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避孕妇女应该补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池莉[1](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认为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罗菲[2](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姜芸[3](2018)在《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澳大利亚自二战以来,十分重视周边外交,多年来已经成为太平洋岛屿地区规模最大的援助国。澳大利亚之所以对太平洋岛国采取援助外交政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地缘战略考量是根本原因;第二,太平洋岛国在民族独立之后的发展困局不利于大洋洲的整体稳定;第三,塑造国家形象、带动本国经贸和稳定周边环境等利益需求是澳大利亚重视周边外交的动因;第四,太平洋岛国对援助的严重依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域外大国对太平洋岛国持续的援助投入,客观上促使澳大利亚进一步使用援助外交来维持本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领导力。在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过程中,澳大利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援助体系。第一,基于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帮助贫困国家的宗旨,澳大利亚分别树立了政治、安全和人道主义等战略目标,以及稳定、减贫和经济增长等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第二,建设了一整套机制来有效贯彻上述目标,主要有:通过发布《莫尔兹比港宣言》和《凯恩斯协定》来确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则;利用官方规定、标准和法律法规等,来约束援助决策过程和参与各方;通过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外交贸易部、发展效率办公室、澳大利亚—太平洋技术学院和发展创新中心等援助执行和协调机构来保障援助能够顺利、有效、更好地实施。第三,整合援助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援助政策,并使用合适的援助方式。其中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等成为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重要内容,项目援助、技术援助和促贸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第四,定期出具太平洋地区评估报告,及时评估援助成效。通过从援助国、受援国和第三方角度来分别评估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可以发现,澳大利亚虽然实现了大部分战略目标,但在援助理念、援助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首先,从援助国角度看,虽然澳大利亚通过对“有效治理”和“基础设施、贸易和私营部门发展”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在太平洋岛屿地区实现了主导性援助优势,取得重要政治和外交收益。不过,澳大利亚在国家形象收益方面未能取得有效进展。其次,从受援国角度看,通过多项教育和健康项目的推行,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国减贫方面的援助工作获得了各岛国领导人的认同。然而,虽然所罗门群岛“区域援所团任务”成功完成,使该岛国恢复了稳定,但该行动却引发了有关干涉岛国内政的争议。另外,“太平洋更紧密关系协定”谈判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不过能否真正促进岛国经济增长还不得而知。最后,从以经合组织和援助现实网络为代表的第三方来看,经合组织援助发展委员会总体上肯定了澳大利亚的援助工作,认为完善的援助管理体系是澳大利亚的优点,同时建议其加大使用合作伙伴行政系统的份额。援助现实网络通过持续关注澳大利亚援助政策的演变,以及执政党对其援助理念的影响,指出自由党领导下的澳大利亚在对外援助中正在更多地考虑本国利益,并呼吁澳大利亚应该更加重视太平洋岛国的减贫。总结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可以发现,从援助特点来看,近年来,在十四个太平洋岛国中,位于美拉尼西亚岛群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和斐济是澳大利亚的重点援助对象。有效治理、教育和健康/卫生等是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重点领域。从经验教训来看,自成体系的援助管理系统是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有效经验,但澳大利亚在该地区“回旋镖式”的援助却遭到太平洋岛国的普遍诟病。反思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澳大利亚需要在真正帮助太平洋岛国减贫和谋取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还需尽量避免政府更迭对援助政策连续性的影响。
潘佩兰[4](2018)在《台湾妇科名医赖荣年治疗不孕不育症学术思想和经验整理》文中研究指明台湾着名妇科医师赖荣年具备中西医医师资格,为台湾第一位可同时运用西医妇产科及中医科行医的医师。赖医师对中西妇科医学有其精辟独到的见解。现今的时代由于信息流通渠道增加,教育程度的提升,患者皆具有一定程度的医疗常识,因此身为现代的中医师不能不了解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及现实需求,故赖医师主张中西医结合,并强调中医实证医学,运用科学的证据,重新思考疾病的发生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结合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方式,和中医辨证,以及西医辨病的特色,制订出一个适合的治疗策略,明确治疗流程,中药介入点,治疗时间以提高整体的疗效。