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承德大庙斜长岩体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机理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甄世民,王大钊,白海军,贾儒雅,王江,查钟健,李阳,缪建普[1](2021)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宣化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地区(张宣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区内自显生宙以来构造活动频繁,并产出大量岩浆岩和金矿床,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构造-成矿演化体系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张宣地区的水泉沟正长岩、响水沟似斑状花岗岩、井儿洼粗安岩-英安岩、象山花岗闪长岩、青羊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张家口组流纹岩的锆石年龄、Lu-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组成进行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获得区内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侵位时期主要为海西期(峰值398Ma和373Ma)、印支期(峰值234Ma)和燕山期(峰值143Ma和130Ma)。张宣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洋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古太平洋俯冲过程。早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向华北克拉通俯冲;到泥盆纪,白乃庙岛弧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弧陆碰撞,张宣地区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富集地幔岩浆上涌并经历了地壳的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的共同作用,形成大量碱性岩;二叠纪末期-三叠纪,各微陆块相互碰撞,张宣地区处于碰撞后伸展阶段,地幔岩浆引起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基性、酸性岩浆混合,导致区内的基性岩与酸性岩共存;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形成区内大范围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张宣地区产有大量金矿、铅锌矿、银矿及少量铜矿和钼矿,金矿集中产于宣化-崇礼-赤城交界处,而银铅锌多金属矿则成群成带环绕金矿化集中区分布。成矿时间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印支期成矿尚未明确,但成矿潜力巨大。根据地质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可将张宣地区的金矿床划分为"东坪式"、"小营盘式"和"张全庄式"三类。古生代-中生代各时期岩浆活动对金成矿均有贡献,大部分金矿床与海西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联系密切,多期次成矿及成矿叠加是形成张宣地区大量金矿床的重要因素。
张招崇,李厚民,李建威,宋谢炎,胡浩,李立兴,柴凤梅,侯通,许德如[2](2021)在《我国铁矿成矿背景与富铁矿成矿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富铁矿主要类型包括矽卡岩型、沉积变质型、火山岩型(细分为陆相火山岩型和海相火山岩型)和岩浆型铁矿床.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铁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发现沉积变质型铁矿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大气圈的氧浓度,而其他类型铁矿床的形成均受控于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深部地质过程.高温高压实验和熔融包裹体研究表明,高温岩浆可以发生液态不混溶形成富铁岩浆,但难以形成纯的磁铁矿矿浆,在富水、高氧逸度条件下可以发生不混溶形成铁磷岩浆;富铁矿是贫矿经去硅富铁、去杂富铁、铁质活化再富集等多期次-多阶段复合叠加改造的结果.按照时间演化可分为不同期次叠加改造型和不同阶段叠加复合型,前者是沉积变质型富铁矿,后者则是与岩浆-热液有关的富铁矿(矽卡岩型、火山岩型和岩浆型).
吴伟哲[3](2020)在《冀北宣化、承德地区高压变质岩变质作用P-T轨迹及年代学研究》文中指出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其形成演化史漫长,最早可追溯到3.8Ga前,记录了地球上许多重要的构造事件。长期以来,关于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基底形成和构造演化历史一直饱受争议,分歧主要在构造单元划分和碰撞拼合时代。近二十多年来,来自不同国家的地质学家们为了解决以上的争议在华北克拉通做了大量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以及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构造演化模型。