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前皮肤病学的发展

汉代以前皮肤病学的发展

一、汉以前皮肤病学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胡春晨[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对治疗银屑病的明清医家古籍文献收集整理和数据挖掘,总结该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用药规律,为中医辨证治疗银屑病的理法方药奠定基础,提供临床研究新思路,完善银屑病诊疗的中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华医典》中收录的明清时期(公元1368-公元1911年)含有“风癣”“干癣”“癣疮”“白疕”“松皮癣”“顽癣”“白壳疮”“银钱疯”“白癣”等关键词的文献,基于本研究的选择标准和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检索出的相关文献,并整理相关处方数据;将符合本研究的处方数据录入到古今医案云平台的医案数据库,运用数据库中“组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功能对银屑病处方的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总结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并提炼相关学术思想。研究结果:通过检索、筛选,纳入了符合标准的171首治疗银屑病的处方,其中包括内治方52首,外治方119首。内治处方共用中药163味,主要为解表药、清热药以及补虚药,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中药有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苦参、赤芍、黄芩、当归、甘草、何首乌、川芎、刺蒺藜、苍术。从药物性质及性味归经上来看,常用寒性、温性药物,药性主要有辛味、苦味、甘味药物,归为肝经、肺经、脾经。内治处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分为三组,第一组茯苓、枳壳、蝉蜕、赤芍、生地;第二组麻黄、葱白;第三组苦参、黄芩、刺蒺藜、胡麻仁、羌活、何首乌、白芷、苍术、当归、甘草、防风、荆芥、川芎。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银屑病的内治核心处方为荆芥、防风、当归、羌活、川芎、白芷、苦参、茯苓、刺蒺藜、甘草。外治处方共用中药207味,主要为清热药、攻毒杀虫止痒药以及拔毒生肌药,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中药有白矾、硫磺、雄黄、蛇床子、土槿皮、大风子、轻粉、水银、斑蝥、花椒、黄柏、槟榔、白芷、芒硝。从药物性质及性味归经上来看,常用寒性、温性药物,药性主要有辛味、苦味、甘味药物,归为肝经、大肠经、胃经。外治处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为两组,第一组由白矾、轻粉组成;第二组由苦参、蛇床子、大风子、水银、白芷、黄柏、花椒、槟榔、土槿皮、斑蝥、硫磺、雄黄组成;将第二组进一步聚类可分为雄黄、硫磺为一组,另一组为苦参、蛇床子、大风子、水银、白芷、黄柏、花椒、槟榔、土槿皮、斑蝥。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银屑病的外用核心处方为白芷、大风子、花椒、白矾、斑蝥、苦参、土槿皮、硫磺、雄黄、黄柏、轻粉。结论:明清医家认为银屑病的发生与风、湿、热、虫邪关系密切,外来邪气与自身血燥、血虚相合而致疾病发生。在治法治则上,内治以祛风解毒,燥湿和血为主;外治以杀虫攻毒止痒为主的总治疗原则。在处方用药上强调内外兼调,尤重外治;在内治遣方用药上,运用寒温并调,辛凉透散,苦寒燥湿,甘温和血为主药物;在外治遣方用药上,运用解毒杀虫,收湿止痒的功效药物为主药物。此外合理选择醋、猪脂、以及植物油类药物基质,以提高中药疗效发挥。

李璐瑒[2](2019)在《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制药水平落后,药品供给有限,医疗机构制剂是对市售药品的有效补充,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亦是如此,并且很能够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在北京中医医院使用数十年的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系根据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赵炳南的验方研制而来,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使用广泛,疗效确切。近年来,相关政策对医疗机构制剂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于像芙蓉软膏这类临床应用历史较长、疗效深受认可、但缺少基础研究资料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研究,包括从组方理论到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从而为其在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依据,这既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传承和发扬,也符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过对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进行组方分析和药效学、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的研究,为其在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依据,并形成关于该制剂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基础研究资料,从而进行更深一步的药学机理研究。研究方法1.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方剂统计分析:通过中医e百、药智数据(yaoZH)、中医世家等中医药古籍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检索“芙蓉膏”、“芙蓉散”信息的古代文献,以其公开出版物的原始文献为准查询核对原文后,对结果进行筛选、汇总归类后,进行药味种类、用药频次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在药智数据(yaoZH)、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全文检索“芙蓉膏”、“芙蓉散”、“芙蓉软膏”等信息的现代文献,汇总并考证本研究芙蓉软膏处方组成和制剂标准,并对结果中其他以“芙蓉”命名的外治法方剂进行筛选、汇总归类后,进行药味种类、用药频次、功效主治等信息的统计分析。2.药效学研究:通过小鼠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两个经典抗炎药理试验,观察芙蓉软膏的抗炎消肿作用,通过大鼠模拟疮疡试验观察芙蓉软膏对治疗红肿热痛的阳性疮疡症状的作用。耳肿胀试验以扶他林软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为对照药,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黄凡士林基质),阳性药对照组(扶他林7.50g/kg)、芙蓉软膏高剂量组(2.80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中剂量组(1.40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低剂量组(0.70g生药/kg组)。肉芽肿增生试验以扶他林软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为对照药,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黄凡士林基质),阳性药对照组(扶他林5.00g/kg)、芙蓉软膏高剂量组(1.12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中剂量组(0.56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低剂量组(0.28g生药/kg组)。