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iam-1反义基因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郝书弘[1](2020)在《结直肠癌患者KRAS、NRAS、BRAF基因突变与关键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circGLG1/miR-622/KRAS轴的分子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CRC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结直肠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学及表观遗传学等多种因素的异常改变。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结直肠癌分子发病机制的更深入研究,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tctor receptor,EGFR)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已被证实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且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然而,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KRAS、NRAS和BRAF的突变频率及其预后价值上,但对于这些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他基因表达的关系仍缺乏了解。因此,分析上述基因突变和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及其他基因表达的内在联系对于更加精准的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新发现的一类共价闭合环状非编码RNA。CircRNA以其闭合成环,高度稳定,特异性强,易于检测等特点,逐渐成为恶性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且有望成为肿瘤诊断和评估预后最有潜力的分子标记物。KRAS基因作为结直肠癌中最关键的驱动基因,除了基因突变外KRAS基因是否通过其它方式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在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的表达水平如何,其表达还受到哪些非编码RNA,尤其是circRNA的分子调控,目前尚无相关报道。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扩增阻碍突变系统PCR(amplification-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RMS-PCR)的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NRAS和BRAF的常见突变位点,同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个结直肠癌关键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通过多种统计学方法,探讨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关键基因表达的内在联系,旨在为更精准的指导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此外,本研究在KRAS、NRAS、BRAF突变的基础之上,选取重要靶点,以KRAS表达调控为切入点,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筛选出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关键circRNA/miRNA/KRAS调控轴,并在分子水平、蛋白水平、细胞功能水平对其进行验证。旨在转录后调控层面进一步完善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点。方法:1.收集我院手术切除CRC组织216例。通过ARMS-PCR方法检测216例CRC组织中KRAS、NRAS和BRAF的常见突变位点。通过χ2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P53、EGFR、CDX2、PMS2、MLH1、MSH6、MSH2和Ki67等8个CRC关键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多重对应分析探讨了上述基因表达与KRAS、NRAS和BRAF突变的相关性。3.收集我院手术切除的CRC组织及癌旁组织40对。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检测40对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KRAS表达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筛选出结直肠癌增殖及侵袭相关的circRNA分子及KRAS基因潜在的上游调控miRNA分子,建立可能的circRNA/miRNA/KRAS调控轴。在40对CRC临床样本中检测上述调控轴中circRNA(circGLG1)及miRNA(miR-622)的表达水平,利用Pearson线性相关法分析其表达与KRAS表达的相关性。4.检测3株结肠癌细胞系(HCT8、HCT116、DLD1)和正常人肠上皮细胞系(NCM460)中circGLG1的表达水平。根据circGLG1序列设计siRNA及其对照,利用Lipofectamine 2000进行细胞转染。在DLD1细胞系中敲低circGLG1后:1)采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2)采用Transwell、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3)检测miR-622表达变化,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KRAS表达变化。在成功敲低circGLG1的基础上共转染miR-622 inhibitor,观察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及KRAS表达变化是否可以回复。5.根据circGLG1及KRAS序列与miR-622互补配对的区域,设计合成野生型及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质粒,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一步验证circGLG1与miR-622,miR-622与KRAS的靶向结合作用。结果:1.CRC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39.8%,其突变位点按概率高低依次为G12D(16.2%)、G12V(8.8%)、G13D(8.3%)、G12S(1.9%)、G12C(1.9%)、G12A(1.4%)、G12R(0.9%)、双位点突变(G12D+G12S)(0.5%)。NRAS的突变率为2.7%,其突变位点为G12D、G13D、Q61R各0.9%。BRAF V600E的突变率为1.4%。KRAS突变与性别有关,女性突变率高于男性(53.3%vs 32.6%,P=0.003)。NRAS、BRAF突变与性别无关。KRAS、NRAS、BRAF突变与患者年龄、TNM分期、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病理类型、腺癌分化程度等均无显着相关性。2.免疫组化与KRAS、NRAS、BRAF基因突变结果分析显示,EGFR表达与NRAS突变有关,EGFR阳性表达者突变率高于弱阳性表达者及阴性表达者(5.3%vs 1.4%vs 0%,P=0.047)。PMS2、MLH1、MSH2表达与BRAF突变有关,PMS2阴性表达者BRAF突变率高于弱阳性表达者及阳性表达者(16.7%vs 0%vs 1%,P=0.010)。MLH1阴性表达者BRAF突变率高于弱阳性表达者及阳性表达者(16.7%vs 7.7%vs 0.5%,P=0.001)。MSH2阴性表达者BRAF突变率高于弱阳性表达者及阳性表达者(33.3%vs 0%vs 1.0%,P=0.005)。3.在40对CR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检测KRAS表达,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KRAS在CR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建立假设:circGLG1可能通过circGLG1/miR-622/KRAS轴调节结直肠癌增殖及侵袭。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假设,我们通过临床样本PCR发现,与癌旁组织相比,circGLG1在CR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且与KRAS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2=0.586,P<0.001)。同时miR-622在CR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且与KRAS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2=-0.339,P<0.05)。4.CircGLG1在肠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肠上皮细胞,其中DLD1细胞中circGLG1表达量最高(P<0.001)。成功设计了2条circGLG1 siRNA。在DLD1细胞系中敲低circGLG1后:1)CCK-8、克隆形成实验证实DLD1细胞增殖受到抑制;2)Transwell、划痕愈合实验证实DLD1细胞侵袭及迁移受到抑制;3)miR-622表达升高,KRAS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均降低。在成功敲低circGLG1的基础上通过共转染miR-622 inhibitor下调DLD1细胞中miR-622表达后,circGLG1不能发挥其对细胞增殖、侵袭的调节作用。且miR-622 inhibitor可回复circGLG1对KRAS表达的调控作用。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同时加入野生型重组质粒pEZX-MT06-Wt-circGLG1或pEZX-MT06-Wt-KRAS和miR-622 mimic后,DLD1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显着减低,而突变型重组质粒与miR-622 mimic共转染时,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差异,这充分证明了miR-622与circGLG1和KRAS之间的可结合性。综上,本研究全面检测了21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NRAS、BRAF的突变分布并分析了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关键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首次发现EGFR表达与NRAS突变有关,证实了PMS2、MLH1、MSH2等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缺失与BRAF突变有关。此外,我们证实了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种存在差异表达,其非编码RNA调节机制之一为circGLG1可以通过circGLG1/miR-622/KRAS轴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我们的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结直肠癌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同时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及关键分子靶点。
胡高峰[2](2019)在《RUNX3、miR-10b-5p与TIAM1的靶向调控作用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组织、细胞和分子层面,研究RUNX3、miR-10b-5p与TIAM1之间上下游的靶向调控关系,进而证明其在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生物学行为的信号通路途径及作用机制。方法:1.预测miRNA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现今人类miRNAs信息收录覆盖较为全面、靶基因预测算法较为科学合理且科研应用较为广泛的七个常见在线预测miRNAs的数据库,Targetscan、miRNet、miRWalk、miRDB、Micro T-CDS、miRSystem和miRNAMap,预测可能靶向TIAM1 mRNA 3’-UTR的miRNAs,选取至少出现在3个数据库的11种miRNAs进行实验验证。2.验证miR-10b-5p和TIAM1的靶向关系:(1)胃癌细胞系BGC823中分别转染11种miRNAs的模拟物(mimics)和抑制剂(inhibitors),使相应miRNAs过表达或抑制后,提取细胞中总RNA,逆转录后通过RT-q PCR检测TIAM1mRNA变化。(2)TIAM1 mRNA 3’-UTR全长序列构建到psi CHECKTM-2载体中海肾荧光素酶基因(Renilla luciferase)的3’端,在胃癌细胞系BGC823中,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NAs和TIAM1 mRNA 3’-UTR的作用关系。3.miR-10b-5p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通过RT-q PCR方法,(1)检测50例临床组织标本(包括25例胃癌组织和25例对应癌旁5cm正常组织)中miR-10b-5p的表达;(2)检测4株细胞系(包括3株胃癌细胞系BGC823、MGC803、SGC7901和1株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中miR-10b-5p的表达。