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APD技术应用于超甜玉米种子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杨亚桐,董安忆,刘松涛,Zenda Tinashe,段会军[1](2020)在《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糯玉米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糯玉米自交系间的亲缘关系,利用19对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对32份糯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80个等位基因变异,每个位点可检测到2~7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4.21个。通过NTSYS聚类分析方法,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3处将32份糯玉米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分别包含3份、2份、11份、11份、2份和3份,其中亲缘关系较近的白糯6和突变体N17聚在了一起,3个杂交种(郑黄糯2号、石彩糯和京科糯)的父母本被划分在不同的类群中,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亲本种质的遗传差异与玉米杂种优势的关系,为玉米育种和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
董安忆,杨亚桐,牛青敏,刘松涛,Zenda Tinashe,段会军[2](2019)在《甜玉米过氧化物酶基因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明确甜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试验利用过氧化物酶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对34份甜玉米种质进行过氧化物酶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0对引物扩增出了34条DNA条带,其中21条具有多态性,占总带数的61.76%;聚类分析表明,其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674~0.978之间,平均为0.826。基于欧氏距离,供试甜玉米材料被划分为4个类群(Fresh corn groups,简称FCGs)。FCGⅠ含有9份资源,其中姊妹系普通甜玉米紫Su 5-12、紫Su 5-3分在此类中;FCGⅡ和FCGⅢ分别包括6份和7份;FCGⅣ包括12份甜玉米种质,超甜玉米姊妹系M 638和M 616被划分在此类中。
魏俊杰[3](2012)在《生物技术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甜玉米营养丰富,是一种保健型农作物,论述了我国甜玉米的育种概况,以及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抗虫甜玉米和分子标记技术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情况。
李智军,卢文佳,李春艳,郑锦荣[4](2010)在《鉴定甜玉米品种真伪及种子纯度的RAPD引物筛选》文中研究说明采用CTAB法从6个甜玉米品种"正甜613"、"正甜38"、"粤甜3号"、"粤甜9号"、"粤甜13号"及"粤甜10号"的发芽胚轴提取DNA,用120个RAPD引物对其进行扩增比较分析,从中筛选到2个引物;SPS-A04和SPS-E20,在6个品种中扩增出相互不同的谱带,因此可用这两个引物构建DNA指纹图谱区分这些品种,或鉴定品种的真伪性。另外,对其中4个品种及其亲本进行了RAPD分析,筛选到3个引物,其中引物SPS-E15可同时用于"正甜613"、"正甜38"及"粤甜13号"3个品种的种子纯度检测,SPS-F06和SPS-F19则分别可用于"正甜38"和"粤甜10号"的种子纯度鉴定。
赵炜,刘冠明,王晓明,王汉宁[5](2007)在《应用SRAP标记分析甜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差异》文中提出利用25对SRAP引物对9个甜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有8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在9个自交系间共检测出36个多态性等位点,每对引物分别检测出2~7个等位点变异,平均为4.88个;用欧式平方距离聚类分析表明,9个甜玉米自交系可聚为两类。
赵炜[6](2007)在《超甜玉米品质和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8个超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完全双列杂交Griffing方法Ⅱ设计试验和组配杂交组合。设计特异性引物鉴定自交系sh2基因;针对我国目前超甜玉米育种存在的果皮厚、柔嫩度差、含糖量不高等难点,研究了果皮厚度、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净穗重、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株高、穗位高、茎粗等17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根据净穗重、果皮厚度、可溶性总糖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对8个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探讨。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已知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鉴定了8个自交系基因。结果表明,8个超甜玉米自交系的甜质性受sh2基因控制。2.在超甜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果皮厚度呈动态曲线变化,即授粉后随籽粒发育,果皮厚度逐渐增大,到乳熟期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籽粒脱水,果皮细胞排列紧密而变薄。同一基因型不同个体间有极显着差异,说明籽粒果皮厚度主要受核背景影响。广州地区春秋两季果皮厚度测量值有差异,一般应以秋季为准。3.可溶性总糖呈动态曲线变化。