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电参数电测技术分析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梓行[1](2018)在《屋顶风光储能智能微电网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屋顶风光微电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这两种最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是一种经济可行的供电方式。实用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需要对各部分元器件进行合理的选型,获得良好的发电效果的同时,满足经济性要求。同时,还需要对系统各个部分进行有效的控制,使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效率,延长使用寿命。本文根据某屋顶风光储能智能微电网项目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设计方案,给出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各电气设备的选型与接线,设计了基于PLC的非电量监测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运行操作规程等,其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方案,依照行业设计标准和工程实践要求,研究了各器件包括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逆变器、蓄电池等的参数结构和功能特点,选择合适的器件型号。2.根据行业设计标准,考虑实际用电的情况,保证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对电气系统进行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了风电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接线,汇流箱的连线做了相应设计等,并画出相应的电气原理图。3.设计了光伏发电的非电检测系统。通过对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分析,将非电量检测技术应用于太阳能发电非电量检测系统的设计,开发了基于PLC的太阳能非电检测系统。4.详细介绍了系统运行操作规程,监控系统主画面的的操作。给出了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和运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相关数据表明,风能和太阳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此系统弥补了风电和光电独立系统在资源上的缺陷,提高了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率,节约了发电成本。
陈锋[2](2012)在《电测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电测技术与仪器这门课程内容知识点分散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教学要求与实验设施的实际情况,阐述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从高职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掌握传感器技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林晓玲,费庆宇,师谦,肖庆中[3](2005)在《IC失效分析中电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IC失效分析中电测技术的研究介绍,包括敏感参数测试中的待机电流测试、瞬态电流测试、端口IV特性测试、扫描端口测试,并对各种电测技术举例说明。
王雅晖[4](2005)在《基于虚拟仪器中小型液化石油气储运设备群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对中小型液化石油气储运设备群的危险源的监控、仿真和预警成为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和发展方向。本文综合利用虚拟仪器技术、USB总线技术和其他相关软硬件知识,研制了基于虚拟仪器和USB总线技术的中小型液化石油气储运设备群的安全监测系统。论文首先分析了作为储运设备的中小型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论述了压力容器基本结构与特性,分析了液化石油气事故危害及其储运的安全特性和相关监测理论。详细研究了系统所涉及的虚拟仪器、USB总线以及模数转换等关键性技术。论文在理论研究和关键性技术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整体的软硬件结构;完成了数据采集硬件电路设计和电路板制作;设计并实现了测试现场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信号的传感调理电路以及模数转换、数字信号处理、USB总线接口电路。论文详细研究了系统虚拟仪器平台的组成及其实现方法与技巧,编写了动态链接库和应用程序。动态链接库负责与内核态的USB功能驱动程序通信并接收应用程序的各种操作请求,而应用程序则负责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显示、分析等功能。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硬件与计算机通信、自动测试、数据处理、生成试验报告等主要功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最后通过综合调试,实现了基于虚拟仪器和USB总线技术的中小型液化石油气储运设备群的安全监测系统,并达到了基本的性能和要求。本监测系统硬件设备实现了小型化、可便携、低成本、低功耗等特性。虚拟仪器和USB总线的特点,使得本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灵活性和易扩展性,既适用于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安全监测,也可经过修改和扩展后广泛用于其它化工安全监测系统。
