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中碎石的最大粒径与水泥用量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戈[1](2021)在《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喷射混凝土以其凝结时间短、超早强以及施工工艺简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隧道与基坑支护、加固等工程中。现有喷射混凝土存在强度等级低、回弹率大、后期强度增长缓慢且对耐久性无明确要求等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可喷性良好、强度高、耐久性优异的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已成为发展方向,如何实现普通喷射混凝土的高性能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作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开展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与强度影响机理研究,分析胶凝材料用量、水胶比、砂率、矿物掺合料、聚乙烯醇纤维、速凝剂掺量等对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和强度的影响规律,给出提高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和强度的技术措施,制备出具有高工作性、高耐久性的C50喷射混凝土,形成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可为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提供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研究了掺入硫酸铝系列无碱速凝剂的喷射混凝土水化和硬化机理。结果表明有碱速凝剂和无碱速凝剂均加速了水泥中C3A和C3S早期水化,提高了水泥诱导前期和诱导期的水化放热速率,促使喷射混凝土迅速凝结和硬化。掺入无碱速凝剂在加速了C3A水化反应速率的同时往溶液中提供了SO42-离子,并没有明显改变溶液中Al3+/SO42-比例,使溶液处于合适硫酸盐体系下,C3A水化速率总体可控,对于C3S后续水化及C-S-H凝胶致密化进程没有阻碍,因此喷射混凝土后期强度稳定增长,并未发生明显倒缩。(2)研究了配合比参数、矿物掺合料和聚乙烯醇纤维等因素对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可喷性能的提升方法。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配合比参数、掺入适量的速凝剂、矿物掺合料及聚乙烯醇纤维是提升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有效措施。当水胶比在0.38~0.40时,胶材用量在520~540kg/m3,砂率在50%左右时,喷射混凝土回弹率明显降低,当硅粉掺量在10%~15%时,可喷性能提升显着。掺入聚乙烯醇纤维有助于提高可喷性能,以体积掺量0.50%~1.0%较为适宜。确定适宜的流变参数范围同时有助于提高喷射混凝土的可喷性能,当屈服应力在190Pa~250Pa之间,塑性粘度在210Pa·S~250Pa·S之间时,喷射混凝土回弹率低于10%,一次喷射厚度大于340mm。(3)研究了掺入无碱速凝剂喷射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及其提升方法。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配合比参数、掺入适量的速凝剂、矿物掺合料有助于提高喷射混凝土强度,胶材用量在520~540kg/m3,水胶比在0.38~0.40时,砂率在50%左右时,喷射混凝土强度较高。掺入硅粉和偏高岭土有助于提高抗压强度,当硅粉掺量为10%~15%时,强度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对于有抗拉强度要求的喷射混凝土,建议掺入适量的聚乙烯醇纤维,建议的掺量范围为0.25%~0.50%。根据以上研究基础,建立了高强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关系式fts=0.41·(fcc)0.59,测得C50喷射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并给出了C50喷射混凝土本构方程。(4)研究了速凝剂、聚乙烯醇纤维和成型工艺对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喷射工艺的冲击和紧密压缩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因此喷射混凝土抗渗性能、抗冻性能和抗碳化性能均高于模筑混凝土。掺入无碱速凝剂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电通量和平均渗水高度,掺入聚乙烯醇纤维明显增加了1200um以上的气孔体积,降低喷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电通量和平均渗水高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长。冻融循环过程中,聚乙烯醇纤维明显抑制微裂缝的产生与发展,限制基体内气泡的连通和扩展,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掺入无碱速凝剂小幅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碳化深度,聚乙烯醇纤维的掺入降低了喷射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且碳化深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喷射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5)研究了喷射混凝土材料组成与成型工艺特征,提出了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考虑成型方式、速凝剂和矿物掺合料种类与掺量的共同作用,修正了强度计算公式,确定了密实度影响系数k和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μi,给出了不同种类矿物掺合料的建议取值。基于骨料堆积和润滑协同作用原理提出了喷射混凝土浆体体积含量计算公式,提出了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依据组成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可为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提供支撑。
苏煜翔[2](2021)在《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矸石是煤矿产生的废石,目前我国煤矸石存量约为70亿吨,大量煤矸石堆积形成了煤矸石山。煤矸石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空气、破坏环境等。在当前土建用砂石资源紧张的形势下,如能够将处理后的煤矸石用于工程结构中,则不仅消纳了大量的废弃煤矸石,减少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拓宽了工程用混凝土的砂石来源途径,减少了开山挖石、破坏环境的危害。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本文以陕北地区榆神府柠条塔矿区煤矸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物化特性和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试验分析,探究煤矸石作为混凝土粗骨料的适用性;进而对煤矸石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各种强度指标进行试验分析。本文研究了煤矸石的物化特性及煤矸石用做混凝土粗骨料时的物理力学性能。对煤矸石与天然碎石的放射性核素含量、矿物组成、化学组成、热值、含碳量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试验比较与分析。对煤矸石与碎石的颗粒级配、压碎指标、堆积密度、表观密度、吸水率、含泥量、针片状颗粒含量进行了试验比较与分析。得出煤矸石可以用做混凝土粗骨料。