模拟大鼠疮疡试验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百多邦组5.00g/kg、芙蓉软膏组0.70g生药/kg。除空白组外,用刀片在大鼠背部脱毛区划“十”字切口,致其感染出现红肿热痛的阳性疮疡症状,观察并记录大鼠生理、行为特征,创面形态及死亡情况,具体包括体重、进食情况、毛色、活动情况、疮疡处组织情况、伤口愈合率、愈合时间、体表温度等,并于给药前及给药后第4、7d进行血常规的测定。3.安全性试验:选用家兔,将芙蓉膏3g、、2g、、1g及赋形剂(凡士林)分别涂抹于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观察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反应情况。选用豚鼠,脱毛后涂抹药物,用2,4-二硝基氯代苯丙酮液作为阳性对照,观察药物对动物的皮肤过敏反应。选用家兔,将芙蓉膏涂抹于脱毛后的完整皮肤,一日2次,芙蓉膏高、低剂量组累计给药剂量分别为8g/kg、、4g/kg即1.6g生药/kg、0.8g生药/kg,分别相当临床拟用量(0.0166g生药/kg)的96倍、48倍,观察给药后短期内对动物产生的毒性反应,并连续观察14d。4.临床疗效观察:中医疮疡概念广泛,本部分研究选取一类特定疮疡疾病——疖,对应西医诊断为毛囊炎,用Excel软件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将60例明确诊断为毛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芙蓉膏治疗,对照组采用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应用SPSS软件对病例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法方剂用药规律及功效主治统计分析:古今以“芙蓉”命名的外治方剂众多,大多因含有木芙蓉而得名。木芙蓉的药用部位以叶为主,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使用木芙蓉叶一致。古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与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组方配伍无一致之处;现代文献收载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中,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成分木芙蓉、大黄、冰片、黄柏、黄芩、黄连、泽兰使用频率较高,排名前6位(其中两味并列第6位)。对现代文献中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所有功效进行统计,发现“清热”、“止痛”(其中一方为镇痛)、“消肿”(其中一方为退肿)、“解毒”出现频率较高,排名前四位,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一致,在方剂主治方面,亦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主治“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基本一致。2.药效学研究结果:模型组小鼠左耳涂抹二甲苯后,耳片明显肿胀,与模型组比较,扶他林组小鼠耳片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0.70g生药/kg、1.40g生药/kg组小鼠耳片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大鼠植入青霉素G药敏纸片7d,肉芽组织增重。与模型组比较,扶他林组大鼠肉芽重量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0.56g生药/kg组大鼠肉芽肿明显降低(P<0.05)。模拟大鼠疮疡试验中,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体温均明显升高,芙蓉软膏组大鼠的进食量增加,符合中医阳证疮疡的证候学特征。与模型组比较,芙蓉软膏组和百多邦组给药3~7d,大鼠疮疡分值明显降低,两组疮疡愈合动物数明显多于模型组,疮面愈合率也相应提高。在血液学指标分析方面,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百多邦组和芙蓉软膏组WBC、MCH均显着降低,芙蓉软膏组Hgb显着升高。3.安全性试验结果:芙蓉膏各剂量组及赋形剂组经家兔完整皮肤多次性涂抹给药,去除药物及赋形剂1h、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芙蓉膏各剂量组及赋形剂组经家兔破损皮肤多次性涂抹给药,芙蓉膏高、中剂量组去除药物1h、24h后,低剂量组去除药物1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轻度刺激性,芙蓉膏高、中剂量组去除药物48h、72h后,低剂量组去除药物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去除赋形剂1h、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芙蓉膏经多次涂抹给药,对豚鼠有轻度致敏性。家兔经完整皮肤给药后,结果家兔全部存活,饮食正常,体重增加,家兔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等均正常,毛发和眼睛无变化,给药局部皮肤无水肿,给药组未见明显皮肤毒性反应。4.临床疗效观察:本研究中百多邦组中治愈者有5人(15.2%),显效者有11人(33.3%),有效者有16人(48.5%),无效者有1人(3.0%),芙蓉膏组中治愈者有7人(25.9%),显效者有11人(40.7%),有效者有7人(25.9%),无效者有2人(7.4%),两组在治疗前后疗效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疗效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研究的两种药物对毛囊炎的治疗效果无差异。结论1.以木芙蓉叶为主药的制剂或成方在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非常广泛。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并非由古方化裁演变而来,而是与现代多数以“芙蓉”命名的方剂用药品种和功效主治较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组方合理,功效主治明确。2.芙蓉软膏具有抗炎消肿和抑制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3.芙蓉软膏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说明其比较适用于阳性肿疡。局部有皮肤破溃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4.芙蓉软膏多次涂抹给药有轻度致敏性,说明对本品过敏者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5.芙蓉软膏经完整皮肤给药后无明显皮肤毒性反应。6.芙蓉软膏外用治疗毛囊炎,疗效可靠,体现传统中药外治疗法的效果。

李建红[3](2018)在《银屑病中医证治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及其常见证候的差异蛋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白疙”、“松皮癣”等。银屑病病因复杂,确切发病机制不明,现有的治疗手段仅能缓解或控制症状而不能防止复发,损容性皮疹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银屑病一直是皮肤科领域的重点研究疾病之一。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治疗银屑病已经成为该病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银屑病中医治疗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提示中医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但由于本病病机复杂,诸位医家对此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经验亦有不同见解,故存在辨证分型繁杂不统一,遣方用药多样化,疗效评价欠规范等问题,导致治疗经验和疗效难以重复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病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发挥,制约了中医临床诊疗规范化和相关科学研究的开展。