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抄读”与“文从字顺”(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海[1](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郭玉凤[2](2020)在《夏丏尊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理念研究》文中指出朱自清先生曾评价,夏丏尊先生在教学中将读法和作法打成一片,他也十分赞赏夏丏尊先生在教学中的这种做法,这评价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同,但当前学界对夏丏尊先生的读法和作法为何打成一片、如何打成一片等问题不够重视。同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对读写结合理念的认识,在实施读写结合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师因缺乏理念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所以,笔者梳理文献,总结了夏丏尊先生的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理念,探讨了其理念的独特价值,希望为教师联系夏丏尊先生的理念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下:第一,本文在绪论中先阐述了选题的缘由、目的及意义,然后在文献综述中详细介绍了相关研究情况,突出研究夏丏尊先生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同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先梳理传统的读写结合理念的发展,包括经验论和方法论两个发展阶段,并且指出,夏丏尊先生将读写结合定位于教学方法符合方法论阶段下的读写结合发展趋势。再结合先生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介绍先生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理念形成的前提。第三,针对读写结合的本体性问题,即读与写为何能结合、为何在教学中要读写结合这两方面的问题,分析先生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目标,明确先生读写结合的连接点是形式知识和情感,并且读写结合指向生活,从而得出先生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目标的特点。第四,主要联系先生编写的两部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和《文章作法》,阐述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先生读写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即纵向以文章形式知识为逻辑系统串起教材,横向以选文贴近生活来激发情感。第五,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再联系展现先生心目中理想课堂的《文心》,说明先生在读写结合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包括在读写中代入“我”、过度学习形式知识及用应用文联系生活。最后,针对当前中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现状,提炼先生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理念值得借鉴的地方,期望为语文教师进行读写结合提供参考。
朱虹,龙溪虎[3](2020)在《文坛宗主欧阳修》文中研究表明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文甲天下、举国公认的文坛领袖,宋史评价为"天下翕然师尊之"。
白俊怡[4](2020)在《王安石文章接受研究》文中认为北宋一代名相王安石,在政治上一往无前、勇为新法,导致近千年来骂名与褒誉并存,但即便后世学者因各自立场差异,对王安石的政治举措与学术思想或揄扬、或贬斥,但对其文学成就,却几乎众口一词,给予极高的评价。本文在前人研究与论述的基础上,借助历代文话材料和文章选本,对王安石文章在历代的接受情况进行梳理,以补充王文在接受研究方面的不足。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价值,通过梳理王安石文章研究现状和文章学研究现状,笔者发现,学界对王安石文章接受研究一块尚存在系统全面研究的空间。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王安石文章在历代的接受情况作一个概述,按照宋、元明、清的时代顺序对接受情况进行历史脉络上的梳理。在整个接受史中,以宋高宗时期为节点,在此之后,王安石文章的接受开始难以摆脱政治和学术的负面评价的影响,但在整体上,王安石文章的地位是受到认可的。第二章阐述王安石文章创作渊源的接受情况,一是经学渊源,王安石文章“原本经术”为人所共知,但在政治身份的影响下,后人对其经术思想的接受存在褒贬不一的情况;二是文学渊源,王安石主要学习《史记》论赞、扬雄、韩愈,同时,后人也关注到了“《史记》论赞——韩愈文——王安石文”,“扬雄文——韩愈文——王安石”,“韩愈文——王安石文”的一脉相承关系。第三章主要论述王安石四六文、碑志文和记体文的接受情况。后人对其四六文的接受主要有:创作渊源、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影响与接受三个角度;碑志文接受有:创作渊源、艺术特色、有无“史、汉之法”三个角度;记体文接受有:理论上的“尊体”和具体创作上的“破体为记”两个角度。第四章以“唐宋八大家”文章风格接受为研究范围,探讨王安石文风的接受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后人对王安石文章三个独特文风的接受:简洁古雅、拗折峭深、瘦硬有力,而这三种风格又是相通的:语言简洁,造成文风简劲;文句拗折,使得文章瘦硬有力。第五章主要选取宋、明、清三个时期的三十四部古文选本,笔者分时代统计“唐宋八大家”文的入选数量,总结八大家文的地位升降变化,以关注王安石文章的收录情况为主,统计其在八大家文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在不同时期受古文选本关注度较高的选篇,最后对受历代选本关注度最高的《读<孟尝君传>》作经典化梳理。
