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的精品典范——读《中共党史》第一卷

中共党史的精品典范——读《中共党史》第一卷

一、一部高质量的中共党史范本——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论文文献综述)

冯婧怡[1](2020)在《《共产党人》月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战时期,为了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共产党人》月刊(下文简称《共产党人》)这份刊物。毛泽东非常重视《共产党人》的创办,亲自撰写发刊词,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对《共产党人》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解读,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史料价值,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施“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过程中充分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对进一步深化中共党史理论研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报党刊运行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是在对相关原始资料、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交代了本论题的选题来源和研究价值,对《共产党人》的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说明了本论题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了《共产党人》的创刊背景、办刊过程、撰稿群体以及版本发行等基本概况。第二章进而围绕“三大法宝”理念,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对《共产党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阐释。第三章概括出《共产党人》的办刊特色和文章风格。第四章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分析,阐述了《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新时期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理论创新、构建良好的党群关系等方面提供了镜鉴和启示。结语部分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共产党人》作为在毛泽东支持下创办的一份专门的党内理论刊物,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当今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等语境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党报党刊影响力,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深入研究本论文的价值所在。

臧亚萍[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运用出版系统论、把关人理论、媒介讯息论等相关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了研究。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组织机构及产品策划进行了考察,总结发展规律与特点,属于当代四川古籍出版专门史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改革开放后四川古籍出版活动,数据样本范围以巴蜀书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家社为主。文章通过采用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计量学多种研究方法,力图剖析三个重要问题:一是该时期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概况问题;二是古籍出版机构自外至内的组织构建问题;三是编印发系统下的古籍出版产品策划问题。并希望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能为繁荣四川古籍出版,提供一些理论、实践意义的参考资料。正文分为三个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通过分析5家出版机构的书目数据,归纳古籍出版数量变化、出版内容类别分布规律,并对古籍出版成就、发展成因,以及复苏期、探索期、转型期三个发展阶段特点进行论述,最后概括出四川古籍出版的三个不足:即重复选题、整理方式不平衡、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第二部分研究四川古籍出版组织系统。研究发现,外部组织由U型结构到M型结构进行设置转变,具有组织人员权威、组织结构一体化的显着特点。以巴蜀书社为例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部门组建上趋于柔性化和灵活性,早期人员构成虽以人才调聘、计划培养为主,但出版队伍始终保持专业性和稳定性。第三部分研究古籍出版产品策划特点,分别从内容、形式、宣传、营销四个子系统要素分析入手。研究发现,由于古籍出版同其他出版类型不同,内容策划上,策划作者多具有权威性高、专业性强的特点,策划选题表现为延续性、地域性、差异性和时代性四个鲜明特征。古籍图书的开本设计强调与内容风格统一,封面设计注重体现艺术审美性和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装帧设计获奖图书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出古籍图书在形式策划上注重设计整体性的特点。宣传、营销策划方面,四川古籍图书宣传方式多样,在传播技术变迁影响下,虽经历传统、网络到媒介融合宣传的三个过渡阶段,但书讯书评、活动推广和媒体宣传仍为现阶段古籍图书的三种主要宣传方式。以巴蜀书社为代表,四川古籍出版产品注重精准营销和海外营销,但在对其进行品牌认知度问卷调查时也发现,巴蜀书社存在品牌认知度不高的问题。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提出四川古籍出版的初步对策,指出论文本身的不足,并对将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米原千秋(Yonehara Chiaki)[3](2017)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毛泽东选集》译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在努力提高中国声音对外传播的质量,提升传播效果,建立有效的传播途径。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不同语言的语言与文化障碍,强化对外翻译。翻译行为,并非原文同译文之间机械的转换,而是译者努力将原文的信息传递到受众,以达成一种新的跨文化交流的行为。受众能否准确地接受原文信息,是判断交流目的是否达到的关键所在。本论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发,立足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这一基本视点,对《毛泽东选集》中译日两个不同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有效性,提出了今后政治文献中译日应注意的翻译策略。本论文在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了大量的例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两个文本译文间的差异及各自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日本受众对两个译本的接受效果。本论文以《毛泽东选集》中文原文和中国、日本出版的两个版本的日译文本为分析对象,从词汇、熟语、注释、语法、篇章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毛泽东选集》本身是一部高质量、广范围、多内涵的鸿篇巨着,内容涵盖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军事思想等方方面面。