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地下供水管线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曾庆彬,苏腾飞,何康茂[1](2021)在《数字化下的涉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地下管线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其中涉水管网在地下管网中又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充分发挥涉水管网信息在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防洪减灾中的作用,构建涉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在充分利用现有硬件和软件支撑环境的基础上,构建专业的空间属性数据库,以数据的动态更新、修改存储、展示查询和管理为基础应用,在业务上服务于应急抢险、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共享发布等过程,按权限的不同划分不同的业务应用。系统集管网信息发布、三维预览、数据更新和移动应用平台等子系统于一体,实现地理信息展示、管网综合分析、数据更新管理等关键功能,实现涉水管网信息的集中保存、快捷查询和检索、信息共享和交换,有助于提升城市应急抢险救灾能力,减少市政工程规划建设的失误,提高涉水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统一管网信息共享与发布机制。
龙立[2](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水管网系统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命脉,地震发生后,更是承担着保障灾区医疗用水、消防用水及灾民生活用水的艰巨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抗震韧性评估进程的不断推进,针对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风险预测与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供水管网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及软件平台。本文从管道“单元”层面及管网“系统”层面对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抗震可靠性分析插件系统,为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土体弹性应变阈值理论,建立了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对各类场地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与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差异,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频段频响放大倍率比实际偏低的问题;进而研发了集成本文方法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实现了场地地震反应的高效、准确分析;运用研发的系统对西安地区开展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综合考虑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的场地效应预测模型;最后,进行了考虑场地效应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2)提出了综合考虑管道属性、场地条件、腐蚀环境、退化性能、埋深的管道分类方法;基于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建立典型球墨铸铁管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概率抗震能力模型,分析得到不同埋深下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结合管道震害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不同管径与不同埋深下典型管道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采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的高效录入、存储、对比及可视化展示,最终建立了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3)基于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管线三态破坏概率计算方法;针对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中蒙特卡罗方法误差收敛较慢的特点,提出了以Sobol低偏差序列抽样的连通可靠性评估的拟蒙特卡洛方法;进而结合GPU技术,提出了基于CUDA的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显着提高了分析效率及精度。(4)建立了综合考虑管线渗漏、爆管及节点低压供水状态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拟蒙特卡洛方法的震损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及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准确模拟与评估了震损管网水力状态;建立了供水管网水力服务满意度指标和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提出了震损管网两阶段修复策略;进而建立了渗漏管网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最优解搜索,合理地给出管线最优修复顺序及抢修队伍最优调度方案。(5)基于软件分层架构思想及插件开发思想,搭建了插件框架平台,进而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插件式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并对系统开发关键技术、概要设计、框架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插件系统对西安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开展了初步应用研究,评估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管网加固优化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管网韧性评估及抢修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彭勃[3](2020)在《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中,由于历史遗留的各方面问题,已建成管线数据资料分散保存在各产权单位,且没有规范的形成标准和统一的利用机制,在城市建设中挖断地下管线、停水停电、煤气泄漏甚至爆炸、交通阻断等事故屡有发生,不仅给各类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以西安市为例,各管线权属单位资料收集还停留在老式的纸质资料存档阶段,仅有西安秦华天然气有限公司和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在2011年对内部资料管理进行改革,对运营管理的管线通过地下管线探测、信息化存储和建设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了各自的管线管理系统,提升了管线管理水平。