高庆颖[5](2019)在《闽南语背景下的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诵读以及由诵读内涵衍生出来的诵读教学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历史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变革,诵读的概念被模糊化和重叠化,于是对于诵读的准确定义亟待解决。本文认为:诵读是朗读和吟诵的综合,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接近唐韵特色的闽南语有着丰富文化的内涵,能在古诗文的诵读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乐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人文思想并感受中文文字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本论题的选题缘由、文献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对诵读和诵读教学概念进行界定,诵读是朗读和吟诵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并配合利用闽南语特色发挥诵读教学在闽南语区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第三部分,重点研究闽南语区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进行分析。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中存在误用闽南方言词汇和语法、滥用闽南语不规范句式、错误处理轻声等音变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忽视朗读,缺乏范读,朗读水平不高,教师的意识欠缺,不善于利用方言特点。第四部分,鉴于前面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朗读教学,依据相关理论支持和实践研究,从不同层面探究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一是注意课文的文体特点,针对古文和诗歌特点入手开展朗读教学。二是合理运用朗读要素和技巧,将朗读要素与技巧渗透进教学,并联系文本加以练习。三是巧妙利用教师的精彩范读,利用教师范读的感染力带动学生朗读。四是开展闽南语区的朗读教学,善于联系普通话与闽南语的相似之处进行教学,以及通过闽南语与普通话的对比朗读感受文本。五是结合课内外保证朗读效果,通过提供精选的朗读材料,联合线上线下作业,开展多样的朗读活动来保证朗读效果。第五部分,论述了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闽南语吟诵的应用探索,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案例展示。策略方面:一是要掌握一定的闽南语知识。二是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进而通过活动设计与教学设计来验证和探索闽南语吟诵策略的应用。
董慧[6](2019)在《“读写结合”理念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发展,写作成了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中学时期是锻炼写作能力、发展写作思维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然而我们的写作教学却不像阅读教学那样进行得如火如荼,“教师怕教、学生怕写”成了公认的局面,写作教学长期处于无序、无为状态,这种状态跟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和使用有着重大关系。作为写作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理念、方式和质量等都引导和影响着教师写作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写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写作系统的使用也影响着写作教学的成效。因此,研究教材写作系统及其使用是改善写作教学现状的必经之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强调阅读与写作的整合,突出“读写结合”的理念。本研究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为对象,以“读写结合”理念在教材编写和使用中的落实为切入点,在采用文献法对相关文献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师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对全国195名语文教师和台山市、昆明市两所学校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10名不同教龄段的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利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据此研究分析了师生们对该教材写作系统的使用情况,也从使用中反观了教材写作系统编写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了几点编写和使用建议。通过调查,本研究发现了教师在使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重视读写结合理念,但落实方式却随意单一;没有充分挖掘利用教材,随意替换删减教材;不明编者意图,练习资源使用不合理;写作教学缺失,缺乏对学生写作“全程”的关注和指导。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存在:对写作和写作系统的感兴趣程度不高;不重视对写作系统的阅读和自主学习;对写作参考资料的利用方式不当等三大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为教材写作系统的使用提出了:更新观念,积极尝试新教法;整体关照,丰富读写结合的形式和平台;挖掘教材,开发与整合写作教学资源;提升素养,积极构建写作共同体四个方面的建议。同时,也结合调查中师生对教材的看法和认可度提出了一些教材写作系统的完善建议,主要包括:教材应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有所助益;呈现过程化和活动化的内容组织;呈现不同层次的写作成品;写作任务的设计充分考虑具体可行的语境四个方面。
