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BA损伤老化鼠脑Meynert核的AD模型动物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勇博[1](2020)在《Aβ蛋白沉积相关微环境(APAM)的调控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干预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并不清楚。AD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沉积、细胞内神经纤维原缠结、神经炎症和神经元丢失等。这些病理的发生既有遗传基因的驱动,也有表观遗传的调控。Micro RNA(miRNA)是一类具有重要表观遗传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通过基因转录后调控机制影响靶基因的表达。在AD病理生理中,Aβ的产生和蓄积对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时间上,在AD患者脑内Aβ的蓄积和斑块形成是最早的特征性神经病理改变。在空间上,这些早期出现Aβ蛋白沉积的部位,其周围常伴有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关键病理的发生,包括细胞衰老、神经元死亡、神经炎症和内体溶酶体功能障碍等。因此,从空间结构上看,这些异常沉积的Aβ在沉积灶附近形成一个独特的、在空间转录组学上与其他未受累部位不同的微环境,这些微环境的时空改变与脑代谢和神经元的功能紧密联结,我们将其称为Aβ蛋白沉积相关微环境(Amyloid Plaque-Associated Microenvironment,APAM)。脑内APAM的发生和进展与AD病理进程紧密连接,然而,在AD中APAM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影响神经功能,其机制目前亟待阐明。首先,我们应用APP/PS1转基因AD模型小鼠脑组织切片,利用激光显微切割结合免疫标记技术分离APAM,经RNA测序发现,APAM空间转录组学与非Aβ蛋白沉积区相比呈现明显差异,富集分析提示miRNA可能在APAM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进一步通过miRNA测序证实,Aβ沉积介导的APAM中miRNA表达谱出现显着差异;其中,miR-425在AD患者和AD模型小鼠脑内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提示其在调控APAM改变和AD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为探索miR-425调控APAM改变的机制,我们应用CRISPR/Cas9构建miR-425敲低小鼠模型,系统性模拟在AD和APAM中miR-425丢失的状态。结果表明,miR-425丢失可显着影响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裂解,激活淀粉样蛋白裂解途径,促进CTF-β和Aβ生成,进而激活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引起神经炎症的产生。同时,miR-425丢失可导致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数目显着减少。细胞信号通路筛选结果表明,miR-425可靶向调控PTEN的表达,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显着抑制新生神经元增殖。脑内miR-425丢失导致突触可塑性受损,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显着降低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上述结果表明,miR-425丢失导致APAM改变可以促进小鼠神经退行性病理的发生和认知功能障碍。最后,在APP/PS1小鼠中,利用miR-425寡核苷酸药物脑内靶向递送,观察其对AD小鼠APAM神经病理和相关行为学的影响。结果表明,miR-425寡核苷酸治疗2个月后可显着缓解脑内Aβ蛋白病理和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发生和突触功能的恢复。同时,miR-425寡核苷酸药物治疗显着提升A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提出APAM的概念并进一步揭示APAM的产生与AD发病机制的联系,明确miR-425是调控APAM和神经退行性改变的关键因子,脑内miR-425丢失启动神经退行性病理的发生和认知障碍表型的出现。同时,miR-425寡核苷酸药物为开发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提供新方向。
于蕾[2](2020)在《山茱萸新苷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多重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学习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21世纪面临的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其特征是认知能力受损、行为异常和人格改变,症状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恶化,从轻度记忆障碍逐渐发展为严重的痴呆,其潜伏期加上平均病程一般约为7至10年。该病在现代社会的老龄群体中十分常见,且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已经成为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老年人健康危害极大,并造成较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如何控制和治疗AD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世界性研究课题。氧化应激作为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潜在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备受科学家的重视。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把目光聚焦于传统中药的神经保护和抗氧化等作用,试图找到预防或治疗AD的入口。中药山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补益肝肾和涩精固脱的功效,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也是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和左归丸等中药名方中主要组成药材之一。山茱萸新苷(Cornuside)是山茱萸中主要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之一,关于其药理研究较少,仅有的几篇文献分别报道了其抗炎、抗凋亡和调节线粒体功能障碍等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Cornuside具有抑制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诱导SH-SY5Y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但是关于改善氧化应激所致的认知障碍未见相关报道,更无相关研究阐明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和靶点,而山茱萸和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均被报道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和改善认知障碍作用。基于此,我们决定从氧化损伤的角度入手,探讨Cornuside改善认知障碍的作用及相关的分子机制。第一部分山茱萸新苷对过氧化氢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中药山茱萸中化合物Cornuside对SH-SY5Y神经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对H2O2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与Cornuside(0.3、1、3μmol/L)作用 2 h 后,加入 H2O2 300 μmol/L 作用 12 h 诱导SH-SY5Y细胞产生氧化损伤。显微条件下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DPPH法检测Cornuside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分光光度计法测定LDH释放率;荧光显微镜检测胞内ROS水平;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胞内SOD活力、GSH水平和MDA含量;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Hochest 33258和AO/EB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体外实验表明Cornuside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其EC50值为2.01×10-5 mol/L;Cornuside 在 0.01-30 μmol/L 条件下对正常 SH-SY5Y 细胞不产生毒性作用;与H2O2损伤组相比,Cornuside在0.3、1和3 μmol/L条件下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提高细胞存活率,并明显改善细胞受损形态和凋亡水平;同时Cornuside能降低LDH渗漏率并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此外,Cornuside还能提高胞内抗氧化酶水平和GSH含量,减少丙二醛的产生,在浓度为1 μmol/L时效果最佳,其抗氧化损伤效果与VE相当。第二部分山茱萸新苷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体内药效学研究目的探讨中药山茱萸中化合物Cornuside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采用D-半乳糖模型,此模型与氧化应激损伤密切相关并影响学习和记忆功能。选用2月龄雄性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Control、Model、Cornuside(3,12.5,50 mg/kg)组、阳性药多奈哌齐(1 mg/kg)和石杉碱甲(0.1 mg/kg)组,每组15只。Model组及给药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 mg/kg),Control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8周。第9周后进行自主活动、Morrris水迷宫和避暗实验观测小鼠行为变化;通过血清内SOD、MDA、GSH-Px、T-AOC和脑内AGEs水平来判断小鼠氧化应激的损伤程度;通过脑内Ach含量和AChE水平检测小鼠胆碱能系统受损伤程度;采用脑内NO、IL-6、IL-1β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水平来评价炎症反应程度。结果研究发现,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Model组小鼠自主活动能力并未受到影响。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ornuside能明显改善模型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及记忆再现能力,表现为给药后小鼠寻找平台时间缩短和搜索次数增加,躲避电击能力增强;其次还能够升高给药组小鼠血清内SOD、T-AOC和GSH-Px水平,降低MDA含量,同时能够显着减少海马和大脑皮层AGEs含量;Cornuside还能够作用于胆碱能系统,抑制脑内AChE的表达;最后我们检测到脑组织内NO、IL-6、IL-1β和TNF-α等炎症因子分泌减少。以上指标与Model组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在剂量为12.5 mg/kg条件下效果最为显着。第三部分山茱萸新苷改善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体内机制探讨目的探讨中药山茱萸中化合物Cornuside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初步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月龄雄性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Control、Model、Cornuside(3,12.5,50 mg/kg)组、阳性药多奈哌齐(1 mg/kg)和石杉碱甲(0.1 mg/kg)组,每组15只。Model组及给药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 mg/kg),Control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8周后采用HE和尼氏染色的方法检测Cornuside对D-Gal引起的小鼠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丢失的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大脑皮层RAGE和BDNF以及海马区GFAP和Iba1的表达量;利用Western blot考察经典炎症信号通路AP-1和NF-κB中关键蛋白IκBα、JNK、ERK1/2和p38的表达量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最后利用Western blot筛选出靶蛋白,运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再次进行靶点的验证。结果HE染色和尼氏染色结果表明Cornuside能够明显增加脑损伤小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和尼氏小体的数量,免疫组化的结果发现Cornuside能增加大脑皮层BDNF的表达量,降低RAGE和Iba 1的表达量,同时能够降低海马CA1和CA3区GFAP的表达量。神经元的损伤受神经炎症调控,于是我们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对经典的炎症信号通路AP-1和NF-κB进行逐一排查。结果发现Cornuside能够抑制AP-1信号通路中ERK1/2和NF-κB信号通路的IκBα的磷酸化,进而减少相关炎症因子的分泌,而对AP-1信号通路中的JNK和p38的磷酸化无明显抑制作用。随后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对IκBα和ERK1/2进行靶点验证,结果显示Cornuside与IκBα结合较弱,而与ERK1/2结合较强。