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胥静[1](2021)在《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青蒿琥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青蒿琥酯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目的探究ART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中HIF-1α和VEGF因子mRNA的影响,以及对NF-κB和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CoCl2诱导ARPE-19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模型,MTT法筛选造模试剂CoCl2、实验药物ART和阳性对照药TSA的浓度。2.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RT高、中、低、极低浓度组,TSA高、中、低浓度组,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组别细胞HIF-1α和VEGF的荧光表达,qRT-PCR法检测不同组别细胞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应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组别细胞NF-κB和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1.MTT细胞活性检测:同一时间内,随着CoCl2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24 h、48 h、72 h时,400 μmol/L浓度的CoCl2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同一时间内,随着ART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在24 h时,ART浓度≥80 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48 h、72 h时,ART浓度≥40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48h时,TSA浓度≥10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72h时,TSA浓度≥2.5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因此我们选择浓度为200μmol/L的CoCl2造模,浓度40、20、10、5 μmol/L的ART作为实验药物高、中、低、极低浓度组,浓度10、5、2.5 μmol/L的TSA作为阳性对照药高、中、低浓度组,干预24 h进行后续实验研究。2.免疫荧光染色表达:从HIF-1α免疫荧光表达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且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显着低于正常组表达水平(P<0.05);从VEGF免疫荧光表达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3.qRT-PCR检测:从HIF-1αmRNA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且同时低于正常组(P<0.05);从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4.Western-blot检测:从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从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CoCl2可成功建立ARPE-19细胞化学缺氧模型。2.CoCl2能促进ARPE-19细胞HIF-1α和VEGF mRNA及细胞荧光染色的表达,以及NF-κB和ICAM-1蛋白的表达。3.ART可抑制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HIF-1α和VEGF mRNA细胞荧光染色的表达,以及NF-κB和ICAM-1蛋白的表达,具有保护作用。第二部分光化学法诱导Wistar大鼠建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模型目的利用光化学法532 nm激光激发RB建立Wistar大鼠BRVO模型,为BRVO的动物研究提供模型参考,为后续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光化学法,尾静脉注射RB联合532 nm激光对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BRVO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天行眼底照相、FFA、视网膜铺片和血管阻塞情况评价。2.制作Wistar大鼠BRVO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造模后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结果1.眼底照相: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均匀,呈放射状相间分布,隐约可见脉络膜血管;1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血流中断,末端静脉扩张;3d模型组视网膜阻塞静脉管径不均,呈腊肠样改变,部分静脉血流再通,走形迂曲;7 d模型组:视网膜阻塞静脉大部分血流再通,静脉迂曲扩张,管径不均;14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末端迂曲,血管呈放射状走形;21 d模型组视网膜血管呈放射状走形,管径均匀。2.FFA: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血管管径粗细均匀,静脉较动脉管径粗,无毛细血管扩张及荧光渗漏;1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充盈迟缓,阻塞部血管呈低荧光,伴有荧光渗漏;3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不均,部分再通,阻塞静脉供应区可见毛细血管扩张;7 d模型组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视网膜静脉管径不均,阻塞静脉血管通畅,末端血管走形迂曲;14d模型组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视网膜静脉管径稍有不均,阻塞静脉血管通畅,末端血管走形迂曲;21 d模型组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视网膜静脉管径基本均匀,阻塞静脉血管通畅,末端血管走形迂曲。3.视网膜铺片:正常组大鼠视网膜血管走行清晰,未见出血点;1d模型组视网膜沿静脉走行散在大量出血点,色鲜红;3 d模型组:视网膜沿静脉走行散在大量出血点,色鲜红;7d模型组视网膜沿静脉走行散在大量出血点,色暗红,出血较前吸收;14d模型组视网膜周边部散在少量出血点,色暗红;21d模型组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血管走行清晰。4.视网膜病理组织HE染色:正常组视网膜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排列紧密;模型组视网膜层次欠清,视网膜水肿,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排列疏松,细胞间可见空隙。结论1.采用光化学法可成功建立Wistar大鼠实验性BRVO模型。2.Wistar大鼠BRVO模型在光凝后3天病情发展最甚,后血管再通率高,病情逐渐向好。3.Wistar大鼠BRVO模型成功率高,可为实验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青蒿琥酯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Wistar大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ART对Wistar大鼠实验性BRVO的抑制作用,以及通过调控HIF-1α/VEGF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活性,为ART治疗BRVO提供体内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光化学法,尾静脉注射RB联合532 nm激光对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BRVO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安慰剂对照组、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于造模后1、3、7、14、21天行眼底照相检查。2.制作Wistar大鼠BRVO眼组织病理学标本,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天行HE染色观察不同组别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3.利用qRT-PCR检测不同组别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眼底照相:空白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均匀,呈放射状相间分布,隐约可见脉络膜血管;1-7天模型组和不同药物及浓度干预组管径不均,呈腊肠样改变,部分静脉血流再通,走形迂曲;14-21天血管逐渐恢复,走行、粗细趋于正常。2.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空白对照组视网膜层次清晰,神经节细胞排列清晰、规整,内丛状层、内核层、外核层密度均匀,排列整齐。1-7天模型组和不同药物及浓度干预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疏松,部分缺失,呈空洞样改变。康柏西普组和ART高中低浓度组在21天均未发生视网膜萎缩变性。3.qRT-PCR检测:玻璃体腔注药后1天HIF-1α mRNA表达量安慰剂对照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均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ART低浓度组显着高于康柏西普组(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3天HIF-1αmRNA表达量安慰剂对照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对于VEGF mRNA表达量来说,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7天HIF-1αmRNA表达量ART低浓度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高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ART低浓度组显着高于康柏西普组及ART高浓度组(P<0.05);对于VEGFmRNA表达量来说,安慰剂对照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显着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14天VEGF mRNA表达量安慰剂对照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但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高于康柏西普组(P<0.05),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高于ART高浓度组(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21天VEGF mRNA表达量康柏西普组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结论1.光化学法建立BRVO模型后,HIF-1α/VEGF信号通路被激活,参与BRVO的形成。2.模型中HIF-1α和VEGF表达不完全同步,造模早期HIF-1α升高,后期VEGF升高。3.ART能够通过降低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活性抑制Wistar大鼠实验性BRVO。
