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白灵菇幼菇对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刚,郭明慧,郭尚,张程,郭霄飞,张勇,刘晶[1](2019)在《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白灵菇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将不同的生长调节物质分别在菌丝体阶段和现蕾前期喷施,研究了6种生长调节物质对白灵菇生长发育过程中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势、出菇率、生物学效率、平均产量、现蕾天数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对白灵菇生长发育调节作用较大,可使现蕾期提前13 d左右,同时有效改善白灵菇现蕾前需低温处理的条件;三十烷醇和3-吲哚乙酸对白灵菇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次之,同样能够促进白灵菇提前现蕾和提高出菇率。
顾张杰,傅泽茜,石宇,梁勇,史广用,曲凯歌,王一东[2](2018)在《抗羊肚菌菌丝特异性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鉴定》文中研究表明为利用免疫学技术研究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Pers.]菌丝生长发育规律,以菌株代号为51589的羊肚菌菌丝破碎液为抗原免疫Balb/c鼠,将致敏Balb/c鼠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细胞融合,经镜检和ELISA间接法检测,筛选出一分泌抗羊肚菌菌丝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W2F3。经传代培养和亚克隆纯化,得到稳定分泌抗羊肚菌菌丝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经鉴定W2F3单克隆抗体抗体亚类为IgG1,轻链亚型为Kappa,初步确定该单抗对应的抗原具有羊肚菌属特异性。
郑鑫,陶春雨,徐嘉潞,陈妍胥,谢鲲鹏[3](2017)在《3种生长素对蛹虫草液体发酵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3种生长素,吲哚丁酸(IBA)、α-萘乙酸(NAA)、2,4-D在不同浓度下对蛹虫草液体培养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浓度下蛹虫草生物量以及胞内、胞外多糖的含量,确定了3种生长素使用的最佳质量浓度,并对各浓度下蛹虫草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在生物量方面,IBA的质量浓度为3 mg·L-1时达到最大为21.50 g,比对照组提高了11.30%。NAA的质量浓度为1 mg·L-1时达到最大为16.20 g,比对照组提高了32.80%。2,4-D对蛹虫草生物量的累积起抑制作用。在胞外多糖方面,IBA和2,4-D均起抑制作用,NAA在1 mg·L-1时起抑制作用,但其质量浓度为5 mg·L-1时,胞外多糖累积量达到最大为85.60 mg,比对照组提高了80.30%。在胞内多糖方面,3种生长素均起促进作用。当加入质量浓度为1 mg·L-1的NAA时,胞内多糖累积量达到最大为117.93 mg,比对照组提高了275.36%。
许诺[4](2017)在《白灵菇菌丝体锌多糖抗氧化和降血脂能力研究》文中指出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与人体中近300种酶有联系,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氧化能力、促进机体的发育。据报道,世界上约一半的人口面临锌摄入量不足的风险。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作为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因其具有高效的金属富集转化能力,常作为一种微生物载体,将无机锌转化为易于人体消化吸收的有机锌,从而增加锌的利用效率。本文以白灵菇为富锌载体,通过液体深层发酵获得白灵菇富锌菌丝体,经酸、碱和酶提得到相应酸提白灵菇菌丝体锌多糖(Acidic-extractable mycelia zinc polysaccharide,Ac-MZPS)、碱提锌多糖(Alkalic-extractable MZPS,Al-MZPS)和酶提锌多糖(Enzymatic-extractable MZPS,En-MZPS),并对Ac-MZPS、Al-MZPS和En-MZPS的单糖组成,体外抗氧化能力和降血脂的生理活性进行测定。(1)白灵菇菌丝体锌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单糖组成:Ac-、Al-和En-MZPS经DEAE-52纤维素柱分离,Ac-MZPS得组分Ac-MZPS-1和Ac-MZPS-2;Al-MZPS得组分Al-MZPS-1和Al-MZPS-2;En-MZPS得组分En-MZPS-1。气相色谱图表明,Ac-MZPS单糖的组成是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其摩尔比为4.00:1.90:5.97,质量分数为33.70%,16.01%和50.29%;Al-MZPS单糖的组成为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摩尔比为1.3:1.0:3.8,其质量分数为20.08%,19.10%和60.82%;En-MZPS单糖的组成是阿拉伯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其摩尔比为11.0:14.0:6.8:58,质量分数为10.1%,15.6%,7.80%和66.5%。(2)白灵菇菌丝体锌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表明:Ac-、Al-和En-MZPS都具有较强的还原力和清除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能力,其中Ac-MZPS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最强;En-MZPS的还原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较强。(3)白灵菇菌丝体锌多糖的降血脂试验证明:Ac-、Al-和En-MZPS能够显着改善高血脂小鼠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bility,T-AOC)及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过氧化脂质(Lipid peroxidation,LPO)含量的生物学功效;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V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s,TG)水平均显着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显着升高。小鼠肝脏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切片也随着白灵菇锌多糖浓度增加而逐渐趋于正常,表明白灵菇锌多糖使高血脂症小鼠的脂代谢得到了改善,并且Ac-MZPS的作用效果要强于En-MZPS和Al-MZPS,说明Ac-MZPS对降血脂、保肝护肝和预防肝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王甜甜[5](2017)在《白灵菇根部多糖的提取及抗癌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灵菇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稀有食用真菌,人工栽培的成功无疑为开发这一生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我国白灵菇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白灵菇根部下脚料废弃。