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联合电解可拆卸线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联合电解可拆卸线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一、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论文文献综述)

杨永林[1](2016)在《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目的:我们通过对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9月2015年12月,在山东日照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经DSA检查,确诊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我们对以下数据进行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结果、手术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等。结果:2006年9月2015年12月,在山东日照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经DSA检查,确诊真正后交通动脉瘤21例,其中血管内治疗的11例患者。其中女性7人,男性4人,平均年龄:61岁。4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例患者有冠心病病史,1例患者曾因阑尾炎在10年前行阑尾切除病史。4例患者存在动眼神经麻痹症状。Hunt-Hess分级:6例患者为Ⅰ级,4例患者为Ⅱ级,1例患者为Ⅲ级。Fisher分级,其中Ⅱ级8例,Ⅲ级3例。行DSA检查,按照真正后交通动脉瘤大小分类:1例为小型动脉瘤,10例为中型动脉瘤;按照动脉瘤的瘤颈分类:10例为窄颈动脉瘤,1例为宽颈动脉瘤;按照位置分类:9例位于第1段,1例位于第2段,1例位于第3段。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Raymond分级,完全栓塞9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其中10例患者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1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全部病人GOS预后评分为5分。结论:1.血管内治疗因为其较低的手术并发症和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可作为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有效手段。2.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大多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治疗过程中需要确保后交通动脉的通畅。3.当真正后交通动脉瘤同侧的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对介入路径的合理化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第二部分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目的:我们通过对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9月2015年12月,在山东日照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经DSA检查,确诊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我们对以下数据进行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结果、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的临床评估、以及影像学结果和临床随访结果等。结果:2006年9月2015年12月,在山东日照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经DSA检查,确诊真正后交通动脉瘤21例,其中显微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其中女性7人,男性3人,平均年龄:59.9岁。3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2例患者有冠心病病史,4例患者有吸烟史,1例患者曾因胫骨骨折在5年前行手术史。有动眼神经麻痹症状者3例。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3例。Fisher分级:其中Ⅱ级7例,Ⅲ级3例。行DSA检查,发现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按照大小分类:2例为小型动脉瘤,8例为中型动脉瘤;按照真正后交通动脉瘤处于的位置分类:9例位于第1段,1例位于第2段。全部病人GOS预后评分为5分。结论:1.显微手术治疗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2.根据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动脉瘤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赵继明,纪霞[2](2011)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治疗护理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20例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介入治疗。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合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其中17例致密栓塞,3例大部填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治疗效果肯定,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惠培泉[3](2008)在《Neuroform3支架结合探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颅内支架Neuroform3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目的、适应证、疗效、所用支架特点及作用、技术特点、并发症的防治与术后处理及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方法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其中3例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1例左侧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宽颈动脉瘤、1例左侧颈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3mm,最大8mm;瘤颈横径最小2.2mm,最大8mm。3例先行Neuroform3支架覆盖瘤颈,后将微导管头端通过支架网眼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2例先填塞弹簧圈,因弹簧圈脱入或尾端余留在载瘤动脉内,后置入Neuroform3支架将弹簧圈压入动脉瘤内或将残留的弹簧圈压贴在载瘤动脉壁上。结果3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2例发生术中再出血,给予及时填塞,出血停止。其中不完全填塞1例,部分填塞4例。但1例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严重,大面积脑组织缺血,脑水肿严重,引起重症颅内高压,术后第四天发生脑疝抢救无效而死亡;其余4例动脉瘤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治愈的4例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2年,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无动脉瘤复发。结论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是一种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深入研究。

