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的阿替洛尔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熹[1](2019)在《水体中典型手性药物对映体分离、分析及污染特征》文中研究表明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在生产及使用的过程中,随着污水处理厂出水及相关行业废水排放至水环境中,由于其分布范围广、赋存含量低、潜在风险未知,PPCPs作为一类新型污染物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其中,药品在环境中赋存含量范围为ng/L-μg/L,并且大多为手性物质,研究表明,一些药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的生物毒性、降解速度和途径,因此,在对映体水平上研究水体中药物的环境行为、赋存现状和污染特征十分必要,然而,对映体分离分析方法是这些研究的前提。本文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建立和优化了万古霉素手性色谱柱Astec Chirobiotic(?)V对典型手性药物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文拉法辛、氟西汀、氨氯地平和马来酸扑尔敏7种药物对映体的分离分析方法;采用分子对接技术(Auto dock 4.0)和热力学分析手段探讨了手性药物对映体的分离机制;并在优化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测定了辽河流域浑河支流(沈阳细河)典型药物对映体的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探究流动相比例、流速和柱温对对映体分离度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万古霉素手性色谱柱为分离柱,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文拉法辛、氟西汀和氨氯地平6种药物在HPLC的最优的色谱分离条件是以甲醇-冰醋酸-三乙胺(v/v/v=100:0.01:0.01)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5℃。马来酸扑尔敏则采用四氢呋喃-TEAA(含0.1%的冰醋酸和三乙胺)水溶液为流动相,最优分离条件为流动相体积比为5:95(v/v),pH为3,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15℃。利用分子对接技术(Auto dock 4.0)模拟药物对映体与固定相结合过程,以热力学分析结果作为辅助证明,得到的最稳定结合能大小与实验中对映体流出顺序基本一致,说明分子对接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色谱分离原理并预测其出峰顺序。(2)基于UPLC-MS/MS法,以万古霉素手性色谱柱为分离柱,在优化的甲醇-10 mmol/L乙酸铵(体积比为95:5)为流动相下,通过多反应监测ESI+模式,并结合HLB固相萃取柱对水样的预富集,能够定量地分离分析水体中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文拉法辛和氟西汀5种碱性药物对映体。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500 μg/L,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4,方法检出限(LOD)低于1.5 μg/L,加标回收率范围在47-12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0.53%。研究表明,此方法可用于水样中药物对映体的定量分析。(3)以辽河流域浑河支流细河为例,沿河对城市综合污水厂上游、排污口及下游河段表层水进行采样,分析了手性药物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文拉法辛和氟西汀对映体的赋存特征。这5种药物检出率为100%,各手性药物总浓度范围为3.17-244 ng/L,其中,浓度最高的为美托洛尔,其次为阿替洛尔、普萘洛尔、文拉法辛和氟西汀,细河中检出药物较国内其他河流中含量更高,污染状况更为严重。各药物对映体分数(EF)在0.42-0.52之间,这些药物表现为轻微的非外消旋特征。生态风险评估显示各药物对映体对于大型溞无风险,而对于其他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风险商(RQsum)为0.13-0.44,显示为中等生态风险,这主要由于文拉法辛和氟西汀的毒性风险较大。
丁佳炜[2](2019)在《液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色谱拆分β-受体阻断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β-受体阻断剂在心血管领域处于主角地位,属于一类被普遍利用的心血管疾病药物,其具有手性中心,不同构型的β-受体阻断剂对映体在活性、毒性、可降解性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探究β-受体阻断剂的对映体分离条件对于提高手性物质安全性和使用合理性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通过以CO2为流动相的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对六种β-受体阻断剂药物开展对映体分离研究。通过改变手性色谱柱种类(Chiralcel OD-H、Chiralpak AS-H、Chiralpak AD-3、Chiralpak IB、Lux 3u Cellulose-1和Sino-Chiral OJ柱),改变添加剂二乙胺体积分数(00.3%)、改性剂类型(包括甲醇、乙醇、异丙醇)及体积分数,并得到优化的流动相组成,最后改变柱温(2941℃)、系统背压(1317 MPa)等条件,从而优化对映体的分离。同时采用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HF-LPME)对样品药片进行前处理,SFC作为后续的分离/检测方式以测定酒石酸美托洛尔药片的对映体含量,研究并优化了影响三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3p-HF-LPME)萃取效率的变量,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在实验条件下,六种β-受体阻断剂均得到了基线分离,考虑到出峰时间以及分离度的大小,阿替洛尔、酒石酸美托洛尔、茚诺洛尔和塞利洛尔最适手性色谱柱为Chiralcel OD-H柱,卡维地洛和醋丁洛尔选择Chiralpak AD-3柱作为手性色谱柱。通过添加二乙胺可有效解决峰形拖尾等问题,考虑对分离参数、基线稳定度的影响,选取添加0.1%的二乙胺。极性改性剂的体积分数和种类对对映体分离效果会产生差异,在改性剂种类不变的情况下,改性剂体积分数的增大会加快组分的出峰速度,减小其保留时间,但改性剂体积分数增大会使分离度变小。不同的醇类在同一体积分数条件下,β-受体阻断剂的保留因子k基本遵循异丙醇>乙醇>甲醇的规律。柱温会对SFC分离手性化合物的过程和参数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引入van’t hoff公式来分析分离过程的热力学行为。在本论文所考察的温度范围内,发现6种β-受体阻断剂的手性分离过程都是焓驱动过程,分离因子α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减小这一规律也符合该结论。系统背压变化会导致流动相整体的密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对映体分离效果。系统背压升高,保留因子k逐渐减小,分离度Rs随着系统背压的增加而减小,分离因子α大致在一定数值上下波动。考虑到SFC检出限较高和分析物浓度较低,通过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进行分析物的富集预处理十分必要。对3p-HF-LPME的条件进行选择和优化,得到较优萃取条件为:以正辛醇为有机相,样品溶液中不加入氯化钠,调节样品溶液pH值为10,接收相的pH值为2,在温度为40℃、800 rpm的搅拌速率下萃取60min。最后得到酒石酸美托洛尔的富集倍数为119倍,回收率在90.3%101.3%,日内和日间RSD在4.5%9.7%之间,方法的检出限为0.35μg·mL-1。最后用液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测定实际酒石酸美托洛尔药片的含量,其测得结果是标注理论值的97.9%。该方法是手性分离β-受体阻断剂定量分析的有力手段,具有简单、环保、无需使用大量的有机试剂和测定效果较好等优点。