陈煜瑶[7](2019)在《浙江杂字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杂字书是蒙书的重要组成,对民间识字教育有突出贡献。浙江杂字书指现今在浙江地区发现的杂字书,不仅包括出自浙江的杂字书,还包括出自其他地区的但被人携带至浙江的杂字书。本文通过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文献叙録三个方面对所收集的四十本浙江杂字书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研究现状,分爲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横向主要是着眼於安徽、山西等已有衆多研究成果的地区;纵向则是分析各个历史时期杂字书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文献叙録,以叙録和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四十本杂字书的版本和内容。第三部分是研究内容,分爲文字和词汇两个方面。文字侧重於对俗字的考释;词汇则是对《应酬杂字便览》与《怡云堂智灯难字》两本杂字书内生僻词的考释。最後,在附録部分,我们对《应酬杂字便览》进行了整理。
张元[8](2018)在《诊断式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提出作文评价是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部分明确提出:学生应“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1]”。据此,论文提出了将“诊断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长效的作文评价机制,为学生完成写作训练后的自我评价提供帮助,最终实现学生写作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双重提升。论文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课堂观察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合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诊断无效”的现象长期存在,学生不会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既缺乏用以评价的工具,也不清楚评价的具体流程。针对这一教学现状,笔者尝试开发了用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诊断工具”,将“诊断式教学法”融入初中作文教学之中,并在论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诊断式教学法”的使用流程与方法。论文写作过程中,综合使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尝试探索出一整套适合学生用以自我评价的诊断工具,并设计了与诊断结果相配套的解决策略,以便学生快速高效地诊断出作文问题,获得写作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双重提升。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诊断式教学法”和“初中作文教学”相结合,探究该诊断方法在初中作文教学领域的应用,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操性。将诊断式教学法融入初中作文教学是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做出的研究,希望能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评价环节提供一些新思路。
张克军[9](2016)在《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研究 ——兼论与中国山水记游散文的关联》文中提出从东亚的视域来审视韩国古代的山水记游散文创作及其与中国的关联还没有得到国内学术界的系统研究,也是一块大有可为的领域。韩国古代的山水记游散文是在中国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它并不是完全照搬中国的山水记游散文,而是在中国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传统与观点。高丽朝时期是韩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的发生时期,其作品较少,但是对于其后的影响却较大。