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与挑战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与挑战

一、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与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吴湘平[1](2021)在《图像文本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像文本识别主要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图像上出现的印刷体或者手写体进行识别,然后转录为计算机能读取识别的文字。图像文本识别在机器自动化、人机交互、自动驾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深度神经网络在场景文本识别和手写识别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图像文本识别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主要面临以下挑战:1)对于复杂场景的字符识别,现有方法容易丢失字符结构信息和引入背景噪声;2)对于词识别,现有模型大多依赖词典驱动,难以应用到资源匮乏的语言上;3)对于文本行识别,存在序列过长导致识别性能下降的问题;4)对于具有大字符集的语言,模型复杂、参数庞大,难以应用到存储和计算受限的设备中。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主要从图像文本识别的关键技术:识别技术和压缩技术开展研究,其中识别技术包括图像中不同粒度的文本即字、词、句子的识别,最后使用压缩技术对识别模型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复杂场景字符识别中,容易丢失字符结构信息和引入背景噪声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语义分割的复杂场景字符识别方法。为了减少字符类标数量,该方法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五笔汉字编码的新类标编码方法,将汉字的字形和结构信息编码为140位类标,从而大大减轻了对大字符集类别进行识别的计算和存储需求。其次,采用有效的语义分割模型进行逐像素预测,并利用条件随机场模块来学习类五笔编码的约束规则。最后,在三个公开评测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复杂场景字符识别任务达到了最新水平,并且对于遮挡、超低分辨率、超低对比度等复杂的场景具有鲁棒性。第二,针对词识别模型依赖词典驱动和外部语言资源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位置向量的无约束手写单词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生成位置向量,并将位置向量作为单词相对应的字符序列的索引;接着,将提取到图像特征与每个位置向量相结合,送入序列识别网络用于识别相应的字符。最后,在两个国际公共语料库上均取得了最佳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任何语言资源的情况下,该方法的性能与集成丰富语言资源的模型相近,证明了该方法对其他资源匮乏语言识别的有效性和潜在能力。第三,针对文本行识别模型存在序列过长导致识别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自适应超图神经网络的手写文本行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一种基于标签向量的自动超图学习机制来自动建模字符间的关系。首先,将字符标签当做超图的节点,一条超边连接两个或多个节点,表示字符之间的某种关系,使用标签向量来构造自适应超图。其次,使用语义解耦模块和超图神经网络来探索特征与语义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文本行识别性能。最后,为了验证模型的泛化性,将自适应超图神经网络扩展到多标签图像分类任务上。结果证明,提出的自适应超图神经网络具有建模语义依赖关系的能力。第四,针对大字符集的识别模型参数庞大,难以应用到资源有限设备上的问题,提出了图像文本识别模型的全连接层压缩方法。该方法引入压缩因子来压缩全连接层的神经元,这不仅可以消除特征冗余,而且可以共享分类神经元。它打破了输出神经元数量必须与分类网络中类别数量相一致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类别分类的问题。与其他需要预训练模型和微调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直接在基线模型上构造和压缩网络以实现端到端的训练。最后,在手写汉字识别,复杂场景字符识别和图像分类等多个任务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模型参数,同时保持最新的识别性能,特别是对于大类别分类任务。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图像文本识别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针对图像中不同粒度的文本即字、词、句子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基于语义分割的复杂场景字符识别方法,基于位置向量的无约束手写单词识别方法和基于自适应超图神经网络的文本行识别方法。最后针对共同存在的大字符集识别问题,提出基于全连接层的参数共享方法对图像文本识别模型进行参数压缩。本文将所提出的方法在多个国际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最终均取得优异的性能。

刘蕾[2](2021)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古籍数据库推广模式研究 ——以《中华经典古籍库》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不仅记载了古代先贤的智慧,也增加了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古籍中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将被数字化开发,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古籍数据库是古籍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古籍数字化促进了文献保护与古籍资源的开发,强有力的推广能够为古籍库吸引众多用户,发挥古籍的文化价值,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中,依次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中对古籍数据库的建设、文献数据库推广模式以及中华书局三个部分的研究做了梳理。第二章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的内容制作以及知识服务进行剖析,数据库本身就是知识传播和知识服务的载体,解释了为什么选择《中华经典古籍库》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的第二部分是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华经典古籍库》在宣传式推广中的表现,分为了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网络媒介两个部分。第四部分则是总结了《中华经典古籍库》在应用式推广中的表现,在此章节,分析了古籍库免费申请试用、与高校合作进行讲座以及基于用户体验进行拆分推广。《中华经典古籍库》是中华书局旗下数据库,由中华书局的全资子公司古联数字科技传媒公司进行运营,籍合网是古联科技于2018年建立的网站,负责运营中华书局的所有数据库,以《中华古籍数据库》为核心产品。由于这几个主体联系密切,因此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对这几个主体也有辅助性研究。本文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五章节,即对古籍库推广模式研究后得到的启发,在这个章节中,基于前文的分析总结了古籍库在推广中应注重的问题,分别有注重高质量的内容,做好内容营销;关注用户需求,提升知识服务;面向更广泛受众,丰富推广方式等。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总结出了《中华经典古籍库》的“1+1+2”的推广模式,提出古籍库推广应向个人市场倾斜,建设古籍知识服务新业态的结论。

