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键在于教学思想的转变——对“开放题”热的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宇[1](2021)在《高一学生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数学素养”是当今数学教育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国家大力倡导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当今所要解决的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随之迫切。但是目前还未出现关于高中数学创新题与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性的研究,以此为契机,尝试通过问卷调查,来说明高中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间的关系。确定本文的研究问题为:(1)如何编制具有合理的信度、效度的高中生数学素养发展水平的调查问卷?(2)如何编制数学创新题、准确测量出高中生创新题解题水平?(3)高中生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在查阅大量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数学创新题的解题能力和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问卷研究以及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高中生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具有较为显着的相关性,基于此结论,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从创新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入手,通过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创新题的融入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来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对于数学创新题的教学提出如下教学策略:(1)注重常规型数学题的教学;(2)重视创新题知识的产生过程;(3)借助教材中的创新类型题目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4)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5)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6)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完整性
宋艳亭[2](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问题提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将关注点转向实证研究,尤其是课堂教学层面,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问题提出教学的关键。从已有研究来看,大多数的研究关注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提出表现或者问题提出教学课例,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却未受到重视,甚至忽略了教师自身的问题提出能力对教学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首先编制并实施“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来了解教师的问题提出意识和问题提出能力。问卷共设计了18道题目,其中16道单项选择题对应问题提出意识部分,2道开放题对应问题提出能力部分,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问卷79份。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提出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但问题提出能力表现水平一般。其次,通过对3节问题提出教学课例的深入分析,发现教师的问题提出意识和问题提出能力都会影响到教师开展问题提出教学。教师成功开展问题提出教学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等提供有效指导。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给出如下建议: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帮助教师加深对问题提出教学的认识;在“学方法、用方法、总结方法”中提升教师的问题提出能力;合力创造条件以助力问题提出教学“落地扎根”。期望通过本研究,能给小学数学教师开展问题提出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宋琳[3](2021)在《中学生“氧循环”跨学科理解的测查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人类由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新时代带来了新特点,同时,对公民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纷纷提出人才培养的新目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y),强调沟通、人际关系和自主行动能力。美国教育界则提出“21世纪型能力”(21st Century Skills),包含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同和创新性4种社会生存必需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或问题解决时,展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尽管世界各国在概念表述上不一致,但其都关注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讨论真实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培育,因此需要学生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知识数量的急剧增长,这些知识不再受学科界限的限制,使得社会各领域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往往单一的学科知识不能胜任,需要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理解。跨学科理念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的《K-12科学教育的框架:实践、交叉概念以及核心观念》中明确提出“交叉概念或跨学科概念”,其他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或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理解至关重要。评估能够为跨学科理解的现状提供实证数据,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但是,跨学科评估被称为跨学科教育的“黑洞”,国内对跨学科测评是比较匮乏的。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发和实施一项评估,以测查学生对“氧循环”主题的跨学科理解。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描述了各种形式的氧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相关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四个学科。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的梳理以及对国内外氧循环已有研究的分析,构建了“氧循环”内容框架,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氧化反应、燃烧、气体溶解度、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量守恒定律、地球的外部圈层等学科具体知识,并通过氧循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6个社会科学问题——化石燃烧、水体保护、海洋酸化、全球变暖、能量流动——展现氧循环的主要概念,旨在学生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中,测查学生的跨学科理解。通过对跨学科测评相关文献的综述,建构了本研究的跨学科理解理论框架。跨学科理解强调学科知识的基础作用,以学生回答中涉及的相关学科数目为依据,划分跨学科理解的水平。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由低到高三个水平:单学科、部分跨学科和充分跨学科,能够包含不同学生的跨学科理解水平。基于“氧循环”内容框架和跨学科理解水平框架,开发了跨学科理解测查工具,对山东省内的4所规范化学校的初三、高一和高二共311名学生,进行大样本测试。运用Rasch部分给分模型(PCM)对测查工具进行分析,这些测试项目显示了较好的心理测量特性。采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初三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的跨学科理解不存在差异,高二与初三、高一学生的跨学科理解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水平1的学生比例下降,水平3呈现上升趋势,水平2趋于稳定。同时,对开放题中学生回答进行定性分析,提出假设: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影响其跨学科理解。最后,基于本研究的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增强学科教师的跨学科意识;凸显跨学科的教师教学策略;提供学生进行跨学科理解的机会。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以下三个:(1)基于不同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国内外氧循环相关研究,建构“氧循环”内容框架;(2)提出跨学科理解理论框架,包括单学科、部分跨学科和充分跨学科三个水平;(3)开发了中学生“氧循环”跨学科理解测查工具,包括多项选择题和开放题,共14个项目。