4.miR-10b-5p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集落形成和促进凋亡作用:在胃癌细胞系BGC823中转染miR-10b-5p-mimic或miR-10b-5p-inhibitor后,(1)通过CCK-8试验检测胃癌细胞BGC823在0h、24h、48h、72h时OD450nm处的吸光度值,细胞数量越多则吸光度值越高,进而观察miR-10b-5p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通过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试验,计数胃癌细胞BGC823穿过未包被基质胶的膜的细胞个数,迁移能力越强则穿过越多,也计数胃癌细胞BGC823穿过包被基质胶的膜的细胞个数,侵袭能力越强则穿过越多,进而观察miR-10b-5p对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3)通过集落形成试验计数胃癌细胞BGC823集落形成的数量,集落形成能力越强则细胞集落数量越多,进而观察miR-10b-5p对于胃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4)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BGC823早期凋亡细胞群的数量百分比,进而观察miR-10b-5p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5.RUNX3对miR-10b-5p和TIAM1表达的调控:(1)通过RT-q PCR方法,用上述检测miR-10b-5p的50例组织标本检测RUNX3的表达,并分析与miR-10b-5p的相关性;(2)通过RT-q PCR方法,在胃癌细胞系BGC823中转染RUNX3表达载体(包括2个亚型RUNX3-1和RUNX3-2)后检测miR-10b-5p和TIAM1的表达;(3)构建RUNX3胃癌相关单碱基突变(包括RUNX3-1-R122C和RUNX3-2-R136C)质粒,转染突变质粒RUNX3-1-R122C和RUNX3-2-R136C后,检测miR-10b-5p的表达,观察RUNX3胃癌相关单碱基突变后是否仍然影响miR-10b-5p的表达;(4)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在胃癌细胞系BGC823中共同转染RUNX3表达载体和miR-10b-5p-inhibitor后,检测对Tiam1蛋白的影响。6.RUNX3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集落形成和促进凋亡作用:通过CCK-8试验、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和集落形成实验观察RUNX3对胃癌增殖、侵袭迁移、集落形成和凋亡的影响。7.CBFβ辅助RUNX3调控miR-10b-5p表达:慢病毒转染构建CBFβ稳定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系,通过RT-q PCR方法,在CBFβ稳定低表达细胞系中(1)检测miR-10b-5p的表达,观察细胞缺乏CBFβ情况下,miR-10b-5p表达的改变;(2)转染RUNX3表达载体后检测miR-10b-5p的表达,观察细胞缺乏CBFβ情况下,RUNX3是否还能上调miR-10b-5p表达;(3)共同转染RUNX3和CBFβ表达载体后检测miR-10b-5p的表达,观察将细胞内CBFβ补足的情况下,RUNX3是否能恢复对miR-10b-5p的上调作用。8.CBFβ辅助RUNX3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在CBFβ稳定低表达细胞系中,(1)转染RUNX3表达载体后,通过CCK-8试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试验,观察细胞缺乏CBFβ情况下,RUNX3是否还能抑制胃癌增殖和侵袭迁移;(2)共同转染RUNX3和CBFβ表达载体后,通过CCK-8试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试验,观察将细胞内CBFβ补足的情况下,RUNX3是否能恢复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9.CBFβ和RUNX3对miR-10b-5p前体序列上游可能的启动子区域的影响:将miR-10b-5p的前体序列上游可能的启动子区域(-2268-170)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基因组DNA中扩增下来,并且扩增出4种不同长度的截短序列(P-pro A:-2268-170、P-pro B:-1764-170、P-pro C:-1266-170、P-pro D:-732-170),将四段序列分别构建在p GL3-basic载体上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Firefly Luciferase)的5’端。在胃癌细胞系BGC823中,(1)转染构建的启动子截短片段质粒,通过荧光素酶实验,若检测出荧光素酶活性,说明有荧光素酶表达,则说明扩增的片段具有启动子活性;(2)共转染启动子截短片段质粒和RUNX3表达载体,通过荧光素酶实验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变化,荧光素酶活性变化间接反映截短片段启动子活性变化,从而观察RUNX3对截短片段的启动子活性影响;(3)共转染启动子截短片段质粒、RUNX3表达载体和CBFβ表达载体,通过荧光素酶实验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变化,观察在CBFβ存在的情况下,RUNX3对截短片段的启动子活性影响。结果:1.筛选出miR-10b-5p靶向作用于TIAM1 mRNA-3’-UTR调控其表达(1)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并选取11种靶向TIAM1 mRNA 3’-UTR的miRNAs中,其中8种(包括miR-10b-5p、miR-589-3p、miR-651-3p、miR-335-3p、miR-653-5p、miR-373-3p、miR-372-3p和miR-205-3p)对TIAM1 mRNA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miR-4770、miR-592和miR-7844-5p不影响TIAM1 mRNA的表达。(2)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对TIAM1 mRNA表达有影响的以上8个miRNAs中,仅有miR-10b-5p能够影响TIAM1 mRNA 3’-UTR,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miR-10b-5p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低表达及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集落形成和促进凋亡(1)miR-10b-5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5cm的正常组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4),在胃癌细胞系BGC823、MGC803和SGC7901中的表达低于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胃癌细胞系BGC823中转染miR-10b-5p-mimic后,在0h、24h、48h、72h时OD 450nm处吸光度值增加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集落形成的数量明显减少,凋亡细胞群百分比增加;转染miR-10b-5p-inhibitor后在0h、24h、48h、72h时OD 450nm处的吸光度值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3.RUNX3调控miR-10b-5p和TIAM1表达且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集落形成、促进凋亡(1)RUNX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5cm的正常组织,且与miR-10b-5p表达呈正相关(r=0.3725),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1)。(2)胃癌细胞系BGC823中转染RUNX3表达载体后,RUNX3的2个亚型RUNX3-1和RUNX3-2均能升高miR-10b-5p表达34倍左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细胞系BGC823中转染RUNX3突变载体RUNX3-1-R122C后,miR-10b-5p的表达下降至与对照组相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转染RUNX3-2-R136C后,miR-10b-5p的表达仅有下降趋势。(3)胃癌细胞系BGC823中转染RUNX3后,胃癌细胞在0h、24h、48h、72h时OD 450nm处的吸光度值增加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集落形成的数量明显减少,凋亡细胞群百分比增加。(4)胃癌细胞系BGC823中转染RUNX3表达载体后,RUNX3的2个亚型中,RUNX3-1降低TIAM1 mRNA表达2倍左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RUNX3-2对TIAM1 mRNA仅具有减低趋势。共同转染RUNX3-1和miR-10b-5p-inhibitor后,RUNX3-1失去对Tiam1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4.CBFβ辅助RUNX3上调miR-10b-5p且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1)CBFβ稳定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系比普通胃癌细胞系中miR-10b-5p的表达减低2倍左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CBFβ稳定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系中,单独转染RUNX3-1组与对照组相比,miR-10b-5p没有上升;共转RUNX3-1和CBFβ组与对照组相比,miR-10b-5p升高2倍左右。CBFβ稳定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系中单独转染RUNX3-2组与对照组相比,miR-10b-5p升高1.5倍左右;共转RUNX3-2和CBFβ组与对照组相比,miR-10b-5p升高2.5倍左右。共转RUNX3和CBFβ比单独转染RUNX3具有更强的上调miR-10b-5p表达的作用。(2)CBFβ稳定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系中单独转染RUNX3-1组与对照组相比,OD 450nm处吸光度值增加幅度无变化,侵袭迁移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共转RUNX3-1和CBFβ组,与单独转染RUNX3-1组和对照组相比,OD 450nm处的吸光度值在72h时增加的幅度最小,侵袭迁移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最少,具有统计学意义。CBFβ稳定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系中单独转染RUNX3-2组与对照组相比,OD 450nm处吸光度值在72h时增加的幅度明显减低,侵袭迁移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共转RUNX3-2和CBFβ组,与单独转染RUNX3-2组和对照组相比,OD 450nm处的吸光度值在48h和72h时增加的幅度最小,侵袭迁移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最少,具有统计学意义。共转RUNX3和CBFβ比单独转染RUNX3具有更强的抑制增殖和侵袭转移的作用。(3)胃癌细胞系BGC823中转染构建的含有miR-10b-5p前体序列上游四个截短片段(P-pro A:-2268-170、P-pro B:-1764-170、P-pro C:-1266-170、P-pro D:-732-170)的p GL3质粒,荧光素酶实验均能检测到荧光素酶表达,即四个截短片段均具有启动子活性;四个片段中转染p GL3-P-pro A时显示出的荧光素酶活性最高,且受到RUNX3影响最大;共同转染RUNX3、CBFβ和p GL3-P-pro A时,比转染RUNX3和p GL3-P-pro A时,荧光素酶活性更高。结论:(1)RUNX3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趋势且与miR-10b-5p表达呈正相关,miR-10b-5p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低表达,TIAM1在胃癌细胞系中呈高表达,证明RUNX3、miR-10b-5p和TIAM1三者在表达上具有相关性。(2)在体外胃癌细胞系中CBFβ辅助RUNX3上调miR-10b-5p的表达,miR-10b-5p靶向作用于TIAM1 mRNA-3’UTR后抑制TIAM1表达,RUNX3抑制TIAM1表达,抑制miR-10b-5p后RUNX3失去对Tiam1蛋白的抑制作用,证明RUNX3通过上调miR-10b-5p抑制TIAM1 mRNA的表达。(3)在体外胃癌细胞系中CBFβ辅助RUNX3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RUNX3抑制胃癌集落形成且促进凋亡,miR-10b-5p抑制胃癌的增殖、侵袭迁移、集落形成且促进凋亡,证明CBFβ辅助RUNX3可通过上调miR-10b-5p发挥生物学作用。(4)本研究首次证明了CBFβ辅助RUNX3通过上调miR-10b-5p抑制TIAM1表达,进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
