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五家上市公司看广电行业的资本运作(论文文献综述)
鲁颖[1](2021)在《现金流视角下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文中指出在行业竞争日渐激烈、政策监管压力增加、资本退潮的多重冲击下,传媒行业经济发展一直不稳定,企业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财务风险可能已经悄悄地潜藏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某一个环节中。现金流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尤其对于轻资产较多的传媒行业来说,在企业长久发展中的地位可谓是重中之重,因此在现金流视角下准确的识别和应对财务风险对企业来说是有必要的。本文以传媒行业G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企业现金流为研究视角,从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三个方面整理了G传媒公司近五年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状况,分析得出G传媒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同时从预警制度、预警岗位、预警流程、预警方法以及预警效果五个方面整理应分析了G传媒公司目前财务风险预警的现状,发现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中存在的不足。基于这些问题,文章以现金流为视角,一方面从投资、筹资、经营三个方面为G传媒公司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初步选择代表G传媒公司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质量、获现能力、成长能力以及财务弹性的15个财务指标,经过多步骤的筛选和处理后最终由10个指标构成现金流视角下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另一方面采用熵值法和功效系数法对该预警体系进行设计及应用,首先以G传媒公司2010—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熵值法通过无量纲化处理、归一处理等步骤来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接着选取行业内15个样本公司用来计算指标行业标准值,再根据相关文件及行业情况划分财务风险警限区间,最后用功效系数法分别计算出G传媒公司2015—2019年每年的功效得分,匹配G传媒公司财务状况所处的警限区间,由此可以直观地了解到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的程度。结合财务分析结果以及预警结果,本文最终为G传媒公司如何防范财务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如提高投资收益水平、优化资本结构等,同时为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地实施提出保障措施,如增强财务风险预警意识、完善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及预警岗位等。传统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企业根据一般性财务指标建立的,虽然可以识别企业财务风险,但因为指标的单一性,预警结果终究不够全面和准确,而在传统预警体系的基础上加入现金流指标,采用多变量来监测企业财务动态,不仅可以及时的关注企业现金流状况和财务状况,也能够更多方面的在财务风险初期对企业做出示警,提醒企业及时应对。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通过对G传媒公司财务指标以及现金流指标的运用计算,为G传媒公司建立一套合理、科学、准确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王梦晓[2](2021)在《中国影视经纪公司的竞争力研究 ——基于国内7家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文中指出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文娱产业步入高速增长的新时期,影视经纪公司的发展变化值得关注。在竞争激烈的影视经纪行业中,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提升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更优质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课题研究从当前国内影视经纪行业的现状出发,通过数据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当前我国影视经纪公司的竞争力水平,解决了如何通过指标数据构建竞争力评价体系,对目标样本进行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核心问题,尝试为影视经纪公司竞争力研究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首先明确影视经纪公司的业务范围、功能特性、市场环境,梳理当前影视经纪公司的发展现状,对整体行业有了全面的把握。然后以价值链理论为依据构建影视经纪公司的价值链体系,进而分析影视经纪公司竞争力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划分为资源、营销、管理、价值四个层面。在此基础上对部分代表性影视经纪公司进行静态、动态双向的竞争力评价,主要选取了国内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数据量化分析,以此判断上市影视经纪公司的静态竞争力,通过发展态势判断战略优势的动态竞争力。最后,对影视经纪公司的现实存在作出综合性学理审视和探讨,分析其在资源维持、专业管理、市场运营、价值引导等层面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致力于推动整体行业的专业化和正规化,提高影视经纪市场的活力,有利于文化经纪行业和影视产业的良性发展。
李满[3](2020)在《中国传媒企业并购商誉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传媒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成为投资者的聚焦点。早些年传媒行业的快速扩张和发展,公司股价不断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而一两年内又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市场监管趋紧以及内部管理失衡等问题,传媒上市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商誉减值风险,公司估值也随之登高跌重。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重要转型期,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大背景下,行业影响依旧显着,加上2020年之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传媒影视行业受到更明显冲击。为促进各行各业的生产复工,再融资新规拓宽了公司融资来源,叠加2019年10月出台的重组新规鼓励并购政策,可以预见新一轮并购潮将再次到来。在商誉的起起落落之中,无论是市场监管层、公司管理层,还是普通投资者,都应当对传媒上市公司的商誉有一个正确认识和应对方法。本文以150家中国传媒上市公司研究样本,采用数据分析法、访谈调研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传媒上市公司的商誉与其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以第二年的净资产报酬和公司标准化商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传媒行业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特点和行业特性,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媒上市公司商誉对于未来价值具有显着的负作用,而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于价值具有积极作用。在深入调研四家代表性的传媒上市公司后,总结并购商誉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控制商誉减值风险以及提升公司竞争力的方案。本文提出四点建议,包括科学选择并购标的,减值测试更加公开合理化,常态化商誉监督以及深度融合等。
