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宣传应维护医患双方权益(论文文献综述)
刘跃利[1](2021)在《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医患纠纷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陈璟颖[2](2020)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医患关系紧张问题研究 ——以杭州市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为例》文中提出
陈舒沁[3](2019)在《基于危机管理视角的暴力伤医事件防范和处置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医闹事件频发,每年都有轰动全国的暴力伤医恶性事件发生,恶劣的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损害了医务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严重扰乱了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同时也是对宝贵医疗资源的极大破坏,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造成恶劣的影响。医疗机构面对暴力伤医事件,缺乏系统的预防和处置机制,导致伤医问题不能得到根本长效解决。本文的研究将危机管理理论引入暴力伤医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将暴力伤医作为一个社会危机看待,基于危机管理的周期理论,提出加强医疗机构的危机管理,建立完善暴力伤医危机管理制度。以往研究大多着重于该理论在医疗纠纷方面的理论意义,缺乏实际运用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在理论基础上,选取了杭州市典型案例,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度采访,总结了该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经验,通过综合分析法,建立了系统的暴力伤医危机的预防与处理制度。本研究认为,根据危机管理周期理论,暴力伤医事件的管理应分为四个阶段,采取对应的措施:在危机潜伏期重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的提高;在危机爆发期重视危机控制和舆论引导,积极建立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动体系;在危机解决期正视自身错误与舆论监督,加强动态信息全面掌握能力,促进理性决策;在危机恢复期重视反思总结,以危机为契机,化危机为机遇,建立危机管理长效机制。
石景芬[4](2017)在《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及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由此引发扰乱医疗秩序、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呈上升趋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以纠缠、冲击医院为手段谋取私利的“医闹”现象,严重影响医患之间应有的信任和理解,不少医务人员缺乏安全感,不敢采用风险较大的医疗救治技术。医学科技日新月异、中国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已经跃升全球第二,但是医患关系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和谐稳定,反而有矛盾激化趋势。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保障。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到底有多紧张?如何量化评价?处在风暴中心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对此有何感知?社会公众如何评价我国医患关系?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既往研究大多局限于患者满意度或医护人员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近期文献有将患者、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三方满意度作为医患和谐度的主要因素进行量化研究。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未能考虑医患关系的社会背景,还存在重大缺失。本文在对我国医患关系进行文献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将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分为医方、患方和社会公众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并通过大量问卷调查样本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医、患、社会”三方满意度的医患关系和谐度指数评价模型。并用四川省内15家公立医院的分层抽样调查和全国16省社会公众的随机调查资料,实证检验了医患关系和谐度模型,测得当前医患关系和谐度指数为0.63995,医患关系处于基本和谐的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医患关系涉及到医方、患方、社会公众三方相关利益主体,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可以从这三方主体的满意度影响因素着手考虑。从“医、患、社会”三方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来看,患者满意度对医患关系的重要度最大,为0.5495,其次是社会公众满意度,权重系数为0.2638,医务人员满意度的权重系数最小,为 0.1867。从医、患、社会三方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来看,研究结果如下。将患方分为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其影响因素略有不同;门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按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感知医院价值、医护技术及态度、医院环境设施、感知医院品牌、医患沟通;住院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感知医院价值、服务质量、服务流程、资源便利、设施舒适;患者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对患者忠诚和患者抱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组织管理、感知社会责任、执业环境、工作回报和内部环境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的因素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忠诚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工作本身维度不影响职业忠诚;医务人员的离职意向受“工作本身、组织管理和感知社会责任”的影响;而感知社会责任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忠诚和离职意向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社会公众对医患关系的满意度影响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医药体制、患方评价、政府职责、医方评价、媒体报道。