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用植物资源在呼救(论文文献综述)
何日福[1](2021)在《广西圣堂湖景区提质增效研究》文中指出
陆静雯[2](2021)在《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以富平县老年公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年公寓作为新兴起的养老设施,既能够提供独立的居住模块,又能给与老年人更好的服务和照顾,符合当下的养老需求。但是传统老年公寓还存在设施老旧、空间活动单一分布不合理、景观环境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如何针对老年人独特的特点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满足现代老年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探寻出一条适宜富平县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的方法是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结合的方式,首先,总结国内外对于老年公寓的理论研究、政策推进、无障碍设计及景观设计等成果,提出以老年群体需求为导向进行关怀性设计;其次,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从老年公寓景观设计出发,明确了老年公寓的相关概念和设计理论的应用,从生理、心理、行为以及活动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在需求基础上通过对三个老年公寓的实地调研,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可借鉴要点和现存问题,总结出老年公寓景观空间设计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特点;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前文总结的经验特点以及待解决问题,提出具体设计策略以及景观要素的适老化设计方法研究。最后,基于上文提出的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对富平县老年公寓进行景观设计实践,对研究成果加以论证,为老年人创造更加适老化的景观环境。通过研究得出,在满足空间整体性的同时应当增加空间的多样性,使用功能优先于形式,可以通过增加水景观来丰富空间的观赏性和互动性;道路宜趣味性与便捷性结合,场地宜平整没有凹凸,选用透水性好、防滑、环保的铺装材料,保证老年人的活动步行安全;场内设施数量宜满足人员使用,尺寸依据老年人体工程学;植物搭配不仅要保证美观还应当与康复养生结合等,旨在对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高游慧,郑泽慧,张越,胡跃高,王小芬[3](2021)在《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土传真菌病害分布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且危害性大,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化学杀菌剂一直被认为是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菌剂不仅会造成农药残留、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加,而且还会造成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及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际微生态是与植物根系发生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土壤微域,是植物自己营造的有利于植物健康和生长的生态系统。深入探究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有利于从根际微生物、环境因子、抑病物质等方面挖掘防治土传真菌病害安全高效的方法。本研究着重从土传真菌病害的危害、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及土传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研究及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李敏[4](2020)在《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远离自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我们开始意识到自然对于人们的重要作用,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思考;自然教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逐步兴起,体验式的教育方式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建立有效的联结;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和旅游的资源,在当下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开展全域旅游、建设地域性景观风貌、传承绿色生活的理念、构建新型的高品质城市绿色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基于我国国情特征开展在森林户外环境下的自然环境教育,对于探索自然教育新型模式、建设森林的生态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自然教育的概念辨析、理论研究等,结合森林建设的相关研究领域和理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山地森林型自然教育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体验性景观对于自然教育的重要作用和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下的景观设计。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出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体验性、保护性、系统性和地域性的设计原则,并从体验的多维层次、景观的空间与要素、自然教育课程活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探索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通过武平县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践的应用。通过本文研究总结得出:(1)森林中的自然环境教育应注重体验性的设计,以感官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叙事性的手法进行自然环境、场地设施、活动方案的设计;景观要素的体验性设计能够塑造独特的环境意向;(2)自然教育径与环境解说是在森林环境中开展自然教育的主要形式;(3)要充分挖掘场地的景观资源和地域性文化特色,结合森林环境教育的内容,实现具有本地特色和唯一性的自然教育基地设计;(4)自然教育活动课程的策划、教育基地的运营和老师的专业引导是一个自然教育基地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其他类似的森林自然环境教育基地提供有效的实践项目借鉴。