不仅如此,它还是一本具有同一语种、多种译本的重要文献。本文分析的两个日译文本分别是中国外文书店版的『毛沢东选集』(第一巻)和日本三一书房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巻、第二巻)。通过对两个译本译文的对比分析,探明了两种译文各自的特点,并对两者翻译策略进行了考察。从结果来看,两个文本的译文均从其翻译目的出发,为符合其翻译目的而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通过问卷及访谈调查,进行了多角度的考证,整体把握了日本受众对不同译本的接受程度与效果,调查了日本受众对《毛泽东选集》一书持有的印象。通过调查,明确了哪些要素对日本受众形成了重要影响,了解到中译日时,应该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另外,通过进行访谈,对日本受众如何看待《毛泽东选集》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将来政治文献的对外翻译,会起到一定启发性作用。本文在对比分析及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对两种译本的译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归纳出译者为跨越语言、文化障碍进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分别采取了怎样的翻译策略。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译本进行对比,发现了很多原文对应单一译文分析时所察觉不到的新问题。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基本视点,本文从两种译文各自的翻译目的出发,分析了其翻译中的独到之处,验证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译本分析的有效性。本论文是首次以《毛泽东选集》不同日译本为对象而进行的系统研究,也是首次以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问卷和访谈探讨《毛泽东选集》中译日的论文,对今后政治文献的对外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欧阳淞[4](2017)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编写、咨询审议和初步统稿》文中研究说明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以下简称《九十年》)是党中央交给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一项重要任务。《九十年》的编写,始终得到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亲自提出编写《九十年》的重要任务。当年9月,党中央批准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编写《九十年》的请示。编写工作启动后,习近平同志亲自审定编写工作方案,作出长篇重要批示,给予重要指导,为《九十年》编写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

张建民[5](2014)在《国语语音与现代白话新诗音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与该民族在该时期的语言研究的成果、语言在该民族人民中的普及度息息相关的,比如《诗经》之于周秦汉语,唐诗之于中古汉语,明清小说之于近代白话。韵文的创制则与该民族在该时期的语音面貌息息相关,比如四六文之于汉语四声,唐宋诗词之于《广韵》、《礼部韵略》,元代剧曲之于《中原音韵》,白话新诗之于国语语音和民国韵书。语言、语音跟文学、韵文的创制始终是“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国语运动是从切音字运动中引发出来的。从清末切音运动到国语统一运动,人们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以怎样的语音标准统一国语,以怎样的方式来记录国音。中古以来,尤其是明清以降,汉语语言研究的重心转移到语音的研究,晚清至民国的现代语文运动继续以语音为主,艰难地探询着国语统一的语音标准;标准语问题实际上只是标准音问题,故而国音标准的统一问题被历史地推到了现代语文运动的最前台。历史上汉语韵书编纂“赏知音”和“广文路”的两大终极目的,使民国时期的语音研究必然和白话文学里的韵文创作联姻。民国韵书是联系国语语音和现代白话新诗音韵的津梁。赵元任的《国音新诗韵》是五四运动后的第一部国音诗韵,《中华新韵》是民国时期的第一部也是汉语韵书史上的最后一部官方颁行新国音韵书。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新诗的鼻祖,闻一多的《死水》是新格律诗的经典,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诗歌民族化大众化的代表。这些经典韵书和代表新诗之间的音韵关系,必将为汉语韵书、国语语音和现代白话新诗音韵的“三聚头”穿针引线、搭桥设路,必将为后来汉语语音、韵书纂制自觉服务于汉语白话韵文创作的音韵诉求遗典垂范。本论文将对国语语音、民国韵书和现代白话新诗音韵之间的密切关系做一较详尽的探讨。论文分为五章,最后为余论和结论。引言部分对与本论题相关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核心术语做了梳理和界定,以免在讨论时引起歧义。然后重点评述了建国前后学术界 对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对相关研究文献做了分类述评,分析了国语语音、民国韵书和现代白话新诗音韵关系研究上的一些问题,探寻可能拓展国语语音和现代白话新诗音韵关系研究的一些向度;说明了本论题的一些研究思路、方法、逻辑结构和研究意义。第一章讨论了国语语音的统一与白话文运动的关系。首先考察了从清末切音字到国语运动的发展,认为清末切音字运动是注音字母的先河,注音字母为国语语音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国语运动最终确立了国语语音的金标准;国语统一问题基本上仅仅是国语语音的统一问题。其次,认为民国国语语音的统一是汉语语言研究从义本位向音本位转向的历史必然。最后详尽地分析了国语统一与白话文运动的联姻历程和联合理据。第二章重点讨论了民国时期出现的两大韵书,认为民国韵书是国语语音和白话新诗音韵联合的津梁。分析了汉语韵书编纂的两大目的,重点从科学实证的角度讨论了民国韵书编制的语音标准和民国官韵《中华新韵》对民国国音韵书的精进,比如民国韵书韵部的分合及其通别的比较,其韵部名称及其次第的比较,其小韵数目及其排列次序的比较,以及民国韵书对旧入声的妥善处理。最后诠释了《中华新韵》新旧各体韵文写作的押韵例。认为统一的国语语音和精善的民国韵书尽可能变革、规范现代白话新诗的音韵实践,而大量的白话新诗创作的押韵实践又对国语语音的推行和民国韵书的撰制提供不可多得的语料,二者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某种互存相补的密切关系。第三章对民国学人白话新诗的押韵思想做了较详尽的述评。重点探讨了现代白话新诗该不该押韵,如果押韵,该押什么语音标准的韵,以及押韵的审美价值等问题,并对押韵派和废韵派的观点做了适当的分析。最后结合民国韵书,对现代白话新诗的韵式做了全面的梳理。第四章探讨了白话新诗的节奏与国语语音的关系。本章重点以现代白话新诗为例,论述了胡适的新诗理论,穷尽式地统计了《尝试集》和其中十四首胡适认为是真正白话的新诗轻声字的使用情况,论述了胡适的自然音节与旧诗的平仄节奏之间的关系,以及胡适新诗节奏理论与国音轻声研究的密切关系。胡适改诗是对白话新诗重轻节奏的自觉强化,以重轻节奏代替平仄节奏,是胡适白话文学观的必然逻辑。胡适以北方口语里的声调变体----轻声来突破旧体诗平仄的节奏模式,从而使白话新诗的节奏类型自别于旧体诗,客观上拓展了白话新诗的节奏类型。但他过分夸大轻声的作用,欲以流行于欧美的重轻律代替汉语旧诗的平仄律,忽视了汉语诗律的古典传统,这是不妥当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具体讨论了白话新诗的用韵与民国韵书的通别。分别以胡适《尝试集》、闻一多《死水》和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为例,重点考察了这三部新诗的用韵实际,并为之做了赅备的韵谱。探讨了其变调相押与国语语音的轻声之间的关系,全面比较了其用韵标准与民国韵书的通别,分析了初期白话诗《尝试集》的押韵对现代白话新诗用韵的深远影响。认为《尝试集》时代,白话新诗的用韵标准处于一个过渡状态:旧诗韵己经破坏,而白话新诗的语音标准尚未确立。胡适的押韵标准基本上是按照当时的国音标准,并且符合国音韵书的通别规定,少数诗作以方音或古韵押韵。到了新格律诗的《死水》,28首诗,首首是押韵,押韵的语音标准也是根据国语国音。