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河蟹人工育苗的技术──之五:河蟹大眼幼体丝状细菌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梁利国[1](2011)在《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检测及防控研究》文中认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又称梭子蟹、枪蟹、海螃蟹,隶属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Portunus),在我国主要集中于山东和江浙沿海海域,是一种食用与药用价值较高的大型海产经济蟹类。然而近年来海洋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着梭子蟹的养殖规模的逐渐增大,各种病害开始接踵而来,并呈现大规模暴发和流行的趋势,特别是细菌性疾病,给三疣梭子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进一步弄清导致养殖梭子蟹死亡的病因及其致病机理,并找到有效的检测手段和防治方法,本文以具有典型病症的病蟹作为材料,通过对病原的分离鉴定、人工回感试验、组织病理观察并结合常规的生理生化反应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对梭子蟹的病原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建立了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筛选了防治药物,以期为梭子蟹细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2009-2010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等地养殖的梭子蟹出现大量死亡,病蟹主要症状为蟹体消瘦,不摄食、行动缓慢,严重者浮出水面或爬在池边,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掀开头胸甲可见肝胰腺、肌肉组织水肿,并有大量浑浊的积液,严重者肌肉糜烂并伴有腐臭的气味。从濒死的梭子蟹体内无菌操作分离得到两株优势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所分离的菌株JG091120-1对三疣梭子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均有明显的致病作用,而另一株菌JG091120-2无致病作用,由此表明菌JG091120-1为本次梭子蟹的致病菌。通过菌体观察、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鉴定并结合系统发育学等分子手段,鉴定该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弗氏柠檬酸杆菌隶属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该菌革兰氏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人和动物(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肠道内正常的菌群。该菌可导致河蟹、乌鳢、红螯螯虾、尼罗罗非鱼等水产动物暴发疾病。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致病菌对氟罗沙星、头孢曲松、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左氟沙星等7种抗生素高度敏感。运用石蜡包埋及组织切片技术对患病梭子蟹的鳃、肝胰腺、螯足肌肉、肠道、心肌等组织进行了病理学研究,同时对其致病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其病症主要表现为:肌细胞破损、坏死,部分细胞细胞核出现萎缩或肿胀,血细胞凝集,肝胰腺细胞严重坏死。进行了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防治药物的筛选工作,选择市场中常用渔用抗生素及中草药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抑菌净、恩诺沙星、氟哌酸、复方磺胺甲恶唑、苏木、五倍子、五味子、大黄、黄柏、黄连等抗菌效果十分显着。本论文基于定居因子抗原cfa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建立了一种弗氏柠檬酸杆菌快速、准确的PCR检测方法,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该PCR方法最低能检测6.47×103CFU/mL菌体浓度的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其菌体模板DNA的检出极限为0.1468ng/μL;采用此方法对发病梭子蟹、中国对虾,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扇贝(Placopecta magellanicus)等海产品和养殖水体进行了检测,可从呈阳性反应的样品中分离出优势生长的弗氏柠檬酸杆菌,因此,实验所建立的基于cfa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可用于弗氏柠檬酸杆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
谭夕东,贾晓杰[2](2011)在《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技术》文中指出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因其一对复眼生于长长的眼柄未断,露出眼窝之外,眼睛显得大而突出,故又名大眼幼体。在购买大眼幼体时,还是采用原来的老方法,并且很容易轻信育苗厂家的片面介绍和一些不实之词而信以
谭夕东,贾晓杰[3](2011)在《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技术》文中指出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因其一对复眼生于长长的眼柄未断,露出眼窝之外,眼睛显得大而突出,故又名大眼幼体。在购买大眼幼体时,还是采用原来的老方法,并且很容易轻信育苗厂家的片面介绍和一些不实之词而信以为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作者根据多年来