因此亟需对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探讨银屑病中医治疗的辨证和用药规律,并对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辨证是中医治疗的前提和依据,中医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病理概括,不同证候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的研究对揭示中医辨证论治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查阅文献和总结之前的研究,我们发现银屑病的辨证论治是通过多靶点、多环节发挥作用的,而目前的证候学物质基础研究多以点研究为主,尚需进行全面系统的证候学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目的]1.通过对中医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数据挖掘,统计分析中医治疗该病的辨证分型特点、治则治法和用药规律,为中医辨证治疗银屑病的理、法、方、药提供参考,并为相关的中医诊疗和科研提供理论依据;2.系统评价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学研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3.从蛋白质水平初步阐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初步揭示银屑病不同证候形成的蛋白质学基础,为银屑病证候实质和方药干预作用靶点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中文全文数据库,收集银屑病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系统,建立中医治疗银屑病临床研究数据库,总结具有规律性与整体趋同性的辨证分型标准,探索其用药规律、核心药物组合以及潜在新方组合。2.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56-2018)、VIP全文数据库(1989-2018)、万方数据库(1990-2018)和 PubMed,EMBASE,Medline,以关键词结合自由词检索,收集所有关于犀角地黄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随机对照实验,采取JADAD评分量表,由2名评价员共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3.采用可一次性检测507种人类蛋白表达水平的蛋白芯片,检测两种最常见的银屑病证候-血热证、血瘀证各3例及3例健康人对照的血清标本,筛选出代表不同证型的差异蛋白;用ELISA法检测51例临床血清标本,以验证前期筛选出的血热证、血瘀证主要差异蛋白。[结果]1.研究纳入文献91篇,其中有效方剂103首,使用中药170味,1185味次。出现频次前三的证型为血热证、血瘀证、血虚风燥证;使用频率超过20次的有17味药物,以清热凉血解毒类药物为主,使用频次前三的药物分别为生地黄、甘草及牡丹皮;药物四气统计中多以寒、温、平性为主,药物五味统计多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心为主;最常用的4组药对依次为生地黄与牡丹皮、生地黄与赤芍、土茯苓与生地黄、生地黄与甘草。血热证银屑病最常用药对为清热凉血药对,犀角地黄汤为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主要处方,血癖证常用活血调经药与破血消症药药对,血虚风燥证常用补血、清热凉血药对;挖掘得到治疗银屑病的潜在治疗新方共11个,治疗血热证和血瘀证的潜在治疗新方各10个,治疗血虚风燥证的潜在新方3个。2.初检文献336篇,经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篇文献。6篇研究中有4项95%CI包含了 1,结果无统计学意义;2项研究95%CI不包括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3.银屑病不同证候之间、疾病与正常对照之间存在着较显着的蛋白表达差异。与血瘀证相比,所有的差异因子在血热证患者血清中均呈下调式表达。分析得出代表血热证证候特点的4种主要差异蛋白:B7-1/CD80,PDGF-AB,MIP-1b,FGF-9;代表血瘀证证候特点的6种主要差异蛋白:Smad1,GRO-a,NCAM-1/CD56,IL-23R,IL-23,TMEFF1/Tomoregulin-1。临床标本Elisa验证的结果显示FGF-9,GRO-a,IL-23,NCAM-1在两种证型之间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目前对银屑病的病因认识和中医辨治以血的辨证为中心,同时参合其他辨证方式,整体仍以血热、血瘀、血虚三种证型为主,血热证是最常见的证型,清热凉血为主要治则,药物多选用生地黄、牡丹皮、土茯苓、赤芍这类凉血活血解毒药物,犀角地黄汤为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主要处方。血瘀证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血虚风燥证以补血、清热凉血为主要治则。2.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临床有效,但尚不能证明犀角地黄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优于西药组,还需经过严格科研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设立安慰剂的临床试验。3.银屑病常见的两种中医证候-血热证和血瘀证之间存在着较显着的蛋白表达差异。血热证证候特异性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炎症反应、细胞趋化、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均表达降低;代表血瘀证的差异蛋白参与细胞增殖的调节,自身免疫反应、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趋化等生物学过程,均呈上调式表达,由此推测不同证候时病体的免疫失衡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邓婧溪[4](2016)在《基于博物馆展厅传播的马王堆医学内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弘扬马王堆医学文化,为湖湘地域中医文化的建设提供新思路,为建立健全湖湘中医药博物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将马王堆医学研究期间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汇整。走访北京、上海、广州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对其展出内容、陈列方式、观众群体等方面进行调查。对我校400余名大一新生进行讲座及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并基于此对马王堆医学相关内容、地域中医文化发展及展厅陈列传播方式等进行研究,从而对马王堆医学博物馆进行展厅设计。结果:确定了展厅设计“科学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结合;以文化为展厅主题,突显地域文化特色;详略得当,重点亮点突出;以文物为主,以新媒体为辅,以互动为延伸”的四大原则;并由此展开了对展厅内容的讨论,确立了展现中国医学早期风貌的祝由文化、探寻经络起源的脉学文化、早期中医疾病治疗的临床医学、向往长生不老的养生文化及极具楚地浪漫主义的医学用香文化为内容的五大单元设计。结论:本文通过对马王堆医学博物馆的设计汇总了马王堆医学的研究成果,全面展示马王堆医学文化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马王堆医学的时代意义及地域特色,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湖湘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

