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风禄:近代中国最早的职业外交家

罗风禄:近代中国最早的职业外交家

一、罗丰禄:近代中国最早的职业外交家(论文文献综述)

牟国义,沈萌溦[1](2019)在《《列国岁计政要》与近代西方年鉴译介》文中研究指明对近代以来的年鉴编译,仅仅从翻译的中文书名去判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对原书的性质、类别缺乏进一步的了解,也会对译本的性质判断产生失误。关于近代我国第一部编译年鉴出现的时间问题,年鉴界普遍持1909年奉天提学司图书科科员谢荫昌辑译的《新译世界统计年鉴》之说。笔者结合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最新资料,认为近代西方年鉴编译始于洋务运动时期。1875年,以弗雷德里克·马丁(Frederick Martin)编辑的1874年英国《政治家年鉴》(The Statesman’s Yearbook)为底本,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口译、海盐郑昌棪笔述、江南制造局刊印的《列国岁计政要》,是我国近代编译出版的第一部综合性年鉴,并由此开启了近代西方综合性年鉴译介的先河。在《列国岁计政要》的影响下,清末以英国《政治家年鉴》为蓝本编译的年鉴书籍或资料先后出现过四次,以"列国岁计政要"为名展开的编译活动共有三次。《列国岁计政要》的编译助推了晚清的社会变革思潮,对后来年鉴属性功能的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

汤伏祥[2](2017)在《福州船政的历史角色》文中认为船政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的产物。福州船政带给时局之惊喜,带给时代之进步,带给世人之思想,带给未来之希望,奠定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福州船政在时代中扮演的角色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是先进技术的革新者、实践者,追求者,是技术领域变革的先生,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领域革新的推动者、实践者,更是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追寻者。

李文杰[3](2016)在《晚清驻英使臣对外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派遣驻外公使是清政府走出天朝上国,走进近代国际社会的重要步骤。这些使节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在西方强国的虎口下维持国家形象与利益,还肩负着观察、学习西方富强之道的责任。他们是中国最早深入西方社会的一批人,同时他们也是清朝官员群体、传统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分析他们的对外观念能够展现中国近代转型,特别是外交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与努力。本文一共分为四章:(1)第一章分析了驻英使臣的背景。从驻英使臣出使前的履历来看,除了刘锡鸿之外,他们出使前对西方文明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而且晚期驻英使臣对西方文明的接触时间远远长于早期驻英使臣;(2)从他们的英语使用水平来看,晚期驻英使臣也远远超过早期驻英使臣;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来源于两个地方:一是来自江浙闽粤沿海一带,二是来自湘皖地区;从家庭出身来看,大部分出身于世家大族;从功名来看,驻英使臣的功名普遍不高,只有四人考中举人。第二章探讨了晚清驻英使臣对世界形势以及区域形势的认识。对于世界形势的认识,他们从最初的变局观发展到了社会进化论;对宗藩关系,以郭嵩焘为代表主张放弃宗藩关系,保疆自固,以曾纪泽、刘瑞芬、薛福成为代表主张强力维持重要的藩属国;对日本的认识,他们经历了从轻视转变到一种既恐惧又希望向其学习的复杂心理。第三章分析了驻英使臣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晚清驻英使臣对西方文明持有一种十分开明的心态,主张平等地看待洋人与西方文明。从西学中源说的采用,到知识普适性的观点的提出,这反映出他们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日渐客观、深刻。具体到某一方面而言,(一)对于西方政治文明,早期驻英使都表达过欣羡的态度,并初步明确提出了君主立宪的主张。晚期驻英使臣则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立宪实践活动当中。但是由于清政府举措失当,驻英使臣对清政府立宪政策日益失望,最后他们转而投身革命者的阵营。(二)对于西方工商业文明,大部分晚清驻英使臣(除刘锡鸿)持以学习态度,所以他们第一步是为工商之民和工商之业正名,为发展工商业扫除思想障碍,这一步工作,主要由早期驻英使臣完成。晚期驻英使臣,则更多地参与了商业实践活动。另外,驻英使臣的商战主张以及对工商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反映出他们对西方工商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三)对于西方教育,晚清驻英使臣大多认识到西方教育重实学的特点并认为西方富强之本在于其教育之进步。故而,晚清驻英使臣对于西方教育的大多持有非常开明和接纳的态度,并积极推动新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第四章探讨了驻英使臣在条约、国际法、设领护侨、国际组织以及和战观等方面的外交主张。条约与国际法是近代国际社会交往中的法律性规范,设领护侨与参加国际组织是近代国际社会中最常见的交往方式。晚清驻英使臣在条约、国际法、设领护侨、国际组织以及和战观等方面的主张,可以反映以下几个问题:(1)晚清驻英使臣对近代国际社会交往原则和方式较为接受,并积极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比如遵守条约与国际法,加入国际组织等。(2)晚清驻英使臣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受到两方面的阻力:一是国内保守力量,比如清政府在设领护侨和加入国际组织方面的保守态度;二是列强的强权势力,比如列强强行维持其条约特权而违背国际法。(3)晚清驻英使臣推动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但难以改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劣势地位。无论是主和者,还是主张以战备和者,所有晚清驻英使臣都承认中国在对外军事上无以胜列强,在奉行实力外交的近代国际社会中,晚清驻英使臣可以借助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等挽回部分利益,但是无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劣势地位。