刘自强[2](2021)在《中药联合抗VEGF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抗VEGF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YiQIHuoXue TongLuo Decoction,YHTD)联合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性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的对象来源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眼科的患者,共计58例58眼,分别为治疗组(28例28眼)与对照组(30例30眼)。两组均在入组后予雷珠单抗注射一次,并按照“1+PRN”方案”,必要时再行雷珠单抗注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每天口服YHTD水煎剂,1天2次,每次100ml,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1、2、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macularthickness,CMT)、抗VEGF次数及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随访期间的抗VEGF注射次数。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1、2、3个月后BCVA均有明显提升(P<0.05),治疗第2、3个月治疗组BCVA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1、2、3个月后CMT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第2、3个月治疗组CMT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及观察的6个月期间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注射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4.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29%)高于对照组(70.00%);5.治疗组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见明确不良反应,对照组存在2例患者一过性眼压增高。结论:1.中药YHTD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治疗RVO-ME患者在改善BCVA、CMT方面均有一定疗效;2.中药YHTD联合抗VEGF药物能够提高疗RVO-ME患者的BCVA,改善CMT,疗效优于单纯抗VEGF玻璃体腔注射;3.从安全性角度,中药YHTD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RVO-ME是安全的;4.从经济学角度,相比于单纯抗VEGF注射,中药YHTD联合治疗能明显减少抗VEGF注射次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5.中药YHTD联合抗VEGF药物可作为临床上治疗RVO-ME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性黄斑水肿(macularedema,ME)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所有中西医结合治疗RVO-M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一共纳入30篇文献,其中共包括1943例患者,1976只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RVO-ME能明显提高最佳矫正视力[(MD=0.08,95%CI=0.07~0.10,P<0.00001)(MD=-0.16,95%CI=-0.24~-0.08,P=0.0002)(MD=5.78,95%CI=1.30~10.25,P=0.01)],减少黄斑中心凹厚度(MD=-54.6,95%CI=-73.76~-35.43,P<0.00001),提高临床疗效(RR=1.32,95%CI=1.22~1.43,P<0.0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RVO-ME在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减轻黄斑中心凹厚度、提高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丹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作用机制目的:探讨丹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平台检索丹参的有效化学成分,并收集其对应的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与RVO相关的靶点;利用ClusterProfiler R软件绘制交集靶点的韦恩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利用ClusterProfiler R软件对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1.从TCSMP数据库筛选出丹参有效活性成分41个。2.从GeneCards数据库获得RVO的疾病靶点1705个,丹参有效成分作用靶点70个,两者交集靶点46个。3.PPI 网络分析结果显示,FOS、MYC、CASP3、ESR1、STAT3、APP、CCND1、JUN、PTGS2、RELA可能是丹参治疗RVO的关键靶点。4.“药物-有效成分-疾病-靶蛋白”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ⅡA、异丹参酮Ⅱ、丹参新醌等。5.丹参治疗RVO主要涉及81个生理过程和76条通路。KEGG结果显示,丹参治疗RVO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丹参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凝血过程和细胞凋亡等对RVO发挥治疗作用。
任安琪[3](2020)在《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患者的视网膜黄斑区微血管变化,评估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RVO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RVO患者31例31眼为RVO组,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受试者31例31眼为对照组,RVO组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单打针组(16例16眼):给与单针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intravitreal dexamethasone implant,IDI)治疗;②联合组(15例15眼):单针IDI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1.5g/次,3次/日)。分别记录健康受试者和RVO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黄斑区中央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中央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 density,SCP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eep capillary plexus density,DCPD)、脉络膜毛细血管丛血流面积(choriocapillaris flow area,CFA)、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基线时RVO组与对照组相比,CM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AZ无明显变化(P>0.05);SCPD、DCPD和CFA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单打针组与联合组的BCVA、CFA均提高,CMT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Z、SCPD、DCPD均无显着变化(P>0.05)。单打针组与联合组对比,随访期间,BCVA、CMT、FAZ、SCPD、DCPD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第3个月联合组CFA优于单打针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VO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期间,BCVA与CMT、CFA相关(P<0.01),与FAZ、SCPD、DCPD不相关(P>0.01)。随访期间,单打针组5例眼压升高,1例有白内障进展;联合组3例眼压升高,2例有白内障进展,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IDI可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作用持续时间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在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脉络膜血流等方面较单纯IDI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李晓宇[4](2020)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证候情志改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中西医结合,即针刺、中药“祛积通络方”联合西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vo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临床疗效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优势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2.结合眼病的临床疗效,同时关注患者治疗前后全身证候的改变及情志的变化,以此来阐述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及眼病与情志的联系和影响,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综合优势。