李玲,李蕊,尹影,杨蕊,李妍[3](2018)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型糖尿病人群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浓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盐酸二甲双胍血药浓度测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并测定2型糖尿病人群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药物浓度。方法: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二甲双胍血药浓度,以阿替洛尔为内标,并考察方法学的专属性、线性、定量下限、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和稳定性。12名2型糖尿病患者连续服药3天以上,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的稳态谷浓度和稳态峰浓度。结果:盐酸二甲双胍在血浆中浓度线性范围是0.2~5μg·mL-1,标准方程为Y=1.153 X+0.036 6(R2=0.999 9),定量下限为0.2μg·mL-1。准确度(RE)在±5.58%以内,批内、批间精密度(RSD)≤9.96%,提取回收率在65%~76.9%之间。治疗药物监测显示,12名2型糖尿病患者稳态谷浓度平均值为0.87μg·mL-1(0.4~1.39μg·mL-1),稳态峰浓度平均值为2.47μg·mL-1(0.7~3.41μg·mL-1)。结论:该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2型糖尿病人群二甲双胍治疗药物监测。
廖玉芹[4](2018)在《新型桥联双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及其手性分离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手性化合物(Chiral compounds)在医药、化工、食品和农药等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现代科学数据揭示许多对映异构体在药物活性、生物毒性、代谢途径、环境迁移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手性化合物的使用将会给药品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带来新问题,并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发展对映体的分离分析新方法,对监控手性药物质量,评估食品中手性农药残留,跟踪环境中的手性污染物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手性对映体结构和性质上的相似性,给色谱分离材料的选择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论文基于桥联环糊精(Bridged cyclodextrins)的多腔体间协同包结作用提高手性分离选择性,制备了两种不同桥基的新型桥联双环糊精手性键合固定相。在表征结构的基础上,选用多种结构的溶质作探针,分别在反相色谱和极性有机模式下评价了两种新固定相的手性色谱性能。研究发现桥联环糊精固定相的分离选择性普遍优于单环糊精固定相,应该与桥联双环糊精的相邻空腔的协同包结作用有关。在优化色谱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新制备的桥联环糊精柱,分别发展测定药片、血液、饲料及肉类食品中药物对映体含量的新方法,初步开拓其在药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分析中的新应用。本论文主要的工作是围绕着新型桥联双β-双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评价、拆分机理以及分离应用来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简要地归纳了手性化合物对映体的差异性,引出了手性对映体拆分的重要意义。较系统地总结了常用的手性拆分方法、基本原理与应用,概述了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进展,侧重衍生化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及其键合方法,简单介绍了当今点击化学反应及有序介孔色谱基质材料的最新应用。以此作为本论文的选题理论依据和工作出发点。第二部分首次合成了一种乙二胺四乙酸二酰桥联双β-环糊精,用作手性配体,采用活泼的3-异氰酸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制得一种乙二胺四乙酸二酰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固定性(EBCDP)。采用质谱(MS)、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等表征配体以及固定相的化学结构和形貌。采用酸性、碱性、中性和两性等21种手性药物作探针,较系统地评价新型固定相的手性色谱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桥联双环糊精固定相适用于多种分离模式,成功地系统拆分了多类结构的药物对映体,大多数可达完全分离。反相色谱模式下2’-羟基黄烷酮的分离度可达4.35。在极性有机模式全部的8种β-受体阻断剂药物均被拆分,其中盐酸阿罗洛尔的分离度达到2.05。在配体交换模式下,用0.1 mmol/LCuSO4和0.05 mol/L KH2PO4水溶液/甲醇作用流动相,成功地拆分了未衍生化DL-缬氨酸、DL-叔亮氨酸和DL-蛋氨酸,分析时间均在15 min之内。桥联双环糊精良好的色谱性能得益于腔体之间的协同包结作用和EDTA桥基的辅助配位作用,使得此类固定相手性选择性和拆分范围得以提升。第三部分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酰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EBCDP),通过进一步优化流动相的组成、流速、柱温等色谱参数后,在极性有机的模式下盐酸阿罗洛尔和阿替洛尔对映体的分离度可以达到1.71和1.52,分析时间均在30min左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FLD)检测了药片中的盐酸阿罗洛尔和阿替洛尔以及血浆中的盐酸阿罗洛尔对映体含量的新方法,盐酸阿罗洛尔对映体和阿替洛尔分别在0.051.0 mg/L和0.050.25 mg/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不低于0.9987,最小检测限低于0.034mg/L。此方法简便快捷,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为监测该类手性药物的质量以及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第四部分采用“点击反应”,先分别合成6-叠氮基β-环糊精和6-丙炔胺基β-环糊精,并溶解在DMF中,以三苯基膦亚铜配合物为催化剂,较高产率地合成了一种含三氮唑桥基的双β-环糊精。釆用活泼的3-异氰酸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将其键合到SBA-15有序介孔表面,成功制备一种新型的三氮唑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TBCDP),对其结构进行基本表征。较系统地考察和评价新固定相对不同结构类型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效果,成功地拆分了常用的三唑类杀菌剂、黄烷酮、β-受体阻断剂、丹磺酰氨基酸和芳基醇类手性药物,其中反相模式中成功的拆分了9种三唑类杀菌剂、8种黄烷酮、10种丹磺酰氨基酸及5种芳基醇类药物,且分析时间都在30min之内。其中己唑醇的分离度为2.49,2’-羟基黄烷酮的分离度为5.40,丹磺酰-DL-酪氨酸的分离度为3.25,羟乙基苯酚的分离度为3.08;极性有机溶剂的模式下,分离了全部10种β-受体阻滞剂药物,其中盐酸阿罗洛尔的分离度为1.71。初步探讨其手性分离机理,为今后进一步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双环糊精端口在尚未衍生化的情况下,就具有较强的手性分离能力。第五部分采用三氮唑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TBCDP),通过进一步优化流动相的组成、流速、柱温等色谱参数后,在反相模式中添加TEAA.对莱克多巴胺对映体的分离度可达到1.61,分析时间在25min之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HPLC-FLD检测四种不同基质中的莱克多巴胺对映体含量的新方法。莱克多巴胺对映体在0.0050.5μg/m 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98,最低检出浓度均小于5 ng/mL。此方法前处理简便、灵敏度高且分析速度快,为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的残留量检测提供了一种手性分析新方法。
