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前叶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观察

垂体前叶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观察

一、脑垂体前叶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霞,谢瑞峰,胡延涛,刘新生[1](2021)在《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对不同分级脑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不同分级脑垂体瘤患者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的成像特点,并分析经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特点鉴别诊断不同分级脑垂体瘤的价值。方法选取治疗的41例脑垂体瘤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记录并比较患者病灶区及对侧正常区的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脑血流量(CBF)、脑容流量(CBV)、血管通透性(PMB)];依据不同分级将患者分为一至五级5组,对比不同分级脑垂体瘤与正常区域的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检验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分别对不同分级脑垂体瘤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灶区CBF、CBV及PMB值均大于对侧正常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纳入的41例脑垂体瘤患者中,一级至五级脑垂体瘤患者分别有10、8、11、9、3例;六组中,五级脑垂体瘤CBF、CBV及PMB值最大,其次为三、四级脑垂体瘤,对侧正常区CBF、CBV及PMB值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诊断不同分级脑垂体瘤的AUC均>0.80,诊断价值较理想,且以联合诊断五级脑垂体瘤价值最高。结论不同分级脑垂体瘤的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特点各异,临床可经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所得参数鉴别不同分级脑垂体瘤,以提高分级诊断的准确率。

谭维康[2](2021)在《MiR-135a-3p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增殖及迁移行为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 PA)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之一,依据内分泌功能分为两大类:功能性垂体腺瘤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无功能性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 NFPAs)约占所有PA的一半。大部分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生物学特性偏向良性,对周围组织结构无侵袭浸润,小部分NFPA在生物学特征有恶性肿瘤的偏向,侵袭性垂体腺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IPA)表现为肿瘤向鞍上、鞍旁及鞍底浸润性生长,破坏鞍底蝶窦顶壁骨,侵入海绵窦和蝶窦内,包绕颈内动脉等。由于侵袭性垂体瘤生长边界不清的特点,手术全切困难,术后复发率高,NFPA其侵袭性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并与患者预后高度相关。Micro RNA是短片段(19~25个核苷酸,miRNA)非编码RNA,在许多生理生化的调节过程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包括细胞分化、个体发育、肿瘤的迁移侵袭等。异常的miR-135a-3p表达谱是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区别之一,提示在肿瘤形成和进展miR-135a-3p扮演了重要角色。现有研究发现,miR-135a-3p的表达在各种神经系统肿瘤组织或细胞中失衡,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也受其影响。然而,在现有文献中尚未有研究阐明miR-135a-3p在PA组织中的表达以及miR-135a-3p对PA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节作用。目的:通过检测肿瘤组织标本明确miR-135a-3p在侵袭性与非侵袭性NFPA中的表达差异,通过进一步研究设计细胞实验,探索miR-135a-3p在NFPA中增殖及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作用机制,寻找下游靶点。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20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垂体瘤手术患者50例NFPA组织标本(侵袭性、非侵袭性各25例)检测组织标本中的miR-135a-3p相对表达量,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培育正常大鼠垂体瘤细胞株,随机分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转染miR-135a-3p NC和miR-135a-3p inhibitor,检测miR-135a-3p的表达、垂体瘤细胞增殖能力、垂体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检索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寻找miR-135a-3p下游靶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靶基因与miRNA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检测miRNA靶基因表达。结果:结果显示,在侵袭性NFPA标本中miR-135a-3p表达量显着高于非侵袭性NFPA组;转染miR-135a-3p inhibitor后垂体瘤细胞株的细胞增殖能力较阴性对照组下降;miR-135a-3p inhibitor组垂体瘤细胞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细胞迁移能力下降。预测miR-135a-3p下游靶基因之一:BAK1;敲低miR-135a-3p水平促进BAK1的表达。结论:MiR-135a-3p在侵袭性NFPA中较非侵袭性NFPA明显高表达;敲低MMQ、GH3肿瘤细胞中miR-135a-3p水平,可以明显抑制垂体瘤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BAK1是miR-135a-3p下游靶基因之一;敲低MiR-135a-3p水平能够促进MMQ、GH3细胞中BAK1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有待揭示BAK1与垂体腺瘤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关系。

阿迪莱·艾力[3](2021)在《羊生长激素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文中认为

朱文倩[4](2021)在《牛睾丸组织冻存体系的优化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睾丸组织冷冻保存作为雄性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为生殖细胞保存、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及未成年雄性辅助生殖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啮齿类睾丸组织冻存体系及体外生精的研究已取得显着进展,但牛等大家畜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睾丸组织结构复杂,各类细胞的大小、低温耐受能力、膜渗透压等均存在差异,冻存-复苏过程中睾丸组织和细胞的生理活性一般会显着降低。因此,现有的睾丸组织冻存体系仍需完善,特别是在牛等大家畜方面。基于前期基础,本研究探索了海藻糖对牛睾丸组织冻存的适宜浓度,优化了冷冻体系及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培养体系,进而应用于冻存复苏后睾丸组织的体外培养、移植及透射电镜样品制备,通过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和细胞培养,鉴定分析了新型间质细胞——特络细胞(Telocytes,TCs)的形态特征、定位分布及生物学特性,评估了复苏后组织的活性及生精上皮发育能力。冻存体系优化结果显示,冻存液(freezing medium,FM)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海藻糖对牛睾丸组织长期低温保存(6个月)具有显着影响。采用含10%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10%血清替代物(Knockout serum replacement,KSR)和20%海藻糖的FM5,结合非程控慢速冷冻(uncontrolled slow freezing,USF)程序,对牛睾丸组织冻存的效果较好。与其它浓度海藻糖添加组(FM1-FM4,FM6)+USF体系相比,FM5组睾丸组织复苏后结构完整、生精细胞排列规则、细胞凋亡率低且存活率高,利于UCHL1(SSCs标记)阳性SSCs的保存。因此,后续实验均采用FM5组冻存的组织。