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东亚引起事端(中)(论文文献综述)
石志宏[1](2016)在《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国家海上安全理论及海权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主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剖析影响印度洋海上安全的地理与历史背景、冷战结束以来的总体海上安全形势、来自印度洋地区内外的主要行为体所扮演角色的基础上,对于中美印“战略三角形”各自现有的海上安全战略(或战略态势)及其双边与三边海上安全互动进行聚焦式研究,进而剖析了印度洋海上安全多边合作机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最后从陆海统筹、中国印度洋“蓝水海军”建设与远程军力投射、海上安全双边关系与多边互动等不同的方面,探讨中国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的应有之义。关于印度洋海上安全的地理与历史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印度洋的“深层次结构”包括地形、季风等自然地理因素,揭示海洋及印度洋与人类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简要叙述了印度洋从有史以来直至冷战结束前的各个时期里对于人类出行与迁徙、贸易和征服、文化传播的影响,评述了从“达伽马时代”直至冷战结束前印度洋海上安全秩序演变的历史。关于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洋海上安全的总体形势,通过分析各种地缘因素尤其是海洋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认为印度洋地区已经决定性地处于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前列,但它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问题丛生和危险的区域之一。该地区在资源、人口、经济和环境安全方面的当务之急普遍地汇聚于海洋领域,海洋也是沿岸国家和外来大国集体利益和交叉利益的焦点之所在。众多的地区内外重要国家行为体及非国家行为体在印度洋海上安全的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都想获得波斯湾石油和印度洋战略性海上交通线的进入权,一个美中印“战略三角形”正在印度洋上呈现,而且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印度洋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塑造性力量。关于印度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本文揭示了印度海上安全战略观的演变、印度海上力量的发展、印度全方位的海上安全对外关系,认为印度所怀有的“印度之洋”的战略抱负面临内外的众多限制性因素。关于中国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态势,本文涉及印度洋及印度洋地区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对于国外尤其是美印盛行的所谓的中国“珍珠链战略”进行辨析,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行动对于中国远洋军力投射的启示、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印度洋战略的思考等方面,认为中国走向印度洋是一种战略上的势在必行之事;所谓的中国印度洋“珍珠链战略”在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是由美国首先杜撰并引起了国际社会极大关注甚至恶意炒作的话题,其对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尤其是中印关系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而国外专家依据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实际存在和中国海军地区外部署的经历所作的解读,对于中国思考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不无裨益。无论在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方面,中国在维护自身在印度洋地区正当的海上安全利益和集体利益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美国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态势,本文指出美国为首的列强冷战以来尤其是冷战后在该地区的重大政治与军事活动,导致了其在印度洋海上安全变迁动力中的战略性支配地位。但美国对于整个印度洋地区并无一致的视角,其政治与军事资源分配是破碎的,难以对整个地区的安全作出可信的承诺。美国目前围绕印度洋海上安全大战略所展开的深入讨论及提出的各种方案,揭示了美国的印度洋大战略可能的演变方向。关于中美印双边及三边互动,本文揭示了中国的重大利益、印度的强烈抱负与美国在印度洋的确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三者在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反恐、反海盗等方面存在合作空间,以及由于力量格局变迁与政策理念分歧而可能激化潜在矛盾导致冲突,三方在印度洋既合作又对抗,从而呈现“非盟非敌”的三边互动态势,三方应当通过大国协调、机制建设与功能性合作等构建有序竞争的博弈关系。关于印度洋海上安全多边秩序的构建,本文分析了印度洋地区海上安全多边合作机制的发展现状和构想。本文认为环印度洋联盟、印度洋研究集团、印度洋海军论坛具有成为一轨、二轨和技术层面的印度洋海上安全合作平台的潜质。印度洋海上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面临着众多的具体挑战。如果要创立一种印度洋海上安全机制,印度洋国家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它究竟应当是排它性的还是包容性的。从地区的长期稳定来看,一种围绕能源利益攸关者(能源进口依赖国、能源专营经济体和能源安全咽喉要道国)而构建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机制更具有前景。本文最后对中国的印度洋战略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着重思考印度洋战略及其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及其统筹协调问题、中国在探索陆海统筹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方面所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及“支柱国家”、中国印度洋“蓝水海军”能力建设、与地区国家的双边及多边海上安全合作等问题。
贺熙琳[2](2013)在《变化中的美国亚太联盟体系 ——兼论“再平衡”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文中认为世界正在经历着变化:美国和欧洲身陷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亚非拉等地新兴力量崛起、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全球治理和区域一体化等理念和实践不断勃兴。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推出了备受瞩目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本文回顾了二战后和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诉求,并以此为背景梳理了美国亚太联盟在二战后的形成及在冷战后的演变,包括联盟成员结构与关系、联盟运行状态与执行能力以及联盟作用范围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美国亚太战略演变对联盟调整影响的逻辑结论;进而回归当下,总结和分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缘起、动因、诉求和内容,并分别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各双边联盟为坐标得出本轮调整的具体政策和动向,进而结合之前得出的战略对联盟演变的影响逻辑,从而找到了美国本轮亚太联盟调整的演变特点。具体结论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调整是在实力相对下降的基础上,为维持其全球领导地位而做出的努力。本次战略调整美国将亚太战略视为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企图通过全面参与亚太事务,在已有双边联盟体系的基础上,努力发展与亚太各主要力量和组织的关系,领导亚太政治、经济、安全等秩序的构建和控制,从而实现其平衡地区力量、控制甚至遏制中国,维持全球领导地位的战略诉求。