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吸痰引起喉水肿、气管切开拔管后引起大量痰液潴留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峰[1](2018)在《两种良性气道狭窄动物模型建立以及丝裂霉素C对气道狭窄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良性气道狭窄是指各种非恶性肿瘤对气道壁的破坏引起的气道狭窄[1]。随着气管插管和气道支架广泛用于危重患者的救治,由此引起气道狭窄病例逐渐增多。本实验通过气管插管法和支架置入法建立良性气道狭窄动物模型,比较这两种方法建立的气道狭窄模型的差异,从而为今后研究提供近似临床患者发病过程的良性气道狭窄模型。丝裂霉素C(MMC)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作用。有研究认为丝裂霉素C可以抑制良性气道狭窄的发生[2,3],但也有研究认为丝裂霉素C不可以抑制其发生,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4]。本研究旨在探究丝裂霉素C在治疗气道狭窄中的作用。第一部分两种良性气道狭窄动物模型的对比目的:通过气管插管法和支架置入法建立良性气道狭窄的动物模型,比较两种气道狭窄模型的差异。方法:6只比格犬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只,A组犬采用气管插管的方法造模,B组犬采用支架置入的方法造模。A组:对3只比格犬全身麻醉后经口气管插管,维持套囊压力为200mm Hg留置插管24小时。B组:对3只比格犬全身麻醉后置入气管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两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并于第21天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造模后气管壁的变化。结果:所有实验犬均能顺利复苏。A组:拔管后3周狭窄段病理结果显示气管腔内肉芽组织明显增生、气管软骨变形形成狭窄,狭窄度为2164%。病理结果显示气管纤毛细胞缺失,固有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变性坏死,胶原纤维增多。B组:支架置入3周后,支架端口出现息肉样不规则增生,部分管腔严重狭窄,狭窄度为3647%,病理结果显示:粘膜层纤毛柱状细胞被鳞状细胞取代,固有层大量浆细胞浸润,粘液腺增多,胶原纤维增生,部分细胞变性坏死,软骨膜完整,软骨细胞未见明显坏死。结论:1.通过气管插管球囊充气压达200mmHg持续24小时,3周后引起气管壁结构破坏、肉芽组织增生,可形成带有气管挛缩的狭窄模型。2.通过气管内置入直径20mm,长度50mm的覆膜金属支架,3周后可形成以肉芽组织增生为主的气道狭窄模型。第二部分丝裂霉素C对气道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目的:明确丝裂霉素C是否能够有效地抑制气管支架置入后气管肉芽组织增生。方法:9只比格犬用支架置入的方法制造良性气道狭窄模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只。低浓度组3只,高浓度组3只,对照组3只。支架置入后第7天气管镜下可见肉芽组织形成。低浓度组气管肉芽组织上注射1ml浓度为0.4mg/ml的丝裂霉素C,高浓度组注射1ml浓度为0.8mg/ml的丝裂霉素C,对照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并于第14天、第21天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并在第21天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支架置入后气管壁的变化。结果:实验后均能顺利复苏。三周后,支架上下两端口可见肉芽组织,低浓度组狭窄度约1932%,高浓度组狭窄度约1621%,对照组狭窄度约3647%结论:0.4mg/ml和0.8mg/ml丝裂霉素C均可以抑制肉芽组织增生,减轻气道狭窄程度。
唐侠[2](2017)在《急性重症毒死蜱中毒患者护理新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对急性重症毒死蜱中毒患者实施护理新对策的效果。方法:选择某院ICU收治的22例急性重症毒死蜱中毒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采取改良洗胃法,人工气道管理新方法,尽早血液灌流、序贯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新举措。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救治成功康复出院,1例因费用问题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救治成功率达95.5%。结论:急性重症毒死蜱中毒患者针对治疗方案积极实施护理新对策,可缩短此类患者胆碱脂酶复活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王善钻[3](2017)在《西罗莫司涂层气管支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管狭窄是呼吸危重症医学科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置入气管支架后可迅速解除呼吸困难症状,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气管狭窄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支架适应症逐渐拓宽,发现支架置入后会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咳嗽、感染、出血等各种并发症,严重阻碍气管支架的临床广泛应用。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与成纤维细胞的异常激活引起肉芽组织增生有关,所以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减少肉芽组织增生成为治疗气管狭窄的研究重点。抗增殖药物西罗莫司不仅有抗感染、抗增殖、抗排斥的作用,研究发现还可抑制肉芽组织生长,是治疗气管狭窄比较有前景的药物之一。但全身应用抗增殖药物会出现细胞毒性反应、水钠潴留等副作用。因此,通过局部应用抗增殖药物使药物特异性直接作用于靶向病灶,抑制气管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直接发挥药物治疗效果,又避免药物全身应用对全身其他器官的影响,是解决该气管狭窄的一个研究方向。为此,是否可以设计一种特殊的支架,既可以有足够的支撑力保持管腔通畅,又可以局部持续释放药物抑制支架置入后的肉芽组织增生,防止支架内再狭窄,从而拓展气管支架在临床上的应用呢?