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胜利的秘诀

平型关胜利的秘诀

一、平型关大捷中的秘密(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1](2021)在《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文中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因而被惯用为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西方敌对势力妄图以中共敌后抗战史为突破口,瓦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期达到和平演变的政治目的。对于这一反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的入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讲话阐述其危害所在,并号召社会各界加紧对其批判以压缩其生存空间。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传统媒体日趋规范化管理和社会多方力量的联合批判下式微,逐渐丧失了以“硬性”(1)方式攻击中共敌后抗战的现实空间,由此逐步被压缩于网络虚拟空间。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借以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将网络空间视为大行虚无之道的“传声筒”和“扩音器”,抵御社会批判的“防空洞”和“避风港”。中共敌后抗战评价深受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荼毒,在其“预设目的”“重新评价”的话语表达中,中共敌后抗战史被其以碎片化、娱乐化等手段肆意解构和重新建构,从而得出了与客观评价截然相反的结论。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利用这一重大时间节点翻中共敌后抗战“旧账”,煽动网络负面舆论,影响人们既有的历史认知,任由其蔓延,会造成人们历史观的混乱,消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历史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武器”,以唯物史观批判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有利于丰富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成果,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同时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亦具有重要意义。对此,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历史学相关理论,分析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点,揭示其实质、危害,并结合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治理措施。具体而言,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绪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阐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二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述评;三是阐释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四是界定“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和“中共敌后抗战”。第一章通过对网络平台中关于中共敌后抗战评价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搜集和整理,结合传播学理论阐述其最新表现样态、分析其特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共敌后抗战的虚无略失显性化,更多以“软性”(1)样态隐蔽性地诋毁敌后抗战的历史人物、歪曲敌后抗战的历史事件、否定敌后抗战的主要作用、抹黑敌后抗战的政党形象。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较现实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互联网普及初期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更具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利益链,并表现出迅猛的传播速度、空前庞大的传播范围和隐晦暗示表达方式下的强大隐蔽性等特点。在对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梳理时,结合了当前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判断标准,在此过程中也揭示了其最新表现样态、核心观点、发布和传播此类内容的各网络主体身份及代表的不同利益。第二章旨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露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及危害。作为现实社会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变体,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在对中共敌后抗战进行评价时,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评价、以表面现象否定内在本质,是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狭隘反映,其实质是要否定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否定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在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中表现出强大的迷惑性和破坏力,网民而言,会扰乱其历史认知,造成思想混乱;对网络空间而言,会破坏网络生态,削弱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话语地位;对政党而言,会解构政党的历史真实性,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及领导地位。第三章结合对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分析,探究治理措施。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屡遭批判后暂时隐匿,又不断苏生、泛起,循环往复,有着深厚的现实根源,深受复杂的国内、国外因素,历史、现实维度的影响。结合国内背景下互联网普及、发展过程中网络治理现状的分析,参照学术研究、党史宣传教育中的疏漏,兼顾国际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话语权相对较弱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势渗透的客观事实,从网络空间的净化、史学研究的深化以及党史宣传教育的强化等方面提出治理措施,有助于弱化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存植空间,阻绝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史料”支撑,增强网民辨识、抵御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使其失去庇护场所、内容来源和受众支持而自绝于网络,以正本清源。总之,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点、实质、危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措施。其中关于我国党史宣传教育现状和完善措施的分析,对当下党史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程多宝[2](2021)在《英雄辈出》文中研究表明一《野战军报》社记者即将下连采访的消息,是一连长姜成玉突然宣布的:听好了,打起精神来……尽管口头上要求这般严厉,但姜成玉也没把报社记者下连采访当成多大的事。上百号人的队伍,除了指导员老马和一排长汪元庆,就算他自己还有班排长们哪怕全连紧急集合,再一个个打着灯笼喊破嗓子,也扯不出几个识文断字的。报社采访那是人家记者的事,记者不来采访,还不照样打小鬼子?