曾春[5](2017)在《新型β-环糊精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性是生命体进化和发展的自然属性之一,蛋白质等许多生命物质都是手性的。手性药物和农药进入人体后,对映体在药效、毒理和代谢途径的不同,这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高效分离和准确测定对映体的含量将成为药物安全和食品安全分析的新课题。不断发展新型分离材料与色谱技术是解决上述手性问题的关键。β-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具有优良的手性拆分性能、色谱重现性和广泛的包结客体,且制备方法简便、成本较低、实用性强。特别是基于β-环糊精端口的功能化,引入多种作用位点,与腔体包结作用形成合力,进一步地提高其手性识别能力,更好地满足对映体快速拆分的需要,为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乃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本论文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的研究工作:论文第一部分回顾了各类手性拆分手段和基本原理,系统地归纳了几类应用较为广泛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发展历程和优缺点,着重介绍了环糊精类固定相的相关性质和研究进展。同时对有序介孔材料SBA-15作为色谱键合相基质的发展也进行了论述,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理论支撑。论文第二至第五部分依次将芳基脲氢键型配体、乙二胺配位剂和弱离子化苯硼酸引入到β-环糊精端口,以有序介孔SBA-15硅胶为基质、制备和表征了3个新品种的手性固定相,分别考察了它们的基本手性分离能力,并初步用于手性农药和药物对映体分离分析,为将来的实际应用提供实验数据。论文第二部分制备了对甲基苯脲修饰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UCDP),采用质谱、透射电镜、固体核磁等表征新固定相的结构与形貌。首先测定柱效,然后评价新固定相分离硝基苯胺位置异构体等的能力,实验表明固定相有较高的异构体分离选择性,对位异构体由于进入环糊精腔体更深,在最后被洗脱。接着以戊唑醇等10种三唑类杀菌剂为探针,研究了UCDP的手性色谱性能。结果表明,使用水和甲醇或乙腈简单的流动相,常温下新制备的环糊精类固定相拆分三唑类杀菌剂对映体的效果好,其中己唑醇和粉唑醇的分离度分别达到2.50和1.81,且分析时间较短(<30 min)。研究了流动相的组成及柱温对分离度的影响,并测定了相关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其手性分离是焓驱动的结果。结合三唑类杀菌剂和固定相的化学结构,探讨UCDP对该类农药的手性识别机理。β-环糊精配体的空腔对溶质的包结作用、端口的氢键作用和空间位阻等协同作用增强了对三唑类杀菌剂的对映体识别能力。论文第三部分采用对甲苯脲修饰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UCDP),通过进一步优化流动相组成和比例、柱温等色谱操作参数,在反相色谱条件下对粉唑醇和己唑醇对映体的分离度达到2.02和2.42,可同时检测双组分的对映体,分析时间不到20 min。在此基础上建立了HPLC-MS法通过选择离子监测四种果蔬基质中的粉唑醇和己唑醇对映体,采用简易的磁回收技术进行果蔬样品前处理,结合QuEChERS法的改进,增强方法的实用性。粉唑醇和己唑醇的每个对映体均在0.0512.5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度良好(r≥0.999),最低检出限均为0.01 mg/L,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较高(平均回收率为81.93%101.10%,RSD为1.05%7.11%,n=5)。此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为果蔬中农药对映体残留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论文第四部分制备了乙二胺修饰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EASP),表征了其结构。阿替洛尔是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手性药物,洛尔类药物手性分离通常很困难,β-环糊精端口引入乙二胺配位剂有利于手性拆分。本研究采用极性有机模式,通过优化淋洗剂中甲醇含量、冰醋酸、三乙胺的含量和柱温等操作条件,有效地拆分了阿替洛尔药物对映体,分离度达到1.72,分析时间在25 min以内。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HPLC-FLD)检测了阿替洛尔药品的对映体含量的新方法,两对映体在0.055.0 mg/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均为0.02 mg/L,准确度高,灵敏度高,分析快速,为阿替洛尔对映体含量药物质量监测和临床相关药理、代谢研究提供新方法。论文第五部分以EDC为脱水剂,4-羧基苯硼酸与乙二胺-β-环糊精进行脱水反应,并键合到SBA-15硅胶上,制备一种弱离子化的苯硼酸单取代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PHBSP),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等表征新制备的固定相的结构。以8种黄酮类化合物、12种β-受体阻滞剂和6种三唑类杀菌剂为溶质,反相模式下成功地拆分了黄酮类化合物,分析时间均在30 min以内,其中2’-羟基黄烷酮分离度为3.15;成功地拆分了部分β-受体阻滞剂,其中阿替洛尔分离度为1.59,分析时间在15 min以内;成功地拆分了大部分三唑类杀菌剂,其中己唑醇们分离度为1.96。分别探讨了PHBSP对此三类手性物质的拆分机理,弱离子化的苯硼酸基环糊精对可电离的极性溶质有较好的分离选择性,衍生弱离子化的苯硼酸基团后不会带来离子交换作用,仍适用于常见的反相色谱流动相。
吴秀稳[6](2014)在《基于Caco-2细胞模型的金莲花化学成分的肠吸收研究》文中提出金莲花的化学成分和体外活性已十分明确,但其有效成分一直存在争议,而解决这一争议的关键在于对其化学成分体内行为的揭示。金莲花自口服给药进入胃肠道后,体内行为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其中吸收是其产生体内活性的先决条件,影响着分布、代谢和排泄。因此,金莲花化学成分的肠吸收研究对其有效成分的揭示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探讨金莲花化学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本课题选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对金莲花中的4种酚酸类化合物(藜芦酸、金莲花苷、原金莲酸、金莲酸)、7种黄酮类化合物(兹草素、牡荆素、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牡荆素-2”-O-β-L-半乳糖苷、异当药黄素、日本异当药素、金莲花碳苷Ⅲ)和1种生物碱类化合物(金莲花碱)以及金莲花总提取物进行了模拟肠吸收研究,考察了时间、浓度与单体化合物肠吸收的关系及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对荭草素、牡荆素、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牡荆素-2”-O-β-L-半乳糖苷转运的影响。同时,应用计算机软件评价单体化合物的类药性质并预测吸收情况,探讨了单体化合物吸收特性与结构的关系。