本课题以镍钛合金支架为平台,以PLGA为载药材料,西罗莫司为抗增殖药物,利用浸涂法制备西罗莫司气管支架。评估自制西罗莫司涂层支架的结构及性能;在体外环境下,评估西罗莫司涂层支架体外药物释放过程,并在动物上初步探索西罗莫司涂层支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改进支架设计提供实验依据。目的1.西罗莫司涂层气管支架的制备方法;2.西罗莫司涂层气管支架体外药物释放过程;3.西罗莫司气管涂层支架在动物模型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西罗莫司气管支架的制备方法用超声波及有机溶剂将裸镍钛合金支架清洗干净。在避光条件下,按不同西罗莫司/PLGA质量比配置浸涂液,采用浸涂法制备药物涂层支架。用扫描型电镜观察支架表面及涂层结构的形态。2.西罗莫司气管支架体外药物释放过程将制作好的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含磷酸盐缓冲液的试管中完全浸泡,于37℃恒温同时在75转/分不断搅拌的培养摇床箱中48小时,收集溶出介质用于药物浓度测定,并用新鲜磷酸盐缓冲液完全取代,重复上述过程直至42天结束。用酶放大免疫测定法,测定磷酸盐缓冲液中西罗莫司的含量。3.西罗莫司气管支架在动物模型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将1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横向切开兔气管1/2周径,实验组置入自制西罗莫司涂层支架后闭合气管,对照组同等条件下置入裸金属支架。分别于术后第2、4周使用超细气管镜观察支架及支架内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根据肉芽组织阻塞气道的程度估算气管狭窄程度。术后第4周处死所有动物,取气管大体标本,HE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1.扫描电镜观察清洗过的裸支架,支架表面干净无杂质,提示超声波及有机溶剂法可用于清洗支架;电镜扫描药物涂层支架显示支架表面光滑,药膜均匀光滑地附着在支架上,支架涂层厚度约4-5um,浸涂法可成功制备西罗莫司涂层气管支架。2.西罗莫司/PLGA质量比为1:10的支架上携带的药物量最多,继续增加西罗莫司/PLGA量(1:5)却不能提高支架的载药量,提示支架涂层的载药量存在饱和效应。气管涂层支架平均载药量为80.07±2.26ug,处于西罗莫司安全治疗窗内,不会产生药物相关毒副作用。连续6周的体外药物浓度测定发现,西罗莫司气管支架的药物释放在前10天内呈快速释放过程,此后紧跟一个缓慢释放过程。支架携带的药物大约有50%左右在2周时药物被释放,28天时大约近70%药物被释放,而42天时大约支架上80%的药物被释放。3.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及对照组各有1只动物死亡,余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终点,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气管狭窄。超细气管镜观察显示,术后2周,对照组动物气管内支架区轻度肉芽组织生长,部分动物可见大量黏液潴留。实验组未见明显肉芽组织生长,部分动物可见较多黏液潴留。术后4周,对照组动物气管内支架区出现轻至中度肉芽组织增生,个例出现气管严重堵塞,肉芽组织增生部位尤以支架上缘及下缘为着,气管切开处未见狭窄。实验组动物气管内支架区轻度肉芽组织增生,增生部位主要位于支架上缘。实验过程中未发现支架移位、断裂等现象。取支架内肉芽组织增生部位及气管切开缝合处的气管大体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实验组(812.95±235.89)肉芽组织厚度(um)小于对照组(1577.53±507.97)(t=3.612,P=0.004);实验组(平均秩次4.93)炎症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平均秩次10.07)(Mann-WhitneyU=6.500,P=0.014),且炎症反应越强,肉芽组织增生越明显(相关系数r=0.809,P=0.000)。结论1.超声波及有机溶剂法可用于清洁支架;浸涂法可成功制作符合实验要求的西罗莫司气管支架模型;2.西罗莫司/PLGA的最佳药物/涂层比例为1:10,且支架涂层的载药量存在饱和效应;西罗莫司涂层支架体外药物释放是先快速释放,后缓慢释放的过程;西罗莫司涂层支架携带的药物量在安全治疗窗内,是一个较安全的新型气管药物涂层支架;3.支架覆盖区域的气管组织炎症反应程度与肉芽组织增生存在相关性;自制的西罗莫司气管药物支架可以有效抑制支架内肉芽组织形成,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改进支架设计提供实验室依据。
葛婧[4](2014)在《气管切开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不同吸引方法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三种不同的声门下吸引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48h的患者90例,按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顺序分为实验A组30例、实验B组30例、实验C组30例。A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间断2h声门下吸引、冲洗的方法,C组采用间断4h声门下吸引、冲洗的方法。观察并记录三组VAP发生情况(体温、血白细胞计数、胸片、VAP发生时间、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吸引效果:排痰量及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量及性质,咽拭子、痰培养、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指尖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吸引并发症:呛咳、气管黏膜损伤、导管堵塞;28天死亡率;评分(疾病病情评分、APACHE II评分,Glasgow评分)。结果:1.三组患者在VAP的发生时间、发生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在咽试子、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痰液细菌学检查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细胞菌占优势。革兰阳性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3.