方法:拟纳入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60例,病程在28天以内,且均符合BRVO继发ME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型为痰瘀互结兼水湿内停证(即本课题提出的“络损积阻证”)。在征求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单纯西药组(即抗VEGF药物组);试验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即针刺+中药“祛积通络方”+抗VEGF药物组)。针刺以眼周穴位为主穴(常选穴位如:睛明、上睛明、球后、太阳、攒竹、丝竹空等),配合全身辨证取穴(常选穴位如: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光明、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常规消毒,选取毫针针刺,每日1次,连续7次为一疗程,每月1-2个疗程;拟定中药方以本课题组负责人谢立科主任医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经验方--“祛积通络方”为主方,其组成有:桃仁、红花、生地、当归、鸡内金、法半夏、陈皮、茯苓、三七粉、防风等,可根据全身情况辨证加减。服用方法为: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连续口服2月;抗VEGF药物则根据“1+prn”的原则,CMT>300μm且再次注药时间间隔≥1月。本试验主要观察指标有:疗效指标有国际标准视力表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记录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根据观察期为2月,疗效指标以治疗前为基线,治疗后1月、治疗后2月为观察节点。每个节点均需查BCVA、眼科常规检查、眼底检查及OCTA检查,由此进行两组患者在不同观察节点的疗效比较及自身前后对照。此外,中医证候体征分级量化表评分与焦虑自评量表来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别于患者入组时和治疗后2月时现场填写并收回。结果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由于个别患者难以接受针刺治疗或难以长期坚持服用中药,一些患者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完成复诊。本研究结束时,共有15例脱落,其中对照组脱落9例,试验组脱落6例,实际纳入45例。2.两组受试者在纳入数量、性别、年龄、病程、眼别、眼压及治疗前各项指标,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BCVA(LogMAR)对照组和试验组BCVA(LogMAR)在治疗前分别为0.65±0.11、0.69±0.19,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m,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为0.41±0.06、0.35±0.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m,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为0.26±0.05、0.2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m到治疗前、治疗后2m到治疗前、治疗后2m到治疗后1m分别为为0.25±0.11、0.37±0.10、0.12±0.04,试验组在治疗后1m到治疗前、治疗后2m到治疗前、治疗后2m到治疗后1m分别为0.34±0.15、0.48±0.16、0.14±0.07,其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经治疗2m后CMT结果示,对照组有6例(28.6%)显效,15例(71.4%)有效,试验组有15例(62.5%)显效,9例(37.5%)有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CMT在治疗前分别为559.53±134.44μm、568.63±140.95μm,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m,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为366.62±48.55μm、330.75±47.1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m,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为303.76±44.55μm、259.67±30.2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m到治疗前、治疗后2m到治疗前、治疗后2m到治疗后1m分别为192.90±104.43 μm、255.76±113.12μm、62.86±33.57μm,试验组在治疗后 1m 到治疗前、治疗后2m到治疗前、治疗后2m到治疗后1m分别为237.88±109.71μm、308.96±125.27μm、71.08±32.93μm,其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体征分级量化表评分根据中医证候体征分级量化表评分标准,对照组无显效病例,有15例(71.4%)有效,有6例(28.6%)无效;试验组有8例(33.3%)显效,15例(62.5%)有效,1例(4.2%)无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得分14.09±3.05,试验组治疗前得分15.38±3.6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得分6.00±2.77,试验组治疗后得分8.33±2.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5.76±2.07、9.38±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下降率为64.42±17.11%,试验组治疗前后的下降率为52.24±17.7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AS量表评分对照组治疗前标准分为55.33±5.59,试验组治疗前标准分为53.21±7.5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标准分为46.10±5.13,试验组治疗后标准分为40.29±8.8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标准分的差值为9.24±4.44,试验组治疗前后标准分的差值为12.92±6.0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有效减轻黄斑水肿,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病情发展并挽救部分视功能。2.中西医结合(针刺+中药+抗VEGF药物)治疗BRVO继发ME,其疗效优于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患者全身证候的改变及情志的变化上更加发挥其优势。
邵霖霖[5](2020)在《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微循环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建立稳定的BRVO大鼠模型,寻找合理的评价方式,为临床药物干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2.观察剔络化瘀方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视网膜血管的保护作用,以及对ICAM-1因子,凝血、血流变功能的影响。3.评估剔络化瘀方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患眼及对侧眼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影响,定量评估剔络化瘀方的作用机理。方法:1.采用532nm氪绿激光照射尾静脉注射孟加拉红溶液的SD大鼠眼底静脉,建立BRVO大鼠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视网膜消化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及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UWFA)观察眼底表现及血管再通情况。2.随机分为正常组,余SD大鼠建立BRVO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在造模后2h开始灌胃。于1d、3d、7d、21d综合眼底照相、周边视网膜照相、FFA评判大鼠眼底特征、血管再通情况得分,观察视网膜组织切片HE染色、血清中ICAM-1的变化;观察3d、7d、21d视网膜消化铺片,凝血、血液流变学的改变。3.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BRVO患者,以剔络化瘀方为干预手段,治疗组患者予口服中药剔络化瘀方,入组时CRT高度>500μm,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1次;访视CRT高度,较上次访视增加>100μm,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1次。记录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正常眼、治疗组双眼(患眼和对侧眼)的临床资料,包括最佳矫正视力、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Deep capillary plexus,DCP)、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血管区(FAZ)面积及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结果:1.制备BRVO大鼠模型共30只(右眼),未发生死亡,检眼镜下观察,模型成功率为100%。正常组眼底彩照示视网膜呈淡红色,视盘居中,动静脉血管管径均匀,呈放射状相间分布,隐约可见脉络膜血管。FFA示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静脉较动脉管径粗,无毛细血管扩张及荧光渗漏。HE染色视网膜层次清晰,结构整齐,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细胞排列紧密。视网膜消化铺片示视网膜呈连续树枝状,管径粗细一致,可见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网,动脉染色较深,静脉染色较浅。血管壁外侧可见圆形或三角形,核较小,着色深的周细胞,血管内可见椭圆形,核较大,着色浅的内皮细胞,各血管分布规则,走形规整。模型组眼底彩照示1d视网膜散在火焰状出血,血栓形成,静脉血流中断,呈腊肠样改变,走形迂曲,阻塞区网膜水肿;3d阻塞静脉管径不均,走形迂曲,视网膜颞侧见黄白色渗出及火焰状出血;7d视网膜色淡白,静脉迂曲,管径不均。14d视网膜色淡红,血管呈放射状走形,管径均匀。21d视网膜色淡,静脉较细,血管走形尚可。FFA示1d视网膜静脉充盈迟缓,管径扩张,走形迂曲,阻塞部血管呈低荧光及节段样荧光充盈,部分出血遮蔽荧光,视网膜轻度渗漏。3d部分血管再通,管壁荧光着染,阻塞静脉供应区可见毛细血管扩张、NP区。7d、14d、21d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阻塞静脉血管通畅,走形迂曲,管径不规则,可见侧支循环形成。HE染色模型组视网膜血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聚集,网膜水肿,细胞排列疏松,外丛状层、内核层可见空腔样改变。