迟岑迪[4](2021)在《中学生化学物质微粒性认识的学习进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质微粒性”是科学课程中的大概念之一,它为化学、物理和生物各个主题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尤其是对化学中如溶液、酸碱、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等概念的理解与解释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了了解学生“物质微粒性”概念和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本研究旨在构建和描绘中学物质微粒性的学习进阶,能够丰富化学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促进化学有效教学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近20年国际科学教育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物质微粒性的理论溯源、内涵、学生认识模型、制约因素及教学策略,阐明了当前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对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研究进展,确定了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向,提炼了学生关于物质微粒性的相异构想。通过对国内外化学课程标准的分析,提取了中学阶段关于物质微粒性的核心概念,并依据已有研究经验确定进阶维度,依据SOLO分类理论确定进阶变量,建立了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假设框架。开发了新型OMC项目问卷,对山东省158名学生进行了第一轮测试,证明OMC题目的有效性,借助PCM模型中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修正假设框架和OMC题目。将修正后的题目对山东省951名学生进行第二轮测试,同样借助PCM模型进行分析,再次证明了进阶水平的有效性。并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理解的差异性分析、进阶发展水平比较、不同题目的表现分析获得学生的认识现状。在此基础上,获得较为合理的学习进阶,并对教师提出可操作性的教学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二:一是构建了有效的“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框架,该框架不同于以往国内研究的概念进阶,而是描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且在水平之间描述了学生在该水平的相异构想作为水平间的连接,使整个学习进阶系统化和连续性。二是采用了结合开放题和选择题优点的OMC题目作为测查工具,该工具与开放性题目有一致性,并且适合大规模样本的测试,但对题目开发的要求较高。
任静茹[5](2021)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5000多年的长河中不断的经历着岁月的洗礼,有平静,有浪花,亦有波涛澎湃,其中的优秀成分被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广泛的世界影响力,而且内容涉及甚广,有物质层面的文物遗迹,有精神层面的民族自信,也有广为流传的工艺技术,不论哪个层面均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丹霞地貌的色彩涉及铁元素的含量、侯德榜制碱的创新精神、古代的炼铁技术。因此,化学不仅是一门研究天地万物的自然科学,更蕴含着“人文教化、探索万物之本”的传统意义。随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呈现,我国越来越重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学科中的教学与教育作用,如教育政策的倡导、教材内容的修改与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落实的呼吁、高考考察的方向与内容要求。因此,化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当下的应有之义。本研究所涉及的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部分一是本研究课题的提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的结合多数集中于文学领域,理学领域较少,且研究的文献多以期刊为主,硕博士论文较少,其中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教学实践类的实验研究,文化资源与化学知识的对应关系不细致。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梳理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化学知识对应关系;之二是用实验验证两者相融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与文化知识的主动性、树立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之三是探索文化特色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部分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现状调查。通过向学生下发问卷,了解到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化学课堂中缺乏古籍文字和工匠技术的应用,且学生学习化学和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不强,认为两者融合后对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帮助自己崇尚科学真理和培养国家荣誉观念没有影响。通过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得知青年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大部分老师表示化学能够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知识点主要集中于金属元素化合物的章节,且融合的教学方式单一。部分三是文化资源与化学知识对应关系的整理。结合汉中市勉县武侯中学的教学现状、教师建议以及教材使用情况,按照单元主题方式梳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一化学知识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使用建议。部分四是进行教学实践。首先是设计出文化特色的化学教学设计流程,结合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其次,选定实验对象,结合教学设计在实验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同时按照常规教学方式对对照班进行教学。再次,展示概念类和元素类的文化特色的教学设计。部分五是对教学效果的测评。对实验结果采用问卷评析法、试卷检测法和课堂观察量表评价的方式进行结果测评。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研究,不仅减小了一线教师认为文化资源分散且难以整理的难度,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和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发现“建构文化情景——提出相关问题——文化化学解答——联系社会生活——化学文化习题——课堂思路梳理”的课堂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效度。