勾亚峰[5](2003)在《智能8000系列汽轮机监控系统硬件实现及软件监控系统的开发》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需求大幅度的提高,电力工业的安全生产成为关键,这样汽轮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如果对其不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监控,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崩溃,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然而,我国现有的电力监控设备无法满足需求,研制新型智能化的汽轮机实时监控系统显得十分迫切而又极为重要。因此,武汉理工大学与江阴电力仪表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智能8000系列汽轮机实时监控系统。 本文从汽轮机运行安全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智能8000系列汽轮机监控系统的研发过程为主线,重点讨论了智能仪表在研发过程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文中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汽轮机监控系统的现状、发展和应用;对于监控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从监测原理、输入输出通道电路设计,通讯接口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充分利用PIC单片机进行了控制软件的设计,分析了部分算法的实现,并创造性将数个原分散的系统仪表的控制程序集成到单一的软件中去,简化了开发过程和用户对软件的管理;同时,文章分析了智能系统仪表可能产生干扰的因素以及相应处理措施;介绍了系统上位机软件的功能,并重点分析了实时数据采集功能的实现方法,给出了具体的程序代码;最后,文章论述了系统的调试方法及实验结果。 现场运行表明,智能化方法设计的监测系统能有效地对工作在现场的汽轮机组起到保护作用。微机实时监控的介入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方便了技术人员对现场仪表监控状况的了解与管理。本监测系统安装维护方便,系统工作稳定、运行可靠、测量精度高,监测软件功能齐全,人机界面友好,具有工业生产实用价值。
李金刚[6](2002)在《WINDOWS环境下轴功率测试与扭振信号分析系统》文中指出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对于动力装置性能参数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保证动力装置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必须对于动力装置轴系的功率及扭振参数进行测量。作为一种价格低廉、精度相对较高的测试方法,应变电测技术在这些参数的测试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该系统适用于旋转轴系的功率测量及扭振信号的分析工作,功率测量应用了应变电测技术,并将所采集的数据以数据库表和字段的形式保存下来,供后续的扭振信号分析应用。系统采用了通用的软件设计环境,简单的硬件组合,有较好的健壮性,易于加入新的功能模块。结合以往的功率测试数据,对扭振分析部分进行了试算。 在文中概述了国际国内轴功率及扭振测试技术的新发展,并对该系统将来的改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软件编制采用VC6.0,结合ACCESS进行,运行于WINDOWS环境下。
侯文生[7](2001)在《铸造生产中常用传感器工作原理分析》文中认为阐述了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分析了这 3种传感器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特点 ,为提高铸件生产质量 ,促进自动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京生,陈新华[8](2000)在《非电参数电测技术分析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何为非电量的电测技术;非电量电测的关键元器件;非电量转换为电信号的转换过程及单片机检测控制过程。通过实例说明了单片机控制的非电量电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柴春茜[9](2000)在《碳纤维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厚度的测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需要测量和分析材料的工艺参数。研制开发一套测量系统,实现准确、快捷地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预制件进行厚度测量,对复合材料的质量保证与性能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选取磁敏传感器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预制件厚度测量的研究方法,建立测量系统,采集实验数据,证明系统的可行性。并且,系统根据所测量厚度值进行预制件的厚度不匀分析。系统同样适合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预制件厚度的测量。 本文所研究的复合材料预制件测厚方法,是对常规测厚方法的突破,系统的研制成功,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和正确制造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杨振坤,陈国联,王采堂,刘晓辉[10](1998)在《电工学实验教学分层次改革的经验与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我们近几年来对电子学实验教学进行的分层次改革情况及取得的一些经验成果和心得体会。
二、非电参数电测技术分析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电参数电测技术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屋顶风光储能智能微电网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风力发电的现状 |
1.2.2 国内外光伏发电的现状 |
1.2.3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工程概况 |
2.1.1 用户对系统的要求 |
2.1.2 系统结构 |
2.2 风力发电机的选型 |
2.2.1 风力发电机的功能 |
2.2.2 风力发电机的型号 |
2.2.3 风力发电机的选型 |
2.3 风力控制器功能和选型 |
2.3.1 风力控制器的功能 |
2.3.2 风力控制器的选型 |
2.4 太阳能电池板选型 |
2.4.1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
2.4.2 太阳能电池的选型 |