在此基础上,分离获得成年牛生精上皮细胞悬液,差速贴壁以富集SSCs,探讨了牛SSCs在自体睾丸细胞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MEF)饲养层共培养体系中的差异。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自体睾丸细胞共培养体系可维持其多能性基因(Sox2,Pou5f1)、SSCs标记基因(Gfrα-1,Uchl1)的高水平表达,产生较多SSCs克隆。这表明该体系更有利于牛SSCs体外培养。在复苏后睾丸组织培养方面,以琼脂凝胶为支撑,通过凝胶底部吸收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将待培养组织置于气液界面上,维持和促进未成熟睾丸组织发育的方法已在啮齿类和人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基于前人的研究,本实验比较了复苏后犊牛睾丸组织在有、无琼脂凝胶培养条件下体外发育的差异。培养18、27 d后分析显示,与贴壁培养相比,琼脂凝胶培养法有利于维持睾丸组织结构和生精上皮的发育,可显着降低细胞凋亡,上调睾丸组织中SSCs标记(Gfrα-1,Uchl1)、减数分裂标记(Sycp3)、成熟精子标记(Crisp1)及体细胞标记(Star,Sox9,Acta2)基因的表达,促进生精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发育。我们还观察到,贴壁培养组织的周围迁移出大量有狭窄-膨大节段交替形成的念珠样长突起的TCs样细胞,此类细胞表达特异性标记分子CD34、VIM、PDGFRα,具有TCs的典型特征。因冻存-复苏组织的细胞活性与其良好的微细结构保持有密切关系,为检验复苏后牛睾丸组织微细结构的完整性,本研究制备了透射电镜样品以观察超微结构,进而探明上述TCs在牛睾丸组织中的定位分布及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成年牛和犊牛睾丸组织超微结构完好,TCs均位于曲细精管基膜和管周肌样细胞(peritubular myoid cell,PMC)外侧,胞体较小,呈椭圆形或三角形,有2-3条细长的节结状突起(telopodes,Tps),可与同类细胞或其他类型细胞相互连接,在间质内形成复杂的3D网络;其核内异染色质多,核外胞质少,内有线粒体等细胞器。睾丸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上述超微结构观察一致,成年牛及犊牛的TCs特异性标记分子CD34主要分布在曲细精管基膜外侧。表明TCs主要位于间质中,这为进一步了解牛睾丸生理结构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评估冻存-复苏后犊牛睾丸组织的活性及其生精上皮的发育分化能力,本研究还将其进行了小鼠背部皮下异种移植实验。结果显示,牛睾丸组织移植28天后,保留了曲细精管样结构;生精细胞在相关基因水平启动分化机制,与正常30日龄的牛睾丸发育状态基本保持一致。这表明移植的组织确有活性,其生精上皮和间质组织有一定的发育分化能力。综上,本研究筛选建立了添加20%海藻糖的牛睾丸组织冻存优化体系FM5+USF,确证自体睾丸细胞共培养体系对牛SSCs短期培养更为适宜,琼脂凝胶法有利于睾丸组织培养,冻存-复苏的组织移植后可存活发育,证实睾丸冷冻技术联合组织培养及移植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同时也明确了TCs在牛睾丸中的存在和分布特征,为进一步了解大型经济动物的睾丸生理结构,保存雄性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陈艳婷[5](2021)在《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采用针刺治疗PMOP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对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GH/IGF-1轴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以期为PMOP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思路。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岭南陈氏针法与西药治疗PMOP的疗效,并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采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试验组为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为西药治疗PMO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Revman 5.3对各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的评价运用失安全系数(Nfs0.05)。2.开展回顾性研究,收集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研究的238例患者按照骨密度检查参数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骨量正常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①临床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子女个数;②合并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慢性胃肠炎及恶性肿瘤;③骨密度(BMD):腰椎(L1-4)BMD、左股骨颈BMD、左股骨颈上端BMD;④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球比(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钙(Ca)、血磷(P);⑤骨质疏松四项: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⑥性激素六项: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孕激素(P)、睾酮(T);⑦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⑧维生素D。并对GH及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骨量不同水平(1=骨量正常,2=骨量减少,3=骨质疏松)为反应变量,三组间比较有差异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的指标,分析GH、IGF-1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程度,为临床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PMOP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元素片口服,其中针刺组患者给予岭南陈氏针法治疗,针刺处方为: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个观察周期,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的变化、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共纳入10项研究,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1)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针刺治疗组在提高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股骨大转子骨矿含量方面,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在改善PMOP患者血清E2、ALP、Ca、P、IGF-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临床有效率为效应量的失安全系数(Nfs0.05)检验值为36.8631。2.回顾性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238例,按照骨密度T值将纳入的病例分为三组:骨质疏松组63例、骨量低下组108例、正常组67例。(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发现:三组间年龄、体重、BMI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高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体重及BMI低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血清ALP、P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ALP水平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血P水平低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性激素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E2、FS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PRL、L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正常组E2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骨质疏松组FSH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骨质疏松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组间比较发现三组间PINP、β-CTX、O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骨质疏松组PINP、β-CTX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OC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纳入研究人群的GH、IGF-1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GH、IGF-1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发现正常组GH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F-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纳入研究人群各部位BM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 