牛红娟,张冰,林志健,周月,张晓朦,孙小霞[5](2015)在《基于中药外治历史沿革的安全用药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外治具有应用方便、安全程度高等优势,但仍有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整理有关中药外治的历代医学及本草文献,对古今文献中的中药外治及其体现出的安全用药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结果表明,在中药外治萌芽的夏商周时期,医家即对中药外治有了安全应用认识。在中药外治理论形成的秦汉时期,安全用药思想初步形成,至快速发展的宋金元时期及明清的进一步成熟与完善时期,中药外治过程无不结合安全用药内容。通过梳理中药外治的历史沿革并对其体现出的安全用药内容进行探析,旨在为中药临床外用的药物警戒提供参考。

李胜男[6](2014)在《慢性荨麻疹经络值检测与中医基础理论量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一直为学术争论的焦点,并已影响到中医在国内外广大医学界的学术发展。因此,论证中医基本理论的科学性日显迫切。本研究根据理论需求,结合临床实际,创先采用生物共振技术,通过设立健康对照,开展慢性荨麻疹患者发作期与缓解期中医肺经穴位值的客观量化检测,论证与中医“肺主皮毛",“阴阳对立”等相关理论的符合度以及经络值变化对临床辨证施治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中医学的客观、定量研究探索一种现代科学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医院皮肤科必备设备,即德国MORA-Super生物共振治疗仪作为试验仪器,选择60名慢性荨麻疹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各30例)和30名健康志愿者,按照仪器设定的EAP-PC程序分别进行肺经(少商穴)、大肠经(商阳穴)和心经(少冲穴)经络值的人体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分析比较经络测量值的差异与中医脏腑经络辩证理论的符合度。结果:1.发作期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肺、大肠和心经经络值对比分别为53.60vs49.30、47.33vs49.63和49.87vs50.68;两组间肺经值比较差异显着(p<0.01),大肠经值比较有差异(p<0.05),心经值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2.缓解期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肺经、大肠经和心经经络值对比分别为46.97vs49.30、47.03vs49.63和50.70vs50.68,两组间肺经值比较差异显着(p<0.01),大肠经值比较差异显着(p<0.01),心经值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3.发作期患者和缓解期患者的肺经、大肠经和心经经络值对比分别为53.60vs46.97、47.33vs47.03和49.87vs50.70,两组间肺经值比较差异显着(p<0.01),大肠经值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心经值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4.健康志愿者肺与大肠经经络值比较,差异无意义(p=0.688),相关系数r=0.181,无相关关系(p=0.337);作期期患者肺与大肠经值比较,差异显着(p=0.001),相关系数r=0.049,无相关(p=0.797);缓解期患者肺与大肠经值比较,差异无意义(p=0.888);相关系数r=0.119,无相关(p=0.531)。结论:1.慢性荨麻疹疾病过程与“肺"和“大肠”关系密切,与“心”无明显关系,体现了中医“肺主皮毛”理论的科学性,临床治疗中采用发作期宣肺发表,缓解期益气固表是有理有据的;2.无论健康人还是慢性荨麻疹患者,其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在生理和病理上并没有表现出直接的相关性。3.试验用数据从表里、急缓及新久等方面论证了阴阳对立的客观具体性。4.生物共振技术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可行的,有望为中医学现代研究展现新的视角。

鲍燕[7](2013)在《宋以前中医皮肤病史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对宋以前中医皮肤病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和研究,挖掘宋以前中医皮肤病发展过程中的学术特点,深化对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特色优势的认识,为现代中医皮肤病病名规范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目前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提供一些研究思路方面的借鉴。本研究从文献学研究方法入手,按照历史的发展线索,以宋以前中医皮肤病学术方面的进展和成就为核心。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宋以前医经、方书、本草、综合类着作中的皮肤病文献资料,从病症、病因、病机、诊疗等方面对宋以前中医皮肤病发展进行概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宋以前中医皮肤病认识发展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先秦时期是初步认识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经验积累阶段,隋唐时期是理论形成阶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学术发展特点。巫医并存是初步认识阶段的特征,以方证为主的疾病认识是经验积累阶段的特征,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是理论形成阶段的特征。提出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研究思路方面的见解:病名规范化以服务临床为原则,坚持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发挥汗法、润燥法以及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

鲍燕,李俊德[8](2013)在《中医皮肤病专科史研究现状》文中提出中医皮肤病学历史悠久,总结了我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和皮肤科医家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和成就,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今医疗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文献对皮肤病有较多论述,且代有发挥,保存了皮肤病学精湛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了解中医皮肤病专科史研究现状,进一步深入挖掘古代皮肤病学术发展规律,为目前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提供一些研究思路上的借鉴,为更好的发挥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优势有一定指导意义。

白书仙[9](2010)在《TDP联合醋调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根据祖国医学“内病外治,内外兼治”的理论,通过对照观察TDP联合中药醋调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受试者来源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2009.5-2010.3收治的住院病人,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32例,临床表现均符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版《临床皮肤病学》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天数、总积分、红斑、水疱、疼痛、皮损面积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后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接受的系统治疗相同:均接受常规的抗病毒(更昔洛韦针剂250mg ivdrip qd),消炎止痛(吲哚美辛片25mg tid饭后半小时口服),营养神经(维生素B1片10mg po tid,腺苷钴胺片0.5mg po tid)等治疗.