葛明敏[5](2020)在《基于景观感知的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构建途径研究 ——以惠州市象头山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面对现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环境恶化,现代城市人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从而引发健康危机,导致了“自然缺失症”这一人与自然关系断裂的现象。针对城市人群愈加远离自然,自然教育缺失的普遍状况,如何创造一个具有丰富感知性的环境,让参与者自发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思维方式,自然教育基地这一实践形式便应运而生。本文先从理论层面进行相关研究,对于自然教育及景观感知理论进行界定和辨析。通过分析总结自然教育的特点、作用、内容形式和培养目标,以及对国内外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和对比,总结我国开展自然教育的发展方向。再从景观感知理论入手,结合环境心理学、景观美学、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分析景观感知的过程、特性和丰富的感官感知途径。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有重要作用,也为在森林环境中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场所和活动内容。通过对于森林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有利于参与者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培养自然保护、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有着其他自然环境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综合以上,在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构建途径研究中,本文提出以综合性、全年龄段、体验性、可持续性和地域性为原则,并从自然教育内容体系、空间组织、功能系统、游线组织、景观感知内容体系和解说系统与宣传六大方面进行途径探索,同时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在象头山建立森林自然教育基地,在解决场地内存在的森林环境破坏和污染、产业结构落后、旅游发展形式单一等问题的同时,利用象头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开展森林自然教育实践,创造和策划不同自然教育活动类型、适合全年龄段和不同自然教育团体组织的自然教育活动,来培养和激发参与者对于环境的热爱与保护。通过这一规划设计研究,以期更好的指导自然教育基地这一新兴风景园林类型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促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
展亚明[6](2020)在《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以百花洲公园段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在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建设下,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的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吸引了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前来休闲观光。随着苏州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基本已经成为在该区域活动的主体人群。然而,该区域公共滨水空间在适老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老年人的各类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本研究以此为背景,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适老化设计原则与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对百花洲公园段进行实例研究,以期在理论上完善该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的空缺,也为国内同类型城市的公共滨水空间设计实践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与第二章,是本文的基础研究部分。第一章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究了研究目的与意义,阐述了研究范围与创新点,并对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是相关基础研究,围绕老年人、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以及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相关内容展开基础研究。第二部分为第三章,是问题发现与分析部分,通过对苏州护城河区域各类滨水空间进行适老化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在区域布局与滨水空间两个层面进行问题分析总结。第三部分为第四章、第五章与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得出适老化设计原则,为该区域公共滨水空间的适老化设计提供了导向性依据。第五章提出适老化设计策略,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设计参考。第六章是文章的实例研究部分,在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对百花洲公园段公共滨水空间中老年人的活动行为模式与使用后评价分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老年人的需求,并与适老化现状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来总结问题,以此为基础进行此公园段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优化。第四部分为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不足与展望。本文旨在对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建设进行适老化设计理论上的补充,并为今后该区域的更新发展提供适老化设计方面的指导。