本文以华北克拉通北缘高压变质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电子探针测试和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对不同地区的高压麻粒岩、斜长角闪岩进行变质期次划分、温度压力计算和P-T轨迹的恢复,探讨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实验结果表明:宣化西望山基性麻粒岩主要由石榴子石、斜长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磁铁矿、钛铁矿和角闪石组成。经历了四个变质作用期次:峰前进变质阶段,标志性矿物是石榴石+被石榴石包裹的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典型矿物组合是石榴石+单斜辉石(基质)+斜长石(基质)。峰后中压麻粒岩相阶段,矿物组合为斜长石+斜方辉石+磁铁矿+钛铁矿。退变角闪岩相矿物组合以斜长石和角闪石为特征。运用传统的地质温压计算出,四个变质作用期次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627~669℃,8.2~8.7 kbar;728~878℃,10~15 kbar;771~849℃,7~9 kbar;632~637℃,4.2~4.5 kbar。指示了一个近等温减压的P-T轨迹,结合相关资料,说明高压麻粒岩形成于陆-陆碰撞的造山作用过程,而后的减压阶段经历快速的地壳抬升过程。滦平地区基性麻粒岩主要由石榴石、角闪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和石英六种矿物组成。岩相学特征表明其经历了三个期次的变质作用:峰期高压麻粒岩相(M1):代表性矿物是石榴石+单斜辉石+石英。中压二辉麻粒岩相(M2):代表性矿物为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角闪岩相(M3):代表性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使用传统地质温压计估算出三个期次的温度压力分别为636~719℃,7.9~11 kbar;775~861℃,5.6~7.1 kbar;649~653℃,4.2~4.3 kbar。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岩浆侵位年龄约2500Ma,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年龄约1.85Ga。构建出的变质作用P-T轨迹为顺时针型,峰后升温降压的特点与碰撞造山的地质背景相对应。平泉七沟南斜长角闪岩主要由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此地区斜长角闪岩中仅保留峰期高压麻粒岩相组合。传统地质温压计计算出峰期高压麻粒相变质温压为636-719℃,7.9-11 kbar。石榴石扫面图像由核部到幔部成分变化不明显,从幔部到边部Ca含量降低,Mg、Fe含量升高,对应岩石早期折返阶段。锆石U-Pb同位素分析显示其变质年龄约为1.85Ga。
陈敏[4](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相振群,陆松年,李怀坤,田辉,刘欢,张阔[5](2020)在《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文中研究表明中元古代(1 800~1 000 Ma)时期,华北克拉通发育多期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岩浆事件群。本文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点、沉积演化序列,讨论了各期裂解事件群的性质及特点,论述了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时期岩浆事件群的大地构造意义。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时期岩浆事件群具有幕式裂解的特点,约1.80~1.77 Ga岩浆事件群标志着华北克拉通的初始裂解,在这之后三大裂陷槽逐步打开,1.72~1.67 Ga,1.63~1.62 Ga岩浆事件群则是华北克拉通在中元古代早期持续裂解的具体体现,他们代表了哥伦比亚超大陆早期裂解的岩浆事件记录,而1.33~1.30 Ga期间以及1.23~1.20 Ga的岩浆事件则可能代表了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晚期裂解事件。这些具有全球构造对比意义的岩浆事件群及高于庄组宏观化石生物群、中元古代时期氧化事件的出现,对一些学者提出的18亿~8亿年间"地球表面持续低氧"、"地球枯燥的10亿年"的认识增添了活力。
丁建华,张勇,李立兴,李厚民[6](2020)在《中国钛矿成矿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文中提出钛金属因其性能特殊和用途广泛而被称之为"第三金属"。中国钛矿资源丰富,占世界总资源储量的24.46%,但多为含钛量偏低的原生矿,高品位优质钛矿的需求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导致中国钛的对外依存度偏高,为此,需要进一步总结规律,分析潜力,为今后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借鉴。本文根据中国钛矿的成矿特征,将钛矿划分为岩浆型、变质型、风化型和(第四纪)沉积型4种类型。其中,岩浆型矿床主要为岩浆分异作用形成的钛铁矿-磁铁矿(钛磁铁矿),分布较广,主要集中于攀西地区近SN向基性—超基性岩带和华北地台北缘近EW向基性-超基性岩带;变质型矿床与区域变质作用关系密切,较为重要的是榴辉岩(榴闪岩)型金红石矿床,主要受控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风化型矿床受控于富Ti原岩和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多产于湿热的云南和广西;滨海沉积型矿床则沿海分布,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岸。本次钛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全面总结全国钛矿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圈定111个3级预测区并估算资源潜力,包括A类预测区22个,B类预测区27个,C类预测区62个;笔者最后优选了12个预测区并进行了详细评价,建议做为今后钛矿的找矿部署优先考虑的重点远景区。