其少量诗里的个别韵段以湖北浠水方音相叶,这是《尝试集》以方音入韵的影响,但是其数量比《死水》之前的《尝试集》、《红烛》等明显要少得多。《死水》押旧诗韵的韵段比《尝试集》少得多。《死水》继承《尝试集》轻声字入韵的的良法,也自觉利用现代白话里特有的轻声字,构成韵脚,合辙押韵,比较成功地表现新格律诗的音乐美。40年代延安诗歌《王贵与李香香》,其押韵的语音标准仍是根据国语国音。虽然以陕北方音相叶,但是数量比《尝试集》和《死水》明显要少得多。之前押旧诗韵或词韵的韵段,在这部民族化大众化的长诗里基本退出了。可见,国音的推广和国语韵书的纂制等国语语音统一运动对现代白话新诗音韵深入、持久和广泛的影响。但《王贵与李香香》受诗人押韵思想和陕北方言等影响,忽视了《尝试集》、《死水》等新诗白话轻声变调相押的优良传统,应引起新诗作者的注意。余论部分是论题的进一步延伸和总括。以胡适《去国集》、鲁迅和毛泽东旧体诗词用韵为个案,考察了国语语音、民国韵书对现代旧体诗音韵的渗透作用。认为民国统一的国语语音标准不但模铸了现代白话新诗的音韵,使《尝试集》为代表的白话新诗基本上摆脱了旧诗韵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向以国音韵为主,适量参以方音韵或少量古韵,七百多年来,首次实现了汉语诗歌创作用韵与实际语音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如同白话语言一样,国语语音的“金标准”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说话和为文押韵的自觉追求,即使是以押旧诗韵为职志的旧体诗,其用韵也部分地摆脱了平水韵的羁绊,有意识地参用了国音(普通话)的标准。统一的国语语音和编纂精善的民国韵书尽可能地变革、规范了《尝试集》以来现代白话新诗的音韵,也渗透到现代旧体诗的音韵实践;而大量的统一了语音标准的白话新诗,以及渗透了国语国音的现代旧体诗音韵的实践,会在南北各方言区普遍流传,广为阅读,这又反过来大大有利于改造旧诗韵,推行国语语音、缩减方音韵和撰制科学的民国韵书。

丁德昌[6](2011)在《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研究》文中认为近代以降,建立一个以公民生活为核心的民族宪政国家,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事业。清末清廷为了苟延残喘、挽救危亡,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宪政努力,然而已经坐在火山口上的清廷再也无法消弭国内外一系列致命的矛盾而被国人所抛弃而坠入历史烟云之中。辛亥革命虽然解决了国体问题,即谁是国家的主人;却没有能解决政体问题,即民国究竟应该如何去组织。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的湖南省宪自治运动乃至“联省自治”运动,实质上是在中国探索和追求联邦主义的政治体制。百年宪政,百年沧桑,百年梦想。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背景的新世纪,实现宪政、保障人权仍然是国人政治生活的重大主题。自治乃宪政之基石。基于此认识,肇始1920年终止1926年民初湖南省宪自治运动,旨在国家分裂的背景下寻求中国省级层面局部实行地方自治——联省自治——国家统一,最终实现国家层面的宪政的。以史鉴今,其经验与教训,对于对今天中国宪政事业的借鉴价值,显然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的框架结构除导论外,正文部分分为七章,具体如下:导论,主要是对本文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自治、地方自治、省宪自治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论文的研究范围、目前学界研究的动态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和思路从总体上作了介绍。第一章,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的历史时空。第一节专制危机与清末宪政。通过梳理清末统治危机和清末宪政运动,特别是清末地方自治的兴起及影响,试图探寻民初湖南省宪自治与清末立宪运动的源流关系。第二节通过对清末民初湖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轮廓勾画,试图展现民初湖南省宪自治赖以运行的生动历史背景。第三节从理论上概括民初湖南省宪自治运动产生的理论基石。本文认为,民初湖南省宪自治产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立宪主义、联邦主义、民治主义和地方主义等四个方面。第二章,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的历史进程。第一节民初湖南省宪自治之滥觞,概述清末维新时期和民国创立前后的湖南地方自治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清末民初湖南省宪自治兴起的原因。第二节民初湖南省宪自治历史进程。以《湖南省宪法》的萌生、创制、护宪、修改和废止为中心线索,大体勾勒湖南省宪自治活动的基本历程,主要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即自治之缘起、省宪之创制省选与护宪、省宪之废止、省宪之修改阶段。在此基础上,概括了省宪自治最为主要的活动赈灾救荒、平民教育、弥兵裁军以及其他一些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第三章,《湖南省宪法》创制与基本精神。第一节主要概括了《湖南省宪法》创制中的四大争议焦点问题,即省宪命名的正当性争议、制宪主体之争、“省长制”和“合议制”之争以及议员分配比例的路界之争。第二节重点分析《湖南省宪法》的主要内容与宪政精神,省宪体现的基本宪政精神主要有联邦自治、民权保障、分权制衡以及直接民主等。为了进一步凸显《湖南省宪法》的特色和体现的时代特征,第三节着重对《湘宪》和《浙宪》的相同点及差异进行了比较。二者都极为重视基本人权的保障、具有浓厚的激进民主主义色彩。第四章,民初湖南省宪自治选举。第一节对湖南民初地方自治选举运行机制进行概括,主要包括选举资格、选举方法与程序、选举变更、选举罢免、选举诉讼等。第二节民初湖南省宪选举组织与制度,不仅对体制内的选举事务所的组织及运行机制进行分析,而且对体制之外的选举监督团成立、宗旨及合法性等进行分析;同时对省宪及相关法律中规定的省县议员、行政司法机构的选举制度进行概括阐述。第三节着眼于实践层面,从实践操作角度审视省县议员、省长以及省务员、各厅厅长和院长选举的运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省宪自治选举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绅权与民初省宪自治。本章第一节主要是对绅士、绅权等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了传统社会中绅权的历史地位和近代社会绅士的历史转型,重点分析湖南绅权在晚清的崛起与分离,为探讨省宪自治时期绅权的历史作用张本。第二节探讨了绅权在民初省宪自治中的运作情况,提出了“新绅士”的概念,认为新绅士是省宪自治的生力军,新绅士的绅权运作是以省县议会、报刊以及社团为主要平台的。新绅士不仅是省宪自治的发起者、省宪制定的主导者;而且也自治地方的代言人、自治事业的推动者。第三节以熊松龄为个案典型,重点分析了其在省宪自治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和前一节的分析力形成“点”“面”结合的关系。第六章,长沙《大公报》与民初湖南省宪自治。本章第一节分析了长沙《大公报》报的宪政品格,即共和之声、自由之声、民权之声以及自治之声,进一步探讨了其宪政品格的成因。第二节重点探讨长沙《大公报》在省宪自治中的历史作用,不仅是湖南民初省宪自治思想的传播者,也是湖南地方自治精义的阐释者,权力运作的监督者,更是湖南民初地方自治运动的记录者和历史的见证人。第三节长沙《大公报》的自我维权,从长沙《大公报》被勒令停刊的历史回溯起笔勾画了长沙《大公报》与公民社会互动维权的生动景象,在此基础上展开了长沙《大公报》维权的几点反思。长沙《大公报》维权胜利是公民社会共生互动的结果,司法独立在宪政社会具有极端重要性。第七章,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的现实反思。反思历史是为了着眼于未来。本章第一节对民初省宪自治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统一与宪政民主的话语矛盾冲突。然而失败的并非完全无意义的,第二节对民初省宪自治运动的宪政价值和地位进行探讨,它是近代联邦建国的最早试验,是民初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启蒙,推动公民社会的萌生,同时也是我国超大型社会民主的最初尝试。第三节湖南省宪自治现实镜鉴,从反思民初省宪自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几点现实反思的结论,文成旨现。

