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分子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支原体分子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一、霉浆体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21)在《新疆边缘革蜱病原检测及Dm86保护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分析》文中认为

周海生[2](2017)在《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IBV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性及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鸡群呼吸道与肾脏疾病,是影响养禽业重要的病毒性病原之一。虽然IBV疫苗广泛使用,但IB仍然频繁爆发,特别是以引起肾脏损伤的肾型IBV分离报道较多,给我国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IBV血清型众多,且各血清型间交叉保护作用较低,同时IBV很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和同源重组,导致新基因型甚至新血清型不断出现,这给养禽业IB的防控带来巨大的困难。提示我们在防控IB中对病毒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对新型病毒或变异株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为制定IB有效的免疫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目前IBV临床分型包括呼吸型、肾型、生殖道型和腺胃型等,其中肾型IBV是近年来我国主要的IB病变型。肾型IBV主要引起鸡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进而引起鸡群死亡率增加。病毒S蛋白在IBV的血清学分型、基因分型、病毒组织嗜性及致病性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S蛋白中中和抗原位点、受体结合区域都是位于S1亚基上。因此,研究IBVS1蛋白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可以为病毒组织嗜性与致病性方面的机理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部分。1、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IBV分子流行病学分析2010~2016年间,本研究共从华东地区疑似IB发病鸡群分离到IBV 36株,其中从肉鸡分离毒株35株,从蛋鸡分离毒株1株。在所有分离株中,我们发现1例IB与H9亚型AIV混合感染。对36株IBV S1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发现S1基因长度存在4种:1620/540(28 株)、1617/539(4 株)、1611/537(3 株)及 1638/546(1 株)。S 蛋白裂解位点存在 5种:HRRRR(25 株)、RRFRR(6 株)、RRSRR(3 株)、RRLRR(1 株)及 HRRKR(1株)。序列比对显示本研究分离的36株IBV之间的S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65.2%~99.9%,分离株与参考株之间S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65.0%~99.9%。S1基因分型结果表明,36株IBV可划分为七个基因型:QX型(26株)、Mass型(3株)、4/91型(3 株)、tl/CH/LDT3/03 型(1 株)、TW-Ⅰ型(1 株)、TC07-2 型(1 株)和新发现的 New-Ⅰ型(1株)。结合GenBank中2001~2016年中国分离的396株IBV毒株S1基因序列,S1基因分型结果显示,2001~2016年间我国流行的432株IBV可以分为13个基因型,包括QX(321 株)、tl/CH/LDT3/03(25 株)、TW-I(20 株)、4/91(18 株)、Mass(18 株)、CK/CH/LSC/99I(7 株)、TC07-2(4 株)、TW-II(2 株)、Ck/CH/LDL/97I(1 株)、Arkansas(1株)、Vis S(1株)、及新鉴定的基因分支New-Ⅰ(8株)与New-Ⅱ(3株)。值得注意的是,属于美国相关基因分支的ck/CH/LSD/110712已在我国出现。重组分析显示,新出现的New-Ⅰ基因型IBV S1基因来源于4/91与tl/CH/LDT3/03型毒株之间的重组,基因分支New-Ⅱ病毒S1基因来源于tl/CH/LDT3/03型与QX型毒株重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华东地区2001~2016年间流行的IBV基因型众多,基因重组导致IBV新的基因型或变异株出现。本研究为今后IBV疫苗的研发和IB的防控提供一些参考。2、2001~2016年间我国IBV基因组序列重组分析为了解我国IBV分离株基因组重组特点,特别是疫苗株基因参与IBV基因重组情况,本研究对分离株 CK/CH/2010/JT-1、CK/CH/2014/FJ14 及 CK/CH/2014/QL1403 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同时收集2001~2016年间分离于我国的55株全基因组序列,并与参考株进行了序列重组分析。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CK/CH/2010/JT-1与CK/CH/2014/QL1403基因组中共鉴定出4个重组事件,分别位于CK/CH/2010/JT-1基因组24709-365、17160-19811、21136-21770片段及CK/CH/2014/QL1403基因组20395-24840片段。进一步对基因组序列重组来源分析显示 CK/CH/2010/JT-1 来源于 QX、CK/CH/LSC/99I、tl/CH/LDT3/03 及 4/91基因型IBV重组,CK/CH/2014/QL1403来源于QX与TC07-2型毒株重组,而CK/CH/2014/FJ14是一株典型的QX型IBV。应用RDP4对我国2001~2016年间分离的55株IBV基因组序列进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2001~2016年间流行的55株IBV中有52株IBV基因组存在重组事件,其中25个IBV分离株基因组中发现有疫苗型(Mass,tl/CH/LDT3/03及4/91型等)病毒基因组片段的重组,这一结果在SimPlot分析中进一步得到确认。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证明流行于我国的IBV基因组序列存在许多基因重组事件,而且疫苗毒株基因频繁参与了 IBV基因重组,导致IBV新的基因型或变异株出现,提示在防控IB时注意合理使用IBV疫苗。3、我国IBV分离株致病性分析及交叉保护研究为了探究分离株 CK/CH/2010/JT-1、CK/CH/2014/FJ14 及 CK/CH/2014/QL1403 致病特点及不同毒株间抗原关系,本研究对分离株进行动物攻毒、交叉中和及交叉保护实验。动物攻毒实验结果显示CK/CH/2010/JT-1与CK/CH/2014/FJ14可引起雏鸡严重的呼吸道症状、肾脏病变及高死亡率(43.75%与50%),而CK/CH/2014/QL1403不引起雏鸡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中和实验结果表明现有抗H120与4/91疫苗株鸡多抗血清不能有效中和 IBV 分离株 CK/CH/2010/JT-1 与 CK/CH/2014/FJ14,而抗 QX 型毒株 CK/CH/2014/FJ14鸡多抗血清能够有效中和TC07-2型IBV CK/CH/2014/QL1403。交叉保护实验结果表明CK/CH/2014/QL1403免疫雏鸡后能为鸡群提供有效保护来抵抗QX型毒株CK/CH/2014/FJ14 攻击。本研究结果显示 CK/CH/2010/JT-1 与 CK/CH/2014/FJ14 属于 IBV强毒株,且目前常用H120与4/91疫苗株不能有效防控该毒株,而CK/CH/2014/QL1403是一株天然弱毒株,而且可以作为疫苗候选株来防控QX型IBV。4、IBV 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为了探究IBV S1蛋白引起鸡胚肾细胞(Chickenembryokidneycell,CEKC)天然免疫应答反应,特别是肾型与呼吸型毒株S1蛋白引起CEKC天然免疫应答差异,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肾型毒株CK/CH/2010/JT1、CK/CH/2014/FJ14与呼吸型IBVM41株S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转染CEKC研究其在细胞中的天然免疫应答。结果表明IBV S1基因在CEKC中成功获得了瞬时表达,而且S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中。在mRNA水平上,转染后12 h,IBV 肾型毒株 CK/CH/2010/JT1、CK/CH/2014/FJ14 S1 蛋白引起 TLR3、MDA5 的表达明显高于呼吸型M41;转染后24h,肾型毒株CK/CH/2010/JT1、CK/CH/2014/FJ14 S1蛋白引起TLR3、MDA5、IFN-β及IL-6的表达显着高于呼吸型M41。在蛋白水平上,S1蛋白在 CEKC 中瞬时表达后 24h,肾型毒株 CK/CH/2010/JT1、CK/CH/2014/FJ14 引起 TLR3、IFN-β及IL-6的表达显着高于经典株M41。重组质粒转染CEKC 24 h时,使用配体poly(I:C)和LPS刺激后,IBV不同致病性毒株S1蛋白引起肾细胞天然免疫没有产生进一步放大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肾型与呼吸型毒株S1蛋白引起CEKC天然免疫应答中TLR3、MDA5、IFN-β及IL-6的表达存在差异,暗示IBV对肾脏致病性差异可能与毒株S1蛋白引起肾细胞天然免疫中TLR3、MDA5、IFN-β及IL-6表达差异相关。

张艳[3](2016)在《嗜吞噬细胞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及遗传进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危害公共健康的重要蜱传病原。这种革兰氏阴性菌营专性胞内寄生,主要感染宿主动物的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其宿主谱十分广泛,包括人、野生动物(如白尾鹿、梅花鹿等)、家畜(如犬、马、牛、羊等)、啮齿类动物(如白足鼠、林鼠等)、食虫类动物(如鼩鼱、刺猬等)。该病原在人体内可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granulocyticanaplasmosis,HGA),在动物体内则可导致蜱源热(Tick borne fever,TBF),给养殖业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并可危及人类健康。然而该病原在我国动物中的流行情况还不甚明了,且AP不同分离株之间差异较大,因此,详细了解我国部分地区、不同动物和媒介蜱AP的流行情况以及不同AP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差异,对于深入研究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而有效防控该病及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1.AP分子流行病学调查2013年—2015年,为详细了解我国AP流行情况,自河南、陕西、云南、贵州等9个省(市、自治区)采集绵羊、山羊、牛、犬、非洲长颈鹿血液样品2104份,其中羊血液样品1516份(含本实验室保存羊血液样品474份)、羊奶样品120份、牛血液样品69份、犬血液样品240份、非洲长颈鹿血液样品1份和硬蜱样品158份,采用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法、硬蜱透明镜检法和巢式PCR方法特异性扩增AP、Anaplasma bovis 16S rRNA和Anaplasma ovismsp4基因片段。结果显示,共计2053份DNA样品中,无浆体总阳性率为38.4%(788/2053),3.0%(61/2053)为AP阳性。其中在1516份羊血液样品中,无浆体总阳性率为45.0%(683/1516),AP阳性率为3.4%(52/1516):不 品种羊的无浆体阳性率也不同,绵羊无浆体总阳性率为40.6%(262/646),AP的感染率为5.6%(36/646),山羊无浆体总阳性率高达51.3%(424/870),AP阳性率1.8%(16/870),低于绵羊中AP感染率;连续4年采集自河南洛阳宜阳赵堡乡的羊血样品中,无浆体总阳性率高达78.2%,其中AP阳性率也高达47.3%(78/165),这可能与该地区位于豫西山区且羊群多以放牧为主而与媒介硬蜱接触较多有关;12.5%(15/120)的羊奶样品为无浆体阳性,其中AP阳性的羊奶样品2份,且凡是羊奶样品检测为某种无浆体阳性者,其对应的血液样品也为该种无浆体阳性:69份牛血样品中,31.9%(22/69)为无浆体阳性,1份为AP阳性,有部分样品同时感染4种病原;血液涂片染色、PCR检测及牛体表硬蜱携带病原检测三方面的结果共同证实来自该牛场的牛患有泰勒虫病/无浆体病;240份犬血液样品中,有3份流浪犬样品和1份羊场饲养的犬样品为AP阳性;107份蜱样品经种类鉴定后为:85份长角血蜱,16份微小扇头蜱,6份褐黄血蜱,其中1只长角血蜱为AP阳性;首次从动物园引进饲养的非洲长颈鹿体内检测到AP,以及AP、A.bovis和Theleria sp.的混合感染。上述结果表明在本研究采样地区的动物体内无浆体感染较普遍,且多种动物均感染AP,这提示我们关注AP对畜牧业造成的影响,另外在林牧区的工作人员和旅行者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因被蜱虫叮咬而罹患无浆体病。2.AP的遗传差异分析为了解我国部分地区AP的遗传差异,对所获得的220份AP阳性样品,采用巢式PCR方法特异性扩增得到AP的16SrRNA、msp4、groESL和gltA四个基因的部分序列,应用Vector NTI Advance10软件对序列进行校对及拼接,将所得序列在NCBI的BLASTn中进行同源性比对,随后使用Mega5.05软件对核苷酸序列及由其推倒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子发育分析并构建进化树。