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结芽孢杆菌(TQ33)口服液及胶囊的稳定性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娥[1](2021)在《瓜子金提取物抗炎乳膏的研制》文中提出目的:瓜子金是民间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和抗神经等药理活性,常用于治疗疔疮疖肿、跌打损伤及蛇虫叮咬等。已被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和2020年版。针对瓜子金疗效确切但研究开发工作较薄弱的现状,本文采用乙醇溶液对瓜子金进行提取,采用大孔树脂对提取液进行纯化得到瓜子金总皂苷。并开展了瓜子金总皂苷的体外抑菌试验、抗氧化试验以及远志酮III的抗炎试验。基于以上物质药效研究,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等试验优化方法筛选出瓜子金总皂苷乳膏的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所制得的瓜子金乳膏开展了初步的质量研究,为瓜子金的资源利用和产品开发奠定基础。方法:(1)瓜子金总皂苷的提取纯化。采用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比色法和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比色法测定瓜子金中的总皂苷和总黄酮,采用单因素优化瓜子金提取物最佳提取方式,通过静态吸附筛选大孔树脂的种类,在此基础上,优化瓜子金提取液的上样浓度、上样量、水洗用量、洗脱溶剂及洗脱用量等参数。(2)瓜子金提取物的检验。参考药典使用TLC及HPLC两种色谱方法对瓜子金提取物进行检验,分别以比移值Rf和相对保留时间t R进行定性鉴别,以瓜子金皂苷己为指标,采用HPLC-ELSD对纯化前后的瓜子金皂苷己含量进行测定对比。(3)瓜子金总皂苷体外抑菌试验与体外抗氧化试验。分别采用滤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开展了瓜子金总皂苷的抑菌圈及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并以Vc为阳性对照,考察瓜子金总皂苷对DPPH、ABTS和TPTZ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4)远志酮III的抗炎试验。采用切尾诱导的斑马鱼炎症模型开展了远志酮III的抗炎试验,根据炎症部位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评估远志酮III的抗炎作用,采用脂多糖诱导的斑马鱼炎症模型对远志酮III的抗炎机制进行初步研究。(5)瓜子金提取物乳膏的制备及质量研究。采用单因素及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制备瓜子金提取物乳膏的处方和工艺并进行验证,开展了瓜子金提取物乳膏的质量研究并制订了初步质量标准。建立了乳膏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外观、物理特质和流变学性质等质量研究,开展了影响因素试验等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1)筛选得到瓜子金的最佳提取方式为采用70%乙醇超声提取。纯化前的提取液中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7.207%与0.7295%。总皂苷的最佳纯化工艺为:采用HPD-826树脂,上样浓度0.2g/m L,体积3 BV,水洗用量8 BV,80%乙醇洗脱,用量4 BV,纯化后出膏率为(8.918±0.27)%,总皂苷纯度为(71.79±0.76)%。(2)采用TLC及HPLC法检出瓜子金总皂苷中含有远志酮III、瓜子金皂苷己、瓜子金皂苷V与瓜子金皂苷XXXI等化合物。纯化后得到的瓜子金总皂苷中瓜子金皂苷己的含量从纯化前的(0.52±0.01)%增加至(6.10±0.34)%。(3)纯化后的瓜子金总皂苷在质量浓度为200 mg/m L时对八个菌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杆菌对药物比较敏感,MIC分别为1.5625、3.125、6.25、6.25及12.5 mg/m L,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三种菌对药物的的敏感度则相对较弱,最小抑菌浓度均大于25 mg/m L。此外,瓜子金总皂苷清除DPPH与ABTS自由基的能力较强,对TPTZ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其中清除DPPH的IC50为0.1062 mg/m L,最大清除率为90.95%;清除ABTS的IC50为0.2947 mg/m L,最大清除率为93.82%;浓度达到1 mg/m L时,FRAP值为1.27 mmol/L。以上结果表明瓜子金总皂苷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和抗氧化能力。(4)斑马鱼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远志酮III的浓度在≤800μM及作用时间在96 h内对斑马鱼是安全的。远志酮III的浓度在200~800μM时对切尾诱导的斑马鱼炎症有抑制作用,表现为抑制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在切尾处的聚集,以及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反向迁移出切尾处。远志酮III抑制了LPS诱导的斑马鱼体内ROS及NO水平的生成。表明其抗炎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ROS与NO水平的产生。(5)以离心稳定性、耐热稳定性与黏稠度为考察指标筛选瓜子金提取物乳膏处方。通过AHP法、CRITIC法与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4285、0.4156和0.1559。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筛选瓜子金乳膏处方中十八醇、十六醇、混合乳化剂的用量,得到最优处方为十六醇1.96 g,十八醇5.17 g,混合乳化剂2.48g,聚山梨酯60 1.83 g,单硬脂酸甘油酯0.65 g,苯甲醇1 g,丙二醇5 g,肉豆蔻酸异丙酯6 g,瓜子金提取物1.25 g,加水至100 g。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乳膏呈浅黄色,易于涂布,p H值为5.73,粒度为0.5~2.5μm,采用比色法对乳膏中的总皂苷进行含量测定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专属性强,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离心、耐热及耐寒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乳膏均无油水分离和膏体变粗等现象,流变学考察结果显示,乳膏为假塑性流体,特性为剪切变稀,利于乳膏的生产与日常使用,影响因素实验表明乳膏易受湿度和光照的影响,应于干燥避光处保存。结论:(1)提取并纯化了瓜子金总皂苷,证明了瓜子金总皂苷对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2)实验证实了瓜子金总皂苷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作用。(3)发现酮类物质远志酮III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4)开发瓜子金乳膏可用于细菌性与真菌性等皮肤疾病以及局部炎症的治疗,替代或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张鹏博[2](2020)在《凝结芽孢杆菌LB-9在纳米硒制备及馒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凝结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非致病性、端生芽孢、同型乳酸发酵菌,既具有芽孢杆菌耐高温的特性,可以在烘烤和沸腾等热处理过程中保持活力,又属于益生菌范畴,是一种开发以谷物为基础新功能食品的理想选择。而纳米硒因易于被机体吸收、毒性小且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因此,本文一方面用凝结芽孢杆菌LB-9来还原制备纳米硒,一方面研究凝结芽孢杆菌LB-9应用于馒头中的可行性,旨在拓展凝结芽孢杆菌的应用范围,开发一种新的通过微生物制备纳米硒的途径以及一种新型益生功能性中式主食食品。首先,通过对凝结芽孢杆菌LB-9还原亚硒酸钠制备纳米硒过程中菌生长曲线、纳米硒产率与亚硒酸钠还原率的测定、还原产物纳米硒的提取、还原产物表征、以及纳米硒纯度与提取率的测定来探讨凝结芽孢杆菌LB-9对高浓度亚硒酸钠的耐受性和还原亚硒酸钠制备纳米硒的能力;结果表明,凝结芽孢杆菌LB-9具有较佳制备纳米硒的能力,且随着Na2SeO3浓度的升高菌株的生长会受到抑制。在亚硒酸钠浓度为200、300、400μg·mL-1时,凝结芽孢杆菌LB-9纳米硒产率分别为48.3%、36.3%、34.8%,亚硒酸钠转化率分别为100%、97.0%、86.8%;在亚硒酸钠浓度为200μg·mL-1时,凝结芽孢杆菌LB-9纳米硒提取率为94.0%,纯度为89.4%;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提取的纳米硒颗粒尺寸在70~500 nm之间。其次,分析了含凝结芽孢杆菌LB-9馒头的制作过程,探讨不同蒸制时间、冷冻储藏天数以及解冻方式对馒头中凝结芽孢杆菌LB-9活菌数的影响,研究经热处理与冷冻储藏过程对馒头中凝结芽胞杆菌LB-9活菌数的稳定性,并对含凝结芽孢杆菌LB-9的馒头进行感官评价,比较与不添加凝结芽孢杆菌LB-9馒头之间的差异,获取凝结芽孢杆菌应用于中式主食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活菌数随着馒头蒸制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在最适蒸制时间25 min制得的馒头中的活菌数比原始凝结芽孢杆菌LB-9活菌数下降了两个数量级;馒头在冷冻储藏过程中活菌数稳定性较高;含凝结芽孢杆菌LB-9的馒头具有正常小麦香味,且无凝结芽孢杆菌LB-9自身的菌臭味,与未含有凝结芽孢杆菌LB-9的馒头相比,在气味、口感、色泽等方面差异不显着。本研究结果可为微生物法转化制备纳米硒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拓宽了益生菌食品的应用范围。