这五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对社会公众归因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责任在医方、患方或政府具有调节作用。根据本研究设计的医患和谐度指数(HXD)公式,在分别考量三方主体的和谐度时,我们认为对任何一方主体来说,当HXD>0.6时,其对当前医患关系满意,此时对应满意度评分应该>4.6分。本研究中患者满意度的均值为5.1509分,医务人员满意度为4.3927<4.6分,社会公众满意度为4.7234分。可见其中只有医务人员满意度略低于和谐水平。最后,本研究就如何建立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医患关系管理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对涉及医患关系的个人、群体、机构、团体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李如林[5](2017)在《全面履行检察职能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文中研究指明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齐聚江城武汉,围绕"检察工作与健康中国建设"的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最高检关于保障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广泛交流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这是检察机关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一项实际行动,对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陈王涛[6](2017)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衔接机制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对武汉市各区建立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组织实证研究基础上,分析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的衔接机制建设状况,探讨衔接机制完善程度,并探讨相应完善策略,以期为后续政策调整和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不断完善提供参考。【方法】(1)文献计量法:运用文献计量法收集整理国内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相关文献资料和政策文件,总结国外研究主要内容、统计主要研究观点。(2)统计学分析法:对探究中相关数据SPSS19.0、EXCEL 2016等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3)利益相关者分析法:从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各方进行充分分析,找出易于被各利益相关方所接受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衔接机制完善策略和建议;(4)专题座谈法:邀请专业领域内专家学者、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和医调委负责人开展专题座谈。【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的制度优势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衔接机制研究仅零星散布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对于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衔接机制的全面研究尚属空白;(2)基于文献研究和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基础,将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衔接机制的框架总结为医调委与政府、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司法部门、法院、医责险等方面的衔接。(2)武汉市医调委发展现状方面:(1)武汉市各区普遍建立专职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组织,从事医疗纠纷调解工作。截止2016年底,武汉市各区医调委共调解医疗纠纷案件2195起,其中调解成功、签署协议案件接近总调解案件的90%,调解数量逐年增加;(2)各区医调委在发展完善程度、运行保障机制和人员培训方面差距较大,且发展程度不统一;(3)人员待遇普遍较低,保障机制不健全;(3)医学相关人才缺乏;调解员工作满意度较低,最不满意原因前三位为:收入较低、职业风险高、个人事业发展不佳;(4)医疗疗纠纷的责任判定机制欠缺;(3)衔接机制研究方面:(1)与医疗机构衔接方面主要表现在纠纷处理和主动介入纠纷两方面,但主动介入纠纷量每年不超过10件;(2)卫生行政部门的衔接表现在报告机制和专家库的建立和运用,总体而言启用专家库案件不足10%;(3)与司法局衔接方面集中表现在司法局对人员培训和法律支持两方面,但由于缺乏明确培训制度,各区培训情况不统一,且存在着培训内容与调解员需求脱节等问题;(4)与法院的衔接主要有司法确认和调诉结合,每年司法确认案件仅占调解纠纷总量的比例的10%—15%之间;(5)相关衔接机制完善程度决定了医疗纠纷中能否做好责任评定工作;(6)案件受理以被动受理为主。【结论】(1)机构运行方面:(1)武汉市各区先后建立的医调委在缓和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纠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武汉市在医调委建立和发展问题上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导致各区医调委在机构建立、人员组成、调解流程、人员待遇、经费保障、运行机制、专家库的建立和使用、与法院衔接情况等方面上各不相同。