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作文中的真实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华[1](2021)在《议论文写作的功能回归》文中认为在日常教学和高考作文中议论文占有绝对地位,也是教师指导最多的文体样式。在写作指导中,师生一般比较关注审题是否准确,论证是否围绕论点展开,引用事例、名言是否为观点服务,论证过程是否合乎逻辑等写作技术的指导。但是,过分关注写作技术的指导,将导致议论文写作程式化严重,同题作文千篇一律。议论文写作只在应试技巧的"圈子里"打转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背离了议论文经世致用的初衷。一、议论文写作目的迷失原因剖析
韦静恒[2](2021)在《为“假作文”正本清源 给“真写作”保驾护航——对高考作文阅卷的思考》文中提出高考作文中"假写作"状况日益严重,"套作"之风日益盛行。生搬硬套、无病呻吟的"假作文"正成为当下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所追求的"教学成果",使得作文教学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为"假写作"清本正源,大力提倡"真写作"势在必行。要解决作文教学这一"顽疾",就必须先从高考作文阅卷这一层面重拳出击,并倡导教师在教学中推行"真写作"的教学理念,以扭转"假写作"在高考作文中"横行霸道"的局面,还作文教学一个清洁的教学环境与写作环境。
姬蕾[3](2021)在《实用文写作教学也需要“思辨性表达”》文中认为实用文写作,即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进行的除了文学文以外的具有现实属性的写作活动。当前对实用文写作的提倡是在反思与拓展研究之上的重要突破。实用文写作的格式规范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更为宝贵的"思辨性表达"的价值。关照"思辨性表达"的实用文写作教学,需重视公共说理能力的培养,兼顾"思"与"辨"的统一。
王淦生[4](2021)在《最近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文中研究表明谈及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我总会想起那句古语:"文以载道。"此言中"文"和"道"并非并列关系,"文"是用来"载道"的,"道"是主体,"文"是工具。随着时代发展,"文以载道"渐渐演变成了"文道结合","文"有幸提升到了与"道"平起平坐的位置。不过我们细心品察便会发现,"道"的考量在高考作文中仍占有很重的分量。我们是在组织一场选拔国家未来的管理者和建设者的全国性考试,面对的是一群三观未曾完全定型的孩子。
刘克勇[5](2021)在《北京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文中指出高考作文命题,无一定之法。每年各地作文题甫一公布,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其命题方法难以捉摸,而情理之中,是其与生活、与时代之关系十分明显。北京高考作文有鲜明的特色:接近文学,侧重考查思维,命题时常常使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方法,或兼而用之,或只取一种。分析高考作文命题特点,确定语文关键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开展语文教学。
陈小娜[6](2021)在《高中语文写作中的“交流意识”》文中提出当前,高考作文题目通过对写作情境的创设来考查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忽视"交流意识",不能展现真实的自己。文章探究在写作训练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材料意识、读者意识与身份意识、目的意识与情感意识,提升学生写作思维品质,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和情感表达。
张玉金[7](2021)在《2021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分析》文中指出2021年广东省所使用的高考语文试卷是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其中作文试题如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周彦[8](2021)在《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 ——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程为例》文中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近些年受到了关注,未来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今日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校场域中人与知识的关系在社会文化转型期也正在不断被重新定义,“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历史等人文课程教学实践时,就会发现,这些人文课程所应当培养出的人文精神,很多时候未能很好地实现。这与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过分注重知识的实用价值”等忽视人的自由理性的问题密切相关。在课程知识观层面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问题,即:科学课程知识观僭越于人文课程的问题。这是由于科学课程知识观的异化和人文课程知识观没有坚守自身独特属性所致。审视当下关于课程知识观的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是很多研究都在呼吁要从以确定性、权威性、还原性为特点的“现代课程知识观”转向以不确定性、情境性、建构性为特点的“后现代课程知识观”。这种笼统的转向论,由于忽略了课程知识观赖以建立的知识背景的差异,淡化了课程知识作为一种特定知识类型的属性,所以大多只停留在现代与后现代两种课程知识观横向比较的描述上,而较少从课程知识的内部属性进行剖析,因而遮蔽了僭越的问题。解决科学课程知识观对人文课程僭越的问题,首先要消除科学课程知识观自身的异化。审视科学的发展历程可知,从古希腊的理性科学到近代自然科学,科学知识经历了从“求真”到“求力”的演化,对控制外部自然力量的过度追求,导致科学课程知识忽视了人内在的自由理性,恢复人的自由理性在科学课程知识观中的地位,是消除科学课程知识观异化的首要任务。解决科学课程知识观对人文课程僭越的问题,还需要人文课程知识观重新检视自身。这种检视要从逻辑前提的批判开始,要对人文课程知识观的本质观、理性观、客观性等立论基础加以批判,承认个体本质观的合法性,承认关系理性可以弥补个人理性之不及,还要摒弃符合论的客观性标准,如此才可以从课程教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人文课程知识自身的特性,也才能够在人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对教材、教师和教学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本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科学课程知识观对人文课程知识的僭越,其目的是为了展开课程知识观的一种研究进路,也可能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改进有间接推动。因此,本研究主要遵循回顾——反思——重建的思路,具体讨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已有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在哲学知识论和课程知识观领域,研究思路呈现出怎样的大体走向。2.现实的课程与教学中,要厘清科学课程知识观僭越于人文课程的问题,既需要在科学课程知识观中恢复自由理性的地位,也需要人文课程知识观对自己有深入的反思和重新认识。3.