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窥语文教学的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王翠[1](2021)在《小、初文言文衔接教学研究》文中指出
梁曦[2](2021)在《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杜甫是我国诗史上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现存诗歌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歌千锤百炼、沉郁顿挫,对由盛转衰的大唐黑暗现状进行了入木三分地揭露与批判,因而被后人称之为“诗史”。不管是哪个阶段、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收录了一定数量的杜甫诗歌作品,他的作品也常出现在高考试题当中。现今诗歌教学受教材编排的影响,多以单篇教学为主,多数学生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和教材课文了解杜甫,对杜甫的认识比较单一。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专题学习多次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获得了许多教师与学者的关注,成为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对象。将专题教学应用于杜甫作品教学,能够突破常规单篇教学模式的限制,探索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方案,为一线教师开展专题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研究内容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从杜甫的教学价值、现行教学模式和教材编写情况介绍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然后从国外专题教学研究现状和国内专题教学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最后确立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的概述,界定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的概念,追溯其在教育教学和文本解读层面的理论渊源,分析高中杜甫作品的教学现状。第二章从杜甫专题教学的发展语言能力和培养人文素养两个角度出发,结合杜甫的作品意义和杜甫的人格精神,挖掘开展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的重要意义。第三章从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平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五个方面论述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的实施路径。第四章以前面三章为基础,设计杜甫诗歌专题教学的完整案例,教学环节包括“知人论世,了解诗圣”“对比阅读,品读精作”“形成感悟,精撰论文”。结语部分是对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的思辨回顾,再次点明开展杜甫专题教学的意义以及教师在实施专题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师生更为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杜甫专题教学对于发展高中生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
夏靓[3](2021)在《早期北京话处置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早期北京话时期是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被认为是1840—1919年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早期北京话是京味儿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语料取自“早期北京话珍稀文献集成”,试图从句法、语义两个角度,对早期北京话处置式进行较为详尽的分类描写和分析研究。正文首先对早期北京话处置式进行界定与分类描写,归纳早期北京话处置式与现代汉语把字句的异同,辨析处置式与工具状语的不同之处,进而将早期北京话处置式分为简单与复杂两类,全面而详尽的描写早期北京话处置式的类型结构;其次,分析早期北京话处置标记的来源,从句法角度梳理处置标记的语法化轨迹,并且对语料中使用不同处置标记的处置式进行定量统计;最后,从句法、语义角度,归纳早期北京话处置式宾语的构造成分和题元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谓语动词的词性归属问题和语义特征问题,进而总结出宾语和谓语动词组合的对应关系。在宾语与谓语动词的分析基础之上,从主观性出发,分析早期北京话处置式宾语在主观量方面的表现形式及谓语动词在体现说话人情感态度方面的语义特征,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早期北京话处置式的独特之处。
贾一村[4](2020)在《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文中认为《毛泽东选集》是建国后第一部进行系统外译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着作,也是20世纪我国对外影响最大的中央文献着作之一。其俄文译着诞生于50多年前,整体质量精湛,文中大量的“文化空缺”现象引人关注,具有极高的翻译研究价值。多元系统理论主张以动态、发展、关联的眼光来研究翻译问题,将翻译活动置身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关注政治、社会文化等系统中的多种因素对于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为本文开展翻译的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鉴于此,本文将以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毛选》一至三卷俄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文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作为翻译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多元系统理论之视角,对《毛选》俄译情况进行审视、评价、探讨、总结和展望,深挖其翻译研究价值。首先,本文整理了《毛选》及其俄译本的出版发行状况,并通过文本分析路径,对《毛选》中较典型的“文化空缺”现象(共计约700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梳理,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空缺、制度文化空缺和精神文化空缺三大类,并继续向下细分为7小类,归纳总结出《毛选》俄译本所采取的4套翻译方法、7种翻译策略和3条翻译理念,共同形成了《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随后,再通过社会分析路径,借助多元系统理论基本原理,以“当年视角”来对《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进行评析和探讨。