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

浅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

一、针治面瘫经验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然[1](2021)在《浮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浮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针对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且方便操作的疗法。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选取浮针和常规针刺相结合的方法,常规针刺每天进行一次,浮针治疗每周三次,隔日一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7天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月,治疗前和后均根据评估面瘫病的量表和肌电图指标进行评定,通过统计学分析来判断浮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对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结果:治疗前对比两组的一般情况,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H-B评分等级、面部残疾指数(FDI)和多伦多(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标准的等级和评分均有所提升,患侧诱发电位波幅较对侧降低的百分比有所降低,且浮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组效果更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结合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67%,常规针刺组为70%,经非参数检验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浮针结合常规针刺组在恢复面部肌肉功能、改善面部残疾和社会功能和促进面神经的恢复等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浮针结合常规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均有效,且浮针结合常规针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疗效肯定。2.浮针结合常规针刺组在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以及面部肌肉功能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

张宇[2](2021)在《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和常规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证实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及优势,进而在临床中予以推广。方法:选取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本院针灸科门诊及疗区的面瘫患者,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72例患者按随机对照法分成对照组(传统单纯常规针刺组)36例、治疗组(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组)36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2个疗程。在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价每一位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躯体及社会生活功能,并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别。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病人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FDI评分较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8.24%;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4.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和传统单纯常规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均能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躯体及社会生活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两方案相比,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疗效更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吴小玲[3](2021)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意义,提供重症面瘫早期针灸治疗时的方案选择依据。方法:将60例早期重症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灸组(A组)、针灸联合激素组(B组)各30例,A组以单纯针灸治疗,前5日每日1次,5天后隔日1次;B组在单纯针灸组的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连用5天后停用。以3个月为观察期,拟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口僻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痊愈病例的疗程、治疗次数和后遗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完成57例,其中A组29例,B组28例。(2)H-B面神经功能疗效评价:A组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B组痊愈22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得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在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两组均为有效的临床方案,但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疗效更为显着。(3)口僻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A组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3例;B组痊愈1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证明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针灸联合激素组优于单纯针灸组。(4)痊愈病例疗程和治疗次数比较比较两组痊愈病例的疗程和治疗次数,经统计分析,两组痊愈患者的疗程和治疗次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联合激素组痊愈病例的治疗疗程较短,治疗次数较少。(5)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就两组患者3个月观察期结束后痊愈病例和遗留后遗症病例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痊愈率较对照组高,后遗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在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治疗中,相对于单纯针灸治疗,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方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口僻中医症状等作用显着,且能缩短痊愈疗程、减少治疗次数和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提示针灸治疗早期重症面瘫时,支持选择针灸结合激素治疗方案。

徐星雯[4](2021)在《电针联合指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指针疗法与单纯电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面瘫病中医症状疗效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来探讨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到2020年12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及门诊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电针联合指针疗法组(观察组)和电针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用电针治疗(电针波形设置为断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留针30min)后加用指针疗法(取穴: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太阳、下关,双侧合谷),对照组只用电针疗法,电针参数及取穴均与观察组相同,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B面神经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面瘫病中医症状疗效等观察指标,评价电针联合指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并选用SPSS 22.0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体有效率86.67%;对照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体有效率73.33%。将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得到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前文统计,提示两者对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均有效,而电针联合指针疗法较单纯电针治疗更优。2.治疗结束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及其各自治疗后组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具有差异性(P<0.05),提示两者均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但电针联合指针疗法疗效比单纯电针治疗更显着。3.治疗结束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及其各自治疗后组内的面部残疾指数(FDI)(FDIP与FDIS分别比较)均具有差异性(P<0.05),提示两者均可以提高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但电针联合指针疗法效果比单纯电针治疗更明显。结论:1.电针联合指针疗法与单纯电针均对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电针联合指针疗法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2.电针联合指针疗法与单纯电针均可以改善面神经功能,前者效果较后者更显着。3.电针联合指针疗法与单纯电针均可以提高患者躯体功能与社会生活功能,相比较而言,电针联合指针疗法效果更佳。

张成华[5](2021)在《滞针提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次研究通过比较滞针提拉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差异,寻求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滞针提拉法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治疗组为滞针提拉法组,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选取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健侧合谷,针刺合适深度,以得气为度。治疗组在对照组针刺基础上选取阳白、四白、地仓穴针刺得气后行滞针提拉法,另取毫针穿过滞针针柄小孔分别刺入头临泣、鱼腰、上关进行固定。两组均连接电针,每次治疗30min,日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对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rackmann,H-B)、H-B面神经功能局部量化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进行评估,分析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4周后H-B分级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H-B局部量化评分(总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局部量化评分中前额、眼、颊部、口角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带运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前额、眼、口角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颊部、联带运动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部残疾指数(FDI)分为躯体功能(FDIP)与社会功能(FDIS)评分,治疗后两组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分别是86.67%与7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滞针提拉法与常规针刺法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治疗均有疗效;滞针提拉法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2.滞针提拉法可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局部运动功能,对前额、眼、口角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常规针刺组;3.滞针提拉法可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躯体运动功能及心理健康状态,治疗情况优于常规针刺组。

