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会计责任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周楠,余红蕾[1](2021)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文中研究说明社会责任会计有利于推动企业适应经济发展新理念,本文选取1985—2020年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篇名包括"社会责任会计"的文献980篇,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从发文数量、作者情况、发文机构和关键词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国内社会责任会计领域在机构、作者分布方面相对分散;国内研究主要包括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热点;研究阶段可分为发展期、增长期、衰落期三个阶段。本文通过研究近几年来社会责任会计领域呈下坡趋势的原因,为优化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及实践提供参考意见。
李恬蕊[2](2021)在《REA会计模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程睿书[3](2021)在《T医药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党扬[4](2021)在《煤炭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韩露[5](2021)在《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重污染行业的煤炭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因此煤炭行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十分重要和必要。它不仅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对企业进行监督,也可以让企业在披露信息的同时,意识到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发现自身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依然有待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因此,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十分必要。陕西煤业是陕西省煤炭行业的龙头企业,2014年上市。本文选取陕西煤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2017-2019三年的年度报告以及社会责任报告书作为研究数据,对陕西煤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进行细化研究。同时选取煤炭行业21家上市公司作为行业样本,将样本公司2017-2019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陕西煤业进行横向对比,发现陕西煤业的披露现状在行业内处于中等水平,披露现状并不理想,存在披露不全面、信息收集难度大、披露缺乏主动性及可比性等问题。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于陕西煤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细化为20个指标,分别进行权重计算,按照评分标准对陕西煤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打分,并且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对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环境财务信息、环境管理信息、环境绩效信息、环境责任信息四个方面建立了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体系,帮助陕西煤业提升自身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研究表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是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建设与政府部门的监督。企业应该加强自身对于环境会计的建设,提高企业员工对于环境会计的理解与认识,建立相应的内部环境会计审计等。
杨舒婷[6](2021)在《X旅行社分公司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企业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约束经营者合理用权,抵制贪污腐败,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较晚的特殊国情,对于已存在的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将经济责任的审计重点放在国企、政府事业单位。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指标选择与计算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评价内容与指标涵盖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计算方法较为科学。但目前的指标体系并不能完全适用私营企业,更不存在结合行业背景、企业的发展状况,精准对应不同的类型和行业的私营企业的指标体系。本文以X旅行社分公司为例,构建更加适用于商业性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首先,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依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以及北京市旅游局提出《旅行社等级划分与评定》为基础,《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对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硬性要求,与X旅行社的实际情况进行指标选取,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权重,以行业平均、历史数据、预算批复或审计人员经验等为评判标准,总体审计内容将基础指标分为经营目标责任、廉政自律、政策法规贯彻执行、财务收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社会责任七个一级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接着设计了二级、三级指标分别进行评测。最后,对审计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本文构建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与模型虽然主要针对的是X旅行社分公司为代表的商业性私企,具体选用的也主要是在旅游行业相对重要的一些指标,模型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较强,可满足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运用。但是在具体审计应用的时候,还需针对不同的行业和具体的情况对本文的指标体系进行修改与替换,从而得出有针对性的评价结果。
赵佳琪[7](2021)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石油行业的发展尤其迅速,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我国作为资源大国,石油行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行业依旧还是以“高额的投资、大量的耗能”的粗放模式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对石油资源的利用率并非很高。低效率的资源利用,伴随着废气、废水、废料等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不良影响。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丰富和完善我国石油行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这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选取了H油服公司为研究案例,对H油服公司近十年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对策。首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阐述;其次对文章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会计理论、环境会计披露理论等,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H油服公司的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问题。研究发现该公司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专项审计缺失、企业规避了负面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意愿不强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企业不主动披露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体系和制度不完善、审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环保意识不强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H油服公司需要丰富和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所披露的内容。披露模式方面,需要增加“补充性环境报告”、“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及“污染事件专项报告”。最后,根据以上研究分析,给出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主要可以从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加强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管理体系、加强环境会计信息的监督、增强企业环保信息披露意愿和意识、重视培养环境会计的专业人才等多个方面入手,保障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更好的实施。