对照组在系统治疗基础上加TDP治疗,治疗组在系统治疗的基础上加外敷醋调如意金黄散联合TDP治疗,每日一次,7天为一疗程。两组病例观察期均为两周,分别对两组皮损评分和总积分进行记录,最后列表进行数据处理,对比两组皮损评分在第3天,5天和最终结束治疗时的变化情况,并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78例带状疱疹患者年龄为13-85岁,平均59.96±15.57岁,其中50-79岁发病人数56例,占71.79%。病程2-10天,平均5.76±2.21天。入院后平均治疗天数:治疗组6.70±1.82天,对照组7.38±2.52天。两组在治疗天数上没有显着的差异(t=1.381,p=0.171>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显效率有显着差异(X2=4.064,P<0.05),而痊愈率无显着差异(X2=0.09,P>0.05),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X2=0.034,P>0.05)。在疗效指数上有非常显着的差异(t=3.452,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积分相比有非常显着的差异(t=-3.475,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皮损症状评分相比:红斑(t=-3.88,P<0.01)有非常显着的差异,皮损面积(t=-3.74,P<0.01)有非常显着的差异。而水疱(t=0.34,P>0.05)及疼痛(t=-0.47,P>0.05)无显着的差异。4.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在第3天的疗效指数、红斑、水疱、疼痛等均无显着的差异,而皮损面积评分有显着差异(t=2.17,P=0.03<0.05),在第5天的疗效指数、红斑、疼痛、皮损面积等均无显着的差异,而水疱评分有非常显着的差异(t=-4.47,P<0.01)5.治疗组不同发病天数间疗效无显着差异(X2=2.72,p=0.26),不同发病天数间治疗天数无显着差异(F=0.165,p=0.85)6.不良反应:有一例治疗组患者第一天敷药时局部有轻微刺痛反应,未予处理并坚持治疗,第二次治疗时已无反应,两组其他患者未出现皮肤过敏、刺痛、破溃等不良反应。结论:1.TDP联合醋调如意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疗效。2.从皮损的改善情况来看,TDP联合醋调如意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与对照组相比能更明显地促进红斑消退、水疱塌陷结痂、皮损的修复和缩小皮损面积。3.从减轻疼痛的情况来看,TDP联合醋调如意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的差异。4.在缩短病程方面,TDP联合醋调如意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的差异。5.TDP联合醋调如意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张晓丽[10](2010)在《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专科目录是将某一专门学科的书籍编制起来的一种目录,医学专科目录是着录医学书籍的专门目录。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丰富,综合性目录中着录医籍很多,明清时期医学与目录学比较发达,产生很多医学专科目录,大多已佚失,现存明清时期较有价值的医学专科目录有四部,即明代殷仲春着《医藏目录》清代曹禾着《医学读书志》,凌奂着《医学薪传》,丁福保着《历代医学书目提要》,其分类体系与体制结构具有独到的目录学价值,本文利用中医文献资料,运用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目录学角度研究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的成书编撰、分类体系、体制结构,探究其文献价值,总结其发展变化特点,分析其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探究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的目录学价值,揭示医学目录的发展与明清社会思想文化变迁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分六章,第一章概述古代医学文献从先秦到明清的发展概况,介绍我国古典目录如官藏目录、私家目录、史志目录等关于医学文献的着录与分类情况,阐述我国古代医学专科目录的产生发展概况。第二章主要阐述《医藏目录》的着者生平、成书经过、着录分类体系、医学文献与目录学的价值,论述《医藏目录》以佛教名词分类的特点,论述目录分类中体现的佛教医药观思想。第三章阐述曹禾与《医学读书志》的编撰及目录文献价值,主要研究《医学读书志》着录提要方面的特色,提要记述作者事迹,考辨诸医书源流,记述作者事迹,评论其书,颇有价值。第四章阐述晚清凌奂着《医学薪传》的编撰、分类着录与文献价值,研究其分类与导读书目的特性,为初学医者入门读书指导门径,从着录的西医译着,分析近代西医东传的时代影响。第五章介绍清末民国时期医学家、学者丁福保的生平以及主要着述,阐述他在译述西方医籍,传播西医知识方面的贡献;论述丁福保着《历代医学书目提要》的着录分类情况,概述其着录的特点与分类特色,揭示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医学目录的变化特点。第六章概括分析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的特点与学术价值,探究专科目录的发展与学科发展、学术思想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的系统研究,概括总结医学专科目录的特点价值。明清医学目录对图书分类的专业化倾向显着,医书的分类包括如医经、伤寒、本草方书、脉经诊法、针灸、临证各科、养生等类。医学目录类目设置专业化,体现医学的专业性,并根据医学学科发展与时代需要,设置新的类目,设立医学丛书、医案医话等类目。医学目录分类更细,划分二级类目,形成子目,一级类目增多,类目的扩充,使医学书籍在目录中的分类更加专业合理。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着录医书范围广泛,方法多样,着录从先秦到清代的历代医学书籍,反映历代医籍的发展概况;着录医籍内容有新的拓展,如着录外国人的医学着述,及民间流传的医籍,反映时代变化与医学文献的发展;着录医书的类型多样,有医学杂志、教材、译着,及医疗歌诀、医学入门普及书籍等,体现明清时期医学文献的丰富多样性;目录的着录方法有不同,在着录撰人方面有以人类书与以书类人两种,反映医学目录的发展水平。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着录项目简明,包括书名、卷数、着者,少数着录版本,反映医书基本信息。目录有些还作有提要、小序,注文,考订图书源流真伪,记载作者的生平事迹,反映历代医学书籍基本概况。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具有图书导读的功能,反映对于目录指引读书治学门径功能的重视。医学专科目录的分类着录等方面反映出很强的导读倾向,有利于促进医学入门教育,起到传播普及医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明清医学专科目录作为现存中医学专科目录,在医学文献的保存、了解、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目录保存大量医学人物、医学文献书目的资料,对于医学史、医学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受明清考据学的影响,医学专科目录对医学文献真伪、作者生平等进行考证,撰述者在书目中提出自己的医学学术见解,运用书目弘扬中医学术,具有可贵的医学思想价值。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虽并不完善,然而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专科目录的发展与专科文献、学科发展、社会变迁关系密切,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古籍考订整理蔚然成风,科技文献尤其是医学文献受到重视,促进医学专科目录的产生发展,医学专科目录有利于医学专业的教育与读书治学的需要。总体来看,明清医学专科目录集中体现明清时期我国医学文献的发展与医学目录的发展水平,反映历代医学书籍发展概况,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医文献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汉以前皮肤病学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以前皮肤病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治疗的记载
