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天山金窝子石英脉金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梁,李光明,张志,张林奎,董随亮,卿成实,李应栩[1](2021)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姐纳各普金矿床成因:黄铁矿He-Ar及原位S同位素约束》文中认为姐纳各普金矿床是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内新近发现的中新世热液金矿床,但其成因认识较为模糊.矿体呈层状或似层状,严格受伸展断裂构造控制,具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2种矿石,主要发育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方解石化.为厘定矿床成因,对矿床Ⅱ号和Ⅲ号矿体中的蚀变岩型矿石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其黄铁矿He-Ar和原位S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黄铁矿内的4He含量介于0.038×10-7~0.446×10-7cm3STP/g,平均含量0.200×10-7cm3STP/g;3He/4He比值介于0.08~0.09 Ra,平均比值为0.08 Ra;40Ar含量变化于0.049×10-7~0.132×10-7cm3STP/g,平均含量0.084×10-7cm3STP/g;40Ar/36Ar比值介于308.0~386.3,平均比值347.1,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壳源变质流体;黄铁矿δ34S值分布集中,总体变化于1‰~3‰,平均值2.98‰,显示成矿物质来自地壳深部壳幔物质均一化的深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文章认为姐纳各普金矿床属于造山型金矿床,其成因的厘定对丰富和完善大陆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理论和指导区域矿床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夏冬[2](2020)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对统一的综合性结论。本文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视角,系统地收集、整理东天山及邻区已发表的锆石U-Pb单点年龄大数据及7类主要矿产时空结构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主要构造-岩浆演化序列、成矿规律及构造-岩浆演化与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并探讨了地球动力学机制。阿奇山铅锌(铜)矿床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其成因、控矿因素等的研究尚薄弱,为此开展了野外地质学,小东山火山机构岩石组合、构造控矿、流体运移特征及年代学等工作。我国地表找矿存在找矿难、找矿慢的问题突出,找矿理论创新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1)东天山经历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俯冲)→早石炭纪(碰撞+准噶尔亚幔柱?)→晚石炭纪(板片断离-岩石圈拆沉+准噶尔亚幔柱?)→早-中二叠世(塔里木亚幔柱)→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板内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2)东天山绝大部分矿产的主成矿期处于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间歇期,耦合着大量流体作用,具有岩浆期后成矿特点。与板块构造有关的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晚二叠-早三叠世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钼钨矿为板块熔融产生的透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中熔体与流体发生耦合或解耦的产物;板片拆离-岩石圈拆沉作用触发的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与晚石炭世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火山岩型铁矿、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与早-中二叠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矿具有成生关系。(3)阿奇山铅锌(铜)矿床成矿分为早期硅酸岩热液和晚期碳酸盐流体成矿阶段。花岗斑岩对成矿的主要贡献:岩体自身及其岩浆成矿系统解耦有关的透岩浆流体形成的早期矽卡岩化带对后期小东山火山机构有关的含矿流体的遮挡作用,仅提供了部分热及矿质,正长斑岩等次火山岩有关的含矿流体以非顺层、高角度呈发散性产于断裂、破碎带及岩石微裂隙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形成主要富矿体。主成矿期约束在292.0~320.0±1.6Ma,成矿流体具低温-中盐度,硫同位素具幔源、火山热液特征,成矿期构造背景处于挤压向拉张转换期,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石圈拆沉。(4)含矿火山流体的充填交代为主要成矿作用,成因为火山热液型铅锌(铜)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找矿勘查客观条件下存在的找矿难、找矿慢问题,适时提出中观“热岩-枝找矿理论”,并阐述了运用该理论发现新矿床的过程。
李宁[3](2020)在《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新疆东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毗邻北山造山带,以晚古生代成矿为特色。但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三叠纪矿床,形成了一条三叠纪钨钼成矿带。小白石头钨(钼)矿床位于东天山的中天山地块东南缘,是一个与三叠纪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作为该成矿带唯一的钨钼矿床,其钨钼共生机制的研究工作不仅丰富了东天山-北山的成矿理论,而且可以拓展找矿方向。本文以小白石头钨(钼)矿为研究对象,针对钨钼共生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在详细野外调查基础上,开展了侵入岩、矿床地质特征、矿物学、成矿流体、年代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讨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流体演化、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元素沉淀机制,建立矿床模型,并与其他钨矿床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总结了东天山钨矿成矿规律。取得主要成果如下:矿区内侵入岩发育,锆石LA–ICP–MS U–Pb年龄确定新元古代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908.1 Ma、泥盆纪花岗闪长岩形成于406.8412.3 Ma、石炭纪辉长闪长岩的侵位时间为324.7Ma,与成矿有关的三叠纪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246.4252.2 Ma。辉钼矿Re–Os年龄加权平均模式年龄分别为245.0±1.7 Ma和251.1±1.6 Ma、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47.6±2.3Ma,表明矿床形成于早三叠世(245251 Ma)。三叠纪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中等铝、镁含量、低钙特征,为高钾钙碱性镁质花岗岩。岩石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弱的负Eu异常,显示为I型花岗岩。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Sr–Nd和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其来源于幔源和壳源物质混合,后期同化混染过程中有更多的地壳物质加入。提出与成矿有关岩石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黑云母花岗岩侵入卡瓦布拉格群碳酸盐岩中,在接触带形成矽卡岩。矿化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少量花岗岩型和大理岩型。