以煤矸石为混凝土粗骨料设计了24组配合比,共浇筑了180个混凝土试块进行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抗折强度试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基于试验数据研究了煤矸石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与龄期的关系、煤矸石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煤矸石混凝土抗折强度与配合比的关系、煤矸石混凝土抗折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基于煤矸石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了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整个曲线共有四个阶段,由于煤矸石材性较脆,曲线下降段存在突然破坏的现象。由试验数据回归分析了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的换算关系,同时建立了煤矸石混凝土的本构方程。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煤矸石混凝土的Bolomey公式和煤矸石取代率影响系数。随后查阅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煤矸石混凝土Bolomey公式具有普遍适用性,但煤矸石取代率影响系数存在一定的离散性。
刘唱[3](2021)在《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托成都轨道交通地铁19号线工程,利用多种化学促强法,在管片既有生产配合比的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优化试验研究。在本研究中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原材料的优选;(2)外加剂的合理匹配(品种及掺量的匹配);(3)免蒸养管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研究内容及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及对比各原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作用机理,确定了各基础性原材料(水泥、矿物掺合料、砂、石子、水)的品种及技术指标,并筛选出了两种早强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PEC-AY、PEC-AB)及纳米水化硅酸钙晶核剂(n-C-S-H)、硫酸锂(LS)、硫氰酸钠(NS)、三乙醇胺(TEA)、硝酸铝(AN),作为本文所采用的化学外加剂。针对PEC-AY以及PEC-AB,开展了减水剂与混凝土拌合物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PEC-AY、PEC-AB两种减水剂与管片混凝土的相容性相当。(2)通过早强剂单掺试验,得到了不同类型“减水剂—单一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在两种养护温度下,对水泥胶砂性能(流动性、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各外加剂以及外加剂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研究表明,10℃、20℃养护温度下宜分别选用PEC-AB(1.0%)、n-C-S-H(6.0%)、NS(0.2%)、AN(0.3%)以及PEC-AY(1.0%)、LS(0.08%)、n-C-S-H(5.0%)、NS(0.3%)四组分外加剂体系进行早强剂复掺试验。(3)早强剂复掺试验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以水泥胶砂早期抗压强度为主要评价标准,对“减水剂—复合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中各早强剂组分的复掺比例进行了优化,分别得到了适应于两种养护温度的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10℃:PEC-AB(1.0%)、n-C-S-H(6.0%)、NS(0.2%)、AN(0.35%);20℃:PEC-AY(1.0%)、n-C-S-H(5.5%)、LS(0.06%)、NS(0.30%)}。(4)在20℃养护条件下,利用等量取代法,适当增加粉煤灰掺量比例,通过研究不同粉煤灰掺量对管片混凝土相关耐久性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免蒸养管片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最优配合比时,管片混凝土的坍落度、10 h脱模强度、28 d抗压强度、抗渗等级、电通量值分别为51 mm、21.4 MPa、63.7 MPa、P12、962 C,有关性能指标均满足管片混凝土的相应设计标准。
彭健秋[4](2021)在《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具备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施工简便、经济效益显着等优点,在复杂山区桥梁建设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钢管混凝土良好力学性能的关键在于钢管与管内混凝土紧密结合,由于管内混凝土的收缩特性以及现有灌注工艺原因,管内混凝土与钢管之间难免存在脱粘甚至脱空。预填骨料混凝土是现在模板内预置粗集料,再灌注高流动性浆体而形成的混凝土,粗集料体积含量高、骨料相互嵌锁,可充分发挥粗集料的骨架作用,且胶材用量少,体积稳定性能较常规混凝土有显着改善。将预填集料混凝土用作钢管管内混凝土,形成钢管预填集料混凝土,增加管内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保障钢管与管内混凝土共同工作,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土与预填集料混凝土的优势,促进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与应用。目前工程应用的预填集料混凝土的强度普遍较低,其与钢管结合不能较好发挥钢管混凝土高承载的力学性能优势,需要开发高强预填集料混凝土。本文重点探讨了粗集料组成与灌浆料特性对预填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粗集料级配组成、空隙率要求,以及高强高流态低收缩灌浆料制备方法,并成功制备出超高强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具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如下:(1)预填粗集料组成与特性要求:研究了预填粗集料的组成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提出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用粗集料的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级配类型越连续、粒级范围10~25mm、空隙率越低的粗集料,制备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越高;考虑到空隙率对灌注难度和强度的影响,空隙率宜控制在34.7%~40.7%。级配设计为10~16mm:16~25mm=3:7、空隙率为34.7%时,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可达到较高水平。此外采用母岩强度较高的粗集料,成型方式采用分层、振动灌浆,有利于提高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2)高性能灌浆料性能要求与制备方法:研究了矿物掺合料体系、配合比参数、膨胀剂掺量、水泥强度等级对灌浆料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用高性能灌浆料的制备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选取粒级范围10~25mm的破碎卵石、空隙率34.7%的粗集料,采用高性能砂浆作为灌浆料,一次免振成型可制得28d抗压强度115.9MPa、90d干燥收缩率165×10-6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单方原材料成本较常规C100混凝土约减少46.4%。在同样粗集料组成条件下,采用高性能净浆作为浆体材料,一次免振成型可制得28d抗压强度114.2MPa、90d干燥收缩率264×10-6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单方原材料成本较常规C100混凝土约减少25.7%,灌注难度小,且无需机制砂,可有效缓解砂石资源短缺问题,两者均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协调性。
