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与绿豆和棉花植物的增效研究

赤眼蜂与绿豆和棉花植物的增效研究

一、螟黄赤眼蜂与绿豆和棉花植株间协同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云鹏[1](2020)在《玉米—绿豆间作方式对玉米和绿豆害虫及天敌发生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设计2:2(2行玉米与2行绿豆)处理、4:2(4行玉米与2行绿豆)处理、6:2(6行玉米与2行绿豆)处理及设计三者的随机处理(随机2:2、随机4:2和随机6:2)、绿豆包围玉米外侧种植共7个处理,在玉米4个关键生育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乳熟期和成熟期),对玉米和绿豆上的主要天敌与害虫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间作处理穗部害虫的发生量;利用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分析不同间作处理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测定不同间作处理玉米的产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害虫调查统计表明,亚洲玉米螟主要在玉米乳熟期发生,非间作区(空白对照)百株虫量最高可达85头/百株,2:2处理与4:2处理的卵块寄生率较高,幼虫量较少;棉铃虫在玉米灌浆期发生量大,各间作处理对棉铃虫的调控作用不甚明显,但以2:2处理效果较好;桃蛀螟发生晚于亚洲玉米螟,玉米乳熟期发生量最大,未发现有控制桃蛀螟较好的间作处理。2.在连续两年对玉米和绿豆群落的调查中,2018年天敌与害虫有1门、2纲、9目、33科、53种。天敌有27种,害虫有26种,害虫优势种为鳞翅目钻蛀类的桃蛀螟、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等;捕食性天敌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为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圆蛛与鞍形花蟹蛛等。2019年共调查到2门、3纲、11目、39科、59种,害虫共计29种,钻蛀类如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仍为优势害虫;天敌30种,以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等为优势种。3.综合分析不同间作处理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发现,玉米与绿豆田节肢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不尽相同。2018年玉米田天敌数量在成熟期下降使得害虫发生量有所增加;2019年成熟期玉米田天敌发生量上升,有效控制并降低害虫发生量。绿豆田亦有相近的发生规律。群落多样性指数高的间作处理如2:2处理和4:2处理,主要天敌的优势度更高,主要害虫的优势度较低。4.对不同间作处理玉米的产量进行测定,2:2处理、随机2:2处理、4:2处理和随机4:2处理等4个处理的百粒重较高;随机4:2处理和4:2处理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产量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着。

陈万斌[2](2019)在《防治桃蛀螟的优良赤眼蜂品系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饲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近年来,由于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桃蛀螟成为黄淮海夏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桃蛀螟是一种防控时效性很强的害虫,若在幼虫钻入寄主植物前未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将会加大其防治难度。且长期的化防引发了环境污染、抗药性产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选择适当的生物防治技术控制桃蛀螟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赤眼蜂是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于防治多种农林害虫的重要卵寄生性天敌昆虫。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寄主选择性方法比较了广泛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的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三个蜂种的11个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寄生能力,进一步研究了桃蛀螟卵龄对候选蜂种(品系)寄生能力、发育适合度和寄生行为等的影响,并比较了候选蜂种(品系)在室内条件下对桃蛀螟卵的寄生潜能和功能反应。通过综合评价候选蜂种(品系)对桃蛀螟卵的控制潜能,期望筛选出防治桃蛀螟的优良赤眼蜂品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几种(品系)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选择性比较在11个赤眼蜂品系对桃蛀螟卵的选择及非选择试验中发现,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以及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对桃蛀螟卵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和寄生能力。因此,将So、Zo、Sd和Xd品系选为防治桃蛀螟的候选赤眼蜂品系用于进一步研究。2.桃蛀螟卵龄对赤眼蜂寄生能力和适合度的影响通过比较4个候选赤眼蜂品系在不同卵龄(024h、2448h和4872h)桃蛀螟卵上的寄生能力和发育适合度,发现4个赤眼蜂品系均偏好寄生024h的桃蛀螟卵,且Xd品系对4872h的桃蛀螟卵也表现出较好的寄生能力。松毛虫赤眼蜂Xd品系对各卵龄桃蛀螟卵的寄生能力均高于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松毛虫赤眼蜂Xd品系对024h桃蛀螟卵的适合度较高。3.桃蛀螟卵龄对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为明确桃蛀螟卵龄对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比较了4个候选赤眼蜂品系在不同卵龄桃蛀螟卵上的主要寄生行为(敲击、钻孔和产卵)的耗时情况。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Xd品系钻孔阶段的耗时不随桃蛀螟卵龄的增加而增加。松毛虫赤眼蜂Xd和Sd品系在各龄桃蛀螟卵上的产卵耗时和寄生总耗时比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耗时短,其中,Xd品系的总耗时最短。4.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功能反应通过研究候选赤眼蜂品系在桃蛀螟卵上的功能反应,发现4个赤眼蜂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寄生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松毛虫赤眼蜂Xd品系的a/Th值最大,为19.22,对桃蛀螟卵的控制作用最强。4个赤眼蜂品系在寄生桃蛀螟卵时均存在自身密度干扰效应,其中,松毛虫赤眼蜂Xd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寻找参数最大,为0.2931。5.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潜能通过比较4个候选赤眼蜂品系在桃蛀螟卵上的生命表参数,发现各品系赤眼蜂均在蜂羽化当日达到寄生高峰。羽化后前两日的寄生卵量占总寄生卵量的90%以上。Xd品系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最高,依次为18.23、0.3120和1.3662,而4个品系赤眼蜂在桃蛀螟卵上的寿命和后代羽化率无显着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1个赤眼蜂品系中松毛虫赤眼蜂Xd品系是防治桃蛀螟卵的优良赤眼蜂品系。