陈娟[3](2016)在《姜黄素下调Tiam1表达抑制鼻咽癌细胞5-8F增殖与侵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Tiam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探究姜黄素对鼻咽癌5-8F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57例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组织及10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中Tiam1表达情况,分析Tiam1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相关性;2.利用CCK8法检测鼻咽癌5-8F细胞在不同姜黄素浓度处理后增殖活力变化。本实验设置姜黄素药物处理5个浓度组(10μmol/L、20μmol/L、40μmol/L、80μmol/L、160μmol/L)、空白对照组及DMSO溶剂对照组,分别作用24、48、72h三个时间点后检测5-8F细胞增殖活力变化并绘制姜黄素对细胞增殖活力的浓度-时间关系图表,根据CCK-8实验结果选择0μmol/L、20μmol/L、60μmol/L、100μmol/L药物浓度组进行划痕实验、Transwell、Western blot实验;3.划痕实验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5-8F细胞24h后迁移能力变化;4.Transwell实验观察各实验组细胞在体外穿膜至小室下层细胞数目,了解姜黄素处理后对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5.运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空白对照组及3个实验组细胞在处理24h后Tiam1蛋白含量。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示:不同病理类型的鼻咽癌组织中Tiam1表达(36/57 63.2%)高于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1/9 10%)(P<0.05);Tiam1阳性表达率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所选病例中分期越晚,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越低,Tiam1蛋白表达率越高,且所有存在远处转移的病例均高表达Tiam1蛋白(P<0.05);2.CCK-8实验结果示姜黄素能体外抑制鼻咽癌5-8F细胞增殖,随着姜黄素药物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实验组中5-8F细胞抑制越显着,5-8F细胞增殖与姜黄素作用存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3.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结果说明,实验组细胞药物处理24h后,迁移距离及穿膜细胞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姜黄素可体外抑制5-8F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P<0.05);4.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5-8F细胞24小时后Tiam1蛋白变化,结果示空白组Tiam1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实验组,在实验组中,20μmol/L组蛋白表达量最高,100μmol/L组Tiam1蛋白表达量低于60、20μmol/L组(P<0.05)。结论:1.Tiam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高于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Tiam1表达与患者T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远处转移存在相关性;2.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Tiam1蛋白表达,降低5-8F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能力。
刘愿光[4](2014)在《索坦对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株增殖、凋亡和Tiam1、CD44的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初步探讨索坦对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株增殖、凋亡和Tiam1、CD44表达的影响,为肾细胞癌转移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索坦处理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24h、48h、72h后,采用MTT,TUNEL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肾癌786-0细胞组的生长抑制率、增殖以及凋亡的情况,分析索坦对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对各组细胞Tiam l及CD44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索坦对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Tiam1、CD44表达的意义;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性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种不同浓度的索坦处理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24h、48h、72h后,各组与对照组相比,Tiam1和CD44的表达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时间段随着索坦浓度不断的增加,Tiam1及CD44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减弱,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同一索坦浓度处理组中,随着处理时间延长,Tiam1和CD44的表达也均不同程度降低,且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二者关系显示:Tiam l和CD44二者呈等级正相关(rs=0.2633,P<0.02);不同浓度索坦作用于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明显增加,凋亡指数明显增高,生长周期中的GO/GI期细胞所占比例均明显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对照组细胞与溶质对照组细胞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索坦在体外可显着下调肾癌786-0细胞的Tiam1蛋白和CD44的表达,其下调量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说明索坦有抑制瘤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索坦在体外可使肾癌786-0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抑于G0-G1周期,并能提高其生长抑制率,同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表明索坦具有抑制肾癌细胞增殖的作用。3.索坦在体外可显着增加肾癌786-0细胞的凋亡率,且呈浓度依赖性,表明索坦有促进肾癌786-0细胞凋亡的作用。
侯媛媛[5](2014)在《地高辛对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体外敏感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淋巴瘤是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常见的恶性肿瘤,是继白血病和脑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儿童恶性肿瘤。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80%。随着环境污染,遗传因素,生物、物理因素等影响的加剧,淋巴瘤新发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联合化疗仍为治疗NHL乃至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联合化疗方案的不断完善,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克隆抗体等高新医学诊断及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淋巴瘤的疗效有了显着提高,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及总生存率(OS)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一般发生在血流丰富、易于转移的部位及器官,其复发、转移率较其他恶性肿瘤更为显着。侵袭、转移最终成为除感染外大多数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且是目前影响其治疗效果的主要困扰之一。此外,传统化疗药物对患儿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可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可导致重度感染,甚至危及生命。这严重制约了国内外淋巴瘤治疗的发展。因此,寻求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提高其治疗有效率及降低其转移、复发率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inducing factor1,Tiam-1)是鸟苷酸转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factors,GEFs)的家族成员。作为重要的细胞骨架调节因子之一,Tiam-1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密切相关。Tiam-1在体内外特异性的激活RhoGTPase家族中的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botulinumtoxin substrata1,Rac1)。Rac-1主要通过调节肌动蛋白的细胞骨架,从而影响细胞形体极化,并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运动与迁移,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研究报道,强心苷类药物对多种恶性肿瘤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凋亡的促进,以及分化的诱导等方面。研究者还发现植物来源的药物如夹竹桃苷、洋地黄毒苷等对恶性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增强放疗作用。但有关地高辛对恶性淋巴瘤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淋巴瘤细胞的体外药物敏感率及化疗药物增敏作用报道甚少。第一部分:地高辛对淋巴瘤raji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1选取确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对Tiam-1及Rac-1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2以人Burkitt淋巴瘤raji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浓度地高辛对其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检测侵袭转移因子Tiam-1及Rac-1的表达。对强心苷类药物抑制恶性淋巴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Tiam-1及Rac-1蛋白表情况;2体外培养人Burkitt淋巴瘤raji细胞并用不同浓度地高辛进行干预,通过细胞侵袭实验,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中Tiam-1、Rac-1表达水平,观察不同浓度地高辛对raji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①3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Tiam-1蛋白染色有21例为阳性(70%);10例正常淋巴结组织中Tiam-1蛋白染色有2例阳性;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有显着性(P<0.05)。Rac-1蛋白染色有22例为阳性(73.33%),其阳性表达情况显着高于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1/0%);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1)。②参照国际预后指数分型标准,9例高、中危的非霍奇金淋巴瘤Tiam-1表达均为阳性,低、中低危21例中,有12例阳性,阳性率为57.14%。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件有显着性差异(P<0.05)。Rac-1在高、中高危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达亦均为阳性,低、中低危的21例中,有13例为Rac-1阳性,阳性率为61.9%。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③Tiam-l阳性组Rac-l阳性率(95.23%)高于阴性组Rac-l阳性率(22.22%),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相关系数r=0.757(P<0.01)。④非霍奇金淋巴瘤Tiam-1与Rac-1表达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2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地高辛浓度为50nmol/L、100nmol/L、200nmol/L处理raji细胞48h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组的细胞侵袭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浓度组之间的细胞侵袭率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即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地高辛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对raji细胞侵袭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0nmol/L、100nmol/L、200nmol/L浓度的地高辛分别作用于raji细胞48h,Tiam-1、Rac-1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相对表达量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各浓度组之间Tiam-1及Rac-1的相对表达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Tiam-1及Rac-1蛋白的表达明显增高,表明Tiam-1及Rac-1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2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越高,Tiam-1及Rac-1表达程度越强,考虑Tiam-1及Rac-1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危险程度相关3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Tiam-1及Rac-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表明Tiam-1及Rac-1之间可能存在调控影响和作用机制,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过程中,两者起协同作用。