成矿过程经历了早期矽卡岩阶段(I)、退化蚀变阶段(II)、石英-硫化物阶段(III)和方解石阶段(IV),钨矿化主要形成于II和III阶段,钼矿化主要形成于III阶段。矿物研究表明I阶段成矿流体的氧逸度逐渐增加,并向弱碱性演化,黄铁矿等硫化物形成于中低温环境。II阶段早期成矿流体的氧逸度较高,白钨矿开始沉淀,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流体。II阶段后期和III阶段成矿流体的还原性不断增加。III阶段中,大气降水大量加入,参与形成白钨矿。4个成矿阶段中成矿流体温度逐渐降低(峰值分别为310℃、300℃、290°C和170°C、150°C);流体盐度逐渐降低(峰值分别为6.5 NaCl equiv.、4.5 NaCl equiv.、4.5.NaCl equiv.和2.5 NaCl equiv.);成矿深度逐渐减小(2.63.3 km、0.70.9 km、0.81.0 km和>0.2 km)。主成矿阶段(II和III)中大气降水加入和压力释放引起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形成不均匀流体,导致了白钨矿和辉钼矿大量沉淀。稳定同位素(C、H、O、S、He和Ar)研究表明I阶段流体主要源于岩浆,并在岩浆-热液活动后期经历了强烈分馏作用;II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有大气降水加入;III阶段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和大气降水混合;IV阶段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壳源花岗岩,混合有深源物质。提出钨钼共生关键为壳幔物质共同参与、充分的岩浆演化和开放的成矿环境。揭示了东天山-北山三叠纪钨钼成矿带钨和钼矿床相同的地质构造背景提供了相似物质来源,成矿岩浆岩中老、新地壳组分参与是形成不同矿床类型的根本原因。钨矿形成时代早于钼矿,东天山矿床时代早于北山。斑岩型钼矿与区域构造关系更为密切。对比华南典型钨矿床,东天山三叠纪钨矿床在源岩、构造、围岩、流体演化和物质来源等方面极为相似,具有很大找矿潜力。
袁轶[4](2020)在《新疆东天山白山钼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白山钼矿床位于新疆东天山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东北部,赋存于下石炭统干墩组中。矿体呈脉状,矿脉群整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10km,宽400~700m,矿体平均钼品位为0.06 wt.%。矿石主要呈脉状和细脉状构造,鳞片状、叶片状、自形-半自形-他形以及交代结构。结合野外、手标本和显微镜观察,将白山钼矿床的成矿阶段划分为:(I)黄铁矿-粗粒钾长石石英脉、(II)黄铁矿-萤石-中粒石英钾长石脉、(III)多金属硫化物-方解石-中粒钾长石石英脉、(IV)辉钼矿-微细粒方解石石英脉四个阶段,其中多金属硫化物-方解石-中粒钾长石石英脉和辉钼矿-微细粒方解石石英脉阶段为主要的钼成矿阶段。白山钼矿矿区范围内,花岗岩体发育,且与钼矿空间关系密切。本文和前人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矿区外围干墩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区内白山西二长花岗斑岩和矿区深部花岗斑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211.9Ma(晚三叠世)、259.1Ma(晚二叠世)和227 Ma(晚三叠世)。晚三叠世干墩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矿区深部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期岩浆形成于碰撞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环境下;晚二叠世白山西二长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则指示其形成于碰撞造山后期的挤压构造环境。结合前人发表的白山钼矿成矿年龄(225~229Ma),认为白山钼矿成矿作用与深部花岗斑岩关系密切,形成于碰撞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背景。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白山钼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98.9℃~394.3℃)、中低盐度(0.7~24.8wt%Na Cl)和低密度(0.82~1.05g/cm3)的特点,成矿深度为0.7~2.1km。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δD=-100.5‰~-91.1‰;δ18OH2O=-7.29‰~2.74‰)组成显示,白山钼矿的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并且受大气水加入的影响较大;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δ34SPy=-1.44‰~1.49‰;δ34SMo=-1.32‰~-0.63‰)组成指示成矿流体中的硫主要为岩浆来源。岩浆水和硫可能主要由矿区深部的花岗斑岩提供。通过与典型斑岩型钼矿和石英脉型钼矿在矿体形态、矿石结构构造、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白山钼矿目前揭露的矿体在产出形式、矿体特征、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与典型斑岩型钼矿床有明显差别,但与石英脉型钼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李洪梁[5](2020)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特提斯喜马拉雅(TH)东段扎西康矿集区中新世造山型金矿床的首次发现与报道证实,造山型金矿床不止产于主碰撞挤压构造环境,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同样可发育造山型金成矿作用。以扎西康矿集区马扎拉金矿床和新近发现的明赛和姐纳各普金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各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示踪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查明控矿因素,厘定成矿时代及动力学背景,建立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模式,探讨金成矿作用,丰富和完善大陆碰撞金成矿作用理论,对矿集区与区域找矿具有指导意义。扎西康矿集区内的造山型金矿床形成于19~17 Ma,处于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伸展阶段(<25 Ma),矿体严格受伸展断裂构造控制;金属矿物主要以自然金、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为主,含少量磁铁矿、辉砷镍矿、黝铜矿,而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方解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等;围岩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主;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其次为石英和粘土矿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激光拉曼成分分析显示,明赛、姐纳各普和马扎拉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以CO2-H2O型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270~290℃、230~270℃和230~260℃之间,平均盐度为3.8 wt%Na Cl.eqv、3.4 wt%Na Cl.eqv和3.6 wt%Na Cl.eqv,平均密度为平均0.82 g/cm3、0.84 g/cm3和0.85 g/cm3,属富CO2的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H2O-Na Cl-CO2-(CH4-N2)体系,成矿压力与深度分别为73.88 Mpa、6.98 km,64.90 Mpa、6.50 km和62.84 Mpa、6.39 km;多元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壳源变质流体,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源。