此外,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金莲花总提取物及吸收后总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肺炎克雷白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金莲花总提取物吸收前后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比较;应用Griess法检测了金莲花总提取物及吸收后总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释放量的影响,并比较了金莲花总提取物吸收前后的抗炎活性。结果显示,4种酚酸类化合物吸收良好,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难易程度主要受分子极性的影响。7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远远差于酚酸类化合物,吸收机制除被动扩散外,常有外排蛋白参与。异当药黄素、日本异当药素和金莲花碳苷III的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而荭草素和牡荆素是外排蛋白P-gp的底物,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和牡荆素-2"-O-β-L-半乳糖苷非P-gp的底物,但其吸收过程可能受其他外排蛋白的介导。生物碱类化合物(金莲花碱)吸收中等,吸收过程可能存在主动运输。金莲花总提取物中被吸收的成分主要有藜芦酸、原金莲酸、金莲花苷、荭草素、牡荆素、牡荆素-2”-O-β-L-半乳糖苷、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总提取物中,酚酸类成分的含量由吸收前的6.82%增加到吸收后的61.18%;相应地,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由吸收前的93.18%减少到吸收后的38.82%。吸收后,总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和抗炎活性均增强。总之,金莲花中的酚酸类成分易被吸收,黄酮类成分难被吸收,生物碱类成分吸收程度中等。金莲花总提取物吸收后,酚酸类由次要成分上升为主要成分,而黄酮类由主要成分下降为次要成分。黄酮类成分和酚酸类成分均为金莲花有效抑菌成分,而酚酸类成分为其主要抗炎成分。本课题进一步动摇了黄酮类成分在金莲花中的主导地位,使我们对金莲花疗效的主要贡献者有了清晰的认识。
孔丽,李筱旻,马红玲,徐平声[7](2012)在《阿替洛尔片在健康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香港Christo公司生产与进口阿替洛尔片的药动学特征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18名男性健康受试者按照3×3交叉设计单剂量口服(100mg)阿替洛尔试验制剂A、B及参比制剂R后,用RP-HPLC-FLD检测不同时间点阿替洛尔的血药浓度。借助DAS软件进行药物动力学基本参数的计算与统计分析。结果受试制剂A、B及参比制剂R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376.7±122.3)、(389.9±115.5)和(398.0±118.0)ng.mL-1;tmax分别为(2.8±0.8)、(2.8±1.0)和(2.7±0.7)h;AUC0→24分别为(3 193.3±993.5)、(3 069.0±915.7)和(3 218.6±994.9)ng.h.mL-1。AUC0→∞分别为(3 530.9±1 119.2)、(3 333.1±1 047.7)和(3 545.5±1 260.3)ng.h.mL-1。试验制剂A、B对参比制剂R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1±19)%和(97±14)%。结论 2种阿替洛尔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相比均具有生物等效性。
欧阳立群[8](2010)在《多维校正结合HPLC-DAD应用于复杂药物体系定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化学计量学是化学的重要的分支学科,可被认为是一门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以“数学分离”部分或完全替代“化学分离”,被广泛用于复杂体系中的目标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学科。其独特的分离理论及特性,正越来越引起化学家们的关注。色谱技术是当前最普通使用的检测技术,在分离复杂体系,对多组分的同时测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化学计量学中的多维校正方法结合色谱技术的理论及应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二阶校正方法结合HPLC-DAD用于复杂药物体系定量分析(第二章-第五章)对药物进行准确、快速定量分析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监控药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研究体系的日益复杂化和仪器产生数据的多维化,使用和研究适合的能在有大量未知干扰共存下,直接、快速和准确对样品中的感兴趣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是所有分析化学学家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当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式相似,化学性质也相近,或者体系中存在其它未知组分的干扰时,有时用简单的色谱条件很难将它们完全分离。因此,我们借助化学计量学二阶校正方法,并将其与HPLC-DAD结合用于对血浆中的甲硝唑和替硝唑以及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药物的同时定量分析,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充分利用了二阶校正方法的“二阶优势”。药物中同分异构体和对映体的分离也是分析化学家们很关注的问题。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的分子量,而且很多还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给实际的色谱分离带来了很大的因难。由于药物组成复杂,在色谱分析中,药物中的同分异构体之间以及与干扰物之间的色谱和光谱往往会存在部分或严重重叠,这给定量分析带来了困难,此时多采用比较复杂的色谱条件或用昂贵的专用色谱柱。本文利用二阶校正方法结合HPLC-DAD对实际药物样品体系中的同分异构体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以及土木香内脂和异土木香内脂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仅经过简单的样品预处理后,无需复杂的色谱条件,借助化学计量学的“数学分离”部分或完全替代“化学分离”,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为了验证方法的可靠,还分别用LC/MS和GC/MS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无显着性差异。化学计量学相对于传统的色谱方法的优势在于,在色谱峰有部分甚至严重重叠的情况下仍能对感兴趣组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这也正是二阶校正方法的“二阶优势”的体现。为复杂药物样品中成分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2.三线性二阶校正方法用于HPLC-DAD重叠色谱分析(第六章)在应用的基础上,本文还对三线性二阶校正方法解析色谱重叠方面进行了研究。以归一化之后的分离度或重叠度来表示重叠组分的色谱或光谱的重叠程度,此法最大优点就是使重叠峰尤其是包埋峰中各组分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化。对模拟数据和实际检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只要是重叠组分归一化之后的色谱和光谱不完全重叠并且色谱和光谱的重叠不同时极大到一定程度时,即使是大色谱峰包小色谱峰的情况,三线性分解算法方法仍然能给出重叠各组分的分辨色谱和光谱,并能对其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当色谱和光谱的重叠度越高,共线性越严重,分辨的峰形越嘈杂,在相同条件下,相对来说,重叠度越小,算法解析结果将会越好。3.三阶校正结合二维HPLC-DAD用于复杂药物体系的定量分析(第七章)随着分析仪器的发展和分析方法不断改进,大量高维数据的获得将变得越来越容易,三维二阶校正方法越来越满足不了需要,因此迫切需要能处理更高维数据的高维校正方法。目前,用于处理复杂四维数据的四线性三阶校正方法尚不多见。本文提出了四线性三阶校正方法交替四线性分解(AQLD)并同交替惩罚四线性分解(APQLD)以及四维平行因子分析(Four-way PARAFAC)算法,对LC×LC-DAD检测川芎样品中阿魏酸得到的四维数据进行了四线性分解分析,获得了比较准确的结果。同时对这三种算法解析实际数据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阶校正非常适合解析LC×LC-DAD产生的四维数据阵,三阶校正方法能利用色谱峰重叠组分间的差异信息(色谱保留值和光谱的不同)对感兴趣组分的色谱和光谱进行准确的分辨。在模拟和真实测定体系中,总体上新算法AQLD和APQLD算法的性能要稍优于Four-way PARAFAC算法。相对二阶校正方法,三阶校正方法目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复杂的“三阶优势”或更高阶优势还需要不断探索。