张旭[8](2021)在《论会计法律责任》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正步入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为保证我国经济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会计行为合法性和真实性的规范成为关键一步。会计信息失真对社会、经济、企业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的损害不可估量,在尤为注重真实和准确的会计行业,其行业特点要求会计行为必须合理、合规、合法,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会计行为的合法性,必须要有完善的会计法律责任制度作为保障,所以完善我国目前的会计法律责任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对领导作出正确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数据的准确性需要有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来保障,然而,我国在这方面却不够完善,不能有效避免会计违法行为出现,所以作者选择此题目,旨在完善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本文论证思路为首先对会计法律法律责任进行介绍,然后通过现状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向英美法系国家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借鉴找出完善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我国会计法律责任的相关概念、特征、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来帮助读者来初步了解会计法律责任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对各会计行为主体应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进行了具体介绍,为后文分析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做好理论基础和铺垫。第三部分对目前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会计法律责任制度中缺少会计民事法律责任、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界定不明确、《会计法》与相关法律之间对会计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并不一致。第四部分是对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介绍和比较,对比出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存在的不足,总结对我国应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为后文的完善建议提供参考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五部分在根据前文所述的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会计法律责任制度优势的基础上一一对应给出了解决的建议及对策:明确会计民事法律责任并建立民事赔偿制度、明确规定会计法律责任主体、进一步提高法律体系中会计法律规定的统一性和对接程度,从而使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法律实践。通过对存在问题不断探讨最终到结论:一个完善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应同时具备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在具备这三种法律责任的基础上,要准确区分各种会计违法行为,明确会计违法行为的责任主体以及《会计法》应与相关法律之间对会计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约定保持一致,只有具备这些内容,才能算是完备的会计法律责任制度。
高晓霞[9](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和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而且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监督既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路径和手段,说到底则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而要将审计监督放置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以及责任性等基本属性准确把握其对于审计监督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需求,进而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功能。基于此,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治理功能—行动路向”的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权力监督多维理论视角中的合理因素,侧重运用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及其由于各种现实挑战而出现的期望差距,并且全面分析把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路向。依据这一研究逻辑,首先就要基于对审计监督的历史溯源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审计监督职能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具有独到的治理功能,包括权力制约与法治功能、信息公开与透明功能以及民主参与和问责功能等。第四,从政府公共部门审计监督制度效能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啄木鸟”、“看门狗”和“达摩克利斯之剑”职能作用的普遍期望。然而,审计监督制度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始终存在一定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公开性期望差距和责任性期望差距。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就是要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且在与其他监督制度有机贯通与相互协调中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和审计问责,突出技术支撑,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缩小和弥合审计监督制度在独立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方面的期望差距,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必须与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道路选择以及政治体制优势等相适应,才能在治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作为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合乎审计制度的本质即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选择。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为党统一指挥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了政治制度依据和政治体制保障,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工作中的落实与体现,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要求的审计领导制度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也是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回应社会普遍期待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内在地要求加强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审计信息知情权。此外,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审计监督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协同性和整体合力。最后,还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与公共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总之,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基于以制度保障制度的治理逻辑,紧紧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协同,强化审计问责,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才能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其治理效能,避免出现“制度空转”,从而缩小和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葛其明[10](2018)在《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正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18年工作会议中亦已明确要“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2决策层的发声和执行层的尝试均已明确,“包容性”与“适应性”是未来证券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证券市场建设的关键在于基础性制度的完善,因而,“包容性”与“适应性”的改革一定意义上是扩大制度的应用情景,赋予制度以“差异化”的品性。