4强心苷类药物地高辛体外对Burkitt’s淋巴瘤raji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50-200nmol/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5地高辛在抑制Burkitt’s淋巴瘤raji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同时,可使raji细胞中Tiam-1,Rac-1mRNA表达减少,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认为地高辛可能通过降低Burkitt淋巴瘤Tiam-1、Rac-1因子表达水平来实现对其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地高辛抗肿瘤作用新的机制。第二部分:地高辛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体外药物敏感性的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体外培养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组织细胞,对地高辛体外药物敏感度进行探索,并研究地高辛联合阿糖胞苷抑制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体外增殖及促进凋亡等效果。方法:体外培养患儿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给予不同浓度地高辛进行干预,并进一步观察地高辛联合阿糖胞苷的协调作用,应用MTS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及凋亡状况。结果:1地高辛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体外药物敏感度:①浓度为25nmol/L,50nmol/L,100nmol/L,200nmol/L地高辛分别作用于12组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24、48、72h后,各组抑制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其中25nmol/L地高辛组作用敏感度较差。200nmol/L地高辛作用72h敏感度最高;②不同浓度组地高辛作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不同时间段,细胞平均抑制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各浓度组地高辛作用24h及48h时对敏感率影响的差异不显着,72h不同浓度地高辛作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对敏感率的影响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不同浓度地高辛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细胞的作用敏感率随时间变化有差异性。③通过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作用72h作用后,对不同地高辛浓度组之间的作用差异进行两两比较,仅25nmol/L与200nmol/L药物浓度组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断地高辛较高的药物浓度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2不同浓度地高辛对阿糖胞苷化疗效果的协同作用:①地高辛与阿糖胞苷作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48h后,平均抑制率均随着两者剂量增加而增强,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通过对地高辛及阿糖胞苷联合作用进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浓度的地高辛作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有显着性差异(F地高辛=20.567,P<0.01),各浓度组的阿糖胞苷作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亦有显着性差异(F阿糖胞苷=57.182,P<0.01)。阿糖胞苷与地高辛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4.252,P=0.001)。且两者具有一定协同作用(见Fig.8,Table12)。②单独效应方差结果分析显示:阿糖胞苷的单独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但阿糖胞苷药物浓度为20μmol/L及50μmol/L时,不同浓度组地高辛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药物作用无显着性差异。阿糖胞苷药物浓度为100μmol/L时,各组药物浓度的地高辛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作用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F=24.390,P<0.01)。故考虑较高浓度阿糖胞苷作用于淋巴瘤细胞时,地高辛对阿糖胞苷的协同作用更为明显。结论:1强心苷类药物地高辛可通过调节Tiam-1及Rac-1因子的表达对淋巴瘤侵袭及转移起到一定抑制作用。2强心苷类药物地高辛在体外可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且对阿糖胞苷的化疗效果有一定增强,在阿糖胞苷高浓度时协同作用效果更为明显。但就敏感性而言,个体之间可能有一定差异性。
成伟[6](2012)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沉默Tiam1基因对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胆管癌是最常见的一类胆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胆管癌因为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得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临近晚期,丧失了根治手术的机会,因此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一直不让人满意。胆管癌对放化疗不敏感,其他一些非手术疗法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目前仍然缺乏早期发现胆管癌的有效办法和综合治疗胆管癌的理想方案。加深对胆管癌生物学特性的了解,探寻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寻求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胆管癌的疗效,改善胆管癌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1, Tiaml)被认为是一种原癌基因,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Tiam1基因通过对细胞骨架的调节作用、诱导膜皱褶、调节粘附分子的亲和力等一系列作用,发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功能。Tiam1在淋巴瘤、胰腺癌、乳腺癌、膀胱癌和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及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胆管癌最重要的生物学行为表现在顺胆管的侵袭和胆管周边组织、淋巴结及远处组织的转移。尽管Tiam1基因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各种肿瘤关系已经有学者阐述,但Tiam1基因在胆管癌的表达、功能及其机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RNA干扰沉默基因及体内外实验等多种实验方法,从人群、分子、细胞、动物水平观察Tiam1基因在胆管癌中的作用,探讨其机制,为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基因靶点。本研究纲要:第一章:观察Tiam1基因在人胆管癌组织和良性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表达水平和肿瘤分化程度、侵袭转移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构建靶向干扰Tiam1基因表达的慢病毒载体,确认干扰效果后滴度测试,备下一步功能实验;第三章:使用特异性靶向干扰Tiam1基因表达的慢病毒载体作用胆管癌细胞后,观察胆管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改变;第四章:建立稳定干扰Tiaml基因的裸鼠种植瘤模型,观察Tiam1基因沉默后裸鼠种植瘤生物学行为改变。第一章Tiam1在人胆管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研究Tiam1基因在人胆管癌组织和良性胆管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分析Tiam1基因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侵袭转移能力之间的关系,观察Tiam1基因在人胆管癌细胞株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3例胆管癌组织和25例良性胆管组织Tiam1表达情况,收集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Tiam1基因表达与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Real-time PCR检测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和RBE中Tiam1的表达水平。结果:胆管癌组织中的Tiam1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胆管组织(P<0.001),胆管癌Tiam1蛋白表达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是否有远处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Tiam1mRNA在QBC939和RBE细胞中均有表达,在RBE细胞中的表达较高。结论:(1)Tiam1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并随胆管癌恶性程度增加而升高;(2)Tiam1在RBE细胞中表达较高,选择REB细胞进行后续实验。第二章Tiam1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制备、包装与病毒滴度测定检测目的:筛选有效的Tiam1-siRNA序列,构建重组慢病毒Tiam1-shRNA表达载体,进行慢病毒滴度测试和包装。方法:设计针对Tiam1靶基因序列的siRNA序列,构建重组shRNA穿梭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行慢病毒包装。Tiam1-shRNA慢病毒载体感染RBE细胞后观察报告基因表达情况评估转染效率,Real-time PCR检测感染的目的细胞内Tiam1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评估干扰效率。构建满意的慢病毒载体行滴度测试和大量包装。结果:重组质粒的DNA测序结果显示与预期DNA序列吻合,重组成功。Tiam1-shRNA慢病毒载体感染RBE细胞后观察目的细胞感染效率达到80%以上,Real-time PCR检测Tiam1基因的表达情况显示Tiam1基因表达下调超过90%。Tiam1-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病毒滴度1x109TU/mL。结论:成功构建Tiam1-shRNA慢病毒载体,可有效转染RBE细胞,有效下调RBE细胞Tiam1基因表达。第三章RNAi靶向抑制Tiam1基因表达对胆管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目的:研究靶向抑制Tiam1的表达对人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人胆管癌RBE细胞分为三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转染Tiam1shRNA慢病毒载体和shRNA阴性对照慢病毒载体、空白组不做处理。Real-timePCR内源验证Tiam1基因的表达情况。细胞周期实验和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活力。结果:Real-timePCR检测提示实验组Tiam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提示Tiam1shRNA对RBE细胞的Tiam1基因沉默有效。细胞周期实验提示实验组细胞周期中S期所占比例相比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说明Tiam1基因表达下调后,细胞增殖速度受到了抑制。MTT实验结果提示实验组总体生长速度比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提示靶向抑制Tiam1基因表达后抑制了胆管癌细胞的增殖活力。Transwell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转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提示靶向抑制Tiam1基因表达可以明显抑制RBE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靶向沉默Tiaml的表达可以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活性。第四章RNAi靶向抑制Tiam1基因表达对RBE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裸鼠体内研究目的:研究靶向抑制Tiam1的表达对人胆管癌裸鼠皮下种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实验裸鼠分为三组: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分别皮下接种Tiam1-shRNA慢病毒载体感染的RBE细胞、shRNA阴性慢病毒载体感染的RBE细胞和未被感染的RBE细胞。建立人胆管癌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计算成瘤率。致瘤成功后每3天测量种植瘤的体积,绘制增长曲线。21天后处死裸鼠,获取肿瘤,称重。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裸鼠移植瘤中Tiaml基因的表达。结果:各组裸鼠皮下种植瘤5天后观察均成功,成瘤率100%。实验组裸鼠种植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终点重量也显着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裸鼠移植瘤中Tiam1基因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结论:Tiam1-shRNA’慢病毒颗粒转染的RBE细胞种植后,在裸鼠体内经过21天进展仍然能够有效沉默Tiam1基因。RNA干扰沉默Tiam1基因后可以抑制裸鼠种植瘤生长。