金程宇,刘慧婷[3](2019)在《2018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综述》文中指出2018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领域成果异彩纷呈,不仅有相关原始文献的影印、整理与编目,回流与收藏,在单篇论文、专着、论文集、译着译文、学位论文等方面亦取得了显着进展。今拟就笔者所知,对本年度中国域外汉籍研究成果予以梳理,略陈管见,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聂婷[4](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古籍整理出版研究 ——以《中华大典·农业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古籍整理出版方式的创新和变革,“互联网+古籍整理”促进了传统古籍整理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赋予了古籍整理出版新的内涵与外延意义。本文以大型古籍类书《中华大典·农业典》的整理出版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对古籍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对《农业典》整理出版的新路径进行论析。此外,对其不足进行反思,对新时代的古籍整理出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绪论部分,通过阐释国内外关于“古籍整理出版”“中文古籍整理”“互联网+视域下出版转型与发展”相关文献,论证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一章,梳理古籍整理出版的历史。主要从古籍整理出版的演变、缘起以及发展历程方面来梳理古籍整理出版的历史概况,论析新时代背景下媒介技术发展给古籍整理出版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第二章,阐释《农业典》整理出版的新路径。结合《农业典》整理出版中模块化的数字资源库建设、规范化的数字平台整合、协同化的整理出版模式来论析“互联网+”背景下古籍整理出版的新路径,即“科研立项、团队整合、数字平台、制度管理、编校合一、责任到人、快速推进”的新模式,“总量统筹、责任到人、完工立项、达标计量、按量核酬、程序把关”的工作方式,“子课题交叉审阅、专家组实时查审、外聘专家随机送审、总主编定期抽审”的质量审阅制度。第三章,探讨《农业典》成功编纂出版的缘由。它源于“互联网+”开放、互联、共享理念支撑下的数字化编纂平台、高效沟通的科研编纂共同体、一体化的管理机制、精益求精的编纂态度;并对古籍整理出版的意义和不足进行概括。古籍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为文化的传扬做出了巨大贡献。整理出版古籍不仅可以起到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更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古籍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服务价值。伴随着媒介发展,《农业典》整理出版的新思路能否经受住时代考验,获得大众认可,仍然值得考验。

海金梅,胡泊[5](2018)在《文化传承视阈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正面临着损害、流失和消亡的困境,而文献数字化是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与保护的延伸,也是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时代,深入探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存在的问题,提出西部地区图书馆应该联合起来,在指导思想上做到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数字文献建设体系,从而促进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孙琪琪[6](2018)在《新世纪古籍出版研究》文中提出古籍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精神产品,承载着千百年来学者的无尽智慧,彰显着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新世纪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目前古籍出版行业的发展,推动着传统古籍出版机构的创新与转型。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古籍出版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细致探究其基本的制作形式、营销策略及盈利模式,并以专业古籍出版社的杰出代表——中华书局为具体出版实体进行剖析,在共性研究下,结合典型个案分析,从整体上对新世纪古籍出版的发展情况进行论述解析;由此探讨其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推动今后古籍出版的繁荣发展,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古籍出版的发展历程。同图书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演变相似,古籍出版的发展历程也主要归因于出版技术的不断演进,并随着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籍传统出版盛行期、古籍数字出版诞生期、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期。这三个阶段的陆续推进成就了目前古籍出版的繁荣发展。新世纪古籍出版的制作形式。古籍出版产业发展至今,已有逾70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制作形式也发生了部分转变。归纳分析可知,新世纪古籍出版行业的基本制作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纸质版制作形式、电子光盘版制作形式、网络数据库制作形式。中华书局作为当代古籍出版行业的杰出代表,其在发展演变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颇具特色的出版制作形式:大型丛书制作形式、经典普及本制作形式、大型数据库制作形式。新世纪古籍出版的营销策略。同一般图书出版物相同,古籍出版物要想获得读者的认可,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营销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顺应着新世纪受众阅读取向的转变,古籍出版的营销策略也发生了部分改变,目前其基本的营销策略主要为以下四种:定位营销、定价营销、拆分营销、网络营销。中华书局目前富有特色的营销策略则有:宣传造势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营销、名人学者的“明星效应”营销、良好企业形象的品牌营销。新世纪古籍出版的盈利模式。因古籍出版工程的复杂性、读者群体的特殊性,致使古籍出版的盈利模式与一般图书出版物也略有不同,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类:大型古籍项目资助盈利模式、古籍长销书出版盈利模式、地方特色古籍出版盈利模式。中华书局得益于其百年的深厚积淀,顺应着新世纪读者的阅读需求,逐步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古籍出版盈利模式:多版本开发盈利模式、数据库出售盈利模式、多方合作盈利模式。新世纪古籍出版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纵观当前古籍出版行业的制作、营销及盈利发展情况,可分析得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制作环节监管不严,书籍产品存在一定问题;营销策略稍显老旧,读者接受度不是很高;盈利模式略为保守,存在成本浪费现象。因此,建议古籍出版机构制定准入门槛,严把书籍质量关;创新营销策略,善用新媒体;拓宽盈利渠道,合理控制成本。

李娜[7](2017)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50年代,我国着名农史学家万国鼎主持汇编了一套方志农业专题资料——《方志物产》,共431册、3000余万字,摘抄自全国40多个大中型城市、100多个文史单位的数千部地方志,时间长、范围广,数量大、内容多,价值高、意义重,为农史研究和区域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目前,《方志物产》数字化整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地域范围的选择上,研究方法的应用上,还是文本内容的挖掘上,都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开拓。融合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从单省份到多省份到全国范围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从单一对象到多重对象的挖掘,更大程度地发掘和利用《方志物产》的价值,更好地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服务。