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沥青路面铣刨机的发展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绪林[1](2021)在《渝西地区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中机群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沥青路面随着使用年限的接近,逐渐出现车辙、龟裂以及坑槽等一系列病害。病害的出现对车辆的行驶造成严重影响,为解决这些病害需要对沥青路面进行维修及养护处理。大面积旧沥青路面的维修会造成废料的堆积,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需要一种环保的沥青施工技术,既能对受损沥青路面进行维修,又能对废旧沥青材料进行循环利用。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技术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其实用性和环保性在路面维修工程中广受青睐,将是今后路面施工工程中的必然趋势。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参与施工的设备包括铣刨机、搅拌机、摊铺机、压路机、自卸汽车等,这些设备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在泡沫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如何对施工机群进行合理的配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机群的配置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通过分析渝西地区的气候特点,以找出原沥青路面出现病害的原因,并为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渝西地区顺利施工提供前提条件。从沥青冷再生技术的机理和施工技术角度,分别分析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和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特点,根据二者的施工工艺和机群配置特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沥青冷再生技术作为渝西地区公路路面的施工技术。在确定沥青冷再生施工技术之后,分析每个施工环节的工作机理,从而研究设备的施工特点。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分析每个施工步骤混合料的粒料运动规律,以确定设备的作业参数对混合料质量的影响,为提高混合料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并且提出对单机作业参数配置的改进方案,为机群配置奠定基础。然后,通过建立动态规划模型,将沥青路面的施工过程分为多个子问题,对每个子问题分别求解,把最优的子系统组合起来得到最优的配套方法。在确定整个机群的配套方法之后,建立状态转移方程,将求得的每个子问题的解作为参数代入方程,求出单机之间的转移系数,利用转移系数分析整个机群配置的耦合度。为解决运距发生变化而导致设备作业参数发生的问题,提出机群的动态配套方法。最后,结合永川区S209容江路喻家口至朱沱段路面改造工程项目,用实际的工程数据验证机群配套方法的可行性。
赵乾坤[2](2020)在《铣刨机铣刨鼓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铣刨机作为一种路面机械已广泛应用于道路养护施工。铣刨机工作装置-铣刨鼓的性能优劣对铣刨机作业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开展了铣刨鼓快换刀座的设计、仿真分析、可靠性试验研究;计算了刀具安装相关参数并进行仿真分析;基于切削理论给出了铣刨鼓刀具排布的设计思路与分布图;按照设计方案试制样机并设计试验进行验证。首先,本文在分析铣刨鼓快换刀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快换刀座结构设计,并建立仿真模型,通过对实物加载真实载荷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根据受力分析结果得出影响性能与寿命的关键参数因子,分别对每个因子选取不同参数进行仿真,得到参数最优值;试制并设计试验方案,验证设计刀座的可靠性。然后,分析确定了单个刀具的安装参数,对单个刀具的运动学和受力进行分析,利用LS-DYNA仿真得到最优刀具安装角度;根据自制刀座及刀具的关键尺寸参数,通过理论计算结合经验范围得出侧向倾角,并利用LS-DYNA仿真计算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按照切削图理论和一般排布原则,在计算螺旋升角、螺旋头数等相关参数之后,研究不同的刀具排布方式,确定主刀具及边刀排布方案,设计绘制最佳刀具排布展开图并对设计结果进行设计校验。最后,完成自主设计铣刨鼓样机试制,对试制的铣刨鼓样机设计了场地试验方案并进行专项试验与工况试验。通过对噪声、振动、切边效果、抛料效果、路面平整度等多个维度试验结果研究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郭彧[3](2020)在《旧沥青路面材料(RAP)铣刨过程的变异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公路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公路已经进入大规模养护期,沥青路面回收旧料(RAP)的再生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绿色交通业的重要方式之一,RAP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存在较大变异性,其中RAP级配对于再生混合料性能影响显着,在铣刨过程中矿料受铣刨特性的影响导致RAP级配细化,进而影响再生混合料性能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对铣刨过程的RAP变异性进行研究,采用针对性方法降低其变异性,对提高RAP利用率、指导再生生产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主要围绕旧沥青路面材料(RAP)铣刨过程的变异性展开研究,具体如下:(1)采用离散元法模拟旧沥青路面铣刨过程,对沥青路面组成结构和力学强度进行分析,采用Unigraphics NX建立铣刨转子的三维模型,使用Bonding接触模型,利用Solidworks建立其骨料颗粒几何形状并采用EDEM进行快速填充,建立沥青路面铣刨模型后分析了铣刨前进速度、铣刨转速和铣刨深度影响下沥青路面材料的受力状态。