周警华[7](2011)在《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所着美国通史着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是对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撰写的美国通史类着作进行梳理。首先,对1978年以前大陆学者撰写的3部美国通史进行简单的回顾和点评。其中姚绍华主编的《美国史》是中国大陆学者编撰出版的第一本美国通史,尽管内容简明,学术价值不高,但本着的出版为以后的美国通史撰写奠定了基础。黄绍湘主编的《美国简明史》和《美国早期发展史(1492-1823)》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版的两本美国通史着作,也是最早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编撰而成的美国通史,主要偏重于政治史和经济史。其次,对1978年以来大陆学者撰写的11部美国通史按照三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评述,这些着作都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完成,但每部着作特色鲜明。其中黄绍湘编着的《美国通史简编》和《美国史纲(1492-1823)》是对其前着《美国简明史》和《美国早期发展史(1492-1823)》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完成的。两部着作成就斐然,但争论颇多,有的学者认为这两部着作存在着“教条化”的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有的学者认为两部着作还存在着偏重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现象。杨生茂、陆镜生合着的《美国史新编》是一本为大学生撰写的教科书。特点是以政治线索为纲,按时间顺序,着重阐述经济、社会、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策法令、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黄安年主编的《美国的崛起17-19世纪的美国》和《二十世纪美国史》合起来为一部通史,本部着作在导言提出了我们学习和研究美国史应该注意的问题,对于指导我们进行美国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顾学稼主持编写的《美国史纲要》文笔生动优美。余志森主编的《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所采用的插图都是手绘图,配以文字标注,形象生动。何顺果编着的《美国史通论》按四个阶段分为四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论述美国历史。刘绪贻和杨生茂主编的六卷本《美国通史》资料详实丰富,规模宏大,内容全面具体,论证严谨,无疑是迄今为止国内质量最好、成就最高的美国通史着作。白建才主编的《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的超级大国》突出体现了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李庆余编着的《美国史—移民之邦的梦想与现实》,虽篇幅短小,内容简明,但作者从立法的角度来叙述罗斯福新政,同时又提出了“美国文明将何处去”这个问题,富有新意。王金虎主编的《美国历史》则尝试着用全球史观作为指导思想来论述美国史。最后,对1978年以来大陆学者编撰的美国通史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结。其中成就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应用日益深化,并有所发展;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史料的搜集和应用愈加全面和丰富等。有待改进之处包括学者在美国通史的撰述当中,习惯从狭隘的民族立场出发;史学方法的运用上还有待完善;着作的趣味性不足。提出的建议包括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在观念上,打破狭隘民族主义的束缚,全面而又合理的撰述美国历史;此外,还要进一步挖掘史料;加强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合作;努力提高“大众史学”的水平。

张恩建[8](2011)在《中共的哥老会政策及其变迁 ——以四川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哥老会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三大帮会之一,近现代以来,哥老会在四川有了长足的发展,被称之为“袍哥”。袍哥在四川近现代发展史上“扮演”着“潜势力”角色,发挥了极其独特的影响。国民政府和中共双方也围绕着袍哥这股“潜势力”而采取了种种政策与措施,国民政府对袍哥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并没有有效地制止袍哥的发展,反而使袍哥的势力渗透到了国民政府的基层权力中,使袍哥发展越发泛滥;中共针对袍哥的性质与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与措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并为最终取缔哥老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学界对四川哥老会的研究所取得成果颇丰,然而从中共政策的角度展开对四川袍哥的研究仅散见于某些论着之中,并没有专门的研究论着问世。本文试图通过对川政统一前至新中国建立后中共哥老会政策变迁情况的考察与梳理,进一步说明中共的哥老会政策及其变迁规律,以及对袍哥的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进而对中共的哥老会政策作出辩证的评价。本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交待川政统一前四川哥老会发展的现状,重点呈现这段时期四川地下组织及红四方面军对哥老会的政策。第二章,介绍川政统一后至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哥老会政策及其变迁情况,主要是通过国民政府对哥老会政策的变化及其调整为背景,展现中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哥老会实施的不同的政策与策略。第三章,简述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共对哥老会的政策调整及其所取得的效果。第四章,呈现中共哥老会政策变迁的认识,重点从袍哥的性质与中共袍哥政策的影响的角度评价中共哥老会政策。结语,总结四川袍哥的发展历史,对中共与袍哥的互动关系进行辩证的评价。

连恩德[9](201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性垄断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兢兢业业,我国现已取得了改革发展伟大事业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并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世界刮目相看,让国人骄傲自豪。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转型期。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伟大事业,就必须下大决心不断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下大气力继续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行政性垄断,作为一个至今仍大量存在于我国的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与我们所要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互矛盾的。行政性垄断的负面影响范围,也远非只是在经济领域,其还广泛涉及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毫不讳言地说,行政性垄断已严重干扰并制约着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伟大事业的全面推进。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越是要进一步推进和全面深化改革,就越是必须要进一步加快行政性垄断改革的步伐;而要进一步加快行政性垄断改革的步伐,就必须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性垄断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本文在充分借鉴和吸收现有行政性垄断理论研究成果的坚实基础上,积极启用发散性思维,综合运用多角度、跨学科的科学辩证研究方法,力图突破以往大部分研究要不就是侧重只从经济学的角度、法学的角度或者社会学等较为单一学科的视角对行政性垄断问题进行分割式的研究,要不就是从形式上所谓的综合性学科视角但最终往往又落入实质上的单一学科视角对行政性垄断问题进行研究的怪圈,而是把行政性垄断问题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考察与研究,并提出了构建科学发展的四位一体反行政性垄断体系来对当前我国的行政性垄断进行全面规制的对策。