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1.Cornuside在不影响正常SH-SY5Y细胞活力的浓度下,对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降低细胞氧化损伤,抑制细胞凋亡相关。2.Cornuside对D-Gal所致学习记忆障碍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认知障碍小鼠体内氧化应激状态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来实现的。3.Cornuside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AGEs-RAGE-IκBα-ERK1/2信号通路实现的,并能改善蛋白的异常磷酸化状态,而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蛋白可能是 ERK1/2。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H2O2损伤SH-SY5Y神经细胞模型和D-Gal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分别从体内和体外两方面考察了 Cornuside的神经保护作用,分析和明确了不同剂量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首次证实,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类成分Cornuside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损伤、抗神经炎症和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进而发挥改善认知障碍的多重保护作用,而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调节AGEs-RAGE-IκBα-ERK1/2信号通路实现的,以上实验结果为Cornuside防治AD提供了直接实验依据。这样的结果也提示富含Cornuside的药材或食品具有被用于治疗氧化应激和炎症等相关疾病的潜在能力。此外,本研究确定了 ERK可能为Cornuside发挥药理作用的靶点之一,这也提示Cornuside在ERK信号通路参与的其他疾病中可能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
卢梦晗[3](2019)在《“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D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及TLR4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和意义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对当今老龄化社会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AD主要由淀粉样蛋白β(Aβ)沉积,异常的Tau蛋白磷酸化和脑内神经免疫炎性反应等原因引起。大量研究显示,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电针疗法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症状和在AD模型动物实验研究中均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采用“通督启神”法指导下的不同电针(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以及不同电针结合多奈哌齐对7月龄APPswe/PS1δE9转基因小鼠进行干预,旨在探讨其对于A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作用差异,并从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TLR4通路角度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2研究方法7月龄APPswe/PS1δE9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AD模型组(M组)、药物组(D组)、脉冲电针组(DZ组)、脉冲电针合药物组(DZ+D组)、音乐电针组(YZ组)及音乐电针合药物组(YZ+D组)。以7月龄相同遗传背景的雄性C57BL6小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N组)。N组:其他组干预时抓取一次,固定于自制鼠套,不做其他处理,1次/天;M组:同N组;D组:多奈哌齐溶液按体重以0.92 mg/kg标准灌胃,然后固定于自制鼠套,1次/天;DZ组:将小鼠固定于自制鼠套,选取小鼠百会穴(GV20)、印堂穴(GV29)、水沟穴(GV26),其中百会向上、印堂穴向下平刺进针,进针深度为0.3 cm,脉冲电针正极连接百会穴处针柄,负极连接印堂处针柄,选择疏密波,电流强度0.1 mA,频率2/50 Hz,脉冲电针干预结束,取无菌针灸针快速点刺小鼠水沟穴,不留针不连接电针;DZ+D组:每天行脉冲电针干预,方法同DZ组,灌胃给药方法同D组,连续15天;YZ组:取穴、针刺方法同DZ组,将音乐电针两级连接小鼠百会、印堂穴处针柄,选择“痴呆”音乐治疗处方,强度以小鼠头部轻轻颤动为标准;YZ+D组:每天行音乐电针干预,方法同YZ组,灌胃给药方法同D组。以上干预,20min/次,1次/天,共计15天。15天干预结束后,将各组小鼠放于Morris水迷宫恒温游泳池中进行可视平台实验,随后开始进行为期5天的隐蔽平台实验和在隐蔽平台实验,结束后24小时内进行的定位航行实验。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齿状回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海马区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Iba1观察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活化小胶质细胞表面蛋白CD11b和TLR4受体表达情况;运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WB)和RT-PCR技术观察并分析各组小鼠海马区活化小胶质细胞关键通路中TLR4、MyD88、IRAK4、TRAF6、TAK1、NF-κB、iNOS和CD40的蛋白、mRNA相对表达情况。3研究结果3.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可视平台实验: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速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隐蔽平台实验;不同干预方式对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长短随时间变化而变化(p<0.05),第2-5天,M组逃避潜伏期高于N组(p(day 2-5)<0.05);与M组相比,D组、DZ组、DZ+D组、YZ组和YZ+D组的逃避潜伏期缩短(均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间探索实验:各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WS)停滞的时间占总游泳时间百分比(目标象限时间比)之间存在差异(均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组的平台穿越次数和目标象限时间显着低于N组(p<0.01);与M组相比,D组、DZ组、DZ+D组、YZ组和YZ+D组的平台交叉数(均为p<0.05)和目标象限时间比增加(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D组相比,YZ+D组在目标象限停滞的时间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各组小鼠海马区齿状回组织形态、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图1),N组神经元层次清晰,结构排列致密,神经元形态大小正常,核仁清晰,核仁可见,细胞簇边界清晰,胞浆呈淡红色。M组的组织病理学形态与N组相比有明显变化,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核移位,细胞质和细胞核的边界不明显,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细胞空间扩大,而海马锥体神经元变小组织结构松散,神经、胶质细胞肿胀,出现广泛的空泡变化,细胞排列紊乱;治疗后,D组、DZ组、YZ组、DZ+D组和YZ+D组的病理变化有均所改善。免疫组化标记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Iba1)结果显示,N组小鼠海马中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数量较低,观察到的小胶质细胞似乎处于静止状态,细胞体较小,染色较浅,突起细长,M组小胶质细胞呈典型的激活状态,细胞体增大,细胞突起缩短,细胞形态呈圆形或阿米巴状,Iba1阳性细胞在老年斑块周围聚集。各组小鼠海马区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有显着差异(p<0.01);M组Iba1阳性细胞数也高于N组(p<0.01);相比之下,D组、DZ组、YZ组、DZ+D组和YZ+D组的小胶质细胞多处于静止状态,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均低于M组(p均<0.01);其中与D组比,DZ组(p<0.05)、YZ组(p<0.01)、DZ+D组(p<0.05)和YZ+D组(p<0.01)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较少;另外,DZ组、YZ组、DZ+D组和YZ+D组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3.3各组小鼠TLR4通路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CD11b与TLR4免疫荧光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N组相比,M组有着较强的CD11b与TLR4荧光表达;D组、DZ组、DZ+D组、YZ组和YZ+D组CD11b与TLR4荧光共表达减弱。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N组相比,7月龄APPswe/PS1δE9转基因小鼠脑内海马区TLR4、MyD88、IRAK4、TRAF6、TAK1、NF-κB、iNOS和CD40阳性细胞呈深棕色,数量较多,着色较深,且M组各指标积分光密度值显着高于N组(p<0.01);经过15天干预后,与M组相比,D组、DZ组、DZ+D组、YZ组和YZ+D组各蛋白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或p<0.05);其中与D组相比,YZ+D组TLR4和CD40蛋白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5)。WB和RT-PCR结果显示,M组海马区TLR4、MyD88、IRAK4、TRAF6、TAK1、NF-κB、iNOS和CD40的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N组(p<0.01或p<0.05),较之M组,D组、DZ组、DZ+D组、YZ组和YZ+D组各指标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p<0.05);与D组相比,DZ组、DZ+D组、YZ组和YZ+D组各指标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p<0.05);其中,以YZ+D组下降程度最为显着。4结论(1)基于“通督启神”法的各干预措施对于7月龄APPswe/PS1δE9小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保持能力均有一定改善,且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盐酸多奈哌齐:其中音乐电针合多奈哌齐效果最为显着;(2)7月龄APPswe/PS1δE9小鼠大脑海马区神经元数目减少,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增多,基于“通督启神”法的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海马区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改善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减少神经细胞的坏死,可能是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认知障碍的机制;(3)基于“通督启神”法的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小胶质细胞与其TLR4模式识别受体的共表达,还能够对TLR4及其信号通路下游蛋白MyD88、IRAK4、TAK1、TRAF6和NF-κB,氧化应激产物iNOS和共刺激分子CD40具有显着负调节作用,可能是“通督启神”法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缓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改善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机制。(4)基于“通督启神”法的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TLR4及其信号通路下游蛋白MyD88、IRAK4、TAK1、TRAF6和NF-κB,氧化应激产物iNOS和共刺激分子CD40的基因表达,从遗传学角度解释了其发挥改善AD样症状作用的可能机制。(5)在改善7月龄APPswe/PS1δE9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保护其大脑海马区神经元、减少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降低TLR4通路相关蛋白和炎性因子表达方面,不同电针与阳性药物多奈哌齐结合使用所产生的加载效应,优于单纯使用单一的药物、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