(2)不同来源RAP由于受设计施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其变异性很难得到控制,为降低来自不同来源RAP变异性,通过对不同路段芯样进行抽提试验测定级配,基于最大密度曲线理论和分形理论对级配进行定量评价,采用三种不同分类方法—相邻聚类法、决策树分类法、Fisher判别法对特征值进行分类,并对分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以决策树分类法作为降低不同来源RAP变异性的方法,明确了最优分类区域。(3)基于沥青路面铣刨破坏原理,对不同混合料类型、不同铣刨速度下RAP级配进行评价,明确了集料离散特性及分布规律,提出了级配变化度与结团度指标对RAP变异性进行分析,并基于最大密度曲线理论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级配的影响。(4)为在路段铣刨前对RAP级配进行初步评估,合理划分铣刨速度范围,在不同铣刨速度下RAP级配细化过程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RAP铣刨级配预测模型,并通过室内试验进行了验证。得到实测级配与模型预测级配误差较小,且级配的变化度与结团度具有相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RAP铣刨级配预测模型具有一定可靠性,根据此细化预测模型和路段芯样级配即可估算不同铣刨速度下RAP燃烧后级配。
宁升华[4](2020)在《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设备及混溶状态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沥青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路面损害,面临着严峻的翻修、改建工作,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旧沥青混凝土,据调查每年我国有大量的旧沥青混凝土废弃物无法得到应用而被抛弃堆积或者掩埋在土壤之中。为了解决我国养护过程中所产生废弃沥青混凝土,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在课题组赵世景的分层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基础上再深入研究,主要从分层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混溶状态、回收工艺及回收设备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能更定性表现再生沥青混合料混溶状态的差异性,根据旧沥青参与再生方式来区分再生混合料的部分混溶与完全混溶,拟选用抽提沥青与新沥青混溶调和来表达完全混溶状态,人工分离的RAP料与新沥青加热拌和来表达部分混溶状态,通过对比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混溶程度,分析混溶状态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新旧沥青混溶程度是导致再生混合料性能差异主要原因,随着RAP掺量的增加,较于部分混溶混合料,上面层完全混溶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最大提升率可达到2.2%,下面层可达到4.5%。虽然性能稳定、变异性少的完全混溶再生料在原材料成本上具有优势,但是在整体生产成本、社会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上仍存在差异,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2)分析回收方式对旧沥青混凝土的破损程度影响,比较人工分离与机械破碎两种回收方式对旧集料级配通过率的差异,试验发现上下层位旧料级配通过率最大变化筛孔尺寸都集中在4.75~9.5mm之间,其差异值分别为8.1%、22.7%,说明旧料中大粒径集料出现“细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级配确定,基于此,结合当前旧沥青混凝土的回收工艺,提出旧料的铣刨和破碎的优化回收设备模型。(3)通过正交试验对新旧沥青混溶程度的拌和因素进行显着性分析,根据DOB试验分析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预热温度等拌和因素对新旧沥青混溶程度的影响规律,不同影响因素的主次排序为:拌和时间>预热温度>预热时间>拌和温度,并且得出拌和时间90s、预热温度110℃、预热时间4h、拌和温度180℃的最优拌和组合的拌和工艺对新旧沥青混溶程度的提高最佳。(4)选用Superpave设计法对部分混溶状态下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新旧沥青混溶程度量化表征试验,通过对不同RAP掺量(20%、30%、40%)、旧料源层位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在最优拌和条件下进行新旧沥青DOB量化表征,研究表明上面层再生料的混溶程度分别为91%、84%、79%,下面层分别为95%、88%、82%,均不能达到完全混溶程度,验证了工艺中实际再生沥青混合料混溶状态为部分混溶,因此,本文建议对RAP料进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时应考虑旧沥青混溶的有效系数。
顾艳静[5](2020)在《沥青路面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沥青路面铣刨机工作效率高、施工简单,铣削深度易于控制,可操作性也好,在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中应用广泛。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工作特性对找平系统的性能影响显着。为了找平系统的性能,本文对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沥青路面铣刨机的找平控制原理,对比分析了沥青路面铣刨机侧滑板找平、超声波传感器找平和激光传感器找平系统的特点,分析了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的液压缸转场时和作业时的速度不同,分析了采用不同调速形式的找平液压系统速度负载特性,研究了找平液压系统方案,完成了液压元件参数的计算与选型。推导了阀控液压缸的滑阀流量方程、液压缸流量连续方程以及液压缸和负载的力平衡方程。建立了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Simulink/Simscape中对液压系统动态特性进行建模仿真,并采用设计参数铣刨机自动找平系统运动特性进行了装机试验。结果表明:找平液压系统对斜坡信号、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具有较好的响应,但存在一定时间延时;对铣刨机作业过程中低频的路面不平整度变化具有较好的找平效果,能够提高侧滑板找平方法中无差别控制情况下找平的平整度;验证了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的液压缸在转场时和作业时需要的运动速度值差异性设置的合理性。验证了本文设计液压系统方案和液压系统参数设置的合理性。
