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后外资并购对我国涂料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超[1](2019)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文中研究指明外商直接投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加强了东道国与全球的经济联系。本文以外资进入、入境后的模式选择,以及外资企业再投资为视角,在微观层面为东道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融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以及资本累积效应提供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本文首先分析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对目标企业的进出口行为、进出口产品种类、海外市场选择以及企业绩效的影响;其次本文分析外资进入模式不同引起的所有权结构差异如何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率,特别是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对国内企业是否产生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最后,本文对在华外资企业的再投资行为进行了识别,并分析资本追加和资本撤离如何影响外资在华分支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而为资本追加促进东道国资本累积效应的形成,以及外资技术溢出的可持续性问题提供新的微观证据。本文的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外资并购后,目标企业与海外市场联系更为紧密,进口和出口的可能性显着增加,进出口产品种类、进口来源市场和出口目的地的数目增多,海外市场的地理距离显着扩张,企业的生产率、销售额、出口额等经营绩效显着改善;第二,跨国公司在华分支企业的模式选择和所有权结构是影响技术溢出大小的重要因素,中外合资对中国企业表现为正的技术溢出,而外商独资表现为负向的竞争效应,工具变量回归显示外商投资与国内企业经营绩效构成因果关系;第三,跨国母公司资本追加行为促进了在华资本累积效应的形成,受资本追加的分支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销售收入和创新能力,另外,分支企业的无形资产规模、研发支出、培训支出和财务流动性均显着增加,构成资本追加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机制;第四,外资撤离后,分支企业的生产率、销售收入以及出口额显着恶化,不仅在当年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绩效,而且负面影响一直持续到后续年份。本文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企业融入全球市场提供了经验证据。跨国公司至少在两个国家进行生产和销售,东道国企业在多大程度受益于跨国母公司主导的价值链,文献关注较少,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企业的合并数据,以跨国并购为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第二,文献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证据并不明确,本文认为这类文献忽视了外资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将此因素考虑后发现,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具有不同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向技术溢出和负向竞争效应均存在;第三,东道国政府往往鼓励跨国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构成东道国吸引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对跨国公司“再投资”行为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再投资如何促进东道国形成资本累积效应提供证据;第四,本文从外资撤离的视角探讨外资技术溢出的持续性问题,发现外资分支企业相对于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依赖于跨国公司的股权持有。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理解外商直接投资如何促进国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跨国母公司不同的投资行为如何提高或降低分支企业的经营绩效,以及不同所有权结构的外资如何促进(或阻碍)国内企业获得技术溢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构建有效的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湛育红,宁钟,张芮[2](2014)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种业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外国资本通过对中国种业企业开展并购、合作经营、建立合资公司,从资本、技术、市场、资源环境等方面影响到种业产业的发展。该文借助菲德模型(Feder Model)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对种业产业安全影响模型,从实证数据的角度分析外资对种业产业安全的影响,为种业如何应对外国资本、种业企业成长路径以及种业产业安全、产业政策问题提供方法和建议,有益于构建中国农业产业政策调控框架和和外商直接投资安全审查保障机制,为政府推进和完善外国涉农资本防范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曹晶晶[3](2014)在《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外资并购事件不断增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外资并购对农业企业的影响。而外资并购对企业效率的影响研究是评价农业领域外资并购得失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于是,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研究外资并购对农业企业效率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外资并购与企业效率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回顾。第二部分以产业链视角,分别对外资并购在我国农业企业领域的发展历程、并购的动因及特点进行定性分析。第三部分,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出发,根据2000-2010年沪深股市农业类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外资并购对企业效应的影响。在分析中将测算出的农业企业增加值,作为DEA-Malmquist模型中的产出要素,将企业的职工人数、总资产作为模型中的投入要素,利用DEAP2.1软件测算出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及分解。并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农业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数变化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分析外资并购对农业企业长期综合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后选取典型样本,对并购前后两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进行变化进行短期分析,结果表明:外资并购对农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不显着。此外,基于外资并购动机、我国外资政策分析并购后企业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原因。