张连妹[3](2020)在《重组干酪乳杆菌喷雾干燥制剂的制备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具有疫苗作用的重组干酪乳杆菌进行产业化推广时,应改变乳酸菌的传统贮藏方式,形成活菌干粉制剂,并保证制剂的相关质量指标及贮藏稳定性,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功效。本论文以重组pLA-PoRV-VP7干酪乳杆菌为研究对象进行活菌干粉制品的工艺研究,通过优化的喷雾干燥技术与工艺和抗热保护剂的筛选与使用,制得了符合安全标准的活菌数高、存活率高的重组干酪乳杆菌喷雾干燥制剂。首先,通过重组干酪乳杆菌的发酵过程研究,绘制其生长曲线,选择对数期菌数多的发酵液进行后续试验。之后,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乳清蛋白添加量、进风温度、给气量和进料速度等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范围,并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最佳工艺参数,制备得到喷雾干燥制剂。随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从13种物质中筛选7种作为抗热保护剂,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和爬坡试验确定了3种抗热保护剂形成的最佳复合保护剂,提高菌体的抗热性能,以提高喷雾干燥制备重组菌活菌制剂的活菌数和存活率。通过采用复合保护剂形成的工艺制备得到菌株的复方喷雾干燥制剂。最后考察两种不同的喷雾干燥制剂的主要质量指标、表面形态、贮藏稳定性、耐热性及在模拟体外消化液中重组菌的存活率情况。结果表明喷雾干燥过程中过量的乳清蛋白不能提高包被乳酸菌的存活率,进风温度、给气量和进料速度三个工艺参数相互影响喷雾干燥效果,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20%乳清蛋白、进风温度120℃、给气量75%、进料速度10 mL/min。胰蛋白胨、蔗糖、海藻糖、麦芽糊精、甘氨酸和甘油作为抗热保护剂在单因素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其中海藻糖与甘油对于菌体存活率具有显着影响(P<0.05),最终确定的复合保护剂为10%乳清蛋白+6%海藻糖+8 mL/L甘油。确定最佳贮藏条件为4℃真空保存,但即使在常温下贮藏5个月后,活菌数仍保存107 cfu/g以上,满足国家规定的最低日摄入量,证明采用本论文喷雾干燥工艺有效延长了菌体的贮藏时间。喷雾干燥制剂与复方喷雾干燥制剂的主要质量指标皆符合要求,在贮藏期内重组质粒稳定存在未丢失。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到复方制剂形态更加圆整光滑。在热处理条件下和6 h体外模拟消化液中,与未包埋的游离重组菌对照,两种喷雾干燥制剂都提高了重组菌在不同温度下和模拟胃肠环境中的存活率,增强了菌体的耐热性和对模拟胃肠液的抵抗力,其中复方喷雾干燥制剂效果更佳。本论文优化的重组pLA-PoRV-VP7干酪乳杆菌的喷雾干燥制备工艺为:进风温度120℃、给气量75%、进料速度10 mL/min,10%乳清蛋白+6%海藻糖+8 mL/L甘油作为复合抗热保护剂。由此工艺制备的重组干酪乳杆菌干粉制品,具有高活菌数和高存活率,能有效抵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为重组干酪乳杆菌喷雾干燥制剂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
单鑫[4](2014)在《五味保肝口服液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味保肝口服液是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专家提供的有效验方,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保健食品的配方要求,研制开发的保健食品。由葛根、五味子、人参、甘草、枸杞子等组成,具有养阴清热,化瘀通络的功效,用于预防酒毒伤中、络脉不和所致的酒精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类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进而发展成为不可逆的肝硬化。本课题旨在按照SFDA《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保健食品的注册申报要求,对本品的制剂工艺、质量标准以及初步稳定性进行相关研究,并根据《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评价方法(修订稿)》的相关要求,对本品进行初步功能学试验研究,探讨其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辅助保护功能。对配方中的主要原料进行分析,确定其有效成分,根据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设计生产工艺路线,并对可能的影响生产的各种因素及技术条件进行优选。1.以葛根素、五味子醇甲含量、浸出物得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葛根、五味子、人参的醇提工艺进行优选,确定醇提最佳工艺为:加入饮片总量12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2.以甘草苷、甘草酸铵、多糖含量、浸出物得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甘草、枸杞子等的水提工艺进行优选,确定水提最佳工艺为:加入饮片总量15倍量水,浸泡0.5小时,提取二次,每次1.5小时;3.采用水提醇沉法进行精制工艺研究,分别考察不醇沉、40%乙醇醇沉、50%乙醇醇沉、60%乙醇醇沉的方法,最终确定精制工艺为.:将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08(60℃),加乙醇至含醇量达50%,静置48小时;4.以葛根素、五味子醇甲、甘草酸铵、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对浓缩工艺进行考察,确定浓缩最佳工艺为:将醇沉后的水提液浓缩,与醇提浓缩液合并,经0.095Mpa、6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2~1.15(60℃);5.考察离心工艺、pH值、矫味剂、防腐剂等对制剂成型工艺的影响,确定制剂成型工艺条件为:调节pH值6.0~7.0,加入6%的单糖浆作为矫味剂,加入0.5‰的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作为防腐剂;6.三批中试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葛根素、五味子醇甲转移率均大于60%,表明制剂工艺稳定、可行。按照《保健食品行政许可受理审查要点》保健食品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对本品进行质量标准研究。1.按照《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及《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J合剂项下的相关规定,对中试样品的相对密度、pH值、净含量、重金属限度、微生物限度等进行检查,结果均符合要求;2.采用HPLC同时测定功效成分葛根素、五味子醇甲含量,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葛根素、五味子醇甲分别在0.1058~0.5289、0.0075~0.0376mg/ml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6%、101.11%,RSD分别为:2.64%、0.64%。根据三批中试样品含量测定结果,制定了葛根素、五味子醇甲的含量限度,暂定本品每支含葛根素不得少于45.5mg,五味子醇甲不得少于1.9mg,规格为10ml/支;3.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相关要求编写五味保肝口服液质量标准(草案)。按照《保健食品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相关要求,考察本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温度、相对湿度等)的感官、化学、物理及生物学随时间增加其变化程度和规律,从而判断样品包装、贮存条件和保质期内的稳定性。分别对三批中试样品的性状、鉴别、检查、葛根素、五味子醇甲含量等进行室温留样12个月和加速稳定性3个月的试验考察,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本品质量稳定。稳定性研究仍继续进行,以确定其实际有效期限。按照《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评价方法(修订稿)》相关要求,对五味保肝口服液进行初步功能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的降低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CHOL)、血清胆红素(TBI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改善肝组织病理程度,且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表明本品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良好的辅助保护功能。