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温密栅云纹法测定高温材料热膨胀系数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宸宇,杨蓓,吴琼,董爱民[1](2019)在《激光云纹法测定金属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误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激光云纹测试技术成功用于金属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测定,零厚度金属光栅的栅线频率决定了试验的测量精度。论文探讨了温度和载荷对光栅栅线频率的影响,并计算出由此引起的测量误差:300℃下,温度热变形对铝合金测量引起的误差为0.84%,而载荷对铝合金测量引起的误差为0.17%;1 000℃下热变形对镍铬合金测量引起的误差为1.52%,而载荷引起的误差为0.34%,研究证实温度热变形是引起试验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文章修正了材料在高温下力学性能的计算方法。
梁辰[2](2014)在《高压扭转工艺对钨组织及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W,Mo等高熔点金属,在工业上只能通过粉末冶金法进行制备。而这种生产方式的局限在于会使得金属基体内部存在大量的孔隙、杂质等缺陷,这使得工业生产的钨韧脆转变温度高,常温下脆性大,限制了钨的应用范围。超细晶钨由于其高的塑性、韧性以及低的韧脆转变温度,成为解决传统生产工艺中钨大脆性的重要方法。大塑性变形法(SPD)可以有效地制备出块体纳米材料,通过积累塑性变形可以将粗大的原始组织细化至100纳米以下。而其中高压扭转法(HPT)又因其显着地变形量和细化效果而备受关注。本研究在使用数值模拟进行成形过程模拟的基础上,设计了高压扭转模具并进行了实验。通过将Bridgman对顶砧结构引入模具,成功地实现了钨粉的致密化及组织细化,对纯钨固结后的组织进行观察、测定了其显微硬度,再结晶温度并估计了平均的晶粒度、韧脆转变温度等。综合分析了HPT法对钨粉固结及性能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纯钨粉经440℃,4Gpa,10turns及440℃,2Gpa,5turns变形后,致密效果好,组织均匀,均获得了超细晶组织。制得钨坯中心处硬度850HV,边缘最高硬度超过1200HV,且显微硬度压痕附近没有裂纹产生,室温下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再结晶温度方面,2Gpa,10turns条件下的纯钨表现出了较好的热稳定性,加热到1450℃仅有少量再结晶现象。4Gpa,10turns的钨热稳定性较差,800℃即完成再结晶。
周鹏[3](2013)在《高温合金的高温断裂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云纹干涉法和视频引伸计法测试了高温合金常温与高温下的断裂韧度。下面是论文的成果以及创新点:(1)论文同时采用视频引伸计法和云纹干涉法测试高温合金断裂韧度,利用这两种方法的非接触性测量特点测试试件裂纹嘴张开位移。运用Mathcad、Excel、画图软件、ConnerDecter等软件进行了处理,得到了位移数据,绘制载荷位移曲线。将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由实验可以看出采用光栅频率300线/mm的云纹干涉法精度高于视频引伸计法,在高温环境下,视频引伸计识别标记点困难,而云纹干涉法可以清晰读取条纹级数。(2)本文通过将云纹干涉法与视频引伸计法相结合来测试高温合金材料从室温到650℃的断裂韧度。实验数据不满足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测试判据,分析了没有得出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3)本文对同一厚度不同温度,同一温度不同厚度试件的断裂韧度值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相同厚度试样,温度越高,载荷位移曲线线性段斜率越低,高温条件下材料断裂韧度值受厚度与温度的交叉影响,断裂韧度的变化有复杂的厚度效应,温度与厚度相互耦合。高温条件下,云纹干涉法和视频引伸计法非接触性测量能解决常规运用引伸计法引伸计受热变形的问题,减小测试误差。本文所研究的方法是为工程材料高温断裂性能测试提供新的方法。
