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62例分析

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62例分析

一、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62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1](2020)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分析我院3年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发生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总结其发生NI时的临床表现和结局,提出对应的防治策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为提高VLBWI存活率及生命质量,减轻住院费用及家庭和社会负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3年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VLBWI的相关资料,记录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生感染时的首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NI诊断标准,将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院内感染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非院内感染组,统计我院VLBWI院内感染发生率;总结我院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首发临床症状;按照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将院内感染组的患儿的感染部位进行分类并发现常见感染类型;总结院内感染组患儿的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特点从而分析本院发生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将导致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归纳总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先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提出相关的院感防治策略。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共38例48次,感染率38.0%(38/100),患儿日感染率9.8%(48/4868);最主要感染类型为下呼吸道感染27例次(56.3%),其次为败血症11例次(23.0%);发生感染时常以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且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2、我院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及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感染为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3、我院VLBWI院内感染组病原菌药敏检验结果: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50%88%),第三、四代头孢(0%50%)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低(0%40%),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总体耐药率较低(0%36%);肺炎克雷伯除对第一、二代头孢耐药率较高(66%88%),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33%);大肠埃希菌对一二代头孢类耐药率(50%75%)及第三、四代头孢菌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耐药率较高,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25%);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耐药率较高(0%6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40%)。4、VLBWI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出生体重、胎龄、PICC置管时间>2周、机械通气时间≥24h、肠道外营养时间>2周及住院时间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发生院内感染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肠道外营养>2周(OR 5.82,95%CI 1.46-23.18)、PICC置管>2周(OR 0.038,95%CI 1.08-13.86)、机械通气时间≥24h(OR 1.13,95%CI 1.01-1.26)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5、38例院内感染组中达到出院标准治愈出院者27例(71.1%);未达到出院标准,但生命体征平稳,家属要求出院且出院后失访者7例(18.4%);未达到出院标准,预计出院后有生命危险或预后不良者自动放弃出院者3例(7.9%),死亡患儿(2.6%)1例。结论:1、VLBWI为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应成为临床医生的重要监护人群。2、我院VLBWI的院内感染类型以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其次为血液系统,感染发生时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发生感染时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临床救治过程中一旦出现此类表现需警惕感染。3、我院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在VLBWI中占有一定比例,充分了解本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可做出有效的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4、VLBWI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出生体重、胎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为NI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早产、避免或减少有创操作、尽早拔管、合理的肠外营养策略、缩短住院时间、加强手卫生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阿斯姆古丽·吾布力[2](2020)在《儿童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分析儿童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性肺炎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其临床特征。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RSV肺炎患儿。(1)依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中重症肺炎的标准,将患儿分为重症组与普通组,对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治疗、转归及出院后随访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重症RSV肺炎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特征。(2)将明确RSV亚型的患儿分为A、B两组,比较其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分析不同亚型感染临床特征。(3)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研究结果:1.纳入研究的248例RSV肺炎患儿中,≤2岁者194例(78.2%),男女比为1.9:1,全年均有发生,冬秋季发病率最高(82.2%)。2.