李澜欣[3](2021)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西抗战史研究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山西地处华北,地形复杂,山地、平原、丘陵都有,是各朝各代的军事要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短短数月内,东三省沦陷,此后,日军加紧策动华北自治,热河、察哈尔、河北相继建立伪政权,落入日军管辖。在全国抗日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底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于次年2月东进山西宣传抗日,此后与阎锡山集团达成合作,建立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陈婷[4](2020)在《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人论政”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而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参政热情高度迸发的一段时期,面对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作为他们的救国与报国之道,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展示了舆论的锋芒,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由萧一山等知识分子群体创办的《经世》系列刊物于1937年1月15日在南京创刊。该刊在动荡的时局中受战火影响六易报馆,因人员迁播数易主编,勉励支撑八年,到1945年5月15日停刊,共计出版6卷74期,发表文章600余篇。《经世》的作者群体集中了河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知识分子与社会名流,他们积极向政府与社会建言献策,对抗战时期中国的内政外交等发表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言论,是抗战时期一份富有代表性却长期被忽视的知识分子政论刊物。《经世》系列刊物从创办到停刊八年间虽然经历了报馆地址、主编和发刊形式数次变更,每个阶段刊物的内容侧重都有所不同,但始终秉持“提倡经世学说,发扬民族文化,提倡科学运动,建设近代国家”的宗旨,经世济民的情怀一以贯之。这反映在《经世》面向中国民众驳斥日本侵华的谬论,宣传持久与彻底抗战,树立国民抗战必胜信心的抗战宣传;面向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包括经济上对诸如统制经济、战费筹集和后方建设等问题的讨论,政治上对抗战时期宪政问题的评论与推动;在外交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日本及美英等国政策和动向的观察。本文主要以国家图书馆藏的《经世》系列报刊缩微文献为主体材料,结合《大公报》、《独立评论》、《益世报》等数种同时代报刊,围绕全面抗战高潮到来前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了日本持续侵华的深入和中国蓄力与抗战中各种力量的救国方略,包括知识分子群体创办报刊舆论救国的传统,同时梳理出《经世》的创办和沿革过程,立足《经世》作者群体的抗战宣传、《经世》对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宪政运动的建言献策,《经世》与抗战时期的外交政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以萧一山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中国战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揭示其在抗日战争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历史贡献。

赵洪波[5](2020)在《灵丘人民在平型关大捷中的重大贡献》文中研究表明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已经写进党史、军史和教科书中,成为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诚然,平型关大捷的取得既是我党坚持国共合作、精诚团结、一致抗战的正确决策,也是八路军115师战士浴血奋战的辉煌战果,亦是灵丘人民给予全力支持的结果。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曾经作过这样的高度评价:"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

才伟苹[6](2020)在《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晋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三晋地区作为革命老区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不仅是因为独特的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当地有着发达的农业基础、坚实的组织以及群众基础。同时,三晋红色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生态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但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重拾红色革命的记忆,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增强人民的理想信念,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本文通过三晋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考察,理清了三晋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总体分布情况和特点,充分掌握了三晋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及其利用的现状,总结出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对保护和利用三晋红色文化资源提出了合理的路径和对策。本文主要是从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出发,分析了三晋地区对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情况,并切实为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本文不但丰富了三晋红色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为今后对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打下基础,从而不断提升保护和利用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和进步。