本课题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卫生部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的通知》相关要求,结合拟申报保健功能常用的功效性成分,优选制剂原料,科学配方;此外,根据所选原料主要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结合生产实际,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及质量控制手段,完成了五味保肝口服液的药学研究及初步功能学研究,为开发一种工艺合理、质量稳定可控、安全有效地对酒精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保健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谢丽曲[5](2014)在《凝结芽孢杆菌在肉鸭配合饲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探讨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凝结芽孢杆菌在肉鸭配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日龄樱桃谷公鸭750羽,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30羽。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为抗生素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 mg/kg杆菌肽锌;Ⅲ、Ⅳ、Ⅴ组为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 mg/kg、200mg/kg、300 mg/kg的凝结芽孢杆菌制剂,试验期42d,分为两个阶段:1~21d为第一阶段,22~42d为第二阶段。试验结果:1、生产性能:1~21日龄,各组之间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成活率均差异不显着(P>0.05);Ⅱ、Ⅲ、Ⅳ、Ⅴ组的料重比均显着低于Ⅰ组(P<0.05),但Ⅱ~Ⅴ组组间差异不显着。1~42日龄,Ⅳ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料重比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Ⅴ组日增重显着高于Ⅰ组(P<0.05);Ⅳ组屠宰率、Ⅳ、Ⅴ组全净膛率、Ⅲ、Ⅳ、Ⅴ组胸肌率均极显着或显着高于Ⅰ组(P<0.01或P<0.05),Ⅲ、Ⅳ组胸肌率显着高于Ⅱ组(P<0.05);各组间半净膛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均差异不显着(P>0.05)。2、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21日龄,V组总蛋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着高于Ⅰ组(P<0.05);各组间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白蛋白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42日龄,Ⅳ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总蛋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均显着高于Ⅰ组(P<0.05);各组间白蛋白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3、免疫器官指数:21日龄,V组胸腺指数显着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法氏囊指数显着高于Ⅰ组(P<0.05)和Ⅱ组(P<0.05);脾脏指数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42日龄,Ⅳ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着高于Ⅰ组(P<0.05)。4、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21日龄,Ⅳ组和V组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Ⅰ组(P<0.05),胰蛋白酶活性以V组最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42日龄,Ⅲ、Ⅳ、Ⅴ组胰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Ⅰ组(P<0.05),各组间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5、肠道形态结构:21日龄,Ⅱ、Ⅲ、Ⅳ和Ⅴ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均极显着或显着高于Ⅰ组(P<0.01或P<0.05);空肠绒毛高度Ⅳ、Ⅴ组显着高于Ⅰ组(P<0.05),V/C值Ⅳ组显着高于Ⅰ组(P<0.05),V组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回肠绒毛高度及V/C值Ⅳ组显着高于Ⅰ组(P<0.05),V组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42日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Ⅲ、Ⅳ组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Ⅴ组显着高于Ⅰ组(P<0.05);V/C值Ⅳ组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Ⅲ和Ⅴ组着高于Ⅰ组(P<0.05);空肠绒毛高度Ⅲ、Ⅳ组均显着高于Ⅰ和Ⅱ组(P<0.05),Ⅳ、组隐窝深度显着高于Ⅰ组(P<0.05);Ⅲ、Ⅳ、Ⅴ组V/C值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与Ⅰ组相比,Ⅳ和Ⅴ组回肠绒毛高度均有显着提高(P<0.05),V/C值均有极显着提高(P<0.01)。6、盲肠微生物菌群:21日龄,Ⅴ乳酸杆菌含量显着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大肠杆菌数显着低于Ⅰ组(P<0.05)。42日龄,与Ⅰ组相比,Ⅳ组乳酸杆菌含量显着提高(P<0.05),V组大肠杆菌含量显着降低(P<0.05),各组间总菌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7、粪便中氮含量:21日龄,V组粪便氮含量显着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42日龄,Ⅳ组显着低于Ⅰ组(P<0.05)。8、胸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各组间胸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9、肠道pH:21日龄,各组间各肠段pH均差异不显着(P>0.05)。42日龄,Ⅳ组十二指肠pH显着低于Ⅰ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着。结论:1、肉鸭配合饲料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可以提高其生产性能,但与抗生素对照组比无显着差异。2、适量的凝结芽孢杆菌可以提高肉鸭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力和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降低肠道pH值和粪便中氮含量,改善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组织结构,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3、肉鸭配合饲料中凝结芽孢杆菌的适宜添加量1~21d为300mg/kg,22~42d为 200mg/kg。
苍桂璐,张付云,杨阳,王斌,何云海[6](2013)在《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多粘类芽孢杆菌对人和动植物无致病性,同时具有诱导植物抗性、抗病毒和抗肿瘤等作用。该研究对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来源及其生物活性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晓翠[7](2012)在《乳酸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菌制剂制备的研究》文中认为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寻找抗生素的替代物对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乳酸芽孢杆菌具有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的双重特性,产乳酸的同时还有抗逆性强、耐高温、易储存等特点,比乳酸菌更适于在畜牧业中推广应用。本试验以仔猪粪便及植物根部土壤为材料,分离乳酸芽孢杆菌,并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一系列的特性研究,为乳酸芽孢杆菌制剂应用于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体结论如下:本实验采用普通营养培养基从菌源中分离得到26株革兰氏阳性、有芽孢的乳酸细菌。首先对分离到的26株菌进行抑菌性能试验:筛选出对仔猪黄白痢病源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15株菌;其次,采用pH1.8的培养液处理培养了72h的15株菌的菌液2h,经体外耐酸试验筛选,得出8株菌,此条件下表现出良好耐受性且具有较高的活性;最后,在0.3%胆盐浓度的液体培养基中处理2h,筛选出活菌数及存活率较高的菌株Y4、Y6、Y13、Y16。