周自然[5](2020)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最明显的时代性标志便是代表性建筑的产生,代表性建筑通常以其高大或具有代表性的外形标志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由此可见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随着大型建筑的产生,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大体积混凝土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大体积混凝土最严峻的内外温差问题急需解决,如何有效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而产生的变形和裂缝,增强混凝土抗渗、抗裂和抗侵蚀能力,是关乎施工优质化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武汉天马工程宿舍楼为工程背景,底板浇筑施工的实际情况,针对如何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做了相关研究:(1)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结合各方面因素剖析各类裂缝对施工项目造成的影响,并尝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2)研究混凝土的配比,尤其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各原材料进行分析,优化配比方案,使得混凝土既能拥有符合施工设计需求的特殊作用,如强度高、体积稳定性好、抗裂能力优等特点,在经济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3)尝试运用公式计算大体积混凝土在产生温差应力的时候出现的温度与形变之间的关系,通过归纳整理,得到理论论点,为施工提供指导依据。(4)总结归纳实验数据与实际数据,结合两者尝试对控制温度而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原理进行阐释,总结规律,为各类施工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刘晨辉[6](2020)在《基于工作性的骨料级配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混凝土行业进入以大流态预拌混凝土为主的阶段,混凝土骨料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但我国天然砂石资源逐渐枯竭,人工骨料质量堪忧,无法满足高性能大流态混凝土的要求。针对大流态混凝土优化骨料级配,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有研究和实践表明水泥混凝土中骨料主要起骨架作用,而浆体起填充和润滑作用,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考虑到现代混凝土泵送施工往往要求混凝土有较高的流动性,使得浆骨比(体积比)相比塑性混凝土有较大变化,本文将浆体分为填补骨料间空隙的填充浆体与附着在骨料表面的包裹浆体,研究骨料级配、岩性,工作性要求、强度等级等对填充和包裹浆体用量的影响,并试图建立模型进行级配评价和优化,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工作性的填充包裹浆体分析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骨料的静态堆积以及骨料在浆体中相对运动,可应用于砂浆和混凝土两个体系,初步实现定量表征骨料岩性、堆积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因素对浆体用量的影响,用于指导骨料级配评价。2.细骨料的堆积性能是级配选择的优先考虑因素,粗骨料的包裹浆体用量是级配选择的优先考虑因素。这是由于细骨料的最大粒径与最小粒径的相差倍数较大,且细骨料单粒级划分也更细致,导致不同级配细骨料堆积空隙率差异较大;而粗骨料粒径变化倍数相对较小,且粗骨料单粒级划分较为粗糙,不同级配空隙率相差不大。3.机制砂最合理级配与机制砂岩性有着相关的关系。本研究条件下,高吸附性砂(如花岗岩,安山岩)使用时应选择的级配粗于低吸附性砂(如石灰岩),这是由于吸附性较强的细骨料适当变粗相当于以减小比表面积的方式平衡其较高的吸附性;骨料粒径越小,岩性对包裹层厚度的影响越明显,这是由于小粒径骨料比表面积大,不同岩性骨料吸附性差异得到强化;天然砂使用时应选择的级配比机制砂细,这是由于天然砂石粉含量少、粒型也较好,整体比表面积较小,级配适当变细可以使比表面积处于合理范围内的前提下,通过减小骨料粒径降低包裹层厚度的方式减小浆体用量。4.流动性要求高的浆体应选择骨料几何平均粒径偏细,这是由于随着骨料粒径增加,包裹层厚度迅速增加与骨料比表面积减小这两种相反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流动性较好的浆体砂率应当提高,这是由于大流动性浆体需要细骨料维持其和易性。5.强度较大的浆体应选择的骨料级配较细,这是由于高强度浆体水胶比低,浆体粘度大,骨料粒径增大所需的包裹层厚度快速增加;高强度混凝土的砂率较低,这是由于高强混凝土往往拥有较低水胶比,较少出现离析泌水情况,而高砂率还会降低其流动性。
尹鹏程[7](2020)在《混凝土强度的超声波多参数联合反演研究》文中提出混凝土材料的微观结构复杂,利用无损检测手段描述和分析混凝土结构微观变化对混凝土的健康评价至关重要。传统的混凝土超声检测具有高效,稳定的优点,超声测强是利用波速这一单一参数推定混凝土强度,显然存在对材料微观结构不够敏感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考虑引入非线性声学参数,结合线性和非线性的超声多参数来共同实现对混凝土强度的预测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考虑配合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设计了并制备了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试件,通过混凝土试件的超声检测和单轴压缩试验,获得了混凝土的超声波测试信号和强度,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对超声波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了所需的混凝土超声参数。(2)分析了超声波穿透不同强度混凝土时超声参数的变化规律,提取了与混凝土强度相关性较好的线性参数;利用非线性波动理论对一维非线性波动方程求解,定义了相对非线性系数且给出表达式,并通过非线性系数与骨料粒径、水灰比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了非线性超声参数的变化规律。(3)通过混凝土强度与超声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得到了混凝土强度对波速、幅值、非线性系数等超声参的影响大小及规律,并证明了利用非线性参数预测混凝土强度的可行性;同时结合分析混凝土强度以及材料对声学参数的影响,得出了预测模型所需的特征参数。(4)结合混凝土强度以及材料对声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提取了预测模型的特征变量,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完成了对数据的回归处理,并建立了混凝土强度的预测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优化和特征重要性的计算以及评价指标的分析,证明了模型精准度较高,最后通过模型对混凝土强度的预测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王云枫[8](2020)在《粗骨料与水泥砂浆协同作用影响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是由粗骨料与水泥砂浆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为研究粗骨料与水泥砂浆的协同作用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而优化粗骨料与水泥砂浆的选材和用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成本。