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课程教学实践可以展开哪些新的面向,小学语文的文本课程研发可以有哪些有益的思路,语文教学可以有哪些改进等,在重建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一种融通科学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可能。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一)当代课程知识观研究成果显着,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一些问题,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加以区分,重视课程知识的育人属性,有益于认清科学课程知识观僭越于人文课程这一现实问题。(二)异化的科学课程知识观,使得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运用理性的自由权利,科学课程知识的学习被工具性的观念所主导,这是导致僭越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首先需要建立一种基于理性自由的科学课程知识观。(三)人文课程知识观要承认个体本质观。学习人文课程知识,人的意识方向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越接近个体本身,就越能够达到对“这个事物”的本质认识,获得一种个体性的意义和价值。这不同于科学课程知识的普遍本质观。(四)人文课程知识观要引入关系理性以弥补个人理性的不足。人文课程知识背后的个人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学习人文课程知识要在知识中见到人,理解人性,而不是仅仅占有知识。(五)人文课程知识的学习要建构起个体的自我精神世界,这种建构必定是与他人的共同建构,通过对人文课程知识的层次分析可以知晓,差异性是人文课程知识的意义之源,人文课程知识构筑的是一个包含了无限算子和关系结构的“多世界”,每个个体都是关系的交汇点,这种交汇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汇,他人和内在时间是交汇关系的重要体现,因而是理解人文课程知识的重要路径。(六)人文课程知识的客观性不能采用科学课程知识的符合论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寻求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它不是依靠唯一性获得,而是依靠多样的解释来消除每种解释中所必然存留的主观霸权性,达到内部关系的整合融贯。人文课程知识有着丰富的意义层级,意义的恒常性是其客观性的重要体现。(七)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研发小学语文教材时,需要系统构建教材中的“他人世界”和“文化价值图景”,依据人文课程知识观可以在拼音、识字、古诗文等教材编写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八)根据人文课程知识观的特点,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生动的个体,重视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从生活世界中汲取教育智慧,并努力让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公共思想积极对话,达到一种观念的连贯的境地。(九)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相融的,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是人文的一部分,两者以追求真理为目的,它们在面对超越者时都在寻求人的自由,在认知过程中,都依赖于身心一体的认知方式,都存在必然的无知,因而它们需要相互激发、相互借鉴和协同共进,才能达成求真的目的。本研究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了来自课程教学实践的深入检验,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还只停留在了理论思辨的层面,未能有更加切近实践的探讨与辨析,这也是未来要努力改进的方向。
张晨露[9](2021)在《上海2015-2019年中考优秀作文研究 ——以“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中的作文为例》文中提出作文占据着中考语文总分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考察学生在中考作文中的表现,虽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其写作能力依旧不容乐观。即使是得分较高的中考优秀作文,也反映出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弱点。通过对2015-2019年上海中考优秀作文的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发现这些优秀作文在材料选择和内容结构上存在一些典型表征,有优点也有局限。在选材方面,这些中考优秀作文选材新颖独特、集中表现个人体验,且能够以小见大,但在选材领域上,有同质化的表现,部分材料的选择超出个人的生活经验。在故事模式方面,这些中考优秀作文能够做到层次分明,线索清晰,作文中矛盾冲突偏向内心世界,人物关系广泛。但人物类型化、故事模式化、故事结局单一、过渡句点题生硬、文章结尾主旨模糊等也是中考优秀作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顽疾”。针对上述问题,以下对策可以在写作教学与学习实践中使用,补救中考优秀作文的“局限”:在选材方面,一要建立素材库,拓宽选材渠道;二要基于个人体验,找到最适宜的材料。在内容结构上,一要深入性观察,丰富人物形象;二要聚焦式结尾,彰显文章主旨;三要创造性模仿,丰富叙事结构。
李家萍[10](2020)在《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高考作文命题”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切入点,以高中作文教学者的观察视角来分析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对教学现状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深入探究高考作文与高中作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一方面,高考作文是对作文教学效果的最终反馈和显性证明,一定程度上指导并且制约着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高中作文教学又为高考作文的成果展现打下基础,高考作文本质上是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测量和评价。本论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论述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较为具体地表明以高考作文命题为切入点来进行高中作文教学研究的缘由及学术价值,凝聚着重大的教育实践意义。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干内容,根据2010年—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特点,总结出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类型与材料取舍、写作要求与价值取向,然后对高中教师作文教学现状、高中生作文写作现状分别进行调查研究。其次,基于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下对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分别进行概括分析,以此诠释当下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部分教学问题。最后,从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谈到了作文教学观,提出了作文教学情感提升策略、作文教学认知提升策略和作文教学写作训练策略,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考作文核心目标的要求,在对高考作文命题走向有了整体认知的基础上,精准细化总结出相应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以此明确作文教学指导方向。第三部分是结语,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再次肯定了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对一线作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期望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同时也希望能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促进作用。