王家军[4](2010)在《宝应县优质河蟹养殖技术及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s),为我国特产。宝应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境内湖荡众多,河蟹是宝应历史上重要捕捞品种。由于水利设施建设及资源遭到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逐渐转变为人工养殖,至今已经成为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河蟹产业成为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者对优质蟹养殖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试验。本研究对河蟹的生活习性、繁殖习性、生长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进行了综述;对影响河蟹养成品质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对河蟹养殖效果及品质影响较大的因素有蟹种种质、养殖模式、环境条件、饵料营养等,概述了优质蟹养殖管理及病害防治措施的技术现状。在优质蟹养殖技术的试验过程中,作者集成了河蟹种质形态鉴别、病原检测、生态健康养殖精细化管理等养殖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每667m2放扣蟹433只,每667m2产成蟹57.6千克,平均规格194克,最大个体350g,回捕率68.47%;在试验河蟹不同放养模式的养殖效果时,通过放养不同密度、不同规格的扣蟹观察对河蟹养成结果的影响,混养不同品种、不同密度的鱼类对河蟹养成效果的影响,发现放养较大规格的扣蟹养殖效果较好,混养20尾/667m2以下的鳜鱼对河蟹养殖效果影响不大,混养数量超过90尾/667m2以上的花白鲢,会影响河蟹养殖效果;另外进行了成鱼池塘混养河蟹模式的养殖试验,老化池塘使用微孔增氧设施养殖效果的生产性对比试验,试验结论对宝应优质河蟹养殖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使宝应县河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作者通过分析研究宝应河蟹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做强、做大宝应河蟹产业的思路,从政策引资延链、强化协会功能、调整养殖结构、培植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工河蟹产品、发展河蟹文化等多方面提出宝应河蟹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张杰[5](2009)在《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河蟹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消费市场十分广阔,目前已成为我国内陆水域重要的增养殖对象。我国的河蟹分布区域较广,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瓯江流域和闽江流域的分布密度较高,其产卵场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沿岸和环黄渤海沿岸的海淡水交汇水域,我国的江苏、上海、浙江、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是天然蟹苗的主要产区,其中长江、辽河、瓯江等水系的天然蟹苗产量最高。而人工育苗的繁殖基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和上海市,其中江苏省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南通市是江苏省蟹苗的主要产区之一,其产量占江苏蟹苗总产量的20%,河蟹苗种生产已经成为南通地区水产养殖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其苗种生产规模和育苗技术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广大蟹农的收益和地方财政的收入,因此研究河蟹苗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南通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通地区主产长江水系蟹苗,长江水系蟹苗与辽河水系蟹苗相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养成的商品蟹不仅规格大,而且产量高、品质最优,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主选品种。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人工养殖以来,苗种的供给问题一直是养殖面积扩大和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之一,随着天然海水育苗、人工海水育苗、工厂化育苗和池塘育苗技术瓶颈的突破,蟹苗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蟹苗的供给已由紧缺转为滞销,由此引发的育苗产业危机已引起学者和业者的普遍关注。南通地区河蟹育苗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国内其它地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所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相似,研究南通地区河蟹育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获得的成果可为国内其它地区蟹苗产业所借鉴,因此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南通地区的蟹苗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集工厂化育苗、土池仿生态育苗、幼体饵料培育、病害防治及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生产体系,育苗技术成果已由早期的小试、中试转化为目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育苗单产大幅度提高,为河蟹养殖业苗种来源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河蟹育苗生产也存在着发展规模扩张过快、苗种质量良莠不齐、产能严重过剩和市场销售不畅等问题,丰产不丰收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且亏损面正在逐年扩大,如何确保河蟹产业能够健康、稳定和有序的发展已成为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南通地区蟹苗产业现状的分析和发展战略的讨论,总结了河蟹育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应汲取的教训,并针对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思路,并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和市场的变化趋势,提出了苗种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战略重点及规划和部署,同时对如何确保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于多方协同和产业联动,同时必须适度压缩生产规模,做到按需定产和有序发展,并在优质亲本培育、良种选育、水域生态改良、优质天然饵料培育、苗种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市场规范与监管等方面予以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政策配合,以推动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繁育与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董江水[6](2009)在《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在对高淳二十年河蟹养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已形成的“河蟹—水草—螺蛳—鳜鱼—青虾”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开展了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这一养殖模式,保证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健康持续地发展。