王树树[7](2020)在《冀东北燕山期花岗质侵入体及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位于冀东北地区华北克拉通北缘,长期以来,在该地区发生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构造变化,由于构造变动,在研究区内发育了大量的花岗岩类岩体,这些岩体是我国华北地区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燕山期以来,华北陆块北缘经历了由挤压环境向陆内伸展和岩石圈减薄的过程,因此该时期内的岩体与成矿特征对于分析构造环境演化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冀东北一带的部分典型岩体做了详细的调查工作,通过对这些岩体锆石U-Pb年龄、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不同阶段的岩体特征和成矿特征,探讨岩石形成过程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同时分析岩浆与成矿作用对区域构造的响应。通过收集整理冀东北岩体年代学资料发现,冀东北岩体的形成时代为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本次研究对象中王土房和麻地岩体形成于早中侏罗纪,岩性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具有低Sr低Y的特征,缺失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Th、U、Nb、Zr、Hf等高场强元素,具有不同程度的δEu负异常,在岩浆的分异演化过程中有石榴子石和金红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寿王坟、洼子店、小寺沟和水莲洞岩体则形成于早白垩纪。岩性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为准铝质-过铝质系列,表现出高Sr低Y的特征,缺失Nb、Sr、P、Ti等,富集K、Zr、Hf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δEu异常均不明显,在岩浆的分异演化过程中有角闪石和金红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侏罗纪形成的王土房和麻地岩体属于同碰撞花岗岩,源于加厚下地壳,白垩纪岩体为同碰撞花岗岩和火山弧花岗岩,且构造环境主要为晚造山期,岩石圈发生伸展垮塌和减薄,岩浆来源主要为壳源,但也有幔源物质的混入。研究区内与岩浆有关的矿床包括麻地稀有金属矿床、洼子店金矿、寿王坟铜多金属矿、小寺沟铜多金属矿和水莲洞铜矿。其中麻地稀有金属矿床为岩浆经过不断的演化作用形成。对于洼子店金矿,岩浆携带地幔深部的成矿物质上侵,同时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量,对于矽卡岩-斑岩型矿床,岩浆通过与围岩之间交代作用提供物质来源,同时提供热量。
王宁宇[8](2020)在《冀东地区东梁金矿床年代学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梁金矿床位于冀东地区,是本地区近年来查明的一个中型金矿床。金矿呈厚脉状产于一古火山机构中。其矿床成因有待查明。为此,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矿相学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SIMS锆石U-Pb测年、辉钼矿Re-Os测年,以及C、H、O、S同位素分析,对东梁金矿床的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等开展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根据矿脉的穿插关系、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的结构构造,东梁金矿成矿作用过程可划分为钼矿成矿亚期和金矿成矿亚期。其中钼矿成矿亚期划分为2个成矿阶段,即钾长石化阶段和石英-辉钼矿阶段;金成矿亚期分为4个阶段,即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2)矿区内的石英二长斑岩的SIMS锆石测年为162.3±1.3Ma,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64.5±2Ma。(3)东梁金矿硫化物δ34S介于-4.9‰+4.0‰,平均值为+1.49‰,石英-黄铁矿阶段成矿流体δ18OH2O介于0.5‰2.4‰,δDV-SMOW为-70‰;多金属硫化物阶段δ18OH2O介于6.2‰7.4‰,δDV-SMOW为-80‰;方解石δ13C介于-1.1‰3.5‰。这些证据都指示了东梁金矿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混有大气降水,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4)综上表明,冀东金矿为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其形成与中-晚侏罗世古火山活动有关,位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背景下。