戚素梅[6](2020)在《电子捻针仪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电子捻针仪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子捻针仪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各30例,两组取穴均为:头针:百会、患侧面部对侧运动区下2/5;体针:患侧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颧髎、太阳、牵正、下关、迎香、地仓、颊车、翳风,承浆、水沟、远端选取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子捻针仪对头针进行捻转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均通过运用H-B面神经分级及FDI面部残疾指数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患侧、H-B面神经分级及FDI面部残疾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组内H-B面神经分级比较,差异均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组内FDI面部残疾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H-B面神经分级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FDI面部残疾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电子捻针仪组总有效率为93.33%,单纯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子捻针仪及单纯针刺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均有治疗作用,均能够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的恢复。2.在H-B量表和FDI量表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方面,电子捻针仪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其具体作用机制的推断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袁亚乐[7](2020)在《刀钩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刀钩针疗法治疗对顽固性面瘫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并发症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的影响,评价刀钩针疗法对顽固性面瘫综合评分、面部及社会功能指数的改善情况,为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的疗法,并以此推广刀钩针疗法。方法:临床依据纳入标准收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刀钩针组及毫针组各30例,即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处方的基础上增加刀钩针疗法治疗。对照组每治疗6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每疗程开始的第一天毫针治疗结束后进行一次刀钩针治疗,每两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治疗周期同为4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一次系统评分,包括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并发症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的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并发症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情况,观察刀钩针组和毫针组的临床疗效。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两组在治疗后分级并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上均有疗效,且治疗组在面神经功能的改善上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对并发症如联带运动、面肌挛缩、面肌痉挛、鳄鱼泪征等症状自身前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表明两组疗法对于顽固性面瘫的并发症均有一定的疗效;两组组间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并发症的治疗上优于对照组。3、两组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有效;组间比较治疗中和治疗后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对面部残疾指数的改善上疗效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0.00%,两组治疗后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上述两种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都有一定疗效,且说明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刀钩针组和毫针组对顽固性面瘫患均有一定疗效,刀钩针组对并发症和面部残疾指数有较佳疗效,刀钩针组总体疗效优于毫针组。

李艳[8](2020)在《面部腧穴四向浅刺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面部腧穴四向浅刺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急性期贝尔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在TDP治疗仪、口服甲钴胺分散片的基础上行面部腧穴四向浅刺治疗,对照组在TDP治疗仪、口服甲钴胺分散片的基础上行常规针刺治疗,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在治疗前后,用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评分、FDI评分对两组患者的面部对称性、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1.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H-B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FD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用FDI评分对患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进行评价(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72%,对照组愈显率51%,经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结论:面部腧穴四向浅刺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疗效肯定,能有效帮助面部表情肌恢复,并且针刺治疗安全、绿色、有效。

于珺[9](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宋雪[10](2020)在《揿针联合毫针半刺法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风寒袭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揿针联合毫针半刺法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风寒袭络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40例受试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揿针组)、对照组(毫针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甲钴胺注射液0.05mg、隔日1次肌注),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以常规毫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揿针治疗,6日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通过记录两组中医症候评分、中医症候疗效、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肌电图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95%,对照组痊愈率75%,揿针痊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ouse-Brackmann(H-B)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评分均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面神经肌电图比较:治疗后,两组面神经肌电图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揿针联合毫针半刺法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风寒袭络证)可有效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提高临床痊愈率。2、揿针联合毫针半刺法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风寒袭络证)可有效提高H-B评分,提高面神经功能恢复。3、揿针联合毫针半刺法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风寒袭络证)可有效缩短患儿面神经传导的潜伏期,增加动作电位的波幅。