柏晓斐[7](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文中认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并未提出“军队形象”的概念,但其对八路军的形象给予了足够重视,为塑造八路军良好形象进行了持久努力。本研究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史学、历史学为基础,借鉴或运用传播学、形象学、宣传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中共为何形塑八路军、如何形塑八路军、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系列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积极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征前线。同时,中共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其中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则是最重要一环。但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华北民众对中共及其军队存在误解,这使刚出征的八路军在动员、组织群众以及作战、生活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这不仅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八路军的生存与发展。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打破民众的既存认知,消除误解,就成为中共必须迫切开展的工作。而随着抗战的推进,出于对中共的戒备和敌视,国民党不断造谣八路军“游而不击”,并诬蔑八路军“袭击友军”“擅自行动”,“破坏抗战”。日伪也积极进行宣传战,诬称八路军不堪一击,欺压百姓,并附和国民党,造谣八路军不对日作战,袭击国民党军队。受国民党、日伪造谣和诬蔑的影响,民间舆论一度也质疑或批评八路军未尽力抗战,妨害抗战。这又要求中共形塑八路军的活动必须持久开展。军队形象的塑造,以军队形象的定位为前提。全面抗战初期,立足于全国对日抗战的要求,依据红军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敌强我弱之实际,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快速找准了八路军的形象定位。在政治上,保证并声明八路军仍旧是党领导的军队;同时指出八路军依旧是人的军队,将为人民而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作风纪律上,强调要保持红军的优良作风,即官兵一致、民主团结,战斗勇敢、主动灵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等;同时仍旧要执行铁的纪律。在军事上,包含着两个互相依存并向前发展的方面:一是八路军将执行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基于前,在地位和责任上,八路军将逐渐从战略支队转变为起决定作用和直接打垮日军的力量。军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源像和媒介传播,但源像是媒介传播的依据。这就要求八路军在日常中必须有能获得外界认可的表现。对此,中共依据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使之逐渐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建设,巩固了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进一步严格了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进行了整军运动与有限度的正规化,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新情况,始终不放弃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从而夯实了八路军坚决抗战、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乐于同国民党合作等形象的根本,为中共通过不同媒介和方法展示八路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夯实八路军形象根本的同时,中共借助多种媒介和方法对八路军的形象信息进行传播扩散。文字方面,主要借助报刊或标语口号宣传八路军的战绩、战斗英雄、与民众良好的关系以及坚持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对友军的帮助,并驳斥国民党的造谣等;语音方面,通过大量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阐释八路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力争并取得了军民团结、有着严格的纪律,并直接驳斥国民党诬蔑等,还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八路军的战绩等;文艺方面,积极利用歌、剧、图画、照片和电影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爱护民众并赢得了民众支持、艰苦奋斗等等。同时,抗战时期诸多中外记者和观察家曾进入中共根据地观察和考察,中共借机向他们大力展示八路军,通过接受采访,进行座谈,作报告,带领到访者参观部队、医院和作战前线等方式宣传了八路军以有效的战略战术坚决作战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纪律达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还积极维护同国民党合作等。军队形象最终作为认知主体对军队的评价和言说而存在。在中共形塑八路军之“行”与“言”的影响下,不同认知主体对八路军都持有认可态度。根据地民众认为八路军能打、有办法、不怕死,而且纪律严明,与民一家。日伪在事实上承认八路军的游击战登峰造极,并认为八路军是最坚决的抵抗者,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且纪律极严,获得了民众支持。外国记者和观察家也认为八路军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坚决抗战并乐于同国民党合作,还有着官兵一致、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在国统区民间舆论的真实言说中,八路军同样也是积极抗战、战绩优良,且纪律严明,重视民众并获得了民众支持。良好的军队形象具有重要感召力,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首先使八路军获得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八路军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扩大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影响,成为中共和八路军在根据地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共战时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的构建,也与中共形塑八路军有密切关系。

赵晓强[8](2020)在《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在山西这块神圣的红土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展开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推翻了新旧封建军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同全国人民一起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山西红色革命的实践,铸就出以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刘胡兰精神等为代表的山西红色革命文化,具有永恒的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山西红色革命历史为研究背景,以山西红色革命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辩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力图通过史论结合、点面结合,对山西红色革命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对其基本内涵进行界定和概括,对主要特征进行归纳和分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背景下,从思想、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阐述了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上述研究,从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保护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传承和弘扬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对策建议。