白灵菇根部含有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潜在的宝贵资源,因此,提高白灵菇的附加值成为研究热点。为充分提高白灵菇根部下脚料的多糖提取率,本文对其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之后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及结构鉴定,最后探讨其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了水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作为实验单因素,根据Box-Benhnken(BBD)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进行响应面和各因素交互作用综合实验分析,以白灵菇根部多糖的提取率作为响应值,在分析三个所选单因素的显着性和交互作用基础上,得出白灵菇根部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水料比39.22:1、提取温度90.3℃、提取时间3.06h,该条件下白灵菇根部多糖提取率预测值是1.98%,根据实验条件,将水料比调整为40:1,提取温度调整为90℃,提取时间调整为3h测得多糖提取率为2.01%,与预测值基本一致。采用离子层析、凝胶过滤等纯化方法,从白灵菇根部中纯化出了5个多糖组分,通过体外细胞增殖实验,筛选出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较高的组分PN75-2,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PN75-2为分子量均一的多糖,分子量为2.90×105Da;理化性质分析得知,PN75-2具有吡喃型的α-糖苷键结构,糖含量为92.5%,蛋白质含量为3.6%,糖醛酸含量为0.6%,无硫酸基的存在,具有较多的侧链和分枝,在扫描电镜下呈絮状排列。并对其旋光度、热特性、流变学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探究。以肝癌HepG-2细胞为模型,通过MTT法研究了白灵菇根部下脚料多糖纯化组分PN75-2对其的抑制作用,PN75-2浓度为200μg/mL时对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到38.3%。对HepG-2细胞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实验以及AO/EB染色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白灵菇根部多糖PN75-2能够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
鲁车龙[6](2015)在《利用食用菌发酵生产生物板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几种农业废弃物为原料,采用固体发酵培养法,研究利用蘑菇菌种固体发酵生产生物板材的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蘑菇生物板材发酵菌种和生产原料的筛选;蘑菇NRLY-1营养生理研究;环境因子对蘑菇NRLY-1菌丝生长的影响;蘑菇NRLY-1固体发酵生产生物板材的配方优化;蘑菇NRLY-1固体发酵关键因素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菌丝生长速率、菌落直径和菌丝长势为指标,筛选出利用固体发酵法生产生物板材的适宜菌种为蘑菇NRLY-1,最适生产原料为白灵菇菌糠。2.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长势,系统研究了蘑菇NRLY-1的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蘑菇NRLY-1能利用多种碳源,其中在以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对氮源的利用表现为复合氮源优于无机氮源,铵态氮优于硝态氮,其中最佳氮源为牛肉膏。1.5 g·L-1的KH2PO4,6 mg·L-1的NAA对蘑菇NRLY-1菌丝的生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3.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环境因子对蘑菇NRLY-1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蘑菇NRLY-1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9.2℃,最适pH为6.6,最适的培养基质含水率为62%。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速率及长势均优于自然光条件。4.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在白灵菇菌糠中添加面粉,豆粕,KH2PO4和MgSO4对蘑菇生物板材弯曲强度的影响规律,初步确定了其适宜配方为白灵菇菌糠96.0%,豆粕1.5%,面粉0.9%,KH2PO4 0.8%,MgSO4 0.8%。5.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基质密度,培养时间,接种量,板材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5个因素对生物板材弯曲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蘑菇生物板材弯曲强度的适宜基质密度为1.176 g·cm3,适宜培养时间为9 d,适宜接种量为0.5%(添加量以培养原料的湿重计算),适宜干燥温度为80℃,适宜干燥时间为14 h。
谢现英[7](2014)在《阿魏对阿魏侧耳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野生阿魏菇腐生在伞形科植物阿魏的根茎部,本研究以阿魏侧耳5.0074为菌种,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1%、5%、9%和13%的准噶尔阿魏粉。研究不同阿魏含量对阿魏侧耳菌丝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生理时期胞外酶酶活性和木质纤维素分解利用情况以及子实体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探索阿魏对阿魏侧耳营养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5个处理组不同生理时期的羧甲基纤维素酶(CMC)、半纤维素酶(HC)、中性蛋白酶活性有显着性差异,漆酶和淀粉酶除转潮期之外,其它生理时期都有极显着性差异,其中以PF-9处理的CMC、HC、中性蛋白酶、漆酶和淀粉酶活性最高,添加阿魏组酶活性均高于对照(CK)。阿魏添加量只影响酶活性的大小,却不影响酶在整个生理时期的变化趋势:淀粉酶和漆酶活性从半瓶期开始逐渐下降;CMC、HC和中性蛋白酶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先升高后降低,在开伞期到达最大值。(2)5种不同阿魏添加量的培养基失重和呼吸消耗中以PF-9时最高,其次为PF-5,CK组最低。培养结束后,CK、PF-1、PF-5、PF-9和PF-13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4.39%、4.78%、4.92%、7.72%、6.27%;半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1.24%、1.29%、1.59%、1.37%、1.79%;木质素含量分别降低了0.04%、0.14%、0.58%、1.03%、0.82%。