作者认真梳理了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以“文化空缺”现象为例,通过对编译局版与莫斯科版的《毛选》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深度解析当年编译局译者修订译文时的主要考量及背后所遵循的翻译逻辑,清晰还原了当时政治系统(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两方面)和社会文化系统(文化交流、教育发展、译学思想三方面)的多种文本外因素对《毛选》的文本翻译所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毛选》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再以当年之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毛选》译文进行审视和评价,在充分肯定其整体精湛的翻译质量的同时,也对译文中一些可优化提升之处(比如,一些中国特有的度量单位词的翻译需完善、某些文化内涵信息翻译不全而难以理解的问题等)进行商榷和探讨。然后,回归“当今视角”,理清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新变化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整理归纳出当前我国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在5个方面的新变化和提出的4点新要求。以此为参照,以当代之眼光重新审视当年的《毛选》译文并对其做出评析,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翻译新问题(比如,其翻译整体策略的优化调整问题,由于时代变迁和共同记忆的丧失而导致的“文化新空缺”问题,以及通过译者艺术“演译”而产生的“逆向文化空缺”问题等)进行探讨,为其他中央文献的翻译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毛选》俄文翻译整体质量精湛,采用了丰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体现了鲜明的翻译理念,符合当年“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我国译界的“标杆”和经典之作。第二,以当年之标准审视《毛选》译文,在总体翻译质量精湛的同时,亦存在一定的可提升空间,一些翻译处理尚可探讨和商榷。第三,以当今之眼光审视《毛选》译文,其整体方略宜做适当调整(由“忠实为主”转向“整体均衡”),文中一些翻译案例的处理需与时俱进加以完善。第四,《毛选》俄译本的最终面貌是文本翻译和社会力量共同影响下的综合产物,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社会文化系统内多种因素对《毛选》译文面貌的塑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毛选》文本中包含内容丰富的“文化空缺”现象,译者对其翻译处理整体上佳,但“文化空缺”是动态发展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既有“消亡”,又有“新生”),因此其翻译工作亦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最后,立足当前,本文总结了《毛选》俄译的历史意义,并展望未来,探讨了《毛选》优良翻译传统(主要包括: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力求为中央文献翻译事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和建议。
王成涵[5](2020)在《基于传统“诗教”经验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改进研究》文中提出“诗教”一说,发源于商周,经孔子发展并成型,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影响力最为深远的诗歌教育思想之一。本研究主要围绕“诗教”这一主题,吸收借鉴传统“诗教”的经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期对改进当前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有所裨益。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回溯传统“诗教”的历史发展,界定了本文中“诗教”的概念,概述了其内涵与本质,指出“诗教”是一种学以成人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活动。第二部分则主要阐释传统“诗教”经验及教育追求,即传统“诗教”具有“兴、观、群、怨”的教育功能;“温柔敦厚”的教育追求;天人交感的教学场域;微言大义的教学语言以及用诗赋诗的教学目的这五大特征。第三部分是调查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诗歌学习情况做了初步的统计,总结出当前教学存在课程观念陈旧、文本解读理论贫乏、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以及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四部分则是在传统“诗教”经验基础上,深化、更新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认知,探讨诗歌教学中应用“诗教”的理念。首先强调了初中语文呼唤“诗教”回归,其次剖析梳理了语文“诗教”中的建构和生成以及语文“诗教”的教学逻辑,进而提出了开展初中语文“诗教”应有的基本理念,最后分析了当前开展“诗教”的教学困境。第五部分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了从以诗为教的教学追求、以诗化育的“诗教”课堂以及多元多维的教学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着力寻找基于传统“诗教”经验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改进策略。总之,当前初中诗歌教学还存在不少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诗歌教学中引入“诗教”经验,为其注入“新思想”,不仅让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返本开新”,也让儿童生活诗意盎然。
陈康宁[6](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语文教材作为母语教学的主要媒介,是保证语文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练习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说明文的教学在初中学段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论文定位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练习系统研究,致力于探究如何充分发挥说明文练习系统的价值,改善说明文教学现状。部编版说明文练习系统较之前各版本教材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将原人教版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出了部编版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四个新特点,在明确特点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其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借此引起教师和学生对说明文练习系统的重视,并有效改善说明文练习系统的使用效果,使其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真正的作用。论文主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及其练习系统的意义分析。