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改变粗骨料粒径大小、粗骨料体积分数、水泥砂浆强度、轻骨料体积分数和轻骨料取代率等几个参量进行混凝土力学试验,探究两者的协同作用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提出水泥砂浆包裹厚度的概念以对混凝土设计规范中砂率的概念进行补充,为更加准确的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提供参考。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以粗骨料与水泥砂浆的协同作用作为理论基础,进而探究水泥砂浆包裹厚度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未来解决该类问题提供数据参考。通过以上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到以下结论:(1)当水灰比较低时,随着粗骨料粒径的不断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随着粗骨料体积分数的不断增大而增大,随着水泥砂浆基体强度的不断增大而增大;随着水灰比的不断增加,小粒径粗骨料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高作用明显,而粗骨料粒径及粗骨料体积分数的不断增大对混凝土强度增大的影响不断减小。(2)当水灰比较低时,粗骨料填充度为57.9%,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随着粗骨料粒径的增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当粗骨料粒径不变的情况下时,随着粗骨料体积分数的不断增加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逐渐增加。(3)当粗骨料体积分数不变时,随着水泥砂浆包裹厚度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粗骨料粒径不变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水泥砂浆包裹厚度的增加而增大。(4)当水灰比较低时,随着轻骨料体积分数的不断增加,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减小;用页岩陶粒骨料取代普通混凝土中的碎石,轻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着轻骨料取代率的不断增大而减小。
畅遥遥[9](2020)在《CF120高韧性混杂纤维混凝土井壁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超高强混凝土在井壁结构中的推广应用,其脆性问题愈显明显,混杂纤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复合高性能材料,其增韧阻裂效果明显,混杂纤维增韧增强用于矿井井壁混凝土研究尚未有人开展。本文成功配制了适用于立井井壁的CF120超高强高韧性混凝土,研究了不同纤维混杂方式(成排长钢纤维-镀铜微丝型短钢纤维和成排长钢纤维-聚丙烯纤维两种混杂)、纤维掺量等对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及弯曲韧性,获得混杂纤维混凝土井壁的力学特性,主要研究成果有:1)采用常规工艺,通过掺入高性能减水剂和超细活性矿物掺合料,选择高强优质的骨料,配制出混凝土强度达到105MPa~135MPa,强度等级为CF95~CF120、高强、高韧性、高流态的混凝土,为超高强高韧性混凝土在深井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技术支撑。2)采用长短不同纤维尺寸(成排长钢纤维-镀铜微丝型短钢纤维混杂)、钢纤维与柔性好的纤维(成排长钢纤维-聚丙烯塑料纤维混杂)混杂,研究了混杂方式及其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弯曲韧性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弯曲韧性变化规律。成排长钢纤维(掺量35kg/m3)-镀铜微丝型短钢纤维(掺量20kg/m3)组合时,弯曲韧性指数I5、I10、I20分别是素混凝土的5.12倍、7.55倍、8.87倍,并且比单掺成排长钢纤维混凝土提高了31.3%、53.1%、77.8%。混杂纤维掺入明显改善了混凝土的脆性,获得了各性能优异的高强高韧性的混杂纤维混凝土。3)开展了井壁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成排长钢纤维-镀铜微丝型短钢纤维混凝土、成排长钢纤维混凝土2种井壁的受力变形规律,获得了混杂纤维超高强混凝土井壁的力学特性。本文研究成果对改善超高强混凝土井壁的韧性,推动超高强高韧性混杂纤维混凝土在矿井井壁中的应用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该论文有图77幅,表30个,参考文献83篇。
谷艳妮[10](2020)在《适用于农牧区低等级公路的特殊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发展,作为干线公路支撑的农村公路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由于建设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兴安盟农村公路存在现场施工材料与工程要求不符,施工过程中粗集料粒径过大,骨料级配单一的问题。本着“就地取材,经济适用”的原则,结合当地施工条件,对原有材料进行有效改良,对于降低工程造价、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针对兴安盟农村公路现状,充分利用当地的卵石、砂、水泥、粉煤灰、矿渣,通过配合比设计,找出满足强度要求且性能较好的材料配合比,进行混凝土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从宏观和细观两个方面分析粉煤灰掺量、矿渣掺量、骨料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C30混凝土为基准,通过双掺粉煤灰、矿渣,改变大粒径卵石级配,对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与矿渣的掺加,使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得到提高,同时,随着大粒径卵石级配中小石子含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先增大后减小。(2)利用压汞测孔法对28d的混凝土进行微观结构试验,分析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相关性,混凝土的孔隙率越低,混凝土内部越密实,混凝土抗折强度越高,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回归拟合,发现Hasselman公式构造的模型拟合度最高,效果最好。(3)利用ANSYS对四点弯曲梁进行数值模拟,构筑混凝土内部骨料,并实现骨料的快速生成,从细观角度揭示混凝土内部应力状态与内部损伤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混凝土内部的应力分布情况不同,级配为60%:40%的非力链区面积最大,所容的骨料最多,混凝土承受力较好。随着其损伤在外力荷载作用下,裂缝逐渐延伸,且不同级配混凝土扩展情况不同。
二、混凝土中碎石的最大粒径与水泥用量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中碎石的最大粒径与水泥用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喷射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1 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的影响 |
1.2.2 工作性能 |
1.2.3 力学性能 |
1.2.4 耐久性能 |
1.2.5 组成设计方法 |
1.3 喷射混凝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与强度影响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概况 |
2.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
2.2.2 试件制备与养护 |
2.2.3 试验方法 |
2.3 NaAlO_2和Al_2(SO_4)_3对水泥水化及浆体微结构的影响 |
2.3.1 水化特征 |
2.3.2 水化产物 |
2.3.3 硬化浆体微结构及形貌特征 |
2.4 NaAlO_2和Al_2(SO_4)_3对硬化水泥浆体强度发展的影响 |
2.4.1 强度 |
2.4.2 化学结合水 |
2.4.3 矿物组成及含量 |
2.4.4 孔结构特征 |
2.5 速凝剂对水泥水化及强度发展的影响 |
