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黄艳梅[1](2021)在《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体育+”、“互联网+”思想的产生以及“融合发展”理论的提出,使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得到快速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等与单一产业或多产业相融合的形式或模式随之产生,形成新型的产业形态: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旅游等,相比较而言,对体育产业与单一产业或两产业间融合的研究居多,主要集中在某个地区的发展对策及路径研究、政策分析、融合度测评等研究方向。对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商业四个产业相融合的发展研究较晚,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再加上部分地区体育运动思想较落后、体育实践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不完善的原因,致使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等四个产业相融合发展的实践较难进行。本文将以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间的融合发展为理论基础,试图对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商业四者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对广西地区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的机制进行解读,丰富“体育+”的内涵,补充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等四个产业相融合发展在学术研究上的空白,为其他“体育+”模式的研究提供前期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挖掘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建立体育赛事举办区域特有的融合形式,为未来“体育+”项目的实践推广和应用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基于以上背景和研究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网络文献等理论基础知识并归纳整理;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所整理的文字资料,分析广西地区现有体育赛事的性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广西体育商业赛事实例对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对体育赛事举办地走访调查,搜集体育赛事举办期间赛事的组织情况及当地经济、人流量等各方面的变化,归纳总结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现状;采用访谈法对体育赛事组织者、景区、酒店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最后根据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出在赛事举办过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所存在的不足,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根据对赛事的分析,试图对广西地区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的机制进行解读,将其分为融合机制的动因、要素、效应三部分,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缺一不可。据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商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总结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广西地区体育商业赛事是以包括文化、旅游、商业等在内的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占比较低;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表现出产业关联、产业集群化;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体育赛事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据此提以下建议:注重文化产业融合比,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间的融合力度,提升品牌效益;优化营销策略,为产业间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邹成成[2](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胡雨薇[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的维度。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内生式可持续成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对策,既有利于推动乡村全方位振兴,又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文首先通过归纳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乡村振兴战略及农村特色产业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本文所使用的相关理论。由于临湘位于湖南最北端,是农业大县,对于湘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本文以临湘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条件、历史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发展现状行了整理。并总结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临湘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索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运用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湘北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以及对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之下,临湘通过为传统农村优势产业营造良好氛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以及快速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措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存在多元主体协同不到位、利益链接机制松散、特色产业之间融合程度较浅及特色资源产业化之路遭遇人才瓶颈、传统优势产业融资面临较大压力的问题,阻碍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减弱了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究其背后原因,本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参与主体思想固化,缺乏协同意识;二是协同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博弈;三是产业结构单一且融合机制不健全;四是人才竞争劣势且用人机制僵化;五是农业天然弱质性与资本逐利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六是相关法律和地方政策不完善。最后,根据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和目标的引领,本文提出了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战略思路。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给出了对策建议:其一,树立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理念,提高协同效率;其二,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三,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产业融合机制;其四,打造人才绿色通道;其五,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其六,完善相关法律及制度供给。