熊爽[7](2020)在《面向儿童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研究 ——以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对博物馆的研究从博物馆的起源到博物馆的分化,简述了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及科学中心、动物园和植物园。尤其对以人群而划分的儿童博物馆这种特殊的博物馆形态做了详细论述,同样从溯源到举例,列举了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如: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波士顿儿童馆、底特律儿童博物馆、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馆。由于艺术馆与科技馆中儿童教育意识的崛起,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成为儿童博物馆的展览的新形态。其中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在这方面是为翘楚。文中以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为例,对九个不同的展区128件展品做了详细的呈现。展现了国内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上的探索。并对如何如何做更好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提出了制作和评估的方案。
白馨月[8](2020)在《等值翻译理论在科普文本笔译实践中的应用 ——《科技俄语》(教材)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6-9月,笔者进行了《科技俄语》的俄译汉笔译实践活动。在此次翻译实践活动结束以后,本人针对翻译实践活动的情况,撰写了此次汉译活动的实践报告。在本实践报告中,笔者对此次俄汉笔译实践活动过程做了详细说明,同时笔者在本报告中还以等值翻译理论为指导,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重点说明了此次活动中所采取的笔译策略及其依据、笔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本报告还说明了笔者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本报告的正文部分一共分为四部分。笔者在第一章介绍了俄语科学语言教程《科技俄语》汉译实践项目背景、科普文本体裁特征;第二章介绍了俄语科学语言教程《科技俄语》汉译实践活动准备过程,其中包括对翻译内容背景知识的准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准备、术语的译前准备及翻译所需要的工具的准备;笔者在第三章中以等值翻译理论为指导,对此次笔译活动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术语、c连接的前置词结构以及隐喻修辞的翻译案例分析;报告的最后一章为本次笔译实践活动的翻译质量评估及总结,在这一章中说明了本次笔译活动的翻译质量,同时总结了本次实践活动的经验以及不足,列举了顺利完成此次笔译实践活动的有利因素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赵夏洁[9](2020)在《适老性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龄化是社会人口发展的必要历程,21世纪初,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对于退休的老人而言,公园度过闲暇时光的好地方。老年人户外休闲活动的质量高低直接取决于户外的景观设计的建设水平。由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以及行为活动特点,必定对老年的活动领域的设计提出特殊的要求。如何使城市公园景观更好的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风景园林学、环境心理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学以及社会学理论,调查研究了中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通过对老年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分析,提出城市公园适老性设计的原则,运用文献查阅、调查问卷、中外对比分析的方法,然后结合国内外具代表性的城市公园适老性设计案例进行剖析,归纳出在城市公园适老性设计发展中出现的设计方法、手段。其主要表现为城市公园老年适老性设计手法不娴熟;城市公园老年适老性设计中景观建筑、水体、铺装、建筑小品等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不协调,不能满足老年人生理、精神的需求等。论文对上述问题所产生的深层原因与设计的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得出城市公园适老性设计还处于有待发展阶段,并指出现阶段城市公园景观严重滞后性与老年人日益见长的需求的矛盾。因此,城市公园适老性设计显得极为迫切。
王孟莹[10](2019)在《基于康养旅游的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步道景观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将健康产业和旅游业进行融合发展成为了主流趋势。而“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直接触发了旅游新业态——康养旅游的诞生,并迅速的得到了市场认可。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开展建设康养旅游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森林康养不仅有助于林业的发展,更被看作是可共享的生态福利,因此,开展森林康养的建设工作将对黑龙江省的区域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步道作为森林公园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游客在森林公园中体验康养旅游的直接媒介,更是康养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步道景观的品质对于游客森林康养旅游体验有着重要影响。论文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森林康养、步道景观的研究现状,结合旅游学、需求理论和环境行为学等相关理论,归纳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旅游步道景观的三个构成要素。