVA和MEP两条代谢途径。转录组GO和KEGG富集显示,转录组中与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22条,与倍半萜及三萜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9条,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的生物合成相关酶5个,相关基因6条。对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进行挖掘及分析,从分子水平探究转录因子调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机制。转录因子AP2/ERF和bHLH基因家族参与调控倍半萜、单萜和三萜衍生物合成,通过以拟南芥为参考进行了蛋白质功能互作网络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寻找高同源基因相似功能。预测获得AP2/ERF具有调控萜类物质的转录因子基因(Cluster-20697.13203 和 Cluster-20697.14478),而对 bHLH 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功能分析中没有获得与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通过抑菌、抗炎和镇痛实验以及转录组分析,验证了百两金治疗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传统应用具有科学合理性。本研究利用民族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方法,调查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验证了当地使用传统兽药植物治疗牲畜疾病背后的科学问题,为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韩玉莹[5](2020)在《基于反向遗传技术的猪瘟病毒标记C株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评价》文中提出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一种以高热稽留和广泛性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猪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对我国乃至全球多个国家的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主要采取免疫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C株或HCLV株)的措施来预防猪瘟。C株是一株集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于一身的弱毒疫苗株,在全球猪瘟的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还没有商品化的标记C株疫苗可用,这使得在临床上区分野毒感染与疫苗接种(differentiation between infected and vaccinated animals,DIVA)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将C株开发为标记疫苗株,使其具备标记的特性,在猪瘟净化工作上继续发挥优势。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HQ06是CSFV E2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并鉴定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为116LFDGTNP122,且117F、119G和122P是该表位的3个关键氨基酸。本研究旨在利用实验室已建立的CSF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通过突变LFDGTNP抗原表位的关键氨基酸,将C株开发为标记疫苗。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CSF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以C株为骨架,将CSFV E2蛋白LFDGTNP抗原表位的3个关键氨基酸117F、119G和122P分别突变为丙氨酸(A),构建了3个突变C株的感染性克隆,并在SK6细胞中成功拯救到3株突变体病毒rHCLV-E2F117A、rHCLV-E2G119A和rHCLV-E2P122A。其次,将构建的3株突变体病毒感染SK6细胞,对突变体病毒的体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然后,将3株突变体病毒以耳缘静脉途径分别接种家兔后,检测突变体病毒在家兔上的定型热反应和脾脏中的复制情况,并评价突变体病毒诱导家兔产生的抗体能力以及抗体与LFDGTNP抗原肽的反应性等。最后,将家兔实验中筛选到的具有标记特性的突变体病毒rHCLV-E2P122A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种断奶仔猪,并评价该病毒诱导仔猪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以及产生的抗体与LFDGTNP抗原肽的反应性等。细胞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3株突变体病毒均失去了与MAb HQ06的反应性;3株突变体病毒遗传稳定,在SK6细胞中连续传代20次后病毒并未回复突变;突变体病毒在SK6细胞上的生长能力滞后于亲本病毒,但在感染后60 h,rHCLV-E2P122A的病毒滴度可达到于亲本病毒相当的水平。家兔试验结果显示,3株突变体病毒均保留了类似亲本C株诱导家兔产生定型热反应的生物学特性,突变体病毒在家兔脾脏中复制且并未回复突变;免疫后7 d,接种突变体病毒的家兔血清中抗CSFV E2抗体全部转阳;但是仅接种rHCLV-E2P122A的家兔血清与LFDGTNP抗原肽不反应,而接种C株和其它突变体病毒的家兔血清可与LFDGTNP抗原肽发生特异性反应。家猪接种试验结果显示,突变体病毒rHCLV-E2P122A接种断奶仔猪后,仔猪并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免疫后28 d,试验组猪只血清中的抗CSFV E2抗体全部转阳,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最高可高于1:240;更为重要的是,接种rHCLV-E2P122A的仔猪的血清不与LFDGTNP抗原肽反应,而接种C株的仔猪的血清与LFDGTNP抗原肽存在特异性反应。总之,本研究利用CSF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将CSFV E2蛋白122P定点突变为122A构建的突变体病毒rHCLV-E2P122A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C株DIVA的特性,可作为C株标记疫苗候选株使用。本研究为研制猪瘟标记弱毒疫苗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为我国的猪瘟净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江山[6](2020)在《加酶微生态制剂和八角精油对断奶仔猪空肠吸收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讨加酶微生态制剂(Probiotics with added glucose oxidase,PGO)和八角精油(Illicium verum extract,IVE)对断奶仔猪空肠吸收和肠道微生态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PGO和IVE,研究了二者对断奶仔猪养分消化率的影响,并采用HE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qRT-PCR、Western Blot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比较了仔猪空肠吸收和紧密连接蛋白等相关因子的表达和分布差异,同时评价了PGO和IVE对断奶仔猪盲肠菌群差异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选择健康的28日龄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14.96±0.30kg)32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IVE-PGO-,不含任何八角提取物和微生态制剂);PGO组在基础日粮添加PGO 1000mg/kg(IVE-PGO+);IVE组在基础日粮添加IVE 500 mg/kg(IVE+PGO-);PGO+IVE组即交互组,在基础日粮同时添加IVE 500 mg/kg和PGO 1000 mg/kg(IVE+PGO+)。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PGO和IVE对仔猪EE、CP和赖氨酸消化率、空肠绒毛绒腺比、空肠上皮细胞ZO-1和SGLT1的mRNA表达、Occludin、ZO-1、SGLT1和CAT1的蛋白质表达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与对照组相比,PGO显着提高(P<0.05)仔猪EE、CP和赖氨酸消化率、NPU、空肠绒毛长度和绒腺比、空肠上皮细胞SGLT1的mRNA表达水平及Occludin、ZO-1和SGLT1的蛋白表达水平;IVE显着提高(P<0.05)仔猪EE、CP和赖氨酸消化率、NPU、空肠绒毛绒腺比、空肠上皮细胞Occludin、ZO-1、SGLT1和CAT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隐窝深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GLT1蛋白表达位置主要分布在仔猪空肠绒毛中段,阳性反应自绒毛顶端至中段逐渐增强,绒毛中乳糜管等位置呈散在分布阳性反应点;ZO-1蛋白表达位置主要分布在仔猪空肠微绒毛间和绒毛乳糜管管壁,绒毛乳糜管管壁上的阳性点多呈串珠状分布。盲肠高通量结果显示,PGO显着降低(P<0.05)门水平上螺旋体丰度、属水平类瘤胃球菌属、瘤胃球菌属、粪球菌属和密螺旋体属丰度,提高(P<0.05)属水平脱磷孤菌属丰度;IVE显着降低(P<0.05)门水平上变形菌门丰度、属水平上脱磷孤菌属、瘤胃球菌属丰度,提高(P<0.05)属水平上类瘤胃球菌属、粪球菌属、乳杆菌属和密螺旋体属丰度。综上所述,PGO和IVE能够改善断奶仔猪养分消化率、空肠吸收和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并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空肠结构的完整性(Occludin、ZO-1)和吸收受体(SGLT1、CAT1)因子表达的上调可能是PGO和IVE改善仔猪养分消化率的机理之一;PGO和IVE能够抑制仔猪肠道中部分病原微生物菌群丰度,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俞少博[7](2020)在《移植微生物改善断奶前后湖羊羔羊瘤胃微生物定植及功能》文中指出幼龄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决定了反刍动物长期的生长性能。其中,开食料采食和断奶是幼龄反刍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开食料适应性与断奶期间的生长性能水平直接决定了幼龄反刍动物能否健康发育。