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各部位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纳入研究对象血清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GF-1与腰椎(L1~4)BMD呈正相关(r=0.200,P<0.05),GH与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 0.372、0.249、0.276,P<0.05);(9)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90,95%CI:1.036~1.146,P=0.001)和β-CTX(OR=3.222,95%(CI:1.196~8.680,P=0.02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51,95%(CI:0.236~0.918,P=0.000)、E2(OR=0.998,95%CI:0.002~0.995,P=0.044)、磷(OR=0.121,95%CI:0.031~0.462,P=0.002)、GH(OR=0.047,95%CI:0.016~0.137,P=0.000)、IGF-1(OR=0.989,95%CI:0.819~0.998,P=0.014)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3.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共脱落7例。其中针刺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样本量为针刺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孕次、产次、病程)、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有效率比较,针刺组有效率为83.87%,显着高于对照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GH、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H、IGF-1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血清GH、IGF-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GH、IGF-1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E2、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E2水平提高,血清FSH、L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L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E2、FSH、LH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 PINP、β-CTX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12周后血清PINP、β-CTX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PINP、β-CT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均有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进行了 4个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针刺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4周后,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8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在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针刺组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局部血肿,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1.针刺治疗PMOP安全有效,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BMD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单纯针刺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高质量证据加以验证。2.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BMI、血清性激素、骨代谢、GH/IGF-1轴相关,年龄与β-CTX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E2、P(磷)、GH、IGF-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GH/IGF-1轴在PMO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早期发现与治疗PMOP提供了依据及新的思路。3.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疗效确切,可改善PMOP患者的中医症候、生活质量、血清IGF-1、GH、PINP、β-CTX、LH、FSH、E2代谢水平,考虑其治疗作用与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骨代谢及GH/IGF-1轴的调节相关。这为临床推广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丰富了针刺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研究。

冯天雨[6](2021)在《白藜芦醇对奶山羊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精原干细胞(SSCs)位于雄性动物睾丸曲细精管的基底膜,是唯一能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成体干细胞。SSCs既能自我更新以维持干细胞池的稳定,又能分化参与精子发生,因而SSCs的研究对于了解雄性生殖细胞的分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转基因动物生产和男性不育症治疗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细胞的冷冻保存能够保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保障细胞的长期供应,而SSCs冷冻保存是保存优质未成熟雄性奶山羊生殖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冷冻-解冻过程会增加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引起SSCs氧化应激,并导致细胞凋亡,降低冻后细胞活力,因而SSCs冷冻保存过程中所受的氧化损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和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神经保护、心血管疾病防治等作用。目前对于家畜SSCs冷冻保存的研究较少,且尚未有白藜芦醇对SSCs冷冻保存效果方面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首先对不同年龄奶山羊的睾丸进行切片观察和蛋白检测,以确定SSCs的表达情况,再通过两步酶消化和差速贴壁从奶山羊睾丸分离和纯化SSCs;其次用含有不同浓度白藜芦醇的冷冻保存液重悬SSCs并利用液氮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解冻后检测SSCs活力,筛选最适白藜芦醇浓度;最后通过试剂盒检测、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透射电镜等方法探究冷冻-解冻细胞的抗氧化、抗凋亡以及AMPK激活情况,初步揭示白藜芦醇对奶山羊SSCs冷冻保存的保护机制。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月龄(15日龄、1月龄、3月龄、6月龄、10月龄)奶山羊睾丸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PGP9.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随着奶山羊年龄的增长,曲细精管直径变大,睾丸细胞种类增加,精原细胞总量增多但所占比例下降。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日龄(15、30、45、60、75、90、180日龄)奶山羊睾丸中PGP9.5和THY1的蛋白表达量显示,60日龄前的奶山羊睾丸中精原细胞含量显着高于75日龄后(P<0.05),适合用于提取SSCs。2.通过机械分离和两步酶消化分离睾丸细胞,再经差速贴壁纯化收集奶山羊SSCs。