樊庆臣[10](2008)在《白寿彝通史编纂实践及其理论体系初探》文中认为白寿彝是我国着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专家、社会活动家。他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伊斯兰教史、中西交通史等许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其中中国通史的编纂是他研究历史学的最高追求。他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是用创新的立体式的新综合体写出来的,在书中白寿彝紧紧抓住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分期、中国社会的性质等重大问题进行编纂。而通史的编纂不仅汇集了历史学界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历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渠道,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整个历史学的发展水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通史着作的构想与编纂都是对最紧迫的社会问题和时代精神的呼应,既为社会看好,又为学界所重。因此本文试通过对白寿彝通史编纂理论探索的实践、内容及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做一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考察其在近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百年中国通史编纂长链条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大胆预测未来中国通史编纂的走向。在研究方法上,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特点,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方法的前提下,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第一,总体研究和个体研究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使文章观点更直观,表达更准确;第二,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对象的特点更突出:第三,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使文章论证起来更灵活。全文由前言、正文四章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主要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研究的范围以及当前学术界对该课题研究的现状。正文部分,第一章主要简单介绍白寿彝先生的生平经历,他是如何自幼年一步一步走上史学道路的以及他一生丰富的着述: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史学转型中的历史编纂学、白寿彝对通史编纂的探索以及他的通史编纂理论形成的过程;第三章主要阐述白寿彝通史编纂理论体系的内容构成,包括历史观、国史分期、民族观、中国的疆域、历史文献、历史文学、编纂体例和体裁、中国史与世界史八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都是该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四章主要阐明白寿彝通史编纂理论及其实践的意义与价值。结束语部分概括性地说明白寿彝通史编纂理论体系及其意义与价值,并对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一部高质量的中共党史范本——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部高质量的中共党史范本——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论文提纲范文)

(1)《共产党人》月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状况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研究法
        (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一章 《共产党人》月刊的基本概况
    一、《共产党人》月刊的创刊背景
        (一)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
        (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共产党人》月刊的办刊过程
        (一)《共产党人》月刊的创办
        (二)《共产党人》月刊的停刊及原因
    三、《共产党人》月刊的撰稿群体
        (一)中共中央编委会
        (二)中共中央领导同志
        (三)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和翻译家
        (四)抗日根据地、军队主要负责人
    四、《共产党人》月刊中经典文章版本
第二章 《共产党人》月刊的主要内容
    一、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理论成果
        (二)党建理论的具体实践工作
        (三)总结党建工作经验和教训
    二、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一)宣传“三三制”政权理论
        (二)分析统一战线形势
        (三)纠正错误倾向
    三、武装斗争理论与实践
        (一)抗战时期军队建设
        (二)军中干部队伍建设
        (三)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第三章 《共产党人》月刊的办刊特色和文章风格
    一、《共产党人》月刊的办刊特色
        (一)把党的建设作为编辑重心
        (二)强调权威性
        (三)注重保密性
    二、《共产党人》月刊的文章风格
        (一)针对性与策略性相结合
        (二)逻辑性与严谨性相结合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第四章 《共产党人》月刊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当代启示
    一、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
    二、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
    三、密切党群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践行“两个维护”,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
    五、应对时代挑战,提升党报党刊生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着作类
    文章及论文类
附录
    附录一 《共产党人》月刊文章目录表(按发刊时间排列)
    附录二 《共产党人》月刊编纂人员表(按发文篇数由多到少排列)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概念厘定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总结四川古籍出版的地域特色和规律
        二、丰富古籍出版史研究的内容