其次,以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目前设施建设情况等为依据,筛选出黑龙江省域内在康养旅游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发展空间的五个国家森林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的方法对旅游主体需求和森林公园步道景观要素进行调研,分析总结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步道景观的特征与开发潜力,发现在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从康养旅游的角度,提出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步道景观优化设计的原则与策略。主要针对康养景观资源、康养配套设施及康养公共服务制定专项优化策略,提升和完整的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步道景观设计策略系统。本研究面向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理论梳理、调研分析、问题总结、策略生成等研究过程,提出黑龙江省国家森林公园步道景观的优化对策与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康养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加休闲美观、健康安全的旅游环境。
二、药用植物资源在呼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用植物资源在呼救(论文提纲范文)
(2)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以富平县老年公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严重 |
1.1.2 老年公寓需求增加 |
1.1.3 国家政策的扶植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
2.1 老年人特征与活动特点 |
2.1.1 生理特征 |
2.1.2 心理特征 |
2.1.3 户外行为特征 |
2.1.4 活动特点 |
2.2 老年公寓发展沿革与景观构成 |
2.2.1 发展沿革 |
2.2.2 景观构成 |
2.3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相关理论 |
2.3.1 老年人与环境交互性设计 |
2.3.2 空间可达性设计 |
2.3.3 提升感知康复性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老年公寓景观空间相关案例现状调查研究 |
3.1 实践案例选取原则及分析内容 |
3.1.1 实践选取原则 |
3.1.2 分析内容 |
3.2 户县—荣华·清荷园 |
3.2.1 自然环境以及老龄化现状 |
3.2.2 区位及案例概况 |
3.2.3 景观空间现状分析 |
3.2.4 可借鉴要点与现存问题 |
3.3 西安——汉唐老年公寓 |
3.3.1 自然环境以及老龄化现状 |
3.3.2 区位及案例概况 |
3.3.3 景观空间现状分析 |
3.3.4 可借鉴要点与现存问题 |
3.4 西安——青华山庄老年公寓 |
3.4.1 自然环境以及老龄化现状 |
3.4.2 区位及案例概况 |
3.4.3 景观空间现状分析 |
3.4.4 可借鉴要点与现存问题 |
3.5 案例分析与问题总结 |
3.5.1 老年公寓的区位与概况对比分析 |
3.5.2 老年公寓的景观空间对比分析与问题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4 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
4.1 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
4.1.1 整体设计丰富空间层次 |
4.1.2 道路的便捷性与趣味性相融合 |
4.1.3 植物美观与康复养生结合 |
4.1.4 重视基础设施的适老性 |
4.1.5 对场地精神文化的探索 |
4.2 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性设计方法 |
4.2.1 空间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
4.2.2 道路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
4.2.3 植物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
4.2.4 水体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
4.2.5 标识色彩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5 富平县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实践 |
5.1 富平县老年公寓基本概况 |
5.1.1 基地背景 |
5.1.2 自然环境特征分析 |
5.1.3 人文特征分析 |
5.2 基地概况 |
5.2.1 基本概述 |
5.3 富平县老年公寓前期设计分析 |
5.3.1 设计理念 |
5.3.2 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原则 |
5.4 富平县老年公寓整体设计规划 |
5.4.1 整体规划布局 |
5.4.2 老年公寓空间景观节点适老化设计 |
5.4.3 道路要素适老化设计 |
5.4.4 植物要素适老化设计 |
5.4.5 标识色彩、户外设施要素适老化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附录-Ⅳ 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问卷调查 |
致谢 |
(3)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土传真菌病害的危害 |
2 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 |
2.1 土壤环境因子 |
2.2 根系分泌物 |
2.3 土壤微生物 |
3 土传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3.1 生防菌防治方法 |
3.1.1 生防细菌 |
3.1.2 生防真菌 |
3.1.3 生防放线菌 |
3.1.4 复合菌系 |
3.2 其他生物防治方法 |
4 展望 |
(4)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然环境教育意识的培养受到重视,自然需求提升 |
1.1.2 .自然教育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体验式教育的尝试 |
1.1.3 .景观体验需求提升,风景园林在自然教育中发挥作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
1.4.2 .实地调研和观察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4.5 .归纳总结法 |
1.5 .技术路线 |
2.自然教育相关理论 |
2.1 .概念辨析 |
2.1.1 .自然教育 |
2.1.2 .山地森林型自然教育学校(基地) |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2.1 .国外研究概况 |
