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涧西污水处理厂地面水环境预测模式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郑志杰[1](2021)在《伊洛河流域地表水环境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任尊[2](2020)在《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威海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用水量与日俱增。“十三五”期间,城市年用水量为6.5亿m3,新增中水能力为5万吨/日。与此同时,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也随之增加,经规划预测,到2020年,威海市规划区污水平均日产生量将达到37.06万m3。该污水处理厂所在地城市建设正在加速,服务范围内大量工业污水并入排水管网。十三五规划目标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全市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该污水处理厂规模为2万m3/d,现状污水厂已接近满负荷运行,急需进行增容扩建。通过对威海市用水量与排水量的预测,根据该污水处理厂现状运行数据分析,以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为目标,经过对一系列工艺措施的分析比较,最终确定该污水厂采用以MBBR工艺为核心的一整套污水处理项目方案。通过对进水水质特点分析,本工艺重点在于CODcr及氮的去除。通过与AAO氧化沟工艺的对比分析,MBBR工艺更具优势:其采用泥膜复合工艺,更耐冲击,便于管理维修;该污水厂一期提标工程即采用此工艺,其处理效果稳定且工作人员已熟知原理并熟练操作。通过对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研究其存在的风险及能耗因素,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让该项目更加稳定、经济、高效。本文针对威海市污水处理排水现状,结合城市远景规划,对该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设计方案和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已期为威海市污水处理及工程化应用提供工艺设计依据,并为威海市总体污水处理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冯舒琪[3](2020)在《博弈视角下的跨界水污染补偿标准研究》文中提出跨界水污染问题已成为流域间竞争性矛盾的焦点。通过建立跨界水污染补偿机制解决此问题,备受各方关注。建立有效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在于补偿标准的确定。补偿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流域生态补偿能否顺利实施以及能否达到应有的补偿效果。目前国内外有很多不同的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学者们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统一的补偿标准计算方法。现有研究往往站在某一利益主体的角度测算补偿标准,忽略了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和协商。为了兼顾补偿主客体的利益,基于补偿主客体的收益和损失进行补偿区间的设计,并运用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缩小区间,通过博弈协商来确定具体的补偿标准。运用灰色预测模型来拟合跨界监测断面水质和排污量的关系,从而确定理论排污量;根据实际排污量与理论排污量的差值得到超额排污量;然后,基于超额排污量的污水处理成本和机会成本,来进行补偿标准灰色区间的设计。运用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对补偿区间进行讨论,进而确定具体补偿标准,并探讨了出价次序、博弈时期长短及贴现因子大小对博弈结果的影响。以河南省焦作市跨界水污染补偿为例进行研究,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最后,根据理论研究成果,提出跨界水污染补偿的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在焦作市跨界水污染补偿中,焦作市与新乡市之间的理论排污量为40698.88吨;假设焦作市实际排污量为45000吨时,确定的焦作市补偿标准灰色区间为(981.67,16754.24)(单位:万元);经过讨价还价博弈可得最终确定的补偿标准在2401.2015334.71万元之间。影响因子分析显示,在有限期讨价还价博弈中,跨界水污染补偿标准与贴现因子的大小、博弈时期的长短及谁在最后出价有关;在无限期讨价还价博弈中,跨界水污染补偿标准与贴现因子的大小以及谁最先出价有关。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综合考虑贴现因子、博弈时期长短以及出价次序的影响,最终确定焦作市实际排污量为45000吨时,跨界水污染补偿标准为15176.98万元。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明确跨界水污染补偿的主客体及各自的利益需求;推动构建协商与谈判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监督监管工作;充分发挥河长制的作用;做好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政策建议。
万妮颂(Saykham Vanhneexong)[4](2020)在《老挝万象市水污染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水污染防治是一个全球性难题,老挝万象市也同样面临着水资源污染的严重问题。对于老挝国家包括万象市而言,其治理的方法就是要在了解自身实际及问题的基础之上,借鉴国外水污染治理先进经验与措施,从而制定符合万象市本地实际的、富有成效的水污染治理规划与具体对策。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分析万象市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对万象市水污染控制规划的发展形势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出短期和长期的调整应对措施,这些措施既包括技术、资金的投入,也包括长效的制度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在较长时间内有效适用的水污染控制规划。