赵瑞[4](2007)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可高达25~60%。手术夹闭动脉瘤是疗效确切的经典治疗方法,但存在手术创伤大、难度大及风险高等不足。近年弹簧圈栓塞治疗以其微创的特点得到飞速发展,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也证实了其疗效确切。然而对于宽颈动脉瘤,单纯弹簧圈常难以完全栓塞或根本无法治疗,新的方法和材料不断发展。支架辅助技术得到持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发展迅速。在Neuroform支架得到应用以来,支架技术被推广应用到动脉瘤治疗的临床。然而,目前对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实验研究得到了相互矛盾的结论,临床上也缺少能证实支架治疗动脉瘤安全性和疗效的大宗病例报道,支架在促进动脉瘤长期愈合方面的作用依然未得到明确,支架在颅内的应用还有一些安全性问题需要研究评估,而支架对颅内正常血管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第一部分血管内支架置入对颅内动脉瘤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对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犬颈动脉宽颈动脉瘤模型进行血管影像学随访及组织病理学检测,评估血管内支架对动脉瘤瘤颈愈合的长期作用,以及对支架所覆盖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 1、对两只杂种犬的双侧颈总动脉四枚侧壁动脉瘤模型分别行Neuroform自膨胀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及单纯弹簧圈栓塞,所用栓塞材料分别为Matrix和GDC。分别进行为期12个月及30个月的造影随访,并行病理学、免疫组化及扫描电镜检查。2、对3只杂种犬颈外动脉植入球扩血管内支架,对1只杂种犬颈总动脉置入Neuroform自膨胀支架,分别于支架植入后即刻、1个月、3个月、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并进行大体观察、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及扫描电镜的检测,测量分支血管开口的直径及观察其血流动力学是否受影响,并测量支架置入段新生内膜厚度。[结果] 1、所有动脉瘤均达到影像学致密栓塞,术后12个月及30个月的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动脉瘤均完全不显影,未见弹簧圈的变形。单纯栓塞的动脉瘤弹簧圈未能全面覆盖瘤颈,有弹簧圈的襻突入载瘤动脉,瘤颈内膜也随之凹凸不平;支架治疗的动脉瘤瘤口弹簧圈与支架相互贴压,形成致密平整的网格覆盖瘤颈,并已完全被内膜覆盖。病理检测显示支架及单纯弹簧圈表面均为内膜所覆盖,但支架表面的新生内膜排列更细密平整。透射电镜及病理检测提示瘤颈部内皮细胞处于稳定的成熟期,局部未发现新生活跃的内皮细胞。2、支架覆盖的颈外动脉侧支血管可以长期保持通畅,在支架覆盖的侧支血管开口处有轻度狭窄,但未影响侧支血流。支架内有明显内膜覆盖,但没有支架内狭窄。支架网丝已完全被血管内膜覆盖,成熟的内皮细胞排列紧密稳定。[结论]血管内支架可以促进犬宽颈动脉瘤模型完全致密栓塞和瘤颈完全内膜覆盖,有利于动脉瘤的长期解剖愈合。支架置入对非粥样硬化血管是安全的,支架置入段血管未发生内膜增生性狭窄,侧支血管的长期开放也未受明显影响。第二部分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目的]回顾分析我科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例,评估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临床随访资料齐全的以血管内支架进行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3例(共155枚)。总结分析患者的病情特点、影像特征、统计术中并发症、术后即刻造影结果、出院时临床状况,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临床功能状况及死亡等结局,进行短期及长期的造影随访观测动脉瘤的闭塞及复发情况。通过造影研究术后即刻以及随访时载瘤动脉的通畅性、支架覆盖侧支血管通畅情况,随访过程中动脉瘤瘤颈内膜覆盖情况。[结果]本组支架置入均获得成功,其中20枚为单纯支架成形术,135枚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94枚动脉瘤采用球扩支架,61枚动脉瘤采用自膨胀支架治疗。1.支架治疗动脉瘤的安全性本组病例围手术期共发生技术并发症4例(2.61%),包括支架释放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支架内血栓1例,支架塌陷1例,支架释放不到位1例;导致永久神经功能障碍1例,致残率为0.65%,无1例死亡。发生与支架相关的临床并发症1例(0.65%,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脑缺血致癫痫小发作)。所有置入支架的载瘤动脉中除1根支架塌陷导致血管闭塞外,其余153根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支架覆盖的造影可见的侧支血管共150例,覆盖的侧支血管直径在0.2~1.5mm,平均1.1mm。术后即刻造影显示除3支侧支血管血流稍减慢外,其余血管均通畅。2.支架治疗动脉瘤的影像学疗效2.1.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栓塞率术后即刻造影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35枚动脉瘤105枚(77.8%)达到完全栓塞;瘤颈残留12枚,部分栓塞18枚。另20枚颅内动脉瘤以单纯支架治疗。其中微小动脉瘤组完全栓塞率为83.3%;小型动脉瘤组完全栓塞率为84.3%;大型动脉瘤组完全栓塞率45.5%。自膨胀支架组动脉瘤完全栓塞率77.8%,球扩支架为77.8%。2.2.短期造影随访结果2.2.1支架对动脉瘤的影响术后1~12个月,平均5.5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98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动脉瘤83枚,完全闭塞67枚(80.7%),16枚不全栓塞动脉瘤10枚继续缩小,4枚保持稳定,2例动脉瘤复发(2.4%)(1例为血泡样动脉瘤,1例为巨大动脉瘤,予部分栓塞),均再出血死亡(2.4%)。15枚单纯支架治疗动脉瘤,随访造影完全闭塞2枚,9枚继续缩小,4枚保持稳定。