        1 历代医家对银屑病的命名
        1.1 先秦两汉时期
        1.2 魏晋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1.5 近现代时期
        2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2.1 先秦两汉时期
        2.2 魏晋隋唐时期
        2.3 宋金元时期
        2.4 明清时期
        2.5 近现代时期
        3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3.1 内治法
        3.2 外治法
        参考文献
    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用药经验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数据收集
        2.3 文献筛选
        2.4 数据录入及规范化处理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明清医家对银屑病病因认识
        3.2 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内服、外用处方频数统计
        3.3 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4 讨论
        4.1 明清医家对于银屑病病因病机分析
        4.2 明清医家对于银屑病治疗处方分析
        4.3 明清医家对于银屑病遣方用药特点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疮疡概述及疮疡外治法相关研究进展
        1. 历代对疮疡的认识及病名考证
        2. 疮疡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3. 疮疡外治法的理、法、方、药
        4. 芙蓉软膏组方中的药物治疗疮疡的相关研究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芙蓉软膏相关研究进展
        1. 芙蓉软膏概述
        2. 芙蓉软膏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3. 芙蓉软膏组方药味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古今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1. 本研究芙蓉软膏处方组成、制剂标准及药味品种考证
    2. 古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法方剂统计分析
    3. 现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法方剂统计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
    试验一 芙蓉软膏抗炎消肿的药效学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抗炎消肿试验
        2.1 耳肿胀试验
        2.2 肉芽肿增生试验
        3. 结果讨论
    试验二 芙蓉软膏对大鼠疮疡模型影响的药效学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模拟大鼠疮疡试验
        3. 结果讨论
    试验三 芙蓉软膏安全性试验
        1. 研究背景
        2. 皮肤刺激试验
        3. 皮肤过敏试验
        4. 急性毒性试验
        5.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芙蓉软膏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背景
    2.研究内容:芙蓉裔治疗毛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3.研究方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4. 研究结果
    5.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银屑病中医证治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及其常见证候的差异蛋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银屑病中医辨证论治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屑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挖掘的银屑病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文献数据的预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的Meta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蛋白芯片技术的银屑病血热证、血瘀证生物学基础的研究
    引言
    实验一: 应用蛋白芯片筛选银屑病血热证、血瘀证的主要差异蛋白
        1. 临床资料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数据分析和统计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二: 银屑病患者血热证和血瘀证主要差异蛋白的临床标本验证
        1. 临床资料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
        5.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基于博物馆展厅传播的马王堆医学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马王堆医学传播方式研究
    一、马王堆医学传播方式的思考
        1 马王堆医学的传播趋势
        1.1 以文物复原为主的早期传播
        1.2 以内容考释为主的中期传播
        1.3 面向大众化的后期传播
        2 马王堆医学博物馆传播形式思考
    二、基于博物馆传播形式的调查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研究法
        1.2 实地考察法
        1.3 问卷调查法
        2 研究结果与资料分析
        2.1 中医药文史馆调查情况
        2.2 问卷调查情况
        2.2.1 受众选择与问卷设计
        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
第二部分 马王堆医学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
    一、马王堆医学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原则
        1 科学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基本准则
        2 以文化为展厅主题,突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创新性原则
        3 详略得当,重点与亮点突出的系统性原则
        4 以文物为主,以新媒体为辅,以互动为延伸的原则
    二、马王堆医学博物馆陈列文本
        1 原始之美——马王堆医学中的祝由文化
        1.1 祝由的起源
        1.2 马王堆医学中的祝由
        1.2.1 《五十二病方》与祝由术
        1.2.2 《胎产书》与祝由术
        1.2.3 《养生方》与祝由术
        1.2.4 《杂疗方》与祝由术
        1.2.5 《杂禁方》与祝由术
        1.3 祝由的价值
        2 源远流长——马王堆医学中的脉学文化
        2.1 脉学的起源
