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筑信誉长城——建立信誉机制 促进质量全面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春[1](2021)在《百度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创新效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江勇[2](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长达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历史中,伦理道德在稳定社会生活、建构社会秩序和引导人们善的求索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传统伦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伦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经济伦理遭到严重危机和挑战,传统的经济伦理已无法适应现代经济要求,社会经济生活中伦理失范现象突出。1919年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并将之与中国近现代经济实际相结合,对传统经济伦理予以现代改造,实现创造性超越,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就此逐步生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即存在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价值目标、伦理关系和伦理规范的综合体系,以其独特的视角引导并规范党的经济政策、法规决策、执政手段等。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是涉及诸多学科、诸多领域、诸多层次的理论体系。从不同学科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涉及的不仅是经济学和伦理学,还涉及诸如政治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从不同阶段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三个大时期,期间又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存在数个小阶段。从经济活动环节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包括经济运行的四个环节的伦理思想:生产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生产目的确立,合乎道德的生产手段选择;交换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交换形式选择,公平的交换尺度确立;分配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分配原则确立,公正的分配方式探寻;消费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消费目的确立,合乎道德的消费形式选择。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体系庞大的理论体系,确立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无疑至关重要。这个切入点应是在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时期脉络基础上,通过对经济运行不同环节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以此才能探寻到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经济活动就是经济伦理最直接的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最基本的经济环节,因此对经济伦理的研究应该围绕这四个环节展开,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亦是如此。尽管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是包含不同视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庞大思想体系,但是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伦理思想为基本研究对象时,就已经包括诸如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伦理研究。因此,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生产伦理思想、交换伦理思想、分配伦理思想、消费伦理思想的生成与演进开展研究,明确不同环节伦理思想之理论渊源,划分不同环节伦理思想之阶段时期,探究中国共产党各环节伦理思想之内涵,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生成与演进阶段的最优选择和最全面的考量。在结合具体时代背景与建设需要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汲取各思想流派之合理要素,产生了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伦理思想、交换伦理思想、分配伦理思想和消费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生产伦理思想经历对旧生产制度道德批判、单一追求物质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并重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四个阶段,明确发展生产力是根本的善、以人为本的生产主体思想和生产与生态相协调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交换伦理思想经历局部商品交换、社会主义计划商品交换、社会主义市场商品交换三个阶段,孕育出尊重与运用价值规律、竞争合作并存、等价交换和诚实守信原则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分配伦理思想经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包括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分配主体、兼顾公平效率的分配标准和实现共同富裕分配目的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消费伦理思想经历量的节约、质的合理增长和质量并重三个阶段,形成适度消费、均衡消费、绿色消费的基本内涵。围绕经济运行的不同环节进行伦理探寻,有利于更直观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核心理念包括坚持根本原则是人民利益至上、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经济公正、目标旨向体现为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义利兼顾的手段,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冯秋月[3](2020)在《市场决定背景下公安机关监管职能的改革探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放、管、服”改革的推动下,公安机关积极寻求自我革新路径,改革“大治安”工作理念,清除落后的监管行为,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作为行政机关,业内学者对其监管职能的研究,多集中在治安执法层面,较少提及市场监管方式对市场的影响,未能合理处理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客观上造成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可逆结果,使得公安机关的监管职能饱受争议。