        三、为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提供借鉴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成果述略
        二、研究专着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性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
    第一节 图书出版概况
        一、出版数量变化
        二、出版内容主要类别分布特点
        三、图书获奖情况分析
    第二节 古籍出版成就与发展成因探析
        一、古籍出版成就与特色
        二、发展成因探析
    第三节 古籍出版的阶段性特点
        一、复苏期(1981-1991)
        二、探索期(1992-2002)
        三、转型期(2003年以后)
    第四节 四川古籍出版的不足
        一、存在重复选题现象
        二、整理方式具有不平衡性
        三、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
第三章 古籍出版的组织机构
    第一节 四川古籍出版组织机构类型及表现特点
        一、设置类型分析
        二、表现特点分析
    第二节 内部组织结构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一、部门设置特点
        二、人员组建方式及构成特点
第四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内容、形式策划
    第一节 内容策划
        一、策划思想的把关分析
        二、策划作者分析
        三、策划整理形式
        四、策划内容的选题特点
    第二节 形式策划
        一、开本设计分析
        二、封面设计分析
        三、个案分析:“中国最美的书”——《藏区民间珍藏藏文典籍丛刊》
第五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宣传、营销策划
    第一节 宣传策划
        一、宣传方式多样
        二、三种主要方式
    第二节 营销策划
        一、营销渠道特点
        二、营销品牌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巴蜀书社历年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4-2017)
    附录2 四川大学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6-2017)
    附录3 四川人民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1-2017)
    附录4 西南交大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92-2017)
    附录5 四川民族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汉、彝、藏文)
    附录6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获奖书目、获奖项目
    附录7 巴蜀书社:社长访谈录、小传
    附录8 巴蜀书社品牌认知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毛泽东选集》译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央文献中译外研究
    2.2 《毛泽东选集》中译外研究
    2.3 多译本对比研究
第三章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3.1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
    3.2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
        3.2.1 文本类型与翻译批评模式
        3.2.2 目的(skopos)理论
        3.2.3 文本分析模式与“功能加忠诚”理论
    3.3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3.3.1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3.3.2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日本的研究现状
第四章 《毛泽东选集》日译本概述
    4.1 《毛泽东选集》日译本出版状况
        4.1.1 中国外文出版社
        4.1.2 日本三一书房
        4.1.3 日本共産党中央委员会出版部/新日本出版社
    4.2 《毛泽东选集》日译本参与主体
        4.2.1 发起人和原文作者
        4.2.2 译者要素
        4.2.3 受众
        4.2.4 文本类型
        4.2.5 翻译目的
第五章 词义对比研究
    5.1 词汇
        5.1.1 同形词
        5.1.2 专有名词
        5.1.3 小结
    5.2 熟语
        5.2.1 熟语的界定、分类
        5.2.2 熟语的翻译手段
        5.2.3 熟语译文的对比
        5.2.4 小结
    5.3 注释
        5.3.1 纠正语言、文化的不一致
        5.3.2 历史、文化背景的补充说明
        5.3.3 小结
第六章 语法与篇章对比研究
    6.1 语法
        6.1.1 句子结构
        6.1.2 语态
        6.1.3 助词
        6.1.4 小结
    6.2 篇章对比
        6.2.1 加译及省略
        6.2.2 直接引用
        6.2.3 并列结构
        6.2.4 句子
        6.2.5 段落
        6.2.6 小结
第七章 《毛泽东选集》日译本受众调查
    7.1 受众问卷调查
        7.1.1 问卷调查概要
        7.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7.2 受众访谈调查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的总结
    8.2 局限与不足
    8.3 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日本语要约
附录Ⅰ关于《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翻译的报道
附录Ⅱ日译对照表
附录Ⅲ问卷调查表
附录Ⅳ采访材料

(5)国语语音与现代白话新诗音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意义与逻辑结构
第一章 国语语音的统一与白话文运动
    第一节 国语语音的统一
        一、清末切音字运动是注音字母的先河
        二、注音字母是国语语音统一运动的物质准备
        三、国语运动最终确立了国语语音的“金标准”
    第二节 国音统一是语言研究音本位转向的历史必然
    第三节 国语统一与白话文运动的联合
        一、从白话文运动到大众语
        二、国语统一与白话文运动联合的理据
第二章 民国韵书:国语语音和白话新诗音韵联合的津梁
    第一节 “赏知音”与“广文路”:汉语韵书编纂的旨归
        一、汉语韵书产生的语境
        二、韵书纂制的目的
    第二节 官韵《中华新韵》对民国国音韵书的精进
        一、民国韵书编制的语音标准
        二、民国韵书的韵部分合及其通别
        三、民国韵书对旧入声的处理
        四、民国韵书的韵部和小韵次第比较
        五、释《中华新韵》新旧各体写作的押韵例
第三章 民国学人重造新韵的主张和白话新诗的韵式
    第一节 民国学人白话新诗的押韵思想
        一、白话新诗该不该押韵
        二、白话新诗该以什么语音标准押韵
    第二节 白话新诗的韵式
        一、韵脚的构成
        二、韵脚的位置
第四章 白话新诗的节奏与国语语音----以胡适为例
    第一节 胡适的新诗理论
        一、诗体大解放
        二、胡适的自然音节与旧诗的平仄节奏
    第二节 胡适新诗节奏理论与国音轻声的研究
        一、民国时期国音轻声的研究
        二、胡适新诗节奏理论与国语语音的轻声
        三、胡适改诗---白话新诗重轻节奏的强化
        四、以重轻节奏代替平仄节奏,是胡适白话文学观的必然逻辑
