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食品卫生法》实施现状及对策

泰安市《食品卫生法》实施现状及对策

一、泰安市《食品卫生法》实施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韩德娟[1](2021)在《泰安市食品安全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吴玉姣[2](2019)在《地方立法谦抑论》文中研究说明“谦抑”一词体现了谦让、抑制、慎密、恭谨等意思。大致说来,地方立法谦抑一般是指地方立法者以及地方立法参与者在进行地方立法活动时有必要秉承审慎、节制的宗旨,尽可能地达到地方性法规数量恰当以及地方性法规质量良好的目的。事实上,在古今中外的很多立法思想和实践中都蕴含着谦抑的理念。例如,在西方世界中,无论是柏拉图对法律的不信任,奥古斯丁要求世俗法必须遵循永恒法,孟德斯鸠所提到的立法权需要制约,还是萨维尼反对的立法狂热,莱奥尼有关立法之法泛滥会背离个人自由的论证,爱波斯坦所直言的简约法律的力量等,都是西方社会有关立法谦抑思想的重要理论论述。我国古代“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汉初约法省刑”、“唐律疏而不漏”、“持法深者无善治”等思想及制度实践,以及我国清末民国时期开展的习惯调查运动、新中国时期“成熟一部,制定一部”和“试点立法”等立法原则和方针,这些思想理论与制度运行无不体现了立法的谦抑精神。然而,尽管历史上立法谦抑有丰富的思想渊源和制度实践,也有相当多中外学者的肯定,但在现实的立法实践中,包括地方立法谦抑在内的立法谦抑的相关原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也极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梳理总结。结合近年来我国立法领域出现的许多新变化和新特征,有必要从地方立法谦抑的角度去总结我国地方立法的相关问题并反哺地方立法实践。随着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的修订,地方立法主体扩容至全国所有设区的市和四个不设区的市。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省一级地方立法主体,以及自治州这类市一级地方立法主体,我国地方立法主体的数量多达354个。地方立法主体数量的增加,又直接导致地方性法规的数量也呈井喷式增长。截止至2019年1月1日,仅新增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243个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总数已达906部,其中程序性地方性法规206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700部。然而,地方立法谦抑的现实要求不仅表现在地方立法主体数量急剧增加、地方性法规数量飞速增长等数量方面,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趋同化现象愈发明显、各地仅因规范对象“有特色”而争先立法、地方性法规超出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的情形时有发生等内容方面,也对地方立法谦抑提出了现实要求。从地方立法谦抑的这一现实要求出发,深入研究和探讨后发现,既有从立法理论上展开地方立法谦抑研究的必要性,又有从地方立法实践上讨论地方立法谦抑的迫切性。从立法理论的角度看,主要是代议制立法失灵和法律局限性两个方面向地方立法谦抑提出的要求。所谓代议制立法失灵,即是指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并不总是能刻意设计,而在很大程度上或实实在在地是立法者表述的成果,而且由于人的有限理性、立法表达媒介的误差以及现代法律理论研究也证明,法律在立法表达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再加上代议制本身在“代表”、公意”、“选举”等方面存在不少被质疑的地方,这使得制定法在其根基上存在问题。法律局限性主要在于,法律仅仅是道德、习俗、政策、市场规则等多元社会规范中的一元,因而其管辖范围有限;且因为绝对的公正不可得、耗费的成本巨大等原因,法律无法达到至善至美的公正,而由于人的认知有限、社会复杂多变、立法过程漫长等原因,法律还往往滞后于社会生活;法律繁杂也可能会存在众多危害,比如可能会干预私人领域进而吞噬自由,可能会带来权利主张的狂热进而妨碍公正,还可能会使得人们因害怕承担法律风险而不敢创新,进而束缚人类进步。因而,从立法理论的角度来看,地方立法谦抑确有其必要性。从地方立法实践的角度看,主要是地方立法能力不足、地方立法不成熟、地方立法权异化等三个方面对地方立法谦抑所提的要求。地方立法能力不足,既包括地方立法主体资格受限、地方立法权限范围不清等权利能力方面的不足,又包括地方立法机构不健全、地方立法队伍力量薄弱以及地方立法技术不到位等行为能力方面的不足。地方立法不成熟包括省一级、较大的市以及新增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频繁修改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完善,祁连山事件、潘洪斌事件以及其他违法型地方性法规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规范,《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2012)、《青岛市养犬管理条例》(2016)等诸多观赏型地方性法规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实用。地方立法权异化则主要表现在,一些政府部门会借助地方性法规来“要人”、“要钱”、“要权”以及“推责”。比如在地方性法规中通过设立增设专门机构、增设下属事业单位、为协调性虚职机构挂牌设编的条款来增设编制,通过设立巧设罚款明目、增加收费项目、侵占第三方经费的条款来创设经费,通过设立新设或扩充部门职权的条款来增加权力,以及通过设立剥夺公民权利、增加公民义务的条款来推脱责任。因而,从地方立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地方立法谦抑确有其迫切性。上述地方立法谦抑的实际操作,就其有效路径来看,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地方立法权的规制,包括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侵犯公民权益,强化和落实地方立法者责任以确保地方立法权不被滥用,转变地方立法参与者的意识以保证地方立法权科学行使,厘清社会规范的管辖范围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不当干预法外空间,明晰央地立法领域以防止地方立法权超出法定权限。第二,地方立法活动的规范,包括健全地方立法程序、落实地方立法审批备案制度、推进地方开门立法制度。第三,地方立法活动的统筹,包括普遍性的地方立法事项由省或全国进行统一立法,以及加强省市之间权力机关的联合立法。第四,地方立法活动的优化,包括强化地方立法的立项论证以及地方性法规内容的论证,完善地方立法前和地方立法后的评估,以及合理配置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与其他规范性文件。以上措施旨在确保地方立法谦抑,以提升地方立法的质量,进而实现地方立法科学化。而由于地方治理优先化、地方治理的差异性和自主性,以及地方立法相较于中央立法的成本效益优势,地方立法权的适度下放成为了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求,这也在我国地方立法扩张的事实中得到体现。并且从地方立法实践来看,我国地方立法在地方立法主体、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等方面还有待进行适度扩张。因此,地方立法在秉承谦抑理念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适度扩张,二者不可偏颇。当然,现今在我国地方立法暂不成熟之时,地方立法应该以谦抑为主,辅之以稳步适度的扩张。综上,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在《立法法》修改后,地方立法扩容限权的这一新背景下,深入研究地方立法谦抑这一主题,希冀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立法繁杂的现状,进而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推进我国地方法治建设,且补白地方立法领域的相关研究,以丰富法学理论。

刘远伟[3](2019)在《我国农产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肥城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也有了飞速提高。作为生活的必需品,我国农产品数量短缺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保障农产品有效监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强盛,也关系到我国农业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开始于20世纪中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也初步建立了以法律法规、检验检测等体系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肥城市作为首批山东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肥城市为例,总结概括了肥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了肥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等理论,分析了造成监管漏洞的原因。同时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改进肥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措施,将为推进和深化我国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