按病情严重度分组,重症组111例(44.8%),普通组137例(5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性别、喂养方式、特应性疾病家族史、发病季节上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年龄(≤6月龄)、早产、基础疾病、个人特应性疾病史、母体孕期糖尿病、有兄弟姐妹、混合感染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中性粒细胞比例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42.4(30.0-56.0)%、血小板计数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364(275-475)×109/L,均较普通组升高(P<0.05),而两组白细胞计数、CRP、ALT、AST、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月龄(OR=2.763,P=0.010),早产(OR=3.577,P=0.008)、基础疾病史(OR=25.006,P<0.001)、特应质(OR=3.381,P<0.001)、母体孕期糖尿病(OR=14.174,P=0.031)、混合感染(OR=2.983,P=0.0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OR=3.571,P=0.003)为重症RSV感染的危险因素。3.两组患儿均出现咳嗽(100%),其次以发热(82.3%)、喘息(69.8%)为主要表现,15.3%患儿伴有腹泻症状。重症组喘息、呼吸困难者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组(89.1%vs 54.0%,80.1%vs 0,P<0.001)。影像学上,两组均以肺部斑片状阴影为主要表现(65.7%vs 56.9%),重症组可见大片实变影(7.2%vs 0)、小叶间隔增厚(3.6%vs 0)及支气管壁增粗(4.5%vs 0)表现。4.两组共有108例患儿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43.55%),其中75例(30.24%)为双重感染,33例(13.31%)为多重感染;合并细菌检出率(81/248,32.66%)高于合并病毒检出率(28/248,11.29%)。在合并细菌检出中,流感嗜血杆菌最常见(36/248,14.52%),肺炎链球菌(26/248,10.40%)次之;合并病毒检出中,EB病毒占比最高(13/248,5.24%);合并非典型病原体中支原体(19/248,7.66%)最常见。与单一感染相比,混合感染患儿易发生呼吸困难,CRP水平较高,接受氧疗、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比例较高,住院时间较长。5.重症组出现呼吸衰竭者74例(66.7%),肺不张3例(2.7%),胸腔积液2例(1.8%),气胸1例(0.9%);继发代谢性酸中毒2例(1.8%),中毒性脑病3例(2.7%),其中1例同时并发脓毒症、中毒性肠麻痹(0.9%)。6.重症组75例(67.6%)患儿需要氧疗,其中,鼻导管氧气吸入者65例(58.6%),机械通气10例(8.9%)。重症组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抗生素使用率明显高于普通组(9.9%vs 0,62.1%vs 21.2%,56.8%vs 38.0%,P<0.01)。抗生素使用方面,两组均以单一用药为主(47.8%vs 46.5%,P>0.05),重症组二联用药比例高于普通组(9.0%vs 1.5%,P<0.01);单一用药中,重症组头孢菌素类使用率最高(21.62%vs 9.49%,P=0.008),以三代头孢为主(12.61%vs 3.65%,P=0.008);普通组大环内酯类使用率较高(18.25%vs 16.22%,P=0.064),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联用药中,以头孢菌素类联合大环内酯类使用率最高(5.41%vs 0.73%,P=0.047)。228例(91.94%)患儿达出院标准,好转出院,20例(8.06%)未愈自动出院,无死亡。重症组住院天数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7(6-9)天,普通组为5(4-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因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更换,137例患儿电话号码缺失,故仅对2017-2018年入组的111例患儿进行电话随访,99例随访成功,其中出院后1年内再次喘息发生率为22.20%,喘息反复发作发生率为13.13%,由医生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者占4.04%,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58例明确分型的患儿中,RSV-A感染50例,RSV-B感染8例,两组临床症状及疾病严重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V-A感染组有兄弟姐妹者比例、全身用糖皮质激素比例高于RSV-B组;而RSV-B组ALT水平高于RSV-A组。研究结论:1.本研究显示,①≤6月龄、②合并早产、③基础疾病、④特应质、⑤母体孕期糖尿病、混合感染为重症RSV感染的危险因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为重症RSV感染的预测因素,而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不能很好地反应疾病严重度。不同亚型RSV感染所致疾病严重度无显着差异。2.重症RSV肺炎易出现喘息、呼吸困难表现,易发生呼吸衰竭,疾病负担更重。3.多数RSV肺炎患儿预后良好,少部分日后可发生反复喘息,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欧阳欣[3](2020)在《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策略及其幽门后喂养应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营养支持是重症患者综合救治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选肠内营养已成为临床共识。多项指南推荐,对于胃内喂养不耐受或存在反流、误吸高风险的重症患者应选择幽门后喂养。然而,实施幽门后喂养不易,主要难点在于成功建立幽门后喂养路径仍具挑战性。近年研究发现,促胃动力药辅助螺旋型鼻肠管置管是建立重症患者幽门后喂养路径的重要策略。其中,红霉素和甲氧氯普胺是ICU营养指南推荐的一线促胃动力药。既往研究已证实甲氧氯普胺可安全有效的提高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成功率,但红霉素的作用尚存争议。此外,我们进一步考虑到鼻肠管成功置管的目的是行幽门后喂养,以降低反流、误吸风险,但其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效果尚存争议,且少有研究聚焦于VAP高危的神经重症患者。1.红霉素与甲氧氯普胺辅助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研究目的:此部分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的平行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探究红霉素辅助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是否非劣效于甲氧氯普胺。研究方法:以甲氧氯普胺为阳性对照药物,红霉素为待验证照药物,取非劣效界值-10%,将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红霉素组和甲氧氯普胺组。主要终点为置管24h后腹部X线摄片证实的幽门后置管成功率,次要终点为置管24h后腹部X线摄片证实的十二指肠第一段后、第二段后、第三段后及空肠近端置管成功率,两组间的置管成功率差值及其95%CI采用平均风险差法进行校正。本次试验均基于意向性治疗分析,并对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增加符合方案分析。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事后亚组分析以探寻两组间不同人群的置管成功率差异。研究结果:本次试验共纳入332名患者,其中167名被分配至红霉素组,165名被分配至甲氧氯普胺组。在意向性治疗分析中,红霉素组的幽门后置管成功率为57.5%(96/167),甲氧氯普胺组的幽门后置管成功率为50.3%(83/165)。未校正的两组间置管成功率差值及其95%CI为7.2%(-3.5%~17.9%),校正后的置管成功率差值及其95%CI为7.2%(-3.4%~17.8%),均未跨过非劣效界值-10%,且单侧非劣效性检验P值均<0.025。同时符合方案分析与意向性治疗分析的结论一致,表明本次试验结果稳健可靠。此外,两组间十二指肠第一段后、第二段后、第三段后及空肠近端置管成功率、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置管尝试次数、管道移行距离及亚组分析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研究结论:红霉素辅助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的效果不劣于甲氧氯普胺,可安全有效的提高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成功率。