周玉慧[4](2014)在《义和团运动时期的驻外公使研究》文中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发生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引起了中国近代社会前所未有的震荡,引起中外关系的急剧变化。作为沟通中外的桥梁——驻外公使在这一时期发挥了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作用。本论文拟就义和团运动时期的驻外公使群体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义和团运动时期驻外公使的思想状况、应变态度和具体政治外交行为,探讨驻外公使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思想。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义和团运动时期驻外公使的基本情况,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晚清外交近代化转型及驻外使领制度的建立,重点论述中国外交转型同外国确立了近代外交关系;第二方面是义和团运动时期驻外公使的基本情况,包括个人出身背景、知识构成和外交素质,目的在于得出这一特殊时期驻外公使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义和团运动时期驻外公使对外交涉的应变态度及做法。义和团运动时期的重要事件有清政府对外宣战、救使送使与密码通电、东南互保、停战议和及东北三省谈判等。分两章分别介绍驻外公使参与处理这些事件的思想情况、应变态度等,了解这一时期驻外公使的所发挥的作用和历史地位。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义和团运动时期驻外公使的外交思想。分三小节进行研究:一是和平外交,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冲突是身为外交公使的职责和使命,他们恪尽职守反对战争外交,但在面对气焰嚣张的西方列强时不得不做出妥协和退让。二是国际法思想,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但是国际法在晚清的使用还不成熟,在义和团运动时期运用的并不是很成功。三是均势外交,这是西方新式外交的一种,驻美公使伍廷芳的娴熟应用促进了晚清外交与国际的接轨。论文结语部分综合评述了驻外公使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对外交涉的态度及行为,并对晚清外交体制进行了反思。

马一[5](2012)在《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研究(1875-191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晚清驻外公使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往对此的研究较为侧重介绍生平传略、陈述外交事件、解析外交思想与孤立探讨他们在政治变革、经济转型、西学传播等领域的作为,缺乏宏观考察与比较分析使臣的群体共性与个体差异。本文通过充分搜求与研读使臣遗留下来的日志、游记、手札、书信、奏稿、电函等原始资料、近年刊行的清季外交档案与前人研究成果,采用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审视这一群体地域分布、原有职衔、年龄层次、任职年限、家庭出身等基本情状的构成与演变,以此透视使臣群体的总体特征及在清季外交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本文重点研究晚清传统开明士绅、新式学堂学生、留洋归国人员等出身各异的使臣知识结构、洋务、外交阅历的差别、演变,阐析由此造成的使臣综合外交素养的高低与对外事工作的影响,以及随着清季外交的纵深发展,使臣群体新陈嬗代,西式教育尤其留洋背景的使臣后来居上,转而成为清廷外交主力,中国外交近代化、外交官职业化行将实现。本文基于以上综合研究,择取典型个案,微观分析地缘、业缘、人缘、机缘与出身、阅历等诸种因素对不同类型使臣外交实践的影响与制约,展现在弱肉强食的变局之下,驻外公使为维护国家权益与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外交抗争,以及为此饱受的苦痛与无奈,进而全面反思晚清外交失败的原因,解读使臣群体的时代际遇,评价使臣的功过是非,借此深化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认识。