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管理职能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安机关一方面没有准确认清其作为行政机关在市场中的定位,一方面没有合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路径选择,致使公安机关改革方式一直囿于控制层面,未及病症根部,仅做隔靴搔痒。本文以市场决定论为背景,以市场民主论为佐证,将公安机关承担监管职能的市场领域分门别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促进市场经济和维护公共安全之间做以权衡,在辩证关系中寻求公安机关改革的着力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而维系市场经济环境的健康稳定。本文除去引言、结论外,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当前公安机关监管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以市场决定论、市场民主论为理论基础,明确市场监管主体的价值目标。简要分析当前公安机关市场监管的依据和范围。第二部分分析当前公安机关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市场监管存在的法律困境,权力滥用和干预过多三个方面分析公安机关监管中存在问题。分析公安机关监管功能、监管本质和监管主体的定位偏差是造成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公安机关监管职能改革的必要性。从自由平等、自由竞争和市场主体利益三部分论述公安机关监管职能影响市场经济价值的实现,进一步阐述公安机关现有监管职能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晰公安机关监管职能以维护公共安全为定位。第四部分提出公安机关监管职能的改革方向。简要论述市场决定背景下市场监管模式,提出追求市场公平、减少过度干预、规范监管依据的改革理念,从市场准入、行为监管、行业发展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措施。本文从公安机关监管职能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入手,分析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以市场决定论作为理论支撑,对公安机关作为行政主体的监管职能改革分析,进而从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和行业协会自律角度建议改革公安机关的监管职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1)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吴国贤[4](2020)在《B2C网络购物在线争议解决的困境和出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B2C网络购物纠纷数量激增对消费者保护造成的巨大压力。一方面,B2C网络购物消费者在虚拟环境下对自身权益保护的积极性较低,“厌诉”心理凸显,并容易轻视纠纷解决的程序正义。另一方面,传统法律制度体系在该新兴领域难以发挥应有制度实效。在此情形下,以便捷、高效、灵活着称的在线争议解决(ODR)机制在实践中快速发展,在B2C网络购物纠纷解决和消费者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ODR由非诉讼的替代性争议解决与信息与通信技术有机结合而成,包含在线协商、在线调解、在线仲裁等一系列纠纷解决方式,能够良好适应B2C网络交易小额、量大、面广的特点。随着《电子商务法》拉开了我国ODR发展合法化的序幕,推动ODR建设将成为B2C网络购物的法制化进程的重要一环。因此,对B2C网络购物中ODR发展的法理基础,社会治理风险和发展路径等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紧迫性。在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的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司法系统、行政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电子商务平台、私人机构等多方主体广泛开展ODR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一定实效。但是,我国当前的ODR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在法律层面上,ODR的制度供给不足并且难以嵌入非诉讼法律制度体系之中。在实践层面上,电子商务平台内部和外部ODR发展不均衡,前者陷入“准公共权力”的监管空白致使纠纷处理无法形成消费者信赖的公信力基础,后者缺乏合理健全的发展机制而难以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动力,由此引发一系列法律及社会风险。究其原因,除了法律的“滞后性”在B2C网络购物纠纷解决领域的凸显外,还有寓于当前法律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的深层原因。鉴于此,本文在立足我国当前法律制度体系并观察总结国内外ODR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要推动我国ODR健全、合理、有序的法制化发展,在制度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在线调解、在线仲裁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在线调解的司法确认制度、在线仲裁效力认定规则、电子证据认定规则等,同时要注重ODR平台纠纷解决流程完整性和规范性,积极引导消费者寻求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改变B2C网络购物消费者在纠纷解决中的消极被动的弱势局面:在社会治理层面,要积极落实对电商平台内部ODR的监管,建立以“公正”为核心的ODR价值体系,完善平台信息公开化、一体化、“一站式”建设,并构建权责统一的ODR评估制度,提升其纠纷解决的公信力;在平台建设层面,要积极推动电商平台外部ODR的建设,整合多元化纠纷解决的资源,拓宽多元化纠纷解决联动机制,并逐步探索ODR的市场化发展路径。
王扬笛[5](2020)在《慈善协同治理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慈善事业作为一种自愿性共享机制,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风险化解机制,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基于当前慈善治理“共治不足”的现实背景和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完善慈善事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要求,慈善协同治理已成为当前改善慈善生态和推动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聚焦慈善多元主体联合公益问题,探讨慈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内在机理以及慈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本文基于协同治理视角,首先从学理基础与历史逻辑两个维度论证了慈善协同治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其次,聚焦于联合公益实践,瞄准“一JIAN公益联盟”这一典型的联合公益实践个案,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慈善多元主体联合公益的合作过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发现,联合公益的前提是多元主体联合,联合公益的核心是多元主体联动,联合公益的保障是多元协同增效。最后,在此基础上,相应建构起了“以慈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动力机制为基础、以慈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运行机制为核心、以慈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保障机制为关键”的慈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并从联动意愿引导、联动能力提升、联动路径拓展、联动效果评估等维度探讨慈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实现路径。