本研究立足于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和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的电子文本为研究语料,通过智能化识别文中的命名实体,抽取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社会网络的数据源,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现实体之间关系的可视化展示,从不同的视角根据实际需求对网络进行分析,以便进行知识发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方志物产》山西分卷全文数据库建设通过梳理《方志物产》山西分卷文本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文本规范化的标准,并借助文本处理软件实现全部文本的格式化处理,以此为依据,设计数据库的表格和字段,批量导入文本,完成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中,共包含志书表、物产分类信息表和物产基本信息表三个表格。其中,志书表的主键志书编号为物产分类信息表的外键,物产分类信息表的主键分类编号为物产基本信息表的外键,这样不仅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还减少了信息冗余,在保证信息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基础操作的情况下,还可以便捷地实现三张表格的联合查询。(2)《方志物产》山西分卷所载的物产信息研究在系统梳理我国物产分类体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中物产分类体系的特征,构建一套符合《方志物产》特征的物产分类体系,借助数据库技术和其它信息技术,智能化地实现物产原有分类信息的优化处理,补全原来空缺的物产分类信息,计算物产分类信息智能化处理的效果。在物产分类信息智能优化的基础上,以志书名称中包含的地名为物产的产地,并统一成该地名所属的府州的名称,根据物产名称与地名的关系以及物产名称与分类信息的关系,引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物产的总体分布、不同类别的物产的分布、类别信息的分布等进行地图可视化展示。(3)基于条件随机场的《方志物产》山西分卷实体识别研究以物产备注信息不为空的所有物产信息为研究语料,通过人工标注的方式,对物产备注信息中蕴含的物产别名、引用的文献、涉及的人物、标明的地名、物产的用途等进行标注。在人工标注的基础上,将研究语料平均分为十等份,每次选取其中九份作为训练语料,另外一份作为测试语料,使用条件随机场模型对训练语料进行学习,分析标注部分的内外部特征,形成特征模板,从而完成识别的模型的构建。用测试语料对识别模型的识别效果进行测试,测试指标为精确率、召回率和调和平均数。测试结果表明,条件随机场模型的识别效果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语料库规模的大小,条件随机场在大数据环境下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方志物产》总体数量比较大,而仅仅山西分卷而言,数量较少,导致模型的学习内容单一,特征模板不完善,测试结果还有待提高;二是语料的人工标注程度高低,漏标、错标的数量越少,程度越高,模型的学习越全面,特征模板与测试语料的匹配程度越高,识别效果也越好。(4)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知识组织研究在基于条件随机场模型对《方志物产》山西分卷实体识别的基础上,根据物产名称与识别结果的对应关系,提取物产名称与物产别名、物产名称与地名、物产名称与人物、物产名称与用途、物产名称与时间等关联关系的数据,形成社会网络分析所需要的数据源。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相关软件,对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图形化的展示,并根据不同的特征和需求,采用不同的视角进行网络分析,主要有三种视角:宏观视角的整体网分析、中观视角的局部网分析、微观视角的个体网分析。物产名称与物产别名之间的网络分析。通过点度分析一个物产具有多少个别名,一个别名可以成为多少物产的共有别名;通过线值分析一个别名是否是一个物产的常用别名;通过自我中心网络展示一个物产的别名信息或者一个别名关联的物产信息;通过联通网络发现不同种类的物产具有相同的别名。基于历史的视角分析物产别名的由来以及物产别名网络中发现的现象。物产名称与引用人物之间的网络分析。通过点度分析一个物产引用了多少个人物,一个人物被多少个物产引用过;通过线值分析一个人物被一个物产引用的次数;通过个人中心网络展示一个人物被哪些物产引用过,一个物产引用了哪些人物;通过网络维度的转换,提取单一的人物共被引网络,用点度中心度寻找网络中的名人,用间距中心性寻找网络中的中介人物,用接近中心度寻找网络中的最佳信息传播者。物产名称与物产用途之间的网络分析。选取物产用途中的药用价值信息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描述药用价值的词作为研究单位,通过点度分析以一个物产具有哪些药用价值,哪些物产具有相同的药用价值;通过线值分析一个物产的哪方面的药用价值记载的最多;通过网络维度的转换,依据药用价值的相同为关联,提取具有单一的物产名称网络,通过间距中心性,探索物产名称的聚类以及中介信息。其次,以描述药用价值的词中包含的字作为研究单位,分析物产因药用价值相似而形成的关联关系。物产在时空上的变迁研究。首先,研究物产在时间线上的变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时间段的划分,通过局部网视角,以第一个时间段内记载的物产为样例,寻找消失的物产名称,以最后一个时间段内记载的物产为样例,寻找新增的物产名称;其次,研究物产在空间线上的变迁,通过点度分析哪个地区的物产最为丰富,哪个地区的物产最为贫瘠,哪些物产分分布范围最广,哪些物产的分布范围最小;再次,选取“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棉在山西省内的引种和传播过程。在完成以上研究工作的前提下,本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首先,在数据格式化和语料标注的过程中,都有人工参与,人工操作难免会有出现疏漏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检查和完善人工操作的结果;其次,在格式化处理过程仅实现了一部分自动化处理,物产分类信息的智能优化过程中,最后仍有一部分物产的分类信息无法规范,只能通过人工判别,仍需继续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实现操作的全自动化处理;再次,本研究的地域范围较小,语料规模较少,仅仅是进行方法的可行性探索,仍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语料上进行尝试;最后,本研究得出的结果都是语料内容的客观记载,没有参杂人为的主观因素,目的是为农史研究人员提供资料参考和研究思路,结果的利用仍需要进行专业辨析和考证。总之,本研究将文献学、情报学、计算机等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方志物产》的内容挖掘中,通过命名实体识别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现了命名实体自动抽取和时空关联可视化,发现物产分布、物产变迁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为方志古籍知识组织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拓展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常继红,魏晓峰[8](2014)在《国内古籍数字化研究进展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1年以来国内古籍数字化研究论文为样本,对论文的发表年度、来源期刊、所属学科、科研机构分布以及基金资助与科研合作状况进行计量分析,同时结合相关论文主题,分析国内古籍数字化领域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揭示其研究特点与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国内该领域科研规划管理与研究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赵东[9](2014)在《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陕西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多的将其融入,并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途径,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纷纷开展了相关项目研究和探索性尝试。