鲍庆干[6](2012)在《中俄东三省交收谈判(1900-1901)》文中认为中东铁路是俄国经营东三省的重要标志。光绪二十六年,中国发生义和团事变,俄国乘铁路遭破坏之机,派军占据东三省。既而以此为要挟,提出苛刻的条约,胁迫清廷签订以换取俄国的撤军。俄国的举动引起英、日等国的不安,尤其是日本,因此向中国提出警告,并以瓜分相威胁,阻止订约。对此,国内意见也不一致。主持交涉的李鸿章担心拒约会引起俄国与中国决裂,主张与之即刻订约。而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起而请求清廷拒约,以为此约订则东三省无异为俄人所有,列强必群起瓜分。这一派人又深受英、日之影响,持论更坚定。双方争持不下。盛宣怀向清廷提出一个中间性的建议,认为可以借列强之干涉,将条款删改妥当之后,即与俄国订立,以为两全之地。这成为清廷的基本对策,虽然仍有过游移。条款由俄国作了一次不充分的修改,但列强仍未满意,仍旧警告中国不要画押。清廷求助列强无望,最终在内外压力之下,拒绝在约稿上画押。交涉至此中断。

张培富[7](2006)在《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 ——近代留学生对化学体制化的贡献》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归国化学留学生的奋斗史。本文通过追溯中国近代化学家角色与中国近代化学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近代归国化学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化学的体制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重点放在中国近代化学家共同体内部来讨论化学的体制化问题。贯穿全文的有两条线索: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和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 从论文结构看,本文由导言、正文六个部分、结束语,及两个重要的附录组成。尽管把关于中国近代留学活动背景的描述和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群体资料的整理放在“附录”部分,但它们却是本文立论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首先介绍两个附录的内容。 附录Ⅰ,“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这部分概况性地阐述了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是在怎样一个社会和留学大背景下出现与发展起来的。从留学时间上看,制度化的留学活动在民国时期形成,化学留学生正是在制度化的留学活动中诞生的。从留学主题来看,正是在多元化主题留学的大潮中,以学术为主题的留学活动才成为时代的强音,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正是以学术为主题的留学活动的产物。从留学地域上看,欧洲一直是中国留学生稳定的留学地域,日本曾经是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美国是中国近代科学强国杰出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中坚力量正是留学美国的归国化学家。 附录Ⅱ,“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 《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共收录377名近代化学留学生,这是一份目前为止最为完整的《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名录》共分为姓名、生卒年、性别、籍贯及出生地、出国前受教育学校、出国时间、留学国家、国外受教育学校及其他机构、所获最后学位及学校、回国时间、回国后的工作专业及职业、国外学习和国内外工作简况等12个指标与栏目,具有指标分类合理,表格直观有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特点,相当于一个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小传。