本文以赖荣年医师治疗不孕不育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学术思想并总结整理其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赖荣年医师的简介及其学术思想特点;第二部份是赖荣年医师对于不孕不育症治疗的学术思想;第三部分是赖荣年医师应用“治肾水之上源”治则不孕不育症对治疗案例整理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思路;第四部分是结论。赖荣年医师临床对于妇科不孕不育症治疗效果卓着,归纳其学术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熟习中西医典籍,在中医方面尤其注重内、难经、中医基础学、中医妇科学、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书;(2)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研究:由于赖医师具有妇产科医师背景对于西医妇产科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十分熟悉,台湾医疗行政法规规定中西医只能择一执业,而赖荣年医师是台湾第一位可同时运用西医妇产科及中医治疗病人的医师。他将中西医现代化研究巧妙结合和并赋予新的诠释,形成融通进步的医学观点,以新的角度看待传统中医学,本文中赖荣年医师依中医五藏五行理论判断西药的属性,重新思考西医药物在中医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不孕症西医治疗过程中,常使用促进排卵药物,其特性在中医观点相当于促进肝阳药、激发肾阳药,因此造成卵巢过度刺激,在中医临床处方应以清热为主,抑制体内的“阳旺”,才能达到中和的体质。(3)注重外感的治疗强调“风为百病之长”的重要性,赖荣年医师主张一个好的妇科医师,要善治“气”,更要善于治“外感”,而这两者其实都与中医的“肺”系相关,因为在中医五行生克中,肺为肾母,母病及子又易变生与肾精、肾水相关的妇科诸疾,因此善治妇科诸疾者,治其气,勿使气有所壅闭滞底,则体养精生,肺与肾息息相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持水液代谢;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水能润金,肺肾阴液互滋。由于肺肾阴液,金水相生,故肺气内郁,久必下及肾阴,导致肾阴亏虚。(4)赖荣年医师提出“调治肾水之上源”之辨证用药思维,由于身处台湾为海岛型气候,湿度高,忽冷忽热,易感风寒,加上暴饮暴食,食滞久积而变火,火郁血虚而成气滞,久而气运行不畅,血循环不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丛生。更发现现代妇女火郁血虚而致气滞,肇因于外感风寒又久坐冷气房工作、嗜食冰品,且缺乏流汗性运动而郁闭于内,且“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与人体表接触,易侵犯人体,且终年皆有,四季皆可伤人,因此在不孕不育症的治疗上需有“治疗外感残存,风冷客于胞中”的思考,并进一步提出“调治肾水之上源”之辨证用药思维(5)过去医家用药避免经期用药以避免过度药物中活血作用而造成经量过多,或因清热药物过多而造成月经量减少,但赖荣年医师强调经期仍须持续用药调整妇女体质以选取优势卵泡,提高不孕妇女的受孕机率。
英培琪[5](2017)在《新时期蒙古族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研究 ——以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是妇女发展的基本内容,其参与社会的程度更是衡量政治进步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更加是我们所要高度关注的。作为本文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至今的时代背景,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妇女的深入调查,并进行个案分析,试图以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研.究其在政治、经济、文体等一系列方面的参与社会活动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找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优化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蒙古族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选题同时希望研究能够有助于深入掌握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基本情况,了解蒙古族妇女在该地区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促进该地区妇女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希望能够丰富本地区少数民族田野调查资料;为今后的研究抛砖引玉,提供新的思路与可能性。
杭州市人民政府[6](2017)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妇女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杭州市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杭政函[2016]197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杭州市妇女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杭州市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全津[7](2014)在《当代江西计划生育历史研究》文中指出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国家的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江西计划生育是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开展,在国家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的,由于全国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江西计划生育呈现出阶段性、行政主导性强、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因此,研究当代江西计划生育历史,对于把握计划生育自身发展规律、研判江西未来人口发展形势、适时调整计划生育对策以及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无疑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除导言外,本文共分为五章。