主要内容如下:1池塘生态养殖河蟹生长特性及投饵技术研究试验采用高淳团结圩渔场的2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分别为1.7hm2和2.9hm2,水深1.3-1.5m。采取相同放养模式和饲养方法。得出了池塘生态养殖河蟹生长规律、体重增长的逻辑斯蒂曲线和蜕壳规律,计算出河蟹养殖过程中各月现存量,以及投饵率和综合饵料系数。高淳地区河蟹养殖投喂新鲜小杂鱼、全价配合饲料和农家料(小麦、黄豆、玉米等),综合饵料系数为:小杂鱼4.5kg+颗粒料1kg+农家饲料0.6kg。根据净增肉倍数和综合饵料系数做好全年饲料计划;根据各月现存量、投饵率和每日投喂量,优化了投饵技术,提高了投喂效率,改善了水域环境,加速了河蟹生长。2放养密度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高淳县沧溪2814渔场的8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为0.67-0.8hm2,水深1.3-1.5m。幼蟹放养密度设计为3750、5250、6000、6750、7500、10500、11250、12000ind·hm-2。采取相同饲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河蟹平均育成规格(Y)与放养密度(x)的关系为:Y=215.15-0.007x(R2=0.962)(P<0.05);河蟹产量(Z)与放养密度(x)的关系为:Z=270.97+0.079x(R2=0.960)(P<0.05);河蟹成活率与放养密度的关系差异不显着(P>0.05)。可以根据市场对河蟹规格的需求,调整放养密度,达到养殖效益最大化。在幼蟹规格为120-140ind·kg-1,成活率为75%左右,平均育成规格达到170g·ind-1以上,目前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最佳放养密度不宜超过6000ind·hm-2。3螺蛳投放量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高淳县沧溪2814渔场的7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为0.67-0.8hm2,水深1.3-1.5m。螺蛳投放量设计为750、1070、2250、4500、5440、5630、6750kg·hm-2。采取相同饲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河蟹产量(Z)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Z=528.138+0.228x-0.000029x2(R2=0.959)(P<0.05):河蟹平均育成规格(Y)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Y=155.368+0.014x-0.0000017x2(R2=0.934)(P<0.05);河蟹成活率与螺蛳投放量的关系为:L=52.208+0.018x-0.0000023x2(R2=0.957)(P<0.05)。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螺蛳最佳投放量为4500kg·hm-2。
周明东[7](2009)在《池塘养殖不同规格、密度河蟹生长特性及养殖效果》文中研究表明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刁叉湖养殖场进行河蟹池塘养殖实验,采用常规养殖方法,对5种河蟹精养饲料进行对比。筛选较好的河蟹饲料,然后全部采用相同的精养饲料进行大规模养殖,对不同的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的生长和养殖效益进行对比,找到较好的养殖模式,结果如下:1.2007年1月至9月,在养殖模式和其他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采用5种河蟹精养饲料养殖河蟹,即正大、金康达、大海、盛云和科盛,并且设计4组对照,正大vs金康达、正大vs大海、正大vs盛云和正大vs科盛进行养殖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养殖模式和其他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使用正大河蟹精养饲料,河蟹的养成规格和生长性能均高于其他品牌的河蟹养殖饲料,正大饲料是养殖河蟹饲料中较好的饲料之一。2.2008年1月至11月,采用14个养殖池塘,采用不同的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的养殖模式,统一采用正大饲料进行精养,研究其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放养规格相同时,河蟹的养成规格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河蟹的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达到一定的关系时,河蟹的养成规格和产量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经济效益也较高;试验表明放养规格为5g/只,放养密度为600只/667m2是较好的养殖模式,河蟹的养成规格平均为175g/只,产量较高的成活率为48.9%,亩产50kg,利润较高2802元/667m2,仅次于利润最大的3112元/667m2。3.池塘养殖河蟹合适的规格是4.5g/只~5.5g/只,合适的密度是1200只/667m2~1400只/667m2,通过科学的喂养和管理规格达到150g/只,成活率50%左右,产量达到90 kg/667m2~105kg/667m2,则可获得可观的利润。
李丹[8](2009)在《锯缘青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锯缘青蟹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青蟹属。其分布较广,在温带、亚热带均有分布,在我国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以及台湾省沿海,以福建和广东为最多,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经济蟹类之一。但养殖苗种深受自然苗种丰歉制约,育苗技术还达不到稳定的批量性生产要求,而从自然海区捕获的蟹苗不足需求量,因此人工解决青蟹苗种是大面积发展青蟹养殖的根本途径。其成果在水产动物种苗生产上具有较大的运用价值,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描述本选题的目的和依据,以及国内外在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第二部分是亲体育肥与促熟技术的研究。通过采用切除单侧眼柄,提高水温,加强营养,同时,干露1-3 h,与灌水交替刺激法,模拟天然海潮规律等措施,连续数天,亲体尚没有成功抱卵,效果较差。第三部分是受精卵离体孵化技术的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梯度的温度组,22.0℃,26.0℃,29.0℃,32.0℃和常温组(24.0℃),并设置平行组,对受精卵离体进行孵化,观察其孵化率,结果显示,26.0-29.0℃较容易孵出,29.0℃条件下离体孵化率最高。