综合分析认为,由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拆离活动及由此引发的错那洞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改变了地壳应力状态,诱发下地壳强烈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脱流体,形成富CO2的变质流体,携带来自于深源的成矿物质,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沿南北向裂谷运移至地壳浅部,与改造型大气饱和水或建造水混合,在运移至层间破碎带及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等张性空间时,压力骤降,导致流体沸腾、相分离,诱发Au的快速高效沉淀、成矿。通过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内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控矿构造、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方面差异显着。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喜马拉雅带存在2期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即始新世主碰撞挤压背景下,与俯冲的特提期洋壳板片的回卷和断离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以及中新世后碰撞伸展背景下,与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及由此引发的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作用相关的金成矿作用。
马全良[6](2020)在《东天山哈密地区红石梁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天山成矿带是我国西部重要金属成矿带,位置在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属中亚造山带南部边缘,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红石梁金矿床是东天山哈密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金矿床,其位于大南湖岛弧带南缘与康古尔—黄山碰撞带北端相邻处。红石梁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头苏泉组钙碱性火山岩中。本文依托于―东天山成矿带景峡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组在东天山哈密地区三岔口幅、梧桐窝子泉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前人对同区域金矿床的专项研究,以红石梁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锆石测年、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和铅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分析了头苏泉组火山岩和石炭纪侵入岩的岩石系列、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探讨了红石梁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矿床成因,确定了矿床类型总结了成矿模式。取得以下成果:红石梁金矿床是位于东天山哈密地区大南湖岛弧带南缘与康古尔—黄山碰撞带北端相邻处。矿床严格受断裂控制,赋存于康古尔塔格断裂带的NEE向次级断裂中。红石梁金矿床赋矿围岩是中泥盆统头苏泉组安山岩、英安岩以及英安质或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等火山岩。头苏泉组火山岩属钙碱性火山岩系列,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组合构造环境判别,头苏泉组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构造环境(大南湖岛弧)。与红石梁金矿床受同构造控制的石炭纪岩浆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且具有同源演化特征,其大地构造背景为岛弧环境。红石梁金矿床含金地质体主要为石英脉和流纹岩—霏细岩,共圈定一条金矿化带,金矿化体金平均品位0.95×10-6。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自然金、褐铁矿及少量磁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玉髓状石英、玉髓,次要为明矾石、绿泥石、蒙脱石、绢云母、钾长石等。矿石类型主要为角砾状矿石和网脉状矿石。围岩蚀变具有一定分带性,其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冰长石化。红石梁矿体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分为纯液相包裹体、富液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气液两相包裹体。对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均一温度和盐度的测定,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31~276℃)、低盐度(2.41~9.60%Na Cleqv)、低密度(0.848~0.966g/cm3)的特征,具有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氢氧同位素及激光拉曼成分分析表明成矿流体是岩浆水与大气水混合,在流体演化过程中不断有大气水的加入而混合形成的近中性流体。铅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物质来源复杂,源于壳幔混合的岩浆活动的产物。红石梁金矿床成矿流体以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显微镜下观察到冰长石和以脉状或者围绕矿物环状出现的玉髓,并且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相气液两相包裹体共存表明在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发生沸腾作用。沸腾作用是引起红石梁金矿床成矿物质卸载聚集成矿的主要成矿机制。U-Pb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研究表明,赋矿围岩头苏泉组火山岩锆石测年结果为383.7±4.3Ma;矿区内闪长岩体的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32.1±2.7Ma。结合红石梁金矿床构造背景、赋矿围岩、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矿体特征、矿石矿物特征和成矿流体特征与国内外典型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对比,确定其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岩成矿地质过程经历了中—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古天山洋板块俯冲的壳幔混合作用下的火山活动而形成含矿流体,沸腾作用使Au等成矿物质聚集沉淀,最终形成了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红石梁金矿。
张红涛[7](2020)在《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哈密黑山金矿产在新疆东天山一带的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南侧的中天山地块中。中天山地块受到多次构造-岩浆作用的改造,构造样式极为复杂,岩浆岩比较发育。在中天山地块中仅发现过铁矿、铅锌矿、铜镍矿、钨矿、稀有金属矿以及非金属矿,并未见到在该构造单元中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金矿的报道。而黑山金矿是近年来作者所在团队(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在中天山地块构造单元中发现的一个具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金矿。前人仅仅将黑山金矿作为一个矿点简要描述了其产出状态、矿化蚀变类型、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产出状态,矿化蚀变类型等问题。对于黑山金矿在控矿构造特征、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流体特征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问题的研究很少。矿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上太古界-下元古界变质岩地层和中元古界变质岩地层,上太古界-下元古界地层岩性以石英片岩和大理岩为主,中元古界地层以大理岩为主。