瘤胃是固体饲料消化的重要器官,其自身的器官发育和瘤胃中微生物的定植是瘤胃消化利用开食料等固体饲料的基础。因此,调控瘤胃微生物定植过程可能促进开食料消化并缓解断奶应激。本研究通过新鲜瘤胃液移植的方式,探究了移植的时间点、频率、方式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添加瘤胃内容物冻干粉实现稳定、多次的移植刺激,探究其对断奶前和断奶期间幼龄反刍动物生长性能、健康、代谢和瘤胃微生物定植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为实现幼龄反刍动物早期微生物调控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进一步为实现微生物移植促进反刍动物高效生产提供了系统性指导。1瘤胃微生物移植时间窗口期和移植效果探究试验选取15只三胞胎羔羊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包含5只不同胎的羔羊。出生后,羔羊与母羊立即分离,人工采集并使用奶瓶人工饲喂羔羊初乳。3日龄时,每天分三次饲喂代乳料。21日龄后,所有羔羊自由采食开食料,同时,在3天内将代乳料饲喂量减少至完全断奶。移植当天自口腔采集5只成年湖羊瘤胃液,混合后厌氧保存待用。一组羔羊在8、9、15、16日龄时移植当天采集的新鲜瘤胃液(IBW组),另一组羔羊在22、23日龄时移植新鲜瘤胃液(IDW组),剩余的一组羔羊在8、9、15、16、22、23日龄同样移植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C)。测定羔羊每周的平均采食量、日增重和粪便评分等。所有羔羊在28日龄屠宰,采集瘤胃、结肠内容物样品进行后续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断奶前还是断奶后移植新鲜瘤胃液均不能显着改变羔羊的采食量、瘤胃发酵参数和日增重。此外,移植新鲜瘤胃液无法显着减少羔羊腹泻的发生频率。然而,微生物组成的结果表明,移植后来自Moryella、Acetitomaculum、Tyzzerella4、Succiniclasticum、Prevotella 1、Lachnospiraceae、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Family ⅩⅢ AD3011 和 Bacteroidales S24-7 的 OTUs 在 IBW 组瘤胃中快速定植;来自 Succiniclasticum、Prevotellaceae UCG-003、Erysipelotrichaceae UCG-004、Prevotella 1、Bacteroidales S24-7 gut group uncultured bacterium和Family ⅩⅢ AD301 1的OTUs在IDW组瘤胃中快速定植。筛选成年动物瘤胃微生物与幼龄动物瘤胃微生物各自的标志微生物与移植后定植的微生物进行共现性分析发现,IBW组中快速定植的微生物之间、其与成年瘤胃标志微生物之间存在共现性。相比于IBW组,IDW组结肠内容物微生物发生相对较大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早期的瘤胃微生物调控,尤其是开食料采食前进行微生物移植,能够促进部分成熟瘤胃微生物在瘤胃中的定植,并加速瘤胃微生物区系的成熟过程。2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断奶前后生长性能的影响反刍动物生长发育初期,机体对瘤胃液移植的接受度较好。在生长早期移植的条件下,进行连续、稳定的瘤胃微生物移植刺激可能能够提高移植微生物后的积极效果。此外,为消除瘤胃液中其他组成物质的影响,同时简化瘤胃微生物移植的操作难度,增加生产应用空间,试验二采用瘤胃微生物冻干粉作为添加剂以探究其移植效果。采集成年湖羊瘤胃液,离心去除上清和饲料颗粒,沉淀细胞重新悬浮于10%脱脂奶粉中,制备冻干粉。试验二共选取48只羔羊,随机分为两组,羔羊出生后立即与母羊分离,人工饲喂初乳3天。3日龄时,将母乳替换为代乳料。从5日龄开始,羔羊能够自由采食颗粒开食料并自由饮水。每天记录羔羊的采食量,同时每周测定羔羊的日增重。其中,一组羔羊在5~21日龄时,每天在代乳料中添加1 g提前制备的瘤胃液微生物冻干粉(Inoc);另一组羔羊同时添加1 g脱脂奶粉平衡养分作为对照(Con)。当羔羊连续3天且每天的开食料采食量超过200 g/d时,其代乳料在一周后停止饲喂并完成断奶。断奶前、断奶时(BW1)、断奶后一周(AW1)、断奶后两周(AW2)分别测定体重、饲料消化率、采食量等。BW1、AW1、AW2时在两组中各随机选取8只羔羊屠宰后,采集瘤胃内容物测定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酶活、消化道和器官发育指标等。结果显示,Inoc显着提高了断奶前干物质、粗蛋白消化率(P<0.05),有提高NDF(P=0.085)和半纤维素消化率的趋势(P=0.058)。断奶后,Inoc组粗蛋白消化率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Inoc组羔羊的料重比相比于对照组有下降的趋势(P=0.086)。断奶后第二周,Inoc组羔羊淀粉消化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6)。瘤胃发酵参数结果显示,断奶后Inoc组羔羊瘤胃中丙酸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且Inoc组乙酸丙酸比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酶活结果显示,Inoc组瘤胃中微生物淀粉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说明Inoc组羔羊断奶后瘤胃发酵以淀粉-丙酸发酵为主,促进了开食料中淀粉的利用。此外,Inoc组肝脏、瘤胃的重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断奶前饲喂瘤胃微生物冻干粉能够显着提高断奶期间羔羊对开食料的利用率,促进开食料适应,增加瘤胃丙酸供应并缓解羔羊断奶应激。3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断奶前后瘤胃微生物区系和机体代谢的影响采集中羔羊断奶期间的血液、肝脏组织和瘤胃内容物分别测定血液生化指标、肝脏基因表达和瘤胃微生物组成。血液代谢指标显示,对照组羔羊断奶后NEFA浓度显着降低(P<0.05),血糖浓度具有降低的趋势,而β-羟丁酸的浓度在断奶后一周时就显着提高(P<0.05);Inoc组羔羊断奶前后血糖和β-羟丁酸浓度没有显着差异,且β-羟丁酸直到断奶后第二周才显着高于断奶前(P<0.05)。然而,Inoc和断奶都对乳酸、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指标的浓度没有显着影响。血液指标表明,对照组羔羊在断奶后出现能量负平衡,可能由于对照组羔羊对开食料的利用率较低。肝脏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断奶和Inoc均不影响PCK1、PCK2、MCM等基因的表达量,但是Inoc显着提高了断奶后G6PC的表达量,可能提高了肝脏糖异生过程的产糖量,并缓解Inoc组羔羊在断奶过程中的能量负平衡。微生物组成的结果显示,断奶后,对照组羔羊瘤胃微生物发生显着变化,而Inoc组羔羊的瘤胃微生物变化的程度小于对照组,说明Inoc可能促进了一些成熟微生物的定植,减小断奶前后瘤胃微生物的差异。此外,Inoc组羔羊断奶后瘤胃中Mitsukella、Olsenella、Succiniclasticum等微生物的丰度高于对照组,这些微生物与瘤胃中丙酸、血糖浓度都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q-value<0.1)。不仅如此,微生物的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断奶后Inoc组羔羊瘤胃中多糖利用相关的基因显着富集(P<0.05)。微生物网络分析的结果显示,Inoc组羔羊的瘤胃中比对照组羔羊多一个功能模块,该模块中的微生物主要有Prevotellaceae、Succinivibrionaceae、Erysipelotrichaceae等。以上结果表明,饲喂瘤胃微生物冻干粉能够促进多糖利用菌在瘤胃中定植,提高开食料利用率,增加瘤胃中丙酸产量,最终缓解断奶期间羔羊的能量负平衡和断奶应激。4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瘤胃微生物基因组组成及功能的影响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断奶前一周,Inoc组羔羊瘤胃中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047个,而显着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共98个。其中,丰度最高的前25个差异功能基因中,SusC、GHs等碳水化合物利用相关的基因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断奶后一周,Inoc组瘤胃中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共有829个,而显着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共180个。其中,SusC、CBM等基因丰度在Inoc组羔羊瘤胃中保持较高水平,同时肽酶、果胶酶的功能基因丰度也在Inoc组中高于对照组。断奶后两周时,两组间差异的功能基因数差异减小,对照组中微生物功能的发育过程落后于Inoc组。碳水化合物相关的功能基因中,断奶前Inoc组GH5、GH13、GH43、GH141、GH142等家族的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然而断奶后,两组间这些差异的功能基因不再显着。对照组GH5、GH13、GH43、GH142的丰度在断奶后发生显着变化,而Inoc组中则保持相对稳定,与本研究此前的结果一致,Inoc加快了瘤胃微生物的定植过程,使得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在断奶前后保持相对稳定。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表明断奶前瘤胃微生物的功能基因显着富集在淀粉和蔗糖利用通路和丙酮酸代谢通路,进一步说明了 Inoc能够提高瘤胃利用开食料的潜能,并在断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早期连续、重复的瘤胃微生物调控能够促进成年湖羊的瘤胃微生物如Mitsukella、Olsenella、Succiniclastcum等微生物在羔羊瘤胃中的定植,促进瘤胃微生物功能的发育和成熟过程,增强断奶前羔羊瘤胃消化开食料的能力,促进开食料的利用并缓解断奶应激。一方面,早期移植应用于生产能够提高反刍动物早期的生长性能,缓解断奶应激导致的能量负平衡,促进幼龄反刍动物的健康发育;另一方面,早期羔羊的瘤胃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后续试验进行早期调控可能改变瘤胃微生物地定植命运,实现长期的促进作用。