陈曼,万秀娟,梁峥,龚攀[3](2016)在《间作套种控制病虫害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间作套种对病虫害防控以及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综述。通过作物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的抗性水平,达到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施用的目的,进而能够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李天昊,张波,王秀梅,杜文梅,阮长春[4](2014)在《植物水提液卵表面处理对螟黄赤眼蜂寄生柞蚕卵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6科14种植物材料的水提液对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进行卵表面处理,考察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处理后寄主卵的自主选择,依据寄生率、羽化率、单卵蜂数及单卵遗留蜂率等繁育指标,经2轮筛选获得了1种十字花科增效植物——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并对其处理液浓度、接蜂比例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其植物材料与处理液的有效保存期。结果显示:使用花椰菜、甘蓝(Brassica oleracea)、青椒(Capsicum annuum)、桃(Amygdalus persica)等植物供试溶液进行卵表面处理有利于螟黄赤眼蜂寄生柞蚕卵,其中,花椰菜供试溶液处理效果最佳。在1∶20接蜂比例下,花椰菜鲜榨汁20倍稀释液卵表面处理后螟黄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显着提高,羽化率、单卵蜂数、单卵遗留蜂率与CK间无显着性差异。花椰菜植物材料的保鲜对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出现腐斑后处理组的寄生率会显着下降,花椰菜处理液可于4℃保存,在存放4 d内仍具有较好增效活性。在各接蜂比例下,经花椰菜鲜榨汁20倍稀释液进行卵表面处理均可将螟黄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等繁育指标稳定于较高水平,该方法将有助于解决螟黄赤眼蜂生产中繁育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韩二宾[5](2012)在《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小麦蚜虫的生态治理》文中提出麦蚜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以刺吸式口器取食小麦汁液,排放的蜜露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同时还传播麦类病毒病,给粮食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传统的化学防治虽然可以迅速控制蚜虫,但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破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内陆续开展了生态调控治理麦蚜的研究。对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毗虫啉,本文测定了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并在室内对吡虫啉的安全性进行了验证;播种期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也会对害虫及天敌造成影响,本文开展了不同播种期对麦蚜及七星瓢虫发生动态的研究;卵形异绒螨主要以幼螨寄生棉蚜、麦蚜、桃蚜,本文研究了卵形异绒螨在麦田的发生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液质联用法,以2、4、6和8mg/kg剂量吡虫啉对小麦进行拌种,并对收获后的小麦籽粒进行残留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吡虫啉残留随着拌种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以8mg/kg处理的籽粒残留量最高,达到0.029mg/kg,明显低于美国对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残留限量的规定0.05mg/kg。