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抽象数据类型的不同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杜婉莹,王雅文[1](2022)在《单元自动化测试中类的抽象内存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由于面向对象程序具有多态性等复杂特性,在软件单元测试中仅凭静态分析难以判断指针和引用指向对象的具体类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类的抽象内存模型进行研究,并提出类的操作语义模拟算法;在路径分析时,通过构建和更新抽象内存模型,从而对变量所属类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单元测试,对基于输入域的随机测试进行优化,提出基于路径的随机测试方法,得到输入变量的类型集合;实验表明,类的抽象内存模型结合操作语义模拟算法能够有效提取出路径中类相关的约束,基于路径的随机测试方法比起基于输入域的随机测试方法能够明显提高测试效率。
谷蔚然[2](2021)在《基于形式化SOFL语言的需求脆弱点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件的生命周期是指软件从产生到消亡的一个完整周期。该生命周期被认为是一个极易出错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产生差错,造成软件或系统故障,导致人力与财力的巨大损失。目前针对软件漏洞的研究大多选择从软件生命周期的后期阶段入手,即,在软件编码完成后进行代码检验或漏洞检测,这种方法更多的是为以后的软件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无法预防当前差错的发生。大量调查数据表明,需求分析阶段才是引入漏洞,诱发软件故障的源头,同时,在该阶段进行脆弱点识别和修复的成本更低。因此,本文致力于从需求分析阶段入手进行软件漏洞的预防。本次研究的主体为需求分析阶段形成的最终成果——需求文档,研究目标为通过对需求文档中功能需求的分析,识别功能需求潜在的脆弱点,在需求分析阶段实现软件漏洞的预防。这一研究目的的实现面临两大问题:第一,由于需求文档由非形式化的自然语言进行描述,阅读者对其的理解无法避免由自然语言本身带有的二义性所造成的偏差;第二,对需求文档进行审查的传统方法严重依赖专家经验,实现起来费时费力,效率和准确率不高,特别是在处理大型的复杂系统的安全问题时效果欠佳。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形式化的需求阶段脆弱点检测方法。首先,运用形式化方法,对自然语言描述的需求文档进行规范化描述,建立形式化需求规格说明书,消除了自然语言的二义性。而后,以国际通用脆弱点列表(CWE)提供的脆弱点代码示例为数据支持,对代码描述的脆弱点示例进行同样的规范化处理,建立一个规范化脆弱点库,实现需求与脆弱点格式的统一。而后,参考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代码漏洞检测方法,在规范化脆弱点数据库上搭建分类神经网络模型,自动学习脆弱点模式。通过数据训练与数据验证,本文提出的这种基于形式化的需求阶段脆弱点检测方法可以对形式化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包含的脆弱点进行预测和识别,针对每个具体的功能需求,给出可能引入的脆弱点的预测。对比现有的软件安全研究,本文实现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更早的对脆弱点和漏洞进行识别和预防,在事前对系统开发人员系统设计和编码阶段的工作给出了风险警示,降低了软件故障发生的概率和修复成本。
徐聪[3](2021)在《移动终端应用界面代码自动生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移动终端应用系统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中界面设计与开发的工作量在整个移动应用开发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目前大部分的移动应用开发都是面向特定平台(如Android、i OS等)的,同一应用系统界面的开发要针对不同的平台开发不同的版本,这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而且传统开发方法以手工编码为主,普遍存在开发效率低、难以维护等问题,还导致应用程序在扩展性和健壮性等方面不能满足系统开发需求。采用模型驱动架构(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MDA)的思想,通过提升建模抽象层次并使用模型转换的方式,实现移动终端应用界面代码的自动生成,可以有效提高移动应用界面的开发效率,同时还能增强移动应用的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本文基于MDA思想,研究移动终端应用界面建模和代码自动生成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对移动终端应用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对平台无关模型的描述方法ASLP(Architecture,Static,Logic,Presentation)进行了扩充,使其能对移动端的应用系统界面进行模型描述,并开发实现了建模工具。(2)分析了Android应用系统的代码目录结构及界面构建方式,提出了由静态模型、动态模型以及展示模型组成的Android平台相关模型,建立了ASLP平台无关模型到Android平台相关模型的映射规则。(3)采用基于模板的代码生成方法,设计并实现了面向Android平台的目标代码生成器,提出了依据界面模型描述实现界面代码主体结构自动生成的算法,搭建了Java代码生成器框架。(4)通过一个口罩预订APP的开发实例,验证了所提模型描述方法和代码生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该口罩预订APP包括登录、注册、展示口罩列表、提交订单、修改订单、查看订单、删除订单、查看个人资料、修改个人资料等页面,依靠高抽象层次的建模工具和代码生成器,通过模型转换实现了代码自动生成。实例应用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成果和所开展的工作,对移动终端应用系统的界面建模和开发实现提供了支持,进一步丰富了MDA模型驱动架构,提升了移动终端软件开发的层次,提高了开发效率,同时代码自动生成方法和平台的实现也可对智能软件开发的研究提供支持。