熊亮[8](2020)在《宫内发育迟缓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浆参数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对现代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IUGR对不同体重阶段正常发育(NBW)和宫内发育迟缓(IUGR)生长肥育猪肠道微生物定植和代谢的影响,并从机体生长发育、代谢和摄食/生长调节等方面阐明IUGR生长肥育猪的生长调节机制,可深化对IUGR生长发育机制的认识,为研发IUGR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本试验旨在探讨IUGR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器官指数和血浆参数的影响。试验按出生体重选取72头长白×大白杂交雄性去势仔猪,分为NBW组和IUGR组,每组36头。于NBW生长肥育猪的平均体重分别达到25、50和100kg时,分别于两组中随机选取10头试猪,空腹称重后前腔静脉采血10 ml,肝素抗凝,3000 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80℃保存,用于测定血浆参数含量。每组选取12头试猪屠宰,分离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胃并称重记录。结果表明:(1)IUGR显着影响试猪生产性能与器官发育。与NBW猪相比,25和50kg体重IUGR猪各阶段的初始体重、终末体重、ADG、肝脏、脾脏和肾脏重量均显着降低(P<0.05);100 kg体重阶段时IUGR组的脾脏系数、肝脏系数显着升高,初始体重、末重、ADG、肝脏重量和肾脏重量均显着降低(P<0.05)。(2)IUGR显着影响试猪机体营养代谢、抗氧化和免疫能力。与NBW猪相比,25 kg体重时IUGR猪血浆ALP、T-AOC显着升高,GLU和IL-1β含量显着降低(P<0.05);50 kg体重时血浆TG、CHO和ALT含量显着升高(P<0.05),TP、ALB、GLU值均显着降低(P<0.05);100 kg体重血浆UN含量显着升高(P<0.05),而TP和ALB含量显着降低(P<0.05)。(3)IUGR影响血浆摄食生长调节因子含量。与NBW猪相比,25 kg体重阶段IUGR猪生长激素、生长抑素和胰多肽浓度显着升高(P<0.05),而胰岛素浓度下降(P<0.05);50 kg体重IGF-1、瘦素、胰岛素浓度显着升高(P<0.05),胃泌素、生长激素、胰多浓度肽下降(P<0.05)。(4)IUGR影响生长猪的三大类血常规指标。与NBW猪相比,25 kg体重阶段IUGR猪血液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显着升高(P<0.05),红细胞数(RB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显着降低(P<0.05);50 kg体重阶段IUGR猪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MCH显着升高(P<0.05),白细胞数、RBC、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中间细胞百分比和血小板数显着降低(P<0.05)。试验二:本试验旨在探讨IUGR对生长育肥猪小肠菌群多样性、菌群微生态和菌群功能的影响。试猪屠宰后取中段部位的空肠和回肠组织黏膜及其内容物,进行小肠微生物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1)IUGR影响生长肥育猪小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NBW组相比,25、100 kg体重IUGR猪空、回肠菌群Alpha多样性显着升高(P<0.05)。(2)IUGR改变生长肥育猪小肠肠道菌群丰度。与NBW猪相比,25 kg体重阶段IUGR猪回肠菌群Bacteroidetes、Lactobacillus、unclassified Ruminococcaceae和Ochrobactrum丰度显着升高(P<0.05)。50 kg体重阶段IUGR猪空肠菌群Firmicutes和Lactobacillus丰度显着升高(P<0.05),菌群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unclassified Ruminococcaceae等丰度显着降低(P<0.05);回肠Lactobacillus菌群丰度显着升高(P<0.05)。100 kg体重阶段IUGR猪空肠Firmicutes、Lactobacillus菌群丰度显着升高(P<0.05)。试验三:本试验旨在探讨IUGR对生长育肥猪结肠菌群多样性、菌群微生态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屠宰后取中段部位的结肠组织黏膜及其内容物,进行结肠微生物16S rDNA测序以及测定结肠代谢产物含量和黏膜抗氧化能力。(1)IUGR影响生长肥育猪结肠微生物多样性。50 kg体重阶段IUGR猪结肠菌群Simpson指数显着高于NBW猪(P<0.05),结肠微生物群落结构明显分离,聚集成两个类群。(2)IUGR改变生长肥育猪门、属水平结肠微生物丰度。与NBW猪相比,100 kg体重阶段IUGR猪的Firmicutes丰度显着升高(P<0.05)。(3)IUGR降低生长肥育猪结肠代谢产物含量,提高生长肥育猪结肠抗氧化能力。与NBW猪相比,25 kg体重阶段IUGR猪结肠的尸胺浓度显着升高,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色胺浓度降低,结肠黏膜SOD1的m 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50 kg体重阶段IUGR猪结肠丁酸、戊酸、吲哚和腐胺浓度降低(P<0.05);100 kg体重阶段IUGR猪的结肠黏膜SOD1的m RNA水平显着升高,乙酸、腐胺和尸胺浓度显着降低(P<0.05)。综上所述,IUGR生长肥育猪的生产性能降低,器官发育受损,机体蛋白质合成代谢和糖脂代谢异常;生长前期氨基酸代谢、抗氧化能力和结肠代谢受损,但在肥育后期恢复。IUGR对结肠微生物区系无影响,但降低结肠微生物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浓度。小肠中Firmicutes、Proteobacteria、Lactobacillus、Ochrobactrum和Ruminococcaceae菌群丰度变化可能与IUGR相关。可作为调控IUGR生长肥育猪肠道微生物的靶点。
吴峰洋[9](2021)在《玉米赤霉烯酮对2~4月龄母猪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子宫的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是一种具有雌激素活性和多种毒性作用的真菌毒素,是猪饲料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之一。中国大部分农区呈季风气候特征,是Z EA污染的重灾区。ZEA污染范围广,且污染程度随季节的更替呈周期性变化,持续危害着饲料工业和养猪业的发展。为应对ZEA污染的危害,相关人员已在饲料原料生产、饲料加工、脱霉剂应用研发、毒素检测以及中毒治疗等诸多环节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未完全有效防控ZEA的危害。其原因在于相关机制研究不足,限制了确切有效防治措施的制定。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us-pituitary-gonadal axis,HPGA)是一个完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对母猪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活动的进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子宫是母猪重要的繁殖器官,与母猪的繁殖力密切相关,但ZEA对HPGA及子宫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试验选择对ZEA敏感性较高的2月龄母猪,通过饲喂不同ZEA水平的饲粮,研究其对小母猪HPGA及子宫的毒性作用及相关机制。选择胎次和体重(23.20±0.68 kg)相近的2月龄长×大二元母猪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重复1头。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T1、T2、T3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00、800、1600μg/kg ZEA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0 d。结果如下:ZEA对各组小母猪的ADG、ADFI、F/G、腹泻率以及肝脏、肾脏、脾脏和胸腺的器官指数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可以使试验组小母猪的外阴面积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增大,说明ZEA处理对小母猪产生了明显的生殖毒性,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本试验中,ZEA可以显着降低小母猪对CP的消化率(P<0.05),极显着降低对P的消化率(P<0.01),极显着提高对Ca的消化率(P<0.01)。同时发现ZEA可以显着降低小母猪血清IgG和IgM的水平(P<0.05)。可见ZEA可以通过影响小母猪对CP、Ca、P的消化率以及降低免疫力的方式间接影响HPGA及子宫的功能,发挥毒性作用。ZEA可以使小母猪的子宫指数出现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增大,卵巢指数有上升的趋势。经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可见,ZEA可以促进小母猪次级卵泡的发育,使卵泡扩张,体积增大,也可以使子宫内膜和肌层增厚,腺体数量增多,密度增大。进一步经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及Western blot分析发现,ZEA可以提高卵巢和子宫Ghrelin、GHR、PCN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来加速卵巢和子宫的发育。ZEA还可以通过显着上调HPGA及子宫Kiss-1、GPR54、GnRH、GnRHR、ERα、LHR、FSHR mRNA的表达水平(P<0.05),显着下调LHβ、FSHβ mRNA的表达水平(P<0.05)来扰乱小母猪的内分泌,使血清和下丘脑GnRH水平显着升高(P<0.05),血清和卵巢PROG水平显着降低(P<0.05),血清LH和FSH水平显着降低(P<0.05),E2水平先显着降低(P<0.05),后显着升高(P<0.05)。结合对卵巢、子宫和外阴的影响,ZEA处理可能使小母猪表现出与人中枢性性早熟类似的,更复杂的生殖毒性。经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还发现ZEA使T2和T3组小母猪的卵巢和子宫出现闭锁卵泡增多,炎性浸润,颗粒细胞坏死以及固有层内淋巴细胞灶性浸润,部分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坏死细胞胞质空泡化,胞核固缩等病理变化。本试验通过分析ZEA对HPGA和子宫抗氧化系统及炎症系统的影响,探讨相关的作用机制。发现,ZEA能通过抑制SOD和GSH-Px的表达与合成,降低小母猪子宫和卵巢的抗氧化性能,并引起两组织及脑垂体的脂质过氧化。能通过促进TNF-α和IL-1β表达与合成引起子宫和卵巢的炎症反应,抑制IL-10的表达与合成抑制两组织的抗炎反应。也能使两组织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或极显着上调。可见卵巢和子宫的病理变化,可能是ZEA引起脂质过氧化及炎症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ZEA可以影响小母猪盲肠的微生物区系,使T1组微生物相对丰度升高,多样性降低,T2组和T3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均升高。进一步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进行微生物组成分析发现,ZEA处理没有改变小母猪盲肠的主要菌群结构。但是在门水平上,使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极显着降低(P<0.01),变形菌门和蓝细菌相对丰度极显着升高(P<0.01)。