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向土工格栅加固砾砂填料路堤边坡的分析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晴斌[1](2021)在《盾构下穿在建高铁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路基作为修建高铁轨道中的关键部位,施工质量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质量。由于路基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令人触目惊心,人们对路基施工质量的问题日益重视。相比于普通路基而言,高填方路基高度高,进行分层填筑时难以控制路基的压实质量;填方量巨大使其具有较大的自重荷,容易造成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高填方路基与盾构隧道交叉施工,二者均为在建项目,相互之间存在的不可控因素更多,当盾构隧道施工扰动周围土体时,土体所受应力通过桩板结构向上传递至路基,进而引发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影响高填方路基的施工质量。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出现问题时,不仅会对铁路施工项目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危及后续的行车安全。因此,辨别出影响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关键要素,在施工时给与重点管控,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对路基施工质量进行评价,提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是提高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文针对下穿段高填方路基的施工质量作如下研究:(1)首先基于项目的施工背景并结合项目的特点展开分析研究,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了解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介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高填方路基质量控制时主要关注的指标,为选取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控制指标提供理论基础。结合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的特点,从多角度分析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关键影响要素,对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归纳重新划分类别,构建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其次以所选的各评价指标作为变量,使用客观的熵权法确定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式,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同时基于可拓理论构建不受指标的数量、量纲和信息重复等问题影响的多级可拓评价模型,结合某地区盾构隧道下穿在建高铁高填方路基施工项目,进行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多级可拓评价,得到总体目标的施工质量评价结果。(3)最后分析所得到的多级可拓评价结果,从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提出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并对高填方路基的沉降进行监测,依据监测数据分析高填方路基填筑阶段的沉降量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确保高填方路基整体的施工质量,为此后类似下穿段交叉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认为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克甲[3](2021)在《既有城际铁路路基帮宽增建高速铁路路基变形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建中卫至兰州铁路接入中川城际铁路为增建新线工程,需对既有中川铁路路基进行帮宽填筑施工。而增建新线与中川城际铁路线路设计标准、路基填料选用、填筑压实控制标准等均有差异,因此,需考虑帮填施工过程、施加新线列车荷载作用对既有路基造成的扰动变形,并寻求合理的路基搭接结构形式提升既有-帮宽路基的变形稳定性。本文通过现场调查、施工理论分析和所选典型断面有限元数值模拟,揭示路基搭接结构形式、施工方式及填料物理力学性质对既有-帮宽路基变形的影响规律。基于减小既有-帮宽路基不均匀变形的目的,提出适用于工程实践的路基搭接结构形式,并对帮填工程施工提供相应的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帮宽路基分层填筑过程,揭示分层填筑施工对既有路基的变化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两侧帮填路基对既有路基的侧向挤压随着填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既有路基两侧路肩水平位移和附加沉降大于路基中心位置,路基帮填高度至3m以后应控制填筑速度,在填筑过程中对路基结合部位应注意找平补平。同时,应设置合理的路基搭接结构,优化帮宽填筑施工的施工方法及填料参数。(2)构建不同工况模型分析台阶开挖尺寸对既有-帮宽路基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台阶高宽比为1:1.5时,台阶高度设定为0.6~1.0m,台阶宽度为0.9~1.5m之间为宜。合理的台阶尺寸有利于降低帮填施工对既有路基的变形影响,并减小帮填路基的变形量。台阶尺寸过大或过小均对既有-帮宽路基的变形协调性有负面影响,台阶尺寸设定也须考虑施工合理性,不宜过小。(3)考虑帮填施工过程、施加列车荷载作用两个阶段状态,揭示路基加筋设计形式对既有-帮宽路基位移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推荐加筋间距为0.6m,加筋长度7m至10m,筋材模量2GPa至4GPa。既有-帮宽路基变形、差异沉降以及地基水平位移均随着加筋层数、加筋长度、筋材模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加筋间距的减小而降低。但加筋层数、加筋间距、加筋长度、筋材模量对路基变形的改善并非呈现线性关系,存在较优合理区间。加筋位置方面,土工格栅作为路基加筋材料存在变形约束影响区域,不同加筋位置对既有-帮宽路基水平位移、沉降变形的影响各有侧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应区域增加加筋层数以减小位移变形量。(4)分析不同阶段帮填施工方式对既有-帮宽路基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侧对称帮填施工对既有路基的扰动变形影响小于一侧帮填完成再进行另一侧的作业方式。在帮填方式的选择上,既有路基水平位移变形比既有路基附加沉降更为敏感。施工条件受限不能两侧对称同时帮填施工时,应加强既有路基变形监测并采取隔离措施,确保既有线运营安全。(5)考虑帮宽路基强度和刚度对既有-帮宽路基变形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路基刚度、强度有效增强了路基整体的抵抗变形能力,并削减既有-帮宽路基的差异沉降,但并非是线性改变关系。路基帮填工程应选用内摩擦角较大的填料并适当提高路基填料压实度,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把控摊铺填料的含水率和压实系数,提升既有-帮宽路基的变形稳定性。
