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光数模转换型头处理器的光分组交换机的光分组路由性能(波长标签交换机)

具有光数模转换型头处理器的光分组交换机的光分组路由性能(波长标签交换机)

一、Optical Packet Routing Performance of an Optical Packet Switch With an Optical Digital/Analog-Conversion-Type Header Processor (Wavelength Label Switch)(论文文献综述)

王富[1](2020)在《基于软件定义网的多维多域光网络带宽资源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5G、流媒体、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等新兴应用的出现,终端用户对光通信网络的带宽、时延和信号灵活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光网络不仅需要增加传输带宽来保证信息传输的容量,更需要提高光网络带宽的灵活性来提高带宽的效率。而目前光网络分为接入网、城域网、核心网,以及即数据中心网。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已经迈进了50G/100G无源光网络(PON)阶段,所以如何提高PON带宽分配灵活性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城域网速率上已经实现单载波百G光信号的百公里传输,如何增加光分插复用器(ROADM)的灵活性并完成毫秒级的光路重配,是城域网络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数据中心网(DCN)中,面对DCN的大规模、高能耗、大带宽带来的挑战,如何提高DCN网络灵活配置和全光交换是未来技术发展的主题之一。而随着软件定义网(SDN)的出现,光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采用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的架构可以大幅提高了网络管控的效率。随着软件定义光网络(SDON)概念的提出,目前该领域已经成为光网络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然而,SDON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不足,很多光网络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论文在基于软件定义光网络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软件定义的方法来增加光网络的灵活性,进而实现对光网络各个领域的带宽资源管理进行优化。本论文对接入网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路由与频谱分配算法,光分组交换端口冲突解决方案,以及数据中心负载平衡算法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接入网中基于软件定义的动态波长-带宽联合分配算法论文研究了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TDM-PON)中的波长和时隙的带宽分配问题。提出一种可以实现波长调度的多子PON架构,并且提出了一种可以有效分配时隙和波长的动态调度算法。该算法可以对时隙和波长进行二维带宽分配,并且支持业务分级来保证高等级业务的服务质量。该方法采用光线路终端(OLT)对光带宽分配周期中的时隙实现动态分配,并通过软件定义网的控制器来实现波长的分配,在二维资源调度空间中实现更灵活的资源调度。论文通过仿真和实验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了研究。2.软件定义的频谱灵活光网络(EON)中基于蚁群优化的路由与频谱分配算法论文研究了以EON为框架的路由和频谱分配算法,提出了一种多层拓扑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连贯度和蚁群优化的路由与频谱分配算法。基于论文提出的多层拓扑模型及频谱连贯度统计方法,将提出的算法与现有算法进行了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目前已有算法,论文提出的算法可以降低5%以上的光路建立的阻塞率,提高链路利用率,并且减少频谱碎片的产生。3.DCN中基于软件定义网的全光交换机的分组冲突解决方案及负载平衡方案论文研究了基于快速光交换和流控制(Flow Control)的DCN中光分组冲突解决方案和负载均衡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轮询的光分组冲突解决方案,并基于OPSquare的DCN架构为所提出的方案进行了实验和仿真研究。结果证明了论文提出的混合轮询方案能有效降低丢包率,提高吞吐量,并降低平均时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DN的负载平衡方案。通过仿真,将提出的方案与现有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可以提高吞吐量,并降低丢包率。

王文睿[2](2010)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通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网络速率和网络利用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克服电交换带来的瓶颈,光分组交换网络成为通信界目前最关心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两个关键技术:光分组时钟提取和1×N光分组交换节点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在光分组时钟提取方面,采用F-P滤波器进行光分组时钟提取,用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自增益调制(SGM)效应和自相位调制(SPM)效应对光分组时钟进行整形。从理论上推导了F-P的精细度和SOA的SGM、SPM效应对光分组时钟建立、消失时间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完成了10GHz、40GHz的光分组时钟提取实验。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利用SOA的SPM效应减小光分组时钟消失时间的方案,得到的光分组时钟的消失时间据我们所知是现有高速光分组提取方案中最快的。提出并验证了利用偏振延时干涉仪结构实现多速率光分组时钟提取,为多速率光网络中的光分组时钟提取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在1×N光分组交换节点方面,实验验证了两种1×N光分组交换节点结构。第一种采用带内标签技术,利用窄带布拉格光纤光栅(FBG)实现标签提取,利用简单的电译码芯片实现标签处理,用广播与选择结构构建光开关矩阵。实验中,完成了160Gb/s归零码OTDM信号、320Gb/s多波长非归零码OOK信号、120Gb/sDPSK信号、480Gb/sOFDM信号等不同速率、不同调制格式的高速光信号的动态分组交换,交换时间<3ns,并且系统的功率代价均很小。完成了两级1×N光分组交换节点的级联的实验。最终实现并验证了一个高速、大容量、数据调制格式和速率透明、可扩展、低时延、低功耗的1×N光分组节点设计方案。另一种1×N光分组交换节点则采用了基于相位调制器阵列的集成光开关矩阵。与广播与选择型的光开关矩阵相比,该开关矩阵具有插损不随着开关矩阵规模的增大而增加的优点,是构建大规模光开关矩阵的更佳解决方案。实验中,完成了160Gb/s RZ码OOK信号和120Gb/s多波长DPSK信号的高速动态分组交换实验。同样证明了该1×N分组节点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宁帆[3](2009)在《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OBS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光交换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代光网络的核心交换技术。