茅海建,郑匡民[8](2004)在《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 96年《中俄密约》签订后 ,日本政府为对抗俄国 ,开始对华“修好”外交 ,对清朝内部的各政治力量消长十分关注 ,注重培养联日、亲日力量 ,尤其注重联络当时的实力人物和新派人物。戊戌变法中 ,日本政府表露出赞许和同情 ,但援助甚少 ;戊戌政变后 ,则公开或私下救援维新党人 ,阻止废除光绪帝 ,多次劝告清朝实行温和主义 ,并参加了各国派兵北京、迫甘军撤离的联合行动 ;自第二次山县有朋内阁成立后 ,外相青木周藏对华进行“务实”外交 ,将其目光再次放在实力人物身上。自此之后 ,日本在华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张生[9](2004)在《晚清使臣与近代外交(1875-1911):话语转型与外交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内部就出现了专门从事外交活动的驻外使臣群体,他们大多数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与西方接触的过程中,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转变,成为近代外交转型的主观因素。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与以往官僚所不同的作用与特征。本文在大转折的时间和空间中立论,以人物群为研究对象,勾勒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代驻外使臣的主要特征与群体气质,并且点面结合,以宏观的视角考察晚清外交大变迁的背景下,晚清使臣与外交制度的双重建构过程。在内外交困的近代中国,驻外使臣勉力维护着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在列强环伺的情况下尚能有所作为,应视为精英群体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屈轶[10](2003)在《留学制度的演变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近20年来,留学生问题一度是文学界、史学界评说的热点,即使时至今日,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它仍是学术界不可回避的。 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救亡图强为大背景,在对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产生发展以及1949年以前中国大陆赴海外留学运动的阶段概况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归国留学人员在中国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留学人员回国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对留学制度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以期对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末以来中国大陆留学人员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以文化转型为背景,对中国近现代留学制度的演变作一番分析,以揭示留学教育的影响以及留学教育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重点研究了留学美国、日本对中国的影响。由此生发开去,本文又具体论述了留学生与晚清的西学东渐、留学生与五四运动、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问题,还简要论述了严复、鲁迅、胡适等重要人物在中国留学史上的贡献及特点。在全文架构上采用了阶段评述和专题研究、个案解剖交错互补的切割办法,分段论述留学教育的变迁,专题评判其社会效应,典型考察其文化特性,点面结合,相互促进,力图实事求是地对近现代中国的留学教育作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全面揭示近现代留学教育历程的同时,来把握各阶段的师承性和差异性。可能各段的评述有一点重复,但每段可自成一体,三段相加,则浑然为一整体,具有可分可合的特点。文章第一章考察留学运动产生发展的大背景,分析不同时代各个阶段的特点,展示了中国政府向海外派送留学生的历史过程。 第二章主要通过一系列历史事实和说服力的具体数字分析探讨近现代留学制度的演变,分留学渠道的多元化、留学方向的多维性及对留学人员的延揽和使用三部分。从留学生的角度入手,又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层面上展开,认为圃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HESIS 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实际上就是以留学生为主体和代表的中国新型的知识分子不断地创造新文化和开展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而自容闲开始的留学运动,从文化交流的性质上看,既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向西方学习的形式;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看,则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桥梁和代表;从其结果上看,由于留学生的作用,不仅形成了晚清民初世界文化史上空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大潮,更由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学的大量引进,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形态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变,从而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章余论部分重点分析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细化为留学制度的影响和反思,留学教育中的问题,总结近现代留学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对当前和今后留学工作的启示和借鉴。 从近现代中国留学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尽管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到海外留学是为了挽救其日渐衰微的封建统治,而且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清政府把留学生与科举制对接,在人才的延揽和使用方面也存在不少具体问题,然而1871年,清政府把留学制度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稳定下来,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经验。20世纪初,公费派出留学生制度逐渐规范化。近代史上,中国政府第二次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是上世纪初的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自清华建校以后,选派赴美国的留学生改为在全国公开招考,不再由清华毕业生中选送,这个学校就成为我国派遣公费留学生的一条重要渠道。留学的制度化,是近现代中国的一项创举、一大成就,也是近现代史上最光辉的一章。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二、罗丰禄:近代中国最早的职业外交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丰禄:近代中国最早的职业外交家(论文提纲范文)

(1)《列国岁计政要》与近代西方年鉴译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二、近代西方年鉴的发展与传入
三、《列国岁计政要》的编译
四、编译的继轨与延续
五、结 论

(3)晚清驻英使臣对外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清驻英使臣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家庭出身与地域分布
    第二节 传统功名与中学基础
    第三节 出使前的履历及与西方文明的接触
    第四节 晚清驻英使臣的英文习得情况
第二章 对世界形势以及区域形势的认识
    第一节 对世界形势的整体认识
    第二节 对宗藩关系的认识
    第三节 对日本的认识
第三章 对西方文明的认识
    第一节 对西方文明的整体态度与认识
    第二节 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认识
    第三节 对西方工商业的认识
    第四节 对西方教育的认识
第四章 融入国际社会的外交主张
    第一节 对条约的认识与应对
    第二节 对国际公法的认识与态度
    第三节 设领护侨主张
    第四节 对国际组织的认识与态度
    第五节 晚清驻英使臣的和战主张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时期科研项目与成果
后记