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显示,纯化后的细胞高表达分子标记GFRα1、PLZF、PGP9.5和THY1,表示本研究方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SSCs。3.在冷冻保存液中添加不同浓度(0、0.1、1、10、100μmol/L)白藜芦醇,使用缓慢冷冻法保存奶山羊SSCs,37℃解冻后对细胞的活力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利用CCK-8和台盼蓝染色检测SSCs活力,结果显示当白藜芦醇浓度为10μmol/L时冻后细胞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冷冻保存液中添加白藜芦醇显着提高了冷冻-解冻后SSCs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线粒体膜电位和抗氧化酶(SOD、CAT和GSH-Px)活性(P<0.05),同时显着降低了细胞内ROS水平和丙二醛(MDA)含量(P<0.05),其中10μmol/L白藜芦醇组SSCs的抗氧化效果显着优于其他试验组(P<0.05),而ROS水平和MDA含量与100μmol/L组差异不显着(P>0.05)。4.选取对照组和10μmol/L白藜芦醇处理组进一步探究白藜芦醇在冷冻-解冻过程中保护SSCs的机制。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白藜芦醇组中SSCs的凋亡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白藜芦醇可极显着抑制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并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1);抑制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至细胞质,从而减少caspase 3和caspase 9的表达(P<0.05)。此外,白藜芦醇可激活细胞AMPK磷酸化,且此种作用可被AMPK抑制剂Compound C部分抵消。透射电镜对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显示,冷冻保存液中白藜芦醇的添加显着降低了冷冻-解冻后SSCs的线粒体肿胀空泡化、膜起泡以及核变的比例(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冷冻保存液中添加白藜芦醇能够有效提高冷冻-解冻后奶山羊SSCs的质量,且其最适浓度为10μmol/L。白藜芦醇通过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线粒体途径凋亡,并且激活生物能量代谢调节关键因子AMPK磷酸化,从而在冷冻-解冻过程中减少损伤,发挥保护SSCs的作用。

张迪[7](2020)在《束丝藻毒素对雄性斑马鱼肝免疫、脑镇痛及生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某些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华。其中以水华束丝藻为优势种的蓝藻水华因其分泌的束丝藻毒素具有强烈麻痹效应、毒性强和致毒快等特点而引起高度关注。为探究该毒素的药用活性、毒性及其机理,本文以斑马鱼为受试动物,通过腹腔注射低、高剂量束丝藻毒素,以乙酸溶液为对照,在处理后的24小时内的不同时间点(0、1、3、6、9、12和24小时),速取鱼精巢、脑和肝脏进行处理,利用立体显微观察肝脏形态变化,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精巢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变化;据此,利用ELISA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研究三种器官的相关指标在生理水平响应,再通过q RT-PCR方法,进一步研究这些生理指标的m RNA转录水平的应答,以上研究结果将揭示该毒素对斑马鱼的生殖功能、肝免疫、脑镇痛的活性、毒性及其机制,为束丝藻毒素的药物研发和解毒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结果如下:1.束丝藻毒素或PSP先后诱导了斑马鱼肝脏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IL-8促炎效应和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的抗炎响应,进而引起肝充血和肝脏指数(HSI)增加的改变。这些变化是由该毒素引起鱼肝脏中的m RNA转录表达改变所致。斑马鱼肝充血和HSI变化、TNF-α、IL-1β、IL-6、IL-8、IL-10和TGF-β等炎症和抗炎指标均可作为研究检测自然水体该水华及其毒素的重要标志物。2.对斑马鱼脑疼痛信号变化的研究表明,束丝藻毒素使脑组织P物质(Substance P,SP)和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含量上升,其m RNA转录变化表明了分子水平的响应。毒素使脑组织谷氨酸(Glutamate,Glu)和组织胺(Histamine,His)的生理水平及其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1,m Glu R1)和H1型组胺受体(Histamine receptor h1,Hrh1)受体的m RNA转录水平受抑制。受体的m RNA转录下调可能是由Glu和His下降所致。这表明束丝藻毒素能通过降低Glu水平而抑制疼痛兴奋的传导,上调P物质和β-EP发挥镇痛作用,而His的表达抑制表明毒素并不通过K+通道发挥镇痛作用。这些研究对于深入揭示该毒素镇痛和麻痹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毒素的药物研发提供基础。3.斑马鱼生殖功能对束丝藻毒素的响应研究发现,毒素造成下丘脑和脑垂体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n RHR)与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下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 RH)与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的上调以期维持下丘脑与脑垂体组织中的生殖激素平衡。脑垂体激素作用于精巢,引起精巢的卵泡刺激素受体(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黄体生成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与活化素B(Activin-B,ACV-B)和类固醇激素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 AR)含量上升。表明,FSH与FSHR结合充分发挥FSH作用。鉴于以上结果,进一步对精巢组织中的类固醇激素及激素合成酶的研究发现,精巢组织的17α-羟化酶(Cytochrome P450 17A1,CYP17A1)的转录下调导致了17羟-孕烯醇酮(17OH-pregnenolone,17OH-PREG)和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的合成减少,而使其他类固醇激素包括孕烯醇酮(pregnenolone,PREG),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ASD),睾酮(Testosterone,T),11-酮基睾酮(11-Ketotestosterone,11-KT),17a,20b-双羟孕酮(17a,20b-dihydroxyprogesterone,17a,20b-DHP)合成增加,并进而刺激相关合成酶包括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ytochrome P450 11A1,CYP11A1),3β-羟基类固醇合成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17β-羟基类固醇合成酶(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7β-HSD3),11β-羟基类固醇合成酶(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1β-HSD2),20β-羟基类固醇合成酶(20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20β-HSD)的转录上调。这些变化造成精巢组织的激素分泌紊乱,各级生精细胞发育不协调,精子细胞变态能力下降,精子数量减少,组织结构疏松,出现水肿与空泡化等病理性损伤。这可能是生殖活性受到影响的重要机制。

季佳佳[8](2011)在《CS2致男(雄)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机制初探及NO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二硫化碳(Carbon disulfide, CS2)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溶剂,主要用于橡胶的硫化、谷物蒸熏、石蜡、石油的精炼以及粘胶纤维的制造等。CS2为多系统毒物,其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视觉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影响已有报道。CS2对男(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性功能由亢进到减退,精子数减少,活力下降和畸形精子数增多等。本实验室在前期的动物实验中发现,CS2可引起雄性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导致雄性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 axis, HPGA)功能紊乱。