阿魏菇在整个生长过程以降解木质纤维素为主,尤其是在原基期等后3个生理时期;而对非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主要在半瓶期和满瓶期。在整个生理过程中,纤维素的消耗量排在首位,其次是半纤维素,木质素利用量最少。木质纤维素的消耗和降解具有明显的生理阶段性,在半瓶期和满瓶期较缓慢,进入原基期等后3个生理时期明显加快,而且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变化规律与相对应的酶活性呈正相关。(3)5种不同阿魏添加量栽培获得的子实体蛋白质的含量以PF-9时含量最高,各实验组之间达到显着性差异,PF-1、PF-5、PF-9、PF-13蛋白质含量分别比CK组提高了8.06%、18.29%、43.15%、32.61%。对阿魏侧耳子实体18中氨基酸检测结果表明,阿魏添加量对各种氨基酸含量的改变显着,各个氨基酸的含量变化趋势却各不相同,含量较高的为9%,较低的为CK组。当PF-9时,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的含量达到最大。CK组含量低于其它各实验组。对子实体氨基酸进行化学法营养评价得出,蛋氨酸+胱氨酸的CS和AAS值最低,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PF-9、PF-1、CK、PF-5、PF-13。脂肪酸分析检测表明,各实验组肉豆蔻酸、十五碳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均达到了差异极显着,CK组处理的肉豆蔻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PF-13处理的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最高,PF-5处理下的棕榈酸含量最高。
施宇航[8](2013)在《矿质元素(钾、钙、磷、镁)对白灵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效应》文中认为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是一种优良的大型珍稀食用菌,近年来备受人们的青睐。为促进白灵菇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本论文从矿质元素对白灵菇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矿质元素对白灵菇生长发育影响的角度分析:从菌丝生长来看,K+(KCl)浓度为0.1%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0.4%时抑制菌丝生长。Ca2+(CaCl2·2H2O)浓度为0.3%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浓度高于2.4%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PO43-(NaH2PO4)在0.02%-0.15%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加大菌丝生长呈现减缓趋势。Mg2+(MgCl2·6H2O)浓度在0.005%-0.04%范围内对菌丝生长影响差异不大。从子实体生长来看,K+浓度在0.05%-0.2%范围内时,平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高于CK空白组;K+高于0.2%浓度时,产量下降。Ca2+(0.3%-4.8%)处理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低于CK空白组,Ca2+浓度大于1.2%时,不出菇。P043-浓度在0.02%-0.15%范围内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高于CK对照组。Mg2+在0.005%-0.02%范围内均有助于子实体出菇,浓度高于0.03%时,抑制子实体生长。对栽培周期的影响主要是:低浓度的K1(0.05%)、K2(0.10%)与CK相比,缩短栽培周期4.33天和2.74天;添加高浓度Ca2+延长现蕾时间、抑制子实体生长,Ca2+浓度为0.6%生长周期比CK多达17天;P043-的浓度低于0.08%时,促进子实体生长;低浓度的Mg2+(≤0.02%)可以缩短子实体的生长期,同时缩短整个生长周期。(2)从生理生化角度中酶活性的变化分析其影响:通过对白灵菇各阶段CMC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菌丝期、后熟期、低温刺激期CMC酶活力较低,且处于缓慢增长的趋势,低浓度的K+(≤0.10%)、Mg2+(≤0.02%)和高浓度的P043-(0.10%-0.15%)均可促进生长期CMC的酶活性;而钙的添加抑制了CMC酶活力。通过对过氧化物酶(Lip)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菌丝期、后熟期酶活性波动较小,温刺期酶活性升高,达到最大值,子实体生长期酶活性缓慢降低,当子实体采收完一周后,酶活性降至与菌丝期相同。K+浓度在0.20%-0.60%范围内时可促进Lip的酶活性,且在温刺期,活性最大,达到3U。低浓度Ca2+(0.30%-0.60%)的添加对Lip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菌丝期、温刺期和采菇后一周。添加矿质元素导致菌丝期和采菇后一周Lip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3)从生理生化角度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分析其影响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培养基提取液的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培养基质中低浓度的K+(0.05%-0.10%)添加有助于菌丝对胞外游离蛋白的吸收,菌丝期和采菇后蛋白质含量差值分别为227.2ug/mL和242.8ug/mL;温刺期,低浓度的Ca2+(0.30%-0.60%)和低浓度的PO43-(0.02%-0.08%)添加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含量。整体结果来看,添加钾、钙、镁、磷这4种矿质元素有利于白灵菇对可溶性蛋白的吸收能力。
申挺挺[9](2012)在《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的分解利用研究》文中提出选用芦笋老茎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的辅料进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的袋栽试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杏鲍菇、白灵菇分解利用芦笋老茎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1)杏鲍菇、白灵菇的出菇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2)在两种食用菌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培养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变化;(3)两种食用菌产生的相关胞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本研究可以为利用芦笋老茎栽培杏鲍菇、白灵菇,为进一步研究食用菌的营养生理提供理论依据。按试验设计配方,将10%麸皮、10%玉米面、1%石膏和1%蔗糖加入芦笋老茎中。按传统工艺进行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和出菇管理。杏鲍菇、白灵菇的发菌时间分别为61d和77d,出菇时间分别为156d和196d,绝对生物学效率分别为8.34%和5.52%。结果表明,在以芦笋老茎为主料的培养料上,杏鲍菇的发菌时间、出菇时间均比白灵菇短;出菇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也相对较高。