雷舒雅[6](2021)在《对话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成为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凸显。在追求对话的过程中,课堂提问行为作为进行对话的主要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备受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却存在多种问题,影响对话的效果与质量。因此,探究在对话教学理念下,如何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在借鉴他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对话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行为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从对话教学的视角提出改进建议。本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探讨对话教学理念与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关系,分别对对话教学与课堂提问进行概念界定,阐明对话教学的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对话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应有的特征以及梳理对话教学理念与课堂提问的内在关联;第三部分是运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本人在课堂中的实际观察,剖析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环境不和谐、提问方式不科学、预设生成不得当、理答效果不理想四个方面;第四部分是跟据调查结果,基于对话教学理念,结合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实录,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注重提问过程的开放生成、注意理答评价的丰富完整四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希望能为高中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戴家强[7](2021)在《高中数学开放题及其设计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21新世纪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落实,高中数学开放题的教育价值和作用也日渐的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肯定。同时数学开发题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教学设计和策略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开放题及其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但是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如何对数学开放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使数学开放题发挥出它的具大作用。本文通过对数学开放题的概念、分类、教育价值及其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不但为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论文一共分为五章。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数学开题在怎么样的大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并分析了数学开发题在国内外的历史发展现状。简单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数学开放题的有关理论和原则进行了整理,对数学开放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详细的论述了数学开发题的概念及其特点,开放题的分类,教育价值,以及教学设计策略,原则和方法。第三章通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高中生关于数学开放题的了解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开放题进行教学实例设计,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具体来阐述了数学开发题在课堂上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第五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结论,对教师的建议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普军[8](2021)在《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决策决定了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新课程改革凝练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且将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作为综合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可见新课程改革很重视数学探究活动,相对应的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有了新的要求,引起了数学课程实施的变化。因此,研究数学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此,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高中数学新手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入手,深入考察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教学交互决策和教学评价决策现状,归纳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关注点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在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阶段,对于探究活动的内容的选取或改编,高中数学新手教师考虑的主要是教学是否需要探究活动来衔接和过渡,学生是否具备探究活动所需的知识基础,而对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设计考虑的主要是教学重难点是否需要探究活动来进行强调、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总的来说,主要以讲授知识为目的,决策的关注点是衔接教学环节、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凸显教学重难点和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在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阶段,对于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高中数学新手教师考虑的主要是完成整节课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互动上主要考虑的是掌控学生的探究方向,很少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机会,即决策的关注点是完成整节课的教学计划和掌控学生的探究方向。然后,在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阶段,高中数学新手教师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向学生的探究活动学习过程,并以学生对探究活动知识的掌握情况、积极性和参与度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回溯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以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即决策的关注点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和完成教学预设。最后,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理念和教师的知识,其中教师的知识包括数学学科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及教师对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的认知;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个体、教科书和教学资源,其中教科书方面包括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探究活动的编排。本文的研究创新在于:第一,采用质性研究,从教学决策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教师使用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背后的想法及影响因素;第二,以高中数学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有利于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反思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各种教学决策,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教学。