将目的菌株接种在普通营养培养基上37℃培养24h,观察其特征,且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为:细胞呈杆状,且形成端生椭圆形芽孢,芽孢囊不明显膨大,接触酶阳性,初步确认4株菌属于芽孢杆菌属;然后,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初步确定Y4、Y6、Y13、Y16菌株属于乳酸芽孢杆菌。其中,Y4、Y6是从仔猪粪便中分离得到,初步确认为凝结芽孢杆菌,Y13、Y16是东北农业大学大学土壤中分离,初步确认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实验二,将目的菌株Y4、Y6、Y13、Y16及市售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产消化酶及产酸能力对照,结果表明:α-淀粉酶产量由低至高为:Y16<Y13<枯草芽孢杆菌<Y4<地衣芽孢杆菌<Y6(47.99U/mL);碱性蛋白酶产量由低至高为:Y16<地衣芽孢杆菌<Y13<Y4<Y6<枯草芽孢杆菌(43.3U/mL);中性蛋白酶产量由低至高为:Y16<Y4<Y13<地衣芽孢杆菌<Y6<枯草芽孢杆菌(27.07U/mL)。各菌株的VFA产量由低至高为:Y13<枯草芽孢杆菌<Y4<地衣芽孢杆菌<Y16<Y6(259.48mmol/L)。实验三,通过测定4株目的菌株混合培养的生长曲线得知乳酸芽孢杆菌的生长稳定期即活菌数峰值出现在30小时,芽孢数峰值出现在36小时;通过液体发酵试验得出液体培养基配方为:80目豆粕粉1.0%,80目麦麸粉1.0%,80目玉米粉1.0%,葡萄糖1.0%,CaC030.3%, K2HP040.2%,MnS04·H2O0.002%, MgS04·7H2O0.01%,NaCl0.1%,H2O100ML.在此培养基组成下进行发酵,发酵液活菌数可达1.95×1012cfu/mL。实验四,益生菌制剂的制备过程中,50℃低温烘干乳酸芽孢杆菌制剂所得有效活菌数最多;此外,各类菌制剂的载体成分及适宜比例为稻壳:豆粕=1:3;通过保质期测定(即益生菌制剂中的有效活菌数)得出真空包装菌制剂的180d有效活菌数,显着高于非真空包装的有效活菌数。
詹亚男[8](2011)在《醒脑咀嚼片的开发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极易产生疲劳,引发一系列疲劳症状。因此,提神醒脑、缓解疲劳已成为一种社会需要,促使抗疲劳功能食品不断涌现。本研究应用现代生物与食品技术,以人参总皂苷、茶多酚和益生菌为功能物质,研制了具有提神醒脑抗疲劳功能的咀嚼片。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取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及料液比的合适水平,以正交试验优化出人参总皂苷的提取条件:乙醇浓度70%,提取时间25min,提取温度60℃,料液比1:12,提取率7.46%。本课题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大豆蛋白微胶囊化植物乳杆菌与凝结芽孢杆菌的条件为:大豆蛋白浓度9%,pH9,搅拌速率700rpm,菌悬液与大豆蛋白液的比例1:3。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为74.12%。并运用响应面法对乳酸菌微胶囊冻干保护剂的组成及配比进行了优化,保护剂组成为:脱脂乳10.43%、蔗糖8.91%和硫酸锰0.23%,菌体存活率达到83.36%。乳酸菌微胶囊冻干粉具有良好的肠溶性,耐胃酸。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醒脑咀嚼片配方:人参总皂苷15%、茶多酚10%、乳酸菌微胶囊冻干粉5%,脱脂乳54.5%,木糖醇15%,绿茶香精0.2%,硬脂酸镁0.3%。醒脑咀嚼片呈浅棕色片状,表面光滑细腻,硬度适中,口感较好,略有茶香。小鼠负重游泳实验及血乳酸和肝糖原的测定表明,适宜剂量的醒脑咀嚼片能延长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可显着降低游泳后小鼠的血乳酸含量并明显提高小鼠的肝糖原含量,说明醒脑咀嚼片具有抗疲劳功效;通过人群实验得出,醒脑咀嚼片能使上课易打瞌睡的学生头脑逐渐清醒,本研究为进一步拓宽抗疲劳功能食品的开发领域奠定了基础。
杨立华[9](2010)在《凝结芽孢杆菌产芽孢条件的研究》文中认为凝结芽孢杆菌是一种能产乳酸的芽孢杆菌,芽孢形成后具有很强的抗逆性,便于加工和储存。本实验主要研究凝结芽孢杆菌F5的液体和固体发酵产芽孢的条件,以获得更高的芽孢产量。芽孢耐热性研究表明,凝结芽孢杆菌F5在80℃水浴30min、90℃水浴10min、100℃水浴10min后存活率达100%;当90℃水浴30min时其存活率为71.6%;100℃水浴30min后存活率达59.8%。因此,选择80℃水浴10min作为芽孢计数的预处理条件。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F5液体培养基成分进行正交试验及对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研究,得到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质量分数)为:酵母粉3g/l,蛋白胨5g/l,牛肉膏2g/l, MnSO4 0.005g/l, NaCl 2g/l, K2HPO43g/l, MgSO40.02g/l。最适的培养条件为:温度40℃,初始pH值为7.0,转速210 r/min,装液量为3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为6%(v/v),发酵时间为48 h。最终的芽孢产量可达7.6×108cfu/ml。单因素实验研究表明西红柿汁、玉米浆、CaCO3对芽孢生成都有促进作用,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10种影响芽孢数的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四种最显着的因素为:葡萄糖为负效应,西红柿汁为负效应,麸皮水为正效应(用麸皮水代替蒸馏水),MgSO4为正效应。试验中统一用麸皮水代替蒸馏水,对葡萄糖、西红柿汁、MgSO4三种因素进行爬坡试验及中心组合设计优化最佳培养基。优,化后培养基为:葡萄糖1.9g/l,西红柿汁7.8ml/l,玉米浆10g/l,酵母膏3g/l,K2HPO43g/l, MnSO40.3g/l, CaCO32g/l, MgSO42.4g/l, NaCl 6g/l,用麸皮水代替蒸馏水,芽孢数可达8.7×108cfu/ml。在固体发酵中,选择以麸皮为基础培养基,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装料量15 g/250ml三角瓶,温度为45℃,接种量为100%(v/w),芽孢产量达到4.75×109cfu/g。
刘莹[10](2007)在《拮抗菌地衣芽孢杆菌L1的分离、培养及应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蔬菜和水果中富含Vc和无机盐,营养价值很高,但是它们在采后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染,以至腐烂变质。目前,化学防治是抑制蔬菜和水果采后病害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一些化学药剂具有毒副作用,且污染环境,其在果蔬中的残留量及其毒副作用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因此,寻找新的安全的控制采后腐烂的方法是当前果蔬贮藏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饲用益生菌的应用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菌株的有效性和可存活的菌体数量。筛选高效的菌株是一项前期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寻求新的有益菌株,构建庞大的饲用益生菌资源库,使之造福于我国畜牧行业具有深远的意义。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试验首先从自然菌落中筛选出高效拮抗菌株,并对其性质和培养条件进行考察,为其用于果蔬防腐保鲜工业和饲料添加剂工业中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采用体外筛选培养法,共筛选出5株拮抗活性较强的菌株,根据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形态和菌落特征、16项生理生化鉴定试验的结果,参考芽孢杆菌鉴定表,可初步确定L1为地衣芽孢杆菌,L2、L4、L5为腊样芽孢杆菌,L3为短小芽孢杆菌。测定了L1、L5、L3三株菌的拮抗图谱,采用琼脂扩散法考察了三株菌的抑菌效价、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蛋白酶K的稳定性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L1、L5的抗菌谱较广,其中L1的拮抗能力最强。L1菌发酵滤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价分别为2000IU/mL、1500 IU/mL、1500IU/mL。L1菌的热稳定性最强:在30℃时抑菌活性最大,37℃放置1h抑菌活性只降低6%;60℃放置1h,抑菌活性下降了29%;100℃放置30min抑菌活性下降45%,放置1h,抑菌活性下降48%;121℃放置30min,抑菌活性下降55%,放置1h,只保持40%的抑菌活性;L3菌发酵滤液的热稳定性最差:121℃放置1h,基本无抑菌活性。L1菌的发酵滤液的酸碱稳定性最强:在pH=7.0达到最大抑菌活性,在pH=3.0时能够保持71%左右的抑菌活性,在pH=11.0时抑菌活性已经降低了33%;L3菌发酵滤液的酸碱稳定性最差:在pH=11.0时只保持30%的抑菌活性。L1、L5、L3菌株发酵去菌液中加入蛋白酶K后,去菌液的抑菌活性都会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L1菌株的抑菌活性增加的最多。同时对菌株L1的去菌培养液用硫酸铵沉淀法,获得抗菌蛋白晶体。利用对照培养法,得出了该菌株的抑菌机理为:拮抗菌地衣芽孢杆菌L1能够强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考察了两株菌L1和L5的协同增效性,结果表明:两株菌的培养液混合后,对指示菌种的拮抗作用增强,且按3:1的比例将培养液混合后,所得的抑菌圈直径最大,混合后最大效价可提高96%;将两株菌的培养去菌液混合后,对指示菌种的拮抗作用也增强,并且以3:1的比例混合后所得的抑菌圈直径最大,混合后最大效价可提高89.1%。