曹勇[4](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指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曹斌华[5](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席少雄[6](2021)在《基于OCF的物联网中间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其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应用,而多场景中应用服务的互联互通是物联网应用中的主要难题,为此,中间件技术应运而生。本文面向多样化物联网设备的接入和服务管理,设计基于OCF的物联网服务中间件系统,研究中间件系统中异构设备的接入识别、服务调用的序列化方法关键技术,为实现上层物联网应用之间的服务共享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针对互联互通的规范性问题,研究了 OCF协议并结合面向服务架构的原理,设计了物联网服务中间件系统,提出了包含设备接入和服务管理功能的中间件系统架构,将异构设备接入到中间件中进行识别、抽象并映射为实体服务,通过中间件系统中统一的服务描述和服务调用实现上层应用中多样化服务的互操作。同时,为中间件系统的设备接入和服务管理提出流程规范。其次,针对中间件设备接入过程中多类型物联网设备的精确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被动指纹的设备接入识别方法。在设备配置阶段,对物联网设备的网络流量数据进行收集和解析,提取流量数据的协议类型特征及统计类型特征,并引入SMOTE算法解决数据样本不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森林算法,以构建被动指纹的方式准确识别并提取设备类型、服务类别等设备特征。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可提升设备识别的准确率,有效支撑中间件系统中的设备接入功能。最后,针对中间件服务调用过程中海量数据的存储、传输开销问题,设计了服务数据的最优序列化分配方案。在设备服务阶段,通过中间件协作完成对接入设备及其多样化服务的管理和相互调用,并对服务调用过程进行建模,建立以时延能耗联合最小化为优化目标的序列化分配问题。本文将其分解为两个子问题进行求解,分别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序列化方法选择算法和基于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序列化执行决策算法,提取设备服务数据包的特征,为不同特征的数据包选择最优的数据序列化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降低时延和能耗,有效提升中间件系统中的服务调用效率。
秦佳伟[7](2021)在《安卓平台的漏洞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在生活、交通出行和工业生产等方面增加了人们的生活的便捷性。人们在日常使用移动应用的时候会不经意的将个人的照片、电话号码、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上传到网络环境,这样移动应用的安全性就变得至关重要。然而,移动应用的更新发展极快,开发人员主要关注于应用的实现和用户体验的改善,而忽略了安全问题,因此移动应用的安全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本文主要关注目前用户量最大的安卓平台的安全性,研究安卓平台的漏洞检测关键技术,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针对APP的静态漏洞检测研究中缺少提出一类漏洞分析方法和漏洞验证方法,以及提出的检测方法泛化性差的问题,本文对APP网络功能相关的漏洞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基于污染控制流图提出了一个可扩展性的面向API误用所导致APP漏洞检测方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检测工具——VulArcher。通过人工分析的400个应用程序,本文发现API的误用是造成APP存在漏洞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容易由API误用造成漏洞有证书不正确校验风险(CWE-295:ICV)、WebView远程代码执行漏洞(CVE-2014-1939:WRCEV)、Webview不校验证书风险(CVE-2014-5531:WBCVV)和阿里云OSS凭证信息泄露漏洞(CNVD-201 7-09774:ACOCDV)。本文对这些漏洞的严重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了四种漏洞所造成的危害,并为每一种漏洞形成一个分析方法、提取修复建议和提出了完整的漏洞验证的工作流。为了使得漏洞分析方法具有普适性,本文将上述四个漏洞根据他们的行为划分为三类:覆盖方法(Catl:OM),使用不安全设置(Cat2:USS)和数据敏感信息泄漏(Cat3:DLSI)。并总结了三种类别漏洞的分析方法。基于这些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一个可扩展性的面向API误用所导致APP漏洞的检测工具(VulArcher)。VulArcher支持加固和非加固APP的漏洞检测,针对以上四个漏洞,平均准确率可以达到91%。2.针对由于APP的漏洞表示特征缺乏语义性而导致的漏洞检测误报展开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代码切片的上下文感知的漏洞抽象表示方法,即Code information stack(CIS)。