张安东[9](2020)在《燕山东段凌源地区沉积盆地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燕山褶皱-逆冲构造带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属于典型的陆内构造变形带。自中生代以来,燕山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其中早白垩世之后全面处于伸展构造背景的观点己广为接受,但中三叠世-中晚侏罗世的构造性质及构造演化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山间盆地内的沉积地层记录了区域构造活动历史,开展盆山系统沉积学及构造学研究是揭示燕山构造带中三叠世-中晚侏罗世构造变形机制、演化过程及大地构造环境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选取燕山构造带东段凌源地区的中生代邓杖子盆地和郭家店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沉积学研究、物源分析、盆缘断层相关褶皱构造解析,确定凌源地区中三叠世-中晚侏罗世地层格架,恢复盆地沉积环境并建立“源-汇”体系,厘定其构造过程。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邓杖子盆地内老虎沟组为中三叠世地层,水泉沟组为晚三叠世地层,邓杖子组与水泉沟组为连续过渡,其顶界年龄为晚三叠世末期或早侏罗世,郭家店盆地内郭家店组年代为中晚侏罗世。沉积学研究和物源分析结果指出,燕山东段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盆地发育完整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在中晚侏罗世的郭家店盆地发育沼泽-辫状河-冲积扇沉积体系。受盆缘逆冲断层活动控制,邓杖子:盆地和郭家店盆地均表现为典型的挠曲盆地。基于古沉积环境恢复结果和盆缘构造解析,重建凌源地区由褶皱-逆冲和挠曲盆地构成的中三叠-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中侏罗世“源-汇”体系。邓杖子盆地和郭家店盆地“源-汇”体系的演化表明燕山构造带在中侏罗世发生构造体制转变,由中三叠-晚三叠世/早侏罗世.N-S向挤压背景转为中侏罗-早白垩世NW-SE挤压构造背景,中侏罗世之后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可能开始主导控制燕山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程。
李健[10](2020)在《辽宁省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金-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东半岛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处古元古代胶-辽-吉带北东部,该区较为完整的记录了太古代到新生代复杂的地质演化史,大量的地质事件被印刻在该区的岩浆岩、变质岩系及矿产资源中,这为华北板块太古宙多期地壳增生及再造事件、古元古代时期微陆块拼贴-聚合历史的恢复(参与形成了哥伦比亚超大陆)、东部的克拉通破坏/岩石圈减薄进程及其大规模矿产资源的成因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使得该区成为近年来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区。辽东地区保留着较多的古元古代岩浆岩(例如:辽吉花岗岩),这些岩石所记录的成因及构造环境信息可作为我们探讨和反演古元古代胶-辽-吉带构造演化模式的重要证据。此外,在辽东地区内分布着20000km2的巨量中生代花岗岩,为研究其中生代克拉通破坏机制及与大规模矿化的成因联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对辽东地区典型岩浆-矿化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胶-辽-吉带构造演化模式及与古元古代大规模金属-非金属矿化的成因联系,以及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机制与大规模多金属矿化的关系。本文在充分搜集区域成岩-成矿资料的基础上,对辽东半岛东北部的青城子矿集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样品采集工作。选择典型榛子沟、甸南和喜鹊沟铅锌矿床以及白云、荒甸子、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和高家堡子银矿床,进行了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氢-氧-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岩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查明了铅锌-金银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限定了区内岩浆岩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及与成矿的关系,进而探讨了成矿构造背景,并在此基础上了建立了青城子矿集区成矿模式。野外详细地质调查及已有年代学数据表明铅锌矿床明显存在两期矿化事件:古元古代层状矿化(1.8Ga)和中生代脉状矿化(221Ma)。古元古代层状矿化成因类型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SEDEX),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SEDEX矿化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来源于初始岩浆水;硫化物矿石稀土和硫铅同位素表明SEDEX矿化成矿物质来源围岩(为主)及古元古代岩浆。中生代脉状矿化为受断裂控制的中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的NaCl-CO2-H2O体系热液,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成矿物质具有三种来源:花岗质岩浆(晚三叠世)(为主)、围岩及古元古代层状矿体,说明中生代脉状矿化对古元古代层状矿化具有改造作用。矿集区内金银矿床地质特征较为相似,流体包裹体、矿石稀土及氢-氧-硫-铅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组成与区内脉状铅锌矿化相似,且均形成于晚三叠世(221Ma),这说明矿集区内脉状铅锌-金银矿化为同一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区内脉状铅锌-金银矿床分别成簇分布,可能是同一期岩浆-热液不同演化阶段的结果。