王鹏程[4](2020)在《基于路基路面结构一体化的路床加筋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重庆潼南某市政道路H5路面大修的高填方路基沉降处理为依托,提出采用路床加筋减小高填方路段大中修路面沉降的方法,采用数值分析研究了路床加筋的最佳加筋方式,以及软土路基路床加筋对沥青路面结构层的影响,从路床加筋设计状态入手,研究路床加筋与路面结构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为了找出最佳加筋方式和加筋位置,建立不同的路床加筋方式的数值模型,发现首先要明确合适的加筋位置,其次增加加筋层数才有意义,单纯增加加筋层数不一定达到理想的加筋效果;合理的加筋方式是上路床从下往上加筋3层,加筋间距为10cm。筋材的网眼大小和模量会对沥青路面结构各项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分析结果结合实际工程条件,推荐采用网眼尺寸为40~60mm,筋材模量为600~800MPa的土工格栅进行路床加筋。(2)为了研究软基上路床加筋对路面结构层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软基上路床加筋前后两种状态,分析其沥青路面的面层拉应力、拉应变、剪应力、路表弯沉及下路床顶面压应变等的力学响应,发现软基路床加筋有效限制了土体的侧向位移,提高了路基的整体刚度和强度,使得上路床获得了较好的整体性,从而使得面层拉应力拉应变都有了大幅度的降低,说明,路床加筋可以改善路面结构的抗弯拉疲劳性能,从而减少沥青路面车辙的产生。同时加筋使得上路床的弹性模量和整体性有了较高的提高,增大了产生拉应变的范围,有效的消除了软土路基的不均匀沉降。(3)从路床加筋的设计状态入手,介绍了路床加筋的设计计算理论、设计指标和标准,用土工试验等试验确定地基土和填料的设计参数,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筋土界面设计参数后,探讨了加筋路床与路面结构一体化设计的方法,结合实际依托工程,介绍了加筋路床与路面一体化结构设计及在高填方路基路面沉降处理中的应用。(4)从施工准备、填前基底处理、加筋路床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系统的总结了路床加筋施工时的施工程序和注意事项。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归纳了土工格栅加筋路床时的施工工序,严格每一道施工程序的把关,联系路床加筋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成果,使得土工格栅加筋土的作用发挥的更加出色。
欧强[5](2020)在《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动力响应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工加筋路堤是由基层与土工合成材料所形成的一种软土地基处治形式,因其能够增加路堤的承载力和提高路堤的稳定性,对软土路堤具有良好的处治效果,以及在施工成本与时效方面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领域的地基处理。然而,目前其理论研究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特别是“路面结构层-路堤填土-加筋垫层”共同作用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有限元数值模型,对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动力响应特性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土工加筋体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土工加筋体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加筋体-垫层-填土”三者组成的复合体相互作用的变形机理以及荷载传递机制,提炼了常用土工加筋体的受力变形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土工加筋路堤在移动荷载下的研究提供思路。其次,基于弹性地基上的Euler-Bernoulli梁和Timoshenko梁计算模型,讨论了静荷载下考虑梁-土界面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变形分析方法,其摩阻力分布形式分别考虑为常数、线性分布、与侧向位移成正比以及考虑纵横位移耦合的幂级数解等。在此基础上,针对移动荷载作用下土工加筋路堤,将路面结构层视为黏弹性地基梁。在Kelvin地基梁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路面结构层与路基填土的界面摩阻效应影响,进而分析交通荷载下黏弹性地基有限长梁的瞬态问题,通过三角级数展开法和Laplace-Fourier积分变换以及逆变换得到黏弹性地基梁在半正弦波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解析解。将路堤上部的路面结构层,路堤填土层,土工格室或多层土工加筋垫层视作一个复合系统,土工格室或多层土工加筋垫层视作一个路堤填土层以下的梁高较浅的复合地基梁。考虑路面结构层的抗弯刚度,提出了一个扩展的双层EulerBernoulli梁模型在对称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分析方法。此方法综合考虑了梁-土界面摩阻力和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耦合的影响,并且系统考虑了上部路面结构和路堤填土的性质对土工格室或多层土工加筋路堤系统的影响。再次,针对交通荷载的特点,基于前文的双层Euler-Bernoulli梁模型,考虑加筋垫层的抗弯刚度以及路堤填土的重度,改进Euler-Bernoulli双层地基梁模型去预测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土工加筋路堤系统的性能。首先获得了路面结构层的弯曲刚度和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碎石垫层的修正的弯曲刚度,然后建立了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的双层地基梁分析模型。与此同时,还考虑了上、下两层梁的耦合效应对上、下梁的动力响应的影响,并利用一阶摄动理论推导了双层梁系统的控制微分方程并获得了相应的解答。最后,分析了交通荷载的特性,选取移动面荷载进行模拟,并且自行编制了Fortran子程序用于控制移动荷载的幅值、作用范围以及移动速度等等。在边界处采用无限元处理以减小由于模型尺寸带来的边界效应。针对路堤填土的黏弹性,利用ABAQUS的用户材料子程序,编制了等效线性黏弹性模型模拟路堤填土。土工格栅加筋体采用二维桁架单元模拟,土工格室采用三维膜结构模拟,由此建立了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的有限元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并对数值模型的空间分布特性、平面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有限元分析模型,探讨了不同加筋类型、车辆超载、移动荷载速度、路堤填土高度以及路面结构层刚度、双层梁抗弯刚度比、上下土层刚度比等因素对土工加筋路堤受力变形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的设计施工建议。