首先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选篇进行了梳理,并对说明文选篇的数量与占比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指出了说明文教学在初中学段的重要意义,最后分析了说明文练习系统在说明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特点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与原人教版的比较,分析总结出部编版说明文练习系统具有题目要求更为清晰具体、题目数量更加科学、题目设置更有“语文性”和高认知水平题目增加四个特点。第三部分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使用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调查研究,从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方面分析了说明文练习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方面存在对练习缺乏兴趣,使用目的较为功利、练习完成效果不佳的问题;教师方面存在讲题方式单一、轻视应用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重视不足、对说明文练习的使用缺乏整体建构的问题;教材方面存在题型设置较单一和题目表述缺乏趣味性的问题。最后,针对学生和教师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使用策略及修订建议。主要是针对在第三章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学生要善于发现说明文练习的趣味、正确看待说明文练习的作用和转变做题方式;教师要丰富练习系统讲解方式、以创造性练习连接课外说明文阅读、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借助练习系统构建说明文知识体系;教材修订要注意丰富说明文练习的题目类型并增强表述的趣味性。
田雯[7](2020)在《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历史回顾及现实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随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施行,语文课程改革不断走向纵深,语文阅读教学在课程层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但是阅读教学在实践层面仍存在诸多困境与盲点。梳理于漪等教育改革先锋的阅读教学实践特色和教学理念,也是化解阅读教学实践困境和盲点的重要路径。不同时代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都有其发展的困境,都需要突破困境的勇气。于漪老师亲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令人堪忧的“育分”现象,阅读教学目的迷失,但她向传统“借”智慧、立足当下、破旧立新,求实创新,开创了适应当时阅读教学现状,真正对学生有益的阅读教学特色。于漪老师这种开阔创新的精神、阅读教学特色以及关于阅读教学的探索经验仍然滋养着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正是于漪老师的求实创新,2018年12月18日,她获颁“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29日,于漪老师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因此,笔者决定以于漪的阅读教学特色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探索其阅读教学特色的现实应用,全面探究其阅读教学特色的魅力。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意义、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课例分析法,从阅读教学理念、阅读实践操作、阅读教学风格三个方面静态展现于漪老师阅读教学特色;第二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思辨总结法,从多个角度探寻了于漪老师阅读教学特色的渊源。第三章运用访谈法和教学设计法,结合对当下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归纳于漪阅读教学特色在当前实践中的内容选择、设计思路、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价。通过对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个案探索,主要产生如下意义:一是真正地关注“人”,做真正的有人文关怀的语文教育,于漪老师所倡导的“教文育人”以及她所倡导的“情美教学”都在彰显着一种“全然为了学生的教育”;二是为语文教师的实践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供帮助,于漪老师的阅读教学特色以及阅读教学实践已经十分系统完满,对于语文教师搭建整体的阅读教学框架十分有益处,对于学生的阅读困境也可“对症下药”;三是于漪老师阅读教学特色对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如今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是国民共识,而在如今快餐文化、碎片知识以及各种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于漪老师所倡导的“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阅读教学教育,不仅注重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注重在过程中滋养学生的精神和内心世界。
朱胜男[8](2020)在《初中语文传统节日民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传统节日民俗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精神文明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节日民俗不断受到外来节日文化的冲击,这给传统节日的发展与传承带来巨大挑战。《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之中。语文学科作为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承载着传承与弘扬文化的重大使命。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年龄不大,社会经验不足,思辨能力有待提高,价值观念也没有完全成型,因此,在此阶段进行传统节日民俗教育可以激发初中生主动学习传统节日民俗知识的兴趣,对于塑造其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提高个人文化与道德素养、培养文化传承意识具有重大意义。综上,教育部组织编定的语文教科书加强了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其成为初中语文教师开展传统节日民俗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本文从初中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中含有传统节日民俗资源的课文入手,结合相关的文献研究,在学生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研究,试图分析当前初中语文课程的传统节日民俗教学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实施策略。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梳理部编本初中语文部编本教科书中的传统节日民俗资源,在厘清传统节日民俗概念后,分析教材中出现的传统节日民俗,并深入解析传统节日民俗所蕴含的爱国、乐观、进取以及和谐等精神内涵及教学价值;第二部分通过整理学生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的结果,整合出了初中语文传统节日民俗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学校节俗文化氛围薄弱、活动单一,教师节俗文化素养不高、教学过程模式化,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节俗文化知识浅薄,家庭与社会缺乏积极深入引导;第三部分主要依托传统节日民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并设计出了教学实践及活动案例以供参考。