但是,受制于与其他管线对接机制及自身的更新机制问题,无法反映与其他管线现状关系及无法确保管线信息的现势性,制约了管线信息系统的作用。为了提高全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使地下管线在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开发管线信息的深度智能化应用,所以西安市于2015年启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笔者有幸组织实施了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经过调研明确了用户需求,通过对管线管理系统数据库与功能的调研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利用Visual C#、ArcGIS Engine开发技术和Oracle数据库软件建立了数据库,通过管线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管线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有效集成、开发各类数据,最终形成具有文件管理、图形属性查询、图件编辑与管理、格式转换、空间分析与应用、专题出图、数据输出等功能的综合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试验区管线普查数据,对该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最终经过验收完成了本项目。为了总结经验,笔者针对该项目,从需求、功能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测试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从系统的需求入手,给出了系统功能需求,介绍了系统总体设计思想,包括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原则、框架、数据库平台以及系统硬件与网络等方面;(2)依据国家相关标准与本地区相关规范,重点阐述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给出了数据库设计思想、数据库表结构、管线编码原则、以及数据库性能与可靠性设计,并基于Oracle数据库平台建立了系统数据库。从各方面阐述了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详细设计思想;(3)探讨了地下管线数据探测、测量等实测手段的内容要求与方法,并依托相关测量规范,分析了地下管线数据探测与测量质量评定的精度要求,以及地下管线图编绘的具体要求;(4)在系统的功能开发上,系统不仅实现了数据文件管理、格式转换、数据导入与导出、图形编辑、图件动态浏览、专题图制作、坐标系转换、数据查询、信息查询、统计、图形定位、三维可视化以及空间量算等基本GIS功能,还实现了数据监理质量检查、入库及空间分析功能,其中,空间分析功能该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主要特色模块,主要包括道路纵断面分析、横断面分析、碰撞分析、影响区域分析、交叉点分析、空间叠加分析、连通性分析、缓冲区分析、净距分析等分析功能,基本满足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为用户带来了管线管理与设计上的工作便利,并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马颖[4](2020)在《基于压力的地下供水管网鲁棒探漏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使得供水系统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供水管网中的漏损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一些投入使用时间比较早的供水管网系统中。供水系统中的长期漏水除了经济受损外还会引发消防水压不足、地质塌陷、水质污染等安全问题。因此,漏损热点探测成为供水管网工作中的核心任务,且其高效化和智能化尤为重要。现阶段通常采用人工探漏技术进行漏损点探测。但因其技术局限性,人工探漏持续降低供水管道漏损率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采用智能化技术对供水管网进行主动的、实时的监控并及时掌握漏水状况,已成为当今漏损控制中的流行手段。因此,本文要通过构建基于压力的供水管网鲁棒优化模型来有效地监测地下管网中难以被发现的漏点,解决长期以来地下管网无人监管并且难以监管的局面。本文首先对地下供水管网探漏工作的已有工作进行阐述。在对已有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探漏工作中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基于压力的鲁棒优化模型并在现实工作中应用。具体的,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1.基于分组计量的鲁棒水力模型校正法在用水量分组和水平衡理论的基础下,本文建立了基于压力的鲁棒水力模型。该模型的目标函数为具有鲁棒性的Huber损失函数。对于该模型,本文采用快速混乱遗传算法(fm GA)进行求解。2.本文将新提出的鲁棒优化模型对模拟案例和北京交通大学供水管网系统中的一次较严重的漏损事故和英格兰北部DMA漏损数据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证明,该本模型可以精确的检测出漏损点,特别是那些被证明难以发现的漏损点。
荆瀛[5](2020)在《基于GIS的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一个城市的地下管网是整个城市的经济命脉,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以至于城市地下管线种类、数目都大大增加,实时性管理复杂繁多的地下管线状态和信息,使这个城市经济命脉安全稳定的为人民服务,是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大多还是用着二维平面化的平台对地下管线进行管理,这样非但不立体,并且在对地下资源进行施工开发的时候,由于没办法直观、清晰地看到地下的管线分布情况,以至于经常导致事故的发生,轻则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响,重则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或是产生人员伤亡,所以,地下管网的3D可视化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日常生活中工作人员对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需求,采用三维GIS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本论文所做工作如下:首先,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时分析目前主流的数据转换平台,最终采用了Arc GIS平台;其次再通过Terra Builder以及Terra Explorer Pro对地上3D场景进行搭建,实现了地图的三维展示;最后对Terra Explorer Pro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系统对地下管线的管理与空间分析;在传统地下管网的爆管分析中,发现大多的关阀决策都未管体流向考虑进去,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后,根据管体流向是否有效分别对爆管进行关阀分析。