丁丁[7](2011)在《芒果甙对淋巴瘤Rsiji细胞增殖、侵袭及相关基因Tiaml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芒果甙对人淋巴瘤Raji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以探讨芒果甙抗淋巴瘤的能力。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芒果甙在体外作用于淋巴瘤raji细胞,用MTT法测芒果甙对人淋巴瘤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测芒果甙对Raji细胞侵袭力的抑制作用。结果MTT法发现,不同浓度的芒果甙(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150μmol/L, 200μmol/L)分别与Raji细胞共同孵育72小时后,其对细胞株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8.1%,51.5%,65.3%,68.9%,81.5% (P<0.01)。200μmol/L浓度作用24h,48h,72h抑制率分别为44.9%,71.2%,81.5%(P<0.01),表明芒果甙对Raji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用不同药物浓度的芒果甙作用Raji细胞24小时后,可抑制Raji细胞穿透Transwell小室Matrigel模拟的天然基底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穿透滤膜的细胞数分别为172.1±4.5,167.2±3.4,155.5±4.5,146.8±2.8,121.1±3.6,明显具有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芒果甙能抑制人淋巴瘤Raji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目的观察芒果甙对raji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相关基因Tiam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芒果甙抗淋巴瘤的初步作用机制。方法用RT-PCR法检测芒果甙作用Raji细胞后对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的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olt检测Tiam1蛋白的表达。结果分别用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芒果甙作用Raji细胞24小时后,可发现Tiam1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0.311±0.05,0.135±0.04,0.094±0.02(P<0.05),有明显抑制表达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分别用100μmol/L,200μmol/L的芒果甙作用Raji细胞24小时后蛋白表达,光密度值分别为0.332±0.03,0.194±0.05(P<0.05),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抑制表达作用。结论芒果甙可以抑制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的mRNA表达和蛋白质的表达。
李新[8](2011)在《Tiam1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体内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世界常见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社会的逐步老龄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以年均4%的增幅不断攀升,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基因作用的过程,与多种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相关,探讨结直肠癌演进过程中相关基因谱改变情况是揭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的主要方式。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Tiam1)基因是从BW5147小鼠的T淋巴瘤细胞高侵袭变异株中分离克隆出来的。人Tiam1基因位于第21号染色体的q22.1,含5521个碱基,其编码产物由159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属于Dbl家族成员(diffuse B-cell lymphoma oncogene family)。是目前最受重视的鸟嘌呤核苷酸转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GEFs)之一。GEFs主要功能是调节Rho家族活性。Rho家族包括Rho, Rac和Cdc42,是Ras超家族的成员,参与细胞骨架形成,在调节细胞骨架结构重组、细胞周期进程、基因表达调控、细胞迁移和粘附等细胞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表明,Tiam1基因在正常鼠脑和睾丸组织中高表达,在其他正常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通过对来源于人和啮齿类肿瘤源性的40多个细胞系的检测发现,Tiam1在所有的肿瘤细胞系中都表达,但在来源于相同组织类型的不同肿瘤细胞系中其表达强度不同,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低分化和伴有局部浸润或远处转移的腺癌、鳞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我们在前期通过自主研发的结直肠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cDNA芯片、结合文献轮廓挖掘微阵列表达数据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发现Tiam1基因与结直肠癌转移密切相关。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显示,Tiam1在正常结直肠粘膜上皮细胞中不表达或低表达,在结直肠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逐步增高;Tiam1mRNA在具有转移潜能的癌细胞株SW620和LoVo中高表达,在原发癌细胞株SW480、HCT116、HRT-18、LST和Hce8693中度表达,在LS174T表达较低,在HT29细胞中完全不表达。应用RNAi技术沉默SW480细胞中Tiam1基因的表达,发现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显着降低;HT29细胞转染Tiam1cDNA后细胞的成瘤能力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强。这些研究均提示,Tiam1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结直肠癌的演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体外基因功能研究往往不能完全模拟基因在体内的作用形式和机制。为在活体内接近“真实”地再现Tiam1过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前期已成功构建可视化Tiam1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应用二甲基肼(DMH)诱导Tiam1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结直肠癌发生,动态对比观察肿瘤生长、侵袭及转移情况,活体内整体水平探讨Tiam1过表达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方法1.筛选结直肠高表达Tiam1的转基因小鼠纯合子首先以5只Tiam1转基因首建鼠(F0)为种鼠,分别与野生型ICR小鼠交配产下子代,待子代小鼠(F1)长至3周龄后,剪取1-1.5cm长鼠尾,提取DNA,利用PCR方法检测F1代小鼠Tiam1基因,筛选出Tiam1阳性F1代小鼠(半合子)。然后将半合子近亲交配产下F2代,再经PCR方法筛选出Tiam1阳性F2代小鼠。最后将Tiam1阳性F2代小鼠与野生型ICR小鼠交配产下F3代,检测F3代小鼠Tiam1基因,全部仔鼠Tiam1表达阳性则其亲本F2为纯合子。通过整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小鼠脏器绿色荧光强度以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Tiam1蛋白表达情况,筛选结直肠Tiam1高表达而其它脏器Tiam1表达相对较低的雄性和雌性小鼠各一只,繁育建系,用于后期动物实验。2.构建小鼠结直肠肿瘤模型,分析Tiam1过表达对小鼠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随机选取8周龄、体重20-25g的Tiam1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对照小鼠各50只,雌雄比为1:1,饲以常规饲料,自由饮水。给予小鼠腹腔注射0.4%二甲肼(DMH),20mg/kg,每周一次,连续24周(每次注射前DMH以无菌生理盐水配制,NaHCO3调节pH至6.5-7.0)。首次注射DMH后8、12、16、20、24周末随机处死解剖转基因和野生型对照小鼠各5只,并于32周末处死全部剩余小鼠,取其脑、心、肺、胸腺、肝、脾、肾、胃、肠、腹膜、睾丸、膀胱、子宫,用预冷的PBS溶液冲净,滤纸稍拭后,测量各脏器大小、重量,观察颜色、质地、形态变化并记录结直肠肿瘤大小(游标卡尺测量其半径,根据公式V=4/3πr3计算肿瘤体积)、位置、数目以及其他脏器有无结直肠癌转移;将小鼠脏器标本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Tiam1和Ki-67免疫组化,观察比较Tiam1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结直肠粘膜上皮及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结直肠癌发生率以及肿瘤生长和侵袭转移能力。3、统计学方法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筛选结直肠高表达Tiam1的转基因小鼠纯合子以5只Tiam1转基因首建鼠(F0)为种鼠,繁育出390只F1、256只F2和573只F3代小鼠,通过对仔鼠Tiam1基因的检测证实48号与36号首建鼠Tiam1基因能够稳定传代,筛选出44只Fl、146只F2代Tiam1阳性小鼠,获得13只纯合子;整体荧光检测与Tiam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48A♀和48H♂结直肠荧光强度最强且Tiam1表达强阳性,而其他脏器Tiam1表达相对较低,由此,我们获得了结直肠Tiam1高表达而其它脏器Tiam1表达水平相对较低的雄性和雌性Tiam1转基因小鼠纯合子各一只,将其繁育建系,用于后期动物实验。2、构建结直肠肿瘤模型,分析Tiam1过表达对小鼠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DMH注射8周后,部分小鼠结直肠粘膜上皮局灶性增生改变,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12周后,多数小鼠结直肠粘膜皱襞粗大,镜下见粘膜层明显增厚,部分区域腺体呈轻-中度不典型增生,Ki-67免疫组化染色显示,Ki-67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下1/2的结直肠粘膜上皮细胞,上1/2的结直肠粘膜上皮细胞表达较弱,转基因小鼠阳性细胞数与野生型小鼠无显着差异(t=0.391,P>0.05);16周后,两组小鼠均有1只发生结直肠腺瘤;20-32周,小鼠结直肠肿瘤发生率逐渐增加,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镜下见肿瘤可深达粘膜下层或肌层,腺体密集,呈背靠背或筛网状排列,胞核形态与大小极不规则,核膜增厚,核仁大,核出现粗大的染色质颗粒,核分裂相多见。分别比较20、24、32周两组小鼠结直肠癌发生率,结果显示两组小鼠结直肠癌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χ2=0.612, P>0.05;χ2=0.590, P>0.05;χ2=0.585, P>0.05)。32周观察小鼠结直肠肿瘤大小发现,转基因小鼠肿瘤体积较野生型小鼠肿瘤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43,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转基因小鼠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表达呈强阳性(++++),野生型小鼠Tiam1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转基因小鼠癌组织Ki-67阳性细胞数比野生型小鼠阳性细胞数多,差异具有显着性(t=11.203,P<0.05)。值得注意的是,32周时发现4只转基因小鼠结直肠癌发生肝、腹膜、肺转移,野生型小鼠未见癌转移。以上结果提示Tiam1转基因小鼠体内Tiam1过表达能够增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以及侵袭转移能力,但可能对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无明显影响。结论1、利用5只Tiam1阳性转基因首建鼠(F0)繁育出390只F1、256只F2和573只F3代小鼠,最终获得13只纯合子;2、鉴定并筛选出结直肠Tiam1高表达而其它脏器Tiam1表达相对较低的雄性和雌性纯合子各一只(48A♀和48H♂),将其繁育建系,获得结直肠高表达Tiam1的纯合子稳定种群:3、通过DMH腹腔注射法成功建立了Tiam1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结直肠肿瘤模型。4、Tiam1转基因小鼠体内Tiam1过表达能够增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以及侵袭转移能力,但可能对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无明显影响,推测Tiam1过表达可能是结直肠癌生长、演进阶段的一个重要分子事件。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首建结直肠高表达Tiam1转基因小鼠稳定种群,为Tiam1的体内功能研究提供了遗传背景稳定、优质、可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首次将Tiam1转基因小鼠与DMH诱导结直肠癌模型相结合,接近“真实”地再现了Tiam1在活体内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模式,为探讨Tiam1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想平台。3、实现了在活体内整体水平评估及验证Tiam1过表达具有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以及侵袭转移的功能。
