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中国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金亮[1](2021)在《民国安徽茶业问题探析 ——以皖西和皖南地区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

平英志,黄柏权[2](2020)在《20世纪以来的“万里茶道”研究综述》文中提出"万里茶道"是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自民国初年迄今,学界长期围绕茶业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茶源地、线路及遗产点、茶道贸易、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茶道价值等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对"万里茶道"的历史演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也存在:文献资料分散,研究视野和选题狭窄,整合程度低,研究层次较低等诸多不足,反映出"万里茶道"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研究还有待于深一步深化。

王刻铭[3](2020)在《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饮茶人口,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发展出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叶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农收入、出口创汇乃至文化输出中均有着独特的作用。当前,茶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生产加工日趋规范化、标准化,无论是国内茶叶消费量、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茶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的是,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出口品类结构不平衡、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我国茶叶产业“大国小茶”,“大而不强”特征依然存在。茶叶产业面临着机遇与危机、优势与不足并存的局面,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发展优势,有效克服发展中的不足,是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对于我国茶叶产业的持续科学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中国茶叶产业现状,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构建研究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模型和测算指标体系。运用UN Comtrade链接WITS数据库中的样本数据,测算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品出口价格,将测算结果与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进行对比,探索了中国茶叶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在1992~2017年间,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先下滑-后筑底稳定-再回升;中国茶叶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模式,近几年产业内贸易趋势出现细微显现,并不明显;中国茶叶出口在1992~2002年期间具有极强比较优势,而从2003~2017年间则下降为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出口价格也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并在2017年突破前期记录,不断攀升。从中国四个茶叶品种不同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指标测算结果来看,中国绿茶的国际市场份额、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明显高于红茶,但中国红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品出口价格又明显高于绿茶。为了检验实证结果,根据钻石理论的四维要素,构建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的统一检验框架,建立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钻石四维模型,最后得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地生产效率、市场化改革、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茶叶及其四个贸易品种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优势、出口价格,在大部分情况下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综合实证分析、影响机制研究的结论,文章认为,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既需要茶企的创新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战略发展层面,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研发创新、价值提升和营销模式优化等四点对策,在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坚持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坚持科教兴茶理念,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含量,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提升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对我们茶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格。

姚瑶[4](2020)在《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面对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同质化的挑战,借助区域内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特色优势资源进行区域品牌建设及传播,已成为各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战略与工具。青砖茶产业是湖北省赤壁市重要的特色产业支撑,当地着力于“赤壁青砖茶”的区域品牌建设已十年。本文选择“赤壁青砖茶”这一区域品牌作为研究案例,以品牌传播视角对这一区域品牌展开研究,提出适用于当前品牌发展的传播策略。本文各部分内容概况如下:第一章:绪论。阐明“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预期成果。第二章:“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综述。对区域品牌的内涵及特点进行解释,梳理赤壁市青砖茶的发展历史及价值优势,对该区域品牌及其我国总体茶产业区域品牌发展情况进行概述。并从传播学角度界定“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的传播主体、媒介、受众、效果四个传播要素。第三章:“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现状实证研究。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因素分析“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的客观生态环境;其次分别从传播主体及受众视角进行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最后通过2019年青砖茶区域母品牌与子品牌的传播内容分析,具体解读当前区域品牌传播的真实现状。第四章:“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模式探讨。通过对比研究法,将赤壁市青砖茶与安化黑茶的品牌形成脉络、品牌传播模式对比,发现“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优化策略。基于以上研究内容,从生态、受众、内容、渠道四个方面提出符合当地区域品牌发展现实情况的传播优化策略。

杨化冰[5](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指出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杨巍[6](2019)在《茶、我们和我们的时代》文中研究指明70年,放在泱泱3000多年中华茶史文明中,不过是浪花一朵。然而,这70载的茶业春秋,是在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危机与苦难后"换了人间",也正因暗礁密布,这朵"浪花"才会那么激荡澎湃。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或为国家领导人,或为茶学家,或茶产区领导,或为茶叶学者,或为茶人,或为茶企业家,都是新中国茶业振兴与发展的辛勤耕耘者,也是华茶百年复兴梦的追梦人。在70载的茶香画卷中,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其话语折射出了中国茶业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有