张晓冉[6](2020)在《个人征信管理体系的规范研究——基于制度、行为和福利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规范个人征信管理体系的过程亦是将经济理论、法律制度与机制实践不断结合并完善的过程。构建个人征信管理体系关系到优化信用制度、管理个人行为和平衡社会福利等关键性问题。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研究个人征信管理体系的运行风险和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以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对个人经济行为的奖惩机制,并结合个人信用评分机制约束人的逆向选择和冲动行为;以福利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切入,通过平等分配信贷机会以实现信贷资源的公平配置,并提出建立个人信用恢复机制。综合制度、行为和福利理论对个人征信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分析,最后提出规范构建个人征信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张海玥[7](2020)在《“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算法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正在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大数据与信息科技的市场化应用,在激发商业繁荣和发挥竞争机制潜能的同时,自2018年起,也引爆了以“大数据杀熟”为代表的负面现象的频发。“大数据杀熟”行为的本质是互联网平台过度收集和不当使用消费者个人数据的数据滥用行为,它所侵犯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现阶段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用户数据的成本较低,加之我国相关立法尚不完善,互联网平台为在激烈竞争的互联网领域存活,置伦理道德于不顾,采取不光彩的手段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虽然目前我国对“大数据杀熟”的实际监管难度大,但从长远和可持续角度看,国家在支持互联网经济、数据经济发展的同时,非常有必要对消费者个人权益保护的期待予以回应。面对上述规制困境与需求,本文希望从“大数据杀熟”现象出发,在弄清“大数据杀熟”运作模式的基础上,以网络社会语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殊角度来讨论“大数据杀熟”法律规制的可行性。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主体分如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提出问题。首先,通过对2018年来陆续爆出的“大数据杀熟”热点事件的梳理,总结出“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及其成因和行为特征;其次,以“大数据杀熟”行为的表现形式,确定“大数据杀熟”的运作模式,为后续分析“大数据杀熟”行为的性质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对“大数据杀熟”行为危害的分析,说明对“大数据杀熟”行为予以规制的必要性。第二章“大数据杀熟”引发的法律问题。由于影响“大数据杀熟”行为的因素较多,所以学界对“大数据杀熟”行为的性质、侵害消费者何种权益以及通过私法还是公法对行为进行规制存在争议。本章以“大数据杀熟”的行为特征为基础,论述了“大数据杀熟”行为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无法被界定为价格歧视和价格欺诈的理由,并提出“大数据杀熟”系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及公平交易权的数据滥用行为,从公法私法相结合的经济法角度规范“大数据杀熟”行为更为可行。第三章“大数据杀熟”法律规制的可借鉴经验。通过对美国、欧盟依法规制“大数据杀熟”经验的梳理,发现“大数据杀熟”的监管应重视对其行为而非后果的审查,确立个人数据权利、明确互联网平台对数据用途和算法的披露义务可以起到规制“大数据杀熟”的效果。第四章完善“大数据杀熟”行为法律规制制度的建议。综合上述分析,从中国实际出发,明确以“技术治理”为核心的数据立法+专门监管新模式,探讨了拓展消费者知情权的时代外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丰富行政监管手段等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杀熟”法治应对方案。
王丽亭[8](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淘宝村生态系统实现机制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淘宝村转型升级发展,创业者进入淘宝村创业的难度也随之升高。淘宝村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生态特征,淘宝村生态系统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了深刻变革,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力量。研究淘宝村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为淘宝村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淘宝村的研究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淘宝村的形成动力、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空间特征方面,且多是个案研究,却极少有学者从生态角度对淘宝村展开研究。本文将对互联网背景下淘宝村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淘宝村生态系统在实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过程,为创业者指导和管理者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结合淘宝村发展过程中的动力特征、实现过程和模式创新发现,由于淘宝村创业和运营模式的复制难度加大,在商品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创新创业的成本、服务、创新等要求大幅度增加,淘宝村生态系统是否有更长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淘宝村中创业者的访谈资料进行扎根分析,使用Nvivo11编码工具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和饱和度检验,构建了包含社会资本、人才资本、创新能力、资源整合、产业配套、经营绩效和社会效益共七个维度的淘宝村生态系统实现机制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生态情境下的淘宝村发展机制内涵,发现了淘宝村生态系统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为了验证该理论模型的准确性,本文选取淘宝网平台中的创业者为调查对象,通过“旺旺”交流平台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将获得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之后开展实证研究。