而我国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亦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及披露内容的增加,所披露信息的同质化和形式化时有发生,呈现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的情形。因此,为了突出信息披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必要实施差异化的信息披露。本文旨在系统论述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内涵与规则,并总结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理念的现有实践,分析境外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对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和建议。以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本文由绪论、正文六个章节,以及结论等内容构成。各部分的核心内容简述如下:绪论部分分别梳理了选题背景、文献分析、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不足。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国内外对信息披露有效性的研究大多落入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领域,针对差异化披露的研究相对不足,我国学界提出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构想,但研究局限于方式的呼吁而缺乏体系的深度,在方法上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籍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填补相关空白,提出了一个更全面的信息披露观察视角。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正文部分拟分别问答以下问题:差异化信息披露是什么?具有哪些法律特征与法律价值?境外法域下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与局限性是什么?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有规则及问题有哪些?我国证券市场推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是否可以做,是否应该做,以及具体怎么做?这些问题的提出紧密围绕本文的研究目标,始终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逻辑。不仅如此,上述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分析由表及里。同理,建立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本文选择的研究方法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正文第一章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理解析。本章旨在厘清差异化信息披露是什么?一方面,本章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基本内涵出发,梳理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定义和特征,另一方面,本章还透过差异化信息披露定义之乱,从不同的逻辑理路探寻了其内因。为此,本章对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各种定义进行了提炼总结,对其共性进行了甄别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差异化信息披露的一般法律定义。本文认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可以定义为:在一国或地区内,根据上市公司所在市场、所处行业及自身规模等属性的差异,就信息披露的标准做出不同规定,使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进而促进信息披露有效性的一项制度。紧随其后,本章论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内涵特征,并将差异化信息披露与选择性信息披露及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梳理差异,并通过差异性的展现,进一步澄清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概念的认识。围绕差异化信息披露作为一项证券法律制度应有的法学理论之义,本章论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与公平原则及效率原则的竞合关系,呈现差异化信息披露对于资本市场公平原则的维护和对于效率原则的提升。在分析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则时,本章的讨论以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为脉络展开,构成前述内容的外延和深化,同时也与前文的特征论述形成呼应。本章还梳理重述了证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背景,从信息披露的发展历程、结构划分、及质量衡量与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加以梳理阐述,力求展现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解构,以历史发展与价值评价的视角,强调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意义,这既点题了本章叙述的目的,也是对全文论述的开启。正文第二章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模式的国际比较。本章的宗旨是呈现差异化信息披露有何种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展开逻辑及实际效果。考虑到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模式各异,侧重点不一,本章依据差异化的标准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具体的类别包括区分行业、区分企业规模、区分流动性、区分发行规模及区分重要性水平。为了更好地展示不同法域内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制度细节,本章的几个小节又以法域元素展开排比论证。除了必要的差异化信息披露文本阐述,本文侧重于探析各种差异化披露模式的适用情景,以及结合有关披露情景证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实然影响力。本章在全文体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差异化信息披露规则细节的分析叙述,旨在进一步厘清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方向,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通过综合比较境内外各主要证券市场关于差异化信息披露在立法起源,基本法律理念,具体法律规定等诸方面的异同,为后续中国证券市场的个体讨论建立一个比较法的基础。正文第三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在第一章的理论铺陈与第二章的实务阐述的基础之上,本章提炼、总结了我国证券市场对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有实践,按证券发行市场(一级市场)与证券交易市场(二级市场)的逻辑划分方式分别展开分析。本章一方面基于法条研究,分析了持续信息披露阶段定期报告及临时报告中的个性化披露的法律要求,及并购交易中权益变动报告的差异化对待,并以主板和创业板招股说明书为例,阐述了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现有的差异化披露的法律思想,紧接着,本章对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指出存在法律规范的制度有效性不足、法律法规和披露规章过于碎片化,及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执行和操作难以把握等缺陷;另一方面,本章也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了几例因不重视差异化信息披露而导致信息披露失效的案例,如重庆啤酒信息披露失效事件和獐子岛信息披露失效事件。从理论联系实际,再从实际升华到理论,这一章的讨论,旨在全面展现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状,讨论其不足,并以此为基础,为我国证券市场最终形成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成熟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章始终不欲夸大制度的现实缺陷,而是希望客观、全面地认知问题,并引发学界与监管层面的思索。本章的写作安排同样是为后文的展开做铺垫,特别是为下文分析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改进和完善进路埋下伏笔。正文第四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本章既是对前文分析论证的呼应,也是后文得以展开的前提基础。