此外,用显微镜对受精卵离体孵化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第四部分是锯缘青蟹死亡的组织病理学初步观察。对2008年8月福建省泉州市某海水场养殖锯缘青蟹中发生的死亡现象,展开锯缘青蟹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解剖可见肌肉明显坏死、溶解;头胸甲储积大量暗黄色体液,经福尔马林固定成固态物质;光镜下发现病蟹的中肠腺上皮细胞坏死、细胞质中出现大型的包涵体;电镜下发现病蟹的细胞质中有长约为500 nm、宽约为200 nm杆状结构的疑似杆状病毒存在。第五部分是全文总结并展望以后研究的方向。描述本论文的成果和主要创新点,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研究的重点。以后研究的侧重点不仅是为养殖生产服务,针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开展蟹类育苗和疾病的研究,而且应该从物种资源的保护、环境保护、健康食品和公共卫生、天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医学与人类健康方面进行充分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宋新成[9](2008)在《河蟹生态育苗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海洋污染的日趋严重,海区水质的日益恶化,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在苗种培育过程中出现病害多、发病率高、抗生素用量大,造成幼体存活率低、苗种质量下降。同时由于育苗生产成本的加大、销售价格下降,绝大多数育苗厂处于亏本经营。为了提高人繁苗的竞争力,保持河蟹育苗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行育苗技术改进势在必行。对河蟹生态育苗技术体系研究就是在工厂化育苗的基础上,将土池生态育苗方法融入到工厂化育苗中,研究河蟹生态育苗技术体系最合适的单胞藻种类、布苗的最佳密度等。最终目的是在将出苗的时间提前到3月以前的前提下,将育苗成本降低至300~400元/kg左右,Z1至大眼幼体出池时的育成率达到60%以上,提高大眼幼体的质量,使大眼幼体变一期幼蟹的成活率达到60%以上,培育30 d后的回捕率达到30%以上。
丁朋晓[10](2007)在《养殖锯缘青蟹暴发性流行病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秋以来,浙江省三门县发生了严重的青蟹疾病,死亡率高,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估计,2004年三门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亿元左右。至今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本文主要针对三门县近年来发生的锯缘青蟹流行疾病开展研究。从发病青蟹组织中未分离出支原体,但是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病蟹鳃、肠道中存在大量的支原体样微生物,且形状大小不一,近似球形、卵球形,有些成棒状、丝状体等,多大数呈现空泡状。对发病青蟹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可以发现鳃、肝胰腺、肠道、胃、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和坏死,青蟹的鳃、肝胰腺、肠道、胃、心脏都是病原菌侵袭的靶器官。超微细胞病理结构观察发现,在病蟹组织肠道、鳃、胃和心脏中分布有大量的病毒粒子。该病毒粒子呈现近似的球形,直径约70nm,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核心区电子密度较高,直径约50nm,大片成熟的病毒粒子在感染组织细胞中呈晶格状排列,根据形态特点和分布特征初步确定为呼肠孤样病毒。通过快速PCR检测技术,在青蟹的鳃、肠道检测出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而在其他组织中未检测到该病毒。流行病调查发现,WSSV呈现阳性率与青蟹发病在时间上呈现一致性。对青蟹养殖环境开展微生物数量和细菌类群的调查,试验塘水体和底泥中细菌和病毒都呈现出高丰度值,细菌最高达到1.37x106个/ml,病毒最高达到3.20×107个/ml。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底泥中数量高于水体中数量;在时间分布上,9月份、10月份数量普遍高于8月份、11月份数量。
二、关于河蟹人工育苗的技术──之五:河蟹大眼幼体丝状细菌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河蟹人工育苗的技术──之五:河蟹大眼幼体丝状细菌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检测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三疣梭子蟹主要病害研究进展 |
1.1.1 病毒性疾病 |
1.1.2 细菌性疾病 |
1.1.2.1 弧菌病 |
1.1.2.2 丝状细菌病 |
1.1.2.3 甲壳溃疡病 |
1.1.2.4 烂鳃病(或黑鳃病) |
1.1.3 寄生虫性疾病 |
1.1.3.1 才女虫病 |
1.1.3.2 拟阿脑虫病 |
1.1.3.3 卵涡鞭虫病 |
1.1.3.4 固着类纤毛虫病 |
1.1.3.5 其他甲壳动物病 |
1.1.4 其他疾病 |
1.1.4.1 "牛奶病" |
1.1.4.2 掉腿病 |
1.1.4.3 粘抓病 |
1.1.4.4 水肿病 |
1.1.4.5 蜕壳不遂症 |
1.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 |
2.1.1.1 材料来源 |
2.1.1.2 细菌的分离纯化 |
2.1.2 人工感染试验 |
2.1.2.1 试验材料 |
2.1.2.2 成蟹注射感染 |
2.1.2.3 成蟹创伤浸泡感染 |
2.1.2.4 大眼幼体、幼蟹及对虾苗浸泡感染 |
2.1.3 细菌形态特征观察和理化特性鉴定 |
2.1.4 细菌的分子鉴定 |
2.1.4.1 PCR模板DNA制备 |
2.1.4.2 16SrR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 |
2.1.4.3 gyrB基因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 |
2.1.4.4 16SrR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1.5 病原菌耐药性试验 |
2.1.6 胞外酶定性分析 |
2.1.6.1 蛋白酶活性检测 |
2.1.6.2 脂酶活性检测 |
2.1.6.3 卵磷脂酶活性检测 |
2.1.6.4 淀粉酶活性检测 |
2.1.6.5 尿素酶活性检测 |
2.2 结果 |
2.2.1 病原菌菌落形态及培养特性 |
2.2.2 供试细菌的致病性 |
2.2.2.1 对成蟹的致病性 |
2.2.2.2 对大眼幼体及幼蟹的致病性 |
2.2.3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 |
2.2.4 16SrRNA和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 |
2.2.5 药敏试验 |
2.3 讨论 |
第3章 梭子蟹弗氏柠檬酸杆菌病组织病理学初步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用蟹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常规解剖观察 |