矿区在晚古生代经历了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基性-中酸性岩浆岩。矿区内发育的北北东向断裂是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的次级断裂。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在黑山金矿区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黑山金矿的控矿构造,控制着黑山金矿的产出。通过参考前人的有关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及中天山地块的地质资料,分析黑山金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据前人学者研究晚石炭世为该区碰撞-后碰撞的重要构造转换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后碰撞的伸展、拉张阶段。伸展、拉张的构造应力环境是金矿形成的有利环境。通过1:1万黑山金矿区地质填图、钻探岩芯编录、采样测试分析等手段对黑山金矿区内有利的控矿构造、矿化蚀变类型等做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并分析了矿区内的控矿构造-蚀变-矿化的关系,黑山金矿主要受控于矿区内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主要发育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金赋存于石英脉的石英颗粒的裂隙中以及石英脉中(磁)黄铁矿矿物中和矿物间裂隙中。通过室内流体包裹体测试实验可得知黑山金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3-216℃,盐度为3.05-5.09 wt%Na Cl,因此黑山金矿的成矿流体是中低温、低盐度流体。通过Pb同位素测试实验测得了矿石中黄铁矿Pb同位素组成的特征(206Pb/204Pb值为18.5365-18.7465,207Pb/204Pb值为15.6033-15.6294,208Pb/204Pb值为38.4035-38.6851),暗示着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和上地壳。通过沙泉子幅1:5万岩屑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发现矿区内壳幔混源的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变质岩均出现与金有关的低温异常组合,并且在矿区内这两个地质单元的金元素成矿系数(F)最高,这说明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很可能来源于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变质岩。通过地质填图调查、钻探、化探、流体包裹体测试实验以及Pb同位素测试实验等手段,对黑山金矿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归纳出了黑山金矿的成矿规律,总结了矿床成因,得到的研究认识有以下几点:1.黑山金矿的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另外还有少量的黄铜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方解石,云母,透闪石等。矿石中发育的金主要发育裂隙金和包体金。2.黑山金矿的控矿构造为矿区中部的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糜棱岩化带。3.黑山金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黑山金矿的成矿温度在163-216℃之间,盐度为3.05-5.09 wt%Na Cl,估算的成矿深度在1.61-2.11km。H-O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大气水与岩浆水。发育的带状蚀变从中心到两侧依次为硅化+碳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与碳酸盐化带、青磐岩化带,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中高岭石-绢云母型硫化物矿床的蚀变分带一致。因此,认为哈密黑山金矿应该归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4.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天湖岩群变质岩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根据黑山金矿矿石中黄铁矿Pb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其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和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Pb(岩浆作用)。另外东天山成矿带景峡地区沙泉子幅1:5万土壤(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数据显示,矿区内天湖岩群上发现Au+As+Sb异常组合,矿区内二长花岗岩出现了Bi+Cd+Au+Ag异常组合,他们的异常组合特征与中-低温热液活动有关。并且,在矿区内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的金元素成矿系数(F)最高。以上Pb同位素示踪和化探分析说明黑山金矿的物质来源是天湖岩群变质岩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5.黑山金矿的形成与中天山地块的地层-岩浆-构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产于中天山地块天湖岩群变质岩、晚古生代岩浆岩、北北东向断裂发育地段。在中天山地块中寻找该类型金矿应重视天湖岩群变质岩、晚古生代岩浆岩、北北东向断裂均有发育的地段。6.黑山金矿区内强烈的硅化、方解石化、(磁)黄铁矿化是一个明显的找矿标志,矿化带外围发育的青磐岩化可作为一个间接找矿标志。
王琦崧[8](2019)在《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文中提出东天山成矿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和成矿过程,是我国重要多金属成矿带。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其在晚石炭世的构造背景、成矿过程等方面仍存在争议。鉴于此,本文选取东天山成矿带的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分析了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了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并初步总结了矿床的成矿规律及形成后的保存情况,为区域该类型矿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勘查提供借鉴。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火山-次火山岩主要包括凝灰岩、凝灰质角砾岩和石英斑岩,侵入岩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石英斑岩的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24.2±0.8 Ma315.4±0.6 Ma,花岗闪长岩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20.2±0.9 Ma,闪长岩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09.4±1.4 Ma。岩浆岩稀土含量中等,轻重稀土分异中等,同时岩石具有富集Rb、Th、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和重稀土元素,负Eu异常,贫Sr、Y和Yb含量等特征,体现出I型花岗岩特征。岩体整体具有高(87Sr/86Sr)i(0.699700.71447)、低εNd(t)(-6.7+1.89),Nd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40.92 Ga,εHf(t)值为-3.6+6.9,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511.28 Ga之间,暗示岩石来自于古老地壳物质重熔,有部分地幔物质加入。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认为在324.2315.4 Ma期间,该矿带处于由俯冲过程形成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研究区的典型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马庄山和修翁哈拉金矿床主要赋存在石英斑岩中,南金山金矿床主要赋存在白山组的凝灰质角砾岩和凝灰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出。