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在三维三分量矿区的应用效果

地震勘探在三维三分量矿区的应用效果

一、三维三分量采区地震勘探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王柯淇,王治国,高静怀,王彦飞[1](2021)在《金属矿产资源探测的地震方法:综述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由于金属价格的不断升高和寻找浅层矿床难度的日益增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必将向更深层发展.因而,地震方法已经成为用于金属矿探测的一种更重要的工具,以实现对深埋矿藏的构造进行清晰成像,帮助深层矿床的直接定位.本文回顾了硬岩环境下的地震方法,涵盖了岩石物理性质、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等.通过梳理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欧洲,加拿大,南非等国家的一系列广泛的研究案例,本文逐一论述了二维反射地震方法、三维地震方法、被动源与主动源联合地震方法、地震与其他地球物理场的联合反演等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技术进展和取得的探矿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当前金属矿地震探测中的得失,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潜在方向,以供勘探地球物理同行参考.特别建议了,必须开发金属矿勘探专用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诸如被动源与主动源的联合成像技术、多地球物理场联合反演技术、矿体的超分辨率反演技术、矿体内部非均质性的分析技术、矿体人工智能解释技术等,力争实现我国金属矿地震探测技术的原始创新.

朱梦博[2](2021)在《采煤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构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采煤工作面煤层赋存条件采前探测的基础上,构建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已成为煤炭智能化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以采煤工作面多种地质探测成果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研究方法,对采煤工作面的煤层厚度及顶/底板预测、工作面静态地质模型构建及其动态更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采煤工作面全生命周期内地质建模数据的特征,将工作面地质模型抽象为煤层顶/底板、煤层厚度和地质构造3个子模型,对比优选了断层和陷落柱可视化建模方法。(2)将贝叶斯克里金法(Bayesian Kriging,BK)引入到槽波地震(In-seam seismic survey,ISS)煤厚反演中,提出了ISS-BK煤层厚度预测方法。(3)提出了以顺层钻孔为约束的煤层顶/底板迭代插值方法,通过引入虚拟顶/底板点对煤层顶/底板模型进行地质约束,避免了煤层顶/底板模型与顺层钻孔之间形成非逻辑交点。(4)以XY-S工作面为试验点,采用ISS-BK煤厚预测方法和顶/底板迭代建模方法分别建立了煤层厚度子模型和顶/底板子模型,结合构造综合解释成果,构建了XY-S工作面采前三维静态地质模型。(5)提出了以递进式预测方法为核心的采煤工作面三维动态地质模型构建技术,XY-S工作面初步试验结果表明:静态地质模型煤厚、底板平均误差分别为0.18 m、2.15 m;动态地质模型煤厚、底板平均误差分别为0.15 m、0.85 m;每2个截割循环(约1.6 m推采宽度)对采煤工作面进行1次地质编录,并更新地质模型时,预测动态地质模型煤层底板精度可达到0.15 m。(6)对基于工作面视频图像的地质编录技术进行了先导性研究,并根据摄影测量原理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工作面局部煤-岩柱状信息自动提取。

李鹏,罗玉钦,田有,刘洋,鹿琪,陈常乐,刘财[3](2021)在《深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对资源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在采资源正在枯竭,供需矛盾不断加大,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家对陆地盲区、深地和深海的资源勘探极为重视,同时未来勘探对象更为隐蔽、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勘探与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地球物理方法作为勘查技术中最有效准确的预测方法之一,为满足勘探任务的需求,近年来地球物理勘探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仪器研发和数据处理解释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详细阐述我国的金属矿、煤矿、油气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现状,归纳了相应领域的地球物理技术新进展,对深地资源的勘探开发进行了展望,为资源与能源开发提供参考.