国内许多地区,也纷纷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纳入地域发展规划之中,大力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国内外不断进行着数字化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探索与应用,其重要作用和前景已日趋显着和宽广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历史文化资源极大丰富的陕西省为中心,对数字化方式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阐释界定,认知了当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所存在的矛盾,探讨了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基础理论,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提出PIPP模式是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理想模式以及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第一章主要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在考述“历史”、“文化”、“文化资源”基础上,本文认为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人类过去发生的事物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而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精神要素以及附着在物质上的精神要素。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得到大力保护与开发。在当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存在着比较大的矛盾,但是,两者又都不能忽视,既不能一味地开发,也不能一味地保护,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因此,各种业态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都一定要处理好,而数字化方式的保护与开发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不断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手段。第二章对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阐释与分析。首先,数字化是指将客观事物(信息、信号)抽象,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形成“比特”(数字0和1),并对其进行加工、存储、处理、表现、展示和传播的过程。其次,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考古、数字修复、数字保存、数字管理、数字集成、虚拟现实、数字出版、数字传播等内容。再次,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涉及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内容管理与发布技术、3S技术、网络技术等重要技术。文化空间知识可视化理论、信息科学理论等是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重要基础理论。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出现的三维技术在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必不可少。另外,基于三维技术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人机交互的虚拟现实理论与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水平,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展示,极力拓展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途径,并使得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日趋融合为一体。第三章主要围绕陕西省分析了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极大丰富。时代的发展,使得丰富的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必须得到大力保护与开发,陕西省在两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中,往往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样,当前“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呼唤既能充分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水平又能几乎不破损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一方面,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并有助于宣传地域历史文化,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并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及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极具必要性。另一方面,陕西科研力量雄厚,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就,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有着充分的基础与条件,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第四章对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各类主体进行了分析认知。按照参与性,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主体构成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包括研发主体、利用主体和控制主体等。不同主体之间既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交织,而且角色又可以重合和转换,并存在着相互影响或制约的关系。研发主体可以分为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企业、个人等;利用主体可以分为研究型(研究Ⅰ型和研究Ⅱ型)、中介型和一般型三种不同的类型;控制主体则包括国际组织、国家、省内各级政府以及各有关机构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需要这些主体在发挥好本体作用的基础上,与其他主体之间协同努力,共同推进。第五章对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在诸多主体努力下,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闻名世界的大型遗址博物馆,国家AAAAA(5A)级景点,其数字化过程涉及到文物考古、保护与博物馆收藏、展示以及数字化景区旅游等众多方面。陕西数字博物馆是我国首座省级文物行政管理机构创建、依托全省馆藏文物数据库信息和集观赏性、知识性、互动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数字博物馆,标志着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辉煌,迈出了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跨越性的一步,为国内外数字博物馆建设进行了重要的实践性探索。陕西师范大学袁林教授对古籍数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过程中有着特别的意义。作为诞生并飞速发展在数字化时代的着名旅游休闲度假区,曲江新区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虚拟展示与网络传播,是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重要代表。第六章提出了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理想模式——PIPP模式。在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政府模式、私人(个人)模式与企业模式三种基本的模式。但是,这三种模式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而影响到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在实践中,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PPP模式也被尝试着运用,体现出了一些优势,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与缺陷。这样,PIPP模式成为了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PIPP模式,即公共部门—中间组织—私人部门的合作模式(Public—Intermediary—Private Partnerships),主要是通过中间组织(intermediary)对政府与私人部门者进行组织、沟通与协调,形成三方力量共同推动公共项目运行的一种模式。