王拓[4](2017)在《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标准化是在制定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所涉及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可操作性与生产过程的规范性,促进科技成果到生产力的转化效率。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不仅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进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大省,也是农业标准化实施较完善的省份之一,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创新,全省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然而,现阶段黑龙江省取得的成果和国际市场上的优质产品、国内社会上对于农产品质量保证的需求和现代化农业的宏远目标仍然有一定的距离,标准化基础薄弱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户、合作社、企业作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丰富农业标准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为黑龙江省政府制定保障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咨询依据。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研究及实践成果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基础,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农户、合作社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的实施机制:(3)分别对黑龙江省的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从实地调查问卷中获取数据、提出行为影响因素假说、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4)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核心是分别对黑龙江省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对农户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是农户是否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在5%水平上显着,表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比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更倾向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2)农业投入品危害程度认知在模型结果中的系数为0.435,在5%水平上显着,表明越了解农业投入品危害程度的农户越具有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3)农户对标准化认知的程度越高,其参与农业生产标准化的积极性也越高:(4)是否加入农业生产组织在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2.854,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是否加入生产组织对农户是否进行标准化生产具有最显着影响;(5)农户农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84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农户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6)政府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26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农户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显着的影响。对合作社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负责人学历的回归系数为2.243,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负责人的学历会对该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产生显着影响;(2)自身品牌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89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拥有自有品牌的合作社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做得更好;(3)产品是否具有认证的回归系数为2.038,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具有质量认证的合作社农业准化实施的情况更好;(4)基地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420,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基地的管理情况对合作社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影响非常显着;(5)合作社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55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6)合作社培训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517,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合作社的培训投入对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7)政府政策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434,为模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大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合作社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对企业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性质的回归系数为1.185,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企业性质对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2)产品品牌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42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拥有自有品牌的企业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做得更好;(3)基地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84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基地的管理情况对企业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影响较为显着;(4)企业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892,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5)企业培训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41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企业的培训投入对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6)政府政策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145,为模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大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企业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由于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受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为优化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论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2)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3)加强农业标准化投入;(4)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5)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与落实;(6)优化农业标准化产品渠道;(7)提供并完善农业标准化政策。