勾娜[4](2020)在《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而历史街区是支撑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取得了不同的成效。湖南现有长沙、岳阳、凤凰、永州等四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拥有的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也是颇值得注意的。本文选择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七个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即长沙市太平街、潮宗街,岳阳市洞庭南路、陆城南北正街,凤凰县古城历史街区、沙湾历史街区,永州市柳子街。本文在界定概念和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分析各街区及其资源,认为其历史文化、教育、科学价值,是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其次,从理念影响、价值驱动、需求推动的角度论述街区开发利用的动因。再次,从开发主体的角度分析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认为其开发利用模式有两种:政企主导型和政企合作型。其中,政企主导型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永州柳子街)和企业主导型(凤凰古城历史街区和沙湾历史街区);政企合作型可分为政府和国有企业合作型(长沙太平街、潮宗街和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街区)、政府和非国有企业合作型(岳阳陆城南北正街)。结合具体案例,本文对不同类型街区的开发利用作了分析,对其开发利用的成效进行阐述,并总结了这些街区开发利用的共性与差异。最后,本文综合考察,认为七个街区的开发利用有如下问题:管理和开发模式效益有待提升;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不协调;资源开发路径和实现成效受限制。针对问题,本文结合相关政策和行业趋势,为问题解决提出具体对策,旨在从开发利用入手,为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为中国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胡妍[5](2020)在《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江西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江西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贯彻开放发展新理念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意见》,提出建设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明确要求,江西要充分利用毗邻长珠闽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2020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江西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迎来重大机遇。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欣喜,但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因此,对比评估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对迎来内陆开放发展历史性机遇的江西省来说,能更明确当下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成就与不足,找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支点,进一步提升江西省内陆型经济开放水平。国内外学者对开放型经济内涵、发展水平评估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积累了丰富研究成果,如国际分工、国际投资等理论;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法等研究方法,为江西省内陆开放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方法遵循。通过对江西省相关部门,南昌、赣州、九江等市,以及武汉市的走访和调研,获得了宝贵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省级和市级层面,构建了江西省域和市域的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对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结果显示,2018年,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排第4位,在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等对外开放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等贸易结构方面,与中部其他省份存在明显差距。2009—2018年,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10—2011年和2014—2015年有所波动,且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略有不均,南昌、九江、上饶和景德镇4市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长期领先,抚州和新余2市排名长期靠后。使用灰色关联法计算2009—2018年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参考序列和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与教育水平3个层面的17个比较序列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结果显示,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因素是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长期影响因素,科技与教育水平方面的因素近几年影响程度加深。特定区域经济带动性不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可依托合作区域不多等问题对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江西省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必须要在促进外向型企业及特定区域发展、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外向型经济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国内外合作和建立外向型经济发展保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洪贤泰[6](2020)在《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化延伸和升级的过程,是农村资源要素跨界流动、交叉发展、集约配置的结果。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能有效、快速实现区域农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近年来,湖南省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于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及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总结,本文应用德尔菲法、实证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多种方法对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模式、路径、融合度、困境等展开了研究分析。研究发现:(1)“地理环境”、“产业基础”、“新型经营主体”、“融合新业态”、“产业集群”、“融合投入”、“融合效益”等各方面积极作用下,为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从农村产业链与价值链构建、农业多功能拓展角度,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有“生产要素带动型”、“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功能拓展型”、“农村电商促进型”、“特色小镇助推型”等;(3)运用赫芬达尔指数(HHI)、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10-2017年湖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进行评价,发现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不均衡、效率较低、新兴产业融合关联度弱等问题;(4)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诸多困境:省内农村产业融合的层次、水平、程度较低;农村资源要素流动不畅;人才相对缺乏,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社会化服务效率较低。基于湖南省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影响产业发展的各个指标的资源要素、要素所需的机制与保障条件,本文从“融合发展质量与效率”、“资源要素流动效率”、“人才培养与聚集”、“利益联结机制”、“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为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建议。