2.5 太阳能逆变器选型 |
2.5.1 太阳能逆变器的功能 |
2.5.2 太阳能逆变器的选型 |
2.6 蓄电池选型 |
2.6.1 蓄电池的种类 |
2.6.2 蓄电池的容量计算 |
2.6.3 蓄电池的选型 |
2.7 双向逆变器选型 |
2.7.1 双向逆变器的结构 |
2.7.2 双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
2.8 其他器件选型 |
2.8.1 光伏电缆及线槽 |
2.8.2 配电柜、并网计量柜 |
第3章 电气系统设计 |
3.1 太阳能电池板的连线 |
3.1.1 太阳能电池的原理 |
3.1.2 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 |
3.1.3 太阳能电池板的计算 |
3.1.4 太阳能电池板的电气连接 |
3.2 汇流箱的电气连接 |
3.3 太阳能逆变器接线图 |
3.4 光伏系统发电量与经济效应 |
3.5 蓄电池的电气接线 |
3.5.1 蓄电池充电状态的检测 |
3.6 风力机与控制器接线图 |
3.7 双向逆变器与控制柜接线图 |
3.8 电缆线与线槽设计 |
3.9 系统的整体电路图 |
第4章 非电量检测系统设计 |
4.1 绝缘监测单元 |
4.1.1 绝缘监测系统概述 |
4.1.2 光伏直流用电在线绝缘监测系统 |
4.1.3 智能漏电流传感器 |
4.1.4 直流电压变送器 |
4.2 载荷监测单元 |
4.2.1 载荷监测概述 |
4.2.2 拉压力传感器原理和选型 |
4.3 温度监测单元 |
4.3.1 温度监控概述 |
4.3.2 温度传感器 |
4.3.3 PT100 贴片式温度传感器 |
4.3.4 温度变送器 |
4.4 非电量处理单元 |
4.4.1 硬件介绍 |
4.4.2 非电量PLC测控原理图 |
第5章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运行 |
5.1 通讯监控系统 |
5.2 非电量安全监测系统 |
5.2.1 软件概述 |
5.2.2 软件安装 |
5.2.3 软件使用 |
5.3 双向逆变器操作过程 |
5.4 系统运行情况 |
5.4.1 光伏输入连接 |
5.4.2 通讯连接 |
5.4.3 试运行 |
第6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双向逆变器的型号 |
附录 B 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参数 |
附录 C LM3108 技术参数 |
附录 D LM3108 端子说明 |
附录 E PLC测控原理图 |
(2)电测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的现状及教学面临的问题 |
1.1 本课程涉及的知识体系和专业门类太广泛 |
1.2 本课程涉及的检测变量太多, 每种变量适用的检测技术都有多种选择 |
1.3 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不太好 |
2 上好电测技术与仪器课程的方法 |
2.1 理清知识脉络, 设计好教学结构 |
2.2 必须把握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
2.3 以学生为中心, 上好每堂课 |
3 结语 |
(4)基于虚拟仪器中小型液化石油气储运设备群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0. 2 存在的问题 |
0. 3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 中小型液化石油气储运设备群的安全监测系统的理论分析与研究 |
1. 1 压力容器基本结构与特性 |
1. 2 液化石油气储运的安全性研究 |
1. 3 非电量电测原理 |
1. 3. 1 温度测量原理 |
1. 3. 2 压力测量原理 |
1. 3. 3 气体浓度测量原理 |
1. 3. 4 液位测量原理 |
2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 1 虚拟仪器技术 |
2. 1. 1 虚拟仪器的构成 |
2. 1. 2 虚拟仪器硬件组成 |
2. 1. 3 虚拟仪器软件平台 |
2. 2 USB总线技术 |
2. 2. 1 USB系统的描述 |
2. 2. 2 USB主机和设备 |
2. 2. 3 USB总线协议 |
2. 2. 4 数据传输类型 |
2. 3 模数转换技术 |
2. 3. 1 逐次逼近型ADC(SARADC)结构 |
2. 3. 2 逐次逼近型ADC与其它类型ADC的比较 |
3 系统总体结构和硬件设计 |
3. 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 2 系统硬件设计 |
3. 2. 1 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 |
3. 2. 2 数据采集系统 |
4 监测系统虚拟仪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 1 系统基本原理 |
4. 2 应用程序入口的选择 |
4. 3 动态链接库的编写 |
4. 3. 1 动态链接库技术 |
4. 3. 2 DLL的文件组成 |
4. 3. 3 DLL的编写 |
4. 3. 4 在DLL中定义函数 |
4. 4 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4. 4. 1 应用软件与硬件通信的实现 |
4. 4. 2 数据的存储 |
4. 4. 3 监测系统软件模块结构及功能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 1 实验系统的组成 |
5. 2 初步实验结果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Labview总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5)智能8000系列汽轮机监控系统硬件实现及软件监控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概述 |
1.1 引言 |
1.2 汽轮机监测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 我国目前汽轮机检测、监控的概况及对策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开发智能8000系列汽轮机监控系统意义 |
1.6 设计方案的确定 |
1.6.1 汽轮机监控仪表的设计过程 |
1.6.2 整体设计方案 |
第二章 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原理及信号处理方法 |
2.1 非电量电测技术理论 |
2.1.1 非电量电测技术的分类及主要优点 |
2.1.2 非电量检测系统的基本构成 |
2.2 传感器及常用传感器工作原理 |
2.2.1 传感器的组成 |
2.2.2 汽轮机监控系统常用传感器简介 |
2.3 监控系统信号调理电路设计与分析 |
2.3.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