(1)在万象市现状方面,万象市因地理环境因素,全年降雨相对较多,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地形及土地利用因素造成水资源循环及自我净化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领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严重,污水排放与管理标准不严格也使得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而另一方面,水污染治理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巨大投资的系统工程,然而老挝国家及万象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待继续提升。因此,解决好水污染治理的成本控制及资金筹集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2)在万象市水污染治理的SWOT方面,无论是优势、劣势,还是机会与挑战,都是围绕自然地理因素与社会制度因素两大方面,足以可见,万象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根本思路就是保持优势、转化劣势。具体策略便是依靠资金、技术与制度,而最需要加强的则是政府的排污管理以及公民的环保意识,这是其他策略得以发挥良好效果的有力助推因素。(3)在万象市水污染控制的措施建议方面,除了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之外,更多的是对于水污染治理的制度性构建与完善以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水污染治理规划的实施提供经济保障。上述措施建议涉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排污税制度、完善水污染防治设施、培养专业治理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公民环保意识以及加强水污染执法等。
朱克勤[5](2019)在《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大基建和天津1001工程背景下,国家电网公司的输变电工程数量增多,其中110kV输变电工程占1001工程总数的一半。而110kV输变电工程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较大,给电力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不可忽视。目前采取的环境评价方法,是对工程及设备的环境影响进行专项分析,而对整个工程的全面综合评价和管理缺少科学化和系统化。本文研究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在理论层面和管理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目前的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输变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主要工艺和主要污染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施工期污染物与生态以及运行期环境与生态的15项三级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开发了输变电工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对110KV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综合理论与实践,建立了输变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机制,为实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闭环管理与监控奠定了基础。本文构建的110kV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模型,为同类型工程的环境评价工作提供了评价模型的参考,大大降低了环境评价的成本,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评价规范。本文提出的环境管理和整改措施,在进行相关的措施之后,确实降低了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尤其是大气和废水的环境影响,有了较大的环境提升。本文的环境评价研究,为输变电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了评价理论和管理实践依据,为110kV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王庆改,张贝贝,曹晓红,黄茹,王亚娥,郭森,吴佳鹏,徐成龙[6](2019)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适用性测算》文中研究指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 2.3—2018)与1993年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 2.3—1993)》相比,进行了多项条款内容的补充、修改和完善,特别是评价等级的判定、安全余量的确定以及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的使用等。为了验证导则修订内容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在导则修订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环评案例的测算,对导则修订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龚地灵[7](2019)在《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世界正在开展的“智慧环保”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环保部颁布的“水十条”及环境管理新要求,建设一个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整个流域的河流、污染源的自动监控管理系统被提上日程。它能够进一步整合自动监控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实现自动监控数据实时、直观、动态管理和表达,为流域水环境形势分析、研判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本文从淮河流域的水环境污染情况出发,采用SOA的架构进行系统框架设计,构建了流域水环境信息系统的框架模块和内容体系。