郝祥满[7](2019)在《晚清时期日本对华茶国际市场的侵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开国"以后,以茶叶出口为原始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在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中视中国茶业为对手。在对清朝茶业细致周密调查、情报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清朝茶业生产工艺优势、营销和运输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调整策略,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排挤了中国茶叶。日本在抢占了中国绿茶北美市场后,转向对中国红茶、砖茶俄罗斯市场的抢占,重点调查汉口红茶、砖茶的生产、技术、运输和贸易等,以确定相应对策。由于日本政府在资金、生产设备、技术改进、茶叶品质监督和市场调查等方面积极支持日本茶业,故能抢占清朝茶业的国际市场份额。

田佳琪[8](2019)在《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时,要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结合互联网电商时代茶叶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通过正确认识中国茶业自身不足,发挥技术优势,彰显低碳特色,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支出,探索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融合、互动体系,构建全新生产平台,推动中国茶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要求分析出发,结合低碳经济理念下中国茶业发展要求认知,具体探究低碳经济指引下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对策。

周莉[9](2018)在《雅安市茶产业精准扶贫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民族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着,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最尖锐的矛盾之一。产业精准扶贫是我国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雅安市受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影响,旅游资源丰富,但三大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年GDP总产值居全省后位。据雅安市扶贫移民局最新数据统计,截止目前雅安仍有111个贫困村、8000余名贫困人口未达脱贫指标,雅安市精准扶贫工作任务艰巨。因此对雅安市茶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现状分析,指出雅安市茶产业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提出建议对策,这对促进雅安市茶业发展、茶农增收、实现村脱贫、户摘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思路,主要分为六大部分。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阐述了产业经济、精准扶贫概念,简述区域经济理论和反贫困理论,为产业精准扶贫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对雅安市茶产业精准扶贫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建议对策。对雅安市茶产业发展现状、精准扶贫现状和茶产业精准扶贫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雅安市茶产业精准扶贫存在茶产业精准扶贫益贫性低、扶贫资金滴灌精准度低、扶贫项目推进缓慢、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以及茶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等靠思想之间的矛盾五个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原因分析,从而提出推进政策落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自主茶产业品牌、建立“茶产业+”思维模式、发展茶旅融合五项对策建议,以促进雅安市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实践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

杨木庆,周晓光[10](2017)在《十九世纪中国茶业改良与振兴思潮探微》文中研究说明十九世纪70年代中至90年代末期,在国际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和中国茶业发展式微双重冲击下,一批洋务派、维新派和部分具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历时30年的振兴与改良中国茶业觉醒思潮。此次改良思潮或可依据有关茶业改良主张、认知程度等方面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关于茶叶生产及其贸易环节改进论,中期茶叶贸易官商关系改善论和晚期茶业生产方式改革论。这次思潮呈现不断深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和明显的局限性。

二、中国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20世纪以来的“万里茶道”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往“万里茶道”茶业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二、“万里茶道”茶源地研究
    (一)武夷山茶区
    (二)宁红茶区
    (三)安化茶区、鄂南茶区和宜红茶区
三、“万里茶道”线路及遗产点研究
    (一)线路的时空分布研究
    (二)“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市镇研究
    (三)“万里茶道”代表性遗产点研究
四、“万里茶道”贸易研究
    (一)“万里茶道”的贸易兴衰研究
    (二)中俄茶叶贸易研究
    (三)“万里茶道”上的商帮
五、“万里茶道”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一)制茶技艺
    (二)茶歌
    (三)采茶戏
    (四)茶习俗
六、“万里茶道”价值研究
    (一)经济价值
    (二)历史文化价值
    (三)文化交流价值
七、结语