本文共得到16SrRNA基因长片段31条,gltA基因序列118条,groEL基因序列162条,msp4基因序列52条。31条16SrRNA基因长片段中,有12条差异序列,其中,序列KX505292为查菲氏埃里希氏体(Ehrlichia chaffeensis),且与美国的一人源分离株(CP007479)位于同一个进化分支上,KX505293和KX505302代表的分离株与一株来自中国的人源无浆体分离株(KM206273)序列相同;118条gltA核苷酸序列中,存在8种有差异序列,推倒出的氨基酸序列存在7种序列,氨基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上,本文得到的gltA形成两支,其中,cluster Ⅰ中包含了绝大部分序列,且包含一株人兽共患分离株KJ700628;162条groEL核苷酸序列,存在10种有差异核苷酸序列和3种差异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的进化树上均显示,本文得到的序列单独成支,与现有序列差异较大,相似度最高的也仅有90.3%(JN055360和JQ685509);52条msp4核苷酸序列存在13种核苷酸序列和3种氨基酸序列,本文得到的序列在进化树上形成分离的两个支,clusterⅡ中囊括了除来自陕西麟游、山西晋城和河南洛阳宜阳的部分分离株,可见陕西麟游和山西晋城地区的msp4基因序列相对保守,而河南洛阳宜阳地区的msp4基因则出现分化;220份16S rRNA基因短片段的进化分析显示,本文的序列分成三簇,其中cluster Ⅰ涵盖了本文得到的绵羊、山羊、犬、牛、长颈鹿、蜱来源的AP分离株序列以及已报道的其他动物源分离株,clusterⅢ中仅有的一条序列与两株人源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NR044762和AF093788),显示一定的人兽共患倾向。基于16S rRNA基因长片段和gltA基因的遗传差异分析显示,本文得到的部分AP分离株可能具有一定的人兽共患风险,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基于groEL的进化分析则表明本文得到的分离株与现有已报道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而本文得到的AP分离株的msp4基因遗传差异较大,为AP的遗传差异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曹树轩[4](2016)在《不同宿主动物无浆体感染情况调查及其种系发育分析》文中提出无浆体病(Anaplasmosis),亦称为边虫病,是由无浆体(Anaplasma)寄生于人和动物宿主血细胞内引起的蜱源性疾病。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且宿主范围也十分广泛,以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phagocytophilum)为例,该病原可感染野生哺乳类动物、禽类、反刍动物、啮齿类动物、爬行动物、驯养动物以及人类,对整个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属于具有重要公共卫生学意义的人兽共患病。然而,目前我国对无浆体宿主范围的研究十分有限,主要研究对象集中于啮齿类动物和一些反刍类动物。因此本研究对我国部分地区几种不同动物血液中无浆体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为我国对于该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参考。1.为了解我国部分地区不同宿主动物无浆体的感染情况,本研究于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使用巢式PCR法,对采自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洛阳市新安县、汝州市、长葛市、鹤壁市)、贵州省(麦坪县、龙里县、盘县)、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共9个市、县区的285份羊血液样品;采自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宜阳县、新安县以及贵州省麦坪县的240份犬血液样品;采自河南省鹤壁市的44份牛的血液样品;采自郑州市动物园的103份野生禽类血样以及16份野生哺乳动物血样进行三种无浆体的检测。结果在不同种动物体内均发现了三种无浆体的阳性样品,不同地区的无浆体感染情况亦不相同,贵州和云南总感染率分别达76.53%和91.67%,高于河南地区总感染率13.23%,可能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有很大关系。不同种动物的感染率不同,所调查的285份山羊和绵羊样品无浆体总感染率高达54.74%(156/285),A.phagocytophilum感染率为23.86%(68/285),A.bovis感染率达43.86%(125/285),而A.ovis感染率为23.86%(68/285);首次在我国发现犬感染三种不同无浆体,A.phagocytophilum,A.bovis,A.ovis三种无浆体的感染率分别为0.42%(1/240),2.08%(5/240),5.00%(12/240);并首次于我国动物园饲喂的长颈鹿、马鹿、狐狸等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到这三种无浆体。羊的三种无浆体感染率均要高于犬等其他品种的动物,可能与不同变异株的宿主特异性有一定的关系。山羊的Anaplasmas总感染率高达76.19%(122/147),明显高于绵羊的感染率24.64%(34/138);采用放牧方式下的羊Anaplasmas的感染率高达84.15%(138/164),显着高于舍饲羊只的感染率14.88%(18/121);羊场所养犬只及流浪犬只的无浆体感染率要高于普通家庭所养宠物犬;无浆体混合感染情况较为普遍,混合感染率高达30.18%(86/285)。2.为了解不同宿主动物间三种无浆体分离株的差异性,基于A.phagocytophilum,A.bovis的16S r RNA基因以及A.ovis的MSP4基因位点对样品进行扩增,从源于不同地域不同动物的Anaplasmas阳性样品随机抽取103份进行测序。应用Clustal X 2.11软件和Vector NTI Advance 11.5.1软件分别对得到的上下游序列进行碱基比对及序列拼接。用DNAStar 8.0中的Meg Align软件将所得序列与国内外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最后使用Mega6.06软件进行三种无浆体病原的种系发育分析并采用Maximum Likelihood法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并绘制遗传进化树。本研究对不同种宿主动物A.phagocytophilum的16S r RNA进行检测,共于三种动物(羊、犬、长颈鹿)中发现4种基因型(A、B、C、D),其中出现3种新基因型国内外未曾报道过。首次在我国发现长颈鹿的AP新基因型D,其与基因型A、B、C间的碱基差异较大,同源性在98.1%-98.2%之间,与所报道的羊源参照株JN558813之间存在11个碱基差异。另在羊和犬的样本中均发现了新的基因型,但其与参照株JN558813仅存在1个碱基的差异,同源性高达99.8%,AP羊源分离株是否能够感染犬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动物实验验证。首次在不同种类动物体内发现了A.bovis 16S r RNA,且共发现5种序列类型,其中除基因型A与参照株KP314251完全相同外,其余4种序列(B、C、D、E)为未曾报道过的新基因型。长颈鹿源A.bovis新基因型E的发现亦是首次报道,与基因型A、B、C、D间的同源性最低,与参考株间存在11个碱基的差异。此次在羊中发现2种基因类型A、B,在犬中共发现了A、C、D 3种不同序列类型。从不同种动物中共发现10种不同的A.ovis MSP4基因类型,其中仅有基因型A与参照株KJ782397完全相同,其余9个基因型均与国内外所报道的序列间存在个别差异,但序列间的同源性较高。首次在犬中发现B、D、E、F、G、H 6种不同A.ovis MSP4新序列类型,其中基因型B、G与人源分离株序列FJ460443间的同源性均高达99.8%,说明犬源A.ovis MSP4基因变异株存在侵染人类的可能性。在羊血液样本中共发现A、B、C、E型4种不同序列类型,并首次在我国动物园所饲狐狸和马鹿中发现了新基因型I、J。本研究充分说明了不同宿主动物三种无浆体基因序列间存在遗传多样性。此次共于不同动物中发现4种A.phagocytophilum 16S r RNA基因型,5种A.bovis 16S r RNA基因型以及10种A.ovis MSP4基因型,且多数为国内外未曾报道的新基因型。本研究也为人兽共患病的相关性研究以及我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具有较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意义。

吕亚莉[5](2014)在《羊血液、羊奶中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无浆体病(Anaplasmosis),又称边虫病,是由无浆体(Anaplasma)经节肢动物传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血液寄生虫病,该病分布广泛,其中绵羊和山羊均易感染,有些无浆体如嗜吞噬细胞无浆体亦可感染人。绵羊和(或)山羊感染无浆体后,临床特征以高热、贫血、消瘦、黄疸为主,严重感染时会引起死亡。因此如何快速、简便的鉴别诊断无浆体病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内外有关人畜,尤其是牛、羊血液内无浆体病的检测方法研究较多,但对于奶中无浆体病原的检测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应用PCR技术查明我国不同地区羊血液无浆体感染情况,并建立直接从羊奶中检测无浆体的方法,进而查明羊奶无浆体感染情况及羊奶与母羊、羔羊血液无浆体的相关性,以期为养羊业中无浆体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为了解我国羊无浆体病的流行情况,并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促进养羊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采用巢式PCR检测方法,对采自云南省昆明市和龙陵县、青海省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涧西区、嵩县、南阳市西峡县、平顶山湛河区和汝州市、商丘永城市和宁陵县、安阳市内黄县、新乡市原阳县、济源市、郑州市、焦作市等21个县市区的605份羊血液样品进行了羊无浆体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共检测出牛无浆体(Anaplasma bovis)、绵羊无浆体(A. ovis)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 phagocytophilum)3种无浆体,总感染率为40.99%(248/605),其中不同种的感染率分别为:A. bovis 13.06%(79/605), A. ovis 30.41% (184/605), A.phagocytophilum 4.96%(30/605)。其中山羊血液的无浆体感染率(43.81%)明显高于绵羊(30.61%);小于1岁的幼龄羊无浆体感染率(34.70%)低于大于1岁的大龄羊(43.41%);放牧羊的无浆体感染率(49.02%)明显高于舍饲羊(26.99%);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无浆体的比率为6.45%(39/605),A. ovis+A.bovis的感染率为3.47%(21/605),A. phagocytophilum+A. bovis的感染率为2.81%(17/605), A phagocytophilum+A.ovis的感染率为0.17%(1/605),A. phagocytophilum+A. bovis+A. ovis的感染率为0.50%(3/605);而且在采样的21个地区中,其中郑州巩义市及荥阳市、商丘永城市、新乡原阳县和济源市邵原镇为高发病地区,感染率分别为33.33%、68.42%、35.71%,47.22%、65.00%,总感染率为52.63%(50/95),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总感染率38.82%(198/510)。2.为了建立直接从羊奶中检测无浆体的方法,并了解我国羊奶中无浆体病的流行情况,为羊养殖业中无浆体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降低无浆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本研究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采用巢式PCR检测方法,对采自云南省龙陵县,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涧西区、嵩县、南阳市西峡县、平顶山湛河区和汝州市、商丘市宁陵县、安阳市内黄县、新乡市原阳县、济源市、郑州市等12个县市区的105份羊奶样品进行了无浆体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共检测出牛无浆体(A. bovis)、绵羊无浆体(A ovis)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 phagocytophilum)3种无浆体,总感染率为11.43%,其中不同种的感染率分别为:A. bovis 1.90%(2/105), A. ovis 8.57%(9/105), A. phagocytophilum 1.90%(2/105)。而且山羊羊奶的无浆体感染率(14.86%)明显高于绵羊(3.23%);放牧模式下羊奶中无浆体的感染率(31.25%)明显高于舍饲模式下羊奶中无浆体的感染率(2.74%)。3.为确定我国部分地区羊无浆体分离株的种类,从PCR扩增检测结果为羊无浆体阳性样品中随机选取111株进行基因测序,基因序列分别在NCBI中进行Blast比对,应用ClustalX 2.11软件分别进行比对及序列拼接。最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9个分离株基因序列,应用DNA Star7.5软件进行序列同源分析,MEGA 5.0等生物学软件分别对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牛无浆体、绵羊无浆体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25株A.phagocytophilum,其中济源19号、原阳30号与已报道的参考株A. phagocytophilum (KC916731.1)分别有1个、3个碱基位点存在差异,发现所得A. phagocytophilum与A. phagocytophilum (JN558813.1)在同一分支上;23株A. bovis与已报道的参照株A. bovis KF465986.1进行序列差异比对,所有碱基序列完全相同,所得A.bovis与A.bovis (KC311347.1)在同一分支上;63株A. ovis与已报道的参照株A.ovis (JN572936.1)进行序列差异比对,其中N10与已报道的参考株有5个碱基位点存在差异,L20、O14、SQ11、L77、 L62、与已报道的参考株有4个碱基位点存在差异,L98、H5、ZY3与已报道的参考株有3个碱基位点存在差异,发现所得A.ovis与A.ovis (HM063433.1)在同一分支上。本研究应用PCR方法对羊血液样品和羊奶样品进行了羊无浆体检测,均发现感染A.bovis、A. ovis和A. phagocytophilum3种无浆体,结果表明我国羊无浆体感染较为普遍,而且A. Phagocytophilum为人兽共患病原。本研究首次采用PCR方法对羊奶样品进行羊无浆体检测,鉴定了2个A. phagocytophilum新基因型和9个不同的A. ovis新基因型,对无浆体病的传播、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指导,为进一步开展人兽共患无浆体的监测和保障人类健康公共卫生安全研究奠定了基础。