针对实证分析的几点结论,本文的最后对我国企业和政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经过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只有少数被并购农业企业在并购后企业综合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对于并购方,寻求市场和规模的动机导致被并购企业在并购以后企业效率下降;对于农业外资政策,我国现行的个别外资政策存在着引发外方的恶意并购或投机性并购的可能,对于国内农业,“以市场换技术”和“以控股权换资金”的并购动机同样会阻碍并购后企业综合效率的提升。我国农业企业在利用外资时,要进行充分的调研,防止垄断性竞争的出现,在使用外资时,要提高吸收和消化外资能力,在合作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白文昭[4](2012)在《外资并购对我国啤酒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外资在我国啤酒业并购规模的日益扩大、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其在行业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这是否会造成我国啤酒业市场垄断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且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啤酒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关系到啤酒业产业组织的优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分析。本文以产业结构相关理论的研究框架为基础,通过大量描述性分析分别对我国啤酒业发展现状和外资扩张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并且研究了啤酒行业的区域集中以及外资并购的区域分布情况,深入分析了外资并购对我国啤酒业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的影响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搜集整理,本文得到我国啤酒业1995-2010年的市场集中度(CR4和CR8)、外资并购额、啤酒企业数和进口量等数据集,利用SPSS Statistics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模型模拟,得到结论如下:外资并购提高了我国啤酒行业的集中度和进入壁垒,增强了产品差异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我国啤酒业市场结构的合理化进程。最后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为了维护啤酒业的产业安全,最大程度降低外资并购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应充分完善规范外资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利用外资优化我国啤酒业市场结构,保持我国啤酒市场的健康发展。
范晔[5](2012)在《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在逐年扩大,与此同时,外资渗入到各个行业越来越深,零售业也成为跨国企业来华投资的热点领域。作为终端产业,零售业是连接消费者和生产商的桥梁,关乎国计民生。在为我国零售企业带来先进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的同时,外资零售企业更是中国零售企业的强大竞争对手,给我国内资零售企业带来巨大冲击。通过分析我国加入WTO十年来,零售业发生的新变化,体现的新趋势,本文从市场结构和经济安全视角着眼,旨在研究零售业逐渐开放过程中,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由此为我国零售业提供应对外资的策略,并重点从政府出发,寻求帮助我国现代零售企业发展的良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零售产业的良性竞争,建立有序的零售业市场秩序,乃至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安全的维护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零售业发展的区位和业态结构两方面阐述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外资零售业在华投资发展历程,并以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市场发生的主要外资并购事件为出发点,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现状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关于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主要考察了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以及零售业安全的影响,并重点针对零售业开放以来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市场产生的影响以及零售业的良性发展从企业和政府角度提出了的建议以及应对策略。文章在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对我国零售业未来发展前景做出了趋势分析。文章研究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走过第十个年头,我国零售业发展日趋成熟,东部地区零售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中西部零售企业增加明显;超市、百货、专业店业态仍占据很大比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零售业市场规范方面也日臻完善,从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发展情况看,其扩张速度比起入世之初已经基本趋于平稳,我国一线城市零售业市场趋于饱和,但无论是从投资规模、销售额还是门店数分析,外资零售企业仍以并购为主要方式进行扩张。不同于传统研究从外资进入的利弊出发,本文结合最新官方统计数据,从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影响角度进行实证分析,从结果中可以了解到,在我国零售业开放的近二十年间,受外资影响我国的零售业整体市场集中度和区域市场集中度是逐渐提高的,在开放初期这一速度很高,只是近年来趋于平缓,市场容量增加,且外资企业多向三、四线城市扩张;整体上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会突破我国零售业市场进入壁垒,进而建立新的进入壁垒。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可以预计未来我国零售行业利润将继续被压缩,并购浪潮势必延续,三、四线城市将成为零售商争夺的主战场,相比外资零售企业,内资将快速崛起,网络、微博营销时代即将到来。对此,作为内资企业要壮大自身,积极应对,更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引导者的政府,如何正确规范市场,从政策和指向上保证我国零售企业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平稳健康发展,这是本文重点考察的问题。
