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刍议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的科学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航[1](2020)在《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社科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着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办好高校社科学报对于繁荣社会科学文化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力作为学术界衡量学术期刊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社科学报的专业性与权威性程度。截至2019年,河南省高校综合性学报34家,社会科学版学报仅13家,与综合性学报相比数量少。分析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影响力的发展水平,能够为推动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以及社会科学工作的进步寻找着力点。对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的研究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法,以“文献集中离散定律”与“引文集中定律”为理论支撑;以“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为评价标准;就评价指标而言,选用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率进行数据比较,数据来源为“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保证数据的时效性,时间选取为2015—2019年。一方面,将河南省与北京市、湖北省、湖南省等省市的高校社科学报近五年入选“三大核心”期刊来源目录的数量进行对比,发现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中仅《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连续五年评选为核心期刊,但与其他省份相比数量较少,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中影响力水平处于较低的位置。另一方面,对省内各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各高校学报间影响力分布不均,尤其是重点院校与专科院校之间差距较大。通过省外与省内的双重比较分析,能够发现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影响力整体水平偏低。面对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总体偏低的问题,亟需找出优化路径以提升学报影响力:通过打造特色栏目带动期刊发展;加强编辑选题策划能力,注重对学报学术质量的提升;稳定作者团队,向专家学者诚心约稿,增加优质稿源;发挥高校优势学科,利用高校优势以提高学报知名度;搭建网络平台,增加用户多元性,提升学术传播力。
胡婕[2](2020)在《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初是我国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开端,这二十年来由于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学术图书出版行业受到了深刻影响。一方面,技术的进步简化了学术图书出版的内容生产流程,改善了学术知识的传播效果,并为受众市场分散的学术图书出版创造了提供个性化产品和知识服务的技术条件,且倒逼着学术图书出版从业人员的能力的提升,为其数字化转型与变革打开了豁口。但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进步也让学术图书出版暴露了许多遗留性问题,其仍然面临着如内容生产方面的学术出版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知识传播方面的营销观念落后、渠道单一和知识服务方面的技术投入资金缺乏等困境,这便是论文主要探究的着眼点之一。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为了争取出版市场的有利机遇,我国学术图书出版单位应积极拥抱新兴技术,解决固有问题,重视知识服务,推动自身产业转型,为学术图书出版营造健康的行业生态。论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交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知识生产理论,通过对知识生产和学术图书出版的契合性进行梳理,将学术图书出版视为知识生产活动的一种,进而探究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状况、知识生产境遇以及知识生产路径优化策略。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选题依据、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概述了学术图书出版的相关概念、特征和意义。分析其与学术着作、学术专着的关系,并介绍知识生产的概念,然后根据其与知识服务的关系,构建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循环路径图。第三部分分析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概况。首先从政策、经济、技术和行业等四个方面分析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背景,并简要分析数字化给学术图书出版带来的变革,也对我国学术图书出版主体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国内学术出版单位中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发展启示。第四部分分析数字化时代中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境遇。首先从内容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服务三个方面分析数字化时代中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问题,然后分析数字化给我国学术图书出版带来的机遇。第五部分结合前四章内容,从内容生产、知识传播以及知识服务三个方面探究数字化时代中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优化策略。