i.动脉瘤大小对闭塞率的影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21枚微小型动脉瘤随访见20枚完全不显影(95.2%); 1枚缩小;单纯支架治疗15枚动脉瘤,2枚完全不显影,其余9枚继续缩小,4枚保持稳定。45枚小型动脉瘤随访见37枚完全不显影(82.2%);11枚不全栓塞动脉瘤,3枚完全不显影,6枚缩小,1枚稳定,1枚复发。17枚大型动脉瘤随访,10枚完全不显影(58.8%);8枚不全栓塞者,1枚随访完全不显影,3枚缩小,3枚稳定,1枚复发。ii.不同类型支架对动脉瘤闭塞率的影响36枚自膨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宽颈动脉瘤,随访30枚完全不显影(83.3%)。其中28枚完全栓塞动脉瘤随访造影均完全不显影;8枚不全栓塞动脉瘤随访2枚完全不显影,4枚缩小,2枚保持稳定。单纯支架治疗的10枚动脉瘤随访2枚完全不显影,5枚继续缩小,3枚保持稳定。47枚球扩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随访见37枚完全不显影(78.7%)。其中32枚完全栓塞动脉瘤造影随访均完全不显影;15枚不全栓塞动脉瘤随访5枚完全不显影,6枚缩小,2枚保持稳定,2枚部分栓塞动脉瘤复发(4.26%)。单纯支架治疗的5枚动脉瘤随访见4枚继续缩小,1枚保持稳定。2.2.2支架置入对载瘤动脉的影响i.对瘤颈新生内膜的影响短期随访83枚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67枚动脉瘤完全不显影(80.7%),瘤颈处可见到内膜覆盖者共26例(31.3%),其中不全栓塞的23枚动脉瘤随访中2枚微小动脉瘤瘤颈内膜覆盖。单纯支架治疗动脉瘤15枚,1枚动脉瘤形成瘤颈内膜覆盖。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更易发生瘤颈内膜覆盖,其瘤颈内膜覆盖率40%;微小型动脉瘤瘤颈内膜覆盖率达38.9%,大于小型动脉瘤(24.4%)和大型动脉瘤(11.8%);球扩支架内膜覆盖率达36.5%,自膨胀支架为17.4%。16枚动脉瘤在术后3~6个月(平均4.56个月)造影发现瘤颈内膜覆盖,有11例患者在术后的6~12个月(平均9.76个月)造影发现瘤颈内膜覆盖。ii.对载瘤动脉瘤的影响术后1~12个月,平均5.5个月,造影观察98根血管,其中52根置入球扩支架,46根置入自膨胀支架。2例自膨胀支架治疗病例发生支架内狭窄(1例眼动脉巨大宽颈动脉瘤,以弹簧圈和Onyx栓塞;1例眼段大型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致密栓塞),其余96根血管均通畅。52根置入球扩支架的血管随访造影见23根(44.2%)明显内膜覆盖,46根置入自膨胀支架的13根(28.3%)血管明显内膜覆盖。iii.支架对所覆盖的侧支血管的影响术后1个月~11个月,平均5.4个月的造影随访,见78根支架覆盖的侧支血管均通畅,没有发生血管闭塞,5根侧支血管发生开口狭窄,远端血流缓慢。2.3.长期造影随访结果2.3.1支架置入对动脉瘤的影响在术后12~60个月,平均34.3个月,对68枚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造影随访见53枚动脉瘤完全不显影(77.9%);11枚残腔缩小,3枚保持稳定,1枚复发(1.47%)(为巨大动脉瘤,完全栓塞后短期随访好,长期随访复发)。其中47枚完全栓塞动脉瘤随访造影46枚完全不显影,1枚复发; 21枚不全栓塞动脉瘤随访7枚完全不显影,11枚缩小,3枚保持稳定。单纯支架治疗的12枚动脉瘤随访4枚完全不显影,6枚缩小,2枚保持稳定。i.动脉瘤大小对其长期闭塞的影响16枚支架辅助栓塞微小动脉瘤随访时15枚完全不显影(93.8%),1枚残腔缩小,没有复发。单纯支架治疗的12枚动脉瘤随访4枚完全不显影,6枚继续缩小,2枚保持稳定。41枚小型动脉瘤随访35枚完全不显影(85.4%),5枚残腔缩小,1枚保持稳定,没有复发。11枚大型动脉瘤随访3枚完全不显影(27.3%),5枚残腔缩小,2枚保持稳定,1枚复发,大动脉瘤远期复发率9.1%。ii.不同类型支架对动脉长期闭塞的影响31枚自膨胀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长期随访见22枚完全不显影(70.9%)。其中19枚完全栓塞动脉瘤随访造影完全不显影;12枚不全栓塞动脉瘤随访3枚完全不显影,7枚缩小,2枚保持稳定。单纯支架治疗的8枚动脉瘤随访见2枚完全不显影,4枚继续缩小,2枚保持稳定。37枚球扩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随访见31枚完全不显影(83.8%)。其中28枚完全栓塞动脉瘤随访27枚完全不显影,1枚部分栓塞动脉瘤复发(2.7%);9枚不全栓塞动脉瘤随访4枚完全不显影,4枚缩小,1枚保持稳定;单纯支架治疗的4枚动脉瘤,随访见2枚完全不显影,2枚继续缩小。2.3.2支架置入对载瘤动脉的影响i.对瘤颈处新生内膜的影响在长期造影随访的80枚动脉瘤,造影见到瘤颈内膜覆盖者共25枚(31.3%)。其中41枚置入球扩支架,随访见瘤颈内膜覆盖16枚(39.0%);39枚置入自膨胀支架,瘤颈内膜覆盖9枚(23.1%)。ii.对载瘤动脉非瘤颈处管壁的影响在长期随访造影共观察到80根载瘤动脉。其中41根置入球扩支架,见支架内膜覆盖24根(58.5%);39根置入自膨胀支架,见支架内膜覆盖14根(35.9%)。iii.对支架覆盖的分支血管的影响长期造影随访见70根支架覆盖的侧支血管,其中1根脉络膜前动脉闭塞,1根眼动脉开口狭窄。3.临床疗效3.1.出院时临床状况本组除1例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外,其他患者未再发生脑缺血事件。所有患者未发生穿支、侧支血管的缺血事件。出院时神经功能状况以mRS评分表示。临床状况良好139例,临床状况良好率90.8%,轻度残疾10例(6.54%);中重度残疾2例(1.3%);住院期间死亡3例(1.96%,2例术前再出血,1例严重血管痉挛)。3.2.临床随访结果在术后16~65个月,平均45.4个月,对150例病人临床随访,143例临床状况良好(95.3%),3例轻度残疾(2.0%),中重度残疾2例(1.33%)(其中1例为出院时即有的残疾),死亡2例(1.33%)。随访期间共发生并发症4例(2.67%),脑梗塞致偏瘫1例(术后1个月因自行停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1例术后发生交通性脑积水,手术分流;2例再出血(1.33%)后死亡,致残率0.67%。所有患者未发生与侧支、穿支血管有关的缺血事件。[结论]本组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例在技术上有较高安全性,其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同类文献结果。本组的临床及造影结果提示,支架可以帮助提高宽颈动脉瘤治疗的疗效;临床应用支架对载瘤动脉及侧支血管的影响也是安全的。