李禾,张少钦,邓颖,吴琼[4](2011)在《高温泊松比测试方法与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高温环境下材料泊松比测试的常规方法以及新发展的基于高温云纹干涉的测量技术进行了阐述和比较,新方法具有对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材料的广泛适用性和非接触、高灵敏度、大范围、全场测量等优越性,在先进材料研制中有应用价值。
李艳艳,李禾,艾云龙[5](2009)在《用云纹干涉法测量和研究双层钴合金的挠度》文中研究指明运用云纹干涉原理对双层钴-合金材料进行三点弯曲试验,测试其常温与高温条件下的挠度值。通过大量试验,且与千分表测试的挠度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的云纹测试挠度值与千分表法可以达到同样的精确度。同时,该实验方法体现了高温云纹干涉法在材料高温力学性能测试方面的优越性。高温云纹法是非接触式测量,在高温环境下有效地解决了量具高温变形的困难,且结合云纹图像可以对试件受力动态变形情况进行实时观测和分析,是一种较为精确测试常温及高温挠度的新方法。
程军,王淑军[6](2009)在《SiC/Al梯度功能材料燃气舵样件的应变测试》文中指出SiC/Al梯度功能材料的各梯度层由不同体积浓度的陶瓷和金属组成,由于材料组分梯度变化,克服了双材料界面的应力突变问题,从而能获得优异的使用性能。文中用激光云纹干涉法,对具有四个梯度层的SiC/Al梯度功能材料航空燃气舵梯形样件在三种工况下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采集试件随各载荷变化的位移场云纹图,根据位移与条纹级数的关系以及小变形条件下应变与条纹级数关系式,获得样件的应变分布。通过实验结果与文献对比分析,在有关梯度功能材料样件的热缓和效应和热分散效应方面取得一致结论;同时,就实验获得的应变测量结果,讨论梯度功能材料的物性变化规律;另外,文中尝试建立一种简化的样件计算模型,采用该模型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一致。
艾云龙[7](2008)在《基于SiC/ZrO2协同作用的MoSi2改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oSi2是一种金属间化合物,它具有较高的熔点、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作为高温结构材料和室温摩擦材料在航空和汽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MoSi2室温脆性高而高温强度低,成为其实用化的主要障碍。本文为了提高MoSi2的综合性能,基于纳米改性技术,提出了采用纳米SiC/ZrO2颗粒、SiC晶须/ZrO2纳米颗粒协同复合MoSi2陶瓷的构想,从制备工艺、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等方面开展深入系统的探讨,为MoSi2基复合材料在结构材料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利用多相悬浮液混合法制备了SiC/ZrO2-MoSi2复合粉体,发现以聚乙二醇为分散剂、水为分散介质,并利用超声振荡分散以及SiC晶须通过调节乙醇悬浮液的pH值,可获得各相分布均匀的SiC(W)/ZrO2-MoSi2复合粉。2.利用热压烧结制备了SiC/ZrO2 -MoSi2纳米复相陶瓷,通过对复相陶瓷的相组成与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分析,发现SiC/ ZrO2协同作用综合机制提高复相陶瓷抗弯强度、断裂韧度以及细化晶粒作用明显,20%SiC(p)+10%ZrO2+MoSi2的抗弯强度是MoSi2的3.8倍,断裂韧度为2.4倍;15%SiC(w)+15%ZrO2+MoSi2的抗弯强度是MoSi2的2.6倍,断裂韧度为2.5倍。3.首次利用密栅云纹干涉法测试分析了纳米复相陶瓷高温断裂韧度,发现SiC/ZrO2协同作用提高复相陶瓷高温断裂韧度,纳米ZrO2颗粒高温增韧效果优于纳米SiC颗粒,纳米SiC颗粒高温增韧效果优于SiC晶须。4.利用压痕-急冷法研究了SiC/ZrO2 -MoSi2纳米复相陶瓷在100℃~600℃温差范围内的抗热震性能,发现纳米SiC颗粒或晶须与纳米ZrO2颗粒协同复合MoSi2改变了陶瓷裂纹扩展路径和形态,提高抗热震性能;纳米SiC颗粒提高MoSi2抗热震性能效果优于SiC晶须。