根据污染源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构建本系统的水质预测模型,以曲线表格及动态专题图等展示形式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直观显示和空间表达,对水环境信息与数据按照监测信息和预警信息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实现了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异常判别、水质评价、趋势分析等功能,快捷把握水环境质量状态。当某个监测站点数据超过安全阈值或正常标准时,进行异常判别并判定其污染程度,同时对污染地点进行定位,在Web GIS上发出预警,通过预警模型预测模拟出下游的污染或水质情况,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可评估污染事故的时间跨度、空间尺度和影响程度,在事件处置的过程中依流程进行应急响应决策,进行跟踪与后期记录,并提供常态监控和事件处置的后评估功能,从而为城市水环境系统设施的常规监管与事故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以ArcGIS平台作为基础,依托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运行管理,应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采集空间数据建立系统空间数据库,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属性数据的管理建立了系统数据库。对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登录界面和各模块操作界面进行了界面设计,构建了具有信息查询和运算分析功能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友好方便的界面。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多功能、综合性的应用管理平台,使各类水环境数据有了标准化的接口和统一应用的平台,为强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提高流域水环境管理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刘亚娟[8](2018)在《探究环境评价在沧州运河景观改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京杭大运河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属于沧州的代表性景观。本文旨在研究将环境评价方法应用到运河景观带改造中从而直观的了解改造项目是否环保,改造区域规划是否合理等情况。现有的景观评价方法通常从景观的体验性入手,视觉效果的影响比较大,而环境评价方法通过生态数据与计算公式分析出的结果对于如何改善景观区域内人居环境的健康性具有更实际的意义。环境评价包括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质量评价两部分,环境影响评价体现出区域内空气质量在第一季度最差,主要受SO2限制;区域内声环境质量基本达标,由于功能区划分不合理导致局部过高;当前运河水体主要污染指标为BOD5、TP、COD,属有机类污染,并对运河水体2011年至2017年间的数据进行对比,根据水质变化趋势可知景观改造后的运河生态质量逐步变好。环境质量评价则通过确定评价因子与相应权重,定量分析了运河景观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反映出景观区域内功能划分以及植物丰富度不太理想。根据上述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城区运河景观改造项目达到既改善了城市的美貌、又兼顾生态环保的效果,在以后的运河景观带改造中也可以此为鉴。
周艳[9](2017)在《“海绵”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研究 ——以罗田县匡河镇为例》文中指出农村和农业作为国家的生态屏障,能有效维持生态平衡。然而,城市化的无序蔓延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断挤占和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导致迫切的建设发展需求与脆弱的乡村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大。同时,近年来在极端气候的影响下,我国乡村暴雨积涝灾害频发,传统乡村规划面临着水生态破坏、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和水安全风险等一系列水问题,不仅破坏了整体的生态环境,也给村民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无法满足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避免乡村建设的滞后性,维持“海绵系统”的完整性并充分挖掘乡村雨水资源的可利用价值,本文将黄冈市罗田县匡河镇乡村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将“海绵”理念应用于罗田县匡河镇乡村规划设计的途径,是目前和未来乡村规划设计研究的必然趋势。首先全面分析和总结“海绵乡村”相关概念的研究进展,通过剖析乡村规划与“海绵”理念之间的关系,界定了“海绵乡村”的概念,并对当前“海绵”理念下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水问题,从而得出“海绵乡村”规划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海绵乡村”相关理论的阐述和归纳总结,分别提炼出海绵多尺度分类方法、不同区域的水适应性聚落和农业、具体海绵技术措施、农田水利技术以及生态修复技术等核心内容,并结合“海绵”理念下的乡村的分类、构成要素及其特征,为“海绵乡村”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综合以上理论研究和相关案例研究,归纳出“海绵”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框架,分别从宏观尺度——县域“海绵系统”、中观尺度——村庄“海绵系统”、微观尺度——村庄内“海绵体”提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黄冈市罗田县匡河镇的概况和“海绵乡村”的发展障碍为依据,在以上技术框架下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上探索“海绵城镇”和“海绵村庄”规划设计途径。最终对整篇文章做出总结和展望,本研究填补了国内“海绵”理念在乡村规划设计研究的空缺和不足,对进一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为未来的相关研究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刘思遥[10](2017)在《专科医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及实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医院建设项目成为保障居民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经济来源。