唐玉屏,谷利民[9](2009)在《RP-HPLC-FLD法测定人血浆中的阿替洛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RP-HPLC-FLD方法测定血浆中阿替洛尔的浓度。方法血浆样品用有机溶剂(乙酸乙酯-异丙醇=4∶1)提取浓缩后测定,内标法定量。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含25 mmol.L-1磷酸二氢钠和5 mmol.L-1十二烷基磺酸钠)=30∶70(v/v);激发波长:226 nm,发射波长:310 nm。结果阿替洛尔浓度在9.61 200.0 ng.mL-1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3),最低定量下限浓度为9.6 ng.mL-1,方法回收率为94.3%104.5%(n=15),日内RSD为6.1%11.8%(n=15),日间RSD为6.0%11.1%(n=45)。结论本方法准确、简单、灵敏,可用于阿替洛尔的药动学研究。
肖轶雯[10](2007)在《肌注苯巴比妥致固定型药疹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的阿替洛尔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的阿替洛尔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1)水体中典型手性药物对映体分离、分析及污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环境中手性药物的污染状况分析 |
1.2.1 手性药物的分类 |
1.2.2 我国典型流域手性药物分布特征 |
1.2.3 国外手性药物污染现状 |
1.2.4 手性药物的生物毒性与环境风险研究 |
1.3 环境介质中手性药物分离与分析方法研究 |
1.3.1 手性药物色谱分离与分析方法 |
1.3.2 环境中手性药物前处理方法研究 |
1.3.3 手性识别机理研究 |
1.4 手性药物对映体的环境行为研究 |
1.4.1 手性药物对映体特征 |
1.4.2 药物对映体在污水处理工艺中降解研究 |
1.4.3 药物对映体在天然水体中衰减研究 |
1.4.4 药物的手性特征在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典型药物高效液相色谱对映体分离方法研究 |
2.1 实验设备、材料及试剂 |
2.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标准溶液配制 |
2.2 研究方法 |
2.2.1 对映体分离参数的表征 |
2.2.2 色谱条件 |
2.2.3 分子对接原理 |
2.2.4 分子对接过程及参数设置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分离模式对药物对映体拆分影响 |
2.3.2 六种碱性药物对映体的同时分离 |
2.3.3 马来酸扑尔敏对映体的分离 |
2.3.4 六种药物结合能与出峰顺序间的相关性 |
2.3.5 马来酸扑尔敏手性识别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体中手性药物对映体定量分析方法优化 |
3.1 实验设备、材料及试剂 |
3.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3.1.2 工作溶液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色谱条件优化 |
3.2.2 质谱条件 |
3.2.3 内标法定量检测 |
3.2.4 前处理流程图 |
3.2.5 回收率实验方法 |
3.2.6 精密度和回收率计算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流动相的选择 |
3.3.2 仪器的线性范围、检出限与定量限 |
3.3.3 固相萃取柱选择及回收率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环境中药物对映体的测定及污染特征 |
4.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采集 |
4.2.2 样品前处理 |
4.2.3 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手性药物污染现状 |
4.3.2 药物对映体分布特征 |
4.3.3 手性药物对映体生态风险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液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色谱拆分β-受体阻断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手性及手性药物 |
2.1.1 手性的概述 |
2.1.2 手性药物 |
2.2 手性药物对映体分离技术 |
2.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2.2 气相色谱法 |
2.2.3 毛细管电泳色谱法 |
2.2.4 薄层色谱拆分法 |
2.2.5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2.3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概述 |
2.3.1 液相微萃取技术 |
2.3.2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技术 |
2.3.3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技术应用 |
2.4 β-受体阻断剂化合物概述及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六种β-受体阻断剂的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3 色谱条件 |
3.2 实验方法及参数 |
3.2.1 实验方法 |
3.2.2 色谱参数计算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手性色谱柱对β-受体阻断剂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3.2 添加剂和改性剂对β-受体阻断剂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3.3 柱温对β-受体阻断剂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3.4 系统背压对β-受体阻断剂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3.5 β-受体阻断剂的优化拆分条件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对酒石酸美托洛尔药物的测定..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药品、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与分析方法 |
4.2.1 溶液的配制 |
4.2.2 色谱条件 |
4.2.3 实验步骤 |
4.2.4 富集倍数和萃取回收率计算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萃取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