韩青莲[9](2019)在《平型关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一直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因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集中体现了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当今新时代,红色文化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继承和发扬。平型关红色文化是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革命精神于一体的地域性红色文化。不仅遗留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还蕴含着宝贵的革命精神,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着优势。因此将平型关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还对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平型关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以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指导,详细阐述平型关红色文化遗留的丰富资源和蕴含的宝贵精神,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两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紧扣新时代发展要求,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剖析平型关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造成当前问题的多方面原因,从而对平型关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本文共分为六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有关平型关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为平型关红色文化的概述。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红色文化的相关涵义,定义了平型关红色文化的概念;二是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详细叙述了平型关红色文化遗留的丰富资源;三是在整合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平型关红色文化的鲜明特色,阐述了平型关红色文化蕴含的宝贵精神。第三章为平型关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处。分为两部分来进行论述。一是以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指导,从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方面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二是紧扣新时代发展要求,从文化自信、红色基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阐述了平型关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第四章对平型关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存在“融入”意识不强,“融入”内容空洞,“融入”效果不佳等问题。第五章结合调查现状,分析了造成当前问题的多方面原因。从当地青少年对平型关红色文化存在认知偏差、教学设计尚需完善和开发利用有待加强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六章对平型关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从增强青少年的认同感、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拓展教育方式、优化外部环境等各方面探讨了将平型关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鲁学静[10](2019)在《报纸与战争:《申报》救亡图存的舆论动员研究(1937.7.7—1937.12.14)》文中研究说明卢沟桥事变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事变发生之后,日本一方面与中国进行“和平”谈判,然和平谈判日方并无诚意,不断对华增加驻军。外交斡旋,时局未卜。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步步紧逼,淞沪会战一触即发,日寇侵吞中国的狼子野心暴露无遗。在波云诡谲的环境之下,两起事件迅速发酵成报界同仁救亡图存的议题。本文以民营报刊《申报》为着眼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申报》如何动员国民奋力抗日?《申报》是如何报道卢沟桥事变与淞沪会战的?《申报》如何呈现爱国民众的救国行为?抗日战争逐渐白热化,《申报》是如何报道中国共产党的?在呼吁抗日救亡的过程中,《申报》自身又实现了怎样的转变?《申报》如何建构带有导向性的舆论(有利于中国抗战的舆论)?带着以上的问题,笔者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至1937年12月14日(《申报》停刊)这一时期内《申报》动员民众精诚抗战的文本进行爬梳,勾勒出《申报》舆论动员的图景。笔者按照以下路径进行研究分析。第一章呈现《申报》开展舆论动员的社会背景,阐述民族危机加深时《申报》的使命自觉。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首先,探析九一八事变至卢沟桥事变,《申报》的三次政治态度转向。其次,卢沟桥事变中日“和平”谈判未果,分析《申报》对卢沟桥烽火的呈现方式。最后,上海为《申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中日战争愈演愈烈,淞沪会战不宣而战,正值上海生死攸关之际,探析《申报》对淞沪会战的关注度。第二章,重点探析《申报》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动员民众精诚抗日。随着战场的扩大,日军的铁蹄四处践踏。难民问题日益突出,前方将士亟需更多的物资与战地服务。于本章中,笔者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首先,通过对《申报》文本的爬梳,分析《申报》如何报道民众的捐输救国行为。其次,论证《申报》密切关注难民问题。关于难民问题的新闻稿件于《申报》端不胜枚举。《申报》的举措改善了将士及难民的生活状态,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最后,民族危难之际,前线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但仍然不乏卖国求荣的“汉奸”。《申报》编辑部及其把关人对汉奸替日活动的丑态呈现的淋漓尽致,激发了爱国民众的痛恨情绪,进而引发民众在全国范围内发动搜寻、捕获及枪决汉奸的行动。第三章,在抗日战争的语境下,考察《申报》所彰显的抗战情怀。《申报》为了更好的动员民众抗战,在版面与栏目设置等方面均实现厘革。《申报》自觉搭建战时公共平台,成为民众捐输征募的平台及抗战英雄事迹的传播平台。难能可贵的是,《申报》以抗战为重,正面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宣传平型关大捷,极力宣传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做法,报道全国各地的游击战争。第四章主要剖析《申报》通过评论性文章来建构有利于中国抗战的舆论。