此外,矿集区内赋矿围岩与铅锌-金银矿床具有重要成因联系,同位素地球化学显示辽河群的大石桥组和浪子山组是重要的铅锌矿源层,而盖县组为金银的主要来源,这一认识对区域铅锌金银多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矿集区内至少存在四期岩浆作用:(1)古元古代早期(2206Ma,以条痕状花岗斑岩为代表),(2)古元古代晚期(1904Ma,以大顶子岩体为代表),(3)三叠纪(243-220Ma,以双顶沟和新岭岩体为代表),(4)中侏罗世(164Ma,以姚家沟岩体为代表)。通过区内古元古代岩浆岩并结合前人对辽河群的研究,本文认为胶-辽-吉带古元古代时期经历了洋盆形成(辽吉洋)-扩张-俯冲-消亡的全过程,并最终闭合于龙岗与狼林地块之间,形成胶-辽-吉造山带。本次研究的层状铅锌矿化的形成与胶-辽-吉带造山后伸展活动密切相关。中生代时期华北板块东部经历了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事件,青城子矿集区内出露的中生代岩浆岩与克拉通破坏作用相关,且三叠纪岩浆作用可作为克拉通初始破坏作用的标志,动力学机制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区内晚三叠世脉状铅锌金银矿化的形成与这一构造环境相关。
二、河北承德大庙斜长岩体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机理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承德大庙斜长岩体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机理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宣化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研究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地质特征 |
3 样品测试分析方法 |
3.1 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3.2 岩石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 |
4.2 全岩主微量特征 |
5 讨论 |
5.1 成岩年龄 |
5.2 岩石成因 |
5.2.1 海西期岩浆岩 |
5.2.2 印支期岩浆岩 |
5.2.3 燕山期岩浆岩 |
5.3 张宣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演化 |
5.4 张宣地区古生代-中生代成矿作用 |
5.4.1 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
5.4.2 矿床时间分布特征 |
5.4.3 张宣地区金成矿作用 |
5.4.3. 1 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4.3. 2 金成矿年龄 |
6 结论 |
(2)我国铁矿成矿背景与富铁矿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我国富铁矿的资源现状 |
3 我国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时空分布规律 |
3.1 主要类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
3.1.1 沉积变质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
3.1.2 矽卡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
3.1.3 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
3.1.4 岩浆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
3.2 我国主要类型铁矿的时空分布规律 |
4 我国富铁矿的矿床地质特征 |
4.1 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
4.1.1 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BIF有关的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
4.1.2 与新元古代BIF有关的沉积变质型富铁矿——以石碌矿床为例 |
4.2 矽卡岩型富铁矿 |
4.3 火山岩型富铁矿 |
4.3.1 陆相火山岩型富铁矿 |
4.3.2 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 |
4.4 岩浆型富铁矿 |
4.4.1 攀枝花式富铁矿 |
4.4.2 大庙式富Fe-Ti-P矿床 |
5 富铁矿的成矿机制 |
5.1 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
5.1.1 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BIF有关的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
5.1.2 与新元古代BIF有关的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
5.2 矽卡岩型富铁矿 |
5.3 火山岩型富铁矿 |
5.3.1 陆相火山岩型富铁矿 |
5.3.2 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 |
5.4 岩浆型富铁矿 |
5.4.1 攀枝花式富铁矿 |
5.4.2 大庙式富铁矿 |
5.5 富铁矿成因机制与关键控制因素 |
5.5.1 铁矿浆与块状富铁矿石 |
5.5.2 富铁矿的成矿机制:多期次-多阶段复合叠加-改造 |
6 结论 |