4.3.2 方法学验证 |
4.3.3 样品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型糖尿病人群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1 盐酸二甲双胍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
1.1 试药与仪器 |
1.1.1 仪器 |
1.1.2 试药 |
1.2 色谱条件 |
1.3 对照品溶液和内标液的配制 |
1.4 标准曲线血浆样品和质控样品的配制 |
1.5样本处理与测定 |
1.6 方法学考察 |
1.6.1 方法专属性 |
1.6.2 线性关系 |
1.6.3 定量下限 |
1.6.4精密度与准确度 |
1.6.5 提取回收率 |
1.6.6 短期稳定性考察 |
1.6.7 长期稳定性考察 |
2 临床样本测定结果 |
3讨论 |
(4)新型桥联双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及其手性分离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拆分手性化合物的方法 |
1.2.1 非色谱法 |
1.2.2 色谱法 |
1.2.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2.2.2 气相色谱法 |
1.2.2.3 毛细管电色谱法 |
1.2.2.4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1.2.2.5 薄层色谱法 |
1.3 手性固定相 |
1.3.1 刷型手性固定相 |
1.3.2 配体交换色谱手性固定相 |
1.3.3 冠醚手性固定相 |
1.3.4 大环抗生素手性固定相 |
1.3.5 多糖手性固定相 |
1.3.6 合成聚合物手性固定相 |
1.3.7 蛋白质手性固定相 |
1.3.8 环糊精手性固定相 |
1.3.8.1 全衍生型 |
1.3.8.2 单衍生型 |
1.3.8.3 带电荷型 |
1.3.8.4 π-酸/π-碱性芳基取代型 |
1.3.8.5 桥联型 |
1.4 点击化学 |
1.4.1 点击化学简介 |
1.4.2 点击化学用于制备手性固定相 |
1.5 SBA-15 有序介孔材料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创新性 |
第2章 乙二胺四乙酸二酰桥联双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和评价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SBA-15 的制备 |
2.2.2.2 乙二胺四乙酸二酰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2.2.3 色谱柱的填装 |
2.2.4 色谱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固定相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2.3.1.1 桥联双环糊精的合成 |
2.3.1.2 SBA-15 的表征 |
2.3.1.3 EBCDP的表征 |
2.3.1.3.1 红外光谱分析 |
2.3.1.3.2 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 |
2.3.1.3.3 EBCDP对位置异构体苯胺类化合物的保留行为 |
2.3.2 EBCDP手性色谱性能的评价 |
2.3.2.1 黄酮类药物的手性分离 |
2.3.2.2 β-受体阻滞剂药物的手性分离 |
2.3.2.3 丹磺酰化氨基酸的手性分离 |
2.3.2.4 氨基酸的手性分离 |
2.3.2.5 药物化合物的手性分离 |
2.4 结论 |
第3章 EBCDP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盐酸阿罗洛尔和阿替洛尔对映体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色谱方法 |
3.2.3 标准溶液的配置 |
3.2.4 样品前处理 |
3.2.5 血样前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1.1 流动相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3.1.2 柱温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3.1.3 流速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3.1.4 进样量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3.2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3.2.1 标准工作曲线的制作 |
3.3.2.2 回收率实验 |
3.3.2.3 精密度实验 |
3.3.2.4 稳定性实验 |
3.3.2.5 含量的测定 |
3.3.2.5.1 药片中对映体含量的测定 |
3.3.2.5.2 血浆中对映体含量的测定 |
3.4 结论 |
第4章 三氮唑桥联双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和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三氮唑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TBCDP)的制备 |
4.2.2.1.1 叠氮基β-环糊精的制备(N_3-β-CD) |
4.2.2.1.2 炔基β-环糊精的制备(PM-β-CD) |
4.2.2.1.3 三苯基膦亚铜络合物CuI(PPh_3)的合成 |
4.2.2.1.4 三氮唑桥联双β-环糊精配体的合成 |
4.2.2.1.5 三氮唑桥联双β-环糊精键合相(TBCDP)的合成 |
4.2.3 色谱柱的填装 |
4.2.4 色谱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TBCDP的表征 |
4.3.1.1 红外光谱分析 |
4.3.1.2 元素分析 |
4.3.1.3 TBCDP对位置异构体苯胺类化合物的保留行为 |
4.3.2 TBCDP手性色谱性能的评价 |
4.3.2.1 三唑类农药的手性分离 |
4.3.2.2 黄酮类药物的手性分离 |
4.3.2.3 丹磺酰氨基酸的手性分离 |
4.3.2.4 β-受体阻滞剂药物的手性分离 |
4.3.2.5 芳基醇类手性药物的拆分 |
4.4 结论 |
第5章 TBCDP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莱克多巴胺对映体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色谱方法 |
5.2.3 标准溶液的配置 |
5.2.4 样品前处理 |
5.2.4.1 饲料的前处理 |
5.2.4.2 肌肉和肝脏的前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5.3.1.1 流动相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5.3.1.2 流速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5.3.1.3 进样量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5.3.1.4 柱温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5.3.2 实际样品的测定 |
5.3.2.1 标准工作曲线的制作 |
5.3.2.2 回收率实验 |
5.3.2.3 精密度实验 |
5.3.2.4 稳定性实验 |
5.3.2.5 实测样品 |
5.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新型β-环糊精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手段 |
1.2.1 非色谱法 |
1.2.2 色谱法 |
1.2.2.1 薄层色谱法 |
1.2.2.2 气相色谱法 |
1.2.2.3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1.2.2.4 毛细管电泳法 |
1.2.2.5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3 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
1.3.1“pirkle”型手性固定相 |
1.3.2 冠醚类手性固定相 |
1.3.3 多糖手性固定相 |