李滕蛟[6](2019)在《沥青路面罩面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在顺德区德胜中路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速度愈发迅猛,道路工程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其在使用性能、环保效应等方面的显着优势,大量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当中。在道路快速建设的同时,现有的城市道路路面有很多由于使用时间超长或者接近使用寿命导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等问题,如接缝损坏、板块破损缺失或者是外表出现严重磨损等,造成车辆行驶不舒适、运营成本增加,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的使用性能。为了保障道路的正常行驶功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针对不同类型的路面损坏情况,逐渐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养护和维修措施。沥青混凝土罩面技术由于其简便快捷的维护方式和低成本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旧路面加铺沥青罩面工程设计、室内试验及施工技术在佛山市顺德区德胜中路改造工程的应用为例,首先,在了解国内外沥青罩面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现状旧路面的破损情况、路面平整度、路面弯沉等各项指标的调查及技术检测,开展了对沥青路面的检测评价研究。其次,对现行道路改造工程中比较常见的罩面层AC、SMA混合料的使用性能、使用年限、材料特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SMA混合料是更好的沥青罩面施工材料。再次,通过对SMA混合料的设计配合比检验和马歇尔试验结果确定了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对混合料试件进行冻融劈裂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渗水性试验、车辙试验来综合分析沥青混合料的路面使用性能。最后,通过一系列客观、有效的检测手段来评价沥青罩面施工的实际应用效果。本项目通过对沥青罩面施工设计、室内试验、施工工艺等各环节的具体研究,证明采用沥青罩面施工技术进行旧路面改造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为城区道路养护及维修提供实践性的指导参考。
吴春生[7](2019)在《基于旧沥青路面的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及铣刨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早期建设的高等级沥青路面逐渐进入养护维修时期,路面的大中修养护作业越来越多。路面铣刨作为沥青路面养护中的重要一环,其产生的大量铣刨料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利用资源,在石料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如何提高旧路面铣刨料的再生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路面养护成本,已成为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关于提高铣刨料再生利用率的研究中,主要以铣刨料特殊工艺处理研究为主,这种方法仅对铣刨料本身进行研究,却忽略了旧路面铣刨作业过程中刀头对铣刨料的重要影响。现阶段路面铣刨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铣刨机铣刨参数方面,对沥青路面破碎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和服务年限的沥青路面铣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鉴于实际路面铣刨试验设备昂贵,费时费力,过程繁杂,本文采用离散元法模拟旧沥青路面铣刨过程,以期找出路面铣刨效果最佳的刀头铣刨参数。首先,根据沥青模拟老化原理得出与实际沥青路面服务年限对应的室内沥青老化模拟时长,使用老化后的沥青制作对应不同服务年限的AC-16沥青混合料试件,并进行室内单轴压缩和劈裂试验。然后,初步构建沥青混合料P模型和C模型,进行虚拟单轴压缩和劈裂抗拉试验,利用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结果标定了两种沥青混合料接触模型参数,并与室内劈裂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后,确定P模型为最佳沥青混合料模型。最后,建立了铣刨刀头3D模型,模拟了旧沥青路面铣刨过程,分析了铣削速度与铣削深度对刀头受力的影响,得出:旧沥青路面铣刨时,针对与1112年实际路面服务年限对应的AC-16沥青混合料,42°切入角下,刀头铣削速度为0.5m/s,铣削深度为20mm时,刀头对粗集料破碎较少,且刀头磨损较小,有利于提高铣刨料的再生利用率。