杨建辉[5](2016)在《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近年来,随着化肥和农药等农业化学化手段的扩大使用、工业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经济利益驱使下“投机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健康、社会稳定、“三农”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带来负面作用,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设和优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基于农产品类别内部理化性质和外部表征引起差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带来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在管理系统、法律法规系统、标准与认证系统、检测与可追溯系统和预警系统上的交叉和漏洞,建立、优化类别差异基础上的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势在必行。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章绪论,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现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风险分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地域特性等总结,从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等进行了概括。第二章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方面的基础理论、规制动力学、规制手段和评价系统等相关研究结论,发现研究中缺乏对理论视角内部联系的讨论、规制的机理研究和基于农产品类别差异的规制体系研究。然后,归总了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实践经验,发现其具有细化的管理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系统、严格的标准与认证系统、良好的检测与可追溯系统和预警系统,明确了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建立和优化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三章相关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针对即将建立、优化的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辨析了食品与农产品、农业地域、特色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一标”认证、规制等相关概念;阐述了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外部性等经济学理论,目的论、道义论、德性论、契约论等伦理学理论,区域公共品牌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等相关理论,理顺了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第四章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现状分析,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有丰富海陆农业资源,水果、蔬菜和水产品产量及产值长期在全国位居首位。选择山东省水果、蔬菜和水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建立和优化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具有典型意义。研究中从山东省农业发展概况、果蔬产品和水产品发展状况出发,梳理了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现状、规制体系现状,发现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管理系统的一统性、协调性较差,缺少社会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法协调度不高,缺乏长效性;标准制定的风险评估不足,对不同农产品没有针对性;检测手段和能力严重不足,可追溯体系的方法和范围有限;预警系统不健全。第五章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分析,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问题的存在,说明在动力学机制上尚未理顺。对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建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具体来说,除了类别差异因素外,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行政体系因素会对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立和优化产生影响。研究了农产品通过生产、储运和流通等环节,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的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通过同类别内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生产方式、流通环节的流通供应链、消费环节的消费需求以及整个过程经济活动中经济伦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工具选择的研究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演进的分析。第六章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消费者评价及消费者的农产品购买意愿分析,农产品消费市场是买方市场,由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构成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方向。研究中以山东省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描述性分析了山东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评价和农产品购买意愿,并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由于农产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文中还对具有地域和类别双重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消费者认知和购买意愿进行了描述性和回归分析。通过消费层面的分析,对构建和完善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重点和方向提供了事实依据。第七章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立足于类别差异的基础之上,要注重系统间的相互配合,重视子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和一致性。(1)管理系统要以类别划分、从建立多元化管理模式和优化政府管理结构方面着手;(2)法律法规系统要从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的法定要求、完善生产经营过程的法律规定、修订和完善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入手;(3)标准与认证系统要从具有地方特色、执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完善标准化基础上的认证机制上下功夫;(4)检测与可追溯系统要从有效提高检测能力、打造全方位的可追溯平台和建立问题农产品召回制度方面努力;(5)预警系统要注重加快评估预测体系、预警定级反应机制和预警平台的建设等。总之,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设和优化,需要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念和理论、规制机理和规制体系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研究的创新在于:首先,提出了类别差异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基本性因素,建立了经济社会、自然和行政体系因素在内的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影响因素构成体系;其次,提出了通过生产方式、流通供应链、消费需求和经济伦理路径,研究不同农产品全产品链的质量安全规制机理的基本途径;最后,通过对山东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定量、定性分析,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立和优化要以类别差异为基础的新思路。构建管理、法律法规、标准与认证、检测与可追溯和预警系统协调统一的规制体系,会对消费者的健康、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提供重要的保障。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领域较多,统计体系不够完善,指标数据获取难度较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强研究实施管理多元化的限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系,打造合理控制范围内的多元化管理体系;二是合理设计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的测度指标体系,尤其是建立在地域类型区别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三是继续探究农产品地域特征与质量安全、质量安全规制间的作用机理,从而实现省域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不断优化。