肖文兴[6](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彭源波[7](2012)在《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第一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上市公司是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于我国农业经济转轨和产业结构升级起着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其健康、快速发展对于我国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上市公司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是农业上市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条捷径。从本质上看,并购是通过企业产权、控制权的转移和重新组合来达到整合资源、增加或转移财富的目的。但并购就象一把双刃剑,企业可能会通过并购取得规模经济,或扩大市场份额,也可能因并购而陷于债务危机,或丧失竞争力。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做大做强。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如何,关系我国农业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牵涉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影响政府立法和规制的价值取向。因此,对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财务管理及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与趋势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述了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动态,分析了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现状,评价了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探讨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二个层次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评价,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较差,可持续盈利能力低下,且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从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现状来看,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业务不断增多,并购方式呈现多样化,但整体并购绩效较低。并购没有提高并购方的盈利能力,也没有表现出很好的发展能力。农业上市公司的“背农”现象严重,暴露了我国农业长期以来比较利益低下的问题,也体现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在经济转轨时期一种急功近利的观念。3.通过对农业上市并购绩效的评价发现,从整体上看,农业上市公司并购整绩效较差,不论长期并购绩效还是短期并购绩效都比非农业上市公司要低;从农业上市公司长短期并购绩效比较看,农业上市公司长期并购绩效要比短期并购绩效差,这个结论与非农业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评价相反;从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的相关性来看,相关型并购短期绩效低于不相关型并购,而其长期并购绩效高于不相关型并购。4.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同股权结构、并购方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总之,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没有给农业上市公司带来绩效的改善,农业上市公司应当发展主业,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提高其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成长能力等。
张双文[8](2011)在《外资并购中我国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自加入WT0以来,随着过渡期的结束,外资进入我国越来越容易。外资进入我国的方式主要有所谓的“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而后者由于可以直接得到被并购方成熟的技术、市场、劳动力甚至是品牌,因此现阶段外资投资更多以直接并购我国企业为主。机械行业作为国家的基础行业,几乎所有的产业与机械制造业有关系,在引进外资、扩大进口的开放大环境下,其产业安全问题显得非常突出。外资并购虽然会促进我国行业发展,但外资并购不可避免的有其负面效应,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外资投资尤其是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时优先选择我国国内优质资产一龙头企业,也由于机械行业的对一国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所致,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就显行尤为重要,,因此我国这一产业安全问题也是迫在眉睫。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产业安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根据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自身特点,将产业安全的一般性规律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特殊性相结合,详细分析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现阶段所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及其成因,而且根据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因素,抓住其在外资并购中的主要矛盾,提出以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产业控制力、产业环境和产业对外依存度等四项因素为评价指标,基于此四大指标,构建出在外资并购下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安全评价模型,以此量化评价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安全。这一模型既可用于微观的对单个机械制造业进行产业安全评价也可以对机械制造业的某一个细分行业或者是某一地区的机械制业进行产业安全的评价。考虑到机械制造业是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上海的对外开放程度很高,本文以上海市全地区的机械制造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全面量化地评价了其外资并购中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从而从整体上宏观地了解了上海市机械制造业的产业是基本安全的。虽然如此,这并不代表上海市所有微观的企业个体或者某一细分行业并不一定都是安全的,对于整个或某些区域机械行业,同样可以用此模型加以分析,得出其产业安全的状况。结合产业安全评价的实证研究,文中分析了在运用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时应注意的问题。由于评价模型的各个指标权重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因此在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同时由于产业安全本身固有特性包含了相对性的概念,因此决定了产业评价结果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而且产业安全的评价可在多层次的、动态地进行。本文同时还比较分析了国外产业安全的保护措施,从而分析我国产业安全保护措施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既要完善机械制造业专项法律体系及产业安全审查机制,限制恶意收购,又要鼓励国内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及国内本土企业自主整合;同时也要合理引导外资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需要。既能有效利用外资,又能使外资引进造成的负而效应最低,在保证产业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李明岩[9](2011)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历程及启示》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过程。其中跨国公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已经融为一体,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方面。