郑静霞[9](2020)在《中学语文古诗词对话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诗词作为经典的汉语文学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学习中国语文最基本的材料,因而历来被选入语文教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古诗词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使命,必须确保质量。然而,据笔者调研其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就在于课堂对话不够充分,师生之间缺少高质量的交流与沟通。发端于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明确写入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与“对话教学”,为革新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对话教学与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探索对话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期改进中学古诗词教学。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以及课例分析法,试图为提高中学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寻求一种有效的对话策略,引导中学古诗词对话教学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根据对话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古诗词的特点,以霍军老师的公开课《登高》为例,从对话的原则、对话的方法、对话的类型、对话的内容和对话的评价这五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话教学在古诗词教学当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同时,也对初高中古诗词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比分析,指出了相关策略在不同教学阶段中的侧重点。全面审视对话教学,明确了对话教学的相关要素,使“对话”在古诗词教学当中的运用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有效进行古诗词教学提供方法指导,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心灵上进行沟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对话,促进“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
田霖[10](2020)在《中学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当代散文教学是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现实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首先明确散文的教学价值,再以人教版教材中现当代散文的分布与选文特点为依据进行分析,深入挖掘散文教学的内涵与意义,最后为实际的散文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本文意在呼吁现当代散文教学回归文本自身,鼓励教师与学生成为散文文本的高水平读者,在阅读中完成文本意义再建构,实现散文教学真正的价值。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从现当代散文的教学价值出发,明确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第二章结合新课标的教育目标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对选文进行创造性解读,明确其在教材中的分布与选文特点。第三章分析总结中学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探究,是下文提出切实可行教学策略的依据。第四章依靠语文教育学相关知识给出教学案例,为之后的中学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小窥语文教学的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窥语文教学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实施杜甫专题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
2.实施杜甫专题教学有利于学生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 |
3.实施杜甫专题教学有利于教师拓展诗歌教学的视野 |
(三)研究综述 |
1.国外专题教学研究现状 |
2.国内专题教学研究现状 |
(1)关于语文专题教学的研究现状 |
(2)关于杜甫作品教学的研究现状 |
(3)关于杜甫的语文专题教学研究 |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分析法 |
3.经验总结法 |
一、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的概述 |
(一)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的概念界定 |
(二)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的理论指导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视域融合理论 |
(三)高中语文杜甫作品教学现状 |
1.已取得的成果 |
2.仍存在的问题 |
二、开展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的依据 |
(一)提高语言能力 |
1.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 |
2.丰富学生语言文化积累 |
3.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
(二)增强人文素养 |
1.坚定不屈信念 |
2.树立伟大理想 |
3.学习仁爱精神 |
三、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实施路径 |
(一)确立教学目标 |
1.语言建构与运用 |
2.思维发展与提升 |
3.审美鉴赏与创造 |
4.文化传承与理解 |
(二)建构教学组织形式 |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