吉鹏云[3](2020)在《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数据、信息和知识借助互联网进行储存和传播,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场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应用,逐渐从通讯工具转变成集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和商业盈利为一体的媒介平台。最早在2013年,出版学CSSCI期刊就尝试借助微信公众号连接读者,进行学术期刊的品牌营销活动。本文首先借助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号营销领域的研究现状。然后对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历程和基本情况作梳理和总结,发现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营销竞争日趋激烈,读者日渐增加的内容和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然而出版学CSSCI期刊仅将微信公众号视为学术论文分发、传播的补充渠道,没有充分利用机遇和自身优势,团队人员也缺乏专业的营销策略指导。借助互联网web2.0时代的消费者分析模型:SICAS,对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在读者与期刊品牌互相感知阶段,公众号定位模糊、未经认证,以及外部推广活动不够,导致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品牌影响力有限,无法快速吸引目标读者;在激发读者兴趣,引发沟通阶段,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内容主题单一、分发方式不规律等问题导致公众号内容缺乏趣味和价值,读者产生不了与公众号沟通的兴趣;在读者与公众号交流互动阶段,菜单功能不够完善,读者体验不佳;在促进购买行为发生阶段,公众号商业盈利方式单一,读者的付费意愿不高;在读者体验分享阶段,由于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缺乏引导读者分享的意识,也就无法知悉读者意见,反促二次营销。由于出版学CSSCI期刊的公众号营销活动整体呈现同质化、保守化的特点,本文选择微信传播指数高、市场化水平好的学术类公众号:壹学者、募格学术、学术志、社科学术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汲取的教训。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联合相关平台进行推广、引流活动,垂直营销感知目标读者;内容上平衡社会和学术类选题,降低阅读门槛以提高趣味性;建立读者社群,实现读者、编辑的实时沟通。然而,案例在公众号关联网页设计方面还有待优化,致使读者交互体验不佳;公众号的读者社群关系不够紧密,输出价值的活跃者数量较少,这类问题值得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规避和思考。最后,结合社交媒体营销理论,以及双效原则强调出版机构社会效益和经验效益兼而有之的目标,对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提出建议。首先开通线上平台的引流入口,提高线上活动的类型和频率,联合有关组织举办学术类比赛,借此输送读者流量,提高学术期刊品牌的感知力;其次,平衡社会和学术类选题,鼓励读者协同内容生产,创新内容呈现方式以此提高公众号内容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定期更新链入资源,打通投稿审稿端,设计清新流畅的网页以及设置关键词回复,借此提升读者的交互体验,增强平台粘性;第四,结合出版学CSSCI期刊的资源优势,开发多种知识内容的产品和服务,利用消费者心理创新销售方式,促使读者产生购买决策;最后,建立读者社群,引导读者分享评价,并建立监测数据库,反促二次营销策略的调整。
余倩[4](2019)在《我国英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现状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对我国英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以下简称"英文社科期刊")的收集和整理,共收集68种英文社科期刊(不含港澳台地区),并对这68种英文社科期刊的学科分布、创刊时间、出版周期、主办单位和地域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英文社科期刊的现状,发现目前我国英文社科期刊存在政策扶持力度较小、学术评价机制不利于英文社科期刊发展、国际影响力有限等问题。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我国英文社科期刊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王建慧[5](2019)在《中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学术期刊能够高效整合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科研发展的战略高地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中国6000余种学术期刊中,英文期刊凭借语言优势,成为中国科研成果走进国际学术界的重要载体。相较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中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晚。如何大力发展我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使之与我国不断提升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与不断增强的国际话语权相协调,是当前期刊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对我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其次,运用定量分析法对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宏观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包括学术期刊的创刊时间、出版周期、主办单位、地区分布、学科分布和出版机构,得出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宏观发展现状;再次,从国际化建设和国际化影响力两方面分析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包括主编、编委会、稿源和数字化平台国际化现状,以及国际图书馆馆藏、知名数据库收录和国际施引现状等国际影响力现状,运用具体的数据直观显示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传播能力。