本论文设计并开发的基于GIS的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可以将城市地下管线直观、清楚的向用户显示出来,不仅可以对地下管线的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查询、编辑和统计,而且也具有自己的空间分析能力;在系统的爆管分析功能中,根据地下管线是否具有流向,或流向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给出不同的爆管关阀方法,加快事故抢修效率。本系统可以做为决策工具为信息化城市规划建设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使城市的规划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马开德[6](2020)在《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综合管网信息系统研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地下管网越来越复杂,为了高效的帮助管网管理部门对管网进行综合管理,本文利用GIS进行了二三维数据的集成、属性数据存储和管理以及空间分析等功能的实现。对管线、管点、地物等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建模和入库,分别在二维和三维地图上进行矢量化展示和真三维可视化,通过基于OpenGL的管线模型绘制算法,实现二维管线到三维管线的快速转换,进而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综合管网信息系统,协助管理和组织城市地下管线。本文通过对现有管网信息系统的研究,经过分析和比较,总结了系统的现状和特点。鉴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系统基于ArcGIS Engine二维GIS开发平台和CityMaker三维GIS开发平台,以Microsoft SQL Server和Geodatabase为基础管理属性和空间数据,采用3ds Max作为建模工具,结合C/S框架和B/S框架,最终实现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综合管网信息系统,能够帮助管线管理人员管理城市地下管网以及其附属设施,实现管网管理信息化。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研究和分析二三维一体化技术,探讨如何实现矢量数据、DEM、模型文件、纹理图片、引擎索引等管网一体化空间数据的组织、存储和表达。(2)研究管网模型三维建模算法,包括管网空间位置及表面几何构成、管段模型和管线拐点模型的计算,以实现二维管线数据到三维管线数据的快速转换。(3)完成综合管网信息系统的系统数据采集,以及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设计,实现研究区域真三维场景构建,完成二三维数据可视化。(4)设计并实现综合管网信息系统,完成用户交互,属性数据查询和分析,地图空间量算,空间分析和权限管理等功能。本研究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通过剖析应用现状,比较和总结相关技术和算法,结合用户实际需求,研发了综合管网信息系统,可以较好的满足管网管理的需要。希望本系统今后能更好地拓展GIS能力,改进和优化更多具体的功能,从而在管网管理、预警、抢险和决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展现实用价值。
郭芷彤[7](2020)在《城市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目前传统经验式供水管网巡检模式存在的巡检效率低下、监控手段落后、管网应急抢险维修响应不及时、管网相关数据及其巡检维修等派生数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本研究按照“智慧水务”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实现城市供水管网的科技化运营管理。通过调查城市供水管网运营现状,分析供水企业对于管网及其巡检业务的管理需求,提出一种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系统集合Arc GIS技术、GPS技术和移动通信等新兴科技的诸多优点,对传统供水管网巡检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改造,以此提升供水管网巡检业务的智慧化运营管理。本文对支撑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数据进行详细梳理、总结和选择,从数据获取方式、系统数据组成、系统数据类型划分到数据的组织管理,为系统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又对系统的建立过程进行细致全面地分析,明确管网巡检业务的用户需求。以SOA设计理念和Ajax技术设计系统整体架构,将系统分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和Internet服务端两部分,双方信息进行可逆交互。利用UML序列流程图设计系统的具体功能模块,确定系统开发所需的软硬件配置及运行环境。拟构建集“供水管网数据采集”、“巡检人员导航定位”、“管网事故抢维修”和“信息管理及通讯”功能为一体的智能供水管网巡检系统。分析供水管网巡检业务独有的时空特性,运用面向对象法,通过细化巡检对象,抽象定义管网巡检要素,实现巡检系统点、线、面基本时空对象在时空维度上有序组织,完整表达供水管网巡检系统各要素时空语义,研究提出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时空数据模型和数据库模型,实现系统的时空演变和分析预测等时空分析应用,补充现有管网系统因时空因素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为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时空数据模型研究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利用Android Studio开发软件,以Java语言实现供水管网巡检系统在Android移动客户端的主要应用功能,包括:供水管网地图图层在手机终端的显示、供水管网及其巡检对象的属性和历史数据的查询、巡检导航、实时定位、轨迹跟踪、隐患实时上报、爆管分析、事故维修记录、信息通讯交互、系统用户管理等应用。本文的研究成果更加贴近供水企业管理与综合运营的需求,为日常供水管网巡检工作有效提供了一种智慧巡检技术手段。对于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智能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推动供水管网的时空数据模型的发展,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王超[8](2019)在《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项目的效益分析与改进》文中认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供水企业改革带来了的契机,信息化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共享,可以将实时的信息准确及时的传递到决策人员手中,对于供水管网的运行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实现我国城乡供水系统的信息化,来有效保障我国城乡安全供水、提高城乡供水的技术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改善城乡供水系统水质,成为城乡供水行业的重要技术任务。