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
3.开展小组汇报活动 |
(三)搭建教学平台 |
1.拓展专题教学资源,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
2.共享合作学习成果,加强师生交流沟通 |
(四)选择教学方法 |
(五)选编教学内容 |
1.杜甫选文的篇目 |
2.杜甫多媒体资源 |
四、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设计 |
(一)知人论世,走近诗圣 |
(二)品读精作,对比阅读 |
第一部分:不一样的杜甫 |
第二部分:登高 |
第三部分:吏与别 |
(三)精撰论文,汇总成果 |
1.学习目标 |
2.教学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早期北京话处置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早期北京话处置式界定及类型分析 |
第一节 早期北京话处置式界定 |
一、处置式定义 |
二、处置式与工具状语 |
第二节 早期北京话处置式类型 |
一、简单处置式 |
二、复杂处置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早期北京话处置标记分析 |
第一节 处置标记“把” |
一、处置标记“把”的来源 |
二、早期北京话“把”字处置式定量统计 |
第二节 处置标记“将” |
一、处置标记“将”的来源 |
二、早期北京话“将”字处置式定量统计 |
第三节 处置标记“拿” |
一、处置标记“拿”的来源 |
二、早期北京话“拿”字处置式定量统计 |
第四节 处置标记“给” |
一、处置标记“给”的来源 |
二、早期北京话“给”字处置式定量统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早期北京话处置式宾语及谓语动词分析 |
第一节 早期北京话处置式宾语分析 |
一、处置式宾语的构成 |
二、处置式宾语题元角色 |
三、处置式宾语主观性 |
第二节 早期北京话处置式谓语动词分析 |
一、处置式谓语动词的类型 |
二、处置式谓语动词语义特征 |
三、处置式谓语动词主观性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依据 |
2.研究对象及思路 |
3.研究方法 |
4.研究价值和意义 |
5.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毛泽东选集》基本概况及其翻译研究 |
1.1 《毛选》的基本概况 |
1.2 《毛选》出版发行概况 |
1.3 《毛选》的外译概况 |
1.4 《毛选》的俄译概况 |
1.5 《毛选》翻译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空缺”现象及其研究综述 |
2.1.1 “空缺”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
2.1.2 “文化空缺”的概念界定 |
2.1.3 “文化空缺”的分类与《毛选》俄译研究 |
2.2 多元系统理论综述 |
2.2.1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
2.2.2 多元系统理论与《毛选》俄译研究 |
2.3 研究思路之建构 |
2.3.1 文本分析路径 |
2.3.2 社会分析路径 |
2.3.3 整体研究思路 |
第三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
3.1 物质文化空缺 |
3.1.1 人称文化空缺 |
3.1.2 物称文化空缺 |
3.2 制度文化空缺 |
3.2.1 民俗文化空缺 |
3.2.2 体制文化空缺 |
3.3 精神文化空缺 |
3.3.1 思维方式空缺 |
3.3.2 价值观念空缺 |
3.3.3 审美意识空缺 |
第四章 《毛泽东选集》“文化空缺”现象的俄译方略研究 |
4.1 《毛选》俄译本翻译方法研究 |
4.1.1 文化内涵“共有”:直译法 |
4.1.2 文化内涵“相通”:换译法 |
4.1.3 文化内涵“缺省”:意译法、注释法 |
4.1.4 文化内涵“冗余”:减译法、省译法 |
4.2 《毛选》俄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
4.2.1 求真保全,原汁原味 |
4.2.2 简明清晰,精确具体 |
4.2.3 语言平实,文风质朴 |
4.2.4 移形换位,闪展腾挪 |
4.2.5 舍“象”取“义”,拨云见日 |
4.2.6 因“境”制“译”,文化融通 |
4.2.7 化繁为简,减负增效 |
4.3 《毛选》俄译本翻译理念研究 |
4.3.1 以我为主,坚守底线 |
4.3.1.1 以我为主 |
4.3.1.2 坚守底线 |
4.3.2 内外有别,有的放矢 |
4.3.2.1 内外有别 |
4.3.2.2 有的放矢 |
4.3.3 群策群力,统筹全局 |
4.3.3.1 群策群力 |
4.3.3.2 统筹全局 |
第五章 当年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之审视 |
5.1 政治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
5.1.1 国际政治之影响 |
5.1.1.1 国际政治概况 |
5.1.1.2 国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
5.1.2 国内政治之影响 |
5.1.2.1 国内政治概况 |
5.1.2.2 国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
5.2 社会文化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
5.2.1 文化交流之影响 |
5.2.1.1 文化交流概况 |
5.2.1.2 文化交流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
5.2.2 教育发展之影响 |
5.2.2.1 教育发展概况 |
5.2.2.2 教育发展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
5.2.3 译学思想之影响 |
5.2.3.1 译学思想概况 |
5.2.3.2 译学思想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
5.3 当年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
5.3.1 《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 |
5.3.2 《毛选》俄文翻译之探讨 |
第六章 当今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的重新审视 |
6.1 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 |
6.1.1 政治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
6.1.1.1 国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
6.1.1.2 国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
6.1.2 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
6.1.2.1 文化交流之变化及影响 |
6.1.2.2 教育发展之变化及影响 |
6.1.2.3 译学思想之变化及影响 |
6.2 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 |
6.2.1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 |
6.2.2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要求 |
6.3 当今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
6.3.1 俄译整体方略的重新审视 |
6.3.2 “文化新空缺”问题之探讨 |