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了改革开放前江西计划生育的状况及特点。全国解放初期,人口快速增长,由此产生的问题开始引起中央的重视。1953年,江西卫生厅转发卫生部《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草案)》,由此拉开了江西计划生育的序幕。1953‐1965年,江西在一些重点城市开展了避孕知识宣传和节育技术指导,满足了部分群众的节育需求。但随后“文化大革命”爆发,江西计划生育陷入停滞。1971‐1978年,中央重启计划生育,江西计划生育开始起步,计划生育机构得以恢复,围绕国家“晚、稀、少”的生育政策,计划生育宣传和节育措施开始普遍进入农村,节育率有所上升,但与全国的差距很大,体现出相对滞后的特点,计划生育任务非常艰巨。第二章分析了江西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及阶段性成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给计划生育事业带来巨大的活力,江西计划生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同时,还要适当强调晚婚晚育”,直接促进了江西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1979‐1989年,江西各级地方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根据国家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节育措施逐步深入到城乡,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增多,与全国的差距逐渐缩小,计划生育成效得到进一步体现。但是,由于这段时期江西人口的变化趋势几经反复,波动较大,省内各地区间的计划生育发展也不平衡,控制人口数量不容乐观。第三章论述了地方性法规的制订与江西计划生育的转折。20世纪90年代,计划生育积累的丰富经验,促使国家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建设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这直接加快了江西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的制订和修改。1990年《江西计划生育条例》首次出台,随后于1995年和1997年进行了两次修订。这一时期,江西计划生育基础得到夯实,计划生育宣传继续拓展,特别是在国家计划生育“三结合”方针的号召下,江西开始注重计划生育的优质服务导向,将计划生育与生殖保健、扶贫致富结合起来,减少了计划生育的阻力,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计划生育面貌发生重大转变。1990‐1999年,江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重大转折。第四章阐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与江西计划生育的综合改革。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这为21世纪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总体目标,根据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思路,江西开始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探索,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适时的调整,《江西计划生育条例》进行了第三、四次修订,实行“双方或一方为独生子女可生二胎”新的生育政策。同时围绕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和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一盘棋”,展开了扎实有效的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某些方面甚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总体上看,江西计划生育整体水平依然偏低,各地方计划生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长期存在,这也说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探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五章展开了关于江西计划生育的几点思考。在总结江西计划生育政策的基础上,重点提出未来的政策调整建议。江西计划生育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既有反映了与全国类似的普遍性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总体上看,江西计划生育卓有成效,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但是,江西计划生育目前也存在着领导层认识有所松懈、整体水平偏低、利益导向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问题,而且未来还面临着低生育水平反弹、人口仍然较快增长等严峻的人口形势。因此,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积极稳妥实施“单独两孩”的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构建计划生育工作长效机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陈明君[8](2013)在《婚育文化视角下的壮族社会性别建构 ——以桂西北一个村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婚育习俗是壮族社会性别建构的一个重要部分,论文以桂西北壮族聚居的红水河流域一个壮族村落为例,探讨壮族的社会性别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文章主要以婚育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常态婚育生活下的恋爱、婚礼、婚后生活和孕育、生育、养育等问题探讨来说明婚育文化中对男女两性性别的建构过程与方式,再通过对影响婚姻生活的外遇、离婚、再婚、不孕不育问题及社会规范等考察和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讨壮族社会中的性别文化反过来又形塑了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婚育文化,并将其置于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中来考察。笔者认为,壮族的婚育习俗表面上维护了一夫一妻制下男权传统的地位;背后却留给女性发挥其能动性的巨大社会空间。壮族的社会性别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它要求性别和谐社会的建设模式必须根据这些多样性特点进行。