供水企业因为是民生企业,有着其特殊的企业结构及研究意义。供水企业中,相对于销售来说,成本的控制是更加重要的,而成本占比相对较重的,则是供水管网的相关项目。城乡中的供水管网系统是现代城乡重要的生命线基础工程,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各个城市新建地块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导致地下供水管线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而如今城乡居民对公共用水的使用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对现代城乡供水系统的日常抢修与维修、改扩建等也提出了更艰巨的技术挑战。而地下供水管网作为城市地下管线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庞大数量多,结构具有复杂性,却又是直接维系着所有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血脉。随着智慧城乡、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发展,传统的城乡供水管网管理技术和生产手段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越来越不相适应。信息化如何服务于供水管网的问题随之而来。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前人科学研究成果之上,运用基础管理学等领域相关基础理论,利用研究成本效益的科学方法,以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为前提,提出了信息化如何对供水管网产生影响的问题,以信息化对供水管网漏损率产生的重要作用为主要切入点,对供水管网日常的运营、维修、抢修、改造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适应的基本关系,最后通过结合当前企业的内外部运行管理环境,在企业工作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一些符合实际的优化建议和企业所需要的保障措施。论文的研究对于供水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对于具体供水管网的运营具有指导性价值。
宋文静[9](2019)在《YQ供水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水,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其有续使用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难题。城市,作为人口和生产力的集中地,自古以来就对水资源有着高度的依赖。由于水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缺少性,城市供水一直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务院于2003年和2004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逐渐将市政公用行业推向市场化。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如何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盈利,是当今供水企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的先进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工作人员的经验和计算机技术完美结合,实现水泵机组联编优化调度等局部优化目标,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供水企业最优化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建成整套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现智能化、专业化运作,涵盖水务运营管理全流程的企业信息化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是当代供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国内外供水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在供水企业既参与市场化运作,又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的背景下,从YQ供水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现状出发,分析了信息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目标,并根据优化目标对公司未来信息系统的优化提出了一体化智能操控平台、管网GIS管理系统、设备模拟管理系统、经营收费管理系统、客服管理系统等5项优化设计方案,以实现远程分布式数据采集,运行信息共享,生产数据实时可视化,设备养护自动化管理,事故预案智能提示,生产报表自动统计生成等功能。同时,本文亦提出了实现上述优化设计的保障措施,希望能够为YQ公司今后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优化提供有益参考,也希望能为中小型供水企业的发展方向开拓新的思路。
董娟[10](2018)在《基于广度优先的管网爆管分析模块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城市的基础设施中,地下管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城市的血脉,是现今城市发展的基础。如今的地下管线已是密密麻麻、错综复杂,给管线的统一管理以及进一步的修建带来很大的问题。由于对地下管线的信息了解不全面,缺乏正确有效的指导,在城市的改造过程中,爆管事故时有发生,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建立以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爆管事故发生时能采取有效的算法迅速定位关阀位置并到达关阀地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开发的地下管线系统为基础,对爆管分析模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快速确定爆管发生地点、准确搜寻需要关闭的阀门、为相关部门提供到达关阀位置的最优路径,最终实现爆管事故的高效处理。本文采用广度优先算法对爆管分析模块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搜索需要关闭的阀门。爆管事故发生后需立即确定需要关闭的阀门,在此部分本文提出三种基于广度优先的阀门搜索算法:采取传统的广度优先算法从爆管处开始搜索阀门;针对有确定流向的管线,采用仅往上游方向进行阀门搜索的方法;源头搜索优化方法,即在传统的广度优先算法的基础上,对搜索到的所有阀门依次进行寻找源头的操作,以此剔除下游阀门完成爆管分析任务。通过对比分析三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情况,本文最终采用源头搜索优化方法。(2)最优路径规划。在爆管事故救援过程中,需要为相关部门提供到达关阀现场的最优路径。在此部分本文通过改进广度优先算法,提出以交叉路口最少为第一原则,距离最短为第二原则的最优路径选取方案。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地下供水管线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地下供水管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供水管网震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