章俊[4](2020)在《矿井多波散射成像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井地震波场对于采掘工作面地质构造具备响应特性,然而受限于井下复杂的接收条件及小构造的非均匀性,难以形成和接收有效的反射波,并且全空间效应下多方向多类型的地震波混叠。源于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的散射波涵盖所有类型的波,比反射波更适合矿井地质构造的探测;以波场分离为核心的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可弥补单一波探测的不足,适用于矿井地震波场。因此开展矿井散射多波成像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矿井地质构造的探测精度,丰富矿井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方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完善地质保障体系,具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出发,研究了基于等效偏移距概念的散射波成像方法,根据煤系地层下地震波偏振特征,利用自适应时窗的瞬时极化参数动态求取方法构建了极化滤波函数,基于共散射点道集与转换波速度差异设计了转换波压制因子,为矿井散射波信号提供矢量波场分离方法。针对矿井采掘工作面的勘探需求,通过设计垂直于巷道走向的等效虚拟测线建立了散射波巷道超前探测的等效偏移距公式,并建立了单巷观测和双巷观测下的二维共散射点以及基于工作面透射观测下的三维共散射点的等效偏移距公式。建立适用矿井多波散射成像的探测模型,将矢量波场分离与共散射点道集映射一体化同步实施,提出了矿井多波散射成像方法并基于Visual C++、MATALB混编实现了程序化。运用数值模拟试验验证矿井多波散射成像可行性。(1)归类对比分析矿井回采工作面内陷落柱、断层、含煤层三维陷落柱模型和岩巷前方不同倾角断层、煤巷前方煤层断失模型的散射波场特征及真散射点位置,验证了纵、横波及槽波的极化特征差异参数,在选择成像波型时应统筹考虑不同波型的发育及受干扰程度;(2)对比与验证了矢量波场分离后不同目标类型波的共散射点道集,其具备端点和真散射点散射波提取准确、叠加次数高和干扰波消除彻底的优势,多波散射成像结果偏移归位准确、可靠性高且避免了病态对称假象;(3)统计分析了多波共散射点道集映射与波场分离的主要参数及其选取的效果,并给出了多波散射成像参数设定的准则。开展了基于速度型和加速度型三分量检波器的矿井地震三分量实际波场实验,通过分析煤层地震波时频域及偏振参数的差异特性,揭示矿井空间下实际地震波场的信号特征,评价两类检波器的现场适用性,为矿井地震勘探提供应用指导。实际矿井巷道超前探和回采工作面异常地质构造的现场探测结果表明,本文的矿井多波散射成像方法可完成纵波、横波和槽波的多波场成像,较常规反射波成像具有数据冗余、叠加次数高、成像更精准的优势,为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现场应用价值。

梁森[5](2020)在《煤层断层的槽波地震响应的定量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槽波勘探作为煤矿井下勘探的重要方法,因槽波具有能量强,信噪比高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断层探测。基于槽波勘探实现断层性质探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针对典型煤层不同性质断层构造模型,开展槽波反射和透射频谱和能量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为研究方法,确定了三维模拟最佳震源,建立了不同倾角,不同落差的断层模型,基于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进行三维空间的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模拟槽波记录的频谱、频散特征,研究不同类型断层的不同分量反射槽波能量、透射槽波能量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在槽波三维数值模拟中,采用双向平行煤层巷道的震源,可以获得与实际采集最接近的Love型槽波。(2)在反射槽波模拟中,倾角对于槽波频带宽度没有影响,断层倾角小于45°的反射波能量大小相差不大,断层倾角大于45°时,槽波能量变化较大,且能量较高,可以分辨断层倾角。(3)断层落差对不同分量反射槽波的频带宽度不同。X、Y分量反射槽波频带宽度随着断层落差增加而增加,Z分量反射槽波频带宽度随着断层落差的增加而减小。(4)反射槽波的能量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在落差1/8倍煤厚到1倍煤厚随着断层落差的增大而增大,2倍煤厚相对于1倍煤厚有一个降低幅度较小。在不同的入射角和不同的频率,1/2倍煤厚以下和1/2倍煤厚以上的能量变化幅度不同,。在X分量中,小于1/2倍煤厚的断层对100-150Hz频率滤波反应较大。大于3/4倍煤厚对150-200Hz频率下降的幅度比其他断层的幅度较大。(5)在透射槽波模拟中,大于45°倾角的断层透射槽波能量高,对槽波的屏蔽作用明显,容易识别。对于小倾角的断层,采用100-200Hz的频率滤波,通过减小断层槽波的能量,增加断层两边槽波的能量差异,使探测效果更加准确。(6)断层落差小于1/2倍煤厚落差断层的三分量槽波能量在入射角0-30°时最大值与最小值能量相差较大,大于1/2倍煤厚落差断层的三分量槽波能量在入射角0-30°时最大值与最小值能量相差较小,且能量较小。断层的落差越大,透射槽波越小,且能量不会增加,导致探测不到断层,经过100-150Hz频率滤波可以实现对小落差断层的识别。该论文有图71幅,表13个,参考文献118篇。