三组患者痰液量、声门下滞留物吸引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血常规、动脉血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生命体征,声门下吸引并发症情况(呛咳、气管黏膜损伤、导管堵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间断2h、间断4h声门下吸引、冲洗在预防VAP效果相似,但间断声门下吸引与持续声门下吸引相比,患者耐受好,并发症少。2.气管切开患者在咽拭子、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及痰液分泌物细菌培养病原菌的菌种、构成比较一致。3.综合护士工作量、时间分配、危重患者关注度、临床可操作性等因素,间断4h声门下吸引、冲洗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吸引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娜[5](2014)在《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对重症肺炎常见病原体诊断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呼吸道病原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对重症肺炎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多病原检测能力以指导诊疗方案,并与临床上常规病原菌检测方法(如痰培养)进行比较,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及临床实用性,为病原学诊断和指导针对性用药提供快速、准确的新途径。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和重症监护室的25例重症肺炎患者,利用LAMP方法根据患者病程分时间段检测患者下呼吸道标本,结果与痰培养进行比较。LAMP可同时检测检测12+1种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假单抱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结核杆菌及MRSA。根据LAMP检测结果了解重症肺炎住院患者的病原谱,并结合临床患者病情转归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此方法的有效性。探索LAMP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病原学检测指导抗菌药的新途径。结果:25例入选患者分时间段采集的标本共82份,LAMP的总检出率是70.7%,对混合感染的检出率是39.0%;痰培养的总检出率为63.4%,混合细菌的检出率为18.3%;LAMP对细菌的总检出率和混合感染的检出率均优于痰培养(P<0.05)。根据LAMP检测结果,重症肺炎住院患者的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MRSA的感染也日益增多且逐渐趋于社区获得。LAMP对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有一定的优势。LAMP还可以区分感染菌和定植菌,气管插管/切开会增加定植菌感染,气管插管/切开后最常见的定植菌是铜绿假单胞杆菌。重症肺炎住院患者初始治疗以联合治疗为主,使用最广泛的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LAMP复查结果或许能反应临床治疗效果。结论:LAMP作为新型的快速病原体检测技术与痰培养相比,能更快、更准确的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并能区分病原菌和定植菌;LAMP检测结果观察到革兰阴性杆菌为重症肺炎的主要致病菌;重症肺炎初始治疗以联合治疗为主,使用最广泛的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LAMP复查结果或许能反应临床治疗效果。
李莉,胡敏,董红革[6](2013)在《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治疗及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牙源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牙源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根据引流管位置,做好双套管冲洗及胸腔冲洗,确保引流通畅。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死亡率为8.3%,发生肺部感染6例,ARDS 2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需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通畅的引流及科学的呼吸道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菅云飞[7](2013)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20例喉癌患者术中甲状腺峡部与气管环位置关系的观察,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进行穿刺定位做出参考,以减少甲状腺损伤。方法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和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需要行半喉或全喉切除合并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0例,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肩下垫枕,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术中记录患者甲状腺峡部位置与气管环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喉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观察甲状腺峡部位置分别位于1~3环1例、1~4环3例、2~3环1例、2~4环14例、峡部缺如者1例。结论甲状腺峡部在活体位置变化较多,更多的存在于2~4气管环前面覆盖。