(2)衔接机制建设方面:医调委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其与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衔接的广度和深度,但目前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组织多由司法部门所主导,其工作开展和成效发挥离不开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医疗机构和法院等众多部门的支持;此外,医调委的组织性质为民间第三方组织,只有完善相关衔接机制才能提高其纠纷调解的专业性,进而提高权威性和认可度。(3)存在问题分析:(1)缺乏衔接机制的顶层机制建设和制度保障;(2)各区卫计委、司法局对医调委的支持方面存在相互推诿现象;(3)衔接机制不完善使得调解的专业性不强;(3)保障机制不健全;(4)官本位思维影响了第三方调解机制作用的发挥。(4)对策建议方面:根据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只有在源头控制方面、调解过程方面、责任追究方面、调赔衔接方面、行业协会监管方面、保障机制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法律制度等方面多加完善,才能推动调解机制不断完善。
曹卉[7](2016)在《基于公共治理视角解决广州医患矛盾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人民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患者及家属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要求得到更好的服务和保障。然而,国家医疗和司法体制不健全、医疗机构自身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对医患矛盾处理手段滞后、不良媒体的负面报道等相关因素导致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殴打甚至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为处理患者投诉和医疗纠纷,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主管部门和相关医务人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医患关系紧张不仅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干扰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正常工作秩序,加重了医疗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医疗卫生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声誉,也严重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如何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维护医患双方利益,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一项严峻课题。本研究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文献整理、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问卷调查、文献研究、专家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为基础,着重从政府、社会组织、第三方调解、医院、新闻舆论等公共治理多元化框架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医患矛盾的现状,探讨影响广州市医患关系发展的根本原因,并借鉴国外缓解医患矛盾的丰富经验,对现行医患纠纷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构建广州市和谐健康的医疗环境。全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概述。第三章站在公共治理视角下阐述广州市解决医患矛盾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具体表现及原因。第四章介绍国内外处理医患关系的经验借鉴。第五章从公共治理的视角提出解决医患矛盾的对策建议。
肖颖[8](2016)在《医患关系的伦理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深化期,医患冲突、医疗纠纷等时常发生,医患关系问题值得关切!医患关系作为医疗实践活动的重要构成,直接反映了以医务工作者为代表的医疗提供方与病患之间存在的特殊人际关系。医患关系双方是否能够良性沟通、和谐相处直接决定了医疗质量、医务评价的好坏,更在深层次上对整个医疗卫生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医患关系的正常化、和谐发展应该发挥多方面的功用,它不仅依赖政府监管的执行、市场秩序的良性运行、法律部门的规范制约,还需要医方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医患双方建立互动沟通渠道、加强对病患家属的沟通与教育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管理,以防止舆论信息的不良扩散。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学术界研究成果和医患关系的实际状况,深入剖析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的表现、问题以及本质等诸多元素,提出要在医疗最大化、医疗保密、生命价值等伦理原则下,旨在推动政府职能的完善、改善医疗体制、解决医疗分配不公、引导争取舆论以及能够在制度上对医患关系予以法律支撑。并且在伦理学视角下,从医患双方的主体与对象入手,重塑医德包括树立医者仁术的精神理念、尊重知情者同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从患者角度出发,重建医疗诚信涉及加强医患相互理解与沟通、患者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医疗纠纷解决自律与他律的问题。以此促进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的良性、和谐发展。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它包括研究依据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通过简要探讨当前我国新型医患关系的表现,并对医患关系进行相关的概念界定,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此对医患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与问题阐释。第二部分为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它涉及我国医患关系的具体表现、实质及其危害等方面。第三部分为医患关系冲突的原因。它立足于制度的缺失、医德的沦丧、患者诚信的丧失、社会舆论的渲染等问题,结合社会环境因素综合分析造成我国当前医患关系冲突的原因。第四部分为处理好医患关系的伦理对策。通过医疗最大化、医疗保密、生命价值等处理医患关系冲突的伦理原则,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制度伦理下,转化政府职能以完善医疗体制、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公、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医患关系正常化提供法制保证;从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出发,树立医者仁术精神、尊重知情者同意、提高服务质量等路径重塑医德;从患者角度加强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与沟通、患者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建立解决医患关系冲突的自律与他律机制。