6.3.3 “逆向文化空缺”问题之探讨 |
第七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
7.1 《毛选》俄文翻译的历史意义 |
7.1.1 《毛选》译着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 |
7.1.2 《毛选》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
7.2 《毛选》翻译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
7.2.1 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 |
7.2.2 自力更生的顽强作风 |
7.2.3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
7.2.4 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 |
结束语 |
1.内容与结论 |
2.研究创新点 |
3.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附录 I:《毛泽东选集》俄译本“文化空缺”典型翻译案例汇编 |
1.物质文化空缺 |
2.制度文化空缺 |
3.精神文化空缺 |
附录 II:编译局版和莫斯科版《毛泽东选集》译文对比研究实录(“文化空缺”翻译案例精选)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5)基于传统“诗教”经验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传统“诗教”思想研究 |
二、“诗教”在当代的继承和应用研究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方法 |
二、问卷调查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传统“诗教”的历史演进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诗教”传统的形成及发展 |
第二节 传统“诗教”的成因分析 |
一、诗何以成教 |
二、诗与教化 |
第三节 “诗教”在当代的回归和演进 |
第四节 “诗教”概念的界定 |
第三章 传统“诗教”的教育经验和价值追求 |
第一节 “兴、观、群、怨”的教育功能 |
第二节 “温柔敦厚”的教育追求 |
第三节 天人交感的教学场域 |
第四节 微言大义的教学语言 |
第五节 用诗赋诗的教学目的 |
第四章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 |
一、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二、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三、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存在问题的概括 |
第二节 诗歌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课程观念陈旧 |
二、文本解读贫乏 |
三、生活经验脱节 |
四、学习内驱力不足 |
第五章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理念 |
第一节 诗歌教学的正本清源 |
一、诗歌教学的本与源 |
二、重申诗歌教学的教育性 |
三、初中诗歌教学呼唤“诗教”的回归 |
第二节 “诗教”中的建构与生成 |
一、符合建构主义的“诗教”观 |
二、“诗教”中的教学生成 |
第三节 语文“诗教”的教学逻辑 |
第四节 开展语文“诗教”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诗性体验 |
二、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三、着力给予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
第五节 当前开展“诗教”的教学困境 |
一、对于学生——诗难解 |
二、对于教师——诗难教 |
第六章 基于“诗教”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改进策略 |
第一节 以诗为教的职业追求 |
一、理解和认同“诗教” |
二、转化和应用“诗教” |
第二节 以诗化育的“诗教”课堂 |
一、教之“兴”——吟诵助兴,身体起兴 |
二、教之“观”——师生共观,促进认知 |
三、教之“群”——语言在场,平等对话 |
四、教之“怨”——雅正思想,正确抒情 |
第三节 多元多维的教学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师诗歌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学生诗歌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诗歌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4: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及其练习系统的意义分析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选篇梳理及意义分析 |
1.说明文选篇梳理 |
2.说明文意义分析 |
(二)说明文练习系统对说明文教学的意义分析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的特点分析 |
(一)题目要求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增强 |
(二)题目数量更加科学,注重减负增效 |
(三)题目设置更为合理,突出“语文性” |
(四)高认知水平题目增加,利于知能转化 |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使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使用问题分析 |
1.学生在使用说明文练习系统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对说明文练习缺乏兴趣 |
(2)使用说明文练习目的较功利 |
(3)完成说明文练习的效果不佳 |
2.教师在使用说明文练习系统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讲解说明文练习的方式较单一 |
(2)轻视应用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
(3)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重视不足 |
(4)对说明文练习的使用缺乏整体建构 |
3.说明文练习系统自身设置存在的问题 |
(1)说明文练习的题目类型较为单一 |
(2)说明文练习的题目表述缺乏趣味性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使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学生使用说明文练习系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对说明文练习存在认知偏差 |
(2)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
2.教师使用说明文练习系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
(2)对练习的重点把握不全面 |
(3)对教材研究不够深入透彻 |
(4)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使用策略及教材修订建议 |
(一)说明文练习系统使用策略 |
1.学生方面 |
(1)善于发现说明文练习的趣味 |
(2)正确看待说明文练习的作用 |
(3)转变完成说明文练习的方式 |
2.教师方面 |
(1)丰富说明文练习的讲解方式 |
(2)以创造性练习连接课外说明文阅读 |