探讨了SiC/ZrO2 -MoSi2纳米复相陶瓷“粉化”现象、抗氧化性能以及表面膜形成机制,发现复相陶瓷“粉化”现象减弱或没有,表面玻璃膜易形成,SiC/ZrO2协同作用有利于高、低温抗氧化能力的提高。5.通过室温磨损试验,测试分析了SiC/ZrO2-MoSi2纳米复相陶瓷的磨损特性,发现SiC/ZrO2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MoSi2陶瓷的耐磨性,纳米ZrO2颗粒的加入使复相陶瓷粘着磨损比例增大,纳米SiC颗粒的加入使复相陶瓷的磨粒磨损比例增大;纳米SiC/ZrO2颗粒与SiC晶须/ZrO2纳米颗粒协同作用相比,前者复相陶瓷磨粒磨损特征更明显。6.首次利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SiC/ZrO2-MoSi2纳米复相陶瓷微观应变,分析了SiC/ZrO2协同作用与MoSi2基体的位错关系,探讨了复相协同作用增韧补强MoSi2的机制,发现复相陶瓷断裂过程中ZrO2微观应变下降,部分转变为应力诱导ZrO2发生相变以及形成微裂纹,纳米SiC颗粒弥散分布在复相陶瓷中,难以缓解周边基体对其包围所产生或传递的应力,微观应变较大;ZrO2依靠自身相变的体积效应向基体泵入位错,晶内型SiC和ZrO2粒子对复相陶瓷位错的钉扎作用明显,SiC晶须阻碍位错运动,使位错缠结、交割,形成位错网结,另外,第二相粒子周围出现孪晶以及SiC晶须引起层错;复相陶瓷的韧化效应是ZrO2粒子的相变韧化及微裂纹形成、SiC晶须或SiC和ZrO2粒子的裂纹偏转和桥联、细化晶粒以及复合材料“内晶型”结构等机制的综合作用;复相陶瓷的强化机制主要为细晶强化和弥散强化。
王淑军[8](2008)在《SiC/Al梯度功能材料的高温断裂性能与优化分析》文中认为现代航空航天工业对超高温耐热材料有极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优良的耐热隔热性能以承受高温和热冲击,另一方面又能耐低温且导热性能良好,以提供足够的强制冷却作用;同时还要求材料具有优良的强韧性以承受机械载荷和温度梯度引起的热应力的作用,以达到一定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梯度功能材料(Functionally Gradient Materials,简称FGM)就是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以地空导弹型号整体燃气舵用SiC/Al梯度功能材料为研究对象,以高温实验为主。首先采用激光云纹干涉法,对SiC/Al FGM紧凑拉伸试件在室温条件下的平面应变断裂问题进行实验研究,计算实验断裂韧度;并应用Ansys软件对FGM断裂问题进行仿真计算;其次对SiC/Al FGM紧凑拉伸试件及FGM燃气舵样件在热载荷、机械载荷以及两者的共同作用下的应变情况,采用实验和仿真计算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FGM紧凑拉伸试件和燃气舵样件的应变特性以及载荷耦合作用对结构应变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计算FGM的高温断裂韧度参数;最后,在已进行相关实验基础上使用Ansys对SiC/Al FGM进行优化设计,计算最优化设计梯度分布指数P,同时讨论组分材料对优化结果的影响。本文立足于燃气舵用梯度功能材料SiC/Al,进行了有新意的实验研究工作,研制了相关的高温云纹光栅的制作工艺,将激光云纹干涉法应用于金属陶瓷复合体的测试中;用Ansys成功地对试件的裂纹扩展行为进行预测,并进一步提出了裂纹扩展参数;对燃气舵用SiC/Al FGM进行两个方向优化分析,得到优化方案。
李禾,李仁增,董爱民,陈庭生,向东德,吴琼,何玉怀,张国栋[9](2008)在《云纹干涉法测定金属材料断裂韧度》文中认为运用云纹干涉法的波前干涉原理和非接触测量面内位移方法,测试三点弯曲试件裂纹嘴张开位移,并将此方法用于高温断裂韧度测试中。经过大量的金属材料断裂韧度测试,建立一套线弹性、弹塑性断裂韧度非接触测试方法,解决高温环境下的断裂韧度测试。
胡琦,李禾,严超华[10](2007)在《密栅云纹干涉法高温实验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运用云纹干涉法的波前干涉原理和非接触测量面内位移方法,通过变形栅衍射的不同波前相干涉所产生的条纹来获取变形信息,对试件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进行测量,并将此方法应用于高温环境下航空高温合金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量.