但是到了朝鲜朝前期,韩国古代的山水记游散文开始确立自己独立的文体地位和品格,而到了朝鲜朝中期,韩国古代的山水记游散文已经真正地成熟了起来,其作品的质量乃至对于山水记游散文的认识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和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在山水记游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的作家,如李廷龟、申翊圣、金致、金尚宪、李明汉、李景奭、李命俊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所取得的成就与当时特殊的时代与政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民族自觉意识和精神开始觉醒,世宗大王所创制的民族语言就是这种意识开始觉醒的一个表现,而“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等重要的国内外政治事件更是给朝鲜朝中期的文人士大夫造成了极大的心灵与精神影响,使得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激起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高扬,并通过书写祖国的美丽山水及其所蕴含的民族历史与文化来抒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加之,愈演愈烈的朝廷政争,使得很多文人厌弃了繁琐的人事与政事,并有意地进行逃避而走向山水,还有一些文人因为政争失败而被贬到偏远之地,促进了这些文人对于当地美丽山水的注意并被写入记游散文之中。另外,山水意识以及记游散文创作意识的高涨也使得一些出使中国的文人不在局限于只是运用诗歌来表现国内或中国的山水,而是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山水记游散文来描写和表现其国内和中国的秀丽山水,不仅丰富了使华文学的样式,还扩大了韩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的描写范围,促进了韩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的发展。当然,金刚山还是朝鲜朝中期文人关注和描写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金刚山的景色秀丽,更是因为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所以在一时期,描写和表现金刚山美丽山水的记游散文是最多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朝鲜朝中期的山水记游散文在借鉴和学习中国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形成了自己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观点与意识。这一时期的山水记游散文不仅学习和借鉴中国相关理论的优点,如儒家的山水思想,刘勰的“江山之助”的观点等等。同时,朝鲜朝中期的山水记游散文理论还在继承本民族山水精神与传统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相关观点,特别是丰富了花郎道流传下来的“游娱山水”的精神,促进了朝鲜朝中期文人游山赏水的行为与山水记游散文的创作。而很多文人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相关的经验,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朴素的山水记游散文意识,如“自然之中,深有妙趣”的观点在深化人与山水关系的同时,还将山水从纯客体的欣赏对象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了人与山水的合一与文人精神的放纵。这种观点显然是根植于韩国古代民族自身的“风流精神”之内的,同时也是对于这种精神的深化与超越。再如“触目而得境,触心而得趣”之说也不是简单地阐述人与山水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主要目的还是在阐释山水记游散文创作中“心”、“景”、“趣”之间的内在关联,这说明朝鲜朝中期文人对于山水记游散文创作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当然,朝鲜朝中期的山水记游散文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观点和认识却影响了朝鲜朝中期文人与山水之间的关系,进而也影响或完善了朝鲜朝中期的山水记游散文创作。当然,韩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文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其次是山水记游散文理论的影响;再次是创作技巧的接受与影响。儒家与佛教思想对于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创作的影响在持续加深,但是又不同于朝鲜朝初期时的“崇儒抑佛”,而是儒佛同时存在于山水记游散文之中,并通过相互辩论的方式来实现其“在场”的作用。中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作家作品在朝鲜朝中期的影响同样巨大,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简单地体现为提到某个人或借用某句话,而是将这种影响化为了具体的精神思想或者创作技巧与方法并运用在具体的山水记游散文创作中。同时,中国山水记游散文的影响也不再局限于某几位作家,而是很多朝代中很多作家的长期的、持续的影响,而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韩愈、柳宗元、苏轼、朱熹、陆游、袁宏道等人。可以说,在韩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创作中,中国的这些文人及其作品深刻地影响着朝鲜朝中期文人对于山水记游散文及其创作方法的认识,也促进了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成熟。在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下,韩国古代的山水记游散文在朝鲜朝中期的迎来了自己的成熟期,而成熟就意味着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与风格。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具有多样的审美意识,具体有母体回归意识与情感落差的补偿意识,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亲近自然山水的情感意识以及对于中韩两国文化的认同意识等。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艺术风格则在自然恬淡的总体风格下,还具有峻急之风、沉郁之风、轻快之风等多元的特征。