基于学习的APP漏洞检测可以缓解基于规则检测大量依赖人工提取规则导致的耗费人力的问题,但是,目前漏洞表示缺乏语义性。为了在特征化漏洞的时候保留语义信息,我们针对APP的漏洞提出了一个叫做CIS的特征抽象方法。该特征抽象方法可以从APP中提取出只与漏洞相关的代码信息,且为了消除开发者自定义变量的不同命名而影响模型效果,将特征代码中的自定义函数名与变量名进行统一格式化处理。这样特征化的结果既保留语义逻辑性也具有可读性。为了验证CIS的有效性,本文选取Bi-LSTM算法构建了一个针对APP漏洞的深度学习检测模型(VulDGArcher)。实验表明,该模型的漏洞检测准确率可以达到96%。与基于抽象语法树为特征和直接漏洞源代码为特征的漏洞检测模型相比,VulDGArcher的精确度、召回率和误报率等指标都最优。3.针对安卓应用程序(APP)Web漏洞的动态漏洞挖掘中的自动化驱动方法覆盖率低的问题展开研究,本文提出一个基于UI事件调用图的多维度事件的自动化驱动Web漏洞动态检测方法。APP中不包含动态加载的Web功能的源代码,它导致目前自动化动态漏洞检测中无法有效的自动化驱动APP的Web功能。本文在不依赖于APP的源码情况下对APP的每个UI页面的元素识别并构建UI事件调用图的驱动事件,为了丰富驱动事件类型还构建了 APP进程间通信类驱动事件。基于上述提取的驱动事件,本文提出了自动化驱动APP的方法-UIMDroid。该方法有效解决APP动态加载的Web功能的自动化驱动。基于该方法实现了对安卓应用Web漏洞的动态检测方法。本文提出的自动化驱动方法的平均代码覆盖率可以达到57.8%。在相同数据集和测试环境下,与现有的同类型工具Monkey、Dynodroid、GUIRipper和Acteve相比较,代码覆盖率平均值提高了 17%。4.针对安卓本地系统服务中的客户端与服务端传输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和条件逻辑处理不一致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客户端关联关系的安卓本地系统服务漏洞挖掘的模糊测试方法。目前安卓本地系统服务的漏洞发现研究中缺乏对客户端与服务端传输数据不一致问题和条件逻辑处理不一致问题的关注。本文深入的研究了安卓本地系统服务的漏洞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从客户端关联关系的角度出发的本地系统服务的模糊测试方法。该方法采用抽象语法树(AST)提取本地系统服务接口的数据类型。针对用例测试覆盖率低及多维参数变换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先级策略的支持多维参数的用例变异方法,实现一种有效的针对安卓本地系统服务漏洞检测的自动化Fuzzing工具-BA rcherFuzzer。BA rcherFuzzer从客户端接口角度可以获取更多的接口参数类型以便于发现深层漏洞,且基于遗传算法的数据变异方法可以加快覆盖率的提高而提高测试效率。利用该工具,本文成功的从几百个异常崩溃信息中发现了 4个漏洞,其中3个被Google确认,1个被分配了 Common Vulnerabilities and Exposures(CVE)编号(cve-2020-0363)。
杨汶锦[8](2021)在《基于源代码的影响域分析方法研究及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软件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中模块的耦合程度不断加深,软件中一些微小的改动实际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域分析是评估给定变更产生的多项风险的一种重要的软件测试技术。影响域分析技术在回归测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测试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尽管关于影响域分析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些方法基本都是分析受变更点影响的函数,而很少有研究分析语句级别的影响域。另外,C语言中存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变量,例如:指针、数组、结构体,以往的研究很少对它们变更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源代码的影响域分析方法,该方法使得对C语言中语句级的影响域分析成为可行。本文提出的影响域分析方法是以控制流图和抽象语法树为基础来进行影响域分析。该方法可以分析给定目标点在单元内和单元间的语句。针对C语言中的复杂变量结构,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复杂变量的链式分解算法来分析复杂变量结构产生的影响域。本文提出的方法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预处理、单元内影响域分析和单元间影响域分析。同时,本文重点阐述了该方法在关于全局变量和别名问题的收集以及分析过程中的详细设计,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域分析的效率和覆盖率。最后,本文完成了基于源代码的影响域分析方法的工程实践,实现了静态的语句级的全局影响域分析工具。本文选取五个C语言开源工程,并从每个工程中选取50个影响域分析点进行实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影响域分析方法的准确率约为79%,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影响域分析方法是有效的。同时,该工具的实现给静态软件测试领域对影响域的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陈璐露[9](2021)在《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发展及环境变迁中显现出的大量城市问题,许多都是因为各个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不好,影响到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梳理和整合城市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和图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各个要素和图层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侧重于研究外在的城市物质空间要素,而当代城市设计则增加了对于城市内在隐性的生态、文化、人文等要素的研究。