二、针治面瘫经验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治面瘫经验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浮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关于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论述
        1.1 古代医学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论述
        1.2 中医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方法
    2.现代医学关于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论述
        2.1 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概念
        2.2 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1.6 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2.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和患病侧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和病程比较
    2.治疗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肌肉功能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和社会生活功能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多伦多面神经评定标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指标比较
    3.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讨论
    1.立题依据
    2.浮针的选择依据
    3.面神经的解剖学基础
    4.浮针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现代医学治病机理
        4.1 患肌
        4.2 进针点的选择
        4.3 扫散及其频率
        4.4 再灌注活动
    5.浮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病机理
        5.1 浮针的来源
        5.2 浮针和常规针刺结合的中医治病机理
    6.浮针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优势
    7.临床疗效分析
        7.1 一般资料分析
        7.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比较
        7.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DI指数评估比较
        7.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多 伦多 (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比较
        7.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比较
        7.6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House-Brackman分级量表
    附表2 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
    附表3 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表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2)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案
    3 研究结果(数据统计及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雷火灸治疗面瘫的优势
    3 针刺及雷火灸的选穴依据
    4 西医对于面瘫病及其机制的认识
    5 临床疗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3)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中医对面瘫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病机
        1.4 中医辨证分型
        1.5 中医治疗
    2.西医对面瘫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西医治疗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4 数据处理
    3.基线比较
        3.1 一般项目
        3.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4.研究结果
        4.1 治疗后的基本情况
        4.2 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4.3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4.4 两组治疗前后口僻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4.5 临床疗效评价
    5.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研究方案分析
    2.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机制探讨
    3.重症面瘫针灸方案结合早期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电针联合指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例完成及脱落情况
    3.2 一般情况比较
    3.3 治疗前各项评价指标情况比较
    3.4 治疗后疗效及各项评价指标情况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机制探讨
        1.1 现代医学相关认识
        1.2 古代医学相关认识
    2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探讨
    3 指针疗法的选择依据与应用
    4 选穴依据
    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滞针提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周围性面瘫的辨证分型
        1.4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
        1.5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与机制
        2.3 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中止、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穴位选择
        2.3 针具设备
        2.4 操作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项目
        3.2 疗效评价指标
        3.3 安全性评价
    4 伦理学原则
    5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H-B评价系统
        2.1 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2.2 H-B局部量化评分(单项)比较
        2.3 H-B局部量化评分 (总分 )比较
        2.4 两组患者FDI评分比较
    3 疗效分析
        3.1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对滞针提拉法的研究
        2.1 滞针术
        2.2 滞针复合手法
        2.3 滞针提拉法
    3 选穴依据
    4 疗效评价与结果分析
        4.1 H-B评价系统
        4.2 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电子捻针仪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从中医学角度来探讨周围性面瘫
        1.1 探讨病名
        1.2 审析病因病机
        1.3 病位归经
        1.4 临床分期
        1.5 取穴规律
        1.6 介入时机
        1.7 治疗概况
    2 从西医学角度来认识周围性面瘫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对照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观察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两组临床资料分析
        3.2 疗效分析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rTAS命名的由来
    3 rTAS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现代理论依据
    4 rTAS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理论依据
    5 电子捻针仪设计理念的来源
    6 选穴方义
        6.1 头针选穴方义
        6.2 体针选穴方义
    7 课题研究创新点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7)刀钩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面部腧穴四向浅刺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与分组
    2 患者一般资料
    3 诊断标准
    4 病历选择标准
    5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收集与完成情况
    2 面部对称性:两组患者H-B评分比较见下表2
    3 面部残疾指数(FDI)
    4 临床疗效: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见下表5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贝尔面瘫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贝尔面瘫的认识
    3 面部腧穴四向浅刺治疗方法分析
    4 试验结果分析
    5 本试验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浅刺治疗面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关联规则
        四、决策树分析
        五、因子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五、创新点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10)揿针联合毫针半刺法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风寒袭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1.面瘫的中医研究
        1.1 病名的古籍记载
        1.2 病位
        1.3 中医病因病机
        1.4 中医治疗
    2.面瘫的现代研究
        2.1 面神经解剖
        2.2 病因病机
        2.3 西医治疗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治疗方案
    4.观察指标及评定疗效
        4.1 观察指标
        4.2 疗效判定标准
    5.统计学处理
    6.结果
        6.1 .基线资料
        6.2 两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6.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6.4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
        6.5 两组EMG比较
讨论
    1.选题依据
    2.选用半刺法依据
    3.揿针作用机理
    4.选穴依据
    5.结果分析
        5.1 中医症候及中医症候有效率分析
        5.2 H-B评分分析
        5.3 EMG分析
    6.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四、针治面瘫经验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浮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欣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D]. 吴小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电针联合指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观察[D]. 徐星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滞针提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成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电子捻针仪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戚素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刀钩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的临床研究[D]. 袁亚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面部腧穴四向浅刺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的疗效观察[D]. 李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揿针联合毫针半刺法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风寒袭络证)的临床研究[D]. 宋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浅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