3.1.2.2 样本组织脱水处理 |
3.1.2.3 样本组织透明处理 |
3.1.2.4 样本组织浸蜡处理 |
3.1.2.5 样本组织包埋处理 |
3.1.2.6 切片 |
3.1.2.7 烤片 |
3.1.2.8 H.E染色 |
3.2 结果 |
3.2.1 病蟹的外观及解剖症状 |
3.2.2 组织病理观察 |
3.2.2.1 步足肌肉组织 |
3.2.2.2 螯足肌肉组织 |
3.2.2.3 鳃组织 |
3.2.2.4 心肌组织 |
3.2.2.5 肝胰腺组织 |
3.2.2.6 性腺组织 |
3.3 讨论 |
第4章 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菌株及其来源 |
4.1.2 供试海产品 |
4.1.3 细菌模板DNA的制备 |
4.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4.1.5 cfa基因序列的扩增 |
4.1.6 PCR产物检测 |
4.1.7 PCR灵敏度检测 |
4.1.8 PCR检测方法的应用 |
4.2 结果 |
4.2.1 PCR最佳反应条件的确立 |
4.2.2 PCR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
4.2.3 PCR检测方法灵敏性检测 |
4.2.4 海产品检测结果 |
4.3 讨论 |
第5章 常用中草药对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抑、杀效果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药物及来源 |
5.1.2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
5.1.3 中草药浓缩药液的制备 |
5.1.4 菌液的制备 |
5.1.5 抑菌作用的测定 |
5.1.6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5.1.7 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
5.2 结果 |
5.2.1 20种中草药煎液的抑菌效果 |
5.2.2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 |
5.3 讨论 |
第6章 常用抗菌药物对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抗菌效果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用品 |
6.1.1.1 营养琼脂培养基 |
6.1.1.2 营养肉汤培养基 |
6.1.1.3 抗菌药物及来源 |
6.1.1.4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
6.1.2 菌液的制备 |
6.1.3 抗菌药物药液的配制 |
6.1.4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6.1.5 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
6.2 结果 |
6.2.1 十种药物对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抗菌效果 |
6.2.1.1 最小抑菌浓度 |
6.2.1.2 最小杀菌浓度 |
6.2.1.3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比较 |
6.3 讨论 |
6.3.1 常用抗菌药物对病原细菌杀菌效果研究的必要性 |
6.3.2 抗菌药物的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分析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成果小结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质蟹苗的主要特征 |
二、影响蟹苗质量的原因分析 |
三、有关蟹苗质量一些问题的探讨 |
四、养殖条件和养殖技术对培育效果的影响 |
五、提高蟹苗质量的技术措施 |
(3)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同质量蟹苗的主要特征及各种蟹苗至Ⅱ期仔蟹的成活率 |
1. 不同质量蟹苗的主要特征及显微镜观察结果 |
2. 不同质量的蟹苗发育变态至Ⅱ期仔蟹的成活率不同 |
二、影响蟹苗质量的原因分析 |
1. 菌血病是影响蟹苗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
2. 聚缩虫或丝状细菌的危害和影响是决定质量优劣的第二要素 |
3. 淡化时间和淡化程度是优质蟹苗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
三、有关蟹苗质量一些问题的探讨 |
1. 品系越纯, 个体越大蟹苗的质量就越好吗? |
2. 丰年虫用得越多蟹苗质量就越好吗? |
3. 用单细胞藻类活体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鲜活的 |
4. 河蟹育苗期间随便给幼体喂点什么饵料就行了吗? |
5. 蟹苗个体大小除与种蟹个体大小、育苗方式和工艺 |
6. 药源性和营养性疾病可从蟹苗的表现特征予以简单 |
7. 不同育苗方式所培育的大眼幼体, 其质量有一定的 |
四、养殖条件和养殖技术对培育效果的影响 |
1. 正确的养殖技术是提高I期在蟹成活率的基本保证选。 |
2. 大眼幼体早期低水温时的培育效果略好于后期高水温期时的培育效果。 |
3. 水温高低不是I期仔蟹死亡的主要原因。 |
五、提高蟹苗质量的技术措施 |
(4)宝应县优质河蟹养殖技术及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
2 河蟹的地理分布 |
3 影响河蟹品质的主要因素 |
3.1 河蟹质量评判标准 |
3.2 影响养殖河蟹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 |
3.2.1 蟹种 |
3.2.2 养殖模式 |
3.2.3 环境条件 |
3.2.4 饵料营养 |
4 优质蟹养殖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
4.1 蟹种放养技术 |
4.1.1 蟹种选择 |
4.1.2 蟹种放养 |
4.1.3 配养品种的选择 |
4.1.4 搭配放养模式 |
4.2 养殖环境营造技术 |
4.2.1 养殖池口的清整消毒 |
4.2.2 水草品种的选择与种植 |
4.2.3 螺蛳的放养 |
4.2.4 底质改良 |
4.3 投饵管理技术 |
4.4 水质调控技术 |
4.4.1 水源选择 |
4.4.2 水位调节 |
4.4.3 水质调节 |
4.4.4 增氧设施使用 |
4.5 防逃与捕捞技术 |
4.5.1 蟹池防逃 |
4.5.2 捕捞 |
4.6 蟹病防控技术 |
4.6.1 预防措施 |
4.6.2 药物治疗关键 |
4.7 常见蟹病的诊治 |
4.7.1 颤抖病的防治方法 |
4.7.2 黑鳃病的防治 |
4.7.3 水肿病的防治 |
4.7.4 纤毛虫病的防治 |
4.7.5 脱壳不遂病的诊治 |
4.7.6 氨中毒的防治 |
5 展望 |
第二章 宝应优质蟹养殖相关技术的研究 |
1 优质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试验 |
1.1 试验池塘 |
1.2 清塘准备 |
1.3 苗种放养 |
1.3.1 苗种筛选 |
1.3.2 放苗 |
1.3.3 苗种检疫 |
1.4 养殖管理 |
1.4.1 水质管理 |
1.4.2 投喂管理 |
1.4.3 病害防治 |
1.5 产量与效益 |
1.5.1 收获情况 |
1.5.2 效益分析 |