2.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喂养预防神经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目的:此部分为一项回顾性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分析,旨在探究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喂养能否预防神经重症患者VAP的发生。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第1部分及团队既往研究中参与过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随机对照试验的神经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对幽门后喂养组和胃内喂养组患者进行1:1PSM,以确定幽门后喂养对VAP的影响。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神经重症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此外,我们还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置管位置以及不同层次患者间的VAP发生率差异。研究结果:本次试验共纳入175名机械通气超过48h的神经重症患者,其中42名患者发生了VAP(24.0%)。在PSM队列中,幽门后喂养组和胃内喂养组各有43名患者,两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在全体患者队列中,幽门后喂养组患者的VAP发生率显着低于胃内喂养组患者(14.0%vs.28.8%,P=0.032)。在PSM队列中,同样显示幽门后喂养可降低神经重症患者的VAP发生率(11.6%vs.30.2%,P=0.034)。PSM前后的VA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幽门后喂养是减少神经重症患者VAP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60;95%CI,0.151~0.857;P=0.021;OR,0.266;95%CI,0.082~0.864;P=0.028)。并且在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12分及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Ⅱ级的患者中,幽门后喂养组患者的VAP发生率均显着低于胃内喂养组(P<0.05)。研究结论: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喂养可能具有降低神经重症患者VAP发生率的作用,可作为潜在的VAP预防措施。

安慰[4](2019)在《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危险因素分析及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调查结果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系统全面、安全有效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将构建的护理方案运用至机械通气患者中,探讨该方案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病原菌检出率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为观察性研究: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太原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机械通气超过48h的2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根据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对患者病例资料进行调查,并收集数据。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在文献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方案进行优化,首先研究小组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拟定干预方案初稿;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建立专家咨询问卷,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不同三甲综合医院的14名专家进行问卷咨询,计算出各项准则的平均权重和各项干预措施在各项准则下的平均得分,再计算二者乘积之和,根据分值大小,取得分最高的前六项构成集束化护理方案。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计算。第三部分为实验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病房2018年4月2019年2月的104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集束化护理干预,采用自行设计的机械通气患者相关资料调查表进行数据收集。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基线资料和组间感染人数比较用?2检验,组间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础疾病、既往COPD史、糖尿病史、使用抑酸制剂、经鼻胃管鼻饲、使用糖皮质激素、意识状态、常规气道湿化、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时间、冷凝液更换、APACHEⅡ评分、二次插管是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2种、年龄>60岁、经鼻胃管鼻饲、使用糖皮质激素>7天、昏迷、低蛋白血症、APACHEⅡ评分>15分、机械通气时间>7天、二次插管是导致患者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对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研究小组初步建立9个方面护理问题:体位干预、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呼吸机护理、营养支持、镇静干预、预防医院内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康复训练,20项具体干预措施;借鉴多准则决策分析法优化后共6项措施组成集束化护理方案:(1)鼓励早期活动,尽早开展康复训练;(2)采用0.12%氯己定口腔护理,4次/日;(3)无特殊禁忌者抬高床头30°45°;(4)持续性声门下分泌物吸引,保持气囊压在2530cmH2O之间;(5)每日唤醒训练自主呼吸并评估是否可撤机拔管;(6)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水,集水瓶处于低位。3.在对干预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来自于自身免疫、护理及治疗方面,全面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加强护理和合理用药有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2.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是专家基于系列评价准则对多项策略通过量化权重来决定各项措施执行顺序或推荐程度,排除了研究者的主观性,具有一定科学性,有利于提高临床护士对方案的认同感。3.集束化护理方案可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同时,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患者APACHEⅡ评分,减少病原菌检出率。

张冰冰,方长太[5](2014)在《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80例,选取同期未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80例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的方式发现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昏迷、慢性肺部疾病史、人工气道、血清清蛋白(<25 g/L)、机械通气时间是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χ2=4.231、5.301、7.447、4.379,t=3.02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人工气道、血清清蛋白(<25 g/L)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旱期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ICU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