杨胜菊[7](2020)在《贵州省平塘县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旅游逐渐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方向,体育旅游符合大众新奇、健康、快乐、冒险的重要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尤其在西部地区,旅游成为经济来源的重要支撑。贵州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体育旅游对贵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掌握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体育旅游相关文件的同时,结合选题依据,对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从而为论文的完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论文以贵州省平塘县体育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及个案研究法,对平塘县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条件、政策基础、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贵州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通过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及建议:结论:(1)平塘县以高速公路为主干架,国省干线为支撑,已开通县城到天眼、天坑景区直通车。景区体育旅游场地设施在逐渐完善,旅行社和星级酒店逐步新增,旅游发展形势可观。(2)平塘县依托国家政策出台了许多投资文件,鼓励外来投资,完善招商引资项目,但缺乏体育旅游定向管理部门,管理职责没有细化。(3)平塘县旅游资源丰富,包括甲茶、掌布自然资源,布依族、毛南族民族文化资源,龙舟精品赛事活动资源和中国天眼高科技资源。(4)平塘县依托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赛事活动资源和新科技资源转变产业观念,开发新兴体育旅游项目,打造具有平塘特色的自然观光+体育、民族文化+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天文科普+体育的体育旅游发展策略。建议:(1)平塘县依托独特资源打造精品体育旅游活动,在体育旅游活动组织、宣传、主题文化、后勤服务等方面不断完善,提高体育旅游品牌特色。(2)政府部门转变传统形式的体育旅游发展观念,各部门积极配合,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宣传力度。(3)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部门资金与项目,打造体育旅游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旅游业发展。(4)加强培养专业体育旅游人才,进行体育旅游管理人员工作培训,与高等院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复合型体育旅游人才,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
高宏[8](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莫晓奇[9](2019)在《深圳市大鹏新区民宿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大众对旅游休闲生活的巨大需求推动着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随着民宿旅游业不断发展,民宿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重要组成,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位于深圳市最东端的大鹏新区依托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优质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并逐步形成了以特色民宿旅游为代表的旅游产业链。民宿是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切入点,是实现大鹏新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点,如何进一步提升优化大鹏新区民宿旅游发展策略,对带动大鹏新区旅游业发展意义深远。本文通过收集大鹏新区大量一手旅游发展资料,对本地涉旅相关企业、重点景区景点及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等不同旅游主体进行了多次实地走访,与涉旅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基层服务人员、外地游客、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基层管理人员等旅游业涉及人员进行了多维度的调研访谈,并基于民宿经营者和游客的相关调查数据,从民宿旅游的游客、经营者、管理者三个层面进行调研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大鹏新区民宿旅游提升发展的策略:一是完善民宿旅游发展基础设施;二是政府政策引导、监督规范经营;三是行业自治推动整体服务提升发展;四是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民宿;五是利用本土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亮点。由于目前关于大鹏新区民宿旅游发展的研究较少,且本研究选取了大鹏新区整体民宿旅游行业进行研究,后续的研究可以从大鹏新区有代表性的民宿旅游发展个体等角度进行深化和细化探讨。
刘立军[10](2019)在《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中国的冬季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如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冰雪体育旅游深入研究。目前中国的滑雪人口只占比1%,滑雪运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冰上项目的参与度也是发展缓慢。如何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的宏伟目标,唯有准确阐释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内涵,揭示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动因和消费特征,合理规划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才能成功兑现。研究对于丰富冰雪体育旅游理论,推动冰雪体育旅游建设,丰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以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资源开发、管理等现状设计了“冰雪体育旅游消费者”“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两份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冰雪体育旅游相关文件、管理策略,阐释了冰雪体育旅游内涵、价值、特征,实证研究了黑龙江、北京典型案例,提出了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分析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理论基础,并阐明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旅游、体育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概念,进一步阐述冰雪体育旅游的内涵属性,包括其价值、功能和特征,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2)剖析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为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出台为该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伴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基于微观层面来分析,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也逐步增加,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获得畅爽体验、获得社会认同则成为了旅游者的心理动因。