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和闪锌矿等为主。南金山金矿床发育冰长石化、蛋白石化、玉髓化、硅化、玉髓化和绢云母化,修翁哈拉金矿床主要发育玉髓化、硅化和绢云母化,马庄山金矿床主要发育明矾石化、高岭土化、硅化和绢云母化;三个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流体,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特征一致。马庄山和修翁哈拉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次火山岩(石英斑岩),南金山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白山组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和凝灰质角砾岩)。由此,认为修翁哈拉和南金山金矿床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马庄山金矿床为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马庄山金矿床的含金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12±3.2Ma。综上,认为马庄山、修翁哈拉金矿床分别为晚石炭世古天山洋俯冲过程中形成的高硫型和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南金山金矿床为中三叠世碰撞后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并且,该矿带呈现自西向东矿床类型从高硫型转变为低硫型的分布特征,剥蚀程度有变弱的现象。
位鸥祥[9](2019)在《东天山-北山地区小狐狸山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天山-北山地区发育了白山、东戈壁、花黑滩、小狐狸山等多个三叠纪钼矿床,本文选取小狐狸山钼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开展电子探针、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流体包裹体等工作,从小狐狸山岩体的形成过程、岩浆-流体-成矿的成因联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对比东天山-北山地区钼矿床成岩成矿背景,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小狐狸山矿区围岩除奥陶系咸水湖组安山岩(489±11Ma),另发现晚志留世安山玢岩(419±5.4Ma),为矿区首次报道志留纪火山活动。安山玢岩为准铝质、钙碱性岩石系列,源于壳幔混合源区,经历了强烈同化混染作用,形成于俯冲岛弧背景。(2)小狐狸山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与南部的旱山微陆块、马鬃山岛弧带岩浆岩具有相似年代学、地球化学性质和形成背景,同属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的多岛弧增生带。(3)小狐狸山成矿岩体钾长花岗斑岩中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198215Ma,对应晚三叠世,岩体显示高硅、高钾、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1型花岗岩特征。母岩浆源于板内拉张背景下,地幔岩浆底侵导致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4)小狐狸山矿床成矿流体分为三个阶段:钾硅酸盐化阶段(400250℃)→石英-硫化物阶段(300100℃)→石英碳酸盐化阶段(200100℃),主成矿温度在400150℃之间,压力小于400MPa,成矿深度为小于2.5km,形成的辉钼矿为3R型。矿床为典型斑岩型钼矿床,辉钼矿沉淀主要由于温度骤降引起的。(5)东天山-北山地区三叠纪钼矿床主要形成于板内伸展背景下,含钼母岩浆起源于新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6)天山-北山地区含钼矿床以斑岩型矿床为主,时空分布整体具有“西老东新”的特征,就成矿规模来看以新疆东天山-甘肃北山接触带位置成矿潜力最为巨大。综上,东天山-北山地区具有形成三叠纪钼矿床的巨大潜力。本文对小狐狸山矿床的研究成果为东天山-北山地区三叠纪钼矿床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勘探提供了可靠依据。
张蕾蕾[10](2019)在《甘肃霍勒扎德盖金矿床黄铁矿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指出霍勒扎德盖金矿床是产在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东天山-北山造山带的黑鹰山弧内的超大型独立金矿床,在野外工作基础上,利用显微岩相学观察、LA-ICP-MS、热电性、石英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方法,划分了黄铁矿的类型、矿化与无矿化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了黄铁矿原位测试数据、热电性参数以及石英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和激光拉曼数据,讨论了黄铁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黄铁矿成因、流体来源与演化以及矿床成因及找矿潜力,取得以下主要进展: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于英云闪长岩的断裂和节理裂隙中,与围岩界限清晰。矿区地层以下石炭统白山组钙碱性长英质火山沉积岩和碎屑岩为主;构造以NW向断裂为主,岩浆岩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呈岩基和岩株状产出。将该矿床中的黄铁矿分为安山质凝灰岩中黄铁矿(Py0)、磁铁石英岩中黄铁矿(Py1)、粗大石英-黄铁矿脉阶段黄铁矿(Py2)、烟灰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金)阶段黄铁矿(Py3)4种类型,LA-ICP-MS原位测定结果显示:Py0中Al、Ti、V、Cr、Mn、Co、Ni、Cu、Zn、Y、Zr、Pb的含量值相对最高;Py1中相对富含Ti、Co、Ni、Cu、As、Se、Pb、Bi,除了As、Se的含量值高于Py0,其余均低于Py0;Py2中Ti、Co、Ni、Cu、Zn、As、Se的含量值相对最低;Py3中Co、Ni的含量值低于Py0,高于Py1和Py2,Cu、Au、Ag、Pb、Bi等成矿元素较Py2含量显着提高。Co、Ni、As和Se均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到黄铁矿的晶格中;Au主要以Au+1固溶体的形式存在,可能以银金矿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仅有部分Py3中存在Au0纳米粒子,Ag还可能部分赋存于含Bi的矿物包体中,Cu和Pb分别以黄铜矿和方铅矿的矿物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于Py0、Py1和Py3中。D348号脉3个黄铁矿样品导电类型均为N型,热电系数变化范围为-280-120 uV/℃,算得黄铁矿形成温度为212.71348.25℃,平均值为280℃,剥蚀率为84.25%87%,表明黄铁矿形成温度低,矿体剥蚀程度较高。石英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NaCl-H2O型包裹体,仅存在个别含子矿物包裹体,以椭圆状、似圆状和不规则状为主,包裹体大小集中在47μm之间,矿化和无矿化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均一盐度分别为118.2275.6℃、119.3216.9℃,0.3511.93%NaCl.eqv、0.1811.93%NaCl.eqv,矿化石英至无矿化石英脉温度逐渐降低,但总体流体表现为低温、低盐度的特征。综合黄铁矿和石英流体包裹体分析霍勒扎德盖金矿床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Py0和Py1是在沉积和沉积改造作用下在早石炭世形成的粒状黄铁矿;Py2和Py3形成晚于Py0和Py1,随着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流体的混合作用导致Au、Ag和Bi等成矿元素在Py3中显着富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随着大气降水的逐渐增多,在地层中形成了众多的无矿石英脉。
二、东天山金窝子石英脉金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天山金窝子石英脉金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姐纳各普金矿床成因:黄铁矿He-Ar及原位S同位素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质特征 |