尹一平[6](2020)在《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变形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渡段是影响高速铁路快速平稳运行的关键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受客观条件限制或考虑到经济因素,往往不能选用级配碎石填筑过渡段。在填筑体中铺设土工格栅,能够改善填筑体力学性能,增强填筑体的强度及稳定性。因此,采用A组填料加铺土工格栅代替级配碎石来填筑过渡段,是一种可行性很高的工程措施。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对既有线过渡段病害特征及病害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不同填料压实度、不同含水状态、不同加筋类型的高速铁路过渡段工作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果和结论:(1)既有线过渡段,经过长时间运营后,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过渡段填筑时,受到桥台或涵洞的限制,作业面狭小,不利于大型碾压机械作业,填料压实度不足,列车开通运营后,过渡段在列车荷载和自重荷载作用下压密下沉;在多雨季节,路基面雨水来不及排出,渗入到过渡段中,减小了填料土颗粒间相互作用,过渡段强度和稳定性降低;在冬季含水率较高时,过渡段还会发生冻胀变形;列车动力作用会促进桥台等刚性构筑物和路基的不均匀沉降,最终影响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2)过渡段的沉降和填料压实度的大小呈负相关,随着填料压实度的增大,过渡段的沉降变形逐渐减小。填料压实度为0.95时,路桥差异沉降为2.16cm;填料压实度为0.93时,路桥差异沉降为2.28cm,相对压实度为0.95时增大6%;填料压实度为0.90时,路桥差异沉降为2.43cm,相对压实度为0.95时增大13%。(3)含水状态对过渡段的沉降变形具有显着影响。过渡段的竖向变形和水平变形均随着含水率增大而显着增大。浸水状态下相比潮湿状态下时,填料压实度为0.95、0.93、0.90的过渡段路桥差异沉降分别增大了75%、80%、87%,过渡段与一般路基连接处的沉降变形分别增大了95%、96%、99%,过渡段不平顺性变大;过渡段坡脚最大水平位移分别增大了116%、118%、119%。(4)加筋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过渡段的沉降变形。与其他两种加筋长度相比,在过渡段长度范围内纵向等长度铺设土工格栅控制过渡段变形的效果更为显着;在过渡段长度范围内纵向等长度铺设土工格栅,加筋效果随着加筋层间距的减小而显着增加。在过渡段中铺设土工格栅,可以有效控制路桥过渡段的变形,加筋效果随着加筋层间距的减小而增大。(5)采用A组填料填筑并铺设土工格栅的过渡段,其沉降变形比级配碎石填筑过渡段明显减小,加筋过渡段能够较好的解决路基与桥台(或其他横向结构物)之间的平顺过渡问题。
高俊杰[7](2020)在《土工合成材料在铁路路基养护修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路基在我国铁路干线铁路中占有比例很大,其建设时间跨度长,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差异大,而且受铁路不间断运营影响,铁路路基发生病害后,在治理方案选择上往往对材料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铁路路基养护维修中,土工合成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土工合成材料不仅能满足多种工程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有效利用材料资源,提高工程质量和降低成本以达到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实践中土工合成发展迅速,种类繁多,价格差异大,应用方式不断创新,因此土工合成材料在路基养护维修中的应用研究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论文从铁路路基养护维修的实践出发,以现场为依托,结合现有的工程理论对土工合成材料在路基养护维修中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具体问题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土工合成在路基养护维修应用的工作机理和所发挥的作用。论文在对目前国内外土工合成材料的产品种类、性能、力学指标等广泛的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工合成材料在铁路路基养护维修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并发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新问题。总结了路基养护维修要点,增加完善了土工合成材料在路基排水养护维修、路基基床养护维修、浸水路堤养护维修中的应用场合和方式、土工合成材料的选用、相关机理分析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土工合成材料在路基养护维修中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李敬德[8](2020)在《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依托正在修建的延庆至崇礼高速公路河北段,以ZT5标试验段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黄土路基病害成因,并对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研究,提出了地基强夯补强、路堤填筑强夯追密、填挖结合部土工格栅加筋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技术以控制路基不均匀沉降;在室内土工试验基础上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分析路堤横、纵断面不均匀沉降控制效果,并进一步对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对黄土填料以及地基黄土的颗粒级配、击实特性以及界限含水率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填料的曲率系数、不均匀系数、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及液塑限等物理指标。一是判定黄土填料是否满足高速公路对路基填料的要求。二是通过直剪试验和固结试验,从而确定黄土填料和地基黄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以及压缩模量等力学指标,为有限元数值模拟提供精确参数。(2)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高填方路堤在不同因素影响下不均匀沉降数值模拟,分别得到:a.高填方路堤横断面不均匀沉降量随填土高度增高而增大;b.高填方路堤横断面不均匀沉降量因地基材料压缩模量降低而增大;c.地基横向斜坡坡度比为1:4~1:7时,高填方路堤横断面不均匀沉降量随横向斜坡地基坡度比值增加而增大。(3)针对“V”型冲沟斜坡地基的加固,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分别从理论和试验两方面进行研究,旨在确定不同夯击能的有效加固深度、夯击点布置与间距、夯击击数与遍数;针对填挖结合部不均匀沉降控制,采用土工格栅加筋技术,利用土工格栅与土之间摩擦和锁定来提高路堤土的性能,以达到控制不均匀沉降的效果。同时,通过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土工格栅在同一强度下不同铺设层数时路堤的不均匀沉降进行模拟,从而确定最优铺设方案。(4)通过现场路基整体结构性能检测数据对比,得到试验段的弯沉值均小于设计弯沉值120(0.01 mm),黄土路基结构性能良好;同时,发现PFWD和贝克曼梁两种弯沉仪分别测得的动回弹模量和静回弹模量的图形曲线走势基本一致,也可以证明这两种仪器均能很好地完成路基回弹模量检测的工作。(5)对路堤的不均匀沉降(填筑完成后)进行长期监测,从监测数据发现:a.冬休期间,路堤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7 mm/d;b.路面施工期间,路堤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188 mm/d;c.路面施工结束后,路堤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14 mm/d。说明路面施工时已进入路堤沉降稳定期。对路基(路面施工完成后)横、纵断面进行48d监测发现,各点累计沉降量均小于6 mm。