邱万用[6](2020)在《基于CO2震源的回采工作面透射地震勘探研究》文中指出CO2震源作为一种矿井地震勘探新型震源,激发过程中不产生明火和高温,克服了传统炸药震源在高瓦斯矿井限制使用的缺点,且该震源激发可与工作面煤层增透同步,无需额外施工激发孔,具有安全、便捷及无污染等特点。由于新型震源、透射地震勘探是煤矿井下地震勘探的研究热点,因此结合CO2震源与回采工作面透射地震勘探开展地震波特征及其反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建立了岩-煤-岩的三层介质模型,分析了不同震源深度的CO2震源激发地震波传播特征;针对不同CO2震源泄压头出气口方向,开展了不同震源模式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由波场快照分析了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征,对正演的地震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波速、频谱、极化等特征。针对陷落柱模型三分量的CO2震源激发下的陷落柱三维三分量数值模拟数据进行了纵波速度成像、槽波能量衰减成像,并在山西新元矿开展了CO2震源透射勘探现场应用。研究结果如下:(1)单根储液管的CO2震源激发的理论能量约为130g TNT当量,相比于常用药量的矿井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振幅更强且频带更宽。由于CO2震源的激发孔深度较大,突破了煤层松动圈的限制范围,可降低煤层松动圈对透射地震勘探的影响。(2)对于对称结构的三维层状模型,利用零相位雷克子波和现场数据提取的CO2震源子波进行了有限差分模拟,雷克子波与CO2震源子波在相同主频条件下,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波的波列长度,考虑到CO2震源子波是根据现场数据提取而来,其夹杂了雷克子波不含有的噪声信息,故CO2震源子波模拟得到的透射地震记录波列更长,与实际工作面透射记录更为贴近。(3)根据CO2震源装置中的泄压头出气口的可变性,不同出气口的开孔方式选用相应震源力方向的震源模式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点震源模式由于其的完全球对称性,在震源激发时只产生纵波,水平偶极子、竖直偶极子和Y轴单方向震源模式,在震源激发时就会产生纵波和横波。四种震源模式下,作为单方向力源的Y轴单方向震源模式的透射记录振幅最大,大小依次为Y轴单方向震源模式>水平偶极子模式=竖直偶极子>点震源模式。三分量数据中,点震源模式下不同类型波在其优势的偏振方向所对应的分量上能量强;水平偶极子震源模式下,X分量振幅能量要比Y、Z分量强;竖直偶极子震源模式下,Z分量振幅能量要比X、Y分量强;Y轴单方向震源模式下,Y分量振幅能量要比X、Z分量强。(4)对于陷落柱透射探测模型,CO2震源子波正演的透射地震勘探三分量数据槽波能量在陷落柱区域衰减,其中Z分量槽波能量最强,反演结果中高衰减系数区域较为集中;纵波速度及槽波振幅的反演结果对陷落柱均有较好的识别效果。(5)运用数值模拟得出的结论,在山西新元矿对陷落柱进行了现场透射探测研究。实测的透射地震记录波形清晰,信噪比高,分层明显,按波速快慢分别为直达纵波、横波和槽波。数据经处理后进行反演,结果表明陷落柱构造区域呈现出高衰减、高速异常,这与数值模拟反演结论相一致,实证结果表明CO2震源透射勘探在探测陷落柱等地质异常的可行性,摆脱了井下地震勘探对炸药的依赖,具有效率更高、安全、绿色环保等优势,对于指导煤矿安全回采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金标[7](2020)在《基于广义S变换极化分析的多波多分量超前成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断层是巷道掘进冒顶、突水及煤与瓦斯突出等重大灾害的重要隐蔽致灾因素。地震波法受干扰影响较小,适宜对巷道前方断层等进行探测。然而,煤巷工况环境复杂,横向偏移距极小,常规偏移成像方法难以准确构建断层模型。因此,从多波多分量角度出发,开展煤巷前方断层三维地震波场特征及精细成像的基础及实际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针对煤巷前方断失煤层绕射波在时频域的极化特征,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为研究方法,以实现煤巷前方断失煤层精细探测为研究目标开展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揭示了煤巷前方正、逆断层有效波差异特征。