此时回顾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历史,研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过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跨国公司在华从起步到发展扩大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年-1991年试验阶段、1992年-2001年大规模进入阶段、2002年至今调整阶段。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得到大发展。80年代,发达国家相继掀起金融自由化浪潮。在1978年底中国决定改革开放。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入试验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只有少数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其中以美国企业居多;其次,投资规模小,未系统化;最后,投资地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一些着名的大城市。进入9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主角的地位更加明显。1992年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入大规模进入阶段。这一阶段呈现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大多数跨国公司开始在华投资;第二,投资项目增多,投资额急剧扩大;第三,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设立独立的研发机构;第四,投资企业独资化、投资地点集中化;最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系统性加强。进入21世纪,跨国公司进行了全球战略调整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伴随着入世,中国也进入开放引资的新阶段。这对跨国公司产生了深远影响,跨国公司开始重新调整在华战略。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大了价值链两端环节的投资;第二,加大服务业投资,投资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三,调整投资方式,积极开展并购;第四,加速投资研发;第五,在华实施全面本土化战略。总之,随着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优势不断积累,以及中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跨国公司在华表现出更多的本土化战略取向,并承担越来越多的价值链活动。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负面影响。面对危机的打击,跨国公司进行了新调整,包括:回撤资金、调整全球布局、重组和开拓新市场。我国同样深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更加艰难,各种潜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但是跨国公司依然把中国作为对外投资的首选。在华战略布局上,跨国公司一方面继续入世来的调整,另一方面加大了在华社会和环境责任,强化“合规经营”。此外跨国公司还加大了对西部的投资,以及对消费行业的投资。2010年进入“后危机时代”,跨国公司需要找到成本控制机制,同时,低碳经济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将成为其未来发展方向。纵观2002年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无论是其整合价值链还是加大在华并购、研发无疑都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有积极方面,同时也有消极的方面。我们应看到跨国公司一定程度上已经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了威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要落脚到微观层面上,一国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它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不仅是让跨国公司走进来,更多地是我们本土企业要走出去,在海外扩张中逐渐成长为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作为本土企业最好的榜样,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对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第一,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加速海外并购“走出去”;第二,打破外资对物流的垄断,重塑供应链;第三,规范保护商业秘密的相关法律,防范国际商业间谍;第四,金融上全面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第五,海外扩张的主体应多元化;第六,明确政府权责,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海外投资保障制度;第七,加快进行国内产业整合。本论文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与演进,重点分析入世后跨国公司在华新一轮投资调整的特点,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新动向、新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中国产业与企业的正负影响;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论文通过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比较分析与借鉴相结合,以实现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其中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国际投资理论、跨国公司理论等。论文的创新点包括:第一,研究了金融危机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新调整,及“后危机时代”的新趋势。第二,用美日投资历程来印证跨国公司整体在华投资战略的演进历程,并比较分析了美日投资模式的区别。第三,根据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历程,提出了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陈玲玲[10](2010)在《外资并购对我国日化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外资越来越快地在我国日化市场扩张,由最初的合资模式发展成并购。一些已经进入我国日化市场的企业,采取并购方式扩大了规模、节省了成本;一些政策限制后进入我国日化市场的企业采取合作投资方式进入并和先入企业竞争。可见,并购在我国日化业广泛展开不可避免,同时将给我国日化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外资日化企业拥有巨大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日化业的发展,但其大规模的并购给我国日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对我国日化产业安全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我国日化业外资并购行为的影响研究,寻求规范外资日化企业并购行为以及壮大内资日化企业的对策,建立有序的日化业市场秩序。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定量法、例证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日化产业的基本概念以及日化业外资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述,并较为详细地研究分析了外资并购对我国日化业的正负面影响,进而针对我国日化业外资并购行为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和本土日化企业的对策。本文主要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外资并购的一般解释以及外资并购理论依据的概述,为下文打下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我国日化产业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总结,并从三个层面考察了日化业外资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第三部分首先进行了我国日化业的竞争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外资并购对我国日化业的正负面影响。第四部分选取了一些有应对外资并购经验的国家,学习其应对外资并购的做法,为我国应对日化业的外资并购提供经验借鉴。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面对外资日化企业的并购,提出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予以应对。