2.6 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强度和气泡结构特征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3 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 |
3.1 引言 |
3.2 试验概况 |
3.2.1 原材料 |
3.2.2 试件制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关键配合比参数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
3.3.1 试验设计 |
3.3.2 可泵性能的影响 |
3.3.3 可喷性能的影响 |
3.3.4 流变参数的影响 |
3.4 速凝剂掺量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
3.5 矿物掺合料单掺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
3.5.1 试验设计 |
3.5.2 可泵性能的影响 |
3.5.3 可喷性能的影响 |
3.5.4 流变参数的影响 |
3.6 三元矿物掺合料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
3.6.1 试验设计 |
3.6.2 可泵性能的影响 |
3.6.3 可喷性能的影响 |
3.6.4 流变参数的影响 |
3.7 聚乙烯醇纤维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
3.8 流变参数对可泵性能和可喷性能的影响 |
3.8.1 流变参数对可泵性能的影响 |
3.8.2 流变参数对可喷性能的影响 |
3.9 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调控方法 |
3.9.1 回弹率控制方法 |
3.9.2 一次喷射厚度提升方法 |
3.10 本章小结 |
4 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况 |
4.2.1 试件制备与养护 |
4.2.2 试验方法 |
4.3 关键配合比参数对强度的影响 |
4.3.1 抗压强度 |
4.3.2 劈裂抗拉强度 |
4.4 速凝剂掺量及成型工艺对强度的影响 |
4.4.1 抗压强度 |
4.4.2 劈裂抗拉强度 |
4.4.3 速凝剂反应对强度的作用 |
4.5 矿物掺合料单掺对强度的影响 |
4.5.1 抗压强度 |
4.5.2 劈裂抗拉强度 |
4.6 三元矿物掺合料对强度的影响 |
4.6.1 抗压强度 |
4.6.2 劈裂抗拉强度 |
4.7 聚乙烯醇纤维对强度的影响 |
4.8 可喷性能对强度的影响 |
4.9 高强喷射混凝土强度计算公式 |
4.10 高强喷射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
4.10.1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
4.10.2 单轴受压本构方程 |
4.11 喷射混凝土强度提升方法 |
4.11.1 早期强度 |
4.11.2 后期强度 |
4.12 本章小结 |
5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概况 |
5.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
5.2.2 试验方法 |
5.3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抗渗性能 |
5.3.1 电通量 |
5.3.2 水渗透性能 |
5.4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抗冻性能 |
5.4.1 质量损失率 |
5.4.2 相对动弹性模量 |
5.4.3 抗压强度 |
5.4.4 劈裂抗拉强度 |
5.4.5 气泡特征参数 |
5.5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碳化性能 |
5.5.1 碳化深度 |
5.5.2 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6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组成设计原则 |
6.3 强度影响系数研究 |
6.3.1 密实度影响系数 |
6.3.2 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 |
6.4 组成设计 |
6.4.1 混凝土配制强度 |
6.4.2 水胶比 |
6.4.3 浆体体积含量 |
6.4.4 胶凝材料用量和单位用水量 |
6.4.5 砂率 |
6.4.6 粗细骨料用量 |
6.4.7 速凝剂用量 |
6.4.8 组成设计流程图 |
6.5 组成设计方法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2 煤矸石物化特性及其骨料物理力学性能 |
2.1 煤矸石的物化特性 |
2.1.1 放射性 |
2.1.2 矿物组成 |
2.1.3 化学组成 |
2.1.4 热值与含碳量 |
2.1.5 热稳定性 |
2.2 煤矸石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
2.2.1 颗粒级配 |
2.2.2 压碎指标 |
2.2.3 堆积密度 |
2.2.4 表观密度 |
2.2.5 吸水率 |
2.2.6 含泥量 |
2.2.7 针片状颗粒含量 |
2.2.8 试验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设计 |
3.3.1 配合比 |
3.3.2 试件设计 |
3.4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3.4.1 试验过程及加载步骤 |
3.4.2 试验结果 |
3.4.3 煤矸石混凝土早期强度公式拟合 |
3.4.4 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后期强度分析 |
3.5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3.5.1 试验过程及加载步骤 |
3.5.2 试验结果 |
3.6 抗折强度 |
3.6.1 试验设计 |
3.6.2 试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4 煤矸石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4.2.3 配合比设计 |
4.2.4 试验过程及加载方案 |
4.3 试验结果 |
4.3.1 试验现象分析 |
4.3.2 煤矸石混凝土单轴受压试验结果 |
4.3.3 煤矸石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 |
4.4 本构方程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矸石混凝土Bolomey公式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计 |
5.2.1 试验材料 |
5.2.2 配合比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煤矸石混凝土Bolomey公式 |
5.3.2 煤矸石取代率对煤矸石Bolomey公式的影响 |
5.4 煤矸石混凝土Bolomey公式的比较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地铁发展概况 |
1.2 免蒸管片混凝土技术的提出 |
1.2.1 蒸汽养护对管片混凝土的影响 |
1.2.2 免蒸养管片混凝土的技术特点 |
1.3 免蒸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早强剂促强法 |
1.3.2 超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促强法 |
1.3.3 复合水泥体系促强法 |
1.4 免蒸养管片混凝土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本文准备解决的问题 |
1.4.1 免蒸养管片混凝土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 |
1.4.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原材料性能对比及其品种的选择 |
2.1 水泥 |
2.1.1 水泥的选择及其性能参数 |
2.2 集料 |
2.2.1 细集料 |
2.2.2 粗集料 |
2.3 矿物掺合料 |
2.3.1 矿物掺合料的选择及其性能参数 |
2.4 减水剂 |
2.4.1 水泥与减水剂的相互作用 |
2.4.2 减水剂的选择及其性能参数 |
2.5 早强剂 |
2.5.1 纳米早强剂 |
2.5.2 硫酸锂 |
2.5.3 硫氰酸钠 |
2.5.4 三乙醇胺 |