同时大数据时代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物质空间等数据信息。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图示语言,应该将图形信息与数据信息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体系与框架。本文首先提出“城市图层”及“城市图层系统”的概念,进而阐述城市图层和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及内容。本文认为城市图层可以被看作是城市设计的一种动态信息载体,是指城市设计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及关系的综合信息,通过叠加或交互等方法处理后形成的成果。研究发现,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出现于“图底关系”理论时期。本文基于已有的城市设计理论和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生态景观和抽象空间3个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图层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为构建城市图层系统提供理论基础。许多影响城市设计发展的认知观中都存在着图层思维。本文从哲学认知观、科学认知观、学理认知观中提取与城市图层系统认知相关的内容,将现象学、符号学与语言学、地理学、地图学、分形学、系统学、城乡规划学、空间美学、建筑类型学中对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梳理。本文从理论认知、方法认知、应用认知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认知体系,以此来进行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城市图层系统具有多维度、半透明性和复杂关系等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厘定城市设计中与城市图层相关的概念,以及城市图层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于角色。本文尝试通过建立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来梳理、整合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城市要素,并通过城市图层的叠加,分析城市要素如何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基于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本文分别从2个逻辑路径,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构建实践应用体系。首先,本文根据城市设计的不同时期逻辑——城市选址时期、建城营造时期、城市空间使用时期,来分析城市图层的形成。同时,本文自上而下地从城市设计相关理论与政策入手,将相关的导控要素整合成相应的城市图层。进而,从物质空间、生态空间、抽象空间3个层面,整合图层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图层与要素。城市设计是一门可以被量化的学科。基于数字化信息与图示化信息的结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层级的图层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和控制。目前已有的图解技术、Mapping技术、叠图技术、城市空间的量化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城市设计研究方法中是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密切相关的。对这些方法中与图层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将相关研究方法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的技术路径相结合,共同搭建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研究的技术框架。本文从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3个方面,将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设计的应用体系相结合,构建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路径,用以指导城市设计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相关内容、图层及要素等进行初步的模型搭建,以及对城市图层系统与城市设计管控体系的衔接,来完善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