1.3.4 大环抗生素手性固定相 |
1.3.5 蛋白质类手性固定相 |
1.3.6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
1.4 环糊精类手型固定性研究进展 |
1.4.1 环糊精结构及性质 |
1.4.2 环糊精的衍生研究 |
1.4.3 环糊精固定相的保留机理 |
1.4.4 环糊精与色谱柱基质的连接方式 |
1.4.5 环糊精固定相研究展望 |
1.5 有序介孔材料SBA-15 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
1.6 本论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创新性 |
第2章 对甲基苯脲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研制与色谱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对甲基苯脲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 |
2.2.2.1 有序介孔材料SBA-15 的制备 |
2.2.2.2 对甲基苯脲衍生化β-环糊精配体的合成 |
2.2.2.3 对甲基苯脲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UCDP)的制备 |
2.2.2.4 色谱柱的填装 |
2.2.2.5 色谱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固定相结构的基本表征 |
2.3.1.1 固体核磁分析 |
2.3.1.2 红外光谱分析 |
2.3.1.3 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 |
2.3.1.4 UCDP对苯胺类位置异构化合物的保留行为 |
2.3.2 三唑类农药的对映体分离 |
2.3.2.1 分离模式的选择 |
2.3.2.2 流动相组成对三唑类杀菌剂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2.3.2.3 柱温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2.3.2.3 进样量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
2.3.2.4 流速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2.3.2.5 手性分离机理的探讨 |
2.4 结论 |
第3章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拆分果蔬中粉唑醇和己唑醇对映体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Fe3O4(MNPs)的制备 |
3.2.3 粉唑醇、己唑醇标准溶液的配置 |
3.2.4 样品前处理 |
3.2.5 仪器条件 |
3.2.5.1 色谱条件 |
3.2.5.2 质谱参数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粉唑醇、己唑醇对映体检测操作条件优化 |
3.3.1.1 流动相的组成和比例对粉唑醇、己唑醇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3.1.2 柱温对粉唑醇、己唑醇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3.1.3 流速和进样量的选择 |
3.3.2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3.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3.3.2.2 与QuEChERS法对比实验 |
3.3.2.3 准确度和精密度 |
3.3.2.4 稳定性实验 |
3.4 结论 |
第4章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片剂中的阿替洛尔对映体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乙二胺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及表征 |
4.2.3 色谱方法 |
4.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2.5 样品前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4.3.1.1 流动相的组成和比例 |
4.3.1.2 柱温的选择 |
4.3.1.3 流速的选择 |
4.3.1.4 进样量的选择 |
4.3.2 片剂中阿替洛尔含量的测定 |
4.3.2.1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4.3.2.1 回收率实验 |
4.3.2.1 精密度试验 |
4.3.2.2 稳定性试验 |
4.3.2.3 片剂中阿替洛尔对映体含量的测定 |
4.4 结论 |
第5章 苯硼酸功能化β-环糊精键合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性能研究和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苯硼酸衍生化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PHBSP)的制备 |
5.2.2.1 苯硼酸基环糊精配体的合成 |
5.2.2.2 键合反应 |
5.2.2.3 色谱柱的填装 |
5.2.3 色谱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PBSP的基本表征 |
5.3.2 黄酮类化合物的手性分离 |
5.3.3 β-受体阻滞剂手性分离 |
5.3.4 三唑类农药的拆分 |
5.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基于Caco-2细胞模型的金莲花化学成分的肠吸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列表 |
前言 |
综述部分 |
第一章 金莲花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研究 |
2 生物活性研究 |
3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二章 药物肠吸收研究进展 |
1 药物肠吸收研究概况 |
2 药物肠吸收研究方法 |
3 中药肠吸收研究 |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制备 |
2.2 细胞培养 |
2.3 模型建立 |
2.4 模型验证 |
3 结果 |
3.1 形态特征 |
3.2 电阻值 |
3.3 酶活力 |
3.4 渗透性 |
4 讨论 |
第二章 酚酸类化合物的肠吸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制备 |
2.2 受试化合物无毒剂量范围考察 |
2.3 模型建立 |
2.4 转运实验 |
2.5 方法学考察及含量测定 |
2.6 受试化合物类药性质评价 |
3 结果 |
3.1 模型验证 |
3.2 受试化合物的表观渗透系数 |
3.3 受试化合物吸收-时间关系 |
3.4 受试化合物吸收-浓度关系 |
3.5 受试化合物吸收-结构关系 |
4 讨论 |
第三章 黄酮类化合物的肠吸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制备 |
2.2 受试化合物无毒剂量范围考察 |
2.3 模型建立 |
2.4 转运实验 |
2.5 方法学考察及含量测定 |
2.6 受试化合物类药性质评价 |
3 结果 |
3.1 模型验证 |
3.2 受试化合物的表观渗透系数 |
3.3 受试化合物吸收-时间关系 |
3.4 受试化合物吸收-浓度关系 |
3.5 P-gp抑制剂对受试化合物吸收的影响 |
3.6 受试化合物吸收-结构关系 |
4 讨论 |
第四章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肠吸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制备 |
2.2 受试化合物无毒剂量范围考察 |
2.3 模型建立 |
2.4 转运实验 |
2.5 方法学考察及含量测定 |
3 结果 |
3.1 模型验证 |
3.2 受试化合物的表观渗透系数 |
3.3 受试化合物吸收-时间关系 |
3.4 受试化合物吸收-浓度关系 |
4 讨论 |
第五章 总提取物的肠吸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制备 |
2.2 模型建立 |
2.3 转运实验 |