在属水平上,使链球菌、普雷沃菌科NK3B31群、拟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升高,使巨型球菌、粪杆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进一步采用RDA法分析小母猪盲肠微生物区系多样性变化与外阴面积、卵巢和子宫指数、生殖激素水平、抗氧化酶活性、炎症因子水平变化间的联系,发现外阴面积,卵巢和子宫指数均与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与变形菌门和衣原体门的相对丰度呈负相关。GnRH、LH、FSH及E2水平与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而PROG水平与之呈负相关。T-AOC、GSH-Px和SOD活性与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衣原体门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螺旋体菌门、软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呈负相关。TNF-α、IL-1β、IL-4的水平与拟杆菌门、螺旋菌门、软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而IL-10的水平与之呈负相关。综上所述,ZEA处理可以通过调控小母猪HPGA和子宫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引起内分泌紊乱,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反应,加速卵巢和子宫的发育并引起病理变化,直接发挥毒性作用。也可以通过影响小母猪对CP、Ca和P的消化率,降低IgG和IgM的水平,影响盲肠微生物区系多样性,间接发挥毒性作用。
崔占鸿[10](2020)在《牦牛犊牛培育方式对生长和消化道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犊牛是牦牛生产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科学的犊牛饲养策略是牦牛高效繁殖的基础,提高牦牛养殖效率须从犊牛早期培育抓起。当前牦牛犊的培育主要采用哺乳+放牧饲喂方式,哺乳时间5-6个月,平均哺乳量仅1.29 kg/d,加之此时放牧采食的营养有限,导致日粮营养供给与犊牛生长需要间不平衡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犊牛生长发育质量和成年后生产性能发挥;同时,犊牛不断奶致使母牦牛不能适时配种,降低繁殖性能。因此,在保证牦牛犊牛生长发育良好的前提下,实施适时断奶培育对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饲养试验、屠宰试验和基因测序分析技术,系统地研究“哺乳+放牧”与“代乳+补饲”培育方式对牦牛犊牛生长性能和消化道发育的影响,探究代乳+补饲培育方式调节哺乳期牦牛犊牛生长和瘤胃发育的分子机制,为高原地区牦牛犊牛早期培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培育方式对牦牛犊牛生长性能、脏器发育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选取30日龄公牦牛犊20头,等分为4组,SA组:代乳粉+补饲开食料与苜蓿干草组;S组:代乳粉+补饲开食料组;A组:代乳粉+补饲苜蓿干草组;MG组:哺乳+放牧组。试验期间SA、S和A组的犊牛单独饲喂,饲喂相同的代乳粉,同时按各试验分组自由采食开食料和苜蓿干草,自由饮水;MG组牦牛犊采用跟随母牛哺乳加放牧的饲喂方式,自由饮水。试验期90 d。试验结束后测定体重和体尺,采集血液后屠宰所有试验牛取样,测定胴体重和脏器重量。结果表明,SA组、S组、A组和MG组的牦牛犊体重分别为87.90±0.71 kg、70.70±1.45 kg、77.10±2.36 kg和64.50±3.34 kg,日增重分别为562.9±16.6 g、422.45±31.4 g、482.0±8.1 g和358.1±15.9 g,代乳+补饲组体重和日增重均显着高于哺乳+放牧组(P<0.01);相比哺乳+放牧饲喂,代乳+补饲(SA组)饲喂显着提高了牦牛犊的干物质采食量和胴体重(P<0.01),显着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率(P<0.05)。同时,SA组牦牛犊的胸围、体高和体长均显着高于MG组(P<0.05),SA组牦牛犊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及胸腺重量均显着高于MG组(P<0.05);SA、S和A组牦牛犊的血清ALB、BUN、Ca及P含量均显着高于MG组(P<0.05),SA组和A组的血清TP含量显着高于MG组(P<0.05)。综上,与哺乳+放牧相比,代乳+补饲培育方式显着提高了牦牛犊的干物质采食量,提高了营养物质摄入水平,增加了体重、体尺和脏器重量,有效挖掘了哺乳期牦牛犊的生长潜力。试验二培育方式对牦牛犊牛瘤胃发酵、消化酶活性和上皮组织发育的影响明确了代乳+补饲显着提高哺乳期牦牛犊的生长性能和脏器重量发育,本试验进一步研究代乳+补饲培育方式对牦牛犊瘤胃形态及功能发育的影响。采集试验一牦牛犊的瘤胃液、食糜及上皮组织样品,采用组织形态观察、ELISA、实时定量PCR和转录组学测序的研究方法,观测瘤胃发酵、消化酶活性和瘤胃上皮组织形态等指标,并进行瘤胃组织基因表达的转录组学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SA组和S组牦牛犊的瘤胃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及总挥发酸浓度均显着高于MG组(P<0.05)。A组牦牛犊的瘤胃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力均显着高于MG组(P<0.01)。SA组、S组和A组牦牛犊的瘤胃乳头长度均显着高于MG组(P<0.05),SA组和S组的瘤胃乳头宽度均显着高于MG组(P<0.05)。与MG组相比,SA组牦牛犊的瘤胃组织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130个,其中高表达基因418个,低表达基因712个;S组的瘤胃组织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511个,其中高表达基因463个,低表达基因1047个;A组的瘤胃组织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460个,其中高表达基因516个,低表达基因944个。可以看出,与哺乳+放牧相比,代乳+补饲显着增强了牦牛犊的瘤胃发酵能力和消化酶活性,促进了瘤胃上皮形态发育。代乳+补饲显着改变了哺乳期牦牛犊的瘤胃发育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瘤胃上皮的发育、代谢及免疫等生物学过程,KEGG显着性富集通路多与免疫调节相关,说明代乳+补饲培育方式正向调控了哺乳期牦牛犊的瘤胃健康发育。试验三培育方式对牦牛犊牛肠道组织形态、消化酶活性和黏膜免疫的影响试验二得出代乳+补饲促进了牦牛犊的瘤胃形态与功能发育,本试验继续探究代乳+补饲对哺乳期牦牛犊肠道形态与功能发育的影响。采集试验一牦牛犊的小肠上皮组织、黏膜及食糜样品,采用组织切片观察和ELISA法,观测牦牛犊的肠道组织形态、消化酶活性和黏膜免疫等指标。结果表明,SA组牦牛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上皮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均显着高于MG组(P<0.01),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上皮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均表现为SA组>S组>A组(P<0.01)。SA组、S组和A组牦牛犊十二指肠和空肠的α淀粉酶和空肠的胰蛋白酶活性均显着高于MG组(P<0.01),但MG组牦牛犊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脂肪酶活性均显着高于SA组、S组和A组(P<0.01)。SA组牦牛犊十二指肠黏膜的IL-1β含量、空肠黏膜的SIg A、IFN-γ、IL-1β、IL-2和TNF-α含量以及回肠黏膜的IFN-γ和IL-1β含量均显着高于MG组(P<0.05)。综上,与哺乳+放牧相比,代乳+补饲培育方式显着提高了哺乳期牦牛犊的小肠上皮组织形态发育,增强了小肠前中段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分泌能力,提高了牦牛犊肠道的养分消化利用与免疫能力。试验四培育方式对牦牛犊牛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在前三个试验的基础上,本试验进一步研究不同培育方式对牦牛犊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阐释代乳+补饲培育方式调控哺乳期牦牛犊消化道发育的微生物学机制。采集试验一牦牛犊的瘤胃、空肠、回肠和盲肠食糜样品,提取高质量的总DNA样品,进行瘤胃和肠道微生物V3-V4的16S r DNA高通量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哺乳+放牧饲喂相比,代乳+补饲饲喂显着增加了牦牛犊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这些菌属主要参与纤维和非纤维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包括瘤胃中Atopobium、Clostridium_XIVb、Acinetobacter、Oscillibacter、Dialister、Desulfovibrio、Bacteroides、Lachnospiracea_incertae_sedis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菌属,空肠和回肠中Odoribacter、Lachnospira、Propionibacterium、Synergistes、Atopobium、Succiniclasticum、Anaerovibrio和Lachnospiracea_incertae_sedis菌属以及盲肠中Anaerovibrio、Succiniclasticum、Vulcaniibacterium、Synergistes、Eubacterium、Cellulosilyticum、Butyrivibrio、Parabacteroides、Lachnospiracea_incertae_sedis、Clostridium_IV、Prevotella、Methanobrevibacter和Turicibacter菌属。同时,补饲开食料组牦牛犊的瘤胃、空肠、回肠和盲肠中主要参与淀粉利用和丙酸或丁酸产生的菌属显着增加,主要包括瘤胃中Prevotella、Oscillibacter、Anaerovibrio、Synergistes、Dialister和Clostridium Xl V菌属,空肠中Propionibacterium、Synergistes、Clostridium IV、Pseudobutyrivibrio、Prevotella、Succinivibrio和Bifidobacterium菌属,回肠中Brachybacterium、Propionibacterium、Clostridium Xl Vb、Eubacterium、Faecalibacterium、Clostridium Xl Va、Synergistes、Anaerovibrio和Prevotella菌属以及盲肠中Synergistes、Eubacterium、Pseudobutyrivibrio、Prevotella、Turicibacter、Methanobievibacter和Ruminococcus菌属。