逆断层探测时,断失煤层绕射波先于煤层错断位置反射波到达检波器,两种类型的断层特征波在时间域易于识别,进而断失煤层绕射波极化分析与分离易于准确实现;正断层时,断失煤层绕射波后于煤层错断位置的各种反射波到达检波器,其与断层多种反射波发生混叠,断失煤层绕射波极化分析与分离困难。(2)提出了一种用于煤巷前方断失煤层高精度定位的极化成像方法。该方法利用广义S变换极化分析并计算断失煤层绕射波极化参数,通过检波器组合计算可能存在的绕射点并以其空间密度分布为衡量标准,对煤巷前方断失煤层进行收敛成像。(3)基于广义S变换时频极化分析的绕射波成像对极化参数的精准度要求较高,当极化参数准确时,成像结果精准;当极化参数存在偏差时,需结合其他断层特征波,多波联合成像也可实现精确定位。(4)实现了典型矿区煤巷断层超前定量探测。在典型矿区开展了现场试验,构建了超前断层探测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基于广义S变换极化分析的多波多分量超前成像方法可为煤巷安全掘进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

曾祥凯[8](2020)在《巨野煤田主采煤层水害源综合物探技术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煤矿透水事故频发,给煤矿的正常生产和一线工人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查明矿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查明采空区、构造、直接含水层的富水性状况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探测主采煤层水害源富水性的众多物探方法中,经过国内外的大量实践案例验证,瞬变电磁法是当今一种比较经济、简便、高效的方法。本文主要结合山东省嘉祥县红旗煤矿三二采区补充勘探工作为基础进行综合物探应用,本区主要进行的工作有地面瞬变电磁、井下瞬变电磁、地面钻孔、井下钻孔、工作面回采等工作,比较全面的对同一地区进行探索、推测、验证等工作。物探工作主要有地面与井下瞬变电磁法两种,根据两种探测结果圈定异常区域,针对不同的异常区布设钻孔验证,根据收采集的物探数据与钻孔验证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对综合物探技术应用效果作出评价。由探测数据和验证数据分析,地面瞬变电磁可很好的控制整个区域富水性,对构造导水区域亦有一定的反映,对整个区域探放水工作和下一步井下物探布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井下瞬变电磁探测可对井下巷道和工作面附近异常区进一步验证探测,同时可发现更细小的异常区域,分辨率相对地面瞬变电磁高。综合探测结果之间可以相互验证,同时后期钻孔也对探测结果进一步验证,通过地面物探和井下物探对同一区域进行探测,可对主采煤层水害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本论文含图43幅,表9个,参考文献58篇。

张明[9](2019)在《姚桥煤矿稠密村庄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姚桥煤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稠密村庄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系统的介绍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结合姚桥煤矿所在地区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认真研究、分析村庄占比高达33%条件下的数据采集技术,设计优化后布设适合姚桥煤矿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建立了姚桥煤矿构造解释方法,得到了矿区的构造分布规律,开展了姚桥煤矿稠密村庄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研究。通过姚桥煤矿地层结构特点、地球物理特征,选取井深为11m,药量600g药量激发,根据本区地表村庄占比高达33%的稠密村庄条件特征,进行计算机模拟设计,通过多种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比较,结合本区地震试验成果,同时照顾到地震波的迭加特性,进行优化后采用方位角特性较好、共反射面元道集内炮检距分布均匀的8线12炮制的规则面元细分观测系统。详细地分析三维地震处理技术包括静校正方法、振幅保真、综合去噪技术、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技术以及DMO处理技术等,并针对姚桥煤矿的地震特点,对上述技术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和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最终得到大小为3790m×2500m×1.5s的三维偏移数据体.分析了三维地震勘探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完善了姚桥煤矿构造解释方法,查明了研究区主要的煤层构造情况,全区查出了7煤层上的断层46条,其中落差在20m以上的断层5条,1020m的断层10条,510m的断层31条。总体上为走向东西、倾向北的单斜构造。探明区域内幅度大于5m的褶曲4个,其中2个背斜、2个向斜。