但是,由于专科医院种类繁多,产生的污染物以及引发的后续影响也各有不同。如果专科医院环境预测方法选择不恰当,预测程度不深入,分析专科医院控制产污排污环节不具体、操作不严谨等造成污染处理不当问题,会对周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按照“预防为主”方针,加强专科医院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是必要之举,从而避免专科医院产生的污水处理站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专科医院建设项目运营期环境影响的特殊性为出发点,论述专科医院运行期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特征及危害,并对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中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和专家判断法等理论和应用展开综述。在考虑预测时间和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及预测方法简繁程度和适用性等问题时,数学模型法和类比分析法相对于物理模型法和专家判断法具有明显优势;(2)分析专科医院建设项目污水处理站排放废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比选不同大气污染预测模式,选取估算模式预测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的德康心脑血管医院污染因子H2S和氨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H2S和氨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选取数学模式法估算模式预测大气环境影响可行;(3)分析医院建设项目内环境和外环境噪声影响,结合德康心脑血管医院利用数学模式法BREEZE NOISE软件预测设备间处噪声并绘制声级等值线图,预测结果显示医院内环境设备间处噪声影响在周边群众可接受范围内;医院外环境噪声主要为交通噪声,对医院本身影响较小;(4)分析专科医院固废和废水排污特征及危害,结合德康心脑血管医院利用类比分析法预测固体废弃物产排情况及污水处理站产生的废水产排情况及浓度,并预测污染物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验证类比分析法在专科医院建设项目中预测环境影响可行。
二、涧西污水处理厂地面水环境预测模式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涧西污水处理厂地面水环境预测模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2)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
1.1.1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及现状 |
1.1.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
1.2 我国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
1.2.1 排污配水管网建设 |
1.2.2 污水处理能力提升 |
1.2.3 处理设施更新换代 |
1.2.4 污泥处置技术革新 |
1.2.5 提升循环再生利用 |
1.2.6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
1.3 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的问题探讨 |
1.3.1 地上式与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
1.3.2 排放标准存在区域性 |
1.3.3 技术工艺存在差异性 |
1.3.4 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 |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5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威海市排水及扩建污水处理厂问题分析 |
2.1 威海市排水工况及规划 |
2.1.1 威海市排水现状 |
2.1.2 受纳水体状况 |
2.1.3 规划范围与服务人口 |
2.1.4 规划污水量 |
2.1.5 污水排水分区及污水厂规划 |
2.2 威海市排水体制 |
2.3 威海市排水系统存在问题 |
2.4 拟扩建污水处理厂现状情况 |
2.4.1 现状工程 |
2.4.2 设计进出水标准 |
2.4.3 现状设施 |
2.4.4 运行情况 |
2.4.5 现状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3章 增容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
3.1 设计规模的确定 |
3.1.1 规划情况 |
3.1.2 企业用水量情况 |
3.1.3 拟建规模确定 |
3.2 研究进排水质标准 |
3.2.1 设计进水水质 |
3.2.2 排放标准 |
3.2.3 处理程度的确定 |
3.3 污水处理工艺 |
3.3.1 工艺选择原则 |
3.3.2 进水水质特点分析 |
3.3.3 污水处理设施技术原则 |
3.3.4 污水预处理工艺方案论证 |
3.3.5 污水处理工艺比选 |
3.3.6 方案比选 |
3.3.7 深度处理工艺分析 |
3.4 污泥处理处置工艺 |
3.4.1 污泥处理处置目标 |
3.4.2 污泥量及污泥性质 |
3.4.3 污泥处置方案 |
3.5 除臭工艺比选 |
3.5.1 污水处理厂臭气性质 |
3.5.2 臭气处理方案确定 |
3.6 工艺设计 |
3.6.1 基础条件 |
3.6.2 总体技术方案分析 |
3.6.3 升级改造工程工艺设计 |
第4章 拟扩建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
4.1 扩建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
4.1.1 处理厂恶臭气体对环境影响分析 |
4.1.2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
4.1.3 工程尾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
4.1.4 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 |
4.2 环境影响控制对策 |
4.2.1 臭气污染控制对策 |
4.2.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4.2.3 尾水排放的影响应急控制措施 |
4.2.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