陈景榜[9](2020)在《土工格室—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桩—网复合地基结合了垫层水平加筋体与桩基双向增强的优势,具有加固效果良好、施工成本低和工期短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软土深厚地区的地基处理工程中。目前针对桩—网复合地基垫层加筋材料、不同桩基布置形式及桩帽设置条件下沉降特性试验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的方法,对土工格室—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进行研究。(1)通过四种加筋材料在不同桩基布置形式与桩顶桩帽设置下的室内模型试验,探究了地基整体沉降、桩土差异沉降、桩土应力比、加筋材料应变与桩体桩身轴力等参数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桩—网复合地基整体沉降量与桩土差异沉降量随加载时间增长而增大,且地基边缘的沉降量略大于地基中部的沉降量;桩土应力比随加载进程呈逐步增长变化;二维平面加筋材料中三向土工格栅的应变值大于双向土工格栅与单向土工格栅,三维土工格室的应变值小于三种二维平面土工格栅的应变值;桩身轴力由桩顶至桩底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规律,且中性点靠近桩身中下部位置。相同上部荷载作用下,土工格室作为垫层加筋材料对沉降变化控制效果优于二维平面材料的三向土工格栅、双向土工格栅与单向土工格栅;桩基呈正三角形布置对沉降控制效果略优于正方形布置形式;桩顶桩帽设置可有效的提升复合地基整体的承载性能。(2)采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分析计算365天加载周期下各参数的变化规律,与室内模型试验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各参数对复合地基沉降特性的具体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阶段7.3天内各参数变化规律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室内模型试验的有效性。通过365天长周期加载时间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土工格室—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呈稳步增长并在加载120天左右趋于稳定;相较于模型试验桩土应力比呈先增长,并于加载后期减小的变化规律;二维平面加筋材料中三向土工格栅在荷载作用下拉伸效果最为显着;桩身轴力沿桩身向下呈先增大后减小变化,但中性点较室内模型试验结果更靠近桩顶部位。(3)根据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实际工程采用土工格室—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方法对现场三个试验段进行地基处理。现场沉降监测数据表明,土工格室—水泥搅拌桩的桩网复合地基施工处理方法的工后沉降控制效果良好,满足工程对沉降的控制要求,发挥了较为显着的工程效益。
王岩涛[10](2020)在《戈壁区含软弱夹层的天然砂砾高速公路拓宽路基沉降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和城镇建设的高速发展,地区之间的交通量急剧增加。近年来,我国一些已建的四车道高速公路已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这些高速公路迫切地需要进行改扩建。在对高速公路进行改扩建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路基病害,而其中最主要的路基病害是新老路基的差异沉降。新老路基的差异沉降如果不加处治,轻则影响路基质量和行车安全,重则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新老路基的差异沉降特征和处治措施进行研究。虽然拓宽路基的已有研究成果有很多,但是特殊地区或特殊工况的相关研究却较少。本文依托新疆连霍高速中小草湖到乌鲁木齐段的改扩建项目,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含软弱夹层的天然砂砾拓宽路基沉降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最后通过对比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处治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筛分试验和其它基本土工试验,研究了天然砂砾在不同含石量下的级配、含水率与干密度等特征关系。利用颗粒流软件PFC2D,介绍CBR数值仿真试验的基本步骤,并结合CBR室内试验,提出了一套针对天然砂砾的实用的参数确定方法。2.结合连霍高速扩建项目的实际工况,选取典型路段利用确定好的参数建立模型,并从沉降、水平位移等方面分析含软弱夹层的天然砂砾拓宽路基的差异沉降特性。3.针对拓宽路基中软弱夹层引起的沉降突变问题,选择典型断面并设置不同的处治方案展开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最后确定不同高度路基中针对软弱夹层的最佳处治方案。4.为了减少含软弱夹层的天然砂砾路基的整体差异沉降,从路基填料与压实、台阶开挖和内倾角、土工格栅加筋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数值计算及工程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最后通过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处治措施的有效性。然后根据容许最大差异沉降和容许变坡率确定差异沉降等级。本依托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西北地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规范的编制提供借鉴经验。同时,连霍高速也是连接西北部地区和内地的大动脉,它的改扩建质量势必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二、双向土工格栅加固砾砂填料路堤边坡的分析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向土工格栅加固砾砂填料路堤边坡的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盾构下穿在建高铁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2 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与评价基础理论 |
2.1 下穿段高填方路基基本特征 |
2.2 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2.2.1 路基压实质量控制 |
2.2.2 路基沉降控制 |
2.3 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评价方法概述 |
2.3.1 评价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