付莉[8](2012)在《不同清洗时间对PVC气切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研究不同清洗时间对PVC气切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比较每12h与每24h清洗内套管前、后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的差异,了解其定植菌群分布特点;分析不同清洗时间对VAP发生率的影响,为减少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及预防VA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综合ICU科43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MV)治疗的患者(符合入组条件),随机分为2组,其中12h组(每12h对内套管进行清洗及浸泡1次)22例,24h组(每24h对内套管清洗及浸泡1次)21例。两组患者分别在气管切开行MV后第3、5、7日清晨留取痰液(晨起后第一口痰)进行细菌培养,同时清洗内套管前、后(2次)对两组患者内套管内壁表面(距连接呼吸机接头1.5cm处)用无菌咽拭子反复螺旋式涂擦5次后,进行细菌培养及分类。根据VAP临床诊断标准监测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急性-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抗生素应用≥3种、抗酸剂的应用、胃管的使用、镇静剂的使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营养方式的选择、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术后、其他)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不同清洗时间对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的影响2.112h组在气管切开行MV治疗后第3、5、7天清洗内套管内壁前菌群定植阳性例数分别为13、13、18例,阳性率分别为59.1%、59.1%、81.8%,24h组阳性例数分别为16、19、18例,阳性率分别为76.2%、90.5%、85.7%。12h组清洗内套管内壁前菌群定植阳性率均低于24h组且阳性例数比较在第5天时有显着性差异(x2=5.559,P<0.05)。2.212h组与24h组患者气管切开行MV治疗后第3、5、7天清洗内套管内壁前定植菌种数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43<0.05);清洗内套管后定植菌种数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x2=6.147,P=0.047<0.05)。2.312h组患者气管切开行MV治疗后第3、5、7天清洗内套管内壁前定植菌种与痰培养菌种一致率分别为36.4%、40.9%、59.1%;24h组分别为71.4%、76.2%、71.4%,且第3天、第5天比较有显着性差异(x2=5.310,x2=5.495,P<0.05)。2.4两组43例患者痰培养出病原菌9种,12h组22例分离出细菌43株,其中G+菌9株,G-菌28株,真菌6株;24h组21例分离出细菌62株,其中G+菌12株,G-菌49株,真菌1株。两组患者痰培养均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2.5内套管内壁发生菌群定植的相关因素分析2.5.1单因素分析定植组与非定植组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抗生素应用≥3种、抗酸剂的应用、胃管的使用、镇静剂的使用、COPD、营养方式的选择、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术后、其他)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不同清洗时间内套管内壁对VAP发生率的影响3.1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VAP发生率、死亡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2VAP患者(n=16)痰培养结果阳性者16例,阳性率为100%(16/16)。VAP患者痰培出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6例、铜绿假单胞菌8例、大肠埃希菌1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例,其中共有3例患者痰培养结果中分离出2种病原菌菌株。3.3发生VAP的16例患者全部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阳性,其中12例患者痰培养结果与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结果菌种一致,占75%(12/16)。3.4VAP的Logistic回归分析(MV后10天内发生的VAP)3.4.1单因素分析VAP组与非VAP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抗生素应用≥3种、抗酸剂的应用、胃管的使用、镇静剂的使用、COPD、营养方式的选择、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术后、其他)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住院时间和MV后第3天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发生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4.2VA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到影响VAP发生与否的自变量有住院时间和MV后第3天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发生情况,现对这两个变量,以VAP发生为因变量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VAP发生与住院时间、MV后第3天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无关(P>0.05)。结论:1.12h清洗气切内套管(比24h清洗气切内套管)可使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发生率明显降低,通过清洗可减少内套管内壁定植菌种数量;2.随着气切内套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内套管内壁定植细菌阳性率逐渐增加;3.内套管内壁定植菌种与痰培养菌种一致率呈上升趋势,且菌种以G-菌为主,可能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的机率较大;4.VAP患者痰培养结果与内套管内壁定植结果菌种吻合率较高,且以G-菌为主;5.每12h与每24h清洗气切内套管对患者住院时间、VAP发生率(气管切开行MV后10天内)及预后无影响。