二、高温密栅云纹法测定高温材料热膨胀系数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温密栅云纹法测定高温材料热膨胀系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云纹法测定金属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激光云纹法的基本原理 |
2 激光云纹法的测量灵敏度及误差分析 |
2.1 激光云纹法的测量灵敏度分析 |
2.2 激光云纹法的测量误差分析 |
2.2.1 热变形导致光栅频率降低的误差分析 |
2.2.2 加载导致光栅频率降低的误差分析 |
3 结论 |
(2)高压扭转工艺对钨组织及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纯钨的研究进展概况 |
1.1.1 钨的性能及应用 |
1.1.2 钨性能的优化 |
1.2 纯钨的制备工艺 |
1.2.1 粉末冶金法 |
1.2.2 电化学沉积法 |
1.2.3 激光快速成形法 |
1.3 高压扭转工艺 |
1.3.1 背景介绍 |
1.3.2 HPT 中的应变 |
1.3.3 HPT 工艺中主要的参数 |
1.3.4 HPT 工艺研究现状 |
1.4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1.4.1 引言 |
1.4.2 材料成形过程研究方法 |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纯钨高压扭转成形数值模拟 |
2.1 Marc 软件简介 |
2.2 粉末成形基于 Msc.Marc 的实现 |
2.3 模型的建立 |
2.3.1 有限元模型 |
2.3.2 材料模型 |
2.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2.4.1 变形过程分析 |
2.4.2 不同工艺参数对钨粉 HPT 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扭转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HPT 实验方法 |
3.2.1 基于经典结构 HPT 实验 |
3.2.3 改进型的高压扭转模具结构 |
3.3 组织性能测试 |
3.3.1 光学显微镜观察 |
3.3.2 显微硬度测量 |
3.3.3 扫描电镜观察 |
3.3.4 DSC 实验 |
3.3.5 XRD 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 HPT 变形结果 |
4.2 显微组织 |
4.3 显微硬度 |
4.3.1 显微硬度分布 |
4.3.2 韧性分析 |
4.3.3 讨论 |
4.4 强化机制 |
4.4.1 形变诱导晶粒细化 |
4.4.2 粒子细化机制 |
4.4.3 其他变形机制 |
4.5 DSC 分析 |
4.6 XRD 结果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高温合金的高温断裂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试验原理 |
2.1 引言 |
2.2 断裂理论以及数据处理方法 |
2.3 云纹干涉法原理 |
2.4 视频引伸计测试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H4169 断裂性能测试 |
3.1 引言 |
3.2 实验所用试样的形状、尺寸和制备 |
3.3 云纹干涉法断裂测试 |
3.4 视频引伸计法断裂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数据的分析 |
4.2 实验断裂韧度值 Kq 对比 |
4.3 云纹干涉法与视频引伸计法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课题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5)用云纹干涉法测量和研究双层钴合金的挠度(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理 |
1.1 激光云纹干涉法测量微变形的基本原理 |
1.2 弯曲实验计算理论 |
2 实验测试 |
3 结论 |
(6)SiC/Al梯度功能材料燃气舵样件的应变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梯度功能材料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方法及原理 |
2.2 三种工况下样件云纹图 |
3 实验应变结果 |
3.1 梯度方向即U场应变结果 |
3.1.1 室温单一机械载荷工况下的试件应变结果 |
3.1.2 热载荷条件下样件自由膨胀应变 |
3.2 样件垂直梯度方向即V场应变结果 |
3.3 三种工况下U、V场应变之间的关系 |
4 软件计算部分 |
5 结论 |
(7)基于SiC/ZrO2协同作用的MoSi2改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MOSi_2 基本特性及应用 |
1.2.1 MoSi_2基本特性 |
1.2.2 MoSi_2的应用 |
1.3 MOSi_2 材料的改性途径 |
1.3.1 合金化 |
1.3.2 复合化 |
1.4 MOSi_2 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1 MoSi_2基复合材料增强体的研究 |
1.4.2 MoSi_2基复合材料合成方法的研究 |
1.4.3 MoSi_2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
1.4.4 发展趋势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目的与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SIC/ZrO_2-MOSi_2复合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纳米颗粒的分散方法与表征 |
2.2.1 纳米粒子的团聚与分散 |
2.2.2 纳米颗粒的分散方法 |
2.2.3 常用分散剂的种类 |
2.2.4 纳米粉体分散稳定性表征方法及评价 |
2.3 ZrO_2、SIC 纳米颗粒的分散 |
2.3.1 实验方法 |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SIC(P)/ZrO_2-MOSi_2 复合粉体的制备 |