李红威[4](2019)在《甲醇致恒河猴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与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 认知障碍是脑疾病中诊治最困难的疾病之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浓度超标的甲醛环境,会损伤人的学习记忆、情感认知等功能,也有报道称AD病人和小鼠模型尿液和脑组织中内源性甲醛含量均升高。甲醇是一种毒性物质,有研究认为它在体内发挥毒性主要通过中间代谢产物甲醛,低浓度甲醇慢性喂养恒河猴,可以引起认知障碍和磷酸化tau蛋白的增多。但甲醇/内源性甲醛引起认知损伤的机制尚不确定,对于甲醇慢性暴露造成的机体损伤尚无研究全面阐述。本课题拟通过体外实验探讨甲醛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通过体内恒河猴实验建立认知障碍模型,并分析其机制及甲醇慢性暴露对机体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细胞水平,将SH-SY5Y神经瘤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甲醛。采用细胞划痕实验、细胞活性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形态、活性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细胞上清炎性因子;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磷酸化tau蛋白、Aβ及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的表达。在体内动物水平,将3-6岁、雄性恒河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给予低浓度甲醇自由饮用,对照组给普通饮水。处理不同时间进行可变空间延迟反应任务、物体识别实验、取物实验以及Viewpoint等行为学检测;采集动物的脑脊液、血液、尿液、粪便,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检测,通过HPLC检测尿液中甲醛含量;甲醇处理3个月、9个月时取脑、肝、肾、胃肠等脏器进行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血清、脑脊液及脑组织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最后,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不同组恒河猴肠道菌群丰度及构成的差异,通过LC-MS技术对恒河猴尿液代谢组学进行研究。结果 0.05 mM甲醛即可抑制细胞迁移,0.1 mM作用4小时即可降低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与甲醛剂量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甲醛可以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增加线粒体分裂,使超微结构损伤,上调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长期饮用低浓度甲醇可以导致恒河猴认知功能障碍。在病理学方面,大脑轻度萎缩,Aβ阳性斑块增多,磷酸化tau蛋白表达量升高,神经突触显着丢失、神经元数量减少,伴胶质细胞增多,以上改变均与尿液甲醛水平呈正相关。甲醇/内源性甲醛可导致恒河猴肝脏、肾脏、及胃肠道慢性损伤;脑组织、肝脏线粒体超微结构受损明显;可上调自噬相关蛋白和线粒体裂解相关蛋白的表达;另外,甲醇/内源性甲醛可以破坏肠道菌群结构,诱发Firmicutes/Bacteroidetes 比例失衡及代谢紊乱。结论 本研究发现甲醛可以通过抑制迁移,降低生存活性,增加线粒体裂解,促进凋亡等多种途径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显着上调神经细胞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内源性甲醛通过增强自噬和依赖线粒体的凋亡途径损伤神经系统;可以导致恒河猴认知障碍,具有Aβ阳性斑块和磷酸化tau蛋白增多、神经元减少、突触丢失、胶质细胞增生等AD样病理特征。甲醇/内源性甲醛对机体肝肾及胃肠道会产生慢性损伤,可破坏肠粘膜屏障结构,使肠道菌群失调;同时使恒河猴代谢紊乱,谷氨酸代谢通路异常可能参与了甲醇/内源性甲醛导致的认知障碍。
罗纳川[5](2018)在《补肾益智方提取物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和突触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补肾益智方提取物(BSYZ)对阿尔兹海默病(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及脑内突触蛋白突触素(SYN)、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3(PSD93)表达的影响。方法:1.选用7月龄清洁级雄性快速老化亚系SAMP8小鼠6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BSYZ低剂量组、BSYZ中剂量组、BSYZ高剂量组,使用相月龄雄性抗快速老化亚系SAMR1小鼠13只作为对照组。2.BSYZ低、中、高剂量每天给药剂量分别为2.92g/kg、5.84g/kg、11.68g/kg。阳性对照药组按每天3mg/kg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体积蒸馏水灌胃,每天1次,给药共4周。3.检测指标(1)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2)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脑内突触蛋白的表达量(3)用HE染色法检测小鼠海马CAl区形态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D小鼠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益智方提取物中剂量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时间缩短。(2)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SYN、PSD95及PSD93蛋白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脑组织SYN、PSD95及PSD93蛋白水平不同程度提高。(3)HE染色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损伤较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情况有所改善。结论:(1)补肾益智方提取物能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2)补肾益智方提取物能提高AD模型小鼠脑内SYN、PSD95、PSD93蛋白水平。(3)补肾益智方提取物能改善AD模型小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
易健[6](2018)在《从小胶质细胞活化探讨六味地黄汤对Aβ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从“肾脑相关”角度探讨肾虚与认知的关系,阐释老年痴呆发病的基本病机和治则治法,分析六味地黄汤治疗AD的中医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生物学基础。2.从小胶质细胞活化角度观察六味地黄汤治疗老年痴呆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中医药促进老年痴呆患者功能康复提供实验依据和作用靶点。方法:1.从中医学相关老年痴呆(AD)古今文献入手,归纳中医学对老年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探讨肾虚与认知的关系,从“肾通于脑”角度阐释老年痴呆发病的基本病机和治则治法,以及六味地黄汤治疗老年痴呆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生物学基础。2.采用Aβ1-40制作小鼠老年痴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六味地黄汤组,各组小鼠给予不同处理,给药30d后处死动物,处死前进行行为学评价,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小胶质细胞的形态以观察其活化程度、神经元形态及损伤程度,采用硝酸银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程度,运用ELISA、qPCR、免疫组化等方法动物脑组织炎症因子、NF-κB信号的表达水平。3.Aβ1-40损伤体外小胶质细胞(BV-2),给予不同处理,分别于1、3、6和12 h不同时间点采用ELISA法观察炎症因子分泌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小胶质细胞的存活及活化状态,并从NF-κB通路探讨六味地黄汤的干预作用。结果:1.理论研究部分,从肾的生理功能以及经络循行关系两方面探讨肾与AD的关系,并以经典条文及现代医学文献资料为依据,提出肾精亏虚、因虚生毒、毒损髓海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病因病机,创新性地提出“毒损髓海”是AD中医病机状态与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神经元炎性损伤密切相关,治疗应早期的运用补肾药物干预为根本大法,六味地黄汤是临床有效方。2.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六味地黄汤能够改善老年痴呆小鼠的生长和老化,降低痴呆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增加垮台次数等行为学表现,改善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电镜结果显示六味地黄汤能改善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减少内质网损伤;硝酸银染色也观察到,六味地黄汤能够改善C57BL/6野生型小鼠Aβ损伤后小鼠脑内神经元病理形态,减少神经元缠结及老年斑,起到保护脑神经作用,以上研究从形态学方面证实了六味地黄汤对老年痴呆小鼠的作用。CD11b免疫组化阳性染色说明,Aβ损伤导致模型小鼠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强,从而引起脑内致炎因子如IL-1β和TNF-a表达的上升,加重脑内的神经元炎性损伤,六味地黄汤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D11b阳性细胞表达,降低致炎因子的分泌,提示六味地黄汤减轻小胶质细胞的活化,降低致炎因子分泌。同时我们通过免疫组化和qPCR检测发现的造模后NF-κB/P65、NF-κB/P50表达上升而I-κB表达下降,六味地黄汤治疗后NF-κB/P65、NF-κB/P50表达下降而I-κB表达上调;3.细胞实验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β1-40损伤的BV-2损伤明显,其存活明显下降。而经过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处理后,其细胞活力均明显升高;经双染流式细胞技术检验,Aβ能导致BV-2,细胞凋亡率上升,而含药血清各组凋亡率与模型组比较均下降;同时我们还发现Aβ1-40损伤组BV-2内Bcl-2表达明显降低而Caspase-3表达明显上升,而含药血清各组较模型组Bcl-2mRNA表达升高而Caspase-3 mRNA表达明显下降;表明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能调控Aβ1-40损伤的BV-2细胞Bcl-2和Caspase-3表达,抑制细胞凋亡,起到保护作用。Aβ1-40干预后小胶质细胞活化,体积增大,六味地黄汤干预后小胶质细胞活化受到抑制。小胶质细胞分泌的IL-1β和TNF-a在Aβ1-40干预1 h时开始明显增加,TNF-a的分泌在6 h达到最高峰;IL-1β的分泌在3 h时达到最高峰(P<0.05)。各含药血清组与模型组比较,TNF-a和IL-I分泌明显减少,其中在3、6、12 h时TNF-a分泌显着降低(P<0.05),而IL-Iβ的分泌在1、3、6、12 h时明显降低(P<O.05)。结果表明六味地黄汤可减少Aβ1-40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因子分泌增加。同时我们WB检测发现的造模后NF-κB/P65、NF-κB/P50表达上升,六味地黄汤治疗后NF-κB/P65、NF-κB/P50表达下降。结论:1.老年痴呆是以肾精亏虚为基本病因,以因虚致毒、毒损髓海为基本病机,治疗应早期的运用补肾药物干预为根本大法,六味地黄汤是其代表性方剂之一。2.六味地黄汤可下调AD小鼠脑组织IL-1β和TNF-a蛋白及mRNA表达,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减少神经纤维缠结形成,从而减轻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起到脑保护的作用,NF-κB信号通路是其可能调控机制之一。3.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能保护BV-2细胞损伤,减少细胞凋亡,抑制其活化及促炎因子的释放,影响其NF-κB信号表达。
陈钰玮[7](2017)在《芝麻酚改善系统性炎症诱导的认知功能紊乱与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老年人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公众重视。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由神经组织变性引起并伴随神经组织结构异常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利用天然食品功能组分干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进程已成为食品分子营养领域的研究热点。芝麻酚是我国传统油料作物芝麻中的一种木脂素类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突变、抗炎症等生理活性。本研究探讨了芝麻酚对系统性炎症引起的记忆损伤缓解作用,为膳食功能组分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采用C57BL/6小鼠,以250μg/kg LPS腹腔注射9天构建系统性炎症小鼠模型,将芝麻酚溶于水中(0.05%,w/v)饲喂5周,通过水迷宫、Y迷宫、自主活动能力测试等行为学检测手段对实验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及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芝麻酚能够显着抑制炎症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及认知障碍。(2)研究芝麻酚对小鼠脑内炎症反应和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干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芝麻酚显着改善小鼠脑部神经元形态结构异常、促进神经元细胞增殖,抑制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及相关炎症因子如iNOS、COX-2、IL-1β和TNF-α等表达。此外,芝麻酚还显着抑制小鼠脑部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β-分泌酶(BACE1)表达,即抑制淀粉样蛋白Aβ1-42的合成与积累过程。同时,芝麻酚干预了系统性炎症诱导的小鼠脑部胆碱能系统紊乱,恢复脑部乙酰胆碱(ACh)水平。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发现,膳食补充芝麻酚显着抑制炎症诱导的ERK、JNK、p38和NFκB的磷酸化过程。(3)在体外实验中,以1μg/mL的LPS及5、12.5和25μM浓度梯度的芝麻酚处理BV2小胶质细胞,结果表明芝麻酚显着抑制LPS诱导在小胶质细胞中的炎症反应,通过EMSA以及分子模拟手段,发现芝麻酚抑制由炎症诱导的转录因子NFκB的DNA结合活力,并且抑制NFκB的核转移能力。此外,芝麻酚显着抑制了BV2小胶质细胞中ROS过量产生、并上调抗氧化蛋白HO-1、NQO-1的表达、缓解细胞氧化应激。综上所示,芝麻酚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干预系统性炎症诱导的淀粉样蛋白聚集以及记忆损伤,揭示了食品功能组分芝麻酚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干预的潜在可能。