PIPP模式属于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物,主要是在具体的项目运行中体现其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大量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中都可以得到应用,作为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工程项目对其应用则是一种必然趋势。第七章探讨了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是当前数字化生存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产物,极其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文化产业发展,而文化产业则又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并可以进一步提升国家与地域文化软实力。通过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是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成果和显着标志。可以依托专门机构与企业形成文物数字化保护、修复、管理、复仿制等业务的文博产业,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还可以发展以传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持,通过一定的软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渠道为人们提供数字化旅游产品和数字化旅游服务而形成新兴的数字旅游产业。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中的数字考古、文物数字修复、数字管理、数字出版、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内涵都是数字化时代媒体产业大发展的重要基础,既是传统媒体传播的技术基础,也是新兴互联网企业不断凝聚“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在文物数字化后,通过利用专业人士取得的成果,动漫游戏创作者们稍加创意和运用一些创作技巧,则很容易开发出一系列文物类动漫短片和小游戏。而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创制动漫游戏产品,市场不仅仅在于用户、玩家,其重要市场就还在于文化、非遗保护系统“政府买单”以及民俗景区景点强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存在着的巨大商机。通过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可以使广告创意素材来源极为丰富并便捷,即使是“泛专业人士”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创意、制作相关广告,也会得心应手,有利于广告产业发展大繁荣。

本刊编辑部[10](2012)在《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精选文摘(第43辑)》文中研究表明

二、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与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图像文本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图像文本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1 字符识别研究现状
        1.2.2 单词识别研究现状
        1.2.3 文本行识别研究现状
        1.2.4 模型压缩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概述
        1.3.2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语义分割的复杂场景字符识别方法
    2.1 引言
    2.2 相关技术简介
        2.2.1 语义分割方法
        2.2.2 类标编码方法
    2.3 基于语义分割的字符识别模型
        2.3.1 FCN-ResNet50模块
        2.3.2 类五笔类标编码模块
        2.3.3 CRF模块
        2.3.4 损失函数
    2.4 实验与分析
        2.4.1 数据集
        2.4.2 实验设置
        2.4.3 对比的方法
        2.4.4 CTW数据集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2.4.5 ICDAR2019-ReCTS数据集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2.4.6 HIT-OR3C数据集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位置向量的无约束手写单词识别方法
    3.1 引言
    3.2 相关技术简介
        3.2.1 长短期记忆网络
        3.2.2 位置向量
    3.3 基于位置向量的无约束单词识别模型
        3.3.1 特征提取模块
        3.3.2 位置向量
    3.4 实验与分析
        3.4.1 手写单词数据集
        3.4.2 模型训练
        3.4.3 实验结果
        3.4.4 消融实验
        3.4.5 识别样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自适应超图神经网络的手写文本行识别方法
    4.1 引言
    4.2 相关技术简介
        4.2.1 图神经网络简介
        4.2.2 超图神经网络简介
    4.3 基于自适应超图神经网络的文本行识别模型
        4.3.1 自适应超图的构建
        4.3.2 通过HGNN进行特征-语义交互
        4.3.3 序列识别
    4.4 手写文本行识别的实验
        4.4.1 手写文本行数据集与评价指标
        4.4.2 实验设置
        4.4.3 对比方法
        4.4.4 实验结果
        4.4.5 识别样例分析
    4.5 多标签图像分类的扩展实验
        4.5.1 优化
        4.5.2 评价指标
        4.5.3 多标签数据集
        4.5.4 实验设置
        4.5.5 对比方法
        4.5.6 实验结果
        4.5.7 消融实验
        4.5.8 可视化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图像文本识别模型的全连接层压缩方法
    5.1 引言
    5.2 相关技术简介
    5.3 基于参数共享的全连接层压缩方法
        5.3.1 顺序分支结构
        5.3.2 混洗分支结构
        5.3.3 紧凑型网络参数压缩分析
    5.4 实验与分析
        5.4.1 模型压缩实验数据集
        5.4.2 实验设置
        5.4.3 实验对比方法
        5.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5 不同压缩模型结果对比
    5.5 消融实验与分析
        5.5.1 分支效果
        5.5.2 压缩因子效果对比
        5.5.3 训练和测试阶段的速度表现
        5.5.4 PSFC和传统FC层的训练收敛性比较
        5.5.5 可视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古籍数据库推广模式研究 ——以《中华经典古籍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华经典古籍库》影响深远
        1.1.2 国学热的兴起
        1.1.3 传播技术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古籍数据库的建设研究
        1.3.2 文献数据库推广模式研究
        1.3.3 中华书局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个案分析法
        1.4.2 内容分析法
        1.4.3 深度访谈法
    1.5 创新之处
2 《中华经典古籍库》的内容制作与知识服务
    2.1 《中华经典古籍库》的内容制作
        2.1.1 内容构成
        2.1.2 内容来源
        2.1.3 内容编辑
    2.2 《中华经典古籍库》的知识服务
        2.2.1 精准检索
        2.2.2 信息处理服务
        2.2.3 文章解析
        2.2.4 籍合网的知识服务
3 《中华经典古籍库》的宣传式推广
    3.1 传统媒介的推广
        3.1.1 洽谈与科研机构合作
        3.1.2 会议推广
        3.1.3 海外市场的推广
    3.2 新媒体矩阵引流
4 《中华经典古籍库》的应用式推广
    4.1 古籍库提供免费试用体验
    4.2 与高校合作开展讲座