苏超[6](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何传新,胡淑芳[7](2014)在《基于SWOT分析的泰安市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泰安市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和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泰安市茶产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运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探讨泰安市茶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加快推进泰安市茶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推动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于促进泰安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晓颖[8](2014)在《唐山市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2008年9月份爆出的“三鹿毒奶粉”事件震惊世界,同时也再次引起全国上下的极大关注。面对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社会各方面对于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空前高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和迫切的现实需要。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当前我国对于食品安全及监管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资料分析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及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部门分段监管与政府失灵和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健全。积极吸纳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模式及主要做法,立足唐山市路南区经济发展现状,采用实际调研的方法,对路南区食品安全及食品安全监管现状进行了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路南区食品监管的对策措施:一是整合与转移食品安全监管中执法权,成立负责全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彻底解决基层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权责分割等问题;二是构建前馈式管理理念;三是完善协调一致的监管体制;四是推广HACCP体系认证;五是加强以道德建设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建设;六是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王芳[9](2016)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唐山市路南区为例》文中提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2008年9月份爆出的“三鹿毒奶粉”事件震惊世界,同时也再次引起全国上下的极大关注。“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4%,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对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和迫切的现实需要。本文参考国内外的食品监管机制研究成果,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过程和存在问题入手,积极吸纳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模式及主要做法,立足唐山市路南区经济发展现状,对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简要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路南区食品监管的对策措施,以期给政府层面尤其是地方政府提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可能思路。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拟将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叙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及特征;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存在的缺陷;第四部分研究了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做法和启示;第五部分阐述了唐山市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实践,包括路南区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现状和具体做法、路南区食品安全最常见问题、路南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分析了健全完善唐山市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对策。

杨希[10](2013)在《我国世界遗产地的法律保护研究 ——以泰山遗产保护为例》文中认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珍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作为自然环境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遗产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尽管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我国境内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形势依然日益严峻,其间虽然有原有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但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是造成当前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国虽然已有《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涉及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对解决现存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尽管国内有一些学者分析和探讨了我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存在的问题,但是大多数论文还局限于笼统的呼吁。完善我国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实现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研究的基点和归宿,这对于保护珍贵的世界遗产,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希望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的“申遗热潮”,并且通过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价值等基本状况加以介绍的基础上,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法律保护制度及我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现有法律进行全面梳理,通过运用对比部分发达国家的做法和归纳的方法,对我国世界遗产的法律保护制度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立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这些分析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以促进我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利用研究的对策应用到对泰山自然资源的法律保护上。最后再从泰山现有的法律保护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泰安地方立法的规范,在立法、执法、法律文化等方面提出依法保护好泰山的具体建议。希望通过对个例泰山自然资源的研究,能对泰山的保护起到切实作用,同时希望通过本文能为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尽一份微薄之力。

二、泰安市《食品卫生法》实施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安市《食品卫生法》实施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地方立法谦抑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地方立法谦抑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2.1 地方立法谦抑的界定
        2.1.1 谦抑的词义及法学上的涵义
        2.1.2 地方立法谦抑的具体涵义
    2.2 地方立法谦抑思想及制度的脉络梳理
        2.2.1 地方立法谦抑思想渊源的概述
        2.2.2 地方立法谦抑制度实践的追溯
第3章 地方立法谦抑的现实要求
    3.1 地方立法数量方面的现状要求地方立法谦抑
        3.1.1 地方立法主体数量急剧增加
        3.1.2 地方性法规数量飞速增长
    3.2 地方立法内容方面的现状要求地方立法谦抑
        3.2.1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趋同化现象愈发明显
        3.2.2 各地仅因规范对象“有特色”而争相立法
        3.2.3 地方立法超出权限范围的情形时有发生
第4章 从立法理论的角度看地方立法谦抑的必要性
    4.1 代议制立法失灵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4.1.1 法律在立法表达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
        4.1.2 代议制本身在“代表”、“公意”、“选举”等方面存在问题
    4.2 法律局限性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4.2.1 法律仅是道德习俗等多元社会规范中的一元