二、高考作文中的真实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考作文中的真实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3)实用文写作教学也需要“思辨性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用文写作的概念及价值 |
(一)实用文及实用文写作 |
(二)重提实用文写作的缘由 |
二、实用文写作应重视“思辨性表达” |
三、关照“思辨性表达”的实用文写作教学策略 |
(一)重视公共说理能力的培养 |
(二)兼顾“思”与“辨”的统一 |
(4)最近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国情怀的树立 |
二、社会意识的强化 |
三、人文精神的培养 |
四、个人成长的关注 |
(5)北京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理分析 |
二、北京高考作文命题分析 |
(一)2020年北京高考作文 |
1.运用形象思维,还原抽象概念。 |
2.搭建概念之间的关系。 |
(二)2021年北京高考作文 |
三、北京高考作文命题发展脉络 |
四、总结 |
(6)高中语文写作中的“交流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意识 |
第一,材料中设置的真实情境要求与限制: |
第二,材料在内容上的典型任务: |
第三,材料的背后考查的价值观: |
二、读者意识与身份意识 |
三、目的意识与情感意识 |
(7)2021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今年高考作文试题的整体评价 |
二、关于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 |
三、今年高考作文试题材料的解析 |
(一)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 |
(二)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
(三)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
(四)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
四、今年高考作文试题引导语的解析 |
(一)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
(二)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
(三)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
五、今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的解析 |
(一)选准角度 |
(二)确定立意 |
(三)明确文体 |
六、关于符合题意 |
七、学生高考作文中的亮点 |
(一)符合题意方面 |
(二)内容方面 |
(三)表达方面 |
(四)思路方面 |
八、学生高考作文中的瑕疵 |
(一)符合题意方面 |
(二)内容方面 |
(三)表达方面 |
(四)思路方面 |
(五)残篇和抄袭 |
九、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建议 |
(一)落实高考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
(二)切实提高考生的审题能力 |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四)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
(五)急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8)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 ——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人文课程与教学没有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精神 |
(二)讨论课程知识观无法回避知识的属性差异 |
(三)个人的研究兴趣与经历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知识 |
(二)课程知识 |
(三)人文课程知识 |
(四)课程知识观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课程知识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第一节 课程知识观研究回顾 |
一、西方知识论研究 |
二、知识观的批判与转型研究 |
第二节 课程知识观研究反思 |
一、课程知识观研究的成绩 |
二、课程知识观研究的反思 |
第二章 人文课程与教学的迷失及课程知识观溯因 |
第一节 人文课程与教学迷失之表征 |
一、对确定性的迷恋 |
二、对正确结论的过度反叛 |
三、实用价值优先 |
四、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
五、过度追求效率 |
第二节 科学课程知识观异化之溯因 |
一、科学的童年:追求自由的内在性知识 |
二、数学改变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知识的属性 |
三、近代科学从“求真”到“求力” |
四、科学课程知识观的异化 |
第三节 基于“理性自由”的科学课程知识观 |
一、借助自然知识开拓自由人性是科学课程的首要任务 |
二、重构科学课程知识的指涉对象 |
三、从心智间的自由互动理解人的理性自由 |
四、对科学课程知识观的一个基本假定 |
第三章 人文课程知识观的重建(上)——前提批判 |
第一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本质观批判:寓于普遍性中的个体性 |
一、区分两种本质观 |
二、两种本质观决定了两种意识方向 |
三、人文课程知识的本质特性 |
第二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理性观批判:个人理性与关系理性并行 |
一、人文世界存在个人理性不及的领域 |
二、关系理性的特质 |
三、从关系理性的视角看 |
第三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客观性批判:意义的恒常性 |
一、对人文课程知识中人之属性的误解 |
二、对人文课程知识之意义属性的误解 |
三、对人文课程知识所属世界的误解 |
四、人文课程知识的客观性还在于“意义的恒常性” |
第四节 对人文课程知识观的一个基本假定 |
第四章 人文课程知识观的重建(下)——课程教学视角的阐释 |
第一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课程教学阐释 |
一、人文课程知识的多世界 |
二、人文课程知识的多层次 |
三、人文课程知识的多意性 |
第二节 理解人文课程知识的路径之一:关系理性视野中的自我与他人 |
一、自我是超越的、自由的、具有创造性的存在 |
二、从主体性迈向共同性 |