钱维玲[9](2016)在《医患关系事件报道中的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期,多种矛盾同时凸现,医患关系问题尤为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者自古扮演救死扶伤的社会角色,与患者之间以一种“天然盟友”的姿态所构成的和谐共存关系日益崩塌,医患相互戒备的状况致使医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病患就医成本增高,最终导致医学发展步伐延缓,患者根本利益受损,社会治安难度加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进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部分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事件时,偶失偏颇,没有起到一个正面的引导作用。由于负面事件具有天然的强势传播力,媒体的新闻报道一字一句就显得更具份量,甚至能够主导受众对事件的看法。在现今急待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背景下,媒体的舆论作用,必然受到重视。本文从媒体对医患关系事件的报道入手,基于前人的研究总结,着重探讨我国媒体对医患关系事件的报道中媒体社会责任的实现,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百度新闻”中,以关键字检索的方式抽样选取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有效样本通过六大主要类目逐一归类研究,总结出近10年我国媒体医患关系事件报道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部分缺失的形成原因。最后,针对当前我国媒体对医患关系报道过程中所存在的责任缺失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提出媒体在今后的报道过程中,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社会、媒体两个方面利益,客观公正地做好正面宣传,促使媒体更为妥当地揭示社会问题。通过多方面努力,提升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使全社会散发人文关怀的氛围,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汤立伊[10](2016)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专业性人民调解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上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调解是现代社会解决争议的重要方式。在我国,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一项具有深厚中华民族传统的法律制度,既是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基层治理、维系基层秩序的重要举措。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等特点,人民调解在化解行业、专业领域纠纷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资源和优势,提升化解行业、专业领域矛盾纠纷的能力,成为人民调解"创新完善"工作的重要课题和现实挑战。上海市在开展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过程中,以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的良性互动为原则,加强政府的指导和支持,提升调解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本文拟从上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出发,探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专业性人民调解的发展路径。
二、新闻宣传应维护医患双方权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宣传应维护医患双方权益(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危机管理视角的暴力伤医事件防范和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结构和创新点 |
1.4.1 文章结构 |
1.4.2 文章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
2.1 暴力伤医的概念 |
2.2 危机管理理论 |
2.2.1 危机的概念 |
2.2.2 危机管理的概念 |
2.2.3 危机管理的周期理论 |
2.3 暴力伤医的危机管理含义 |
3 国内暴力伤医发生机制 |
3.1 暴力伤医的诱因 |
3.1.1 患方因素 |
3.1.2 医方因素 |
3.1.3 其他因素 |
3.2 医疗纠纷法律缺陷 |
3.3 医疗责任保险现状 |
4 暴力伤医危机事件的解决现状 |
4.1 危机管理认识不足 |
4.2 预警机制建设欠缺 |
4.3 危机处理机制不全 |
4.3.1 调解机制的缺陷 |
4.3.2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陷 |
4.3.3 医生保护制度的缺陷 |
4.4 现行解决方式导致的不良后果 |
4.4.1 不利于医患关系改善 |
4.4.2 产生防御性医疗行为 |
4.4.3 不利于医学学科发展 |
5 个案视角下的暴力伤医处置分析 |
5.1 杭州市某三甲医院组织概况 |
5.2 杭州市某三甲医院暴力伤医案例 |
5.3 杭州市某三甲医院暴力伤医预防及处置措施分析 |
6 危机管理视角下暴力伤医防范处置方法 |
6.1 潜伏期:暴力伤医的危机预防 |
6.1.1 建立危机防范预警体系 |
6.1.2 完善医患沟通机制 |
6.1.3 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
6.1.4 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
6.2 爆发期:防止暴力伤医危机扩大 |
6.2.1 坚持“三个第一”原则 |