任立圣[8](2019)在《基于机架倾角控制的路面铣刨机找平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路面铣刨机是沥青路面养护工程的关键设备之一,广泛用于大规模铣刨去除沥青路面材料。找平系统是铣刨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铣刨平整度,进而影响路面的通行质量,或是重新摊铺时修正平整度所需的沥青混合料用量。论文在对路面铣刨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路面铣刨找平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设计了路面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完成了主要元件的计算与选型。对比分析了路面铣刨机侧滑板法、超声波法、多传感器法和激光找平法找平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机架与水平面夹角控制的路面铣刨机找平控制方法。基于AMESim软件建立了路面铣刨机找平系统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路面铣刨机铣刨斜坡路面、高程正弦交变路面和有陡坡路面时,无找平和采用侧滑板找平、倾角找平控制方式时,原路面的高程变化在铣刨后路面上复现的规律,证明了路面铣刨机铣刨高程缓慢变化路面时,倾角找平控制方法与侧滑板找平控制方法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在铣刨高程正弦交变的路面时,倾角找平控制方法优于侧滑板找平控制方法。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9](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王蓝英[10](2017)在《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山区干线公路养护工程综合效益分析》文中认为从全国公路建设与养护发展趋势来看,养护将是主要趋势和重点方向。目前,沥青路面养护技术众多,养护效果也存在差异,养护方案的选择传统上仅从恢复路面结构或使用功能出发,注重初期效果,缺乏道路使用全寿命周期内的综合考量。本文首先调查了重庆市近五年135段普通干线公路沥青路面的路况和养护方案;其次从全寿命周期理论出发,将大修养护工程全寿命周期划分为路面大修期、运营养护期、寿命终止期三个时期;再者基于定额,量化分析不同养护方案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后为评价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大修养护工程全寿命周期内不同养护方案组合的综合效益,采用层次分析法,考虑了能耗、碳排放、经济成本、路面使用寿命等影响因素,确定了不同养护方案组合的综合效益率,主要结论如下:通过调查发现,重庆市普通干线最常见的大修养护方案是铣刨沥青面层和基层,自下而上重新铺筑20cm水泥稳定碎石+5cm普通AC-16+4cm SBS改性AC-13,使用率达10.4%;3.0%的普通国道采用沥青层为5cm普通AC-20+4cm SMA-13的结构。此外,为了推广应用低碳环保技术,部分路段采用了 10cm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加铺4cmSBS改性AC-13的结构。研究并界定了山区干线公路大修养护工程全寿命周期三个时期:路面大修期包括铣刨重铺基层,铣刨重铺下面层(或再生下面层),铣刨重铺上面层(或加铺基层)的过程。运营养护期主要对沥青路面进行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及小修养护。寿命终止期代表路面寿命终止,开始进行下一次沥青路面大修养护工程。从沥青路面养护方案实施全过程来看,大修养护上面层方案中,铣刨重铺1m3普通沥青混凝土的平均能耗为1840.26MJ,平均碳排放为154.31kg,平均成本为1364.92元,较铣刨1m3重铺SBS改性AC-13和SMA-13能耗分别节约28.3%、38.4%,碳排放分别节约12.4%、24.9%,分别节约成本12.9%、27.5%;大修养护下面层方案中,实施1m3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的能耗为724.92MJ、碳排放为66.16kg,成本为657.62元,较铣刨重铺1m3普通沥青混凝土,节能60.2%、减排56.7%,节约成本49.6%;预防性防护方案中,实施1m3MS-2型微表处的能耗为1421.00MJ、碳排放为132.92kg,成本为1310.67元,较1m3ES-2型稀浆封层节能8.8%,减排10.1%,节约成本11.3%;实施1m3就地热再生的能耗为1056.07MJ,碳排放为63.57kg,成本为1500元,较加铺1m3薄层罩面节能35.5%,减排59.2%,增加了12.2%的成本。大修养护工程全寿命周期最佳养护方案组合为大修养护(铣刨重铺20cm水稳基层+铣刨重铺5cmAC-20+铣刨重铺4cmSMA-13)+运营养护(4cm就地热再生),该方案的能耗为1412575MJ碳排放173181kg,经济成本868982元,较传统养护方案节能1.9%、减排2.9%、寿命延长20.0%~33.3%,虽然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就地热再生具有优良的环境效益,同时SMA-13和就地热再生的使用寿命都较长,弥补了其经济效益较差的缺陷,综合效益率达到6.3%~1 2.4%。
二、国内外沥青路面铣刨机的发展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沥青路面铣刨机的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渝西地区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中机群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路路面沥青冷再生技术的选择 |
2.1 气候对沥青路面及施工过程的影响 |
2.1.1 气候对沥青路面的影响 |
2.1.2 气候对路面施工的影响 |
2.2 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特点 |
2.2.1 沥青乳化机理分析 |
2.2.2 乳化沥青冷再生施工技术 |
2.3 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特点 |
2.3.1 沥青发泡机理分析 |
2.3.2 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技术 |
2.3.3 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特点 |
2.4 沥青冷再生施工工艺 |
2.4.1 乳化沥青冷再生施工工艺 |
2.4.2 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工艺 |
2.5 沥青冷再生施工机群的特点 |
2.5.1 乳化沥青冷再生施工机群的特点 |
2.5.2 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机群的特点 |
2.6 沥青冷再生技术的选择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泡沫沥青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与质量分析 |
3.1 铣刨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与质量分析 |
3.1.1 铣刨过程的机理分析 |
3.1.2 铣削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 |