性激素的分泌主要受HPGA的调节,通过一系列正反馈及负反馈作用来调节激素的分泌,使外周血激素的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对维持生殖系统脏器发育、生殖功能及第二性征具有重要作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兼有第二信使、神经递质和效应分子等多种生理功能的生物信号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NO广泛分布于男性生殖系统的各个器官,对生殖的调节作用具有双重性。研究表明,NO参与了整个HPGA的平衡调节,NO合成的多寡是机体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的重要步骤。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CS2可造成雄性大鼠睾丸组织的氧化损伤,导致睾丸组织中NO含量、总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和诱导型NOS(iNOS)活力下降,因而推测,NO可能在CS2导致的HPGA功能紊乱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CS2对男(雄)性HPGA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其具体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目以CS2为受试物,以HPGA为研究对象,将职业人群调查、整体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培养相结合,探讨CS2对男(雄)性HPGA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探讨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和总NOS抑制剂N-甲基-L-精氨酸(NG-Monomethyl-L-arginine,L-NMMA)的干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NO对生殖内分泌的作用,丰富对CS2致男(雄)性生殖损伤分子机制的认识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CS2职业接触人群调查研究一、CS2职业暴露对男工性功能和生殖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CS2对接触男工性功能及生殖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76名CS2暴露男工和126名非CS2暴露男工的基本情况、性功能及其配偶生殖结局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性功能调查结果显示,CS2暴露组男工性生活和谐比例及性生活频度降低,性生活厌恶感增加(P<0.05);各组间男工妻子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殖结局调查结果表明,混合组(夫妻双方均接触CS2)的自然流产率与单纯组(只有男工接触CS2而其妻子不接触)和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混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子代低出生体重发生比例增高(P<0.05),子代智力发育及生长发育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S2职业暴露可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和不良生殖结局,但对子代的智力和生长发育影响不明显。二、CS2职业暴露对男工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目的:探讨CS2对职业接触男工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工龄、文化程度、生活条件等基本情况相似的CS2暴露男工63名和非CS2暴露男工69名,对其血清GnRH、FSH、LH和T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工龄2~8年的CS2暴露组男工,血清T和L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工龄8年以上的CS2暴露组男工,血清T、FSH、GnR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职业接触CS2可导致男性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血清LH水平首先发生改变,可作为反映CS2生殖损伤的早期指标。第二部分CS2对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超微病理结构的影响以及NO的干预作用目的:探讨CS2对雄性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超微病理结构的影响及NO的干预作用。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以不同浓度CS2(0、50、250、1250 mg/m3)静式吸入染毒,共10周,另设CS2(1250 mg/m3)+SNP(5mg/kg)和CS2(1250 mg/m3)+L-NMMA(2mg/kg)干预组,SNP和L-NMMA从动物染毒结束前10 d开始腹腔注射,1次/d。染毒结束后,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下丘脑、垂体和睾丸组织超微病理结构的改变。结果:CS2染毒可造成下丘脑神经元、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和睾丸支持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NO供体对CS2引起的下丘脑、垂体、睾丸组织的损伤具有拮抗作用,而NOS抑制剂则进一步导致病变的发生。结论:CS2可造成下丘脑、垂体和睾丸组织超微病理结构的改变,NO在这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和垂体前叶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一、新生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原代培养和鉴定目的:探讨大鼠下丘脑神经元体外培养技术。方法:选用新生SD大鼠,取下丘脑组织进行单细胞原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培养细胞在体外生长的情况,并采用尼氏染色法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元进行鉴定。结果:培养3d时观察发现下丘脑神经元具有双极突起,突起较短;培养7d时神经元突起长度达到最高峰;尼氏染色可见胞质内有颗粒状的尼氏体,呈深蓝色。结论:本实验室采用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能够为开展神经内分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理想的体外实验模型。二、大鼠垂体前叶细胞体外培养和鉴定目的:探讨大鼠垂体前叶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取垂体前叶进行单细胞原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培养细胞在体外生长的情况,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对垂体前叶细胞LH和FSH分泌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垂体前叶细胞呈圆形,折光性较强,成纤维细胞生长明显,原代培养后期成纤维细胞已为主要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LH和FSH免疫阳性细胞胞浆呈棕黄色。结论:体外培养的垂体细胞中有多种细胞的生长,反复差速贴壁法能较好的去除成纤维细胞,提高垂体前叶细胞的纯度,但LH和FS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比例较低。第四部分CS2致雄性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机制的研究一、CS2对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和激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NO的干预作用目的:探讨CS2对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和激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NO的干预作用方法: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垂体前叶细胞进行染毒,共设6个染毒组,分别为对照组、3个不同浓度CS2染毒组(2.5、5.0、10.0μmol/ml CS2)、SNP干预组(10.0μmol/ml CS2+20μmol/ml SNP)和L-NMMA干预组(10.0μmol/ml CS2+50μmol/ml L-NMMA),支持细胞的6个染毒组分别为对照组、3个不同浓度CS2染毒组(1.25、2.50、5.00μmol/ml CS2)、SNP干预组(5.00μmol/ml CS2+10μmol/ml SNP)和L-NMMA干预组(5.00μmol/ml CS2+25μmol/ml L-NMMA),采用Real-time PCR对垂体前叶细胞中GnRHR mRNA和睾丸支持细胞中FSHR、ABP、INH 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垂体前叶细胞中GnRHR mRNA表达水平在10.0μmol/ml CS2染毒时显着降低(P<0.05),NOS抑制剂L-NMMA可拮抗CS2的作用,使GnRHR 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在睾丸支持细胞中,不同浓度CS2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ABP和INHα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P>0.05),5.0μmol/ml CS2染毒组FSHR和INHpb 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INHpa 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NO供体SNP干预组与5.0μmol/ml CS2染毒组比较,INHa 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ABP、FSHR、INHβa和INHβb mRNA表达水平改变均不明显(P>0.05);NOS抑制剂L-NMMA干预组与5.0μmol/ml CS2染毒组比较,ABP 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FSHR、INHα、INHβa和INHβb mRNA表达水平改变均不明显(P>0.05)。