为了实现地衣芽孢杆菌L1的工业化生产,对该菌株的生长条件、液态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对其固态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对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对地衣芽孢杆菌L1的最适生长条件进行考察,得到的结果是:L1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生长培养基为:胰蛋白胨1.0%、酵母浸出粉0.5%、NaCl1.0%、水100%、赖氨酸0.05%;最适初始pH为7.0;摇瓶转速为150r/min;L1菌为好氧菌,所以在摇瓶培养时要尽量采用较小装量,本实验所采用的装量为50mL培养基装入500mL三角瓶中;L1菌的种龄为18~21h。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地衣芽孢杆菌L1液体发酵的主要影响因子温度、转速、初始pH值等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温度为35℃、转速为180r/min、初始pH值为7.0;并通过正交实验对其发酵培养基在摇瓶中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为:葡萄糖5g、酵母浸膏2g、尿素3g、NaCl 10g、水1000mL。在优化条件下,发酵液中活菌数达到4.90×1010cfu/mL明显高于原发酵培养基结果5.10×109cfu/mL。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地衣芽孢杆菌L1较合适的固态培养基为:每千克固体物料含稻糠600g、麸皮400g、红糖6g、含水量为固体物料干重的60%。当采用液体种子接种,接种量为10%(V/W)时,培养48h的菌体浓度为7.15×1010CFU/g鲜曲,芽孢浓度为5. 75×1010CFU/g鲜曲,芽孢形成率在80%以上。动物实验表明,地衣芽孢杆菌L1在提高饲料利用率、调节动物胃肠道菌群平衡、防止腹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效果;水果防腐保鲜实验表明,用该菌株发酵液处理后的水果的保鲜期可以延长3~5天。
二、凝结芽孢杆菌(TQ33)口服液及胶囊的稳定性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凝结芽孢杆菌(TQ33)口服液及胶囊的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瓜子金提取物抗炎乳膏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药材概述 |
2 瓜子金研究现状 |
2.1 化学成分 |
2.2 药理活性研究 |
2.2.1 抗炎 |
2.2.2 抗肿瘤 |
2.2.3 抗抑郁 |
2.2.4 神经保护 |
2.2.5 细胞保护 |
2.2.6 改善学习记忆 |
2.2.7 其他药理作用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研究方法与主要技术路线 |
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瓜子金总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瓜子金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1.1 溶液的制备 |
2.1.2 专属性考察及测定波长的选择 |
2.1.3 线性关系的考察 |
2.1.4 精密度实验 |
2.1.5 重复性实验 |
2.1.6 稳定性实验 |
2.1.7 加样回收实验 |
2.2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1 溶液的配制 |
2.2.2 线性关系的考察 |
2.3 含量测定 |
2.4 瓜子金总皂提取方式的筛选 |
2.5 大孔吸附树脂型号的筛选 |
2.5.1 大孔吸附树脂型号 |
2.5.2 静态饱和吸附量及吸附率测定 |
2.6 大孔树脂纯化工艺考察 |
2.6.1 上样浓度的考察 |
2.6.2 上样量的考察 |
2.6.3 水洗用量的考察 |
2.6.4 洗脱溶剂的考察 |
2.6.5 洗脱用量的考察 |
2.6.6 验证实验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瓜子金提取物的检验 |
1 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瓜子金提取物的薄层色谱分析 |
2.1.1 溶液的制备 |
2.1.2 薄层色谱条件 |
2.1.3 瓜子金各提取物薄层色谱图的比较 |
2.2 瓜子金提取物的HPLC分析 |
2.2.1 溶液的制备 |
2.2.2 HPLC色谱条件 |
2.2.3 HPLC色谱分析 |
2.3 HPLC测定瓜子金皂苷己的含量 |
2.3.1 溶液的制备 |
2.3.2 HPLC色谱条件 |
2.3.3 方法学考察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药瓜子金总皂苷体外抑菌及抗氧化试验 |
1 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所用菌种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体外抑菌试验 |
2.1.1 溶液的配制 |
2.1.2 实验药液的制备 |
2.1.3 菌液的活化与计数 |
2.1.4 滤纸片法测定抑菌圈大小 |
2.1.5 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测定 |
2.2 总皂苷的抗氧化活性试验 |
2.2.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2.2.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2.2.3 FRAP法测定总抗氧化能力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远志 酮 III 的抗炎活性 |
1 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远志酮III的安全性评价 |
2.1.1 斑马鱼的饲养和产卵 |
2.1.2 溶液配制 |
2.1.3 远志酮III暴露实验 |
2.1.4 毒性实验结果 |
2.2 远志酮III的抗炎活性研究 |
2.2.1 抑制炎症细胞聚集试验 |
2.2.2 促进炎症细胞清除试验 |
2.3 远志酮III的抗炎机制研究 |
2.3.1 抑制斑马鱼体内氧化应激 |
2.3.2 抑制斑马鱼体内NO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瓜子金乳膏的处方工艺及质量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剂型选择依据 |
2.2 瓜子金乳膏的初步制备工艺 |
2.3 评价指标及标准 |
2.3.1 离心稳定性 |
2.3.2 耐热稳定性 |
2.3.3 黏稠度 |
2.4 乳膏基质的选择 |
2.4.1 乳化剂的选择 |
2.4.2 乳化剂HLB的考察 |
2.4.3 油相基质的考察 |
2.4.4 十八醇与十六醇用量的考察 |
2.4.5 乳化剂用量的考察 |
2.4.6 保湿剂种类及用量的筛选 |
2.4.7 抑菌剂的选择 |
2.5 星点设计-效应面试验设计优化瓜子金乳膏的处方 |
2.6 指标权重的确立 |
2.6.1 层次分析法(AHP法) |
2.6.2 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CRITIC法) |
2.6.3 AHP-CRITIC混合加权法 |
2.6.4 三种权重分析方法计算的综合评分结果比较 |
2.7 模型拟合及验证试验 |
2.8 主药的加入量 |
2.9 制备工艺的确定 |
2.9.1 乳化设备的选择 |
2.9.2 油水两相混合方法 |
2.10 乳膏验证试验 |
2.11 乳膏的质量研究 |
2.11.1 外观形态及粒度 |
2.11.2 物理性质检查 |
2.11.3 流变学的考察 |
2.11.4 功能与主治及用法用量 |
2.11.5 乳膏的方法学考察及含量测定 |
2.11.6 稳定性实验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凝结芽孢杆菌LB-9在纳米硒制备及馒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凝结芽孢杆菌 |
1.1.1 概述 |
1.1.2 益生活性 |
1.2 硒 |
1.2.1 无机硒 |
1.2.2 有机硒 |
1.2.3 纳米硒 |
1.3 纳米硒的生物学效应 |
1.3.1 高抗氧化性和低毒性 |
1.3.2 提高动物生长及繁殖性能 |
1.3.3 提高免疫力 |
1.4 益生凝结芽孢杆菌食品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 |
1.5.1 研究背景 |
1.5.2 主要内容 |
1.5.3 课题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凝结芽孢杆菌LB-9制备纳米硒的实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种 |
2.2.2 培养基及试剂 |
2.2.3 主要试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凝结芽苞杆菌LB-9菌株种子液的制备 |
2.3.2 凝结芽孢杆菌LB-9 还原转化Na_2SeO_3 产物的提取 |
2.3.3 不同Na_2SeO_3 浓度对凝结芽孢杆菌LB-9 菌株生长的影响 |
2.3.4 凝结芽孢杆菌LB-9还原制备红色纳米硒能力研究 |
2.3.5 凝结芽孢杆菌LB-9提取纳米硒的纯度及提取率测定 |
2.3.6 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菌体及样品形态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凝结芽孢杆菌LB-9还原制备红色纳米硒 |
2.4.2 不同Na_2SeO_3 浓度对凝结芽孢杆菌LB-9 菌株生长的影响 |