        五、胡适白话新诗重轻节奏构建平议
第五章 白话新诗的用韵与民国韵书的通别(上)
    第一节 胡适的白话诗韵观
    第二节 《尝试集》白话诗用韵考察
        一、洗刷过的旧诗用韵(第一编)
        二、改编的旧调用韵(第二编)
        三、真正的白话诗用韵(第三编)
        四、附类白话诗用韵
    第三节 《尝试集》用韵标准与国音韵书的通别
        一、白话新诗用韵与国音韵书的通别
        二、《尝试集》的入声韵与旧国音的“第五声”
    第四节 《尝试集》的变调相押与国语语音的轻声
        一、用轻声字构成阴韵(多字韵)
        二、用轻声字单作韵脚
    第五节 《尝试集》的押韵对现代白话诗用韵的影响
第六章 白话新诗的用韵与民国韵书的通别(下)
    第一节 新格律诗用韵标准与民国韵书的通别----以《死水》为例
    第二节 延安诗歌用韵标准与民国韵书的通别----以《王贵与李香香》为例
余论 国语语音、民国韵书与现代旧体诗音韵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基本概念的内涵阐释
        (一) 地方自治相关概念界定
        (二) 地方自治与相关范畴
        (三) 民初湖南省宪自治释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清末民初地方自治研究
        (二) 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研究
    三、研究价值与分析路径
        (一) 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的研究价值
        (二) 研究方法和分析路径
第一章 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的历史时空
    第一节 专制危机与清末宪政
        一、清末专制统治危机
        二、清末宪政运动
    第二节 清末民初湖南社会图景
        一、清末民初湖南经济状况
        二、清末民初湖南政治环境
        三、清末民初湖南文化图景
    第三节 湖南省宪自治的理论基石
        一、立宪主义
        二、联邦主义
        三、民治主义
        四、地方主义
第二章 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湖南省宪自治之滥觞
        一、维新变法时期的湖南地方自治
        二、民国创立前后的湖南地方自治
        三、清末民初湖南地方自治兴起的原因
    第二节 湖南省宪自治的历史进程
        一、自治之缘起
        二、省宪之创制
        三、省选与护宪
        四、省宪之修改
        五、省宪之废止
第三章 《湖南省宪法》创制、内容与基本精神
    第一节 《湖南省宪法》创制中的争议焦点
        一、《湖南省宪法》命名的正当性争议
        二、《湖南省宪法》草案的制宪主体争议
        三、“省长制”和“合议制”之争
        四、省议员名额分配的路界之争
    第二节 《湖南省宪法》的主要内容与宪政精神
        一、《湖南省宪法》的主要内容
        二、《湖南省宪法》的基本精神
    第三节《湖南省宪法》与《浙江省宪法》之比较
        一、《湖南省宪法》和《浙江省宪法宪》之相似性
        二、《湖南省宪法》和《浙江省宪法》之相异性
        三、《湖南省宪法》与《浙江省宪法》异同之原因
第四章 民初湖南省宪自治选举
    第一节 民初湖南省宪选举组织与基本制度
        一、民初湖南省宪自治选举组织
        二、湖南省宪自治选举的基本制度
    第二节 湖南民初地方自治选举运行机制
        一、选举资格
        二、选举方法与程序
        三、选举法律漏洞之解释
    第三节 民初湖南省宪自治选举实践及影响因素
        一、民初湖南省宪选举实践运行
        二、民初省宪自治选举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绅权与民初湖南省宪自治
    第一节 绅权的基本内涵及近代转型
        一、绅士和绅权的基本内涵
        二、近代社会绅权的历史转型
        三、湖南绅权在晚清的崛起与分离
    第二节 绅权在湖南省宪自治中的运作
        一、新绅士:内涵和基本特征
        二、新绅士:省宪自治的生力军
        三、绅权在湖南省宪自治中的运作平台
    第三节 熊希龄:湖南省宪自治中新绅士个案研究
        一、熊希龄生平简介
        二、熊希龄与清末湖南地方自治
        三、熊希龄与民初湖南省宪自治
第六章 长沙《大公报》与民初湖南省宪自治
    第一节 长沙《大公报》的宪政品格
        一、长沙《大公报》的宪政品格
        二、长沙《大公报》宪政品格的成因
    第二节 长沙《大公报》在湖南省宪自治中的历史角色
        一、省宪自治思想的传播者
        二、自治省宪精义的阐释者
        三、省宪自治的导航者
        四、自治历程的记录者
        五、省宪自治的监督者
    第三节 为权利而斗争:长沙《大公报》自我维权
        一、长沙《大公报》被勒令停刊案的历史回溯
        二、长沙《大公报》维权反思
第七章 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的现实反思
    第一节 湖南省宪自治的失败原因
        一、话语冲突:国家统一与宪政民主的话语矛盾
        二、理论认识的误区:联邦即分裂
        三、专制传统:宪政自治的“拦路虎”
        四、军阀政治:宪政德性的严重缺失
        五、宪政启蒙缺失:民主共和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六、公民社会的基础缺失,权利文化严重缺位
    第二节 湖南省宪自治的宪政价值
        一、民初湖南省宪自治是近代联邦建国的最早试验
        二、湖南省宪自治是民初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启蒙
        三、促使公民意识的初步觉醒,推动公民社会的萌生
        四、民初湖南省宪自治是超大型社会民主的最初尝试
    第三节 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的现实镜鉴
        一、扩大地方权限是中央和地方关系改革的基本趋向
        二、和平统一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宪政自治的前提条件
        三、民主必须与法治相结合是宪政的基本条件
        四、权威推动是宪政实现的有力保障
        五、公民社会的勃兴是宪政文明的基石
        六、宪政启蒙是宪政运动的基础工程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所着美国通史着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对象、基本框架
第一章 1978年以前中国大陆学者所着美国通史着作的概况
    一、姚绍华编着的《美国史》
    二、黄绍湘编着的《美国简明史》
    三、黄绍湘编着的《美国早期发展史(1492~1823)》
    四、小结
第二章 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所着美国通史着作研究 #12——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9年
    一、黄绍湘编着的《美国通史简编》
    二、黄绍湘编着的《美国史纲(1492~1823)》
    三、小结
第三章 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所着美国通史着作研究 #25——第二阶段:1989年至1999年
    一、杨生茂、陆镜生合着的《美国史新编》
    二、黄安年编着的《美国的崛起17~19世纪的美国》和《二十世纪美国史》
    三、顾学稼等合着《美国史纲要》
    四、余志森编着的《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
    五、小结
第四章 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所着美国通史研究 #40——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
    一、何顺果编着的《美国史通论》
    二、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的《美国通史》
    三、白建才等着的《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