接入网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与用户相连,是实现未来通信的研究重点。我们通过对OBS网络的关键技术和OBS网络边缘接入技术的探讨,深入研究了OBS的相关算法和解决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的新型接入技术(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FBA),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业务量和降低网络运行成本为目的,从而为技术的可实现性提供依据,为后IP网络时代提供研究基础。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最新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进展,借鉴现有成熟网络技术,深入探讨OBS网络和接入层网络自身的特点,找出OBS网络和接入层网络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对OBS关键技术和新型光纤接入FBA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具体创新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将图形化光网络波长分配算法,引入到OBS网络的路由策略中,针对多核心节点具有全波长和部分波长转换容量的光突发交换网络(OBS),提出一种近似的优化路径算法—RFC算法。2.研究光突发交换汇聚算法,针对不同网络负荷,根据实时的网络参数(如丢包率),动态的控制调整突发包汇聚的门限值,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汇聚算法。3.将纠错编码和交织技术应用于OBS网络中,提出新的突发竞争解决方案。4.研究TCP over OBS,建立理论模型,提出新的边缘节点结构和新的ACK重传机制。5.提出了基于电路方式的新型光纤接入技术—快递带宽自适应接入FBA技术,以支持后IP over DWDM(Post IP over DWDM)技术的发展;研究FBA与OBS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该技术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实现对仿真平台的设计。

蔡然[4](2009)在《无线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伴随通信业务迈向多媒体领域,相应带宽需求急速上升,多业务和大带宽全光联网是未来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的必然特征。波分复用技术提供的丰富带宽资源使依靠光网络传送和交换海量的业务成为可能,传统光网络向下一代光网络演进的步伐正在加速。为满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的需要,光网络已成为各国国家信息架构中的基石。本文基于无线激光通信,展开光网络研究。光纤网络的所有网元都固定于一个不可分离的承载体,所有网元间、各网元与载体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通常,光纤网络属于地面网络系统,其组建包含节点构建和光纤敷设两个独立过程,同时,其节点又被光纤束缚住。其建设周期长,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与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保障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其链路易遭破坏,并且,其不宜在不方便铺设线路、更不能够在星间通信等无法铺设线路的环境中实现。无线光通信的传输摆脱了有线介质的束缚,相应通信链路与节点可集成为一体。无线激光通信支持现有光纤通信的协议,能够提供类似光纤通信的信息传输速率。只要两点直线可视,就可建立一条天然具备抗御链路毁坏能力的无线激光通信链路。一个无线光网络系统可被承载于具有不同运动规律、位于离地心不同距离的多个相互离散的承载体,拥有光纤通信所不具备的巨大灵活性和支持移动通信等优越特性。可以在大范围移动中支持高速通信。再者,无线光通信单元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架设简单,搭建、配置和维护较为容易。此外,无线激光通信基于无线电子载波无法比拟的非可视窄波束,保密性强、抗干扰性好。然而,目前的光通信业界只是将无线光通信简单地以链路形式,作为光纤的替代来透明支持光纤通信协议,无法充分发挥无线光通信的优越特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QoS、和追求最佳性能,必须根据无线光通信的特性来进行组网技术和运行技术,及相应实现——无线光节点和承载体的研究开发。从而,本文在第二章中,基于无线光通信的独有特性,对无线光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关理论模型,获得了多区多类三维网状网无线光网络构架。并结合无线光网络运行,对有机组成无线光网络体系的平面区骨干通信子网络和跨区三维骨干通信子网络的组建,以及相应平面区类子域、平面区类子域组、相邻跨区子域、非相邻跨区子域的构建和运行方式进行了推证和论述。获得了无线光网络最优基础构架——回路绕点无线光互联基。进而,得到了构建具有良好网络鲁棒性的无线光网络原始拓扑图的具体算法,以及基于回路绕点无线光互联基修剪无线光网络原始拓扑图,生成无线光网络拓扑图的具体算法。最后,获得了构造运行回路的具体算法,以及合理分配网络容量的具体算法。相应数字仿真证明了本章技术的有效性。只有在邻接无线光网络主网元通过连通激光源发出的激光桥接而连通后,无线光网络才能够将信息,由一个无线光节点送达另一个无线光节点。本文在第三章:研究了无线光网络主网元功能结构,并重点针对相互连通激光源——相干叠层列阵,结合Talbot腔和模式耦合等,建立了理论模型。对激光源在连通工作中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获得了漂移补偿技术及其实现方法和设备。并且,结合相关仿真软件和实验,对无线光通信环境的工作情形进行了分析和推证,获得了使激光源能够在恶劣多变温差环境中稳定工作,从而稳定地连通无线光节点的预失真补偿源技术及其实现系列装置。相关实验证明了其在连通中的有效性。各个网络成员互相认知是通信网络运行的前提;且为确保所获传送业务路由的合理及所需网络资源的正确分配,各个网络成员必须知晓网络内当前的状态。所以本文在第四章:结合无线光网络建立无线激光通信链路和邻居发现合一的操作特性等,研究了无线光网络路由。论述了无线光最短路径优先及无线光网络独特的指派路由器组播机制,得到了单层无线光网络状态信息扩散技术。进而,结合无线光网络多平面分层组播,论述了无线光网络分层逻辑结构形成,得到了分层无线光网络状态信息扩散技术。最后,论述了相应网络状态信息交互机制,得到了引入无线光通信的光网络设计算法。相应数字仿真证明了本章所获技术的有效性。鉴于业务的趋势变得快速动态化,引入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支持动态连接,是光网络控制的主流支撑技术。本文第五章:针对无线光通信具体特点,对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加以改造和拓展,得到了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定义了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接口。在资源预留协议扩展了自适应域。研究清楚了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标记对象格式内涵,以及当无线光与有线光互联时,相应通信功能模块所进行的处理。获得了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嵌套技术,以及与以上各技术相关,建立交换路径操作技术。而后,研究了对应光突发交换机制的无线光突发标记交换技术,获得了无线光突发标记交换无线光网络构架,相应组建总则、关键细则、决策优化技术,以及通过有效覆盖的母锥体、有效覆盖、最短可视矢量法构建单向资源预留工作区域。论述了运行工作模式和相关算法,阐明了单向预约资源工作过程和相关运行特点,结合数字仿真,展示了无线光网络与光纤网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给光网络性能带来的提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无线光网络技术及其实现不断取得进步,光网络必将迎来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本文所获得的研究成果,除本实验室的论文和专利外,目前未见有公开详细技术报告。