赵继明,魏民,李茜,王丽,谷莹[5](2005)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要点、并发症的防治及疗效。方法对10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10例病人全部治愈出院。9例致密栓塞,1例大部填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治疗效果肯定,正确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黄清海,刘建民,许奕,洪波,赵文元,周晓平[6](2004)在《难治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初步结果》文中指出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 5例颅内动脉瘤 ,其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 ,基底动脉宽颈瘤 1例和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复发 2例。 3例支架跨重要侧支血管及穿动脉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继续GDC填塞。结果 4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1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及侧支血管通畅 ,1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 ,3个月后恢复。影像学随访 3~ 6个月 ,无支架内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GDC是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支架覆盖重要动脉开口并不影响血流。

刘建民,张鑫,周晓平,洪波,许奕,黄清海,张珑,佘家贵,赵瑞[7](2004)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支架植入及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侧壁囊性动脉瘤实验研究评价动脉瘤栓塞后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学改变。方法 于 6只健康犬双侧颈动脉分别建立宽颈侧壁动脉瘤 ,一侧单纯支架植入 ,对侧行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行血管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 ,并观察大体解剖及电镜检查。结果 单纯支架植入的动脉瘤内无血栓形成 ,瘤颈处新生内膜生长较慢 ,而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动脉瘤内很快形成血栓 ,新生内膜能完全覆盖动脉瘤颈。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不但可以降低动脉瘤再破裂的风险 ,而且能达到动脉瘤解剖学治愈