(3)冀北宣化、承德地区高压变质岩变质作用P-T轨迹及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现状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第三章 岩相学和变质期次划分 |
3.1 高压变质岩分布特征 |
3.2 岩相学特征 |
3.3 变质期次划分 |
第四章 矿物化学特征及物理化学条件计算 |
4.1 测试方法 |
4.2 石榴石矿物化学特征 |
4.2.1 含钛铁磁铁二辉石榴斜长麻粒岩石榴石环带 |
4.2.2 透辉石榴斜长角闪岩石榴石环带 |
4.3 辉石矿物化学特征 |
4.4 斜方辉石矿物化学特征 |
4.5 长石矿物化学特征 |
4.6 角闪石矿物化学特征 |
4.7 磁铁矿矿物化学特征 |
4.8 钛铁矿矿物化学特征 |
4.9 温压条件计算 |
4.10 氧逸度计算 |
第五章 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
5.1 锆石处理分析方法 |
5.2 锆石U-Pb定年结果及微量元素分析 |
5.2.1 滦平小白旗西角闪石榴斜长二辉麻粒岩 |
5.2.2 平泉七沟南石榴斜长角闪岩、平泉七沟南透辉石榴斜长角闪岩、石榴透辉斜长角闪岩 |
5.2.3 宣化高麻粒岩 |
第六章 讨论 |
6.1 高压麻粒岩成因机制 |
6.2 变质作用P-T轨迹 |
6.3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构造事件 |
6.4 华北克拉通1.85Ga变质事件 |
6.5 大地构造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4)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1.7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
3.1.1 地层岩石单元 |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
3.2.2 分析方法 |
3.2.3 分析结果 |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
3.2.5 成岩构造环境 |
3.3 变形变质特征 |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床地质 |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
4.1.4 矿床成因分析 |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
4.2.1 矿床地质 |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
4.3 控矿要素分析 |
第五章 矿产预测 |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
5.2 成矿远景区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论文发表 |
(5)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序列 |
1.1 1.80~1.77 Ga岩浆事件群 |
1.1.1 熊耳群火山岩 |
1.1.2 晋冀蒙等地基性岩墙群 |
1.2 1.72~1.67 Ga岩浆事件群 |
1.2.1 华北克拉通北缘AMCG组合 |
1.2.2 建平杂岩体 |
1.3 1.63~1.62岩浆事件群 |
1.3.1 大红峪火山岩 |
1.3.2 龙王?碱性花岗岩 |
1.3.3 泰山红门辉绿岩墙 |
1.4 1.33~1.30 Ga岩浆事件群 |
1.4.1 燕辽裂陷槽东段侵入到中元古界地层中的辉绿岩墙 |
1.4.2 康保-商都-化德花岗岩 |
1.4.3 白云鄂博火成碳酸岩 |
1.5 1.23~1.20 Ga岩浆事件 |
2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相关问题讨论 |
2.1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时限 |
2.2 熊耳群火山岩的性质及构造属性 |
2.3 华北克拉通AMCG及相关岩石构造环境 |
2.4 大红峪组火山岩的构造环境 |
2.5 中元古代晚期岩浆事件群构造环境 |
3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重大地质意义 |
4结论 |
(6)中国钛矿成矿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钛矿资源特点 |
2.1 矿产地与分布 |
2.2 中国钛矿的资源禀赋 |
3 中国钛矿的成矿规律 |
3.1 矿床类型与产出特征 |
3.1.1 岩浆型钛矿床 |
3.1.2 风化(壳)型钛矿床 |
3.1.3 变质型钛矿床 |
3.1.4 沉积型钛矿床 |
3.2 钛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
3.3 钛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
4 中国钛矿资源潜力评价 |
4.1 预测模型 |
4.2 预测方法 |
4.2.1 定位预测 |
4.2.2 定量预测 |
4.2.3 可利用性分析 |
4.3 预测结果 |
4.3.1 不同矿床类型的预测结果 |
4.3.2“优质钛”资源的预测结果 |
4.3.3 潜在钛资源的可利用性分析 |
4.3.4 重点远景区 |
5 讨论及建议 |
(7)冀东北燕山期花岗质侵入体及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工作情况 |
2 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2.1 太古宇-早元古界 |
2.2.2 中、新元古界 |
2.3 岩浆活动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构造特征 |
2.5 区域矿产简要特征 |
3 岩浆岩体及其岩石学特征 |
3.1 王土房岩体 |
3.2 麻地岩体 |
3.3 洼子店岩体 |
3.4 寿王坟岩体 |
3.5 水莲洞岩体 |
3.6 小寺沟岩体 |
4 岩体年代学特征 |
4.1 洼子店LA-MC-ICP-MS锆石U-Pb年龄 |
4.2 岩浆年代学特征 |
4.3 区域岩浆活动时空格架 |