本章指出,随着市场的迭代演进,现行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在多年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适用性狭窄的缺陷:从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功能角度而言,无法解决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能低下的困境,从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价值角度而言,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及证券市场营利属性的驱使,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也存在局部改造的必要。本章的分析既是站在现实角度的思索,也是站在理性立场的审视。正文第五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因素,是在法经济学的语境下进行的分析。从法律的价值看,法律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3这种利益关系影响着立法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促使着立法动机的产生,并引导着立法行为的价值目标。具体到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其调整的主要对象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及监管机构之间的三角关系,其中尤以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因此,对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利益关系的解构与分析,成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设计的有益视角,也是本章数理分析研究手段的应用基础。本章运用了博弈理论与实物期权两项法经济学的工具:其一,从探讨信息披露利益攸关方的角色定位出发,建立了博弈均衡模型,并以有限理性为假设,进行动态演化推演,获得了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设计受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成本、处罚强度、监管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的结论;其二,将上市公司实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视为是在常规信息披露基础上的一项追加投资,进而将扩张期权与延迟期权的方法引入到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决策过程,得到的结论是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构建也受制度实施选择期,及企业的期望收益率两个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运用法经济学的工具分析获得的结论是:降低差异化信息披露成本、增加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加强监管并使监管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压缩制度实施的选择期、增大上市公司的期望收益率,这五项措施有利于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对这些细节的把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成法并有效执行之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解。本章最后将法经济学的研究结论与目前我国现有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中的差异化元素及片段结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将理论的发现回归到对实践的指导。正文第六章为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之构建。本章是基于前面诸章节的分析,提出对于我国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分两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本章阐述了有效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差异性原则,及自愿性原则。原则既是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发挥其应然作用的总体要求,亦是对其在我国实然境遇的应对建议。结合前文构建的分析框架,本章余下部分阐述了对于我国构建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首先是进一步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范畴,本章围绕差异化的区分标准及差异化的形式与内容展开论述;其次是完善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本章从信息披露的内生机制,归责机制,属性认定机制,反馈机制及指引机制的健全完善五个层面提出建议;再次是建立健全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监管,本章围绕风险导向型监管与监管沙箱制度分别论述;最后本章提出了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完全港”制度作为制度构建的突破点之一,以平衡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权利与义务,鼓励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特征性信息,激发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在“强制性”与“自愿性”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完善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以差异化披露为切入点,它将为我们打开一扇研究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新窗口。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日新月异,证券发行模式注册制的改革亦箭在弦上,这些都为信息披露的改进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时代呼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注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内容与形式,思考推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改善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实施之进路,无疑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作为总结,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是助力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引擎。欲发动该引擎,在理念与制度设计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不可或缺。
二、试论会计责任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会计责任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三、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基本特征分析 |
(一)时间分布特征 |
(二)研究作者的发文情况 |
(三)机构分析 |
(四)高被引文献统计 |
(五)关键词分析 |
1.关键词共现分析 |
2.关键词聚类分析 |
四、总结与展望 |
(5)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环境会计信息 |
1.3.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
1.3.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
1.3.4 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 |
1.3.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
1.3.6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概念 |
2.1.1 环境会计 |
2.1.2 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 |
2.1.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含义 |
2.1.4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
2.1.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
3.1 公司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行业背景 |
3.1.3 生产经营情况 |
3.2 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
3.2.1 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
3.2.2 陕西煤业环境披露信息内容 |
3.3 同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对比 |
3.3.1 同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对比 |
3.3.2 同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对比 |
3.4 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
3.4.1 披露信息不全面 |
3.4.2 信息收集难度大 |
3.4.3 披露缺乏主动性 |
3.4.4 披露缺乏可比性 |
第四章 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评价分析 |