结论:CS2可抑制垂体前叶细胞中GnRHR、支持细胞中FSHR和INHβb的表达,通过抑制HPGA中多种激素和激素受体的合成,导致HPGA功能紊乱,CS2对垂体GnRHR的抑制作用与NOS活性有关。二、CS2对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垂体前叶细胞和睾丸支持细胞内cAMP/cGMP的影响以及NO的干预作用目的:探讨CS2对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垂体前叶细胞和睾丸支持细胞内cAMP/cGMP的影响以及NO的干预作用。方法:对体外培养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和垂体前叶细胞进行染毒,共设6个染毒组,分别为对照组、3个不同浓度CS2染毒组(2.5、5.0、10.0μmol/ml CS2)、SNP干预组(10.0μmol/ml CS2+20μmol/ml SNP)和L-NMMA干预组(10.0μmol/ml CS2+50μmol/ml L-NMMA),支持细胞的6个染毒组分别为对照组、3个不同浓度CS2染毒组(1.25、2.50、5.00μmol/ml CS2)、SNP干预组(5.00μmol/ml CS2+10μmol/ml SNP)和L-NMMA干预组(5.00μmol/ml CS2+25μmol/ml L-NMM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下丘脑神经元、垂体前叶细胞和睾丸支持细胞中cAMP和cGM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下丘脑神经元中,各染毒组cAMP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cGMP水平在10.0μmol/ml CS2染毒组显着降低,SNP可拮抗CS2的作用,使cGMP水平显着增高(P<0.05);垂体前叶细胞中cAMP和cGMP水平不随CS2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发生改变(P>0.05),但L-NMMA干预组与10.0μmol/ml CS2染毒组比较,细胞中cAMP和cGMP水平均显着增高(P<0.05);睾丸支持细胞中各染毒组cAMP和cGMP水平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CS2可明显降低大鼠下丘脑神经元中cGMP水平,并能被SNP拮抗,但对垂体和睾丸cAMP和cGMP没有影响,提示CS2可能通过NO-cGMP途径影响下丘脑分泌功能,而CS2对垂体和支持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则不依赖于cAMP和cGMP。

陈晓武,刘仪,毕燕会,包慧君,陈秋生[9](2010)在《中华鳖脑垂体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文中指出为了探讨中华鳖脑垂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季节性变化,采用H.E染色、三色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中华鳖脑垂体的显微结构,结合电镜对鳖脑垂体进行超微显微观察。结果发现中华鳖脑垂体同样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但是缺乏中间部。腺垂体包括结节部和远侧部,远侧部可分头叶和尾叶两部分,头叶大于尾叶,神经部很小。腺垂体中的细胞可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各类细胞的分布和形态有明显区别。免疫组化染色证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密集分布于结节部,在远侧部也有零星分布;促性腺激素(GTH)细胞和生长激素(GH)细胞数量在繁殖季节明显多于冬季。电镜下根据细胞大小、细胞核的形状和胞质中分泌颗粒特征可将腺垂体中的细胞分为GH细胞、ACTH细胞、GTH细胞、催乳激素(LTH)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细胞和嫌色细胞。在这些细胞间有明显的细胞连接。细胞形态和数量在繁殖季节和冬季有明显变化。

宋小白,潘琼,潘堂峰,秦津,黎金秀,谢莹雪,李瑞明,韩涛,杨炳壮,许典新[10](2010)在《摩杂一代水牛脑垂体前叶的超微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超薄切片对摩杂一代水牛垂体前叶的腺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五种腺细胞各有其超微结构特征:促性腺激素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为7.6~9.0μm;分泌颗粒分为明显的大小两种颗粒,且电子密度高。促甲状腺激素细胞的直径为6.0~7.5μm;分泌颗粒少而最小,且大小无显着差异,多沿质膜分布;细胞核小,多位于中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多在邻近垂体神经部的腺体前叶中,细胞核不规则,常偏向一侧,分泌颗粒常于细胞周边或一端;胞体直径为7.1~8.5μm。促生长激素细胞数量多,核大而圆,分泌颗粒多且均一,充满胞质。催乳素细胞胞体最大,直径为11.2~13.μm,数量多,核小,常偏于一侧;分泌颗粒多而大小不等,充满胞质。旨在为研究摩杂一代水牛生殖泌乳的内分泌调控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资料。

二、脑垂体前叶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垂体前叶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对不同分级脑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灶区及对侧正常区的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比较
    2.2 脑垂体瘤分级情况
    2.3 不同分级脑垂体瘤与对侧正常区的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比较
    2.4 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分别对不同分级脑垂体瘤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2)MiR-135a-3p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增殖及迁移行为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标本
        1.2 细胞系
        1.3 MiRNA及引物序列
        1.4 其他主要试剂及材料
        1.5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标本收集
        2.2 荧光定量PCR检测NFPA标本中MiR-135a-3p表达水平
        2.3 细胞培养
        2.4 细胞分组与转染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垂体瘤细胞中MiR-135a-3p表达水平
        2.6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CCK8)
        2.7 细胞迁移活性检测(Transwell)
        2.8 双荧光素酶检测靶基因的预测与验证
        2.9 Western Blot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MiR-135a-3p在NFPA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2 转染miR-135a-3p inhibitor后大鼠垂体瘤细胞中的miR-135a-3p表达情况
    3 细胞增殖试验结果(CCK8)
    4 细胞迁移实验结果(Transwell)
    5 MiR-135a-3p的靶点预测与双荧光素酶报告
    6 Western Blot检测miRNA靶基因表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R-135a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牛睾丸组织冻存体系的优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综述部分
    第1章 睾丸组织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1.1 睾丸组织冷冻保存的方法
        1.2 睾丸组织冷冻保护剂的应用
        1.3 冷冻保存对睾丸组织的影响
        1.4 结语
    第2章 睾丸组织冷冻保存技术的应用
        2.1 SSCS的分离富集
        2.2 SSCS的移植
        2.3 睾丸组织培养