二、入世后外资并购对我国涂料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外资并购对我国涂料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和政策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3.1 主要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与逻辑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贡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企业贸易行为 |
2.2 外资并购如何影响企业经营绩效 |
2.3 跨国公司再投资行为 |
2.3.1 跨国公司资本追加 |
2.3.2 外国资本撤离与东道国经济 |
2.4 外资进入、模式选择与技术溢出 |
2.5 匹配的理论基础和CEM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
2.5.1 社会科学中经常使用的试验方法 |
2.5.2 CEM与PSM的对比 |
2.5.3 CEM在文献中的应用 |
第3章 外资进入、目标企业进出口行为与海外市场选择 |
3.1 问题背景 |
3.2 数据、变量与实证策略 |
3.2.1 数据来源 |
3.2.2 变量定义 |
3.2.3 实证策略 |
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3.3.1 外资进入对目标企业进出口行为的影响 |
3.3.2 外资进入与目标企业海外市场调整 |
3.3.3 稳健性分析:对并购前没有贸易行为的分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
3.3.4 拓展分析:并购方来源地与目标企业市场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资并购与目标企业经营绩效 |
4.1 问题背景 |
4.2 数据、变量与实证策略 |
4.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4.3.1 外资并购对目标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
4.3.2 稳健性检验:外资并购对其他企业绩效的影响 |
4.3.3 外资来源地是否会影响并购的生产率效应 |
4.3.4 并购后外资控股情况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跨国公司资本追加的生产率效应 |
5.1 问题背景 |
5.2 研究假设 |
5.3 数据、变量和实证策略 |
5.3.1 数据与变量描述 |
5.3.2 实证策略:CEM配对样本和DID模型 |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4.1 基准回归结果 |
5.4.2 稳健性检验 |
5.5 影响机制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资撤离会降低企业经营绩效吗 |
6.1 问题背景 |
6.2 数据来源、典型事实和实证策略 |
6.2.1 数据来源和事实描述 |
6.2.2 实证策略:CEM配对样本和DID模型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匹配与双重差分实证结果分析 |
6.3.2 稳健性检验 |
6.3.3 外资撤离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探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技术扩散与中国企业生产率 |
7.1 引言 |
7.2 政策背景 |
7.3 实证方法、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
7.3.1 计量方法 |
7.3.2 变量度量 |
7.3.3 数据来源与典型事实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基准回归结果 |
7.4.2 稳健性检验 |
7.4.3 拓展分析:中外合资促进技术溢出的条件 |
7.4.4 内生性 |
7.4.5 影响机制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种业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文献回顾与评析 |
2外商直接投资对种业安全影响实证研究 |
2. 1数据获取 |
2. 2描述性分析 |
2. 3模型推导 |
( 1) 菲德模型 |
( 2) 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
2. 4分析过程 |
2. 5分析结果 |
3种业产业安全政策建议 |
3. 1完善种业安全审查体系 |
3. 2建立种业研发支持体系 |
3. 3建立种业制种规范体系 |
3. 4建立种业市场发展体系 |
3. 5建立种业金融支持体系 |
4结论与前瞻 |
(3)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研究 |
2.1.1 外资并购理论 |
2.1.2 企业并购理论 |
2.2 企业效率研究概述 |
2.3 外资并购与企业效率关系的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 外资并购我国农业企业概况 |
3.1 我国农业利用外资历程 |
3.2 外资并购我国农业企业的动机 |
3.3 外资并购我国农业企业特点 |
3.3.1 外资并购农业上游企业特点 |
3.3.2 外资并购农业下游企业特点 |
3.4 外资并购我国农业企业选择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4 外资并购与企业效率作用机理 |
4.1 外资并购、技术进步与企业效率 |
4.2 外资并购、资源配置与企业效率 |
4.3 外资并购、规模经济与企业效率 |
4.4 本章小结 |
5 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企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选择 |
5.1.1 DEA-Malmquist 指数法介绍 |
5.1.2 DEA -Malmquist 指数法应用特点 |
5.2 数据样本预处理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样本选择 |
5.2.3 数据预处理 |
5.3 实证分析 |
5.3.1 外资并购对农业上游企业效率影响 |
5.3.2 外资并购对农业下游企业效率的影响 |
5.3.3 外资并购企业并购前中后全要素变化的变化 |
5.4 本章总结 |
6 政策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外资并购对我国啤酒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2 市场结构决定理论的发展 |
1.2.3 外资并购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影响的相关文献评述 |
1.2.4 外资并购对啤酒业市场结构影响的相关文献评述 |
1.2.5 小结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现状 |
2.1 行业发展历程 |
2.1.1 高速增长期(1979年-2002年) |
2.1.2 成熟稳定期(2002年至今) |
2.2 啤酒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变化 |
2.2.1 行业内竞争(垄断)程度 |
2.2.2 相对竞争水平 |
2.3 区域布局情况 |
3 外资在中国啤酒业的扩张情况 |
3.1 外资在中国啤酒业的发展历程 |
3.1.1 第一阶段:新建投资阶段 |
3.1.2 第二阶段:并购扩张阶段 |
3.2 外资并购的区域分布 |