4.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设计 |
4.1.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2 构造层次结构 |
4.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设置 |
4.2.1 构建判断矩阵 |
4.2.2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4.2.3 各个指标权重的计算 |
4.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分标准 |
4.4 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价结果 |
4.5 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原因分析 |
4.5.1 内部原因 |
4.5.2 外部原因 |
第五章 构建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
5.1 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及原则 |
5.1.1 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 |
5.1.2 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原则 |
5.2 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
5.2.1 环境财务信息 |
5.2.2 环境绩效信息 |
5.2.3 环境责任信息 |
5.2.4 环境管理信息 |
5.3 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
第六章 改善陕西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
6.1 完善内部环境的披露对策 |
6.1.1 增强企业管理层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责任感 |
6.1.2 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
6.1.3 建立企业内部环境会计审计 |
6.2 完善外部环境的披露对策 |
6.2.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6.2.2 加强第三方环境会计审计制度的建设 |
6.2.3 加强政府监督力度 |
6.2.4 提升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力度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X旅行社分公司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理论概述与基础 |
2.1 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概述 |
2.1.1 经济责任界定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概念 |
2.1.2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2.1.3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及评价对象 |
2.1.4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与作用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权力制衡理论 |
2.2.2 受托责任理论 |
2.2.3 人本管理理论 |
第三章 X旅行社分公司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现状分析 |
3.1 X旅行社分公司及其负责人概况 |
3.1.1 分公司的经营情况与组织架构 |
3.1.2 分公司经营业务及特点 |
3.1.3 分公司负责人职责介绍 |
3.2 X旅行社分公司负责人现行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分析 |
3.2.1 现行审计基本概况 |
3.2.2 现行审计指标的依据和内容 |
3.2.3 现行的审计评价结果 |
3.3 现行审计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缺乏清晰的指标体系 |
3.3.2 审计评价结果直观性差且利用率弱 |
3.3.3 评价指标的内容不全面 |
3.3.4 评价指标未将定性与定量结合 |
第四章 X旅行社分公司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优化 |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原则 |
4.1.1 构建的必要性 |
4.1.2 设计原则 |
4.2 审计指标的确定 |
4.2.1 指标的选取依据 |
4.2.2 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
4.3 指标权重的优化设计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4.4 指标体系的结果及分析 |
4.5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设定 |
第五章 审计指标体系应用及相关建议 |
5.1 审计指标体系应用 |
5.2 相关建议 |
5.2.1 利用评价结果的建议 |
5.2.2 应用指标体系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关于“X旅行社分公司经济责任审计指标遴选”的专家咨询问 |
附录2:关于“X旅行社分公司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权重设置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可持续发展视角下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环境会计理论 |
2.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和问题 |
3.1 H油服公司概况 |
3.1.1 H油服公司简介 |
3.1.2 H油服公司可持续发展现状 |
3.2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
3.2.1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
3.2.2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
3.3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
3.3.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专项审计缺失 |
3.3.2 规避了负面信息的披露 |
3.3.3 信息披露意愿不强 |
3.3.4 披露中出现环境会计信息过载 |
3.4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
3.4.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不够 |
3.4.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和制度不完善 |
3.4.3 企业不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
3.4.4 企业环保意识不强 |
3.4.5 环境会计披露信息缺乏固定的、规范的格式 |
第四章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重构 |
4.1 确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 |
4.1.1 外部目标 |
4.1.2 内部目标 |
4.2 信息披露的原则 |
4.2.1 可靠性披露原则 |
4.2.2 可操作性原则 |
4.2.3 主动和被动相结合原则 |
4.2.4 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原则 |
4.3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重构内容 |
4.3.1 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准则 |
4.3.2 完善环境会计财务信息 |
4.3.3 完善环境会计业绩信息 |
4.3.4 优化环境会计成本信息披露内容 |
4.3.5 补充负面信息专项报告书 |
4.3.6 建立独立环境报告内容 |
第五章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5.1 加强环境会计信息的监督 |
5.1.1 加强监管机构对环境会计信息监督 |
5.1.2 设立专项环境审计 |
5.1.3 完善公司内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 |
5.1.4 加强社会公众监督 |
5.2 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管理体系 |
5.2.1 利用法律手段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
5.2.2 利用经济手段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
5.2.3 利用行政手段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
5.3 增强企业环保信息披露意识和意愿 |
5.3.1 增强企业环保意识 |
5.3.2 增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愿 |
5.4 重视环境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论会计法律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会计法律责任的产生原因及其类型 |
(一)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征 |
1、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 |
2、会计法律责任的特征 |
(二)会计法律责任产生原因 |
1、会计职业与会计核算方法运用本身存在灵活性 |
2、法律专业和会计专业观念上存在冲突 |
3、会计舞弊行为 |
4、重大会计错误 |
(三)会计法律责任的类型 |
1、行政责任 |
2、民事责任 |
3、刑事责任 |