王卓然[5](2007)在《基于有源垂直耦合器的4×4 Crosspoint光开关矩阵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交换作为光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对光通信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英国的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开发了一种纳秒级的基于有源垂直耦合器(AVC)的4×4 Crosspoint电控光开关矩阵模块,与其它的光开关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本文研究了此器件开关特性及其在光网络方面的应用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耦合模理论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是Crosspoint工作的基本原理,便于从物理机制上了解其工作过程。基于耦合模理论,描述了Crosspoint的设计过程,包括波导和晶片结构,并利用FIMMWAVE软件建立了器件的物理模型,通过对开关过程的模拟,调整参数使得输出最优化,并反馈至设计制作过程。并简要介绍了器件的制作、封装及在封装后的具体开关特性参数。介绍了基于Crosspoint的光报头检测系统,即通过接收处理155Mbps的光报头,对所需要开启的开关进行操作。对如何设计整个系统和相应的控制电路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析了实验的结果和Crosspoint的误码率(BER)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使输入光包的功率均衡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Crosspoint可以很好的运用于光分组交换和光功率均衡。研究了不同的码型调制方式及其对Crosspoint的影响,对RZ-DPSK、RZ和NRZ信号分别经过开关后的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优化传输码型可以有效的提高接收系统的灵敏度,改善系统的误码率特性。由于Crosspoint独特的设计,可以独立的完成无损耗的组播技术,相当于集成了开关、分路器和放大器的功能于一体。对不同级数的组播技术分别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从1×2、1×4、2×4到4×4的完全利用,当开关的注入电流变化时,分析研究了在每个不同级数的情况下的系统的传输特性、接收误码率特性和光信噪比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Crosspoint光开关可以很好的实现无损耗的组播技术。在光交换节点中,实现光包的缓存和时隙分配是必备的要求。提出了一种Crosspoint的新型光缓存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光环路中光包循环9次,功率代价依然不大。基于此误码率特性,能够提供从1个时隙到999个时隙连续可调的缓存深度,并且时隙长度可调。这种新型的光缓存方案可以简单的实现多种方式的时隙分配,包括光包的时隙交换、串并和并串转换、压缩等功能。实验结果充分的表明了这种有大范围可变长度、简单结构的光缓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衡志德[6](2006)在《多波长光标记交换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IP业务的迅猛发展,使得下一代网络朝着以数据业务为主的分组交换网络发展。分组交换网络流量的突发性特征,以及存在大量的逻辑连接,使得以线路交换为主的网络已经不再适应网络发展的需求。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的出现使得光纤传输的带宽极大的增加,可以有效的满足下一代网络对于带宽的需求,而如何在高带宽网络上提供数据传输的高速率和高效率,成为探讨的方向。理想中下一代网络将是基于光分组的全光交换网络。光分组信头标记技术能有效地实现光分组交换,这就是所谓的光标记交换技术。本论文工作就以多波长光标记交换技术和此种网络的网元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为主。论文分三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是多波长光标记的原理和实现技术、多波长光标记网络结构和关键网元实现技术展开研究,并分析了从现有网络到光标记交换网络的演进过程。第二部分内容是对我们首次建立的多波长光标记交换试验平台进行了描述,阐述了试验平台的结构及其实现,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为了推广此技术的应用,第三部分对多波长光标记交换技术在城域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吴强[7](2005)在《OBS核心节点交换调度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和DWDM 在传输领域不可替代的优势,使得下一代互联网必然具有光分组传输和交换的特点。而在已知的几种光分组交换技术中, 光突发交换(OBS)以其灵活性(与OCS 相比)和可实现性(与OPS 相比)等特点而备受瞩目,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为了攻克和掌握这一关键技术,很多政府和研究机构开展了与OBS 相关的研究工作,我国863 重大计划也设立了重大项目“光突发交换关键技术和实验系统”,本文的工作正是该项目中的关键部分——核心节点控制系统。本文首先对光突发交换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OBS 实验系统的结构与工作流程,然后对实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节点的结构、功能等做出祥述。并结合设计指标对几个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然后本文对核心节点控制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即控制主板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给出了设计原理图,并深入分析了各模块的功能和接口。最终采用多层PCB 和VHDL 编程实现了这部分功能。交换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交换调度算法,本文结合实际系统的光交换结构,分析了在控制主板中所采用的调度算法,对其进行了性能仿真,并对仿真结果作出了分析。最后,本文给出了利用该算法实现的核心节点交换调度器,分析并解决了硬件实现该调度算法的若干难点问题,如时标越界等。文中对核心调度器具体设计的描述,以各个子模块有限状态机的形式给出。本文设计在实验系统中得到验证,达到了系统设计指标要求。