单媛媛[9](2021)在《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源于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与危机,是化学学科教学论专业发展和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目前教学与研究中矛盾与危机已然相当严峻。教学中的矛盾:教师的大学学科知识与中学教学实践相分离;教学中的危机:本原性和结构化的认识在教师理解中的缺失;研究中的矛盾:研究关注学科知识性与科学普遍性两个极点;研究中的危机:评价中基于生成性的建构式测评方式的缺失。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意义深远而重大。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本文主要由基础研究、核心研究、应用研究和结论四个部分构成。第2章到第5章为基础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及水平进行了综述研究和理论研究。第2章分别对“学科知识”和“科学本质”的内涵概述和评价研究以及“电化学”主题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凸显了“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研究领域的化学学科特色及其独特的研究价值。第3章对分别作为化学学科理解知识观、认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学科结构理论、科学认识论、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第4章重点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学科与主题特质性”、“本原性与结构化”、“建构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认识视角与思路”为核心要素,“概念层级结构”、“本原性问题”为基本要素的三要素结构模型,最后阐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理论模型构建的思路。第5章通过课程层面和学科层面对“电化学”主题进行研究,提出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的理论模型。第6章为核心研究内容。依据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的理论模型和Rasch测量理论,运用访谈法,开发并检验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评工具。通过对测评工具不同水平分值的划分,以及对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特征的量化和质化特征描述,呈现了评价标准的水平特征。第7章为应用研究内容。采用多元量化统计方法,运用SPSS软件从总体性描述、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三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总体性描述中,对于电化学主题,接近一半的高中化学教师理解水平位于水平1,即基于“氧化还原反应”视角;水平2到水平4的数量比例依次递减。相关性分析中,影响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性别、毕业学校层次、毕业学校类别和教师身份。差异性分析中,教龄和学科专业类别变量中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在性别、教师身份、学位层次、毕业学校类别、毕业学校层次、工作学校层次变量类别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基础研究、核心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得出相应研究启示:(1)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应注重“化学学科理解”;(2)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应增进“化学学科理解”;(3)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勿忽视“化学学科理解”,并指出了本研究中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张原[10](2021)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开放性试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导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评价是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的,合理的评价方式才能测试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在试题形式上,具有条件开放、答案多样性的开放性试题成为测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一个较为合适的工具,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文献研究,对开放性试题的发展、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它的教育功能进行分析梳理。通过分析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总结这一类试题的命题特点,提出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开放性试题命题原则与评价标准,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基于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实践与设计研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性试题驱动式教学,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并设计出若干个化学开放性试题的案例,在中学进行测试,通过对成绩结果的分析,可以诊断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发展情况,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改进建议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开放性试题的问题驱动、合作探究、过程评价、纸笔测试等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性试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学生的思维层次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关键在于教学思想的转变——对“开放题”热的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键在于教学思想的转变——对“开放题”热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一学生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8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学创新题研究 |
2.2 数学素养的研究 |
2.3 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
2.4 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 理论研究 |
3.1 对数学创新题的认识 |
3.2 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
3.3 理论基础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工具 |
4.3 测试题 |
4.4 测试题评价框架 |
4.5 解题过程与表现分析 |
5 研究结论 |
5.1 创新题解题水平 |
5.2 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
5.3 创新题解题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性 |
6 教学建议 |
6.1 注重常规型数学题的教学 |
6.2 重视创新题知识的产生过程 |
6.3 借助教材中的创新类型题目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
6.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
6.5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