侯雪芹[8](2015)在《补肾益智方对记忆障碍模型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补肾益智方(BSYZ)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赖世隆教授负责的课题组针对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病理机制、总结长期临床经验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设计而成,全方针对痴呆的病因病机,标本同治。本研究参照治疗老年性痴呆中药临床前药效学研究方法,根据补肾益智方的药物特点、功能主治,开展补肾益智方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虽前期的临床研究显示,补肾益智方在治疗AD的141例随机双盲测试中,综合显效率为61.9%,MMSE均值增加3.17分,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明确补肾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一、补肾益智方HLPC指纹图谱及其质量评价研究本部分实验采用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补肾益智胶囊进行了成分分析,并对不同批次提取的补肾益智胶囊进行质控,确定实验的一致性。二、补肾益智方对AD小鼠学习记忆及氧化应激-凋亡相关机制的研究1.轻度认知障碍动物模型制备:本研究采用东莨菪碱腹腔注射致AD动物模型。主要针对轻度认知障碍疾病研究,通过腹腔注射2mg/kg东莨菪碱,致小鼠记忆下降。2.BSYZ对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选择8月龄昆明小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BSYZ低剂量组、BSYZ中剂量组、BSYZ高剂量组。BSYZ低、中、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1.46g/kg·d、2.92g/kg·d、5.84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以0.9%生理盐水等量灌胃,阳性药对照组给予安理申3mg/kg。每日1次,给药共14天。第8-14天,每天灌胃给药后30min,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东莨菪碱2 mg/kg(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造模后30min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3.BSYZ对AD小鼠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调控影响:采用比色法测定各组小鼠脑组织中SOD活力、MDA和GSH水平;TUNEL染色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脑内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蛋白表达情况;HE染色和Nissl染色检测脑组织切片细胞凋亡和病理学变化。三、补肾益智方对AD大鼠学习记忆及胆碱能-营养因子相关机制研究1.胆碱能损伤致痴呆模型制备:本研究采用脑内双侧Meynert基底核注射鹅膏蕈氨酸(IbotenicAcid,IBO)诱导胆碱能系统损伤模型大鼠。主要针对胆碱能损伤致痴呆疾病的研究,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对SD大鼠Meynert基底核双侧注射IBO各5μg,致大鼠记忆能力损伤。2.BSYZ对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选择3月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BSYZ低剂量组、BSYZ中剂量组、BSYZ高剂量组。IBO造模后恢复3天后灌胃给药,BSYZ低、中、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1.46g/kg·d、2.92g/kg-d、5.84g/kg·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以0.9%生理盐水等量灌胃,阳性药对照组给予安理申3mg/kg,每日1次。连续给药30天后开始Morris水迷宫和新事物识别测试,检测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3.BSYZ对AD大鼠胆碱能系统和营养因子调控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NGF受体(高亲和力受体TrkA和低亲和力受体p75)在不同脑区的分布和表达及其mRNA水平;ELISA法检测脑内乙酰胆碱(Ach);比色法检测ChAT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ChAT、AchE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TUNEL染色、HE染色和Nissl染色检测脑组织切片细胞凋亡和病理学变化。四、补肾益智方对SAM小鼠学习记忆及炎症因子相关机制的研究1.BSYZ对SAM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选择6月龄快速衰老亚系8(SAMP8)小鼠5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BSYZ低剂量组、BSYZ中剂量组、BSYZ高剂量组。以同月龄抗速衰老亚系1(SAMR1)小鼠12只作为正常组。BSYZ低、中、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1.46g/kg·d、2.92g/kg·d、5.84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以0.9%生理盐水等量灌胃,每日1次,给药共30天。给药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和跳台实验检测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2.BSYZ对SAM炎症与应激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PPARγ、COX-2、GFAP、NF-κB和Bcl-xl的分布和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脑内IL-1β和IL-6的mRNA水平;比色法检测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TUNEL染色、HE和Nissl染色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和病理学变化。五、补肾益智方有效部位群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活性筛选研究通过采用RTCA法检测补肾益智方8个有效部位(每个有效部位7个浓度梯度)对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出补肾益智方有效部位发挥药效时间和浓度。结果:一、补肾益智方成分分析及质量控制建立了补肾益智方的HPLC指纹图谱,用乙腈-磷酸水溶液进行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nm,确定了 8个共有峰。并测定了 6味药材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bl、人参皂苷Rgl、齐墩果酸、蛇床子素、欧前胡素、丹皮酚、二苯乙烯苷、芍药苷,其含量均达到药典规定的要求。且不同批次补肾益智方胶囊成分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二、补肾益智方对AD小鼠学习记忆及氧化应激-凋亡相关机制的研究1.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各组定位航行逃避潜伏期随训练时间增加呈现缩短趋势。模型组第3-5天逃避潜伏期比正常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4天:P<0.05,第5天:P<0.01);与模型组比,补肾益智方中剂量组第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空间探索中,模型组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活动时间比正常组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补肾益智方中、高剂量组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活动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氧化应激通路的影响:模型组SOD活力比正常组下降,补肾益智方中剂量组SOD活力比模型组升高。模型组MDA含量比正常组增加,补肾益智方中剂量组MDA含量比模型组减少。海马GSH含量组间比较,模型组比正常组减少,补肾益智方中、高剂量组比模型组GSH含量增加。3.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模型组Bcl-2蛋白表达较正常组低(P<0.01),模型组Bax蛋白表达较正常组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益智方中剂量组逆转了Bcl-2、Bax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可见海马区模型组凋亡细胞比正常组增加(P<0.01);补肾益智方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0.05),低剂量组也有改善,但差异不明显。三、补肾益智方对AD大鼠学习记忆及胆碱能-营养因子相关机制研究1.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天:P<0.05;第3-5天:P<0.01);模型组大鼠新物体偏好指数较假手术组下降(P<0.01)。补肾益智方缩短了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其中低、高剂量组在定位航行最后2天逃避潜伏期相比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天:低、高剂量均为P<0.05;第5天:低、高剂量分别P<0.05、P<0.01);而各剂量组对新物体偏好指数均有改善作用(P<0.05,P<0.01)。2.对胆碱能通路的影响: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内Ach含量减少,ChAT活性和AchE活性下降;ChAT在海马和皮质区的表达减少;ChAT和AchE蛋白和mRNA水平下调。补肾益智方增加Ach含量及ChAT、AchE活性;增强ChAT在海马和皮质区的表达;上调ChAT和AchE蛋白和mRNA水平。3.对NGF通路的影响:模型组NGF、TrkA和p75在海马和皮质区的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减少,mRNA水平也下调。补肾益智方增加了 NGF表达并上调mRNA水平,以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较为明显。补肾益智方对TrkA的表达有轻微上调作用;对TrkA mRNA也表现为上调作用,以中、高剂量对皮质区的作用较明显。补肾益智方增加p75在皮质区的表达,并呈现随剂量增加表达增加的趋势;同时上调了 p75 mRNA水平,以高剂量组作用较为明显。4.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TUNEL阳性细胞数增加;同时伴有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补肾益智方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四、补肾益智方对SAM小鼠学习记忆及炎症因子相关机制的研究1.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模型组各天逃避潜伏期均比正常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2天:P<0.05,第3-5天:P<0.01);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益智方低剂量组在第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模型组平台穿越次数和平台象限活动时间比正常组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益智方低剂量组在平台象限活动时间比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补肾益智方低、中剂量组平台穿越次数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跳台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错误次数比正常组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益智方低、中剂量组错误次数均减少(分别为:P<0.01,P<0.05);补肾益智方高剂量组小鼠错误次数也比模型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炎症通路的影响:模型组COX-2、GFAP和NF-κB在海马、皮质的表达较正常组增加;与模型组比,补肾益智方各剂量组在海马和皮质区COX-2、GFAP和NF-κB均有不同程度下调。模型组PPARγ在皮质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补肾益智方各剂量组在皮质区PPARy表达增加,在海马区有轻度改善作用。模型组IL-1β 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补肾益智方各剂量组IL-1βmRNA均减少;模型组IL-6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加,补肾益智方给药组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轻微下调趋势。