张鑫[8](2004)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犬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可高达2560%。手术夹闭动脉瘤已成为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存在手术创伤大、难度大及风险高等不足。Guglielmi(意大利)1991年设计了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echable coil GDC)用于栓塞颅内动脉瘤,使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于GDC的柔软性好,可控性强,手术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特别是大样本比较显示弹簧圈栓塞比手术夹闭破裂动脉瘤的近期效果更好,因而已越来越被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和患者所接受。然而对于宽颈或梭形动脉瘤,单纯GDC常难以致密栓塞或根本无法治疗——由于瘤颈较宽,栓塞时容易发生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导致载瘤动脉闭塞,因此需要寻求特殊的方法和材料。特殊形态弹簧圈如3D、Trispan弹簧圈以及球囊瘤颈重塑形(Remodeling)技术仅能栓塞部分宽颈动脉瘤,一部分特别宽颈和梭形动脉瘤仍无法进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994年开始了单纯网孔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瘤和网孔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动物实验研究,并逐渐应用到临床。然而,单纯网孔支架植入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如何,能否形成瘤内血栓,在瘤颈处能否完全覆盖新生内膜,以及结合弹簧圈栓塞后的情况一直没有明确,尤其是网孔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后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新生内膜能否完全覆盖瘤颈达到动脉瘤解剖学治愈是评价该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观察指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单纯网孔支架植入及结合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后瘤颈处覆盖新生内膜的可能性及其生长机制。第一部分:犬颈动脉侧壁宽颈动脉瘤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显微外科吻合技术建立犬颈动脉侧壁宽颈动脉瘤模型,观察动脉瘤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确定该模型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动物实验中的可用性。方法:于17只犬的双侧颈动脉采用间断缝合的方法将一段有盲端的颈外静脉与颈动脉侧壁行端侧吻合,建立宽颈动脉瘤34枚。5~7天后行血管超声检查,了解动脉瘤形态及动脉瘤内血流方式和速度。选择其中12只犬行血管造<WP=6>影,明确动脉瘤颈宽、载瘤动脉直径以及动脉瘤内的血流状况。建立模型后1w和1m的2枚动脉瘤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于17只犬双侧颈动脉成功建立了24枚侧壁宽颈动脉瘤,动脉瘤大小2.7mm×3.2mm~8.9mm×8.0mm,瘤颈长度4.8~7.2mm,颈体比0.81~1.69,载瘤动脉直径3.2~5.0mm。血管超声显示动脉瘤为囊性、宽颈,动脉瘤内血流为涡流,最大流速为104~164cm/s。其中12只犬行血管造影检查,动态造影显示血流从动脉瘤远侧壁进入瘤内,沿着瘤壁从近侧壁流出,流速较快,瘤腔中心有小的涡流。组织病理学提示动脉瘤内无血栓,瘤颈处内壁光滑,瘤壁纤维组织增生。结论:通过显微外科吻合技术可以建立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与人颅内动脉瘤相似的宽颈动脉瘤模型,该模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

张鑫,刘建民,许奕,洪波,黄清海,张珑,赵文元,周晓平[9](2003)在《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初步体会》文中认为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方法 32例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 ,填塞GDC。 结果 32例患者 ,动脉瘤完全填塞 2 6例 ,90 %以上填塞 4例 ,6 0~ 70 %填塞 2例。所有载瘤动脉通畅 ,临床效果优良。 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是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刘建民,许奕,洪波,赵文元,黄清海,张珑,王永春,任健[10](2003)在《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 165例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患者的体会 ,探讨颅内复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1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 13 9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Hunt -Hess分级 :Ⅰ级 49例 ,Ⅱ级 5 5例 ,Ⅲ级 48例 ,Ⅳ级 13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 10 1例 ,瘤颈重塑形技术 2例 ,血管内支架结合GDC 62例。结果 栓塞程度 :致密栓塞 13 9例 ( 84 2 % ) ,90 %以上 2 0例( 12 1% ) ,90 %以下 7例 ( 4 2 % )。术中出血 3例 ( 1 8% ) ,死亡 2例 ( 1 2 % )。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 ,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 ,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支架覆盖的主要分支血管血流不受支架影响 ,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二、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论文提纲范文)