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总糖含量有两种变化趋势:一种是先逐渐升高,乳熟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再逐渐下降;另一种是先下降,再升高,乳熟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再逐渐下降。广州地区超甜玉米在授粉后16~20天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这一时期也是鲜果穗的最佳采收期。4.根据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结果,对所研究的8个自交系作出综合评价,T-19是综合性状较好的高产、优质型自交系;T-14、T-8是高产型自交系;T-4是优质型自交系。5.在本研究中,各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的高低与双亲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有一定的一致性。对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进行综合评价得出,T-8×T-4属综合性状优良的组合,其产量高、农艺性状优良、甜度高、果皮薄,是一个难得的优良组合。T-5×T-14、T-8×T-1属高产、薄皮组合;T-19×T-8属高产、高甜度组合。6.一般配合力相关分析表明,果皮厚度与还原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可溶性总糖与果皮厚度相关性很小。净穗重与穗粗呈显着正相关;穗行数与穗粗呈极显着正相关;株高与穗位高呈显着正相关;穗粗与茎粗呈显着负相关;行粒数与其它各个性状相关性不显着。7.对8个自交系1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估算的大小顺序是:还原糖>行粒数>净穗重>株高>果皮厚度>雄穗长>可溶性总糖>吐丝期>散粉期>雄穗分支数>穗粗>穗行数>穗长>穗位叶一半叶脉数>茎粗>穗位高>秃尖长。狭义遗传力估算的大小顺序是:穗粗>穗位高>穗行数>穗长>茎粗>可溶性总糖>吐丝期>散粉期>雄穗分支数>果皮厚度>净穗重>株高。穗长、穗行数、穗粗、穗位高和茎粗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说明8个自交系间差异主要是基因型差异造成的,且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可以在早代选择。可溶性总糖、果皮厚度、净穗重等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但狭义遗传力较低,说明这些性状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宜在晚期选择。秃尖长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低,表明此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选择效率低。8.根据净穗重的特殊配合力把8个自交系划分为A、B、C、D、E五个杂种优势群, A×B杂种优势模式杂种优势最强。根据果皮厚度的特殊配合力把8个自交系划分为1、2、3三个杂种优势群, 1×3杂种优势模式杂种优势最强。根据可溶性总糖的特殊配合力把8个自交系划分为L、M、N、O四个杂种优势群, L×M杂种优势模式杂种优势最强。
胡建广,王子明[7](2007)在《广东省甜玉米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比较发达国家与广东省甜玉米研究的发展情况,总结广东省甜玉米研究的进展与优势,明确了资源基础研究、专用抗逆品种培育、食用品质遗传规律等广东省甜玉米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王莹,胡建广,李余良,刘建华,李高科[8](2006)在《生物新技术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甜玉米是新兴的保健型农作物,生物新技术育种发展很快。转基因抗虫甜玉米品种于1998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商品化生产,商品化率提高10%。利用分子标记方法,将花丝抗虫基因、耐寒基因、抗矮花叶病基因、幼苗长势基因和甜玉米食用品质相关基因等定位到相应染色体上。利用甜玉米作物生物反应器研究和分子标记应用资源特征鉴定研究也取得新进展。
祁新[9](2006)在《超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及产量因子QTL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超甜玉米是甜玉米的一种,具有甜、粘、嫩、香的特点,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菜果兼用的食品,俗称“水果之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超甜玉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提高超甜玉米产量的同时,尽快改良可溶性糖含量、柔嫩性和果皮厚度等品质性状成了育种者集中关注的问题。虽然传统的遗传改良方法在超甜品种改良中起重要作用,但育种效率低,周期长。现代DNA标记技术的发展,为育种者提供了快速、准确改良品质性状的选择方法。本研究以吉林农业大学特用玉米研究所超甜玉米自交系吉557(sh2)和吉165(sh2)为亲本,组配含有208个F2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图谱,采用Mapmaker/QTL软件进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及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定位和效应分析,为进一步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QTL的精细定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作图亲本间DNA标记多态性使用450对SSR引物对吉557和吉165作图亲本进行了多态性筛选,其中121对引物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共显性标记位点占引物总量的26.9%。亲本吉557和吉165间的DNA标记多态性较高,吉557与吉165杂交后代是比较理想的作图群体。2.作图亲本与F2:3家系的性状表现自交系吉557可溶性糖含量6.38%,穗长13.8cm,穗粗4.18cm,穗行数16.4,籽粒长度1.11cm,籽粒宽度0.62cm,百粒重12.3g;自交系吉165可溶性糖含量16.42%,穗长13.6cm,穗粗2.94cm,穗行数12.6,籽粒长度0.66cm,籽粒宽度0.57cm,百粒重6.2g。