1.2.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
1.3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及修复决策分析 |
1.3.1 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研究 |
1.3.2 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研究 |
1.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研究 |
1.4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研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
2.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
2.2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等效线性法 |
2.2.1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方法 |
2.2.2 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 |
2.2.3 基于竖向台站地震动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
2.2.4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研发 |
2.3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
2.3.1 工程场地 |
2.3.2 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
2.3.3 考虑多因素的场地效应模型 |
2.3.4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
3.1 地下管道震害分析及管道分类 |
3.1.1 地下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 |
3.1.2 影响管道破坏的主要因素 |
3.1.3 地下供水管道分类 |
3.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
3.2.1 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3.2.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3.2.3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
3.2.4 地震易损线曲线 |
3.3 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研发 |
3.3.1 需求分析 |
3.3.2 功能架构设计 |
3.3.3 系统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 |
4.1 供水管网系统可靠性分析基础 |
4.1.1 供水管网简化模型 |
4.1.2 管线破坏概率的确定 |
4.1.3 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方法 |
4.2 图论模型 |
4.2.1 图论基本定义 |
4.2.2 图的存储形式 |
4.2.3 图的连通性判别算法 |
4.3 QMC方法在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中的应用 |
4.3.1 QMC方法原理及误差 |
4.3.2 低偏差Sobol序列 |
4.3.3 QMC方法用于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 |
4.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 |
4.4.1 CUDA编程原理 |
4.4.2 并行方案设计 |
4.4.3 算法的CUDA实现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及修复决策分析 |
5.1 常态下供水管网水力分析 |
5.1.1 供水管网基本水力方程 |
5.1.2 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
5.2 震后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 |
5.2.1 供水管线渗漏模型 |
5.2.2 供水管线爆管模型 |
5.2.3 用户节点出流模型 |
5.2.4 基于QMC法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
5.2.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计算模型及程序 |
5.2.6 算例分析 |
5.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 |
5.3.1 供水管网水力满意度指标的建立 |
5.3.2 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的建立 |
5.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策略 |
5.3.4 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
5.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 |
5.3.6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评估系统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
6.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6.1.1 系统设计目标 |
6.1.2 系统设计原则 |
6.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6.2.1 插件技术 |
6.2.2 Sharp Develop插件系统 |
6.2.3 .NET Framework |
6.2.4 Arc GIS Engine |
6.2.5 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 |
6.3 系统概要设计 |
6.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6.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6.3.3 数据库设计 |
6.3.4 系统开发环境 |
6.4 框架平台设计 |
6.4.1 插件契约 |
6.4.2 插件引擎 |
6.4.3 插件管理器 |
6.4.4 框架基础 |
6.5 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实现 |
6.5.1 插件实现过程 |
6.5.2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实现 |
6.6 系统初步应用 |