陈萃[9](2011)在《外科术后患者再次气管插管危险因素分析及持续雾化吸入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再次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2、对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应用持续雾化吸入促进排痰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方法:1、对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术后收住ICU的237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SPSS PASW(18.0)统计软件包对术后发生再次气管插管与未再次气管插管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05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肝移植术后再次气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2、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两所三级甲等医院ICU外科术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气管插管拔管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51例;其中一组为持续雾化吸入组,利用一种支架型雾化吸入装置(专利名称:一种支架型雾化吸入装置专利号:ZL 2007 20074138.1)进行持续雾化吸入48h,雾化液配方为沐舒坦120mg+爱全乐2mg+灭菌注射用水400ml;另一组为常规间断雾化吸入组,每次间断雾化吸入1520min,4/日,雾化液配方为沐舒坦30mg+爱全乐0.5mg+灭菌注射用水5ml。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48h内有效咳痰次数、痰液总量、动脉血气分析结果、SpO2、呼吸频率及舒适度;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0h、2h、6h、12h、24h、48h痰液粘稠度的变化;应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的痰痂形成率、雾化有效率、肺部感染率及再次气管插管率。结果:1、回顾性研究中237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再次气管插管率为12.7%。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C级(OR=12.597,95%CI:2.686 -41.814,P=0.001)、术中低血压(OR=15.916,95%CI:2.340-108.229,P=0.005)、术后肺部感染(OR=28.641,95%CI:2.561-320.328,P=0.006)、术后肾功能衰竭(OR=8.159,95%CI:1.320-50.447,P=0.024)、术后三天痰液总量(OR=2.002,95%CI:1.135-3.532,P=0.017)等是再次气管插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持续雾化吸入组患者在拔管后48h内的有效咳痰次数、痰液总量显着高于间断雾化吸入组患者;持续雾化吸入法降低痰液粘稠度效果优于间断雾化吸入法;持续雾化吸入组患者雾化有效率高于间断雾化吸入组患者,而痰痂形成率、肺部感染率均低于间断雾化吸入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雾化吸入组与间断雾化吸入组两组患者在拔管后48h内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BE及SpO2、呼吸频率、舒适度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持续雾化吸入组患者再次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均低于间断雾化吸入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移植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C级、术中持续低血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术后三天内痰液量多等发生再次气管插管的危险性大。对术前肝功能差的患者应积极改善肝功能状态;术中重视出血量的控制及维持血液循环稳定;对术后肺部湿啰音明显、痰液量多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应加强雾化吸入,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对有肾功能衰竭危险的患者,则应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变化,进行肾功能保护治疗,待患者肾功能好转后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2、对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尤其是气管插管时间长,气管插管期间痰液量多者,拔管后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沐舒坦120mg+爱全乐2mg+灭菌注射用水400ml),痰液不易形成痰痂,通过辅助翻身、叩背等措施,可促进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排出,降低肺部感染率;但对降低再次气管插管率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陈玉桃,刘凌虹,闵小彦[10](2009)在《CT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及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大量出血及血凝块积聚,主要是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为临床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3大特点,患者往往遗留植物状态、偏瘫、失语等严重后遗症,常见于50~60岁的中老年人,且