视网膜消化铺片示视网膜血管染色浅分布疏松,阻塞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缺失,管径不均,可见血管闭锁、无细胞毛细血管及无细胞的小静脉血管。2.(1)1d模型组大鼠与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d干预治疗后,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复方血栓通组与模型组比较可以改善眼底特征和血管再通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和复方血栓通组干预后由典型特征转为中度典型特征;剔络化瘀方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由典型特征转为不典型特征,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d药物干预组特征转为不典型,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模型组1d与3d均具有典型眼底特征,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1d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在眼底表现、血管再通评价转为不典型。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中剂量组各时间点治疗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7d与21d 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正常组视网膜层次清晰,神经节细胞富集,内核层、外核层细胞排列整齐。1d模型组和各药物干预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疏松,部分缺失,呈空洞样改变,内核层可见红细胞;复方血栓通组和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在21d未发生萎缩变性。正常组视网膜动脉染色深,静脉浅,毛细血管网均匀分布,走形流畅,血管腔外侧为核小且深染的周细胞,管腔内为浅染的梭形内皮细胞。3、7、21d:模型组视网膜可见多处无细胞毛细血管,大量周细胞脱失,血管分布随时间延长逐渐疏松;复方血栓通组:无细胞毛细血管数较模型组大鼠少,血管管径均匀,21d毛细血管间隙变大;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血管管径均匀,走形柔和,无细胞毛细血管数较模型组、复方血栓通组少;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血管分布一致性好,无细胞毛细血管较复方血栓通组和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减少: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视网膜血管管径较粗,无细胞毛细血管、凋亡细胞较少。(3)1d、3d组内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1d、3d模型组ICAM-1水平升高,1d高于3d,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d模型组ICAM-1值小于3d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模型组ICAM值小于21d模型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d、3d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ICAM值低于模拟型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ICAM-1水平较其他组低。(4)3d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d所有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凝血酶原时间提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3d模型组APTT较正常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高剂量组比模型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纤维蛋白原模型组较正常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纤维蛋白原含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较正常组纤维蛋白原含量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可以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改善血液循环。7、21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2个凝血因子与正常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3d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200(1/s)、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降低全血粘度1(1/s)较复方血栓通组程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治疗组比较,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显着降低全血粘度50(1/s),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较复方血栓通组降低程度大、效果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中剂量、高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20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降低全血粘度200(1/s)与模型组相比程度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d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200(1/s)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中剂量、高剂量可显着降低全血粘度1(1/s),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剔络化瘀方低剂量降低全血粘度1(1/s)程度不及其余药物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全血粘度1(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可降低全血粘度5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高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20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显着降低全血粘度200(1/s)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d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各组内两两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1d各组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200(1/s)、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1)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减少,LogMAR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区无血管区面积扩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血管区(FAZ)呈正相关,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LogMAR视力与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MAR视力与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与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与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眼与对侧眼SCP分别为43.80±2.89%和49.63±3.42%,DCP分别为38.65±1.97%和48.28±2.92%,患眼SCP、DCP较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患眼与治疗前比较:访视4周S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虽有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8周、12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访视4周比较:访视8周SCP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访视12周SCP、DCP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访视8周比较:访视12周S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增加较明显,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访视4周、8周、12周FAZ面积分别为0.37±0.07,0.39±0.07,0.41±0.07,FAZ面积逐渐扩大,访视4周、访视8周、访视12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MAR BCVA 视力治疗后,分别为 0.49±0.23,0.39±0.15,0.29±0.11,由治疗前 0.58±0.23提高至0.29±0.11,访视8周、访视12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治疗后,分别为401.40±152.71,331.87±61.68,272.73±21.30,黄斑水肿减轻,访视4周较治疗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8周、访视12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对侧眼与治疗前比较:访视4周SCP、DC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8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12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访视4周比较:访视8周S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D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12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访视8周比较:访视12周视网膜S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平均次数0.5次,其中4人注射2次、6人注射1次、20人未注射。结论:1.采用尾静脉注射光敏剂孟加拉红溶液(50mg/ml),光动力法532nm氪绿激光,能量70mw,光斑直径100 μ m,曝光时间0.4s,成功制备大鼠BRVO模型。模型成功率为100%,可较好模拟人体BRVO特点,为临床药物基础研究提供支持。2.剔络化瘀方改善BRVO大鼠眼底特征表现、加快血液流动,减轻网膜水肿,改善血流变状态,激活纤溶系统,促进血管再通,继而改善BRVO大鼠模型视网膜血液微循环。剔络化瘀方保护视网膜毛细血管结构,减少内皮细胞、周细胞脱失,降低无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抑制ICAM-1的表达,以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抑制幅度大,效果好。3.口服剔络化瘀方可以提高BRVO黄斑水肿患者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视网膜血流密度,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可明显减少或不联合抗VEGF药物使用,同时发现在未进行玻璃体腔注射的对侧眼8周、12周血流密度增加,更加证实中药剔络化瘀方在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方面存在作用。