方差分析显示8mg/kg处理与2、4mg/kg处理间差异极显着(p<0.01),与6mg/kg处理差异显着(p<0.05);6mg/kg处理与2mg/kg处理差异显着(p<0.05),这充分证明了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的低残留。2.通过室内生命表方法,以上述小麦收获籽粒作为种子,研究麦长管蚜在不同处理收获籽粒上的实验种群,并以非药剂拌种籽粒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及对照上麦长管蚜的若蚜历期、产仔量及成虫寿命无明显差异,不同处理条件下麦长管蚜的各项生命表参数与对照基本一致,这充分证明了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残留的安全性。3.2010年-2011年对小麦不同播期下麦蚜发生量及七星瓢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田七星瓢虫迁入早,经控制蚜虫基数小,蚜量增长缓慢;晚播田七星瓢虫迁入晚,蚜虫基数大,蚜量增长迅速。2011年七星瓢虫在当地麦田大规模发生,麦蚜在扬花期已被七星瓢虫有效控制。4.卵形异绒螨是麦蚜的寄生性天敌,田间调查卵形异绒螨最多时每百株30+7.5头。卵形异绒螨在干燥通风、种植稀疏的小麦田中数量较多,生产上可以通过合理的农业栽培措施为其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向玉勇,张帆[6](2011)在《赤眼蜂在我国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赤眼蜂的分类、寄主范围、寄生机制、寄生潜能、大规模生产、田间放蜂技术、大面积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我国赤眼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韩文素,张树发,沈福英,苑士涛,张红杰[7](2010)在《寄生蜂产卵引诱物的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寄生蜂是重要的害虫寄生性天敌,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结合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对寄生蜂产卵引诱物从寄生蜂寻找寄主的3个阶段:栖境偏好、栖境定位、寄住定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王英慧[8](2010)在《鳞翅目幼虫对呈味物质的取食反应和甘蓝田套种非寄主植物的驱虫效果》文中研究说明作者利用正交设计法对6种基本呈味物质进行组合,测试了对菜粉蝶幼虫和棉铃虫幼虫取食量的影响;并比较了与甘蓝间作的芳香植物种类及距离对桃蚜种群数量和菜粉蝶卵量分布的影响。结果如下:(1)鳞翅目幼虫对基本呈味物质的取食选择反应菜粉蝶幼虫的测试结果表明:无论在选择性条件下,还是在非选择性条件下,对菜粉蝶幼虫的取食量影响最大的是辣椒提取物,其次是花椒提取物和蔗糖溶液,后两者的效应基本相当;并且菜青虫拒食率与辣椒和花椒提取物的剂量之间均呈抛物线型关系。棉铃虫幼虫的测试结果表明:影响最大的2种呈味物质是氯化钠和花椒提取物,二者存在显着增效作用。其中,在选择性条件下,棉铃虫幼虫取食量与花椒提取物剂量显着相关;而在非选择性条件下,棉铃虫幼虫取食量与NaCl剂量显着相关。供试酸味物质在非选择性试验条件下拒食活性也较强。棉铃虫幼虫对用甜味、苦味和辣味物质处理的烟草叶片取食选择率较高,表现出有较好的适应性。从二者的比较可以得知:对菜粉蝶幼虫取食量影响最明显的是辣椒提取物,且会因加入蔗糖液而增效;而对棉铃虫幼虫取食量影响较大的2种呈味物质是氯化钠和花椒提取物,二者也存在显着增效作用。也就是说,广食性的棉铃虫拒食物质的味感模式为“咸+麻”;而寡食性的菜青虫拒食物质的味感模式为“甜+辣+麻”。另外,菜粉蝶幼虫对呈味物质的反应多呈抛物线型,而棉铃虫则呈直线型,说明在供试剂量下,菜粉蝶幼虫的味觉感受器更易钝化。本试验的许多呈味物质组合对棉铃虫和菜粉蝶幼虫的拒食率达到了100%,远高于从天然植物产物中筛选的拒食剂取得的效果,说明从人类基本呈味物质的新视角筛选植食性昆虫拒食物质是可行的。(2)甘蓝田套种非寄主植物对主要害虫的驱避效果作者调查了与5种非寄主植物套种的甘蓝植株上菜粉蝶的产卵量。结果表明,在5种套种植物中,与茴香套种的甘蓝上菜粉蝶的产卵量最少。在这些套种植物周围0.51.5 m距离内的甘蓝上的产卵量存在极显着差异,离套种非寄主植物越近的甘蓝植株上产卵量越低。进一步调查了与8种非寄主植物套种的甘蓝植株上菜蚜的数量。结果表明,与芫荽套种的甘蓝上蔬菜蚜虫的数量最少。这些套种植物周围0.51.5 m距离内甘蓝上的菜蚜数量没有显着性差异。