5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5.1 岩体主量元素特征 |
5.2 岩体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
5.2.1 岩体稀土元素特征 |
5.2.2 岩体微量元素特征 |
6 岩浆成因 |
6.1 低Sr低Y型花岗岩成因 |
6.2 高Sr低Y型花岗岩成因 |
7 岩浆与成矿作用 |
7.1 与岩浆有关的矿床特征 |
7.1.1 麻地稀有金属矿床 |
7.1.2 洼子店蚀变岩型金矿床 |
7.1.3 寿王坟矽卡岩-斑岩型铜矿床 |
7.1.4 小寺沟斑岩型铜矿 |
7.1.5 水莲洞矽卡岩型铜矿床 |
7.2 矿床年代学特征 |
7.2.1 矿床年代学特征 |
7.2.2 区域矿床年代学特征 |
7.3 岩浆与成矿物质来源 |
7.3.1 冀东北稀有金属矿床岩浆与成矿物质来源 |
7.3.2 冀东北洼子店金矿成矿物质来源 |
7.3.3 冀东北矽卡岩-斑岩型矿床岩浆与成矿物质来源 |
8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作用 |
8.1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 |
8.2 岩浆成矿作用 |
结论 |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冀东地区东梁金矿床年代学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冀东金矿研究现状 |
1.2.3 东梁金矿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2.6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东梁金矿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侵入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矿物组成 |
3.3.2 矿石结构构造 |
3.4 金赋存状态 |
3.5 围岩蚀变 |
3.6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划分 |
第四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
4.1 成岩年代学研究 |
4.1.1 样品采集 |
4.1.2 测试方法 |
4.1.3 测试结果 |
4.2 成矿年代学研究 |
4.2.1 样品采集 |
4.2.2 测试方法 |
4.2.3 测试结果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1.1 样品的采集和测试方法 |
5.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5.2 硫同位素 |
5.2.1 样品采集 |
5.2.2 分析方法 |
5.2.3 测试结果 |
5.3 氢氧同位素 |
5.3.1 样品采集与加工 |
5.3.2 测试方法 |
5.3.3 测试结果 |
5.4 碳氧同位素 |
5.4.1 样品采集 |
5.4.2 测试方法 |
5.4.3 测试结果 |
第六章 矿床成因 |
6.1 成岩成矿时代 |
6.2 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6.4 成矿模型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燕山东段凌源地区沉积盆地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实际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燕山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 |
2.2 地层系统 |
2.2.1 基底岩系 |
2.2.2 中、上元古界 |
2.2.3 古生界 |
2.2.4 三叠系-侏罗系 |
2.2.5 白垩系 |
2.2.6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3.1 丰宁-隆化断层(FLF) |
2.3.2 大庙-娘娘庙断层(DNF) |
2.3.3 古北口-平泉断层(GPF) |
2.3.4 密云-喜峰口断层(MXF) |
2.3.5 凌源-东官营子断层(LDF)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燕山构造带内岩浆活动 |
2.4.2 建平岩体 |
2.4.3 大石柱子花岗质杂岩 |
3 凌源褶皱-逆冲带构造变形 |
3.1 茶棚构造带 |
3.1.1 文笔山断层 |
3.1.2 东庄断层 |
3.1.3 石灰窑断层 |
3.1.4 太阳沟断层 |
3.2 牛营子构造带 |
3.2.1 大齐子断层 |
3.2.2 朱杖子断层 |
3.3 生长地层 |
4 邓杖子-郭家店盆地沉积过程分析 |
4.1 邓杖子-郭家店盆地地层及年代 |
4.1.1 邓杖子-郭家店盆地地层 |
4.1.2 样品的采集、描述及制样 |
4.1.3 测年方法 |
4.1.4 钻石U-Pb年龄结果 |
4.1.5 邓杖子-郭家店盆地中生代地层年龄 |
4.2 邓杖子-郭家店盆地沉积相分析 |
4.2.1 老虎沟组、邓杖子组沉积相分析 |
4.2.2 郭家店组沉积相分析 |
4.3 邓杖子-郭家店盆地古沉积环境演化 |
5 物源分析 |
5.1 古流向分析 |
5.1.1 邓杖子组古流向分析 |
5.1.2 郭家店组古流向分析 |
5.2 岩屑岩性相 |
5.2.1 邓杖子盆地内地层砾岩碎屑成分统计 |
5.2.2 郭家店组砾岩碎屑成分统计 |
5.3 碎屑锆石分析 |
5.3.1 邓杖子组碎屑锆石分析 |
5.3.2 郭家店组锆石分析 |
6 讨论 |
6.1 燕山地区中生代地层格架 |
6.2 邓杖子-郭家店盆地构造演化 |
6.3 燕山构造带东段三叠-侏罗纪构造体制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
(10)辽宁省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金-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