3.3 案例研究—百威英博对辽宁大连大雪啤酒的并购 |
3.4 本章小结 |
4 外资并购影响我国啤酒业市场结构的机理分析 |
4.1 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
4.2 对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
4.3 对进入壁垒的影响 |
4.4 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外资并购对我国啤酒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 外资并购对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 |
5.2.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
5.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
5.3 对规模经济影响的分析 |
5.4 外资并购对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
5.4.1 产品结构、品种带来的差异化 |
5.4.2 广告、营销带来的差异化 |
5.5 外资并购对进入壁垒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 啤酒业外资并购的绩效分析 |
5.6.1 因子分析法 |
5.6.2 选用原因及分析思路 |
5.6.3 实证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外资 |
1.3.2 零售业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框架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结构框架 |
1.4.3 创新点 |
2 我国零售业现状及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发展概况 |
2.1 我国零售业发展概况 |
2.1.1 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区位分析 |
2.1.2 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业态结构分析 |
2.2 外资零售企业在华投资的发展历程 |
2.2.1 第一阶段:外资零售业在华发展的“冰冻期”(1978-1991 年) |
2.2.2 第二阶段:外资零售业在华发展的“试点期”(1992-1994 年) |
2.2.3 第三阶段:外资零售业在华发展的“起步期”(1995-1998 年) |
2.2.4 第四阶段:外资零售业在华发展的“成长期”(1999-2000 年) |
2.2.5 第五阶段:外资零售业在华发展的“过渡期”(2001-2003 年) |
2.2.6 第六阶段:外资零售业在华发展的“扩张期”(2004 年至今) |
2.3 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的外资并购事件 |
2.3.1 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发展现状 |
2.3.2 主要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并购事件 |
2.4 本章小结 |
3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3.1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3.1.1 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 |
3.1.2 外资进入与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相关性分析 |
3.1.3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市场进入壁垒的影响 |
3.2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安全的影响 |
3.2.1 我国零售业外资市场占有率 |
3.2.2 我国零售业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外资零售企业进入的策略选择 |
4.1 我国政府的策略选择 |
4.1.1 加强对零售业市场结构规制的政策引导 |
4.1.2 建立和完善零售业安全预警机制 |
4.2 我国零售企业的策略选择 |
4.2.1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丰富企业经营策略 |
4.2.2 发展战略联盟,加快优势企业并购 |
4.2.3 重视开发农村市场,重视发展无店铺经营模式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
2.4 研究框架 |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
2.1 基本假设 |
2.2 基本理论模型 |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
3 农业产业安全 |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
1 中国农业现状 |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7)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论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相关理论 |
2.1 公司并购绩效的相关概念 |
2.1.1 公司并购 |
2.1.2 公司并购的基本类型 |
2.1.3 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 |
2.2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理论 |
2.2.1 并购绩效动因理论 |
2.2.2 并购绩效效应理论 |
2.2.3 并购绩效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分析 |
第三章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现状分析 |
3.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特点 |
3.1.1 区域分布不均衡 |
3.1.2 行业分布不平衡 |
3.1.3 数量少、规模小 |
3.1.4 产业竞争力弱,两极分化 |
3.1.5 背农现象较为严重 |
3.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现状 |
3.2.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总体评价 |
3.2.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因子分析 |
3.2.3 因子分析结论 |
3.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发展过程 |
3.3.1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1993--1996年) |
3.3.2 第二阶段:探索和发展时期(1997--2000年) |
3.3.3 第三阶段:规范管理时期(2001年—目前) |
3.4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特点 |
3.4.1 农业上市公司并购业务的数量和增长态势 |
3.4.2 并购方式呈多样化趋势 |
3.4.3 外资并购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增多 |
3.4.4 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上市公司并购同时存在 |
3.5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现状 |
3.5.1 并购业务频繁,但绩效不佳 |
3.5.2 并购绩效呈现区域特征 |
3.5.3 混合型并购造成并购绩效低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
4.1 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4.1.1 事件研究法 |
4.1.2 会计研究法 |
4.1.3 其他方法 |
4.2 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2.1 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演变 |