2.3.2 输入通道模拟电路设计与分析 |
2.3.3 模拟量输出通道电路设计与分析 |
第三章 核心硬件及仪表功能软件设计 |
3.1 由PIC16F877组成的显示卡接口设计 |
3.1.1 单片机的选型 |
3.1.2 接口电路图 |
3.2 仪表功能的软件实现 |
3.3 系统干扰分析及抗干扰方法选择 |
3.3.1 系统常见干扰分析 |
3.3.2 系统抗干扰措施 |
3.3.3 电路设计中抗干扰方法的选择 |
第四章 上位机软件简介及通讯功能的实现 |
4.1 系统设计要求与环境 |
4.1.1 系统功能设计要求 |
4.1.2 编程环境 |
4.2 上位机软件数据采集功能的实现 |
4.2.1 通讯设计方案及规约 |
4.2.2 ActiveX控件Microsoft Comm Control 6.0 |
4.2.3 实时数据采集的实现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软件功能简介 |
4.4.1 用户及数据库管理 |
4.4.2 系统配置 |
4.4.3 实时仪表面板模拟 |
4.4.4 实时曲线及直方图显示 |
4.4.5 历史报警查询 |
4.4.6 历史数据查询 |
4.4.7 历史曲线分析 |
4.4.8 报表打印 |
第五章 系统的整机调试与运行状态分析 |
5.1 硬件静态调试 |
5.2 软件调试 |
5.3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6)WINDOWS环境下轴功率测试与扭振信号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本系统的研究领域及学科 |
1.2 系统的工程意义 |
1.3 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
1.3.1 轴功率测试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1.3.2 扭振测试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 |
1.4 系统的概述 |
第二章 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简介 |
2.1 系统的硬件组成 |
2.2 F-5103数据采集卡 |
2.2.1 主要技术指标 |
2.2.2 模拟信号的输入 |
2.2.3 控制字的格式 |
2.3 应变电测技术及其优缺点 |
2.3.1 应变电测技术简介 |
2.3.2 应变电测技术的优点 |
2.3.3 应变电测技术的缺点 |
2.3.4 应变电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
2.4 数据处理基本理论的发展 |
2.4.1 零均值化(中心化处理) |
2.4.2 自相关分析 |
2.4.3 DFT与FFT分析 |
2.4.4 阶比分析 |
2.5 采用数据库的处理方法 |
2.5.1 数据库数据管理的优点 |
2.5.2 数据库操作标准的发展 |
2.5.3 采用DAO方式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优点 |
2.5.4 采用ACCESS作为数据库管理与开发平台 |
第三章 旋转轴系功率测量及信号分析软件设计 |
3.1 标定 |
3.2 测量 |
3.3 数据库 |
3.4 扭振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采用现场所采集数据的分析结果 |
4.2 误差分析 |
4.2.1 粘贴应变片方位偏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
4.2.2 周围环境干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及相应措施 |
4.3 展望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碳纤维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厚度的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测量技术的发展 |
1.2 电测量技术的概况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测厚系统的结构设计 |
2.1 三维立体编织工艺过程 |
2.2 测试机理 |
2.3 系统配置 |
2.4 系统功能 |
2.5 测试机理分析 |
第三章 测厚系统的软件实现 |
3.1 总体模块 |
3.2 线程模块 |
第四章 测量结果及分析 |
4.1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4.2 对碳纤维三维复合材料预制件厚度的测量实验 |
4.3 本测量系统用于玻璃纤维预制件厚度测量的讨论 |
4.4 本测量系统的先进性 |
结束语 |
附录 |
致谢 |
四、非电参数电测技术分析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屋顶风光储能智能微电网系统设计[D]. 赵梓行.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2]电测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陈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33)
- [3]IC失效分析中电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A]. 林晓玲,费庆宇,师谦,肖庆中. 第十一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5
- [4]基于虚拟仪器中小型液化石油气储运设备群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D]. 王雅晖. 大连理工大学, 2005(04)
- [5]智能8000系列汽轮机监控系统硬件实现及软件监控系统的开发[D]. 勾亚峰.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3)
- [6]WINDOWS环境下轴功率测试与扭振信号分析系统[D]. 李金刚. 大连理工大学, 2002(01)
- [7]铸造生产中常用传感器工作原理分析[J]. 侯文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1(02)
- [8]非电参数电测技术分析及应用[J]. 王京生,陈新华.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 [9]碳纤维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厚度的测量[D]. 柴春茜. 天津工业大学, 2000(01)
- [10]电工学实验教学分层次改革的经验与体会[J]. 杨振坤,陈国联,王采堂,刘晓辉. 电工教学, 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