6.2.2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
6.2.3 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及媒体支持 |
6.3 解决期:暴力伤医的危机处理 |
6.3.1 准确掌握动态,理性决策 |
6.3.2 勇于认错,承担后果 |
6.3.3 正视舆论监督 |
6.4 恢复期:建立暴力伤医的危机管理长效机制 |
6.4.1 总结经验,健全危机管理体系 |
6.4.2 后续恢复工作和形象提升 |
6.4.3 重视医事法律建设 |
6.4.4 重视医师心理健康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及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性 |
第2章 医患关系相关研究述评 |
2.1 医患关系内涵及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医患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医患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 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医患关系评价模型研究 |
2.3.1 医患关系和谐度的定义 |
2.3.2 医患关系和谐度测评研究 |
2.4 医患关系研究文献总结述评 |
第3章 医患关系满意度测评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1 引言 |
3.1.1 顾客满意度理论 |
3.1.2 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 |
3.2 患者满意度测评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2.1 患者满意度定义 |
3.2.2 患者满意度测评工具 |
3.2.3 患者满意度测评模型 |
3.3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测评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3.1 员工工作满意度基本理论 |
3.3.2 医院员工工作满意度相关研究 |
3.3.3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测评模型 |
3.4 医患关系的社会满意度测评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4.1 社会满意度基本理论 |
3.4.2 社会满意度测评研究 |
3.4.3 医患关系的社会满意度测评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5 医患关系和谐度评价模型假设 |
3.6 本章总结 |
第4章 医患关系满意度预调查及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4.1 问卷题项及样本量的确定 |
4.2 数据收集 |
4.3 统计处理 |
4.4 门诊患者满意度问卷分析 |
4.4.1 门诊患者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样本正态性检验 |
4.4.3 门诊患者问卷的信度检验 |
4.4.4 门诊患者问卷的效度检验 |
4.5 住院患者满意度问卷分析 |
4.5.1 住院患者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5.2 住院患者样本数据正态性检验 |
4.5.3 住院患者问卷的信度检验 |
4.5.4 住院患者问卷的效度检验 |
4.6 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分析 |
4.6.1 医务人员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6.2 医务人员样本正态性检验 |
4.6.3 医务人员问卷的信度检验 |
4.6.4 医务人员问卷的效度检验 |
4.7 预调查医患满意率结果 |
4.7.1 门诊患者满意率统计结果 |
4.7.2 住院患者满意率统计结果 |
4.7.3 医务人员满意率统计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4.8.1 结论 |
4.8.2 建议 |
第5章 医患关系三方主体满意度测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对象 |
5.2 样本数据收集 |
5.3 样本统计处理 |
5.4 门诊患者满意度测评分析 |
5.4.1 门诊患者样本数据描述性分析 |
5.4.2 门诊患者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4.6 门诊患者满意率统计结果 |
5.4.7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门诊患者满意度比较分析结果 |
5.4.8 讨论与建议 |
5.5 住院患者满意度测评分析 |
5.5.1 住院患者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2 住院患者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5.3 住院患者满意度评分统计结果 |
5.5.4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满意度比较分析结果 |
5.5.5 讨论与建议 |
5.6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测评分析 |
5.6.1 医务人员样本数据描述性分析 |
5.6.2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6.3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评分统计分析 |
5.6.4 讨论与建议 |
5.7 患者投诉率与医患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
5.8 社会公众对医患关系满意度的测评分析 |
5.8.1 社会公众地址位置来源描述分析 |
5.8.2 社会公众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
5.8.3 社会公众满意度问卷的信度分析 |
5.8.4 社会公众满意度问卷的效度分析 |
5.8.5 社会公众满意度问卷的相关性分析 |
5.8.6 社会公众满意度问卷的回归分析 |
5.8.7 社会公众满意度问卷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8.8 社会公众满意度评分统计结果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医患关系和谐度指数分析 |
6.1 指数构成界定 |
6.2 患者满意度指标合成 |
6.2.1 KMO检验与Bartlett球型检验 |
6.2.2 提取公因子 |
6.2.3 变量命名 |
6.3 医患关系和谐度指数模型构建 |
6.4 医患和谐区域模拟仿真图 |
6.5 医患和谐度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图 |
6.6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建议 |