(3)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1.2.2 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1.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3.2 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宏观研究
        1.3.3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3.4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1.3.5 关于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量化测算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论文结构
    1.6 研究数据来源
    1.7 创新点与不足
        1.7.1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7.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产业
        2.1.2 茶叶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2 基本理论
        2.2.1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波特六因素理论
        2.2.5 后发优势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3.1.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3.1.2 中国茶叶产品产销现状
        3.1.3 中国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3.2 中国茶叶产业优势分析
        3.2.1 基于产业要素的分析
        3.2.2 基于产业门类的分析
        3.2.3 基于产业政策的分析
    3.3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基于产业主体的分析
        3.3.2 基于产品门类的分析
        3.3.3 基于产品创新的分析
    3.4 中国茶叶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茶园面积大,但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
        3.4.2 茶类丰富,但是品类结构不平衡
        3.4.3 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大国小茶特征依然明显
        3.4.4 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影响大众消费及出口
        3.4.5 产品质量安全,贸易壁垒影响中国茶叶市场
        3.4.6 产能过剩,销售压力持续加大
        3.4.7 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分析
    4.1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概况
        4.1.1 国际茶叶生产地区分布
        4.1.2 国际茶叶产量情况
    4.2 国际主要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4.2.1 立顿
        4.2.2 川宁
    4.3 国际茶叶贸易现状
        4.3.1 贸易总体情况
        4.3.2 茶叶进出口品类分析
        4.3.3 茶叶进出口地区分析
        4.3.4 国际茶叶进出口发展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5.1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5.1.1 国际市场折衷理论
        5.1.2 产业内贸易理论
        5.1.3 比较优势理论
        5.1.4 相互需求理论
    5.2 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5.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5.2.2 产业内贸易指数
        5.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5.2.4 产品出口价格
    5.3 数据样本
        5.3.1 数据样本来源及选取
        5.3.2 HS标准下茶叶出口分类
        5.3.3 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
    5.4 实证分析结果
        5.4.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测算
        5.4.2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国际市场份额测算
        5.4.3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
        5.4.4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5.4.5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品出口价格测算
        5.4.6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6.1 已有研究回顾
        6.1.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6.1.2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
        6.1.3 已有研究评述
    6.2 基于钻石理论剖析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6.2.1 自然资源禀赋:土地生产效率
        6.2.2 市场需求条件:本地市场效应
        6.2.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2.4 国内企业战略行为:市场竞争程度
        6.2.5 茶叶国际竞争力四维支持因素的相互强化机制
    6.3 基于钻石理论实证检验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6.3.1 实证模型
        6.3.2 估计方案
        6.3.3 量化指标
        6.3.4 数据样本
        6.3.5 检验结果
    6.4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结构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条件
        7.1.2 产品创新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基础
        7.1.3 价值提升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7.1.4 营销模式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7.2 政策建议
        7.2.1 坚持科教兴茶理念
        7.2.2 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2.3 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
        7.2.4 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
        7.2.5 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
        7.2.6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3.4 论文预期成果
第2章 “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综述
    2.1 区域品牌
        2.1.1 区域品牌的内涵
        2.1.2 区域品牌的特点
    2.2 赤壁市青砖茶历史及价值
        2.2.1 赤壁市青砖茶发展历史
        2.2.2 赤壁市青砖茶的价值优势
    2.3 “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
        2.3.1 “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概述
        2.3.2 国内其他茶产业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2.4 “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的传播要素
        2.4.1 区域品牌传播主体
        2.4.2 区域品牌传播媒介
        2.4.3 区域品牌传播受众
        2.4.4 区域品牌传播效果
第3章 实证研究:“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现状研究
    3.1 客观环境:“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发展的PEST分析
        3.1.1 政治因素(politics)
        3.1.2 经济因素(economy)
        3.1.3 社会环境因素(society)
        3.1.4 技术因素(technology)
    3.2 实地调查:“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认知调查
        3.2.1 传播主体访谈调查:区域品牌传播现状
        3.2.2 传播受众问卷调查:品牌感知及消费意愿
        3.2.3 小结
    3.3 内容分析:“赤壁青砖茶”母子品牌传播内容
        3.3.1 母品牌“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2019年传播内容
        3.3.2 子品牌“川字牌”赵李桥茶厂有限公司2019年品牌传播内容
        3.3.3 小结
第4章 “赤壁青砖茶”与“安化黑茶”区域品牌传播模式对比
    4.1 安化黑茶概述
    4.2 安化黑茶经营优劣势
    4.3 “赤壁青砖茶”与“安化黑茶”品牌传播模式对比
        4.3.1 “赤壁青砖茶”品牌传播模式
        4.3.2 “安化黑茶”品牌传播模式
        4.3.3 小结:“安化黑茶”较“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优势
    4.4 “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存在的问题
        4.4.1 区域形象与产品形象的割裂
        4.4.2 品牌内涵缺乏标签性
        4.4.3 品牌推广缺乏专业性
        4.4.4 品牌内容缺乏创意性
        4.4.5 口碑传播的缺失
第5章 “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优化策略
    5.1 生态策略
        5.1.1 品牌发展纳入区域规划政策
        5.1.2 推动青砖茶文化研究与交流
        5.1.3 加强行业内交流监督
        5.1.4 着力打造龙头企业
    5.2 受众策略
        5.2.1 传播圈层原理下的受众细分
        5.2.2 核心受众洞察
        5.2.3 “城市主人翁”效应
    5.3 内容策略
        5.3.1 区域品牌核心价值观建构
        5.3.2 青砖茶文旅开发升级
        5.3.3 强化品牌符号化元素
        5.3.4 增强品牌叙事性建设
        5.3.5 产品链的更新升级
    5.4 渠道策略
        5.4.1 整合传播:全渠道媒介组合传播
        5.4.2 联动传播:三国、茶源双航道传播
        5.4.3 体验传播:体验经济打造无形品牌
        5.4.4 新媒体传播:建构新媒体传播矩阵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 关于赤壁青砖茶品牌认知调查问卷及回收数据
附录 B “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网络新闻及影视资料链接