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对变量测量量表进行调整,使用SPSS 25.0和AMOS 25.0进行小样本检验并提出相关假设,通过对有效样本进行描述性分析、信度效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后,根据分析结果对模型进行适配度评价和修正。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力求为淘宝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创业者从宏观层面了解淘宝村生态系统中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进程提供思考。
沈华夏[9](2019)在《价值链视角下金融集聚网络及其经济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金融产业嵌入到价值链循环,支持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网络视角下,金融机构跨域设置网点,在城市内形成金融集聚,在城市之间形成金融集聚网络。同时,金融集聚又作为产业集聚的一种形式,参与到区域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并影响城市的进出口贸易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金融集聚视为城市内部属性难以适应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新形势。我国金融集聚发展具有怎样的网络格局,如何嵌入价值链分工网络,带来怎样的经济效应?针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以中国大陆的金融集聚网络为研究对象,从多个层面研究了其发展格局、趋势以及经济影响。本文引入金融发展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流动空间理论的相关内容作为理论基础。其中金融发展理论是探讨金融集聚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的价值链升级思想,是本文将金融集聚经济影响拓展至网络视角的理论工具;基于流动空间理论的链锁网络模型是金融集聚网络实证研究的量化工具。本文首先在理论层面探讨了金融集聚网络的理论内涵与经济影响路径。将金融集聚网络定义为“由于金融集聚内部的金融机构跨城市设置网点,形成以城市金融集聚为网络节点,城市之间金融发展关联连接的金融业网络式集聚格局”。探讨了金融集聚网络的现实特征,明确了网络效应作用下金融集聚存在正外部性影响,微观视角下为金融集聚带来异质性。为了探讨网络视角下金融集聚的经济影响,本文以产业集聚为纽带,构建网络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将金融集聚网络视为价值链分工网络的一个层面,得到金融集聚网络嵌入价值链分工网络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路径,形成本文核心论点:由于金融业位于价值链上游,金融集聚网络可以映射出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城市经济互动发展格局,影响城市内部和跨城市的产业升级,继而对城市经济效率和发展产生影响并具有跨城市联动效应。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大陆金融集聚网络进行了全面量化。使用链锁网络模型对中国大陆2000-2016年金融集聚网络进行量化得到金融网络连接度(Financial Network Connectivity,简称FNC)和金融连接度(Financial Connectivity,简称FC),分别是网络节点属性和网络连接属性。全国层面,我国金融集聚网络的规模和密度发展迅速,但等级性分化情况也较为明显,不均衡发展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通过分层聚类和空间地理可视化得到四边形主干网格局,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为顶点。城市群层面,沿海城市群金融网络密度相对领先,内陆城市群居于第二梯队的追赶位置,但网络规模增长速度较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分层聚类和空间地理可视化逐一量化分析我国七大城市群金融集聚网络的主干网络和多中心化发展格局,体现出区域发展异质性。通过FNC和GDP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国家、城市群层面墨兰指数趋势和散点图格局存在较强相似性,初步体现金融集聚网络与城市经济发展格局的潜在关联。在网络量化的基础上,本文围绕FNC和FC两个指标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网络的经济效应。首先构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利用动态面板回归检验发现FNC显着促进城市内部产业升级,而核心城市对非核心城市的金融连接FC可以跨城市带动非核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此基础上,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经济价值链升级的替代指标,利用随机前沿模型验证了FNC对城市经济价值链升级的正向影响。最后,使用面板回归分层检验了金融集聚网络对城市经济与贸易增长的影响:全国层面,我国城市FNC显着促进城市经济与贸易增长;城市群层面,七大城市群FNC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异质性影响,沿海城市群相对更为显着;城市群核心城市层面,检验发现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金融连接对非核心城市经济增长存在差异性影响,并利用七大城市群回归结果展开对比分析。在网络视角下,金融集聚具有网络式的发展格局与趋势,金融聚集发展以金融集聚网络的形式嵌入区域价值链分工网络,是在全球价值链深化发展背景下影响城市经济发展与升级的重要路径。实证分析表明,金融网络连接度FNC能够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与贸易增长,金融连接度FC能够跨城市带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针对这种网络视角下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本文认为,在宏观层面,应进一步消除行业壁垒与区域内行政壁垒,增强城市群内相关政策协同,减少政策差异。城市群层面,金融集聚网络的分化发展有利于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协同发展,沿海发达城市群应强化当前金融网络的多中心化发展趋势,内陆城市群应强化金融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的分化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层面,推动城市的产业升级不仅要关注城市内部的金融集聚,更要注意城市金融集聚或产业集聚的外部关联,以更好地利用网络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任鹏飞[10](2019)在《失灵与矫治:中国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研究》文中指出从理论上讲,二手车市场是在汽车市场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自然衍生出的一种市场形式。