4.2.2 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五章 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 |
5.1 农业上市公司长短期并购绩效分析 |
5.1.1 并购绩效差异分析模型 |
5.1.2 并购绩效差异模型评价农业上市公司长短期并购绩效 |
5.1.3 与非农业上市公司并购长短期并购绩效的比较 |
5.2 我国种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 |
5.2.1 世界种业并购对我国种业的影响 |
5.2.3 我国种子产业的并购特点 |
5.2.4 我国种业上市公司并购效应分析 |
5.2.5 种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 |
5.2.6 隆平高科并购案例分析 |
5.3 外资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分析 |
5.3.1 外资并购农业上市公司的特点 |
5.3.2 外资并购农业上市公司的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6.1 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 |
6.1.1 影响并购绩效直接因素 |
6.1.2 影响并购绩效的间接因素 |
6.1.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动因因素 |
6.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2.1 假设及变量设计 |
6.2.2 研究样本 |
6.2.3 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模型 |
6.2.4 统计分析 |
6.2.5 模型参数估计 |
6.2.6 各因素对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提高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对策和建议 |
7.1 宏观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
7.1.1 政府明确职责,引导和调控农业上市公司并购 |
7.1.2 扶持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 |
7.1.3 加强对农业上市公司监管,防止盲目的并购 |
7.2 微观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
7.2.1 完善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
7.2.2 发展农业主业,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7.2.3 通过相关并购,延伸农业产业链 |
7.2.4 加强并购后的整合,提高公司并购效果 |
7.3 加强对外资并购的规制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外资并购中我国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基本思路和逻辑架构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外资并购 |
2.1.1 外资并购的一般理论研究综述 |
2.1.2 我国对外资并购的理论研究 |
2.1.3 关于外资并购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研究综述 |
2.2 产业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产业安全研究现状 |
2.2.2 国内产业安全研究现状 |
2.3 产业安全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
2.3.1 产业安全评价理论综述 |
2.3.2 产业安全衡量体系综述 |
3 外资并购对机械制造业安全的影响 |
3.1 外资并购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积极影响 |
3.1.1 有利于机械制造业改组升级 |
3.1.2 有利于引进机械制造业发展急需资金 |
3.1.3 有利于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
3.1.4 有利于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
3.1.5 有利于增加国内就业机会 |
3.2 外资并购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消极影响 |
3.2.1 外资并购可能形成行业垄断 |
3.2.2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
3.2.3 抑制企业创新能力 |
3.2.4 危害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 |
4 外资并购中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
4.1 外资并购中机械制造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产业竞争力指标 |
4.1.2 产业控制力指标 |
4.1.3 产业环境指标 |
4.1.4 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 |
4.2 外资并购中机械制造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2 一级指标的赋权 |
4.2.3 二级指标的赋值 |
5 外资并购中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实证研究 |
5.1 指标选择及相关界定 |
5.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5.3 统计概述 |
5.4 产业安全的测算分析 |
5.4.1 上海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测算 |
5.4.2 上海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6 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
6.1 应采用科学方法确定机械制造业评价指标及权重 |
6.2 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指标评价体系的相对性 |
6.3 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可多层次分别进行 |
6.4 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应动态进行 |
7 外资并购中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案例研究 |
7.1 西北轴承并购案 |
7.2 凯雷收购徐工案 |
7.3 经验启示 |
8 对策建议 |
8.1 完善专项法律体系,保护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 |
8.2 鼓励核心技术创新,保护核心零部件产业 |
8.3 引导外资适应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需要 |
8.4 加强机械制造业外资并购监管力度,限制恶意并购 |
8.5 鼓励机械制造业本土企业自主整合 |
8.6 完善反垄断法,健全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审查预警机制 |
9 结束语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历程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目的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
(一) 跨国公司的名称与定义 |
1. 跨国公司的名称与定义 |
2. 跨国公司的定义标准 |
3. 联合国所使用的名称与定义 |
(二) 跨国公司相关理论概述 |
1.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 跨国公司连续直接投资理论 |
3.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理论 |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历程 |
(一) 1979-1991 年试验阶段 |
1. 国际、国内大背景 |
2. 主要特点 |