3.对氧化应激通路的影响:模型组SOD的活性较正常组明显下降,补肾益智方低剂量组SOD活力比模型组升高。模型组MDA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补肾益智方各剂量组均比模型组减少。模型组GSH-Px的活性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补肾益智方各剂量组比模型组GSH-Px活性增加。4.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模型组Bcl-xl在海马、皮质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补肾益智方给药组在皮质区Bcl-xl增加,在海马区低剂量组有明显改善作用,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无显着差异,但有改善趋势。与模型组比补肾益智方给药组能够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五、补肾益智方有效部位群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活性筛选研究本实验探讨了补肾益智方有效部位对Aβ1-4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采用RTCA法实时监测细胞增殖情况,以明确其预防治疗痴呆的作用剂量、作用时间等,为本方的再次开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补肾益智方有效部位群(F1-F8)的药效不呈剂量依赖性。其中有效部位F3和F7对Aβ1-4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促增殖作用较稳定。结论:补肾益智方对三种痴呆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均有改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补肾益智方对神经元凋亡、胆碱能损伤、营养因子失调、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因子激活等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起到改善多个AD病理变化,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进程的作用。因此,补肾益智方以“补肾”法治疗老年性痴呆有着较好的开发前景,可以调节AD相关的多个信号通路或靶标,有可能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邓少东[9](2013)在《巴戟天低聚糖益脑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设计以巴戟天中低聚糖类成分为研究对象,结合导师组前期研究基础开展巴戟天药材中低聚糖类成分的质控研究,及其低聚糖部位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一步完善巴戟天药材的质控体系。采用动物体内及体外等实验方法,考察巴戟天低聚糖部位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巴戟甲素的在体肠吸收机制、对肝脏中CYP3A4酶代谢的影响,以期为巴戟天低聚糖类成分的口服制剂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拟阿尔海茨默(AD)动物模型,探讨巴戟天低聚糖部位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巴戟甲素的抗AD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为其抗AD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巴戟天低聚糖有效部位质控研究采用亲水作用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建立巴戟天中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巴戟天低聚糖的提取工艺,以巴戟天低聚糖类提取物的出膏率、低聚糖含量以及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巴戟甲素、耐斯糖为考察指标,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活性炭与D-900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结合溶剂法对巴戟天低聚糖提取物进行纯化,以HPLC-UV-ELSD、UV、LC-MS等方法检测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低聚糖等指标的含量及纯度。2巴戟天低聚糖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大鼠体肠单向灌流法研究巴戟天低聚糖部位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巴戟甲素在大鼠肠道中的吸收转运机制,考察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和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类成分的大鼠肠吸收特点,确定各成分的最佳吸收部位,并考察了 P-gp对巴戟天低聚糖类成分吸收的影响。利用β-D-呋喃果糖苷酶对巴戟甲素进行水解,确定巴戟甲素是否β-D-呋喃果糖苷酶的底物,同时确定巴戟甲素的酶水解产物,并初步研究其酶促反应动力学。以肝脏CYP3A4酶的探针底物氨苯砜,考察不同剂量巴戟天低聚糖提取物及其主要活性成份巴戟甲素对大鼠肝脏CYP3A4活性的影响,以预测其联合应用CYP3A4亚型酶代谢的药物时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3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采用D-半乳糖联合Aβ 25-35制备拟阿尔海茨默大鼠模型,连续给予巴戟天提取物(BT)、巴戟天低聚糖部位(BD)、巴戟甲素(BJ)28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考察给药前后对AD模型大鼠的体重和脏器系数等的影响;采用试剂盒酶-标仪法测定AD大鼠脑海马区及皮质区中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等氧化指标,以及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TchE)、Na+/K+-ATPase、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NO、NOS等指标的含量;采用HPLC-ECD法检测AD大鼠脑海马区及皮质区中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5-羟色胺(5-HT)等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及其相关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高香草酸(HV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左旋多巴(L-DOPA)的含量;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考察BJ、BD、BT对AD模型大鼠海马区中APP、Tau、Caspase-3、SYP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巴戟天低聚糖有效部位质控研究巴戟天中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分别在2.128~21.28 μ g(r= 0.9993),1.864~18.64 μ g(r=0.9996),1.92~19.2 μ g(r=0.9998),1.912~19.12 μ g(r=0.9995),2.368~23.68 u g(r=0.9994)线性关系良好,其回收率在92.81%~102.8%(n=6)之间。不同产地巴戟天药材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的含量分别在 1.25%~6.07%、0.57%~6.06%、1.61%~6.82%、2.41%~7.71%、3.84%~10.10%之间。巴戟天低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中各因素对出膏率、低聚糖、巴戟甲素及耐斯糖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溶剂中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液固比>提取次数。各因素对实验结果均无显着性影响。从工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出发,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2B1C2D2,即用15倍量的40%乙醇,提取2次,每次1 h。巴戟天低聚糖部位纯化后各指标成分含量均有显着提高,纯化工艺重现性良好。2巴戟天低聚糖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巴戟甲素在大鼠体肠单向灌流研究结果表明巴戟甲素为全肠道吸收的药物,各肠段存在吸收差异,其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药物累积吸收量随灌流液药物浓度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地增加,但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不变,表明巴戟甲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其吸收动力学符合一级过程。P-gp抑制剂对巴戟甲素肠吸收的影响考察结果表明P-gp对巴戟甲素有肠道外排作用,可减少其肠吸收,说明巴戟甲素可能是P-gp的底物。巴戟甲素酶水解研究确定了巴戟甲素为β-D-呋喃果糖苷酶的底物,其水解后得到的单一产物为β-D-呋喃果糖。初步得到该酶促反应的Michaelis-Menten方程为:rp=0.9565Cs/(12.8761+Cs),其中Km=12.8761mg·mL-1,Vm=0.9565mg·mL-1·h-1。巴戟天提取物中5种低聚糖成分在大鼠全肠段的吸收速率(Ka)均无显着差异(P>0.05),其药物累积吸收量随灌流液药物浓度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地增加,说明药物不存在自身浓度抑制现象,提示巴戟天提取物中5种低聚糖成分的在体肠吸收机制均以被动扩散为主,其吸收动力学符合一级过程。提取物中各成分的吸收速率依次为:巴戟甲素≥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对不同肠段中各成分的吸收进行比较,总体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成分的吸收具有差异性(P<0.05)。P-gp抑制剂对巴戟天提取物肠吸收的影响考察结果显示盐酸维拉帕米可显着增加蔗糖与巴戟甲素的吸收量,这种促吸收效果是通过抑制P-gp的外排引起的,由此提示蔗糖与巴戟甲素可能是P-gp的底物。3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灌胃给药28 d后,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AD模型组定位航行潜伏期明显长于空白组,而各给药组明显得到改善。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在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与总距离之比均有所上升而穿越原平台的次数也显着增加。脏器系数测量结果显示,模型组脑、脾、睾丸等脏器系数比正常对照组都降低,而给予BJ、BD、BT治疗后,BD、BT对各脏器系数均有增加的作用,BJ对脑、肝、睾丸等脏器系数有增加的作用。BJ与BD可以提高A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及皮质层中SOD、Na+/K+-ATP、GABA,降低MDA、TChE的活性,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采用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A β 25-35并联合长期腹腔注射D-半乳糖可致大鼠脑海马及皮质层的神经递质含量明显降低,而分别给予BJ、BD、BT治疗后,均可显着提高大鼠脑海马及皮质层中NE、DA、5-HT的含量,从而达到增强学习记忆能力的效果。同时还不同程度的提高DA/HVA、NE/E、5-HT/5-HIAA的比值,说明BJ、BD、BT可抑制相关的代谢路径。采用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A β 25-35并联合长期腹腔注射D-半乳糖可致大鼠脑海马中APP、Tau、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上升,SY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分别给予BJ、BD、BT治疗后,各蛋白表达水平异常的情况均有所缓解,说明巴戟天低聚糖类成分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机制,与上调SYP、降低APP、Tau、Caspase-3的表达有关。结论:1巴戟天低聚糖有效部位质控研究建立的巴戟天低聚糖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为有效评价巴戟天药材的质量提供了分析方法。根据中国药典规定并结合本研究结果,在此对巴戟天药材中低聚糖的含量限度提出初步的建议:按巴戟天药材干燥品计算,耐斯糖的含量不得少于2%,巴戟甲素的含量不得少于4%,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的总含量不得少于14%。优选出的巴戟天低聚糖提取工艺各指标性成分含量较高,工艺稳定、合理、可行,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巴戟天低聚糖部位纯化工艺的重现性良好,所制得的巴戟天低聚糖部位纯度高,已知成分含量大于50%,可用于开发国家规定的五类新药。2巴戟天低聚糖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巴戟甲素在整个肠段吸收良好,属于高渗透性药物,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机制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本研究将为巴戟甲素设计成口服缓控释制剂提供了生物学依据。β-D-呋喃果糖苷酶与巴戟甲素亲和力较强,葡萄糖对巴戟甲素的酶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示机体内的葡萄糖对巴戟甲素的代谢也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降低巴戟甲素的生物利用度。本研究将为巴戟甲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其新药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巴戟天低聚糖在全肠段吸收中,其吸收速率依次为二糖>三糖>四糖>五糖,推测可能与各成分的分子大小有关。在本实验条件中,各成分在不同肠段中的Papp均大于0.072 cm·h-1,说明各低聚糖成分在整个肠段中吸收良好,属于高渗透性药物,主要与各成分均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从而易于在肠道中吸收扩散进入体内有关。3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实验采用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Aβ 25-35并联合长期腹腔注射D-半乳糖,诱发拟AD动物模型。从行为学、氧化应激、胆碱能系统、能量代谢、氨基酸、神经递质和蛋白表达水平等方面,观察了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巴戟天低聚糖可以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其作用机制与以下三方面有关:(1)提高SOD、Na+/K+-ATP、GABA,降低MDA、TChE的活性;(2)提高神经递质水平;(3)上调SYP,降低APP、Tau、Caspase-3等蛋白的表达水平。