然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得出我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包括国际化发展特征不够突出,国际化内容质量亟待提升,国际化数字出版水平较低,以及国际化评价体系发展缓慢等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提出我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创新路径,包括加强对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支持和引导,调整期刊结构,加强内容建设,提升数字出版能力,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以及深化面向用户的服务体系建设等。
姬建敏[6](2018)在《改革开放40年高校哲学社科学术期刊的分期、特征与经验》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我国高校哲学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以十年为一个时间单元,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从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的思想开放、规模扩张,到第二个十年的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再到第三个十年的转型变革、求精求强,直至第四个十年的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清晰的演进路径。40年的发展,有成绩也有问题,但更可贵的是经验。其经验可概括为:学术质量是高校哲学社科学术期刊的立刊之本,导向正确是高校哲学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立足高校、服务高校、推动高校社科发展是高校哲学社科学术期刊的重要职责,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是高校哲学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的保障,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变革创新是高校哲学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的动力和关键。
郑茹[7](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研究指明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曾建辉[8](2018)在《民国出版评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版评论是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随着近现代新式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出版业态的产生而出现的。民国是出版评论的发展繁荣期。西方科技的引进,以机械化、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的工艺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印刷术,具有速度快、版料省、数量多、成本低、质量高等明显优势。官书局、教会书馆、民办印刷所等传播机构并起,特别是民营印刷企业的崛起与兴盛,互相之间为争夺市场和利润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出版业具有了浓重的产业化色彩。大中小书局、书馆、书店林立,各自有其读者对象,各自有目标和信念,各有其出版方针和出版方向,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征逐奔竞,复杂而紊乱。整个出版业呈高速发展态势,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同时,政局不稳,军阀割据,出版法规朝令夕改,漏洞百出,令出版从业者无所适从;出版行业市场化、商业化不断加深,盗版、翻印、淫书泛滥等出版乱象甚嚣尘上。这种繁芜的出版现实不但为出版评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构建起了新兴知识分子发表独立言论,探讨出版话题的公共平台。他们纷纷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文艺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角度,针对出版业出现的现象、问题、优点、缺陷、发展趋势等进行评判和议论。这些围绕出版活动展开的评论,具有问题意识,关注出版现实,视野开阔,基于出版又不止于出版,大大扩充了传统以出版物评论为主的出版评论的包容量、拓展了出版评论的覆盖面,推动着出版评论走向独立、自觉、理性和成熟。民国时期的出版评论实践,不仅是呈现了二十世纪前半期出版评论的历史发展演变,而且不同主体出版评论活动的具体运作展示了民国出版业的鲜活面貌和主要特征,组成了现代出版文化的一幅精彩画卷。本论文力图以文本资料为基础,以传播学相关理论构建框架,全面客观地对民国时期出版评论进行考察和分析。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中阐述了民国出版评论研究的缘由和意义,梳理和检视了民国出版评论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一些不足,界定和厘清了论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安排。第一章从纵向的维度考察了民国出版评论的历史演变,将民国时期的出版评论分为形成期(1912-1918)、发展期(1919-1937)、转折期(1938-1945)、异化期(1946-1949)四个阶段,对民国出版评论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宏观的历时性的呈现;第二章是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载体和文体。