2.3.2 指标赋权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构建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3.1 工程项目概况 |
3.2 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
3.2.1 施工环境 |
3.2.2 施工技术 |
3.2.3 施工材料 |
3.2.4 施工管理 |
3.3 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3.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构建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评价模型 |
4.1 多级可拓评价模型基本概念 |
4.2 经典域、节域、待评物元的确立 |
4.3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指标的量化处理 |
4.4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4.4.1 矩阵标准化 |
4.4.2 定义熵 |
4.4.3 求熵权 |
4.5 计算指标综合关联度 |
4.6 本章小结 |
5 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措施 |
5.1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5.2 施工质量的多级可拓评价 |
5.2.1 一级可拓评价 |
5.2.2 二级可拓评价 |
5.2.3 三级可拓评价 |
5.2.4 四级可拓评价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4 质量控制措施 |
5.4.1 施工技术措施 |
5.4.2 施工管理措施 |
5.4.3 施工监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评价问卷调查 |
附录 B 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评价指标量化标准 |
附录 C 熵权法处理主观数据 |
附录 D 下穿段高填方路基沉降监测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
1.1 软土地基处理 |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
1.2 粉土地基 |
1.3 黄土地基 |
1.4 饱和粉砂地基 |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
1.5 其他地基 |
1.5.1 冻土地基 |
1.5.2 珊瑚礁地基 |
1.6 发展展望 |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
2.1 特殊土 |
2.1.1 膨胀土 |
2.1.2 黄 土 |
2.1.3 盐渍土 |
2.2 黏土岩 |
2.2.1 黏 土 |
2.2.2 泥 岩 |
(1)粉砂质泥岩 |
(2) 炭质泥岩 |
(3)红层泥岩 |
(4)黏土泥岩 |
2.2.3 炭质页岩 |
2.3 粗粒土 |
2.4 发展展望 |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
3.1 路堤材料性能 |
3.2 路堤结构性能 |
3.3 发展展望 |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
4.1 试验研究 |
4.1.1 室内试验研究 |
4.1.2 模型试验研究 |
4.1.3 现场试验研究 |
4.2 理论研究 |
4.2.1 定性分析法 |
4.2.2 定量分析法 |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4.3.1 有限元法 |
4.3.2 离散单元法 |
4.3.3 有限差分法 |
4.4 发展展望 |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5.1 坡面防护 |
5.2 挡土墙 |
5.2.1 传统挡土墙 |
5.2.2 加筋挡土墙 |
5.2.3 土工袋挡土墙 |
5.3 边坡锚固 |
5.3.1 锚杆支护 |
5.3.2 锚索支护 |
5.4 土钉支护 |
5.5 抗滑桩 |
5.6 发展展望 |
策划与实施 |
(3)既有城际铁路路基帮宽增建高速铁路路基变形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路基帮宽填筑对既有线路基影响研究 |
1.3.2 新旧路基搭接结构形式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路基帮宽工程环境调查及设计方案分析 |
2.1 工程背景概述 |
2.2 工点地理环境及工程地质特征 |
2.2.1 地理环境 |
2.2.2 地层工程地质特征 |
2.2.3 水文地质特征 |
2.3 依托工程调查分析 |
2.3.1 路基帮宽工程设计方案分析 |
2.3.2 现场环境调查 |
2.4 本章小结 |
3 既有-帮宽路基搭接结构形式研究 |
3.1 变形控制处治技术分析 |
3.1.1 变形控制措施 |
3.1.2 搭接结构形式应用分析 |
3.2 数值计算分析软件及模型确定 |
3.2.1 ABAQUS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 |
3.2.2 有限元分析模型构建 |
3.2.3 参数拟定和计算流程 |
3.2.4 计算简化和假定 |
3.3 对称帮宽填筑路基结合部台阶开挖分析 |
3.3.1 台阶开挖作用 |
3.3.2 台阶尺寸对既有-帮宽路基变形的影响 |
3.4 对称帮宽填筑加筋路基变形特性分析 |
3.4.1 土工格栅作用机理 |
3.4.2 加筋位置对既有-帮宽路基变形的影响 |
3.4.3 加筋间距对既有-帮宽路基变形的影响 |
3.4.4 加筋长度对既有-帮宽路基变形的影响 |
3.4.5 筋材模量对既有-帮宽路基变形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帮宽填筑路基变形控制影响因素研究 |
4.1 既有-帮宽路基变形控制影响因素 |
4.2 帮填方式对既有-帮宽路基变形特性的影响 |
4.2.1 不同帮填方式既有-帮宽路基变形特性对比分析 |
4.2.2 不同帮填方式对既有-帮宽路基变形影响差异性分析 |
4.3 帮填填料性质对既有-帮宽路基变形的影响 |
4.3.1 帮填填料刚度 |
4.3.2 帮填填料强度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路基路面结构一体化的路床加筋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
1.2 国内外加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软基处理及不均匀沉降研究现状 |
1.2.2 加筋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加筋土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路床加筋的最佳布设方法研究 |
2.1 路床加筋有限元非线性分析 |
2.2 ABAQUS概述及其计算流程 |
2.3 基本假定与路面结构参数 |
2.4 路床加筋力学分析 |
2.5 筋材结构参数对路面各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 |
2.5.1 筋材网眼尺寸影响分析 |
2.5.2 筋材模量的影响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软基路段的路床加筋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研究 |
3.1 基本假定与路面结构参数 |
3.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3 不同路床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特点分析 |
3.3.1 路表垂直变形响应分布特性 |