高秀清[10](2015)在《宋代“书写”文化研究》文中指出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最重"书写"的民族,是一个"书写"传统最为悠久的民族,是一个"书写"成果最为丰富、最为宝贵的民族。在中国古代,文字的"书写"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书写"活动展开的领域宽广,可以说,我们中国的文字记录和文化传承主要靠古人的
二、“抄读”与“文从字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抄读”与“文从字顺”(论文提纲范文)
(1)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
明末清初 |
道光年间 |
1861年 |
1894年 |
1906年 |
1907年 |
1911年 |
1912年 1岁(6) |
1913年 2岁 |
1914年 3岁 |
1915年 4岁 |
1916年 5岁 |
1917年 6岁 |
1918年 7岁 |
1919年 8岁 |
1920年 9岁 |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
1926年 15岁 |
1927年 16岁 |
1928年 17岁 |
1929年 18岁 |
1930年 19岁 |
1931年 20岁 |
1932年 21岁 |
1933年 22岁 |
1934年 23岁 |
1935年 24岁 |
1936年 25岁 |
1937年 26岁 |
1938年 27岁 |
1939年 28岁 |
1940年 29岁 |
1941年 30岁 |
1942年 31岁 |
1943年 32岁 |
1944年 33岁 |
1945年 34岁 |
中编 为师时代 |
1946年 35岁 |
1947年 36岁 |
1948年 37岁 |
1949年 38岁 |
1950年 39岁 |
1951年 40岁 |
1952年 41岁 |
1953年 42岁 |
1954年 43岁 |
1955年 44岁 |
1956年 45岁 |
1957年 46岁 |
1958年 47岁 |
1959年 48岁 |
1960年 49岁 |
1961年 50岁 |
1962年 51岁 |
1963年 52岁 |
1964年 53岁 |
1965年 54岁 |
1966年 55岁 |
1967年 56岁 |
1968年 57岁 |
1969年 58岁 |
1970年 59岁 |
1971年 60岁 |
1972年 61岁 |
1973年 62岁 |
1974年 63岁 |
1975年 64岁 |
1976年 65岁 |
1977年 66岁 |
1978年 67岁 |
1979年 68岁 |
1980年 69岁 |
1981年 70岁 |
下编 神游时代 |
1982年 71岁 |
1983年 72岁 |
1984年 73岁 |
1985年 74岁 |
1986年 75岁 |
1987年 76岁 |
1988年 77岁 |
1989年 78岁 |
1990年 79岁 |
1991年 80岁 |
1992年 81岁 |
1993年 82岁 |
1994年 83岁 |
1995年 84岁 |
1996年 85岁 |
1997年 86岁 |
1998年 87岁 |
1999年 88岁 |
2000年 89岁 |
2001年 |
2002年 |
2011年 |
(2)夏丏尊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原因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对夏丏尊读写理念的研究 |
1.2.2 对夏丏尊阅读和写作的分别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夏丏尊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理念的形成背景 |
2.1 传统读写结合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
2.1.1 经验论阶段的读写结合的发展 |
2.1.2 方法论阶段的读写结合的发展 |
2.2 社会文化及个人实践背景 |
2.2.1 社会文化背景 |
2.2.2 个人实践经历 |
第3章 定位目标,清晰读写 |
3.1 夏丏尊语文教学目标分析 |
3.1.1 中学生应有的国文能力 |
3.1.2 中学生的人格培养 |
3.2 夏丏尊读写结合语文目标分析 |
3.2.1 情感连接读写 |
3.2.2 注重形式知识的学习 |
3.2.3 读写指向生活 |
第4章 选取内容,充实读写 |
4.1 形式知识串起教学 |
4.1.1 学习着眼于形式 |
4.1.2 教材以形式知识为中心 |
4.2 选文贴合时代 |
4.2.1 选文以时文为主 |
4.2.2 选文中包含经典 |
第5章 把握方法,学会读写 |
5.1 中学生阅读和写作学习法 |
5.1.1 理解和鉴赏 |
5.1.2 明了和适当 |
5.2 读写结合教学法 |
5.2.1 读写皆有“我” |
5.2.2 形式知识要过度学习 |
5.2.3 用应用文联系生活 |
第6章 夏丏尊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理念的启示 |
6.1 对读写结合教学理念的启示 |
6.1.1 明确形式知识和情感的重要性 |
6.1.2 教学应贯通读写结合 |
6.2 对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启示 |
6.2.1 部编版语文教材分析 |
6.2.2 教学实施建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3)文坛宗主欧阳修(论文提纲范文)
命运多舛义凛然 |
文坛宗主领风骚 |
诗文盖世耀文坛 |
千古伯乐荐贤才 |
(4)王安石文章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一)王安石及其文章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
(二)文章学研究现状 |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
第一章 王安石文章历代接受概述 |
第一节 宋人对王安石文章地位的评价 |
第二节 元明两代人对王安石文章地位的评价 |
第三节 清人对王安石文章地位的评价 |
第二章 王安石文章经学及文学渊源接受 |
第一节 王安石文章经学渊源接受 |
第二节 王安石文章文学渊源接受 |