潘洪生[9](2010)在《棉花—棉铃虫—寄生蜂三级营养链间中红侧沟茧蜂的实时趋性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寄主植物-棉花Gossypium hirsutum、植食性昆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寄生性天敌-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三营养级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红侧沟茧蜂对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及其危害棉花植株的趋性行为反应以及棉铃虫幼虫取食诱导棉株挥发物的成分。另外,首次应用电子鼻zNoseTM,构建棉花植株常见挥发性化合物特征谱库,建立棉铃虫幼虫危害棉花植株的指纹图谱,实时监测了棉铃虫幼虫危害诱导棉花挥发物中β-蒎烯和β-月桂烯的释放节律。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Y”形昆虫嗅觉仪测定中红侧沟茧蜂对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及其危害棉株的趋性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对3、4、5龄棉铃虫幼虫没有明显的趋向行为反应,1龄和2龄棉铃虫幼虫对中红侧沟茧蜂有显着的引诱作用,但中红侧沟茧蜂对1龄和2龄棉铃虫幼虫的趋性差异不显着。在中红侧沟茧蜂对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危害棉株的趋性行为反应测试中,设置两种类型处理,分别为棉铃虫幼虫为害棉株后去除棉铃虫幼虫(简称去虫)和棉铃虫幼虫为害棉株+棉铃虫幼虫复合处理(简称未去虫)。结果显示,1-5龄棉铃虫幼虫危害后去除棉铃虫幼虫及其虫粪处理的棉株与健康植株均对中红侧沟茧蜂有吸引作用,但二者对中红侧沟茧蜂的引诱力差异不显着。在未去虫的处理中,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比健康植株释放的挥发物更能吸引中红侧沟茧蜂,与健康植株存在显着性差异,而且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危害处理间差异较大,对中红侧沟茧蜂引诱作用的相对顺序为:5龄危害植株>2龄、4龄危害植株>1龄和3龄危害植株(2、4龄危害处理间差异不显着;1、3龄危害处理间差异不显着)。2、利用气质联用系统(GC-MS)对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危害棉株挥发物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5龄棉铃虫幼虫处理棉株与对照棉株相比挥发性信息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均有差异,本研究中,在健康植株、虫害诱导的棉株挥发物中均检测鉴定出近30种挥发性信息物质;健康棉株检测不到β-月桂烯和3,7-二甲基-1-辛醇的释放,而1-5龄棉铃虫幼虫取食处理均可检测到;去虫与未去虫两处理间挥发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只是在挥发物含量上存在差异。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含量明显高于健康植株释放的挥发物含量,说明棉铃虫幼虫取食对棉花挥发物有显着诱导作用;棉铃虫幼虫为害棉株+棉铃虫幼虫复合处理中的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E)-乙酸-3-己烯酯和(D)-柠檬烯等挥发物的释放量明显高于去除棉铃虫幼虫及其虫粪处理,且两处理间差异显着。3、采用电子鼻对棉花植株常见挥发物进行了定性分析,确定了每类化合物的相对保留指数,构建了棉花植株常见挥发性化合物特征谱库。同时利用电子鼻构建棉铃虫幼虫危害棉株的指纹图谱库,比对健康植株与棉铃虫幼虫危害棉株的色谱图及指纹图谱发现:棉铃虫幼虫危害棉株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均比对照棉株多,而且未去除棉铃虫幼虫的处理与去除棉铃虫幼虫的处理相比,被诱导挥发物的含量显着升高,这与GC-MS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4、通过电子鼻实时监测不同处理棉株挥发性化合物β-蒎烯、β-月桂烯的释放节律。结果发现,当棉铃虫幼虫危害棉花植株2 h后,β-蒎烯的释放量明显增加,与健康植株相比差异显着;β-月桂烯在棉铃虫幼虫危害2 h的释放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着差异,在棉铃虫幼虫危害2-4 h其释放量显着增加,在危害6-8 hβ-蒎烯和β-月桂烯分别达到各自最大释放量,随后缓慢回落,但仍然保持较高释放水平。