黄兰英[10](2019)在《煤巷前方断层地震波场特征及成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煤矿井下开展地震探测工作,技术优势显着,具体表现在:探测距离近、验证快;不受地面不利因素干扰;针对多层采空区及地表沉陷情况,可有效填补地面地震的不足;目前采用矿井地震波法进行断层超前探测是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煤巷地质条件复杂,断层超前探测存在煤层巷道以及围岩松动圈影响,但煤巷、围岩松动圈条件下的三维地震波场特征尚未揭示,常规偏移成像方法难以准确构建断层模型;故以煤巷前方断层三维地震波场特征及精细成像方法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为研究方法,以基于希尔伯特变换复协方差矩阵极化分析、统计矢量矩阵分析为关键技术,以形成一种煤巷断层超前精细定量探测为研究目标开展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揭示了掘进工作面前方正、逆断层有效波的运动学、动力学差异特征。当正断层超前探测时,上盘断失翼煤层断点绕射波与下盘煤层断点绕射波、反射槽波混叠,断点绕射波无法识别;当逆断层超前探测时,上、下盘煤层断点绕射波到时差异显着,易于分离提取,且下盘断点绕射波极化倾角指向性强。(2)揭示了全空间条件下煤巷空腔及围岩松动圈效应耦合影响下的超前断层地震波极化特征。由于煤巷空腔和围岩松动圈耦合作用,巷道面波发育,断点绕射波极化方位角与理论值存在较大偏差,而极化倾角与理论值偏差较小;当断点绕射波穿过煤层时,极化参数发生改变,无法通过极化参数成像;当断点绕射波直接到达检波器时,极化参数准确,可以通过极化参数对断点进行精确成像。(3)提出了一种对掘进工作面前方断失翼煤层进行高精度定位的希尔伯特极化成像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希尔伯特极化分析计算断点绕射波极化参数,通过检波器组合计算可能存在的绕射点并以其空间密度分布为衡量标准,对断失翼煤层进行收敛成像。希尔伯特极化成像方法无需考虑速度建模问题,利用时间域绕射波的极化特征可以实现断失翼煤层的准确定位。(4)实现了典型矿区煤巷断层超前定量探测。基于Visual C++.net平台开发的HTPsFilter矿井巷道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在典型矿区开展了现场试验,构建了超前断层探测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希尔伯特极化成像技术可为煤巷安全掘进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

二、三维三分量采区地震勘探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三分量采区地震勘探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矿产资源探测的地震方法: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硬岩环境中地震方法概述
    1.1 岩石物理性质
    1.2 地震探测技术
    1.3 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趋势
2 国内外研究案例
    2.1 二维反射地震勘探
    2.2 三维地震勘探
    2.3 被动源与主动源地震联合探测
    2.4 地震与其他地球物理场联合反演
3 展望未来
    (1)地震资料采集仪器设备
    (2)地震采集技术
    (3)地震数据处理及解释技术
4 结 论

(2)采煤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煤工作面精细探测技术
        1.2.2 煤矿地质建模技术
        1.2.3 工作面地质透明化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采煤工作面地质建模数据与建模方法
    2.1 采煤工作面地质建模数据
        2.1.1 工作面设计阶段
        2.1.2 工作面掘进阶段
        2.1.3 工作面回采前
        2.1.4 工作面回采阶段
    2.2 煤层地质模型要素
    2.3 工作面地质模型可视化构模方法
        2.3.1 煤层面建模
        2.3.2 断层建模
        2.3.3 陷落柱建模
        2.3.4 可视化建模思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贝叶斯克里金的槽波地震反演煤层厚度方法
    3.1 煤层厚度槽波探测技术
        3.1.1 槽波频散特性
        3.1.2 透射槽波层析成像
        3.1.3 煤层厚度反演
    3.2 贝叶斯克里金插值方法
    3.3 ISS-BK煤层厚度预测技术
        3.3.1 ISS-BK煤厚预测方法
        3.3.2 ISS-BK煤厚预测流程
        3.3.3 ISS-BK方法的特点