6.6.1 西安市供水管网系统概况 |
6.6.2 西安市供水管网可靠性分析 |
6.7 本章小节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二:出版专着情况 |
附录三:授权发明专利 |
附录四:登记软件着作权 |
附录五: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六:获奖情况 |
(3)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安排 |
2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系统建设需求 |
2.1.1 多源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需求 |
2.1.2 基础数据的浏览需求 |
2.1.3 信息的查询需求 |
2.1.4 管理对象的空间分析需求 |
2.1.5 统计与制图输出需求 |
2.2 系统建设框架 |
2.3 功能总体框架设计 |
2.4 数据源管理规划设计 |
2.4.1 数据的分层 |
2.4.2 数据的编码 |
2.5 系统网络设计 |
2.6 GIS平台 |
2.7 数据库平台 |
2.8 三维可视化平台 |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1 数据库设计 |
3.2 数据库表设计 |
3.2.1 数据库表结构定义 |
3.2.2 数据库主要表结构 |
3.3 管线编码设计 |
3.3.1 编码原则 |
3.3.2 管线分区 |
3.3.3 地下管线分类与编码 |
3.4 数据库性能及可靠性设计 |
3.4.1 数据库性能优化 |
3.4.2 数据库可靠性设计 |
4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功能综述 |
4.2 系统界面 |
4.3 地图操作 |
4.4 数据查询 |
4.5 数据统计 |
4.6 管网分析 |
4.6.1 横断面分析 |
4.6.2 爆管分析 |
4.6.3 埋深分析 |
4.6.4 连通分析 |
4.6.5 碰撞分析 |
4.6.6 水平净距分析 |
4.7 规划业务 |
4.7.1 扯旗与打印 |
4.7.2 项目立案 |
4.7.3 CAD规划分析 |
4.7.4 放验线办理 |
4.7.5 竣工办理 |
4.7.6 案件统计 |
5 系统功能测试与数据质量检查 |
5.1 系统功能的测试 |
5.1.1 测试区域介绍 |
5.1.2 测试内容 |
5.2 数据质量检查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压力的地下供水管网鲁棒探漏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力模型 |
1.2.2 逆瞬态分析法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结构 |
2 供水管网探漏技术基础和力学分析 |
2.1 供水管网探漏技术 |
2.1.1 DMA分区理论 |
2.1.2 水平衡理论 |
2.1.3 最小夜间流量理论 |
2.1.4 压力控制理论 |
2.2 漏损力学分析 |
2.2.1 漏损力学 |
2.2.2 压力相关模型及漏损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压力的鲁棒模型漏损检测法研究 |
3.1 问题描述 |
3.2 漏损检测基本模型 |
3.3 基于压力的鲁棒漏损检测模型 |
3.4 模型求解算法—fmGA算法 |
3.5 现场数据采集 |
3.6 本章小结 |
4 案例分析 |
4.1 模拟案例分析 |
4.1.1 案例描述 |
4.1.2 分析结果 |
4.1.3 模型比较 |
4.2 校园漏水案例分析 |
4.2.1 案例描述 |
4.2.2 分析结果 |
4.2.3 模型比较 |
4.3 城市漏水案例分析 |
4.3.1 案例描述 |
4.3.2 分析结果 |
4.3.3 模型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GIS的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系统开发所需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GIS技术 |
2.1.1 GIS技术简介 |
2.1.2 GIS软件技术的发展 |
2.1.3 GIS二次开发概述 |
2.2 GIS空间分析 |
2.2.1 叠置分析 |
2.2.2 缓冲区分析 |
2.3 管线碰撞分析 |
2.3.1 管线碰撞检测处理方法 |
2.3.2 基于三维空间几何的最短距离计算 |
2.4 爆管关阀分析 |
2.4.1 逻辑网络拓扑关系的建立 |
2.4.2 图的遍历搜索算法 |
2.5 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系统总体设计与管线数据库的建立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1.2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3.1.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2 综合管线数据库的建立 |
3.2.1 Geodatabase数据模型 |
3.2.2 地下管线数据预处理 |
3.2.3 地下管线数据模型的设计 |
3.2.4 地下管线数据结构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系统详细设计 |
4.1 3D可视化场景的构建 |
4.1.1 地上三维场景的构建 |
4.1.2 三维地下管网的构建 |
4.2 空间分析 |
4.2.1 剖面分析 |
4.2.2 开挖分析 |
4.3 爆管分析 |
4.3.1 爆管产生原因 |
4.3.2 爆管关阀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系统成果展示 |
5.1 系统主界面 |
5.1.1 载入地形 |
5.1.2 地下模式 |
5.2 管线管理 |
5.2.1 管线编辑 |
5.2.2 管点编辑 |
5.2.3 管线分类统计 |
5.3 空间分析 |
5.3.1 爆管分析功能 |
5.3.2 剖面分析功能 |
5.3.3 开挖分析功能 |
5.3.4 碰撞分析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综合管网信息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GIS的管网信息系统 |
1.2.2 二三维一体化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行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关键方法和技术研究 |
2.1 二三维一体化技术 |
2.1.1 一体化空间数据的组织 |
2.1.2 一体化空间数据的存储 |
2.1.3 一体化空间数据的表达 |
2.2 三维管网模型建模算法 |
2.2.1 管网空间位置与表面几何构成 |
2.2.2 管段模型计算 |
2.2.3 管线拐点模型计算 |
2.2.4 OpenGL管线模型绘制 |
2.3 软件开发平台 |
2.3.1 ArcGIS Engine |
2.3.2 CityMaker |
2.3.3 CityMaker与 Arc GIS3D性能比较 |
2.3.4 基于ArcGIS Engine和 CityMaker的系统二次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需求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 系统数据采集 |
4.1.1 管线、管点数据采集 |
4.1.2 地物数据采集 |
4.2 属性数据库设计 |
4.2.1 管点属性表 |
4.2.2 管段属性表 |
4.2.3 地物属性表 |
4.3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3.1 管线、管点图层设计 |