2.4.1 制备方法及工艺 |
2.4.2 SiC_((P))/ZrO_2- MoSi_2复合粉体评价 |
2.5 SIC 晶须的分散 |
2.5.1 分散剂对SiC 晶须分散的影响 |
2.5.2 SiC 晶须分散度的评定 |
2.5.3 SiC 晶须提纯与分散 |
2.6 SIC(W)/ZrO_2-MOSi_2 复合粉体的制备 |
2.6.1 制备方法及工艺 |
2.6.2 SiC_((W))/ZrO_2- MoSi_2复合粉体评价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制备及组织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热压烧结制备SIC/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 |
3.2.1 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
3.2.2 试样制备工艺 |
3.2.3 显微结构与性能测试方法 |
3.3 SIC_((P))/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显微结构与性能 |
3.3.1 相组成与显微结构 |
3.3.2 密度及孔隙率 |
3.3.3 晶粒尺寸 |
3.3.4 显微硬度 |
3.3.5 抗弯强度 |
3.3.6 断裂韧度 |
3.4 SIC_((W))/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显微结构与性能 |
3.4.1 相组成与显微结构 |
3.4.2 密度及孔隙率 |
3.4.3 晶粒尺寸 |
3.4.4 显微硬度 |
3.4.5 抗弯强度 |
3.4.6 断裂韧度 |
3.5 热压工艺对纳米复相陶瓷致密度与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密栅云纹干涉法研究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 高温断裂韧度及热膨胀系数 |
4.1 引言 |
4.2 密栅云纹干涉法 |
4.2.1 实验装置 |
4.2.2 测试原理 |
4.3 密栅云纹干涉法测定SIC/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高温断裂韧度与热膨胀系数 |
4.3.1 高温断裂韧度测试原理及计算方法 |
4.3.2 高温断裂韧度测试过程 |
4.3.3 热膨胀系数测试方法 |
4.3.4 实验材料 |
4.3.5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6 高温断口SEM 分析 |
4.4 SIC 颗粒与晶须对纳米复相陶瓷高温断裂韧度及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
4.4.1 高温断裂韧度与热膨胀系数 |
4.4.2 高温断口SEM 照片 |
4.4.3 分析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抗热震性与抗氧化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SIC/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抗热震性 |
5.2.1 实验方法 |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3 纳米复相陶瓷裂纹扩展形态与第二相提高抗热震性能机制探讨 |
5.3 SIC/ZrO_2 -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抗氧化性能 |
5.3.1 实验方法 |
5.3.2 实验结果 |
5.3.3 氧化特征及表面膜形成机制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室温磨损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方法 |
6.2.1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
6.2.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3.1 SiC(p)/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磨损特性 |
6.3.2 SiC(W)/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磨损特性 |
6.4 分析与讨论 |
6.4.1 纳米SiC、ZrO_2颗粒对MoSi_2陶瓷磨损性能的影响 |
6.4.2 SiC 晶须协同ZrO_2纳米颗粒对MoSi_2陶瓷磨损性能的影响 |
6.4.3 SiC(p)/ZrO_2-MoSi_2与SiC(w)/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磨损特性的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X 射线衍射法研究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微观应变与强韧化机制探讨 |
7.1 引言 |
7.2 X 射线衍射法研究SIC/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微观应变 |
7.2.1 X 射线衍射法微观应变测试原理 |
7.2.2 实验设备及实验参数 |
7.2.3 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微观应变 |
7.3 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显微结构及断口形貌与性能的关系 |
7.3.1 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
7.3.2 断口形貌与断裂韧性的关系 |
7.4 SIC/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强韧化机制 |
7.4.1 ZrO_2纳米颗粒强韧化MoSi_2基体 |
7.4.2 SiC 纳米颗粒强韧化MoSi_2基体 |
7.4.3 SiC 晶须强韧化MoSi_2基体 |