2.2.2 .国内研究概况 |
2.3 .自然教育环境基地 |
2.3.1 .自然教育基地的分类 |
2.3.2 .自然教育基地的基本要素 |
3.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研究 |
3.1 .山地森林发展自然教育的优势 |
3.1.1 .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
3.1.2 .森林环境中景观类型多样,提供自然体验的良好户外环境 |
3.1.3 .开展自然教育对森林文化服务价值提升和森林旅游大有裨益 |
3.2 .相关研究范畴 |
3.2.1 .森林旅游 |
3.2.2 .环境解说 |
3.2.3 .森林体验 |
3.2.4 .科普宣传 |
3.3 .森林自然环境教育的内容 |
3.4 .森林自然环境教育的形式 |
3.4.1 .森林自然观察 |
3.4.2 .森林自然体验 |
3.4.3 .森林自然探险 |
3.4.4 .自然环境解说 |
3.4.5 .自然学校和自然课堂 |
3.4.6 .自然教育径 |
3.5 .森林自然教育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
3.6 .本章小结 |
4.景观体验在森林自然教育中的应用 |
4.1 .体验式景观 |
4.1.1 .自然体验(Nature Experience) |
4.1.2 .体验式景观(Experience Landscape) |
4.2 .景观体验的内涵 |
4.2.1 .景观体验的特性 |
4.2.2 .体验的类型 |
4.3 .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体验需求与偏好调查 |
4.3.1 .调查对象 |
4.3.2 .调研方法 |
4.3.3 .调研分析 |
4.3.4 .调研结果 |
4.4 .以景观体验的角度分析国内的森林自然教育的问题 |
5.案例分析 |
5.1 .多尔恩斯特滕哈万根(Barfuss Park)赤脚公园 |
5.1.1 .设计理念 |
5.1.2 .设计要素 |
5.1.3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
5.1.4 .借鉴意义 |
5.2 .德国EINS+ALLES感官公园 |
5.2.1 .设计理念 |
5.2.2 .体验设计 |
5.2.3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
5.2.4 .借鉴意义 |
5.3 .台湾溪头自然教育园 |
5.3.1 .景观资源 |
5.3.2 .设计目标 |
5.3.3 .设计要素 |
5.3.4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
5.3.5 .借鉴意义 |
5.4 .伊贾姆斯自然中心(IJAMS NATURE CENTER) |
5.4.1 .设计理念 |
5.4.2 .景观节点 |
5.4.3 .活动课程 |
5.4.4 .借鉴意义 |
5.5 .阿卡迪亚大区生态门户-路易斯安那圣兰德游客中心 |
5.5.1 .设计理念 |
5.5.2 .活动分区与景观设计 |
5.5.3 .借鉴意义 |
6.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6.1 .设计原则 |
6.1.1 .体验性 |
6.1.2 .保护性 |
6.1.3 .系统性 |
6.1.4 .地域性 |
6.2 .体验性设计策略 |
6.2.1 .五感体验策略 |
6.2.2 .精神体验策略 |
6.2.3 .教育体验策略 |
6.3 .场所设施规划策略 |
6.3.1 .空间策略 |
6.3.2 .功能分区 |
6.3.3 .要素分析与策略 |
6.4 .自然教育活动与课程方案 |
6.4.1 .自然教育主题活动 |
6.4.2 .针对不同人群的活动方案 |
7.武平县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设计说明 |
7.1 .场地概况与项目背景 |
7.1.1 .城市概况 |
7.1.2 .项目位置 |
7.1.3 .上位规划 |
7.1.4 .区位优势 |
7.2 .场地分析 |
7.2.1 .武平县景观资源分析 |
7.2.2 .场地内部分析 |
7.3 .设计定位 |
7.4 .总体设计 |
7.4.1 .平面图 |
7.4.2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
7.4.3 .鸟瞰图 |
7.4.4 .种植设计 |
7.4.5 .生态修复设计 |
7.4.6 .竖向设计 |
7.4.7 .水体设计 |
7.4.8 .照明 |
7.4.9 .服务设施规划 |
7.5 .分区节点设计 |
7.5.1 .游客服务中心 |
7.5.2 .森林幼儿园自然教育中心 |
7.5.3 .五感体验区 |
7.5.4 .田园观光区 |
7.5.5 .森林冒险区 |
7.5.6 .文化体验区 |
7.5.7 .社区生活区 |
7.5.8 .森林保育区 |
7.6 .自然教育专项设计 |
7.6.1 .园路系统与研学路径规划 |
7.6.2 .服务建筑与设施 |
7.6.3 .环境解说与导览系统 |
7.6.4 .课程活动策划 |
7.6.5 .活动周边产品设计 |
7.7 .用地平衡 |
8.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山地森林自然环境教育基地的认识与需求调查问卷 |
图表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景观感知的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构建途径研究 ——以惠州市象头山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症 |
1.1.2 城市环境恶化引发的健康危机 |
1.1.3 我国目前自然教育现状 |
1.1.4 森林环境的问题与保护 |
1.1.5 森林类场所感知设计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阐释 |
1.3.1 自然教育 |
1.3.2 森林自然教育基地 |
1.3.3 景观感知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自然教育及其相关内容体系研究 |
2.1 自然教育内容研究 |
2.1.1 自然教育的特点 |
2.1.2 自然教育的作用 |
2.1.3 自然教育的内容形式 |
2.1.4 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
2.2 自然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
2.2.1 自然教育发展历程 |
2.2.2 自然教育立法 |
2.2.3 国内外研究实践 |
2.2.4 讨论与评述 |
2.3 景观感知理论研究 |
2.3.1 景观感知理论构成 |
2.3.2 景观感知的过程 |
2.3.3 景观感知的特性 |
2.3.4 景观感知的途径 |
2.4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
2.4.1 生态修复理论 |
2.4.2 森林美学理论 |
3 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特征与优势 |
3.1 发展森林自然教育的独特性 |
3.2 开发森林景观感知的独特性 |
3.3 自然教育对森林循环发展的助益 |
4 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构建原则与途径 |
4.1 构建原则 |
4.1.1 强化感知与发展自然教育的综合性原则 |