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杏鲍菇具有比白灵菇更强的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在菌丝生长阶段,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培养料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分别为18.08g和17.39g,分别占培养料失质量的74.43%和76.01%。在子实体发育阶段,杏鲍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占培养料失质量的80.15%~94.03%,白灵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占培养料失质量的70.49%-94.56%。在整个栽培过程中,杏鲍菇、白灵菇对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分别为105.79g和104.50g,占培养料失质量的83.22%和80.51%。这说明杏鲍菇、白灵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8322%和80.51%的碳源来自于木质纤维素。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培养料中木质素的分解率分别为81.31%和80.38%,对纤维素的分解率分别为72.20%和69.03%,对半纤维素的分解率分别为56.14%和59.72%。以上结果说明,杏鲍菇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强于白灵菇。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杏鲍菇具有比白灵菇更强的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杏鲍菇、白灵菇产生的6种胞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是:在菌丝生长阶段,淀粉酶出现活性高峰,而羟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子实体发育阶段。结果表明在菌丝生长阶段,这两种食用菌主要以培养料中的非木质纤维素(淀粉)为碳源,进入子实体发育阶段后,由于非木质纤维素的减少和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大,菌丝细胞产生相关的胞外酶来降解培养料中的木质纤维素,即木质纤维素为这两种食用菌子实体发育阶段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冯作山[10](2011)在《白灵菇栽培配方优化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是一种品质极为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为了促进白灵菇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本论文从营养生理的角度,进行了配方优化、C/N的适应性、菌丝生长后熟期以及生长发育过程中胞外酶、呼吸酶及胞外离子流的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混料设计方法,以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麦麸为主料进行栽培试验,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获得了主料与产量及栽培周期的回归方程,并根据回归方程预测高产配方为:麦麸27.80%、棉籽壳36.17%、玉米芯19.73%、木屑9.3%、玉米粉5%、石膏1%、石灰1%;最短栽培周期的配方为:麦麸13.95%、棉籽壳18.6%、玉米芯9.3%、木屑51.15%、玉米粉5%、石膏1%、石灰1%。2.以尿素和麦麸为补充氮源,设计了14组配方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料C/N在30:151:1范围内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尿素对于生长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C/N低于25:1时出菇率非常低或不出菇;添加麦麸各配方中,其生物学效率是随着C/N的降低而升高;而添加尿素的各配方,在C/N为36:1时,生物学效率最高。3.通过对不同的后熟期出菇管理试验,结果表明:缩短后熟期,将延长现蕾时间,但菌丝生长至子实体发育的整个周期明显缩短;菌丝经过30d和35d的后熟期处理,生物学效率分别达到52.27%和57.51%,出菇率分别为96.77%和100%;后熟期最适温度为25℃。4.通过对白灵菇生长发育各阶段胞外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胞外酶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漆酶在菌丝生长阶段有较高的活性,其他时期一直呈下降状态,但子实体收获后又明显增加。纤维素酶和半纤维酶酶活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快速增加,子实体收获后活性下降。淀粉酶活性在各时期均较低,在后熟期、温差刺激期和子实体生长期都出现波动。5.通过对白灵菇生长发育各阶段呼吸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苹果酸脱氢酶、葡萄糖-6-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在整个白灵菇生长周期中表现出比较一致的活性规律。后熟期、温差刺激及子实体生长期酶活性高于其它阶段。6.采用NMT技术,测定白灵菇整个栽培周期的菌丝表面H+、K+、Ca2+离子流速,结果表明各个阶段有不同变化规律。Ca2+在菌丝生长阶段内流,从后熟期开始外排,采菇后外排快速增加;K+在整个周期,特别是菌丝长满前后一直快速外排;H+在出现菇蕾后与其他时期相比,外排量大幅增加;在菌丝生长阶段,随着C/N的降低,Ca2+吸收明显加快;K+流速与C/N有明显的二次相关,在C/N=30时外排流速最慢;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温度与菌丝表面H+、Ca2+流速和状态均显着相关,但温度对K+影响不明显。
二、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白灵菇幼菇对产质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白灵菇幼菇对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白灵菇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株 |
1.1.2 试剂与仪器 |
1.1.3 培养基配方 |
1.2 菌袋制作管理及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处理方法 |
1.2.1栽培管理 |
1.2.2 生长调节物质配制及喷施方法 |
1.2.3 取样方法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1 生理特性的测定 |
1.3.2粗酶液制备和酶活性的测定 |
1.3.2. 1 纤维素酶 (CMC) 活性测定 |
1.3.2. 2 半纤维素酶 (HC) 活性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白灵菇生理特性的影响 |
2.2 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白灵菇酶活性的影响 |