第三章 王安石文章分体接受 |
第一节 王安石四六文接受 |
第二节 王安石碑志文接受 |
第三节 王安石记体文接受 |
第四章 王安石文章风格接受 |
第一节 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文风定评 |
第二节 王安石文风接受 |
第五章 从古文选本看后人对王安石文章的接受 |
第一节 宋代古文选本对王安石文章的接受 |
第二节 明代古文选本对王安石文章的接受 |
第三节 清代古文选本对王安石文章的接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闽南语背景下的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诵读与诵读教学概述 |
第一节 朗读与吟诵 |
一、朗读概述 |
二、朗读要素概述 |
三、吟诵概述 |
第二节 朗读与吟诵教学 |
一、朗读教学概述 |
二、吟诵教学概述 |
第三节 闽南语相关内容概述 |
一、闽南语 |
二、闽南语与诵读教学的关系 |
第四节 诵读教学在闽南语区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
一、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
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
三、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
第二章 闽南语背景下的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现状 |
第一节 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一、误用闽南方言词汇和语法 |
二、滥用闽南语不规范句式 |
三、错误处理轻声等音变现象 |
第二节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忽视朗读 |
二、教师缺乏范读,朗读水平有限 |
三、教师意识欠缺,不善利用方言 |
第三节 闽南语吟诵的应用现状 |
一、当前初中古诗文吟诵教学的现状 |
二、闽南语吟诵在初中课堂现状 |
第三章 闽南语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朗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注意课文的文体特点 |
一、古文的朗读教学 |
二、诗歌的朗读教学 |
第二节 合理运用朗读要素和技巧 |
第三节 巧妙利用教师的精彩范读 |
第四节 开展闽南语区的朗读教学 |
一、联系普通话与闽南语的相似之处 |
二、进行闽南语与普通话的对比朗读 |
第五节 结合课内外保证朗读效果 |
一、提供精选的朗读材料 |
二、线上线下的联合作业 |
三、开展多样的朗读活动 |
第四章 闽南语吟诵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应用探索 |
第一节 闽南语吟诵的要点 |
一、掌握一定的闽南语知识 |
二、理解和把握文本情感 |
第二节 闽南语吟诵教学策略 |
一、闽南语吟诵策略 |
二、闽南语吟诵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读写结合”理念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使用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重难点 |
1.5 创新之处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读写结合理念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使用情况调查 |
2.1 研究设计和过程 |
2.2 研究结果和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使用问题分析 |
3.1 教师使用问题分析 |
3.2 学生使用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使用及改进建议 |
4.1 教材使用建议 |
4.2 教材改进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读写结合”理念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使用案例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后记 |
(7)浙江杂字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杂字书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浙江杂字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一章 浙江杂字书叙録 |
第一节 浙江杂字书叙録 |
第二节 浙江杂字书汇总表 |
第二章 杂字书字词考释 |
第一节 俗字考释 |
第二节 词语考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録 应酬杂字便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诊断式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为初中生提供多维度诊断工具,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形成 |
(二)为初中生提供个性化写作策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
第一章 初中生作文问题的诊断现状 |
一、学生缺乏自我评价的意识 |
二、学生忽视教师的评阅结果 |
三、学生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 |
四、学生缺乏具体的评价途径 |
第二章 诊断式教学法教学工具的开发 |
一、写前诊断:关系列表 |
二、写中诊断:思维导图 |
三、写后诊断:自评参照表 |
第三章 诊断式教学法教学流程的思考 |
一、学生运用诊断工具进行作文评价 |
(一)借助关系列表调整写作内容 |
(二)借助思维导图审视行文思路 |
(三)借助自评参照表挖掘生长点 |