6.6.1 微观层面 |
6.6.2 中观层面 |
6.6.3 宏观层面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患方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
7.1.2 医方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
7.1.3 社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
7.1.4 患方、医方、社会三方和谐度现状 |
7.1.5 医患关系和谐度指数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医患关系满意度测评问卷 |
附件1: S省公立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门诊) |
附件2: S省公立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住院) |
附件3: S省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件4: S省医患关系社会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件5: S省公立医院患者投诉率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全面履行检察职能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更好地承担起保障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责任 |
二、依法严惩食品药品领域的犯罪,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
三、深入推进生态检察工作, 全力守护青山绿水 |
四、依法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医务人员合法权益, 促进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
(6)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衔接机制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1.1 文献检索 |
2.1.2 函调 |
2.1.3 现场调查 |
2.1.4 知情人访谈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计量分析 |
2.2.2 统计学分析法 |
2.2.3 利益相关者分析法 |
2.2.4 专题座谈法 |
3 理论基础研究 |
3.1 文献研究 |
3.1.1 资料来源 |
3.1.2 基本情况 |
3.1.3 国内相关研究的计量分析 |
小结 |
3.2 理论研究 |
3.2.1 相关概念界定 |
3.2.2 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衔接机制理论框架 |
4 武汉市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发展现状 |
4.1 纠纷调解方面 |
4.2 经费待遇方面 |
4.3 组织人员方面 |
4.3.1 人员组成 |
4.3.2 调解员工作满意度调查 |
4.4 机构建设方面 |
4.5 组织运行方面 |
4.5.1 调解制度 |
4.5.2 调解流程 |
4.5.3 赔偿标准 |
4.5.4 培训方面 |
5 武汉市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衔接机制实证研究 |
5.1 与医疗机构衔接方面 |
5.1.1 纠纷处理 |
5.1.2 主动介入医疗纠纷 |
5.2 与卫生行政部门衔接方面 |
5.2.1 建立专家库 |
5.2.2 报告机制 |
5.3 与司法局衔接方面 |
5.3.1 运行经费支持 |
5.3.2 人员培训 |
5.4 与法院衔接方面 |
5.4.1 司法确认 |
5.4.2 调诉结合 |
5.5 调保衔接方面 |
5.6 机构运行等方面 |
5.6.1 责任评定方面 |
5.6.2 调解过程方面 |
小结 |
6 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思考 |
6.1 存在问题分析 |
6.1.1 缺乏衔接机制的顶层机制建设和制度保障 |
6.1.2 保障机制不健全 |
6.1.3 衔接机制不完善使得调解的专业性不强 |
6.1.4 官本位思维影响了第三方调解机制作用的发挥 |
6.2 医调委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分析 |
7 讨论与建议 |
7.1 源头控制方面 |
7.2 调解过程方面 |
7.2.1 与医疗机构的衔接方面 |
7.2.2 调诉衔接方面 |
7.2.3 鉴定方面 |
7.3 责任追究方面 |
7.4 协议履行方面 |
7.4.1 诉讼与非诉讼的衔接 |
7.4.2 医疗责任保险方面 |
7.5 监管方面 |
7.6 可持续发展方面 |
7.6.1 经费支持 |
7.6.2 人力资源建设 |
7.6.3 法律制度完善 |
7.6.4 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
7.7 本研究的推广意义 |
7.8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7.8.1 创新之处 |
7.8.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运行机制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武汉市各区医调委机构信息函调表 |
附件2 武汉市各医调委人员信息函调表 |
附件3 武汉市医疗机构纠纷处理情况函调表 |
附件4 医调委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件5 武汉市各区医疗机构访谈提纲 |
附件6 卫计委和司法局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基于公共治理视角解决广州医患矛盾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医患矛盾的含义 |
2.1.2 公共治理的含义 |
2.1.3 民事调解的含义 |
2.1.4 民事诉讼的含义 |
2.1.5 第三方调解的含义 |
2.1.6 行政处罚的含义 |
2.2 从公共治理角度解决医患矛盾的必要性 |
2.3 相关理论 |
2.3.1 公共治理理论 |
2.3.2 第三方调解理论 |
2.4 从公共治理角度解决医患矛盾的主体、组织、方式方法、运行机制 |
2.4.1 主体 |
2.4.2 组织 |
2.4.3 方式方法 |
2.4.4 运行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共治理视角下广州市解决医患矛盾的现状 |
3.1 广州市医患矛盾的具体表现 |
3.1.1 对广州市医患矛盾的情况调查及分析 |
3.1.2 广州市医患矛盾的具体表现 |
3.2 公共治理视角下广州市解决医患矛盾的现状分析 |
3.2.1 不断发挥各治理主体和组织解决医患矛盾的积极作用 |
3.2.2 不断完善解决医患矛盾的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 |
3.3 公共治理视角下广州市解决医患矛盾存在的问题 |