高荔姗[6](2020)在《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评价活血利水方在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中的疗效。方法:所有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经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患者60例6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30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例2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8例28眼)单纯予玻璃体腔内注射0.5mg/0.05ml康柏西普注射液3次,每次均间隔1个月,治疗组30例30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例3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7例27眼)在对照组方案前提下联合口服活血利水中药6个疗程,每个疗程15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中药加减,活血利水方组成(桃仁12g,川芎10g,当归10g,牛膝10g,茯苓10g,猪苓10g,白术10g,薏苡仁10g,桂枝10g,泽泻10g,陈皮15g,熟地10g,地龙6g,桔梗6g,枳壳6g,甘草10g)。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同时根据治疗3个月后复查FFA显示的血管壁渗漏情况、眼底照相提示的视网膜出血情况评价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两组BCVA(Log MAR)值比较:经过1个月的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的BCVA均有所提高,Log MAR值分别由基线0.88±0.27、0.84±0.30下降至0.73±0.31、0.67±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BCVA逐渐提高,Log MAR值分别为0.62±0.20、0.49±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BCVA提高至最佳,Log MAR值分别为0.45±0.37、0.27±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2)两组CMT比较: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由基线492.20±157.83μm、518.63±130.39μm降至418.21±116.85μm、399.57±78.2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9>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为386.50±142.48μm、333.03±85.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回落至最低315.87±105.11μm、268.10±91.1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3)疗效比较:对照组30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0例、15例、5例,有效率83.33%(25/30),治疗组30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16例、1例,有效率96.67%(29/30),总有效率90.00%(5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结论:(1)单纯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以及活血利水中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均有疗效,但后者更佳。(2)活血利水中药的干预能更有效减轻网膜血管壁的渗漏,促进网膜出血灶的吸收以及黄斑水肿的消退,改善视功能,起效稍慢,但疗效较稳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黎琳娟[7](2020)在《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药物治疗领域被广泛运用,但缺乏高质量和高级别临床循证证据。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以客观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相对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由2人分别检索Pubmed、CBM、知网、万方等中英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2020年1月,研究对象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干预措施为治疗组必须包括中药治疗且治疗上需体现活血化瘀法,对照组必须未使用中药治疗。研究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检索出的文献的摘要和全文以及结合纳入排除标准来筛选文献,排除杂志水平低的文献,若意见不一致,则请第3人来商量决定,得到最后纳入的文献。采用Jadad量表对初步筛选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制作表格提取相关数据,最后利用Rev Man5.3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视力、视网膜循环时间、中央视网膜厚度、血液流变学、不良反应、中医证候、眼底出血吸收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若异质性高,则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检索出文献368篇,其中中文文献364篇,英文文献4篇,但最后纳入的28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有4篇高质量文献,24篇低质量文献。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Meta分析示:OR=4.36,CI(3.27,5.83),Z=9.98(p<0.00001)。在显效率方面,Meta分析示:OR=2.75,CI(2.20,3.44),Z=8.85(p<0.00001)。在视力方面,Meta分析示:1个月视力组:SMD=0.41,CI(-0.22,1.05),Z=1.27,P=0.2;2个月视力组:SMD=0.32,CI(-0.32,0.96),Z=0.97,P=0.33;3个月视力组:SMD=0.12,CI(-0.30,0.54),Z=0.56,P=0.57;6个月视力组:SMD=-0.78,CI(-1.07,-0.49),Z=5.24,P<0.00001。在视网膜循环时间上面,Meta分析结果示:SMD=-0.63,CI(-0.83,-0.42),Z=5.91,P<0.00001。在中央视网膜厚度或中央黄斑厚度变化值方面,Meta分析示:1个月CMT组:SMD=-0.93,CI(-1.65,-0.22),Z=2.58,P=0.010;2个月CMT组SMD=-0.98,CI(-3.44,1.49),Z=0.77,P=0.44;3个月CMT组SMD=-1.06,CI(-1.54,-0.58),Z=4.34,P<0.0001;6个月CMT组SMD=-1.10,CI(-1.35,-0.86),Z=8.78,P<0.00001。在血液流变学上面,Meta分析示:血浆粘度值组:MD=-0.31,CI(-0.60,-0.01),Z=2.03,P=0.04;纤维蛋白值组:MD=-0.39,CI(-0.54,-0.24),Z=5.12,P<0.00001;红细胞聚集指数值组:MD=-0.24,CI(-0.31,-0.18),Z=7.38,P<0.00001;全血粘度高切值组:MD=-0.00,CI(-0.45,0.45),Z=0.01,P=0.99。全血粘度低切值组:MD=-1.93,CI(-2.44,-1.42),Z=7.45,P<0.00001。在不良反应上,Meta分析示:RR=0.29,CI(0.06,1.36),Z=1.57,P=0.12。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5.08,CI(2.45,10.52),Z=4.37,P<0.0001。在眼底出血吸收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3.35,CI(1.79,6.27),Z=3.77,p=0.0002。在眼底黄斑水肿改善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5.23,CI(2.26,12.07),Z=3.87,P=0.0001。在视野改善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3.70,CI(1.72,7.98),Z=3.34,P=0.0008。结论:基于对现有文献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可知,在疗效性上,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及对视力、视野、黄斑水肿、血液流变学等结局指标改善方面较对照组可能更具优势,在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吸收,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功能及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可能发挥综合治疗效应。在安全性上,运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RVO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提示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安全性可能相对可靠。因本次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相对较少,且文献质量偏低,部分结局指标的异质性较大,证据级别较低,对本次结论影响较大,故本次结论还需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方可提出更明确的结论及建议。