        4.2.2 法律无法达到至善至美的公正且具有滞后性
        4.2.3 法律繁杂会吞噬自由公正以及束缚人类进步
第5章 从地方立法实践的角度看地方立法谦抑的迫切性
    5.1 地方立法能力不足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5.1.1 地方立法在主体资格与权限范围等权利能力方面的不足
        5.1.2 地方立法在机构、队伍、技术等行为能力方面的不足
    5.2 地方立法不成熟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5.2.1 地方性法规频繁修改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完善
        5.2.2 地方性法规违法型立法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规范
        5.2.3 地方性法规观赏型立法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实用
    5.3 地方立法权异化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5.3.1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增设编制的条款来“要人”
        5.3.2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创设经费的条款来“要钱”
        5.3.3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新设或扩充职权的条款来“要权”
        5.3.4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忽视公民权益的条款来“推责”
第6章 地方立法谦抑的路径
    6.1 地方立法权的规制
        6.1.1 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侵犯公民权益
        6.1.2 强化和落实地方立法者责任以确保地方立法权不被滥用
        6.1.3 转变地方立法参与者的意识以保证地方立法权科学行使
        6.1.4 厘清社会规范的管辖范围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不当干预法外空间
        6.1.5 明晰央地立法领域以防止地方立法权超出法定权限
    6.2 地方立法活动的规范
        6.2.1 健全地方立法程序
        6.2.2 落实地方立法审批备案制度
        6.2.3 推进地方开门立法制度
    6.3 地方立法活动的统筹
        6.3.1 普遍性地方立法事项由省或全国进行统一立法
        6.3.2 加强省市之间权力机关的联合立法
    6.4 地方立法活动的优化
        6.4.1 强化地方立法的立项论证以及地方性法规内容的论证
        6.4.2 完善地方立法前和地方立法后的评估
        6.4.3 合理配置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与其他规范性文件
余论: 地方立法谦抑与地方立法适度扩张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我国农产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肥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相关研究评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概念
        2.1.1 农产品的概念
        2.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
        2.1.3 “三品一标”相关概念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相关理论
        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内涵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环节
    2.3 理论基础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政府规制理论
        2.3.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肥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3.1 近年肥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
    3.2 肥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3.2.1 监管机构逐步完善
        3.2.2 检验检测水平日趋加强
        3.2.3 品牌创建高度重视
        3.2.4 法律规章标准严格执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肥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肥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4.1.1 肥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调查
        4.1.2 肥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4.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原因分析
        4.2.1 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2.2 生产经营者与政府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2.3 政府监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3 基于典型案例下暴露出的监管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强肥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
    5.1 国外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验及启示
        5.1.1 健全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基础
        5.1.2 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作为保障
        5.1.3 规范权威的认证体系作为补充
    5.2 加强肥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5.2.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5.2.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
        5.2.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设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1.1.2 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必要
        1.1.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实践
        1.1.4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现实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业标准化实施主体的相关研究
        1.3.2 农业标准化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
        1.3.3 农业标准化经济效益的相关研究
        1.3.4 农业标准化生产采纳行为的相关研究
        1.3.5 农业标准化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1.3.6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标准与标准化
        2.1.2 农业标准与农业标准化
        2.1.3 农业国际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5 规模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经验与启示
    3.1 法国农业标准化
        3.1.1 法国标准化体系
        3.1.2 法国标准化监督机构
        3.1.3 法国农业标准化效果
    3.2 美国农业标准化
        3.2.1 美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3.2.2 美国的食品安全认证
    3.3 日本农业标准化
        3.3.1 日本农业标准化概况
        3.3.2 日本农业标准化推广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启示
        3.4.1 注重标准制定与实施规范化
        3.4.2 管理机构专业化
        3.4.3 实施农产品全过程的标准化
        3.4.4 严格的检测和执法体系
        3.4.5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
        3.4.6 建立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
        3.4.7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3.4.8 提供农业标准化技术与科研支持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及现状
        4.1.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
        4.1.2 我国农业标准化现状