3.3.2 沥青面层应力及应变分布特性 |
3.3.3 上路床拉应力响应分布特性 |
3.3.4 下路床顶面压应变响应分布特性 |
3.4 小结 |
第四章 加筋路床与路面一体化结构设计研究 |
4.1 典型路床加筋的设计状态 |
4.1.1 路床加筋的失效模式 |
4.1.2 路床加筋的设计状态 |
4.2 路床加筋设计计算 |
4.2.1 设计计算理论 |
4.2.2 容许残余变形研究 |
4.2.3 设计流程及步骤 |
4.3 设计指标和标准 |
4.4 设计参数的确定和取值 |
4.4.1 地基土设计参数的确定和取值方法 |
4.4.2 填料设计参数的确定和取值方法 |
4.4.3 筋材设计参数的确定和取值方法 |
4.4.4 确定筋土界面设计参数和取值方法 |
4.5 设计示例 |
4.6 加筋路床加固软基路面应用案例 |
4.6.1 工程项目背景 |
4.6.2 旧路面病害技术状况调查 |
4.6.3 高填方沉降路段的加筋路床路面结构设计研究 |
4.7 小结 |
第五章 加筋的路床施工 |
5.1 施工准备 |
5.2 基底处理技术 |
5.2.1 除根、伐树及表土处理 |
5.2.2 加筋土结构基底处理的施工技术 |
5.3 加筋土路床施工技术 |
5.3.1 第一层土工格栅加筋材料铺设方法 |
5.3.2 填料的摊铺与压实 |
5.3.3 土工格室反包与连接 |
5.4 质量控制措施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5)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动力响应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土工加筋路堤概述 |
1.2.1 土工加筋路堤概念及特性 |
1.2.2 土工加筋材料分类及特性 |
1.3 土工加筋路堤研究现状 |
1.3.1 土工加筋路堤试验研究 |
1.3.2 土工加筋路堤数值研究 |
1.3.3 土工加筋路堤理论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研究意义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土工加筋体作用机理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
2.1 概述 |
2.2 土工加筋体作用机理 |
2.2.1 侧向约束作用 |
2.2.2 调整不均匀沉降 |
2.2.3 网兜效应和柔性筏基效应 |
2.2.4 应力扩散作用 |
2.2.5 土工加筋路堤破坏模式 |
2.3 加筋体-垫层-土共同作用 |
2.3.1 协调变形、共同承载 |
2.3.2 提高稳定性 |
2.3.3 构成良好的排水体系 |
2.4 土工加筋体受力变形分析 |
2.4.1 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的分析方法 |
2.4.2 基于弹性地基板理论的分析方法 |
2.4.3 基于弹性薄膜理论的分析方法 |
2.4.4 土工加筋体数值分析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梁土界面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变形分析方法 |
3.1 概述 |
3.2 地基梁模型简介 |
3.2.1 Winkler地基—Euler-Bernoulli梁模型 |
3.2.2 Winkler地基-Timoshenko梁模型 |
3.2.3 弹性半空间—Timoshenko梁模型 |
3.3 静荷载下考虑梁土界面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变形分析方法 |
3.3.1 考虑摩阻力为常数 |
3.3.2 考虑摩阻力沿地基梁呈线性分布 |
3.3.3 考虑摩阻力与地基梁侧向位移成正比 |
3.3.4 考虑纵横位移耦合的水平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的解 |
3.4 移动荷载下考虑梁土水平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变形分析方法 |
3.4.1 计算模型 |
3.4.2 控制方程建立 |
3.4.3 方程求解 |
3.5 算例分析 |
3.6 参数分析 |
3.6.1 水平摩擦系数 |
3.6.2 移动速度 |
3.6.3 黏性阻尼 |
3.6.4 单元弹簧刚度 |
3.6.5 路面抗弯刚度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双层弹性地基梁理论的土工加筋路堤受力变形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2 基于双层地基梁模型受力变形分析 |
4.2.1 基本模型与假定 |
4.2.2 控制方程的建立 |
4.2.3 控制方程求解 |
4.3 算例验证 |
4.4 参数分析 |
4.4.1 界面抗力 |
4.4.2 路堤填土弹性模量(E_e) |
4.4.3 路面结构抗弯刚度(E_1I_1)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双层弹性地基梁解析方法研究 |
5.1 概述 |
5.2 交通荷载的特性 |
5.2.1 静态均布荷载 |
5.2.2 移动恒定荷载 |
5.2.3 移动简谐荷载 |
5.2.4 半正弦波荷载 |
5.2.5 冲击荷载 |
5.2.6 经验模型 |
5.2.7 随机荷载 |
5.3 基于双层弹性地基梁理论的土工加筋模型受力变形分析 |
5.3.1 计算模型与假定 |
5.3.2 控制方程的建立 |
5.3.3 方程组求解 |
5.4 算例验证 |
5.4.1 算例1 |
5.4.2 算例2 |
5.5 参数分析 |
5.5.1 上下土层刚度比(α_k) |
5.5.2 上下梁的弯曲刚度比(α_D) |
5.5.3 上层填土的高度(h_e) |
5.5.4 移动荷载的速度(v) |
5.5.5 黏滞阻尼(ξ)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数值模型 |
6.1 概述 |
6.2 数值模型相关概念 |
6.2.1 材料本构 |
6.2.2 相互作用(Interaction) |
6.3 模型建立 |
6.3.1 基本假设 |
6.3.2 分析方法 |
6.3.3 模型尺寸与参数取值 |
6.3.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设置 |
6.3.5 单元类型与网格 |
6.4 模型验证 |
6.4.1 算例1 |
6.4.2 算例2 |
6.4.3 算例3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动力响应数值分析 |
7.1 概述 |
7.2 移动荷载作用下土工加筋路堤路面结构层的空间特性 |
7.2.1 动应力空间特性 |
7.2.2 动应变空间特性 |
7.3 路基动态响应平面特性 |
7.3.1 横断面动应力 |
7.3.2 纵断面动应力 |
7.3.3 横断面动变形 |
7.3.4 竖向动应力 |
7.3.5 竖向动应变 |
7.4 影响因素分析 |
7.4.1 不同加筋类型 |
7.4.2 车辆超载 |
7.4.3 移动荷载速度 |
7.4.4 路堤填土高度(h_e) |
7.4.5 双梁的抗弯刚度比(α_D) |
7.4.6 上下土层刚度比(α_k)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
(6)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变形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过渡段研究现状 |
1.2.2 土工格栅加筋土结构研究现状 |
1.2.3 填料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既有线铁路路基过渡段病害调查分析 |
2.1 干武线部分过渡段病害调查分析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2.1.2 过渡段病害特征分析及病害原因分析 |
2.2 兰渝线部分过渡段病害调查分析 |
2.2.1 自然地理条件 |
2.2.2 过渡段病害特征及病害原因分析 |
2.3 某高速铁路过渡段沉降调查分析 |