田会娟[10](2012)在《石菖蒲组分配伍治疗鹅膏蕈氨酸致痴呆大鼠的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A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AD的防治已成为医学与药学研究的热点。中医学在治疗痴呆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一些中草药具有疗效良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石菖蒲是中药复方治疗痴呆使用率最高的药。其挥发油主要活性成分β-细辛醚和丁香酚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并已经在多种模型上验证了其对AD的治疗作用。基于增效减毒的原则,本实验在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 IBO)致痴呆大鼠模型上探讨石菖蒲活性成分β-细辛醚和丁香酚配伍治疗AD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目的通过观察石菖蒲活性组分β-细辛醚与丁香酚配伍对IBO致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乙酰胆碱酯酶活力、脑内Smad2、Bax的表达及神经元凋亡数目的影响,探讨石菖蒲活性组分配伍对防治A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119只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安理申阳性药物对照组、β-细辛醚和丁香酚配伍的低、中、高剂量配伍组。采用双侧Meynert基底核(Nuclei Basalis of Meynert, NBM)内注射IBO建立大鼠AD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石菖蒲活性成分配伍对A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检测皮质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免疫组化法检测药物对AD大鼠脑内Bax和Smad2的影响,并用Tunel法检测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细胞数目。结果(1)Morris水迷宫试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定位航行测试中后3天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定位航行中安理申及高剂量组大鼠后3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中、低剂量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大鼠的后3天游泳路程及穿越平台次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结果各组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及皮质的Bax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内海马和皮质的阳性细胞数密集、染色较深、面积广,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和各剂量配伍组海马和皮质的阳性细胞数较稀疏,染色较淡,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减少(P<0.01)。(4)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及皮质的Smad2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内海马和皮质的阳性细胞少而稀疏,染色较浅,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和各剂量配伍组阳性细胞数较稀疏,染色较淡,海马的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和高剂量组皮质的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加(P<0.01)。(5)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模型组皮质和海马凋亡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荧光反应强度高于假手术组,且染色较深,海马神经元排列较紊乱,细胞间隙增宽;与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及各剂量配伍组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减少(P<0.05,P<0.01)。结论(1)用IBO毁损SD大鼠脑内Meynert基底核,可以导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脑内Smad2表达减少、Bax表达增多,神经元凋亡细胞数增加,本次实验造模成功。(2)高剂量石菖蒲活性成分配伍药液能改善IBO致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低、中剂量石菖蒲活性成分配伍药液未能改善IBO致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表明石菖蒲配伍组分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与剂量呈正相关趋势。(3)石菖蒲活性成分配伍改善IBO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可能与增加Smad2表达、降低Bax表达,以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有关。
二、IBA损伤老化鼠脑Meynert核的AD模型动物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BA损伤老化鼠脑Meynert核的AD模型动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Aβ蛋白沉积相关微环境(APAM)的调控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干预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前言 |
1.神经退行性疾病与异常蛋白质沉积 |
2.AD与 miRNA失调 |
3.AD与Aβ蛋白沉积 |
4.Aβ蛋白沉积相关微环境(APAM)的提出及其在AD研究中的意义 |
二 材料与方法 |
1.试剂和仪器 |
2.实验动物 |
3.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第一部分 APAM空间转录组学研究 |
1.APAM的形成联结AD关键病理 |
2.APAM介导脑内空间转录组学改变 |
3.miR-425 参与调控APAM的改变 |
4.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miR-425 调控APAM介导神经退行性改变 |
1.miR-425 的生物功能与空间分布 |
2.脑内miR-425 失调参与AD的发生 |
3.miR-425 敲低模型小鼠的构建与验证 |
4.miR-425 丢失促进APP淀粉样蛋白裂解途径激活和Aβ产生 |
5.miR-425 靶向调控APP的表达和代谢 |
6.miR-425 丢失导致脑内胶质细胞过度增生和反应性胶质化 |
7.miR-425 丢失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神经发生 |
8.miR-425 丢失对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9.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miR-425 调控APAM的改变对认知功能和AD关键病理的影响 |
1.miR-425 丢失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2.miR-425 丢失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
3.AgomiR-425 寡核苷酸对APAM相关病理表型的干预作用 |
4.AgomiR-425 寡核苷酸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干预作用 |
5.小结与讨论 |
四 全文讨论与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荣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基金资助 |
(2)山茱萸新苷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多重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抗AD药物临床应用现状 |
2 氧化应激在AD中的作用 |
3 氧化应激诱发的炎症反应 |
4 SH-SY5Y细胞和D-半乳糖氧化损伤模型 |
5 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抗AD活性研究进展 |
6 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一章 山茱萸新苷对过氧化氢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山茱萸新苷对SH-SY5Y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安全剂量摸索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过氧化氢造模剂量及山茱萸新苷给药剂量探索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山茱萸新苷对过氧化氢刺激的SH-SY5Y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山茱萸新苷对过氧化氢刺激引起的SH-SY5Y细胞凋亡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山茱萸新苷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D-半乳糖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剂量探索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山茱萸新苷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山茱萸新苷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山茱萸新苷改善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体内机制探讨 |
引言 |
第一节 山茱萸新苷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脑组织神经元丢失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山茱萸新苷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脑组织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常用实验动物模型的初步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Advances in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and the Related Mechanisms ofAlzheimer's Disease, Two Strong Cornel Iridoid Glycoside's Ingredients: Loganinand Morroniside,Promising Natural Small-Molecule Drugs |
References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D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及TLR4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现状 |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 |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 |
1.3 阿尔茨海默病的经济负担 |
1.4 患病的危险因素 |
2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1 β淀粉样蛋白假说 |
2.2 胆碱能系统假说 |
2.3 Tau蛋白假说 |
2.4 神经炎症 |
2.5 氧化应激假说 |
2.6 载脂蛋白E假说 |
2.7 细胞自噬 |
3 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3.1 当前药物 |
3.2 针对淀粉样蛋白生成途径的药物 |
3.3 针对Tau蛋白的药物 |
3.4 针对神经炎性反应的药物 |
4 总结与展望 |
综述二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炎症中的作用 |