韦赫城[10](2021)在《物联网教学平台中规则引擎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已被纳入各高校的教学规划中。物联网教学平台是高校进行物联网教学的重要工具,其将物联网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较好衔接。在该平台的实践环节中,需要对智慧农业等物联网场景产生的数据流进行处理,但不同物联网场景的业务规则不同,以及即使同一物联网场景,业务规则也会不时发生改变。根据该特点,需要实现能让业务规则和应用代码解耦的规则引擎来支撑物联网教学平台的实践应用环节。本论文经过对研究现状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实现了一个完整可用、简易直观、可定制性强、数据处理高效的规则引擎系统,并在其中设计了规则链和规则节点两大核心元素来对业务规则的编写和构建进行拆分及简化。通过该规则引擎系统,师生用户能体验物联网技术在以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为原型设计的物联网拟真场景里的应用过程。系统整体采用集群架构设计,并通过基于ZooKeeper的调度者根据负载反馈来完成集群节点间的负载均衡。系统内划分为三个功能模块,用户及设备接入模块让平台中的师生用户及现实中的智能设备能够接入系统,规则节点模块让用户能够基于功能丰富的规则节点模板快速配置规则节点,规则链模块让用户能够连接规则节点构建规则链。用户通过规则链的构建,可以由简单的业务规则轻松搭建起复杂的业务规则逻辑,并且规则直观、易于理解,能满足物联网智慧场景里对数据流的复杂处理需求。场景中的设备传输数据会进入基于Akka框架的Actor模型来设计的数据消息传递流程链路,用Actor来承载系统中的设备、规则链以及规则节点等核心角色,经过一系列核心Actor间的消息传递,最后由该链路中的规则链Actor调度规则节点Actor完成对数据流的定制化处理,进而达到场景中相关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经过功能性需求及非功能性需求两方面测试,科学地验证了该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工作有效地支撑了物联网教学平台中的实践应用环节,该规则引擎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抽象数据类型的不同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抽象数据类型的不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单元自动化测试中类的抽象内存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类的抽象内存表示模型 |
1.1 类的符号表 |
1.2 抽象内存模型分类 |
1.3 类类型的抽象内存模型 |
1.4 类对象的抽象内存模型 |
2 类的操作语义模拟算法 |
2.1 对象创建 |
2.2 成员访问 |
2.3 类型转换 |
3 基于抽象内存模型的测试用例生成 |
4 实例分析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实验环境 |
5.2 实验内容 |
5.3 实验结果 |
5.4 结果分析 |
6 结束语 |
(2)基于形式化SOFL语言的需求脆弱点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需求阶段脆弱点检测研究综述 |
2.2 形式化方法和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形式化方法基本概念 |
2.2.2 形式化方法研究现状 |
2.2.3 SOFL语言介绍 |
2.3 深度学习方法和相关研究综述 |
2.3.1 深度学习方法概述 |
2.3.2 循环神经网络 |
2.3.3 卷积神经网络 |
2.4 CWE通用脆弱点库相关介绍 |
2.5 小结与启发 |
3 需求与脆弱点的形式化表达 |
3.1 软件需求的描述 |
3.2 软件需求的形式化 |
3.3 基于SOFL的软件需求描述 |
3.3.1 SOFL形式化规格说明书 |
3.3.2 三步走建立形式化规格说明书 |
3.3.3 案例研究 |
3.4 基于SOFL的脆弱点代码描述 |
3.4.1 抽象树的建立 |
3.4.2 数据类型转换分析 |
3.4.3 进程转换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神经网络的软件需求脆弱点检测模型设计 |
4.1 脆弱点数据集预处理 |
4.1.1 数据集清洗 |
4.1.2 数据集标注 |
4.2 脆弱点数据集的词向量转化 |
4.3 脆弱点检测模型设计 |
4.3.1 基于CNN的脆弱点检测模型 |
4.3.2 基于LSTM的脆弱点检测模型 |
4.3.3 脆弱点检测过程 |
4.4 实验部分 |
4.4.1 数据集介绍 |
4.4.2 评价指标 |
4.4.3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移动终端应用界面代码自动生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移动应用开发的三种模式 |
1.2.2 代码自动生成技术与模型驱动架构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 |
2.1 模型驱动开发概述 |
2.1.1 MDA概述 |
2.1.2 MDA的框架 |
2.1.3 MDA的技术标准 |
2.1.4 MDA的开发过程 |
2.2 Android平台简介 |
2.2.1 Android平台架构 |
2.2.2 Android控件架构 |
2.2.3 Android四大组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应用界面建模及模型映射 |
3.1 平台无关模型 |
3.2 代码自动生成系统 |
3.2.1 软件体系结构 |
3.2.2 对象模型 |
3.2.3 功能模型 |
3.2.4 界面交互模型 |
3.2.5 表示模型 |
3.3 Android平台模型 |
3.3.1 Android应用代码目录结构 |
3.3.2 Android应用用户界面构建方式 |
3.3.3 Android应用建模 |
3.4 ASLP模型到Android平台模型的映射 |
3.4.1 映射规则 |
3.4.2 ASLP模型到Android模型的映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代码自动生成方法和过程 |
4.1 代码生成方法 |
4.2 代码生成过程 |
4.3 通用支持工具 |
4.3.1 代码容器 |