王英慧,李为争,刘珂,付国需,安靖靖,吴少英,原国辉[10](2008)在《间作套种防治害虫的生态学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间作套种是中国传统农事经验的精华。本文系统地综述了作物的间作历史、间作套种作物相互关系的类型、影响害虫种群消长的生态因子、发展间作套种需考虑的问题,以及间作套种与现代化学生态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探讨了间作套种控制害虫的生态学机理,期望为间作套种模式最优化以及害虫行为调控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

二、螟黄赤眼蜂与绿豆和棉花植株间协同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螟黄赤眼蜂与绿豆和棉花植株间协同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绿豆间作方式对玉米和绿豆害虫及天敌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主要穗部害虫概述
        1.1.1 桃蛀螟
        1.1.1.1 桃蛀螟生物学与发生危害特征
        1.1.1.2 桃蛀螟的自然天敌及其生物防治
        1.1.2 亚洲玉米螟
        1.1.2.1 亚洲玉米螟生物学及其发生危害特征
        1.1.2.2 亚洲玉米螟的自然天敌及其生物防治
        1.1.3 棉铃虫
        1.1.3.1 棉铃虫生物学及其发生危害特征
        1.1.3.2 棉铃虫的自然天敌及其生物防治
        1.1.4 东方黏虫
        1.1.4.1 东方黏虫生物学及其发生危害特征
        1.1.4.2 东方黏虫的生物防治
    1.2 间作与土壤养分利用及虫害发生的研究进展
        1.2.1 玉米间作的生理学基础
        1.2.2 玉米间作与抗虫的关系
    1.3 间作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1.4 间作对作物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玉米和绿豆种植与调查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1 玉米穗部害虫与玉米螟卵块统计方法
        2.4.2 玉米田与绿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2.4.3 玉米考种与测产的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间作处理亚洲玉米螟发生量
        3.1.1 2018 年各间作处理亚洲玉米螟发生量
        3.1.2 2019 年各间作处理亚洲玉米螟发生量
        3.1.3 小结
    3.2 不同间作处理棉铃虫发生量
        3.2.1 2018 年各间作处理棉铃虫发生量
        3.2.2 2019 年各间作处理棉铃虫发生量
        3.2.3 小结
    3.3 不同间作处理桃蛀螟发生量
        3.3.1 2018 年各间作处理桃蛀螟发生量
        3.3.2 2019 年各间作处理桃蛀螟发生量
        3.3.3 小结
    3.4 不同间作处理亚洲玉米螟卵块寄生率
        3.4.1 2018 年各间作处理亚洲玉米螟卵块寄生率
        3.4.2 2019 年各间作处理亚洲玉米螟卵块寄生率
        3.4.3 小结
    3.5 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与相对多度
        3.5.1 2018 年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与相对多度
        3.5.1.1 2018 年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
        3.5.1.2 2018 年节肢动物群落相对多度
        3.5.2 2019 年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与相对多度
        3.5.2.1 2019 年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
        3.5.2.2 2019 年节肢动物群落相对多度
        3.5.3 小结
    3.6 不同时期玉米与绿豆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1 2018 年玉米与绿豆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1.1 2018 年玉米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1.2 2018 年绿豆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2 2019 年玉米与绿豆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2.1 2019 年玉米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2.2 2019 年绿豆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3 小结
    3.7 不同时期玉米与绿豆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3.7.1 不同时期玉米与绿豆田节肢动物调查数量
        3.7.2 2018 年玉米与绿豆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指数
        3.7.2.1 2018 年玉米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3.7.2.2 2018 年绿豆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3.7.3 2019 年玉米与绿豆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3.7.3.1 2019 年玉米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3.7.3.2 2019 年绿豆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3.7.4 小结
    3.8 不同间作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8.1 2018 年不同间作处理玉米百粒重及产量
        3.8.2 2019 年不同间作处理玉米百粒重及产量
        3.8.3 小结
4 讨论
    4.1 玉米主要害虫的发生动态
    4.2 不同处理绿豆田的益害比
    4.3 影响田间害虫发生的因素
        4.3.1 天气因素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4.3.2 种植布局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4.3.3 取样方式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4.3.4 防治措施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4.4 玉米-绿豆间作对天敌促进作用的机制探讨
    4.5 不同间作处理的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差异
        4.5.1 群落多样性
        4.5.2 生境多样性与生境管理
    4.6 不同间作处理的玉米产量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防治桃蛀螟的优良赤眼蜂品系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桃蛀螟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分布
        1.1.2 形态特征
        1.1.3 寄主植物和危害特点
        1.1.4 发生规律
        1.1.5 农业防治
        1.1.6 桃蛀螟生物防治现状
        1.1.7 物理防治
        1.1.8 化学防治
    1.2 赤眼蜂研究进展
        1.2.1 赤眼蜂概述
        1.2.2 赤眼蜂生物学特性
        1.2.3 赤眼蜂对寄主的选择性
        1.2.4 寄主发育程度对赤眼蜂寄生行为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1.2.5 蜂卵比对寄生效果的影响
        1.2.6 生命表技术在天敌研究中的应用
        1.2.7 赤眼蜂田间应用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蜂种
        2.1.2 供试寄主卵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品系赤眼蜂对桃蛀螟卵寄生能力的比较
        2.2.2 桃蛀螟卵龄对赤眼蜂寄生能力和适合度的影响
        2.2.3 桃蛀螟卵龄对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2.2.4 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功能反应
        2.2.5 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潜能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系赤眼蜂对桃蛀螟卵寄生能力的比较
        3.1.1 寄主选择性试验中各赤眼蜂寄生能力和适合度的比较
        3.1.2 非选择性试验中寄生能力的比较
    3.2 桃蛀螟卵龄对赤眼蜂寄生能力和适合度的影响
        3.2.1 桃蛀螟卵龄对各品系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3.2.2 桃蛀螟卵龄对赤眼蜂发育适合度的影响
    3.3 桃蛀螟卵龄对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3.3.1 赤眼蜂在不同卵龄桃蛀螟卵上的敲击行为耗时比较
        3.3.2 赤眼蜂在不同卵龄桃蛀螟卵上的钻孔行为耗时比较
        3.3.3 赤眼蜂在不同卵龄桃蛀螟卵上的产卵行为耗时比较
        3.3.4 赤眼蜂在不同卵龄桃蛀螟卵上的寄生行为总耗时比较
    3.4 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功能反应
        3.4.1 赤眼蜂对桃蛀螟卵密度的功能反应
        3.4.2 赤眼蜂自身密度对寻找效应的影响
    3.5 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3.5.1 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特性比较
        3.5.2 各品系赤眼蜂在桃蛀螟卵上的生命表参数
        3.5.3 各品系赤眼蜂在桃蛀螟卵上的平均单雌逐日寄生卵量
4 讨论
    4.1 不同品系赤眼蜂对桃蛀螟卵寄生能力的比较
    4.2 桃蛀螟卵龄对赤眼蜂寄生能力和适合度的影响
    4.3 桃蛀螟卵龄对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4.4 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功能反应
    4.5 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件
作者简历
致谢