4.1.2 倡导森林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原则 |
4.1.3 彰显环境特色历史文脉的地域性原则 |
4.1.4 满足不同人群所需的全年龄段原则 |
4.1.5 强调参与互动的体验性原则 |
4.2 构建多层次复合的自然教育内容体系 |
4.3 形成多样清晰的空间组织 |
4.4 营造多类型互融的功能系统 |
4.4.1 以开放互动为先导 |
4.4.2 以科普教育为核心 |
4.4.3 以自然体验为主体 |
4.4.4 以休闲游憩为基础 |
4.4.5 以食宿配套为补充 |
4.5 组构多路径体验的游线系统 |
4.5.1 道路体系 |
4.5.2 森林感知特色游线 |
4.6 形成多要素支撑的景观感知内容 |
4.6.1 景观感知策略 |
4.6.2 地形营造 |
4.6.3 植物营造 |
4.6.4 水体营造 |
4.6.5 铺装与材质 |
4.6.6 景观小品 |
4.7 配备多形式完善的解说系统与宣传方式 |
4.7.1 解说系统 |
4.7.2 活动宣传与推广 |
5 相关案例研究 |
5.1 洛嘉儿童主题乐园——金山岭松塔主题乐园 |
5.1.1 项目概况 |
5.1.2 划分不同年龄段的自然教育对象 |
5.1.3 强调五感感知 |
5.1.4 取于自然、用于自然 |
5.2 台北关渡自然公园 |
5.2.1 项目概况 |
5.2.2 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 |
5.2.3 针对不同团体的自然教育活动设计 |
5.2.4 激发多感官感知 |
5.3 台湾溪头自然教育园区 |
5.3.1 项目概况 |
5.3.2 季节性自然教育活动策划 |
5.3.3 寓教于乐的自然教育节点设计 |
5.3.4 强化感知的步道系统规划 |
5.4 北京环境教育主题城市森林规划设计 |
5.4.1 项目概况 |
5.4.2 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
5.5 日本山原国立公园 |
5.5.1 项目概况 |
5.5.2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展自然教育 |
5.6 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
5.6.1 项目概况 |
5.6.2 森林中的五感体验 |
5.6.3 丰富的自然教育活动设计 |
5.7 小结 |
5.7.1 关于功能分区的探讨 |
5.7.2 关于游线设计的探讨 |
5.7.3 关于景观感知实践的探讨 |
5.7.4 关于自然教育内容体系的探讨 |
6 象头山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 |
6.1 项目背景 |
6.1.1 政策背景 |
6.1.2 区位分析 |
6.1.3 设计范围 |
6.1.4 上位规划 |
6.2 场地解读 |
6.2.1 历史沿革 |
6.2.2 自然资源 |
6.2.3 交通条件 |
6.2.4 用地分析 |
6.2.5 现状解读 |
6.2.6 现状综述 |
6.3 理念与构思 |
6.3.1 总体定位 |
6.3.2 目标及策略 |
6.3.3 规划依据 |
6.4 总体规划设计 |
6.4.1 规划成果 |
6.4.2 规划结构 |
6.4.3 功能分区 |
6.5 分区设计 |
6.5.1 俯仰洞天 |
6.5.2 金溪溯源 |
6.5.3 百里万物 |
6.5.4 沥水芳泽 |
6.5.5 鹧鸪巡径 |
6.5.6 登高游憩 |
6.5.7 行山驻水 |
6.5.8 畅想象头 |
6.5.9 笋蕨乡里 |
6.6 专项设计 |
6.6.1 景观感知专项设计 |
6.6.2 自然教育体系规划设计 |
6.6.3 生态修复设计 |
6.6.4 道路系统 |
6.6.5 建筑及服务设施 |
6.6.6 竖向设计 |
6.6.7 标识系统 |
6.6.8 小品设计 |
6.6.9 夜景照明设计 |
6.6.10 互联网+设计 |
6.6.11 用地平衡表 |
7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录 A 图纸目录 |
分离 B 图纸 |
(6)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以百花洲公园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苏州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
1.1.2 城市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发展趋势 |
1.1.3 苏州护城河区域更新与发展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范围与创新点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 |
2.1 关于老年人 |
2.1.1 概念限定 |
2.1.2 老年人生理特征 |
2.1.3 老年人心理特征 |
2.1.4 老年人活动特征 |
2.2 关于公共滨水空间 |
2.2.1 概念限定 |
2.2.2 我国城市公共滨水空间发展现状 |
2.2.3 公共滨水空间在本文中的分类 |
2.2.4 公共滨水空间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 |
2.3 关于适老化设计 |
2.3.1 概念限定 |
2.3.2 适老化设计涉及的相关学科 |
2.3.3 适老化设计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 |
2.4 关于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 |
2.4.1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发展沿革 |
2.4.2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现状 |
2.4.3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功能分区 |
2.4.4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与周边老年人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 |
3.1 滨水步道适老化现状 |
3.1.1 滨水步道适老化现状调研 |
3.1.2 滨水步道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
3.2 滨水平台适老化现状 |
3.2.1 滨水平台适老化现状调研 |
3.2.2 滨水平台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
3.3 滨水码头适老化现状 |
3.3.1 滨水码头适老化现状调研 |
3.3.2 滨水码头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
3.4 滨水桥下空间适老化现状 |
3.4.1 滨水桥下空间适老化现状调研 |
3.4.2 滨水桥下空间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
3.5 滨水广场适老化现状 |
3.5.1 滨水广场适老化现状调研 |
3.5.2 滨水广场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
3.6 滨水绿地适老化现状 |
3.6.1 滨水绿地适老化现状调研 |