6.6 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完整性 |
7 反思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一)数学问题提出的相关概念 |
(二)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的研究 |
(三)教师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工具 |
(五)评价方式 |
(六)信度与效度分析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意识的现状分析 |
(二)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分析 |
五、小学数学教师开展问题提出教学现状 |
(一)问题提出意识方面 |
(二)问题提出能力方面 |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3)中学生“氧循环”跨学科理解的测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跨学科理解的研究 |
2.1.1 跨学科课程史 |
2.1.2 国际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教学 |
2.1.3 跨学科理解的认知过程 |
2.1.4 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理解测评 |
2.2 氧循环的研究 |
2.2.1 国外关于氧循环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氧循环的研究 |
2.2.3 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4 “氧循环”相关内容的梳理 |
4.1 课程标准中“氧循环”相关内容的梳理 |
4.2 教科书中“氧循环”相关内容的梳理 |
4.3 国内外氧循环研究中的相关内容梳理 |
4.4 小结 |
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5.1 概念界定 |
5.1.1 学科 |
5.1.2 跨学科 |
5.1.3 跨学科理解 |
5.2 理论框架 |
6 测查工具的开发 |
6.1 选择测试内容 |
6.2 设计测试项目 |
6.2.1 开发测试项目 |
6.2.2 制定评分规则 |
6.3 测试项目的试测与修正 |
6.3.1 内容效度检验 |
6.3.2 试测对象 |
6.3.3 试测实施及数据处理 |
6.3.4 试测结果 |
6.3.5 小结 |
7 中学生跨学科理解的测查 |
7.1 测试工具的心理测量特性 |
7.2 整体描述性分析 |
7.3 不同年级学生跨学科理解差异分析 |
7.4 不同年级学生的跨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
7.5 开放题中学生回答的具体分析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教学建议 |
8.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学生化学物质微粒性认识的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综述 |
2.1 “物质微粒性”概念界定 |
2.2 有关“物质微粒性”的理论溯源 |
2.2.1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
2.2.2 分子动理论 |
2.3 国际科学教育中物质微粒性的内涵 |
2.4 近20年国际科学教育关于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研究 |
2.4.1 PNM相异构想探查研究——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模型 |
2.4.2 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影响因素 |
2.4.3 提高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教学策略 |
2.5 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国外PNM的学习进阶研究 |
2.5.2 国内微粒观的学习进阶研究 |
2.5.3 结论与启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思路与任务 |
3.3 研究方法 |
4 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假设的建构 |
4.1 进阶假设基本原理 |
4.2 核心概念的提取 |
4.2.1 我国初中课程标准中的物质微粒性 |
4.2.2 我国高中课程标准中的物质微粒性 |
4.2.3 美国NGSS对物质微粒性的要求 |
4.2.4 小结 |
4.3 进阶维度的提取 |
4.4 进阶变量的确定 |
4.4.1 SOLO分类理论 |
4.4.2 最高与最低水平的确定 |
4.5 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假设 |
5 测量工具的开发 |
5.1 传统选择题的发展 |
5.2 OMC题目的开发 |
5.2.1 结构图 |
5.2.2 项目设计 |
5.2.3 结果空间 |
5.2.4 测量模型 |
6 进阶假设的初步验证 |
6.1 研究设计 |
6.2 试测结果 |
6.2.1 学生OMC与开放题理解水平的匹配 |
6.2.2 试测总体情况 |
7 进阶假设的调整与再检验 |
7.1 对物质微粒性进阶框架的调整 |
7.2 对题目的调整 |
7.3 实测总体情况 |
7.3.1 研究样本 |
7.3.2 实测总体情况 |
8 对学生物质微粒性认知水平的描述分析 |
8.1 不同年级学生物质微粒性进阶水平差异比较 |
8.2 不同年级学生物质微粒性进阶发展水平比较 |
8.3 不同年级学生在物质微粒性测试题目上的表现分析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教学建议 |
9.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课题的确定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政策的指引 |
1.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学对接的需要 |
1.1.3 化学课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应用的缺失 |
1.1.4 学生核心素养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状分析之结果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实验研究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可行性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2.1.2 化学教学 |
2.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融合 |
2.2 相关理论 |
2.2.1 STEAM教育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2.2.4 文化理解与传承 |
2.3 可行性分析 |
2.3.1 基于新旧课程标准变化 |
2.3.2 基于新旧化学教材变化 |
2.3.3 基于高考导向 |
第3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一化学教学融合的现状调查 |
3.1 学生问卷调研 |
3.1.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1.2 问卷效度分析 |
3.1.3 问卷信度分析 |
3.1.4 问卷数据分析 |
3.1.5 问卷结论 |
3.2 教师访谈调研 |
3.2.1 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
3.2.2 教师访谈结果 |
第4章 高一化学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对应关系的梳理 |
4.1 高中化学必修1 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梳理 |
4.1.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
4.1.2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
4.1.3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
4.1.4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4.2 高中化学必修2 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梳理 |
4.2.1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与与元素周期律 |
4.2.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
4.2.3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
4.2.4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5章 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
5.1 确定实验目的、对象与时间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时间 |