2.2.1 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白灵菇不同生长阶段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2.2.2 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白灵菇不同生长阶段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3种生长素对蛹虫草液体发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与试剂 |
1.2 培养基 |
1.3 培养方法 |
1.3.1 菌株活化 |
1.3.2 液体培养 |
1.4 测定方法 |
1.4.1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
1.4.2 多糖的提取和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生长素对蛹虫草生物量的影响 |
2.1.1 生长素对湿重的影响 |
2.1.2 生长素对干重的影响 |
2.2 生长素对蛹虫草多糖的影响 |
2.2.1 生长素对蛹虫草胞外多糖的影响 |
2.2.2 生长素对蛹虫草胞内多糖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4)白灵菇菌丝体锌多糖抗氧化和降血脂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白灵菇及其食药用价值 |
1.1.1 白灵菇简介 |
1.1.2 白灵菇的食药用价值 |
1.2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
1.2.1 多糖简介 |
1.2.2 多糖提取 |
1.2.2.1 机械法 |
1.2.2.2 非机械法 |
1.2.2.3 溶剂浸提法 |
1.2.3 食用菌多糖分离纯化 |
1.2.3.1 去蛋白 |
1.2.3.2 脱色素 |
1.2.3.3 去除无机盐 |
1.2.3.4 多糖纯化 |
1.2.4 食用菌多糖生物活性 |
1.3 高血脂 |
1.3.1 高血脂症及其并发症 |
1.3.2 高血脂的治疗 |
1.4 食用菌多糖与高血脂 |
1.5 微量元素锌的研究概况 |
1.5.1 微量元素锌简介 |
1.5.2 锌的生物学功能 |
1.5.3 食用菌作为微量元素载体的优点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种 |
2.1.2 培养基 |
2.1.3 仪器设备及试验试剂 |
2.1.3.1 主要仪器设备 |
2.1.3.2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白灵菇富集锌元素能力的测定 |
2.2.2 白灵菇及富锌白灵菇的液体培养 |
2.2.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
2.2.4 多糖含量测定 |
2.2.5 酸提、碱提、酶提白灵菇锌多糖 |
2.2.5.1 酸提白灵菇锌多糖 |
2.2.5.2 碱提白灵菇锌多糖 |
2.2.5.3 酶提白灵菇锌多糖 |
2.2.6 MZPS分离纯化 |
2.2.6.1 脱蛋白 |
2.2.6.2 多糖组分分离 |
2.2.7 MZPS单糖组成分析 |
2.2.8 MZPS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2.2.8.1 还原力测定 |
2.2.8.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2.2.8.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2.2.9 MZPS降血脂功效的研究 |
2.2.9.1 动物试验 |
2.2.9.2 样品制备 |
2.2.9.3 指标检测 |
2.2.9.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白灵菇富锌菌丝体的生物量及富集率 |
3.2 MZPS单糖组成分析 |
3.3 MZPS体外抗氧化能力分析 |
3.3.1 Ac-、Al-、En-MZPS的还原力 |
3.3.2 Ac-、Al-、En-MZPS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3.3 Ac-、Al-、En-MZPS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4 MZPS降血脂作用的分析 |
3.4.1 Ac-、Al-、En-MZPS对高血脂症小鼠体重和肝损伤的影响 |
3.4.2 MZPS对高血脂症小鼠体内抗氧化酶体系的影响 |
3.4.3 MZPS对高血脂症小鼠体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3.4.4 MZPS对高血脂症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5 MZPS对高血脂症小鼠肝脏损伤修复的影响 |
3.5 多糖纯化 |
4 讨论 |
4.1 白灵菇富锌培养基最适锌浓度筛选 |
4.2 MZPS提取 |
4.3 MZPS体外抗氧化能力 |
4.4 高血脂症与氧化应激 |
4.5 高血脂症与脂代谢 |
4.6 尚待开展的工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5)白灵菇根部多糖的提取及抗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白灵菇概述 |
1.1.1 白灵菇简介 |
1.1.2 白灵菇加工利用现状 |
1.2 真菌多糖的研究概况 |
1.2.1 多糖的分类 |
1.2.2 多糖的提取 |
1.2.3 多糖的分离纯化 |
1.2.4 多糖的结构鉴定 |
1.2.5 真菌多糖的理化性质 |
1.3 白灵菇多糖的研究现状 |
1.3.1 白灵菇多糖的提取及结构鉴定 |
1.3.2 白灵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
1.4 真菌多糖的构效关系 |
1.4.1 多糖的一级结构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 |
1.4.2 真菌多糖的高级结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制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粗多糖提取 |
2.2.2 白灵菇根部多糖提取单因素实验 |
2.2.3 Box-Behnken实验 |
2.2.4 多糖纯化 |
2.2.5 MTT法检测白灵菇根部多糖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2.6 白灵菇根部多糖理化性质测定 |
2.2.7 PN75-2多糖的结构鉴定 |
2.2.8 细胞实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白灵菇根部多糖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 |
3.1.1 单因素实验 |
3.1.2 Box-Behnken实验 |
3.2 白灵菇根部多糖的纯化 |
3.2.1 白灵菇根部多糖的DEAE-纤维素-52层析柱分离 |
3.2.2 白灵菇根部多糖各组分对HepG-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2.3 白灵菇根部多糖的Sepharose-2B层析柱分离 |
3.2.4 白灵菇根部多糖各组分对HepG-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2.5 白灵菇根部多糖PN75-2的糖含量 |
3.2.6 白灵菇根部多糖PN75-2的蛋白质含量 |
3.2.7 白灵菇根部多糖PN75-2糖醛酸含量 |
3.2.8 白灵菇根部多糖PN75-2的硫酸基含量 |
3.3 多糖PN75-2的理化性质 |
3.3.1 比旋光度的测定 |
3.3.2 流变学性质的测定 |
3.3.3 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 |
3.3.4 电镜观察多糖形态 |
3.4 多糖PN75-2的结构特征 |
3.4.1 碘-碘化钾实验 |
3.4.2 刚果红实验 |
3.4.3 红外光谱测定 |