这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和渠道因素,也是出版评论的外在形式要素。具体分析民国出版评论的不同职业或文化身份的作者群体及其特征,对出版评论载体和作为一种特殊载体形式的文体也进行了论述,反映出出版评论作为一种评论文体呈现出的多元丰富性;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从出版外生态、出版内生态视角对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述。主要包括对出版自由的讨论、对出版业发展的监督或建议、对出版失范现象的批评、对出版物的评论和对出版业务工作的评论等;第五章分析民国出版评论的效果和影响。这是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层面,论述出版评论对出版机构的内容生产创新、出版外部管理制度的调整、出版文化观的形塑等方面短期或长期的冲击及影响。结语用嵌入理论统筹贯穿整个民国出版评论的研究,关注民国时期出版评论作为出版业的一种脱嵌力量与政治、经济、文化、读者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重塑评论的标准与批评规范对出版评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朱剑[9](2018)在《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十年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一直是学术期刊编辑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反复论说的问题,折射出编辑的身份焦虑一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身份焦虑实始于1970年代末开始渐趋刚性的编辑职业化的推行,这一制度设计使得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告别"编研一体"的传统而与学术共同体分离,作为职业编辑人必须通过重建与学者的关系来确立自己新的身份。编辑身份建构历经了"编辑中介说""编辑再创造说""编辑主体说""编辑学者化"等交替递进的过程,每当前一个解说在现实中碰壁后即为后一个解说所取代,编辑职业化始终是不变的前提,而变化的则是身份目标不断抬高,实现路径愈加艰难,直到"学术引领者"这一在许多人看来高不可攀的目标提出后,终于响起了"回归杂家"的呼声,身份建构又回到了起点。教育部"名刊工程"的推出,为学报编辑提供了全面反思编辑身份与学术期刊体制关系的机会,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报刊体制改革并没能带来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对学术共同体的回归,从而失去了在纸本时代解决编辑身份定位问题的最后机会。学术期刊编辑带着身份焦虑走进了数网时代,而传播技术的革新也许可为学术期刊编辑身份建构提供新的契机。
刘书文[10](2018)在《论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素质》文中研究指明社科学术期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期刊要在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提高期刊的竞争力。社科学术期刊包含的思想内涵比较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其科研学术水准较高。对其编辑而言,需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紧跟时代深入学习政治理论,加强法治意识,更新编辑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各项素质,以促进期刊的发展。
二、刍议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的科学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刍议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的科学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学术影响力及其评价标准介绍 |
一、学术影响力 |
二、评价指标选取 |
三、“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
(一)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评价体系 |
(二)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
(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
小结 |
第二章 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状况及影响力比较 |
一、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总体状况 |
(一)地域分布 |
(二)期刊层次情况 |
(三)刊期情况 |
二、河南省与其他省市高校社科学报影响力比较 |
(一)“CSSCI”来源期刊目录占比情况 |
(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占比情况 |
(三)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占比情况 |
三、河南省内各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比较 |
(一)影响因子分析 |
(二)Web即年下载率分析 |
(三)基金论文比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提升策略 |
一、培育特色栏目,推动期刊发展 |
二、提高编辑素质,注重学术质量 |
三、稳定作者队伍,增加优质稿源 |
四、利用优势学科,扩大学报影响力 |
五、搭建网络平台,提升学术传播力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学术图书出版的重要性 |
1.1.2 数字化时代中的学术图书出版 |
1.1.3 知识生产下的学术图书出版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2 学术图书出版相关概念概述 |
2.1 学术图书出版的相关概念 |
2.1.1 学术图书出版 |
2.1.2 学术图书和学术着作、学术专着 |
2.2 学术图书出版特征与意义 |
2.2.1 学术图书出版的特征 |
2.2.2 学术图书出版的意义 |
2.3 知识生产的概念 |
2.4 学术图书出版与知识生产 |