5.2 实验变量与结果假设 |
5.2.1 控制变量 |
5.2.2 实验结果假设 |
5.3 实验步骤与工具 |
5.3.1 实验的前期准备 |
5.3.2 实验的理论与实践调研 |
5.3.3 实验方式与测评方式 |
5.4 教学实践 |
5.4.1 文化特色的化学教学设计流程 |
5.4.2 教学设计案例 |
5.4.3 教学实践课时 |
第6章 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结果评析 |
6.1 教学成果试卷评价分析 |
6.1.1 后测试卷编制 |
6.1.2 试卷结果分析 |
6.1.3 试卷中蕴含的关键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分析 |
6.2 教学成果问卷评价分析 |
6.2.1 化学学习主动性变化分析 |
6.2.2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变化 |
6.2.3 化学信息处理能力的变化分析 |
6.2.4 教学环节(策略)的接受度变化 |
6.3 教学成果课堂观察量表评价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论文以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6)对话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对话教学理念与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关系 |
(一)概念界定 |
(二)对话教学的基本理念 |
1.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
2.课堂观点多元共存 |
3.教学过程动态生成 |
(三)对话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特征 |
1.提问环境的和谐性 |
2.提问主体的交互性 |
3.提问过程的开放性 |
4.提问理答的丰富性 |
(四)对话教学理念与课堂提问的关系 |
小结 |
二、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说明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问卷设计说明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
1.课堂环境不和谐 |
2.提问方式不科学 |
3.预设生成不得当 |
4.理答效果不理想 |
小结 |
三、对话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
1.师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
2.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
3.教师要给学生问答留出充足时间 |
(二)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
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问题意识 |
2.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促使主动提问 |
(三)注重提问过程的开放生成 |
1.精心做好问题预设 |
2.灵活调控提问方向 |
(四)注意理答评价的丰富完整 |
1.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
2.注重引导与总结升华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致谢 |
(7)高中数学开放题及其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内容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开放题国外研究的历史发展 |
1.3.2 开放题国内研究的历史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数学开发题的概念及其特点 |
2.1.1 数学开放题的概念 |
2.1.2 数学开放题的特点 |
2.2 高中数学开放题的分类 |
2.2.1 开放题的分类 |
2.2.2 进入高考的开放题题型 |
2.3 数学开放题的教育价值 |
2.4 数学开放题教学设计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
2.5 开放题的教学设计策略,原则和方法 |
2.5.1 开放题的教学设计策略 |
2.5.2 开放题教学设计原则 |
2.5.3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设计方法 |
第3章 高中师生对数学开放题了解情况的现状及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设计 |
3.1.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 教师访谈结果 |
3.2.1 受访者的情况 |
3.2.2 访谈情况 |
3.3 调查总结及启示 |
第4章 高中开放题教学实例设计 |
4.1 二次函数开放题设计 |
4.2 用样本估计总体开放题设计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教师的建议 |
5.3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数学开放题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8)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教科书 |
1.1.2 教科书中探究活动 |
1.1.3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 |
1.1.4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 |
1.2 研究背景 |
1.2.1 课程改革对探究活动的重视 |
1.2.2 顺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
1.2.3 促进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教学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的思路 |
1.5.1 研究的计划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
2.2 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
2.2.1 教科书的研究视角 |
2.2.2 数学教科书的研究视角 |
2.3 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相关研究 |
2.3.1 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静态研究 |
2.3.2 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动态研究 |
2.4 教学决策的相关研究 |
2.4.1 教学决策的分类 |
2.4.2 教学决策构成要素的研究 |
2.4.3 教学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 |
2.5 已有研究的相关启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分析框架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个案研究法 |
3.2.3 访谈法 |
3.2.4 课堂观察法 |
3.2.5 实物分析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5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3.5.1 资料的收集 |
3.5.2 资料的整理 |
3.5.3 资料的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文章小结 |
第4章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分析 |
4.1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 |
4.1.1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分析 |
4.1.2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分析 |
4.1.3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分析 |
4.2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 |
4.2.1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分析 |
4.2.2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分析 |
4.2.3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分析 |
4.3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 |
4.3.1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分析 |
4.3.2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分析 |
4.3.3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 |