        2.2 马王堆医学中的脉学文化
        2.2.1 《灸经》与《黄帝内经》对比看经络的发展
        2.2.2 从《脉法》看脉学的完善
        2.2.3 从《阴阳脉死候》看经脉诊断
        2.3 马王堆脉学的意义
        3 医学之辉——马王堆医学中璀璨的临床医学
        3.1 马王堆医学中的早期外科学
        3.1.1 外伤疾病
        3.1.2 肛肠疾病
        3.1.3 皮肤疾病
        3.2 马王堆医学中的早期内科学
        3.2.1 最早的心脏疾病记载
        3.2.2 最早的黄疸病记载
        3.2.3 最早的泄泻病记载
        3.2.4 最早的癃病记载
        3.3 马王堆医学中的早期妇产科学
        3.3.1 受孕时间
        3.3.2 逐月养胎法
        3.3.3 新生儿保健
        3.4 马王堆医学中的早期儿科学
        3.4.1 小儿脐带风
        3.4.2 小儿惊风
        3.5 马王堆医学中的早期方药学
        4 健康之道——马王堆医学中的养生文化
        4.1 黄老学说与马王堆养生文化
        4.2 黄老学说影响下的马王堆养生思想
        4.2.1 天人相应的马王堆养生观
        4.2.2 阴阳调和的马王堆养生原则
        4.3 贴近生活的马王堆养生方法
        4.3.1 饮食养生
        4.3.2 起居调摄
        4.3.3 运动养生
        4.3.4 房室养生
        5 天人相应——马王堆医学中的用香文化
        5.1 马王堆香文化的历史源流及定位
        5.2 马王堆医学用香
        5.2.1 香文化于环境医学的应用
        5.2.2 香文化于社会医学的应用
        5.2.3 香文化于临床医学的应用
        5.3 马王堆香文化及其医学运用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建设马王堆医学博物馆的调查问卷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5)基于中药外治历史沿革的安全用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药外治萌芽期的安全用药
2 中药外治理论形成时期的安全用药
3 中药外治快速发展时期的安全用药
4 中药外治成熟与完善时期的安全用药
5 结语

(6)慢性荨麻疹经络值检测与中医基础理论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研究概况
        1.1 病名的历史沿革
        1.2 辩证论治规律的认识
        1.2.1 理(病因病机)
        1.2.2 法(治法治则)
        1.2.2.1 内治法
        1.2.2.2 外治法
        1.2.3 方(经方验方)
        1.2.3.1 经典方剂
        1.2.3.2 自拟验方
        1.2.4 药(古今释义)
    2. 西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研究概况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概况
        2.1.1 伴有慢性诱发因素
        2.1.2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2.1.3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2.2 治疗概况
        2.2.1 病因治疗
        2.2.2 药物治疗
        2.2.2.1 抗组胺药的联合方案
        2.2.2.2 抗炎症介质+抗组胺药的联合方案
        2.2.2.3 免疫调节剂+抗组胺药的联合方案
    3. 脏腑经络与慢性荨麻疹
        3.1 理论研究
        3.2 临床研究
    4. 生物共振技术与慢性荨麻疹
        4.1 过敏原检测和脱敏治疗
        4.2 中医药基础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基本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样本量及分组
        1.3 实验方法
        1.3.1 实验方法概述
        1.3.2 经络值检测的要求
        1.3.3 实验仪器
        1.3.4 操作流程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发作期慢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经络值的表达
        2.2 缓解期慢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经络值的表达
        2.3 发作期慢性荨麻疹患者和缓解期患者经络值的表达
        2.4 健康受试者肺经及大肠经经络值的表达
        2.5 发作期慢性荨麻疹患者肺经及大肠经经络值的表达
        2.6 缓解期患者肺经及大肠经经络值的表达
    3 结论
        3.1 选题依据
        3.2 结果分析
        3.3 试验研究的优势
        3.4 问题分析及展望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宋以前中医皮肤病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概念分析
    1.1 中医皮肤病
    1.2 中医皮肤病史
2 先秦时期——初步认识阶段
    2.1 巫医盛行时期的文字记载
        2.1.1 甲骨文中的记载
        2.1.2 其它文献记载
    2.2 巫医分化时期对皮肤病的认识
        2.2.1 命名方式多样化
        2.2.2 诊病模式雏形
        2.2.3 治疗特点
        2.2.4 外治药使用特点
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验积累阶段
    3.1 病症认识的积累
        3.1.1 皮肤病种类显着增多
        3.1.2 病症释义
        3.1.3 病证分类萌芽出现
    3.2 病因病机理论的积累
        3.2.1 六淫致病因素
        3.2.2 脏腑气血津液与皮肤病的关系
        3.2.3 遗传与传染因素致病
    3.3 诊疗经验的积累
        3.3.1 皮肤病的治疗
        3.3.2 药物使用特点
        3.3.3 外治法的继承与创新
4 隋唐时期——理论形成阶段
    4.1 病症认识更加系统
        4.1.1 皮肤病种类丰富
        4.1.2 病症内涵的丰富发展
        4.1.3 对皮肤病的认识逐步细化
        4.1.4 皮肤防护与美容理论的形成
    4.2 病因病机理论的形成
        4.2.1 皮肤病病因理论完善
        4.2.2 皮肤病病机理论形成
    4.3 辨证论治
        4.3.1 皮肤病辨证施治水平提高
        4.3.2 皮肤病常用治疗药物总结
        4.3.3 外治疗法的丰富与发展
        4.3.4 针灸疗法
5 讨论
    5.1 宋以前中医皮肤病发展的阶段特征
        5.1.1 巫医并存是早期认识阶段的特征
        5.1.2 以方证为主的疾病认识是经验积累阶段的特征
        5.1.3 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是理论形成阶段的特征
    5.2 对宋以前中医皮肤病史研究的思考
        5.2.1 病名规范的必要性和指导原则
        5.2.2 坚持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5.2.3 优势治法的挖掘与应用
        5.2.4 外治法是中医皮肤病治疗的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8)中医皮肤病专科史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医皮肤病专科史研究论着
二、医学史着作中对中医皮肤病专科史的研究
三、皮肤病专着中对中医皮肤病专科史的研究
四、小结

(9)TDP联合醋调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带状疱疹概述
    如意金黄散简介