张冰冰[6](2014)在《ICU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选取安庆市立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80例,同期选取同科室未患感染的80例,运用统计学,分析其流行病学的特点,临床表现,使用抗生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耐药现状进行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搜索,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降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在医院内的发生率,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根据。方法根据研究标准,选取安庆市立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符合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80例,同期选取同科室未患感染的80例为对照组,收集相关数据,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找出差异有统计意义的危险因素,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在研究的80例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中,有69例对头孢曲松耐药,耐药率最高,占86.25%;对三代头孢类药物耐药性达80%以上,但耐药率最低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为31例,占38.75%,敏感性最高也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为36.25%,但其中介的比例最高为25.0%,占20例;对于四代头孢吡肟耐药性为68.75%;对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耐药性为70%以上;其中多重耐药菌株占60.0%,占48例。2.单因素分析显示,昏迷,慢性肺部疾病史,人工气道,血清白蛋白(≤25g/L)及机械通气时间是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χ2分别=4.231、5.301、7.447、4.379,t=3.022,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独立危险因素为昏迷(OR=3.291,P=0.002),人工气道(OR=2.393,P=0.037),血清白蛋白(≤25g/L)(OR=3.171,P=0.003)。结论1.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最高,其次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但因头孢哌酮-舒巴坦中介率也高,有可能在安全范围内通过增加剂量的方法,提高治疗效果。2.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与患者的昏迷状态,建立人工气道,低白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初静[7](2013)在《试脱机患者是否更换呼吸机管路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的实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及呼吸机管路病原菌检测结果的对比,探讨试脱机患者再次行机械通气时是否需要更换呼吸机管路,进而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上,降低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使用VELA呼吸机行机械通气超过8小时,机械通气前无呼吸系统感染,试脱机时间48±4小时需再次行机械通气的69例患者,排除机械通气期间曾更换气管插管或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脱机时已经存在VAP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需要再次机械通气时更换新的呼吸机管路,B组使用原管路。试脱机时呼吸机管路保存方法为:以无菌手套包扎呼吸机管路末端,呼吸机管路保持干燥备用。分别于试脱机时、再次机械通气时、再次机械通气后连续4日每日采集呼吸机出气口、呼吸机管路Y型管口、进气口、出气口、加温湿化器、冷凝水收集瓶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计数,观测患者脱机时、再次使用呼吸机后2小时、12小时、24小时、2天、3天、4天的体温、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率、PCT、胸片等指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不同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再次机械通气时更换呼吸机管路组与未更换呼吸机管路组患者的体温、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胸片等指标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VAP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管路在其使用7天的周期内,患者试脱机后再次机械通气时无需更换呼吸机管路。

二、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62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6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收集资料
        2.2.2 监测方法
        2.2.3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
        2.2.4 院内感染类型诊断标准[6]
        2.2.5 分组
    2.3 统计学方法
    2.4 院内感染率的计算
    2.5 随访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及治疗
    3.2 院内感染率及感染类型
    3.3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院内感染时首发临床表现
    3.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
    3.5 药敏结果分析
        3.5.1 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分析
        3.5.2 真菌药敏结果分析
    3.6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
    3.7 多因素分析
    3.8 结局
第4章 讨论
    4.1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类型
    4.2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首发临床表现及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
    4.3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4.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4.1 出生体重及胎龄
        4.4.2 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HAI)
        4.4.3 肠外营养时间
        4.4.4 住院时间
    4.5 预防措施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2)儿童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重症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策略及其幽门后喂养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红霉素与甲氧氯普胺辅助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纳入、排除和中途退出标准