3.1.3 铣削速度对旧料的质量影响 |
3.2 搅拌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与质量分析 |
3.2.1 搅拌过程的机理分析 |
3.2.2 搅拌过程混合料质量分析 |
3.2.3 搅拌机卸料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 |
3.3 自卸汽车运料和卸料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与质量分析 |
3.3.1 自卸汽车运料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及质量分析 |
3.3.2 自卸汽车卸料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及质量分析 |
3.4 摊铺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与质量分析 |
3.4.1 摊铺过程的机理分析 |
3.4.2 摊铺过程混合料质量分析 |
3.4.3 摊铺机螺旋布料器上的粒料运动分析 |
3.5 压实过程路面受力分析与质量分析 |
3.5.1 压实过程的机理分析 |
3.5.2 压实过程泡沫沥青路面质量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机群配置研究 |
4.1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机群配置原理 |
4.2 动态规划原理 |
4.2.1 动态规划理论 |
4.2.2 动态规划模型中的子问题 |
4.3 机群配置中的动态规划原理 |
4.3.1 动态规划模型中的重叠子问题 |
4.3.2 动态规划模型中的最优子结构 |
4.4 建立动态规划模型 |
4.5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机群的静态配套方法 |
4.5.1 铣刨机静态参数的确定 |
4.5.2 拌和站静态参数的确定 |
4.5.3 摊铺机静态参数的确定 |
4.5.4 压路机静态参数的确定 |
4.6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机群的动态配套方法 |
4.6.1 RAP预处理机群的动态配置分析 |
4.6.2 原沥青路面材料运输过程自卸汽车数量的确定 |
4.6.3 泡沫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机群的动态配置分析 |
4.6.4 泡沫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自卸汽车数量的确定 |
4.7 机群配置的状态转移方程 |
4.7.1 RAP预处理过程的状态转移方程 |
4.7.2 泡沫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过程的状态转移方程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5.1 依托工程整体概况 |
5.2 施工准备 |
5.2.1 技术准备 |
5.2.2 设备准备 |
5.2.3 材料准备 |
5.3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中机群配置计算 |
5.3.1 铣刨机静态参数的配置 |
5.3.2 原沥青路面材料运输过程自卸汽车数量的配置 |
5.3.3 搅拌站静态参数的配置 |
5.3.4 泡沫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自卸汽车数量的配置 |
5.3.5 摊铺机静态参数的配置 |
5.3.6 压路机静态参数的配置 |
5.3.7 机群配置的状态转移方程求解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2)铣刨机铣刨鼓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铣刨机与铣刨鼓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铣刨鼓快换刀座设计 |
2.1 快换刀座结构设计 |
2.2 快换刀座仿真模型搭建 |
2.3 快换刀座仿真模型验证 |
2.4 快换刀座关键设计参数优化 |
2.5 快换刀座可靠性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3 铣刨鼓刀具安装设计 |
3.1 刀具安装关键参数 |
3.2 刀具安装角设计 |
3.3 刀具侧向倾角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铣刨鼓刀具排布设计 |
4.1 相关参数计算 |
4.2 刀具排布模式设计 |
4.3 刀具排布展开图设计 |
4.4 设计结果校验 |
4.5 本章小结 |
5 铣刨鼓试验研究 |
5.1 试验方案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5.3 样机用户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旧沥青路面材料(RAP)铣刨过程的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再生RAP研究现状 |
1.2.2 沥青路面铣刨工艺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RAP铣刨过程仿真分析 |
2.1 离散元法基本理论 |
2.1.1 离散元法及EDEM简介 |
2.1.2 EDEM基本假设 |
2.1.3 EDEM基本原理 |
2.2 模型选用与参数确定 |
2.2.1 沥青路面组成结构与力学强度分析 |
2.2.2 接触类型分析 |
2.2.3 铣刨仿真过程参数设置 |
2.3 沥青路面离散元模型建立 |
2.4 铣刨过程仿真结果与分析 |
2.4.1 沥青路面材料法向力与切向力分析 |
2.4.2 铣刨过程中颗粒粘结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来源RAP变异研究 |
3.1 RAP获取路段变异性评价 |
3.1.1 级配设计理论 |
3.1.2 不同路段级配定量评价与分析 |
3.2 基于不同分类方法的获取路段变异性控制 |
3.2.1 不同分类方法的计算分析 |
3.2.2 方法比选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铣刨对RAP级配变异分析 |
4.1 沥青路面破坏原理分析 |
4.1.1 高速与低速铣刨沥青路面原理分析 |
4.1.2 高速与低速铣刨时铣刨刀具阻力分析 |
4.2 RAP颗粒级配与矿料级配差异分析 |
4.2.1 通过率描述分析 |
4.2.2 分计筛余描述分析 |
4.2.3 基于熵权法的分计筛余分析 |
4.3 RAP级配变异程度分析 |
4.3.1 铣刨速度对RAP级配变化程度评价 |
4.3.2 铣刨速度对RAP级配结团评价 |