张雷[8](2002)在《波长变换WDM网络中路由与波长配算法的研究及网络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信息社会的来临,正在改变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是这个社会的一个标志。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导致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的以SONET/SDH技术为主的广域骨干网络越来越不能适应这种形势,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性价比更高的技术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光的波分复用技术(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案。WDM技术对光纤巨大带宽的充分利用可以导致传输数据的价格大幅度的降低,这使它已经成为广域骨干网络中最具吸引力的技术,而且可以预言在不远的将来,它还会在其他网络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WDM网络中,波长变换技术是一项关键技术,然而却一直备受争议。波长变换技术具有可以改善网络的性能,简化网络的控制等一系列的优点,但是由于目前技术的限制,制造理想的全光波长变换器还很困难,而且波长变换器仍处于实验室制造阶段,当它商用化时,价格将较昂贵。鉴于技术和价格的限制,有限范围波长变换的研究和稀疏节点波长变换的研究应运而生。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基于有限范围波长变换器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基于XGM(Cross-Gain Modulation,交叉增益调制)有限范围波长变换器的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的研究;XGM和FWM(Four-Wave Mixing,四波混频)有限范围波长变换器网络的性能分析;备用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对有限范围波长变换器网络性能影响的研究。对应本文第二章到第四章。 (2)具有生存性的WDM网络中波长变换器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动态业务量情况下,具有生存性的WDM网络中,波长变换器与可调谐光收发器的性能研究;XGM和FWM有限范围波长变换器对具有生存性的WDM网络的性能影响。对应本文第五章和第六章。 (3)基于稀疏节点波长变换器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WDM网络中确定波长变换器的位置与数量的启发式算法;波长变换器链路共享型和波长变换器节点共享型的交叉连接设备的性能研究。对应本文第七章和第八章。 本文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WDM技术产生的背景、现状和发展。对WDM网络中的各种关键技术,包括器件和网络的关键技术,波长变换器技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还讨论了未来光网络的发展以及波长变换技术的应用前景。 中 文摘要一 第二章主要研究了XGM有限范围波长变换器在WDM网络中的性能,设计了3种适合与XGM波长变换器的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通过在不同网络中的仿真来比较3种算法的性能差异,研究得出,XGMoF沼W)算法的阻塞率性能和公平性性能最佳,而且算法的复杂度也不高。本章最后对提高网络公平性做了一些努力。 第三章研究了 FWM和 XGM有限范围波长变换器在 WDM网络中的性能,通过理论上模型分析和实际网络中的仿真,对二者在网络中的性能做了详尽的分析,研究得出,尽管XGM波长变换器的性能仅相当于变换范围很小的FWM波长变换器,但是它距离理想的全光波长变换器的性能并不太远。 第四章研究了备用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对有限范围波长变换器WDM网络的性能影响,主要是研究FWM和 XGM波长变换器。通过在不同网络中的仿真,研究了备用路由数目对二者在网络中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研究了生存性WDM网络中波长变换器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主要比较了动态业务量情况下,可调谐光收发器和波长变换器对网络性能的影响,通过在不同网络中的仿真,得出了与静态业务量情况下不同的结论。 第六章研究了有限范围波长变换器对具有生存性的WDM网络的性能影响,有限范围波长变换器包括FWM和XGM波长变换器。设计了考虑生存性时的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通过在网络中的仿真比较了二者的网络性能差异。 第七章研究了如何在WDM网络中的部分节点的OXC的部分端口上装备波长变换器。设计了3种启发式算法,通过在不同网络中的仿真比较了3种算法的性能。研究得出,完全可以在部分节点的OXC的部分端口上装备波长变换器来达到最佳的性能。 第八章对二种装备波长变换器的OXC的性能做了研究。提出了一种优化配置波长变换器的方法,通过在网络中的仿真比较了2种OXC在网络中的性能差异。 第九章对仿真环境做了简要的介绍。最后是全文总结。

二、Optical Packet Routing Performance of an Optical Packet Switch With an Optical Digital/Analog-Conversion-Type Header Processor (Wavelength Label Switch)(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ptical Packet Routing Performance of an Optical Packet Switch With an Optical Digital/Analog-Conversion-Type Header Processor (Wavelength Label Switch)(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软件定义网的多维多域光网络带宽资源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的发展概述
        1.1.1 光网络架构
        1.1.2 基于软件定义网的光传送网络
        1.1.3 无源光网络架构及动态带宽分配技术
        1.1.4 基于频谱灵活城域光网络的路由及频谱分配技术
        1.1.5 基于SDN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及交换技术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1.2.1 动态带宽分配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2 基于频谱灵活光网络的架构及路由-频谱分配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SDN的数据中心全光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SDN的WDM/TDM-PON中波长-时隙联合分配算法研究
    2.1 基于SDN的WDM/TDM-PON架构及动态带宽分配技术
        2.1.1 WDM/TDM-PON架构
        2.1.2 动态带宽分配技术
    2.2 基于波长分组的软件定义WDM/TDM-PON的波长-时隙联合分配方案
        2.2.1 基于波长分组的软件定义WDM/TDM-PON组网架构
        2.2.2 基于软件定义的波长-时隙联合分配技术
        2.2.3 实验和结果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城域网中基于蚁群优化的路由与频谱分配方案研究
    3.1 EON中多层虚拟拓扑模型及路由与频谱分配技术
        3.1.1 频谱灵活光网络与路由-频谱分配算法
        3.1.2 基于多层虚拟拓扑的软件定义EON架构
        3.1.3 RSA问题的启发式算法总结
    3.2 基于蚁群优化的路由与频谱分配方案研究
        3.2.1 频谱连贯性指数的统计方法
        3.2.2 基于蚁群优化的最小邻接-备选链路对连贯度损失RSA算法
        3.2.3 基于蚁群优化的最小连贯度损失RSA算法
    3.3 数值仿真和结果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网中基于混合轮询的光分组冲突解决方案研究
    4.1 快速光交换技术中的光分组冲突问题
    4.2 基于FOS的OPSquare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4.3 基于混合轮询的光分组冲突解决方案
    4.4 快速光分组交换的架构性能优化
    4.5 光交换原型机中HPACR算法的实验验证
    4.6 DCN中HPACR算法的数值仿真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SDN的数据中心网中负载均衡方法研究
    5.1 数据中心网负载均衡技术
    5.2 基于ECMP的OPSquare路由技术
    5.3 基于软件定义的概率路由的负载均衡解决方案