张欣[4](2020)在《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经济水平的增长、大众对文化消费的升温、互联网时代新经济的浪潮、国家政策的倾斜,都使得文化传媒行业逐步成为当前的朝阳产业之一。文化传媒行业地位的逐步提升、经济增长空间日益扩大,促进了资本市场向文化传媒行业的进军。近年来,文化传媒行业的上市公司也逐渐增多,2019年已有117家A股文化传媒类公司上市。然而,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财务绩效水平相对较弱也是目前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如何提升文化传媒企业的财务绩效,保障企业快速且持续的发展,在上市中获取更高额的收益,需要对财务体系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合理的应用,建立合理、高效、科学的财务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帮助企业减轻资金压力,并为顶层战略设计与调整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剖析了当前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现状与特点,采用因子分析法作为研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研究的实证方法。以37家相应的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结合行业特点与财务绩效相关文献,选取净资产收益率、净利率、每股收益等12个财务指标。实证结果表明:提取四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与发展能力,其中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的权重相对较大、营运能力与发展能力的权重相对较小。利用综合得分对研究样本进行量化排名,并进行纵向分析,得出当前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方面存在综合财务竞争力不足、盈利能力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随后针对相应问题提出若干条可行建议,为提升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提供相应支持。
张志强[5](2020)在《HN有线电视公司发展战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三网融合”政策的逐步推进,广电运营商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广播电视行业格局彻底改变,从此进入诸侯争霸时代。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争相涌入,新媒体、自媒体及社交APP也蜂拥而至,不断蚕食广电市场,造成有线电视用户急剧下滑,广电运营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然而危机与机遇并存,中国广播电视公司的成立,“5G”牌照的颁发,以及国家密集出台的多项利好政策,为广电行业迎来新的曙光。广电运营商如何在危机四伏的环境压力下突破发展瓶颈,早日实现浴火重生,值得广电企业深思。HN有线电视公司是以传输有线电视信号为主业的企业,是河南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实施主体,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省内18个省辖市和108个县(市)。近几年省内有线电视市场受冲击较大,公司营业收入和用户数持续下滑,经营业绩出现负增长,内控管理上诸多遗留问题也亟需解决。基于战略管理相关理论,通过对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如战略定位不清、业务方向杂乱、战略执行不到位等。其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若干行业专家的意见,重新定位公司战略。研究结果表明,SO战略更适宜HN有线电视公司未来的发展。围绕着SO战略,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如打造产品体系、聚焦智慧业务、发展多元业务、全面营销推广等。最后,为了保障战略方案的有效实施,文中也给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和若干保障措施。研究不仅有利于扩展国内战略优化的理论研究,对于HN有线电视公司的战略优化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周彬[6](2020)在《产业价值链视角下捷成股份并购绩效研究》文中提出“十三五”规划指出,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见,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9上半年文化传媒产业并购金额与2018年上半年相比高达48.10亿美元,虽然并购交易数量下降了,但是并购交易规模上涨很大,涨幅达52.46%。目前他们正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达到当初制定的并购目标;如何通过并购这种方式来改善目前的绩效。捷成股份是一家专门从事影视内容的公司,由刚成立时依靠音视频技术,经过上市后不断地并购逐渐发展成如今的影视公司。公司于2011年上市,以“内容版权运营”为战略核心,秉承“多轮次、多渠道、多场景、多模式、多年限”的业务变现核心经营理念,集全司资源构建以“版权”为出发点、“重发行”的产业链,以发行带制作,协同技术4K更新改造,形成主业突出的业务盈利模型。同时,远期战略布局数字教育业务,为未来新的业务增长点铺垫基础,使之成为了影视市场中较为活跃的公司之一。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捷成股份的价值链是通过何种方式如何变化;纵向、横向阶段的绩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捷成股份上市后所发生的并购事件,通过对发生的并购事件进行分析并展示出捷成股份价值链变化的过程,对不同阶段的价值链绩效分为短期和长期绩效这两种进行评价。最后,给出建议和启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捷成股份从单一阶段的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阶段得出的并购绩效结果是不同的。在纵向阶段中,并购短期绩效有些改善了,有些反而下降了,而并购长期绩效呈现下降趋势后稳定在一个数值内;在横向阶段,短期绩效有着小幅度地下降,并购长期绩效保持稳定。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随着纵向、横向价值链地增加,企业经营范围不断增加、现金流减少、多种板块的经营使得公司的偿债能力减弱。本文通过研究不同价值链阶段的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来进行评价,对如何通过并购来改善企业绩效有一定意义。