韩立能[6](2013)在《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系统研究了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特性和机理、微生物活性及影响因素、微生物学特征、生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和工程应用效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活性炭粒径对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影响,提出了微膨胀的概念。研究发现活性炭粒径、水温和运行时间是影响上向流生物活性炭膨胀率的主要因素,并构建了生物活性炭的膨胀率模型。在活性炭运行初期,吸附作用是有机物去除的主要因素,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受到传质控制。在生物降解阶段,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只受到生物降解速率的影响。根据活性炭粒径对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和膨胀率的影响,结合工程设计对滤速、占地和池高等方面的约束,提出了在流速10~14m/h范围内维持膨胀率在10%~30%的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2.研究了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根据济南黄河水源水质,预臭氧建议分三段投加,每段投加比例为3:1:1,投加总量为2mg/L。活性炭层的膨胀使滤速的变化对接触时间的影响减小,在滤速为7.6m/h~13.4m/h范围内对有机物(耗氧量、DOC、UV254)去除率影响较小,符合稳态膜理论。水温在13~34℃之间时其变化对生物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的效率影响不显着。3.研究了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与下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两个工艺进入生物降解阶段后,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对耗氧量、DOC、UV254的平均去除率比下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分别高12%、7%和6%。原因在于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上的生物量更多,沿程分布更均匀。其出水和炭床主要微生物种类为变形菌门。4.确定了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的设计和运行参数。综合考虑该工艺的优缺点,建议采用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池前置,砂滤池后置的模式,保证出厂水的浊度和微生物数量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要求。

徐逍[7](2014)在《基于酶联免疫法的中华绒螯蟹体内恩诺沙星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是第3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因其具有高效、抗菌谱广、与其它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性等特性而被应用于防治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名贵养殖品种之一,在养殖过程中常遭受细菌性疾病危害,ENR也是防治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的常用药,因而存在残留的风险。色谱法检测ENR残留检测限低、高效,但样品前处理较为繁琐、耗时、成本高。因而,本研究通过优化ENR多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建立了灵敏、特异、快速、简便的ELISA分析方法,并应用该检测方法研究了给药次数、健康状况、水温等因素对中华绒螯蟹体内ENR药代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的影响,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采用优化的碳二亚胺法合成免疫原(cBSA-ENR)、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性酯法合成包被抗原(cOVA-ENR)及免疫方式等技术,制备ENR多克隆抗体,并用方阵ELISA及间接竞争ELISA对其滴度、亲和力及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NR多抗的工作浓度为1:80000,IC50为8.68ng/mL,有效检测范围为0.40125ng/mL,与环丙沙星等竞争物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50%;分别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肝胰腺样品中添加10、30和90ng/g (ng/mL)3个浓度水平的ENR,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2.23%85.45%、68.66%74.12%和50.17%56.3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64%12.26%、12.41%22.23%和28.28%35.40%。说明采用优化的制备技术获得的ENR多克隆抗体及其建立的免疫分析方法能够满足中华绒螯蟹等水产品中ENR残留检测的基本要求。2、在不同给药次数、不同健康状况及不同水温条件下口灌ENR(10mg/kg),应用ELISA法测定灌药后5、10min及0.5、1、2、4、8、12、24、48、96和168、240h时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的ENR残留量,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3P97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拟合房室模型,结果表明:(1)在单次和多次口灌(连续口灌三天,每天一次)的给药方式下,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和肌肉中ENR含量均呈现随给药时间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单次口灌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的吸收半衰期(T1/2ka)分别为0.27h、0.27h、2.18h,分布半衰期(T1/2α)分别为3.65h、7.39h、19.86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5.26h、29.94h、42.92h;而多次口灌下3种组织中的T1/2ka分别为0.26h、0.24h、0.07h,T1/2α分别为3.81h、9.04h、23.05h,T1/2β分别为18.50h、33.21h、48.41h。表明单次口灌比多次口灌分布和消除都快;各组织中ENR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肝胰腺、血淋巴、肌肉。3P97软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给药次数下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ENR的代谢规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兽药残留标准,建议25℃水温条件下口服ENR(10mg/Kg)预防中华绒螯蟹疾病时休药期不少于375℃d。(2)在水温25℃时,以10mg/kg剂量单次口灌健康的和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中华绒螯蟹后,ENR在健康组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的T1/2ka分别为0.27h、0.27h、2.18h,T1/2α分别为3.65h、7.39h、19.86h,T1/2β分别为15.26h、29.94h、42.92h;而染菌组3种组织中的T1/2ka分别为0.87h、1.35h、2.56h,T1/2α分别为1.34h、2.59h、8.61h,T1/2β分别为14.04h、40.28h、7.96h。与健康蟹相比,染菌蟹各组织中ENR含量较低、吸收较慢,但分布和消除快。ENR在各组织中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肝胰腺、肌肉、血淋巴。3P97软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健康状况下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ENR的代谢规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建议25℃水温条件下口服ENR(10mg/Kg)治疗中华绒螯蟹疾病时休药期不少于300℃d。(3)在20、25和30℃水温下,以10mg/kg剂量单次口灌人工感染了嗜水气单胞菌的中华绒螯蟹后,血淋巴和肌肉组织中ENR含量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而肝胰腺中药物时间曲线均出现两个峰值,且第二峰峰值浓度均高于第一个峰峰值浓度。各组织中ENR吸收、分布和消除随水温升高而加快。3P97软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温下染菌蟹的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ENR的代谢规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而且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均与水温呈负相关,而总体消除率(CLs)与水温呈正相关。

薛书江[8](2014)在《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应用和免疫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寄生于血液内的原核生物——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引起的一类不易引起重视,但具有潜在威胁的新发人兽共患病。该病可导致畜产品质量和产量降低,动物生育力下降,具有流行广泛、隐性感染、慢性迁延和条件致病等特点,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我国是目前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均有报道。虽然,国内外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到目前为止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仍无有效措施。因此,本研究克隆了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HSPA1基因和α-Eno基因;建立了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制备了2株抗猪附红细胞体单克隆抗体,并对单抗的抗体亚型、特异性、细胞定位和中和特性等方面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应用制备的单抗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诊断方法;应用感染血清和单抗筛选免疫原性蛋白,并对免疫原性蛋白进行质谱鉴定,.以期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制研究奠定基础。1、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HSPA1基因和α-Eno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猪附红细胞体HSPA1基因和α-Eno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引物,以猪附红细胞体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MD-18T-simple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显示,所克隆的HSPA1基因由104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33个氨基酸。