然而,补饲苜蓿干草组牦牛犊的纤维素分解和半纤维素分解相关细菌显着增加,包括瘤胃中Eubacterium、Butyrivibrio和Lachnospira菌属,空肠中Pseudobutyrivibrio和Sacchar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菌属,回肠中Sacchar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Arthrobacter和Anaerovibrio菌属以及盲肠中Methanobievibacter、Olsenella、Vulcanilbacterium、Aquabacterium、Limnobacter、Caulobaceter和Tepidimonas菌属。综上,与哺乳+放牧相比,代乳+补饲开食料和苜蓿干草调节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促进了牦牛犊的消化道功能发育,改变的微生物菌群提升了牦牛犊的养分利用和免疫稳态水平,进而提高了牦牛犊的生长发育质量。综上所述,牦牛犊牛在30日龄进行断奶,在饲喂代乳粉的基础上,实施早期补饲显着提高了牦牛犊的干物质采食量,补充了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素,提高了哺乳期牦牛犊的生长性能。代乳+补饲培育方式增加了牦牛犊消化道淀粉和纤维分解菌的种类及丰度,改变的微生物菌群及发酵产物促进了消化道形态与功能的早期发育,提高了黏膜免疫稳态水平,为高原地区牦牛犊的提质培育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基金研发何时能“断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金研发何时能“断奶”(论文提纲范文)
(1)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损伤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文献综述 |
1.1 肠道屏障功能 |
1.1.1 肠道物理屏障 |
1.1.2 肠道微生物屏障 |
1.2 短链脂肪酸与宿主肠道免疫 |
1.2.1 短链脂肪酸概述 |
1.2.2 SCFAs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
1.2.3 SCFAs参与肠道免疫的作用机制 |
1.3 包膜丁酸钠在幼龄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物理屏障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日粮 |
2.2 样品的采集及指标测定 |
2.2.1 样品的采集 |
2.2.2 肠道组织形态 |
2.2.3 肠道通透性指标 |
2.2.4 Western-blot分析紧密连接蛋白表达 |
2.2.5 肠道杯状细胞数量 |
2.2.6 RT-RCR分析肠道黏蛋白的m RNA转录水平 |
2.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4.2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
2.4.3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4.4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
2.4.5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黏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5 讨论 |
2.5.1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5.2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
2.5.3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
2.5.4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
2.5.5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黏蛋白表达的影响 |
2.6 小结 |
3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血清炎性因子及肠道TLR4/MyD88/NF-κB 信号通路的调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日粮 |
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1 样品的采集 |
3.2.2 血清炎性因子 |
3.2.3 RT-RCR分析肠道炎性因子的m RNA转录水平 |
3.2.4 Western-blot分析TLR4/My D88/NF-κB炎症通路蛋白的表达 |
3.3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2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TLR4/NF-κB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3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TLR4/NF-κB通路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3.5.2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TLR4/My D88/NF-κB通路的影响 |
3.6 小结 |
4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微生物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日粮 |
4.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1 样品的采集 |
4.2.2 肠道内容物16S r RNA测序分析 |
4.2.3 挥发性脂肪酸 |
4.3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4.4.2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组成的影响 |
4.4.3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微生物科水平组成的影响 |
4.4.4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微生物差异菌属的影响 |
4.4.5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4.4.6 断奶羔羊结肠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5 讨论 |
4.5.1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4.5.2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4.5.3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微生物差异菌群的影响 |
4.5.4 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4.5.5 断奶羔羊结肠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 |
4.6 小结 |
5 总体讨论与结论 |
5.1 总体讨论 |
5.2 总体结论 |
5.3 创新点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黑水虻虫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对ETEC所致腹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单词缩写表 |
前言 |
第一篇: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黑水虻及其研究进展 |
1.1 黑水虻简介 |
1.2 黑水虻的分布 |
1.3 黑水虻的营养成分 |
1.4 黑水虻幼对有机废弃物的转化作用 |
1.5 黑水虻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6 小结 |
第二章 断奶仔猪的肠道屏障功能 |
2.1 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 |
2.2 断奶仔猪综合征 |
2.3 断奶仔猪腹泻与肠道屏障 |
2.4 断奶仔猪腹泻与水通道蛋白、离子通道蛋白 |
2.5 ETEC |
2.6 小结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黑水虻虫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黑水虻虫粉对ETEC所致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生长发育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尾菜饲料化利用研究进展 |
1.1 尾菜的概念和特点 |
1.2 尾菜饲料化利用现状 |
2 发酵饲料研究进展 |
2.1 发酵饲料的概念、分类及菌种 |
2.2 发酵饲料的应用现状 |
3 发酵饲料在猪生产上的应用 |
3.1 在母猪饲养中的应用 |
3.2 在生长育肥猪饲养中的应用 |
3.3 在仔猪饲养中的应用 |
4 硏究目的及意义 |
5 硏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5.1 研究内容 |
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2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 尾菜发酵饲料对控制保育猪腹泻的作用 |
2.4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2.5 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3.1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2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 尾菜发酵饲料对控制保育猪腹泻的作用 |
3.4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3.5 经济效益分析 |
4 小结 |
第3章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肠道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
2.2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肠道内容物p H的影响 |
2.3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
3.2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肠道内容物p H的影响 |
3.3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4 小结 |