三、自我与他人在伦理关系之外的更优可能是审美关系 |
第三节 理解人文课程知识的路径之二:意义中的内在时间 |
一、当代性:生活之惑时时具有紧迫性 |
二、未来性:作为意义之源的美学图景 |
三、历史性:意义的消逝与夺回 |
第五章 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课程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教材理解 |
一、走出教材的“产品化”思维 |
二、作为他人世界的“故事” |
第二节 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教材编创实例 |
一、汉语拼音的编创 |
二、识字课文的编写 |
三、诗词故事的演绎 |
第三节 从人文课程知识观看语文教学——来自《论语》的启示 |
一、个体自身观念的连贯 |
二、学习团体内部观念的连贯 |
三、学习团体与社会观念的连贯 |
结语 从僭越走向融通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9)上海2015-2019年中考优秀作文研究 ——以“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中的作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问题与价值 |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
四 研究综述 |
第一章 研究中考优秀作文水平的依据 |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要求 |
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关于写作的要求 |
二 《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对写作教学基本要求 |
第二节 考试与评价的规定 |
一 写作能力与中考作文 |
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关于写作评价的要求 |
三 《上海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关于写作评价的要求 |
第二章 上海中考优秀作文中材料涉及的生活领域考察 |
第一节 考察中考作文中材料的必要性 |
一 材料及材料类型 |
二 记叙文中材料的重要性 |
三 中考作文材料选择的得失衡量 |
第二节 上海中考作文中材料的内容分布及其特点分析 |
一 材料内容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 |
二 材料选用的主要特点 |
三 选材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三章 上海中考优秀作文的故事模式考察 |
第一节 记叙文中的故事模式考察 |
一 记叙文与故事的关系 |
二 故事模式的要素与衡量标准 |
第二节 中考优秀作文中的故事模式 |
一 情节的关联性 |
二 冲突与冲突解决 |
三 故事的结局 |
四 人物关系 |
第三节 中考优秀作文的故事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 |
一 中考优秀作文中故事模式的特点 |
二 中考优秀作文中故事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三 中考优秀作文中故事模式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初中生写作中选材及故事模式问题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针对材料类型问题的改进对策 |
一 建立素材库,拓宽选材渠道 |
二 基于个人体验,找到最适宜的材料 |
第二节 针对故事模式问题的改进对策 |
一 深入性观察,凸显人物形象 |
二 聚焦式结尾,彰显文章主旨 |
三 创造性模仿,丰富叙事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 |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类型与材料取舍 |
二、高考作文命题的写作要求与价值取向 |
第二节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
一、高中教师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二、高中生作文写作现状调查 |
第二章 基于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下的作文教学主体分析 |
第一节 教师主体 |
一、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素养 |
二、语文教师作文评改素养 |
第二节 学生主体 |
一、自主阅读与作文写作 |
二、文化传承与作文写作 |
第三章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与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与作文教学观 |
一、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与发展 |
二、语文核心素养与作文教学观 |
第二节 作文教学情感提升策略 |
一、育人教学为本,鼓励教学为主 |
二、明确教学导向,激发写作热情 |
三、树立科研精神,争做研究型教师 |
第三节 作文教学认知提升策略 |
一、深化作文教学认知 |
二、优化作文教学内容 |
三、完善作文评价指导 |
第四节 作文教学写作训练策略 |
一、审题立意与鉴赏审美训练 |
二、素材积累与高考视角训练 |
三、写作情境与文体规范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2010-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卷)命题材料汇总 |
附录 B 关于高中生写作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关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访谈提纲(教师访谈) |
致谢 |
四、高考作文中的真实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 [1]议论文写作的功能回归[J]. 张春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1(31)
- [2]为“假作文”正本清源 给“真写作”保驾护航——对高考作文阅卷的思考[J]. 韦静恒. 中学语文, 2021(30)
- [3]实用文写作教学也需要“思辨性表达”[J]. 姬蕾.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1(09)
- [4]最近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J]. 王淦生. 语文月刊, 2021(09)
- [5]北京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J]. 刘克勇. 教学考试, 2021(37)
- [6]高中语文写作中的“交流意识”[J]. 陈小娜. 教师, 2021(24)
- [7]2021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分析[J]. 张玉金. 语文月刊, 2021(08)
- [8]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 ——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程为例[D]. 周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上海2015-2019年中考优秀作文研究 ——以“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中的作文为例[D]. 张晨露.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 李家萍.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