        2.2.3 随机化
        2.2.4 置管方法及用药方案
        2.2.5 螺旋型鼻肠管置管结果的判断
        2.2.6 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
        2.2.7 数据收集
        2.2.8 安全性评估
        2.2.9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患者入选
        2.3.2 基线资料
        2.3.3 螺旋型鼻肠管远端置管位置
        2.3.4 主要结果和次要结果
        2.3.5 置管尝试次数和管道移行距离
        2.3.6 亚组分析
    2.4 讨论
        2.4.1 螺旋型鼻肠管有利于幽门后置管
        2.4.2 红霉素与甲氧氯普胺辅助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是重要策略
        2.4.3 红霉素与甲氧氯普胺的性质及试验参数选择
        2.4.4 红霉素辅助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的效果可靠
        2.4.5 红霉素辅助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是安全的
        2.4.6 本次研究的优缺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喂养预防神经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3.1 前言
    3.2 资料与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2.3 数据收集
        3.2.4 鼻肠管置管方法
        3.2.5 病例分组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患者入选
        3.3.2 PSM前后的人群队列基线资料
        3.3.3 PSM前后喂养方式对神经重症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3.3.4 VAP与非VAP患者的基本情况
        3.3.5 VAP与非VAP患者的临床结局比较
        3.3.6 VAP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7 PSM队列人群VAP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8 鼻肠管远端置管位置对VAP的影响
        3.3.9 不同人群VAP发病的分层分析
    3.4 讨论
        3.4.1 VAP形式严峻
        3.4.2 VAP诊断现状
        3.4.3 VAP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
        3.4.4 幽门后喂养与VAP及其他临床结局的关系
        3.4.5 影响神经重症患者VAP发生的因素
        3.4.6 本次研究的优缺点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患者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校正分析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危险因素分析及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ICU内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危险因素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多准则决策法构建机械通气患者VAP的集束化护理方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集束化护理方案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VAP的效果观察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全文总结
    1.结论
    2.创新之处
    3.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入选标准
    1.3材料方法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2.2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6)ICU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简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试脱机患者是否更换呼吸机管路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的实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方法与步骤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排除标准
        1.1.1 主要仪器
        1.1.2 消耗材料
        1.2 分组方法
        1.3 标本采集
        1.3.1 采样方法
        1.3.2 标本采集时机
        1.3.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1.4.1 细菌浓度
        1.4.2 痰涂片革兰染色
        1.4.3 微生物学培养和药敏
        1.5 样本量计算
        1.6 质量控制措施
        1.7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患者试脱机前后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培养结果
    2.2 不同时间呼吸机管路不同部位病原菌培养情况
    2.3 不同时间A、B组患者体温、PCT、白细胞总中性粒细胞比例比较结果
    2.4 A、B组VAP发生率比较结果
    2.5 再次机械通气时呼吸机管路培养结果
    2.6 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培养原菌种类
第三章 讨论
    3.1 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情况
    3.2 呼吸机管路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病原菌培养情况
    3.3 呼吸机管路更换周期结果分析
    3.4 呼吸机管路的管理
    3.5 呼吸机内气路的管理及呼吸过滤器的应用
    3.6 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培养病原菌种类
    3.7 VAP集束化护理措施
    3.8 研究的不足
结论
研究创新点及继续开展本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的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致谢

四、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62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D]. 陈曦. 南昌大学, 2020(08)
  • [2]儿童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D]. 阿斯姆古丽·吾布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策略及其幽门后喂养应用[D]. 欧阳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危险因素分析及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D]. 安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张冰冰,方长太. 安徽医学, 2014(04)
  • [6]ICU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冰冰.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7]试脱机患者是否更换呼吸机管路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的实验性研究[D]. 初静. 青岛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62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