这一理论逻辑与西方国家二手车市场发育发展的过程逻辑相符合。然而,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二手车市场与汽车市场同时起步,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在相关规制性政策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从1980年起,中央政府开始逐年降低对汽车产品的指令性计划比例,由此催生了带有一定计划经济色彩的汽车交易市场。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旧机动车“地下交易”行为。1985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了《关于汽车交易市场管理的暂行规定》,包括二手车在内的汽车交易行为正式纳入了政府规制的轨道。同年,北京市建立了全国首个二手车市场。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内陆续建立起1000多家二手车交易市场。2017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接近1200万辆,交易规模超过80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蓬勃发展的二手车市场也存在严重不规范问题。近年来,各地消协、工商行政部门受理二手车消费者投诉案件的数量迅速激增,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国内二手车市场的经营乱象。事实上,自1985年以来,为规范二手车市场经营行为,仅中央政府就先后出台了20余项规制性政策。这些政策的初衷是通过对二手车市场进行有效规制,从而形成一种与市场“内生秩序”互为补充的“外生秩序”。然而,从实际效果看,这些规制性政策未能充分发挥其对二手车市场经营行为的约束和矫正功能,国内二手车市场的“外生秩序”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国内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规制失灵”问题。本文从政府规制理论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国内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失灵与矫治”开展了跨学科研究。文中,作者在对国内二手车市场发育发展与政府规制变迁的相关性分析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对国内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失灵表现做出了归纳和概括,并就各种“规制失灵”问题的具体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特点出发,通过有选择性地借鉴西方国家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经验,对国内二手车市场政府规制失灵的矫治提出了四点对策性建议。
二、共筑信誉长城——建立信誉机制 促进质量全面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筑信誉长城——建立信誉机制 促进质量全面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及其过程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概述 |
一、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要义 |
二、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阶段划分的意义及其标准 |
一、演进阶段划分的意义 |
二、演进阶段划分的标准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的三大时期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伦理思想 |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伦理思想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生产伦理思想 |
第一节 生产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生产目的的伦理旨向 |
二、生产手段的伦理考量 |
三、生产与生态的和谐思想 |
第二节 生产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旧的生产制度的道德批判阶段 |
二、单一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阶段 |
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并重阶段 |
四、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阶段 |
第三节 生产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发展生产力就是根本的善 |
二、以人为本的生产主体伦理 |
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原则 |
四、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协调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交换伦理思想 |
第一节 交换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互利——交换的伦理前提 |
二、契约——交换的伦理基础 |
三、公平诚信——交换的伦理原则 |
四、交换的伦理规范思想 |
第二节 交换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局部商品交换阶段 |
二、合计划的商品交换阶段 |
三、社会主义市场商品交换阶段 |
第三节 交换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尊重和运用价值规律 |
二、竞争与合作并存 |
三、坚持等价交换 |
四、讲求诚实守信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分配伦理思想 |
第一节 分配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分配目的伦理思想 |
二、分配手段伦理思想 |
三、分配伦理原则思想 |
第二节 分配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分配阶段 |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分配阶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阶段 |
第三节 分配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分配主体:主导性原则 |
二、分配标准:兼顾公平效率 |
三、分配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消费伦理思想 |
第一节 消费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节俭消费伦理思想 |
二、禁欲消费伦理思想 |
三、享乐消费伦理思想 |
第二节 消费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注重量的节约阶段 |
二、注重质的合理增长阶段 |
三、质量并重的可持续消费阶段 |
第三节 消费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适度消费 |
二、均衡消费 |
三、绿色消费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 |