4.3 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的环境及因环境导致的风险分析 |
4.3.1 风险情景分析 |
4.3.2 风险应急措施 |
4.4 节能分析 |
4.4.1 工程能源消耗计算 |
4.4.2 节能措施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博弈视角下的跨界水污染补偿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生态补偿内涵 |
1.3.2 流域生态补偿 |
1.3.3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跨界水污染补偿区间设计 |
2.1 跨界水污染补偿的相关概念 |
2.1.1 理论基础 |
2.1.2 补偿主客体 |
2.1.3 补偿原则 |
2.2 跨界水污染补偿依据 |
2.3 基本假设 |
2.4 跨界水污染补偿标准的区间设计 |
2.4.1 跨界水污染补偿指标体系 |
2.4.2 跨界水污染补偿标准区间计算 |
3 跨界水污染补偿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
3.1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
3.2 模型假设 |
3.3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4 跨界水污染补偿案例研究 |
4.1 模型构建与求解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理论排污量的计算 |
4.1.3 补偿下限量化 |
4.1.4 补偿上限量化 |
4.2 补偿标准分析 |
4.2.1 贴现因子选择 |
4.2.2 焦作市跨界水污染补偿标准 |
4.2.3 出价次序对补偿标准的影响 |
4.2.4 贴现因子对补偿标准的影响 |
4.2.5 研究结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老挝万象市水污染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污染控制规划制定程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范围和期限 |
1.5.1 研究范围 |
1.5.2 研究期限 |
第2章 老挝万象市基本概况 |
2.1 万象市地理人文情况介绍 |
2.2 老挝国家及万象市经济发展概况 |
2.3 万象市水污染控制概况 |
第3章 万象市水污染控制现状分析 |
3.1 万象市水环境数据概况 |
3.2 水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水排放系统介绍 |
3.3 万象市水污染控制数据分析 |
3.3.1 水污染控制投资分析 |
3.3.2 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
3.3.3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第4章 万象市水污染治理发展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4.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4.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4.3.1 万象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4.3.2 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和科技方法多 |
4.3.3 可以利用湄公河作为沿岸各国加强合作的桥梁 |
4.4 威胁分析(threats) |
4.4.1 法律制度不够细化,落实不到位 |
4.4.2 水污染治理的专业人才培养跟不上 |
4.4.3 公民的水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
第5章 万象市水污染控制措施建议 |
5.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5.2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排污税制度 |
5.3 完善水环境制度和设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
5.4 加强科研投入,培养水污染治理专业人才 |
5.5 积极引进外资,加强水污染治理国际交流与合作 |
5.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
5.7 综合多种措施,制定水污染控制规划方案 |
5.8 整合水污染治理的机构,提高治污效率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二章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与方法 |
2.1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 |
2.1.1 施工期的环境污染 |
2.1.2 运行期的环境污染 |
2.2 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主要内容及评价标准 |
2.2.1 输变电工程主要工作内容 |
2.2.2 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主要内容 |
2.2.3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与技术 |
2.3 输变电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2.3.1 图形叠加法和矩阵法简介 |
2.3.2 动态系统分析模拟法 |
第三章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
3.1.1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层次 |
3.1.2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 |
3.1.3 运行期的环境影响 |
3.2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3.2.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四章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4.1 基于AHP-FCA的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 |
4.1.2 基于AHP-FCA的综合评价步骤 |
4.2 评价数据的采集方案 |
4.3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五章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