4.3.2 输出流包装器 |
4.4 界面模板中交互对象关联信息的获取方法 |
4.5 页面视图的生成 |
4.5.1 Android应用界面布局方式 |
4.5.2 视图生成模型 |
4.6 Java代码的生成 |
4.6.1 Java代码生成器框架 |
4.6.2 Java数据类型模型 |
4.6.3 页面控制器的生成 |
4.6.4 业务对象的生成 |
4.7 配置信息的生成 |
4.8 代码生成算法 |
4.8.1 代码自动生成主算法 |
4.8.2 部件代码生成算法 |
4.8.3 用户界面代码生成算法 |
4.8.4 界面元素代码生成算法 |
4.9 代码生成器的工作流程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实例——口罩预订APP |
5.1 口罩预订APP的需求分析 |
5.2 模型创建 |
5.2.1 功能视图 |
5.2.2 静态视图 |
5.2.3 交互视图 |
5.2.4 界面展示视图 |
5.3 界面实例 |
5.4 开发方法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OCF的物联网中间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OCF协议 |
2.2 物联网服务中间件 |
2.3 物联网设备指纹 |
2.3.1 设备指纹的含义 |
2.3.2 指纹识别的分类 |
2.3.3 指纹识别的方法 |
2.4 序列化 |
2.4.1 序列化概述 |
2.4.2 序列化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OCF的服务中间件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2 中间件架构设计 |
3.3 流程设计 |
3.3.1 设备接入 |
3.3.2 服务描述 |
3.3.3 服务调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间件设备接入识别研究 |
4.1 设备接入识别技术选型 |
4.2 基于被动指纹的设备接入识别方法 |
4.2.1 设备流量获取 |
4.2.2 特征提取 |
4.2.3 设备识别算法 |
4.2.4 样本平衡优化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实验数据与实验设置 |
4.3.2 实验结果评估方法 |
4.3.3 数据包数量对设备识别性能的影响 |
4.3.4 非OCF设备和OCF设备识别结果 |
4.3.5 数据预处理对设备识别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间件服务调用中序列化的研究 |
5.1 中间件服务调用场景 |
5.2 中间件服务调用优化模型 |
5.2.1 整体方案 |
5.2.2 时延模型 |
5.2.3 能耗模型 |
5.2.4 优化建模 |
5.3 服务数据最优序列化分配方案求解 |
5.3.1 序列化方法选择算法设计 |
5.3.2 序列化执行决策算法设计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实验数据与实验设置 |
5.4.2 序列化方法对比实验 |
5.4.3 序列化方法选择对服务调用性能的影响 |
5.4.4 序列化执行决策对服务调用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安卓平台的漏洞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安卓的应用层漏洞的静态检测研究 |
1.2.2 安卓的自动化的动态漏洞检测研究 |
1.2.3 安卓的系统层漏洞模糊测试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安卓可执行文件结构 |
2.2 安卓系统服务 |
2.3 安卓安全机制 |
2.4 安卓漏洞分析技术 |
2.4.1 静态分析技术 |
2.4.2 动态分析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安卓应用源码Web API误用漏洞检测研究 |
3.1 引言 |
3.2 漏洞分析 |
3.2.1 证书校验不当漏洞(ICV) |
3.2.2 WebView绕过证书漏洞(WBCVV) |
3.2.3 WebView远程代码执行漏洞(WRCEV) |
3.2.4 阿里巴巴OSS凭证信息泄露漏洞(ACOCDV) |
3.2.5 漏洞特征 |
3.3 方案设计 |
3.3.1 基于污染控制流图分析的漏洞检测方法 |
3.3.2 提取可疑代码段 |
3.3.3 验证漏洞的方法及流程 |
3.4 实验分析 |
3.4.1 实验数据和环境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下文感知的安卓应用程序漏洞检测研究 |
4.1 引言 |
4.2 代码语义特征化构建 |
4.2.1 漏洞语义特征——(CIS) |
4.2.2 构建CIS |
4.3 基于语义代码片段的漏洞识别模型 |
4.4 实验分析 |
4.4.1 实验数据和环境 |
4.4.2 评价指标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UI事件调用图的安卓应用Web漏洞检测研究 |
5.1 引言 |
5.2 方案设计 |
5.3 实验分析 |
5.3.1 实验数据和环境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卓本地系统服务漏洞的模糊测试研究 |
6.1 引言 |
6.2 研究动机 |
6.2.1 客户端与服务端传输数据不一致漏洞 |
6.2.2 客户端与服务端数据处理逻辑不一致漏洞 |
6.3 方案设计 |
6.3.1 提取接口 |
6.3.2 提取客户端发送数据的类型 |
6.3.3 构造测试用例 |
6.3.4 服务调用 |
6.4 实验分析 |
6.4.1 实验数据和环境 |
6.4.2 实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自动化测试使用的APP |
附录B 人工分析APP的漏洞结果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基于源代码的影响域分析方法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影响域分析相关研究 |