3.3.1 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公 |
3.3.2 政府、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几乎很少出面解决医疗纠纷 |
3.3.3 新闻媒体过多的负面报道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
3.3.4 医院自身解决医患矛盾的作用很有限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
3.3.5 法律制度的作用有限、司法等治理机制不畅 |
3.3.6 现有的治理方式和方法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
3.3.7 专门解决医患矛盾的权威专业机构还不健全 |
3.4 广州市解决医患矛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医疗体制不合理是医患矛盾产生和激化的根源 |
3.4.2 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 |
3.4.3 法律法规存在缺陷及不公平加剧了医患矛盾 |
3.4.4 医院自身存在引发医患矛盾的因素 |
3.4.5 患者本身的多种因素也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
3.4.6 舆论导向偏失加剧医患矛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解决医患矛盾的做法及其经验借鉴 |
4.1 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医患矛盾的做法与经验借鉴 |
4.1.1 美国解决医患矛盾的做法 |
4.1.2 德国解决医患矛盾的做法 |
4.1.3 发达国家解决医患矛盾的经验借鉴 |
4.2 国内城市解决医患矛盾的做法与经验借鉴 |
4.2.1 香港解决医患矛盾的做法 |
4.2.2 南京解决医患矛盾的做法——以徐宝宝事件为例 |
4.2.3 国内城市解决医患矛盾的经验借鉴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共治理视角下优化广州市解决医患矛盾的对策 |
5.1 充分发挥立法机关、政府及司法机构化解医患矛盾的作用 |
5.1.1 继续推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
5.1.2 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广州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与利用效率 |
5.1.3 完善卫生政策并建立医疗风险保险制度 |
5.1.4 建立健全解决医患关系的法律法规 |
5.1.5 充分发挥第三方调解机构的作用 |
5.2 医院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
5.2.1 不断提升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 |
5.2.2 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
5.2.3 不断加强医患沟通以促进良好医患关系形成 |
5.3 新闻媒体要客观正面的报道以促进医患矛盾依法解决 |
5.3.1 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 |
5.3.2 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 |
5.3.3 加强医疗卫生系统自身宣传能力建设 |
5.3.4 加大医学科普教育 |
5.4 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要积极参与促进依法友好的化解医患矛盾 |
5.4.1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医患矛盾调处 |
5.4.2 构建医患矛盾社会综合治理机制 |
5.4.3 加强与各类新媒体的沟通引导 |
5.5 各治理主体之间要加强沟通配合做到协同治理 |
5.5.1 政府部门应承担起解决医患矛盾的主体责任 |
5.5.2 医院方面要实现“以医院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 |
5.5.3 患者应理性对待医院和医生追求正当合法利益 |
5.5.4 其他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促进合法解决医患矛盾 |
5.5.5 各治理主体之间要加强协调互动以形成治理合力 |
5.6 理顺运行机制并充分发挥各种解决医患矛盾的方式方法的作用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医患关系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当前中国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旧突出 |
第二节 过度医疗问题严重 |
第三节 医患双方存在认知偏差 |
第四节 医患矛盾过度渲染现象突出 |
第二章 医患关系冲突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制度体系不健全 |
一、医保制度不完善 |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
三、产权制度不明晰 |
四、管理制度不合理 |
第二节 医疗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 |
一、医疗机构管理方面的伦理缺失 |
二、医务工作者的职业伦理缺失 |
三、患者及其家属的伦理缺失 |
第三节 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 |
第四节 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 |
第三章 解决医患冲突的伦理对策 |
第一节 坚持医德基本原则 |
一、医疗最优化原则 |
二、知情同意原则 |
三、生命价值原则 |
第二节 完善政府职责 |
一、完善医疗体制 |
二、推进医疗机构自身制度的完善 |
三、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公 |
第三节 重塑医德,完善医务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 |
一、树立医者仁术精神 |
二、尊重知情者同意 |
三、提高服务质量 |
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
第四节 坚持医患关系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
一、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 |
二、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三、加强道德自律 |
第五节 正确引导舆论 |