5.11 10千伏输变电工程概况 |
5.1.1 变电站工程 |
5.1.2 输电线路工程 |
5.1.3 工程占地及土石方量 |
5.1.4 生态环境调查概况 |
5.2 A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
5.2.1 模糊评价矩阵确定 |
5.2.2 综合评价计算 |
5.3 A110kV输变电工程环境管理机制构建 |
5.3.1 施工运行期环境管理机制 |
5.3.2 施工期与运行期生态保护管理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适用性测算(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价等级案例测算 |
(1)直接排放 |
(2)间接排放 |
(3)不排放到外环境水体 |
2 水环境安全余量测算 |
2.1 地方项目 |
(1)污水处理厂项目 |
(2)其他行业项目 |
2.2 国家项目 |
3 环境影响预测模型案例测算 |
3.1 某机械电子项目环评案例示范 |
(1)基本水文 |
(2)预测时段与水文设计 |
(3)预测情景 |
(4)预测模型 |
3.2 混合过程段长度计算结果对比 |
3.3 水质预测结果对比 |
3.3.1 非持久性污染物预测因子:COD |
(1)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连续稳定排放模型: |
(2)充分混合段采用一维连续稳定排放模型: |
3.3.2 持久性污染物预测因子:Cu |
(1)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连续稳定排放模型: |
(2)充分混合段采用河流均匀混合模型: |
4 总结与建议 |
(7)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水环境信息系统现状 |
1.3.2 国内水环境信息系统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 |
1.5 技术路线 |
2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
2.1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简析 |
2.1.1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 |
2.1.2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架构原则 |
2.3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
2.3.1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逻辑结构分析 |
2.3.2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子系统功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淮河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3.1 数据库的分类 |
3.2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3.3 物理结构设计 |
3.4 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
3.4.1 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
3.4.2 系统空间数据库的实现 |
3.5 系统属性数据库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淮河流域水环境模型研究 |
4.1 淮河流域水环境模型的原理 |
4.1.1 水环境建模软件的介绍 |
4.1.2 EFDC软件模型原理 |
4.2 模型建设目标及主要功能 |
4.3 水环境模型的建立 |
4.3.1 控制单元划分 |
4.3.2 污染源估算 |
4.3.3 入河排污口概化 |
4.3.4 河流网格化 |
4.3.5 参数率定 |
4.3.6 模型验证 |
4.3.7 模型建成 |
4.4 水污染事件预警处置 |
4.5 本章小结 |
5 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
5.1 管理系统的界面设计 |
5.2 系统基本信息管理设计 |
5.3 重点污染源管理模块 |
5.3.1 信息发布 |
5.3.2 统计分析 |
5.3.3 动态评价 |
5.4 地表水管理模块 |
5.4.1 信息发布 |
5.4.2 断面分析 |
5.4.3 动态分析 |
5.5 数据库管理模块 |
5.5.1 功能 |
5.5.2 输入项目 |
5.5.3 输出项目 |
5.5.4 界面设计 |
5.5.5 相关数据表 |
5.6 水质模型模块 |
5.6.1 功能 |
5.6.2 输出项目 |
5.6.3 界面设计 |
5.7 重点排污企业管理模块 |
5.7.1 功能 |
5.7.2 输入项目 |
5.7.3 输出项目 |
5.7.4 界面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探究环境评价在沧州运河景观改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环境评价方法介绍 |
2.1 环境影响评价 |
2.1.1 对于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的意义 |
2.1.2 在评价区域体现出的基本特性 |
2.1.3 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的评价类型 |
2.1.4 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评价方法 |
2.1.5 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评价流程 |
2.1.6 成功案例分析 |
2.2 环境质量评价 |
2.2.1 对于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的意义 |
2.2.2 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评价类型 |
2.2.3 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内的评价方法 |
2.2.4 评价公式 |
2.2.5 评价模型 |
第3章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概况 |
3.1 京杭大运河简介 |
3.2 运河沧州段历史 |
3.3 运河沧州段申遗 |
3.4 沧州运河文物资源 |
3.5 受运河作用的沧州区域概况 |
3.5.1 沧州自然环境介绍 |
3.5.2 沧州社会环境介绍 |
3.5.3 沧州人文环境介绍 |
3.6 沧州段运河改造的重点与难点 |
第4章 沧州运河景观带规划概况 |
4.1 运河景观带规划区域 |
4.2 运河景观带示范段改造工程内容 |
4.3 塑造运河文化 |
4.3.1 运河景观带纵贯狮城 |