刘中一[9](2012)在《身体迁移与性别遭遇——基于外来媳妇城市融合经历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对北京市东城区某街道辖区内外来媳妇的三年跟踪调查,发现外来媳妇作为北京市流动人口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经历着复杂的身体与性别遭遇。她们大多日常交往圈子狭窄、社会支持体系比较残缺,承受较大的生育压力和生殖健康风险,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和比较明显的"相对剥夺感"。要做好外来媳妇城市融合工作,需要民政、公安、卫生、社会保障、财政等多部门联合行动,营造公平环境,强化资源支持,拓宽服务范围。
姜颖颖[10](2012)在《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研究方法很多,研究比较成熟,但是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现有信息进行成本测算有一定的难度,成本很难划分到科室、项目级别;以现有方法对于新增项目无法采用历史数据测算获得成本。本研究探索一种更加简单、科学、可行的适合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项目成本测算模型,为政府科学合理地制定投入计划和补偿机制,不断完善、调整和制定社区卫生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模型的建立也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预算、管理和控制机构的成本、实施绩效工资考核等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有助于机构管理人员分析资金使用情况,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现场调查和典型抽样的方法。文献研究:通过相关文献和政策文件的研究,借鉴目前国内外成熟的医院成本测算和核算方法、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测算和核算方法以及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方法等分析总结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模型奠定基础。专家咨询:通过对有关研究领域专家进行咨询,结合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点,讨论并探寻适合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的方法,并对方法的具体细节如标准当量、服务项目、服务项目当量值等进行咨询和论证,为现场调查提供参考。现场调查:现场调查又分为现场观察和关键知情人咨询,记录单位服务项目所使用的时间;针对无法现场观察的项目如家庭访视、传染病报告等,采用知情人访谈的方式,由其估算单位服务项目所使用的时间。典型抽样:通过典型抽样的方法共抽取17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样本涵盖了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基本能够反映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内容:(1)研究梳理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本研究将从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护理服务、药剂服务、辅助检查服务五大分类梳理社区卫生服务项目。(2)研究北京市政府部门提供补偿成本内容:根据政策规定分析,政府补偿项目成本的类别和具体内涵。(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本测算模型:总结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模型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完成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步骤。(4)测算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成本:利用所测得的单位服务当量的成本计算北京市、城区和郊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个项目的成本。结果:(1)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点包括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引导群众选择社区就医,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大医院与社区实行对口支援,人员实行定岗定编政策,有稳定的财政投入补偿机制。《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以及《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绩效考核指导方案》(2010年指导版)等文件明确了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也明确了项目成本测算对象。(2)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成本核算方法研究主要思路是:总成本-科室成本-项目成本,采用四级分摊方法得到科室成本,采用时间分配系数法得到项目成本。(3)提出更为简便、可行、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方法,步骤:①确定成本测算对象,②确定项目标准当量,③确定各服务项目当量,④收集服务项目工作量并计算服务总当量,⑤成本归集和计算,⑥测算单位当量成本和服务项目成本,计算模型系数。结论:目前对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用医院成本核算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的思路:总成本-科室成本-项目成本。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比较晚,财务基础等比较薄弱,财务人员有限等因素制约,这种分摊方法实行比较困难。本研究从测算的角度,避免科室分摊,建立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模型。此模型最大的意义在于区别于以前成本测算目的是历史数据的测算、对历史成本描述,而此模型可以为政府增加服务项目时,“补多少”提供依据。