    4.3 基于用户体验进行拆分推广
5 《中华经典古籍库》推广的启示
    5.1 “内容为王”,做好内容营销
        5.1.1 保持高品质古籍内容
        5.1.2 加强古籍资源保护开发
    5.2 关注用户需求,丰富知识服务
        5.2.1 增加繁简字体转换功能
        5.2.2 收录古籍研究文献
    5.3 面向更广泛受众,多样化推广
        5.3.1 充分利用新媒体矩阵引流
        5.3.2 开拓海外市场
        5.3.3 跨界合作
        5.3.4 名人效应
    5.4 注重人才培养,紧跟业界动态
        5.4.1 完善古籍整理队伍
        5.4.2 追随行业发展脚步
        5.4.3 抓住“国学热”发展机遇
    5.5 提升品牌形象,丰富品牌文化
6 结语
    6.1 《中华经典古籍库》推广模式总结
    6.2 古籍库推广应向个人市场倾斜
    6.3 建设古籍知识服务新业态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2018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中国域外汉籍的影印、整理与编目
    (一)影印
    (二)整理
    (三)编目
二2018年域外汉籍在中国的回流与收藏
    (一)古代铜活字
    (二)传统古籍
    (三)佛经古籍
    (四)“雪堂雅集”展出系列
    (五)拍卖史
三2018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的相关着述成果
    (一)单篇论文
        1. 综论篇
        2. 文学篇
        (1)诗学类
        (2)小说类
        3. 文献篇
        (1)以藏书家/藏书机构馆藏文献为基础的研究
        (2)以专篇文本为中心的文献学研究
        (3)以文献学之考据法为中心的研究
        4. 区域历史研究篇
        5. 文化研究篇
        (1)思想史
        (2)音乐文献
        (3)医方传承
        (4)行纪笔谈
    (二)专着
        1. 文学篇
        2. 文献篇
        3. 区域交流篇
        4. 文化研究篇
        5. 其他篇
    (三)论文集
        1.《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2.“域外汉籍研究丛书”
        3. 会议综览
        4. 综合性论文集
        (1)以域外汉籍研究为主题者
        (2)设有域外汉籍研究专栏者
        (3)收录域外汉籍研究较丰者
    (四)译着、译文
    (五)学位论文
四2018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影印、整理与编目
    (二)回流与收藏
    (三)相关着述成果

(4)“互联网+”背景下古籍整理出版研究 ——以《中华大典·农业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四、文献综述
        (一)古籍整理出版的历时性研究
        (二)古籍整理出版的共时性研究
        (三)“互联网+”视域下出版转型与发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互联网+”背景下古籍整理出版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古籍整理出版的历史概况
        (一)古籍整理的理论演变
        (二)古籍整理出版的缘起
        (三)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历程
    二、新时期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技术助力古籍整理出版数字化
        (二)大数据优化古籍整理出版资源
        (三)国家政策促进古籍整理出版融合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华大典·农业典》整理出版的挑战
        (一)《中华大典》编纂出版的历史概况
        (二)《中华大典》编纂出版的现状梳理
        (三)《中华大典·农业典》整理出版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互联网+”背景下《中华大典·农业典》整理出版的新路径
    一、构建“互联网+农业典”数字资源库的模块
        (一)农史数据采集
        (二)农书图像加工
        (三)图片字处理
    二、促进“互联网+农业典”数字平台整合的规范
        (一)线下数据标准点校
        (二)线上数据科学归类
        (三)线上线下数据规范存储
    三、推进“互联网+农业典”整理出版模式的协同
        (一)总量统筹责任制,促项目进度
        (二)编校排无缝对接,提编纂效率
        (三)多重审核,保出版质量
第三章 《中华大典·农业典》编纂对古籍整理出版的反思
    一、“互联网+农业典”整理出版的经验
        (一)数字化的编纂平台
        (二)高效沟通的科研编纂共同体
        (三)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四)精益求精的编纂态度
    二、“互联网+农业典”整理出版的教训
        (一)夯实编纂队伍专业力量
        (二)促进跨学科融合发展
        (三)加强编纂团队技术培训
    三、“互联网+农业典”整理出版的意义
        (一)揭示中华文明史,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助推农业科学研究,承扬优秀农业文化
        (三)培育古籍整理人才,收获学术研究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5)文化传承视阈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
    (一)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古籍
    (二)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
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研究现状
    (一) 理论研究现状
    (二) 实践应用现状
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存在问题
    (一) 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标准
    (二) 开发力度与深度不够
    (三) 字符集标准不规范
    (四) 专业人员稀缺
四、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 统一规划、协调管理
    (二) 加大少数民族古籍资源开发力度
    (三) 重视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人才建设
    (四) 突出少数民族文献特色
五、结语

(6)新世纪古籍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古籍出版的发展历程
    (一)古籍传统出版盛行期
    (二)古籍数字出版诞生期
    (三)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期
        1.纸质书内容与数字化平台
        2.数字化制作与纸质书出版
二、新世纪古籍出版的制作形式
    (一)古籍出版的基本制作形式
        1.纸质版制作形式
        2.电子光盘版制作形式
        3.网络数据库制作形式
    (二)中华书局古籍出版的制作形式
        1.大型丛书制作形式
        2.经典普及本制作形式
        3.大型数据库制作形式
三、新世纪古籍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古籍出版的基本营销策略
        1.有所指向的定位营销
        2.审时度势的价格营销
        3.心系读者的拆分营销
        4.与时俱进的网络营销
    (二)中华书局古籍出版的营销策略
        1.宣传造势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营销
        2.名人学者的“明星效应”营销
        3.良好企业形象的品牌营销
四、新世纪古籍出版的盈利模式
    (一)古籍出版的基本盈利模式
        1.大型古籍项目资助盈利模式
        2.古籍长销书出版盈利模式
        3.地方特色古籍出版盈利模式
    (二)中华书局古籍出版的盈利模式
        1.多版本开发盈利模式
        2.数据库出售盈利模式
        3.多方合作盈利模式
五、新世纪古籍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古籍出版存在的问题
        1.制作环节监管不力,书籍产品存在一定问题