第一节 经济伦理的根本原则:人民利益至上 |
一、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
二、经济发展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条件 |
第二节 经济伦理的价值取向:经济公正 |
一、社会主义视域下的经济公正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正 |
第三节 经济伦理的目标旨向:和谐共生 |
一、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
四、和谐共生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四节 经济伦理的实践手段:义利兼顾 |
一、肯定“求利”正当性 |
二、实现“义”和“利”的兼顾 |
结语: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3)市场决定背景下公安机关监管职能的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之处 |
五、本文研究范围的说明 |
第一章 公安机关市场监管职能的基础理论和法律依据 |
一、公安机关市场监管职能的基础理论 |
(一)市场决定论 |
(二)市场民主论 |
(三)市场监管主体的价值 |
二、当前公安机关市场监管职能的法律依据 |
(一)当前公安机关市场监管职能的依据 |
(二)公安机关市场监管的范围 |
第二章 公安机关市场监管职能的问题及原因 |
一、公安机关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公安机关市场监管的法律困境 |
(二)公安机关市场监管的权力滥用 |
(三)公安机关市场监管干预过多 |
二、公安机关产生市场监管问题的原因 |
(一)市场机制功能上的差异性 |
(二)监管价值认定上的差异性 |
(三)监管主体行为上的差异性 |
第三章 公安机关监管职能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一、公安机关监管职能影响市场经济价值的实现 |
(一)影响自由平等原则的实现 |
(二)影响自由竞争价值的实现 |
(三)影响市场主体利益的实现 |
二、公安机关市场监管职能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 |
(一)从市场准入考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 |
(二)从监管投入考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 |
(三)从利益相关人考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 |
三、公安机关监管职能应充分维护公共安全 |
(一)公共安全的价值导向 |
(二)公共安全的职能定位 |
(三)经济活动中的公共安全 |
第四章 公安机关监管职能改革的建议 |
一、市场决定背景下市场监管模式 |
(一)形成多元共治 |
(二)柔性监管并举 |
(三)授权走向控权 |
二、公安机关监管职能改革的思路 |
(一)追求市场公平 |
(二)减少过度干预 |
(三)规范监管依据 |
三、公安机关监管职能改革的方向 |
(一)危险品类监管改革 |
(二)交通安全类监管改革 |
(三)特种行业类监管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B2C网络购物在线争议解决的困境和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文献综述 |
(二) 研究目的 |
一、ODR理论的归纳分析 |
(一) ODR的学说产生与解读 |
(二) 基于实践发展需要的新考量 |
二、B2C网络购物纠纷与ODR的并联分析 |
(一) 内部环境:基于消费者视角 |
(二) 外部环境:法律制度的逻辑失位 |
三、B2C网络购物纠纷ODR的发展沿革 |
(一) ODR的早期实践 |
(二) ODR的近期发展 |
(三) ODR的新契机 |
四、我国B2C网络购物中ODR的发展困境 |
(一) 法律制度层面的阻碍 |
1. 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
2. 难以嵌入当前非诉讼法律制度体系 |
2.1 在线调解 |
2.2 在线仲裁 |
(二) 过度依赖电商内部ODR引发的法律风险 |
1. “准公共权力”的监管空白 |
2. 威胁纠纷解决的公平性 |
3. 缺乏纠纷处理的公信力 |
(三) 电商平台外部ODR发展滞后 |
1. 难以构建标准化信任机制 |
2. 缺乏合理健全的发展机制 |
3. 缺乏市场化行进动力 |
五、我国B2C网络购物在线争议解决的发展进路 |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1. 完善在线调解、在线仲裁的相关配套规定 |
2. 注重B2C网购纠纷中ODR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
3. 引导B2C网络购物消费者寻求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 |
(二) 落实对电商平台内部ODR的监管 |
1. 建立以“公正”为核心的ODR价值体系 |
2. 构建权责统一的ODR评估制度 |
(三) 促进ODR平台建设 |
1. 拓宽多元化纠纷解决联动机制 |
2. 探索ODR的市场化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慈善协同治理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从慈善需求到慈善协同治理 |
2.1.1 慈善生态改善及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议题:慈善协同治理 |
2.1.2 从慈善需要到慈善协同治理:需要、动机、行为 |
2.1.3 慈善协同治理:模式、机制与路径 |
2.1.4 文献评述 |
2.2 概念界定 |
2.2.1 慈善 |
2.2.2 机制 |
2.2.3 慈善协同治理 |
2.3 理论基础 |
2.3.1 协同治理理论 |
2.3.2 协同治理理论与慈善协同治理机理的内在耦合 |
第三章 慈善协同治理:对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回应 |
3.1 从传统“初级”慈善客体需求到现代“高级”慈善客体需求 |
3.2 从传统“精英”慈善主体到现代“全民”慈善主体 |
3.3 从传统“施舍”慈善心到现代“公益”慈善心 |
3.4 从“粗放式”慈善资源配置到“精细化”慈善资源配置 |
3.5 从“临时性”慈善救济行为到“常态化”慈善救助行为 |
3.6 从传统“非制度化”慈善伦理到现代“制度化”慈善法律 |
3.7 从传统“养济”慈善文化到现代“教养并重”慈善文化 |
第四章 践行模式分析:“一JIAN公益联盟”为例 |
4.1 案例背景 |
4.1.1 案例选择与资料来源 |
4.1.2 案例简介 |
4.2 案例始末:“一JIAN公益联盟”联合公益过程 |
4.2.1 联合发起 |
4.2.2 多方参与 |
4.2.3 协同联动 |
4.2.4 合作共赢 |
4.3 案例分析:“一JIAN公益联盟”联合公益分析 |
4.3.1 联合公益的前提:多元主体联合 |
4.3.2 联合公益的核心:多元主体联动 |
4.3.3 联合公益的保障:多元协同增效 |
第五章 机制探讨:慈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 |
5.1 以慈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动力机制为基础 |
5.1.1 正向动力 |
5.1.2 负向动力 |
5.2 以慈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运行机制为核心 |
5.2.1 以慈善客体需求满足为目标导向 |
5.2.2 以慈善多元主体联结为主要形式 |
5.2.3 以慈善多元主体间的慈善要素联动为核心 |
5.2.3.1 情感共同体:慈善心的互嵌与互融 |
5.2.3.2 资源共同体:慈善资源的互嵌与互融 |
5.2.3.3 行动共同体:慈善行为的互嵌与互融 |
5.2.3.4 制度共同体:慈善法律的互嵌与互融 |
5.2.3.5 伦理共同体:慈善文化的互嵌与互融 |
5.3 以慈善多元主体协同联动保障机制为关键 |
5.3.1 慈善多元参与机制 |