2.4 方法学考察及含量测定 |
3 结果 |
3.1 高效液相色谱图 |
3.2 总提取物代表成分的表观渗透系数 |
3.3 总提取物代表成分吸收前后的含量 |
4 讨论 |
第六章 总提取物吸收前后抑菌和抗炎活性比较 |
1 实验材料 |
1.1 抑菌实验 |
1.2 抗炎实验 |
2 实验方法 |
2.1 抑菌实验 |
2.2 抗炎实验 |
3 结果 |
3.1 抑菌实验 |
3.2 抗炎实验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阿替洛尔片在健康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 |
2.1 受试者的选择 |
2.2 试验设计及血样采集 |
2.3 色谱条件[3-4] |
2.4 溶液的配制 |
2.5 样品处理 |
2.6 专属性试验 |
2.7 线性范围 |
2.8 回收率、精密度及稳定性试验 |
2.8.1 萃取回收率 |
2.8.2 方法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 |
2.8.3 稳定性试验 |
2.9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3.2 药动学参数 |
3.3 生物等效性研究 |
4 讨论 |
(8)多维校正结合HPLC-DAD应用于复杂药物体系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化学计量学简介 |
1.2 多维校正方法发展及其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 |
1.3 多线性成分模型 |
1.3.1 三线性成分模型 |
1.3.2 四线性成分模型 |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章 二阶校正方法与HPLC-DAD 相结合用于同时测定血浆样中的甲硝唑和替硝唑含量 |
2.1 前言 |
2.2 理论 |
2.2.1 APTLD 算法 |
2.3 实验部分 |
2.3.1 仪器与试剂 |
2.3.2 色谱条件 |
2.3.3 标准溶液配制 |
2.3.4 样品设计 |
2.3.5 样品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数据提取 |
2.4.2 验证样品分析 |
2.4.3 血浆加标样品分析 |
2.5 品质因子 |
2.6 小结 |
第3章 二阶校正方法与HPLC-DAD 相结合用于血浆样中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的同时测定 |
3.1 前言 |
3.2 理论部分 |
3.2.1 ATLD 算法 |
3.3 实验部分 |
3.3.1 仪器与试剂 |
3.3.2 色谱条件 |
3.3.3 标准溶液配制 |
3.3.4 样品预处理 |
3.3.5 校正样和验证样 |
3.3.6 血浆加标样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验证样品分析 |
3.4.2 血浆加标样品的分析 |
3.4.3 品质因数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结合HPLC-DAD 用于血浆和药物中的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同时测定 |
4.1 前言 |
4.2 理论 |
4.2.1 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算法(见3.2.1) |
4.3 实验 |
4.3.1 试剂药品 |
4.3.2 仪器条件 |
4.3.3 样品处理 |
4.3.4 校正和验证样品 |
4.3.5 加标样品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三维数据阵的构建 |
4.4.2 因子数选择 |
4.4.3 验证样品 |
4.4.4 血浆加标样品 |
4.4.5 药物样品 |
4.4.6 HPLC-MS 比对实验 |
4.4.7 方法品质因子 |
4.5 小结 |
第5章 二阶校正结合HPLC-DAD 用于药物中土木香内脂和异土木香内脂的同时测定 |
5.1 前言 |
5.2 理论部分 |
5.2.1 PARAFAC 算法 |
5.3 实验 |
5.3.1 试剂材料 |
5.3.2 仪器 |
5.3.3 液相色谱条件 |
5.3.4 气相色谱条件 |
5.3.5 质谱条件 |
5.3.6 样品处理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因子数确定 |
5.4.2 校正样 |
5.4.3 药物样品检测 |
5.4.4 比对实验 |
5.5 品质因子 |
5.6 小结 |
第6章 三线性二阶校正方法用于HPLC-DAD 重叠色谱分析 |
6.1 前言 |
6.2 理论 |
6.2.1 分离度 |
6.2.2 交替惩罚三线性分解(APTLD)算法(见2.2.1) |
6.2.3 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算法(见3.2.1) |
6.2.4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算法(见5.2.1) |
6.2.5 SWATLD 算法 |
6.3 数据 |
6.3.1 模拟数据 |
6.3.2 实际色谱数据1 |
6.3.3 实际色谱数据2 |
6.3.4 实际色谱数据3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完全分开 |
6.4.2 部分重叠 |
6.4.3 完全重叠 |
6.5 小结 |
第7章 三阶校正方法结合LC×LC-DAD 用于中药川芎样品中阿魏酸的定量分析 |
7.1 前言 |
7.2 理论部分 |
7.2.1 Four-way PARAFAC 算法 |
7.2.2 APQLD 算法 |
7.2.3 AQLD 算法 |
7.2.4 Four-way PARAFAC, APQLD 和AQLD 算法迭代退出准则 |
7.3 模拟数据 |
7.3.1 模拟LC×LC-DAD 数据 |
7.4 实际数据 |
7.4.1 仪器 |
7.4.2 检测数据 |
7.5 结果与讨论 |
7.5.1 模拟数据 |
7.5.2 实际实验数据 |
7.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10)肌注苯巴比妥致固定型药疹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讨论 |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的阿替洛尔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体中典型手性药物对映体分离、分析及污染特征[D]. 李佳熹.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9(01)
- [2]液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色谱拆分β-受体阻断剂的研究[D]. 丁佳炜.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3]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型糖尿病人群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浓度[J]. 李玲,李蕊,尹影,杨蕊,李妍.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8(21)
- [4]新型桥联双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及其手性分离应用[D]. 廖玉芹. 南昌大学, 2018(12)
- [5]新型β-环糊精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及性能评价[D]. 曾春. 南昌大学, 2017(02)
- [6]基于Caco-2细胞模型的金莲花化学成分的肠吸收研究[D]. 吴秀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7]阿替洛尔片在健康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J]. 孔丽,李筱旻,马红玲,徐平声. 中南药学, 2012(02)
- [8]多维校正结合HPLC-DAD应用于复杂药物体系定量分析[D]. 欧阳立群. 湖南大学, 2010(07)
- [9]RP-HPLC-FLD法测定人血浆中的阿替洛尔[J]. 唐玉屏,谷利民. 中南药学, 2009(05)
- [10]肌注苯巴比妥致固定型药疹1例[J]. 肖轶雯. 中南药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