(3)间作套种控制病虫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物间作套种对病害的影响
2 作物间作套种对虫害的影响
    2.1 作物间作套种对害虫的发生与传播形成物理或化学屏障
    2.2 通过间作套种诱集植物防治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 通过间作套种趋避或招引天敌作物防治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3 利用间作套种提高经济效益
4 结论与展望

(4)植物水提液卵表面处理对螟黄赤眼蜂寄生柞蚕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2. 1处理液制备
    2. 2柞蚕卵准备
    2. 3生物测定
    2. 4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 1螟黄赤眼蜂对不同处理柞蚕卵的自主选择
    3. 2优势材料处理条件优化
    3. 3优选材料的保存期与有效性检验
4结论与讨论

(5)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小麦蚜虫的生态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蚜虫生态学研究进展
        1.1.1 麦蚜的种类及分布
        1.1.2 麦蚜在我国的危害现状
        1.1.3 麦蚜危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3.1 对产量的影响
        1.1.3.2 对品质的影响
        1.1.4 麦蚜猖獗发生的主要原因
        1.1.4.1 化学农药的不规范施用
        1.1.4.2 麦蚜的生物学特性
        1.1.4.3 小麦抗蚜品种的匮乏
        1.1.4.4 麦蚜与小麦品种的协同进化
    1.2 吡虫啉的研究与进展
    1.3 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
    1.4 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
        1.4.1 生态调控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4.2 生态调控的方法及应用
        1.4.2.1 农业措施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1.4.2.2 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
        1.4.2.3 生物防治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残留测定
        3.1.1 供试地点
        3.1.2 供试小麦
        3.1.3 试剂和仪器
        3.1.4 样品残留测定前处理
        3.1.5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3.1.5.1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3.1.5.2 质谱条件
        3.1.6 数据处理
    3.2 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安全性评价
        3.2.1 虫源
        3.2.2 室内蚜虫饲养
        3.2.3 种群参数的计算
        3.2.4 数据处理
    3.3 小麦播种期对麦蚜及七星瓢虫的影响
        3.3.1 供试品种
        3.3.2 调查方法
        3.3.3 数据分析
    3.4 卵形异绒螨在麦田的发生动态
        3.4.1 供试品种
        3.4.2 调查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残留测定
        4.1.1 添加回收率与相对标准偏差
        4.1.2 残留量测定结果
    4.2 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安全性评价
        4.2.1 不同处理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生殖力及存活率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对麦长管蚜试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4.3 小麦播种期对麦蚜及七星瓢虫的影响
        4.3.1 不同播种期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4.3.2 不同播种期对七星瓢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4.3.3 不同播种期影响下麦蚜发生量与七星瓢虫种群动态的关系
    4.4 卵形异绒螨在麦田的发生动态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6)赤眼蜂在我国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赤眼蜂的分类
2 赤眼蜂的寄主范围
3 赤眼蜂的寄生机制
4 赤眼蜂的寄生潜能
5 赤眼蜂的大规模生产
6 赤眼蜂的田间放蜂技术
    6.1 放蜂时间
    6.2 放蜂数量
    6.3 放蜂方法
7 赤眼蜂的大面积应用效果
8 赤眼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8.1 防治效果受环境影响大
    8.2 技术要求高, 农民操作不熟练
    8.3 缺少综合性防治措施
9 前景展望