二、吸痰引起喉水肿、气管切开拔管后引起大量痰液潴留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痰引起喉水肿、气管切开拔管后引起大量痰液潴留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良性气道狭窄动物模型建立以及丝裂霉素C对气道狭窄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两种良性气道狭窄动物模型的对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丝裂霉素C对气道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良性气道狭窄及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急性重症毒死蜱中毒患者护理新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护理新对策 |
1.3.1 改良洗胃法 |
1.3.2 人工气道管理的改良方法 |
1.3.3 治疗新项目的护理 |
1.3.4 静脉用药、输血液制品的护理 |
1.3.5 加强营养支持 |
1.3.6 特殊并发症观察及处理 |
1.3.7 心理护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西罗莫司涂层气管支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西罗莫司涂层气管支架的制备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西罗莫司涂层气管支架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西罗莫司气管支架在动物模型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成果 |
致谢 |
(4)气管切开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不同吸引方法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气囊上滞留物导致VAP发生的机制 |
1.2 清除气囊上滞留物预防VAP的机制 |
1.3 清除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方法 |
1.4 声门下吸引的并发症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材料 |
2.3 气道湿化 |
2.4 声门下冲洗液 |
2.5 标本细菌鉴定方法 |
2.6 其他 |
2.7 实验方法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三组患者VAP发生情况比较 |
3.3 VAP机械通气天数、入住ICU天数、28天病死率比较 |
3.4 三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3.5 三组检测指标比较 |
3.6 三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 |
3.7 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引流量情况比较 |
3.8 三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构成比较 |
4 讨论 |
4.1 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与VAP的相关性 |
4.2 不同声门下吸引方法的效果分析 |
4.3 三组患者的病死率无明显差别 |
4.4 不同声门下吸引方法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
4.5 三组患者的病原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以GNB为主 |
4.6 声门下吸引护理管理要点 |
4.7 局限性及展望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参考文献 |
(5)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对重症肺炎常见病原体诊断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实验对象及方法 |
2.1 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 |
2.2 主要试剂及来源 |
2.3 病例入选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标本的采集 |
2.5.1 采集时间 |
2.5.2 防护措施 |
2.5.3 支气管灌洗液采集方法 |
2.5.4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标本采集方法 |
2.6 标本分装保存 |
2.7 常规痰培养检测法 |
2.8 LAMP 检测法 |
2.8.1 病原菌 LAMP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8.2 痰标本核酸提取 |
2.8.3 核酸检测 |
2.8.4 LAMP 检测结果判定 |
2.8.5 评估治疗效果 |
2.9 数据采集及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合并症情况 |
3.3 LAMP 法和常规培养法细菌检测阳性率 |
3.4 据 LAMP 检测结果分析我院重症肺炎患者病原菌感染情况 |
3.5 LAMP 对定植菌的检出情况 |
3.6 临床治疗及治疗反应评估 |
第4章 讨论 |
4.1 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 |
4.2 根据 LAMP 检测分析感染病原谱 |
4.2.1 LAMP 技术 |
4.2.2 重症肺炎病原谱分析 |
4.2.3 气管插管/切开对定植菌的影响 |
4.3 治疗及疗效评估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6)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治疗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治疗方法及过程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治疗关键 |
3.2 护理 |
3.2.1 术前护理 |
3.2.2 术后护理 |
3.2.3 呼吸道护理 |
3.2.4 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
3.2.5 疼痛护理 |
3.2.6 肠内外营养联合支持疗法,纠正营养失衡 |
3.2.7 细菌培养及感染控制 |
(7)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喉癌手术术中甲状腺峡部位置的观察 |