7.4.4 SiC/ZrO_2协同作用增韧补强MoSi_2基体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1.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与取得的成果 |
8.1.2 本文创新之处 |
8.2 后继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SiC/Al梯度功能材料的高温断裂性能与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FGM概念以及历史背景 |
1.2 FGM的应用 |
1.3 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基本原理 |
2.1 激光云纹干涉法 |
2.2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2.2.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 |
2.2.2 有限元法的应用范围 |
2.2.3 有限元软件 |
2.3 小结 |
第三章 室温下SiC/Al FGM紧凑拉伸试件裂纹扩展分析 |
3.1 SiC/Al梯度功能材料紧凑拉伸试件裂纹扩展实验研究 |
3.1.1 SiC/Al梯度功能材料紧凑拉伸试件 |
3.1.2 实验测试方法及原理 |
3.1.3 梯度功能材料紧凑拉伸试件载荷—位移曲线 |
3.1.4 Si/Al梯度功能材料紧凑拉伸试件室温断裂韧度 |
3.2 梯度功能材料紧凑拉伸试件断裂问题有限元软件分析 |
3.2.1 ELEMENT DELETION 方法 |
3.2.2 试件模型 |
3.2.3 计算载荷步数据 |
3.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5 试件裂纹尖端总体应变图 |
3.2.6 FGM试件裂纹扩展定性分析 |
3.2.7 FGM试件裂纹扩展定量分析 |
3.2.8 有限元求解稳定性分析 |
3.3 裂纹扩展实验结果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3.1 裂纹嘴位移对比分析 |
3.3.2 裂纹扩展对比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三种工况下SiC/Al FGM紧凑拉伸试件应变测试 |
4.1 梯度功能材料紧凑拉伸试件实验应变研究方法 |
4.1.1 三种工况下试件裂尖云纹图 |
4.1.2 实验应变结果 |
4.1.3 Si/Al梯度功能材料实验断裂韧度 |
4.2 SiC/Al梯度材料紧凑拉伸试件裂前应变有限元软件分析 |
4.2.1 计算模型材料参数 |
4.2.2 计算载荷步数据 |
4.2.3 计算模型 |
4.2.4 计算应变结果 |
4.3 SiC/Al梯度功能材料应变对比研究 |
4.3.1 机械载荷作用下试件裂前参照位置处应变对比 |
4.3.2 热载荷作用下试件裂前参照位置处应变对比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三种工况下SiC/Al FGM燃气舵样件的实验应变研究 |
5.1 梯度功能材料燃气舵样件的应变测试 |
5.1.1 实验燃气舵样件及载荷工况 |
5.1.2 三种工况下样件云纹图 |
5.1.3 样件梯度方向即U场应变结果 |
5.1.4 样件垂直梯度方向即V场应变结果 |
5.2 SiC/Al梯度功能材料燃气舵样件有限元计算 |
5.3 小结 |
第六章 SiC/Al梯度功能材料的优化设计 |
6.1 SiC/Al梯度功能材料优化设计模型 |
6.1.1 SiC/Al梯度功能材料实验测试模型 |
6.1.2 SiC/Al梯度功能材料有限元分析模型 |
6.2 SiC/Al梯度功能材料热应力分析 |
6.2.1 SiC/Al FGM的组分分布指数P与最大热应力间关系 |
6.2.2 SiC/Al FGM的组分分布指数P与最大热应力位置间关系 |
6.2.3 SiC/Al FGM两个方向正应力的对比分析 |
6.3 FGM优化结果的影响因素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云纹干涉法测定金属材料断裂韧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云纹干涉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位移测量 |
3 试验测试 |
4 数据处理 |
5 小结 |
(10)密栅云纹干涉法高温实验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云纹干涉法的基本原理 |
2 实验光路 |
3 实验步骤 |
4 实验测量结果处理方法 |
5 高温密栅云纹法测试误差及分析 |
6 结 语 |
四、高温密栅云纹法测定高温材料热膨胀系数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云纹法测定金属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误差分析[J]. 张宸宇,杨蓓,吴琼,董爱民.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2]高压扭转工艺对钨组织及性能影响的研究[D]. 梁辰.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7)
- [3]高温合金的高温断裂性能的试验研究[D]. 周鹏. 南昌航空大学, 2013(04)
- [4]高温泊松比测试方法与对比[J]. 李禾,张少钦,邓颖,吴琼. 宇航材料工艺, 2011(06)
- [5]用云纹干涉法测量和研究双层钴合金的挠度[J]. 李艳艳,李禾,艾云龙. 力学季刊, 2009(04)
- [6]SiC/Al梯度功能材料燃气舵样件的应变测试[J]. 程军,王淑军. 机械强度, 2009(05)
- [7]基于SiC/ZrO2协同作用的MoSi2改性技术研究[D]. 艾云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5)
- [8]SiC/Al梯度功能材料的高温断裂性能与优化分析[D]. 王淑军. 同济大学, 2008(07)
- [9]云纹干涉法测定金属材料断裂韧度[J]. 李禾,李仁增,董爱民,陈庭生,向东德,吴琼,何玉怀,张国栋. 机械强度, 2008(01)
- [10]密栅云纹干涉法高温实验技术研究与应用[J]. 胡琦,李禾,严超华.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