朱诗阳[7](2020)在《陕西广电网络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机及其经济效果研究》文中认为战略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5年中央将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国企混改的重要途径;2020年证监会出台再融资新规,支持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然而,既有事实和有关研究表明,战略投资者可能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却也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陕西广电网络作为大型国有文化传媒企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制约了其发展,试图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走出困境。基于此,本文对陕西广电网络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机及其经济效果展开研究,以期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本文对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在阐明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研究。首先,介绍陕西广电网络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事件背景,以此剖析其引入的动机,包括推动战略转型、实现多元并举、缓解资金难题;其次,跟踪动机的实现过程,分析双方的合作路径;最后,运用事件研究法与比较分析法,评价战略投资者为陕西广电网络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研究发现,陕西广电网络引入战略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公司缓解资金难题并有助于改善财务绩效,为公司优化业务结构,加速推进了公司的战略转型进程。通过本案例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需要明确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引入方式,基于企业战略需求与协同效应原则寻求匹配的合作对象,推动资源有效整合,促使双方达成共同的合作目标是成功的关键。
杨智博[8](2020)在《中国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发展历程与经营表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消费日益增加,其中新闻出版业的消费支出尤其突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中国的新闻出版公司也开始纷纷上市。上市有助于企业的资本化运作,对于缺乏资金或者处于弱势的新闻出版公司来说,是绝佳的契机。而面对国际国家形势的严峻变化、各大新闻出版企业自身的困境、新闻出版行业产业发展的加速,文化产业中关于中国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的研究日益变得重要起来。本文以我国A股新闻出版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历程,观察其经营表现,研究其问题发展。第一章就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发展历程,在以往文献研究整理与案例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给出了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的界定与分类,其次对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的新闻出版公司的上市历程进行了梳理,最后就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的现状做统计和总结。第二章在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经营表现研究方面,首先就财务绩效进行研究。以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的总资产规模由大到小为依据,搜集筛选了我国A股先后上市的20家新闻出版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这20家A股上市的新闻出版公司的财务绩效,选取了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分析的相应指标。其次,投资行为分析承接上一部分,继续对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的20家我国A股新闻出版上市公司进行研究,主要对投资面临现状、股东主体、表现和特色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三章就各家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的些许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未来的新闻出版行业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前景展望,未来新闻出版上市公司表现为对各方资源的运用加大,尤其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方向为融媒体,文末这一部分中包含着相应的分析建议和趋势预判,以期达到对主体和受众各方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周子钧[9](2019)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文中指出本文拟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本论文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四、第五章。第一章即1978年-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个市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电影业的活力,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二章即2000年-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这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电影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电影业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这个产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向产业化转轨。第三章即2009年-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是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是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是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证券化阶段来临,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主流。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融到大量资金,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证券化的水平,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资本化进程的成效和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首先是对于资本化规律和特点的把握、运行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的认知。