    4.2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4.2.1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
        4.2.2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4.3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标准化认识不足
        4.3.2 农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备
        4.3.3 农业标准化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建设尚待加强
        4.3.4 农业标准化监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4.3.5 农业标准化质量认证机构认证能力弱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与实施机制
    5.1 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
        5.1.1 政府作用
        5.1.2 农户主体
        5.1.3 合作社和企业主体
        5.1.4 参与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5.2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机制
        5.2.1 政府作用下的实施机制
        5.2.2 农户的实施机制
        5.2.3 合作社和企业主体的实施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描述
        6.1.1 农户基本情况
        6.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6.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6.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6.2.1 因变量
        6.2.2 自变量
        6.2.3 模型选择
    6.3 结果分析
        6.3.1 模型回归
        6.3.2 模型解释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7.1 数据来源及描述
        7.1.1 合作社基本情况
        7.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7.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7.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7.2.1 因变量
        7.2.2 自变量
        7.2.3 模型选择
    7.3 结果分析
        7.3.1 模型回归
        7.3.2 模型解释
    7.4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8.1 数据来源及描述
        8.1.1 企业基本情况
        8.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8.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8.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8.2.1 因变量
        8.2.2 自变量
    8.3 结果分析
        8.3.1 模型回归
        8.3.2 模型解释
    8.4 本章小结
9 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对策建议
    9.1 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
        9.1.1 强化农业标准化认知
        9.1.2 开展农业标准化培训
    9.2 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9.3 加强农业标准化投入
        9.3.1 加大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
        9.3.2 培育和引进农业标准化人才
    9.4 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
        9.4.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9.4.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9.4.3 健全质量监管制度
    9.5 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与落实
        9.5.1 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9.5.2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9.5.3 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品牌
    9.6 优化农业标准化产品渠道
    9.7 提供并完善农业标准化政策
        9.7.1 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9.7.2 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政策
        9.7.3 设立主体共担风险基金
    9.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呈现多发性和反复性
        1.1.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直接危害较为严重
        1.1.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潜在风险隐蔽性强
        1.1.4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地域性差异较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实践经验借鉴
        2.2.1 国外实践经验借鉴
        2.2.2 国内实践经验借鉴
    2.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述评
        2.3.1 国内外研究评述
        2.3.2 国内外实践经验评述
第3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辨析
        3.1.1 食品与农产品
        3.1.2 农业地域
        3.1.3 特色农产品
        3.1.4“三品一标”认证
        3.1.5 农产品质量安全
        3.1.6 规制
    3.2 理论基础
        3.2.1 经济学相关理论
        3.2.2 伦理学相关理论
        3.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3.2.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3.2.5 政府规制理论
        3.2.6 市场经济理论
第4章 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农业发展概况
        4.1.1 农业发展阶段特点
        4.1.2 农业地域类型的空间分布
        4.1.3 农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4.2 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
        4.2.1 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整体现状及成因分析
        4.2.2 山东省果蔬质量安全问题及成因分析
        4.2.3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成因分析
    4.3 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4.3.1 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整体现状
        4.3.2 山东省果蔬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制体系现状
        4.3.3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现状
        4.3.4 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4.4 小结
第5章 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分析
    5.1 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影响因素
        5.1.1 经济社会因素
        5.1.2 自然因素
        5.1.3 行政体系因素
    5.2 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作用机理
        5.2.1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通过生产方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5.2.2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通过流通供应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5.2.3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通过消费需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5.2.4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通过经济伦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5.3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建立的工具选择及演进