        2.4 睾丸组织移植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1章 海藻糖对牛睾丸组织冷冻保存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冷冻保存犊牛睾丸组织的体外培养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冷冻保存牛睾丸组织微细结构观察及TC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冷冻保存犊牛睾丸组织的移植
        4.1 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5)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PMOP概述
    1.2 中医对PMOP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
    1.3 PMOP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2 药物治疗
    1.4 GH/IGF-1轴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第二章 针刺治疗PMOP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2.4 Meta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临床疗效
        2.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2.3.3 展望
    2.4 结论
第三章 回顾性分析影响绝经后女性骨量的相关因素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3 研究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3.2.3 三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3.2.4 三组患者性激素指标比较
        3.2.5 三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3.2.6 三组患者GH、IGF-1比较
        3.2.7 三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3.2.8 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分析
        3.2.9 绝经后女性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讨论
        3.3.1 年龄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2 BMI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3 血清ALP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4 血清P(磷)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5 血清E2、FSH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6 血清PINP、β-CTX、OC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7 血清GH、IGF-1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随机对照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4.1.3 研究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纳入病例数
        4.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2.3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4.2.4 两组患者血清GH、IGF-1比较
        4.2.5 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比较
        4.2.6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4.2.7 两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4.2.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比较
        4.2.9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4.2.10 不良事件
    4.3 讨论
        4.3.1 针法选择依据
        4.3.2 针刺处方的确立依据
        4.3.3 药物选择依据
        4.3.4 疗效分析
    4.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白藜芦醇对奶山羊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精原干细胞概述
        1.1.1 精原干细胞与精子发生
        1.1.2 精原干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1.1.3 精原干细胞的标记物
        1.1.4 精原干细胞微环境
        1.1.5 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1.2 精原干细胞的冷冻保存
        1.2.1 冷冻保存原理
        1.2.2 冷冻及解冻方法
        1.2.3 冷冻保护剂
        1.2.4 冷冻保存与氧化应激
        1.2.5 冷冻保存与细胞凋亡
        1.2.6 冷冻保存与细胞自噬
    1.3 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1.3.1 白藜芦醇的主要信号通路
        1.3.2 白藜芦醇的抗氧化作用
        1.3.3 白藜芦醇的抗凋亡作用
        1.3.4 白藜芦醇与细胞自噬
        1.3.5 白藜芦醇与AMPK
        1.3.6 白藜芦醇对细胞冷冻保存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奶山羊精原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奶山羊睾丸的HE染色
        2.3.2 奶山羊睾丸的PGP9.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3 不同日龄奶山羊睾丸中PGP9.5和THY1 蛋白的表达
        2.3.4 奶山羊SSCs的分离与纯化
        2.3.5 SSCs的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白藜芦醇对冷冻保存奶山羊精原干细胞活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白藜芦醇对冷冻保存SSCs活性的影响
        3.3.2 白藜芦醇对冷冻保存SSCs活率的影响
        3.3.3 白藜芦醇对冷冻保存SSCs T-AOC的影响
        3.3.4 白藜芦醇对冷冻保存SSCs内 ROS水平的影响
        3.3.5 白藜芦醇对冷冻保存SSCs MDA含量的影响
        3.3.6 白藜芦醇对冷冻保存SSCs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3.7 白藜芦醇对冷冻保存SSCs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白藜芦醇保护冷冻保存奶山羊精原干细胞机制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流式细胞术检测SSCs凋亡
        4.3.2 SSCs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4.3.3 SSCs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4.3.4 SSCs的 AMPK磷酸化水平
        4.3.5 SSCs的超微结构观察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束丝藻毒素对雄性斑马鱼肝免疫、脑镇痛及生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1章 绪论
    1.1 束丝藻水华及其毒素的起因
    1.2 束丝藻水华及其束丝藻毒素的研究历史
    1.3 束丝藻毒素的类型及理化性质
    1.4 束丝藻毒素的致毒机制及解毒对策
    1.5 束丝藻毒素的毒性研究
    1.6 毒物开发为药物的实验研究
    1.7 斑马鱼作为毒物及药物活性研究的优势
    1.8 毒素对斑马鱼影响的研究
    1.9 毒理实验的脏器选择
    1.10 斑马鱼脑疼痛、肝免疫、生殖递质及受体相关因子的选择
    1.1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束丝藻毒素对斑马鱼肝脏免疫因子活性和毒理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1.1 实验动物
        2.2.1.2 实验药品
        2.2.1.3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毒素的提取纯化和剂量的选择
        2.2.2.2 动物的毒素处理及肝脏样品准备
        2.2.2.3 肝脏炎症形态观察及肝脏指数的检测
        2.2.2.4 肝脏免疫因子生理水平的检测
        2.2.2.5 肝脏免疫因子mRNA表达的检测
    2.3 结果
        2.3.1 肝脏表面炎症形态的变化
        2.3.2 肝脏指数的变化
        2.3.3 肝脏免疫因子生理水平的变化
        2.3.3.1 肝脏促炎因子的生理水平变化
        2.3.3.2 肝脏抗炎因子的生理水平变化