1.2.1 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
1.2.2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
1.2.3 青城子矿集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项目依托及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界 |
2.1.2 元古界 |
2.1.3 古生界 |
2.1.4 中生界 |
2.1.5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古元古代(2332–1756Ma) |
2.3.2 三叠纪(243–210Ma) |
2.3.3 侏罗纪(196–141Ma) |
2.3.4 早白垩世(130–120Ma) |
2.4 区域矿产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章 矿集区地质特征 |
3.1 矿集区地层 |
3.1.1 古元古界 |
3.1.2 中生界 |
3.2 矿集区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裂构造 |
3.3 矿集区岩浆岩 |
第4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1 铅锌矿床 |
4.1.1 榛子沟铅锌矿床 |
4.1.2 甸南铅锌矿床 |
4.1.3 喜鹊沟铅矿床 |
4.2 金银矿床 |
4.2.1 白云金矿床 |
4.2.2 荒甸子金矿床 |
4.2.3 小佟家堡子金矿床 |
4.2.4 高家堡子银矿床 |
第5章 矿床成因研究 |
5.1 铅锌矿床 |
5.1.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5.1.2 成矿物质来源 |
5.1.3 矿床成因 |
5.2 金银矿床 |
5.2.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5.2.2 成矿物质来源 |
5.2.3 矿床成因 |
第6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及构造背景 |
6.1 矿集区岩浆岩年代学 |
6.1.1 岩相学特征 |
6.1.2 锆石U-Pb年代学 |
6.2 成矿年代学 |
6.2.1 铅锌矿床 |
6.2.2 金银矿床 |
6.3 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6.3.1 古元古代岩浆岩 |
6.3.2 中生代岩浆岩 |
6.4 Hf同位素组成 |
6.5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6.5.1 古元古代岩浆岩 |
6.5.2 中生代岩浆岩 |
第7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模式 |
7.1 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
7.1.1 胶-辽-吉带构造属性:陆内裂谷模式?弧-陆碰撞模式? |
7.1.2 胶-辽-吉带构造演化模式与成矿 |
7.2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
7.2.1 三叠纪华北克拉通东部初始破坏与成矿 |
7.2.2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空不均一性 |
7.3 青城子矿集区成矿模式 |
7.3.1 古元古代SEDEX型铅锌矿化成矿模式 |
7.3.2 中生代脉状铅锌金银矿化成矿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河北承德大庙斜长岩体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机理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宣化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J]. 甄世民,王大钊,白海军,贾儒雅,王江,查钟健,李阳,缪建普. 岩石学报, 2021(06)
- [2]我国铁矿成矿背景与富铁矿成矿机制[J]. 张招崇,李厚民,李建威,宋谢炎,胡浩,李立兴,柴凤梅,侯通,许德如.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06)
- [3]冀北宣化、承德地区高压变质岩变质作用P-T轨迹及年代学研究[D]. 吴伟哲. 河北地质大学, 2020
- [4]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浆事件群[J]. 相振群,陆松年,李怀坤,田辉,刘欢,张阔.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20(02)
- [6]中国钛矿成矿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J]. 丁建华,张勇,李立兴,李厚民. 中国地质, 2020(03)
- [7]冀东北燕山期花岗质侵入体及多金属成矿作用[D]. 王树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8]冀东地区东梁金矿床年代学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D]. 王宁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9]燕山东段凌源地区沉积盆地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 张安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10]辽宁省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金-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健.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