二、避孕妇女应该补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避孕妇女应该补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
1.俞思语 |
2.钟鑫涛 |
3.钟欣婷 |
4.格瑞丝 |
5.钟永胜 |
6.高红 |
7.俞亚洲任菲菲 |
8.俞爷爷俞奶奶 |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
1.2015年1月没怀上 |
2.2015年2月没怀上 |
3.2015年3月没怀上 |
4.2015年4月没怀上 |
5.2015年5月没怀上 |
6.2015年6月没怀上 |
7.2015年7月没怀上 |
8.2015年8月没怀上 |
9.2015年9月没怀上 |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
(2)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缘起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
2. 前人研究述评 |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
3.3 研究目的 |
3.4 研究意义 |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
4.3 创新之处 |
5. 文献资料 |
5.1 文献来源 |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
4. 小结 |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6. 小结 |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
2. 学校教育 |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
5. 小结 |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
4. 小结 |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
3. 小结 |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
3. 小结 |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3)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梳理 |
第一节 太平洋岛屿国家的界定 |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概念、分类和理论 |
一、对外援助的概念和分类 |
二、多维视角下的对外援助理论 |
第二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背景及原因 |
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地缘战略背景 |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澳大利亚周边外交的影响 |
二、《澳新协定》的签订和对太平洋岛屿的重视 |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因 |
一、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利益考量 |
二、太平洋岛国的发展困局 |
三、岛国援助依赖与地区援助外交盛行 |
第三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与机制 |
第一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 |
一、服务于澳大利亚国家利益 |
二、致力于帮助太平洋岛国 |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机制 |
一、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则 |
二、对外援助制度性建设 |
三、对外援助执行与协调机构 |
第四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政策与方式 |
第一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政策 |
一、政治稳定方面:以所罗门群岛援助计划为例 |
二、社会发展方面:以太平洋奖学金政策为例 |
三、经济繁荣方面:以性别平等和妇女经济赋权政策为例 |
四、环境保护方面:以气候变化政策为例 |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方式 |
一、项目援助 |
二、技术援助 |
三、促贸援助 |
第五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成果评估 |
第一节 基于援助国角度的评估 |
一、政治收益:太平洋岛国民主治理和经济自由化 |
二、外交收益: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影响力 |
三、国家形象收益:千年发展目标进展和人道主义救灾 |
第二节 基于受援国角度的评估 |
一、维护太平洋岛国稳定方面 |
二、支持太平洋岛国减贫方面 |
三、促进太平洋岛国经济增长方面 |
第三节 基于第三方角度的评估 |
一、经合组织对澳大利亚援助的同行评议 |
二、援助现实网络对澳大利亚援助的跟踪评估 |
结论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台湾妇科名医赖荣年治疗不孕不育症学术思想和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赖荣年医师简介及其学术思想的特点 |
第一节 赖荣年医师简介 |
第二节 赖荣年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
一、主张中西医结合强调中医实证医学 |
二、不孕不育着重在“治气”强调“治肾水之上源”主张“经期用药 |
第二部分 赖荣年医师治疗不育不孕症学术思想 |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依中医五藏五行理论及临床生理学表现判断西药的属性并重新思考西医药物在中医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 |
第二节 免疫性不孕重视“外感”治疗 |
第三节 不孕症调经辩证的关键问题 |