    5.4 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附录1: 缩略语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2)光分组交换网络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发展现状及趋势
    1.2 光互联网络概述
        1.2.1 光分组交换技术
        1.2.2 光突发交换技术
        1.2.3 光标签交换技术
        1.2.4 三种交换技术的关系
    1.3 全光分组交换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综述
        1.3.1 光分组时钟提取技术综述
        1.3.2 标签复用和分离技术
        1.3.3 报头处理技术
        1.3.4 可集成光开关矩阵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F-P滤波器+SOA的全光分组时钟提取理论分析
    2.1 全光分组时钟提取中F-P滤波器的理论分析
        2.1.1 F-P滤波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2.1.2 F-P滤波器提取时钟的抖动分析
        2.1.3 F-P滤波器提取分组时钟的建立和消失时间分析
    2.2 SOA在分组时钟提取中作用的理论分析
        2.2.1 SOA及SOA中非线性作用简介
        2.2.2 SOA的载流子速率方程
        2.2.3 SOA的传输函数
        2.2.4 SOA的SGM对分组时钟质量的影响
        2.2.5 SOA的SGM对分组时钟建立和消失时间的影响
        2.2.6 SOA的SPM效应及其对分组时钟提取的影响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P滤波器+SOA的全光时钟提取的实验研究
    3.1 10GHz全光分组时钟提取
        3.1.1 实验装置介绍
        3.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基于不同精细度的F-P滤波器的40GHz全光分组时钟提取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多速率全光分组时钟提取
        3.3.1 理论分析
        3.3.2 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
    3.4 利用SOA的SPM效应加快分组时钟消失速度
        3.4.1 实验装置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带内标签交换的1×N光分组交换节点研究
    4.1 1×N光分组交换节点
    4.2 基于带内标签交换的1×N光分组交换节点
        4.2.1 基于带内标签交换的1×N光分组交换节点整体结构
        4.2.2 带内标签技术
        4.2.3 基于FBG的无源标签提取
        4.2.4 基于译码电路的标签处理
        4.2.5 1×N光分组交换节点
    4.3 160Gb/s OTDM信号分组交换的实验研究
        4.3.1 160Gb/s OTDM信号1×8分组交换实验研究
        4.3.2 160Gb/s OTDM信号1×N分组交换实验研究
    4.4 调制格式透明的1×N分组交换实验研究
        4.4.1 8×40Gb/s NRZ信号分组交换实验
        4.4.2 12×10Gb/s DPSK信号分组交换实验
        4.4.3 12×40Gb/s OFDM信号分组交换实验
    4.5 1×N光分组交换节点级联的实验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相位调制器阵列1×N开关的光分组交换研究
    5.1 基于相位调制器阵列实现1×N光开关的原理
    5.2 基于相位调制器阵列的1×8光开关的性能测试
    5.3 160Gb/s RZ信号1×8分组交换节点的实验研究
    5.4 160Gb/s RZ信号1×16分组交换节点的实验研究
    5.5 12×10Gb/s DPSK信号1×16分组交换节点的实验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目前的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符号对照表
单位对照表
致谢

(3)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突发交换OBS的技术简述和研究现状
        1.2.1 OBS的提出
        1.2.2 OBS的网络结构
        1.2.3 OBS的基本工作原理
        1.2.4 OBS的网络资源预留和调度机制
        1.2.4.1 OBS资源预留过程
        1.2.4.2 OBS资源预留过程相关参数
        1.2.4.3 OBS资源调度机制
        1.2.5 OBS的研究现状
    1.3 新型的OBS边缘节点技术—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
        1.3.1 FBA的提出
        1.3.2 FBA的定位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研究基础
        1.4.2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4.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网络路由策略的研究
    2.1 背景概述
        2.1.1 路由选择策略
        2.1.2 OBS路由选择策略
    2.2 OBS网络中的优化波长路径算法的研究
        2.2.1 引言
        2.2.2 对现已提出算法的分析
        2.2.2.1 附加节点方案
        2.2.2.2 专用链路方案
        2.2.3 新型的优化路径(RCF)算法
        2.2.3.1 RCF算法模型
        2.2.3.2 RCF算法模型描述
        2.2.4 仿真验证
        2.2.4.1 性能比较
        2.2.4.2 波长转换器成本和波长转换器容量的变化
        2.2.5 算法小结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光突发交换汇聚算法的研究
    3.1 背景概述
        3.1.1 OBS网络的边缘节点
    3.2 OBS汇聚组装机制
        3.2.1 OBS网络中传输效率
        3.2.2 BDP的最小长度
        3.2.3 突发包组装时间
    3.3 新型突发汇聚算法的研究
        3.3.1 引言
        3.3.2 新型汇聚算法
        3.3.3 性能分析
        3.3.4 小结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光突发交换竞争解决机制的研究
    4.1 背景概述
        4.1.1 竞争产生的原因
        4.1.2 解决突发竞争的主要方案
    4.2 竞争解决方案概述
        4.2.1 波长变换解决方案
        4.2.2 光延迟(FDL)(缓存)解决方案
        4.2.3 偏射路由解决方案
        4.2.4 突发包分段丢弃解决方案
    4.3 突发竞争解决机制的研究
        4.3.1 一种新型的OBS网络突发竞争解决方案
        4.3.1.1 引言
        4.3.1.2 新型突发竞争解决方案
        4.3.1.3 性能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TCP over OBS的理论研究
    5.1 背景概述
        5.1.1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层协议
        5.1.2 TCP的演变和发展现状
        5.1.3 TCP over OBS的研究现状和本章的内容
    5.2 OBS和TCP模型