这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产业为主资本为附,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对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第五章是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分析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提高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健康发展、构建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推动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控制好金融风险等七大原则至关重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资本化进程”观察中国电影产业1978年-2018年40年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一定的空白;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是观察中国电影“资本化进程”的一个本质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电影产业理论于一体。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吸取资本化进程呈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必将更加充分,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必将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空间和质量,推动中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曾原[10](2017)在《融合模式下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制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管理的视角,进行融合模式下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制研究。论文分析了文化融合的落实,政府文化规制的新情况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等三方面问题,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双重属性为基本事实,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为目标,从规制的角度,探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发挥双重作用,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最优或次优配置。论文主要内容包括核心判断、基本思路、实务分析、结论建议四部分。论文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规制不是简单孤立的经济性规制或社会性规制,也不能简单提成“第三种规制”。论文将“文化创意产业规制是融合型规制”作为核心判断提出,是规制经济学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需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同时提出,从融合型规制思路出发,应调整文化事业与产业功能分割的管理思维,采取文化事业与产业的融合管理方式。基于中国国家层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和上海市层面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2013)》进行比较,论文提出针对文化创意服务业分层管理的思路,将10个大类28个中类依据意识形态属性的强弱和产业属性的高低进行二维坐标系分类定位。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分类施策。论文引入拉丰—梯若尔规制激励理论模型,考虑效率水平、努力程度等信息不对称因素的现实存在,无需增减模型现有变量,以一定的制度安排建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实行激励性规制应用的探索。对应于二维坐标系形成的9个区域,论文具体分析了澎湃新闻、第一财经、奔驰文化中心、巨人网络、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9个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机构及其业务类型,突出业务类型的融合性和政府规制方式的实证性研究。最后,论文提出应构建基于融合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激励性规制模式。加强治理互动,在坚持“文化例外”的同时,以激励性规制实现双效统一。通过资源统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政府文化管理水平。进行分类施策,文化创意产业政府规制应体现放管结合,贴合文化创意产业自身规律。
二、从五家上市公司看广电行业的资本运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五家上市公司看广电行业的资本运作(论文提纲范文)
(1)现金流视角下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基本理论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现金流量 |
2.1.2 财务风险 |
2.1.3 现金流与财务风险 |
2.1.4 财务风险预警 |
2.2 相关理论 |
2.2.1 经济周期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3 财务预警理论 |
2.2.4 资本结构理论 |
第三章 现金流视角下G传媒公司财务现状及风险预警现状分析 |
3.1 G传媒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业务情况 |
3.1.3 经营特点 |
3.2 G传媒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3.2.1 投资活动现状分析 |
3.2.2 筹资活动现状分析 |
3.2.3 经营活动现状分析 |
3.3 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
3.3.1 与投资相关的财务风险 |
3.3.2 与筹资相关的财务风险 |
3.3.3 与经营相关的财务风险 |
3.4 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现状 |
3.4.1 预警制度 |
3.4.2 预警岗位 |
3.4.3 预警流程 |
3.4.4 预警方法 |
3.4.5 预警效果分析 |
3.5 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 |
3.5.1 缺乏财务风险预警意识 |
3.5.2 财务风险预警制度与预警岗位不健全 |
3.5.3 财务风险预警流程和预警方法落后 |
3.5.4 现金流指标使用不足 |
3.6 建立现金流视角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
第四章 现金流视角下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4.1 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指标初选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4.1.2 初选指标确定 |
4.2 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初选指标处理及权重计算 |
4.2.1 初选指标处理 |
4.2.2 初选指标权重计算 |