杨威,李西融[9](2011)在《肝癌组织中相关癌基因Tiam1,Mcl-1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肝癌的死亡人数约占全世界死于肝癌人数的53%,占所有肿瘤患者的5.6%。目前对肝癌首选治
叶香华[10](2010)在《Tiam1基因在肝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十年来,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放化疗方案的不断更新,肝癌患者的疗效日益显着,但其生存率并未显着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很多肝癌患者在行根治术前已出现了微转移。因此,探讨与肝癌转移相关的因素,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有效途径,是当代肿瘤学研究的一项迫切任务。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1,Tiam1)基因是Db1家族的鸟嘌呤核酸转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GEFs)之一,GEFs主要功能是调节Rho三磷酸鸟嘌呤核苷酸水解酶(Rho GTPases)家族活性,是普遍存在的二磷酸鸟嘌呤核苷酸(GDP)与三磷酸鸟嘌呤核苷酸(GTP)转换因子,通过参与Tiam1-Rac信号传递通路调节细胞骨架重组、细胞周期进程、基因转录、细胞迁移和粘附等细胞生命活动,在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早期研究表明Tiam1是诱导人类T细胞淋巴瘤侵袭和转移的基因。Tiam1基因最初在小鼠T淋巴瘤细胞高侵袭变异株中分离鉴定。随后,在乳腺癌、肺癌及Ras诱导的皮肤癌等肿瘤证实Tiam1具有明显的促进肿瘤进展和转移的作用。在Tiam1敲除的动物模型中,小鼠皮肤癌发生率明显减低并且肿瘤进展缓慢,Malliri等认为Tiam1在Ras诱导皮肤癌发生的启动和进展阶段发挥关键作用,这一效应与Tiam1表达量有明显的关系。上述的研究表明,Tiam1是多种肿瘤的促癌基因和促转移基因。本课题前期已完成如下研究工作:应用白行设计的包括部分正常组织和常见恶性肿瘤组织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和观察人体正常组织和常见恶性肿瘤组织,213例临床随访资料齐全的肝癌组织和9种人肝癌细胞株及1种人正常肝细胞株中Tiam1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Tiam1蛋白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表明Tiam1可能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在肝硬化组织中低表达,而在正常肝组织中不表达,提示Tiam1可作为临床肝癌检测的重要肿瘤标志物。分析Tiam1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213例临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Tiam1蛋白表达与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表明Tiam1与患者预后、转移密切相关,提示Tiam1可作为肝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对判断肝癌预后有重要意义;为肝癌患者的诊断、预后评价、综合治疗方案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本研究进一步探讨Tiam1基因对肝癌增殖、侵袭及转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拟应用慢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和基因转染技术作用于同一遗传背景、不同转移潜能的两种肝癌细胞株HCCLM6和MHCC97L,双向阐明Tiam1在肝癌增殖、侵袭、转移中的主要作用,探讨Tiam1作为肝癌分子靶点的可行性,为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价和综合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Tiaml基因/蛋白在人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用荧光定量PCR. 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细胞荧光、免疫细胞荧光共聚焦等方法检测Tiam1基因/蛋白在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HCCLM6(简称M6)、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L(简称97L)和1株正常肝细胞株HL-7702中的表达,验证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中Tiam1的表达情况。2. Tiaml过表达对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对Tiaml/C1199HA cDNA质粒进行全长测序鉴定后,利用SBI慢病毒载体构建系统,按照SBI过表达慢病毒包装试剂盒(System Biosciences公司)的操作说明进行慢病毒的包装和滴度测定。用包装后的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感染97L细胞,绿色荧光蛋白挑取单克隆,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荧光共聚焦等鉴定转染后Tiam1基因/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利用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周期检测Tiam1对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和体外侵袭实验检测Tiam1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裸鼠皮下瘤模型观察Tiam1对肝癌细胞体内肿瘤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裸鼠尾静脉转移瘤模型观察Tiam1对肝癌细胞癌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3. Tiaml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设计Tiam1干扰片段,构建含U6启动子的慢病毒载体,将慢病毒载体质粒与辅助质粒共转染293FT病毒包装细胞,收集病毒上清,进行病毒滴度测定,用慢病毒感染肝癌细胞M6,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鉴定有效的干扰载体。选取最合适的干扰片段继续实验,绿色荧光蛋白挑取单克隆,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荧光共聚焦等鉴定干扰后Tiam1基因/蛋白在M6细胞中的表达;利用MTT法、平板克隆、流式细胞周期检测Tiam1沉默后对M6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和体外侵袭实验检测Tiam1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裸鼠皮下瘤模型观察Tiam1对肝癌细胞体内成瘤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裸鼠尾静脉转移瘤模型观察Tiam1对肝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4.统计学处理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比转染前后和干扰前后肝癌细胞株的MTT体外增殖实验、细胞划痕实验、皮下成瘤实验是否具有显着性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转染前后和干扰前后肝癌细胞株的荧光定量PCR、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是否具有显着性差异;多重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iam1基因在肝癌细胞株和正常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种人肝癌细胞株和1种人正常肝细胞株中Tiam1基因的表达情况。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肝细胞株HL-7702相比,Tiam1基因在M6细胞高表达,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0),在97L细胞低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766);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细胞荧光、免疫细胞荧光共聚焦结果均表明Tiam1在HL-7702和97L中低表达,在M6中高表达。2.稳定特异性表达Tiam1基因对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成功构建了以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的Tiam1过表达载体pCDF1-Tiam1+-copGFP,进行慢病毒的包装和滴度测定后将该载体转染至低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株97L中,并设立空白对照,绿色荧光为标记物挑取3个阳性单克隆,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结果发现单克隆97L/T2转染效率最高;将其命名为97L/copGFP/Tiam 1+,同时空白对照细胞株命名为97L/copGFP/mock,未经任何处理的细胞为97L。MTT法观察稳定表达Tiam1基因后体外细胞的增殖情况,不同细胞在不同时间增殖速度有显着性差异,并呈时间依赖关系(F=24.658,P=0.000);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也显示97L/copGFP/Tiam 1+细胞的活力明显较其他两组强(P=0.028,P=0.044),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97L/copGFP/Tiam 1+细胞中S期比例明显较其他两组增加(P=0.000,P=0.000),这些结果均说明Tiam1表达水平增加后,显着增强肿瘤细胞体外生长能力。细胞划痕实验和体外侵袭小室检测稳定表达特异性Tiam1基因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显示不同细胞在不同时间迁移细胞数有显着性差异,并呈时间依赖关系(F=93.331,P=0.000);与97L/copGFP/mock细胞和97L细胞相比,97L/copGFP/Tiam1+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这些结果表明Tiam1表达水平增加显着增强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肝癌可视化动物模型,我们观察稳定表达Tiam1基因后对肝癌体内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将97L/copGFP/mock细胞和97L/copGFP/Tiam1+细胞接种于裸鼠双侧背部皮下,通过30天连续的观察,我们发现特异性表达Tiam1基因后,显着地增加了肝癌细胞的体内增殖能力(F=192.294,P=0.000),增殖差异从第15天开始,到第30天,差异达到最大,为2.1倍。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建立了稳定表达Tiam1前后肝癌细胞的裸鼠体内静脉转移瘤模型。2个月后处死裸鼠并在整体荧光体视镜下观察发现在97L/copGFP/mock组的6只裸鼠中仅有1只可观察到微小肺转移;而97L/copGFP/Tiam1+组的6只裸鼠中有3只出现了肺转移,3只出现肝转移,2只出现骨转移;对各组裸鼠的其它器官组织切片观察显示两组裸鼠均未发现肝癌细胞的转移。3. Tiam1基因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RNA干扰技术,成功构建了4个以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的Tiam1特异性的慢病毒干扰载体pGCSIL-EGFP,通过慢病毒介导的RNAi技术沉默具有高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株M6内源性Tiam1基因的表达,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含片段B的慢病毒干扰载体的干扰效率最高(84.0%)利用含干扰片段B的慢病毒和空载体病毒感染M6细胞,绿色荧光挑选单克隆,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Tiam 1在干扰克隆M6/T2中表达最弱,干扰效率达(90.4%),以干扰克隆M6/T2作为Tiam1基因稳定沉默的肝癌细胞株,将其命名为为M6/EGFP/Tiam1-,同时空白对照细胞株命名为M6/EGFP/mock,未经任何处理的原始细胞为M6。MTT法观察稳定表达Tiam1基因后体外细胞的增殖情况,不同细胞在不同时间增殖速度有显着性差异,并呈时间依赖关系(F=59.732,P=0.000);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也显示M6/EGFP/Tiam1细胞的活力明显较其他两组减弱(P=0.000,P=0.000);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M6/EGFP/Tiam1细胞中S期比例明显较其他两组减小(P=0.000,P=0.000),这些结果均说明Tiam1表达水平减弱后,显着抑制了肿瘤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和体外侵袭小室检测稳定沉默Tiam1基因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显示不同细胞在不同时间迁移细胞数有显着性差异,并呈时间依赖关系(F=248.998,P=0.000);与M6细胞和M6/EGFP/mock细胞相比,M6/EGFP/Tiam1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这些结果表明Tiam1表达水平降低显着抑制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肝癌可视化动物模型,我们观察稳定沉默Tiam1基因表达后对肝癌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将M6/EGFP/mock细胞和M6/EGFP/Tiam1-细胞接种于裸鼠双侧背部皮下,通过30天连续的观察,我们发现特异性沉默Tiam1基因表达后,显着抑制了肝癌细胞的体内增殖能力(F=192.294,P=0.000),增殖差异从第15天开始,到第30天,差异达到最大,为2.2倍。