4.4 基于最大密度曲线理论RAP级配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AP铣刨级配预测模型 |
5.1 模型假设 |
5.1.1 RAP破碎细化分析 |
5.1.2 旧集料参数测算 |
5.1.3 假设的提出 |
5.2 模型的建立 |
5.2.1 模型的提出 |
5.2.2 模型的修正 |
5.3 模型验证 |
5.3.1 RAP-1模型计算 |
5.3.2 RAP-2模型计算 |
5.3.3 变异程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回顾 |
6.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设备及混溶状态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状况 |
1.2.1 国外应用概况 |
1.2.2 国内应用概况 |
1.2.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旧沥青不同参与方式的最佳沥青用量及路用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2.2.1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2.2.2 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矿料级配的确定 |
2.2.3 旧沥青参与方式的选择 |
2.3 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
2.3.1 再生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的估算 |
2.3.2 马歇尔试验方法确定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2.3.3 目标级配的最佳配合比的试验结果 |
2.3.4 不同混溶状态再生混合料中的沥青用量分析 |
2.4 RAP料中旧沥青不同参与再生方式的路用性能比较 |
2.4.1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 |
2.4.2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
2.4.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 |
2.5 基于混溶状态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效益分析 |
2.5.1 再生混合料的直接经济效益 |
2.5.2 社会和环境效益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RAP料低损伤分离解体设备的研发 |
3.1 引言 |
3.2 设备研制思路 |
3.2.1 旧沥青参与再生方式的理论研究 |
3.2.2 RAP预处理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 |
3.2.3 旧沥青路面材料的破碎和筛分工艺分析 |
3.2.4 旧沥青路面回收集料的检验分析 |
3.3 回收设备的研究 |
3.3.1 回收设备的选择和改进 |
3.3.2 铣刨设备原理和模型 |
3.3.3 破碎设备原理和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解体RAP料裹覆沥青的混溶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
4.1 引言 |
4.2 新旧沥青混溶状态的测试方法 |
4.2.1 混溶状态的测试方法比选 |
4.2.2 新旧沥青混溶程度量化表征的试验方案 |
4.3 基于DOB的新旧沥青混溶状态的影响研究 |
4.3.1 拌和工艺的影响分析 |
4.3.2 再生剂的影响分析 |
4.3.3 RAP料掺量的影响分析 |
4.4 高混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工艺优化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5)沥青路面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自动找平控制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液压技术在自动找平系统中的应用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沥青路面铣刨机找平控制原理与找平方法 |
2.1 沥青路面铣刨机找平控制原理 |
2.2 沥青路面铣刨机典型找平方法 |
2.2.1 沥青路面铣刨机侧滑板找平方法 |
2.2.2 沥青路面铣刨机多探头超声波自动找平方法 |
2.2.3 沥青路面铣刨机激光自动找平方法 |
2.3 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的速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铣刨机自动找平液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沥青路面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分析 |
3.2 沥青路面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的确定 |
3.2.1 液压缸的主要尺寸确定 |
3.2.2 液压泵的性能参数计算 |
3.2.3 滑阀的选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铣刨机自动找平液压系统的数学模型 |
4.1 数学模型的分析 |
4.2 滑阀的流量方程 |
4.3 液压缸的流量连续性方程 |
4.4 液压缸和负载的力平衡方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路面铣刨机自动找平系统仿真分析 |
5.1 沥青路面铣刨机自动找平系统建模 |
5.1.1 液压系统仿真的意义 |
5.1.2 液压系统仿真的建立 |
5.2 沥青路面铣刨机自动找平系统仿真分析 |
5.3 沥青路面铣刨机自动找平系统试验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沥青路面罩面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在顺德区德胜中路改造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沥青路面罩面施工研究现状 |
1.2.1 旧沥青路面病害处治研究现状 |
1.2.2 旧沥青路面加铺罩面设计理论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路面现状检测分析 |