与GenBank上发表的猪附红细胞体HsPA1基因序列(AM265536)同源性97%,该基因与血巴尔通氏体同源性最近(68.4%)。HSPA1基因编码蛋白等电点为4.69,存在跨膜区。猪附红细胞体α-Eno基因序列编码393个氨基酸,与GenBank上登录的α-Eno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98%,氨基酸同源性为100%。所克隆的α-Eno基因序列与牛支原体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犬霉形体亲缘关系最远。本研究旨在从分子角度了解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的生物学特性,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分子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猪附红细胞体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根据猪附红细胞体α-Eno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SYBR Green Ⅰ染料进行Real-time PCR反应,建立标准曲线,并进行敏感性试验、特异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然后用已建立的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常规PCR方法对49份临床样本进行平行检测。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的反应相关系数为0.894,检测极限约为1.44拷贝/μL。特异性分析表明只有猪附红细胞体能检测到特异性的熔解度峰值,而弓形虫、猪链球菌、猪肺炎支原体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DNA样本未检测到特异性的熔解度峰值。组内变异系数、组间变异系数和稳定性系数的CV值均小于5%。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的阳性率(40.8%)比常规PCR方法检测的阳性率(30.6%)高10.2%。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α-Eno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该方法的建立将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3、抗猪附红细胞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以纯化的猪附红细胞体裂解抗原免疫6w雌性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经间接ELISA方法筛选能稳定分泌抗猪附红细胞体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对制备出单抗的抗体亚类和抗体特异性进行鉴定。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观察单抗所识别抗原的细胞定位。应用所建立的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评估单抗对小鼠动物模型体内猪附红细胞体的中和效果。结果显示:试验成功筛选出2株能稳定分泌抗猪附红细胞体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F7和2C4。诱生小鼠腹水产生的抗体效价可达1:16000和1:14000。抗体亚类鉴定结果显示所获得2株单抗均为IgG2a亚型。Western-blot分析表明,3F7株单抗可识别40ku蛋白抗原,2C4株单抗可识别33ku蛋白抗原。Western-blot鉴定结果表明2株单抗均能特异性地与猪附红细胞体抗原结合,而与弓形虫、猪链球菌、猪肺炎支原体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檄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所制备单抗可以识别猪附红细胞体抗原蛋白。体内中和试验显示,2株单抗中的3F7株单抗对小鼠动物模型体内人工感染的猪附红细胞体增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2株抗猪附红细胞体单抗的成功制备和鉴定,将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快速检测和防治奠定基础。4、猪附红细胞体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为建立方便快捷的猪附红细胞体血清学检测方法,本研究以抗猪附红细胞体单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兔抗猪附红细胞体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猪附红细胞体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为:3F7株抗猪附红细胞体单克隆抗体的包被浓度为5.42mg/L兔抗猪附红细胞体多克隆抗体浓度和酶标抗体的稀释倍数分别为6.84mg/L和1:2000,以OD492nm值>0.290作为阳性判定标准。该ELISA方法对弓形虫、猪链球菌、猪肺炎支原体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均无交叉反应;其重复性变异系数小于10%;敏感度可达3.25mg/L。采用建立的ELISA方法与血涂片染色镜检方法同时检测68份临床样品,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的阳性率为29.4%,比血涂片染色镜检方法检测的阳性率高10.3%。本研究建立的猪附红细胞体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成本低及方便快捷等优点,可以用于猪附红细胞体的快速检测。5、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免疫蛋白组学研究为了筛选和鉴定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免疫原性蛋白。采用二维电泳分析猪附红细胞体蛋白质表达谱,应用感染血清和3F7株单抗与猪附红细胞体2-DE凝胶进行免疫印迹,并对筛选出的猪附红细胞体免疫原性蛋白进行质谱鉴定。结果显示:以上样量为850μg猪附红细胞体蛋白在13cm、pH3~10的IPG胶条上进行电泳,最后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获得了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2-DE图谱中共检测到60±5个蛋白质点,蛋白主要集中在pH值6~9和分子量45ku~25ku范围内。猪附红细胞体蛋白质表达谱中的9个蛋白点被猪附红细胞体感染血清和3F7株单抗所识别,5个蛋白质点被成功鉴定,其中2个蛋白质点鉴定为支原体已知蛋白(ATP结合蛋白和胆碱激酶),3个蛋白质点鉴定为由猪附红细胞体基因组序列推测的假定蛋白(假定蛋白Msui05020、假定蛋白Msui06340和假定蛋白CAG:472)。3F7株单抗识别的蛋白经鉴定为ATP结合蛋白。本研究将为进一步开展猪附红细胞体诊断和疫苗候选分子研究奠定基础。结论:1、应用PCR技术,成功克隆了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HSPA1基因和α-Eno基因,并对所克隆的目的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2、成功建立了猪附红细胞体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3、成功制备了2株抗猪附红细胞体单克隆抗体,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所制备单抗可以识别猪附红细胞体抗原蛋白。2株单抗中的3F7株单抗对小鼠动物模型体内人工感染的猪附红细胞体增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4、应用单抗成功建立了猪附红细胞体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临床应用表明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成本低廉、方便快捷。5、应用猪附红细胞体感染血清和3F7株单抗成功筛选出了9个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免疫原性蛋白,其中5种蛋白被鉴定。

张菲菲[9](2013)在《羊无浆体PCR诊断方法建立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无浆体病(Anaplasmosis),是由各种无浆体(Anaplasma)寄生于动物及人的血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立克次氏体病,患病动物表现高热、贫血、消瘦、黄疸、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动物死亡。无浆体病是一种蜱传性疾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国际、国内活体动物贸易增多,目前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原,能够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研究旨在完善一种羊无浆体的PCR诊断方法,并对中国部分地区的羊无浆体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羊无浆体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本研究样品来自中国河南、内蒙、辽宁、山西、山东、云南等17个地区的408只绵羊和山羊。首先应用姬姆萨染色法对取得的羊血液样品进行无浆体检测,血涂片检测结果共发现3种无浆体包括绵羊无浆体(A. ovis)、牛无浆体(A. bovis)、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 phagocytophilum),感染率分别为37.5%(153/408)、8.09%(33/408)、5.40%(22/408)。然后将样品用PCR方法扩增其无浆体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MSP4基因序列,PCR检测结果也证明存在这三种无浆体:绵羊无浆体(A. ovis)、牛无浆体(A. bovis)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 phagocytophilum),感染率分别为23.53%、30.15%和11.52%。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羊所感染的无浆体优势种不同,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优势种是A. bovis,山西和内蒙古地区为A. ovis,贵州、云南、辽宁为A. bovis,山东A. phagocytophilum的感染率最高;不同饲养方式、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羊无浆体感染率存在差异,放牧模式下的羊无浆体感染率(59.92%)明显高于舍饲模式羊(36.75%);山羊无浆体的感染率(61.73%)明显高于绵羊(43.09%);夏季是羊无浆体感染的高峰期,所调查地区感染率高达95%。本研究对包括小尾寒羊、湖羊、萨福特羊、内蒙绒山羊、奴比黑山羊、龙陵黄山羊等不同品种羊的无浆体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这在国内属于首次。对基于16S rRNA基因/MSP4基因进行PCR扩增检测得到的羊无浆体阳性样品,从中随机选取80株进行基因测序,然后挑选具有代表性的22株,将其序列利用ClustalX1.83和DNAStar4.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所调查地区的羊无浆体基本上没有发生较大变异,并与先前报道的相关无浆体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基于16S rRNA基因的5株A. bovis(KF4、KM11、QL6、WR12、CY6、GY3)与已报道的A. bovis Guizhou(JN558825.1)、A. bovis Zhejiang(JN558829.1)、 A. bovis South Kroea(KC311344.1)、 A. bovis South Kroea(KC311346.1)的同源性达99.8%;基于16S rRNA基因的10株A. phagocytophilum中,GY3、JC5、KF6、LQ1、WR1、YY7与已报道的A. phagocytophilum Japan(AB196721.1)和A. phagocytophilum Hube(iJN558813.1)的同源性达100.0%,Gongyi2和LB10与已报道的河南株A. phagocytophilum Henan(JN558815.1)的同源性为99.1%和99.4%,根据无浆体新基因型的命名原则将其命名为ApLB2012-7和ApGoYi2012-11;基于MSP4基因的6株A. ovis(CY3、GY8、JC12、KF4、NM12、NM32)与已报道株最高同源性达100%(HQ456348.1Yuzhong与JC12等),最低同源性为99.6%(DQ674249USA与JC12)。这三种无浆体中的嗜吞噬细胞无浆体为人兽共患病原,对其在羊群中种系发育分析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且本研究发现了两株河南省A. phagocytophilum的新基因型(ApLB2012-7和ApGoYi2012-11),与已报道河南株分别存在6个(ApLB2012-7)和3个(ApGoYi2012-11)碱基差异。