3.4.4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
3.4.5 单糖组成分析 |
3.4.6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3.5 多糖PN75-2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 |
3.5.1 PN75-2对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3.5.2 PN75-2对HepG-2细胞表观形态的影响 |
3.5.3 AO/EB染色后细胞的凋亡情况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6)利用食用菌发酵生产生物板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食用菌概述 |
1.1.1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
1.1.2 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
1.1.3 食用菌的生态环保价值 |
1.2 食用菌的营养生理 |
1.2.1 碳源 |
1.2.2 氮源 |
1.2.3 矿质元素 |
1.2.4 维生素 |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3 生长的环境条件 |
1.3.1 温度 |
1.3.2 酸碱度 |
1.3.3 培养基质含水率 |
1.3.4 光照 |
1.4 食用菌菌糠再利用研究 |
1.4.1 食用菌菌糠的营养价值 |
1.4.2 食用菌菌糠的再利用情况 |
1.5 蘑菇生物板材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蘑菇生物板材菌种的筛选和原料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培养原料对灵芝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2 不同培养原料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3 不同培养原料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4 不同培养原料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5 不同培养原料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6 不同培养原料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7 不同培养原料对蘑菇NRLY-1 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蘑菇NRLY-1 营养生理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碳源对蘑菇NRLY-1 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2 不同氮源对蘑菇NRLY-1 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3 不同无机盐对蘑菇NRLY-1 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4 不同维生素对蘑菇NRLY-1 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蘑菇NRLY-1 菌丝生长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四种环境因子对蘑菇NRLY-1 菌丝生长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温度对蘑菇NRLY-1 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2 不同pH对蘑菇NRLY-1 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3 不同培养基质含水率对蘑菇NRLY-1 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4 不同光照条件对蘑菇NRLY-1 菌丝生长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利用蘑菇NRLY-1 发酵生产生物板材的配方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碳源对蘑菇生物板材弯曲强度的影响 |
5.2.2 不同氮源对蘑菇生物板材弯曲强度的影响 |
5.2.3 不同无机盐对蘑菇生物板材弯曲强度的影响 |
5.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蘑菇生物板材弯曲强度的影响 |
5.2.5 蘑菇NRLY-1 固体发酵培养料配方优化的结果与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蘑菇NRLY-1 固体发酵关键技术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1.3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装料量对蘑菇生物板材弯曲强度的影响 |
6.2.2 培养时间对蘑菇生物板材弯曲强度的影响 |
6.2.3 接种量对蘑菇生物板材弯曲强度的影响 |
6.2.4 干燥温度对蘑菇生物板材弯曲强度的影响 |
6.2.5 干燥时间对蘑菇生物板材弯曲强度的影响 |
6.3 结论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阿魏对阿魏侧耳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阿魏概述 |
1.1.1 药用植物阿魏 |
1.1.2 阿魏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1.2 阿魏侧耳概述 |
1.2.1 阿魏侧耳生物学特性 |
1.2.2 阿魏侧耳的研究现状 |
1.2.3 阿魏菇的营养价值 |
1.2.4 阿魏菇的药用价值及抗氧化作用 |
1.3 食用菌胞外酶的研究 |
1.3.1 纤维素酶研究现状 |
1.3.2 半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
1.3.3 木质素降解酶研究现状 |
1.3.4 淀粉酶 |
1.4 研究目的与立题意义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阿魏对不同生理时期阿魏侧耳菌丝体胞外酶活性的活性的测定 |
1.5.2 阿魏对阿魏侧耳不同生理时期菌丝体木质纤维素消耗利用的影响 |
1.5.3 阿魏对阿魏侧耳子实体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第2章 阿魏对不同生理时期阿魏侧耳菌丝体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菌种 |
2.2.2 培养料配方 |
2.2.3 主要仪器 |
2.2.4 实验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样品处理 |
2.3.2 阿魏侧耳菌丝体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2.3.3 阿魏侧耳菌丝体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
2.3.4 阿魏侧耳菌丝体半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
2.3.5 阿魏侧耳菌丝体漆酶活性的测定 |