3.6.2 滨水绿地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
3.7 滨水空间交界节点适老化现状 |
3.7.1 滨水空间交界节点适老化现状调研 |
3.7.2 滨水空间交界节点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
3.8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适老化现状 |
3.8.1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适老化现状调研 |
3.8.2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
3.9 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总结 |
3.9.1 区域布局层面的适老化现状问题总结分析 |
3.9.2 滨水空间层面的适老化现状问题总结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原则 |
4.1 基于城市公共滨水空间普适性层面 |
4.1.1 区域空间便捷可达原则 |
4.1.2 老人活动安全舒适原则 |
4.1.3 空间适老而不唯老原则 |
4.1.4 适老改造因地制宜原则 |
4.1.5 保留老人地域记忆原则 |
4.1.6 引导老人参与评价原则 |
4.2 基于苏州护城河区域地域特定性层面 |
4.2.1 风貌保护与适老更新并存原则 |
4.2.2 文脉延续与适老改造协调原则 |
4.2.3 各区段适老建设有序推进原则 |
4.2.4 本地老人与游客和谐共处原则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
5.1 滨水空间区域布局适老化提升 |
5.1.1 区域空间资源适老化整合 |
5.1.2 区域交通流线适老化组织 |
5.2 滨水空间步行体系适老化构建 |
5.2.1 以老人步行活动安全为导向的步道空间细部改良 |
5.2.2 以老人步行活动便捷为导向的步道空间无障碍化 |
5.2.3 以老人步行活动舒适为导向的步道空间尺度把控 |
5.2.4 以老人步行活动体验为导向的步道空间节点设置 |
5.3 滨水空间使用适老化改善 |
5.3.1 融合叠加使用空间,促进老人空间使用高效 |
5.3.2 时段交叉使用空间,推进老人空间使用均衡 |
5.4 滨水空间层次适老化整合 |
5.4.1 丰富滨水空间临水边界亲水层次,满足老人多种亲水体验 |
5.4.2 进行滨水空间内部二次分割围合,增强老人空间氛围感知 |
5.4.3 增设滨水空间拐角活动空间节点,促使老人社交活动发生 |
5.5 滨水空间功能适老化改进 |
5.5.1 增设亲子互动空间,实现代际和谐 |
5.5.2 改善运动健身空间,吸引老人参与 |
5.5.3 置入艺术文化空间,开拓老人兴趣 |
5.6 滨水空间要素适老化升级 |
5.6.1 从滨水空间各类界面入手 |
5.6.2 从滨水空间绿化景观入手 |
5.6.3 从滨水空间灯光照明入手 |
5.6.4 从滨水空间交界节点入手 |
5.6.5 从滨水空间服务设施入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百花洲公园段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优化研究 |
6.1 调查问卷设计 |
6.1.1 百花洲公园概况 |
6.1.2 调查目的 |
6.1.3 调查对象 |
6.1.4 调查方法 |
6.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分析 |
6.2.1 年龄和性别 |
6.2.2 身体健康状况 |
6.3 老年人活动行为模式分析 |
6.3.1 活动原因 |
6.3.2 活动频率和时长 |
6.3.3 交通到达方式 |
6.3.4 到达所需时间 |
6.3.5 活动区域 |
6.3.6 活动类型 |
6.4 老年人使用后评价分析 |
6.4.1 百花洲公园总体满意度评价分析 |
6.4.2 各类型空间满意度评价分析 |
6.4.3 各类型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评价分析 |
6.4.4 空间特性营造评价分析 |
6.5 现状问题与老人需求对比分析 |
6.5.1 基于现状调研层面的此公园段适老化现状问题分析 |
6.5.2 基于问卷与访谈调查层面的此公园段老人需求分析 |
6.5.3 通过对比分析进行问题总结 |
6.6 百花洲公园段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优化 |
6.6.1 完善通行空间节点处无障碍设计 |
6.6.2 提升各类型活动空间细部安全性 |
6.6.3 各类服务设施配置紧扣老人需求 |
6.6.4 绿化植物种类趋向益康适老方面 |
6.6.5 适当增加小型半私密性休息空间 |
6.6.6 空间风格满足老人文化认知需求 |
6.6.7 加强公园管理提升老人活动体验 |
6.6.8 举办民俗活动丰富老人精神生活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2.1 不足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7)面向儿童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研究 ——以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不断变化的博物馆 |
1.1 博物馆溯源 |
1.2 博物馆的定义的变化 |
1.3 博物馆的分化 |
1.3.1 艺术博物馆 |
1.3.2 历史博物馆 |
1.3.3 自然历史和人类学博物馆 |
1.3.4 科学博物馆及科技中心 |
1.3.5 植物园和动物园 |
第二章 儿童博物馆 |
2.1 艺术馆与科技馆中儿童教育意识的崛起 |
2.2 儿童博物馆在美国的发展情况 |
2.3 儿童博物馆面对的挑战 |
第三章 动手型展览与儿童的成长 |
3.1 互动型展览背后的教育理念 |
3.2 展览呈现的现实情况例 |
3.3 以旧金山探索馆为例 |
第四章 动手型展览与儿童馆的成长 |
4.1 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概况 |
4.2 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展品介绍 |
4.2.1 人体探秘 |
4.2.2 健康成长 |
4.2.3 角色体验 |
4.2.4 山林王国 |
4.2.5 热闹城市 |
4.2.6 戏水港湾 |
4.2.7 机器伙伴 |
4.2.8 神奇宇宙 |
4.2.9 科学秀场 |
4.3 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的展品分析 |
第五章 如何做更好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 |
5.1 展品开发方式的探索 |
5.2 展品的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等值翻译理论在科普文本笔译实践中的应用 ——《科技俄语》(教材)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第一章 翻译实践活动概述 |
1.1 背景介绍 |
1.2 文本体裁、内容介绍与翻译要求 |
1.2.1 文本体裁 |
1.2.2 内容介绍 |
1.2.3 翻译要求 |
第二章 实践活动的译前准备 |
2.1 背景知识及专业知识准备 |
2.2 译前术语和专有名词准备 |
2.2.1 译前的术语准备 |
2.2.2 译前的专有名词准备 |