1.4.2 路面病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
1.4.3 沥青路面罩面工程设计、室内试验及施工技术研究 |
第二章 顺德区德胜中路改造工程旧路面现状调查 |
2.1 旧路面现状概述 |
2.2 路面检测项目方法和评定标准 |
2.2.1 沥青路面破损状况调查 |
2.2.2 路面平整度检测 |
2.2.3 路面弯沉检测 |
2.2.4 道路沥青层厚度检测 |
2.2.5 沥青路面沥青含量及沥青混合料级配试验 |
2.3 顺德区德胜中路现状路面评价 |
2.3.1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 |
2.3.2 路面平整度检测 |
2.3.3 路面弯沉检测 |
2.3.4 沥青路面厚度检测 |
2.3.5 沥青混合料级配及沥青含量检测 |
2.4 路面检测总体结论分析 |
2.4.1 路面检测结果 |
2.4.2 路面维修方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罩面工程设计及室内试验 |
3.1 旧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技术 |
3.1.1 旧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技术 |
3.1.2 路面坑槽、松散、沉陷的治理 |
3.2 德胜中路改造工程加铺层设计 |
3.2.1 加铺层结构设计 |
3.2.2 加铺层的排水设计 |
3.2.3 加铺层沥青混合料选择 |
3.3 沥青罩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3.1 试验级配 |
3.3.2 室内马歇尔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加铺罩面的工程应用 |
4.1 工程应用概况 |
4.2 原材料基本情况 |
4.3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 |
4.3.1 矿料级配组成 |
4.3.2 沥青最佳用量 |
4.3.3 路用性能测试 |
4.4 沥青路面加铺罩面施工工艺 |
4.4.1 铣刨翻修施工工艺 |
4.4.2 SMA施工过程控制 |
4.4.3 顺德区德胜中路改造工程施工效果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旧沥青路面的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及铣刨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离散元法的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
1.2.2 沥青路面铣刨作业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老化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测定 |
2.1 沥青室内模拟老化及性能测试 |
2.1.1 室内沥青模拟老化原理 |
2.1.2 SBS改性沥青的制备及老化后性能测试 |
2.2 沥青混合料组成及试件成型 |
2.2.1 矿料材料性质 |
2.2.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2.2.3 沥青混合料试件制备 |
2.3 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测试 |
2.3.1 单轴压缩试验 |
2.3.2 劈裂抗拉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及虚拟试验的构建 |
3.1 离散元法及PFC3D简介 |
3.1.1 力-位移关系及运动方程 |
3.1.2 时步算法及计算流程 |
3.2 PFC3D基本接触本构模型 |
3.2.1 接触刚度模型 |
3.2.2 滑动模型 |
3.2.3 粘结模型 |
3.2.4 其他模型 |
3.3 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的构建 |
3.3.1 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构建思路 |
3.3.2 沥青混合料虚拟颗粒模型的构建 |
3.3.3 沥青混合料的接触行为及接触模型选用 |
3.4 沥青混合料虚拟试验的构建 |
3.4.1 虚拟试验构建原理 |
3.4.2 单轴压缩虚拟试验的建立 |
3.4.3 劈裂抗拉虚拟试验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模型细观参数标定研究 |
4.1 加载速率的影响分析及选定 |
4.2 集料间线性接触刚度模型参数的标定 |
4.3 有效模量和刚度比对虚拟试验的影响及标定 |
4.3.1 平行粘结有效模量的影响及标定 |
4.3.2 平行粘结刚度比的影响及标定 |
4.3.3 接触粘结有效模量的影响及标定 |
4.3.4 接触粘结刚度比的影响及标定 |
4.4 粘结强度参数对虚拟试验的影响及标定 |
4.4.1 平行粘结强度比及基准强度放大系数的影响及标定 |
4.4.2 接触粘结强度比及基准强度放大系数的影响及标定 |
4.5 摩擦系数对虚拟试验的影响及标定 |
4.5.1 平行粘结摩擦系数的影响及标定 |
4.5.2 接触粘结摩擦系数的影响及标定 |
4.6 两种沥青混合料模型细观参数的确定及最终选用 |
4.6.1 虚拟沥青混合料P模型细观参数的校准 |
4.6.2 虚拟沥青混合料C模型细观参数的校准 |
4.6.3 校准后两种模型的虚拟劈裂试验及模型最终选用 |
4.7 粗集料内部接触模型参数的标定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FC3D的旧沥青路面铣刨过程模拟与分析 |
5.1 沥青路面铣刨机简述及破碎机理 |
5.1.1 铣刨机简述 |
5.1.2 路面铣刨破碎机理 |
5.2 铣刨刀头的运动学分析 |
5.2.1 刀尖运动轨迹 |
5.2.2 刀尖的铣削速度 |
5.3 沥青路面铣刨模型的建立 |
5.3.1 铣刨刀头3D模型建立 |
5.3.2 路面铣刨过程仿真模拟 |
5.4 各参数对刀头受力的影响分析 |
5.4.1 铣削速度对刀头受力的影响 |
5.4.2 铣削深度对刀头受力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机架倾角控制的路面铣刨机找平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路面铣刨机找平系统参数研究与液压系统分析 |
2.1 路面铣刨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 路面铣刨机找平系统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
2.2.1 路面铣刨机找平系统运动学分析 |