        2.营销策略稍显老旧,读者接受度不是很高
        3.盈利模式略为保守,存在成本浪费现象
    (二)完善古籍出版的建议
        1.制定准入门槛,严把书籍质量关
        2.创新营销策略,善用新媒体
        3.拓宽盈利渠道,合理控制成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知识组织研究状况
        二、中文古籍数字化研究状况
        三、《方志物产》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四、创新之处
        五、不足之处
第一章 语料及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节 《方志物产》简介
    第二节 研究区域选择
    第三节 研究技术概述
        一、命名实体识别技术
        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
第二章 《方志物产》语料预处理
    第一节 《方志物产》特征分析
    第二节 《方志物产》格式化处理
        一、文本格式分析
        二、文本格式优化
    第三节 数据库构建
    第四节 物产分布概况
        一、GIS概述
        二、数据清洗
        三、物产总体分布
第三章 物产分类体系构建
    第一节 我国物产分类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文献中物产分类体系梳理
        二、方志资料中物产分类信息梳理
        三、近代生物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在《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的体现
        四、物产分类方法总结
    第二节 物产分类体系设计
    第三节 物产分类信息优化
    第四节 物产类别的分布情况
        一、物产类别的空间分布
        二、物产类别的时间分布
第四章 《方志物产》命名实体识别
    第一节 研究路径
    第二节 别名的识别
        一、别名语料的标注
        二、别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别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别名识别模型的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三节 地名的识别
        一、地名语料的标注
        二、地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地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地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四节 人名的识别
        一、人名语料的标注
        二、人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人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人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人名自动识别的改进
        六、结果分析
    第五节 引用名的识别
        一、引用名语料的标注
        二、引用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引用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引用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六节 用途名的识别
        一、用途名语料的标注
        二、用途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用途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用途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五章 《方志物产》社会网络分析
    第一节 研究路径
        一、关联关系数据提取
        二、分析软件的选择
        三、社会网络构建与分析
    第二节 物产名与别名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整体网分析
        二、个人中心网络分析
        三、凝聚子群分析
        四、物产名耦合关系分析
    第三节 物产与人物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整体网分析
        二、个人中心网络分析
        三、人物关系网
        四、讨论
    第四节 物产名与药用价值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词级别的物产药用价值网络
        二、字级别的物产药用价值网络
        三、词与字级别的物产关联网络对比
        四、讨论
    第五节 物产在时空上的变迁分析
        一、物产时空信息的预处理
        二、物产在时间上的变迁
        三、物产在空间上的变迁
        四、单一物产在时空上的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8)国内古籍数字化研究进展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前期研究基础
3 研究论文分析
    3.1 发文量年度分布
    3.2 来源期刊与学科领域分布
    3.3 高产作者与科研机构分布
    3.4 科研合作与基金资助状况
    3.5 研究热点与趋势
4 研究建议与方向

(9)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陕西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历史文化资源概念界定及其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 历史文化
        一、历史
        二、文化
        三、历史文化
    第二节 历史文化资源
        一、资源与文化资源
        二、历史文化资源概念界定
        三、历史文化资源的特性与内涵
        四、历史文化资源的类型兼及与文化遗产的关系
    第三节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
        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第二章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科学理论
    第一节 数字化的特征与优势
        一、数字与“数字化”
        二、数字化的发展历程
        三、数字化的特征与优势
    第二节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科学内涵
        一、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知识体系
        二、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重要技术
        三、数字化有利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第三节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相关理论与三维技术
        一、文化空间知识可视化理论
        二、信息视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相关理论
        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三维技术
    第四节 虚拟现实理论
        一、虚拟现实的特征与优势
        二、虚拟现实的发展、构成与关键技术
        三、虚拟现实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
第三章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
        一、“陕西”的形成、演变及省域概况
        二、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特性
        三、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类型
    第二节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现状及思考
        一、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二、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