第4章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空肠细菌区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空肠内容物微生物区系分析 |
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序深度及物种丰度分析 |
2.2 空肠内容物细菌多样性分析 |
2.3 空肠内容物细菌组成结构分析 |
3 讨论 |
3.1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空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2 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空肠内容物细菌组成结构的影响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4)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一览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民族生态学概述 |
1.3 民族兽药概述 |
1.4 布依族兽药植物研究概况 |
1.5 腹泻和炎症的研究进展 |
1.6 转录组学概况 |
第二章 布依族地区兽药植物调查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地区概况 |
2.3 研究方法 |
2.4 调查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兽药植物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研究 |
3.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离及鉴定 |
3.2 三颗针浸膏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研究 |
3.3 三颗针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分子机制研究 |
第四章 兽药植物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研究 |
4.1 兽药植物百两金抑菌研究 |
4.2 百两金消炎镇痛研究 |
4.3 基于转录组数据对百两金中三萜皂苷合成途径的研究 |
4.4 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的挖掘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
附录 |
(5)基于反向遗传技术的猪瘟病毒标记C株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猪瘟 |
1.1.1 猪瘟的简述 |
1.1.2 猪瘟的流行情况 |
1.1.3 猪瘟的防控和净化 |
1.2 猪瘟病毒 |
1.2.1 猪瘟病毒 |
1.2.2 猪瘟病毒的基因型 |
1.2.3 猪瘟病毒的主要抗原性蛋白 |
1.2.4 反向遗传技术在猪瘟病毒中应用 |
1.3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
1.3.1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概述 |
1.3.2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致弱机制 |
1.3.3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生产工艺 |
1.3.4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在创制多联疫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
1.4 猪瘟标记疫苗 |
1.4.1 猪瘟标记疫苗概述 |
1.4.2 猪瘟亚单位疫苗 |
1.4.3 猪瘟DNA疫苗 |
1.4.4 猪瘟重组活载体疫苗 |
1.4.5 猪瘟基因突变/缺失/替换疫苗 |
1.4.6 多肽猪瘟疫苗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基于反向遗传技术的猪瘟病毒标记C株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质粒、细胞和病毒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验试剂 |
2.1.4 实验动物 |
2.1.5 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2.1.6 突变体病毒的拯救 |
2.1.7 突变体病毒与MAbHQ06的反应性分析 |
2.1.8 突变体病毒的生长曲线 |
2.1.9 病毒遗传稳定性分析 |
2.1.10 家兔接种试验 |
2.1.12 荧光定量RT-PCR及测序 |
2.1.13 家猪接种试验 |
2.1.14 CSFV抗体的检测 |
2.1.15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感染性克隆的酶切鉴定 |
2.2.2 突变体病毒的拯救 |
2.2.3 突变体病毒失去与MAbHQ06的反应性 |
2.2.4 突变体病毒的生长曲线 |
2.2.5 突变体病毒的遗传稳定性 |
2.2.6 突变体病毒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学特性 |
2.2.7 rHCLV-E2P122A不能诱导家兔产生针对LFDGTNP抗原表位的抗体 |
2.2.8 突变体病毒rHCLV-E2P122A在断奶仔猪体内的免疫原性 |
2.3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加酶微生态制剂和八角精油对断奶仔猪空肠吸收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微生态制剂概述及作用机制 |
1.1.1 微生态制剂概述 |
1.1.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
1.1.2.1 调节肠道微生态 |
1.1.2.2 提高养分利用率 |
1.1.2.3 增强免疫性能 |
1.1.2.4 提高抗氧化性能 |
1.1.3 肠道微生物区系 |
1.2 八角精油概述及作用机制 |
1.2.1 八角精油的作用机制 |
1.2.1.1 抗菌抑菌 |
1.2.1.2 提升机体抗氧化性能 |
1.2.1.3 促进机体免疫机能 |
1.2.1.4 其他功能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动物与设计 |
2.1.3 试验日粮 |
2.1.4 饲养管理 |
2.2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2.2.1 养分表观利用率 |
2.2.2 HE染色法组织学分析 |
2.2.2.1 组织切片制备 |
2.2.2.2 HE染色 |
2.2.3 空肠组织SGLT1、CAT1、Occludin和 ZO-1的mRNA表达量 |
2.2.4 空肠组织Occludin、ZO-1、SGLT1和CAT1 蛋白质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
2.2.5 SGLT1和ZO-1 在空肠组织中的分布 |
2.2.6 盲肠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 |
2.3 数据统计 |
3 结果分析 |
3.1 养分利用率 |
3.1.1 养分消化和利用率 |
3.1.2 必需氨基酸消化率 |
3.1.3 非必需氨基酸消化率 |
3.2 空肠组织学和Occludin、ZO-1、SGLT1 和CAT1 表达分布 |
3.2.1 空肠组织学 |
3.2.2 空肠Occludin、ZO-1、SGLT1和CAT1的mRNA表达 |
3.2.3 空肠Occludin、ZO-1、SGLT1和CAT1 的蛋白质表达 |
3.2.4 SGLT1和ZO-1 在空肠中的分布 |
3.3 盲肠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 |
3.3.1 OTU聚类分析 |
3.3.2 菌群多样性分析 |
3.3.3 盲肠微生物构成及分布丰度 |
3.3.3.1 门水平菌群结构及分布丰度 |
3.3.3.2 属水平菌群结构及分布丰度 |
4 讨论 |
4.1 养分消化率 |
4.2 空肠组织形态学 |
4.3 Occludin、ZO-1、SGLT1和CAT1 在空肠中的表达 |
4.3.1 Occludin、ZO-1 在空肠中的表达 |
4.3.2 SGLT1 在空肠中的表达 |
4.3.3 CAT1 在空肠中的表达 |
4.4 SGLT1和ZO-1 在空肠中的分布 |
4.5 盲肠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7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本课题基金项目来源 |
(7)移植微生物改善断奶前后湖羊羔羊瘤胃微生物定植及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幼龄反刍动物饲养研究现状 |
1. 反刍动物早期生长阶段特点 |
2. 消化功能和营养物质代谢功能转变 |
3. 固体饲料适应和断奶方式 |
第二节 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的定植与演化 |
1. 胃肠道微生物的定植和功能演化 |
2. 影响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定植的因素 |
3. 研究胃肠道微生物演化的方法 |
第三节 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定植的调控方法 |
1. 开食料 |
2. 饲料添加剂 |
3. 胃肠道微生物移植 |
第四节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调控的优势和意义 |
1. 早期瘤胃微生物调控的优势 |
2.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调控的长效性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鲜瘤胃液移植时间窗口期和移植效果探究 |
一、断奶前后移植瘤胃液对羔羊表观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二、断奶前后移植瘤胃液对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生长代谢的影响 |
一、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二、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瘤胃发酵和器官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三、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机体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影响的机制探究 |
一、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后羔羊瘤胃主要微生物的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二、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后羔羊瘤胃微生物组成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三、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后羔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发育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提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1. 提示 |