1 神经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 |
2 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
2.1 小胶质细胞的起源与分布 |
2.2 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分型 |
2.3 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
2.4 阿尔茨海默病中激活小胶质细胞的主要Aβ受体 |
2.5 小胶质细胞参与AD中特异性细胞因子信号的传导 |
3 总结与展望 |
综述三 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1 传统医学中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 |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针刺选穴依据 |
2 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疗效研究 |
2.1 电针与药的疗效比较 |
2.2 电针加药与药的疗效比较 |
2.3 单纯电针疗效 |
2.4 其他报道 |
3 电针对AD模型动物实验相关机制的研究 |
3.1 电针对AD模型动物Aβ沉积的影响 |
3.2 电针对AD模型动物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3.3 电针对AD模型动物突触可塑性及突触传递效果的影响 |
3.4 电针对AD模型动物大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3.5 电针对AD模型动物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
3.6 电针对AD模型动物胆碱能受体的影响 |
3.7 电针对AD模型动物细胞凋亡、神经元保护相关因子的影响 |
3.8 电针对AD模型动物氧化应激的影响 |
3.9 电针对AD模型动物自噬水平的影响 |
3.10 电针对AD模型动物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3.11 音乐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Morris水迷宫可视平台实验结果 |
2.2 Morris水迷宫隐蔽平台实验结果 |
2.3 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
3 讨论 |
3.1 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
3.2 水迷宫检测选择依据 |
3.3 干预方法选择依据 |
实验二 “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D模型小鼠海马区形态学与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小鼠海马区齿状回组织形态学的情况 |
2.2 各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情况 |
3 讨论 |
实验三 基于小胶质细胞TLR4信号通路探讨“通督启神”针法的效应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CD11b与TLR4免疫荧光共表达情况 |
2.2 各组小鼠海马区TLR4蛋白表达情况 |
2.3 各组小鼠海马区MyD88蛋白表达情况 |
2.4 各组小鼠海马区IRAK4蛋白表达情况 |
2.5 各组小鼠海马区TAK1蛋白表达情况 |
2.6 各组小鼠海马区TRAF6蛋白表达情况 |
2.7 各组小鼠海马区NF-κB蛋白表达情况 |
2.8 各组小鼠海马区iNOS蛋白表达情况 |
2.9 各组小鼠海马区CD40蛋白表达情况 |
3 讨论 |
实验四 “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D模型小鼠TLR4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小鼠海马区TLR4mRNA表达水平 |
2.2 各组小鼠海马区MyD88mRNA表达水平 |
2.3 各组小鼠海马区IRAK4mRNA表达水平 |
2.4 各组小鼠海马区TAK1mRNA表达水平 |
2.5 各组小鼠海马区TRAF6mRNA表达水平 |
2.6 各组小鼠海马区NF-κBmRNA表达水平 |
2.7 各组小鼠海马区iNOSmRNA表达水平 |
2.8 各组小鼠海马区CD40mRNA表达水平 |
3 讨论 |
实验研究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各组各指标免疫组化表达情况 |
附录2 各指标RT-PCR溶解、扩增曲线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甲醇致恒河猴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与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甲醛对SH-SY5Y细胞的损伤作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系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实验分组与处理 |
2.3 细胞划痕实验 |
2.4 细胞活性检测实验 |
2.5 细胞凋亡检测 |
2.6 细胞炎性因子检测 |
2.7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 |
2.8 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甲醛对SH-SY5Y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2. 甲醛对SH-SY5Y细胞活性的影响 |
3. 甲醛促进SH-SY5Y细胞凋亡 |
4. 甲醛对SH-SY5Y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 |
5. 甲醛促进SH-SY5Y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 |
6. 甲醛上调SH-SY5Y细胞磷酸化tau蛋白及线粒体裂解相关蛋白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甲醇致恒河猴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与相关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抗体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主要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恒河猴分组与处理 |
2.2 行为学训练及实验 |
2.3 恒河猴标本采集(血液、脑脊液、尿液及粪便) |
2.4 尿液甲醛含量检测 |
2.5 病理学方法检测 |
2.6 炎性多因子检测 |
2.7 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蛋白表达 |
2.8 恒河猴肠道微生物菌群检测 |
2.9 恒河猴尿液代谢组学检测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行为学结果 |
1.1 VSDRT检测到恒河猴记忆能力下降 |
1.2 空间识别转换任务结果 |
1.3 ORT实验检测到恒河猴认知能力下降 |
1.4 OR实验检测到恒河猴认知能力下降 |
1.5 Viewpoint测试检测到恒河猴运动量的增加 |
1.6 Viewpoint测试未检测到恒河猴睡眠障碍 |
2. 病理学检测结果 |
3. 尿液甲醛含量检测结果 |
4. 炎性多因子检测结果 |
5. 血常规及生化、便常规及镜检检测结果 |
6. 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
7. 恒河猴肠道微生物菌群检测结果 |
7.1 物种相对丰度分析 |
7.2 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
7.3 组间肠道菌群差异分析(T-test检验法) |
8. 恒河猴尿液代谢组学检测结果 |
8.1 恒河猴尿液差异代谢物分析 |
8.2 恒河猴尿液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补肾益智方提取物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和突触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AD概述 |
一、AD发病机制及其研究现状 |
二、AD与突触功能 |
第二节 AD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一、老化致痴呆模型 |
二、胆碱能损伤致痴呆模型 |
三、A β致AD模型 |
四、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动物模型 |
五、金属元素AD模型 |
六、自身免疫动物模型 |
七、与糖尿病相关的动物模型 |
八、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 |
九、转基因AD动物模型 |
十、复合型动物模型 |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补肾益智方)AD补肾益智方研究进展 |
一、中医药与AD |
二、补肾益智方组方及单味药治疗AD的药理作用 |
三、关于补肾益智方的前期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补肾益智方提取物对AD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补肾益智方提取物对AD小鼠突触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补肾益智方提取物对AD小鼠海马CA1区形态学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从小胶质细胞活化探讨六味地黄汤对Aβ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从肾论治老年痴呆的理论探讨与六味地黄汤应用 |
1.老年痴呆病名与沿革 |
2.肾精亏虚、因虚生毒、毒损髓海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病因病机 |
3.从肾论治老年痴呆的理论依据 |
4.从肾论治老年痴呆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
5.六味地黄汤与老年痴呆的防治 |
6.小结 |
第二节 小胶质细胞活化与AD慢性神经元炎性损伤 |
1.老年痴呆的流行病学 |
2.神经炎性反应是老年痴呆的基本病理改变 |
3.小胶质细胞与AD |
4.NF-κB与AD |
5.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六味地黄汤对老年痴呆小鼠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机制 |
1.材料 |
1.1 动物 |
1.2 试验药物及制备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2 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制作方法 |
2.3 行为学测试 |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4.1 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 |
2.4.2 硝酸银染色以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 |
2.4.3 小鼠脑组织ELISA检测 |
2.4.4 小鼠脑组织qRT-PCR检测 |
2.4.5 小鼠脑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 |
2.5 数据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动物一般情况 |
3.2 六味地黄汤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
3.3 六味地黄汤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
3.4 六味地黄汤对小胶质细胞活化影响 |
3.5 六味地黄汤对AD小鼠脑组织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3.6 六味地黄汤对AD小鼠脑NF-κB信号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4.1 Aβ与老年痴呆相关性及小鼠模型的建立 |
4.2 六味地黄汤对老年痴呆小鼠的影响 |
5.小结 |
第二节 六味地黄汤对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分泌能力影响机制 |
1.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含药血清制备 |
2.2 BV-2小胶质细胞的鉴定(免疫荧光技术) |
2.3 实验分组 |
2.4 采用MTT法检测含药血清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
2.5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含药血清对BV-2细胞凋亡周期的影响 |
2.6 采用qPCR法检测含药血清对BV-2细胞Bcl2和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
2.7 采用ELISA法测定不同时相培基上清中IL-1β和TNF-a的含量 |
2.8 采用WB检测含药血清对BV-2细胞NF-κB通路的影响 |
2.9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BV-2的培养和鉴定 |
3.2 BV-2活化及形态改变 |
3.3 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Aβ1-40损伤的小胶质细胞细胞活力的影响 |
3.4 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Aβ1-40损伤的小胶质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 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Aβ1-40损伤的小胶质细胞Bcl-2和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
3.6 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Aβ1-40损伤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分泌能力的影响 |
3.7 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Aβ1-40损伤的小胶质细胞NF-κB通路的影响 |
4.讨论 |
4.1 BV-2细胞的应用 |