(3)中国居民不同消费群体表现特征显着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不管过去有无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对该产品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多数集中在100元以下消费;年龄高低与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各年龄段都有10%的人群未来愿意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支付超过200元的消费;各种职业群体中20-30岁年轻群体占据半数,大多数人群对未来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集中在100元以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过去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的高水平消费的人群比重不断增加,而低消费人去则在逐渐减少;与过去的消费需求相比,各不同职业人群未来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显着下降;城镇与市区居民有着相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对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不同收入的群体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都低于100元。(4)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脉络,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滑雪旅游为实证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导致硬件设施较差,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5)针对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的发展策略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管理的水平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直接影响,科学管理缺位意味着无法实现高效的产品开发,也表示无法规范旅游市场的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无法保障,政策导向不仅能使旅游企业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推进冰雪旅游产品运行机制,并通过制定相关保障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灵活运用营销策略,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的驱使和导向 |
1.1.2 我国体育发展的需要 |
1.1.3 全民空前高涨的健身需求 |
1.1.4 各行业发展的促进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产业融合 |
1.5.2 体育商业赛事 |
1.5.3 “文体旅商” |
2 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发展情况 |
2.1.2 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发展情况 |
2.1.3 体育产业与商业融合的发展情况 |
2.1.4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商业间融合的发展情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3 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 |
3.1 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3.2 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3.2.1 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之间具有相类似的基础 |
3.2.2 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
3.3 融合发展的理论背景 |
3.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3.3 产业融合理论 |
3.3.4 场景理论 |
4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个案分析 |
4.1 项目一:桂林马拉松(简称“桂马”) |
4.1.1 项目背景 |
4.1.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
4.1.3 融合发展的成果 |
4.1.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
4.1.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
4.1.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体育联赛旅游 |
4.2 项目二:阳朔铁人三项赛(简称“阳朔铁三”) |
4.2.1 项目背景 |
4.2.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
4.2.3 融合发展的成果 |
4.2.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
4.2.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
4.2.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发展旅游核心产业的体育内涵创意游 |
4.3 项目三:马山县攀岩赛(简称“攀岩赛”) |
4.3.1 项目背景 |
4.3.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
4.3.3 融合发展的成果 |
4.3.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
4.3.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
4.3.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康养类产业集聚型体育赛事 |
4.4 项目四:龙脊梯田百公里跑山赛(简称“龙脊跑山赛”) |
4.4.1 项目背景 |
4.4.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
4.4.3 融合发展的成果 |
4.4.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
4.4.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
4.4.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引入“农业+”的体育主题游 |
4.5 项目五:资源国际越野挑战赛(简称“资源越野赛”) |
4.5.1 项目背景 |
4.5.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
4.5.3 融合发展的成果 |
4.5.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
4.5.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
4.5.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休闲体育观光游 |
5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机制的解读 |
5.1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机制的动因 |
5.1.1 需求驱动因素 |
5.1.2 产业发展驱动因素 |
5.1.3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 |
5.2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机制的要素 |
5.2.1 资源融合 |
5.2.2 技术融合 |
5.2.3 市场融合 |
5.2.4 业务融合 |
5.3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机制的效应 |
5.3.1 提高赛事的知名度 |
5.3.2 树立赛事品牌,促进经济增长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文化产业占比较低 |
6.1.2 “文体旅商”产业间融合发展表现出产业关联、产业集群化 |
6.1.3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成为广西地区体育商业赛事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
6.2 建议 |
6.2.1 注重文化产业融合比,优化产业结构 |
6.2.2 加强产业间的融合力度,提升品牌效益 |
6.2.3 优化营销策略,为产业间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基础概念 |
2.1.1 绿色发展 |
2.1.2 森林旅游产业 |
2.1.3 产业竞争力 |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
2.2 相关理论 |
2.2.1 绿色发展理论 |
2.2.2 “两山”理论 |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
5.4.1 聚类分析结果 |
5.4.2 聚类结果分析 |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
5.5.1 空间分布分析 |
5.5.2 时间趋势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
6.5 本章小结 |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
7.6 本章小结 |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2.1 产品创新方面 |