2. 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宫内发育迟缓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浆参数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宫内发育迟缓 |
1.1 宫内发育迟缓的定义与分类 |
1.2 宫内发育迟缓形成的原因 |
1.3 宫内发育迟缓的危害性 |
1.4 宫内发育迟缓对生长发育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
2 肠道微生物 |
2.1 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研究进展 |
2.2 肠道微生物的群落演替 |
2.3 生长肥育猪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
2.4 宫内发育迟缓猪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3.3 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IUGR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器官指数和血浆参数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与饲养管理 |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生产性能和器官指数 |
1.3.2 血浆生化参数 |
1.3.3 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 |
1.3.4 血浆抗氧化能力测定 |
1.3.5 血浆摄食生长调节因子含量 |
1.3.6 血浆细胞因子浓度测定 |
1.3.7 血常规指标测定 |
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宫内发育迟缓对生产性能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
2.1.1 宫内发育迟缓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2 宫内发育迟缓对器官指数的影响 |
2.2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浆生化参数的影响 |
2.3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4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5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浆摄食生长调节因子含量的影响 |
2.6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浆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2.7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常规三大指标的影响 |
2.7.1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常规白细胞类指标的影响 |
2.7.2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常规红细胞类指标的影响 |
2.7.3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常规血小板类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宫内发育迟缓对生长肥育猪的生产性能及器官发育的影响 |
3.2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浆摄食/生长调节因子含量的影响 |
3.3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浆生化参数的影响 |
3.4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5 宫内发育迟缓血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6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 |
3.7 宫内发育迟缓对血常规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IUGR对生长肥育猪小肠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微生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与饲养管理 |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肠道微生物DNA提取与测序 |
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微生物测序数据质控和序列信息 |
2.2 宫内发育迟缓对小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2.2.1 小肠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差异 |
2.2.2 小肠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
2.3 宫内发育迟缓对小肠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2.4 小肠门、属水平差异微生物组成 |
2.5 宫内发育迟缓对小肠道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
2.6 体重与小肠菌群丰度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宫内发育迟缓与小肠肠道微生物组成 |
3.2 宫内发育迟缓与小肠道肠微生物功能 |
4 小结 |
试验三 IUGR 对生长肥育猪结肠菌群微生态、代谢产物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与饲养管理 |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肠道微生物DNA提取与测序 |
1.3.2 结肠内容物代谢产物含量 |
1.3.3 结肠肠道抗氧化能力测定 |
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宫内发育迟缓对结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2.1.1 结肠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差异 |
2.2 结肠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
2.3 宫内发育迟缓对结肠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2.4 结肠肠道菌群差异比较 |
2.5 宫内发育迟缓对结肠道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
2.6 宫内发育迟缓对结肠微生物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2.6.1 宫内发育迟缓对结肠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2.6.2 宫内发育迟缓对结肠吲哚、粪臭素和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
2.7 结肠肠道微生物丰度与代谢产物的相关性 |
2.8 结肠黏膜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量 |
3 讨论 |
3.1 宫内发育迟缓与结肠肠道微生物组成 |
3.2 宫内发育迟缓与结肠肠道微生物功能 |
3.3 宫内发育迟缓与结肠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 |
3.4 宫内发育迟缓与结肠肠道抗氧化基因表达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全文结论、研究特色或创新点及展望 |
一 全文结论 |
二 研究特色或创新点 |
三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玉米赤霉烯酮对2~4月龄母猪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子宫的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ZEA的污染状况 |
1.1 国际ZEA的污染状况 |
1.2 国内ZEA的污染状况 |
2 ZEA的理化特性 |
3 猪对ZEA的代谢特点 |
4 ZEA对母猪的繁殖毒性 |
4.1 ZEA对小母猪的繁殖毒性 |
4.2 ZEA对繁殖母猪的繁殖毒性 |
5 ZEA繁殖毒性的作用途径 |
5.1 ZEA对母猪的类雌激素效应 |
5.2 ZEA对母猪内分泌的干扰作用 |
5.3 对母猪繁殖相关细胞的毒性作用 |
5.4 对母猪的遗传毒性作用 |
5.5 对母猪抗氧化及免疫的毒性作用 |
6 ZEA对母猪HPGA及子宫的影响研究 |
7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ZEA对小母猪生长性能、外阴面积、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液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饲粮设计 |
1.2 试验设计和动物分组 |
1.3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ZEA对小母猪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 |
2.2 ZEA对小母猪器官指数的影响 |
2.3 ZEA对小母猪外阴面积的影响 |
2.4 ZEA对小母猪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2.5 ZEA对小母猪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ZEA对小母猪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 |
3.2 ZEA对小母猪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 ZEA对小母猪外阴面积的影响 |
3.4 ZEA对小母猪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3.5 ZEA对小母猪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ZEA对小母猪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子宫的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饲粮设计 |