第四节 风冷客于胞中合并外感残存的妇科诸疾之辨证思维 |
第三部分 赖荣年医师不孕不育症治疗案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
第一节 原发性不孕 |
第二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 |
一、子宫内膜膜异位症病理 |
二、子宫内膜膜异位症发生原因 |
三、子宫内膜膜异位症诊断 |
四、子宫内膜膜异位症治疗 |
第三节 早期卵巢衰竭不孕 |
一、早期卵巢衰竭不孕病理 |
二、卵巢早期衰竭发生原因 |
三、早期卵巢衰竭不孕治疗 |
第四节 多囊性卵巢不孕 |
一、多囊性卵巢病理 |
二、多囊性卵巢原因 |
三、多囊性卵巢治疗-中西医整合疗法 |
第五节 慢性反复性白带不孕症 |
第六节 卵巢过度刺激症候群(OHSS) |
一、卵巢过度刺激症的定义 |
二、卵巢过度刺激症的临床表现 |
三、卵巢过度刺激症的西医病理机转 |
第七节 免疫异常导致习惯性流产不孕症 |
一、免疫性不孕的形成 |
二、运用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诊断免疫性不孕 |
三、免疫性不孕采用中、西医整合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新时期蒙古族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研究 ——以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田野调查地点的介绍 |
一、蒙古族妇女 |
二、科尔沁右翼前旗 |
三、妇女人口基本构成 |
第二章 历史回顾与新时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性 |
一、蒙古族妇女社会活动参与情况回顾 |
(一) 科尔沁女人的"天下" |
(二) "初级"的社会参与 |
二、新时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性 |
第三章 参与社会活动的现状 |
一、经济参与 |
二、政治参与 |
三、文体参与 |
四、教卫参与 |
第四章 办法与成效 |
一、参政议政比例提升 |
二、改善贫困及就业问题 |
三、教育水平提高 |
四、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
五、完善法制与社会保障 |
六、改善生活环境 |
第五章 面临困难与制约因素 |
一、面临的困难 |
(一) 较低的参与自觉性 |
(二) 突出经济生活困难 |
(三)匮乏的师资力量 |
(四) 患病比率的增加 |
二、制约的因素 |
(一) 社会歧视的存在 |
(二) 法规宣传的不力 |
(三) 自我认同的偏低 |
第六章 思考与对策建议 |
一、宣传引导,提高参与意识 |
(一) 大众传媒 |
(二) 社会活动 |
二、强化教育,提升参与能力 |
(一) 文化教育 |
(二) 技术教育 |
(三) 素质教育 |
三、保护发展,改善参与环境 |
(一) 经济环境 |
(二) 家庭环境 |
(三) 生活环境 |
四、惠利政策,拓宽参与渠道 |
(一) 扶贫与帮扶 |
(二) 政策与制度 |
(三) 鼓励与保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当代江西计划生育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江西计划生育的状况及其特点(1953—1978) |
第一节 以城市为突破口江西计划生育的尝试(1953—1970) |
一、《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拉开江西计划生育的序幕 |
二、以城市为重点的计划生育实践 |
第二节 “晚、稀、少”政策与江西计划生育的起步(1971—1978) |
一、计划生育宣传进入城乡 |
二、避孕节育措施普遍开展 |
第三节 江西计划生育的相对滞后性 |
一、计划生育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 |
二、计划生育相对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二章 江西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及阶段性成效(1979—1989) |
第一节 江西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
一、奖励一胎、可生二胎、限制三胎及以上生育 |
二、奖励一胎、限制二胎、杜绝三胎生育 |
三、城镇只能一胎、农村可二胎、无论城乡都坚决杜绝三胎生育 |
四、城乡二胎开“小口子”、坚决堵住“大口子” |
第二节 “三为主”方针推动江西计划生育的逐步渐进 |
一、计划生育宣传的系列活动 |
二、避孕节育措施的广泛深入 |
第三节 江西计划生育的阶段性成效 |
一、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控制 |
二、群众新的婚姻、生育观念正在形成 |
第三章 地方性法规的制订与江西计划生育的转折(1990—1999) |
第一节 江西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与修订 |
一、可二胎生育的间隔年限改为五年 |
二、违反计划生育处罚标准的制定 |
第二节 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下江西计划生育的推进 |
一、计划生育基础得到夯实 |
二、计划生育宣传继续拓展 |
三、“三结合”促进计划生育的优质服务导向 |
第三节 江西计划生育面貌的重大转变 |
一、生育水平下降,人口再生产实现转型 |
二、人口结构优化,人口素质提高 |
三、群众生育观念转变,新型生育文化初步形成 |
第四章 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与江西计划生育的综合改革(2000 年至今) |
第一节 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江西计划生育政策的调适 |
一、可二胎生育的间隔年限改为四年 |
二、取消生育间隔期 |
三、双方或一方为独生子女可生二胎 |
第二节 江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改革探索 |
一、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
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
三、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一盘棋” |
第三节 江西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成绩 |
一、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
二、人口素质显着提升 |
第五章 关于江西计划生育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江西计划生育的特点及其保障作用 |