4.3 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
4.3.1 初选指标筛选 |
4.3.2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
4.4 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 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指标行业标准值的确定 |
4.5.1 行业样本数据的确定 |
4.5.2 行业标准值的确定 |
4.6 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警限区间的确定 |
4.7 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应用 |
4.7.1 预警过程及结果 |
4.7.2 预警结果分析 |
第五章 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及风险预警的保障措施 |
5.1 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
5.1.1 提高投资收益水平 |
5.1.2 优化资本结构并拓宽筹资渠道 |
5.1.3 合理运用营运资金 |
5.2 财务风险预警的保障措施 |
5.2.1 增强财务风险预警意识 |
5.2.2 完善财务风险预警制度与预警岗位 |
5.2.3 采用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流程和预警方法 |
5.2.4 深化现金流管理意识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中国影视经纪公司的竞争力研究 ——基于国内7家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影视经纪公司概念内涵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五)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影视经纪公司基本概况 |
(一) 影视经纪公司的产业定位 |
(二) 影视经纪公司的业务活动 |
(三) 影视经纪行业的发展现状 |
二、影视经纪公司竞争力影响因素 |
(一) 影视经纪公司的特殊属性 |
(二) 价值链模型 |
(三) 影响因素分析 |
三、影视经纪公司竞争力评价应用研究 |
(一) 国内7家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依据 |
(二) 静态竞争力评价 |
(三) 动态竞争力评价 |
四、影视经纪公司竞争力提升的审视与思路 |
(一) 对存在不足的审视 |
(二) 对发展路径的思考 |
(三) 对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影视经纪公司签约演员数据统计表 |
附录二: 影视经纪公司影视产品信息统计表 |
附录三: 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
附录四: 影视经纪公司指标数据处理计算原始数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国传媒企业并购商誉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商誉研究相关领域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文章难点与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传媒上市公司并购概述 |
第一节 传媒上市公司子行业细分 |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并购历史梳理 |
第三节 传媒上市公司并购模式 |
第四节 传媒上市公司并购商誉概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机理分析 |
第二节 定义变量与模型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描述统计 |
相关性分析 |
多重共线检验 |
回归分析结果 |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媒上市公司商誉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奥飞娱乐 |
第二节 省广集团 |
第三节 浙数文化 |
第四节 万达电影 |
第五节 讨论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媒上市公司商誉探讨 |
第一节 传媒公司商誉问题 |
第二节 建议与对策 |
本章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 |
(4)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2.3 财务绩效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现状与特点 |
3.1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现状 |
3.2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特点 |
3.3 本章小结 |
4 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4.1 研究对象选择与数据选取 |
4.2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
4.2.1 研究方法选取 |
4.2.2 财务指标体系的选取 |
4.3 因子分析步骤与结果 |
4.3.1 KMO和 Bartlett检验 |
4.3.2 因子提取的效果分析 |
4.3.3 公共因子的命名和解释 |
4.3.4 计算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 |
4.3.5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HN有线电视公司发展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战略管理国内外研究 |
1.3.2 有线电视发展战略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内涵 |
2.2 动态战略管理理论 |
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4 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
2.4.1 PEST分析 |
2.4.2 SWOT分析 |
2.4.3 层次分析方法 |
第3章 HN有线电视公司现有战略分析 |
3.1 公司状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结构 |
3.2 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3.3 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3.3.1 外部环境分析 |
3.3.2 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
3.3.3 内部条件分析 |
3.4 公司现有战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公司现有战略分析 |
3.4.2 现有战略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HN有线电视公司战略优化 |
4.1 战略优化的目标 |
4.2 战略选择方法 |
4.2.1 SWOT分析方法 |
4.2.2 层次分析方法 |
4.3 战略选择 |
4.4 战略优化实施方案 |
4.4.1 打造产品体系 |
4.4.2 聚焦智慧业务 |
4.4.3 发展多元业务 |
4.4.4 全面营销推广 |
第5章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优化组织架构 |
5.2 提升运营能力 |
5.2.1 加强人才管理 |
5.2.2 落实绩效考核 |
5.2.3 建立企业文化 |
5.3 拓宽融资渠道 |