8.2.2 技术创新方面 |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3.1 经济环境方面 |
8.3.2 社会环境方面 |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4.1 绿色供需方面 |
8.4.2 政策制度方面 |
8.4.3 人才选育方面 |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乡村振兴战略下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国内研究概况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 |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概念 |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
第二节 农村特色产业 |
一、农村特色产业的基本内涵 |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意义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二、产业融合理论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第二节 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调查 |
一、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条件 |
二、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历程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果分析 |
一、突出政府作用,为传统优势产业营造了良好氛围 |
二、改善乡村面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三、发展农民合作社,确保了农民收入增加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多元主体之间协同不到位 |
二、利益链接机制松散 |
三、特色产业之间融合程度较低 |
四、特色资源产业化遭遇人才瓶颈 |
五、传统优势产业融资面临较大压力 |
第二节 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参与主体思想固化,缺乏协同意识 |
二、协同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博弈 |
三、产业结构单一且融合机制不健全 |
四、人才争夺处于劣势且用人机制僵化 |
五、农业天然弱质性与资本逐利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 |
六、相关法律和地方政策不完善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及具体对策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
一、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的基本原则 |
二、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的具体要求 |
三、确定与乡村振兴战略同步的战略目标 |
四、发扬成功经验,坚持查漏补缺的工作方向 |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
一、树立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理念,提高协同效率 |
二、构建协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
三、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产业融合机制 |
四、打造人才绿色通道 |
五、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
六、完善相关法律及制度供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历史文化名城 |
二、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文化经济学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市场营销理论 |
第二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及文化资源分析 |
第一节 休闲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
一、长沙市太平街及其文化资源 |
二、长沙市潮宗街及其文化资源 |
第二节 旅游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
一、岳阳市陆城南北正街及其文化资源 |
二、凤凰县古城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
三、凤凰县沙湾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
四、永州市柳子街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
第三节 居住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
一、岳阳市洞庭南路历史街区 |
二、岳阳市洞庭南路历史街区文化资源 |
第三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动因 |
第一节 历史街区保护与活用理念的影响 |
一、国际社会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活用的理念 |
二、国内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活用的理念 |
第二节 实现历史街区经济价值的现实驱动 |
一、直接经济价值的驱动 |
二、间接经济价值的驱动 |
第三节 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推动 |
一、社会生活需求的推动 |
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推动 |
第四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
第一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模式 |
一、政企主导型开发利用模式 |
二、政企合作型开发利用模式 |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
一、休闲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
二、旅游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
三、居住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
第三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特色 |
一、保护街区文化遗产,体现遗产的公共属性 |
二、发挥街区特色优势,推动资源向资产转化 |
三、积极融入现代生活,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
四、整合开发遗产资源,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
第五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
第一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
一、管理和开发模式效益有待提升 |
二、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协调 |
三、资源开发路径和实现成效受限制 |
第二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对策 |
一、提升遗产管理效力,彰显开发模式的生命力 |
二、协调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实现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 |
三、拓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 |
1.2.1 国际分工理论 |
1.2.2 国际投资理论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开放型经济内涵及发展水平评估研究 |
2.2 关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关于江西省对外开放及影响因素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3 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
3.1 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及条件 |
3.1.1 发展基础 |
3.1.2 发展条件 |
3.2 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
3.2.1 内外贸成就 |
3.2.2 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成就 |
3.2.3 内陆开放平台建设成就 |
3.3 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挑战 |
3.3.1 发展存在的不足 |
3.3.2 发展面临的挑战 |