而作为实现此战略的基础、保证和重要手段,亚太联盟亦应这一调整而实现自身的演变,即美国的亚太联盟成为其构建地区多边秩序的基础和手段从而在全球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并且联盟内的主从关系结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各盟国亦将联盟作为手段实现各自的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同时,亚太联盟的作用范围和执行范围大为扩展,正在朝着经济、政治、军事、安全等全方位联盟体系发展。美国亚太联盟此番重大调整和变化必将对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产生深刻影响: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考验,政治合作和大国关系面临更多的困境,安全互信和军事建设面临更多的挑战,整个地区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而对中国来说,本次联盟调整的消极作用亦是非常明显,周边安全与稳定、经济转型与发展、国际关系深化与拓展都将应对更多的制约。为此,中国必须立场坚定、充满信心同时冷静理智,继续实施睦邻政策和推动地区合作,实现和平发展。
钮维敢[3](2006)在《冷战遗变阴影下的台湾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在亚洲的结束具有相对的非彻底性,即冷战结束的遗变性。这种遗变成为美国调整台湾战略的重要因素;同时,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加强,也塑造和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遗变性特色。
徐兴慈[4](2000)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东亚引起事端(下)》文中指出 美、日关于中、朝导弹威胁的渲染甚嚣尘上,俄罗斯却不以为然。此前,中、俄双方采取了建立信任的一些措施,如部队后撤,双方导弹不再互相瞄准,这些大大缓和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
徐兴慈[5](2000)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东亚引起事端(中)》文中指出 日本加速成为军事大国美国认为日本钱多,技术先进,战略地位重要,在东亚搞战区导弹防御,日本的态度是关键。为督促日本参与,美要员多次赴日游说。1999年7月下旬美国防部长科恩亲自出马访日,鼓吹战区导弹防御。
徐兴慈[6](1999)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东亚引起事端(上)》文中提出 1998年8月,日本政府最终决定加入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研制计划,至此美国多年来拉拢日本共同研制战区反导系统的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近些年来美国一直试图在东亚建立一个共同防御弹道导弹的体系,用以削弱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弹道导弹威慑,确保自身安全,维护其在亚洲乃至全球的独霸地位。为此美国不但拉拢日本加入这一体系,而且
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东亚引起事端(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东亚引起事端(中)(论文提纲范文)
(1)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印度洋海上安全:研究意义与方法 |
一,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 海上安全研究基本概念 |
三, 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
四,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印度洋及其海上安全形势 |
第一节 印度洋海上安全的自然与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冷战后印度洋地区安全态势 |
第二章 “两洋战略”与美国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态势 |
第一节 美国“破碎的”印度洋战略态势 |
第二节 美国关于印度洋大战略的讨论 |
第三章 印度的“印度之洋”海上安全战略 |
第一节 印度对于印度洋的战略思考 |
第二节 印度的“印度之洋”战略及其前景 |
第四章 “中国的‘珍珠链’战略”与“和谐印度洋” |
第一节 中国走向印度洋的动因 |
第二节 “珍珠链”、“场所”、基地? |
第三节 “和谐印度洋”战略与“海上丝绸之路” |
第五章 中美印印度洋安全战略互动 |
第一节 美印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互动 |
第二节 中印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互动 |
第三节 中美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互动 |
第四节 中美印在印度洋的三边海上安全互动 |
第六章 印度洋海上安全多边互动及安全缔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2)变化中的美国亚太联盟体系 ——兼论“再平衡”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理论支持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重点和行文框架 |
第2章 二战后亚太战略影响下美国亚太联盟的形成 |
2.1 联盟形成的理论 |
2.2 二战后美国的亚太战略 |
2.3 二战后美国亚太联盟的形成 |
2.4 二战后美国亚太战略与联盟的互动逻辑 |
2.5 小结 |
第3章 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及亚太联盟的演变 |
3.1 联盟持续和发展的理论 |
3.2 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演变 |
3.3 冷战后美国亚太联盟的演变 |
3.4 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与联盟的互动逻辑 |
3.5 小结 |
第4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联盟体系的调整 |
4.1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
4.2 美国亚太联盟的调整 |
4.3 小结 |
第5章 美国亚太联盟调整对亚太地区和中国的影响 |
5.1 美国亚太联盟调整对亚太地区的影响 |
5.2 联盟调整对中国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 |
6.1 美国亚太战略对亚太联盟演变影响的纵向梳理 |
6.2 “再平衡”战略背景下亚太联盟的演变方向及影响 |
6.3 联盟调整对中国的影响及可能的应对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冷战遗变阴影下的台湾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美国对台政策:分歧与统一 |
冷战在台湾问题上的遗变 |
台湾还没有走出冷战的阴影 |
总 结 |
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东亚引起事端(中)(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研究[D]. 石志宏. 南京大学, 2016(02)
- [2]变化中的美国亚太联盟体系 ——兼论“再平衡”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 贺熙琳.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2013(07)
- [3]冷战遗变阴影下的台湾问题[J]. 钮维敢.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6(02)
- [4]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东亚引起事端(下)[J]. 徐兴慈. 现代兵器, 2000(02)
- [5]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东亚引起事端(中)[J]. 徐兴慈. 现代兵器, 2000(01)
- [6]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东亚引起事端(上)[J]. 徐兴慈. 现代兵器, 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