2.3.6 阿魏侧耳菌丝体中性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2.3.7 阿魏侧耳菌丝生长量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阿魏添加量对不同生理时期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2.4.2 不同阿魏添加量对不同生理时期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2.4.3 不同阿魏添加量对不同生理时期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2.4.4 不同阿魏添加量对不同生理时期漆酶活性的影响 |
2.4.5 不同阿魏添加量对不同生理时期中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2.4.6 不同阿魏添加量下菌丝生长量变化 |
2.5 结论 |
第3章 阿魏对阿魏侧耳不同生理时期菌丝体木质纤维素分解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菌种 |
3.2.2 培养料配方 |
3.2.3 主要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样品处理 |
3.3.2 葡萄糖和木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3 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含量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阿魏对不同生理时期阿魏侧耳菌丝体培养基失重和呼吸消耗的变化 |
3.4.2 阿魏对阿魏侧耳不同生理时期菌丝体培养基中木质纤维素成分变化的影响 |
3.4.3 阿魏对阿魏侧耳不同生理时期菌丝体木质纤维素减少量和培养基失重之间变化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4章 阿魏对阿魏侧耳子实体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原料 |
4.2.2 主要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4.3.2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4.3.3 阿魏菇子实体氨基酸营养价值 |
4.3.4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阿魏添加量对阿魏侧耳子实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4.2 阿魏添加量对阿魏侧耳子实体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4.3 阿魏对阿魏侧耳子实体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4.4 阿魏对阿魏菇必需氨基酸的影响 |
4.4.5 阿魏对阿魏菇半必需氨基酸的影响 |
4.4.6 阿魏对阿魏菇非必需氨基酸的影响 |
4.4.7 阿魏对阿魏菇呈味氨基酸的影响 |
4.4.8 阿魏菇子实体氨基酸的化学法营养评价 |
4.4.9 阿魏菇脂肪酸成分分析 |
4.5 讨论 |
4.6 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总结 |
5.1.1 阿魏添加量对不同生理时期阿魏侧耳菌丝体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
5.1.2 阿魏添加量对阿魏侧耳不同生理时期菌丝体木质纤维素分解的影响 |
5.1.3 阿魏对阿魏侧耳子实体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 |
5.2 论文的特色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
(8)矿质元素(钾、钙、磷、镁)对白灵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表 |
1 绪论 |
1.1 白灵菇研究进展综述 |
1.1.1 白灵菇形态研究及分布 |
1.1.2 白灵菇菌种及其研究进展 |
1.1.3 白灵菇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1.4 白灵菇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
1.1.5 矿质元素与人类的关系 |
1.2 食用菌矿质元素研究概况 |
1.2.1 金针菇矿质元素的研究 |
1.2.2 平菇矿质元素的研究 |
1.2.3 柱状田头菇矿质元素的研究 |
1.2.4 鸡腿菇矿质元素的研究 |
1.2.5 香菇矿质元素的研究 |
1.2.6 茶树菇矿质元素的研究 |
1.3 白灵菇的矿质元素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不同矿质元素对白灵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配方设计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K~+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2.4.2 Ca~(2+)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2.4.3 PO_4~(3-)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2.4.4 Mg~(2+)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2.5 小结与讨论 |
3 不同矿质元素对白灵菇产量和栽培周期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矿质元素对白灵菇产量的影响 |
3.3.2 矿质元素对白灵菇生长周期的影响 |
3.4 小结与讨论 |
4 不同矿质元素对CMC酶和LIP酶活性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对CMC酶活性的测定 |
4.1.2 对Lip酶活性的测定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矿质元素对CMC酶活性的影响 |
4.2.2 矿质元素对Lip酶活性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5 不同矿质元素对白灵菇蛋白含量的影响 |
5.1 实验试剂与器材 |
5.2 测定波长的选择 |
5.3 实验原理 |
5.4 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不同矿质元素对白灵菇游离蛋白含量的影响 |
5.5.2 不同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差异显着性 |
5.6 小结与讨论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7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9)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的分解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杏鲍菇与白灵菇 |
1.1.1 杏鲍菇概述 |
1.1.2 杏鲍菇的生物学特征 |
1.1.3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
1.1.4 白灵菇概述 |
1.1.5 白灵菇的生物学特性 |
1.1.6 白灵菇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
1.2 芦笋和芦笋老茎 |
1.2.1 芦笋概述 |
1.2.2 芦笋老茎概述 |
1.3 本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利用芦笋老茎进行杏鲍菇、白灵菇的袋式栽培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菌株 |
2.1.2 培养基(培养料) |