高峰[10](2011)在《大承气汤方药配伍成分变化与药效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大承气汤配伍后化学成分变化、药效、药动、物质基础以及剂量配伍进行研究。课题在全方不同煎法组合、药对不同煎法组合、大黄单味药不同煎法等多个层次上,同时测定多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对大承气汤复方配伍的化学物质基础进行阐明,并追踪药理作用,研究指标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层层推进,互相印证,研究大承气汤复方物质基础及其与药理作用的相关性,阐明其配伍的科学内涵及其在体内的动态过程,为临床应用和制剂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一、大承气汤复方配伍成分变化研究针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对色谱流动相、比例,检测波长,色谱柱温度,进样量等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并应用全方HPLC、UPLC-MS统一分析方法,测定大承气汤及组方单味药中化学成分含量。二、大承气汤“除身热”药效学实验1大承气汤对ABP小鼠泻下作用的影响灌胃给予ABP小鼠大承气汤后,采用ABP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观察排便时间、24h内饮水量、24h内排便量为指标,研究大承气汤对ABP小鼠的泻下作用。2大承气汤对ABP小鼠血浆内毒素的作用灌胃给予ABP小鼠大承气汤后,应用鲎试剂盒检测ABP小鼠外周血及回肠内容物中ET含量,研究大承气汤对ABP小鼠内毒素的影响。3大承气汤对ABP小鼠血浆NO和TNF-α的干预灌胃给予ABP小鼠大承气汤后,应用NO和TNF-α试剂盒检测ABP小鼠血浆NO和TNF-α水平,研究大承气汤对ABP小鼠血浆NO和TNF-α的影响。三、大承气汤水煎液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1大承气汤中蒽醌类成分药动学研究建立并应用蒽醌类成分大鼠血浆样品处理方法及HPLC条件,检测大承气汤水煎液中蒽醌成分的入血量,应用药动学软件DAS2.1.1计算各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包含T1/2(Ka)(h)、T1/2(Ke)(h)、Cmax (mg/L)、Tmax (h)、AUC0-t(mg/L·h)]。2大承气汤中厚朴酚类成分药动学研究建立并应用厚朴酚类成分大鼠血浆样品处理方法及UPLC-MS条件,检测大承气汤水煎液中厚朴酚类成分入血量,应用药动学软件DAS2.1.1计算各成分的药动学参数。3大承气汤中黄酮类成分药动学研究建立并应用黄酮成分大鼠血浆样品处理方法及HPLC条件,检测大承气汤水煎液中该成分的入血量,应用药动学软件3P97分别计算出柚皮素、橙皮素的药动学参数。4大承气汤指标成分代谢研究应用全方HPLC、UPLC-MS分析方法,检测大鼠代谢物中游离蒽醌、和厚朴酚、厚朴酚、柚皮素、橙皮素、柚皮苷、新橙皮苷和橙皮苷的含量。四、量效关系研究应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灰关联分析对大承气汤配伍后成分变化与药效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一、大承气汤复方配伍成分变化研究1大承气汤配伍水提液化学成分变化全方配伍后柚皮苷、新橙皮苷、和厚朴酚、厚朴酚的峰面积没有变化,而橙皮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的峰面积都增加。2全方与单味药不同极性提取部位的成分变化单味药与全方相比较,在煎煮过程中,有很多单味药所含成分,在全方中检测不到或者含量减低;总体而言,在较大极性提取溶剂中,大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枳实(橙皮苷)所含成分在全方中呈增大,在极性较低的提取溶剂中呈现含量降低,或检测不到;而厚朴则刚好相反。3单味药与全方UPLC-MS研究由大黄、厚朴、枳实和大承气汤的总离子图谱及结合m/z图谱可知:①大黄药材提取液中没有检测到大黄素甲醚,大承气汤水煎液中并未找到大黄水煎液中保留时间为18.97min的成分。②厚朴药材提取液中,厚朴酚在大承气汤检测中,显示为减弱。③枳实、大承气汤和标准品相对比,枳实和大承气汤中检测到橙皮苷和柚皮苷成分,且含量增加,以橙皮苷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大承气汤中并未找到在枳实水煎液中所检测到的保留时间为28.83min和34.04min的成分,并且在枳实水煎液中保留时间为41.38min的成分,在全方中明显减弱。④经综合对比全方水煎液、大黄水煎液、厚朴水煎液和枳实水煎液的UPLC-ESI-MS图谱,全方水煎液中保留时间为24.74min和40.15min的成分为四种单味药配伍而出现的,因分离和检测条件的限制,现阶段并未对大承气汤中保留时间为24.74min和40.15min的成分作出结构的鉴定。二、大承气汤“除身热”药效学实验1大承气汤对ABP小鼠泻下作用的影响观察大承气汤对ABP小鼠的泻下作用;得出大承气汤各实验组均可促进ABP小鼠快速排便,也可使ABP小鼠大便软化,从而ABP小鼠体内燥屎得以迅速排出体外。2大承气汤对ABP小鼠血浆内毒素的作用灌胃给予ABP小鼠大承气汤后,得出大承气汤不同剂量组均对ABP小鼠外周血、回肠内容物中的内毒素中内毒素含量有较大的清除作用,可有效减少ABP小鼠外周血和回肠内容物中内毒素的含量,但阳性组则无此作用。3大承气汤对ABP小鼠血浆NO和TNF-α的干预灌胃给予ABP小鼠大承气汤后,得出经典大承气汤不同剂量组均对ABP小鼠血浆NO含量有较大的干预作用,其作用效果是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ABP小鼠血浆中NO的含量增加、血浆TNF-α含量减少。Doehlert设计组成的大承气汤总体作用效果不及DCQ-1组。三、大承气汤水煎液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1大承气汤中蒽醌类成分药动学研究经对大鼠含药血浆的检测可知,大承气汤君药大黄中所含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均可在血浆中检测到,应用药动学软件DAS2.1.1分别计算出血浆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T1/2(Ka)(h)依次是0.362、1.034、1.918、1.89、0.656;T1/2(Ke)(h)依次是0.311、1.173、2.330、2.188、0.810; Cmax (mg/L)依次是48.47、21.69、10.49、5.76、38.76;Tmax(h)依次是4、4、6、4、2;AUC0-1(mg/L·h)依次是85.733、66.726、65.911、41.840、96.401。2大承气汤中厚朴酚类成分药动学研究经对大鼠含药血浆的检测的血浆中并未检测到和厚朴酚、厚朴酚成分。3大承气汤中黄酮类成分药动学研究大承气汤枳实中所含的柚皮素和橙皮素均可在血浆中检测到,应用药动学软件3P97分别计算出柚皮素、橙皮素的药动学参数:T1-2(Ka)(h)依次是2.106、2.142;T1/2(Ke)(h)依次是5.842、5.491;Cmax(mg/L)依次是3.492、2.574;Tmax (h)依次是;AUC0-1(mg/L·h)依次是39.407、34.886。4大承气汤指标成分的代谢研究游离蒽醌、和厚朴酚、厚朴酚从尿液途径排除体外的量所占比例甚小(约为总量的10%),游离蒽醌从粪便途径排除体外的量所占比例很大(约为总量的90%)。在对灌胃给药大鼠24h尿液、粪便分析中显示,既能检测到柚皮素、橙皮素,又能同时检测到柚皮苷、新橙皮苷和橙皮苷。四、大承气汤成分变化与药效相关分析1 PEARSON量效关系研究研究相关分析表明:其药效指标Y1、Y2、Y4、Y5、Y6、Y7、Y8 (ABP小鼠小肠墨汁推进数据记为Y1,将ABP小鼠排便时间记为Y2,将ABP小鼠24h内排便量记为Y4,将ABP小鼠外周血中ET含量记为Y5,将ABP小鼠回肠内容物中ET含量记为Y6,将ABP小鼠血浆中NO含量记为Y7,将ABP小鼠血浆中TNF-α含量记为Y8)均随着计量的增大药效也增大,且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Y3(ABP小鼠24h内饮水量)差异没有显着性意义(P>0.05)。2 GRA谱效关系研究GRA分析显示,其关联序大于0.85的主要为3、4、6、8、10、14、17、18、38、50号峰,其中包括了黄酮成分;关联度在0.85-0.80之间,包含蒽醌成分与厚朴酚成分。[结论]一、大承气汤复方配伍成分变化研究1检测方法的建立建立了全方HPLC、UPLC-MS统一分析方法,并对分析方法做了仪器精密度、样品稳定性和方法重复性等考察,表明此两种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2单味药与全方不同极性提取部位的成分变化大承气汤较单味药来看,其极性成分在全方中溶出率普遍增大,而且以大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枳实(橙皮苷)成分增大为主,得配伍后,所产生的综合药效与大黄和枳实极性成分的溶出,厚朴的较低极性成分的溶出有极大关系。3单味药与全方UPLC-MS研究经综合对比全方水煎液、大黄水煎液、厚朴水煎液和枳实水煎液的LC-ESI-MS图谱,全方水煎液中保留时间为24.74min和40.15min的成分为四种单味药配伍而出现的,因分离和检测条件的限制,现阶段并未对大承气汤中保留时间为24.74min和40.15min的成分作出结构的鉴定。这些含量发生变化的色谱峰所对应的成分,可能就是大承气汤配伍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二、大承气汤“除身热”药效学实验1大承气汤对ABP小鼠泻下作用的影响大承气汤各实验组均可促进ABP小鼠快速排便,也可使ABP小鼠大便软化,从而ABP小鼠体内燥屎得意迅速排出体外,避免的粪固醇类物质在体内产生更多的热量,这是大承气汤对于其“除身热”功效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2大承气汤对ABP小鼠血浆内毒素的作用大承气汤可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减少内毒素含量的同时也减少了内毒素对热量的释放以及内毒素产热的几率,从而减少体内热量的产生。3大承气汤对ABP小鼠血浆NO和TNF-α的干预大承气汤治疗的ABP小鼠,血中NO增加、TNF-α显着降低。结合文献可把降低炎症介质的可能机制归纳为:①有增强胃肠道运动功能,增加肠血流量,降低肠粘膜通透性;②下调巨噬细胞活性,降低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③对抗氧自由基,防止过氧化损伤;等。三、大承气汤水煎液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1大承气汤中蒽醌类成分药动学研究本实验建立了大承气汤水煎液给药后蒽醌类成分大鼠血浆HPLC检测条件及血浆样品处理方法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大承气汤水煎液中蒽醌成分的入血量。经对大鼠含药血浆的检测可知,君药大黄中所含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均可在血浆中检测到,应用药动学软件DAS2.1.1分别计算出血浆中该五种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得出五种游离蒽醌成分均体现为一室模型。2大承气汤中厚朴酚类成分药动学研究经对大鼠含药血浆的检测的血浆中并未检测到和厚朴酚、厚朴酚成分,表明在含药血浆中不含厚朴酚类成分,可能原因为厚朴酚类成分不入血或者是入血与血红蛋白结合形式存在。3大承气汤中黄酮类成分药动学研究本实验建立了大承气汤水煎液给药后黄酮类成分大鼠血浆HPLC检测条件及血浆样品处理方法,方法稳定可控,重现性好,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大承气汤水煎液中黄酮成分的入血量。经对大鼠含药血浆的检测、动态分析,应用药动学软件3P97分别计算出柚皮素、橙皮素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此两种成分均体现为一室模型。4大承气汤指标成分代谢研究游离蒽醌、和厚朴酚、厚朴酚主要以粪便途径排除体外。在对灌胃给药大鼠24h尿液、粪便分析中显示,既能检测到柚皮素、橙皮素,又能同时检测到柚皮苷、新橙皮苷和橙皮苷;总体来说,苷元形式排除体外的量所占比例大于苷类。四、大承气汤成分变化与药效相关分析选取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作为部分质控、工艺优化指标和药效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研究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将中药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大承气汤的物质基础探讨了其复方的配伍机制、药效物质基础,为大承气汤方药配伍及中药复方配伍的方法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霉浆体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霉浆体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IBV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性及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对照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1.1 发现、命名与分类
        1.2 生物学特性
        1.3 基因组结构与主要功能蛋白
        1.4 生活周期
        1.5 致病机理
        1.6 毒株分型
        2 流行病学
        2.1 自然宿主
        2.2 实验室宿主
        2.3 传播方式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1 呼吸道
        3.2 肾脏
        3.3 生殖道
        3.4 消化道
        3.5 其它
        4 诊断
        4.1 病原的分离鉴定
        4.2 血清学诊断技术
        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5 防治
        5.1 免疫预防
        5.2 治疗
    综述二 传染性支管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现状