2.2 矿体与矿石特征 |
2.3 围岩蚀变与成矿期次 |
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 测试结果 |
4.1 He-Ar同位素组成 |
4.2 原位S同位素组成 |
5 讨论 |
5.1 成矿流体来源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3 矿床成因 |
5.4 地质意义 |
6 结论 |
(2)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现状 |
2 选题依据 |
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
5 基本论点及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一章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地球动力学机制 |
1.1 区域地质背景 |
1.1.1 区域地层 |
1.1.2 区域构造 |
1.1.3 区域岩浆岩 |
1.1.4 数据应用情况 |
1.2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2 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3 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3 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
1.3.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6~466Ma) |
1.3.2 石炭纪(299~359Ma) |
1.3.3 早-中二叠世(272~299Ma) |
1.3.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220~265Ma) |
1.4 小结 |
第二章 成矿规律及耦合成矿机理 |
2.1 主要矿种时空结构 |
2.1.1 铜矿 |
2.1.2 金矿 |
2.1.3 铜镍矿 |
2.1.4 铁矿 |
2.1.5 钼钨矿 |
2.1.6 银多金属矿及铅锌矿 |
2.1.7 成矿规律 |
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
2.2.1 成矿流体来源及一般习性 |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
2.3 小结 |
第三章 热岩-枝找矿理论及找矿实践 |
3.1 我国当前找矿勘查存在的问题 |
3.2 可能的解决办法 |
3.3 热岩-枝组矿模型 |
3.4 热岩-枝宏观找矿概念 |
3.5 中观地质异常找矿方法 |
3.6 热岩-枝找矿理论优缺点及找矿实践 |
3.7 小结 |
第四章 阿奇山铅锌(铜)矿地质特征 |
4.1 区域地质矿产简介 |
4.2 矿区地质特征 |
4.2.1 地层 |
4.2.2 构造 |
4.2.3 岩浆岩 |
4.2.4 围岩蚀变 |
4.2.5 矽卡岩 |
4.2.6 地球物理特征 |
4.2.7 地球化学特征 |
4.3 矿体地质特征 |
4.3.1 矿体特征 |
4.3.2 矿石特征 |
4.3.3 成矿阶段划分 |
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 |
5.1 雅满苏组火山岩 |
5.2 小东山火山机构 |
5.2.1 小东山火山机构位置的确定及火山口特征 |
5.2.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
5.2.3 断裂构造控矿及流体运移特征 |
5.3 成矿流体 |
5.3.1 流体包裹体 |
5.3.2 硫同位素 |
5.4 主成矿时代约束 |
5.4.1 雅满苏组火山岩年代学 |
5.4.2 锆石U-Pb同位素 |
5.5 矿化富集规律 |
5.6 结论和讨论 |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1 矿床成因 |
6.1.1 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
6.1.2 矽卡岩型矿床 |
6.1.3 火山热液型矿床 |
6.2 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
6.2.1 成矿模式 |
6.2.2 找矿潜力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录 -补充材料 |
附录 -作者简介 |
一.个人简介 |
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勘查项目 |
四.在读期间学术交流 |
五.获奖情况 |
(3)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钨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 |
1.1.2 钨矿床时空分布 |
1.1.3 东天山地区钨矿床特征 |
1.2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带 |
2.3 区域岩浆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侵入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
3.1 岩体地质 |
3.2 样品及测试方法 |
3.3 年代学 |
3.4 地球化学 |
3.5 Lu-Hf同位素 |
3.6 Sr-Nd同位素 |
3.7 岩浆来源和构造环境 |
3.7.1 岩石类型、成因以及来源 |
3.7.2 构造环境 |
3.7.3 区域构造格架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地层 |
4.2 构造及侵入岩 |
4.3 矿体特征 |
4.4 矿化类型 |
4.5 热液蚀变 |
4.6 成矿期次阶段 |
第五章 矿物学研究 |
5.1 矿物岩相学 |
5.2 电子探针分析 |
5.2.1 样品、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 |
5.2.2 矿物成分指示意义 |
5.3 LA-ICP-MS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
5.3.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5.3.2 白钨矿原位微量元素 |
5.3.3 白钨矿原位Sr同位素 |
第六章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 |
6.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6.1.1 流体包裹体 |
6.1.2 稳定同位素 |
6.2 流体包裹体研究 |
6.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6.2.2 显微测温结果 |
6.2.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6.2.4 群体包裹体成分 |
6.3 稳定同位素研究 |
6.3.1 H-O同位素 |
6.3.2 S同位素 |
6.3.3 He-Ar同位素 |
6.3.4 C-O同位素 |
6.4 成矿流体来源 |
6.5 成矿物质来源 |
6.5.1 S同位素示踪 |
6.5.2 C同位素示踪 |
6.5.3 Re同位素示踪 |
第七章 成矿时代及成矿作用 |
7.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
7.2 测试结果 |
7.2.1 辉钼矿Re–Os定年 |
7.2.2 白云母40Ar–39Ar定年 |
7.3 小白石头矿床成矿时代 |
7.4 区域成矿时代对比研究 |
7.5 钨钼共生 |
7.6 成矿作用 |
第八章 区域矿床对比研究 |
8.1 与东天山-北山三叠纪矿床对比研究 |
8.2 与华南侏罗纪钨矿床对比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情况 |
(4)新疆东天山白山钼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钼矿床研究现状 |
1.2.2 斑岩型钼矿 |
1.2.3 石英脉型钼矿 |
1.2.4 白山钼矿 |
1.3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
1.5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质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围岩类型和围岩蚀变 |
3.2 矿体特征 |
第四章 岩浆岩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4.1 岩石学特征 |
4.2 主微量元素 |
4.3 锆石U-Pb年代学 |
4.4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 |
5.1 样品选择和分析方法 |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5.4 成矿压力和深度估算 |