    3.4 煤层厚度预测实例
        3.4.1 工作面概况
        3.4.2 槽波地震煤厚反演
        3.4.3 ISS-BK煤厚反演
        3.4.4 回采验证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顺层钻孔约束下煤层顶/底板的迭代建模
    4.1 顺层钻孔中的煤层地质信息
        4.1.1 煤-岩地质信息
        4.1.2 钻孔轨迹测量
        4.1.3 自然伽马测井
    4.2 煤层顶/底板迭代插值流程
        4.2.1 顺层钻孔煤、岩孔段标注
        4.2.2 煤层顶/底板模型构建
        4.2.3 局部噪点平滑处理
        4.2.4 非逻辑交点检测
        4.2.5 判断迭代终止条件
        4.2.6 虚拟顶底板点引入
    4.3 煤层顶/底板建模的模拟测试
        4.3.1 模拟数据
        4.3.2 煤层顶/底板建模精度评价
    4.4 应用实例研究
        4.4.1 试验工作面概况
        4.4.2 工作面煤层地质勘探数据
        4.4.3 煤层顶/底板迭代建模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采煤工作面三维静态地质模型构建
    5.1 试验区地质条件
        5.1.1 井田地质条件
        5.1.2 XY-S工作面概述
    5.2 静态地质建模数据
        5.2.1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
        5.2.2 巷道地质编录数据
        5.2.3 井下钻探信息
        5.2.4 槽波探测结果
    5.3 三维静态地质模型构建
        5.3.1 静态地质模型构建流程
        5.3.2 XY-S工作面静态地质模型
    5.4 静态地质模型构造探采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采煤工作面三维动态地质模型构建
    6.1 动态地质建模方法
        6.1.1 动态地质建模流程
        6.1.2 递进式预测方法
    6.2 动态地质建模试验
        6.2.1 动态地质数据
        6.2.2 基于回采地质编录的动态建模
    6.3 XY-S工作面地质模型精度评价
        6.3.1 模型剖切面与地质编录剖面对比
        6.3.2 煤层模型底板误差统计分析
        6.3.3 煤层模型煤厚误差统计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工作面自动地质编录方法的探索
    7.1 工作面地质信息图像分析
        7.1.1 图像中的地质信息
        7.1.2 地质信息辨识与提取的影响因素
    7.2 “薄-中厚”煤层工作面顶板线计算
        7.2.1 工作面起伏形态
        7.2.2 工作面顶板线计算模型
        7.2.3 图像中倾角标注与计算
    7.3 工作面图像语义分割与局部煤-岩柱状信息提取
        7.3.1 图像分割方法优选
        7.3.2 卷积神经网络架构
        7.3.3 基于U-net的工作面图像语义分割模型
        7.3.4 局部煤-岩柱状信息自动化提取
    7.4 基于工作面图像的地质编录试验
        7.4.1 工作面顶板线计算
        7.4.2 割岩区煤-岩柱状信息
        7.4.3 工作面地质编录与精度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成果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深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资源能源勘探现状
    1.1 金属矿产勘探
        1.1.1 电 法
        1.1.2 重力法
        1.1.3 磁 法
        1.1.4 地震法
    1.2 煤炭勘探
        1.2.1 地震法
        1.2.2 电 法
        1.2.3 难点及发展趋势
    1.3 油气藏勘探
        1.3.1 非震技术
        1.3.2 地震技术
    1.4 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
        1.4.1 页岩气
        1.4.2 天然气水合物
        1.4.3 致密砂岩气
        1.4.4 煤层气与油砂
2 总结与展望
    2.1 仪器设备自主化
    2.2 环境安全问题
    2.3 资源勘探难度增加
    2.4 多学科、多方法联合勘探
    2.5 国家能源行业转型在即

(4)矿井多波散射成像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地震波的散射与分离
    2.1 散射波理论
    2.2 等效偏移距方法的共散射点道集
    2.3 速度分析与偏移成像