        1 亚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2 欧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3 非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4 北美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5 南美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6 大洋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综述三 禽冠状病毒纤突蛋白研究进展
        1 禽冠状病毒S蛋白概述
        1.1 结构特点
        1.2 序列多样性
        1.3 其它禽类冠状病毒S蛋白
        2 禽冠状病毒S蛋白功能
        2.1 组织吸附中的作用
        2.2 细胞亲和性中的作用
        2.3 体内组织嗜性与致病性中的作用
        3 病毒吸附中宿主影响因素
        3.1 唾液酸
        3.2 蛋白受体
        3.3 凝集素
        3.4 硫酸肝素
        3.5 宿主蛋白酶
        4 禽冠状病毒S蛋白引起宿主天然免疫反应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试剂与载体
        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
        2.2 病毒增殖
        2.3 病毒总RNA提取
        2.4 S1基因扩增与序列测定
        2.5 S1基因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病毒分离结果
        3.2 分离株S1蛋白长度与裂解位点的多样性
        3.3 分离株S1基因分型的多样性
        3.4 新分支New-Ⅰ与New-Ⅱ基因型IBV S1基因的来源
        4 讨论
    第二章 2001~2016年间我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组序列重组分析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试剂与载体
        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分离株全序列扩增引物设计
        2.2 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RT-PCR
        2.3 病毒基因组5'与3'端序列扩增
        2.4 分离株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3 结果
        3.1 分离株基因组结构
        3.2 分离株CK/CH/2010/JT-1基因组的重组来源
        3.3 分离株CK/CH/2014/QL1403基因组的重组来源
        3.4 我国2001~2016年间IBV基因组重组现象普遍
        4 讨论
    第三章 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致病性分析及交叉保护研究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病毒扩增
        2.2 SPF鸡致病性实验
        2.3 病毒中和实验
        2.4 交叉保护实验
        2.5 鸡IBV血清抗体ELISA
        3 结果
        3.1 IBV分离株致病性
        3.2 交叉中和实验结果
        3.3 天然弱毒CK/CH/2014/QL1403对QX型IBV交叉保护实验
        4 讨论
    第四章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试剂与载体
        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
        2.2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CEKC的制备
        2.4 CEKC的质粒转染
        2.5 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分析
        2.6 Western-blot
        2.7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相关因子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1基因RT-PCR扩增结果
        3.2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3.3 重组质粒转染CEKC后S1蛋白的表达
        3.4 IBV S1蛋白引起CEKC天然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差异
        3.5 配体刺激后IBV S1蛋白引起CEKC天然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差异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成果

(3)嗜吞噬细胞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及遗传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文献综述
    1 病原学
        1.1 发现及分类命名
        1.2 形态学
        1.3 生活周期
        1.4 基因组特征
        1.5 遗传差异
        1.6 体外培养
    2 流行病学
        2.1 宿主动物
        2.2 传播媒介
    3 致病机理
        3.1 HGA的发生
        3.2 氧化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减弱
        3.3 干扰宿主细胞的凋亡和自噬作用
        3.4 激活蛋白激酶
    小结
第一部分 嗜吞噬细胞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仪器
        1.4 硬蜱样品镜检观察
        1.5 姬姆萨染色
        1.6 DNA提取
        1.6.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1.6.2 羊奶基因组DNA提取
        1.6.3 蜱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1.7 PCR扩增
        1.8 PCR产物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羊样品无浆体感染情况
        2.1.1 无浆体PCR结果
        2.1.2 羊样品无浆体感染情况
        2.1.3 不同品种羊无浆体感染情况
        2.1.4 不同地区及不同饲养模式下羊无浆体感染情况
        2.1.5 纵向比较河南洛阳宜阳赵堡乡羊无浆体感染情况
        2.2 羊奶样品无浆体感染情况
        2.3 牛样品无浆体及梨形虫感染情况
        2.3.1 牛血液样品无浆体PCR结果
        2.3.2 牛样品无浆体感染情况
        2.3.3 牛样品PCR结果与临床症状和血涂片检食结果
        2.4 犬血液样品无浆体感染情况
        2.5 硬蜱样品无浆体感染情况
        2.5.1 硬蜱种类鉴定
        2.5.2 硬蜱样品无浆体感染情况
        2.6 长颈鹿无浆体及梨形虫感染情况
        2.6.1 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
        2.6.2 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2.6.3 血涂片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3 结论与讨论
        3.1 河南、贵州、陕西等地AP感染情况较普遍且存在差异
        3.2 河南洛阳宜阳AP感染率较高
        3.3 不同饲养模式下无浆体感染率差异显着
        3.4 羊奶样品也存在无浆体感染情况
        3.5 河南许昌某牛场同时存在无浆体病和梨形虫病
        3.6 采集自河南等地的硬蜱大部分为长角血蜱
        3.7 首次在长颈鹿血液中检测到AP,及AP和A.bovis的混合感染
第二部分 基于16S rRNA及三个编码基因的AP分子发育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仪器
        1.4 PCR扩增
        1.5 PCR产物鉴定
        1.6 测序及结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结果
        2.2 16S rRNA、gltA、groEL、msp4四个基因阳性率
        2.3 基于16S rRNA基因的AP遗传差异分析
        2.4 基于gltA基因的AP遗传差异分析
        2.5 基于groEL基因的AP遗传差异分析
        2.6 基于msp4基因的AP遗传差异分析
        2.7 基于16S rRNA基因短片段的AP遗传差异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基因的扩增效率差异较大
        3.2 16S rRNA基因和gltA基因的遗传差异分析表明本研究得到的AP分离株可能存在人兽共患风险
        3.3 东亚地区的AP分离株具有一定的地理分离特点
        3.4 本研究得到的部分AP分离株与已报道的分离株差异较大
全文结论
创新点
附表
Abstract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4)不同宿主动物无浆体感染情况调查及其种系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1 病原学研究进展
        1.1 分类学
        1.2 形态学
        1.3 理化特性
        1.4 遗传变异
    2 生态学研究进展
        2.1 宿主动物
        2.1.1 野生反刍动物
        2.1.2 小型哺乳类动物
        2.1.3 食虫动物
        2.1.4 人
        2.1.5 其他动物种类
        2.1.6 驯养动物
        2.2 传播媒介
        2.3 传播途径
        2.4 地理分布和遗传变异
    3 发病机理
        3.1 AP侵染宿主细胞
        3.2 AP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包涵体
        3.3 AP破坏宿主细胞防御机制
        3.4 AP影响细胞凋亡和自噬过程
    4 临床症状
    5 诊断方法
        5.1 临床症状
        5.2 显微镜病原检查与鉴定
        5.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5.4 血清学检测
        5.5 病理学
    6 防治
第一部分 我国部分地区不同宿主动物无浆体感染情况调查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与采集
        1.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1.3 主要试剂及其制备
        1.2 方法
        1.2.1 DNA提取
        1.2.2 巢式PCR扩增
        1.2.3 PCR预混体系
        1.2.4 PCR扩增产物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结果
        2.2 不同地区不同物种无浆体感染情况
        2.2.1 不同地区羊无浆体感染情况
        2.2.2 牛无浆体感染情况
        2.2.3 不同地区犬无浆体感染情况
        2.2.4 郑州市动物园野生动物无浆体感染情况
        2.3 不同品种动物三种无浆体的感染情况
        2.3.1 不同品种羊无浆体的感染情况
        2.3.2 不同品种犬无浆体感染情况
        2.3.3 不同品种野生动物无浆体感染情况
        2.4 不同饲养模式动物三种无浆体感染情况
        2.4.1 不同饲养模式下羊无浆体感染情况
        2.4.2 不同饲养模式下犬无浆体感染情况
        2.5 无浆体混合感染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3.1 河南、云南、贵州地区均有无浆体感染且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
        3.2 羊比犬等动物无浆体感染率更高
        3.3 在犬血样中首次检出A. ovis和在我国犬中首次检出A. bovis
        3.4 首次于长颈鹿血液中检出A. phagocytophilum,A. bovis
        3.5 山羊的无浆体感染率明显高于绵羊
        3.6 不同饲养方式动物无浆体的感染率存在差异
        3.7 无浆体混合感染情况较为普遍
第二部分 基于 16S r RNA/MSP4基因的三种无浆体种系发育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及制备
        1.4 样品检查方法
        1.4.1 DNA提取
        1.4.2 PCR扩增
        1.4.3 PCR预混体系
        1.4.4 PCR扩增产物鉴定
        1.5 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
        1.5.1 巢式PCR产物测序
        1.5.2 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1.5.3 遗传进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 phagocytophilum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2.2 A. bovis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2.3 A. ovis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发现犬源、羊源A. phagocytophilum 16S r RNA新基因型