两亲本可溶性糖含量、穗粗、籽粒长度、籽粒宽度和百粒重性状差异较大。208个F2:3家系可溶性糖含量均值为11.37%,变幅4.46-17.81%;穗长均值为14.75cm,变幅6.5-26.5cm;穗粗均值为3.78cm,变幅2.12-4.68cm;穗行数均值为15.6,变幅8-22;籽粒长度均值为0.91cm,变幅0.61-1.22cm;籽粒宽度均值为0.64cm,变幅0.51-0.92cm;百粒重均值为10.05g,变幅为4.3-16.3。F2:3家系的7个性状均表现超双亲的超亲分离。3.超甜玉米遗传连锁图谱利用F2群体的121个SSR标记位点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构建的超甜玉米遗传连锁图包括10个连锁群和113个SSR标记位点,连锁群长度2.2-65.3cM,连锁群长度为1470.9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3.02cM。该图与已经发表的玉米分子遗传图谱基本一致。其中25个标记(20.7%)表现为显着的偏分离(1:2:1)。4.超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及其它性状的QTL的效应与来源采用Mapmaker/QTL软件,发现11个影响超甜玉米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QTL;这些QTL所解释的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变异幅度在3.5-20.3%,共解释总变异的63.7%;phi101049附近位点的ssc3能解释可溶性糖含量变异最大,为20.3%,是一个主效QTL。影响穗长的QTL有5个;这些QTL所解释的穗长的遗传变异幅度在7.5-21.3%,共解释总变异的33.9%;phi055附近位点的el1能解释穗长变异最大,为21.3%,是一个主效QTL。影响穗粗的QTL有4个;这些QTL所解释的穗粗的遗传变异幅度在6.8-15.4%,共解释总变异的45.3%。影响穗行数的QTL有3个;这些QTL所解释的穗行数的遗传变异幅度在4.7-14.8%,共解释总变异的25.2%。影响粒长的QTL有7个;这些QTL所解释的粒长的遗传变异幅度在7.3-22.2%,共解释总变异的47.6%;bnlg1953和phi059附近位点的kl2和kl6能解释粒长变异的21.5%和22.2%,是二个主效QTL。影响粒宽的QTL有4个;这些QTL所解释的粒宽的遗传变异幅度在5.9-17.8%,共解释总变异的48.5%。影响百粒重的QTL有5个;这些QTL所解释的百粒重的遗传变异幅度在4.6-24.2%,共解释总变异的63.6%;bnlg2077附近位点的100kw1能解释百粒重变异的24.2%,可能是一个主效QTL。umc2049位点附近区域同时检测到控制穗粗和粒长的QTL,phi093位点附近区域同时检测到控制粒长和百粒重的QTL。5.超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及其它产量相关性状QTL作用方式在可溶性糖含量QTL中,表现加性效应QTL有2个,占总数的18.2%,部分显性效应为3个,占27.3%,显性效应QTL有3个,为总数的27.3%,超显性效应QTL有3个,为总数的27.3%,表明加性效应、显性效应、部分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在超甜玉米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在产量相关性状QTL中,表现加性效应QTL有5个,占总数的17.8%,部分显性效应为13个,占46.4%,显性效应QTL有9个,为总数的32.1%,超显性效应QTL有1个,为总数的3.6%,表明显性效应和部分显性效应在超甜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中起重要作用。
陈俊良[10](2005)在《湘研十六号种子纯度的RAPD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诸多领域。本文应用RAPD技术对湘研十六号种子纯度进行了鉴定,并对RAPD技术的最适条件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模板DNA的制备和反应组分对RAPD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反应体系为:总体系为25ul,模板DNA量为25~50ng,MgCl2浓度为2.0mmol/L,引物浓度为15~45ng,dNTP浓度为0.2mmol/L,Taq DNA聚合酶根据其活性为1.0~1.5U。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40s,37℃退火40s,72℃延伸90s,循环40次,再72℃后延伸7min。 鉴定和分析了品种真实性与亲本多态性。本文在筛选引物前进行了父母本以及F1代杂交种子品种真实性鉴定与亲本多态性分析,实验结果是:在利用S61,S1002引物鉴定父母本时,结果发现父母本的均一性好,在父本、母本各5粒种子内部之间的RAPD指纹图谱一样,均未发现假种子。 筛选出应用于黄瓜种子纯度鉴定的引物和建立了亲本及其杂交种子的RAPD指纹图谱。从100引物中筛选出了应用于黄瓜种子纯度鉴定的引物6条:偏母型引物(S10,S320)、偏父型引物(S61,S74)、互补型引物(S1002,S301)。利用S1002鉴定湘研十六号的纯度发现:发现父母本无其它种子混杂而在F1代杂交种子中发现2号,7号,36号,62号,65号为假杂种。 RAPD技术能够用来鉴定辣椒种子纯度,而且在建立其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后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二、RAPD技术应用于超甜玉米种子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PD技术应用于超甜玉米种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糯玉米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用CTAB法提取玉米叶片基因组DNA |
1.2.2 SSR引物 |
1.2.3 PCR反应 |
1.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扩增结果分析 |
3.2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 聚类分析 |
4 讨论 |
(2)甜玉米过氧化物酶基因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DNA提取与浓度测定 |
1.2.2 引物设计 |
1.2.3 PCR扩增 |