2.3.1 K2073+450-K2073+750沉降情况 |
2.3.2 K2077+050-K2077+300沉降情况 |
2.3.3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速铁路过渡段工作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
3.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与计算参数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数值计算模型 |
3.1.3 分析荷载 |
3.1.4 计算工况 |
3.1.5 材料参数 |
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2.1 填料压实度对过渡段沉降变形的影响 |
3.2.2 含水状态对过渡段沉降变形的影响 |
3.2.3 加筋措施控制过渡段沉降变形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2.4 土工格栅加筋过渡段与级配碎石过渡段工作特性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土工合成材料在铁路路基养护修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我国铁路路基养护维修现状 |
1.2.1 我国铁路路基养护维修组织管理 |
1.2.2 我国铁路基养护修理工作制度 |
1.2.3 我国铁路路基养护维修和大修 |
1.3 土工合成材料概况和应用现状 |
1.3.1 土工合成材料的种类 |
1.3.2 土工合成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指标 |
1.3.3 土工合成材料的功能应用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土工合成材料在路基排水养护修理中的应用 |
2.1 路基排水设施的养护修理 |
2.1.1 路基排水设施养护单元划分管理 |
2.1.2 排水设施的养护维修 |
2.2 在路基排水养护修理中的应用场合和方式 |
2.3 土工合成材料反滤机理 |
2.4 反滤材料设计准则 |
2.4.1 保土准则 |
2.4.2 透水准则 |
2.4.3 防淤堵准则 |
2.5 土工合成材料的选用 |
2.5.1 反滤土工合成材料的选用 |
2.5.2 排水土工合成材料的选用 |
2.6 施工要点 |
2.7 本章小结 |
3 土工合成材料在路基基床养护修理中的应用 |
3.1 基床养护修理 |
3.1.1 基床在养护维修中常见病害 |
3.1.2 基床病害产生的机理 |
3.1.3 基床病害日常养护维系中常用的预防及修理方法 |
3.2 应用的场合和方式 |
3.3 土工格室高度设计 |
3.4 土工合成材料的选用 |
3.5 施工要点 |
3.6 本章小结 |
4 加筋土工程在路基养护修理的应用 |
4.1 浸水路堤的养护修理 |
4.1.1 浸水路堤的病害类型及产生原因 |
4.1.2 养护要点 |
4.1.3 浸水路堤病害的防治 |
4.2 路基养护维修中加筋土工程的应用场合和方式 |
4.3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机理 |
4.4 浸水路堤稳定性检算 |
4.5 土工合成材料的选用 |
4.6 施工要点 |
4.6.1 加筋土路堤施工要点 |
4.6.2 加筋土挡土墙施工要点 |
4.7 本章结论 |
5 土工合成材料在坡面防护设备养护修理中的应用 |
5.1 路基坡面的养护修理 |
5.1.1 路基坡面在养护维修中常见病害 |
5.1.2 路基坡面设备的养护 |
5.2 土工合成材料在坡面防护中的应用方式和场合 |
5.3 土工网(垫)植被护坡设计 |
5.4 土工合成材料石笼和沉枕设计 |
5.5 土工膜袋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山区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降研究现状 |
1.2.2 山区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降处治措施研究现状 |
1.3 本次研究所做的工作 |
1.3.1 研究的重点及关键技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杂条件下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病害调查及原因分析 |
2.1 复杂条件下黄土路基特征 |
2.1.1 鸡爪沟定义及特点 |
2.1.2 湿陷性黄土地基特点 |
2.1.3 陡坡路堤定义及特点 |
2.1.4 高填方路堤定义及特点 |
2.1.5 半填半挖路基定义及特点 |
2.2 复杂条件下黄土路基病害特征调查 |
2.2.1 宝兰铁路黄土路基病害调查 |
2.2.2 青兰高速公路路基病害调查 |
2.2.3 山西省某高速公路路基病害调查 |
2.3 复杂条件下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病害主要因素分析 |
2.3.1 斜坡地基坡度的影响作用 |
2.3.2 压实度不均匀的影响作用 |
2.3.3 路堤高度的影响作用 |
2.3.4 路基刚度差异的影响作用 |
2.3.5 水的影响作用 |
2.4 小结 |
第三章 延崇高速黄土填料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3.1 依托工程概况 |
3.1.1 项目概况 |
3.1.2 工程地质概况 |
3.2 延崇高速公路黄土填料特性试验研究 |
3.2.1 颗粒分析实验 |
3.2.2 界限含水率—液塑限试验 |
3.2.3 击实试验 |
3.2.4 直剪快剪试验 |
3.2.5 固结试验 |
3.2.6 湿陷性试验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软件介绍 |
4.2 本构模型 |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1 几何模型构造和参数确定 |
4.3.2 网格划分及初始条件 |
4.4 不同因素对路堤不均匀沉降影响和安全性分析 |
4.4.1 路堤填筑高度变化的影响分析 |
4.4.2 地基性质变化的影响分析 |
4.4.3 地基斜坡坡度变化的影响分析 |
4.4.4 施工建议 |
4.5 强夯法处治路基不均匀沉降有限元分析 |
4.5.1 动荷载输入和边界条件 |
4.5.2 参数介绍和模型建立 |
4.5.3 模拟结果分析 |
4.5.4 强夯法处治路堤不均匀沉降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研究 |
5.1 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设计原则 |
5.2 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斜坡地基 |
5.2.1 湿陷性黄土斜坡地基试夯 |
5.2.2 强夯参数及要求 |
5.2.3 强夯效果检测评价 |
5.3 高填方黄土路堤不均匀沉降处治措施 |
5.3.1 高填方黄土路堤填筑控制标准 |
5.3.2 鸡爪沟地形路基分层填筑工艺 |
5.3.3 高填方黄土路堤分层压实质量检测 |
5.3.4 高填方黄土路堤分层强夯夯沉量检测 |
5.4 纵向填挖结合部不均匀沉降处治措施 |
5.4.1 土工格栅的种类 |
5.4.2 土工格栅加筋机理 |
5.4.3 土工格栅试验检测 |
5.4.4 土工格栅铺设要求 |
5.4.5 土工格栅加筋效果及铺设方法 |
5.5 “V”型冲沟防排水处治技术 |
5.5.1 路侧冲沟回填 |
5.5.2 冲沟上、下游排水 |
5.5.3 冲沟底部排水 |
5.5.4 边坡防护形式 |
5.5.5 防水土工合成材料应用 |
5.6 小结 |
第六章 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修筑效果检测及分析 |
6.1 黄土路基结构性能检测方法 |
6.1.1 便携式落锤弯沉仪检测 |
6.1.2 贝克曼梁弯沉仪检测 |
6.2 湿陷性黄土路基整体结构性能检测结果分析 |
6.2.1 路基结构性能检测方案 |
6.2.2 路基结构性能检测结果分析 |