(4)义和团运动时期的驻外公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 晚清近代外交格局的确立与驻外使领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晚清近代外交格局的确立
    第二节 驻外使领概况
第二章 义和团运动时期驻外公使对外交涉的态度及反应(一)
    第一节 反对清廷对外宣战
    第二节 保护使馆和恢复各国通电
    第三节 停战议和
    第四节 为祖国作辩护
第三章 义和团运动时期驻外公使对外交涉的态度及反应(二)
    第一节 东三省谈判
    第二节 东南互保
第四章 义和团运动时期驻外公使的外交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研究(1875-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对象
    三、学术综述
    四、理论方法
第一章 晚清驻外公使的派遣与遴选
    第一节 派遣因由
        一、外力冲击
        二、内部因应
    第二节 遴选标准
        一、遣使早期重视正途出身、洋务能力
        二、遣使晚期重视西学知识、外交阅历
    第三节 派驻状况
        一、 派驻国家
        二、 派出使臣
第二章 晚清驻外公使的总体特征
    第一节 地域分布
        一、 闽粤江浙
        二、 湘皖
        三、 直鲁赣黔
    第二节 原有职衔
        一、职衔演变
        二、闲职京官、候补官员
    第三节 年龄层次
        一、 高龄使臣
        二、 中青年使臣
    第四节 任职年限
        一、任期短暂
        二、延期留任
    第五节 家庭出身
        一、家境探源
        二、外交世家
第三章 晚清驻外公使的知识结构
    第一节 开明士绅
        一、传统儒学根柢深厚
        二、究心经世致用之学
        三、略通西语国际公法
    第二节 学堂学生
        一、同文三馆
        二、船政学堂、教会学校
    第三节 留洋人员
        一、 留美幼童
        二、同文馆留洋生
        三、海军留欧生
        四、教会资助、自费留洋学生
第四章 晚清驻外公使的外交阅历
    第一节 国内阅历
        一、高谈洋务
        二、投身洋幕
        三、充当关道
        四、任职外部
    第二节 出洋阅历
        一、游历谈判
        二、常驻使馆
第五章 晚清驻外公使个案研究
    第一节 龚照瑗:布贩从军的洋务干将
    第二节 钱恂:阅历丰富的守成之士
    第三节 许景澄:任使七国的翰苑词臣
    第四节 张德彝:学堂起家的八旗子弟
    第五节 梁诚:留美出身的外交良才
第六章 晚清驻外公使的结局与贡献
    第一节 外交败因
        一、 传统文化的禁锢
        二、 满清国势的衰微
        三、 保守分子的牵制
        四、 当朝权贵的昏聩
        五、 外交机制的滞后
    第二节 时代际遇
        一、早期使臣的独醒之累与悲剧结局
        二、晚期使臣的思想演进与民初动向
    第三节 外交贡献
        一、支持遣使驻外
        二、主张慎选使才
        三、竭力保商护侨
        四、折冲外交坛坫
        五、提携使馆后进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中俄东三省交收谈判(1900-1901)(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之背景
    二、研究现状与本文目标
第一章 俄占东三省
    一、俄军进占东三省及其公开态度
    二、增阿“暂章”与监理原则
    三、国际社会的反应与国内人士的判断
第二章 交涉的开端
    一、李鸿章在京交涉与清廷授命杨儒
    二、“暂章”的作废
    三、清廷的疑虑与致俄国书
    四、东南督抚与盛宣怀的举动
第三章 从改约到拒约:第一阶段
    一、列强的警告
    二、俄国交出正约
    三、清廷确立应对方针
    四、双轨并行:请人调停与修改俄约
    五、李鸿章再催画押及其争论
    六、东南督抚与列强的互动
第四章 从改约到拒约:第二阶段
    一、杨儒奏呈改稿及其态度
    二、清廷的困境
    三、奉旨筹策
    四、清廷“请全权定计”与杨儒之处境
    五、波澜再起与廷意转变
    六、交涉的中断
结论
参考文献