(二) 1992-2001 大规模进入阶段 |
1. 国际、国内大背景 |
2.. 主要特点 |
(三) 2002 年至今大规模进入阶段 |
1.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的主要表现 |
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变化的分析 |
(四) 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的新变化 |
1. 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处境艰难 |
2..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 |
3. 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行为的调整 |
4. 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主要特点 |
5. “后危机时代”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方向 |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的实证分析——以美日为例 |
(一) 案例1: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历程分析 |
1. 美国跨国公司投资历程简介 |
2. 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主要动机及特点 |
(二) 案例2:日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历程分析 |
1. 日本跨国公司投资历程简介 |
2. 日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主要动机及特点 |
3. 日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比较 |
四、跨国公司2002 年以来在华投资战略调整的影响 |
(一) 跨国公司整合价值链对本地企业的影响 |
1. 跨国公司与其价值链合作伙伴的关系分析 |
2. 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合作 |
3. 进入跨国公司价值链对本地企业的影响 |
(二)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影响 |
1..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给跨国公司带来的效应 |
2.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
(三) 跨国公司研发中国化的影响 |
1.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国化的积极影响 |
2.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具有一定潜在风险 |
(四) 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威胁 |
1. 跨国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远高于国内企业 |
2. 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实力致力于控制整个产业链 |
五、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对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启示 |
(一)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加速海外并购走出去 |
1. 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中国出口更加困难 |
2. 学习日本,从贸易立国转变为投资立国 |
(二) 打破外资对物流的垄断,重塑供应链 |
(三) 规范保护商业秘密的相关法律,防范国际商业间谍 |
(四) 金融上全面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 |
1. 改革金融体制,支持企业海外扩张 |
2.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
3. 根据中国国情尝试产融结合新模式 |
(五) 海外扩张的主体应多元化 |
(六) 明确政府权责,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海外投资保障制度 |
(七) 加快进行国内产业整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外资并购对我国日化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外资并购及相关的基本理论 |
2.1 外资并购的概念与类型 |
2.1.1 外资并购的定义 |
2.1.2 外资并购的类型 |
2.2 国际资本流动方式的趋势:绿地投资向外资并购转变 |
2.3 相关的理论依据 |
2.3.1. 外资并购的相关理论 |
2.3.2. 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日化业及其外资在我国的发展 |
3.1 日化业的定义及其分类 |
3.2 日化业外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 |
3.2.1 日化业外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3.2.2 日化业外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3.2.3 日化业外资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外资并购对我国日化业的影响分析 |
4.1 我国日化业的竞争分析 |
4.2 外资并购对我国日化业的正面影响分析 |
4.3 外资并购对我国日化业的负面影响分析 |
第五章 国外应对外资并购负面影响的经验 |
5.1 法律法规方面有效地规范外资并购(美国) |
5.2 积极地应对具体产业中的外资并购(日本) |
5.3 积极地应对日化业的外资并购(俄罗斯) |
第六章 我国应对日化业外资并购的对策 |
6.1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
6.2 政府层面的策略 |
6.3 企业层面的策略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入世后外资并购对我国涂料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D]. 杨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2]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种业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J]. 湛育红,宁钟,张芮. 中国发展, 2014(01)
- [3]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D]. 曹晶晶. 宁波大学, 2014(03)
- [4]外资并购对我国啤酒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D]. 白文昭.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5]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研究[D]. 范晔. 山西师范大学, 2012(01)
- [6]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7]农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D]. 彭源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8]外资并购中我国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研究[D]. 张双文. 中国海洋大学, 2011(S1)
- [9]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历程及启示[D]. 李明岩. 河北师范大学, 2011(09)
- [10]外资并购对我国日化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D]. 陈玲玲. 沈阳工业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