2.5.5 硝酸铝 |
2.6 混凝土用水 |
2.7 本章小结 |
3 “减水剂—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对胶砂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3.1 减水剂与混凝土拌合物相容性试验 |
3.1.1 混凝土坍落度及坍落度经时损失 |
3.2 “减水剂-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对胶砂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1 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 |
3.2.2 养护温度及养护方式 |
3.2.3 早强剂单掺试验研究 |
3.2.4 早强剂复掺试验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经济性分析 |
4.1 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对盾构管片混凝土和易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1 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 |
4.1.2 养护方式 |
4.1.3 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对管片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
4.1.4 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对管片混凝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 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研究 |
4.2.1 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 |
4.2.2 养护方式 |
4.2.3 粉煤灰掺量对管片混凝土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4 粉煤灰掺量对管片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
4.2.5 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最优配合比 |
4.3 经济性分析 |
4.3.1 蒸汽养护成本估算 |
4.3.2 胶凝材料及外加剂成本估算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
1.3.1 预填集料混凝土发展与应用 |
1.3.2 钢管混凝土发展与应用 |
1.4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 |
1.4.1 灌浆料研究现状 |
1.4.2 预填粗集料研究现状 |
1.4.3 小结 |
1.5 主要存在问题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原材料参数及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参数 |
2.2 试验方法 |
3 预填粗集料组成研究 |
3.1 粗集料级配类型研究 |
3.2 粗集料粒级范围研究 |
3.3 粗集料空隙率研究 |
3.3.1 空隙率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3.3.2 空隙率对灌浆料流动度要求的影响 |
3.4 粗集料种类研究 |
3.5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成型方式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4 高性能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
4.1 复合砂浆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影响 |
4.1.1 复合砂浆工作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
4.1.2 复合砂浆力学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
4.1.3 复合砂浆体积稳定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
4.2 高性能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
4.2.1 单掺粉煤灰体系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
4.2.2 双掺微珠、硅灰体系对水泥砂浆性能影响 |
4.2.3 胶砂比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
4.2.4 低水胶比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
4.2.5 水泥强度等级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
4.2.6 膨胀剂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
4.3 C100 超高强复合砂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高性能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
5.1 复合净浆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影响 |
5.1.1 复合净浆工作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
5.1.2 复合净浆力学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
5.1.3 复合净浆体积稳定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
5.2 高性能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
5.2.1 单掺粉煤灰体系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
5.2.2 双掺粉煤灰、硅灰体系对水泥净浆性能影响 |
5.2.3 低水胶比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
5.2.4 水泥强度等级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
5.2.5 膨胀剂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
5.3 C100 超高强复合净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
1.2 大体积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案例研究 |
2.1 工程概况 |
2.2 项目组织架构 |
2.3 项目管理目标 |
2.4 项目特点 |
第3章 大体积混凝土优化配合比及其控制方法 |
3.1 传统裂缝控制方法 |
3.2 大体积混凝土影响费用的因素 |
3.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及方法 |
3.4 优化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4章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研究 |
4.1 裂缝原因分析及预防 |
4.2 裂缝防治措施研究 |
第5章 大体积混凝土质量问题优化案例 |
5.1 工程项目概况 |
5.2 大体积混凝土材料选取原则 |
5.3 大体积混凝土方案优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一)发表论文 |
(二)专利 |
致谢 |
(6)基于工作性的骨料级配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骨料级配研究现状 |
1.2.2.骨料堆积性能研究状况 |
1.2.3.骨料与包裹浆体关系研究现状 |
1.3.存在问题 |
1.4.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研究内容 |
1.4.2.技术路线 |
第2章 原材料性能及实验方法 |
2.1.实验用原材料 |
2.1.1.水泥 |