第六章 稳定同位素 |
6.1 H、O同位素 |
6.2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 |
第七章 讨论 |
7.1 岩体侵位年龄 |
7.2 成矿构造背景 |
7.3 成矿流体性质 |
7.4 成矿物质来源 |
7.4.1 成矿流体来源 |
7.4.2 成矿物质来源 |
7.5 矿床成矿机制 |
7.6 白山钼矿与石英脉型钼矿和斑岩型钼矿的异同及其矿床类型 |
第八章 结论 |
8.1 获得的主要成果 |
8.2 现存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5)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 |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藏南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扎西康矿集区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
1.4.1 论文结构 |
1.4.2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与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2.1 古生界(Pz) |
2.2.2 三叠系(T) |
2.2.3 侏罗系(J)—白垩系(K)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2.3.1 断裂构造 |
2.3.2 褶皱构造 |
2.3.3 穹窿构造 |
2.4 区域岩浆作用 |
2.4.1 白垩纪岩浆岩 |
2.4.2 渐新世岩浆岩 |
2.4.3 中新世岩浆岩 |
2.5 区域变质作用 |
2.6 区域矿产 |
第3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明赛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3.1.3 Au的赋存状态 |
3.2 姐纳各普金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Au的赋存状态 |
3.3 马扎拉金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体地质特征 |
3.3.3 Au的赋存状态 |
3.4 小结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流体包裹体 |
4.1.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成分特征 |
4.1.3 均一温度、盐度与密度 |
4.1.4 成矿压力与深度 |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
4.2.2 H-O同位素组成 |
4.2.3 He-Ar同位素组成 |
4.2.4 S-(Pb)同位素组成 |
4.3 讨论 |
4.3.1 成矿流体特征 |
4.3.2 成矿流体来源 |
4.3.3 成矿物质来源 |
4.4 小结 |
第5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 |
5.1 成矿年代学 |
5.1.1 明赛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
5.1.2 姐纳各普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
5.1.3 马扎拉金矿床成矿年龄限定 |
5.2 控矿要素 |
5.2.1 地层与成矿 |
5.2.2 构造与成矿 |
5.2.3 岩浆活动与成矿 |
5.3 矿床成因 |
5.3.1 热液金矿床的分类 |
5.3.2 矿床成因 |
5.4 成矿动力学背景 |
5.5 成矿模式 |
5.5.1 成矿流体的形成 |
5.5.2 金迁移的介质 |
5.5.3 金迁移的驱动力及机制 |
5.5.4 金的沉淀机制 |
第6章 区域对比与找矿潜力分析 |
6.1 与藏南典型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 |
6.1.1 成矿动力学背景 |
6.1.2 控矿构造 |
6.1.3 矿床地球化学 |
6.2 矿集区找矿潜力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东天山哈密地区红石梁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自然地理概况 |
1.3 研究区及其区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实物工作量 |
1.6 研究进展与成果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地质构造演化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床和矿体特征 |
3.3 矿石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 |
3.4 围岩蚀变 |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方法 |
4.1.1 选取采集样品 |
4.1.2 流体包裹体测试方法 |
4.1.3 H-O同位素测试方法 |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1 岩相学特征 |
4.2.2 物理化学特征 |
4.2.3 流体包裹体物质组成 |
4.3 成矿流体H-O同位素分析 |
第5章 同位素测年和成岩成矿时限 |
5.1 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
5.2 成岩时代 |
5.2.1 头苏泉组火山岩类成岩时代 |
5.2.2 岩浆岩体成岩时代 |
5.3 小结 |
第6章 赋矿围岩和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6.1 测试方法 |
6.2 研究区头苏泉组火山岩 |
6.2.1 火山岩岩相学特征 |
6.2.2 头苏泉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6.3 研究区石炭纪侵入岩 |
6.3.1 侵入岩岩相学特征 |
6.3.2 石炭纪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
6.4 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7章 矿床成因 |
7.1 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 |
7.1.1 成矿流体性质 |
7.1.2 成矿物质来源 |
7.2 成矿机制 |
7.3 成岩成矿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
7.4 矿床成因分析 |
7.5 成矿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交通位置 |
1.2.2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
1.3 工作区调研程度和金矿研究现状 |
1.3.1 工作区调研工作程度 |
1.3.2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现状 |
1.3.3 东天山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野外调研情况及主要工作量 |
1.6 研究进展与成果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阿齐山一雅满山地层小区 |
2.2.2 卡瓦布拉克地层小区 |
2.3 区域构造 |
2.3.1 断裂 |
2.3.2 褶皱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变质岩 |
2.6 区域构造演化史 |
2.6.1 早古生代及其以前阶段 |
2.6.2 古生代阶段 |
2.6.3 中生代及其以后阶段 |
2.7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岩浆岩 |
3.1.3 矿区构造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化带与矿体地质特征 |
3.2.2 黑山金矿区激电测深剖面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四章 矿床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 石英脉样品采集及其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3 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
4.3.1 均一温度 |
4.3.2 冰点温度及盐度 |
4.4 流体包裹体的密度 |
4.5 捕获压力及深度 |
4.6 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
4.7 流体演化趋势 |
4.8 小结 |
第五章 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探讨 |