        5.2.1 OBS网络拓扑
        5.2.2 OBS On-Off源业务模型
        5.2.3 OBS损失模型
        5.2.4 TCP模型
        5.2.5 TCP和OBS结合的模型
    5.3 OBS网络中TCP吞吐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5.3.1 OBS新特性及对TCP造成的影响
        5.3.2 TCP拥塞控制机制
        5.3.3 分析方法
        5.3.4 数学模型
    5.4 TCP over OBS性能仿真测试
        5.4.1 仿真平台概述
        5.4.2 部分仿真结果和结论
    5.5 新型OBS边缘节点结构设计
        5.5.1 新型OBS边缘节点功能描述
        5.5.2 数据在OBS新型边缘节点下的流程
    5.6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的研究
        5.6.1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
        5.6.2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例举
        5.6.3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性能分析
    5.7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支持OBS的边缘接入节点及系统仿真设计
    6.1 背景概述
        6.1.1 下一代接入网技术发展概述
        6.1.2 光突发交换边缘节点接入模式
        6.1.3 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6.2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
        6.2.1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FBA技术的基本描述
        6.2.2 支持OBS的FBA网络结构
    6.3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的系统设计
        6.3.1 支持OBS网络的FBA节点结构
        6.3.2 FBA时隙
        6.3.3 时隙分配
        6.3.4 信道建立
        6.3.5 时隙预留
        6.3.6 交换
        6.3.7 FBA信道
        6.3.8 多播信道
        6.3.9 扩展性
        6.3.10 网络控制器NC
    6.4 FBA信道的研究
        6.4.1 FBA信道
        6.4.1.1 FBA信道分类
        6.4.1.2 FBA信道特点
        6.4.2 FBA的信道建立方式
        6.4.2.1 FBA中快速建立连接——顺序建立连接的方式
        6.4.2.2 FBA中快速建立连接——并行建立连接的方式
        6.4.2.3 点到点的信道建立方式
        6.4.2.4 广播信道建立方式
        6.4.2.5 多播信道建立方式
        6.4.3 时隙重新分配和更改信道容量
        6.4.3.1 时隙重新分配
        6.4.3.2 更改信道容量
        6.4.4 信道建立时的资源预留
        6.4.4.1 流量变化很小情况下的资源预留
        6.4.4.2 突发情况下的资源预留
    6.5 FBA网络的QoS
    6.6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网FBA的系统仿真设计
        6.6.1 FBA仿真平台概述
        6.6.2 设计特点
        6.6.3 FBA网络模型
        6.6.4 FBA接入节点模型
        6.6.5 FBA节点模型的功能模块
        6.6.5.1 地址管理
        6.6.5.2 时隙池管理
        6.6.5.3 网络管理子系统
        6.6.5.4 用户接口
        6.6.6 FBA时隙管理协议处理单元
        6.6.6.1 信道协议处理单元
        6.6.6.2 算法协议处理单元
        6.6.6.3 时隙管理协议处理单元
        6.6.6.4 拓扑发现协议处理单元
        6.6.7 开发环境
    6.7 总结
第七章 总结
    7.1 工作总结与创新
    7.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的着作
附录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Ⅳ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申请的专利
致谢

(4)无线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
        1.1.1 信息时代的特点
        1.1.2 网络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1.1.3 现有网络的分类及特点
    1.2 光网络
        1.2.1 光网络发展的必要性
        1.2.2 光网络发展概况
        1.2.3 光网络分类及特点
        1.2.4 无线光网络与光纤网络
    1.3 无线光网络及关键技术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无线光网络构架与优化组建
    2.1 无线光网络架构
        2.1.1 无线光网络平面区骨干通信子网络
        2.1.2 跨区三维骨干通信子网络
    2.2 无线光网络设计
        2.2.1 无线光互联基分析
        2.2.2 具体构建优化分析
    2.3 无线光通信多区多类三维网状网设计算法
    2.4 实例仿真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光网络连通基础
    3.1 无线光网络主网元
    3.2 无线光网络主网元连通关键技术
        3.2.1 无线光网络主网元连通激光源
        3.2.2 环境适应技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光网络状态信息同步技术
    4.1 无线光网络源路由
        4.1.1 无线光最短路径优先
        4.1.2 单层无线光网络状态信息扩散
    4.2 无线光网络多平面分层路由
        4.2.1 无线光网络分层逻辑结构形成及网络状态信息扩散
        4.2.2 无线光网络信息扩散分层组播
    4.3 无线光——光纤混合网络状态信息交互机制
        4.3.1 混合光网络设计
        4.3.2 混合光网络状态信息扩散
        4.3.3 实例仿真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光网络控制技术
    5.1 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
        5.1.1 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接口
        5.1.2 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路径的消息类型
        5.1.3 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标记对象
        5.1.4 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嵌套
    5.2 无线光突发标记交换
        5.2.1 无线光突发标记交换无线光网络构架
        5.2.2 无线光单向资源预留工作区域构建和运行的相关计算
        5.2.3 无线光单向资源预留工作区域工作模式
    5.3 无线光单向资源预留工作区域实例仿真及分析
        5.3.1 E_1发往E_3的突发数据
        5.3.2 E_1发往E_6的突发数据