(3)注重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
(4)借助练习系统构建说明文知识体系 |
(二)说明文练习系统修订建议 |
1.丰富练习的题目类型 |
2.增强题目表述的趣味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安德森二维目录分类理论中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类目及其子类 |
附录二 部编版与原人教版说明文练习分类汇总 |
附录三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学生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教师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7)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历史回顾及现实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于漪阅读教学特色探析 |
第一节 于漪阅读教学理念探寻 |
一、阅读教学目的:教文育人 |
二、阅读教学方式:情美教学 |
三、阅读教学内容:寓道于文 |
四、阅读教学训练:语言+思维 |
第二节 于漪阅读教学实践匠心 |
一、“三步走”:阅读教学价值的确定 |
二、“三设计”:阅读教学环节的展开 |
三、“二模式”:阅读教学类型的凝练 |
第三节 于漪阅读教学风格 |
一、阅读教学语言:纯净优美 |
二、阅读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
三、阅读教学关系:彼此协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渊源探寻 |
第一节 基于传统的赓续与继承 |
一、理念上对传统的赓续与继承 |
二、实践上对传统的批判与发展 |
三、方法上对传统的亲近和融合 |
第二节 基于现实的关注与发展 |
一、破旧立新,针砭阅读教学时弊 |
二、关注现实,顺应语文实践需要 |
三、且行且思,寻找阅读教学真义 |
第三节 基于国外理论的借鉴与改造 |
一、苏联丰富教育教学的滋养 |
二、马克思实践观和人本论的启发 |
三、欧美教育理论有选择性地拿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现实应用 |
第一节 起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探究 |
一、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现状 |
二、初中语文学生阅读学习的现状 |
三、当前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实践: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实践步骤 |
一、内容选择:稳扎稳打,挖掘价值 |
二、设计思路:确定教法,全面育人 |
三、实施策略:以情激情,立体施教 |
四、阅读扩展:创设活动,内外联动 |
第三节 应用: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实践应用 |
一、基于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内容选择 |
二、基于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设计思路 |
三、基于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实施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初中语文传统节日民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对节日民俗的研究 |
二、对传统节日民俗与语文教育的研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民俗 |
二、节日民俗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节日民俗资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加入传统节日民俗资源的意义 |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二、塑造积极健康的精神观念 |
第二节 对初中语文教材传统节日民俗教学资源的分析 |
一、传统节日民俗教学资源的分布 |
二、对传统节日民俗教学资源的介绍 |
第二章 初中语文传统节日民俗教学调查 |
第一节 学生问卷调查 |
一、对传统节日民俗的了解 |
二、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态度 |
三、对传统节日民俗教学的基本认识 |
第二节 教师访谈调查 |
一、对传统节日民俗教学意义的认识 |
二、对传统节日民俗融入教学的方法 |
三、对传统节日民俗教学现状的看法 |
第三节 初中语文在传统节日民俗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节俗文化氛围淡薄,忽视民俗活动 |
二、节俗文化素养不高,教学过程模式化 |
三、学习主动性不高,节俗文化知识浅薄 |
四、家庭与社会缺乏积极深刻引导 |
第三章 初中语文传统节日民俗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开展多彩节俗活动 |
一、举办校园传统节俗文化活动 |
二、开展校外假期综合实践活动 |
第二节 “摩”与“磨”相结合,打造优质课堂 |
一、借助教师集体力量 |
二、揣摩教材编者意图 |
第三节 巧借生活资源,开展体验教学 |
一、利用节日契机开展教学 |
二、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 |
第四节 以读促学,适用奖励机制 |
一、适当开展课外阅读 |
二、发挥正强化作用 |
第五节 自觉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
一、重视家庭教育力量 |
二、营造积极节俗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学语文古诗词对话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话教学的研究 |
1.3.2 古诗词对话教学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对话教学的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对话 |
2.1.2 对话教学 |
2.1.3 古诗词对话教学 |
2.2 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对话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
2.2.2 对话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
2.3 对话教学的特点分析 |
2.3.1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人文性 |
2.3.2 过程为主,结果开放——过程性 |
2.3.3 以问促答,以答促问——生成性 |
2.3.4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层次性 |
2.4 对话教学的意义分析 |
2.4.1 营造和谐氛围,增添课堂活力 |
2.4.2 关注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
2.4.3 注重启发思考,形成独立思想 |
2.4.4 强调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
3.古诗词对话教学的运用标准和目标期待 |
3.1 古诗词对话教学的运用标准 |
3.1.1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是基于言语的教育 |