        三、对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的思考
    第三节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价值与意义
        一、全面保持陕西文物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领先地位
        二、有助于宣传陕西历史文化资源
        三、有利于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并提升文化软实力
        四、有助于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节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与条件
        一、雄厚的科研力量
        二、面对的时代背景与机遇
        三、已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第四章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主体分析
    第一节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主体构成
        一、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主体界定
        二、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诸主体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主体构成
    第二节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研发主体
        一、高校与科研院所
        二、博物馆和图书馆
        三、文化企业和个人
    第三节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主体
        一、研究型利用主体
        二、中介型利用主体
        三、一般型利用主体
    第四节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控制主体
        一、国际组织
        二、国家级组织机构
        三、省级以及相关机构
第五章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案例分析
    第一节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数字化
        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数字化
        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数字化案例分析
    第二节 陕西数字博物馆
        一、陕西数字博物馆建设现状
        二、陕西数字博物馆发展趋势
        三、陕西数字博物馆项目分析
    第三节 袁林与古籍数字化
        一、袁林教授简介
        二、袁林在古籍数字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三、袁林古籍数字化行为分析与展望
    第四节 曲江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
        一、曲江新区概况
        二、曲江新区的历史文化景区数字化
        三、曲江新区数字化纵深发展
第六章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模式探究
    第一节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三种基本模式
        一、政府模式
        二、私人(个人)模式
        三、企业模式
    第二节 PPP模式
        一、PPP模式概述
        二、PPP模式的优势及其前提条件
        三、PPP模式与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
    第三节 以中间组织为枢纽的PIPP模式
        一、中间组织理论
        二、PIPP模式的内涵及必要性分析
        三、PIPP模式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第四节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模式选择
        一、政府模式是基础和契机
        二、综合选用模式
        三、PIPP模式是努力的方向
第七章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节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文博旅游产业
        一、数字化旅游业
        二、数字化历史文化旅游业
        三、数字化时代文博新兴业态
    第二节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与传媒产业
        一、陕西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传媒产业突破性发展
        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促进陕西传媒产业大发展
    第三节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与动漫游戏产业
        一、创意是动漫游戏产业的核心和基础
        二、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是动漫游戏产业的重要创意源泉
        三、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推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
    第四节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与广告产业
        一、促进广告创意
        二、丰富优质广告媒体资源
        三、线上线下广告整合发展
结束语
    一、本文主要观点与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精选文摘(第43辑)(论文提纲范文)

总论
    [信息资源管理]
    [知识与知识管理]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
    [自动化、网络化]
    [数字图书馆]
文献学、目录学
情报学、情报工作

四、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与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图像文本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D]. 吴湘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古籍数据库推广模式研究 ——以《中华经典古籍库》为例[D]. 刘蕾. 浙江传媒学院, 2021
  • [3]2018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综述[J]. 金程宇,刘慧婷.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 2019(02)
  • [4]“互联网+”背景下古籍整理出版研究 ——以《中华大典·农业典》为例[D]. 聂婷. 西南大学, 2019(12)
  • [5]文化传承视阈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J]. 海金梅,胡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7)
  • [6]新世纪古籍出版研究[D]. 孙琪琪. 河南大学, 2018(01)
  • [7]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D]. 李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国内古籍数字化研究进展与启示[J]. 常继红,魏晓峰. 河北科技图苑, 2014(03)
  • [9]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陕西为中心[D]. 赵东. 山东大学, 2014(11)
  • [10]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精选文摘(第43辑)[J]. 本刊编辑部.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09)

标签:;  ;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与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