        5.3.3 E_3发往E_6的突发数据
    5.4 无线光单向资源预留带来的有益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基于有源垂直耦合器的4×4 Crosspoint光开关矩阵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通信的历史回顾
    1.2 光交换技术
        1.2.1 光分组交换技术
        1.2.2 光突发交换技术
        1.2.3 两种交换技术的比较
    1.3 目前的光开关技术综述
        1.3.1 MEMS 光开关
        1.3.2 电光效应开关
        1.3.3 热光效应光开关
        1.3.4 全光开关
    1.4 光开关的主要性能参数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有源垂直耦合器(AVC)的光交叉连接开关(OXS)
    2.1 Crosspoint 光开关简介
    2.2 Crosspoint 光开关矩阵的理论基础
    2.3 Crosspoint 光开关矩阵设计
        2.3.1 波导结构设计
        2.3.2 制作工艺流程
        2.3.3 数值模型
        2.3.4 封装
    2.4 Crosspoint 光开关矩阵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报头检测及光功率均衡系统
    3.1 光报头检测系统
        3.1.1 设计思想
        3.1.2 电路实现
        3.1.3 实验结果
    3.2 光功率均衡系统
        3.2.1 系统原理
        3.2.2 电路实现
        3.2.3 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调制方式对开关特性的影响
    4.1 归零RZ 码
        4.1.1 特点及优势
        4.1.2 调制原理
        4.1.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2 差分相移键控DPSK 码
        4.2.1 特点及优势
        4.2.2 调制与解调原理
        4.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rosspoint 的组播技术(Multicast)实现
    5.1 引言
    5.2 光Multicast 技术与网络节点
        5.2.1 光树与光Multicast 技术
        5.2.2 光Multicast 网络节点
    5.3 Crosspoint 的Multicast 原理
        5.3.1 Multicast 原理
        5.3.2 Crosspoint 光开关的Multicast 功能描述
        5.3.3 数值模拟
        5.3.4 Multicast 级联能力
    5.4 Multicast 实验及讨论
        5.4.1 Multicast 实验的电路设计与实现
        5.4.2 1×4 Broadcast 实验
        5.4.3 WDM 信号的1×4 Broadcast 实验
        5.4.4 2×4 Multicast 实验
        5.4.5 4×4 Multicast 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缓存及时隙分配技术
    6.1 引言
    6.2 光缓存及时隙分配
        6.2.1 光缓存的类型
        6.2.2 光纤缓存器
        6.2.3 基于光缓存的时隙分配
    6.3 光缓存系统原理
    6.4 光缓存及时域分配实验研究
        6.4.1 光缓存
        6.4.2 光时隙交换
        6.4.3 光串并与并串转换
        6.4.4 光包压缩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目前的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多波长光标记交换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光交换技术
        2.1 光线路交换
        2.2 光突发交换(OBS)
        2.3 光分组交换
    3 光标记交换技术
    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波长光标记交换关键技术
    1 前言
    2 多波长光标记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
    3 多波长光标记交换的实现技术
        3.1 多波长光标记交换光发射机技术
        3.2 多波长光标记交换光信号接收技术
        3.3 多波长光标记交换节点技术
    4 结束语
第三章 MΛOLPS 网络关键技术
    1 前言
    2 MΛOLPS 网络结构和相关协议
    3 核心路由器交换结构设计
    4 边缘路由器结构设计和流量整理
    5 MΛOLPS 网络升级和演进过程
第四章 多波长光标记交换网络试验平台
    1 实验平台介绍
    2 多波长光标记交换网
    3 核心交换节点的方案与实现
    4 边缘交换节点的方案与实现
    5 光标记试验系统性能测试
第五章 基于MΛOLPS 城域光以太网
    1 当前城域网核以太网技术的发展
    2 10G 以太网技术
    3 基于MΛOLPS 的城域光以太网
    4 基于MΛOLPS 的城域光以太网业务模型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OBS核心节点交换调度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引言
    1.1 OBS 技术的产生背景
    1.2 OBS 技术简述
        1.2.1 OBS 的基本原理
        1.2.2 OBS 技术的优点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OBS 资源预约方案和信令
        1.3.2 OBS 的冲突处理机制(contention resolution)
        1.3.2.1 光缓存
        1.3.2.2 波长变换
        1.3.2.3 偏射路由
        1.3.2.4 突发数据分割(Burst segmentation)
    1.4 主要研究工作和论文安排
        1.4.1 主要研究工作
        1.4.2 论文安排
第二章 OBS 核心节点结构分析
    2.1 OBS 实验系统
        2.1.1 OBS 实验系统框图与说明
        2.1.2 OBS 实验系统工作流程
    2.2 核心节点系统的实现
        2.2.1 核心节点实现框图与说明
    2.3 核心节点关键参数分析
        2.3.1 控制通道速率分析
        2.3.2 处理延时(基于顺序调度策略)分析
        2.3.3 关于突发交换丢失率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核心节点核心控制主板的硬件实现
    3.1 核心节点控制主板框图与说明
    3.2 FPGA 的选型和配置电路
    3.3 外围电路与接口设计
        3.3.1 与MCU 网管处理子卡的接口设计
        3.3.2 与高速接口板的接口设计
        3.3.3 与DSP 协处理子卡的接口设计
        3.3.4 与光交换结构的接口及其外围电路
        3.3.5 与远端命令解析器的接口及其外围电路
    3.4 PCB 设计
        3.4.1 电源管理
        3.4.2 布局与布线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核心节点调度算法
    4.1 调度算法分析
        4.1.1 LAUC 算法简介
        4.1.2 实验系统核心节点调度算法
        4.1.2.1 实验系统交换结构及冲突资源分析
        4.1.2.2 实验系统调度算法流程
    4.2 调度算法参数说明
    4.3 调度算法性能仿真