4.3.2 运河景观带营造沧州风情 |
4.3.3 运河景观带助力旅游交通 |
4.3.4 运河景观带三条文脉 |
4.4 运河景观带滨水空间 |
4.5 运河景观带景观要素 |
4.5.1 静水 |
4.5.2 喷水 |
4.5.3 绿化种植 |
4.6 运河景观带驳岸介绍 |
4.7 运河景观带建筑与小品 |
4.7.1 建筑 |
4.7.2 小品 |
第5章 运河景观带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5.1 景观改造区域环境功能区区划 |
5.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
5.3 评价适用标准 |
5.4 运河水体质量现状 |
5.4.1 监测运河水质的意义 |
5.4.2 地表水等级分类 |
5.4.3 监测指标 |
5.4.4 水样采集与监测 |
5.4.5 水质污染指数计算公式 |
5.4.6 运河水质现状分析 |
5.4.7 改造前后水质对比 |
5.4.8 沧州城区运河水质总结 |
5.4.9 沧州运河水质污染原因 |
5.4.10 改善运河水质的建议 |
5.5 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 |
5.5.1 监测噪声值的意义 |
5.5.2 城区噪声标准 |
5.5.3 噪声监测点 |
5.5.4 噪声数据与分析 |
5.6 区域空气质量现状 |
5.6.1 监测空气质量的意义 |
5.6.2 城区空气质量标准 |
5.6.3 空气监测点 |
5.6.4 空气数据与分析 |
5.7 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
第6章 运河景观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6.1 确定评价方法 |
6.2 建立评价因子体系 |
6.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6.2.2 评价因子的确定 |
6.2.3 评价因子的含义 |
6.2.4 生态环境质量计算公式 |
6.2.5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级 |
6.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3.1 权重的确定方法 |
6.3.2 权重的确定过程 |
6.3.3 各评价因子权重值 |
6.4 数据来源 |
6.5 运河景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 |
6.6 沧州城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 |
6.7 沧州城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 |
6.8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分析 |
7.1 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环境评价总结与建议 |
7.2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海绵”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研究 ——以罗田县匡河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海绵乡村”规划设计研究综述 |
1.2.1 国内 |
1.2.1.1 “海绵”理念 |
1.2.1.2 乡村规划 |
1.2.1.3 “海绵”理念与乡村规划 |
1.2.2 国外 |
1.2.2.1 与“海绵”理念相关的理念 |
1.2.2.2 乡村规划 |
1.2.2.3 “海绵”理念与乡村规划 |
1.2.3 小结 |
1.3 概念界定 |
1.3.1 “海绵”理念 |
1.3.2 乡村规划 |
1.3.3 “海绵乡村” |
1.4 我国“海绵”理念下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水问题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2.1 文献综述法 |
1.6.2.2 实地考察法 |
1.6.2.3 实证研究法 |
1.7 研究框架 |
2 “海绵”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
2.1 “海绵乡村”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多尺度海绵体系 |
2.1.1.1 国土和区域尺度生态流域海绵系统 |
2.1.1.2 城镇海绵系统 |
2.1.1.3 社区和街区海绵系统 |
2.1.1.4 场地单体海绵 |
2.1.2 传统水适应性案例研究 |
2.1.2.1 传统水适应性聚落 |
2.1.2.2 传统水适应性农业 |
2.1.3 现代雨洪管理 |
2.1.3.1 低影响开发 |
2.1.3.2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
2.1.4 农田水利 |
2.1.5 生态修复 |
2.2 “海绵乡村”分类 |
2.2.1 研究步骤 |
2.2.2 径流总量管控型 |
2.2.3 径流污染管控型 |
2.2.4 雨污资源利用型 |
2.2.5 径流峰值管控型 |
2.3 “海绵乡村”构成要素 |
2.3.1 生态要素 |
2.3.2 生产要素 |
2.3.3 生活要素 |
2.4 “海绵乡村”特征 |
2.4.1 “海绵”多样化 |
2.4.2 水生态脆弱化 |
2.4.3 生态系统弹性大 |
2.5 “海绵乡村”体系构建 |
2.5.1 宏观层面——域“海绵系统” |
2.5.2 中观层面——“海绵乡村” |
2.5.3 微观层面——村庄内“海绵体” |
2.6 本章小结 |
3 “海绵”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
3.1 宏观尺度——县域“海绵系统” |
3.1.1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
3.1.2 保护水生态敏感区 |
3.1.3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
3.1.4 合理控制径流雨水 |
3.1.5 明确重点建设区域和低影响开发策略 |
3.1.6 完善管理保障机制 |
3.2 中观尺度——村庄“海绵系统” |
3.2.1 道路与交通 |
3.2.2 场地与铺装 |
3.2.3 绿地系统 |
3.2.4 水域 |
3.2.5 建筑 |
3.2.6 排水防涝设施 |
3.3 微观尺度——村庄内“海绵体” |
3.3.1 源头减排 |
3.3.1.1 降污措施 |
3.3.1.2 雨水收集池 |
3.3.2 中途传输 |
3.3.2.1 自然河道 |
3.3.2.2 植草沟 |
3.3.2.3 田间水渠 |
3.3.3 末端蓄用 |
3.3.3.1 多水塘系统 |
3.3.3.2 雨污处理设施 |
3.4 本章小结 |
4 “海绵”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实践探索 |
4.1 罗田县匡河镇概况 |
4.1.1 区位条件 |