摘要 |
ABSTRACT |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8)不同清洗时间对PVC气切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综述 |
1.1.1 BF 与菌群定植的关系 |
1.1.2 BF 是 VAP 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
1.1.3 抑制 BF 的医学生物材料 |
1.1.4 清洗时间对菌群定植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入选标准 |
2.1.3 病例排除标准 |
2.1.4 病例分组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清洗方法 |
2.3.2 标本采集 |
2.3.3 VAP 一般预防护理措施 |
2.3.4 呼吸机的使用方法 |
2.3.5 VAP 诊断标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不同清洗时间对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的影响 |
3.2.1 两组患者在清洗内套管内壁前菌群定植情况 |
3.2.2 两组患者清洗内套管前内套管内壁定植细菌菌种数量情况 |
3.2.3 两组患者清洗内套管后内套管内壁定植细菌菌种数量情况 |
3.2.4 两组患者清洗前内套管内壁定植菌种与痰培养阳性菌种一致情况比较 |
3.2.5 两组患者痰培养阳性菌株数量构成比 |
3.2.6 气切内套管管壁菌群定植相关因素 |
3.3 不同时间清洗内套管内壁对 VAP 发生率的影响 |
3.3.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VAP 发生情况、预后情况比较 |
3.3.2 VAP 病原菌情况 |
3.3.3 VAP 病原菌与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的关系 |
3.3.4 VAP 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不同清洗时间对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的影响 |
4.1.1 气切内套管清洗及更换时间的探讨 |
4.1.2 不同清洗时间对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分布的影响 |
4.1.3 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的影响因素 |
4.2 不同时间清洗内套管对 VAP 发生率的影响 |
4.2.1 VAP 的发病率 |
4.2.2 VAP 的病原菌 |
4.2.3 VAP 病原菌与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的关系 |
4.2.4 VAP 的发生率与内套管更换时间的关系 |
4.2.5 VAP 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外科术后患者再次气管插管危险因素分析及持续雾化吸入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附: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肝移植术后患者再次气管插管危险因素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持续雾化吸入在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的应用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沦 |
四、结论 |
结语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结论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 1 肝移植术后气管插管患者资料收集表 |
附录 2 机械通气忠者拔管后雾化吸入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录 3 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早期雾化吸入资料收集表 |
文献综述气管捅管患者再次插管常见原因与对策分析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四、吸痰引起喉水肿、气管切开拔管后引起大量痰液潴留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良性气道狭窄动物模型建立以及丝裂霉素C对气道狭窄的治疗作用[D]. 李峰.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1)
- [2]急性重症毒死蜱中毒患者护理新对策[J]. 唐侠. 淮海医药, 2017(06)
- [3]西罗莫司涂层气管支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王善钻.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2)
- [4]气管切开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不同吸引方法的效果研究[D]. 葛婧. 蚌埠医学院, 2014(11)
- [5]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对重症肺炎常见病原体诊断的回顾性研究[D]. 刘娜. 南昌大学, 2014(01)
- [6]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治疗及护理[J]. 李莉,胡敏,董红革.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06)
- [7]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菅云飞. 宁夏医科大学, 2013(03)
- [8]不同清洗时间对PVC气切内套管内壁菌群定植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D]. 付莉. 吉林大学, 2012(09)
- [9]外科术后患者再次气管插管危险因素分析及持续雾化吸入效果研究[D]. 陈萃. 第二军医大学, 2011(09)
- [10]CT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及护理[J]. 陈玉桃,刘凌虹,闵小彦. 中国中医急症,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