3.1.2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是基于思维的教育 |
3.1.3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是基于体验的教育 |
3.1.4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是基于情感的教育 |
3.2 古诗词对话教学的目标期待 |
3.2.1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
3.2.2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提升学生的文字功力 |
3.2.3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
3.2.4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
4.古诗词对话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古诗词对话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方法与内容 |
4.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 古诗词对话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对话的过程流于形式 |
4.2.2 对话的内容不够深入 |
4.2.3 对话的主体不够平等 |
4.3 古诗词对话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
4.3.1 教师的对话水平不高 |
4.3.2 学生的自我定位不清 |
4.3.3 实施的客观条件不足 |
5.古诗词对话教学的运用策略分析——以霍军教学《登高》为例 |
5.1 把握对话原则,提高对话水平 |
5.1.1 对话要有宽度——拓展诗词内容 |
5.1.2 对话要有深度——挖掘诗词内涵 |
5.1.3 对话要有厚度——承载诗词精神 |
5.1.4 对话要有温度——体现人文情怀 |
5.2 探索对话方法,注重学生主体 |
5.2.1 生本对话——通过文本,发现诗词问题 |
5.2.2 师生对话——通过引导,探索诗词问题 |
5.2.3 生生对话——通过讨论,解决诗词问题 |
5.2.4 自我对话——通过梳理,总结诗词问题 |
5.3 了解对话类型,重视对话质量 |
5.3.1 问答型对话——以问促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
5.3.2 理解型对话——精思熟虑,建立学生与文本的联系 |
5.3.3 启发型对话——以小见大,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内化 |
5.3.4 反思型对话——举一反三,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
5.4 明确对话内容,形成知识系统 |
5.4.1 诗词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世 |
5.4.2 诗词的基础知识——字词句读 |
5.4.3 诗词的核心知识——景意情理 |
5.4.4 诗词的关联知识——群文阅读 |
5.5 进行对话评价,定位学习方向 |
5.5.1 学生提高了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
5.5.2 学生达成了古诗词的学习目标 |
5.5.3 学生形成了古诗词的学习思维 |
5.5.4 学生内化了古诗词的人文情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书籍类 |
二、期刊类 |
三、博硕士论文类 |
四、标准类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中学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四、研究目的 |
五、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现当代散文的教学价值 |
第一节 现当代散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价值 |
一、情感教育价值的体现——创作主体的真实性 |
二、实现情感教育价值的关键——把握创作者的特定心境 |
第二节 现当代散文的审美价值 |
一、文本之美 |
二、体验之美 |
第三节 现当代散文的思想价值 |
一、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积极生活的情感 |
二、体会人情世事美,让学生感恩并珍惜 |
第二章 人教版教材现当代散文选文分析 |
第一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 |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分布 |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选文特点 |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 |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分布 |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选文特点 |
第三章 中学现当代散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文本解读不深入,教学重点不突出 |
二、忽略个体特征,教学方式僵化 |
三、知识讲述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低 |
第二节 现当代散文教学存在问题成因 |
一、中、高考对教学的影响 |
二、教师教学方法针对性不明显 |
三、学生兴趣低,阅读时间不足 |
第四章 中学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比较还原法 |
一、比较还原法概述 |
二、比较还原法之应用──以《荷塘月色》为例 |
第二节 文本细读法 |
一、文本细读法概述 |
二、文本细读法之应用──以《囚绿记》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小窥语文教学的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初文言文衔接教学研究[D]. 王翠. 青岛大学, 2021
- [2]高中语文杜甫专题教学研究[D]. 梁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早期北京话处置式研究[D]. 夏靓.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D]. 贾一村.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5]基于传统“诗教”经验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改进研究[D]. 王成涵. 江南大学, 2020(01)
- [6]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研究[D]. 陈康宁.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历史回顾及现实应用研究[D]. 田雯. 苏州大学, 2020(03)
- [8]初中语文传统节日民俗教学研究[D]. 朱胜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中学语文古诗词对话教学研究[D]. 郑静霞.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10]中学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为例[D]. 田霖.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