(5)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第三节 中间商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附录三 :茶亭
    附录四 :民间传说

(7)晚清时期日本对华茶国际市场的侵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湖北红砖茶生产、加工工艺的调研和窃取
二、针对华茶确定国际贸易营销对策
三、以航运优势影响汉口砖茶输出方式与路线

(8)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要求分析
2 低碳经济理念下中国茶业发展要求认知
3 低碳经济指引下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对策
4 结语

(9)雅安市茶产业精准扶贫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扶贫方面的研究
        1.2.2 茶产业方面的研究
        1.2.3 产业扶贫方面的研究
        1.2.4 茶产业精准扶贫方面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方法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经济
        2.1.2 精准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理论
        2.2.2 反贫困理论
3.雅安市茶产业发展与扶贫现状分析
    3.1 茶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简介
        3.1.1 茶产业发展简介
        3.1.2 精准扶贫简介
    3.2 雅安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茶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
        3.2.2 雅安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 雅安市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3.3.1 精准扶贫相关政策法规
        3.3.2 雅安市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3.4 雅安市茶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3.4.1 农民增收
        3.4.2 乡村规划
        3.4.3 可持续发展
        3.4.4 有效降低返贫发生率
        3.4.5 茶产业精准扶贫带动方式
4.雅安市茶产业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4.1 茶产业扶贫项目益贫性较低
    4.2 茶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滴灌精准度低
    4.3 茶产业扶贫项目推进缓慢
    4.4 茶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4.5 茶产业发展与等靠思想之间的矛盾
5.雅安市茶产业精准扶贫对策与建议
    5.1 积极推进政策落地,强化组织领导
    5.2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茶产业发展
    5.3 以市场为向导,打造自主茶产业品牌
    5.4 建立“茶产业+”思维模式
    5.5 发展茶旅融合,促进服务业发展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十九世纪中国茶业改良与振兴思潮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茶业改良思潮兴起的动因
二、茶业改良思潮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187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改良思潮的兴起:茶叶生产及其贸易环节改进论
     (二) 18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改良思潮的发展:茶叶贸易中的官商关系改善论
     (三) 1890年代中至90年代末期改良思潮的全面展开:茶业生产方式改革论
三、茶业改良思潮之反思

四、中国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安徽茶业问题探析 ——以皖西和皖南地区为中心[D]. 金亮. 河北大学, 2021
  • [2]20世纪以来的“万里茶道”研究综述[J]. 平英志,黄柏权. 农业考古, 2020(05)
  • [3]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D]. 王刻铭.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4]赤壁青砖茶区域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 姚瑶.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5]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6]茶、我们和我们的时代[J]. 杨巍. 茶道, 2019(10)
  • [7]晚清时期日本对华茶国际市场的侵夺[J]. 郝祥满.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5)
  • [8]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田佳琪. 福建茶叶, 2019(02)
  • [9]雅安市茶产业精准扶贫对策研究[D]. 周莉.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10]十九世纪中国茶业改良与振兴思潮探微[J]. 杨木庆,周晓光. 中国农史, 2017(02)

标签:;  ;  ;  ;  ;  

我国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