3.4 本章小结 |
4 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估——基于时间和空间的比较 |
4.1 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
4.1.1 评估方法 |
4.1.2 指标体系构建 |
4.2 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比较 |
4.2.1 省级层面的评估与分析 |
4.2.2 市级层面的评估与分析 |
4.3 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时间比较 |
4.3.1 评估结果 |
4.3.2 评估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 |
5.1 分析方法与序列选择 |
5.1.1 分析方法 |
5.1.2 序列选择 |
5.2 关联度计算结果与分析 |
5.2.1 计算结果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促进外向型产业及特定区域发展 |
6.2.2 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 |
6.2.3 提升外向型经济科技创新水平 |
6.2.4 加强国内外合作发展 |
6.2.5 建立外向型经济发展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研方案 |
致谢 |
(6)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边界、分工 |
2.1.2 产业集群 |
2.1.3 现代农业 |
2.1.4 农业产业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理论 |
2.2.2 产业关联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多功能农业理论 |
2.2.5 产业融合理论 |
3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
3.1 产业融合地理环境优越 |
3.2 一二三产业稳步推进 |
3.3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崛起 |
3.4 农村新业态、产业集群不断涌现 |
3.5 产业融合投入不断增加 |
3.6 产业融合效益不断提升 |
4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 |
4.1 融合发展模式 |
4.1.1 生产要素带动型 |
4.1.2 产业链延伸型 |
4.1.3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 |
4.1.4 农村电商促进型 |
4.1.5 特色小镇助推型 |
4.2 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
4.2.1 桃江县竹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 |
4.2.2 浏阳市“全域美丽乡村”功能拓展融合发展 |
5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评价 |
5.1 模型构建 |
5.1.1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
5.1.2 灰色关联度 |
5.2 数据来源 |
5.3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评价 |
5.3.1 第一产业行业融合度评价 |
5.3.2 第一、二产业融合度评价 |
5.3.3 第一、三产业融合度评价 |
5.3.4 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分析 |
5.4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关联指标分析 |
6 湖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困境 |
6.1 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 |
6.2 资源要素流动不畅 |
6.3 人才缺乏,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
6.4 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 |
6.5 农村社会化服务效率低 |
7 湖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
7.1 注重产业融合发展质量与效率 |
7.2 提高农村资源要素流动效率 |
7.3 培养、集聚乡村创新人才 |
7.4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
7.5 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8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贵州省平塘县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个案研究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平塘县体育旅游基础条件 |
3.1.1 交通条件 |
3.1.2 住宿条件 |
3.1.3 设施条件 |
3.1.4 经济条件 |
3.2 平塘县体育旅游政策基础 |
3.3 平塘县体育旅游资源 |
3.3.1 自然旅游资源 |
3.3.2 民族文化资源 |
3.3.3 体育赛事资源 |
3.3.4 高科技产品资源 |
3.4 平塘县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
3.4.1 体育旅游发展项目 |
3.4.2 民族文化旅游发展 |
3.4.3 体育旅游活动情况 |
3.5 平塘县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3.5.1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缺乏 |
3.5.2 民俗体育旅游活动开发不足 |
3.5.3 缺乏专业体育旅游人才 |
3.5.4 体育赛事活动没有形成常态化 |
3.6 平塘县体育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
3.6.1 自然观光+体育 |
3.6.2 民族文化+体育 |
3.6.3 赛事活动+体育 |
3.6.4 天文科普+体育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打造精品体育旅游活动 |
4.2.2 整合资源并加大宣传力度 |
4.2.3 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4.2.4 加强培养专业体育旅游人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架构 |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
小结 |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
小结 |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
第三节 旅游类型 |
第四节 旅游市场 |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
第六节 旅游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
小结 |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
第一节 资料价值 |
第二节 应用价值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小结 |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
小结 |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资料收集 |
第二节 篇目设置 |
第三节 内容建构 |
第四节 理论创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地方志 |
三、资料汇编 |
四、着述 |
五、期刊论文 |
六、硕博论文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9)深圳市大鹏新区民宿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框架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乡村旅游 |
二、民宿旅游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民宿旅游研究 |
二、国内民宿旅游研究 |
第二章 大鹏新区民宿旅游发展状况 |
第一节 大鹏新区民宿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
一、区位环境分析 |
二、旅游环境分析 |
三、产业政策分析 |
第二节 大鹏新区民宿发展进程 |
一、大鹏新区民宿发展历程 |
二、大鹏新区民宿发展概述 |
三、大鹏新区民宿发展特色 |
第三章 大鹏新区民宿旅游发展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民宿游客调查分析 |
一、深圳市大鹏新区民宿游客调查分析 |
二、深圳市区游客大鹏民宿感知调查分析 |
三、广州市区游客大鹏民宿感知调查分析 |
第二节 民宿经营者调查分析 |
一、民宿经营者特征 |
二、民宿经营管理分析 |
三、民宿投资分析 |
四、民宿风险分析 |
五、民宿经营异常分析 |
六、关于民宿管理 |
第三节 民宿管理者调查分析 |
一、民宿监管法律缺失 |
二、民宿行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 |