卢沟桥事变至淞沪会战期间,《申报》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关注着时局。除了事变前的时评栏,《申报》特增辟“专论”栏,特邀请邹韬奋等先生为其撰稿。此外,《申报》同仁在《申报夕刊》版增设琐评栏对母报评论文章进行补充。中日之间的战局关系着欧美国家在远东的利益,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爆发后,英、美、日三国之间关系复杂多变。中国在国际上竭力争取援助,然而结果不尽如人意。《申报》发表评论文章痛斥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外交观。《申报》认为抗战胜利必须依靠全国民众,他们才是抗战主体力量。其中青年群体具有旺盛的体能优势,知识分子腹有诗书充满作战智慧,《申报》宣传动员知识界及青年界积极参与抗战。同时,《申报》刊载国外媒体的声援文章为抗战争取援助,坚定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综上,通过爬梳分析全面抗战初期《申报》的文本内容,探究时局未卜之时,《申报》如何利用报刊媒体动员民众积极抗战。曾以“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为办报宗旨的《申报》,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之一的商业性报刊,在国难当头之际,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关心政治,动员军民奋勇抗战。

二、平型关大捷中的秘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型关大捷中的秘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网络历史虚无主义
        二、中共敌后抗战
第一章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特点
    第一节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一、诋毁敌后抗战的历史人物
        二、歪曲敌后抗战的历史事件
        三、否定敌后抗战的主要作用
        四、抹黑敌后抗战的政党形象
    第二节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二、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隐蔽性强
        三、背后隐藏着经济利益链
第二章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及危害
    第一节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一、否定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否定共产党执政合法性
    第二节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一、扰乱网民的历史认知造成其思想混乱
        二、破坏网络生态以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三、消解党执政的历史根基以动摇党的领导地位
第三章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第一节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
        一、国内因素
        二、国外因素
    第二节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措施
        一、加强网络空间净化
        二、深化史学研究
        三、加大党史宣传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英雄辈出(论文提纲范文)

(4)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经世》创办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持续深化
        一、日军进侵华北与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二、特殊化的地方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华北危局
    第二节 中国的蓄力与抗战
        一、中国军民局部的自发抗战
        二、一二九爱国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共产党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四、西安事变与国共和解
    第三节 经世思想与近代文人论政
        一、经世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二、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
第二章 《经世》概览
    第一节 《经世》的创办和沿革
        一、萧一山其人
        二、《经世》的创办
        三、《经世》的沿革
    第二节 《经世》的选题与稿件情况
        一、《经世》的选题
        二、稿件与栏目
    第三节 《经世》作者群
        一、从“文化重镇”河南大学说起
        二、《经世》的主要编者和作者
第三章 《经世》对中国民众的抗战宣传
    第一节 驳斥日本侵华谬论
        一、日本侵华谬论
        二、用事实揭穿日本侵略战争本质
        三、从国际法角度揭露日军暴行
    第二节 树立抗战必胜信心
        一、由民族精神谈抗战必胜
        二、树立蒋介石权威,强化抗战领导
        三、颂扬前线战果与抗日英雄
    第三节 宣传抗战到底与持久抗战
        一、呼吁全民团结抗战到底
        二、宣传持久抗战
第四章 《经世》对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
    第一节 《经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讨论
        一、力主实施统制经济政策
        二、战费筹集需增税和举债
        三、后方开发与经济建设
    第二节 《经世》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讨论
        一、对宪政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围绕国民参政会的讨论
第五章 《经世》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应对
    第一节 争取中立国支持抗战
        一、日本是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共同的敌人
        二、呼吁美英等国由中立转向援华作战
    第二节 激起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
        一、日本经济难以支撑旷日战争
        二、侵华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无穷灾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长城抗战喜峰口战役
    附录Ⅱ.《经世》系列报刊目录
        《经世》半月刊
        《经世》战时特刊
        《经世》季刊
        《经世》月刊
    附录 Ⅲ.《经世》系列报刊影印件
后记

(5)灵丘人民在平型关大捷中的重大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牺盟会的抗日宣传奠定了灵丘人民抗战的思想基础
八路军115师抗战的决心鼓舞和影响着灵丘人民
日军大屠杀的暴行迸发了灵丘人民同仇敌忾的激情
灵丘人民支援平型关大战的具体体现

(6)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
    六、相关概念阐释
        (一)红色文化资源