(1)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的纳入标准
        1.1.3 病例的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病例数据的方法
        1.2.2 数据内容
        1.2.2.1 患者的既往病史和一般情况
        1.2.2.2 临床表现
        1.2.2.3 影像学资料
        1.2.2.4 动脉瘤的分类
        1.2.3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栓塞程度的评价
        1.2.4 并发症
        1.2.5 预后和随访
    第二章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既往病史
        2.3 症状和体征
        2.4 影像学结果
        2.5 血管内治疗的时间
        2.6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评价
        2.7 临床结果
        2.8 随访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病因
        3.2 学界对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研究现状
        3.3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3.4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的纳入标准
        1.1.3 病例的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病例数据的方法
        1.2.2 数据内容
        1.2.2.1 患者的既往病史和一般情况
        1.2.2.2 临床表现
        1.2.2.3 影像学资料
        1.2.2.4 动脉瘤的分类
        1.2.3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术中评价
        1.2.4 并发症
        1.2.5 预后和随访
    第二章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既往病史
        2.3 症状和体征
        2.4 影像学结果
        2.5 显微手术治疗的时间
        2.6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评价
        2.7 临床结果
        2.8 随访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后交通动脉的显微解剖
        3.2 后交通动脉池与临近蛛网膜结构
        3.3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采用仪器
    1.3 临床治疗
        1.3.1 术前心理指导
        1.3.2 术前准备
        1.3.3 手术方法
        1.3.4 术后一般处理
        1.3.5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3)Neuroform3支架结合探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血管内支架治疗犬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内支架治疗犬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
    对象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5)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3.1.2 术前准备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
        3.2.2 应用抗凝药物的护理
        3.2.3 并发症的护理
        3.2.3.1 动脉瘤破裂
        3.2.3.2 血管栓塞
        3.2.3.3 过度灌注综合征 (HPS)
        3.2.3.4 脑梗死
        3.2.4 出院指导
4 讨论

(7)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一、颈动脉宽颈囊性动脉瘤模型的建立
    二、颈动脉宽颈动脉瘤的超声检查
    三、颈动脉血管造影及动脉瘤介入治疗
    四、随访复查
    五、标本的大体观察和电镜检查
结果
    一、动脉瘤模型治疗前的影像学结果
    二、动脉瘤模型治疗后的结果
    三、动脉瘤模型随访结果
    四、大体观察和扫描电镜检查
讨论
    一、宽颈静脉囊动脉瘤模型的建立
    二、宽颈动脉瘤的治疗选择
    三、多孔支架植入后宽颈动脉瘤能否闭塞
    四、支架植入后瘤颈处有内膜覆盖

(8)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犬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犬颈动脉侧壁宽颈动脉瘤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一: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及进展
综述二:脑动脉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血管内支架的应用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初步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1. 血管内支架治疗动脉瘤实验及临床应用:
    2. 支架植入后动脉瘤是否需致密填塞:
    3. 颅内血管内支架材料的特殊性:
    4. 本手术操作的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

(10)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1.4 治疗方法
        1.4.1 弯塑形技术
        1.4.2 横向成篮技术
        1.4.3 篮外填塞技术
        1.4.4 分部填塞技术
        1.4.5 瘤颈重塑形技术 (Remodelling技术)
        1.4.6 血管内支架
    1.5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论文参考文献)

  • [1]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研究[D]. 杨永林. 青岛大学, 2016(02)
  • [2]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J]. 赵继明,纪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07)
  • [3]Neuroform3支架结合探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D]. 惠培泉. 大连医科大学, 2008(03)
  • [4]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赵瑞.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2)
  • [5]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J]. 赵继明,魏民,李茜,王丽,谷莹. 现代护理, 2005(17)
  • [6]难治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初步结果[J]. 黄清海,刘建民,许奕,洪波,赵文元,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4(04)
  • [7]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J]. 刘建民,张鑫,周晓平,洪波,许奕,黄清海,张珑,佘家贵,赵瑞.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4(03)
  • [8]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犬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D]. 张鑫. 第二军医大学, 2004(01)
  • [9]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初步体会[J]. 张鑫,刘建民,许奕,洪波,黄清海,张珑,赵文元,周晓平. 中华外科杂志, 2003(12)
  • [10]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J]. 刘建民,许奕,洪波,赵文元,黄清海,张珑,王永春,任健. 广东医学, 2003(08)

标签:;  ;  ;  ;  ;  

血管内支架联合电解可拆卸线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