2.1.2.粉煤灰 |
2.1.3.矿渣粉 |
2.1.4.外加剂 |
2.1.5.拌合用水 |
2.1.6.细骨料 |
2.1.7.粗骨料 |
2.2.试验方法 |
2.2.1.原材料性能实验方法 |
2.2.2.流变性能测试方法 |
2.2.3.砂浆性能试验方法 |
2.2.4.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
第3章 基于工作性的填充包裹浆体分析模型框架设计及评价指标 |
3.1.现有混凝土模型 |
3.2.填充包裹模型的框架设计 |
3.3.填充浆体量的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简介 |
3.3.1.现有骨料密实堆积理论 |
3.3.2.紧密堆积偏差值R2 的提出 |
3.3.3.砂浆填充浆体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R12 |
3.3.4.混凝土填充浆体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R22 |
3.4.包裹浆体量的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简介 |
3.4.1.细度模数与几何平均粒径对应关系 |
3.4.2.关于细度模数计算方法的修正 |
3.4.3.砂浆包裹浆体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 |
3.4.4.混凝土包裹浆体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 |
3.5.本章小结 |
第4章 砂浆体系填充包裹模型的参数研究 |
4.1.砂的堆积性能对砂浆填充浆体量的影响 |
4.1.1.实验设计 |
4.1.2.结果分析 |
4.2.细骨料岩性对砂浆包裹浆体量的影响 |
4.2.1.石粉岩性对净浆的影响 |
4.2.2.砂岩性对包细骨料裹浆体量的影响 |
4.3.流动性要求对砂浆包裹浆体量的影响 |
4.3.1.实验设计 |
4.3.2.不同流动性要求对砂浆包裹浆体量影响 |
4.3.3.不同流动性要求对砂浆强度影响 |
4.4.本章小结 |
第5章 混凝土体系填充包裹模型的参数研究 |
5.1.石的堆积性能对混凝土填充浆体量的影响 |
5.1.1.实验设计 |
5.1.2.结果分析 |
5.2.强度等级对混凝土包裹浆量的影响 |
5.2.1.不同强度等级对混凝土中浆体流变性能影响研究 |
5.2.2.不同强度等级对粗骨料包裹浆体影响 |
5.3.流动性要求对大流态混凝土包裹浆体量的影响 |
5.3.1.试验设计 |
5.3.2.C30 混凝土流动性要求对包裹浆体量的影响 |
5.3.3.C50 混凝土流动性要求对包裹浆体量的影响 |
5.4.本章小结 |
第6章 模型在骨料级配评价与优化中的应用 |
6.1.细骨料的级配评价与优化 |
6.1.1.基于岩性的级配评价与优化 |
6.1.2.基于流动性要求级配评价与优化 |
6.2.粗骨料的级配评价与优化 |
6.2.1.C30 大流态混凝土的级配评价与优化 |
6.2.2.C50 大流态混凝土的级配评价与优化 |
6.3.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7)混凝土强度的超声波多参数联合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2.1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 |
1.2.2 混凝土强度的超声检测方法 |
1.2.3 智能计算与参数预测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混凝土的超声波传播理论与强度测试方法 |
2.1 引言 |
2.2 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性 |
2.2.1 波的分类 |
2.2.2 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性 |
2.3 混凝土的非线性超声特性 |
2.3.1 小振幅波动理论 |
2.3.2 线弹性波动理论 |
2.3.3 非线弹性波动理论 |
2.3.4 一维非线弹性波动方程 |
2.3.5 非线性系数的探讨 |
2.4 混凝土强度的超声波检测方法 |
2.4.1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
2.4.2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
2.4.3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强度及超声波试验测试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3.2.1 混凝土试件配合比的设计 |
3.2.2 混凝土试件制备 |
3.2.3 测试设备 |
3.3 测试试验 |
3.3.1 混凝土的超声波测试 |
3.3.2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的超声波传播特征参数分析 |
4.1 引言 |
4.2 混凝土的超声信号处理 |
4.2.1 傅里叶变换理论基础 |
4.2.2 Nyquist采样准则 |
4.2.3 数据处理 |
4.3 混凝土线性声学参数分析 |
4.3.1 波速 |
4.3.2 频率 |
4.4 混凝土非线性声学参数分析 |
4.4.1 一阶幅值 |
4.4.2 二阶幅值 |
4.4.3 非线性系数 |
4.5 混凝土强度与超声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4.5.1 混凝土强度与波速的相关性 |
4.5.2 混凝土强度与非线性系数的相关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混凝土强度反演预测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算法的选择与实现 |
5.2.1 常用回归算法 |
5.2.2 随机森林算法的选择与实现 |
5.3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混凝土强度反演预测模型 |
5.3.1 实验环境 |
5.3.2 实验数据集和特征变量 |
5.3.3 随机森林模型的建立 |
5.4 预测模型的优化 |
5.4.1 模型的评价指标 |
5.4.2 模型结果分析比较 |
5.4.3 模型参数优化 |
5.4.4 特征重要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混凝土强度的超声波多参数联合反演预测方法及验证 |
6.1 引言 |
6.2 基于超声波多参数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方法 |
6.2.1 总体实施思路 |
6.2.2 反演预测模型的建立 |
6.3 多参数联合预测混凝土强度的验证 |
6.3.1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混凝土强度反演预测 |
6.3.2 超声波法测强与随机森林算法预测的结果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展望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以及科研成果 |
(8)粗骨料与水泥砂浆协同作用影响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凝土中粗骨料的作用 |
1.2.1 混凝土破坏时粗骨料的作用 |
1.2.2 粗骨料对混凝土裂缝的阻挡作用 |
1.3 研究现状 |
1.3.1 粗骨料粒径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1.3.2 粗骨料体积分数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1.3.3 粗骨料弹性模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1.3.4 粗骨料强度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1.3.5 粗骨料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1.4 目前存在的不足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案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案及分组 |
2.4 配合比设计 |
2.5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
2.6 试验方法及设备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粗骨料性能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粗骨料对混凝土抗压性能的影响 |