    四、李庆余编着的《美国史—移民之邦的梦想与现实》
    五、王金虎、侯学华编着的《美国历史》
    六、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美国通史研究中的优点
    二、中国大陆学者通史研究中有待改进之处
    三、中国大陆学者美国通史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三、其它资料来源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中共的哥老会政策及其变迁 ——以四川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川政统一前中共对哥老会的政策
    第一节 川政统一前四川哥老会的现状
    第二节 川政统一前中共四川地下组织及红四方面军对哥老会政策
第二章 川政统一后至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共对哥老会的政策
    第一节 川政统一后至国民政府内迁前中共对哥老会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与中共四川省委及南方局的哥老会政策
    第三节 抗战结束至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国民政府与中共哥老会政策
第三章 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共对哥老会的政策
    第一节 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共对哥老会的政策调整
    第二节 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共对哥老会政策的实施成效
第四章 对中共哥老会政策变迁的认识
    第一节 客观评价中共对哥老会之政策
    第二节 袍哥的性质与中共袍哥政策的影响
附件一
附件二
参考文献
致谢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性垄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与我国行政性垄断问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的基本内涵与创新性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的创新性要求
    第二节 我国行政性垄断基本问题
        一、行政性垄断的定义
        二、行政性垄断的分类
        三、中国现阶段行政性垄断的现状
        四、中国现阶段行政性垄断的特征
    第三节 中国现阶段行政性垄断成因分析
        一、行政性垄断的经济原因分析
        二、行政性垄断的政治原因分析
        三、行政性垄断的文化原因分析
        四、行政性垄断的社会原因分析
第二章 行政性垄断与市场秩序
    第一节 市场秩序概述
    第二节 行政性垄断与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冲突
        一、行业性行政性垄断与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冲突
        二、地区性行政性垄断与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冲突
第三章 反行政性垄断是全面推进中国改革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反行政性垄断的必然性与意义
    第二节 反行政性垄断是当前中国改革继续深化的必然要求
        一、反行政性垄断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反行政性垄断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反行政性垄断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四、反行政性垄断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四章 构建科学发展的四位一体反行政性垄断体系
    第一节 四位一体反行政性垄断体系的内涵与意义
        一、四位一体反行政性垄断体系的内涵
        二、构建四位一体反行政性垄断体系的意义
    第二节 构建四位一体反行政性垄断体系的思路与措施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反行政性垄断体系的经济基础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夯实反行政性垄断体系的政治基础
        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建设,夯实反行政性垄断体系的文化基础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反行政性垄断体系的社会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白寿彝通史编纂实践及其理论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生平及着作概述
二、史学转型中的历史编纂学及白寿彝的探索
    1、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与史学转型
        (1) 民族危机对史学的召唤
        (2) 时代要求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2、通史新编—史学转型的前沿问题
    3、白寿彝对通史新编的探索及其通史编纂理论的形成过程
        (1) 白寿彝对通史新编的探索
        (2) 白寿彝通史编纂理论的形成过程
        ①准备阶段
        ②初步形成阶段
        ③最终成熟阶段
三、白寿彝通史编纂实践及其理论体系
    1、白寿彝通史编纂实践及成就
    2、白寿彝通史编纂理论体系的内容构成
        (1) 历史观
        (2) 国史分期
        (3) 民族观
        (4) 中国的疆域
        (5) 历史文献
        (6) 历史文学
        (7) 编纂体例、体裁
        (8) 中国史与世界史
四、白寿彝通史编纂理论及其实践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一部高质量的中共党史范本——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产党人》月刊研究[D]. 冯婧怡.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2]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D]. 臧亚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毛泽东选集》译本研究[D]. 米原千秋(Yonehara Chiaki).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7(12)
  • [4]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编写、咨询审议和初步统稿[J]. 欧阳淞. 中共党史研究, 2017(01)
  • [5]国语语音与现代白话新诗音韵研究[D]. 张建民. 兰州大学, 2014(12)
  • [6]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研究[D]. 丁德昌.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2)
  • [7]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所着美国通史着作研究[D]. 周警华. 扬州大学, 2011(04)
  • [8]中共的哥老会政策及其变迁 ——以四川为中心的考察[D]. 张恩建.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7)
  •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性垄断问题研究[D]. 连恩德. 漳州师范学院, 2010(04)
  • [10]白寿彝通史编纂实践及其理论体系初探[D]. 樊庆臣. 曲阜师范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中共党史的精品典范——读《中共党史》第一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