2.4.3 凝结芽孢杆菌LB-9还原制备红色纳米硒能力 |
2.4.4 凝结芽孢杆菌LB-9提取纳米硒的纯度及提取率 |
2.4.5 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菌体和纳米硒形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凝结芽孢杆菌LB-9应用于馒头中的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培养基及试剂 |
3.2.3 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凝结芽孢杆菌LB-9的培养 |
3.3.2 含凝结芽孢杆菌LB-9馒头的制作 |
3.3.3 馒头在不同蒸制时间与储藏过程中的含水率 |
3.3.4 不同蒸制时间馒头中凝结芽孢杆菌LB-9含量的测定 |
3.3.5 不同蒸制时间对含凝结芽孢杆菌LB-9馒头的感官评价 |
3.3.6 含凝结芽孢杆菌LB-9馒头在储藏过程中稳定性评价 |
3.3.7 含凝结芽孢杆菌LB-9馒头与正常馒头感官评价比较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蒸制时间与冷冻储藏时间对馒头含水率影响 |
3.4.2 不同蒸制时间对馒头中凝结芽孢杆菌LB-9活菌数的影响 |
3.4.3 不同蒸制时间对含凝结芽孢杆菌LB-9馒头的感官评价 |
3.4.4 不同储藏时间对馒头中凝结芽孢杆菌LB-9活菌数的影响 |
3.4.5 含凝结芽孢杆菌LB-9的馒头与正常馒头感官评价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重组干酪乳杆菌喷雾干燥制剂的制备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1 文献综述 |
1.1 益生干酪乳杆菌 |
1.1.1 益生菌的定义及其功效 |
1.1.2 乳酸菌类益生菌 |
1.1.3 干酪乳杆菌及其益生功能 |
1.2 基因工程菌 |
1.2.1 基因工程的概念 |
1.2.2 基因工程乳酸菌的安全性 |
1.2.3 基因工程乳酸菌的应用 |
1.2.4 重组pLA-PoRV-VP7 干酪乳杆菌 |
1.3 益生菌制剂 |
1.3.1 益生菌制剂的起源 |
1.3.2 益生菌制剂的作用机制 |
1.3.3 乳酸菌活菌制剂 |
1.4 益生菌微胶囊技术 |
1.4.1 微胶囊技术的概念 |
1.4.2 喷雾干燥法 |
1.4.3 喷雾干燥与抗热保护剂的结合及其应用 |
1.5 猪轮状病毒 |
1.5.1 猪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 |
1.6 Plackett-Burman试验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重组干酪乳杆菌喷雾干燥制剂的制备工艺优化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重组干酪乳杆菌喷雾干燥抗热保护剂的确定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重组干酪乳杆菌喷雾干燥制剂的相关检测 |
2.3.1 材料 |
2.3.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重组干酪乳杆菌喷雾干燥制剂的制备工艺优化 |
3.1.1 重组干酪乳杆菌生长曲线 |
3.1.2 乳清蛋白添加量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 |
3.1.3 进风温度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 |
3.1.4 给气量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 |
3.1.5 进料速度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 |
3.1.6 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参数 |
3.2 重组干酪乳杆菌喷雾干燥抗热保护剂的筛选 |
3.2.1 喷雾干燥抗热保护剂的初步筛选 |
3.2.2 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筛选抗热保护剂 |
3.2.3 爬坡试验确定保护剂复方 |
3.3 不同重组干酪乳杆菌喷雾干燥制剂的相关检测 |
3.3.1 喷雾干燥制剂的质量检测 |
3.3.2 复方喷雾干燥制剂的质量检测 |
3.3.3 不同喷雾干燥制剂的扫描电镜下的形态观察 |
3.3.4 不同贮藏条件对喷雾干燥制剂的影响 |
3.3.5 复方喷雾干燥制剂的活菌数检测 |
3.3.6 贮藏期内重组菌的质粒稳定性检测 |
3.3.7 不同喷雾干燥制剂的热处理性质 |
3.3.8 不同喷雾干燥制剂的体外消化性质分析 |
4 讨论 |
4.1 喷雾干燥的相关工艺参数 |
4.2 喷雾干燥过程中抗热保护剂的作用 |
4.3 喷雾干燥制剂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
4.4 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五味保肝口服液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肝损伤研究进展 |
2. 对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保健食品 |
3. 五味保肝口服液组方特点、立题依据 |
4. 组方药物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制剂原料来源及鉴定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葛根 |
2.2 五味子 |
2.3 人参 |
2.4 甘草 |
2.5 枸杞子 |
第三部分 制剂工艺研究 |
1. 剂型选择的依据 |
2. 工艺路线设计 |
3. 醇提工艺研究 |
4. 水提工艺研究 |
5. 精制纯化工艺研究 |
6. 浓缩工艺研究 |
7. 成型工艺研究 |
8. 中试工艺研究 |
9. 工艺流程图 |
第四部分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
1. 名称 |
2. 配方 |
3. 制法 |
4. 性状 |
5. 检查 |
6. 含量测定 |
7. 五味保肝口服液质量标准(草案) |
第五部分 制剂稳定性研究 |
1. 长期试验 |
2. 加速试验 |
第六部分 制剂初步功能学试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造模方法 |
2.2 外在观察 |
2.3 对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2.4 对小鼠血青CHO、LDL、TBIL的影响 |
2.5 对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第七部分 小结、讨论与创新点 |
1. 小结 |
2. 讨论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凝结芽孢杆菌在肉鸭配合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抗生素研究进展 |
1.1 抗生素概况 |
1.2 抗生素作用机理 |
1.3 抗生素使用存在问题 |
2 益生素研究进展 |
3 凝结芽孢杆菌 |
3.1 凝结芽孢杆菌概况 |
3.2 凝结芽孢杆菌理化特性 |
3.3 凝结芽孢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3.4 凝结芽孢杆菌作用机理 |
3.4.1 调节动物消化道微生态平衡 |
3.4.2 促进动物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
3.4.3 改善动物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
3.5 凝结芽孢杆菌的应用 |
3.5.1 在人类医学上的应用 |
3.5.2 在单胃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3.5.3 在反刍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3.5.4 在水产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3.5.5 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
3.6 影响凝结芽孢杆菌饲用效果的因素 |
3.6.1 不同菌种、活菌数和添加量的影响 |
3.6.2 饲料组成及加工工艺的影响 |
3.6.3 不同饲用动物和饲用阶段的影响 |
4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与设计 |
1.3 饲养管理 |
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 生产性能的测定 |
2.2 血清抗氧化功能测定 |
2.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2.4 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
2.5 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测定 |
2.6 肠道组织结构测定 |
2.6.1 肠道组织切片的制作 |
2.6.2 切片观察与测量 |
2.7 盲肠微生物的测定 |
2.7.1 DNA的提取 |
2.7.2 引物设计合成 |
2.7.3 常规PCR反应 |
2.7.4 细菌标准曲线的建立 |
2.7.5 目的基因的定量测定 |
2.8 粪氮含量的测定 |
2.9 胸肌粗蛋白质及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2.10 肠道pH值的测定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
4.1.1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2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