    2.4 极化分析与波场分离
    2.5 本章小结
3 矿井多波散射成像
    3.1 掘进巷道的共散射点道集
    3.2 回采工作面的共散射点道集
    3.3 多波散射成像实现方法与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工作面模拟波场多波散射成像
    4.1 数值模拟方法
    4.2 工作面内隐伏地质构造二维模型
    4.3 含煤层工作面陷落柱三维模拟
    4.4 工作面模拟多波散射成像结果
    4.5 多波共散射点道集参数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巷道模拟波场多波散射成像
    5.1 岩巷前方断层模型
    5.2 煤巷前方煤层断失模型
    5.3 超前探模型成像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矿井现场探测试验
    6.1 矿井三分量实际地震波场采集实验
    6.2 断层超前探测案例
    6.3 巷道侧帮探测案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煤层断层的槽波地震响应的定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理论研究
    2.1 三维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
    2.2 地震波数值模拟中的稳定性分析和边界条件
    2.3 震源选择
3 槽波三维正演模拟子波类型的选择
    3.1 不同震源三分量数据对比分析
    3.2 模拟数据的频散曲线和理论频散曲线对比分析
4 反射槽波三维数值正演模拟分析
    4.1 模型参数和观测系统
    4.2 三维正演数值模拟煤层槽波对不同倾角断层的反应
    4.3 三维数值模拟煤层槽波对不同落差断层的反应
    4.4 小结
5 透射槽波三维数值正演模拟分析
    5.1 模型参数和观测系统
    5.2 不同倾角断层对透射槽波的影响
    5.3 不同落差断层对透射槽波的影响
    5.4 小结
6 现场试验测试
    6.1 龙东煤矿探测试验及分析
    6.2 张集煤矿探测试验及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CO2震源的回采工作面透射地震勘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CO_2震源
    2.2 弹性波数值模拟
    2.3 矿井工作面透射成像
    2.4 本章小结
3 数值模拟
    3.1 震源子波
    3.2 震源深度影响分析
    3.3 震源模式特性分析
    3.4 陷落柱模型的CO_2震源响应特征及透射成像
    3.5 本章小结
4 工程现场实例分析研究
    4.1 现场概况
    4.2 现场布置与采集
    4.3 数据分析
    4.4 数据处理成像与解释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广义S变换极化分析的多波多分量超前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及方法研究
    2.1 基于广义S变换的时频极化分析
    2.2 基于广义S变换时频极化分析的绕射波成像方法
    2.3 基于广义S变换时频极化处理软件
    2.4 本章小结
3 煤层全空间弹性波场模拟及极化成像
    3.1 人工合成信号
    3.2 逆断层模型
    3.3 正断层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柴里矿区探测实例
    4.1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4.2 现场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巨野煤田主采煤层水害源综合物探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井田地理及地质概况
    2.1 矿井自然地理概况
    2.2 矿井地质条件
    2.3 水文地质条件
3 主采煤层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方法评价
    3.1 开采上组煤主要水害影响分析
    3.2 矿井开采上组煤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评价
4 巨野煤田红旗煤矿三二采区综合物探应用分析
    4.1 红旗煤矿三二采区概括
    4.2 综合物探应用分析
5 巨野煤田红旗煤矿三二采区综合物探结果验证
    5.1 3211工作面回采验证
    5.2 钻探验证
6 结论与后续工作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姚桥煤矿稠密村庄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设备仪器的发展状况
    1.3 地震勘探软件发展现状