一、江西计划生育的特点 |
二、江西计划生育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江西计划生育的基本经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一、江西计划生育的基本经验 |
二、江西计划生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
三、关于江西计划生育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婚育文化视角下的壮族社会性别建构 ——以桂西北一个村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女性人类学研究 |
二、妇女史研究 |
三、女性社会学的启示 |
四、壮族社会性别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假设与方法 |
一、研究理论与假设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走近和龙村 |
第一节 村落概况 |
一、自然环境 |
二、历史发展 |
三、民族与姓氏 |
第二节 岩滩库区背景 |
一、东兰库区概况 |
二、库区生产恢复与经济发展 |
第三节 两性劳动分工 |
一、生计方式变迁 |
二、性别分工 |
第二章 婚姻生活对性别的建构 |
第一节 择偶方式及其变迁 |
一、父母之命型择偶 |
二、说媒型择偶 |
三、自主型择偶 |
第二节 婚礼的性别 |
一、嫁娶的尊与卑 |
二、喜宴上的性别文化表演 |
三、婚礼背后的性别文化内涵 |
第三节 家庭生活 |
一、夫妻户主 |
二、婚后性生活 |
第四节 婚变与社会规范 |
一、出轨诱惑 |
二、男女离异的不同境遇 |
三、寡妇再醮 |
四、维系婚姻的社会规范 |
第三章 儿童养育中的性别建构 |
第一节 孕育过程的男女角色 |
一、孕妇与禁忌 |
二、产子过程中的男性缺位 |
三、坐月的记忆 |
第二节 生育、节育与求育 |
一、俗重生男 |
二、弃婴 |
三、节育 |
四、巫医求育 |
五、生育仪式中的性别建构 |
第三节 儿童性别的养成 |
一、取名的性别差异 |
二、性别与游戏 |
三、学校中的性别教育 |
第四章 壮族社会性别的跨文化比较 |
第一节 与母系性文化代表摩梭人比较 |
第二节 与父系性文化代表客家人比较 |
第三节 游走在母系性与父系性文化之间的壮族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附录 1:《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发展规划》 |
附录 2:新民主主义时期东兰妇女争取自由个案与歌谣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身体迁移与性别遭遇——基于外来媳妇城市融合经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来媳妇遭遇城市生活:北京市东城区的调研 |
二、外来媳妇城市融入的困境 |
三、做好外来媳妇城市融合工作的几点建议 |
(10)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测算研究概况 |
1.1 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测算-传统方法研究 |
1.2 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测算-作业成本法研究 |
1.3 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测算-标准成本法研究 |
1.4 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测算一个别方法研究 |
2.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及服务成本研究概况 |
3. 成本核算与成本测算 |
4. 文献总结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研究内容 |
5. 研究方法 |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模型建立依据 |
2.2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模型理论研究 |
2.3 案例分析 |
2.4 测算模型应用 |
3. 局限性与进一步设想 |
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2 进一步研究设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避孕妇女应该补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2]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D]. 姜芸.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9)
- [4]台湾妇科名医赖荣年治疗不孕不育症学术思想和经验整理[D]. 潘佩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新时期蒙古族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研究 ——以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D]. 英培琪. 西北民族大学, 2017(08)
- [6]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妇女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杭州市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 杭州市人民政府. 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S1)
- [7]当代江西计划生育历史研究[D]. 全津.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8]婚育文化视角下的壮族社会性别建构 ——以桂西北一个村落为例[D]. 陈明君. 广西民族大学, 2013(S2)
- [9]身体迁移与性别遭遇——基于外来媳妇城市融合经历的分析[J]. 刘中一.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3)
- [10]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模型研究[D]. 姜颖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项目成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