3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状况 |
3.1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背景分析 |
3.1.1 政策环境:政策支持带来时代红利 |
3.1.2 经济环境:付费阅读市场需求勃发 |
3.1.3 技术环境:技术迭代升级的两面性 |
3.1.4 行业环境:学术出版竞品博弈激烈 |
3.2 数字化时代学术图书出版的变革 |
3.3 我国学术图书出版主体 |
3.3.1 部委出版社 |
3.3.2 地方出版社 |
3.3.3 大学出版社 |
3.4 学术图书出版主体案例分析 |
3.4.1 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3.4.2 部委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3.4.3 地方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4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境遇 |
4.1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困境 |
4.1.1 内容生产:学术图书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尚弱 |
4.1.2 知识传播:学术图书出版的传播影响力不强 |
4.1.3 知识服务:学术图书出版的全新生命力不足 |
4.2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机遇 |
4.2.1 数据技术变革知识生产流程 |
4.2.2 数字出版丰富图书出版形式 |
4.2.3 精准营销优化知识传播效果 |
4.2.4 新兴技术助力知识服务建设 |
5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优化策略 |
5.1 内容生产:诞生“社会性质上的新知识” |
5.1.1 生产精品学术图书 |
5.1.2 建设一流编辑队伍 |
5.1.3 推行专家评审制度 |
5.1.4 图书生产流程数字化 |
5.2 知识传播:促成“主观性质上的新知识” |
5.2.1 加强出版单位品牌建设 |
5.2.2 推动学术知识二级传播 |
5.2.3 推动优秀学术图书走出去 |
5.3 知识服务:关注到“用户需要什么信息” |
5.3.1 以专业技术为依托,搭建知识服务平台 |
5.3.2 以专业内容为核心,加强知识服务管理 |
5.3.3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激发用户潜在需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微信应用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 |
1.1.2 学术期刊积极建设微信公众号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综述 |
1.2.2 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综述 |
1.2.3 出版学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
1.4.1 研究理论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径 |
1.5 创新点 |
2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基本情况 |
2.1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发展历程 |
2.1.1 萌芽期(2013年以前) |
2.1.2 增长期(2014年至2016年) |
2.1.3 竞争期(2017年至今) |
2.2 社交媒体营销理论视角下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机遇 |
2.2.1 高质量的读者协创内容 |
2.2.2 微信公众号后台分析读者数据 |
2.2.3 借助人际连接提高分众传播效率 |
2.2.4 即时互动的体验空间 |
2.3 社交媒体营销理论视角下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挑战 |
2.3.1 公众号内容同质化严重 |
2.3.2 微信读者的需求把握不准 |
2.3.3 资源共享积极性不高 |
3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营销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营销现状 |
3.1.1 学术期刊-读者感知情况分析 |
3.1.2 产生兴趣-形成互动情况分析 |
3.1.3 读者与期刊建立连接-交互情况分析 |
3.1.4 读者行动-产生购买行为情况分析 |
3.1.5 读者体验-分享情况分析 |
3.2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营销的问题 |
3.2.1 公众号-读者感知失焦,品牌营销效果不佳 |
3.2.2 推送内容趣味性不够,难以引发读者互动 |
3.2.3 平台功能不完善,读者交互体验差 |
3.2.4 商业盈利形式单一,读者付费意愿不高 |
3.2.5 忽视引导读者体验分享,口碑营销意识不高 |
4 案例分析 |
4.1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壹学者”营销策略 |
4.1.1 联合同类平台举办学术大赛,品牌精准营销 |
4.1.2 提供学术社交价值,激发读者兴趣 |
4.1.3 刊网合作资源联动,提供信息交互便利 |
4.1.4 推出多级会员服务,打造特色盈利模式 |
4.1.5 培育兴趣小组文化,鼓励学者分享观点 |
4.2 综合性学术类公众号营销策略 |
4.2.1 母子账号互引流量,提高用户感知效率 |
4.2.2 聚焦生活资讯类选题,契合年轻群体的阅读兴趣 |
4.2.3 自动回复文本介绍菜单功能,完善用户交互体验 |
4.2.4 销售课程和广告推广,促进流量变现 |
4.2.5 以微课为纽带建立社群,搭建分享渠道 |
4.3 案例分析对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营销的启示和教训 |
4.3.1 案例值得借鉴的经验 |
4.3.2 案例值得汲取的教训 |
5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微信公众号营销的建议 |
5.1 借助平台联动与活动推广,精准感知、吸引读者 |
5.1.1 开通平台间互引入口,高效导流读者 |
5.1.2 改善线上活动的类型和频率,激活沉默读者 |
5.1.3 联合举办学术比赛,扩大社会影响力 |
5.2 提升内容趣味和价值,激发读者兴趣 |
5.2.1 平衡学术论文与学术资讯,引发读者参与讨论 |
5.2.2 PGC+UGC内容生产模式,突破纸刊来源局限 |