5.3.2 慈善社会信任机制 |
5.3.3 慈善利益均衡机制 |
5.3.4 慈善信息共享机制 |
第六章 实现路径:从人人愿为到人人有为 |
6.1 人人愿为:慈善多元主体联动意愿引导体系 |
6.2 人人可为:慈善多元主体联动能力提升体系 |
6.3 人人能为:慈善多元主体联动路径拓展体系 |
6.4 人人有为:慈善多元主体联动效果评估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个人征信管理体系的规范研究——基于制度、行为和福利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构建个人征信管理体系 |
(一)个人征信管理体系的制度价值与运行目的 |
(二)个人征信管理体系的配套机制 |
二、征信管理体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一)通过信用评分机制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 |
(二)失信惩罚机制对个人行为的约束 |
(三)对个人守信行为的激励机制 |
三、运行个人征信管理体系需兼顾的福利问题 |
(一)平等分配信贷机会 |
(二)失信人信誉的恢复 |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
(7)“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数据杀熟”现象及社会危害 |
第一节 “大数据杀熟”现象及成因 |
一、“大数据杀熟”现象的出现 |
二、“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成因 |
三、“大数据杀熟”的行为特征 |
第二节 “大数据杀熟”的技术路径 |
一、“大数据杀熟”的一般运作模式 |
二、“大数据杀熟”的运作条件 |
第三节 “大数据杀熟”行为的社会危害 |
一、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
二、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
三、影响大数据行业长远发展 |
第二章 “大数据杀熟”引发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大数据杀熟”引发的法学理论问题 |
一、“大数据杀熟”行为的违法性问题 |
二、“大数据杀熟”行为的性质问题 |
第二节 “大数据杀熟”引发的法治实践问题 |
一、私法模式规制取证和举证难度大 |
二、公法模式规制依据和手段不足 |
第三章 “大数据杀熟”法律规制的域外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大数据杀熟”的域外规制模式 |
一、以“算法问责”为核心的美国模式 |
二、以“数据保护”为基础的欧盟模式 |
第二节 域外法律规制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一、确立个人数据权利 |
二、明确数据使用信息和算法的披露义务 |
三、建立数据及算法使用的专业监管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大数据杀熟”规制的法律建议 |
第一节 “传统法律修正”模式应对先行 |
一、立法方面——拓展用户知情权外延 |
二、执法方面——丰富市场监管措施 |
三、司法方面——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
四、守法方面——调动消费者社会责任 |
第二节 探索建立“技术治理”法治新模式 |
一、完善个人数据立法 |
二、建立大数据监控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互联网背景下淘宝村生态系统实现机制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概述 |
1.2.1 淘宝村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 |
1.2.2 淘宝村发展的动力机制相关研究 |
1.2.3 淘宝村空间集聚发展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3.2 研究目标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2.1 产业集群化相关理论 |
2.1.1 产业集群内涵与类型 |
2.1.2 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研究 |
2.2 淘宝村相关理论研究 |
2.2.1 典型模式与案例 |
2.2.2 淘宝村的经济社会价值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互联网背景下淘宝村生态系统实现机制的扎根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研究方法选择 |
3.1.2 研究工具选择 |
3.2 资料收集和整理 |
3.2.1 样本选择 |
3.2.2 数据收集和整理 |
3.3 互联网背景下淘宝村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的范畴挖掘和提炼 |
3.3.1 开放式编码分析 |
3.3.2 主轴式编码分析 |
3.3.3 选择性编码分析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 理论模型建立 |
3.5 研究结果分析 |
3.5.1 社会资本、创新能力和人才资本 |
3.5.2 资源整合与配套产业 |
3.5.3 经营绩效和社会效益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互联网背景下淘宝村生态系统实现机制的理论假设与问卷设计 |
4.1 理论模型构建 |
4.2 研究假设 |
4.3 问卷设计 |
4.3.1 设计原则 |
4.3.2 内容设计 |
4.4 小样本测试 |
4.4.1 小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小样本数据检验标准 |
4.4.3 小样本量表信度检验 |
4.4.4 小样本量表效度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分析及结果阐述 |
5.1 数据收集和处理 |
5.1.1 数据收集 |
5.1.2 数据处理 |
5.2 有效样本分析 |
5.3 数据统计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效度分析 |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4.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2 结构方程初始模型拟合程度 |
5.4.3 结构方程的适配度评价 |
5.5 假设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与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扎根理论分析的部分原始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价值链视角下金融集聚网络及其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2.1 概念梳理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内容 |
1.2.4 研究方法 |
1.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 |
2.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
2.1.2 金融集聚研究与网络视角拓展 |
2.2 价值链升级与金融业嵌入 |
2.2.1 价值链升级与服务业的参与 |
2.2.2 金融业嵌入价值链升级 |
2.3 网络视角与全球价值链 |
2.3.1 流动空间理论,城市网络实证与金融细分研究 |
2.3.2 世界城市网络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融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融集聚网络的理论内涵与经济影响路径 |
3.1 从金融集聚到金融集聚网络 |