1.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扩增结果分析 |
2.2 基于过氧化物酶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 基于过氧化物酶基因标记的甜玉米品种的聚类分析 |
3 讨 论 |
(3)生物技术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甜玉米育种概况 |
2 转基因抗虫甜玉米育种 |
3 分子标记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
4 结束语 |
(4)鉴定甜玉米品种真伪及种子纯度的RAPD引物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2 DNA的提取 |
1.3 引物及试剂 |
1.4 PCR扩增及电泳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构建品种DNA指纹图谱的引物 |
2.2 检测种子纯度的引物 |
3 讨 论 |
(5)应用SRAP标记分析甜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DNA的提取 |
1.3 引物 |
1.4 PCR反应体系和条件 |
1.5 电泳与数据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甜玉米自交系间的SRAP标记多态性 |
2.2 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性及聚类分析 |
3 讨论 |
(6)超甜玉米品质和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1 甜玉米的遗传分类和品质特性 |
1.1.1 普甜玉米 |
1.1.2 超甜玉米 |
1.1.3 加强型甜玉米 |
1.2 我国甜玉米的生产概况 |
1.3 甜玉米的育种概况 |
1.3.1 世界甜玉米育种概况 |
1.3.2 我国甜玉米育种概况 |
1.4 甜玉米品质育种研究概况 |
1.4.1 甜玉米果皮厚度的研究进展 |
1.4.2 甜玉米甜度的研究进展 |
1.5 甜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主要内容 |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供试材料的种植及取样 |
2.3 实验方法 |
2.3.1 果皮厚度的测定 |
2.3.2 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
2.4 自交系sh_2 基因鉴定 |
2.4.1 特异性引物设计 |
2.4.2 DNA 的提取方法 |
2.4.3 PCR 反应体系 |
2.4.4 PCR 反应程序 |
2.4.5 电泳 |
2.4.6 银染与结果记录 |
2.5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5.1 主要仪器 |
2.5.2 主要试剂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3.1 应用特异性引物鉴定自交系sh_2 基因 |
3.2 玉米籽粒果皮厚度变化规律分析 |
3.2.1 玉米自交系籽粒果皮厚度变化比较 |
3.2.2 春季玉米自交系籽粒果皮厚度变化规律分析 |
3.2.3 秋季玉米自交系籽粒果皮厚度变化规律分析 |
3.2.4 28 个杂交组合的果皮厚度变化规律分析 |
3.2.5 玉米籽粒果皮厚度不同时间段的变化速率分析 |
3.3 玉米籽粒可溶性总糖变化规律分析 |
3.3.1 玉米自交系籽粒可溶性总糖变化规律 |
3.3.2 春季玉米自交系籽粒可溶性总糖变化规律分析 |
3.3.3 秋季玉米自交系籽粒可溶性总糖化规律分析 |
3.3.4 28 个杂交组合的可溶性总糖变化规律分析 |
3.3.5 玉米籽粒可溶性总糖不同时间段变化速率分析 |
3.4 超甜玉米籽粒最佳采收期分析 |
3.5 自交系配合力分析 |
3.5.1 方差分析 |
3.5.2 配合力方差分析 |
3.5.3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3.5.4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3.6 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
3.7 果穗性状和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
3.8 一般配合力效应的相关性分析 |
3.9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
3.9.1 根据产量划分杂种优势群 |
3.9.2 根据果皮厚度划分杂种优势群 |
3.9.3 根据可溶性总糖含量划分杂种优势群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超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及产量因子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植物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 |
1.2 植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1.3 QTL分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克隆 |
1.4 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 |
1.5 生物信息学在作物基因组中的应用 |
1.6 比较基因组学在作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1.7 玉米分子标记研究及应用进展 |
1.8 超甜玉米遗传育种及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
1.9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田间试验 |
2.3 性状考查 |
2.4 性状统计分析 |
2.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2.6 F_2群体基因型分子标记检测 |
2.6.1 F_2单株总DNA提取及纯化 |
2.6.2 SSR标记分析 |
2.7 分子标记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
2.7.1 建立数据库及构建SSR连锁图谱 |
2.7.2 QTL检测 |
2.7.3 QTL命名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群体性状表现 |