5.2.3 提高内容编辑技巧,定期推送培养习惯 |
5.3 更新优化平台功能,改善读者交互体验 |
5.3.1 定期更新链接资源,打通投稿审稿端 |
5.3.2 统计读者常见问题,设立关键词回复 |
5.3.3 设计清爽整洁的页面,确保流畅和灵敏度 |
5.4 创新知识变现形式,提高购买转化率 |
5.4.1 利用资源和人员优势,开发知识内容服务 |
5.4.2 结合消费者心理,创新产品销售形式 |
5.5 建设读者交流社群,监测反馈评价 |
5.5.1 紧密社群关系,鼓励转发分享 |
5.5.2 建立读者数据库,便于营销策略调整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
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
一、《中国出版》微信公众号 |
二、《出版发行研究》微信公众号 |
三、《科技与出版》微信公众号 |
四、《出版科学》微信公众号 |
五、《现代出版》微信公众号 |
六、《编辑之友》微信公众号 |
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八、“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微信公众号 |
致谢 |
(4)我国英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现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英文社科期刊的数量 |
2英文社科期刊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
2.1学科分布不均 |
2.2创刊时间较短 |
2.3出版周期以季刊为主 |
2.4主办单位多为高校与科研机构 |
2.5地域分布集中京沪 |
2.6英文社科期刊内容形式多样 |
2.7英文社科期刊多与国际出版商合作 |
3英文社科期刊发展困境及问题 |
3.1政策扶持力较小 |
3.2学术评价机制不利于英文社科期刊发展 |
3.3英文社科期刊数量少 |
3.4英文社科期刊国际影响力有限 |
4思考与建议 |
4.1增加英文社科期刊数量 |
4.2调整出版周期 |
4.3各学科均衡发展 |
4.4积极申请CN号,相关政策需扶持 |
4.5科研评价导向需科学 |
4.6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
4.7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
4.8打造英文社科期刊学术出版平台 |
5小结 |
(5)中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文献综述 |
(六)概念界定 |
一、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相关政策分析 |
二、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宏观分析 |
(一)创刊时间 |
(二)出版周期 |
(三)主办单位 |
(四)地区分布 |
(五)学科分布 |
(六)出版机构 |
三、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 |
(一)国际化建设现状 |
1.主编国际化现状 |
2.编委会国际化现状 |
3.稿源国际化现状 |
4.数字化平台国际化现状 |
(二)国际化影响力现状 |
1.国际图书馆馆藏现状 |
2.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现状 |
3.国际期刊施引现状—以SSCI收录的2 种学术期刊为例 |
四、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存在问题 |
(一)国际化发展特征不够突出 |
1.主编与编委会本土化程度高 |
2.期刊数量少且区域分布不均衡 |
3.集约化出版程度较低 |
4.学科分布不均衡且优势不明显 |
(二)国际化内容质量亟待提升 |
1.语言障碍依然存在 |
2.国际化优质稿源不足 |
3.选题策划需要创新 |
4.学术规范与国际脱节 |
(三)国际化数字出版水平较低 |
1.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国际化数字平台缺失 |
2.数字出版先进技术应用不足 |
3.从数字发布到科研支撑转变乏力 |
(四)国际化评价体系发展缓慢 |
五、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对策研究 |
(一)加强对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支持与引导 |
(二)调整期刊结构,合理配置出版资源 |
1.统筹优化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地区与学科分布 |
2.集约化办刊,促进刊群协同发展 |
3.创办新刊,提高刊物专业化、特色化水平 |
(三)加强内容建设,提高期刊质量 |
1.克服语言障碍,增强期刊可读性 |
2.依靠专家办刊,保证学术期刊质量 |
3.加强期刊策划,有效组织期刊内容 |
4.加强学术规范,与国际出版接轨 |
(四)提升数字出版能力,促进期刊广泛传播 |
1.深化数字内容加工,实现内容多次发布 |
2.拓展多种信息渠道,实现期刊广泛传播 |
3.构建复合商业模式,实现数字化可持续发展 |
(五)拓展国际合作方式,建立自主传播平台 |
1.拓展合作方式,推动期刊走入国际视野 |
2.强调主体地位,促进期刊独立自主传播 |
(六)深化面向用户的服务体系建设 |
1.强化用户服务意识,提升学术期刊服务内涵 |
2.全媒体发力,提高期刊服务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39种英文社科学术期刊 |
致谢 |
(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
2.3 研究现状述评 |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
3.1.1 史料的采集 |
3.1.2 数据的处理 |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
4.1.1 三级审稿制 |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
4.2.1 手稿 |
4.2.2 打印稿 |
4.2.3 电子稿 |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
4.3.1 题名规范 |
4.3.2 文章篇幅 |
4.3.3 摘要与关键词 |
4.3.4 引文规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民国出版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甄别 |
一、概念界定: 出版评论及其特征 |