一、加强媒体管理,让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二、有效发挥新闻媒体的中介作用,突出社会舆论的正面宣传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医患关系事件报道中的媒体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媒体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 |
1.2.2 现实社会中媒体社会责任实例分析及建议研究 |
1.2.3 医患报道中的媒体社会责任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媒体社会责任概述 |
2.1 媒体 |
2.1.1 媒体的概念 |
2.1.2 媒体的特征 |
2.1.3 媒体的具体功能 |
2.2 媒体社会责任 |
2.2.1 媒体社会责任概念 |
2.2.2 媒体社会责任的主体 |
2.2.3 媒体社会责任的内容 |
2.3 媒体社会责任的实现 |
2.3.1 媒体社会责任实现的条件 |
2.3.2 媒体社会责任实现的模式 |
2.4 媒体社会责任理论相关内容 |
2.4.1 传播学中媒体责任理论起源与发展 |
2.4.2 西欧国家媒体社会责任制度 |
2.4.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媒体责任理论 |
2.4.4 我国的媒体社会责任理论 |
3 医患关系事件报道中的媒体社会责任现状 |
3.1 医患关系事件报道 |
3.1.1 医患关系事件界定 |
3.1.2 医患关系事件报道特征 |
3.2 医患关系事件报道中媒体社会责任所应达到的最终效果 |
3.2.1 让受众接受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 |
3.2.2 始终关注民生,维护就医公平正义 |
3.2.3 积极解决实际问题传播正能量 |
3.2.4 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神经”和“血管”的责任 |
3.3 医患关系事件报道中媒体社会责任表现总体乐观 |
3.3.1 医患关系事件报道抽样分析样本选择 |
3.3.2 分析类目及研究 |
3.3.3 类目分析小结 |
3.4 医患关系事件报道中媒体社会责任存在部分缺失 |
3.4.1 争分夺秒先声夺人,事件脉络不尽不详 |
3.4.2 报道内容浅尝辄止,医理常识相对匮乏 |
3.4.3 预设立场主观臆断,观点偏激有失公正 |
3.4.4 炒作痕迹过于明显,片面追求轰动效益 |
3.4.5 虚假广告洪水横流,不实宣传言过其实 |
3.5 医患关系事件报道中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后果 |
3.5.1 纠纷处理难度增大 |
3.5.2 医患关系持续恶化 |
3.5.3 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强 |
3.5.4 新闻媒体公信力下降 |
3.5.5 媒体社会功能弱化 |
4 医患关系事件报道中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
4.1 医患关系事件报道中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
4.1.1 社会因素 |
4.1.2 媒体因素 |
4.2 针对医患关系事件报道中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对策 |
4.2.1 社会层面:加快信息传播责任系统的建设 |
4.2.2 媒体层面:提升传播主体的传播职能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医患关系事件报道抽样分析样本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10)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专业性人民调解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上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语境下人民调解制度的新发展 |
二、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上海模式”实证分析 |
(一) 加强政府的指导和支持 |
(二) 提升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规范性 |
(三) 提升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性能力 |
(四) “上海模式”的不足 |
三、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路径 |
(一) 政府指导和支持 |
(二) 进一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运行 |
(三) 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化建设 |
四、新闻宣传应维护医患双方权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医患纠纷治理问题研究[D]. 刘跃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公共管理视角下医患关系紧张问题研究 ——以杭州市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为例[D]. 陈璟颖. 新疆农业大学, 2020
- [3]基于危机管理视角的暴力伤医事件防范和处置研究[D]. 陈舒沁.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4]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及评价模型研究[D]. 石景芬.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5]全面履行检察职能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 李如林. 人民检察, 2017(20)
- [6]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衔接机制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陈王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5)
- [7]基于公共治理视角解决广州医患矛盾的对策研究[D]. 曹卉.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8]医患关系的伦理审视[D]. 肖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9]医患关系事件报道中的媒体社会责任研究[D]. 钱维玲.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8)
- [10]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专业性人民调解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上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实证分析[J]. 汤立伊. 行政与法,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