    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简介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治疗方法
    诊断标准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
    应用spss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处理工作
第三部分 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治疗天数的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皮损评分变化及积分变化情况
    治疗第3天疗效指数及皮损症状评分变化情况
    第5天疗效指数及皮损症状评分变化情况
    年龄、发病部位
    治疗组不同发病天数间的疗效、治疗天数比较
    不良反应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结合临床资料探讨中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带状疱疹中、西医外治法探讨
    疗效分析
    特殊病例解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古代医学专科目录产生发展
    第一节 古代医学文献发展概要
        一、先秦秦汉时期的医学文献
        二、魏晋隋唐时期的医学文献
        三、宋辽金元时期的医学文献
        四、明清时期医学文献
    第二节 历代医学文献的着录与分类
        一、官修目录中医学文献的着录与分类
        二、史志目录中医学文献的着录与分类
        三、私家目录中医学文献的着录与分类
    第三节 古代医学专科目录概述
        一、古代医学专科目录的产生
        二、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概况
第二章 殷仲春《医藏书目》
    第一节 殷仲春与《医藏书目》的成书
        一、殷仲春的生平
        二、《医藏书目》撰述目的与成书经过
    第二节 《医藏书目》的分类体系
        一、《医藏书目》的分类依据
        三、《医藏书目》的分类特点
    第三节 《医藏书目》的体制结构
        一、《医藏书目》的总序及跋
        二、《医藏书目》的小序
        三、《医藏书目》的着录项目
    第四节 《医藏书目》的文献价值
        一、保存大量医学文献书目史料
        二、反映古代医书的流变与发展
        三、表现古代医学见解
        四、具有佛医学思想价值
第三章 曹禾《医学读书志》
    第一节 曹禾与《医学读书志》的成书
        一、曹禾的生平及着述
        二、《医学读书志》的编撰
    第二节 《医学读书志》的分类及特点
        一、《医学读书志》的分类
        二、《医学读书志》的分类特点
    第三节 《医学读书志》的体制结构
        一、《医学读书志》的序跋
        二、《医学读书志》的着录范围与项目
        三、《医学读书志》着录方法——以书类人
        四、《医学读书志》的解题
    第四节 《医学读书志》的文献价值
        一、书目资料价值
        二、医学人物史料价值
        三、医学文献学术价值
    第五节 曹禾其他医书的医学文献价值
        一、《医学读书附志》的内容价值
        二、《疡医雅言》及《豆疹索隐》的价值
第四章 凌奂《医学薪传》
    第一节 凌奂与《医学薪传》的编撰
        一、凌奂生平及着述
        二、《医学薪传》的编撰
    第二节 《医学薪传》的分类体系与体制结构
        一、《医学薪传》的分类体系
        二、《医学薪传》的体制结构
    第三节 《医学薪传》的文献价值
        一、对医学文献的导读作用
        二、着录新的医学文献
        三、对医学文献进行考辨
    第四节 凌奂其他医学着述及价值
        一、《外科方外奇方》
        二、《本草害利》
        三、《饲鹤亭集方》
第五章 丁福保《历代医学书目提要》
    第一节 丁福保的生平与着述
        一、丁福保的生平
        二、丁福保的医学着述
        三、《历代医学书目提要》的编撰
    第二节 《历代医学书目》分类体系与体制结构
        一、《历代医学书目》的分类体系
        二、《历代医学书目》的体制结构
    第三节 《丁氏医学丛书提要》的编撰与价值
        一、《丁氏医学丛书提要》的编撰
        二、《丁氏医学丛书提要》的内容特点
        三、《丁氏医学丛书》及提要的医学思想价值
    第四节 《历代医学书目提要》的文献价值
        一、医学文献资料价值
        二、医学学术价值
第六章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的特点与价值
    第一节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的特点
        一、分类细致、专业化趋势明显
        二、着录范围广泛,项目简明
        三、目录体制结构多样
        四、指导阅读医书的导读作用
    第二节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的价值
        一、医学专科目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二、医学文献价值
        三、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的不足
结论
中国古代医学专科目录一览表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分类结构表
古代官修目录中医书分类表
古代私家目录中医书分类表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版本图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丹波元胤《医籍考》
附录二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序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汉以前皮肤病学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D]. 胡春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D]. 李璐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银屑病中医证治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及其常见证候的差异蛋白研究[D]. 李建红.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4]基于博物馆展厅传播的马王堆医学内容研究[D]. 邓婧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3)
  • [5]基于中药外治历史沿革的安全用药探析[J]. 牛红娟,张冰,林志健,周月,张晓朦,孙小霞.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12)
  • [6]慢性荨麻疹经络值检测与中医基础理论量化研究[D]. 李胜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7]宋以前中医皮肤病史研究[D]. 鲍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中医皮肤病专科史研究现状[J]. 鲍燕,李俊德.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03)
  • [9]TDP联合醋调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D]. 白书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04)
  • [10]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研究[D]. 张晓丽. 安徽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汉代以前皮肤病学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