刘自强,孟欢,农璐琪,韩梦雨,訾迎新,邓宇,姬新珂,金明[8](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所有中西医结合治疗RVO继发M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一共纳入30篇文献,共包括1943例患者,1976只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RVO继发ME能明显提高最佳矫正视力[(MD=0.08,95%CI=0.07~0.10,P<0.000 01)、(MD=-0.16,95%CI=-0.24~-0.08,P=0.000 2)、(MD=5.78,95%CI=1.30~10.25,P=0.01)],减少黄斑中心凹厚度(MD=-54.6,95%CI=-73.76~-35.43,P<0.000 01),提高临床疗效(RR=1.32,95%CI=1.22~1.43,P<0.000 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RVO继发ME在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减轻黄斑中心凹厚度、提高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高荔姗,钟舒阳,郝小波,林柳燕,盛雪霏,周智媛,吴慧玲[9](2019)在《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指多因素致视网膜中央静脉或分支静脉发生阻塞瘀滞,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视网膜出血、水肿的眼底血管疾病[1]。本病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的视力下降、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网膜出血、黄斑水肿(macularedema,ME)、诱发眼底新生血管的形成,甚至引起玻璃体积血、增殖、机化膜形成并牵拉导致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其中黄斑水肿的发生最为常见,是引起RVO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1]。RVO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能完全明确,但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管粥样硬化改变等慢性基础病是诱发本病的高危因素。RVO并发黄斑水肿,主要考虑与血-视网膜屏障障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血液循环改变有关。
郝晓凤[10](2019)在《祛积通络方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和效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祛积通络方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祛积通络方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VO)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通过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测黄斑形态变化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00例初诊为BRVO、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300um、病程小于4周的初次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抗VEGF(1+PRN),试验组祛积通络方联合抗VEGF(1+PRN),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记录ETDRS视力字母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记录 CRT,OCTA 记录浅层毛细血管层(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管灌注面积及 SCP-FAZ(Foveal Avascular Zone,中心凹无血管区)、DCP-FAZ面积;治疗6月时记录两组注药次数;治疗前后按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研究结束时,有6例脱落,其中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1中医证候分析94例患者治疗前后按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对照组46例总有效率为52%。试验组48例总有效率为85%,经χ2检验,χ2=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ETDRS视力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视力表检查,随访6个月,对照组46眼中有22眼(47.82%)ETDRS视力治疗显效,15眼(32.60%)有效,总有效率为80.42%;5例出现黄斑水肿加重,其中1眼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试验组48眼中有40眼(83.33%)ETDRS视力治疗显效,2例(4.17%)无效,出现黄斑水肿加重,总有效率为90.83%。两组6个月ETDRS视力进行比较,对照组与试验组在治疗后6个月ETDRS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5)。3黄斑区视网膜中央厚度两组治疗后CRT明显降低,各组治疗后1月、3月、6月相对于治疗前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6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1月、3月、6月相对于治疗前的变化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4浅层毛细血管灌注面积 两组治疗后SCP血管灌注面积均有增加,各组治疗后1月、3月、6月相对于治疗前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1月、3月、6月相对于治疗前的变化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5深层毛细血管灌注面积 两组治疗后DCP灌注面积均有增加,除对照组治疗后1月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各组治疗后1月、3月、6月相对于治疗前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1月、3月、6月相对于治疗前的变化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6 SCP-FAZ和DCP-FAZ两组治疗后SCP-FAZ和DCP-FAZ均有明显减少,两治疗后1月、3月SCP-FAZ和DCP-FAZ平均值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月,SCP-FAZ和DCP-FAZ平均值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3月、6月相对于治疗前的变化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7注药次数治疗6个月对照组平均注药次数是4.35±0.24;试验组平均注药次数是3.23±0.08。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8相关性分析视网膜中央厚度CRT与相应时间的ETDRS视力呈负相关(r=-0.501,P<0.05)。而视网膜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中更好的血管灌注与ETDRS视力字母数显着正相关(r=0.695,P<0.01;r=0.863,P<0.001)。而 SCP-FAZ 和 DCP-FAZ 与 ETDRS 视力字母数呈负相关(r=-0.583,P<0.05;r=-0.621,P<0.05)。[结论]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发生过程中,黄斑水肿反复发作与黄斑微血管损伤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视网膜灌注,对于BRVO视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祛积通络方联合抗VEGF治疗与单纯抗VEGF治疗组比较,在增加ETDRS视力、SCP/DCP的血管灌注和降低CRT、SCP-FAZ和DCP-FAZ的面积大小上,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且联合中药治疗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并减少注药次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第二部分:祛积通络方调控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视网膜组织中HIF1 α/VEGF通路的作用机理研究[目的]探讨祛积通络方通过调控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大鼠模型视网膜组织中HIFI α/VEGF通路,从而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发生过程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RVO大鼠模型,试验组分高、中、低剂量祛积通络方予大鼠灌胃,阴性对照组为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两组阳性对照组分别为复方血栓通胶囊灌胃和抗VEGF玻璃体腔注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免疫荧光法、Western-Blot检测方法,观察祛积通络法治疗前后RVO大鼠模型视网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1,VCAM-1)的表达。[结果]1免疫荧光半定量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大鼠视网膜组织中HIF1α、VEGF、VCAM-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不同干预治疗28d后,三种蛋白均下降,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祛积通络组抑制HIF1α、VEGF、VCAM-1蛋白表达作用最明显,与抗VEGF组相比,两组降低HIF1α、VCAM-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低VEGF蛋白的表达,高剂量祛积通络组与抗VEGF组、中剂量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RT-PCR结果显示:HIF-1α、VEGFmRNA在正常对照组有微量表达,模型组表达量明显升高,不同干预后,表达量均下降。HIF-1 α mRNA的表达量,除高剂量组祛积通络法与抗VEGF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Western-Blot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视网膜组织中有少量HIF1 α、VEGF蛋白量的表达,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HIF1 α、VEGF蛋白量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28d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祛积通络组与抗VEGF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微血管损伤相关因子HIF1α、VEGF、VCAM-1在RVO疾病的发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祛积通络方可能通过调控RVO大鼠模型视网膜组织中HIF1α、VEGF、VCAM-1的表达,起到抑制RVO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3.祛积通络方对HIF1α/VEGF通路的调控是从转录水平发挥作用的。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青蒿琥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3 中医治疗进展 |