4.1.2 气象水文特征 |
4.1.3 土地利用现状 |
4.1.4 山水空间格局 |
4.2 “海绵乡村”发展阻碍 |
4.2.1 水土流失 |
4.2.2 水污染 |
4.2.3 水资源利用率低 |
4.2.4 给排水设施落后 |
4.2.5 防洪水利体系落后 |
4.3 罗田县匡河镇“海绵乡村”规划设计实践 |
4.3.1 宏观尺度——“海绵城镇”规划 |
4.3.1.1 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4.3.1.2 给排水设施规划 |
4.3.1.3 防涝水利规划 |
4.3.2 中观和微观尺度——“海绵村庄”规划 |
4.3.2.1 径流总量管控型——茶园村 |
4.3.2.2 径流污染管控型——安仁山村 |
4.3.2.3 雨污资源利用型——大龙寨村 |
4.3.2.4 径流峰值管控型——桔子场村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附录 |
表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专科医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及实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环境影响预测 |
1.2.1 环境影响预测作用 |
1.2.2 环境影响预测一般方法 |
1.3 专科医院运营期存在的常见问题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建设项目概况和质量现状 |
2.1 项目概况和自然环境概况 |
2.1.1 项目基本概况 |
2.1.2 项目自然环境概况 |
2.2 环境质量现状 |
2.2.1 水环境现状 |
2.2.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
2.2.3 环境噪声质量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专科医院建设项目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3.1 专科医院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3.1.1 医院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及危害 |
3.1.2 常用大气环境影响推荐模式介绍 |
3.1.3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
3.1.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步骤 |
3.2 专科医院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3.2.1 医院水环境污染特征及危害 |
3.2.2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3.2.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3.3 专科医院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3.3.1 医院噪声环境污染特征及危害 |
3.3.2 噪声环境预测分析 |
3.4 专科医院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3.4.1 医院固体废弃物环境污染特征及危害 |
3.4.2 污染源预测分析 |
3.4.3 污染源处置原则和办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德康心脑血管医院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 |
4.1 专科医院大气环境影响案例分析 |
4.1.1 大气污染源强分析 |
4.1.2 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
4.1.3 计算结果 |
4.1.4 污水处理站恶臭(H_2S和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4.1.5 食堂油烟 |
4.2 专科医院水污染物预测案例分析 |
4.2.1 排放标准 |
4.2.2 评价范围 |
4.2.3 评价工作等级 |
4.2.4 源强及总量变化分析 |
4.3 专科医院噪声污染预测案例分析 |
4.3.1 运营期医院内环境噪声污染分析 |
4.3.2 运营期医院外环境噪声污染分析 |
4.4 专科医院固体废弃物污染预测案例分析 |
4.4.1 一般生活垃圾 |
4.4.2 餐饮垃圾 |
4.4.3 废活性炭 |
4.4.4 废油脂 |
4.4.5 医疗废物 |
4.4.6 污泥 |
4.4.7 化验室废液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涧西污水处理厂地面水环境预测模式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洛河流域地表水环境模拟研究[D]. 郑志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研究[D]. 任尊.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3]博弈视角下的跨界水污染补偿标准研究[D]. 冯舒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老挝万象市水污染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D]. 万妮颂(Saykham Vanhneexong).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5]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研究[D]. 朱克勤.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1)
-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适用性测算[J]. 王庆改,张贝贝,曹晓红,黄茹,王亚娥,郭森,吴佳鹏,徐成龙. 环境影响评价, 2019(06)
- [7]淮河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D]. 龚地灵.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探究环境评价在沧州运河景观改造中的应用[D]. 刘亚娟. 天津大学, 2018(06)
- [9]“海绵”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研究 ——以罗田县匡河镇为例[D]. 周艳. 武汉大学, 2017(07)
- [10]专科医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及实例研究[D]. 刘思遥. 黑龙江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