        (二)三晋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章 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
    一、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
        (一)自然因素
        (二)社会因素
    二、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
        (一)物质形态资源
        (二)非物质形态资源
    三、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一)多样性
        (二)广泛性
        (三)独特性
第二章 保护和利用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
        (一)发挥了游击战的重要作用
        (二)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三)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四)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传承三晋红色文化资源当代价值
        (一)政治价值
        (二)经济价值
        (三)文化价值
        (四)教育价值
        (五)生态价值
第三章 三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
    一、三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得以制定
        (二)三晋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一定的修缮
        (三)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相关文献得到梳理
        (四)三晋红色文化旅游得到初步发展
    二、三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二)对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效果不突出
        (三)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推广不到位
    三、三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存着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保护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意识不强
        (二)三晋红色文化资源旅游业起步较晚
第四章 三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路径
    一、加大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一)发挥政府的管理作用
        (二)创新保护模式
        (三)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二、加强对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加强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
        (三)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教育方式
        (四)发展三晋红色文化旅游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意义
    0.2 学术史回顾
        0.2.1 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0.2.2 八路军形象塑造及与八路军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的研究
        0.2.3 已有研究评价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
    0.5 概念界定
第1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缘起与动因
    1.1 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八路军立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1.1.1 中国走向全面抗战与红军改编出征
        1.1.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八路军的抗战路线
        1.1.3 华北民众对中共军队的既存认知及其影响
    1.2 应对多方对八路军诋毁、造谣或质疑的客观要求
        1.2.1 国民党的舆论诋毁与造谣
        1.2.2 日伪的舆论攻击与造谣
        1.2.3 民间舆论的误解与质疑
第2章 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
    2.1 政治形象定位
        2.1.1 党领导的军队
        2.1.2 人民的军队
    2.2 作风纪律形象定位
        2.2.1 作风优良
        2.2.2 纪律严明
    2.3 军事形象定位
        2.3.1 敌我军事实力的审度
        2.3.2 游击战争:灵活的战略战术与从战略支队到起决定作用
第3章 夯实形象根本:积极作战、加强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共合作
    3.1 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
        3.1.1 配合友军作战与展开战略部署
        3.1.2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创建根据地
        3.1.3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
        3.1.4 在严重困难中坚持敌后抗战
        3.1.5 反攻与夺取抗战胜利
    3.2 加强军队建设
        3.2.1 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建设
        3.2.2 八路军的作风纪律建设
        3.2.3 开展整军运动与八路军的正规化建设
    3.3 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3.3.1 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维护
        3.3.2 国民党计划闪击延安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再次维护
第4章 多样“发声”与“展示”:积极宣传八路军
    4.1 文字宣传
        4.1.1 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
        4.1.2 标语口号的运用
    4.2 语音宣传
        4.2.1 讲与说: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
        4.2.2 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军事宣传
    4.3 形象宣传
        4.3.1 歌、剧的创作及其表演
        4.3.2 图画:年画、壁画等宣传画的运用
        4.3.3 图像:电影、照片的拍摄与传播