二、会计法律责任主体及其具体的法律责任 |
(一)单位的会计法律责任 |
1、单位会计法律责任的特征 |
2、单位的会计法律责任 |
(二)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 |
1、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的意义 |
2、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 |
(三)会计人员的会计法律责任 |
1、会计人员的行政责任 |
2、会计人员的刑事责任 |
3、其他人员的会计法律责任 |
三、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现状 |
1、强化单位负责人会计责任 |
2、加大了对违法行为惩治力度 |
3、对会计行政责任和会计刑事责任的规定相对完善 |
4、会计法律责任类型中的民事责任方面存在缺失 |
5、会计法与相关法律之间衔接不协调 |
(二)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
1、会计民事法律责任和民事赔偿制度存在真空带 |
2、《会计法》未明确规定各会计行为主体的违法行为和权利义务 |
3、我国《会计法》及其相关法律规范中对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界定不明确 |
4、会计法及相关法律规范中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不统一 |
四、域外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及其评析 |
(一)英美法系国家法律责任制度评析 |
1、英美法系国家会计法律责任制度介绍 |
2、英美法系国家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评价 |
(二)大陆法系国家会计法律责任制度评析 |
1、大陆法系国家会计法律责任制度介绍 |
2、大陆法系国家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评价 |
(三)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会计法律制度的比较及借鉴经验 |
1、英美法系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比较 |
2、两大法系国家会计法律责任制度与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比较 |
3、我国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会计法律责任制度中借鉴的经验 |
五、完善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对策 |
(一)明确会计民事法律责任,促进会计法律责任体系的完善 |
1、在现有会计法律责任体系中增设会计民事法律责任条款 |
2、明确民事赔偿的赔偿标准 |
(二)修改《会计法》,明确会计法律责任的细则规定 |
1、明确《会计法》中每个会计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
2、明确《会计法》中会计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 |
3、在《会计法》中完善判断真伪会计数据和会计违法行为的规定 |
4、在《会计法》中增设定期对会计数据进行审计的制度 |
(三)提高法律制度中关于会计法律规定的对接程度及统一性 |
1、提高《会计法》与相关法律之间的一致性 |
2、提高会计行为主体和违法行为以及法律责任的对接程度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与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 |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由来与发展 |
一、中国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与当代发展 |
二、外国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模式 |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
一、西方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 |
三、本土化的权力监督理论探索 |
第三节 国家治理对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
一、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审计监督 |
二、国家治理透明化与审计监督 |
三、国家治理责任性与审计监督 |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基础 |
一、理解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维 |
二、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分析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审计监督权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体制保障 |
一、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政治使命 |
二、政治体制凸显审计监督的政治职能 |
三、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审计监督发展方向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动因 |
一、审计监督源于民主政治的深层推动力 |
二、审计监督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
三、审计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治理功能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依法治权功能 |
一、审计监督的经济控制功能 |
二、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 |
三、审计监督的民主与法治功能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信息公开功能 |
一、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入功能 |
二、审计监督的信息处理功能 |
三、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出功能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问责功能 |
一、审计监督是责任政府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
二、审计监督是协同治理中以问责为导向的建设性制度安排 |
三、审计监督是民主治理中的政治信任增进机制 |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期望差距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期望差距 |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期望差距 |
二、审计体制不畅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能力不足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期望差距 |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二、政府公共信息垄断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责任性期望差距 |
一、审计体制悖论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二、审计权责失衡造成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监督的问责困境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 |
第一节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 |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 |
二、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
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
第二节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 |
一、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
二、在审计监督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
三、基于审计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公开 |
第三节 在公共问责中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
一、优化审计监督问责体系 |
二、增强审计监督的问责效能 |
三、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
结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
一、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法治化 |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民主化 |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分析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
六、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理解析 |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基本内涵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界定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特征 |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辨析 |