4.3.2 地物数据图层设计 |
4.3.3 管网种类设计 |
4.4 真三维场景构建 |
4.4.1 管网模型构建 |
4.4.2 地物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1 系统设计原则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2.1 技术路线 |
5.2.2 架构设计 |
5.2.3 功能设计 |
5.3 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 |
5.3.1 开发环境 |
5.3.2 运行环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功能实现 |
6.1 基本信息控制模块 |
6.2 空间操作模块 |
6.3 属性查询模块 |
6.4 定位查询模块 |
6.5 统计分析模块 |
6.6 地图量算模块 |
6.7 数据输出模块 |
6.8 空间分析模块 |
6.9 剖面分析模块 |
6.10 用户管理模块 |
6.11 其他功能模块 |
6.12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城市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供水管网巡检业务现状及发展问题 |
1.2.1 供水管网巡检业务管理现状 |
1.2.2 供水管网巡检业务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
1.3.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技术方案 |
2 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
2.1 地理信息系统 |
2.1.1 地理信息系统(GIS)定义 |
2.1.2 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史 |
2.1.3 地理信息系统(GIS)特点 |
2.1.4 地理信息系统(GIS)类型 |
2.2 移动GIS |
2.2.1 移动GIS定义 |
2.2.2 移动GIS发展史 |
2.2.3 移动GIS特点 |
2.2.4 移动GIS终端 |
2.3 系统终端的相关应用技术 |
2.3.1 移动定位技术 |
2.3.2 移动通信技术 |
2.3.3 移动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3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数据信息 |
3.1 系统数据 |
3.1.1 系统数据获取 |
3.1.2 系统数据组成 |
3.1.3 系统数据类型 |
3.1.4 系统数据处理 |
3.1.5 系统数据组织管理 |
3.2 系统数据模型 |
3.2.1 时空数据模型 |
3.2.2 数据建模过程 |
3.3 系统数据库 |
3.3.1 数据库特点 |
3.3.2 数据库设计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4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分析 |
4.1.1 用户需求分析 |
4.1.2 系统功能分析 |
4.1.3 系统流程分析 |
4.2 巡检系统设计 |
4.2.1 设计目标 |
4.2.2 技术路线设计 |
4.2.3 初始化设计 |
4.2.4 功能模块设计 |
4.3 巡检系统开发 |
4.3.1 系统选型配置 |
4.3.2 系统开发软件 |
4.3.3 系统运行环境 |
4.4 本章小结 |
5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时空数据模型研究与建立 |
5.1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时空特性 |
5.2 面向对象法时空数据模型 |
5.2.1 面向对象法的概念 |
5.2.2 面向对象法模型规则 |
5.2.3 面向对象法表达方式 |
5.3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时空数据模型 |
5.3.1 概念数据模型 |
5.3.2 逻辑数据模型 |
5.3.3 物理数据模型 |
5.4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1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时空信息集成 |
5.4.2 时空数据存储方法 |
5.5 时空数据模型在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应用 |
5.5.1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时空演变和分析预测 |
5.5.2 供水管网事故区域时空分析 |
5.5.3 供水管网时空监控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实现 |
6.1 研究区概况 |
6.2 智能手机终端供水管网巡检系统设计 |
6.2.1 应用界面设计实现 |
6.2.2 业务功能模块详细设计和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项目的效益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企业信息化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供水管网及GIS系统研究现状 |
1.2.2 企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管网漏损控制的概念 |
2.1.1 物理漏失量 |
2.1.2 账面漏失量 |
2.1.3 免费供水量 |
2.2 产销差管控的相关概念 |
2.3 效益分析的概念 |
2.4 企业精益化管理理论 |
第三章 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概述 |
3.1 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
3.2 信息化建设的历程 |
3.3 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四章 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效益分析 |
4.1 成本分析 |
4.1.1 实施成本 |
4.1.2 运营成本 |
4.2 经济效益分析 |
4.2.1 抢维修效率提高 |
4.2.2 第三方损坏率降低 |
4.2.3 无收入水量控制 |
4.2.4 优化管网及拆迁区域改造 |
4.3 社会效益 |
4.3.1 整合供水信息资源 |
4.3.2 优化企业管理 |
4.3.3 提高供水服务质量 |
4.4 结论分析 |
第五章 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改进方案 |
5.1 工作流程的改进方案 |
5.1.1 抢修流程优化 |
5.1.2 计划性维护流程优化 |
5.1.3 抢修信息实时监控 |
5.1.4 延伸服务流程优化 |
5.2 管理机制的改进方案 |
第六章 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 |
6.1 制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
6.2 调整人力资源战略 |
6.3 推动企业文化发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经验和建议 |
7.3 发展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YQ供水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外供水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