第三章 等值翻译理论在本次笔译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
3.1 等值翻译理论概述 |
3.2 科普文本的翻译案例分析 |
3.2.1 术语翻译案例分析 |
3.2.2 前置词c连接的语言结构的翻译案例分析 |
3.2.3 形动词短语翻译案例分析 |
3.2.4 隐喻翻译案例分析 |
第四章 《科技俄语》笔译实践活动翻译质量评估及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术语、专有名词表 |
附录二 原文与译文文本 |
致谢 |
(9)适老性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城市公园适老性设计的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老年人 |
2.1.2 人口老龄化 |
2.1.3 适老性设计 |
2.2 城市公园内老年人的活动特征 |
2.2.1 活动类型 |
2.2.2 活动时间 |
2.2.3 活动场所 |
2.3 老年人对城市公园适老性设计的需要 |
2.3.1 便利需要 |
2.3.2 安全需要 |
2.3.3 健康需要 |
2.3.4 心理需要 |
第3章 城市公园适老性设计的原则 |
3.1 易达性原则 |
3.2 安全性原则 |
3.3 空间多样性原则 |
3.4 易识别性原则 |
3.5 交往性原则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适老性设计在城市公园的应用 |
4.1 交通流线方面 |
4.1.1 出入口 |
4.1.2 公园道路 |
4.2 空间布置方面 |
4.2.1 健身空间 |
4.2.2 娱乐空间 |
4.2.3 休闲广场 |
4.3 景观要素方面 |
4.3.1 植物 |
4.3.2 小品 |
4.3.3 水系 |
4.4 公共设施方面 |
4.4.1 构筑物 |
4.4.2 无障碍设施 |
4.4.3 步行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适老性城市公园设计实践——以玉龙谭公园设计为例 |
5.1 项目的基本概况 |
5.2 玉龙谭公园设计的理念 |
5.3 玉龙谭公园适老性设计 |
5.3.1 交通流线 |
5.3.2 功能分区 |
5.3.3 公共设施 |
5.3.4 景观节点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康养旅游的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步道景观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综述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森林康养方面 |
1.2.2 步道景观方面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借鉴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基础理论借鉴 |
2.2 森林公园步道的环境资源 |
2.2.1 自然资源 |
2.2.2 人文资源 |
2.3 森林公园步道的基础设施 |
2.3.1 住宿设施 |
2.3.2 餐饮设施 |
2.3.3 医疗设施 |
2.4 森林公园步道的公共服务 |
2.4.1 旅游交通体系 |
2.4.2 标识导引系统 |
2.4.3 安全卫生服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步道景观调研与分析 |
3.1 调查研究设计 |
3.1.1 选取研究对象 |
3.1.2 问卷设计 |
3.1.3 数据收集 |
3.2 康养旅游主体需求调查 |
3.2.1 游客基本特征 |
3.2.2 游客康养需求 |
3.3 森林公园步道景观要素解析 |
3.3.1 环境资源 |
3.3.2 基础设施 |
3.3.3 公共服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步道景观优化策略 |
4.1 优化目标与原则 |
4.1.1 优化目标 |
4.1.2 设计原则 |
4.2 适度利用森林步道康养景观资源 |
4.2.1 营造植物景观氛围 |
4.2.2 塑造步道亲水景观 |
4.2.3 挖掘寒地文化资源 |
4.3 整合建设森林步道康养配套设施 |
4.3.1 注重健康休闲设施 |
4.3.2 配置养生医疗设施 |
4.3.3 增加康体运动设施 |
4.4 加强改善森林步道康养公共服务 |
4.4.1 规划道路交通系统 |
4.4.2 完善步道导引服务 |
4.4.3 提升卫生安全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旅游游客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药用植物资源在呼救(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圣堂湖景区提质增效研究[D]. 何日福. 广西大学, 2021
- [2]老年公寓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以富平县老年公寓为例[D]. 陆静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研究进展[J]. 高游慧,郑泽慧,张越,胡跃高,王小芬.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06)
- [4]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D]. 李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景观感知的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构建途径研究 ——以惠州市象头山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为例[D]. 葛明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苏州护城河区域公共滨水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以百花洲公园段为例[D]. 展亚明.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7]面向儿童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研究 ——以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为例[D]. 熊爽.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8]等值翻译理论在科普文本笔译实践中的应用 ——《科技俄语》(教材)汉译实践报告[D]. 白馨月.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9]适老性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园的应用研究[D]. 赵夏洁.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10]基于康养旅游的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步道景观优化策略研究[D]. 王孟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