        5.3.1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形成
        5.3.2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建立的工具选择
        5.3.3 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演进
    5.4 小结
第6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消费者评价及消费者的农产品购买意愿分析
    6.1 数据来源与基本特征
    6.2 统计结果分析
        6.2.1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的分析
        6.2.2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评价
        6.2.3 消费者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分析
        6.2.4 消费者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知及购买意愿的分析
    6.3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和购买意愿的分析
        6.3.1 分析框架的建立
        6.3.2 线性回归分析
        6.3.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6.4 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认知及购买意愿的分析
        6.4.1 分析框架的建立
        6.4.2 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7.1 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
    7.2 管理系统
        7.2.1 管理系统的构建要以类别划分
        7.2.2 建立多元化管理模式
        7.2.3 优化政府管理架构
    7.3 法律法规系统
        7.3.1 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的法定要求
        7.3.2 完善生产经营过程的法律规定
        7.3.3 修订和完善责任追究方面的法律法规
    7.4 标准与认证系统
        7.4.1 系统的建立要具有地方特色
        7.4.2 执行严格的市场准入
        7.4.3 完善标准化基础上的认证机制
    7.5 检测与可追溯系统
        7.5.1 有效提高检测能力
        7.5.2 打造全方位的可追溯平台
        7.5.3 建立问题农产品召回制度
    7.6 预警系统
        7.6.1 加快评估预测体系建设
        7.6.2 打造预警定级反应机制
        7.6.3 注重预警平台建设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6)“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SWOT分析的泰安市茶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泰安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一)泰安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
        1. 生态优势
        2. 旅游文化优势
        3. 产业优势
        4. 区位优势
    (二)泰安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劣势
        1. 泰山茶的种植规模较小
        2.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3. 市场混乱,品牌意识较差
        4. 专业人才缺乏
    (三)泰安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 市场广阔,高端茶需求旺盛
        2. 政府重视,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四)泰安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 茶叶标准越来越高
        2.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二、推进泰安市茶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组织引导,强抓政策机遇
        1. 发挥政策效应,党委政府强力推动。
        2. 发挥群体效应,社会组织积极引领。
    (二)补齐产业“短板”,培大培强龙头企业
        1. 推动做大做强。
        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三)应对国际国内新挑战,提升茶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
        1. 进一步加快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生产。
        2. 实施质量安全推进战略,促进标准化生产。
    (四)突出“泰山绿茶”特色,实施品牌提升战略
        1. 努力打造“泰山绿茶”公用品牌。
        2. 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自主品牌。
    (五)促进茶产业与泰山旅游文化产业融合互动
        1. 积极策划系列茶事活动。
        2. 大力开发精品旅游文化项目。

(8)唐山市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及其现状
    2.1 食品和食品安全监管的涵义
        2.1.1 食品的概念
        2.1.2 食品安全的概念
        2.1.3 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及特征
    2.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历史沿革
        2.2.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形成与发展
        2.2.2 我国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
    2.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缺陷
        2.3.1 多部门分段监管与政府失灵
        2.3.2 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唐山市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实践
    3.1 路南区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3.1.1 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3.1.2 具体做法
    3.2 路南区食品安全最常见问题
        3.2.1 临界过期食品无提醒
        3.2.2 降价捆绑促销临近过期食品
        3.2.3 涂改生产日期
        3.2.4 超市自制凉菜超过 4 小时不下架
        3.2.5 水果蔬菜的打折
        3.2.6 工作人员口罩成摆设
    3.3 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3.3.1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不够
        3.3.2 信息公开不到位
        3.3.3 食品执法部门履职不积极
        3.3.4 食品经营商户职业道德缺失
        3.3.5 科技进步增加了执法难度
        3.3.6 执法部门执法滞后
        3.3.7 办案范围广很难顾及到位
        3.3.8 食品监督部门间缺乏业务联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做法和启示
    4.1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4.2 主要做法
        4.2.1 制定食品安全行动计划
        4.2.2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4.2.3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4.2.4 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方位监管
        4.2.5 加强对新食品、新技术的监督管理
        4.2.6 建立食品召回制度
    4.3 对我们的启示
        4.3.1 调整和修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4.3.2 制定我国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
        4.3.3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
        4.3.4 确立消费者保护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健全唐山市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5.1 整合与转移食品安全监管中执法权
    5.2 构建前馈式管理理念
    5.3 完善协调一致的监管体制
    5.4 推广 HACCP 体系认证