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建立了稳定沉默Tiam1表达前后肝癌细胞的裸鼠体内转移模型。2个月后处死裸鼠并在整体荧光体视镜下观察发现在M6/EGFP/mock组的6只裸鼠中有6只出现了肺转移,5只出现肝转移,6只出现骨转移;而M6/EGFP/Tiam1组的6只裸鼠中有1只可观察到肺转移,1只出现骨转移,未见肉眼可见肝转移;对各组裸鼠的其它器官组织切片观察显示两组裸鼠均未发现肝癌的转移。结论1.利用慢病毒介导的稳定转染技术初步研究Tiam1基因在肝癌增殖、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发现Tiam1基因是肝癌增殖、侵袭、转移的促进基因。2.利用慢病毒介导的基因稳定沉默技术进一步验证Tiam1基因在肝癌增殖、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从反面确证Tiam1基因是肝癌增殖、侵袭、转移的促进基因。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本项目以慢病毒为载体,分别建立了稳定表达外源性Tiam1基因肝癌细胞株97L/copGFP/Tiam 1+和特异性Tiam1基因稳定沉默的肝癌细胞株M6/EGFP/Tiam 1-,为深入研究Tiam1基因的功能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2.通过对比观察表达Tiam1基因肝癌细胞株97L/copGFP/Tiam 1+和特异性Tiam1基因表达沉默肝癌细胞株M6/EGFP/Tiam1-细胞的体内、外生物学能力的改变,初步证实Tiam1基因与肝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二、Tiam-1反义基因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iam-1反义基因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结直肠癌患者KRAS、NRAS、BRAF基因突变与关键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circGLG1/miR-622/KRAS轴的分子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结直肠癌患者KRAS、NRAS、BRAF基因突变与关键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
1.1 引言 |
1.2 材料 |
1.2.1 实验试剂 |
1.2.2 实验仪器 |
1.3 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组织DNA提取 |
1.3.3 DNA浓度测定 |
1.3.4 KRAS、NRAS、BRAF检测位点及突变类型 |
1.3.5 ARMS-PCR反应 |
1.3.6 KRAS、NRAS、BRAF基因突变结果判定 |
1.3.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3.8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
1.3.9 统计学分析 |
1.4 结果 |
1.4.1 患者一般资料 |
1.4.2 KRAS突变分布及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
1.4.3 NRAS突变分布及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
1.4.4 BRAF突变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
1.4.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1.4.6 KRAS、NRAS、BRAF基因突变与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
1.4.7 KRAS、NRAS、BRAF基因突变与免疫组化结果的多重对应分析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第2章 Circ GLG1/miR-622/KRAS轴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子作用机制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细胞系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方法 |
2.3.1 研究对象 |
2.3.2 细胞培养 |
2.3.3 RNA提取及浓度测定 |
2.3.4 m RNA及 circRNA qRT-PCR反应 |
2.3.5 MiRNA qRT-PCR反应 |
2.3.6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2.3.7 细胞功能学实验 |
2.3.8 Western blot实验 |
2.3.9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2.3.10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KRAS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 |
2.4.2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KRAS潜在的上游调控miRNA和circRNA分子 |
2.4.3 CircGLG1及miR-622 在临床样本中的表达水平 |
2.4.4 Circ GLG1 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并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 |
2.4.5 CircGLG1 通过调控miR-622/KRAS轴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3章 全文总结 |
3.1 结论 |
3.2 创新点 |
3.3 本论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1 RAS突变在肿瘤中的靶向治疗进展 |
1 RAS基因及蛋白的结构及功能 |
2 RAS基因及蛋白的直接靶向治疗 |
3 RAS蛋白下游信号通路靶向治疗进展 |
4 RAS突变的其他靶向治疗策略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2 环状RNA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环状RNA的起源与特点 |
2 环状RNA的形成机制 |
3 环状RNA的功能 |
4 环状RNA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博士研究生指导组成员和课题基金资助项目 |
致谢 |
(2)RUNX3、miR-10b-5p与TIAM1的靶向调控作用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miR-10b-5p相关通路与肿瘤生物学行为调控 |
2.1.1 miR-10b-5p的转录及作用机制 |
2.1.2 miR-10b-5p与肿瘤相关信号通路 |
2.1.3 miR-10b-5p与其他下游相关靶基因调控 |
2.1.4 miR-10b-5p与Twist转录调控及其他上游相关基因调控 |
2.1.5 miR-10b-5p与其他非编码RNA作用 |
2.2 RUNX3相关通路与胃癌生物学行为调控 |
2.2.1 RUNX3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
2.2.2 RUNX3与胃癌相关信号通路 |
2.3 RUNX3、miR-10b-5p和TIAM1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筛选出miR-10b-5p靶向作用于TIAM1 mRNA-3’UTR调控其表达 |
3.1.1 实验对象 |
3.1.2 试剂耗材 |
3.1.3 仪器 |
3.1.4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可能作用于TIAM1的miRNAs |
3.1.5 BGC823、MGC803、SGC7901和GES-1的培养 |
3.1.6 BGC823中转染mimic、inhibitor和质粒 |
3.1.7 BGC823、MGC803、SGC7901和GES-1的RNA提取、cDNA合成 |
3.1.8 RT-q PCR检测细胞系中TIAM1 mRNA表达 |
3.1.9 WB检测TIAM1蛋白表达 |
3.1.10 构建psi-TIAM1-3’UTR质粒 |
3.1.11 构建psi-TIAM1-3’UTR-mu质粒 |
3.1.12 双荧光素酶实验 |
3.2 miR-10b-5p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低表达及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集落形成和促进凋亡 |
3.2.1 研究对象 |
3.2.2 试剂耗材 |
3.2.3 仪器 |
3.2.4 胃癌组织的RNA提取及cDNA的合成 |
3.2.5 RT-qPCR检测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miR-10b-5p的表达 |
3.2.6 CCK-8细胞增殖实验 |
3.2.7 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 |
3.2.8 集落形成实验 |
3.2.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3.3 RUNX3调控miR-10b-5p和TIAM1的表达且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集落形成、促进凋亡 |
3.3.1 研究对象 |
3.3.2 试剂耗材 |
3.3.3 仪器 |
3.3.4 胃癌组织和细胞株的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
3.3.5 RT-qPCR检测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以及胃癌细胞系外转RUNX3后,检测miR-10b-5p的表达 |
3.3.6 BGC823的培养及RUNX3相关质粒转染 |
3.3.7 WB检测标签标记的RUNX3蛋白 |
3.3.8 构建RUNX31R122C和RUNX32R136C突变质粒 |
3.3.9 CCK-8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侵袭实验、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3.4 CBFβ辅助RUNX3上调miR-10b-5p且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 |
3.4.1 研究对象 |
3.4.2 试剂耗材 |
3.4.3 仪器 |
3.4.4 BGC823和HEK293T细胞培养及转染 |
3.4.5 BGC823的RNA提取、cDNA合成及RT-qPCR检测CBFβ、RUNX3、miR-10b-5p和TIAM1的表达 |
3.4.6 WB检测标签标记的RUNX3和CBFβ蛋白,以及内源性CBFβ蛋白 |
3.4.7 慢病毒构建稳定低表达CBFβ的胃癌细胞系 |
3.4.8 CCK-8细胞增殖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实验 |
3.4.9 构建miR-10b-5p可能的启动子区域不同长度截短质粒 |
第4章 结果 |
4.1 筛选出miR-10b-5p靶向作用于TIAM1mRNA-3’UTR调控其表达 |
4.1.1 WB和RT-qPCR检测Tiam1蛋白和Tiam1mRNA在3株胃癌细胞系中高表达 |
4.1.2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并选择11 种可能作用于TIAM1mRNA-3’UTR的micro RNAs |
4.1.3 RT-qPCR实验筛选出8种抑制TIAM1 mRNA表达的microRNAs |
4.1.4 TIAM1 mRNA 3’UTR-Luciferase(psi-TIAM1-3’UTR) 质粒的构建 |
4.1.5 双荧光素酶实验筛选出miR-10b-5p对TIAM1 mRNA 3’UTR有直接靶向抑制作用 |
4.1.6 miR-10b-5p对psi-TIAM1-3’UTR-mu失去直接靶向抑制作用 |
4.2 miR-10b-5p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低表达及抑制胃癌增殖、侵袭迁移、集落形成和促进凋亡 |
4.2.1 miR-10b-5p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低表达 |
4.2.2 miR-10b-5p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转染效率验证 |
4.2.3 miR-10b-5p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4.2.4 miR-10b-5p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 |
4.2.5 miR-10b-5p抑制胃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 |
4.2.6 miR-10b-5p促进胃癌细胞凋亡 |
4.3 RUNX3调控miR-10b-5p和TIAM1的表达且抑制胃癌的增殖、侵袭迁移、集落形成、促进凋亡 |
4.3.1 RUNX3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miR-10b-5p表达呈正相关 |
4.3.2 RUNX3上调miR-10b-5p的表达 |
4.3.3 RUNX3抑制胃癌增殖 |
4.3.4 RUNX3抑制胃癌侵袭迁移能力 |
4.3.5 RUNX3抑制胃癌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 |
4.3.6 RUNX3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 |
4.3.7 RUNX3通过miR-10b-5p下调TIAM1的表达 |
4.4 CBFβ辅助RUNX3上调miR-10b-5p且抑制胃癌增殖和侵袭迁移 |
4.4.1 CBFβ稳定低表达细胞系构建 |
4.4.2 CBFβ稳定低表达细胞系中miR-10b-5p表达减少 |
4.4.3 CBFβ稳定低表达细胞系中RUNX3对miR-10b-5p表达的影响 |