5.4 加强投资管理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产业价值链视角下捷成股份并购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产业价值链并购绩效有关概念及理论介绍 |
2.1 产业价值链并购绩效的有关概念 |
2.1.1 产业价值链概念介绍 |
2.1.2 并购绩效概念介绍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价值并购理论 |
2.2.2 多元化理论 |
2.2.3 协同效应理论 |
2.2.4 交易成本理论 |
2.2.5 产权理论 |
2.3 论文研究方法介绍 |
2.3.1 事件研究法 |
2.3.2 因子分析法 |
2.3.3 规范分析法 |
2.3.4 案例分析法 |
第3章 捷成股份总体介绍及其价值链延展分析 |
3.1 影视产业背景 |
3.1.1 影视产业特点及现状 |
3.1.2 影视产业财务特征 |
3.1.3 影视产业价值链 |
3.2 捷成股份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3.3 成股份企业价值延展 |
3.3.1 纵向价值链阶段 |
3.3.2 横向价值链阶段 |
第4章 捷成股份并购短期绩效评价 |
4.1 短期绩效模型构建 |
4.1.1 事件研究法模型构建 |
4.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1.3 事件研究法结果 |
4.2 并购短期绩效评价 |
4.2.1 公司战略目标 |
4.2.2 业务收入分析 |
4.2.3 并购短期绩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捷成股份并购长期绩效评价 |
5.1 并购长期绩效模型构建 |
5.1.1 财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
5.1.2 数据来源于处理 |
5.1.3 托宾Q值 |
5.1.4 因子分析 |
5.2 并购长期绩效评估 |
5.2.1 公司战略目标 |
5.2.2 收入分析 |
5.2.3 并购长期绩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陕西广电网络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机及其经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机研究 |
2.1.2 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经济效果研究 |
2.1.3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号传递理论 |
2.2.2 有效市场假说 |
2.2.3 战略联盟理论 |
2.2.4 协同效应理论 |
第3章 陕西广电网络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背景及动机 |
3.1 陕西广电网络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背景 |
3.1.1 我国广电行业发展概况 |
3.1.2 陕西广电网络公司现状 |
3.1.3 战略投资者概况 |
3.2 陕西广电网络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 |
3.2.1 引入方式 |
3.2.2 甄选战略投资者 |
3.2.3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3.3 陕西广电网络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机 |
3.3.1 缓解资金难题 |
3.3.2 做强视频主业 |
3.3.3 培育智慧业务 |
3.3.4 寻求基于利益捆绑的深度合作 |
第4章 陕西广电网络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路径 |
4.1 投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项目 |
4.2 战略投资者助力多业务发展 |
4.2.1 发展高清互动业务 |
4.2.2 发展智慧城市业务 |
4.2.3 发展智慧教育业务 |
4.2.4 发展融合媒体平台 |
第5章 陕西广电网络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经济效果 |
5.1 市场反应 |
5.1.1 股价波动情况 |
5.1.2 短期超额收益率变动情况 |
5.2 对公司业务结构的影响 |
5.2.1 实现主业升级拓展 |
5.2.2 全面布局智慧业务 |
5.3 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
5.3.1 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
5.3.2 成长能力明显加强但后劲不足 |
5.3.3 偿债能力显着提升 |
5.3.4 营运能力维持稳定 |
5.4 加速推进战略转型升级进程 |
5.4.1 产业发展与资本运作双轮驱动 |
5.4.2 传统广电运营商向融媒体网络运营商转型 |
5.4.3 实现四大模式的转变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 |
6.2.1 明确引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6.2.2 选择适宜的引入方式 |
6.2.3 谨慎选择战略投资者 |
6.2.4 充分利用战略投资者的资源优势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中国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发展历程与经营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现实意义 |
0.3 文献综述 |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4.1 研究内容 |
0.4.2 研究方法 |
0.5 创新与不足 |
0.5.1 创新点 |
0.5.2 研究不足 |
1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发展历程 |
1.1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界定与分类 |
1.2 中国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发展历程 |
1.2.1 初步探索阶段(1993—2005):印刷为主,借壳上市居多 |
1.2.2 改革突破阶段(2006—2010):出版发行占多数,IPO首超借壳 |
1.2.3 全面上市阶段(2011—2018):新媒体引领,各类型全面上市 |
1.3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现状统计与总结 |
1.3.1 上市年份统计 |
1.3.2 注册地点统计 |
1.3.3 上市场所和板块统计 |
1.3.4 上市类别统计 |
2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经营表现研究 |
2.1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研究 |
2.1.1 盈利能力分析 |
2.1.2 营运能力分析 |
2.1.3 偿债能力分析 |
2.1.4 成长能力分析 |
2.2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研究 |
2.2.1 投资现状分析 |
2.2.2 投资主体分析 |
2.2.3 投资表现与特色 |
3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 |
3.1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1 传统业务全面下滑 |
3.1.2 媒介融合与转型尚处于初步阶段 |
3.1.3 业务同质化严重,盈利稳定性较差 |
3.2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前景展望 |
3.2.1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深化改革 |
3.2.2 全面整合行业资源,发挥专长 |
3.2.3 资本运作多线并举,提高效率 |