(7)寄生蜂产卵引诱物的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栖境偏好
2 寄生蜂对栖境的定位
    2.1 寄主植物本身挥发物的作用
    2.2 间 (套) 作植物的挥发性物质
    2.3 寄主植物和植食性害虫的联合作用
3 寄生蜂的寄主定位
    3.1 寄主的卵
    3.2 寄主的鳞片
    3.3 寄主的口腔分泌物
    3.4 寄主昆虫的性外激素
    3.5 寄主排泄物

(8)鳞翅目幼虫对呈味物质的取食反应和甘蓝田套种非寄主植物的驱虫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1.1.1 对植食性昆虫寄主定向的影响
        1.1.2 对植食性昆虫取食的影响
        1.1.3 对植食性昆虫求偶交配的影响
        1.1.4 对植食性昆虫产卵的影响
        1.1.5 对植食性昆虫的驱避作用
        1.1.6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的作用
    1.2 植物非挥发性物质对昆虫取食的影响
        1.2.1 昆虫味觉感器上的感受细胞
        1.2.2 昆虫取食素
        1.2.3 昆虫取食抑制素
        1.2.4 刺激素和抑制素在昆虫取食过程中的平衡
        1.2.5 取食经历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1.3 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
        1.3.1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与特点
        1.3.1.1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
        1.3.1.2 传统农业多样性种植的生态功能
        1.3.1.3 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3.2 复合种植系统中的昆虫发生特点和害虫管理
    1.4 间作套种的概念及其应用
        1.4.1 间作套种植物之间相互关系
        1.4.1.1 间套作植物之间的互补或竞争
        1.4.1.2 间套作植物之间的异株克生作用
        1.4.1.3 间套作植物对害虫的抑制作用
        1.4.2 间作套种对昆虫种群消长的影响
        1.4.2.1 影响田间小气候
        1.4.2.2 形成物理或化学屏障
        1.4.2.3 影响土壤因子
        1.4.2.4 引诱植食性昆虫
        1.4.2.5 驱避植食性昆虫
        1.4.2.6 招引昆虫天敌
        1.4.3 发展间作套种需考虑的问题
        1.4.3.1 定量评价问题
        1.4.3.2 间作套种的靶标
        1.4.3.3 时间的局限性
        1.4.3.4 空间的局限性
        1.4.3.5 采收方面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鳞翅目幼虫对基本呈味物质的取食选择反应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材料
        3.1.3 幼虫取食量的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1.4.1 极差分析
        3.1.4.2 方差分析
    3.2 甘蓝田套种非寄主植物对主要害虫的驱避效果
        3.2.1 供试植物
        3.2.2 试验设计
        3.2.3 调查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2.4.1 菜粉蝶落卵量数据分析
        3.2.4.2 菜蚜种群数量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菜粉蝶幼虫对基本呈味物质的取食选择反应
        4.1.1 菜粉蝶幼虫对不同呈味物质的取食选择反应
        4.1.2 几种呈味物质对菜粉蝶幼虫的选择性拒食活性
        4.1.3 几种呈味物质对菜粉蝶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活性
    4.2 棉铃虫幼虫对基本呈味物质的取食选择反应
        4.2.1 棉铃虫幼虫对不同呈味物质的取食选择反应
        4.2.2 几种呈味物质对棉铃虫幼虫的选择性拒食活性
        4.2.3 几种呈味物质对棉铃虫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活性
    4.3 甘蓝田套种非寄主植物对菜粉蝶田间卵量的影响
        4.3.1 甘蓝田套种非寄主植物对菜粉蝶落卵量的影响
        4.3.2 甘蓝田套种非寄主植物对菜粉蝶卵量消长的影响
    4.4 甘蓝田套种非寄主植物对菜蚜种群数量的影响
        4.4.1 甘蓝田套种非寄主植物对菜蚜发生数量的影响
        4.4.2 甘蓝田套种非寄主植物对菜蚜种群数量消长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鳞翅目幼虫对基本呈味物质的取食选择反应
    5.2 甘蓝田套种非寄主植物对主要害虫的驱避效果
参考文献
ABSTRACT