        4.3.1 性能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OBS 核心节点交换调度器的 VHDL 实现
    5.1 交换调度器模块框图
    5.2 时标越界问题及解决
    5.3 交换调度模块功能描述及状态机
        5.3.1.2 资源表读取及BHP 类型散转模块
        5.3.1.3 SDH 处理模块
        5.3.1.4 Burst 处理模块
        5.3.1.5 资源表管理模块
    5.4 调度器VHDL 实现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核心节点控制母板原理图
    附录 B 核心节点控制主板PCB 布局图
    附录 C 核心节点控制主板POS 总线接口标准
    附录 D 顺序调度算法仿真波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8)波长变换WDM网络中路由与波长配算法的研究及网络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简略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WDM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1.1.1 WDM技术的产生及概念
        1.1.2 WDM器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1.1.3 WDM网络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1.2 WDM网络中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问题
        1.2.1 波长连续WDM网络中的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
        1.2.2 波长变换WDM网络中的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
    1.3 波长变换器的现状、发展及其对WDM网络性能的影响
        1.3.1 波长变换器类型和特点
        1.3.2 具有波长变换器的交叉连接设备(OXC)的模型
        1.3.3 波长变换器对网络的性能影响
        1.3.3.1 WDM网络中的性能指标
        1.3.3.2 静态业务量情况下的波长变换器增益分析
        1.3.3.3 动态业务量情况下的波长变换器增益分析
        1.3.3.4 影响波长变换器网络增益的各种因素
        1.3.4 有限范围/稀疏波长变换在WDM网络中的性能分析
        1.3.4.1 有限范围波长变换
        1.3.4.2 稀疏波长变换
        1.3.5 网络的生存性对波长变换WDM网络的性能影响
    1.4 未来光网络的发展及波长变换器的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XGM波长变换器网络中的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数学模型分析
    2.3 XGM波长变换器网络中的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
    2.4 网络仿真和数值分析
    2.5 改善公平性的努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GM波长变换器网络的性能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XGM与FWM在单一路径上的性能比较
    3.3 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
    3.4 网络仿真和数值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备用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对有限范围波长变换器网络的性能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数学模型分析
    4.3 备用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
    4.4 网络仿真和数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生存性的WDM网络中波长变换器的性能分析
    5.1 研究背景
    5.2 波长变换器和可调谐光收发器的应用背景
    5.3 具有生存性的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
    5.4 网络仿真和数值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限范围波长变换器对具有生存性的WDM网络的性能影响
    6.1 研究背景
    6.2 数学模型分析
    6.3 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
    6.4 网络仿真和数值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WDM网络中确定波长变换器的位置与数量的启发式算法
    7.1 研究背景
    7.2 数学模型分析
    7.3 算法描述
    7.4 网络仿真和数值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波长变换器链路共享型和波长变换器节点共享型的交叉连接设备的性能研究
    8.1 研究背景
    8.2 优化分配波长变换器的算法描述
    8.3 网络仿真和数值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算法的仿真实现
    9.1 仿真软件的总体框架
    9.2 算法仿真的主要伪码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本文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和投出的文章

四、Optical Packet Routing Performance of an Optical Packet Switch With an Optical Digital/Analog-Conversion-Type Header Processor (Wavelength Label Switch)(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软件定义网的多维多域光网络带宽资源优化技术研究[D]. 王富.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2]光分组交换网络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 王文睿. 天津大学, 2010(11)
  • [3]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D]. 宁帆.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4]无线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蔡然.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5]基于有源垂直耦合器的4×4 Crosspoint光开关矩阵理论及应用研究[D]. 王卓然. 天津大学, 2007(04)
  • [6]多波长光标记交换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D]. 衡志德. 上海交通大学, 2006(12)
  • [7]OBS核心节点交换调度技术的研究[D]. 吴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05(07)
  • [8]波长变换WDM网络中路由与波长配算法的研究及网络性能分析[D]. 张雷. 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具有光数模转换型头处理器的光分组交换机的光分组路由性能(波长标签交换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