三、民宿行业安全隐患突出 |
四、民宿规范管理缺乏财政支持 |
第四章 大鹏新区民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民宿旅游游客体验问题分析 |
一、民宿旅游客源市场单一 |
二、民宿旅游停留时间短 |
三、部分片区民宿旅游重游率较低 |
四、缺乏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
五、民宿配套设施服务良莠不齐 |
第二节 民宿旅游经营者经营问题分析 |
一、民宿经营压力大 |
二、民宿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经验 |
三、民宿旅游客源淡旺季差异明显 |
四、单店经营未形成连锁品牌效应 |
五、产品多元化经营发展缓慢 |
第三节 民宿旅游管理者管理问题分析 |
一、民宿安全存在隐患 |
二、行业管理体系不明晰 |
三、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
第五章 大鹏新区民宿旅游品质提升发展策略 |
第一节 从管理者角度出发规范管理促发展 |
一、从基础设施入手解决最基本难题 |
二、政策引导监督规范经营 |
三、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形成旅游核心竞争力 |
第二节 以经营者视角审视自身改变经营思路 |
一、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民宿 |
二、开拓思路引入新的游客兴趣点 |
二、行业自治推动整体服务提升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关于深圳大鹏新区民宿旅游游客调查 |
附录 B:关于大鹏民宿旅游感知调查(深圳市区) |
附录 C:关于大鹏民宿旅游感知调查(广州市区) |
附录 D:深圳市大鹏新区民宿经营者问卷调查 |
致谢 |
(10)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 |
1.3.2 冰雪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
1.3.3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1.3.4 冰雪体育旅游案例研究 |
1.3.5 冰雪体育旅游中外比较研究 |
1.3.6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
1.3.7 国内外研究比较述评 |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2 冰雪体育旅游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
2.1 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闲暇时间理论 |
2.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2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阐释 |
2.2.1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
2.2.2 冰雪体育旅游的价值 |
2.2.3 冰雪体育旅游的功能 |
2.2.4 冰雪体育旅游的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3 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及特征 |
3.1 冰雪体育旅游的外部消费动因 |
3.1.1 宏观经济因素 |
3.1.2 社会因素 |
3.1.3 产业政策因素 |
3.1.4 交通、技术因素 |
3.2 冰雪体育旅游的内部消费动因 |
3.2.1 个人收入 |
3.2.2 心理因素 |
3.3 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特征 |
3.3.1 性别特征 |
3.3.2 年龄特征 |
3.3.3 文化特征 |
3.3.4 职业特征 |
3.3.5 居住地特征 |
3.3.6 经济特征 |
3.4 不同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1 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2 不同年龄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4 不同职业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5 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6 不同家庭收入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实证分析研究 |
4.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
4.1.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历程 |
4.1.2 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现状 |
4.1.3 发展特点 |
4.1.4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 |
4.1.5 中国冰雪赛事资源开发状况 |
4.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状况 |
4.2.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状况 |
4.2.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
4.2.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布局分析 |
4.3 北京市滑雪旅游状况 |
4.3.1 北京市滑雪旅游资源的开发 |
4.3.2 北京市滑雪旅游消费者情况分析 |
4.3.3 北京市滑雪旅游的发展环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4.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单一 |
4.4.2 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 |
4.4.3 硬件设施不足,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
5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
5.1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
5.1.1 政府政策 |
5.1.2 消费政策 |
5.1.3 资金政策 |
5.2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
5.2.1 地理选择机制 |
5.2.2 法制保护机制 |
5.2.3 环境保护机制 |
5.2.4 顾客针对机制 |
5.2.5 策划宣传机制 |
5.3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
5.3.1 法律保障 |
5.3.2 人才保障 |
5.3.3 科技保障 |
5.3.4 规划保障 |
5.3.5 管理保障 |
5.4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
5.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
5.4.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
5.4.3 生命周期各阶段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
5.5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评价 |
5.5.1 评价目的 |
5.5.2 评价的内容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冰雪体育体育旅游消费者调查问卷 |
附录3 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的调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D]. 黄艳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乡村振兴战略下临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优化研究[D]. 胡雨薇.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D]. 勾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 胡妍.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6]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D]. 洪贤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贵州省平塘县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 杨胜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9]深圳市大鹏新区民宿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 莫晓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10]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立军. 苏州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