3.2.4 走融媒体发展道路,拥抱“互联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缘起与概念界定 |
(一) 论文缘起 |
(二) 概念界定 |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一) 研究现状 |
(二) 文献述评 |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主要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
(一) 框架 |
(二) 创新点 |
(三) 本文的不足 |
第一章 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年-1999年) |
一、第一阶段:“文革”以后电影业的恢复(1978年-1979年) |
(一) 电影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曲折进程 |
(二) “文革”后恢复老电影放映时出现的盛况 |
二、第二阶段:电影业体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1979年-1992年) |
(一) 政策上重点是先后调动“制发放”行业的积极性 |
(二) 电影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
(三) 调整机构设置形成“影视合流”的局面 |
三、第三阶段:电影业体制启动全面改革(1993年-1999年) |
(一) 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 |
(二) 打破中影集团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 |
(三) 打破16家制片厂的垄断调动各界拍片积极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年-2008年) |
一、第一阶段:电影行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2000年-2004年) |
(一) 政策上大力推进集团化和院线制改革,推动向产业化转向 |
(二) 投融资上国企加快转企改制,民企扩大融资渠道 |
(三) 资本多元化大力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
二、第二阶段:电影行业对外开放打开大门(2005年-2008年) |
(一) 政策上对于境外资本和非公资本进一步开放 |
(二) 投融资上中影发债民企谋求上市,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
(三) 电影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快资本化进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年-2018年) |
一、第一阶段:证券化的启动期(2009年-2012年) |
(一) 政策上加大金融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成为着力点 |
(二) 投融资上电影公司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来临 |
(三) 华谊兄弟首家在A股上市起到了示范效应 |
二、第二阶段:证券化的高潮期(2013年-2015年) |
(一) 政策上继续鼓励公司上市,同时改进和完善电影审查 |
(二) 投融资上互联网资本强势进入,电影产业基金十分活跃 |
(三) 二级市场并购火爆与出现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
三、第三阶段:证券化的提升期(2016年-2018年) |
(一) 政策上对明星证券化的遏制和再融资疏堵结合 |
(二) 投融资上资本有进有退步入去伪存真的提升期 |
(三) 中影上影两大国企实现A股上市的标志性意义 |
(四) “内容为王”获得支持,资本流向发生结构性变化 |
(五) 互联网影业与国企和民企三分天下重塑行业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本化进程的成效与问题解析 |
一、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成效解析 |
(一) 对资本化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
(二) 对资本化的运行原理和阶段的把握更加准确 |
(三) 对资本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形成的共识更加坚定 |
(四) 对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意义和路径更加明确 |
(五) 对保持市场活力与严控风险之间的把控能力更加强大 |
(六) 对建构产业与资本辩证关系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加自觉 |
二、电影产业资本化的问题解析 |
(一) 电影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通过IPO进行融资 |
(二) 跨界定增存在虚火与企业并购存在严重障碍 |
(三) 证券化负面影响凸显影企上市后的风险边界 |
(四) 资本的霸权导致电影产业的异化和扭曲行为 |
(五) “保底发行”与“天价片酬”对于电影产业的侵蚀 |
(六) 电影板块在A股市场回报率偏低、规模偏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
一、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则 |
(一) 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发生的方向性调整 |
(二) 努力创作出资本与内容结合的佳作 |
二、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的原则 |
(一) 影企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 |
(二) 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
(三) 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 |
(四) 打造影视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 |
三、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影企健康发展 |
(一) 发挥股市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 |
(二) 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 |
四、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 |
(一) 把握互联网资本在电影产业链地位主流化的趋势 |
(二) 上市电影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
五、构建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 |
(一) 应制定和出台规范资本运行的相关制度 |
(二) 尽快组建电影经纪人群体的行业协会 |
六、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的原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
(一) 上市影企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防控业绩下滑的风险 |
(二) 上市影企要瞄准“内容+渠道”模式以提高经营业绩 |
七、完善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的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则 |
(一) 要遵从产业和市场规律推动资本化进程 |