3.1.1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
3.1.2 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因子表型值分布 |
3.1.3 性状相关分析 |
3.2 SSR标记连锁图谱构建 |
3.2.1 亲本间SSR引物筛选及F_2单株标记型鉴定 |
3.2.2 偏分离统计分析 |
3.2.3 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构建 |
3.3 QTL分析 |
3.3.1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QTL定位及基因效应分析 |
3.3.2 产量构成因子QTL定位及基因效应分析 |
3.3.3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QTL与其它性状QTL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作图群体的选择 |
4.2 遗传连锁图谱 |
4.3 超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QTL分析 |
4.4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统计及其对QTL定位的影响 |
4.5 超甜玉米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遗传规律 |
4.6 超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
4.7 下一步研究策略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湘研十六号种子纯度的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 种子纯度鉴定研究进展 |
1.1 常规鉴定法 |
1.1.1 种子形态鉴定 |
1.1.2 幼苗形态鉴定 |
1.1.3 田间小区种植鉴定 |
1.1.4 物理化学鉴定 |
1.1.5 电泳鉴定法 |
1.2 DNA分子标记鉴定法 |
1.2.1 RFLP |
1.2.2 AFLP |
1.2.3 SSR简单序列重复 |
1.2.4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
1.2.5 SCAR(Sequenced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 |
1.2.6 ERPAD技术 |
1.2.7 RPPA技术 |
2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内容 |
1 材料方法 |
1.1 材料、试剂及设备 |
1.1.1 材料 |
1.1.2 试剂 |
1.1.3 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辣椒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1.2.2 DNA质量检测 |
1.2.3 RAPD扩增及扩增产物的检测 |
1.2.3.1 RAPD扩增的反应体系的建立 |
1.2.3.2 RAPD扩增循环参数的建立 |
1.2.3.3 RAPD扩增产物的检测 |
2 结果 |
2.1 DNA提取方法对RAPD分析的影响 |
2.2 RAPD反应的影响 |
2.2.1 反应组分对RAPD的影响 |
2.2.1.1 模板对RAPD结果的影响 |
2.2.1.2 Tag酶对RAPD结果的影响 |
2.2.1.3 dNTP对RAPD结果的影响 |
2.2.1.4 Mg~(+2)浓度对RAPD结果的影响 |
2.2.1.5 引物对RAPD结果的影响 |
2.2.2 反应参数对RAPD的影响 |
2.2.2.1 复性温度对RAPD的影响 |
2.2.2.2 延伸时间对RAPD的影响 |
2.2.2.3 扩增循环数对RAPD的影响 |
2.3 品种真实性鉴定与亲本多态性分析 |
2.4 引物筛选与DNA指纹图谱类型的建立 |
2.4.1 引物筛选 |
2.4.2 DNA指纹图谱类型的建立 |
2.5 辣椒杂交种子纯度的RAPD鉴定 |
2.6 田间鉴定种子纯度 |
3 讨论 |
3.1 影响RAPD分析的因素 |
3.1.1 DNA提取方法对RAPD的影响 |
3.1.2 RAPD扩增的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的影响 |
3.2 引物筛选 |
3.3 RAPD应用于种子纯度鉴定的遗传机理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RAPD技术应用于超甜玉米种子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糯玉米遗传多样性研究[J]. 杨亚桐,董安忆,刘松涛,Zenda Tinashe,段会军.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2)
- [2]甜玉米过氧化物酶基因多态性分析[J]. 董安忆,杨亚桐,牛青敏,刘松涛,Zenda Tinashe,段会军. 种子, 2019(08)
- [3]生物技术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J]. 魏俊杰. 农业网络信息, 2012(02)
- [4]鉴定甜玉米品种真伪及种子纯度的RAPD引物筛选[J]. 李智军,卢文佳,李春艳,郑锦荣. 种子, 2010(04)
- [5]应用SRAP标记分析甜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差异[J]. 赵炜,刘冠明,王晓明,王汉宁. 玉米科学, 2007(S1)
- [6]超甜玉米品质和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研究[D]. 赵炜. 甘肃农业大学, 2007(01)
- [7]广东省甜玉米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J]. 胡建广,王子明. 玉米科学, 2007(01)
- [8]生物新技术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王莹,胡建广,李余良,刘建华,李高科.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7)
- [9]超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及产量因子QTL分析[D]. 祁新. 吉林农业大学, 2006(06)
- [10]湘研十六号种子纯度的RAPD分析[D]. 陈俊良.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