(7)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 ——近代留学生对化学体制化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1. 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社会史研究
    2. 中国近代留学生与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研究
    3. 研究思路与方案
    4. 研究难点与创新
一、中国近代化学家角色形成的留学生群体指标分析
    1.1 留学生出国前的群体指标分析
        1.1.1 出生年代情况分析
        1.1.2 籍贯情况分析
        1.1.3 受教育情况分析
        1.1.4 出国年代情况分析
        1.1.5 出国年龄情况分析
    1.2 留学生出国后的群体指标分析
        1.2.1 留学国家情况分析
        1.2.2 留学大学情况分析
        1.2.3 获得学位情况分析
        1.2.4 留学时间情况分析
    1.3 留学生回国后的群体指标分析
        1.3.1 回国年代情况分析
        1.3.2 回国年龄情况分析
        1.3.3 回国后专业分布情况分析
    1.4 结论
二、创建社团及期刊—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开端
    2.1 留学生组建海外化学社团
        2.1.1 创建中国最早的化学社团
        2.1.2 创建中国最大的海外化学社团
        2.1.3 创建中国化学工程学会
    2.2 留学生创建国内化学社团
        2.2.1 创建中国最早的化工社团
        2.2.2 创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化学社团
    2.3 留学生创办化学化工期刊
        2.3.1 创办中国最早的化学化工期刊
        2.3.2 创办中国近代化学外文核心期刊
        2.3.3 创办中国近代化学中文核心期刊
    2.4 结论
三、发展高等教育——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重要依托
    3.1 留学生带领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兴起
        3.1.1 化学教育的初建
        3.1.2 化学教材的奠基
    3.2 留学生创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体系
        3.2.1 化学教育体制的建立
        3.2.2 化学课程体系的形成
        3.2.3 化学教育物质条件的建设
        3.2.4 化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3.2.5 开创化工教育事业
    3.3 留学生力鼎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
        3.3.1 留学生群体的整合和壮大
        3.3.2 强化教育体制的管理职能
        3.3.3 扩张国立高校化学教育
        3.3.4 发展西部高等化学教育
    3.4 结论
四、建立研究机构——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核心建制
    4.1 留学生创设独立的化学研究建制
        4.1.1 创建国家化学研究中心
        4.1.2 创建国内北方化学研究中心
        4.1.3 创建国内中草药化学研究中心
        4.1.4 创建国内放射化学研究中心
        4.1.5 创建国家工业化学研究中心
        4.1.6 创建国家化学武器研究中心
    4.2 留学生创设高校化学研究建制
        4.2.1 开创高校化学研究建制化的先河
        4.2.2 战火中创建高校应用化学研究机构
    4.3 留学生创设企业化学研究建制
        4.3.1 创建中国第一个民办科研机构
        4.3.2 推进中国近代民办化学研究的建制化
    4.4 结论
五、取得标志性成就——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成果
    5.1 留学生出版的近代化学经典着作
    5.2 留学生发表的近代化学代表性论文
    5.3 留学生取得的近代化工开创性成就
    5.4 结论
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家角色形成的最高体现
    6.1 中国首批国家科学院院士——100%的近代留学生院士
    6.2 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近代留学生为主体的院士
    6.3 近代留学生最多的院士增选
    6.4 最后增选的近代留学生院士
    6.5 结论
结束语
    1. 困难的结束与总结
    2. 有益的借鉴与展望
附录Ⅰ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附 1.1 负岌西方的先驱——宗教留学生
    附 1.2 走出研习神学的圈子——从留美开始
    附 1.3 洋务运动的深化——官费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附 1.4 创办海军 加强海防——官费留学欧洲
    附 1.5 留学救国——东渡扶桑
    附 1.6 庚款留学——再启留美航船
    附 1.7 勤工俭学——奔向法兰西
    附 1.8 民国欧美留学生——中国学术研究体制化之中坚
附录Ⅱ 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
    附2.1 入选《名录》人员标准
    附2.2 附表2-2-1 《名录》
    附2.3 制作《名录》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
承诺书