4.4.4 CBFβ稳定低表达细胞系中RUNX3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4.5 CBFβ稳定低表达细胞系中RUNX3对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
4.4.6 构建miR-10b-5p前体上游可能的启动子区域不同长度截短质粒 |
4.4.7 CBFβ和RUNX3对miR-10b-5前体上游可能的启动子不同长度截短质粒的影响 |
第5章 讨论 |
5.1 筛选出miR-10b-5p靶向作用于TIAM1 mRNA-3’UTR调控其表达 |
5.2 miR-10b-5p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低表达及抑制胃癌增殖、侵袭迁移、集落形成和促进凋亡 |
5.3 RUNX3调控miR-10b-5p和TIAM1的表达且抑制胃癌的增殖、侵袭迁移、集落形成、促进凋亡 |
5.4 CBFβ辅助RUNX3上调miR-10b-5p且抑制胃癌增殖和侵袭迁移 |
第6章 结论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姜黄素下调Tiam1表达抑制鼻咽癌细胞5-8F增殖与侵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及英文索引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3 常用试剂与配置 |
2.4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索坦对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株增殖、凋亡和Tiam1、CD44的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索坦对肾透明细胞癌 786-0 细胞 Tiam1 和 CD44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 索坦对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
3 TUNEL 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的情况 |
4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肾透明细胞癌 786-0 细胞生长周期的变化 |
5 索坦作用 48h 细胞凋亡情况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地高辛对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体外敏感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地高辛对淋巴瘤 raji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地高辛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体外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最新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沉默Tiam1基因对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汉缩略名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Tiam1在人胆管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胆管癌组织中Tiam1蛋白的表达 |
2.2 胆管癌组织中Tiam1蛋白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表1.2) |
2.3 胆管癌细胞中Tiam1 mRNA的表达水平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Tiam1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制备、包装与病毒滴度测定检测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2.2 RNAi慢病毒包装 |
2.3 目的细胞感染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RNAi靶向抑制Tiam1基因表达对胆管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慢病毒载体转染RBE细胞的效率评估 |
2.2 各组RBE细胞中Tiam1 mRNA的表达 |
2.3 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 |
2.4 细胞的增殖能力噻唑蓝法(MTT)检测 |
2.5 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RNAi靶向抑制Tiam1基因表达对RBE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裸鼠体内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人胆管癌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的建立 |
2.2 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及终点体积 |
2.3 裸鼠移植瘤Tiam1基因的表达水平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芒果甙对淋巴瘤Rsiji细胞增殖、侵袭及相关基因Tiaml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芒果甙对淋巴瘤 Raji 细胞增殖和 侵袭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芒果甙对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 1(Tiam1)的表达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Tiam1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体内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结直肠高表达Tiam1的转基因小鼠纯合子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Tiam1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体内功能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9)肝癌组织中相关癌基因Tiam1,Mcl-1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iam1基因 |
1.1 Tiam1基因概述 |
1.2 Tiam1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分子机制 |
1.2.1 Tiam1诱导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及分子机制 |
1.2.2 Tiam1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及分子机制 |
1.3 Tiam1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 |
2 Mcl-1基因 |
2.1 Mcl-1基因概述 |
2.2 Mcl-1的生物学功能 |
2.3 调节Mcl-1基因表达的信号途径 |
2.4 Mcl-1基因与肝癌 |
3 问题与展望 |
(10)Tiam1基因在肝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Tiam1基因/蛋白在人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方法 |
二、结果 |
(一) 荧光定量PCR检测Tiam1基因在3种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 |
(二) Western blot方法鉴定Tiam1蛋白在3种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 |
(三)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Tiam1蛋白在3种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 |
(四) 免疫细胞荧光法检测Tiam1蛋白在3种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 |
(五) 免疫细胞荧光共聚焦检测Tiam1蛋白在3种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 |
三、讨论 |
第二章 Tiam1过表达对低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MHCC97L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二、结果 |
1 质粒鉴定 |
2 pCDF1-Tiam1~+-copGFP慢病毒载体构建 |
3 慢病毒包装生产 |
4 建立表达Tiam1基因肝癌细胞株,应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带绿色荧光蛋白肝癌细胞 |
5 稳定表达Tiam1基因肝癌细胞株的建立 |
6 Tiam1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
7 Tiam1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8 Tiam1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体外运动迁移能力的影响 |
9 Tiam1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 |
10 Tiam1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体内成瘤的影响 |
11 Tiam1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 |
三、讨论 |
第三章 Tiam1沉默对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HCCL-M6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1 重组慢病毒质粒载体的制备及鉴定 |
2 RNAi慢病毒包装及滴度测定 |
3 细胞感染及鉴定 |
4 Tiam1基因稳定表达沉默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
5 体外实验观察Tiam1基因表达沉默后对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6 体内实验观察Tiam1基因表达沉默后对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7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1 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 RNAi慢病毒包装 |
3 RNAi慢病毒滴度测定 |
4 Tiam1有效干扰靶点的筛选 |
5 Tiam1基因表达沉默肝癌细胞株的建立 |
6 稳定Tiam1基因表达沉默肝癌细胞株的建立 |
7 Tiam1基因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
8 Tiam1基因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9 Tiam1基因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体外运动迁移能力的影响 |
10 Tiam1基因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 |
11 Tiam1基因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体内成瘤的影响 |
12 Tiam1基因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 |
三、讨论 |
1 Tiam1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 Tiam1基因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四、Tiam-1反义基因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结直肠癌患者KRAS、NRAS、BRAF基因突变与关键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circGLG1/miR-622/KRAS轴的分子作用机制[D]. 郝书弘. 吉林大学, 2020(08)
- [2]RUNX3、miR-10b-5p与TIAM1的靶向调控作用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机制的研究[D]. 胡高峰. 吉林大学, 2019(02)
- [3]姜黄素下调Tiam1表达抑制鼻咽癌细胞5-8F增殖与侵袭[D]. 陈娟. 南华大学, 2016(03)
- [4]索坦对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株增殖、凋亡和Tiam1、CD44的表达的影响[D]. 刘愿光. 郑州大学, 2014(03)
- [5]地高辛对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体外敏感度的研究[D]. 侯媛媛.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6]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沉默Tiam1基因对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成伟. 中南大学, 2012(03)
- [7]芒果甙对淋巴瘤Rsiji细胞增殖、侵袭及相关基因Tiaml表达的影响[D]. 丁丁.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8]Tiam1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体内功能研究[D]. 李新.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9]肝癌组织中相关癌基因Tiam1,Mcl-1的研究进展[J]. 杨威,李西融. 华夏医学, 2011(02)
- [10]Tiam1基因在肝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功能研究[D]. 叶香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