5.1 内在因素 |
5.2 外在因素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反思 |
6.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研究的展望 |
6.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课前访谈提纲 |
附录B 课后访谈提纲 |
附录C 课堂观察表 |
附录D 部分课堂转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之源:教学与研究中矛盾危机引发化学教师学科理解问题的觉思 |
1.1.1 教学中的矛盾: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中学教学实践相分离 |
1.1.2 教学中的危机:本原性和结构化的认识在教师理解中的缺失 |
1.1.3 研究中的矛盾:研究中融合学科知识性与科学普遍性的困难 |
1.1.4 研究中的危机:评价中基于生成性的建构式测评方式的缺失 |
1.2 研究问题与解决之径: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理论模型体系的建构和测评工具的开发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思路 |
1.2.4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理论构建及开发测评工具方法论指导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学科知识研究现状 |
2.1.1 学科知识内涵概述 |
2.1.2 学科知识的评价研究 |
2.2 科学本质研究现状 |
2.2.1 科学本质内涵概述 |
2.2.2 科学本质的评价研究 |
2.3 电化学主题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研究 |
2.3.2 国外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学科结构理论 |
3.2 科学认识论 |
3.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4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基本内涵与学科理解水平构建思路 |
4.1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基本内涵 |
4.1.1 概念界定 |
4.1.2 基本特征 |
4.1.3 结构要素 |
4.2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构建思路 |
第5章 电化学主题课程与学科本体研究 |
5.1 课程研究 |
5.1.1 国外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 |
5.1.2 国内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 |
5.1.3 国内外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对比 |
5.2 学科本体研究 |
5.2.1 历史发展 |
5.2.2 学科理解 |
第6章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评工具的开发与检验 |
6.1 测评工具的编制流程 |
6.2 测评工具的开发 |
6.2.1 Rasch模型的基本原理 |
6.2.2 试题的开发与呈现形式 |
6.2.3 评分标准 |
6.3 测评工具的试测过程及分析 |
6.3.1 测评工具主要参数指标 |
6.3.2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
6.3.3 试测结果分析 |
6.3.4 测评工具(试测版)的修正 |
6.4 测评工具的实测过程及分析 |
6.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
6.4.2 实测结果分析 |
6.5 评价标准的水平特征 |
6.5.1 测评工具水平分值的划分 |
6.5.2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特征 |
第7章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 |
7.1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总体性描述 |
7.2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相关性分析 |
7.3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差异性分析 |
7.4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 |
8.1.2 核心研究的主要结论 |
8.1.3 应用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研究启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10)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开放性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2.纸笔测试的重要评价功能 |
3.开放性试题的作用与发展趋势 |
(二)研究任务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内容分析法 |
3.访谈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开放性试题的含义 |
(二)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
1.多条件:结构内容的开放性 |
2.多方法:解题策略的思维性 |
3.多结论:最终答案的待定性 |
4.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
(三)开放性试题的分类 |
1.条件开放式 |
2.结论开放式 |
3.情境开放式 |
4.策略开放式 |
5.综合开放式 |
(四)开放性试题的功能 |
1.评价功能 |
2.教育功能 |
四、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理论 |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 |
五、高考化学开放性试题的统计分析 |
(一)2016-2020 年高考全国卷化学开放性试题数目统计 |
(二)2016-2020 年高考全国卷化学开放性试题知识背景分析 |
六、基于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实践研究 |
(一)开放性试题设计原则 |
(二)基于开放性试题的教学设计策略 |
1.课堂教学策略 |
2.学生学习评价策略 |
(三)教学案例 |
1.氯气的性质 |
2.气体的制备 |
3.纸笔测试中开放性试题设计案例 |
(四)实践结果分析 |
1.实践对象与过程 |
2.试卷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
3.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七、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化学测试卷 |
附录B 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 |
附录C 开放性试题实践后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关键在于教学思想的转变——对“开放题”热的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一学生数学创新题解题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性研究[D]. 张天宇.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的调查研究[D]. 宋艳亭.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中学生“氧循环”跨学科理解的测查研究[D]. 宋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学生化学物质微粒性认识的学习进阶研究[D]. 迟岑迪.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5]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 任静茹.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6]对话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研究[D]. 雷舒雅.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高中数学开放题及其设计的研究[D]. 戴家强.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8]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个案研究[D]. 普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D]. 单媛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开放性试题研究[D]. 张原.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