(9)棉花—棉铃虫—寄生蜂三级营养链间中红侧沟茧蜂的实时趋性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特性及其作用
        1.1.1 植物挥发物
        1.1.2 植食性昆虫的挥发物
    1.2 寄生蜂的寄主定位
        1.2.1 寄生蜂的学习行为
        1.2.2 寄生蜂的行为调控方式
    1.3 电子鼻应用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昆虫
        2.1.3 主要的实验设备
        2.1.4 其它实验材料
    2.2 方法
        2.2.1 棉株处理
        2.2.2 Y 型昆虫嗅觉仪行为测定
        2.2.3 植物挥发物的收集
        2.2.4 植物挥发物的分析
        2.2.5 zNose 分析棉花挥发物
    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红侧沟茧蜂对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及其危害棉花植株的趋性行为反应
        3.1.1 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危害棉花幼苗叶面积的比较
        3.1.2 中红侧沟茧蜂对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趋性行为反应
        3.1.3 中红侧沟茧蜂对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危害棉株的趋性行为反应
    3.2 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取食诱导棉株释放挥发物定性及定量
        3.2.1 不同处理棉株挥发物的定性分析
        3.2.2 不同处理棉株主要挥发物定量分析
    3.3 棉花挥发物指纹图谱
        3.3.1 棉花常见挥发物 zNose~(TM) 谱库
        3.3.2 虫害诱导棉花挥发物指纹图谱
    3.4 虫害诱导棉花挥发物β-蒎烯、β-月桂烯释放节律分析
4 讨论
    4.1 中红侧沟茧蜂对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及其危害棉株的趋性行为反应
    4.2 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危害棉株后棉花挥发物的定性及定量
    4.3 棉花常见挥发物谱库及其指纹图谱
    4.4 虫害诱导棉花代表性挥发物释放节律分析
5 结论
    5.1 中红侧沟茧蜂对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及其危害棉株的趋性行为反应
    5.2 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危害棉株后棉花挥发物定性及定量
    5.3 棉花常见挥发物 zNose~(TM)谱库及其指纹图谱
    5.4 虫害诱导棉花挥发物β-蒎烯、β-月桂烯释放节律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螟黄赤眼蜂与绿豆和棉花植株间协同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绿豆间作方式对玉米和绿豆害虫及天敌发生的影响[D]. 王云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2]防治桃蛀螟的优良赤眼蜂品系筛选[D]. 陈万斌. 河北农业大学, 2019(11)
  • [3]间作套种控制病虫害的研究进展[J]. 陈曼,万秀娟,梁峥,龚攀. 农业科技通讯, 2016(08)
  • [4]植物水提液卵表面处理对螟黄赤眼蜂寄生柞蚕卵的影响[J]. 李天昊,张波,王秀梅,杜文梅,阮长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3)
  • [5]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小麦蚜虫的生态治理[D]. 韩二宾.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3)
  • [6]赤眼蜂在我国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向玉勇,张帆. 河南农业科学, 2011(12)
  • [7]寄生蜂产卵引诱物的研究概述[J]. 韩文素,张树发,沈福英,苑士涛,张红杰. 中国植保导刊, 2010(09)
  • [8]鳞翅目幼虫对呈味物质的取食反应和甘蓝田套种非寄主植物的驱虫效果[D]. 王英慧.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9]棉花—棉铃虫—寄生蜂三级营养链间中红侧沟茧蜂的实时趋性反应[D]. 潘洪生.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10]间作套种防治害虫的生态学机理[A]. 王英慧,李为争,刘珂,付国需,安靖靖,吴少英,原国辉. 华中昆虫研究(第五卷), 2008

标签:;  ;  ;  ;  ;  

赤眼蜂与绿豆和棉花植物的增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