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青蒿琥酯在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基础研究 |
2 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青蒿琥酯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光化学法诱导Wistar大鼠建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模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青蒿琥酯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Wistar大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 查新报告 |
(2)中药联合抗VEGF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 |
2 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 |
2.1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
2.2 Muller细胞功能障碍 |
3 细胞因子的释放 |
3.1 VEGF |
3.2 炎性因子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治疗 |
2.1 辨证论治 |
2.2 分期论治 |
2.3 中成药治疗 |
2.4 中医外治法 |
2.5 专药专方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抗VEGF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与纳排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各组观察指标基线可比性 |
2.3 最佳矫正视力 |
2.4 黄斑中心凹厚度 |
2.5 抗VEGF治疗次数 |
2.6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2 现代医学对治疗RVO-ME的认识与展望 |
3.3 中医药在RVO-ME治疗中的应用与优势 |
3.4 益气活血通络方干预RVO-ME的理论依据 |
3.5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META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不良反应 |
2.6 发表性偏倚 |
3 讨论 |
3.1 RVO-ME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RVO-ME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RVO-ME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丹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丹参有效成分及靶点的获取与筛选 |
1.2 疾病相关靶点的获取 |
1.3 PPI网络的构建 |
1.4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1.5 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丹参有效成分筛选 |
2.2 疾病靶点筛选 |
2.3 PPI网络构建 |
2.4 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
2.5 GO功能富集分析 |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讨论 |
3.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
3.2 丹参有效成分分析 |
3.3 关键靶点分析 |
3.4 GO和KEGG富集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表1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以及JADAD评分 |
附录2 |
表2 丹参有效成分筛选结果 |
个人简历 |
(3)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1. 主要仪器、设备和药品 |
2. 观察对象 |
3. 标准 |
4. 观察方法 |
5. 手术方法 |
6. 观察指标 |
7.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一) RVO组与对照组对比 |
1. 一般资料 |
2. 基线结果 |
(二) 单打针组与联合组对比 |
1. 一般资料 |
2. 基线结果 |
3. 治疗结果 |
(三) 相关性 |
(四) 并发症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RVO的认识 |
二.祖国医学对RVO的认识 |
三.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的选择与应用 |
四.复方血栓通的选择与应用 |
五.OCTA的选择与应用 |
六.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证候情志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 |
1.BRVO诊断标准 |
2.BRVO西医发病机制 |
3.中医学病因病机 |
4.BRVO继发ME的治疗 |
4.1 西医治疗概况 |
4.2 中医治疗概况 |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
5.BRVO继发ME中西医结合治疗展望 |
前言 |
1.临床研究资料 |
1.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2 研究方案 |
1.3 临床标准 |
1.3.1 诊断标准 |
1.3.2 纳入标准 |
1.3.3 排除标准 |
1.3.4 中止、退出标准 |
1.4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
1.4.1 观察指标 |
1.4.2 疗效评判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病例基线特征 |
2.2 疗效观察 |
2.2.1 BCVA(LogMAR)的变化 |
2.2.2 CMT的变化 |
2.2.3 中医证候体征分级量化表评分 |
2.2.4 SAS量表评分 |
2.3 安全性评价 |
3.讨论 |
3.1 针刺在眼病的治疗作用 |
3.2 祛积通络方的理论基础 |
3.2.1 BRVO继发ME为眼底络病 |
3.2.1.1 BRVO为眼底络病 |
3.2.1.2 中医角度认识黄斑水肿 |
3.2.2 中医对“积”的理解 |
3.2.3 “祛积通络方”的立方依据 |
3.3 全身症状与眼病的相互影响及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结果分析 |
3.4 眼病与情志的联系及SAS量表结果分析 |
3.5 疗效指标结果分析及中西医结合的必然趋势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SAS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微循环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视网膜激光光凝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建立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制备 |
2.2 观察BRVO大鼠视网膜情况 |
2.3 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
2.4 视网膜消化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 |
3 结果 |
3.1 BRVO大鼠视网膜情况 |
3.2 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 |
3.3 视网膜血管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实验二 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微循环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剔络化瘀方煎剂制备 |
2.3 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制作 |
2.4 给药剂量及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眼底的影响 |
3.2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视网膜形态的影响 |
3.3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血清ICAM-1的影响 |
3.4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凝血功能影响 |
3.5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前瞻性研究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受试者情况 |
3.2 治疗组与正常组OCTA比较 |
3.3 治疗组患眼与对侧眼血流密度比较 |
3.4 治疗后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录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动物实验图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录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6)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西医诊断标准 |
1.2.2 黄斑水肿的诊断 |
1.2.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病例资料检查方法 |
1.6.1 最佳矫正视力检查 |
1.6.2 眼压检查 |
1.6.3 眼底照相 |