(8)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 戊戌变法时期中日关系之背景
二 戊戌变法前期及高潮期日本政府的观察
三 戊戌政变后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
    (一) 援救张荫桓
    (二) 援救梁启超
    (三) 同意康有为赴日本
    (四) 参加各国派兵北京的行动
    (五) 援救黄遵宪
    (六) 阻止废黜光绪帝
    (七) 参与各国迫董福祥部甘军退出北京的联合行动
四 山县有朋首相、青木周藏外相的态度变化
    (一) 劝告清朝实行温和主义的行动被中止
    (二) 援救文廷式的行动被中止
    (三) “礼送”康有为离开日本
五 简短的结语

(9)晚清使臣与近代外交(1875-1911):话语转型与外交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界定与学术回顾
    三、 理论、方法与本文框架
    四、 成果与不足
第一章 、 话语转型与外交理念
    一、 外交话语的转型-从春秋视角与连纵思想到公法理念
    二、 国际形势的判断-对三国同盟及三国协约的认识为中心
    三、 晚清使臣与国际组织
第二章 、 晚清使臣之外交实践-以华工保护为中心
    一、 驻英、德使臣与东南亚华工保护
    二、 驻美、日、秘使臣与拉美华工保护
    三、 驻美使臣与北美华工保护
    四、 驻英、德使臣与大洋洲华工保护
    五、 驻英使臣张德彝与南非洲华工保护
第三章 、 制度转型与使臣更替
    一、 传统的途径:推荐与继承
    二、 清末外交制度转型
    三、 张德彝个案的意义
第四章 、 晚清使臣困境之探析-以郭嵩焘、刘锡鸿的纷争为中心
    一、 郭嵩焘与刘锡鸿的早期相识
    二、 郭刘二人出使前的交往考察
    三、 出洋后郭嵩焘与刘锡鸿的纷争与冲突
    四、 第三者的态度:关于黎庶昌的中立与英国报纸的评论
    五、 结论:性格即命运?
余论: 对“近代外交失败论”的不同看法
附表1: 1875-1911年清代驻外使臣简表
附表2: 郭、刘出使前在京期间交往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10)留学制度的演变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留学运动产生发展的的背景
    第一节 落后就要挨打
    第二节 向西方学习
    第三节 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第四节 倡导留学教育
        一、 中国近现代留学史回溯:风风雨雨五阶段
        二、 人民共和国以前八次留学运动
第二章 留学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留学渠道的逐渐多元化
        一、 晚清时期
        二、 “庚子赔款”留学生
        三、 战乱中的留学热
    第二节 鼓励出洋,对留学人才的延揽和使用
        一、 留学生与科举制对接:啼笑皆非
        二、 留学生地位与作用的历史回顾
    第三节 留学方向的多元化
        一、 留美教育的成败得失
        二、 留日高潮
第三章 余论--留学教育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 留学生运动的影响及反思
    二、 留学教育中的问题
    三、 经验和教训、缺憾和启示
主要征引史料及参考论着

四、罗丰禄:近代中国最早的职业外交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列国岁计政要》与近代西方年鉴译介[J]. 牟国义,沈萌溦. 中国年鉴研究, 2019(03)
  • [2]福州船政的历史角色[J]. 汤伏祥. 海峡教育研究, 2017(03)
  • [3]晚清驻英使臣对外观念研究[D]. 李文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4]义和团运动时期的驻外公使研究[D]. 周玉慧. 聊城大学, 2014(04)
  • [5]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研究(1875-1911)[D]. 马一. 暨南大学, 2012(10)
  • [6]中俄东三省交收谈判(1900-1901)[D]. 鲍庆干.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7]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 ——近代留学生对化学体制化的贡献[D]. 张培富. 山西大学, 2006(10)
  • [8]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J]. 茅海建,郑匡民. 历史研究, 2004(03)
  • [9]晚清使臣与近代外交(1875-1911):话语转型与外交实践[D]. 张生. 苏州大学, 2004(01)
  • [10]留学制度的演变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D]. 屈轶. 华中师范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罗风禄:近代中国最早的职业外交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