    5.5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5.6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唐山市路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食品安全监管国外研究综述
    1.2.2 食品安全监管国内研究综述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及特征
2.2 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理论
    2.2.1 食品市场中的外部性理论和不对称性理论
    2.2.2 责任政府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HACCP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存在的缺陷
3.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历史沿革
    3.1.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形成与发展
    3.1.2 我国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
3.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缺陷
    3.2.1 多部门分段监管与政府失灵
    3.2.2 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 第4章 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做法和启示
4.1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两种类型
4.2 主要做法
    4.2.1 制定食品安全行动计划
    4.2.2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4.2.3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4.2.4 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方位监管
    4.2.5 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等新食品、新技术的监督管理
    4.2.6 建立食品召回制度
4.3 对我们的启示
    4.3.1 调整和修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4.3.2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
    4.3.3 确立消费者保护机制 第5章 唐山市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实践
5.1 路南区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现状和具体做法
    5.1.1 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5.1.2 路南区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具体做法
5.2 路南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5.2.1 政府牵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不够
    5.2.2 信息公开不到位,不能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
    5.2.3 食品执法部门履职不积极
    5.2.4 食品经营商户职业道德缺失
    5.2.5 科技进步增加了执法难度
    5.2.6 执法部门执法滞后
    5.2.7 办案范围广很难顾及到位
    5.2.8 各食品监督部门间缺乏密切往来的业务联系 第6章 健全完善唐山市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6.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立法和制度建设
    6.1.1 完善协调一致的监管体制
    6.1.2 推广HACCP体系认证
    6.1.3 加强以道德建设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建设
    6.1.4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6.2 区级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对策
    6.2.1 整合与转移食品安全监管中执法权
    6.2.2 构建前馈式管理理念
    6.2.3 完善路南区食品检测检验体系
    6.2.4 保证信息公开,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6.2.5 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食品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
    6.2.6 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监督的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我国世界遗产地的法律保护研究 ——以泰山遗产保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概述
    第一节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概况
        一、世界遗产的种类
        二、世界遗产的特征
        三、世界遗产的价值
    第二节 我国的世界遗产现状
        一、我国的世界遗产概况
        二、愈演愈烈的我国“申遗热”现象
第二章 世界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一、部分发达国家的世界遗产法律保护制度
        二、发达国家的世界遗产法律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世界遗产法律保护的一般情况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立法概况
        二、我国世界遗产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泰山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泰山法律保护的现状
        二、泰山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世界遗产保护法的环境资源保护属性分析
    第一节 世界遗产保护和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关系
        一、世界遗产是环境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对象
        二、世界遗产保护应遵循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世界遗产保护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二、完整性原则
        三、国际合作原则
    第三节 世界遗产保护是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一、世界遗产保护是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内容
        二、世界遗产保护对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第四章 完善我国世界遗产保护法的构想
    第一节 立法的完善
        一、应遵循的立法原则
        二、《世界遗产保护法》构建的完善
        三、其他相关立法建议
        四、关于泰山保护的立法完善
    第二节 管理体制的完善
        一、应遵循权利集中原则
        二、具体建议
        三、关于泰山保护管理体制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泰安市《食品卫生法》实施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安市食品安全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韩德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地方立法谦抑论[D]. 吴玉姣. 湘潭大学, 2019(12)
  • [3]我国农产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肥城为例[D]. 刘远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D]. 王拓.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5]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杨建辉.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2)
  • [6]“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7]基于SWOT分析的泰安市茶产业发展研究[J]. 何传新,胡淑芳. 广东茶业, 2014(03)
  • [8]唐山市路南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 张晓颖. 燕山大学, 2014(02)
  • [9]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唐山市路南区为例[D]. 王芳.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10]我国世界遗产地的法律保护研究 ——以泰山遗产保护为例[D]. 杨希.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泰安市《食品卫生法》实施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