1.6 分析与讨论 |
2 河蟹不同放养模式养殖效果的比较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1.2 塘口条件 |
2.1.3 塘口准备 |
2.1.4 苗种情况 |
2.1.5 饲养管理 |
2.1.6 测定指标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蟹种放养密度对效果的影响 |
2.2.2 扣蟹放养规格对河蟹养殖效果的影响 |
2.2.3 混养鳜鱼对河蟹养殖效果的影响 |
2.2.4 混养花白鲢密度对河蟹养殖效果的影响 |
3 鱼蟹混养模式养殖效果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塘口条件 |
3.1.2 塘口准备 |
3.1.3 苗种放养 |
3.1.4 投喂管理 |
3.1.5 水质管理 |
3.1.6 病害防治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产量情况 |
3.2.2 分析与讨论 |
4 微孔增氧在老化池塘养蟹中的应用对比试验 |
4.1 试验条件 |
4.1.1 塘口情况 |
4.1.2 放养前的准备 |
4.1.3 苗种放养 |
4.1.4 微孔管道增氧机的设置 |
4.2 养殖管理 |
4.2.1 水质管理 |
4.2.2 投喂管理 |
4.2.3 病害管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收获与效益 |
4.3.2 讨论与分析 |
第三章 宝应县河蟹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
1 宝应县河蟹产业的现状分析 |
1.1 养殖业现状 |
1.2 品牌及流通现状 |
1.3 加工现状 |
2 宝应河蟹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2.1 河蟹苗种的自给率低 |
2.2 养殖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 |
2.3 河蟹产业链短 |
2.4 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
2.5 精品蟹品牌销售比例偏小 |
2.6 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推广和提高 |
2.7 缺乏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 |
3 宝应河蟹产业发展对策 |
3.1 落实优惠政策,多渠道利用吸引资金,延伸河蟹产业链 |
3.2 加强政府管理和引导,规划精品蟹养殖基地,强化协会功能 |
3.3 紧紧围绕市场变化,积极作好河蟹养殖结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 |
3.4 培植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
3.5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河蟹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
3.6 发展河蟹深加工技术,开发多样化产品 |
3.7 加强宣传与引导,发展河蟹文化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河蟹育苗与养殖的发展历史 |
2 河蟹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地位 |
3 我国河蟹苗种生产的现状 |
3.1 人工配制海水育苗 |
3.2 天然海水土池育苗 |
3.3 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 |
第二章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 人工育苗产业的兴起 |
2 南通蟹苗的生产模式 |
3 原良种培育现状 |
4 幼体开口饵料的生产 |
5 生产规模与产量 |
6 市场状况 |
7 河蟹土池育苗工艺流程及技术进步 |
7.1 育苗场设施条件 |
7.2 亲蟹越冬与交配 |
7.3 育苗前的准备 |
7.4 幼体培育 |
7.5 蟹苗的捕捞、淡化 |
8 河蟹工厂化育苗工艺流程及技术进步 |
8.1 亲蟹培育 |
8.2 抱卵蟹培育 |
8.3 人工育苗 |
8.4 日常管理 |
9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存在的问题 |
9.1 育苗规模过大,供远大于求 |
9.2 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
9.3 质量意识参差不齐 |
9.4 种质退化 |
9.5 养殖技术滞后 |
9.6 苗种管理不到位 |
9.7 研发与推广力度不强 |
9.8 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待加强 |
第三章 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
2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
3 可持续发展应达到的目标和判断标准 |
3.1 可持续发展应达到的目标 |
3.2 可持续发展判断标准 |
4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 |
4.1 新要求对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任务 |
4.2 新的体系要求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有新突破 |
4.3 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有新思路 |
5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
5.1 坚持产业化经营 |
5.2 坚持可持续发展 |
5.3 坚持依法管理 |
5.4 政策保障 |
6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目标 |
6.1 加强苗种生产技术研究 |
6.2 建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 |
6.3 建立种质资源与苗种生产发展动态平衡体系 |
第四章 提高南通地区河蟹育苗效益的技术措施 |
1 种质保障 |
1.1 长江水系原良种的保护 |
1.2 优质种源选育 |
1.3 建立蟹苗种源基地 |
1.4 建立亲蟹培育放流基地 |
2 育苗生态的优化与改良 |
2.1 水质处理方法的改进 |
2.2 底质改良方法 |
3 提高蟹苗质量的方法 |
3.1 培育优质天然饵料 |
3.2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
3.3 强化技术培训 |
3.4 提高蟹苗暂养技术水平 |
3.5 加强育苗后期的投饲管理 |
3.6 建立蟹苗标准化生产体系 |
3.7 建立河蟹苗种品牌 |
4 强化市场管理 |
4.1 加强行业指导,搞好科学规划 |
4.2 调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市场 |
4.3 重视和扶持龙头企业 |
4.4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销售市场行为 |
4.5 建设河蟹苗种产业信息物流平台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河蟹及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