2.2.2 路面铣刨机找平系统动力学分析 |
2.3 路面铣刨机找平工作过程分析与元件选型 |
2.3.1 路面铣刨机找平结构及工作过程分析 |
2.3.2 路面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元件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面铣刨机找平控制方法研究 |
3.1 沥青路面铣刨平整度指标 |
3.2 典型找平控制方法原理研究 |
3.2.1 侧滑板法找平控制原理 |
3.2.2 超声波传感器法找平控制机理 |
3.2.3 多传感器法找平控制原理 |
3.2.4 激光传感器法找平控制机理 |
3.3 基于机身倾角的找平控制方法研究 |
3.3.1 基于机身倾角的找平控制机理 |
3.3.2 倾角传感器选型 |
3.3.3 找平控制算法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面铣刨机找平系统仿真与试验研究 |
4.1 路面铣刨机找平控制系统建模 |
4.2 路面铣刨机找平系统仿真研究 |
4.2.1 无找平控制时铣刨平整度仿真分析 |
4.2.2 侧滑板找平控制铣刨平整仿真分析 |
4.2.3 倾角找平控制铣刨平整度仿真分析 |
4.2.4 找平控制方法对铣刨平整度影响分析 |
4.3 铣刨机找平性能试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0)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山区干线公路养护工程综合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应用现状 |
1.2.2 全寿命周期理论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路况与养护方案调查 |
2.1 山区干线公路概况 |
2.2 沥青路面路况 |
2.2.1 全国干线公路 |
2.2.2 山区干线公路 |
2.3 养护方案调查 |
2.3.1 养护工作内容 |
2.3.2 大中修方案调查 |
2.3.3 养护费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沥青路面大修养护工程框架研究 |
3.1 环境和成本分析方法概述 |
3.1.1 LCA概述 |
3.1.2 LCCA概述 |
3.2 大修养护工程全寿命周期研究框架 |
3.2.1 养护工程特点 |
3.2.2 研究框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方案环境效益量化分析 |
4.1 能耗与碳排放计算模型 |
4.2 铣刨阶段 |
4.2.1 铣刨沥青面层 |
4.2.2 铣刨水稳基层 |
4.3 材料物化阶段 |
4.3.1 原材料清单分析 |
4.3.2 筑路混合料的能耗与碳排放清单 |
4.4 生产施工阶段 |
4.4.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 |
4.4.2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面层 |
4.4.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
4.4.4 沥青路面病害养护 |
4.4.5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 |
4.5 环境效益对比 |
4.5.1 大修养护方案 |
4.5.2 病害养护方案 |
4.5.3 预防性养护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方案经济效益量化分析 |
5.1 经济成本计算模型 |
5.2 经济成本计算案例 |
5.2.1 原路面铣刨 |
5.2.2 新路面施工 |
5.3 经济效益对比 |
5.3.1 大修养护方案 |
5.3.2 病害养护方案 |
5.3.3 预防性养护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山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大修养护工程综合效益分析 |
6.1 综合指标计算方法 |
6.1.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6.1.2 综合指标的确定 |
6.2 环境与经济效益计算 |
6.2.1 路面大修期 |
6.2.2 运营养护期 |
6.3 全寿命周期综合效益 |
6.3.1 各指标的确定 |
6.3.2 综合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国内外沥青路面铣刨机的发展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渝西地区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中机群配置研究[D]. 张绪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铣刨机铣刨鼓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D]. 赵乾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旧沥青路面材料(RAP)铣刨过程的变异性研究[D]. 郭彧.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4]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设备及混溶状态影响因素研究[D]. 宁升华. 湘潭大学, 2020(02)
- [5]沥青路面铣刨机找平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研究[D]. 顾艳静. 长安大学, 2020(06)
- [6]沥青路面罩面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在顺德区德胜中路改造工程中的应用[D]. 李滕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基于旧沥青路面的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及铣刨仿真研究[D]. 吴春生. 长安大学, 2019(01)
- [8]基于机架倾角控制的路面铣刨机找平方法研究[D]. 任立圣. 长安大学, 2019(01)
- [9]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10]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山区干线公路养护工程综合效益分析[D]. 王蓝英.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