5.1 Pb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
5.1.1 Pb同位素测试对象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
5.1.2 Pb同位素组成特征 |
5.1.3 Pb同位素示踪及成矿物质来源 |
5.1.4 黑山金矿与马庄山金矿Pb同位素特征对比 |
5.2 黑山金矿区化探异常分析 |
5.3 黑山金矿矿床成因 |
5.3.1 成矿地质条件 |
5.3.2 成矿地质体 |
5.3.3 控矿构造特征 |
5.3.4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结论及问题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1.1 研究现状 |
1.1.2 存在问题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实验测试方法 |
1.4.1 全岩主微量、稀土元素 |
1.4.2 锆石LA-ICP-MSU-Pb定年 |
1.4.3 锆石Lu-Hf同位素 |
1.4.4 全岩Sr-Nd同位素 |
1.4.5 流体包裹体 |
1.4.6 H-O同位素 |
1.4.7 S同位素 |
1.4.8 Pb同位素 |
1.4.9 电子探针 |
1.4.10 Rc-Os同位素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6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3 成矿带岩浆作用 |
3.1 样品概况 |
3.2 岩石学特征 |
3.3 年代学特征 |
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1 主量元素 |
3.4.2 微量、稀土元素 |
3.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3.5.1 Sr-Nd同位素 |
3.5.2 Lu-Hf同位素 |
3.6 岩浆岩成因 |
3.6.1 岩石性质 |
3.6.2 岩浆来源 |
3.6.3 构造环境 |
4 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4.1 马庄山金矿床 |
4.1.1 矿区地质 |
4.1.2 矿体与矿石特征 |
4.1.3 围岩蚀变和成矿阶段 |
4.1.4 流体包裹体 |
4.1.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1.6 成矿过程 |
4.2 修翁哈拉金矿床 |
4.2.1 矿区地质 |
4.2.2 矿体与矿石特征 |
4.2.3 围岩蚀变和成矿阶段 |
4.2.4 流体包裹体 |
4.2.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2.6 成矿过程 |
4.3 南金山金矿床 |
4.3.1 矿区地质 |
4.3.2 矿体与矿石特征 |
4.3.3 围岩蚀变 |
4.3.4 流体包裹体 |
4.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3.6 成矿过程 |
5 岩浆与成矿作用 |
5.1 成矿规律 |
5.1.1 赋矿围岩 |
5.1.2 矿物组构 |
5.1.3 围岩蚀变 |
5.1.4 成矿流体 |
5.1.5 成矿物质来源 |
5.1.6 成矿时空背景 |
5.2 构造背景 |
5.3 矿床成因类型 |
5.4 成矿过程 |
5.5 隆升剥蚀情况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东天山-北山地区小狐狸山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斑岩型钼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1 矿床分类 |
1.2.2 成矿岩浆岩 |
1.2.3 构造背景 |
1.2.4 热液蚀变与矿化特征 |
1.2.5 钼的成矿机制 |
1.3 我国钼矿床的时空分布 |
1.4 东天山-北山研究现状 |
1.4.1 大地构造背景 |
1.4.2 成岩成矿作用 |
1.4.3 小狐狸山钼矿床研究现状 |
1.5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6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7 论文主要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区域矿产 |
2.2 小狐狸山钼矿床 |
2.2.1 矿区地质特征 |
2.2.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三章 成矿岩浆岩 |
3.1 地质特征 |
3.2 火山岩 |
3.2.1 岩相学特征 |
3.2.2 分析测试 |
3.2.3 岩石成因与成岩背景 |
3.3 侵入岩 |
3.3.1 岩相学特征 |
3.3.2 分析测试 |
3.3.3 岩石成因与成岩背景 |
第四章 矿床成因 |
4.1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期次 |
4.2 辉钼矿矿物学研究 |
4.2.1 SEM分析 |
4.2.2 辉钼矿粉晶衍射 |
4.3 成矿流体 |
4.4 成矿模式 |
第五章 东天山-北山地区三叠纪钼-多金属矿床对比 |
5.1 东天山-北山三叠纪钼矿床 |
5.1.1 东戈壁钼矿床 |
5.1.2 白山钼矿床 |
5.1.3 花黑滩钼矿床 |
5.1.4 东天山-北山三叠纪钼矿床对比 |
5.2 天山-北山含钼-多金属矿床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甘肃霍勒扎德盖金矿床黄铁矿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工作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工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地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与矿床地质 |
3.1 矿区地质 |
3.2 矿体产出特征 |
3.3 矿石特征及组构 |
3.4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划分 |
第4章 黄铁矿特征 |
4.1 类型与结构 |
4.2 微量元素LA-ICP-MS原位测试结果 |
4.3 微量元素相关性 |
4.4 热电性研究 |
第5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0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成分 |
5.2 流体包裹体热力学参数 |
5.3 流体压力与深度计算 |
第6章 讨论 |
6.1 黄铁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
6.2 黄铁矿成因 |
6.3 流体来源与演化 |
6.4 矿床成因及找矿潜力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东天山金窝子石英脉金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姐纳各普金矿床成因:黄铁矿He-Ar及原位S同位素约束[J]. 李洪梁,李光明,张志,张林奎,董随亮,卿成实,李应栩. 地球科学, 2021
- [2]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D]. 夏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宁.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
- [4]新疆东天山白山钼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 袁轶. 西北大学, 2020(02)
- [5]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洪梁.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6]东天山哈密地区红石梁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马全良. 长安大学, 2020(06)
- [7]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D]. 张红涛. 长安大学, 2020(06)
- [8]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D]. 王琦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东天山-北山地区小狐狸山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研究[D]. 位鸥祥.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10]甘肃霍勒扎德盖金矿床黄铁矿和流体包裹体研究[D]. 张蕾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