        3.2 在我国首次发现长颈鹿源A. phagocytophilum 16S r RNA新基因型
        3.3 发现犬源、羊源A. bovis 16S r RNA新基因型
        3.4 在我国首次发现长颈鹿源A. bovis 16S r RNA新基因型
        3.5 A.ovis可感染多种宿主动物且MSP4基因型存在多样性
        3.6 首次在犬中发现A.ovis MSP4基因,且存在新基因型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5)羊血液、羊奶中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1 病原学特征
    2 流行病学
        2.1 地理分布
        2.2 传播途径
    3 临床症状
    4 病理变化
    5 诊断方法
        5.1 病原学诊断
        5.2 血清学诊断
        5.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6 预防和治疗
        6.1 管理好传染源
        6.2 切断传播途径
        6.3 易感动物的治疗
    小结
第一部分 羊血液中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及其制备
        1.4 样品检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结果
        2.2 不同地区羊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
        2.3 不同品种羊血液中无浆体的感染情况
        2.4 不同年龄羊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
        2.5 不同饲养模式羊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
        2.6 混合感染情况
        2.7 临床症状与发病率
    3 结论与讨论
        3.1 PCR扩增结果分析
        3.2 不同地区羊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分析
        3.3 不同品种羊血液中无浆体的感染情况分析
        3.4 不同年龄羊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分析
        3.5 不同饲养模式羊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分析
        3.6 混合感染情况分析
        3.7 临床症状与发病率分析
第二部分 羊奶中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及制备
        1.4 样品检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结果
        2.2 不同地区羊奶中无浆体感染情况
        2.3 不同品种羊奶中无浆体的感染情况
        2.4 不同饲养模式羊奶中无浆体感染情况
        2.5 羊奶与血液感染情况的相关性
    3 结论与讨论
        3.1 PCR扩增结果分析比较
        3.2 不同地区羊奶中无浆体感染情况分析
        3.3 不同品种羊奶中无浆体的感染情况分析
        3.4 不同饲养模式羊奶中无浆体感染情况分析
        3.5 羊奶与血液感染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16S rRNA/MSP4基因种系发育关系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及制备
        1.4 样品检查方法
        1.5 PCR扩增产物测序
        1.6 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phagocytophilum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2.2 A.bovis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2.3 A.ovis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种系发育分析的意义
        3.2 无浆体分离株的同源性及种系发育关系的研究
        3.3 种系发育分析对羊无浆体病的防治及公共卫生学意义
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个人简历

(6)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水源污染现状分析
        1.1.2 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及发展
        1.1.3 饮用水常规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基本理论
        1.2.2 臭氧-生物活性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
        1.2.3 臭氧-生物活性炭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1.3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1.3.1 国外应用现状
        1.3.2 国内应用现状
    1.4 上向流生物活性炭技术提出及研究现状
        1.4.1 上向流生物活性炭技术提出
        1.4.2 上向流生物活性炭技术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有机物指标的检测
        2.3.2 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2.3.3 其他指标的检测
    2.4 试验仪器
第3章 活性炭粒径对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影响
    3.1 活性炭膨胀率变化规律
        3.1.1 不同粒径活性炭膨胀率变化规律
        3.1.2 反冲洗前后活性炭膨胀率变化规律
        3.1.3 水温对活性炭膨胀率的影响
        3.1.4 运行时间对活性炭膨胀率的影响
    3.2 活性炭膨胀率数学模型研究
        3.2.1 悬浮活性炭颗粒受力分析
        3.2.2 活性炭床膨胀率模拟
    3.3 活性炭粒径对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去除有机物的影响
        3.3.1 吸附阶段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3.3.2 生物降解阶段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3.3.3 吸附阶段和生物降解阶段有机物去除效果比较
    3.4 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中活性炭颗粒粒径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影响因素研究
    4.1 臭氧预氧化对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影响
        4.1.1 臭氧投加量的选择
        4.1.2 三段式投加方式中臭氧投加比例的选择
    4.2 滤速对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影响
        4.2.1 滤速和空床接触时间的关系
        4.2.2 滤速对耗氧量去除的影响
        4.2.3 滤速对 DOC 去除的影响
        4.2.4 滤速对 UV_(254)去除的影响
    4.3 水温对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影响
        4.3.1 水温对耗氧量去除的影响
        4.3.2 水温对 DOC 去除的影响
        4.3.3 水温对 UV_(254)去除的影响
    4.4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浊度的去除
    4.5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与下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比较
        4.5.1 吸附阶段两个工艺处理效果比较
        4.5.2 生物降解阶段两个工艺处理效果比较
        4.5.3 两个工艺水头损失和浊度出水的比较
        4.5.4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系统微生物特性研究
    5.1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微生物特性
        5.1.1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中微生物量分析
        5.1.2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出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5.2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炭床微生物特性
        5.2.1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床中微生物量的情况
        5.2.2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床中微生物活性的变化
        5.2.3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床中微生物群落结构
    5.3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有机物去除动力学
        5.3.1 理想的生物膜模型
        5.3.2 活性炭表面液膜扩散方程
        5.3.3 基质在生物膜内的平衡
        5.3.4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工程应用研究
    6.1 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示范工程介绍
        6.1.1 工程背景
        6.1.2 工程设计运行参数
    6.2 示范工程出水水质分析
        6.2.1 示范工程对浊度的去除效果分析
        6.2.2 示范工程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6.2.3 水温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6.2.4 示范工程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去除效果
        6.2.5 示范工程对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6.3 示范工程综合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酶联免疫法的中华绒螯蟹体内恩诺沙星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恩诺沙星的研究进展
        1.1 恩诺沙星的理化特性与作用机理
        1.2 恩诺沙星的使用现状及残留
        1.3 恩诺沙星的残留检测
    2 水产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1 水产动物体内恩诺沙星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2.2 水产动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恩诺沙星多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优化及其 ELISA 分析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方法
    2 结果
        2.1 人工抗原的鉴定
        2.2 包被抗原浓度与抗体工作浓度的标定
        2.3 标准曲线及抗体亲和力分析
        2.4 特异性分析
        2.5 回收率与精密度
    3 讨论
        3.1 完全抗原制备技术的优化
        3.2 免疫方式的优化
        3.3 恩诺沙星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第二章 不同给药次数对中华绒螯蟹体内恩诺沙星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养殖条件
        1.3 药品与试剂
        1.4 仪器与设备
        1.5 方法
    2 结果
        2.1 单次口灌给药
        2.2 多次口灌给药
    3 讨论
        3.1 给药方式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3.2 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休药期
        3.3 ELISA 检测方法研究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可行性