1.2.2 国内供水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2.1.1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概念 |
2.1.2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体系结构 |
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2.1 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
2.2.2 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及思路 |
2.2.3 业务流程再造的框架 |
第三章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YQ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YQ公司发展历程 |
3.1.2 YQ公司经营现状 |
3.2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和特点分析 |
3.2.1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概况 |
3.2.2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 |
3.3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3.3.1 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和中央存储设备 |
3.3.2 管网调度子系统缺乏感应元件和GIS应用 |
3.3.3 设备管理系统缺失 |
3.3.4 经营收费管理系统孤立 |
3.3.5 客户服务功能落后 |
3.4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1 主观发展理念落后且缺乏统一规划 |
3.4.2 客观历史条件及市场环境限制 |
3.4.3 公司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 |
3.4.4 部分工作权限分配不合理 |
第四章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分析 |
4.1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目标 |
4.1.1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总目标 |
4.1.2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子目标 |
4.2 优化原则及流程的设计思路 |
4.2.1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优化设计的原则 |
4.2.2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优化设计的流程 |
4.3 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设计 |
4.3.1 YQ公司一体化智能操控平台的优化设计 |
4.3.2 YQ公司管网GIS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 |
4.3.3 YQ公司设备模拟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 |
4.3.4 YQ公司经营收费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 |
4.3.5 YQ公司客服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 |
第五章 优化YQ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保障措施 |
5.1 强化行政领导和指引 |
5.2 增加配套设施建设 |
5.3 加强以信息化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 |
5.4 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
5.5 争取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基于广度优先的管网爆管分析模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系统应用技术分析 |
2.1 系统开发技术 |
2.2 数据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阀门搜索算法分析 |
3.1 传统的广度优先搜索 |
3.2 基于流向的广度优先搜索 |
3.3 源头搜索优化 |
3.4 三种阀门搜索算法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最优路径规划 |
4.1 最优路径分析 |
4.2 数据组织结构 |
4.3 广度优先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例 |
5.1 系统总体框架 |
5.2 数据查询模块 |
5.3 数据统计模块 |
5.4 空间分析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地下供水管线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下的涉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应用[J]. 曾庆彬,苏腾飞,何康茂. 水利信息化, 2021(05)
- [2]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龙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勃.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压力的地下供水管网鲁棒探漏研究与实现[D]. 马颖.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GIS的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荆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6]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综合管网信息系统研发[D]. 马开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城市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郭芷彤.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CZ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信息化项目的效益分析与改进[D]. 王超. 江苏大学, 2019(05)
- [9]YQ供水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研究[D]. 宋文静.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10]基于广度优先的管网爆管分析模块的研究[D]. 董娟.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