1.1 栖居方式 |
1.2 食性 |
1.3 争食和格斗 |
1.4 感觉和运动 |
1.5 对温度的适应 |
1.6 对光线的适应 |
1.7 蜕壳 |
1.8 生长 |
1.9 对水质的适应 |
2 河蟹养殖历史 |
2.1 天然蟹的捕捞 |
2.2 人工增殖期 |
2.3 人工养殖期 |
3 河蟹养殖现状 |
3.1 养殖区域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迅速增加 |
3.2 养殖方式多样化 |
3.3 河蟹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
3.3.1 蛋白质 |
3.3.2 脂类 |
3.3.3 碳水化合物 |
3.3.4 能量 |
3.3.5 维生素 |
3.3.6 矿物质 |
3.4 河蟹种质研究进展 |
3.4.1 形态学研究 |
3.4.2 养殖及生态学研究 |
3.4.3 细胞遗传学研究 |
3.4.4 生化遗传学研究 |
3.4.5 分子遗传学研究 |
3.5 河蟹疾病研究进展 |
3.5.1 病毒性疾病 |
3.5.2 原核生物样性疾病 |
3.5.3 细菌性疾病 |
3.5.4 真菌性疾病 |
3.5.5 免疫预防的研究 |
4 养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河蟹种质不纯,产品质量明显下降 |
4.2 长江水系河蟹种质资源出现混杂现象 |
4.3 病害日趋严重 |
4.4 河蟹食用时期短,河蟹市场狭窄,销售区域性明显 |
5 河蟹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对策 |
5.1 加强河蟹天然繁育场所的保护工作 |
5.2 加快河蟹原良种场建设 |
5.3 加强河蟹苗种场管理,提高苗种质量 |
5.4 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技术 |
5.5 积极引导和推进河蟹养殖的产业化建设 |
5.6 控制河蟹养殖规模,防止盲目发展 |
5.7 火力开拓国内外河蟹市场 |
5.8 积极开发深加工技术 |
5.9 依托蟹文化节,提升河蟹的品牌效应 |
第二章 高淳县河蟹生态养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
1 求实的探索,开创一流产业的先河 |
1.1 首建河蟹种子工程体系 |
1.2 创新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 |
1.3 效益领先的战略 |
2 科学的引导,构建新行业的产业链 |
2.1 新产业的引导与扶植 |
2.2 新产业的拓展与链接 |
3 长远的思考,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
3.1 生态养殖技术的改进与科学技术的支撑 |
3.2 产品的环保意识与走向国际市场 |
第三章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生长特性及投饵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1.2.1 池塘条件 |
1.2.2 苗种放养 |
1.2.3 种草投螺 |
1.2.4 饲养管理 |
1.2.5 日常管理 |
1.2.6 捕捞统计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河蟹群体生长规律 |
2.2 河蟹蜕壳规律 |
2.3 河蟹增肉倍数 |
2.4 综合饵料系数 |
2.5 套养生物情况 |
3 讨论 |
3.1 池塘生态养殖的河蟹生长规律 |
3.1.1 生长曲线 |
3.1.2 蜕壳次数与增重关系 |
3.1.3 高温季节河蟹的生长 |
3.1.4 河蟹生殖蜕壳与丰满度的增长 |
3.2 不同季节的投饲规律 |
3.2.1 河蟹的生活习性与投饲时间 |
3.2.2 投饲率的季节性安排 |
3.2.3 不同季节的饲料组合选择 |
3.2.4 高温季节和蜕壳期的减食现象 |
3.3 水生生态环境的改善在饲料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
3.3.1 水草种植 |
3.3.2 水质与底质 |
3.3.3 套养鱼、虾的增值效应 |
4 小结 |
4.1 全年投饵量 |
4.2 每月投饵量 |
4.3 投饵时间 |
4.4 投饵方法 |
第四章 放养密度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1.2.1 池塘条件 |
1.2.2 苗种放养 |
1.2.3 种草投螺 |
1.2.4 饲养管理 |
1.2.5 日常管理 |
1.2.6 捕捞统计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放养密度对河蟹产量的影响 |
2.2 放养密度对河蟹平均育成规格的影响 |
2.3 放养密度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放养密度对河蟹的产量的影响 |
3.2 放养密度对河蟹平均育成规格的影响 |
3.3 放养密度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
3.4 最佳放养密度 |
第五章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1.2.1 池塘条件 |
1.2.2 苗种放养 |
1.2.3 种草投螺 |
1.2.4 饲养管理 |
1.2.5 日常管理 |
1.2.6 捕捞统计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产量的影响 |
2.2 螺蛳投放量对成蟹规格的影响 |
2.3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附录 |
致谢 |
(7)池塘养殖不同规格、密度河蟹生长特性及养殖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河蟹的生物学特征 |
1.1.1 河蟹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
1.1.2 河蟹的形态特征 |
1.1.3 河蟹的生态习性 |
1.1.3.1 掘穴和栖息 |
1.1.3.2 食性 |
1.1.3.3 生殖习性 |
1.1.3.4 感觉与运动 |
1.1.3.5 自切再生 |
1.1.3.6 蜕壳与生长 |
1.2 我国的河蟹养殖业研究进展 |
1.2.1 种质资源 |
1.2.2 人工繁殖技术 |
1.2.3 中间培育技术 |
1.2.4 成蟹养殖 |
1.2.5 营养与饲料 |
1.2.6 河蟹的性早熟问题 |
1.2.7 病害防治 |
第2章 不同饲料条件下河蟹生长特性比较 |
前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池塘条件 |
2.1.2 蟹苗放养 |
2.1.3.1 投喂 |
2.1.3.2 水位及水质调节 |
2.1.3.3 水草管理 |
2.2 结果 |
2.2.1 养成河蟹规格 |
2.2.2 河蟹个体增重倍数 |
2.2.3 河蟹群体增重倍数 |
2.3 讨论 |
2.3.1 河蟹养殖业存在一些问题 |
2.3.2 河蟹养殖饲料 |
第3章 不同规格、密度河蟹池塘养殖效果试验 |
前言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养殖地点及池塘条件 |
3.1.2 水草移植栽培 |
3.1.3 蟹种来源与放养 |
3.1.4 螺类移放 |
3.1.5 饲养管理 |
3.1.5.1 “四定”投饵 |
3.1.5.2 水质管理 |
3.1.5.3 水草管理 |
3.1.5.4 蟹病防治 |
3.1.5.5 日常管理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3.1 放养密度对养成规格及产量的影响 |
3.3.2 放养密度与河蟹生长的关系 |
3.3.3 饲养管理要注重水草覆盖率 |