        2.3.4 肝脏免疫因子mRNA表达的变化
        2.3.4.1 肝脏促炎因子的mRNA表达变化
        2.3.4.2 肝脏抑炎因子的mRNA表达变化
    2.4 讨论
        2.4.1 关于肝脏炎症形态与肝脏指数的变化
        2.4.2 关于肝脏促炎因子的变化
        2.4.2.1 TNF-α
        2.4.2.2 IL-1β
        2.4.2.3 IL-6
        2.4.2.4 IL-8
        2.4.3 关于肝脏抑炎因子的变化
        2.4.3.1 IL-10
        2.4.3.2 TGF-β
    2.5 小结
第3章 束丝藻毒素对斑马鱼脑疼痛信号的活性和毒理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实验动物
        3.2.1.2 实验药品
        3.2.1.3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毒素剂量的选择
        3.2.2.2 动物的毒素处理及脑组织样品准备
        3.2.2.3 脑疼痛神经信号生理水平的检测
        3.2.2.4 脑疼痛神经信号mRNA表达的检测
    3.3 结果
        3.3.1 脑疼痛神经信号生理水平的变化
        3.3.2 脑疼痛神经信号mRNA表达的变化
    3.4 讨论
        3.4.1 Glu与 m Glu R1 的响应
        3.4.2 His及 Hrh1 的响应
        3.4.3 SP响应
        3.4.4 EP响应
    3.5 小结
第4章 束丝藻毒素对斑马鱼生殖递质及其受体的活性和毒理学研究
    第一节 束丝藻毒素对斑马鱼精巢的形态结构的影响
        4.1.1 引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2.1 实验材料
        4.1.2.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
        4.1.3.1 斑马鱼精巢的显微变化
        4.1.3.2 斑马鱼精巢的超显微变化
        4.1.4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束丝藻毒素对斑马鱼精巢生殖激素及激素合成酶的影响
        4.2.1 引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2.1 实验材料
        4.2.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
        4.2.3.1 精巢生殖激素生理水平的变化
        4.1.3.2 精巢中生殖激素合成酶的mRNA表达的变化
        4.2.4 讨论
        4.2.4.1 关于精巢生殖激素生理水平的变化
        4.2.4.2 关于精巢中生殖激素合成酶的mRNA表达的变化
        4.2.5 小结
    第三节 束丝藻毒素对斑马鱼精巢生殖激素受体及调节蛋白的影响
        4.3.1 引言
        4.3.2 材料与方法
        4.3.2.1 实验材料
        4.3.2.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
        4.3.3.1 精巢生殖激素受体及调节蛋白生理水平的变化
        4.3.3.2 精巢生殖激素受体及调节蛋白mRNA表达的变化
        4.3.4 讨论
        4.3.4.1 FSHR
        4.3.4.2 LHR
        4.3.4.3 ACV-B
        4.3.4.4 St AR
        4.3.4.5 AR
        4.3.5 小结
    第四节 束丝藻毒素对斑马鱼下丘脑及脑垂体中生殖激素及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4.4.1 引言
        4.4.2 材料与方法
        4.4.2.1 实验材料
        4.4.2.2 实验方法
        4.4.3 结果
        4.4.3.1 脑中生殖相关激素及受体的生理上水平变化
        4.3.3.2 脑中生殖相关激素及受体的mRNA表达变化
        4.4.4 讨论
        4.3.4.1 GnRH
        4.3.4.2 GnRHR
        4.3.4.3 FSH
        4.3.4.4 LH
        4.4.5 小结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8)CS2致男(雄)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机制初探及NO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CS_2职业暴露人群调查研究
    一、CS_2职业暴露对男工性功能和生殖结局的影响
    二、CS_2职业暴露对男工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小结1
第二部分 CS_2对雄性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超微病理结构的影响及NO的干预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2
第三部分 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和垂体前叶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
    一、新生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原代培养和鉴定
    二、大鼠垂体前叶细胞体外培养和鉴定
    小结3
第四部分 CS_2致雄性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机制的研究
    一、CS_2对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和激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NO的干预作用
    二、CS_2对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垂体前叶细胞和睾丸支持细胞内cAMP/cGMP的影响以及NO的干预作用
    小结4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后续工作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教学、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中华鳖脑垂体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实验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组织切片的制作
        透射电子显微镜材料制样
2 结果
    2.1 垂体的显微结构
        神经垂体
        腺垂体
        嗜酸性细胞
        嗜碱性细胞
        嫌色细胞
    2.2 腺垂体的超微结构
        GH细胞
        GTH细胞
        TSH细胞
        LTH细胞
        ACTH细胞
        嫌色细胞
        嫌色细胞
3 讨论
    3.1 脊椎动物脑垂体的演化和各种细胞的组织学特征
    3.2 垂体细胞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四、脑垂体前叶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对不同分级脑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 刘玉霞,谢瑞峰,胡延涛,刘新生. 实用癌症杂志, 2021(09)
  • [2]MiR-135a-3p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增殖及迁移行为中的作用研究[D]. 谭维康. 青岛大学, 2021
  • [3]羊生长激素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D]. 阿迪莱·艾力.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牛睾丸组织冻存体系的优化及应用[D]. 朱文倩.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陈艳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6]白藜芦醇对奶山羊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D]. 冯天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束丝藻毒素对雄性斑马鱼肝免疫、脑镇痛及生殖活性研究[D]. 张迪.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8]CS2致男(雄)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机制初探及NO的干预作用[D]. 季佳佳.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9]中华鳖脑垂体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J]. 陈晓武,刘仪,毕燕会,包慧君,陈秋生. 水产学报, 2010(08)
  • [10]摩杂一代水牛脑垂体前叶的超微结构研究[A]. 宋小白,潘琼,潘堂峰,秦津,黎金秀,谢莹雪,李瑞明,韩涛,杨炳壮,许典新.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标签:;  ;  ;  ;  ;  

垂体前叶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