6.3 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监测内容及方法 |
6.3.1 沉降监测布置原则 |
6.3.2 沉降监测布置和监测方法 |
6.3.3 沉降监测频率要求 |
6.3.4 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
6.3.5 沉降控制要求 |
6.4 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6.4.1 典型断面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6.4.2 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结果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土工格室—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桩—网复合地基发展历史 |
1.3 桩—网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1.3.1 垫层加筋材料研究现状 |
1.3.2 桩基布置形式研究现状 |
1.3.3 桩顶桩帽设置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室内模型试验设计 |
2.1 模型相似性 |
2.1.1 试验可行性与相似推导 |
2.1.2 相似条件 |
2.2 模型试验方法与方案 |
2.2.1 试验目的与设计思路 |
2.2.2 试验场地 |
2.2.3 试验装置与试验材料 |
2.2.4 试验方案设计 |
2.2.5 试验步骤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3.1 整体沉降分析 |
3.2 差异沉降分析 |
3.3 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
3.4 桩土应力比分析 |
3.5 加筋材料应变分析 |
3.6 桩身轴力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桩—网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
4.1 有限元软件简介 |
4.2 有限元模型设置 |
4.2.1 模拟工况 |
4.2.2 基本假定 |
4.2.3 土体初始地应力 |
4.2.4 模型的计算参数 |
4.2.5 计算步骤与内容 |
4.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4.3.1 沉降计算结果 |
4.3.2 桩土应力比计算结果 |
4.3.3 桩身轴力计算结果 |
4.3.4 孔隙水压力计算结果 |
4.3.5 加筋材料应变计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工格室—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工程应用效果 |
5.1 现场工程概况 |
5.2 工程地质条件 |
5.3 工程水文条件 |
5.3.1 地表水 |
5.3.2 地下水 |
5.3.3 百年设计水位 |
5.4 监测布置 |
5.5 沉降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戈壁区含软弱夹层的天然砂砾高速公路拓宽路基沉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高速公路加宽工程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高速公路加宽工程研究现状 |
1.3 颗粒流软件应用现状 |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颗粒流软件的天然砂砾宏细观参数确定 |
2.1 颗粒流软件的基本原理 |
2.1.1 颗粒流软件简介 |
2.1.2 PFC的计算原理 |
2.1.3 力—位移法则 |
2.1.4 接触模型 |
2.1.5 参数确定的原则与方法 |
2.2 天然砂砾的基本性质 |
2.2.1 天然砂砾级配特征 |
2.2.2 天然砂砾干密度和含水率的关系 |
2.3 数值模拟CBR仿真试验 |
2.4 天然砂砾参数确定 |
2.4.1 天然砂砾仿真 |
2.4.2 细观参数对天然砂砾力学的影响 |
2.4.3 CBR试验对比验证 |
2.4.4 天然砂砾数值模拟力学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软弱夹层拓宽路基的沉降特性 |
3.1 工程概况 |
3.2 路基填料及荷载施加 |
3.3 不同工况下拓宽路基的沉降特性分析 |
3.4 差异沉降曲线变化规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拓宽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措施研究 |
4.1 针对软弱夹层的处治措施研究 |
4.1.1 处治方案研究 |
4.1.2 6m高路基的最佳处治方案分析 |
4.1.3 8m高路基的最佳处治方案分析 |
4.2 路基压实度控制研究 |
4.2.1 路基压实标准 |
4.2.2 路基压实数值模拟验证 |
4.2.3 路基压实现场施工 |
4.3 台阶开挖方式分析 |
4.4 土工格栅加筋处治分析 |
4.4.1 土工格栅加固机理 |
4.4.2 土工格栅参数确定 |
4.4.3 土工格栅加筋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处治措施效果评价及沉降分级 |
5.1 处治措施效果评价 |
5.1.1 模型建立 |
5.1.2 监测仪器 |
5.1.3 效果评价 |
5.2 差异沉降等级研究 |
5.2.1 研究现状分析 |
5.2.2 差异沉降分级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双向土工格栅加固砾砂填料路堤边坡的分析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盾构下穿在建高铁段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D]. 张晴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3]既有城际铁路路基帮宽增建高速铁路路基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 李克甲.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基于路基路面结构一体化的路床加筋设计方法研究[D]. 王鹏程.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移动荷载下土工加筋路堤动力响应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 欧强. 湖南大学, 2020(01)
- [6]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 尹一平.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土工合成材料在铁路路基养护修理中的应用研究[D]. 高俊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8]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研究[D]. 李敬德.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9]土工格室—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试验研究[D]. 陈景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10]戈壁区含软弱夹层的天然砂砾高速公路拓宽路基沉降特征研究[D]. 王岩涛. 长安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