3.1.1 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金融集聚 |
3.1.2 金融集聚网络的理论内涵与现实特征 |
3.2 网络视角下的金融集聚 |
3.2.1 金融业的网络效应 |
3.2.2 金融业网络效应的数理推导 |
3.2.3 网络视角下金融集聚的异质性 |
3.3 基于产业集聚的价值链分工网络 |
3.3.1 城市的产业集聚与价值链分异 |
3.3.2 基于城市产业集聚的价值链分工网络 |
3.4 价值链视角下金融集聚网络的经济影响路径 |
3.4.1 金融集聚网络嵌入价值链分工网络 |
3.4.2 金融集聚网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融集聚网络的量化与格局分析 |
4.1 网络模型介绍与数据来源 |
4.1.1 链锁网络模型量化方法 |
4.1.2 数据来源 |
4.2 网络模型结果与描述性统计 |
4.2.1 网络模型结果 |
4.2.2 描述性统计 |
4.3 中国金融集聚网络格局趋势分析 |
4.3.1 发展趋势分析 |
4.3.2 基于PAM聚类分层的全国层面主干网络格局分析 |
4.4 金融集聚网络与城市群多中心化发展 |
4.4.1 沿海城市群 |
4.4.2 内陆城市群 |
4.5 中国城市经济与金融集聚网络联合空间相关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融集聚网络的经济影响分析 |
5.1 金融集聚与城市产业升级 |
5.1.1 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升级指标构建 |
5.1.2 金融集聚网络连接度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
5.1.3 核心城市金融连接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的影响(长三角为例) |
5.2 金融集聚网络与价值链升级 |
5.2.1 回归模型构建 |
5.2.2 金融网络连接度对城市经济价值链升级的影响 |
5.3 金融集聚网络与城市经济贸易 |
5.3.1 全国层面金融网络连接度对城市经济与贸易的影响 |
5.3.2 金融网络连接度的城市群层面经济影响 |
5.3.3 城市群核心城市金融连接对其他城市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基本结论 |
6.2 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金融机构选取与网点数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失灵与矫治:中国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政府规制研究 |
2.二手车市场研究 |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四)本项研究的新意和不足 |
1.本项研究的新意所在 |
2.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1.政府规制 |
2.二手车市场 |
3.信息不对称 |
(二)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
1.政府规制理论 |
2.委托-代理理论 |
3.逆向选择理论 |
二、政府规制下国内二手车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一)国内二手车市场的发育过程及其现状分析 |
1.国内二手车市场的发育过程 |
2.国内二手车市场的发展现状 |
(二)国内二手车市场的发育发展与政府规制变迁的相关性分析 |
1.国内二手车市场发育过程与政府规制变迁的相关性 |
2.国内二手车市场交易规模与政府规制变迁的相关性 |
3.国内二手车电商平台发展与政府规制变迁的相关性 |
三、国内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失灵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政府规制失灵的主要表现 |
1.二手车鉴定评估的国家标准执行不力 |
2.二手车跨域流通受制于地方保护主义 |
3.二手车市场交易过程中政府监管缺位 |
4.二手车政策存在地方选择性执行问题 |
5.二手车营销企业的信誉评价机制缺失 |
(二)政府规制失灵的原因分析 |
1.二手车政策制定过程中信息披露制度被虚置 |
2.二手车政策制定过程受制于政府的有限理性 |
3.二手车政策执行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行业标准 |
4.二手车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利益偏好 |
5.二手车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监管职能的缺位 |
四、美国和日本对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经验 |
(一)美国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经验 |
1.美国二手车市场发展概况 |
2.美国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 |
(二)日本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经验 |
1.日本二手车市场发展概况 |
2.日本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 |
五、国内二手车市场政府规制失灵的矫治对策 |
(一)完善二手车市场的信息公开机制 |
1.建立二手车市场信息控制机制 |
2.完善二手车市场信息共享平台 |
(二)加强对二手车市场的政策性引导 |
1.克服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 |
2.重点扶持二手车电商平台 |
(三)完善二手车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 |
1.强化激励相容机制 |
2.减少激励约束层级 |
(四)加强对二手车市场的社会性规制 |
1.建立行业评价机制 |
2.优化政府监管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共筑信誉长城——建立信誉机制 促进质量全面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度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创新效率比较研究[D]. 杨明春.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1
- [2]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江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市场决定背景下公安机关监管职能的改革探究[D]. 冯秋月.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3)
- [4]B2C网络购物在线争议解决的困境和出路[D]. 吴国贤. 山东大学, 2020(02)
- [5]慈善协同治理的机制研究[D]. 王扬笛. 西北大学, 2020(07)
- [6]个人征信管理体系的规范研究——基于制度、行为和福利的视角[J]. 张晓冉. 西南金融, 2020(06)
- [7]“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研究[D]. 张海玥. 兰州大学, 2020(01)
- [8]互联网背景下淘宝村生态系统实现机制的实证研究[D]. 王丽亭.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9]价值链视角下金融集聚网络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 沈华夏. 上海大学, 2019(03)
- [10]失灵与矫治:中国二手车市场的政府规制研究[D]. 任鹏飞. 内蒙古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