(二) 用大工业运行的方式分散和控制好金融风险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与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融合模式下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从概念到实践:文化融合该如何落到实处 |
1.1.2 从有界到跨界:政府文化规制新情况该如何协同应对 |
1.1.3 从宏观到微观:文化体制改革大目标该如何微观呈现 |
1.2 概念释义 |
1.2.1 文化融合 |
1.2.2 文化创意产业 |
1.2.3 政府规制 |
1.2.4 激励性规制 |
1.3 文献综述 |
1.3.1 从规制到文化(创意)产业规制的研究 |
1.3.2 从融合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研究 |
1.3.3 文化产业规制与产业融合并存的研究 |
1.3.4 对相关领域研究的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1.4.1 逻辑假设:基于分类思想的激励性规制分析框架 |
1.4.2 主要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创新点 |
2 文化创意产业规制核心判断 |
2.1 文化创意产业规制是融合型规制 |
2.1.1 传统规制分类对文化创意产业解释乏力 |
2.1.2 融合型规制提供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视角 |
2.2 文化事业与产业可以实行融合管理 |
2.2.1 概念并行与操作分离的现实 |
2.2.2 推动文化事业与产业融合是管理变革的必然 |
3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制基本思路 |
3.1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产业分类的统计变迁 |
3.1.2 上海与其他国内外城市产业发展简要比较 |
3.1.3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
3.1.4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特征 |
3.2 针对文化创意服务业分层管理的思路 |
3.2.1 基于双重属性确定文化创意服务业相应定位 |
3.2.2 针对不同区域进行分类施策 |
3.3 激励性规制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应用 |
3.3.1 激励性规制工具原理简析 |
3.3.2 激励性规制的设计过程 |
3.3.3 激励性规制工具在文化创意产业适用性分析及应用探索 |
4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制实务分析 |
4.1 新闻媒体的融合与规制:以澎湃新闻为例 |
4.1.1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上海整体探索 |
4.1.2 澎湃新闻的融合性实践 |
4.1.3 新闻类新媒体的政府规制方式研究 |
4.2 财经媒体的融合与规制:以第一财经为例 |
4.2.1 全媒体发展的第一财经 |
4.2.2 三个维度的融合性发展策略 |
4.2.3 财经媒体发展策略研究 |
4.3 演出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奔驰文化中心为例 |
4.3.1 成为国内演出市场标杆的奔驰文化中心 |
4.3.2 商业模式下的文化与体育融合发展之路 |
4.3.3 市场引领下的院团与剧场同向发展思路 |
4.4 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巨人网络为例 |
4.4.1 创新行业发展模式的巨人网络 |
4.4.2 在行业共性规律中探索个性化业务融合 |
4.4.3 审批规制下的网络游戏公司发展思路研究 |
4.5 咨询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上图情报所图情业务为例 |
4.5.1 从上图情报所看文化事业单位的优势与挑战 |
4.5.2 图书信息情报资源融合的实践 |
4.5.3 进一步发挥文化事业单位活力的规制研究 |
4.6 文化设施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一大会址改造为例 |
4.6.1 政府财力保障红色资源进一步发展 |
4.6.2 一大会址改造中的展陈内容与技术融合 |
4.7 文化艺术培训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VIP陪练”为例 |
4.7.1 “互联网+”推动音乐教育新模式 |
4.7.2 “VIP陪练”做互联网音乐教育探索者 |
4.8 群众文化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上海市民文化节为例 |
4.8.1 市民文化节的举办形成城市文化繁荣新面貌 |
4.8.2 用融合发展的举措促进社会多方参与 |
4.8.3 用整合资源的做法让市民成为城市文化的主人 |
4.8.4 用集合媒介的思路进行活动项目的推广传播 |
4.9 广电传输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SMG三网融合IPTV业务为例 |
4.9.1 “三网融合”政策推动下的IPTV技术发展前景 |
4.9.2 上海广播电视台实践IPTV业务 |
4.9.3 用技术手段规制IPTV内容安全 |
5 结论:构建基于融合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激励性规制模式 |
5.1 治理互动,激励性规制有利于实现双效统一 |
5.1.1 双效统一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规制的基本遵循 |
5.1.2 政府治理推动双效统一实践深化发展 |
5.1.3 文化创意产业规制应体现放管结合 |
5.2 资源统合,提高政府文化管理水平 |
5.2.1 融合型规制首先需要提升政府文化管理水平 |
5.2.2 文化事业与产业管理整合即为强化政府资源统合能力 |
5.3 分类施策,贴合文化创意产业自身规律 |
5.3.1 分类管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
5.3.2 两个维度持续深化融合发展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参考文献 |
引文注释 |
四、从五家上市公司看广电行业的资本运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现金流视角下G传媒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 鲁颖.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中国影视经纪公司的竞争力研究 ——基于国内7家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D]. 王梦晓. 山东大学, 2021
- [3]中国传媒企业并购商誉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D]. 李满.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张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HN有线电视公司发展战略优化研究[D]. 张志强. 湘潭大学, 2020(02)
- [6]产业价值链视角下捷成股份并购绩效研究[D]. 周彬.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7]陕西广电网络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机及其经济效果研究[D]. 朱诗阳. 华侨大学, 2020(01)
- [8]中国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发展历程与经营表现研究[D]. 杨智博. 辽宁大学, 2020(01)
- [9]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D]. 周子钧. 山东大学, 2019(09)
- [10]融合模式下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制研究[D]. 曾原.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