第5章 人际宣传的典范运用:“他者”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1 1937-1939 年外国记者和观察家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2 1940年陈嘉庚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3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4 美军延安观察组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5 国民党将领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第6章 来自“他者”的肯定: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
    6.1 根据地民众言说中的八路军
        6.1.1 军事形象:能打、有办法、不怕死
        6.1.2 政治、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
    6.2 日伪言说中的八路军
        6.2.1 军事形象:登峰造极的游击战
        6.2.2 政治形象:最坚决的抵抗者、政治信仰坚定
        6.2.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极严、军民协力
    6.3 外国记者和观察者言说中的八路军
        6.3.1 军事形象: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
        6.3.2 政治形象:坚定的抗战者、真诚的合作者
        6.3.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
    6.4 国统区舆论对八路军的真实言说
        6.4.1 政治、军事形象:积极抗战、乐于同国民党合作
        6.4.2 作风纪律形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第7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历史影响
    7.1 获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7.1.1 参军
        7.1.2 支前、拥军、劳军
        7.1.3 掩护、救护八路军
        7.1.4 收集、传递情报,掩护物资
    7.2 扩大影响与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支持
        7.2.1 中外记者和观察家对中共、八路军的宣传与支持
        7.2.2 少数国民党将领对中共和八路军的协助
    7.3 回击质疑与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之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
        1.3.3 研究不足之处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红色文化
        1.4.2 红色革命文化
        1.4.3 山西红色革命文化
2 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2.1 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理论基础
        2.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1.2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2.1.3 毛泽东思想
    2.2 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实践基础
        2.2.1 旧民主主义时期山西人民的抗争
        2.2.2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的艰难探索
        2.2.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的曲折发展
        2.2.4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成为抗日主战场之一
        2.2.5 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成为先锋
3 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3.1 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
        3.1.1 坚定的理想信念
        3.1.2 勇敢顽强的品质
        3.1.3 艰苦奋斗的作风
        3.1.4 党民团结的群众路线
        3.1.5 乐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3.1.6 丰富多彩的的文化载体
    3.2 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特征
        3.2.1 生成的开创性
        3.2.2 内容的丰富性
        3.2.3 分布的广泛性
        3.2.4 思想的深邃性
        3.2.5 团结的民族性
        3.2.6 俱进的创新性
4 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
    4.1 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思想价值
        4.1.1 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1.2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4.1.3 有利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4.2 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政治价值
        4.2.1 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
        4.2.2 有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4.2.3 有利于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3 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文化价值
        4.3.1 有利于践行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2 有利于展示山西形象
        4.3.3 有利于保护革命文化遗址
        4.3.4 抵御不良文化的渗透和侵蚀
    4.4 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经济价值
        4.4.1 带动红色产业的发展
        4.4.2 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4.4.3 有助于革命老区的脱贫
5 在创新发展中弘扬山西红色革命文化
    5.1 推动山西红色革命文化创新发展
        5.1.1 创新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研究
        5.1.2 创新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形式
        5.1.3 创新山西红色革命文化品牌
    5.2 深入挖掘山西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5.2.1 整合山西红色革命文化
        5.2.2 注重红色旅游资源与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联动
        5.2.3 充分发挥区域红色革命文化的特色
    5.3 广泛举办山西红色革命文化主题活动
        5.3.1 举办国家重大纪念日的红色活动
        5.3.2 大力发展山西红色教育