2.1 基础 |
2.1.1 基本概念 |
2.1.2 评价标准 |
2.2 核心技术 |
2.2.1 程序切片技术 |
2.2.2 数据流分析技术 |
2.2.3 图可达性算法 |
2.3 常见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源代码的影响域分析场景研究 |
3.1 分析点类型 |
3.2 预处理阶段场景分析 |
3.2.1 指针 |
3.2.2 结构体 |
3.2.3 别名 |
3.3 单元内影响域分析问题场景分析 |
3.3.1 单路径影响域 |
3.3.2 多路径影响域 |
3.3.3 基于控制变量造成的影响域 |
3.3.4 复杂变量影响域 |
3.4 单元间影响域分析问题场景分析 |
3.4.1 参数 |
3.4.2 返回值 |
3.4.3 全局变量 |
3.4.4 别名问题 |
3.4.5 单元内跨函数的间接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源代码的影响域分析方法的设计 |
4.1 整体设计思路 |
4.2 界面模块设计 |
4.2.1 设计图 |
4.2.2 类图 |
4.2.3 算法 |
4.3 预处理模块设计 |
4.3.1 全局变量收集 |
4.3.2 基于影响域分析的函数摘要生成 |
4.3.3 别名集收集 |
4.4 单元内影响域分析模块设计 |
4.4.1 路径生成过程设计 |
4.4.2 节点解析算法 |
4.4.3 单元内后继节点查找算法 |
4.5 单元间影响域分析模块设计 |
4.5.1 函数跳转过程 |
4.5.2 别名分析过程 |
4.5.3 复杂变量分析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源代码的影响域分析系统实现 |
5.1 新建工程 |
5.2 预处理 |
5.3 影响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6.1 实验环境 |
6.2 实验过程 |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3.1 单元内影响域分析测试 |
6.3.2 全局影响域分析测试 |
6.4 方法的理论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以及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设计是一种图示化与数据化结合的语言 |
1.1.2 当代城市设计研究需要整合性的理论支撑 |
1.1.3 城市各个要素间的关系组织问题产生城市矛盾 |
1.1.4 城市设计已经出现图层思想与技术方法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城市图层概念释义 |
1.4.1 图层及图层思想 |
1.4.2 城市图层与城市图层系统 |
1.4.3 城市图层相关概念厘定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
2.1.1 地图叠加及景观设计学 |
2.1.2 城市主题地图及数字化城市设计 |
2.1.3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
2.2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
2.2.1 城市结构及空间分层 |
2.2.2 城市空间及要素图解 |
2.2.3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
2.3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
2.3.1 心理认知 |
2.3.2 社会空间 |
2.3.3 历史文脉 |
2.3.4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辨识与框架 |
3.1 哲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
3.1.1 现象学下的图层思维 |
3.1.2 符号学与语言学下的图层思维 |
3.2 科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
3.2.1 地理学下的图层思维 |
3.2.2 地图学下的图层思维 |
3.2.3 分形学下的图层思维 |
3.2.4 系统学下的图层思维 |
3.3 学理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
3.3.1 城乡规划学下的图层思维 |
3.3.2 空间美学下的图层思维 |
3.3.3 建筑类型学下的图层思维 |
3.4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框架 |
3.4.1 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认知 |
3.4.2 城市图层系统的方法认知 |
3.4.3 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认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 |
4.1 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起源 |
4.1.1 图底关系的产生 |
4.1.2 图底关系的再思考 |
4.2 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 |
4.2.1 多维度的城市图层系统 |
4.2.2 半透明性的城市图层系统 |
4.2.3 复杂关系的城市图层系统 |
4.3 城市图层及要素的生成逻辑 |
4.3.1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的形成 |
4.3.2 城市图层系统中的导控要素整合 |
4.4 城市图层系统的构成 |
4.4.1 城市生态空间图层系统 |
4.4.2 城市物质空间图层系统 |
4.4.3 城市抽象空间图层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方法体系 |
5.1 城市设计中图层相关的技术方法 |
5.1.1 城市图层系统的图示化技术方法 |
5.1.2 城市图层系统的信息化处理方法 |