第三章 恩诺沙星在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中华绒螯蟹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和试剂
        1.3 菌株
        1.4 仪器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中华绒螯蟹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模型
        2.2 恩诺沙星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中华绒螯蟹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3 讨论
        3.1 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对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各组织中的代谢速率的影响
        3.2 恩诺沙星对中华绒螯蟹细菌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休药期的制定
第四章 不同水温下恩诺沙星在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中华绒螯蟹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1.2 药品和试剂
        1.3 仪器
        1.4 实验方法
        1.4.1 实验分组
        1.4.2 给药及取样
        1.4.3 样品处理
        1.4.4 样品分析
        1.4.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温度下单剂量口灌恩诺沙星在染菌蟹血淋巴中的药代动力学规律
        2.2 不同温度下单剂量口灌恩诺沙星在染菌蟹肌肉中的药代动力学规律
        2.3 不同温度下单剂量口灌恩诺沙星在染菌蟹肝胰腺中的药代动力学规律
    3 讨论
        3.1 恩诺沙星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中华绒螯蟹体内代谢模型
        3.2 温度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3.3 不同水温下恩诺沙星在染菌中华绒螯蟹组织中的药动学特征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缩略语表
致谢

(8)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应用和免疫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附红细胞体和附红细胞体病
        1.1.1 附红细胞体病病原学研究
        1.1.2 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病学研究
        1.1.3 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症状
    1.2 猪附红细胞体病病理学及免疫学研究
        1.2.1 猪附红细胞体病病理学特征及相关蛋白研究
        1.2.2 猪附红细胞体免疫学研究
    1.3 猪附红细胞体检测技术研究
        1.3.1 形态学检测技术
        1.3.2 分子检测技术
        1.3.3 血清学检测技术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HSPA1基因和α-Eno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附红细胞体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猪附红细胞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猪附红细胞体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免疫蛋白组学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羊无浆体PCR诊断方法建立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1 无浆体病原学概况
    2 传播媒介与流行病学情况
    3 致病机理
    4 临床症状
    5 病理变化
    6 诊断方法
    7 无浆体病的防治
第一部分 羊无浆体病原学检测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羊无浆体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羊无浆体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部分 基于 16S 核糖体 RNA/MSP4 基因种系发育关系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附录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个人简历

(10)大承气汤方药配伍成分变化与药效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大承气汤方源考证
        1 方源
        2 组成
        3 用法
        4 功用
        5 主治
        6 配伍分析
    二、各单味药的来源和成分研究
        1 大黄
        2 厚朴
        3 枳实
        4 芒硝
    三、大承气汤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研究
    四、大承气汤主要药理作用的研究
    五、大承气汤药动学研究
    六、数学模型在大承气汤中的研究与应用
        1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s设计
        2 Doehlert设计
    七、课题组对大承气汤的研究
        1 全方提取工艺的研究
        2 全方不同配伍方法有效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3 全方不同配伍方法的药理实验研究
        4 基于Doehlert设计法的大承气汤配伍研究
    八、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承气汤复方配伍成分变化研究
    一、仪器、材料与试剂
        1 仪器
        2 试剂
        3 药材
    二、样品提取液的制备
        1 大承气汤提取液
        2 大黄提取液
        3 厚朴提取液
        4 枳实提取液
    三、全方HPLC统一分析方法的建立
        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色谱及检测条件的筛选
        4 空白基线
        5 确定采集时间
        6 HPLC统一分析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考察
    四、大黄、厚朴和枳实在全方中各峰归属
    五、大承气汤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
        1 大承气汤与单味药水提液HPLC成分变化分析
        2 大承气汤与单味药水煎液不同提取部位HPLC分析
        3 大承气汤与单味药水提液UPLC-MS分析
    六、小结与讨论
        1 大承气汤配伍水提液化学成分变化
        2 单味药与全方不同极性提取部位的成分变化
        3 单味药与全方UPLC-MS比较
第三章 基于大承气汤"除身热"药效学实验研究
    一、大承气汤对ABP小鼠泻下作用的实验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二、大承气汤对ABP小鼠内毒素含量的实验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三、大承气汤对ABP小鼠NO和NTF-A变化的实验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大承气汤水煎液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一、仪器、材料与试剂
        1 仪器
        2 试剂
        3 药材
        4 动物
    二、实验方法
        1 给药与取样
        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3 供试品溶液制备
        4 对照品溶液制备
    三、大承气汤水提液各类成分药动学研究
        1 蒽醌苷元成分药动学研究
        2 厚朴酚类成分药动学研究
        3 黄酮成分药动学研究
    四、大承气汤指标成分代谢研究
        1 大承气汤蒽醌苷元代谢研究
        2 大承气汤厚朴酚类代谢研究
        3 大承气汤黄酮苷及苷元代谢研究
    五 小结与讨论
        1 大承气汤中蒽醌类成分药动学研究
        2 大承气汤中厚朴酚类成分药动学研究
        3 大承气汤中黄酮类成分药动学研究
第五章 大承气汤的化学成分与药效相关性研究
    一、仪器、材料与试剂
        1 仪器
        2 试剂
        3 药材
    二、样品提取液的制备
        1 DCQ-1制备
        2 DCQ-2制备
        3 DCQ-3制备
        4 DCQ-4制备
    三、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四、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五、HPLC分析
        1 色谱条件
        2 HPLC分析结果
    六、大承气汤不同剂量组与"除身热"药效PEARSON相关分析
    七、大承气汤化学成分与"除身热"谱效GRA分析
        1 不同配伍大承气汤提取物指纹图谱共有峰相对峰面积
        2 大承气汤"除身热"作用R值的计算
        3 原始数据变换
        4 关联序
    八、小结与讨论
        1 皮尔逊分析
        2 灰关联分析
结语
    一、文献综述研究
    二、大承气汤复方配伍成分变化研究
        1 大承气汤配伍水提液化学成分变化
        2 单味药与全方不同极性提取部位的成分变化
        3 单味药与全方UPLC-MS比较
    三、大承气汤"除身热"药效学实验
        1 大承气汤对ABP小鼠泻下作用的影响
        2 大承气汤对ABP小鼠血浆内毒素的作用
        3 大承气汤对ABP小鼠血浆NO和TNF-α的干预
    四、大承气汤水煎液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1 大承气汤中蒽醌类成分药动学研究
        2 大承气汤中厚朴酚类成分药动学研究
        3 大承气汤中黄酮类成分药动学研究
    五、大承气汤成分变化与药效相关分析
        1 PEARSON量效关系研究
        2 GRA谱效关系研究
    六、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1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2 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霉浆体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边缘革蜱病原检测及Dm86保护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分析[D]. 李敏.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IBV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性及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D]. 周海生. 扬州大学, 2017(05)
  • [3]嗜吞噬细胞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及遗传进化研究[D]. 张艳.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6)
  • [4]不同宿主动物无浆体感染情况调查及其种系发育分析[D]. 曹树轩.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3)
  • [5]羊血液、羊奶中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鉴定[D]. 吕亚莉.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7)
  • [6]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特性及应用研究[D]. 韩立能. 清华大学, 2013(07)
  • [7]基于酶联免疫法的中华绒螯蟹体内恩诺沙星药代动力学研究[D]. 徐逍. 苏州大学, 2014(09)
  • [8]猪附红细胞体吉林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应用和免疫蛋白组学研究[D]. 薛书江. 延边大学, 2014(01)
  • [9]羊无浆体PCR诊断方法建立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D]. 张菲菲.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4)
  • [10]大承气汤方药配伍成分变化与药效相关性研究[D]. 高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支原体分子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