        5.3.3 加强网络下山西红色革命文化宣传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平型关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实地调查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二章 平型关红色文化概述
    2.1 平型关红色文化的含义
    2.2 平型关红色文化遗留的丰富资源
        2.2.1 平型关红色文化中的革命遗迹
        2.2.2 平型关红色文化中的经典作品
        2.2.3 平型关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
        2.2.4 平型关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事件
    2.3 平型关红色文化蕴含的宝贵精神
        2.3.1 忠贞报国、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3.2 英勇顽强、藐视敌人的无畏精神
        2.3.3 善于团结、甘于奉献的合作精神
        2.3.4 军令如山、纪律若铁的大局精神
第三章 平型关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处
    3.1 平型关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3.1.1 教育目标相契合
        3.1.2 教育内容相吻合
    3.2 平型关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
        3.2.1 坚定文化自信
        3.2.2 传承红色基因
        3.2.3 弘扬核心价值观
第四章 平型关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融入”意识不强
        4.1.1 运用不够充分
        4.1.2 影响范围较小
    4.2 “融入”内容空洞
        4.2.1 形式单一化
        4.2.2 内容表层化
    4.3 “融入”效果不佳
        4.3.1 价值认同度较低
        4.3.2 教育效果不深刻
第五章 平型关红色文化未能有效融入当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5.1 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5.1.1 情感认同较弱
        5.1.2 理性认识不足
    5.2 教学设计尚需完善
        5.2.1 有形式无内容
        5.2.2 有学习无体会
    5.3 开发利用有待加强
        5.3.1 基础设施落后
        5.3.2 价值的潜隐性
        5.3.3 发掘力度不够
第六章 平型关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6.1 增强青少年对平型关红色文化的认同
        6.1.1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6.1.2 引入实践教学环节
        6.1.3 贯穿日常教学过程
    6.2 拓展平型关红色文化的教育方式
        6.2.1 创新教育方法
        6.2.2 丰富宣传方式
        6.2.3 升华精神内涵
    6.3 优化平型关红色文化的外部环境
        6.3.1 完善基础设施
        6.3.2 打造文化品牌
        6.3.3 更新文化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报纸与战争:《申报》救亡图存的舆论动员研究(1937.7.7—1937.12.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况
        一、《申报》的相关研究
        二、舆论动员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民族危机加深与《申报》的使命自觉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政治态度转向
        一、温和转向激进:九一八事变前与后
        二、激进转向缓和:史量才遇刺至卢沟桥事变前
        三、卢沟桥事变:《申报》再次走出犹疑持重
    第二节 卢沟桥烽火蔓延于《申报》
        一、华北危机:卢沟桥烽火骤然
        二、《申报》由浅入深呈现卢沟桥烽火
    第三节 《申报》尽心竭力展现淞沪烽烟
        一、战火纷飞:淞沪会战不宣而战
        二、《申报》对淞沪会战持续关注
第二章 《申报》对共纾国难与锄奸行为的呈现
    第一节 共纾国难:《申报》对抗敌后援与救济难民行为突出报道
        一、多角度呈现民众的捐输救国行为
        二、升腾跌宕展示民众的战地服务工作
        三、密切关注难民问题
    第二节 抗日锄奸:《申报》对汉奸活动及其下场大胆报道
        一、《申报》积极呈现汉奸替日活动的丑态
        二、《申报》全面报道国民搜寻、捕获及枪决汉奸的举动
第三章 《申报》公共平台的搭建
    第一节 战时状态:《申报》版面栏目的调整
    第二节 作为公共平台的《申报》
        一、民众的捐输征募平台
        二、抗战英雄事迹的传播平台
    第三节 《申报》报道中国共产党
        一、宣传平型关大捷和游击战
        二、传递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
第四章 《申报》建构有利于中国抗战的舆论
    第一节 《申报》构建利益外交观
        一、复杂而多变的美、英、日关系
        二、靠不住的九国公约会议
    第二节 《申报》对知识界与青年界的宣传
        一、《申报》宣传知识分子投身抗战唤醒民众
        二、《申报》对战时青年群体的动员
    第三节 《申报》对国民抗战必胜思想的引导
        一、刊载外媒的声援文章
        二、宣传持久抗战的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平型关大捷中的秘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研究[D]. 张文.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英雄辈出[J]. 程多宝. 神剑, 2021(02)
  • [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西抗战史研究回顾与反思[J]. 李澜欣. 社会史研究, 2021(01)
  • [4]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D]. 陈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灵丘人民在平型关大捷中的重大贡献[J]. 赵洪波. 文史月刊, 2020(10)
  • [6]三晋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D]. 才伟苹. 大理大学, 2020(05)
  • [7]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D]. 柏晓斐. 湘潭大学, 2020(12)
  • [8]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当代价值研究[D]. 赵晓强.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9]平型关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韩青莲.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10]报纸与战争:《申报》救亡图存的舆论动员研究(1937.7.7—1937.12.14)[D]. 鲁学静. 安徽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平型关胜利的秘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