4.2 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BV-2细胞的影响 |
5.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
1.全文结论 |
2.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炎症与老年痴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芝麻酚改善系统性炎症诱导的认知功能紊乱与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芝麻酚研究进展 |
1.1.1 芝麻酚的结构与性质及来源 |
1.1.2 芝麻酚的生理活性 |
1.2 神经退行性疾病 |
1.2.1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定义 |
1.2.2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 |
1.2.3 阿尔茨海默病 |
1.3 神经炎症 |
1.3.1 神经炎症的产生 |
1.3.2 神经胶质细胞 |
1.3.3 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信号通路 |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芝麻酚对系统性炎症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试剂与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芝麻酚对炎症诱导小鼠的体重及组织重量的影响 |
2.3.2 自主活动能力测试及Y迷宫实验 |
2.3.3 Morris水迷宫实验 |
2.4 小结 |
第三章 芝麻酚改善系统性炎症诱导的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芝麻酚对炎症诱导小鼠脑内神经元形态结构影响 |
3.3.2 芝麻酚对炎症诱导小鼠脑部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
3.3.3 芝麻酚促进小鼠脑内神经元细胞增殖 |
3.3.4 芝麻酚对炎症诱导小鼠脑内淀粉样蛋白合成与积累的抑制作用 |
3.3.5 芝麻酚抑制炎症诱导小鼠脑部胆碱系统紊乱 |
3.4 小结 |
第四章 芝麻酚抑制小鼠脑部炎症反应及分子机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芝麻酚抑制炎症诱导小鼠脑部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激活 |
4.3.2 芝麻酚抑制炎症诱导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 |
4.3.3 芝麻酚抑制系统性炎症诱导小鼠的脑内炎症反应 |
4.3.4 芝麻酚抑制炎症诱导小鼠脑部MAPK、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
4.4 小结 |
第五章 芝麻酚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BV2小胶质细胞中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细胞株 |
5.2.2 材料与试剂 |
5.2.3 仪器与设备 |
5.2.4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芝麻酚对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活力的影响 |
5.3.2 芝麻酚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中NO产生 |
5.3.3 芝麻酚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中ROS生成 |
5.3.4 芝麻酚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中线粒体膜电势下降 |
5.3.5 芝麻酚促进BV2小胶质细胞中抗氧化酶HO-1、NQO-1 的表达 |
5.3.6 芝麻酚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中炎症反应 |
5.3.7 芝麻酚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具体分子机制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创新点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补肾益智方对记忆障碍模型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西医对AD发病机制的认识 |
二、中医对AD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策略 |
一、西药对老年痴呆症的治疗 |
二、中药对老年痴呆症的治疗 |
三、补肾益智方对AD用药特色 |
第二章 补肾益智方HPLC指纹图谱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
第一节 补肾益智方HPLC指纹图谱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补肾益智方成分质量控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补肾益智方对AD小鼠学习记忆及氧化应激-凋亡相关机制的研究 |
第一节 BSYZ对东莨菪碱致记忆障碍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BSYZ对东莨菪碱致记忆障碍小鼠引起氧化应激的调控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章 补肾益智方对AD大鼠学习记忆及胆碱能-营养因子相关机制研究 |
第一节 BSYZ对鹅膏蕈氨酸致记忆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BSYZ对鹅膏蕈氨酸致痴呆大鼠胆碱能系统及营养因子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章 补肾益智方对SAM小鼠学习记忆及炎症-氧化应激相关机制的研究 |
第一节 BSYZ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BSYZ对SAMP8小鼠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六章 补肾益智方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一、实验总结 |
二、创新之处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学术报告及专利情况 |
获奖情况 |
致谢 |
(9)巴戟天低聚糖益脑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部分 |
第一章 巴戟天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巴戟天药材研究进展 |
第二节 巴戟天低聚糖研究进展 |
第三节 巴戟甲素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现状 |
第一节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
第三节 AD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评价 |
实验研究部分 |
第一章 巴戟天低聚糖有效部位质控研究 |
第一节 巴戟天低聚糖类有效成份含量测定研究 |
第二节 巴戟天低聚糖提取工艺研究 |
第三节 巴戟天低聚糖部位纯化工艺研究 |
第二章 巴戟天低聚糖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
第一节 巴戟甲素单向灌流在体肠实验研究 |
第二节 巴戟甲素酶水解动力学研究 |
第三节 巴戟天低聚糖在体肠吸收机制研究 |
第四节 巴戟天低聚糖对大鼠肝脏中CYP3A4的影响 |
第三章 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 |
第一节 对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相关脏器的影响 |
第二节 对AD模型大鼠氧化应激、胆碱能、氨基酸类递质以及其它指标的影响 |
第三节 对AD模型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相关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四节 对AD模型大鼠海马脑组织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10)石菖蒲组分配伍治疗鹅膏蕈氨酸致痴呆大鼠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
1.1.1 微管相关蛋白Tau异常学说 |
1.1.2 β淀粉样蛋白毒性学说 |
1.1.3 神经细胞凋亡学说 |
1.1.4 基因突变学说 |
1.1.5 免疫炎症因素 |
1.1.6 氧化应激学说 |
1.1.7 中枢胆碱能神经递质障碍学说 |
1.1.8 钙超载学说 |
1.1.9 铝中毒学说 |
1.1.10 神经血管学说 |
1.1.11 激素水平下降学说 |
1.1.12 离子通道假说 |
1.2 动物模型研究 |
1.2.1 胆碱能损伤模型 |
1.2.2 衰老动物模型 |
1.2.3 缺氧模型 |
1.2.4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AD动物模型 |
1.2.5 转基因动物模型 |
1.2.6 铝中毒损伤模型 |
1.2.7 Aβ损伤模型 |
1.2.8 tau蛋白损伤模型 |
1.2.9 复合型AD动物模型 |
1.3 中医对AD的研究进展 |
1.3.1 中医学对AD的认识 |
1.3.2 石菖蒲化痰开窍益智的研究概况 |
1.4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药品 |
2.1.2 动物 |
2.1.3 实验仪器与条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分组 |
2.2.2 造模 |
2.2.3 给药 |
2.2.4 行为学测试 |
2.2.5 大鼠脑组织检测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造模结果 |
3.2 MORRIS水迷宫成绩 |
3.2.1 定位航行试验逃避潜伏期 |
3.2.2 定位航行试验游泳路程 |
3.2.3 空间探索试验 |
3.3 脑组织检测结果 |
3.3.1 皮质乙酰胆碱酯酶活力 |
3.3.2 免疫组化法检测Bax表达 |
3.3.3 免疫组化法检测Smad2表达 |
3.3.4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
3.4 实验结果小结 |
3.4.1 Morris’水迷宫试验小结 |
3.4.2 脑组织检测结果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动物模型及治疗药物的选择 |
4.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4.1.2 石菖蒲活性成分配伍及剂量的选择 |
4.1.3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4.2 药效学试验指标的选择 |
4.2.1 Morris水迷宫试验行为学检测 |
4.2.2 乙酰胆碱酯酶活力 |
4.2.3 Smad2 |
4.2.4 Bax |
4.2.5 Tunel |
4.3 实验结果的讨论 |
4.3.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的讨论 |
4.3.2 皮质胆碱酯酶活力结果的讨论 |
4.3.3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讨论 |
4.3.4 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及皮质的Bax表达水平的讨论 |
4.3.5 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及皮质的Smad2表达水平的讨论 |
4.3.6 石菖蒲活性组分配伍改善IBO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机制 |
4.3.7 学习记忆与凋亡实验中有关药效剂量关系的讨论 |
4.3.8 问题与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IBA损伤老化鼠脑Meynert核的AD模型动物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β蛋白沉积相关微环境(APAM)的调控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干预中的作用[D]. 胡勇博.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山茱萸新苷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多重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D]. 于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D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及TLR4通路的影响[D]. 卢梦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甲醇致恒河猴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与相关机制研究[D]. 李红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5]补肾益智方提取物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和突触蛋白表达的影响[D]. 罗纳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从小胶质细胞活化探讨六味地黄汤对Aβ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D]. 易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
- [7]芝麻酚改善系统性炎症诱导的认知功能紊乱与分子机制研究[D]. 陈钰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8]补肾益智方对记忆障碍模型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侯雪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5)
- [9]巴戟天低聚糖益脑作用机制研究[D]. 邓少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 [10]石菖蒲组分配伍治疗鹅膏蕈氨酸致痴呆大鼠的药效学研究[D]. 田会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