2.1.3 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种的制作 |
2.2.2 杏鲍菇、白灵菇的栽培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菌种的活化与扩大培养 |
2.3.2 杏鲍链、白灵薛菌袋旳制作和栽培管理 |
2.3.3 杏鲍菇、白灵菇的发菌情况和出菇情况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杏鲍薛、白灵链对声等老室中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情况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菌种 |
3.1.2 培养料配方 |
3.1.3 主要仪器 |
3.1.4 试验试剂 |
3.1.5 杏鲍菇、白灵菇的栽培试验 |
3.1.6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计算杏鲍菇、白灵菇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培养料中木质纤维素的含量 |
3.2.2 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培养料中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杏鲍菇、白灵菇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产生胞外酶情况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供试菌种 |
4.1.2 培养料配方 |
4.1.3 主要仪器 |
4.1.4 试验试剂 |
4.1.5 杏鲍菇、白灵菇的栽培试验 |
4.1.6 酶活力的测定 |
4.2 结果和分析 |
4.2.1 计算酶活力大小 |
4.2.2 胞外酶活性变化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10)白灵菇栽培配方优化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白灵菇研究进展综述 |
1.1.1 分类学研究 |
1.1.2 遗传育种学研究 |
1.1.3 栽培技术研究 |
1.1.4 白灵菇营养及生理研究 |
1.1.5 营养和药用价值研究 |
1.2 非损伤微测技术及应用 |
1.2.1 NMT 技术概述 |
1.2.2 NMT 的应用 |
1.2.3 NMT 的展望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白灵菇栽培配方优化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培养基 |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2.2.1 混料配方设计 |
2.2.2 栽培实验 |
2.2.3 实验数据记录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 |
2.3.2 栽培周期及产量 |
2.3.3 回归分析 |
2.3.4 效益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白灵菇栽培料C/N 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种 |
3.1.2 原料 |
3.2 实验方法和设计 |
3.2.1 菌种培养 |
3.2.2 栽培方法 |
3.2.3 实验设计 |
3.2.4 实验数据记录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栽培料C/N 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 |
3.3.2 栽培料C/N 对现蕾时间及生物学效率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白灵菇菌袋后熟期对出菇性状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菌种 |
4.1.2 培养料配方 |
4.2 实验方法与设计 |
4.2.1 菌袋制作与培养 |
4.2.2 后熟期时间 |
4.2.3 后熟期温度 |
4.2.4 出菇期管理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后熟期时间对白灵菇现蕾时间的影响 |
4.3.2 后熟期时间对白灵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4.3.3 后熟期温度对出菇率和生物学效率影响 |
4.3.4 后熟期温度对子实体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白灵菇后生理基础研究 |
5.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仪器设备 |
5.1.3 试剂的准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平板培养 |
5.2.2 栽培管理 |
5.2.3 酶活性测定 |
5.2.4 NMT 对菌丝表面离子流测定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白灵菇栽培周期内胞外酶的变化规律 |
5.3.2 白灵菇栽培周期内胞内呼吸酶的变化规律 |
5.3.3 白灵菇菇栽培周期中胞外离子流的变化 |
5.3.4 白灵菇栽培料中不同C/N 对胞外离子的影响 |
5.3.5 不同温度条件对白灵菇菌丝胞外离子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白灵菇栽培配方试验 |
6.2 白灵菇培养料C/N 研究 |
6.3 白灵菇后熟期对出菇性状影响 |
6.4 白灵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白灵菇幼菇对产质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白灵菇生长发育的影响[J]. 张红刚,郭明慧,郭尚,张程,郭霄飞,张勇,刘晶. 山西农业科学, 2019(03)
- [2]抗羊肚菌菌丝特异性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鉴定[A]. 顾张杰,傅泽茜,石宇,梁勇,史广用,曲凯歌,王一东. 2018第三届全国羊肚菌大会资料汇编, 2018
- [3]3种生长素对蛹虫草液体发酵的影响[J]. 郑鑫,陶春雨,徐嘉潞,陈妍胥,谢鲲鹏. 中国食用菌, 2017(06)
- [4]白灵菇菌丝体锌多糖抗氧化和降血脂能力研究[D]. 许诺.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5]白灵菇根部多糖的提取及抗癌活性的研究[D]. 王甜甜.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1)
- [6]利用食用菌发酵生产生物板材关键技术研究[D]. 鲁车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7]阿魏对阿魏侧耳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D]. 谢现英.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8]矿质元素(钾、钙、磷、镁)对白灵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效应[D]. 施宇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 [9]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的分解利用研究[D]. 申挺挺. 山西大学, 2012(10)
- [10]白灵菇栽培配方优化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冯作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