4.2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3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5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4.6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4.6.1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的影响 |
4.6.2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空肠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的影响 |
4.6.3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回肠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的影响 |
4.7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4.8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粪氮含量的影响 |
4.9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胸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4.10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肠道pH值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
5.2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5.3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4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5.5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免疫器管指数的影响 |
5.6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5.7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5.8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粪氮含量的影响 |
5.9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胸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5.10 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鸭肠道pH的影响 |
6 小结 |
7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6)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菌株来源 |
2 生物活性 |
2.1 抗菌作用 |
2.2 诱导抗性和促生作用 |
2.3 岩石和土壤溶解及絮凝作用 |
2.4 抗肿瘤、抗氧化和降血脂活性 |
3 多粘芽孢杆菌的应用 |
3.1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
3.2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
3.3 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3.4 其他 |
4 结语 |
(7)乳酸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菌制剂制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益生菌 |
1.1.1 益生菌的概念 |
1.1.2 益生菌防治断奶仔猪黄白痢腹泻,促生长的作用机理 |
1.1.3 乳酸芽孢杆菌在断奶仔猪饲养中的应用效果 |
1.1.4 理想的益生菌株应具备的条件 |
1.1.5 芽孢的特性与作用 |
1.2 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1.3 益生菌制剂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检测 |
1.3.1 益生菌制剂的生产工艺 |
1.3.2 益生菌制剂的质量检测 |
1.4 课题的立题依据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原料 |
2.1.2 病源指示菌株 |
2.1.3 培养基 |
2.1.4 试验试剂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乳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2.2.2 乳酸芽孢杆菌发酵液中消化酶及VFA的测定 |
2.2.3 乳酸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及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2.2.4 益生菌制剂制备及质量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乳酸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 |
3.1.1 乳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纯化 |
3.1.2 目的菌株的筛选 |
3.1.3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3.2 乳酸芽孢杆菌发酵液中消化酶及VFA的测定 |
3.2.1 α-淀粉酶活力测定 |
3.2.2 蛋白酶活力测定 |
3.2.3 发酵液中VFA的测定 |
3.3 乳酸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及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3.3.1 生长曲线 |
3.3.2 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3.4 益生菌制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测 |
3.4.1 低温烘干条件的优化 |
3.4.2 益生菌制剂载体组合成分的优化 |
3.4.3 益生菌制剂的品质检测 |
3.4.4 益生菌制剂保质期的测定 |
4 讨论 |
4.1 乳酸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 |
4.1.1 乳酸芽孢杆菌的分离纯化 |
4.1.2 乳酸芽孢杆菌的筛选 |
4.1.3 乳酸芽孢杆菌的鉴定 |
4.2 乳酸芽孢杆菌的产消化酶及VFA效果 |
4.2.1 芽孢杆菌的产消化酶效果 |
4.2.2 芽孢杆菌的产VFA效果 |
4.3 乳酸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及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 |
4.3.1 乳酸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 |
4.3.2 乳酸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4.4 益生菌制剂的制备条件及有效活菌数 |
4.4.1 益生菌制剂低温干燥温度的优化 |
4.4.2 益生菌制剂载体组合成分的优化 |
4.4.3 益生菌制剂的有效活菌数 |
4.4.4 益生菌制剂保质效果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醒脑咀嚼片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疲劳及其产生机制 |
1.1.1 疲劳的定义与分类 |
1.1.2 疲劳产生的机制 |
1.2 抗疲劳功能食品 |
1.2.1 抗疲劳功能食品的研究现状 |
1.2.2 抗疲劳功能食品的发展前景 |
1.3 醒脑咀嚼片的研发依据 |
1.3.1 人参的保健作用 |
1.3.2 茶多酚的保健作用 |
1.3.3 益生菌的保健作用 |
1.3.4 咀嚼片的优点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人参总皂苷提取条件的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人参总皂苷的提取方法 |
2.2.2 单因素试验 |
2.2.3 正交试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单因素试验 |
2.3.2 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 |
2.4 小结 |
第3章 乳酸菌微胶囊冻干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菌种与原料 |
3.1.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3.1.3 主要溶液配制 |
3.1.4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浓缩菌悬液的制备 |
3.2.2 乳酸菌微胶囊冻干粉的制备工艺 |
3.2.3 正交试验优化乳酸菌微胶囊的条件 |
3.2.4 优化乳酸菌微胶囊的冻干保护剂 |
3.2.5 乳酸菌微胶囊冻干粉的性质研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浓缩菌悬液的制备 |
3.3.2 乳酸菌微胶囊的条件优化 |
3.3.3 乳酸菌微胶囊冻干保护剂的优化 |
3.3.4 乳酸菌微胶囊冻干粉的性质 |
3.4 小结 |