二、教师依据诊断结果提出提升策略 |
(一)关于“文不符题”类问题的“处方” |
(二)关于“结构混乱”类问题的“处方” |
(三)关于“选材不当”类问题的“处方” |
(四)关于“语言不当”类问题的“处方” |
(五)关于“其他因素”类问题的“处方” |
三、教师借助诊断过程建设发展型作文档案 |
(一)多维对比,指向发展 |
(二)着眼成长,持续追踪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研究 ——兼论与中国山水记游散文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韩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的发生与发展 |
2.1 韩国山水记游散文的发生与高丽朝的创作 |
2.1.1 韩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的发生 |
2.1.2 高丽朝的山水记游散文创作 |
2.2 朝鲜朝山水记游散文发展简述 |
2.2.1 朝鲜朝前期:文体确立与性理学思想的强化 |
2.2.2 朝鲜朝中期:成熟与繁荣 |
2.2.3 朝鲜朝后期:余响与扩展 |
第三章 朝鲜朝中期的山水记游散文创作 |
3.1 “使华”行为与李廷龟的中国山水记游散文创作 |
3.1.1 “使华”路线与中国山水记游散文的创作对象 |
3.1.2 李廷龟的中国山水记游散文及其审美意蕴 |
3.2 “贬谪”生活与山水记游散文创作空间的扩展 |
3.2.1 金尚宪及其《游汉挐山记》 |
3.2.2 金致及其《游汉挐山记》 |
3.2.3 李明汉与《游南川石潭记》 |
3.3 金刚山记游散文传统与朝鲜朝中期的相关创作 |
3.3.1 金刚山记游散文的创作传统 |
3.3.2 空间书写中的金刚山 |
3.3.3 时间变换中的金刚山 |
第四章 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与中国的关联 |
4.1 中国山水记游散文理论的传入 |
4.1.1 中国古代山水记游散文理论简述 |
4.1.2 朝鲜朝中期文人对于中国记游散文理论的接受 |
4.2 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中的民族意识 |
4.2.1 韩国山水精神传统对朝鲜朝中期文人的影响 |
4.2.2 朝鲜朝中期文人对于山水记游散文的独特认识 |
4.3 韩愈、柳宗元与朝鲜朝中期的山水记游散文创作 |
4.3.1 韩国古代文人对于韩愈、柳宗元的接受 |
4.3.2 韩愈对朝鲜朝中期的山水记游散文的影响 |
4.3.3 柳宗元对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影响 |
4.4 宋代山水记游散文对朝鲜朝中期相关创作的影响 |
4.4.1 苏轼对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影响 |
4.4.2 陆游对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影响 |
4.4.3 朱熹对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影响 |
4.5 明朝文人对于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影响 |
第五章 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主要特征 |
5.1 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唱和功能 |
5.2 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文学的审美特征 |
5.3 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文学的艺术风格 |
5.3.1 自然恬淡的总体风格 |
5.3.2 具体风格的多样性 |
5.4 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文学的历史、地理价值 |
5.4.1 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历史价值 |
5.4.2 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的地理价值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宋代“书写”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管理与“书写” |
二、学术研究与“书写” |
三、文献积累与“书写” |
四、日常生活与“书写” |
(一)“随笔类”“书写” |
(二)“游艺性”书写 |
四、“抄读”与“文从字顺”(论文参考文献)
- [1]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2]夏丏尊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理念研究[D]. 郭玉凤. 集美大学, 2020(08)
- [3]文坛宗主欧阳修[J]. 朱虹,龙溪虎. 当代江西, 2020(04)
- [4]王安石文章接受研究[D]. 白俊怡. 郑州大学, 2020(02)
- [5]闽南语背景下的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 高庆颖.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8)
- [6]“读写结合”理念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 董慧. 广州大学, 2019(01)
- [7]浙江杂字书研究[D]. 陈煜瑶.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8]诊断式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D]. 张元. 五邑大学, 2018(12)
- [9]朝鲜朝中期山水记游散文研究 ——兼论与中国山水记游散文的关联[D]. 张克军. 延边大学, 2016(11)
- [10]宋代“书写”文化研究[J]. 高秀清. 书画世界,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