第二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理基础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主体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内容 |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客体 |
四、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价值 |
第三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则与规则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则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则 |
第四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特征 |
一、发展历程上经历了从账簿、报表、报告到多层次信息披露 |
二、结构上划分为发行市场信息披露与交易市场信息披露 |
三、法律规则上受制于披露质量与评价体系的检验 |
第二章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模式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行业属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美国:S-K规章、S-X规章、行业指引、监管备忘录 |
二、香港:周年报告的参考披露材料、证券上市规则 |
三、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二十四条之四之七 |
第二节 企业规模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美国:S-B规章、过渡性披露格式、小型报告公司披露规则、新兴成长公司的信息披露 |
二、英国:主板市场与AIM市场的披露差异 |
第三节 流动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二条、第三条 |
二、适用性分析——尊重产品间的差异 |
第四节 发行规模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美国:A规章的小额发行豁免、JOBs法案的众筹豁免 |
二、适用性分析——豁免与强制的平衡 |
第五节 重要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美国:兼顾证券价格与投资者决策的二元重要性标准 |
二、日本:投资者决策角度的重要性标准 |
三、适用性分析——原则化规定的合理把握 |
第六节 域外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评析 |
第三章 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证券发行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及评析 |
一、不同市场板块之间的制度现状及评析 |
二、同一市场板块下的制度现状及评析 |
第二节 证券交易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及评析 |
一、定期报告中的差异化披露 |
二、临时报告中的差异化披露 |
三、并购交易中的差异化披露 |
第三节 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
一、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自身的有效性不足 |
二、差异化制度呈现碎片化,缺乏体系的构建 |
三、差异化披露缺乏鼓励自愿披露的制度保障 |
第四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缺位的案例分析 |
一、重庆啤酒疫苗事件——形式化信息披露的危害 |
二、獐子岛事件——特征性信息被故意隐瞒 |
第四章 我国差异化披露法律制度构建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尊重市场主体属性 |
四、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
第二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一、国内已有碎片化的差异化信息披露经验 |
二、国外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可供借鉴 |
三、理论上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符合多方主体的价值需求 |
四、实践中显示各方主体认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
第五章 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法经济学与差异化信息披露 |
一、法经济学的定义 |
二、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三、法经济学在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二节 基于博弈理论的影响因素确认 |
一、博弈理论应用于信息披露研究的适用性 |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收益分析 |
三、博弈模型的动态演化分析 |
第三节 基于期权理论的影响因素确认 |
一、期权理论应用于信息披露研究的适用性 |
二、应用扩张期权理论的因素确认 |
三、应用延迟期权理论的因素确认 |
第四节 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信息披露成本 |
二、违规处罚力度 |
三、监管强度 |
四、制度实施的决策选择期 |
五、企业的期望收益率 |
第六章 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之构建 |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 |
一、有效性原则 |
二、重要性原则 |
三、成本效益原则 |
四、差异性原则 |
五、自愿性原则 |
第二节 进一步明确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范畴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区分标准之评析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形式与内容之分析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 |
一、强化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内生机制 |
二、建立权责匹配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归责机制 |
三、规范上市公司差异化属性的认定机制 |
四、建立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反馈机制 |
五、完善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指引机制 |
第四节 建立健全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 |
一、建立风险导向型的监管模式 |
二、探索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监管沙箱制度 |
第五节 探索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安全港”制度 |
一、“安全港”制度的法律概念与法律特征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与安全港制度的法律契合 |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安全港规则设计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作 |
附录 |
四、试论会计责任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J]. 刘春,周楠,余红蕾. 绿色财会, 2021(08)
- [2]REA会计模型优化研究[D]. 李恬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T医药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 程睿书.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4]煤炭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 党扬.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5]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D]. 韩露.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X旅行社分公司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研究[D]. 杨舒婷.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7]可持续发展视角下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 赵佳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8]论会计法律责任[D]. 张旭.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9]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D]. 高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10]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 葛其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标签:会计论文;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环境会计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会计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