第4章 醒脑咀嚼片的配方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主要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功能物质配比研究 |
4.2.2 辅料配比研究 |
4.2.3 感官评价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功能物质配比优化 |
4.3.2 辅料配比的优化 |
4.3.3 感官评价 |
4.4 小结 |
第5章 醒脑咀嚼片抗疲劳功效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受试物 |
5.1.2 研究对象 |
5.1.3 主要试剂 |
5.1.4 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动物试验 |
5.2.2 人群试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动物试验 |
5.3.2 人群试验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凝结芽孢杆菌产芽孢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益生菌 |
1.1.1 益生菌简介 |
1.1.2 益生菌的种类及意义 |
1.1.3 益生菌在人类的应用 |
1.1.4 益生菌在动物饲料的应用 |
1.2 凝结芽孢杆菌概述 |
1.2.1 凝结芽孢杆菌简介 |
1.2.2 凝结芽孢杆菌的益生机理 |
1.2.3 研究凝结芽孢杆菌的意义 |
1.2.4 凝结芽孢杆菌的应用 |
1.2.5 凝结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
1.3 课题的立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 |
2.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 主要方法 |
2.2.1 凝结芽孢杆菌的芽孢计数法 |
2.2.2 菌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 凝结芽孢杆菌产芽孢条件的液体发酵的研究 |
2.3.1 凝结芽孢杆菌芽孢耐热性的研究 |
2.3.2 葡萄糖含量对产芽孢的影响 |
2.3.3 液体发酵正交试验 |
2.3.4 培养条件的优化 |
2.3.5 促进芽孢形成因素的研究 |
2.3.6 Plcakett-Burman设计 |
2.3.7 爬坡试验 |
2.3.8 响应面设计 |
2.4 凝结芽孢杆菌产芽孢条件的固体发酵 |
2.4.1 最适装料量的选择 |
2.4.2 最适培养温度的选择 |
2.4.3 最适接种量的选择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凝结芽孢杆菌产芽孢条件的液体发酵的研究 |
3.1.1 凝结芽孢杆菌F5芽孢耐热性的研究 |
3.1.2 葡萄糖含量对产芽孢的影响 |
3.1.3 液体发酵正交试验 |
3.1.4 产芽孢条件的优化 |
3.2 更多促芽孢形成因素的研究 |
3.2.1 西红柿汁 |
3.2.2 CaCO_3 |
3.2.3 CH_3COONa |
3.2.4 玉米浆 |
3.3 Plcakett-Burman设计结果 |
3.4 爬坡试验 |
3.5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3.6 凝结芽孢杆菌产芽孢条件的固体发酵的研究 |
3.6.1 最佳装料量的选择 |
3.6.2 最佳培养温度的选择 |
3.6.3 最佳接种量的结果与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2 讨论 |
4.2.1 凝结芽孢杆菌的耐热性试验 |
4.2.2 葡萄糖对芽孢的影响 |
4.2.3 产芽孢培养基的正交优化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
4.2.4 更多促孢因素的选择 |
4.2.5 Plcakett-Burman设计、爬坡试验及响应面试验 |
4.2.6 固体发酵 |
4.3 凝结芽孢杆菌作为微生态制剂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拮抗菌地衣芽孢杆菌L1的分离、培养及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杆菌肽 |
1.1.1 杆菌肽的产生 |
1.1.2 杆菌肽的抑菌机制 |
1.1.3 杆菌肽的应用 |
1.2 新型拮抗物质 |
1.2.1 小肽类抗菌物质 |
1.2.2 大分子量的拮抗物质 |
1.3 芽孢杆菌 |
1.3.1 芽孢杆菌的定义 |
1.3.2 芽孢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
1.3.3 芽孢杆菌的应用 |
1.3.4 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 |
1.3.5 芽孢杆菌的抑菌机制 |
2. 试验部分 |
2.1 菌株的筛选、生理生化鉴定、拮抗性试验及抑菌效价测定 |
2.1.1 试验仪器 |
2.1.2 试验药品、培养基、指示菌种 |
2.1.3 采样 |
2.1.4 拮抗菌株的筛选 |
2.1.5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
2.1.6 发酵产生抗菌蛋白 |
2.1.7 去菌液理化性质测定 |
2.1.8 L_1、L_5菌及其所产拮抗物质的协同作用的测定 |
2.2 拮抗菌地衣芽孢杆菌L_1生长条件的考察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培养基及原料来源 |
2.2.3 实验方法 |
2.3 拮抗菌地衣芽孢杆菌L_1液态发酵条件研究及培养基的优化 |
2.3.1 实验仪器 |
2.3.2 实验用培养基 |
2.3.3 发酵条件的考察 |
2.4 拮抗菌地衣芽孢杆菌L_1固态发酵条件研究及培养基的优化 |
2.4.1 实验仪器 |
2.4.2 种子液的制备 |
2.4.3 接种培养 |
2.4.4 活菌计数方法 |
2.4.5 芽孢测定方法 |
2.4.6 芽孢形成率的计算 |
2.5 拮抗菌地衣芽孢杆菌L_1应用的初步探讨 |
2.5.1 饲喂试验 |
2.5.2 保鲜试验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拮抗菌株的筛选结果 |
3.2 菌种生理生化鉴定试验结果 |
3.2.1 菌落及形态特征 |
3.2.2 生理生化特征 |
3.2.3 拮抗试验结果 |
3.2.4 抑菌效价的测定结果 |
3.3 去菌液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
3.3.1 拮抗图谱的测定 |
3.3.2 发酵去菌液抑菌效价的测定结果 |
3.3.3 热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3.3.4 酸碱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3.3.5 蛋白酶K 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3.3.6 L_1菌和L_5菌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 |
3.4 拮抗菌地衣芽孢杆菌L_1生长条件的考察结果 |
3.4.1 最适培养基的选择 |
3.4.2 温度对地衣芽孢杆菌L_1生长的影响 |
3.4.3 培养基初始pH 对地衣芽孢杆菌L_1生长的影响 |
3.4.4 装量对L_1菌生长的影响 |
3.4.5 转速对L_1菌生长的影响 |
3.4.6 种龄的确定 |
3.5 L_1菌株最适液态发酵条件的考察结果 |
3.5.1 发酵条件单因素实验 |
3.5.2 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发酵培养基 |
3.5.3 培养基初始pH 对L_1拮抗活性的影响 |
3.5.4 发酵时间对菌株拮抗活性的影响 |
3.5.5 接种量的确定 |
3.5.6 摇瓶培养过程中pH 的变化 |
3.5.7 摇瓶培养周期的确定 |
3.5.8 测糖标准曲线 |
3.6 L_1菌最适固态发酵条件的考察结果与分析 |
3.6.1 最适培养基的确定 |
3.6.2 接种与培养研究结果 |
3.6.3 小节 |
3.7 地衣芽孢杆菌L_1的应用初步探讨 |
3.8 地衣芽孢杆菌 L_1的功效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凝结芽孢杆菌(TQ33)口服液及胶囊的稳定性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瓜子金提取物抗炎乳膏的研制[D]. 李学娥.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2]凝结芽孢杆菌LB-9在纳米硒制备及馒头中的应用研究[D]. 张鹏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重组干酪乳杆菌喷雾干燥制剂的制备工艺优化[D]. 张连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4]五味保肝口服液的研制[D]. 单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5]凝结芽孢杆菌在肉鸭配合饲料中的应用研究[D]. 谢丽曲.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6]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J]. 苍桂璐,张付云,杨阳,王斌,何云海.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2)
- [7]乳酸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菌制剂制备的研究[D]. 王晓翠.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8]醒脑咀嚼片的开发研究[D]. 詹亚男. 黑龙江大学, 2011(03)
- [9]凝结芽孢杆菌产芽孢条件的研究[D]. 杨立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8)
- [10]拮抗菌地衣芽孢杆菌L1的分离、培养及应用初探[D]. 刘莹.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