1.2 试验设计和动物分组 |
1.3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ZEA对卵巢及子宫组织形态的影响及机制 |
2.2 ZEA对小母猪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内分泌的影响及机制 |
2.3 ZEA对小母猪下丘脑、垂体、卵巢及子宫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2.4 ZEA对小母猪下丘脑、垂体、卵巢及子宫炎症系统的影响 |
3 讨论 |
3.1 ZEA对卵巢及子宫组织形态的影响及机制 |
3.2 ZEA对小母猪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内分泌的影响及机制 |
3.3 ZEA对小母猪下丘脑、垂体、卵巢及子宫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4 ZEA对小母猪下丘脑、垂体、卵巢及子宫炎症系统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ZEA对小母猪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子宫毒性作用的微生物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饲粮设计 |
1.2 试验设计和动物 |
1.3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4 样品采集 |
1.5 DNA提取 |
1.6 Illumina HiSeq测序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样品测序结果及取样深度验证 |
2.2 ZEA对小母猪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2.3 ZEA对小母猪盲肠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2.4 盲肠微生物区系与外阴面积、卵巢与子宫指数及血液指标冗余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牦牛犊牛培育方式对生长和消化道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犊牛 |
1.2 犊牛的营养需要 |
1.3 犊牛日粮 |
1.3.1 初乳 |
1.3.2 常乳 |
1.3.3 犊牛代乳粉 |
1.3.4 犊牛开食料 |
1.3.5 犊牛粗饲料 |
1.4 犊牛断奶 |
1.4.1 犊牛早期断奶 |
1.4.2 早期断奶对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
1.5 日粮营养对犊牛胃肠道发育的影响 |
1.5.1 日粮营养对犊牛瘤胃发育的影响 |
1.5.2 对瘤胃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 |
1.5.3 对犊牛肠道发育的影响 |
1.5.4 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6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
1.6.1 牦牛犊培育的现状 |
1.6.2 存在的问题 |
1.6.3 研究目的及假设 |
1.6.4 研究内容 |
1.6.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培育方式对牦牛犊牛生长性能、脏器重量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2.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1.3 饲养管理及试验日粮 |
2.1.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2.1.5 数据统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体重的影响 |
2.2.2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脏器重量的影响 |
2.2.3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4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培育方式对牦牛犊牛瘤胃发酵、消化酶和上皮组织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
3.1.2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3.1.3 样品采集及观测指标 |
3.1.4 数据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瘤胃发酵的影响 |
3.2.2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瘤胃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3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瘤胃上皮组织形态的影响 |
3.2.4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瘤胃壁组织基因表达的转录组分析 |
3.3 讨论 |
3.3.1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瘤胃发酵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2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瘤胃组织形态发育的影响 |
3.3.3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瘤胃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培育方式对牦牛犊牛小肠组织形态、消化酶活性和粘膜免疫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
4.1.2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4.1.3 样品采集及观测指标 |
4.1.4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小肠组织形态学发育的影响 |
4.2.2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小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3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小肠粘膜免疫指标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肠道上皮组织形态发育的影响 |
4.3.2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3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牛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
5.1.2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5.1.3 样品采集及观测指标 |
5.1.4 数据统计 |
5.2 结果 |
5.2.1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瘤胃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 |
5.2.2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空肠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 |
5.2.3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回肠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 |
5.2.4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盲肠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培育方式对哺乳期牦牛犊消化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5.3.2 补饲对代乳饲喂牦牛犊消化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5.3.3 改变的消化道菌群区系组成调控哺乳期牦牛犊的免疫稳态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基金研发何时能“断奶”(论文参考文献)
- [1]包膜丁酸钠对脂多糖刺激下断奶羔羊肠道损伤的调控作用[D]. 王可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2]黑水虻虫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对ETEC所致腹泻的影响[D]. 金鑫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3]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生长发育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 蓝婧婷. 西北民族大学, 2021
- [4]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D]. 熊勇. 中央民族大学, 2020
- [5]基于反向遗传技术的猪瘟病毒标记C株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评价[D]. 韩玉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加酶微生态制剂和八角精油对断奶仔猪空肠吸收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D]. 江山.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7]移植微生物改善断奶前后湖羊羔羊瘤胃微生物定植及功能[D]. 俞少博. 浙江大学, 2020(01)
- [8]宫内发育迟缓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浆参数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D]. 熊亮.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9]玉米赤霉烯酮对2~4月龄母猪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子宫的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峰洋.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10]牦牛犊牛培育方式对生长和消化道发育的影响[D]. 崔占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