    1.4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2.1 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
    2.2 地震波的衰减
    2.3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工作步骤和基本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地质条件及勘探适用性分析
    3.1 勘探区位置
    3.2 姚桥煤矿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关键技术研究
    4.1 野外试验
    4.2 姚桥煤矿稠密村庄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难点
    4.3 姚桥煤矿稠密村庄区变观观测系统设计与评价
    4.4 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参数选择
    4.5 低速带调查
    4.6 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4.7 野外数据采集技术措施
    4.8 测量工作
    4.9 本章小结
5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5.1 三维地震勘探处理目标及措施
    5.2 本章小结
6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6.1 三维地震勘探解释方法与流程
    6.2 三维地震勘探解释解释过程
    6.3 本章小结
7 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成果
    7.1 主要煤层底板的起伏形态
    7.2 断层地质特征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煤巷前方断层地震波场特征及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三维各向同性介质声波方程数值模拟基础
    2.2 三维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基础
    2.3 全空间极小偏移孔径条件下绕射点收敛成像方法及实现
    2.4 本章小结
3 煤层全空间弹性波场模拟及极化特征分析
    3.1 正断层
    3.2 逆断层
    3.3 本章小结
4 含巷道地震波全空间三维波场数值模拟与极化特征分析
    4.1 逆断层均匀介质巷道模型
    4.2 含松动圈逆断层巷道模型
    4.3 断失翼煤层极化特征分析与成像
    4.4 本章小结
5 现场案例分析
    5.1 济宁矿区探测案例
    5.2 淮南矿区探测案例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三维三分量采区地震勘探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矿产资源探测的地震方法:综述与展望[J]. 王柯淇,王治国,高静怀,王彦飞.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04)
  • [2]采煤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构建技术研究[D]. 朱梦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3]深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发展[J]. 李鹏,罗玉钦,田有,刘洋,鹿琪,陈常乐,刘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05)
  • [4]矿井多波散射成像方法与应用研究[D]. 章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煤层断层的槽波地震响应的定量分析研究[D]. 梁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基于CO2震源的回采工作面透射地震勘探研究[D]. 邱万用.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基于广义S变换极化分析的多波多分量超前成像方法研究[D]. 金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巨野煤田主采煤层水害源综合物探技术应用[D]. 曾祥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姚桥煤矿稠密村庄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研究[D]. 张明. 华北科技学院, 2019(01)
  • [10]煤巷前方断层地震波场特征及成像方法研究[D]. 黄兰英.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地震勘探在三维三分量矿区的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