1.6.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
1.6.5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 |
1.7 分组及治疗方法 |
1.7.1 治疗组 |
1.7.2 对照组 |
1.7.3 手术治疗 |
1.7.3.1 术前准备 |
1.7.3.2 手术方法 |
1.7.3.3 术后注意事项 |
1.8 观察指标 |
1.9 疗效判定标准 |
1.10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2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BCVA(Log MAR)比较 |
2.2.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比较 |
2.2.2 治疗组组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比较 |
2.2.3 对照组组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比较 |
2.3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CMT比较 |
2.3.1 对照组与治疗组组间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
2.3.2 治疗组组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
2.3.3 对照组组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
2.4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眼底照相及FFA结果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3 讨论 |
3.1 研究背景 |
3.2 发病机制 |
3.3 治疗方法 |
3.3.1 药物治疗 |
3.3.1.1 抗VEGF治疗 |
3.3.1.2 激素治疗 |
3.3.1.3 溶栓治疗 |
3.3.1.4 卵磷脂络合碘 |
3.3.2 激光治疗 |
3.3.3 手术治疗 |
3.3.3.1 玻璃体切割术 |
3.3.3.2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 |
3.3.3.3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 |
3.4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认识 |
3.4.1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
3.4.2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治疗 |
3.4.2.1 中药治疗 |
3.4.2.2 中医其他外治疗法 |
3.4.3 活血利水方的研究基础 |
3.4.4 活血利水方组方原则及导师经验 |
3.4.5 活血利水方各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3.5 疗效观察与研究结果分析 |
3.5.1 疗效分析 |
3.5.2 安全性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1.文献的检索 |
2.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 文献的纳入标准 |
2.2 文献的排除标准 |
3.文献的筛选与数据的提取 |
3.1 文献的筛选 |
3.2 文献的数据提取 |
4.结局指标 |
5.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6.统计分析方法 |
6.1 异质性分析及统计模型的选择 |
6.2 亚组分析 |
6.3 敏感性分析 |
第二章 研究结果的描述 |
1.文献的筛选结果 |
2.Meta分析结果的描述 |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
2.3 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1.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认识 |
1.1 西医病因及临床特征 |
1.2 西医治疗现状 |
2.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认识 |
2.1 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 |
2.2 辨证论治及分期论治 |
2.3 中医药治疗现状 |
3.Meta分析方法学及结果讨论 |
3.1 方法学讨论 |
3.2 Meta分析结果讨论 |
3.3 中医药及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优势和不足 |
3.4 本次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第四章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知网检索式如下 |
附录2:Pubmed检索式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8)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中西医结合治疗RVO继发ME最佳矫正视力改善情况的Meta分析 |
2.4.2 中西医结合治疗RVO继发ME黄斑中心凹厚度改善情况的Meta分析 |
2.4.3 中西医结合治疗RVO继发ME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2.5 不良反应 |
2.6 发表性偏倚 |
3 讨论 |
(9)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治疗 |
1.1 辨证论治 |
1.2 分期治疗 |
1.3 中成药治疗 |
1.4 中医外治 |
2 西医治疗 |
2.1 药物治疗 |
2.1.1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2.1.2 激素治疗 |
2.1.3 溶栓治疗 |
2.1.4 卵磷脂络合碘 |
2.2 手术治疗 |
2.2.1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 |
2.2.2 动静脉交叉鞘膜切开术 |
2.3 激光治疗 |
3 联合治疗 |
4 结语 |
(10)祛积通络方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和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中医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研究进展 |
1 RVO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 当代中医辨证论治RV0 |
3 中医药对RVO的治疗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谢立科主任医师眼科临床经验撷菁 |
1 重视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
2 局部辨证方面,极力推崇中医眼科“五轮学说” |
3 外障眼疾,以六淫为主,祛风为先 |
4 内障眼病,主张脏腑辨治,治肝为要,兼顾脾肾,并结合痰瘀水血论治 |
5 注重风药在眼科的应用 |
6 眼病治疗,以通为主 |
7 重视从肝论治 |
8 专病专方经验 |
9 勇于探索,创新术式 |
10 中医外治,传承发扬 |
11 未病先防,与时俱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祛积通络方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一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中止、退出标准 |
6 样本量 |
7 研究设计 |
8 治疗方案及分组 |
9 观察指标 |
10 疗效评价指标 |
11 安全性评价 |
12 统计方法 |
二 结果 |
1 一般资料及基线特征 |
2 疗效分析 |
2.1 中医证候分析 |
2.2 OCT检测中央视网膜厚度(CRT) |
2.3 视力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 |
2.4 OCTA检测SCP和DCP的平均血管灌注面积以及FAZ面积 |
2.5 指标间的相关性 |
2.6 注药次数 |
3 安全性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第三部分 祛积通络方调控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视网膜HIF1A/VEGF通路的作用机理研究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仪器及耗材 |
1.4 PCR引物 |
2 方法 |
2.1 RVO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 实验分组及处理 |
2.3 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RVO模型大鼠视网膜中HIF1α、VEGF、VCAM-1的表达 |
2.4 RT-PCR测定视网膜组织中HIF1 α、VEGF mRNA的表达 |
2.5 Western-blot测定视网膜组织中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不同干预后RVO模型大鼠视网膜中HIF1α、VEGF、VCAM-1的表达的影响 |
3.2 不同干预对视网膜组织中HIF1α、VEGF mRNA的表达的影响 |
3.3 Western-blot测定不同干预对视网膜组织中HIF1 α、VEGF蛋白量的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青蒿琥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分子机制[D]. 胥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中药联合抗VEGF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应用研究[D]. 刘自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分析[D]. 任安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证候情志改变的研究[D]. 李晓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微循环作用及机制研究[D]. 邵霖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D]. 高荔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D]. 黎琳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Meta分析[J]. 刘自强,孟欢,农璐琪,韩梦雨,訾迎新,邓宇,姬新珂,金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0(17)
- [9]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高荔姗,钟舒阳,郝小波,林柳燕,盛雪霏,周智媛,吴慧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4)
- [10]祛积通络方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和效应机制[D]. 郝晓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