3.2.1 粗骨料粒径对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2.2 粗骨料体积分数对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2.3 粗骨料粒径与体积分数同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3.3 粗骨料对混凝土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 |
3.3.1 粗骨料粒径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3.3.2 粗骨料体积分数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3.3.3 水泥砂浆强度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粗骨料与水泥砂浆的协调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粗骨料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4.2.1 粗骨料粒径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4.2.2 粗骨料体积分数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4.3 水泥砂浆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4.3.1 水泥砂浆强度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4.4 水泥砂浆的包裹厚度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4.1 水泥砂浆对粗骨料的包裹厚度确定 |
4.4.2 水泥砂浆包裹粗骨料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3 水泥砂浆包裹厚度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4.4.4 水泥砂浆包裹厚度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轻骨料性能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轻骨料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1 轻骨料体积分数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5.2.2 轻骨料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5.3 轻骨料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5.3.1 轻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5.3.2 轻骨料体积分数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CF120高韧性混杂纤维混凝土井壁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CF120高韧性混杂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2.1 高韧性混杂纤维混凝土原材料选择 |
2.2 混杂纤维超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3 混杂纤维混凝土搅拌工艺研究 |
2.4 混杂纤维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设计 |
2.5 CF120高韧性混杂纤维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混杂纤维混凝土井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3.1 相似准则的推导和模化设计 |
3.2 试验系统 |
3.3 试验准备 |
3.4 试验步骤 |
3.5 成排长钢纤维-镀铜微丝型短钢纤维井壁试验结果分析 |
3.6 成排长钢纤维混凝土井壁试验结果分析 |
3.7 两种纤维混凝土井壁的对比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适用于农牧区低等级公路的特殊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粗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2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混凝土的制备 |
2.1 混凝土的原材料 |
2.2 实验方案 |
2.2.1 配合比设计 |
2.2.2 实验方案的确定 |
2.2.3 实验的主要仪器 |
2.3 混凝土的试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3.1 三因素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研究 |
3.1.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3.1.2 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
3.2 三因素对混凝土抗拉强度影响研究 |
3.2.1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3.2.2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分析 |
3.3 三因素对混凝土抗折强度影响研究 |
3.3.1 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 |
3.3.2 混凝土抗折强度分析 |
3.4 小结 |
4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细观数值模拟分析 |
4.1 混凝土微观结构 |
4.1.1 概述 |
4.1.2 压汞试验 |
4.1.3 实验步骤及操作 |
4.1.4 混凝土的孔径分布分析 |
4.1.5 混凝土的孔隙变化 |
4.1.6 混凝土的孔隙率与抗折强度的关系 |
4.2 混凝土的细观数值模拟分析 |
4.2.1 混凝土三维骨料骨料的生成 |
4.2.2 球形骨料的随机生成 |
4.2.3 三维随机分布的有限元网格 |
4.2.4 二维骨料随机分布混凝土模型的应力分布 |
4.2.5 不同级配的混凝土试块的应力分析 |
4.2.6 试块的变形分析 |
4.2.7 混凝土的内部应力分布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混凝土中碎石的最大粒径与水泥用量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D]. 张戈.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苏煜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D]. 刘唱.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D]. 彭健秋. 西华大学, 2021(02)
- [5]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问题研究[D]. 周自然.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6]基于工作性的骨料级配评价方法研究[D]. 刘晨辉.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7]混凝土强度的超声波多参数联合反演研究[D]. 尹鹏程.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粗骨料与水泥砂浆协同作用影响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D]. 王云枫.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9]CF120高韧性混杂纤维混凝土井壁力学特性研究[D]. 畅遥遥.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适用于农牧区低等级公路的特殊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D]. 谷艳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