二、概念甄别: 出版评论与出版理论、图书评论及其他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内容结构安排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三、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
第一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近代新式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评论的孕育 |
一、近代新式出版事业的崭新格局 |
二、出版评论的孕育与初步实践 |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形成期(1912-1918) |
一、五四运动前民国出版业的发展变革 |
二、出版评论的文体自觉与定型 |
第三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发展期(1919-1936) |
一、民国出版业步入黄金时代 |
二、发展期民国出版评论的表征 |
第四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转折期(1937-1945) |
一、抗战时期出版业的艰难前行 |
二、抗战时期出版评论的“非常态”发展 |
第五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异化期(1946-1949) |
一、出版业的复苏、磨难与孳新 |
二、走向异化的出版评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载体和文体 |
第一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 |
一、普通读者评论主体 |
二、出版从业者评论主体 |
三、文人学者评论主体 |
四、官方背景管理者的评论主体 |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载体 |
一、多元与集中: 民国出版评论载体的类型特征 |
二、规制与催化: 载体对出版评论的影响分析 |
第三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文体 |
一、新闻体 |
二、论文体 |
三、杂感体 |
四、文艺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与内容:基于出版外生态的视角 |
第一节 关于出版自由的学理讨论 |
第二节 对出版业的认知、监督和建议 |
一、对出版业认知的逐步深入 |
二、对书价问题的高度关注 |
三、对纸荒困境的专业探讨 |
四、对读书会现象的深入评议 |
第三节 对出版失范现象的批评 |
一、出版投机化的问题 |
二、盗版翻印的问题 |
三、淫书出版的问题 |
四、出版愆期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与内容:基于出版内生态的视角 |
第一节 对民国时期出版物的评论 |
一、关于教科书出版 |
二、关于大众通俗出版物出版 |
三、关于童书出版 |
第二节 对出版工作业务的评论 |
一、反映出版工作的甘苦 |
二、呈现出版商与着作者的纠葛 |
三、审视书业广告的运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效果及影响 |
第一节 出版评论引发出版机构内容生产的革新 |
第二节 出版评论推动外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
一、出版评论与出版法制化 |
二、出版评论与出版物检查法令 |
第三节 出版评论促进出版文化观的形塑 |
一、建立正确的出版物价值取向 |
二、树立高尚的出版职业道德观 |
三、确立出版评论的批评规范 |
本章小结 |
结语: 脱嵌·协商·重塑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民国年度出版评论目录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论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科学术期刊要具备的政治素质 |
(一) 必须紧跟时代深入学习政治理论 |
(二) 必须坚定政治立场 |
(三)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
二、社科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具备扎实的业务素质 |
(一) 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
(二) 编辑业务能力 |
三、社科学术期刊编辑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 |
(一) 坚守职业道德 |
(二) 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四、结束语 |
四、刍议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的科学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研究[D]. 陈宇航. 河南大学, 2020(04)
- [2]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探究[D]. 胡婕.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D]. 吉鹏云. 南京大学, 2020(02)
- [4]我国英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现状及分析[J]. 余倩. 图书馆杂志, 2019(12)
- [5]中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研究[D]. 王建慧. 河南大学, 2019(01)
- [6]改革开放40年高校哲学社科学术期刊的分期、特征与经验[J]. 姬建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 [8]民国出版评论研究[D]. 曾建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9]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J]. 朱剑.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0]论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素质[J]. 刘书文. 传媒论坛, 2018(04)
标签: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 科学论文; 知识营销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