5.2 城市设计中城市空间的抽象化和要素化 |
5.2.1 抽象逻辑思维的介入 |
5.2.2 城市设计中抽象空间的解构 |
5.2.3 城市设计要素的筛选和隔离 |
5.3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内信息的梳理与表达 |
5.3.1 图层框架的梳理 |
5.3.2 要素信息的收集 |
5.3.3 图层要素信息的表达 |
5.4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内的动态交互与叠加 |
5.4.1 图层内的厚度化信息处理 |
5.4.2 图层间的动态关系交互 |
5.5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框架整合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路径 |
6.1 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中的应用 |
6.1.1 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
6.1.2 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
6.1.3 专项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
6.2 城市设计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中的应用 |
6.2.1 用途管制引导中的应用 |
6.2.2 特殊地块精细化研究中的应用 |
6.2.3 在规划许可中的强化应用 |
6.3 城市设计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中的应用 |
6.3.1 工作方法中的应用 |
6.3.2 编制成果中的表达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物联网教学平台中规则引擎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当前研究发展状况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物联网 |
2.1.2 规则引擎 |
2.2 Drools规则引擎概述与分析 |
2.2.1 Drools规则引擎介绍 |
2.2.2 Drools规则引擎的规则文件 |
2.2.3 Drools规则引擎的Rete算法 |
2.2.4 Drools规则引擎的不足 |
2.3 ETL工具概述与分析 |
2.4 现状总结与问题分析 |
2.5 本文规则引擎系统涉及的技术 |
2.5.1 SpringBoot |
2.5.2 ZooKeeper |
2.5.3 Kafka |
2.5.4 Netty |
2.5.5 Akka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 数据库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ctor模型的规则引擎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Akka中的Actor模型分析 |
4.2.1 Actor及ActorSystem容器 |
4.2.2 Actor的生命周期及监督机制 |
4.2.3 Actor的消息传递 |
4.3 规则节点Actor设计 |
4.3.1 规则节点定义与类型扩展 |
4.3.2 规则节点实例化与消息处理 |
4.4 规则引擎中的消息传递 |
4.4.1 规则引擎中的关系 |
4.4.2 规则引擎中的规则调度 |
4.5 仿真对比测试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架构相关技术实现 |
5.1.1 基于ZooKeeper的负载均衡 |
5.1.2 基于Redis的分布式锁设计 |
5.2 功能性需求设计与实现 |
5.2.1 用户及设备接入模块 |
5.2.2 规则节点模块 |
5.2.3 规则链模块 |
5.3 非功能性需求设计与实现 |
5.3.1 安全性 |
5.3.2 可用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性测试 |
6.2.1 用户及设备接入模块测试 |
6.2.2 规则节点模块测试 |
6.2.3 规则链模块测试 |
6.3 规则引擎场景测试 |
6.4 非功能性测试 |
6.4.1 可用性测试 |
6.4.2 响应速度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抽象数据类型的不同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元自动化测试中类的抽象内存模型研究[J]. 杜婉莹,王雅文.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2(02)
- [2]基于形式化SOFL语言的需求脆弱点检测研究[D]. 谷蔚然.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移动终端应用界面代码自动生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徐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基于OCF的物联网中间件系统研究[D]. 席少雄.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安卓平台的漏洞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秦佳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基于源代码的影响域分析方法研究及实现[D]. 杨汶锦.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D]. 陈璐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10]物联网教学平台中规则引擎的设计与实现[D]. 韦赫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