3.3.4 做好蟹病预防工作 |
3.3.5 及时掌握市场行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锯缘青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
1.2 生物学特性 |
1.2.1 外部形态 |
1.2.2 内部结构 |
1.3 生态习性 |
1.3.1 生活习性 |
1.3.2 食性与摄食 |
1.3.3 自切与再生 |
1.3.4 蜕壳与生长 |
1.4 繁殖习性 |
1.5 苗种生产 |
1.6 养殖技术 |
1.7 病害研究进展 |
1.8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亲体育肥与促熟技术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土池养殖亲蟹催熟 |
2.2.2 海区亲蟹催熟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4.1 选择性成熟亲蟹的重要性 |
2.4.2 水体消毒的影响 |
2.4.3 饵料投喂的影响 |
2.4.4 底质环境和水体大小的影响 |
2.4.5 切除眼柄的影响 |
2.4.6 盐度变化的影响 |
第三章 受精卵离体培育的研究 |
3.1 离体卵培育观察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2 不同温度下胚胎离体培育的研究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3.1 离体卵人工孵化的可行性 |
3.3.2 温度对离体卵培育的影响 |
3.3.3 离体卵人工孵化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
3.3.4 真菌对离体卵培养的影响 |
第四章 锯缘青蟹死亡的组织病理学初步观察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外部观察 |
4.2.2 内部观察 |
4.2.3 光学显微镜观察 |
4.2.4 电子显微镜观察 |
4.3 讨论 |
4.3.1 病原体 |
4.3.2 病理特征 |
4.3.3 防治措施的初步研究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河蟹生态育苗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综述 |
一、河蟹育苗的历史 |
1、人工配制海水进行河蟹育苗 |
2、天然海水土池人工育苗 |
3、天然海水工厂化人工育苗 |
二、工厂化河蟹育苗存在的问题 |
三、河蟹生态育苗研究的历史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1、主要生产设施 |
2、亲蟹培育 |
3、藻类培养 |
4、生产前的准备 |
5、布苗生产 |
6、日常管理与统计 |
二、结果与分析 |
1、不同藻类幼体各期变态对比 |
2、不同布苗密度对比 |
3、成本核算 |
4、添、换水控制 |
5、苗种质量追踪 |
三、讨论 |
1、不同单胞藻对Z1-Z3 期河蟹幼体变态的影响 |
2、微生态制剂在河蟹生态育苗中的效果 |
3、布苗密度对河蟹育苗率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养殖锯缘青蟹暴发性流行病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海洋经济动物养殖概述 |
1 海洋甲壳动物养殖 |
2 海洋鱼类养殖 |
第二节 锯缘青蟹基本生物学特性 |
1 分类地位 |
2 分布特征 |
3 形态特征 |
4 生活习性 |
5 繁殖生物学特性 |
6 生活史 |
7 食性 |
8 营养价值 |
第三节 蟹类的病害研究进展 |
1 蟹类细菌性病害的研究 |
2 立克次体 |
3 病毒性病害研究 |
4 流行病学调查 |
第四节 甲壳动物病害诊断方法 |
1 传统的诊断方法 |
2 免疫学方法 |
3 电子显微镜技术 |
4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养殖青蟹支原体病原病理学研究 |
第一节 超薄切片观察 |
1 材料 |
2 主要试剂 |
3 方法和步骤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节 支原体分离 |
1 材料 |
2 主要试剂及器材 |
3 培养基 |
4 方法及步骤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三章 养殖锯缘青蟹病理学及致病机制研究 |
第一节 组织病理学观察 |
1 材料 |
2 主要试剂及器材 |
3 常用储存液及配法 |
4 方法和步骤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二节 超微结构病理学观察 |
1 材料 |
2 方法和步骤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锯缘青蟹的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快速检测及流行病调查 |
1 材料 |
2 主要试剂 |
3 器材 |
4 检测步骤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五章 养殖水环境微生物特征调查 |
1 材料 |
2 试剂及器材 |
3 常用储存液及配法 |
4 步骤方法 |
5 结果 |
6 讨论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关于河蟹人工育苗的技术──之五:河蟹大眼幼体丝状细菌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检测及防控研究[D]. 梁利国.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4)
- [2]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技术[J]. 谭夕东,贾晓杰. 渔业致富指南, 2011(01)
- [3]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技术[J]. 谭夕东,贾晓杰. 中国水产, 2011(01)
- [4]宝应县优质河蟹养殖技术及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D]. 王家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5]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与分析[D]. 张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6]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D]. 董江水.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7]池塘养殖不同规格、密度河蟹生长特性及养殖效果[D]. 周明东.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8]锯缘青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D]. 李丹. 集美大学, 2009(01)
- [9]河蟹生态育苗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分析[D]. 宋新成. 苏州大学, 2008(11)
- [10]养殖锯缘青蟹暴发性流行病的初步研究[D]. 丁朋晓. 贵州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